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风险控制管理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风险控制管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篇1

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但随着多元化经济的推进,使得企业在会计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而会计工作是对企业经济效益记录的文字体现,因此企业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尽管企业对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有一定程度的把控,但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对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加大重视程度,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企业在强有力的社会竞争下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1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与控制的定义

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是指企业在会计管理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财务信息不准确、信息丢失或者企业经济效益与预期不符合等,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即管理者针对企业会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减少企业经济损失。[1]在企业会计管理中,会计人员的失职如对财务信息记录不准确、信息漏报、错报等都能造成风险。另外,企业领导层的决策也能造成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风险。

2企业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中,企业领导者大多只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对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小企业中,由于企业本身规模不大,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管理机构,忽视了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更没有对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加以重视。企业领导者的不重视,可能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会计管理风险不断扩大,在风险发生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最终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2]

2.2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人员是对企业基本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对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提供有效的经济决策依据的人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在我国企业中,大多数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在工作中缺乏风险意识,特别是在小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没有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基本是由企业领导者自身兼职会计,使得他们缺乏专业的财务分析能力,从而导致他们的风险意识不够。

2.3企业财务信息失真

企业在经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经营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大,各部门相关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可能导致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上缺乏信息或信息不准确,导致最终的信息失真。另外,一些企业为了逃避税款,在经营过程中不开发票,或者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做假账的方式,瞒报或谎报财务信息,使得财务信息失真。总之,不管哪种原因造成的财务失真,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使得会计管理风险增大,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对企业以后的经营决策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企业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的解决措施

3.1领导加强重视

企业领导是企业的最高层,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会计管理中要进行风险控制,首先要加强领导层面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领导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为企业求得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认识到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对企业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领导要加强对财务信息准确性的管理,确保财务部门提供的财务信息准确可靠,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才能控制或消除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3.2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的效果,会计人员素质低可能使他们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失职,企业财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因此,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中,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两方面。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而且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及素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做贡献。[3]

3.3确保财务信息合法有效

财务信息的合法有效不仅能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还关系到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长远发展。因此,在企业会计信息风险控制中,企业应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识别意识,使他们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确保每一个工作环节信息的准确性,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合法有效,为企业在经营中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才能使企业在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做得更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引入ERP信息集成系统,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及核算体系,ERP系统为企业提供合法有效的财务信息提供了有力保障。

3.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涉及面广,大的方面包括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预算分析、财务风险评估等,小的方面包括会计基础管理、日常资金收支、会计核算等,在企业会计管理中需要建立一整套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及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内部控制规定的程序和手段,可以将企业各级部门及人员执行企业的方针政策、采取的措施及实际成效反馈给企业管理部门及高层领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偏差,保证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企业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包括对财务人员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定期及不定期对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等。在财务人员监督管理方面,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各层级人员岗位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对员工的失职行为进行相应地处罚。另外,企业应通过内外部审计定期不定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检查,确保会计信息准确无误,进行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4]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对会计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重视,但依然存在对会计管理风险控制重视程度不够、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对此,企业领导应重视企业会计管理中风险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的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合法,使企业财务信息能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地依据,减少企业会计管理中的可能存在风险,及时有效地控制风险,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使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锴.浅议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中国经贸,2014(11):246-247.

[2]邱冬珍.浅析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4(11):221.

篇2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建设项目具有资金使用数额大、阶段性强、工期长等特殊性,建设工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抓住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通过对整个系统各关键环节的风险性进行系统评估、监督和管理,及时堵塞漏洞,控制潜在风险。

一、前期阶段

1、投资立项阶段:投资立项阶段决定投资项目的具体建设规模、建设方案和建设地址,决定建设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及设备的购置等重要事项,是整个项目投资决策的关键环节,为了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投资效益,审计人员应确认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否经过审批,审批手续是否合法合规。在这一阶段,审计人员要参加有关建设项目的评审会议,监督评审过程,审查评审结果及批复文件。项目建议书重点审查上报有关部门审批的拟建方案、规模、地点、建设条件、资金来源、投资估算等报告及上级的批复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审查编制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或资质并经过建设单位委托,是否按规定程序审批,编制单位收费标准是否合理合规。

2、设计阶段:工程设计是基建工作的龙头,工程设计的优劣不仅关系到项目的功能和使用价值的高低,而且对工程造价和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工程设计这一环节是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设计单位选定的合法性、设计方案选定的科学性、设计图纸、设计合同的合理合规性等。设计单位为了降低设计风险,往往通过增加柱、梁等构造上的几何尺寸保守设计,这样,势必增加项目成本。因此,建设单位应聘请非设计单位的建筑、结构设计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重点对设计方案的经济性进行论证,以控制工程造价。

二、中期阶段

1、招投标阶段:建设工程的监理、施工总承包、材料及设备招投标工作是建设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阶段,审计人员应运用审计专业知识从前期的招标方式、招标文件的编制等方面入手,对招标工作进行审计监督,一是加大对招标文件内容的审核力度,提出操作性强的修改意见和方案,增强项目工期和投资的可控性。二是以工程取费定额、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审核作为前期投资审核重点,审计人员深入市场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展开工程项、量、价的审核,提高审计的直接绩效。

2、合同签订履行阶段:工程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贯穿于项目开工、建设、竣工结算全过程,是建设单位与工程项目参建各方之间的刚性法律约束文件。审计人员应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中介机构审计人员沟通,配合审计事务所顺利开展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合同中的变更和签证内容进行确认,保证决算审计时该项目的真实性;对工程项目的定额、取费一一把关,避免不合理取费和高套定额:加强对合同签订单位履约保证金缴纳情况的确认,避免施工单位违约风险;充分运用审计专业管理经验进行合同审核,提出有效建议并进行项目预控,将可预估的风险通过合同条款进行规避、分散和转移,以维护企业利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

3、进度款支付阶段:为切实做好工程进度款支付管理,审计人员通过对跟踪审计单位进度款审核意见、已签订合同的审核,对工程进度款支付依据的充分性进行审核确认;项目资金实行先审后付款,加强对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的控制,为工程项目结算审计做好充分准备并留有余地,避免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过大可能出现的追讨资金困难,也为投资控制设下最后一道防线。

三、后期阶段

1、项目管理咨询阶段:在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等前提下,将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职能加以延伸,充分发挥和利用审计组专家成员具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的优势为项目工程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提升审计效益。

2、项目管理监督阶段:审计人员应对工程项目立项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合同履约阶段全过程进行检查,归档立卷。对已经竣工的建设项目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确定预期目标的实现情况。同时,审计人员经常深入已经竣工使用建设项目现场,走访查看,配合有关部门对《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书》相关内容认真督查,避免因未及时报修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

