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效复习的策略

高效复习的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效复习的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效复习的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22

高中英语在高三阶段是最后的复习时期,很多知识点都已经掌握讲解清楚,学生的知识结构基本建立,需要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使学生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内化,借助于应用和巩固,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高三复习时期,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巨大作用。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复习技巧,应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复习方法和手段,自觉建构完整、体系化的知识,提高英语整体素质,准备应考。那么,教师具体该如何指导学生高效复习迎考呢?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总结,谈一下具体教学方法和关键点。

一、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理清高中知识脉络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十分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他认为,教授学科知识,实际上就是教授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一些基本的原理、原则、方法、概念等。他认为,只有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之后,学习才能够具体化、系统化,学生的思路才清晰。而正好,高三考试,就是考查整个高中阶段的知识,学生必须对英语学科有全面的认知与了解,掌握基本概念,这样复习起来才得心应手,不至于无从下手或者产生混乱感。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知识结构。

(一)呈现视觉化的知识脉络,注意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

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学生的百分之八十的知识和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的教学形式,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通过变化的视觉形式转变,使学生的复习过程产生愉悦轻松感,促进学习效果。英语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者电子文档的形式,把知识进行系统化、分层化,但不要直接让学生记忆,而是把知识以填空或者问答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的解决。通过视觉的信息,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例如,教师把关于which,what,where,when等疑问代词的使用集中制作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让学生小组竞赛,共同讨论,以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讲解,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清晰化,及时纠正自己存在的问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和分析进行评价,促进知识结构的一体化。

建构知识结构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防止相似知识点的混淆问题。教师要注意对一些容易发生理解误差的知识加强讲解,进行专门性的训练,使学生快速辨析知识,促进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和准确性。例如,动词的过去完成时和过去时,现在进行时这些使用学生经常难以区分,究竟该使用哪一个。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列举例子,对这三个知识点进行辨别。例如,我过去学习英语;我已经学习英语三年了;我正在学习英语。教师先以幻灯片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语境与问题,学习自觉翻译仿写,然后教师对三种用法进行辨析指导,最后学生明确使用要求。

(二)组织学生做学习笔记,自觉内化知识,进行生成性学习

建构清晰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学生自觉主动进行知识的理解与生成,迈克尔曾经将知识的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其中认知策略中,就指出学生要学会自觉对知识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意义的记忆。精加工策略中的记笔记是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例如,高三复习时期,笔记的记录需要分类进行,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还要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评定,培养学生良好的记笔记习惯。比如,至少需要一本重点知识积累本,一本错题整理本,一本写作训练与总结本。对于重点的知识,要求学生把题干和知识的运用方式与要求都记录下来;对比较容易理解、此重点的知识,只需要记录相关的概念和依据就可以。使学生写笔记的时候,思路清晰,抓住主要的地方,快速进行知识系统化,建立知识结构。在记笔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生成性学习。也就是,组织学生自觉进行知识的再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点以新的语境和方式呈现出来,建立新的图像或者结构,增进知识理解的深度。

二、组织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提高作文创作水平

高三复习,英语学科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英语作文的写作练习。高三考试,英语作文分为两个主要的文体形式。一是,信件类的短篇写作。比如,要求学生针对一个朋友的来信写回信,或者针对一次旅行、一次体验进行记录,对社会上某一种现象进行评价。二是,看图写作。图文类作文写作,最近几年都比较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实际现象,考查学生的社会敏感度和观察表达能力,一般都需要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评价,或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等。总而言之,作文写作可以说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教师如何组织学生有效进行写作复习训练呢?

