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项目管理体制

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程项目管理体制

篇1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经济提高的重要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是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以“科学管理”为项目管理的核心目标。

一、概述

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内容越来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很长一段时间来,建设指挥部的官员或企业领导把工程项目管理视作行政管理或一般企业管理,用行政管理手段或一般企业管理的方法去管理项目,建设指挥部的存在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工程项目建设可以由建设指挥部这种方式来组织实施,而不需要有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或管理公司。事实上,已有大量实例和经验证明了建设指挥部的弊端:由于它是临时组建的,所以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由于它是非专业化的,所以缺乏项目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经验;由于它是非专营的,项目建成后即撤消或转业,所以积累了经验或有过的教训也不能作为以后项目的借鉴。从整个国家来看,是年年“交学费”,不断地走“前车之覆”,造成建设项目的巨大浪费和损失,导致建设项目巨额的无效投资,因此传统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组织,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就是说,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这种组织应该有与项目管理相应的功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有相应的资质、人才、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业主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二、大力推广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

FIDIC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我国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采用还不够普遍,宣传面也不够广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条件范本,对老版本从结构上、定义上和适用范围上作了较大改进,这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业将起积极作用。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改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单位和部门主管领导观念陈旧,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在项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尽快让工程项目管理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

三、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国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而专门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力量却十分薄弱,能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无几,发育不全。以化工行业为例,全行业仅有成达化学工程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基本具有EPC全过程总承包能力,其余绝大部分设计、施工单位都还不具备单独进行EPC全过程总承包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效益这一点认识不足。实践证明,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最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一种服务。二是对项目管理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这一点认识不足。国内有相当多的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可以管理,因而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国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院人才较集中,人才资源丰富。把一批骨干设计院转变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四、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组织业主培训

199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随后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今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指出: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这使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点:一是业主责任问题。业主责任问题的根本还是“真业主”和“假业主”的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者在决策时实际上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立项阶段,他们往往考虑怎样使项目能被批准,什么时候能被批准;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附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在决策是否推行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本部门人员安排及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最终后果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业主素质问题。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必须是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应该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他们应该懂得项目的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费用低到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度,工程就会出质量事故。进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设周期压缩到不合理程度,就会不得不增加费用或影响质量;质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是适宜和合格,质量过剩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用最终创造的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的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质量标准。当业主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实际上往往已适得其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祸根。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代替和过多干预专业化的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又不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这要涉及到项目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实践证明,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后,对业主(项目法人)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五、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是分离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还为数不多。我国现有的工程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现有的设计院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现有的监理公司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因此,对于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EPC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过程以及项目管理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工具,还缺乏研究、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的某些业主和承包商甚至认为中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国项目管理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界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应重视和提倡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经济提高的重要部分,项目管理要坚持科学管理,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界的当务之急。应重视和提倡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提高管理水平坚持科学项目组织机构管理。系统的学习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不断在实践中琢磨、感悟。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应重视和提倡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提高管理水平坚持科学项目组织机构管理。在我国建筑行业逐步融入国际市场的背景下,正确理解和认识此类项目管理模式技巧和思想,并在它们引入公司的日常管理,使其成为公司组织和管理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

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丁单位、物资供给

单伦分工协作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员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棋越来越大,上程内容越米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物资供给之间互相分割和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很长一段时间来,建设指挥部的官员或企业领导把工程项目管理视作行政管理或一般企业管理,用行政管理手段或一般企业管理的方法去管理项日,建设指挥部的存在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工程项目建设可以由建设指挥部这种方式来组织实施,而不需要有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或管理公司。

事实上.已有大量实例和经验证实了建设指挥部的弊端摘要:由于它是临时组建的,所以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由于它是非专业化的,所以缺乏项目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经验;由于它是非专营的,项目建成后即撤消或转业.所以积累了经验或有过的教训也不能作为以后项目的借鉴。从整个国家来看.是年年“交学费”,不断地走“前车之覆”,造成建设项目的巨大浪费和损失,导致建设项目巨额的无效投资。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组织

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和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这种组织应该有和项目管理相应的功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有相应的资质、人才、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业主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英文简称)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摘要:一种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委托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FIDIC《设计——建造和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完成雇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开车全过程服务,这就是EPC总承包模式。FIDIC合同条件是在总结近百年来工程承包合同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出版的范本。FIDIC合同条件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和兼顾了业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摘要:它的有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进行编写,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它不仅在发达国家被普通采用,也逐渐被发展小国家和地区接受和采用,尤其是被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有权威性的金融机构接受。因此,FIDIC合同条款具有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特征。

有关改革的几点建议

我国已经正式加人WTO。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指出摘要:要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预备和过渡期的各项工作,有步骤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如何加大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尽快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早日同国际接轨,已成为当务之急并不可回避地摆放在了工程建设界面前。为此.提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大力推广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

FIDIC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我国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采用还不够普遍,宣传面也不够广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条件范本.对老版本从结构上、定义上和适用范围上作了较大改进,这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业将起积极功能。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改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单位和部门主管领导观念陈旧.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在项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尽快让工程项目管理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国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而专门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力量却十分路弱,能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无几,发育不全,以化工行业为例,全行业仅有成达化学工程公司等少数几家公司基本具有EPC全过程总承包能力,其余绝大部分设计、施丁单位都还不具备单独进行EPC全过程总承包能力。造成这种目前状况的原因,一是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效益这一点熟悉不足。实践证实,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最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一种服务。二是对项目管理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这一点熟悉不足。国内有相当多的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可以管理,因而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国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功能,设计院人才较集中,人才资源丰富。把一批骨干设计院转变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三)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组织业主培训

199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有关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随后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今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指出摘要: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这使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新问题,主要有二点摘要:一是业主责任新问题。业主责任新问题的根本还是“真业主”和“假业主”的新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者在决策时实际上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立项阶段.他们往往考虑怎样使项目能被批准,什么时候能被批准;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附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在决策是否推行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本邪门人员布置及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最终后果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业主素质新问题。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必须是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应该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他们应该懂得项目的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费用低到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度,工程就会出质量事故。进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设周期压缩到不合理程度,就会不得不增加费用或影响质量;质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是适宜和合格,质量过剩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用最终创造的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的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质量标准。当业土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实际上往往已适得其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祸根。

篇3

【关键词】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体制创新

1 传统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弊端显现

铁路建设是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部分,而铁路工程项目管理在铁路基础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组织之后,原来铁路工程管理传统体制开始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形。

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铁路工程建设施行的是这样一种体制:铁路工程的建设指挥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以及资源供应部门分工明确,互相协作。这种传统的管理体制,在铁路工程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曾经做出过突出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铁路工程项目规模扩大,工程内容趋于复杂,原有的以铁路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项目管理体制,存在建设时间跨度长、工程费用超额、综合效益不高等弊端。具体来讲,传统的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存在着以下弊端:

1.1 建设队伍临时组建,非专营

一般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的队伍均为临时组建,稳定性差。建设工人临时组建,对铁路建设的方法、程序和相应法规了解不够,专业水平不够,缺少相关经验。使用单位临时组建,将工程建设与人员使用混为一谈。指挥部门临时组建,项目完成后撤散或转移,无法进行经验的积累和传递,对后续建设是极大的资源浪费。

1.2 工程建设指挥管理不当,非专业

工程建设指挥部专业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项目把控能力和人员管理能力,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均匀。工程项目管理的领导会将整个项目管理视为行政管理,采用行政管理的手段进行项目组建和管理,这样就导致指挥管理与项目内部运行规律不符合。而且,工程项目管理指挥部门也会将专业的工程管理或工程承包公司排除在外。

从这些弊端来看,这就要求我国铁路项目管理体制需要进行改革,并且持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不断走向国际,与国际水平接轨。

2 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2.1 恰当处理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多样化和规范化当前经济环境下,由于项目主体和项目本身性质的不同,铁路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管理方式的多种形式,多样化明显。

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经营各有利弊。顺应市场经济环境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则采用项目经理的管理形式,而且各民营企业的管理形式也有所差别。国营企业推行工程项目管理时,需要转换经营的机制,对传统管理体制有所优化。民营企业进行市场化资源分配进行项目建设管理和作业,不对作业进行分层管理,组织和运行方式比较独立和固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强。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对铁道部实行的大标段(10亿元甚至50亿元)造价额来讲,很难适应,所以民营企业无法做大做强。

在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中,要处理好多样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不断优化项目施工条件,充分利用各施工要素与资源,根据施工项目的多样性进行相应的项目规范化管理。为确保项目施行的一致性和规范化,提高项目施工效率,需制定一套符合不同项目特点并且可行性高、易于操作的管理规范。