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篇4

在管理学中,风险管理通常采用的管理措施有:风险避免、风险预防、风险抑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风险的控制,可依照上述一般风险管理措施,结合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重点的风险来源,制定相应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一、 风险管理溯源

风险管理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萧伯纳(Solomon S.Huebner)博士率先提出,认为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因素进行考查、预测、收集分析的基础上,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制定出包括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积极管理风险、有效处置风险及其妥善处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等问题的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的概念可归纳为:是各种类型的经济单位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等方式获取风险信息,通过优化组合管理技术,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并妥善处置风险所致损失,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从而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过程,是一种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管理科学。

二、基于一般风险管理措施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当设计运用于企业产品创新时,设计的作业流程就与企业产品创新过程高度结合,在此,设计已经不是广义上“大设计”的概念,而是实际服务于企业产品创新的一种方式方法,需要符合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和原则。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借鉴还是企业实际需求的角度,企业产品创新设计都需要理解和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际操作,这是借鉴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一)设计风险避免

即设法完全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这种风险管理技巧通常在企业面对特定的、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的风险时使用,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特定风险的产生。从该种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范围来看,适用于设计的战略和目标风险,设计战略是整个设计实施的总体纲领,设计目标是设计实施的导向和计划过程的起点,要从根本上消除某种特定风险,务必在制定设计的战略和目标时就充分体现。

(二)设计风险预防

是通过消除和减少诱发风险产生的因素,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概率的目的,这种管理技巧通常用来应对发生频率高、强度小的风险。企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运用图表法和列举法找出业务流程中诱发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而通过加强人员管理、提高业务技能、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消除或减少诱发风险的因素。该种风险管理措施强调对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因此适用于设计流程与系统风险。

(三)设计风险抑制

是指当风险发生时或发生之后,为了减小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措施。风险抑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技巧,往往用于应对企业无法避免的、强度较大的风险类型。如企业事先制定应急预案,当风险发生时可以有条不紊地切实推进;再如将风险单位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单元,也能有效避免损失的扩大。该种风险管理措施并不局限于产品创新设计的某个环节,而应该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建立在各环节节点上,形成阻碍设计风险传递和扩大的屏障。

(四)设计风险自留

是指企业单位自行承担风险损失,一般用于应对发生频率低、强度较小的风险,因风险产生的损失较小,不会影响企业的财务稳定和正常经营活动,因此无须采用其他高成本的风险管理办法。该种风险管理措施,建立在设计流程各环节业务主体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基础上,抗风险能力越强,则风险自留的余地越大,各环节业务主体分解、消化设计风险的效果越好。风险自留可作为各环节业务主体能力建设的指标提出,要求其达到一定的风险自留能力,以提高设计系统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五)设计风险转移

是指企业单位或个人为了避免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风险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单位或个人。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会根据风险的类型和风险损失的大小,将不可回避的、损失额度大的风险尽可能转移,将不能转移、损失额度小的风险自留。在产品创新中,特别适用于事关各种质量指标等可以量化和明确化的风险问题。如企业可将产品设计、制造通过委托、代工等形式以转移设计质量、产品质量风险;获取产品知识产权,当产品遭受侵权等风险损害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法律手段来挽回损失、确保权益。

由此,可基于一般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出产品创新设计风险控制策略的大体框架,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设计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图1)。设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含具体的风险控制策略,还应包含提升设计系统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措施和办法。

结语

设计艺术在丰富人们的视觉享受、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设计艺术在产品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因此,从提升产品设计质量、保障产品创新成功率,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出发,研究设计产品创新中的风险问题将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文章主要探究了医院会计管理风险,分析了会计风险的发生和控制会计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 :医院会计风险;发生;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164-01

随着我国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促使医院面临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规律深刻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管理。医院也参与到了市场运作中,需要对国家投入的有限卫生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就要提高医院经济管理的水平,有效管理医院会计风险,促使医院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进而促使医院快速发展。

一、医院会计风险的内涵

会计风险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以及空间环境中,会计人员由于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着大量的失误而导致单位遭受到危险或者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会计风险指的是会计部门或者会计人员在实施工作时,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息,导致财务报告失真或者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监控行为给企业或者部门带来损失的风险。会计信息可以指挥经济活动,可以优化经济资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深刻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会计风险的存在也会对会计风险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二、医院会计风险的产生

(一)医院事业发展更加复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体制的发展,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促使医院不断变化运行管理活动,并且更加复杂,这种变化间接增加了医院的会计风险,例如多种医疗模式各自为政,互不兼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前医院已经开始重视财务会计风险的防范,最大程度的降低会计风险的发生,避免医院遭受重大经济以及财产损失,确保其竞争力不断提高,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内控体系还不够完善

目前,医院在外部以及内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可是医院的基本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内控体系的实施情况也不是很好。第一,医院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发生一定的变化,也就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院长负责,之后院长再招聘和任命医院的中层干部。此种管理模式缺乏良好的监督,院长的权威性很强,促使管理层为了自己利益或者虚报业绩,引发一系列的会计风险。第二,医院缺乏较强的基础和意识,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同时财务人员也缺乏权威,促使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缺乏协调性,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导致会计数据失真,例如很多医院为了满足病人的需求,促使医师开治疗处方而领取药品现象的发生,此种行为促使药房或者药库的账务不实。

(三)有些医院领导缺乏理财意识

有些医院领导重视管理医疗业务,忽视管理医院价值,严重浪费了卫生资源,增加了医院的运行成本。医院会计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很大的工作量,所以需要高素质财务人员,可是医院重视培养医护人员,忽视培养管理人员,促使有些医院缺乏高素质会计管理人员,降低了医院的竞争力。医院管理者要认清市场环境,重视会计管理工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医院控制会计管理风险的措施

(一)提高医院领导的理财意识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

如果医院领导具有较高的理财意识,就能推动会计管理人员积极完成工作,而领导对会计管理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普通会计管理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医院会计工作主要由医院会计管理人员完成,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行业,会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医院需要加强培养会计管理人员,提高他们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会计人员自身也要积极学习和提高,适应时展。

(二)规范医院预算管理,有效使用资金

医院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医院事业的发展计划以及任务,属于会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预算管理,其预算目标位医院的经营发展,依据实际的医院财务情况以及市场情况,进行业务收支计划以及投资计划的预算编制。编制预算需要以收支统管、统筹兼顾、积极稳妥为原则,以相应的管理制度为保障。医院需要对现金流量预算进行规范,依据现金的流入量决定现金的流出量,并且积极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分析成本控制,提高成本效益意识

医院会计管理的重点是管理医院成本以及费用,应用会计管理手段控制分析医疗成本,更加合理的利用资源,降低耗费,获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本控制分析是为了控制支出,节约资源,进而提供信息给会计决策,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成本控制分析可以有效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提高其竞争力。

四、结语

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在医院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医院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促使医院可以在多变的市场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海琼,张艳华.医院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 [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1).