(一)以教材为主,熟练运用教材语言和句式,展开写作实践

写作练习的基础在于教材的掌握,高中英语课本和教材中有很多经典优秀的句式和例句。教师在写作练习的时候,多启发学生自觉改写教材的句子,创造性转化句式结构。例如,教师先针对某单元的重点句式进行讲解学习,之后设计专门的作文题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运用。

(二)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作文创作语言,进行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教师鼓励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籍,比如英语报纸、刊物、书籍、故事等,使学生积累写作的语言。启发学生自觉确立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我训练,在日常学习中提升作文写作技能。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126-02

复习课不仅是对以往既学知识的加深巩固,而且又更是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去进行旧有知识的创新再造。对教师来讲,这是高中三年发散教学的一种收拢与聚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最后沉淀。对学生来讲,这是高中三年所学知识的一种统一温习,是培养和提高个人能力的最后冲刺。因此,其意义非比寻常,这也使得不少教师都花费了相当多的精力来研究高三物理复习课的开展方式。在此,笔者仅以自己过往的教学经验为参考,简单谈谈高三物理复习课的几个方面,以期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与质量。

一、建立主题式体系

站在整个高中教学的角度上看,尽管每一本教材里面的章节安排都是各有主题的,但是从宏观的角度看仍然是分散的,凌乱的。比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在高二上学期讲到了《静电场》《恒定电流》,在下学期讲到了《交变电流》,虽然分布在两个学期,两本教材,但是它们都属于电学的领域。因此,当教师在开展高三物理复习课时,首先一点,要帮助学生将分散在各个学期、各个章节、各个板块的相关知识点都集中起来,通过建立主题式体系的方式来统一学习该领域的知识。除了像刚才举例到的电学外,还有比如高一物理下学期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与高三物理下学期的《动量守恒定律》,都属于能量守恒的领域,教师可以不必要过份被各个学期中各个教材编排所限,只需要秉承主题式体系的原则,将同类的知识点抓取出来统一复习即可。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建立该体系的树状式框架图,即从该主题出发,延伸出几个二次主题,每个主题下有三级内容。树状式框架图的目的一是快速地提取出该主题的内容所属,避免逐一复习时发生知识点遗漏的问题;二是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二、夯实基础知识点

不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复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且被反复提及的。因此,夯实基础知识点需要得到教师与学生的足够重视。这里的“基础知识”,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概念与定律

即某一个名词或者某一条定律、原理的基本意思与内容。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与计算公式对比起来,概念往往最容易被学生忽略,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考试时可能因“粗心”而丢分。这也提醒教师在复习概念与定律时,应当带领学生落实每一字,每一个词的意思,直到准确无误地理解为止。以高一上学期第三章《相互作用》为例,其中关于“摩擦力”的概念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单单这句话就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要判断“相对”哪个面,接着要判断“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最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概念,其释义都是言简意赅但又内容饱满的,教师应当重视对概念与定律的复习。

(二)教材大纲中规定的每一个章节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如高一上学期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所必须掌握学习的内容就包括: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意义,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惯性的定义与大小的量度,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公式与理解,力学单位制,等等。总之,在复习时不要放过细节的知识点。

三、精选代表练习题

练习,是任何一门学科在复习时都会选择的手段与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它的确是强化学生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迁移运用的重要方式,但高三复习时,不建议采用题海战术,而是要以质取胜,紧抓“精选”二字。具体来讲:①内容全。即尽可能覆盖到所有的知识点,保证学生复习到的知识都做一遍习题。②方法活。即解题的思路与方式尽可能多样化、丰富化,特别是一些不限制一个答案的生活类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③代表性。即可以选择一些历届高考习题,这种习题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在做题的过程中感受到高考出题的方向与趋势,特别是出题者倾向的思路等。另一方面是能让学生提前感受高考时可能的氛围,提前培养好心理抗压力。④渐进性。教师在选择习题时应当遵循从易到难,由浅至深的原则,让学生慢慢适应。渐进式的好处一是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信心,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够通过做题感受到自己不断变化。二是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式,更能够开发出学生的潜力。