2.2 增强项目的管理效果,加强项目管理策略研究

工程项目管理,是进行项目高效运作机制构建的良好平台,也是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尖刀和基石。总的来讲,项目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和系统之外,还需要有经营者和管理者不断的激励与有效的约束,以及与这些内容相配套的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方法。项目管理模式从一开始的利用方法和利用工具的定位,逐渐向项目管理策略进行转变,在项目建设中发挥很大作用。

另外,加强铁路项目管理的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不断提升铁路建设的施工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科技创新,缩短项目建设的周期,优化管理,提高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加强铁路工程项目的管理策略研究,以项目管理为核心,不断增强项目的管理效果和建设水平,是当前铁路建设相关部门乃至行业和院校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

2.3 明确铁路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主体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铁路工程项目管理在施工程序、管理制度、法人制度、合同制度、监理制度等各方面不断完善,日趋严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但是,由于铁路建设和施工单位在长期的惯性下,在短时间内还无法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中脱离出来,致使铁路工程项目从勘探、设计到施工等各个环节,存在行政力量的强势介入,没有足够的科学的监督,难以保证整个工程施工质量。而且,建设单位在缺少资金约束的情况下,出现超支现象。

所以,在铁路工程项目管理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管理主体,弄清政府、投资方和施工方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工程建设投资、管理、建设和运营分开。在这方面,可以不断学习和参照国外现金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

2.4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培养

从前面我们提高,在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加强的对项目管理效果和策略的研究,这就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使项目管理人员的眼光从单纯的项目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全局角度。因此,需要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培养和战略提升。

首先,管理人员需要对整个系统工程有全局把握,探明项目运行内在规律,对相应的功能、方法、技术、程序以及人员、资金各个方面,有较为专业的了解,同时具备项目创新能力,争取为项目建设创造最高效益。当前美国的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专业证书制度)成为世界公认的全球性项目管理标准,既强调项目管理人员的知识、文化体系,同时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提出了综合要求。

2.5 推行铁路工程项目代建制

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内容日益复杂,工程项目管理开始发生过渡,也就是从业主自行管理向委托咨询机构管理,由施工委托监理向施工全过程委托的“代建制”管理。

铁路工程项目管理可以采用代建制,铁道部组织投资公司,确保其投资主体地位,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资金管理;将具有建设单位资质的公司确立为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对项目开展的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督和项目管理;铁道部主要对投资、市场和监管进行评估,其它部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进行价值体现。

2.6 其它方面的完善和创新

除了以上方面之外,铁路工程项目管理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对各写作部门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控;建立与项目适应的绩效考核考评机制;建立工程管理项目的知识共享库,对施工经验和资源共享,总结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后续工程管理效益。

3 结束语

在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参与建设的各个部门尤其是指挥部门,需要不断认清当前项目管理存在的弊端,发现问题,从而促进铁路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满足经济发展要求。本文主要从理论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还需要付诸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承包项目规模的慢慢扩大,对外承包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大中型的承包公司,在市场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因为一些承包企业故意钻空子,容易出现互相推卸责任、内部消耗多、无效率可言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相关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体制。

一、新时期的管理体制

近20年以来,国内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有了很大的变化。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体制已经普遍从改革前的行政分配计划管理变为以业主为主的工程招标发包体系,变化后的投标承包体系的主体逐步转向设计、施工及供应材料设备,管理通过以建设监理单位为主体的咨询服务体系来实现。上述三大主体之间是互为联系,互为经济纽带的,且都以合同为依据,相互制约,在这三大主体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时期工程项目管理的新体制。在这三项制度改革后,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跟着国家宏观监督调控走,围绕业主责任制转,服务体系采用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已基本形成了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格局。新时期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是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主要由业主、工程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互相配合,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的。当前,在许多国家中都流行使用“三方”共建的项目管理体制。现在三项制度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攻内容,并且其核心地位越来越稳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也在成熟和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总承包管理体制下的监理

新时期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业主委托监理的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和工程总承包单位委托监理的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两种。

关于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监理,FIDIC中有明确规定:总承包模式下的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等工程项目,不需要监理员进行现场管理,主要由业主代表代替并实施工程项目管理。

(一)监理委托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征求意见稿)第五十三条(强制监理范围):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工程,应当委托工程监理单位对于工程施工实施监理,其他监理内容由委托双方协商确定。国家鼓励建设单位在施工监理活动中对工程造价、进度、质量等全面委托监理单位进行管理和协调。

(二)强制监理的范围

自2000年1月30日颁布并实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对于国家重点工程,大中型公用事业工程,成片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工程,利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贷款、援助资金的工程等工程必须实行监理。

根据2007年2月实施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三条规定:水利工程建设依法实行监理制度。总投资在200万元及以上且符合下列具体条件之一的水利工程建设(含新建、扩建、改建、加固、修复)项目(包括配套和附属工程)必须实行建设监理:①关系社会公共利益或公共安全的防洪、排涝、灌溉、水力发电、引(供)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②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国家融资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③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凡是满足以上各项中任何一项,或者多项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对于工程所处条件或所在地段有保护环境要求的,务必要聘请工程保护环境监理。而对于要求保持水土的工程项目(无论铁路、电力、矿山还是交通),务必设置水土保持的监理。

上列所述的相关监理规范皆适合设计——施工各自分离的模式,只要工程时需要强制监理的,务必进行有效建设监理,采用聘请监理单位为独立第三方的方式来实现有效监理工程。由工程项目的相关法规可知,监理应当由建设单位聘请监理单位来实现,双方需签订监理委托合同。总承包模式下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监理作出规定。

三、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管理体制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省去了聘请监理员进行工程监理的环节,可以由业主直接指派业主代表进行工程管理,而平行承发包模式下必须聘请第三方实施监理,这也正是总承包模式区别于平行承发包模式的特点。

(一)管理体制设计

a、业主委托监理的管理体制

业主委托监理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监理单位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工程总承包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各个材料分包单位,以保证其质量达到要求,或符合相关规范。

在监理单位对工程总承包单位进行监理的管理体制下,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主要监督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建设工作,并且监督隶属于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各个设计、施工分包单位的工作。

监理单位监督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分包单位的工作。在该管理体制下的施工和设备制造等操作过程中,监理单位受到业主的委托主要监督设计、施工、供应等分包单位的相关工作。

b、工程总承包单位委托监理的管理体制

在实施这种管理体制时,主要表现为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单位受委托依据相关规范对设计、施工和供应分包单位实施有效监理。

c、无监理单位的管理体制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在实施无委托监理单位的管理体制时,工程总承包单位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自行监督控制相关的设计、施工和供应环节。

d、委托咨询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咨询单位主要承担下列工作:①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完成对分包单位(设计、施工、供应)的监理工作;②满足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咨询(咨询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的要求。

(二)管理体制比选

a、业主委托监理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监理单位受委托对工程总承包单位进行监理,此种管理体制不能很好的实施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本意。业主无需委托监理单位严密监督工程总承包单位的施工建设行为,只需指派业主代表松散管理工程总承包单位就行了。

监理单位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分包单位进行监理的管理体制。在该管理体制中,业主委托监理单位,监理对象是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分包单位,各方之间关系混乱,业主难以实施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分包单位的有效控制。

b、工程总承包单位指派监理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程总承包单位委托监理单位实施监督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分包单位的工作,如此一来,能实现工程总承包单位有效控制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分包单位的目的。

c、不委托监理单位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程总承包单位和业主都不需要委托监理单位,管理注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统一实施。这种管理体制虽然省去了一些人力和物力,但是其下的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过于庞大,无法实施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分包单位的有效管理。

d、总承包单位委托咨询的管理体制

在此种管理体制下,一般而言,可有效解决一些问题:首先,额可以精简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等机构;其次,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等分包单位实现了有效的管理;还有,对于工程总承包单位有效实现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各阶段以及接口的管理非常有利。

综上所述,工程总承包项目因其独特的内容,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结合具体工程总承包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王素卿.当前我国工程总承包面临的形势[J].建筑经济.2007(7):1-2.