[2] 谢良珍,华书梅.加强医院会计管理,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J].现代经济信息,2013(03).

篇6

在当前,更加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营改增”工作,“营改增”对于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诸多影响,体现在下列两大方面,由于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房地产企业经常会出现资金不足、资金短缺的现象,这主要就是由于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可能会导致企业现金流量被占用。目前我国对于房地产行业也进行了全方位宏观调控,通过宏观调控避免房地产行业过热,但是这样的状况之下,也会对于企业资金流动造成一定挑战,导致资金短缺或不足现象。由于受到政策影响因素以及增值税体系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要想对于房地产企业当中的增值部分税额进行抵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另外无法实现抵扣的情况导致企业税负不降反升,对于企业发展反而会造成一定的阻碍[1]。

一、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类型及原因

(一)税务风险类型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其税务风险主要划分为下列几大类型:第一,在房地产企业实际核算的过程当中,应当缴纳的税款不能够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要求,会出现税款应缴未缴状况,企业需要补税,并且还需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在严重状况之下,还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处罚[2]。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很多房地产企业往往为了利益的驱使,少缴纳税款或者故意不缴纳税款,甚至隐藏利润,影响到了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第二,对于当前的房地产企业来讲,在实际核算的过程当中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少计收入或者虚增成本,财务管理流程不够健全和完善[3]。成本费用方面不能够根据会计准则核算,成本管理也相对较为混乱,导致税款难以被正确计算,还面临着税务处罚的风险。第三,对于当前的房地产企业来讲,由于自身错误也往往会导致税款多缴纳。对于税款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依据是国家所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严格地按照规范进行合理及科学操作,若房地产企业不能够进行准确的操作,将会直接地影响到税款的计算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很多的企业自己已经缴纳了税款却不能知晓,企业无形成本大幅度的增加,让企业税收负担过重。

(二)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对于当前房地产企业而言还依然面临着涉税风险问题,主要包括了税收法律法规缺乏完善性,主观趋利动因以及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不足等等。此外,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和健全性也会造成重大的税务风险。第一,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讲,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往往由于主观趋利动因,而采取一系列偷税、漏税行为。企业故意违反诚信原则以及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导致税款被少缴或者不缴。第二,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过程当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依然不够完善和健全。对于我国市场经济而言,其正处于高速发展背景之下,但是,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制度却缺乏完善性和健全性,甚至还有很多的税收法律法规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诸多阻碍性因素,需要进一步提高其适用性。房地产行业属于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尤其是其税收政策相对较多以及变化较快,容易导致企业忙中出错。第三,对于当前的企业内部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来讲,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相对较为有限,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财会大国,但是却依然不是财会强国,缺乏能力突出的高级财会人才。对于财务会计人员来讲,其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专业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这也是经常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第四,在当前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过程当中,内控制度还是缺乏完善性和健全性,难以保障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也难以防范风险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税务风险的产生提供了相应的条件。

二、“营改增”后税务风险管理探讨

(一)专用发票管理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针对增值税专用发票来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其认为一种有价证券。目前,发票方面有关的犯罪行为基本上都是和增值税专用票密切相关的,主要就是由于增值税发票具有抵扣的能力,通过利用增值税发票能够抵扣企业所要缴纳的一部分的税款。但是,依然存在着一部分的企业为了能够减少自己所要交的税款,通过这样的机会在发票上大做文章。比如虚开增值税发票来开展违法犯罪活动,这样少缴或漏缴税金。目前税务机关需要高度重视,如果发现在增值税发票方面存在着违规违法的行为,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于相关企业进行处置、处罚。对于当前的企业来讲,在对发票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采取合理及科学的措施,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必要的防控:第一,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充分认知,同时也需要了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规定。第二,要通过采取更加合法以及科学的手段来获得抵扣进项税发票,并且要在合适时间之内将其交给税务机关进行必要的认证,保障企业税务风险得到降低。由于增值税发票能够促使一部分税额得到抵扣,所以可以称之为一种有价证券,在目前的背景之下,更加需要企业加强发票严格管理,避免产生抵扣联丢失的状况。第三,增值税发票也是一种价外税。换言之就是税款、价款二者相互分离开。对于当前财务人员来讲,在实际财务核算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于税款和价款准确合理归集。第四,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对于当前纳税人来讲,在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过程当中,要保障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操作,尤其是不能够虚开发票。否则一旦发现,就会遭受到税务机关严厉处罚,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和阻碍。

(二)进项税额抵扣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对于当前的房地产而言,还是面临着进项税额抵扣风险。第一,对于当前的纳税人来讲,在没有知晓或者已经知晓情况之下利用虚开增值税发票来将其作为合法抵扣凭证,这属于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需要引起重视。第二,对于当前的企业而言,购进货物以后,增值税发票用在了非应税项目或者是个人消费上,却没有根据税法相关要求和规定将进项税额进行必要处理。第三,应税服务已经出现不能抵扣进项的状况。第四,纳税人在实际税额抵扣的过程当中产生较多的税务风险,为此,需要企业能够采取合理以及科学的控制措施。第一,不管是从何种渠道、何种途径所得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保障和企业的业务实现相互的对应,这样才能够让发票更加具有有效性和真实性。第二,实际财务核算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切实做好进项税额的管理审核工作,不能够抵扣进项税额的也应当实现进项税额转出。这样才能够促使其符合税法相关规定和要求,并且也可以理顺逻辑关系。第三,对于当前的企业来讲,也需要组织员工针对增值税条例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让员工能够意识到增值税条例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并且通过条例来对于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第四,对于当前的企业人管理人而言,要采取措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这样才能够促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否则难以准确有效的对于进项税额进行科学的把握控制。

(三)增值税政策上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营改增”也设置了增值税免征项目以及退税项目免征项目,主要包括了退伍军人就业、残疾人就业、著作税转让、以及相关的免税业务等等。对于当前的企业而言,也需要解读相关的政策,避免错误的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而对于企业发展造成一定风险和影响。其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下列几项,第一,要对于自身的业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切实保障自身所开展的各项业务符合税收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对于优惠政策当中的内容,要进行熟练地掌握和了解。另外,对于当前纳税人来讲,也需要明确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内涵,不能够根据个人理解或者是感觉来理解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优惠的必定不能优惠。第二,要在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之上,给税务机关提供相关的资料。第三,要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企业免税项目之间关系进行合理及科学的处理。

(四)偷逃税风险及控制措施

在当前,依然存在着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士为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铤而走险,通过采取不良方式来偷税漏税,甚至少记收入方式取得现金收入,企业也不开正规发票,获得了更多的账外收入。税务机关会对于偷逃漏税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甚至情节严重的情况之下还会追究刑事责任,所以,企业也需要端正好自身态度,不要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平时也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合理科学的操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营改增”政策就是为了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的税负,房地产企业更加需要高度重视税务风险问题,要采取措施有效规避税务风险,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及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慧.浅析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防范[J].科技经济导刊,2020(9).