四、关注实时生活点

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是我们在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中都反复强调的一点,我们总归要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上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理论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复习课上就是要更多地去关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时生活点。其实与化学、生物等科目对比起来,物理是与实际生活关联度最大的学科,从最简单的,最常见的家家户户都有的洗衣机,脱水筒在工作时所发生的离心运动、摩擦力等,家里线路分布所涉及到的电学原理,到看似比较少接触到的电磁波―― 电磁锁、无线电广播与电视、电磁起重机、恒温箱等,基本上教材讲到的内容,我们在生活中都不难寻觅到它们所应用的原理。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可以多结合生活进行讲解,这样的好处一方面在于增加复习课的趣味性与生动性,避免学生因为是复习课而不是新课,不容易对旧有知识产生兴趣与热情这一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及到的,同样在高考中也会有所表现的一种趋势―― 生活类题目。

五、及时测评能力值

与单纯的做练习题对比起来,测评则是另外一种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方式。时间管理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在不影响正常饮食与作息,特别是不破坏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好各个学科的复习时间以及在考试过程中如何分配好各个部分完成时间的能力。实际上,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越是到后期的复习,教师越是要重视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比如在考场上的心理抗压能力等。时间管理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部分学生虽然知识掌握得牢固,但是在考场上可能由于时间预留不充足,要不就是有题目因时间有限仓促完成,要不就是连一点点检查时间都没有,对考试来讲,这是一个需要规避的风险。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培养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及时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评。其好处在于一方面,及时巩固近期复习过的内容,以达到强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考场中逐渐摸索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一种时间分配方式,避免当真正上到考场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六、重视学习自省力

篇3

1.深入地研究两纲一题

两纲一题是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初中数学学科考试说明》(简称考纲)和“中考数学试题”。只有认真研究“两纲一题”,才能明确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

课标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事实上,中考命题也是以此为基本依据的。因此,初三数学复习教学应该“以标施教”。“考纲”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考纲”对中考要考查的知识范围及知识点的能力层次都有明确的要求,复习中必须给予尊重,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复习要求,更不要随意扩大和缩小复习范围。脱离了“两纲”的复习,会使复习偏离方向,往往会导致出现“深入有余,浅出不足”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考题”是中考数学考查要求的标尺,是复习教学的基本范例。通过研究考题能够品味命题的理念,感受考查的意图,评价考题的优劣,洞察中考的要求,明晰复习的方向。

2.回归课本

在初三数学复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扔掉课本,重视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长期担任毕业班教学的老师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大多中考试题的生长源在教材。那么,怎样回归课本呢?我想回归课本要做好四点:一要引导学生再现重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一定要引导学生提炼;二要引导学生理清初中数学的知识主线,透彻地掌握结构,熟记数学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公式,使之烂熟于心;三要做透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课本中例题习题的变式题;四要善于在中考题中寻找课本题的原型,在课本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立足基础,回归课本是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复习效率的根本策略。

3.夯实基础

初中数学中,究竟哪些属于基础?怎样夯实基础?这是必须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我认为,初中数学中的基础主要是指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如:公理、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以及在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等。夯实基础就是在复习中,要以初中数学的知识点为中心,以主干知识为线索,以“考纲和课标”为依据。

当然在夯实基础中要注重创新,有些教师误认为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回忆、再现就可以夯实基础,所以把复习搞成了简单重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使课堂沉闷,效果不好。因此,复习时我们老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通过典型练习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可以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

夯实基础要注重应用。数学复习离不开训练,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灵活应用,脱离了训练谈夯实基础,如同“纸上谈兵”。只有引导学生做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的数学题才能实现巩固基础、开阔思路、领悟规律、掌握方法的目的。

4.精选习题

初三数学高效复习课堂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精选习题”,把考纲的要求逐步落实在常规的训练之中。所谓精选习题就是在准确把握考查范围和要求的基础上,围绕复习目标,紧扣基础题型和中考考点题进行选题,使学生通过对所选题目的练习和反思能够达到领会知识、畅通思路、形成通法、提高悟性的目的。精选习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依据学情的原则。所选题目的难度要根据学情而定,目标定位要准,过高学生吃不了,过低学生吃不饱,也达不到中考的考查要求。对小灵活、小技巧、小综合性的基础题、中等难度题要多选,对思维跨度大、综合性强的题目要适当选,对偏题、难题、怪题、巧题要不选。