篇5

首先,水利工程项目不仅是防涝抗旱的重要保障,也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举措。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不断的规范,因此这就需要在水资源管理中注重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同时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必须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

其次,目前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较多,其所取得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同时在工程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较高,因而为了促进工程投资效益的发挥,尽可能地将其社会效益发挥出来,尽可能地提高工程质量。这就需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对组织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最后,在目前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还存在职责交叉、行政分离和激励制度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组织管理部门的设置不科学、职能不完善,导致组织管理部门的创新能力较为缺乏,尤其是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影响最为严重,而这就会导致技术设计和施工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而创新组织管理体系也显得尤为必要,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提升。

2.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原则分析

上述我们对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就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一是能有效的均衡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也就是既要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效的发挥,又要确保水利施工企业自身得到正常高效的运行,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成本的降低。二是在水利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对其的游子,还要强化对地的管理。三是权责利必须得到有效的明确,工程项目建设各方之间必须强化沟通和交流,做到协调发展,积极创新,尽可能地确保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得以顺利的实施。

3.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措施分析

既然创新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必要性,所以我们在坚持创新原则的基础上,就应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

一是不断的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为了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效率,首先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上就应创新,在企业的组织管理部门中,应及时的撤销和合并不合理的部门,严格控制人员的编制,对不同岗位中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应具体的落实到个人,并采取竞争的方式上岗,在岗前强化对其的考核,才能更好地确保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而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在待遇上确保国家标准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还要积极的探索绩效改革制度,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从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不断的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成效,才能为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对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理念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具有较强的指令化,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具有较强的滞后性,所以需要管理人员在项目组织管理中不断的强化工程项目的分析,紧密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对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建立针对性的预案,从传统的事后管理转移到事前的预防性管理上来。并在整个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可持续的理念,以可持续理念为指导,在注重工程项目质量和投资效益的同时,还应切实注重节能环保理念的渗透,才能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三是对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完善。尤其是应精准的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特点,并结合实际强化对其管理目标的调整,切实加强对诸多因素的分析,就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目标进行优化和调整,建立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从而更好地为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针对性的确定组织管理方案,并对不同方案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模拟,从而更好地找出组织管理方案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将其纠偏,才能更好地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是在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中对人员的配置进行优化和完善。因为只有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不断的促进管理体系的创新。因而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人员配置进行优化和完善。这就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在人员配置过程中,从项目经理、各分项分部负责人和班组负责人等建立三级项目管理体系,不仅要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各方的沟通和协调,尽可能地避免由于上下沟通之间出现障碍而影响水利工程项目的水利实施。但是在人员配置中,还应尽可能的避免人员设置臃肿,这就需要在人员配置过程中,切实将内部管理体制理顺,才能更好地促进人员的配置得到优化和完善,为促进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在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管理过程中,为了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得到顺利的实施,资金保障是一个最为关键的话题,所以在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资金管理作为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重点。这就是在水利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切实注重资金的管理,必须考虑到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对资金带来的影响,进而促进项目管理的实施得到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就当前来看,目前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还较为混乱,导致工程质量一度受到影响。所以在组织管理体系创新中对资金的管理,主要是确保每一项资金的流向得到有效的明确,组织管理工作开展所需的资金必须得到保障,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资金管理成效。

篇6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总承包;管理体制;委托咨询

正文:

在国外,工程总承包的发展已经有了几百年了,可以说国外对于这种模式已经探索出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工程的管理也发展的相对稳定与成熟。一直以来,我国水利工程都采用设计与施工分离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相当多的缺点,比如内部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工程内部的各种消耗极为严重、工程施工效率不高等,比较严重的问题。为了水利水电行业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实现增值,在水利水电工程推行总承包的项目管理模式是必由之路。总的来说,总承包模式在国内的起步很晚,一些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完善。本文会从多角度论述总承包模式中的重点与各个管理层次的关系。

一、设计与施工分离模式下管理体制

国内的水利水电工程从1978年以后经历过比较大的变革。在变革之前,水利水电工程分为前期设计与后期施工两大部分,而这两大部分的分配管理权限基本都是有行政单位把持,但是现今采用的是把业主作为主导的进行招投标的开发商承包模式,以提供工程的设计、建设、基料和施工设备为主导的工程承包模式,以及工程建设的监管单位为主导提供项目的咨询服务的管理模式。这样的三方结构是以经济利益为牵引,依靠三方签订的书面合同,形成了三方互相监管、互相掣肘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在国内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国内基本上是形成了国家宏观监控的为主导,三方主体责任为核心,项目招投标和施工监管制度的基本醒目管理体制。这种新产生的项目管理体制是在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下,业主参与、开发商施工、监管单位进行服务管理的三方共同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建设是和国际上的通常做法一样的,也是目前大部分工程都会采用的管理体制。三方参与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改革之后管理体制的重点,只有将这三方不断细化与完善,才能使我们国家的项目管理模式走向成熟。

二、总承包模式下管理的层次以及相关的监理规定

(一)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业主对监理单位进行委托与授权,另一部分则是项目总的承包单位对监理单位进行委托与授权。对于业主对监理单位进行授权与委托的管理模式来说,项目的建立单位不仅要对整个项目的决策的程序和实施程序进行最基本的监督管理职责,同时也要基于业主对其的委托与授权的关系,对项目中的业主和项目的开发商进行管理。对于项目总的承包单位对监理单位进行委托与授权的管理模式来说,项目的管理单位不仅要对项目的业主和项目的开发商进行管理,同时也要基于委托与授权的关系,履行对工程的决策程序和实施程序进行监督管理的基本职责。

(二)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监理

在这种模式框架下,业主可以不用再单独聘请另一方进行委托,代表其去对项目进行管理,业主代表自己就可以对整个项目实行管理职责。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有国家投资的项目或是国家牵头进行融资的项目,是必须要委托第三方的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监督管理的范围应由双方签订书面合同进行约定。国家也对监理单位发挥其监督管理的职责进行鼓励与支持,必要时也会对其进行协调。同时,国家对于监理的范围也作出了一些强制性规定。例如对于国内的一些大型公益性的建设工程,比较大型的事业性项目,或者是有国际资金注入、国外公益性组织进行援助的大型建设项目都是监理单位必须要进行强制性监管的项目工程。而对于水利工程来说,一半基本投资在两百万元以上的项目,或是承担着一些防洪、水土治理等功能的施工项目同样需要建立单位进行强制监管。这些规定的制订,主要是为现今的设计与施工分离的管理模式设计的,只要是在这范围内的,就必须要委托监理单位对此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另外,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这种情况下能够委托监理单位的只能是建设施工单位并签订书面合同。但是在总承包的管理方式下,目前没有相关行政机关对此作出决定。

三、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管理体制

在这种管理体制中,可以忽略委托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的程序,转为让业主推选出代表后进行授权,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但对于平行承发包管理体制中,是一定要委托另外一方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的,这也是两种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

(一)设计合理的管理体制机制

业主进行授权与委托的管理体制中,监理单位需要对整个项目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使项目能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能够顺利完工及保障工程项目品质。另一种是对工程总承包的监督与管理均是监理单位来实行的模式中,业主只是授权并委托监理单位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但三种是建立单位对于工程项目中的一些分包任务进行监督与管理,在这种模式中,建立单位同样要有业主的委托与授权。这三种管理模式课题同城为由业主授权与委托的监督管理模式。其次就是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单位去委托并授权监理单位进行监督与管理,在这种模式中,监理单位监督与管理的范围就只能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各个分包工作。再次就是不论是业主还是工程的总承包方均不委托建立单位进行监管,监管职责尤其执行行使,整个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约束力对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与管理。最后就是委托咨询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受委托的就不是监理单位,而是咨询单位,咨询单位要对项目中的分包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同时也要接受总承包方对于工程项目中的各种咨询工作。

(二)各种管理模式之间的相互比较

在业主委托监理单位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模式中,由于监理单位毕竟不是业主本身,它不能够很好的领会业主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意图。而业主授权业主代表监理单位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模式,只靠自身约束力进行监管也会流于形式,监管松懈。在总承包方委托建立单位对各分包的部分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模式中,各方之间的关系会不明确,造成监管的混乱无序,重复性的监管,无法达到有效的监督工作,而业主在这种混乱的关系中也很难对各个分包方进行监督与控制。在总承包方委托授权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式中,因为是授权建立单位直接对分包各方进行监管,管理目的明确,总承包方也可以对各分包方的施工以及原材料的采购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无监理单位的模式中,对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职责由总承包方一人负责,这种模式虽然相对来说可以节省很多的人财物,但是总承包方下面的机构繁杂且庞大,是不可能对工程项目进行很高效的监督。在总承包方委托授权咨询单位的监理模式中,不仅能够细化和整合总承包方的内部机构,同时也会对总承项目的分包各方进行最有效的监管,也对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如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都监督的面面俱到,对各个职能机构工作有效衔接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提高项目施工效率。因此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总承包方委托咨询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式是比较适合的。

参考文献:

[1]王素卿.当前我国工程总承包面临的形势[J].建筑经济,2007(7):1-2.