篇7

当前国网公司及省网公司对内部业务运作及职能管理的管控方式以结果控制为主,重视考核指标、结果数据对实际业务执行和管理效果提升的作用;关注事后控制,放松过程控制和实时改进;这就造成虽然上报指标很漂亮,但是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事实上在实际业务管理和实际业务流程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这给公司的业务及管理操作留下了可提升的空间。山东省级计量中心当前已经完成了精细化管理的初步建设,实现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明确了各个流程环节涉及的岗位及职责,明确了作业标准规范,极大提高了计量中心生产效率。为了将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向精益化管理推进,计划进行精细化管理深化应用,将应用范围横向推展到计量中心所有业务。但是,在推进精益化管理的进程中,会出现各种风险。在此背景下,本文构建了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总体思路,并针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提出了相对应的控制措施,旨在促进公司实际业务全过程、实时化效率提升,进一步提升计量中心实际业务的管理水平。

1精益化管理目标

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总体目标是对计量中心的各类业务进行精益化管理,把山东计量中心建立成为国网公司的标杆单位。从优化方向、途径分析、改进提升等多维度对计量中心的实际业务及管理流程进行动态管控,强调全过程的实时控制,降低实际业务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强化山东计量中心具体业务的内部管理。具体目标如下:(1)明晰组织岗位职责。对计量中心各部门间的权限进行划分,明晰组织架构内各岗位的岗位职责。(2)梳理并优化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及管理流程。强化过程控制,降低业务流程运作和管理过程中计量服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精益化管理总体思路

2.1总体思路。通过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的实施,全面排查计量实际业务运作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可优化方向,根据优化类别进行途径分析(职权不清晰,业务管理不到位,业务操作不规范等),精准定位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人和优化途径,探寻针对性、可操作性改进措施(明确岗位职责,梳理业务及管理流程),实现计量中心业务操作的高效运行,塑造计量中心的精益化管理标杆形象。2.2范围。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涉及中心内部、中心外部两种协调类别;涉及业务范围为需求、采购、订货、抽检、全检、质量核查、仓储、配送等领域;涉及专业模块为岗位职责描述,业务及管理流程改善(精简、合并部分流程环节)等主要模块。2.3主要内容。管理精益化主要阐述解决此类项目的一般思路和步骤,向客户介绍每一阶段咨询项目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拟分三个阶段解决以上项目,分别为调研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实施推进阶段。2.3.1现状调研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山东计量中心工作流程现状与山东计量中心内部期望管理目标的提升空间、与计量中心用户和潜在客户服务诉求的提升空间、与先进网省或其他行业标杆企业的相似流程运作状况的提升空间,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的分析评价模型(效果、效率等),分析导致差距产生的主要因素,并从岗位职责描述、作业流程改善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山东计量中心内部精益管理未来改进方向,为本项目第二阶段解决方案设计提供详实的基础材料和数据支撑。本阶段主要工作方法:现有资料分析、问卷调查、高层访谈、集体座谈、一对一访谈、小组讨论、精益管理标杆对照法等。其中现有资料需要客户在项目启动后,根据咨询项目团队提供的资料清单,项目小组根据现有资料研究情况(以现有资料能否有效支撑咨询项目团队对山东计量中心管理现状的判断为标准)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如需问卷调查,需在项目启动后,向客户提交包含问卷调查方案和访谈方案(含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问卷发放对象,访谈对象、问卷填写说明、问卷回收时间、访谈时间安排等)。小组讨论主要是指咨询项目团队成员对资料分析、调研访谈情况的每日、每周讨论,目的是理清项目思路,规避项目偏差。根据现有资料分析结果、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收集到的一手研究资料,结合咨询项目团队制定的多层次、多维度精益化标杆评价模型,分析差距并找出成因,为山东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改进提供改进方向,并为第二阶段解决方案设计提供有效支撑。2.3.2方案设计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调研阶段差距分析和成因分析的结果,利用管理咨询行业的先进工具和方法,有针对性地从岗位职责描述、中心工作流程改善等几个方面提供山东计量中心全面管理提升方案。利用权责对等的管理理念,梳理山东计量中心的部门的职能,明晰计量中心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利用业务及管理流程优化管理工具,从客户需求和内部管理需要出发,根据前期计量中心工作流程分析现状的结果,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对现有关键业务流程和关键管理流程进行梳理,改善,提升。从客户服务满意和内部管理提升两个维度考虑流程的优化策略,关注流程环节设置的必要性,关注流程环节执行的准确性,关注流程上、下环节的关联关系,简化流程环节,提高流程运作效率。2.3.3实施推进阶段。本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制定分阶段、分步骤、可落实的山东计量中心精益化管理咨询项目的落地方案,主要是根据提升方案中涉及的相关专业模块的优先等级和先后次序,依照管理先行、信息化支撑改进后续的原则进行。根据本项目的规划内容和所要的达到的目标,可以按照如下次序进行:组织岗位职责描述、计量中心业务及管理流程改善。2.4组织安排。组织机构设置如图1。2.5工作策略。2.5.1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实现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巡查、监督、审查等。主要工作如下: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的巡查,实时掌握项目运行状态、质量状况。2.5.2建立项目沟通机制。(1)周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项目管理例会,山东计量中心项目联系人、朗新咨询项目团队所有成员必须参加会议,通报项目工作最新进展,面临的困难和解决的思路和措施等。(2)工作周报制度。朗新咨询项目团队每周以周报的形式向项目领导小组进行项目进展情况通报,由山东计量中心项目联系人负责传递,内容包括:本周工作内容及进度执行情况、存在问题、下周工作计划、重点问题回复、工作配合情况通报等。

3风险分析和保障措施

3.1风险识别和分析。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应该进行严格管控,从而降低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本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有:(1)项目整体开展计划不明确,项目阶段划分不明导致后期工作无法顺利开展;(2)项目成果应用单位与咨询项目团队对项目需求、项目方向认知不一致;(3)项目进度严重延期;(4)项目需求单位抵触,或者热情不高,造成项目实施困难;(5)新旧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过渡没有处理好,造成咨询项目成果无法真正落地实施。3.2风险应对措施和项目保障措施。为了避免或降低风险的发生从而导致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基本管理原则,其次应该理清各方职责,与此同时,在项目各阶段进行中不断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制定策略、监控风险,以最大限度实现项目的目标。根据以上风险识别和分析情况,结合项目特点,制定的针对性保障措施如下:(1)成立项目管理小组,编制项目工作方案,包括项目目标、项目内容、整体计划、关键里程碑点、项目建设要求等,经领导审核过项目方案和计划后,再按计划进行建设。(2)项目实施运作过程中,原则上不接受新的变更需求,确需对已明确的需求进行调整,由项目成果应用单位填写需求变更表,由项目领导小组对需求变更及对项目成果应用效果的影响进行评估审核。但需注意的是:项目运作实施过程中确认的需求变更,原则上不作为本期项目实施的内容,也不在项目验收时作为验收内容。(3)建立项目实施里程碑评审制度。