(2)课本为本的原则。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是众多教材编写者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题目中有的是以往中考题目的改编,有的是原创,有的是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补充与延伸,它们是中考试题的主要生长点,是“母题”,是“本”。因此,复习时选题不要忽视课本题,一定要引导学生把课本题弄懂、弄透、融会贯通。

二、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

1.课堂容量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曲解了“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实际内涵,产生了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课堂教学容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既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了,切不可顾此失彼,主观臆断。

2.例题选择问题

课堂上选择的例题,目标性要强(要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有巩固双基的基本题,又要有提升能力的综合题。既要“上挂”前面已经复习过的某些知识,又要“下联”到后面还没有复习到的某些知识,这样才可能达到“夯实基础、温故知新、培养能力”的训练目标。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高三的一轮复习有承上启下之功效,既是在短时间内高中所学内容的一次全面的、系统呈现,更是二轮、三轮复习的奠基石。在一轮复习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查漏补缺,寻找自己学习中存在的盲点,为高考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一轮复习时,必须采用高效有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复习中更好地接受,更好地消化,更好地整理生物知识。如何做到高效有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 构建知识整体框架体系,驱动课堂教学 

构建整体知识框架体系,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在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他们的知识点是零碎分散的,缺乏对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认知。所以教师不能像上新课那样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教师应该对知识具备一个总体的立体化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构建框架意识。 

知识框架可以有效驱动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该构建每一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在框架构建时寻找知识的异同点,了解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比如“细胞的增殖”这一节,笔者首先出示了相应的整体知识框架(图1)。 

图1所示的知识框架中,对整节内容都有涵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而且能够将以往零星知识进行归位,从而寻找知识点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立体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教师还要寻找本节要详细讲述的知识考点(图中加粗的部分),并告知学生重难点,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可以很好地引领下面的复习。 

知识框架体系不仅仅可以利用于整节内容,还可以用于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点状散射图等其实都是知识整体框架体系的小型版。 

2 利用诊断—评价—巩固体系,突破学生的知识断点、思维缺点、作业漏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① 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② 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寻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着重找准学生的知识断点、思维缺点、作业漏点。找准这三点,教师才能在开始一轮相关复习时,摸清学生现有水平,也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突破这三点,教师可以采取二维练习来达到这个要求,也就是采用诊断练习和巩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突破。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清楚学生现有水平的情况,然后做出有针对性的复习、有重点性的剖析。 

比如在讲授“细胞的增殖”中动植物有丝分裂的问题时,笔者首先出示学生前一天的预习作业: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手绘图。教师可以从图中了解学生在复习前的知识贮备,然后对学生所画的图形进行针对性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诊断性练习以及评价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跟教师一起互动。评价完后,笔者及时出示了课本上准确的完整的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通过诊断性练习,教师可以轻松找出学生的知识断点;通过相互评价,精准找出学生的思维缺点。 

而作业漏点则需要教师通过巩固性练习来发现。巩固性练习是根据所学内容精选出来的,必须要有比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巩固性练习中,可以利用以下方式找出作业漏点: 

① 做:独立做巩固性练习,用黑色签字笔; 

② 对:参考答案,找出漏点,用红笔做好标示或者把问题集中在章节前面; 

③ 问:辅导课上及时问教师或同学。按照这样的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巩固性练习,帮助学生准确找到漏点,及时解决漏点。 

掌握诊断—评价—巩固体系,采取二维练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发现知识断点,催生思维缺点,解决作业漏点。 

3 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备考能力 

高三复习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备考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寻找亮点,养成长期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文化素养。所以,教师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激发,培养出自己的能力。 

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①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高考考试越来越注重文字的叙述,这对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说,不仅要注意学生所说内容的知识的完整性,更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 