篇7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一直是困扰建筑工程的难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希望对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起到很好的借鉴。

一、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建筑成本控制缺乏事前和事中控制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主要是会计成本控制,这种控制属于事后控制,对已经发生过的成本进行核算。传统的项目核算具有局限性,这种核算仅仅对成本进行事后的记录、归类和对比。但是这种核算方法不能较好地进行事前的控制,以及对下一建筑工程项目形成有益地借鉴。建筑工程具有独特性,即不可逆性,也就是建筑工程是一次工程,成本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主张,成本管理应该侧重事前的预算以及事中的监督,而事后的核算仅仅是对成本的一个总结,以便更好地对下一个工程项目进行成本管理。但是目前许多工程成本的核算都把重点放在了事后控制上,其效果不是很好的。

2.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公司成本管理的实施重点在于其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性,成本管理的落实要贯彻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上去,但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无论是意识渗透还是工作推行都基本上局限在中、上层的管理层面,基层员工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参与意识较为淡薄,无法真正实现全员成本管理的精神和要求。成本管理是针对企业所有人员的全员化管理,必须要有全体员工的一致参与才能真正体现成效,成本管理也是一项集体工程,必须要在共同目标下共同努力,正确理解和使用成本控制信息借以改进工作、降低成本,因此基层员工的成本管控意识的培养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

3.成本管理制度落后

成本管理未能实现手段与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同其它行业公司一样,我国建筑工程中现行的成本管理方法还是比较陈旧的,已经明显不适应新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实际操作中成本管理对会计账本和报表的依赖性较重,但实际上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和统筹是一种事后行为,不具备前瞻性、预测性,无法对建筑工程的发展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数据支持,而管理层仅在依据财务数据基础上的成本运作显然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

4.成本管控范围狭窄

目前建筑工程的预算和成本分析也是严重不足的。而成本预算则是建筑工程经营战略和规划的具体体现,是资源配置的工具,当前来讲我国建筑工程的成本预算形式化较严重且实际效用不足,具体表现在成本预算编制缺乏有效沟通,实际差异较大,事先控制作用不明显;预算执行缺乏跟踪及监督,预算调整欠缺及时性、适应性;成本分析无法反映成本执行的实际情况,事后的报表分析无法准确把握成本形成过程和具体差异所在,难以对成本管理提供有效信息;预算考核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成本管理的实际成效与绩效考评的对接性较差等。

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

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施工企业局(处)长(总经理或董事长)负责,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企业在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项目经理的“责、权、利”不落实,工程项目各部门、各岗位没有具体、明确的成本管理责任,难于考核其优劣,没有真正将项目成本与项目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没有形成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的情况。

2.缺乏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实现的是对项目成本的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对造成实际成本与成本基准计划发生偏差的因素施加影响,保证其向有利方向发展,同时对于成本基准计划已经发生偏差的和正在发生偏差的各项成本进行管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项目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内容。

三、加强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的策略

1.强化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成本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尤其是要求管理者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对成本管理有比较熟稔的了解,能够对成本管理有清晰的认识和进行全局性规划。对于成本管理制度的构建,管理者应该明确成本管理的出发点是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以科学化、规范化的成本管理机制为依托,以实现财险公司生产经营的高品质和高效益。

2.成本管理意识的渗透

现阶段我国成本管理意识尚未引起领导和员工的足够重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首先从领导带头,加强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让他们加强成本意识。公司上下形成统一的认识。扩大成本管理思想的广泛宣传,令员工切实参与如何有效开展成本管理的大讨论中。企业经营核算部门作为一个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掘其内在的潜力,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3. 强化成本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是成本管理制度构建的另外一个有效措施。该制度对成本进行独立审查和分析,可以有效对公司成本的支出进行监督和评价。它独立于公司成本管理制度之外,又成为公司构建科学成本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其独立性,使得在进行成本核算与监督时,不受部门人情因素的制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参考数据。

4.优化成本管理制度

要协调建筑行业内部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建筑工程也是基于一定投资环境才存在的。在成本管理制度构建的时候,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把不同机构置于相互监督的控制关系中,同时也要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利益链条,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厉害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构建的成本管理制度,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的优化建筑工程的成本。

总之,加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我国施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整体的、全员的、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活动。施工企业应当及时反映项目成本的动向,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工程项目优质、低耗,促使工程项目成本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

[1]张贵良, 牛季收. 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篇8

岩土工程施工作为建设项目的一个阶段、一个子项,实施者往往是勘察设计企业。由于大部分岩土工程项目规模小、工期短、工作内容比较单一,因此在勘察设计企业中积极试行项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1.岩土工程施工项目特点

岩土工程是以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学、弹塑性力学与结构力学为基础理论, 并将其直接应用于解决和处理土和岩石的的一门技术科学。它贯穿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工程运营等各个环节,服务并指导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其业务范围按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岩士工程设计、岩土工程治理、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监理等五个方面。作为一个项目,具有唯一性、一次性、整体性、寿命周期性、多目标等特点。

2.岩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管理五要素即设计、组织、实施、控制和协调进行控制,以实现项目确定的目标。作为一门科学,它是融决策、管理、效益为- 一体的组织、过程和方法的集合。工程项目管理的方式是目标的管理, 包括成果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 是自投标开始到保修期满为止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

岩土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贯穿着系统工程的思想。把项目看成有完整生命周期的过程,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岩土工程项目管理通常具有临时性、柔性及协调控制职能,是以项目经理负责为核心,以处理和协调工程环境及人文环境为内容, 以工程合同和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为依据,以标准化作业为基础,对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实行的控制过程, 从而不断提高岩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岩土工程项目管理实施

根据岩土工程项目特点和管理目标, 其管理的要点是创造和保持使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是一个管理过程,处理各种冲突和意外事件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作,其方法、工具和手段要具有先进性、开放性,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应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幅度,以顾客(业主、总承包商)满意为中心,关注顾客(业主、总承包商)利益,增加再次合作的可能性,为进一步开展业务打下良好基础。要对项目经理予以充分的授权,使其对项目成本、进度、资源配置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项目管理人员除掌握技术、合问、财务、成本、进度、控制、质量、风险等业务外,还必须具备谈判、沟通、政治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项目组织形式应处于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协调顺畅的工作状态,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以达到项目管理的最优目标和效益。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是设立能够满足工程实施需要的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可根据项目规模、安全技术要求、进度、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配置,项目经理部可大可小,可相对固定,也可以临时组合,可为矩阵组织形式,也可为职能式组织形式。不论按哪种组织形式,都应明确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等指标。

3.2项目实施环境的协调

项目工程环境是项目管理实施的必要工作内容, 它包含了现场条件(自然地理、气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合同条件(工程设计、进度、质量、安全等的要求)和项目人文环境等综合环境因素。充分了解和研究自然地郎、气象、人文环境条件是岩土工程施工现场布置有序、临时设施合理搭建、施工顺序安排的先决条件;对工程设计条件和意图的深入了解是确定岩土工程实施的方法、工艺顺序、于段等的重要依据,是项目管理实施全过程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对进度、质量、安全非的提求是项目管理最重要的控制要素,也是项目管理赖以存在的基础,只有对合同条件研究透彻,才能使技术先进可靠,质量与安全控制有效,做到事故提前预防、进度安排合理、晚工与验收资料充分、成本与结算有据可依。项目人文环境可分为外部人文环境和内部人文环境。外部人文环境具体表现为顾客(业主、总承包商)、监理、设计、供应商、与项目有关的地方工程建设政府主管部门、税务、环保、银行、保险、公安、治安、工程所在地邻近居民与所在地的风俗文化等。内部人文环境是发生在项目部各专业之间,企业内经营、质量、安全、财务、计划等职能部门之间的人文环境关系。

3.3项目进度控制

岩土工程项目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各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计划,将该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要求进行, 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竣工、交付使用。项目进度控制应以实现工程合同约定的竣工日期为最终目标。

3.4项目质量控制

岩土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实施岩土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实施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施工工艺质量、过程产品质量和最终产品质量。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 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等五大因素。因此,控制这五大因素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人的因素是指项目管理人员的理论、技术、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施工机械是完成岩土工程施的必备条件, 施工机械选择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到岩土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材料是项目施仁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施工方法是项目管理全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序流程、施工工艺、检测手段、纠正预防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工程环境条件, 对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工程质量也具有控制作用。