4结束语

计量中心运行管理平台是计量中心用于中心管理与生产的主要平台,其内容涵盖中心所有主要业务。因此,对于计量中心实行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总思路,正确估计其存在的风险,并合理解决,为加快精细化管理做基础。

作者:王者龙 李骁 郭红梅 李付存 刘丽君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无论是从规模上、人数上还是市场覆盖率以及产品数量和服务质量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发展近年来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而国内国际市场的进一步稳定与规范也给房地产企业创造出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房地产企业数量的增多,以及众多国外优秀企业的不断涌入,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白热化,房地产企业在迎来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与同行业冲击,所以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想要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与经济实力,树立企业社会形象和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加强内部管理工作力度着手,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由于具有资金高度密集、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方面的特点,所以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工作力度是管理的关键和重点,一旦离开资金的有效支持,任何发展蓝图都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加强资金管理、防范资金风险不应该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当前房地产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虽然已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管理意识不够积极正确、资金使用过于随意无计划、具体管理工作不够精细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等问题,而且在管理体系中缺乏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执行,这都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有效管理,增加了资金管理风险的发生几率。

二、加强资金管理风险防控的措施研究

(一)树立正确资金管理意识

资金管理意识的树立不仅仅是要明确资金对企业的重要性,加强对资金筹集与使用在意识上的积极性,更加需要明确资金使用过程中风险隐患的客观存在性以及树立对抗风险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为了真正将这些正确意识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企业管理者、决策者和经营者还要加强资金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管理上的运筹帷幄、有的放矢,从而将资金管理正确意识真正结合于具体工作而非只是一句口号。在意识树立方面,不仅最高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要有正确意识,对于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必要的学习也是很关键的,因为资金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一家的职责,更是需要企业内部所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加强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树立对资金管理的正确意识和有效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常工作当中更好的执行相关制度、提升资金管理工作的配合度以及制度执行的有效度,为企业的资金管理及风险防控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前期分析工作力度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使用数额大、范围广、投资回报周期长,所以资金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如何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对于风险防控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完成对各种行为的事前分析,这样才能够找到风险发生的关键点从而防患于未然。

首先,投资环节有效分析。房地产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都是从确定投资目标开始的,而房地产建设投资项目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与营利性对于资金管理能够有效进行意义重大,也是最为先决的条件。所以加强对投资行为及项目本身的有效分析是加强资金管理的第一步。加强投资风险分析首先要对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进行分析,要对市场变化发展进行分析,加强项目本身营利性、预期收益水平以及所可能产生的经济连锁反应的有效分析,从而避免投资的盲目性,让投资更加有效,让资金使用更加可靠。

其次,加强具体资金运营方面的分析工作力度。资金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经济血液,一切项目施工、具体建设、房产销售、后期服务及运营活动都要依靠资金的扶持。企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的目的也在于通过对资金的有效使用来为企业谋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所以加强资金在具体运营方面的有效分析能够更加科学的指导后续具体工作,实现经济价值提升。首先要分析资金在运营方面的占用比重,掌握企业资金的灵活程度,如果占用资金的比重偏大,就需要调整存货比例,从而避免流动资金受到严重影响而制约企业的日常运作。此外还要加强对赊销销售方式的有效控制,有效分析每一项赊销账目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大限度降低赊销销售比例,有效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几率,提升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再次,加强企业短期收益与长远收益的正确分析。企业的实际收益情况直接影响到对资金的分配与管理。企业的短期收益能够有效促进资金的及时回收,但是如果缺乏长期收益那么也表示资金在经济价值提升方面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加强收益分配分析,有效分配在各个阶段的资金使用情况,如通过股票发放、股权政策等来合理配置短期资金及长期资金使用,这样才能够在确保短期及时回收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资金,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具体管理措施研究

首先,在资金筹集的管理方面,要切实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实际来选择更加合理的资金筹集方式,如股票发行、社会集资、商业贷款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筹资方式是进行具体资金管理的第一步。

其次,进一步完善管理部门的岗位与岗位制度,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审批授权制度以及职务不相容原则,加强相关岗位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约束,加强专项资金与生产经营资金的分离管理,杜绝专款私用问题发生,降低资金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发生几率。

再次,要建立资金的集中管理制度,各部门的资金分配要在满足部门具体需要的前提之下进行更为合理的分配与调度,避免部门之间的贫富差距,充分保证各部门的有序发展。对于结余资金应该进行上缴和回流,为了加强部门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可以将结余资金的一部分作为奖励交由工作部门自行支配,但是对于未能严格执行资金管理细则的具体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促进管理人员和责任人的工作积极性和自律性。

最后,要加强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不仅要将企业自身在发展历史上所遭遇到的资金管理风险作为常规风险严格防控,还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变化发展情况以及同行业其他企业所遭遇的资金管理风险来制定资金管理应急预案,研究防范措施,最大限度杜绝未知风险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交叉现象逐渐成为经济的主流。其中,经济学和工程学的交叉所产生的工程经济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工程经济中常常隐藏着一些潜在的风险,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对于工程经济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工程经济风险防范主要是指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同时确保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想要适应目前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就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风险控制的意义

工程项目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阻碍着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管理的有效实现,企业想要有效防范经济管理风险,首先要对各种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预测风险可能给工程项目造成的损失,准确评估各种风险的影响,进而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降低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可以降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及时规避风险造成的损失,准确把握工程项目的风险,以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的质量。有效地控制了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确保工程按时完成,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投资方的权益。做好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风险防范,可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保证施工人员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提高企业的社会收益。

二、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一)施工方案风险

在工程项目建设时,施工过程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导致工程项目进度缓慢,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资金的周转情况、工期的改变、政策和环境的变化、施工技术的选择,施工材料的变化等都会提高工程项目的风险。如果在工程施工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风险,没有按照环境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施工方案制定,将会出现施工方案选择不当,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二)项目投标风险

招标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工程设计环节就会涉及。施工企业设计深度不足,其标价的单价无法完全涵盖工程的全部,在工程施工后会出现实际施工图纸和设计的工程施工图存在差别,而想要变更这些差异,就会与投标时的单价不符。企业想要进行风险转移,就会在签订合同时将这些风险转嫁给承包方。而在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恶意压价现象,施工企业想要招标成功,就会压低招标的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风险。而我国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仍不完善,业主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往往会强制企业采用不合理的结算方式。