② 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每年的生物学高考试题中都有很多图表,需要学生具备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从图形、表格中获取相关信息,转化相关信息,利用相关信息。比如“细胞增殖”中教师提供图2,要求学生在横坐标上写出相关的时期。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坐标图,首先观察横纵坐标,然后观察起点、顶点、底点、拐点。注意,这里的纵坐标是“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这跟平时讲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不同。学生获取到这条信息就明白了,原来是在考查复制前的染色体和复制后的染色体上的DNA数目。这样相应的横坐标时期就不会写错了。 

③ 迁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对高中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迁移时,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的迁移变得顺乎自然。比如:在讲完上面这条曲线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是“减数分裂”,图中的曲线是怎么对应各个时期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由简到繁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能力有效地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高考一轮复习中经过反思总结的几个备考教学策略。事实上,笔者坚持这几种教学策略,在高三的几次月考中,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都比较突出。相信通过高考备考,还能探究出更多高效有序的教学策略。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篇5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对学科知识的有效编排,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复习中加深课本知识和回归课本,对高考复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应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分类思想,化繁为简,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分类法是化学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分类的方法对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繁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网,疏理零散的物质之间的反应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反应原理与化学概念等学科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融合,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高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复习。

2.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形成完整地知识网络。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考试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学会归纳总结、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把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在复习过程中重视构建微粒观,指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一定同时有H+、OH-离子和H2O分子,电解质在这些微粒作用下其组成发生改变。如:强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完全电离,全部转化为离子;弱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电离,部分转化为离子;可水解的盐在水中发生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产生离子,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这些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离子、分子等微粒,因此,解决这类化学问题时都离不开微粒的观点。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整理错题集,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除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外,学生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因此,我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梳理并整理本周复习的内容、练习,对每道错题应当写出错解、错误原因、正确解法、反思等基本内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逐渐减少重复错误,理清解题思路,扫清知识盲点,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科的整体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往往在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批改后试卷拿到手,会发现自己认为会做的题目却得不到分数,这都源于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而高考中常见的失分有,如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方程式未配平;漏写或错写特殊的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只有平时不断的严格要求,一点一滴积累,不让“随意”成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三、认真研究高考,发挥近年高考试题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既注重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整合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高考试题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好近三年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尤其是考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复习兴趣,树立高考信心。

篇6

《考试说明》明确了数学高考的内容和题型,教师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解题策略.[1]研究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紧迫任务,更是为推进新课程改革贡献力量.教师在复习中要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推理判断和分析探究,实现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为学生在高考中胜出而贡献力量.

一、关注易错题,有的放矢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易错题,指导学生把易错题都总结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总结易出错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法,避免再次出错.易错题往往是学生掌握的不牢固的试题,学生主要是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才会导致出错.这些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记录的方式来积累.例如在复习“函数、导数及其应用”时,教师提供易错题:已知函数f(x)=x2+ax+1,x≥1,且f(x)=ax2+x+1,x

二、总结规律法,构建网络

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数学知识规律方法的总结,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掌握其中的规律,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在大脑中建构出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图.[2]学生大脑中有了知识网络图就能够在分析中逐步地形成科学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在一步步地对知识的建构中会做到把书“读薄”“读厚”,进而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可以做到轻松地挑选出自己需要的知识,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例如,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地去总结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通用步骤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学生掌握了通性通法,面对任何问题都可以按照这种规律来解决.明确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是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其次是解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再次是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不等式的方向画图;最后是写出不等式的解集.规律性的方法会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地突破难点和疑难困惑,实现学生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达到对解题方法的掌握.

三、数形结合法,形象生动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数学概念、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绘制图形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也是促进学生解题和分析判断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让学生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图形形象表达出来,建构知识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直观地反映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教师提供试题: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各棱长均为2,M为BC1中点,N为A1B1的中点,求|MN|.为了方便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通过绘图的方式来更直观地寻找数量关系,明确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通过绘图学生会明确本题是求空间两点的距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建立恰当的坐标系,求出两点的坐标,再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图像方便了学生寻找数量关系,图1学生可以以AB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C,OB,ON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1),写出每一点的坐标,之后根据中点坐标公式求出M点的坐标,进而求出|MN|.图形方便了学生的认识,而且学生会明确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后,可以把空g抽象的推理求值转化为具体的坐标运算,因此正确确定空间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以及由点的坐标正确判断点的位置成为解题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绘图的方法来简化数学问题,把数字转化为图像,通过形象具体的图形来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实现潜能的提高.