3.5项目安全控制

生产安全在岩土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次安全事故不仅会给项目管理产生严重影响, 而且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行,故在项目管理中对安全生产进行严格管理是必需的。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建主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与责任制度,加强进场安全教育、安全监管及动态管理,签订安全协议,制定安全施工方案,特殊作业工种必须持证上岗,对危险源进行实施监控,确保施工安全。

3.6项目成本控制

篇9

1.影响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建筑产品的形成是通过在施工过程中物资、设备、人员、资金等大量投入的过程,而建筑产品的质量是检验在施工过程中能否贯彻执行国家的法令、法规与标准的过程,保证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建筑产品预期效果的影响因素即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的质量意识和能力因素

人是质量活动的主体,对建设工程项目而言,泛指与工程有关的单位、组织及个人,主要包括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及咨询服务单位、政府主管及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单位,策划者、设计者、作业者、管理者等等。

1.2建设项目的决策及勘察因素

在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中,有好多因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工程质量,比如,项目没有经过资源论证、市场需求预测,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建成后不能投入生产和使用,或者形成合格而无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产品,从根本上看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具备质量的适用性特征,同样,盲目追求高标准缺乏经济性考虑的决策也将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地质条件勘察直接关系到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是工程设计图纸各种参数和数据形成的前提,决定着工程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1.3建设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因素

总体规划关系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及功能组织、平面布局、交通组织等的合理性,工程设计具体确定建筑产品或工程项目的物的质量目标值,直接将建设意图变成工程蓝图,为建设施工提供质量标准和依据。建筑结构与构造的设计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可施工性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1.4建筑材料、构配件及相关工程用品的质量因素

它们是建筑生产的劳动对象,没有这些物质条件,我们的建筑产品也就无法形成,因此,正确合理选择材料、控制材料、构配件及其他工程用品,确定它们的质量、规格、性能特征是否符合设计规定标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

1.5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及环境因素

施工方案包括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前者指施工的技术、工艺、方法和机械、设备、模具等施工手段的配置;后者指施工程序、工艺顺序、施工流向、劳动组织方面的决定和安排,这些都是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施工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水文气候、劳动作业环境以及由工程承发包合同结构所派生的多单位多专业共同施工的管理关系、组织协调方式及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系统等构成的管理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形成都将产生相当的影响。

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措施

2.1适当协调施工人员的构成

施工人员是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这部分的管理控制工作是确保获得理想建设质量的前提条件。施工人员的管理控制工作应该涵盖工程项目所有的参与人员,不能局限于现场实际操作人员。参与现场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精湛的技术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目前我国建筑市场较为流行劳务承包的基础上,项目决策者应该针对已竣工项目进行多方深入考察,保证实现预期技术及内部管理要求。在选择施工队伍的时候,应该将各个预选队伍进行仔细对比,择优录用避免出现盲目用人现象,尽最大的努力消除因为施工人员技能或素质问题导致的材料浪费和返工情况。从工程项目整体出发,科学划分每个岗位职责,可以按照施工人员个人特长及岗位要求,适时协调人员之间的构成及分工,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尽其用要求,而且能够迅速提升团队合作水平。

2.2 严格控制建筑材料质量

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问题应该从其本质出发,在开展施工之前要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及数据,并结合实际走访结果进行深入市场分析,筛选出社会信誉较高的建筑材料,为建设出高质量工程项目提供强有力支持。建筑材料必须具备生产厂家出示的出厂合格检验证件,并在投入使用之前再次接受监督取样复试检验,只有这样建筑材料的质量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进行管理控制。进到施工现场的每一种建筑材料都应满足我国现行规范标准要求,检验项目应着重体现其出厂报告的有效性。

2.3 按照工艺标准选择最佳施工工艺

伴随着近几年时间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建筑领域所使用的施工工艺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改进。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理念,顺应时展步伐的潜在要求,摒弃落后思想优先使用先进施工工艺。例如在搅拌项目主体部分混凝土的时候,大部分施工单位选择使用商品混凝土,有效降低了搅拌不匀及现场计量失误出现的频率,从根本上消除了混凝土质量隐患;在多层建筑中创新引入竹模板淘汰钢模板,在高层则选择使用大模板,这样在出模后能够获得较高的混凝土质量,后期装修阶段可以省去大部分的材料。项目决策者在选择施工工艺的时候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按照工艺标准来严格筛选最佳的施工工艺,为实现工程预期建设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2.4 严格管理控制施工机具和设备

高质量及水平的工程建设工作必须依赖于精密的检测仪器和性能卓越的机械设备,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确保使用优质的施工机具和设备,并且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较多故障,影响工程进度的控制。机具和设备时刻能够投入正常工作,不仅有效提升实际施工效率,而且为工程建设质量提供了充足保证。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必须给予机具和设备管理控制问题足够的重视力度,否则会严重影响高质量建设效果的实现。例如如果没有及时淘汰超过使用期限的混凝土振捣棒,就可能会在振捣过程中频繁引发问题,工作效率及质量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或者使用便宜廉价的瓷砖切割机,不仅切出来的瓷砖无法满足标准规格,而且粘贴质量不尽人意,还可能出现瓷砖大量浪费情况。

2.5 正确把握施工现场因素

在工程项目实际操作现场,影响获得高质量建设效果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例如工程水文、气象、地质、管理环境、质量管理规定、质量保证体系、劳动工具、劳动组合、工作面等。如果以上任何一个因素没有得到正确把握都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建设质量问题,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契合工程施工环境及其潜在需求,全面了解并掌握各项影响因素,选择有效方案进行及时管理控制。比如在开展立体交叉工作时应该首先考虑安全防护问题,结合具有理想可靠性方案消除由于上层施工导致下层结构及装饰损坏或污染的隐患。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同时使用不同的施工工艺,管理者必须正确协调施工工艺及人员之间的关系,在严密组织条件下避免出现互相干扰而影响工程项目最终建设质量。在不同天气环境中,尤其是在雨期、冬季、风期、炎热季节施工中,应该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拟定使用季节性施工质量及安全保证措施。工程项目管理者必须保证施工现场各项因素处于全面管理控制状态下,才能持续改善现场环境,组建并不断完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合理协调布置各项工作,使施工现场满足标准化、秩序化、规范化要求,为实现预期建设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做好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提高工程最终建设质量,就必须在先进管理理念基础上,全面掌握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探讨最佳控制措施,持续强化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的落实。时刻保持谨慎严谨的态度,不遗漏任何一个细小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工程建设质量隐患,铸造出更高水平建筑产品,为人们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苗宝旗.谈建设工程项目中的质量管理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2(06).

[2]王淑梅,陈炳志,王海永.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08).

篇10

引言

所谓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减灾目的而组织实施的一项相对独立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包括勘查、监测、评估、防治和科研等类型,项目管理贯穿于立项、实施至终结的全过程,而这里我们所讲的是地质灾害管理具体实施阶段的治理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该阶段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工程现场人员管理、组织实施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资金控制管理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是地质灾害管理的具体体现和实施过程,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地质灾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组织实施防治工程,保障取得预期的减灾成果。

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是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效益而进行的有效减灾工程,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粗浅的分析和对策探讨。

1 目前现状和研究的实际意义

以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模较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破坏山体平衡、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不良工程也越来越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引起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才逐渐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模式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而且在全国来讲,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能够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能够节省治理资金,增加工程效益、社会效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能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最大限度的受到保护。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专业招投标机构的不健全

招标投标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它有利于控制工程投资,打破行业、地区的分部切割和垄断,保护竞争,清除惰性,从而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地控制。

实行公平合理的招投标,是通过竞争后,使承担的工程造价更加合理,并合理的安排项目计划,进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在招投标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就需要有专门的、公正的地质灾害招标机构,使投标单位对招投标工作放心,从而选择真正有技术力量和质量意识、整体素质和信誉比较好的施工单位。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行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属于国土资源系统相应的招投标机构和机构。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方面,无论是工程勘查、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还是工程决算审计,全国各地实行的招投标制度都不一样,但也是借助于建设系统的一整套招投标平台,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协调问题:领导体制、图纸审查、质量监管、专家选取、方案优选、过程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在这个方面存在着多个系统规范和惯例相冲突和交错的地方,这也就是地质灾害治理没有相应的招投标机构所带来的弊端的充分反映。