(三)材料采购风险

工程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工作人员共同发挥作用,提高经济管理的效果。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工程经济管理仍然只是针对自身的管辖范围,而对于其他部分的管理难以开展。材料的采购是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其管理质量将直接决定工程项目的质量,是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但是在材料采购时,企业对于采购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材料采购管理质量低下。工程材料的价格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出现波动,材料采购不可能在市场价格较低时全部完成。因此,当材料价格上涨时,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工程施工时还需要租赁一些大型机械设备,而这些设备管理不当或者出现一些意外等,就会导致工程停工,降低这些设备的使用效率,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施工风险

工程项目施工风险会直接制约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对企业的整体效益造成影响。企业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在合同签订前都会分析施工的成本,将人员费用、材料费用等详细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但是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施工过程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设计的变更、外界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企业施工造成风险,严重损害企业的利益。工程项目想要顺利完成,需要雇佣大量的施工人员,而施工人员的素质存在差异,其整体素质不高,且安全意识较差,容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

(一)完善对工程经济管理认识

企业想要提高工程经济管理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工程项目参与人员的管理意识。工程项目经济管理较为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性管理。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充分考虑成本和工程进度的关系,实现成本控制的同时,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工程项目施工时,有时会出现追赶工期情况,这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保证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出现安全隐患。而企业的工程造价人员基本不会参与工程施工方案的制订,这导致工程项目的经济和技术关系难以一致,容易出现忽视经济的现象,提高了工程项目的造价。因此,企业要加强造价和设计人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工程项目施工的经济性。

(二)构建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建设企业要构建工程经济管理部门,全面管理工程项目的运转工作。企业需要建立设计和营销等专业化机构,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工程项目的开展。工程经济管理部门能够保证将经济管理落到实处,监督工程成本的预算,将各个部门的经济管理有机结合。企业的管理层主要负责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制订、施工分包以及资金调动等工作,而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工程进度、建设质量和安全的监督。企业必须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施工漏洞有据可循。企业在工程项目招标过程中,要尽量使工作透明化,以保证招投企业的利益。在材料采购时,可以通过规模化采购,构建企业内部的物流配送机制,形成科学的材料配送网络,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

(三)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需要合理化管理工程合同,通过专业人员审核合同的内容,分析合同的有利内容和不利内容,进而维护建设企业的权益。在合同签订时,要积极与对方交流,进行有效的谈判,尽量争取合同的平等性,降低企业所要承担的风险比重,提高建设企业的权益。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工程项目施工时,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一旦出现与合同内容不符的情况,要及时收集客观的、公正的证据,积极维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工程项目在建设之前,要聘用综合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以及施工技能,以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企业要最大限度地使施工人员熟悉项目的内容和工作环境,培养工作人员应对危机、处理危机的能力,降低劳务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企业还要对施工材料和设备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与供货商签订供货协议,降低市场价格变动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采供部门要密切关注施工材料的变化情况,合理的预测材料价格的变动,提前做好采购,避免材料涨价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如果遇到不可控制的价格上涨,企业可以延长相应的工作时间,缩短工程的工期,以降低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同时企业要做好时间安排,切不可盲目延长施工时间,要保证施工人员充足的休息,才能在缩短工期的同时,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总结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其设计诸多方面。其中,工程经济管理是结合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全方位管理,其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良好运行,降低施工的成本,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企业必须提高对工程经济管理的重视,分析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风险,制定科学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福君.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的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3(23)

[2]包乐.新形势下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建筑工程企业产生的财务风险是由于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的影响因素而产生,也是企业经营决策在财务上的总体表现,财务风险的不断增加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财务风险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工程财务风险认为是筹资上的风险,而广义的则指建筑工程在实施中产生的各类因素给工程财务造成的风险,除了筹资上的风险外,还有负债滚动式风险与投资决策上形成的风险,不论是哪一种因素产生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造成财务偏离预期目标,对建筑工程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造成建筑工程的财务风险的原因

1.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缺乏合理性

企业内部对资金的管理与控制是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但目前由于建筑企业内部制度管理混乱,各级部门之间职权责任分工不明确,资金的使用与控制没有统一的管理,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资金流失与浪费较为严重。分工不明确导致财务内部资金缺乏合理性,是造成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例如,某公司对库存材料的周转力不高,但存货却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那么就需要对积货支付一大部分的库存保管费用,而且还要担负货物变质或者承担相应市场价格降低造成的损失。这无形中为公司增加了巨大的财务负担,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

2.企业财务决策经营出现失误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财务控制决策上普遍存在一定的经验决策,决策上的失误也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如,公司对固定资源的投资,如果对投资的资源信息缺乏一定的研究论证和分析,对市场价格的变动缺乏合理的论证,而直接通过经验进行决策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无法达到预想的效益目标。若投资发生失误,则无法在预期内将投入资金全部收回,造成的财务影响可能比较严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也对工程的其他资金流动产生巨大影响。这样的现象在建筑工程中普遍存在,决策失误的不断发生,就导致了企业的负债经营。

3.企业滚动式的负债经营

对于一个建筑公司来讲,财务风险的发生主要来源于公司的滚动式负债经营,公司产生的合理债务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费用,利于建筑工程企业降低流动资金,顺利开展工程。但如果负债经营成为滚动式,持续过度则会加大建筑工程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增加工程财务的亏空,甚至会造成工程的停工或破产,严重影响建筑工程企业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

1.建筑工程在施工前期的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1)制定工程投资决策要以整个工程利益出发,对整个建筑企业要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施工程要与国家政策相符。根据市场环境的情况来计划筹资方案,同时在不同筹资情况下实现多种规划并存,适应市场的多向变化,降低企业风险。绝不能够出现因决策失误而引发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要对可行性方案的科学分析,反复论证,多角度出发,对方案要严格把关,分析透彻,不疏忽于每个细节,时刻考虑工程风险。不能因管理和计划失误而导致工程财务出现风险,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2)要严格管理施工企业的筹资,制定安全筹资的方案,细化筹资各项条款,保证资金安全到位,同时经济适用。把企业自给资金和筹资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安排,分别规划出工程前期、中期、后期的用资方案,计划不同时期所使用的资金比例,让资金在工程施工中处于不断循环的状态,而且合理安排不同时期所拥有的资金,计划各个时期资金使用方案,确保自筹资金和债务资金的到位,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为了工程方案的顺利完成,要加强完善筹资管理,实行计划多种筹资方案,借助市场等多渠道筹资,优化筹资方式,加大所筹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工程成本和风险降低。

(3)建筑工程的合同制订签署关系到整个工程风险,以防合同欺诈,出现不利于工程的条款。对出现一些不平等、不合理的条款,包括赔偿、变更的条款要及时协商沟通,管理部门要提前分析和预测工程中所产生的不利因素,详细制订发生风险后的责任,以及赔偿,对合同条款要认真审核,防止工程风险转向自己,引起不必要的合同纠纷,对不合理、不公平的条款协商取缔,不能让不良条款存在于合同中,以免出现合同风险。