2.2 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工具缺乏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使得项目管理者在面对着项目复杂性地增加、项目设计范围地扩大化、地质变化因素多样化、治理措施结构复杂化等一系列挑战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特长,不能充分利用并节省有限资源,特别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缺乏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工具,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缺乏综合性的管理软件: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特殊工作例如项目评估和设计、项目分析和成图分析等的IT系统软件,但它们一般都是单独应用的,而且是没有相互关连的独立软件包,比如Map―Gis、surfer、Autocad等相关软件之间没有一个可以使它们相互转换、相互嵌融的关联软件包或者是独立软件系统,所以,工程领域缺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系统,从而项目不同阶段信息流动的缺乏平滑性。

②缺乏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硬件和软件的不相容性导致了“技术”问题,它使得项目管理者不能轻松地获取和管理项目信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能使不相容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的信息流动变得相容的项目信息标准。因此,现在我们能找到的IT系统都没能考虑到大型工程项目中分散很广的参与者的要求,也没有考虑到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业主方的主管要求,缺少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

③缺少项目管理的标准程序:一般来讲,管理项目依据的是被支派作这项工作的项目管理者的经验。每个项目管理人都有自己的相应经验,这就导致了管理工程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变化因素较大,因此也就给协调和控制项目信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具也只是属于单纯的、传统的管理工具,比如说手工操作、计算机管理和极个别的软件管理,而缺乏相应的治理项目现场管理的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现场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等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进而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场组织指挥协调难度加大。施工项目管理要从组织指挥、信息传输、高新技术、设备配置、物资供应、质量跟踪、进度控制、合同管理等许多方面进行同步管理。这就要求项目管理系统既精干、高效,又灵活、畅通。

2.3 排除干扰因素困难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困难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排除干扰因素能力不足所造成,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①排除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困难;②排除施工方干扰因素困难;③排除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困难。

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懂技术的现场乱点头、乱表态,造成不负责任的后果由现场管理人员来处理;②项目造价控制中其他部门不配合或者配合不积极,造成现场管理人员心理的压力增大。

施工方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②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进行交错咬合等。③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锚杆锚固段当作成自由段,端承桩按摩擦桩进行施工。④施工管理水平较差。

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居民干扰因素;②场地干扰因素;③相关部门干扰因素。

2.4 沟通体系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的项目管理手段基本上都比较孤立,而且只注重项目的每个阶段的管理问题。重复性工作而造成的额外支出就是这个原因造成,而重复性工作问题的发生是由于信息的冲突和不及时造成的,也就是说工程项目不同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流动的连贯性。信息透明度不高,说明许多信息需要公开的而没有公开,比如项目实施成本控制信息、施工进度与付款进度等,负责工程实施的部门与财务部门、纪律监察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沟通缺乏完善的体制,例如工程决策前的会商制度、施工中的财务审计跟踪制度和纪律监督制度、施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材料整理归档制度等。

2.5 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缺乏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国际上较为前沿的问题。我国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仍处于早期阶段,国外在这一领域已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一套较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但是一般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管理,包括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以及政府编制防治预案、应急方案等,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却涉及较少,一个治理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对工程实施中各种风险的预测、控制和防范,项目业主对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决定了这个项目的质量水平、社会效益水平,对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动程度、节省有效的社会资源有很大的作用。而现行阶段,我们缺乏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尤其是针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对作为具体项目管理的人员来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指导性。笔者认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包括工程风险灾害评估、工程设计方案确定、施工现场质量控制、项目过程监理跟踪以及工程竣工维护保养等方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管理过程。

3 管理方法

3.1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招投标机构

为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的透明性,对所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全过程实行阳光操作,应当建立属于国土资源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招投标机构以及机构,制定招投标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完善招投标程序,确保各灾害点治理工程施工队伍选择的公开、公平、公正性,确保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进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际运作,这样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和效果,节省费用,又能规范项目管理人员的廉政行为,使地质灾害治理秩序得到规范。

3.2 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平台的研究

应当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研究,研究开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包括工程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网络项目管理系统和组织人员设备管理系统等。解决地质灾害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Internet及时有效地针对当前发生并急于解决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处理意见和实施方案,通过电子邮件和无线应用协议可以及时通知工程的变动情况,减少文件传输的时间,使每个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决策领导能及时了解图纸工程的进度、工程的变更,及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工期的延误。由于工程建设中复杂的特性,项目参与方要承担大量风险。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环境力量影响到项目管理体系,并将此类力量转化为风险信号,而我们也应当加强对项目管理系统(图1)中风险信号和各种反应行为的研究,结合技术和组织结构研究对项目管理过程中决策的影响。

图1项目管理系统示意图

3.3 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

为了排除治理工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应当建立决策领导――项目业主代表――工程监理的项目管理体系,明确领导、业主代表和工程监理的职责,并建立集体会商制度。属于工程协调因素的,由业主代表向决策领导汇报,决策领导进行协调或给定范围内的相关政策,集体商议与达成一致,共同解决相关因素的干扰,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属于施工现场因素的,特别是工程技术有关的问题,由业主代表会同工程监理,必要时邀请工程勘察、设计人员参加,实行现场会审,共同把关,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属于项目业主内部的因素,由决策领导主持,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种项目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益。

3.4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工程监督体系

建立内部流通性的信息公开制度,增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透明度,建立相关部门完善的沟通体制,完善工程监督体系,包括工程决策前的会商制度、施工中的财务审计跟踪制度和纪律监督制度、施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材料整理归档制度等,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公开性、廉洁性、及时性”。

3.5 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

篇11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一、“三标一体”管理系统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

1、能够认识管理的规律,建立同一性的管理基础。“三标一体”系统有一些共同点,例如:三个标准都有重要的共有条款,包括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不合格控制、内部审核、纠正和预防措施等。在项目建立、实施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三标一体”系统,有利于项目的基础管理规范化,有利于管理工作优化并巩固工程的业务流程。

2、能够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调配,对管理结构进行优化。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三个管理体系对人力资源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如果分别单独确立三个管理体系,那么会导致人员的重叠或机构的复杂,而进行一体化管理则会统一设置人员岗位,例如一职多能、一岗多则等,提高了综合工作效率。建立“三标一体”体系改革了传统管理理念,加强了增值过程,有利于减少该三者之间的重复工作,利用专业性的管理方针使建设项目高效、有序运行,更能推动此体系的维护和完善。

3、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工作效率。“三标一体”体系相关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企业学习、运用国际先进的理念及方式,就是要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该体系是现代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它体现的是新的管理方式,是每一个项目、部门和员工都需要遵循的规则,也能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管理思想,使各项管理区域间实现功能的互补、紧密衔接、高效运转,最终提高建设效率。

4、能够降低管理的成本。推行“三标一体”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新问题,努力降低施工成本,全面提升项目乃至企业的经管水平。由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涉及到各方面,因而如果通过有效的整合运营,就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后,实现国家所倡导的的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施工机具管理过程,关键要把好三关

1)供方选择评价关。施工机具的采购或租赁,都要对供方或租赁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经营资格和信誉、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供货能力、风险因素。在评价产品质量时要关注设备的能耗指标要和安全性能,特殊环境施工还要考量其噪声情况等;在评价风险因素时要关注其质量缺陷、供货迟到和服务不到位等不确定的因素。在建项目因设备不能如约进场影响施工的例子很多。对施工机具供应方的评价、再评价和选择应是动态的、持续的。确定采购或租赁时一定要按规定签订合同。

2)机具验收关。项目部对进入现场的机具都必须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租赁机具验收时还应作净值评估经双方确认。验收内容应包括质量环保和安全方面的性能指标;特种设备安装或拆卸都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方案应经批准后实施;安装后的施工机具必须按国家相关规定请当地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并保存验收记录。如果是工程分包方自带或租赁特种设备,也应严格按上述要求进行管理,否则会存在很大风险。但这方面风险在实际运行中往往被忽视了。

3)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关。现在许多项目在使用设备时不能正确使用油,使设备故障频出;有的忽视保养,拼设备,导致关键时刻设备出现故障影响施工正常进行。设备在使用和维修中的废物处理必须符合环保要求,特别是含油的危险废物。

2、分包方管理过程。

1)分包方的选择和评价,必须确保分包方具备相应施工资质,还应当有安全生产许可证。一些项目忽视资质的有效性,结果给项目自身造成了风险。选定分包方后一定要签订合同后才能进场。一些项目分包工程因单价定不了,先进场施工以后再算帐,有的甚至不签订合同,造成纠纷和重大损失的案例很多。

2)进场验证。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进场的分包方应当进行验证,确认是否与选择一致,特别是关键岗位和需要持证的特种作业人员;

3)对分包方交底和培训。项目部应当对分包方进行祥细的技术、安全交底,让其清楚所从事的分部分项工程或工序的质量要求、环保要求、安全要求,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还应进行相应培训。

4)给分包方创造符合要求的作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必须确保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符合健康要求,比如隧道施工的粉尘、有害气体的浓度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要求。项目部应当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主动淘汰落后施工工艺,从根本上提升施工管理水平。

3、物资管理过程。

1)供方选择评价。采购工程物资必须先对供应厂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经营资格和信誉;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供货能力;产品的价格;售后服务。在评价产品质量时要确保所购物资的指标符合要求,有环保和安全要求的必须确保满足;对物资供应方的评价、再评价和选择应是动态的、持续的。

2)物资验收。项目部对进入现场的所有工程物资都必须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验收通常包括外观检查、技证核对、抽样试验等内容。

3)仓储保管和发放管理。特别要关注火工品和油品这些一类危险源的管理,在工地设库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必须经审批后使用;必须有持证人员管理,必须严格按规定领用、运输和使用,严禁违规操作,确保安全生产。

4、施工过程管理。这是产品实现的全过程,是将原材料变成产品的过程,包括测量、放线、勘察、钻探,包括桥梁、涵洞、隧道、路基、架梁、铺轨等每一个分单位工程的每一个分部和分项工程,也包括临时用电、脚手架等工程。要确保产品质量、确保安全生产、确保符合环保要求,就应当按三个管理体系的要求,坚持“事前预防”、“ 事中控制”、“ 事后检测”三原则,做好四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1)施工准备,应依据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的结果实施施工准备,这是“事前预防”的重要活动,包括:技术经济资料准备,施工现场准备,通信、交通、消防和办公、生活(含住宿、食堂)基础设施准备,人员、机具、材料设备等施工生产要素准备,冬雨期施工准备等。认真细致地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合理利用资源,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降低工程成本及获得较好经济效益都起着重要作用。

2)技术交底,开工前,由项目主管技术负责人向参与施工和质检的人员(包括分包方的人员)进行的技术交底,其目的是使接受交底的人员详细了解工程特点、技术质量要求、操作工艺、施工方法与措施、安全环保要求、检查验收要求等,以便于科学地组织施工,避免技术质量等事故的发生。

3)施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也叫做“事中控制”,包括正确使用施工图纸、设计文件,验收标准及适用的施工工艺标准、作业指导书;调配符合规定的操作人员;按规定配备、使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施工机具、检测设备;按规定施工并及时检查、监测;根据现场管理有关规定对施工作业环境进行控制;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施工过程、突发事件实施监控等内容。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还应按规定编制和实施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过程控制,是指施工主体的自我监管和外力监控方式。自我监管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也就是作业者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质量活动约束,以监督自己完成预定的目标。它是由施工作业的成员开展的。而他人监控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各管理部门及外部的相关方面如工程监理机构、业主、设计单位或政府质量监控部门等,在施工各阶段依据法规和施工合同对其进行行为和质量安全情况进行监控。在施工过程中二者各负其责、相互依存,共同保证施工过程目标的实现。

4)产品质量的检查和验收。也称作事后质量把关,使不合格的工序及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项目应建立并实施施工质量检查、试验、检测、验收管理制度,对施工质量检查和质量验收进行策划,并由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实施。包括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检查和验收。应对质量不符合的工序进行纠正,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对各类质量问题的处理结果还应进行检查验收。

5、管理活动的检查与改进。项目部应定期对三体系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策划结果的实施;对公司、发包方或监理方提出的意见和整改要求的落实;合同的履行情况;质量环保安全目标的实现情况。对检查结果及相关信息应进行分析,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和机会,并书面提出和采取改进措施。对改进的结果还应进行跟踪落实。

三、环境 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应用的对策

1、全面看待三套体系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往往很乐观的看待这三个体系,只看到了整合的良好基础,却忽视了三者存在的差异 是否建立三体系一体化应认真分析和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要稳重行事,要认真咨询和请教有成功经验的国家认可的中介组织。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杜绝牵强组合

现代社会风云变换,现代企业千变万化 因此,在企业中实施最佳的管理方案,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体制,科学地解决三体系间的接口问题,本着尽量减轻人力 财力,节省时间,减少工伤事故的原则,建立合适的新型综合管理体制 同时坚决杜绝拼组与凑合 。

3、科学务实,稳重行事

当前出现的联合审核行动仅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要建立和实施三体系一体化,真正做到科学化 规范化 标准化 这就要求企业甚至国家组织人力深入研究三个体系的异同,结合企业实际,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试点 实践同时努力提高全体作业人员对三套体系的正确认识 。

高度发展的经济时代,企业对具体操作过程的要求越来越精确,因而实施管理体系时,决不能强调单一作用,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才能确保现代企业的成功运作 ISO9000 ISO14000 OHSAS18000国际环境 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各有各自优点和不足,在不同的企业管理中,一种管理体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根据实际情况只有将三者适当结合或两两适当结合,才能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体制,满足打造绿色健康与安全企业 。

结束语:运用“三标一体”的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加强建设工程的运行控制和项目管理,能够全面提升项目的管理水平,对工程和服务质量、环境保护、能源的合理利用、安全生产以及保护员工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项目管理;安全工作;海外工程;国际标准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safety work;abroad project;international criteria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93-02

1 项目安全管理特点

环境:卡塔尔近些年发展迅猛,工程建设方面管理起点高、与国际化标准接轨,是当前中东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地区。该项目聘用的项目监理公司是世界一流的国际著名公司AECOM,其对于项目执行中现场安全管控非常严格,公司与这些世界尖端管理公司在同一个项目里为业主服务,是挑战也是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良好机遇。内部环境:多哈新港项目具有工期紧、建设规模宏大、组织分包施工接口多等特点。

2 建立国际项目模式安全管理体系

项目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含三个层级模式:安全管理大纲级、实施控制程序级、日常监督检查记录级。项目自开工伊始,即按照卡塔尔施工规范、项目技术规格书要求,结合项目部生产资源、实施方案、管理目标,编制安全管理大纲。经过与监理方多次交流、完善后,批准执行。过程实施中,对其进一步细化、分解、编制分项安全管理控制程序文件,形成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涵盖现场各分项作业的安全要求,指导安全生产作业。建立并执行三维立体管理模式,将管理工作常态化,确保安全工作持续稳定推进。

3 成立国际化安全管理组织

组织建立国际化安全管理团队,制定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将总控目标进行分解,落实所属安全责任,并按相应安全职责进行考核及责任追究。

管理团队呈三级组织模式:安全总监\安全经理、安全主管、安全员。并将各层面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划分,形成从上而下、由内及外的网络化管理体制,相互管理职能清晰,管理工作协调联动,形成管理共同体,提升整体工作的执行效能。

项目参建人员构成复杂,多达9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便于加强对外籍员工的沟通和管理,项目雇佣近20名外籍现场安全员,所含交流语种涵盖项目所有国籍语言,加之国内派遣12名中国安全工程师,共同组建项目安全管理团队。

4 形成良好对话基础

及时有效沟通和交流,有助于管理信息共享,动态把握和调整现场安全生产形势,并做出预测和判断,确保项目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

内部交流的目标是将安全管理任务下达并落实到项目基础建设层面,及时洞察现场出现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并及时进行整改,进行安全生产各类风险源的识别和排查。开展常规安全活动推进安全生产:各分项工前交底、专项安全培训、安全宣传标识讲义、每周工具箱会议、每日班前会、风险举报箱、周安全讲评等。

外部交流的目标是通过与业主及监理的日常交流和不断沟通,了解自身存在的管理漏洞和不足,在磨合中提高项目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方式和管理措施。

良好、有序的项目沟通会话渠道,是保障安全管理工作得以高效落实的平台条件。项目安全管理人员将内部执行情况反馈到外部,是形成承包商与业主、监理协力互信的基础;同时将外部的安全要求、安全管理要求宣贯到生产一线,是保证项目安全工作稳步推进的最优方式。

5 全面风险管理

开展全方位安全教育培训。配备专业安全培训师对所有参建人员开展进场安全培训,告知项目存在主要安全风险、预防措施及管理要求。结合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年度专项安全培训计划,伴随生产进度推进和各类安全风险出现,开展各专项安全培训,强制要求各涉及人员参加,并执行安全培训出勤考核制。对于特殊作业工种,除要求满足当地法律规定,还需参加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的专业安全技能培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