2.建筑工程在施工时段的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首先,为了提高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防止建筑工程内控风险,应积极开展外部审计工作,强化企业监督,将建筑工程企业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利用经济效益的增加,能够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企业内审部门要重视财务收支的工作,使财务工作落实到位,降低风险。完善内部控制的同时要加强内部执行力度,制定评价内部控制的执行方案,研讨控制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确保工程的顺利执行。

其次,要以工程施工中的成本预算做基础,对整个施工的目标进行控制。要最终分解到各个环节,实现一个环节一考核,把责任落实到部门,细化到部门的组和最终的负责人,把权、责、利落实到每个执行人身上,实行奖惩制度,使其不仅局限于增收的环节,更要实施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把安全责任也作为重要的管理内容,树立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保险责任要落到实处,并将保险与工程计量相挂钩,施工单位不仅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投保,而且要为特殊工种购买人身意外险,充分利用各类保险降低和规避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在一些特殊工程中对工程也要投保。如,物质损失保险、第三者责任险等,这样能够降低工程的成本损失。使整个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现处处有责任,人人有保险,使安全、责任、工程成为一体,实现最高施工效率与最低财务风险。

最后,财务在工程建筑风险中作为最重要的体现部门,对工程的核算和管理不能出现任何差错,详细预算施工中的成本,对各个环节的资金要进行核算,使财务明细合法。依据各项规章制度,要不断加强预算控制的管理,严格控制审批权,做到建筑工程各个环节有账,各个环节有审批,并有详细报表,来控制与降低建筑工程的财务风险。

3.建筑工程在竣工阶段的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

(1)要加快工程回收款的结算速度,建设项目在工程阶段性完成时,需要及时结算工程款,否则将造成资金供应紧张与周转混乱,业主不能在支付时段内拖延付款,致使工程面临巨大的负债风险。同时若建筑工程在依据图纸进行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发生变更或者由支付方产生的工程量更加或变更,在进行工程竣工验收时,建筑企业要依据合同进行费用追加结算,尽量减少对工程变更、停工或材料耗费产生的成本,加快工程款的结算速度,避免工程发生严重的财务风险。

(2)要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赔款事项与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工程施工建设中,产生赔偿问题也是比较常见的工程事项,对建筑工程而言,出现工程索赔问题,要选择合适的赔偿方法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保证工程在发生意外事项时不影响施工进度以及增加财务风险。公司要依照一定的程序提出索赔请求,通过搜集相关证据使工程自身损失降到最小。发生索赔问题,一定要重视工程索赔,能够减少企业在前期投入资金的损失量,对降低建筑工程财务的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建筑工程在在其经营、施工的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不仅会遇到筹资上的风险,而且还会面临负债滚动式风险与投资决策的风险,无论是何种因素产生的影响,都会在相应的时段内造成财务偏离预期目标,对建筑工程施工带来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企业必须要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才能促进建筑工程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志成,彭松.工程总包项目财务风险的识别[J].中国市场,2011(36).

[2]秦德伟.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1(03).

篇11

会计风险的运营管理可以实现企业自身经营运作质的飞跃,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就我国企业正常情况下的运作模式来看,很多企业看起来好似发展迅猛,而实际上却没有组建完备的内控体制,没能准确地认识到企业自身所能完成的会计管理目标。

一、会计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机制机

(一)融资产生的风险

在企业会计风险管理中,企业融资风险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管理风险,主体特征表现在企业内部融资困难上。具体而言,制约企业融资效益的原因大体上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第一,因为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企业内部的经营收益和企业标准无法达成统一,从而在影响企业生产运作的基础上,迫使企业股票产生大幅下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融资带来了困难。第二,对于新成立的企业而言,因为成长发展的需要,通常会向金融企业借贷大量资金。然而由于企业成长时期过于短暂,内部没能构建出完善的管理机制,因此在这一类型企业中出现的管理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因为企业成长问题,常常会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从整体上为企业经济造成损失,使其无法还清向金融机构所借款项,从而为企业经济带来危机。

(二)投资产生的风险

在企业实行会计管理的时候,企业管理人员应完善好会计投资工作,详尽地制定出会计运算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之前,财务管理者应切实做好财务管理调研以及统计工作,为企业的投资收益以及风险管理做好预警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掌控企业投资金额。

二、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机制

(一)优化风险控制环境

就企业管理环境而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会计管理的内部环境以及会计管理的外部环境。对此,内部环境即与企业内控机制相协调的环境,即运用高效模式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管理的控制以及应对风险能力,在提高企业整体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前提下,积极地融人到企业会计管理运作中。以此同时,在有限的资源中,加强企业人员风险管理培训,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为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使其及时参与到企业工作任务中来,为企业构建出一体化的会计管理环境。

(二)明晰会计管理标准

企业的成长发展,前提条件是制定出完善的会计管理体制。就企业管理期望值而言,管理人员应切实掌控企业动态,详尽地研究企业管理中所隐含的风险因子,利用有限的信息资源,综合企业系统的管理模式,尽可能早地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在保障企业规范运作的同时,确保企业会计管理的稳定运行。

(三)统计会计管理讯息

就系统的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大体的工作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管理人员应切实依据实际情况,有效调节企业会计管理的实际操作以及基本操控,将企业内控机制有效地融人到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中,站在企业成本效益的发展机制上来看,在保障企业会计管理安全性能的前提下,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运行。其次是,在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管理的时候,企业管理者可以有效地加强企业内部沟通,运用风险识别的方式,将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信息更好地在企业内部进行传达,从而为企业高层供给具有较高价值的数据信息。再次是,系统地规范企业内部各个风险管理部门,大体上涵盖企业审计部门、企业会计部门以及企业内部财务安全管理部门等,促进企业各管理部门协调工作,实现会计管理的高效运作。最后是,在企业会计管理进行内控运作的时候,管理人员应切实明晰权利与职能的分配,从而确保企业管理人员有序地进行文档保存工作,促进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四)构建会计管理监督机制

篇12

(一)做好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的风险意识

人,作为建筑施工中主体,人的不合理行为是对施工现场风险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的施工安全事故都与人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要对人员做好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的风险意识,这就要求:一方面,建筑施工单位要对特殊的施工人员做好安全技能的教育工作,以防出现不必要的风险。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会有多种的技术工种,例如,电工、架子工以及起重机操作工等,这些施工工作对于技术的要求极为的严格,一旦出现操作上的失误,就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出现,甚至会危机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这部分特殊施工群体,建筑工程单位要定期对其进行风险的教育、培训以及考核,不合格者不能上岗,通过这样严格的制度,从而使他们能够树立风险意识,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岗前培训,实施技术交底。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风险是处于时刻运动过程中,不同的施工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风险因子,因此,当建筑施工人员上岗之前要根据施工的进程以及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对相关的施工人员进行岗前的培训工作,并对其安全施工技术进行检验,从而提升现场施工中的安全,避免风险因素的出现。