运用网络信息交换系统开展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该系统由业主、监理及承包商三方同时使用,共同识别现场各类安全隐患,任何授权管理人员都可将所发现的隐患及问题上传,上传后能立即以邮件形式通知所有管理人员,实现隐患信息及时共享,督促整改、再检查、关闭,落实安全风险控制目标。系统的使用适应了国际大型项目安全管理的需要,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了安全隐患治理的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无纸化。

定期组织开展危险源辨识会议,集中讨论并编制项目整体危险源清单,辨识、评价出年度重大危险源并制定相应预控措施;并及时将控制要求进行现场交底,同时加强在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力度,确保重大危险源的有效防范。

6 打造专业应急队伍,不断完善应急反应系统

办公区、生活区设立满足美国消防协会(NFPA)消防安全措施,如消防供水系统、火灾探测报警系统等。所有参建人员,统一居住在分区隔离相对独立的营区,营区内统一配置消防报警和监控系统,并设置中心消防泵站、消防车辆、营区宿舍张贴火灾逃生路线图、应急集合点,消防系统通过专业消防公司负责建设和取证,确保满足卡塔尔民防局要求,消防车及消防队员送往第三方机构参加专业培训。严格按照卡塔尔建筑规范及技术规格书要求,配备现场医疗救护站、医疗设施、救护车等。

每年初编制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并组织实施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响应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意识。如开展基坑坍塌、高温中暑、现场医疗救护、营区消防疏散、办公室应急集合等演练及战争应急疏散的应急演练等,以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技能。

7 全力保障员工职业健康

项目与外部第三方医院建立医疗服务协议,现场设置有资质的卫生急救站并配备专业救护车和持证护士24小时值班,并由护士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急救员业务知识培训,按每50名作业人员须配备1名急救员的标准落实到位,双重保证医疗应急服务的及时性。

严格按照当地劳工部规定执行夏季作业时间,现场设置休息棚、冰水供应点,监控温度湿度热应力指数情况并及时预警提示作业人员休息,避免长时间户外作业。

新进场人员,由医务室进行医疗健康体检及高温天气状况下的适应性调查,排除存在高血压等不适应高温天气状况下作业的人员。

8 积极开展安全审计与管理评审

每半年开展一次内审检查,由安全部门组织,分成若干检查小组分别对现场安全控制程序的执行、内业资料的记录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查,对未按照项目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执行的,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内审检查汇总问题清单,并督促相关责任人按期完成整改任务。

每年由独立的内审小组开展项目安全管理评审,评价审核上年度的安全管理业绩,是否实现管理目标,以便于及时修订项目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通过定期审计工作的开展,让管理团队清晰了解各时段内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出项目重点安全隐患和管理薄弱环节,摸清安全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和执行力度,是对整个项目安全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全面性大检验。

9 标准化项目安全形象建设

项目是企业信誉之本、效益之源、人才之基,更是展示企业综合实力的窗口。社会、市场、业主通过项目安全形象而感知企业安全文化,是展示企业安全文化乃至企业综合实力的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载体。

项目以文化口号“创造奇迹,有你有我”为依托,通过“三位一体”的落实,把项目安全形象建设与企业安全文化、项目安全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对施工生产作业区及辅助生产区、办公区及员工生活区三大区块的安全形象建设,体现“中国港湾”的企业安全管理特色,以新颖醒目的宣传标识,增强项目员工的安全意识、了解安全知识、懂得安全做法,同时有效利用总公司标准的标识系统,统一化、规范化宣传形象,创建具有鲜明中国港湾标志的项目安全文化氛围。

10 结束语

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合理的规则和严谨的制度建设,离不开生产过程中积极、全面的监管和安全隐患、风险的排查,离不开高效的应急预案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措施,更离不开对所有参建人员整体安全素质的提升及项目安全文化氛围的架构和营造。

通过对多哈新港项目在安全工作上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更扭转了大部分中资企业对于海外项目安全管理的被动性,使得项目安全管理人员真正懂得,科学化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以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财产不蒙受损失,更能够实质性的促进项目进度的可持续进展。同样,这种与国际接轨的项目标准化安全体系建设,符合国际大型土木工程的管理标准和业主基本诉求,让企业在海外长期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港湾多哈新港项目HSE管理大纲.

[2]卡塔尔多哈新港码头与内防波堤工程技术规格书.

[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全国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用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陈文汉.现代企业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

篇13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和城镇化建设的迅速膨胀,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发展。作为现代工程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工程整体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关键。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成败在于质量,离开质量,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要把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纳入整个建设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实施过程之中。实际上,没有比使用方更关心工程质量的了。但要保证施工质量,使用方有必要组织有经验的专业的质量管理队伍,对整个设计施工过程,包括对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建设用材、施工工艺以及监理工作等多方面的管理,还要包括指导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适时培训和有效地激励。

一、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针对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质量事故等进行的研究表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是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由于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不能针对工程施工及情况进行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许多因素不处于受控状态,最终导致各项质量问题的出现。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时,必须针对自身管理工作特点以及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保障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在施工过程中的适应性,提高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实施的效果,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建立比较完善的施工管理成本管理机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消耗创造的价值以及其他费用开支和其他管理工作等,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调节和控制,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通过对工程实施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纠偏。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内容

1.现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的深入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现代工程施工企业能够以质量控制研究理论为基础促进自身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根据自身施工管理架构与工作流程构建基础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质量控制的完善,以这样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方式使企业在进行每一项工程施工时都能够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满足工程实际需求。避免传统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不能满足工程实际情况造成的质量控制不适应性。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促进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开展,为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施工规划管理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施工规划工作不当造成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发生屡见不鲜,其已经成为影响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土木工程施工前的技术交底过程中,施工企业即应组织相应的人员进行施工规划工作,对施工场地进行科学的规划、对施工用材料存放、设备存放、设备养护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满足工程施工需要,为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3.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要求施工企业以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保障施工质量。因此,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与旁站,保障施工过程各项控制要点处于受控状态,同时通过现场技术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旁站监督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通过严格的现场管理为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为工程技术参数、施工工艺管理奠定基础,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三.提升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

1、完善工程质量管理

一是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应加强对设计方案、设计图纸等设计文件的质量进行会审。重点审核设计是否符合建设单位的要求,设计方案是否科学、规范、合理,设计意图是否明确,建筑工程与周边的环境是否和谐。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检查,查看各种标准、数据是否相符吻合。另外,要检查设计图纸是否正确反映设计方案、计算是否正确、尺寸标注是否有误、选用材料以及施工要求是否合理、整体设计中各个部门的设计是否协调等。二是对施工方案、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可行性、施工技术的工艺,结构的稳定性、牢固性等进行检查。三是对施工人员和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等进行质量管理意识培训,提高质量意识。特别是应对施工人员在施工前首先熟悉施工操作流程要求,熟练掌握施工操作要领,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意识。四是把质量管理与员工个人待遇联系起来,实现质量奖罚制度。对于严格按照要求施工,施工质量过硬的人员,应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于施工质量不合格,甚至导致返修的相关责任人应进行一定的处罚。四是着重把好工程材料质量的关口。对进场材料的质量实行三检制度。对于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坚决清退出场,确保材料入场质量关。

2、加强工程施工监理

一是工程施工监理人员应其实履行监理职责,对工程进行全程动态监理。二是对重要部位的施工应严格执行旁监制度,确保关键部位的工程质量。对施工工序的交接、小项目的验收严格地对质量进行控制,并必须进行签字确认,才能流入下一道工序;二是工程监理人员应加强与施工单位质检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质检人员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落实。三是工程施工监理部门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监理制度,对监理人员进行认真的管理,确保其监理工作落实得到位。四是提高监理人员的待遇,提高监理工作积极性。

3、加强对工程设备的检查、维护,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一是建立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提出检查、维护机制,确保机械检查设备维护工作常态化。必须安排专人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把常规检查和生产过程中的检查相结合,确保机械设备工作时的安全,尽可能地避免施工机械事故。装备是否安全可靠,施工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完成要求;施工队伍组成是否合理,二是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质量意识和安全操作的培训和管理,严防应操作不当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特别是应尽可能地预防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三是建立和健全机械设备检查维修台账。在进行质量检查时,应及时进行记录,确保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为后面的设备管理和维护提高参考依据。

4、加强施工环节的效果抽样检查

一是各个施工班组长应在某一道工序结束的环节,应进行自我检查,争取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相关的整改。二是对每一道工序都应进行抽样检查,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对于抽样检查结果应进行详细地记录和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施工单位。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地要求其进行整改,确保再次检查质量合格

参考文献

[1]杨志,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J],四川建材,200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