(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由于施工人员很容易受到情绪或者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即使本身具有很高的风险预防意识,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建筑施工中,施工单位也要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建筑单位必须要在施工中向施工人员灌输戴安全帽、系安全带以及做安全网的意识,在施工人员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后,就必须要正确佩戴安全帽,在两米以上的高度进行悬空作业时,必须要系好安全带,同时,在悬空地点之下设置好安全网,防止人员的坠落。此外,建筑单位在施工现场还必须要设置好安全护栏,避免风险的法发生。

(三)制定好风险事故处理措施

在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建筑单位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事故处理措施,并定期举行风险应急演练,从而保证一旦出现风险事故,建筑单位能够根据指定的处理措施来进行,把风险事故控制在局部范围之内,尽可能快的把风险事故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得施工现场不至于出现混乱的现象。

二、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建筑质量的要求愈加的严格,因此,建筑工程单位要想在当今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对施工现场质量的管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在根本上保证施工的质量,既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

(一)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对施工队伍进行选取的时候,要选取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让施工人员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严格的遵守施工质量规定,在操作中能够按照标准的技术规范进行,确保施工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施工人员应当对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有大致的了解熟悉,并能够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使得现场的施工质量能够一直处于可控状态。此外,施工人员也应当具备风险识别的能力,对于施工中存在的隐患要及时的发现并进行合理的解决,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管理

施工材料作为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中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管理。这就要求建筑施工单位,一方面在施工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之后,相关的检测技术人员要对施工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其具有质量合格证,并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测,避免因材料质量的不合格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要对施工材料进行合理的安置,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材料进行妥善的保管,例如,钢筋等材料,容易受潮而影响其自身的质量,因此,需要把钢筋安置在环境干燥的地方,以防止出现受潮的现象。

(三)加强对现场施工设备的管理

施工设备作为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单位要对施工设备进行合理的使用以及保养工作。首先,建筑工程单位在进行施工设备的选取时,要选择市场质量过硬的厂家,并与其签订订购合同,保证施工设备本身的质量;其次,建设施工单位也要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对施工设备进行选取,避免出现施工设备与现场施工不适应的现象,同时,当施工设备进行施工现场之前还要对设备进行试运行,以便于能够较好的掌握设备的性能;最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掌握好对施工设备的使用度,避免因过度使用造成设备寿命的下降,同时,当设备使用过后要及时的对其进行保养维护,以便于能够较好的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保证施工的质量。

(四)强化对施工质量的科学监管工作

除了以上的措施之外,实行科学的监管制度也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的现场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监管机制,这就要求建筑企业一方面要建立起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把对于施工现场质量监管的责任分配到个人,层层落实,切实做到谁出错谁负责;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施工质量的监管工作,监管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仔细的监督,从而确保现场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加强对人员的监督工作,保证现场的施工人员能够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篇13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在国有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国际环境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各方政治势力都蠢蠢欲动,这对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相当程度上的影响。而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如何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局势下突出重围,实现自身的提高与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风险管理,从而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指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阶层互相牵制、互相管理,为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性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条例与规定。而风险管理,就是指企业为了规避市场环境可能对企业经营目标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看似并无太多的联系,所针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共通之处的。一方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障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覆盖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够被忽视。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实质上也是风险管理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风险管理包含的内容较多,包括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也包括对于外部市场环境影响的控制等。当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较高时,外部因素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就会减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自然也会降低,反之亦然,企业的内部控制失去效力,管理存在漏洞,那么企业所可能面对的风险将会大大提高。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国际局势的动荡已经引起我国企业的关注,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也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所以各个企业都纷纷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战略,以获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内部控制机制,也确实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在实际的落实过程当中,却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整体而言,我国部分企业虽然有着一套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但是该管理机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机制包含的内容与实际的发展需求不适应,所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难以发挥出实际的应用价值。还有的企业管理者有规避风险的意识,但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却觉得无从下手,难以实现全面规避风险的目的,甚至有的企业发展策略极度不完善,根本就不存在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企业发展也是岌岌可危。综上所述,从目前来说,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着重力量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落实风险管理措施是我国企业占据市场主动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缺少对于内部控制和规避风险的意识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者扮演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角色,换句话说,企业的管理者就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当前我国的许多企业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一个对于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有些管理者存在着一人独大的管理意识,没有意识到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的是各个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与互相监督,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着极大的不完善性。而对于风险管理来说,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全局眼光,对于企业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没有规避的意识,这就为企业的发展制造了威胁。

(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

有的企业管理者虽然有进行内部控制的意识,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但是可能由于管理者的自身水平或企业发展的复杂环境等客观因素,导致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与企业的经营实际是不匹配的,并且许多管理条例所规定的范围是模糊的,条例的落实也只是停留在纸上,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许多企业员工是处于被动状态之中的,一旦缺少了制度的约束,那么将难以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企业内部控制没有落实责任制

有的企业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也对各个部门进行了规范与约束,但时却忽视了责任的落实。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来说,不仅仅要将制度完善好,更要重视制度的落实情况,相关责任的落实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是否成功。目前的许多企业忽略了对制度落实情况的考察,缺少了对于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履行状况的监督与检验。这种缺少责任制的问题,就容易为某些不负责任、投机取巧的部门负责人提供失责的条件,从而容易造成企业经济上的损失。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存在局限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所存在的局限性,主要就表现在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巨大的人为性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目前的许多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结构来说,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普遍的学院主导因素,国有企业这种现象并不严重,尤其是对于某些私营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属于家族企业,这就极容易产生的现象。从这个方面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就形同虚设,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意识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与风险管理,首先要从意识层面进行改变,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也应该自觉树立起正确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意识。对于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应该认清当前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正视本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机制,同时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注意规避潜在的风险。而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应该进一步提升责任意识,拥有明确的权责界限,同时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极强风险意识的财务人员。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机制

对于目前众多企业并不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机制来说,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想要加强内部控制,就要做到有据可循,拥有了相ν晟频墓芾砘制,能够为内部控制提供有效的管理意见与问责依据。企业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完善内部管理的相关制度,着重落实责任制度,将权力与责任进一步明确,同时增加对于风险预测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同步推进。

(三)注重落实监督环节

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如何,离不开监督环节的反馈,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对于企业内部职权的实施进行实时的监督。企业的监督部门应该着重监督各部门的负责人权力的行使状况,坚决遏制或失责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在提高员工自觉性的同时,也为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四)加强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