四、自主探究法,积累通性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中数学复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学生会积累方法,总结通性通法,从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面对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些规律性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判断,实现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对于特殊问题的解决.自主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主动地建构数学思维框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正确解题的好习惯.在自主探究中学生要自我检查、自我反省、总结规律、发现错误,对知识脉络进行梳理,使知识系统化,进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探究直线与椭圆相交时的常见处理方法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分析会发现,当直线与椭圆相交时,涉及弦长问题,常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设而不求计算弦长;涉及求平行弦中点的轨迹、求过定点的弦中点的轨迹和求被定点平分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问题,常用“差分法”设而不求,将动点的坐标、弦所在的直线的斜率、弦的中点坐标联系起来,相互转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清楚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五、定时训练法,及时反馈

在高中数学复习阶段,学生通过练习来提高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俗话说得好“见多识广”,学生见过的练习题型多了,自然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能够轻松应对,实现举一反三.[3]为此,教师不要忽视练习的重要性.因为高考的时间是有限的,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快速地进行计算,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学生潜能的发挥.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要有时间的限制,给学生设计定时训练,促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思维快速地运转,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实现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图2例如,高考试题:如图2,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侧棱SD垂直底面ABCD,E,F分别为AB,SC的中点,证明:(1)EF平行面SAD;(2)设SD=2DC,求二面角A-EF-D的正切值.教师给学生提供练习题后,还需要给学生设定时间,让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问题,实现学生思维的活跃.而且限时练习保证了学生解题的真实性,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解题方法.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可以及时地得到反馈,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和概括,统一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及时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让学生可以达到学会和学懂的目的.

总之,教师要关注高中数学复习的有效方法,不能盲目地进行复习,要有计划性和策略性,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方法的选择和策略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进而实现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初中科学的学业考试复习具有时间紧、内容广、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九年级科学学业考试复习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所学初中科学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次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

        我认为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对照中考命题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使学生对要求的知识点逐个过关,通过清理归纳,形成便于提取的知识结构网络;二是进行查漏补缺,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调控和反馈机制,发现和弥补学生在平常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与学业考试要求之间的差距;三是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复习,强化解题训练,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四是根据科学的考试特点,进行应试心理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为了在科学的学业考试复习阶段能达到上述预期目的,我认为在复习阶段不仅要理顺复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众多复习的关系,而且还要讲究复习的策略。理顺关系是高质、高效复习的前提,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运动,科学的学业考试复习也不例外。只要复习一开始,直接关系到复习效率的许多矛盾就摆在我们面前。这些矛盾由许多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组成。如何理顺这些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业考试复习的效率。不理顺这些关系,就会使我们的复习思路紊乱,无处适从。

        一、要理顺科学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以及新课程科学教材与众多复习资料的关系是高质、高效复习的前提

由省教育厅教研室制定的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是教学大纲中可测量目标的体现,也是我市自主命题的准则。在考试目标中,对要求的知识的范围和深广度有明确的界定,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和形式等。因此,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增强复习的生。历年来,义乌市科学学业考试命题从没有没有出现“超纲”的试题,确保了考试的正确导向,大大推进了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有些教师和考生对学业考试命题是否会超出《考试说明》界线的疑虑是多余的,是不利于高质、高效复习的。

科学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是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材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完整性;在编排上具有顺序性、系统性、逻辑性;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可读性。教材不仅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的主要材料。在学业考试复习中,教育学生认识教材的作用,指导他们认真阅读教材,就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功能,从而进行高质、高效的复习。

一本好的复习资料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专家,对学业考试命题的原则、思路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后编写的,确实是由教材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具有最本质属性的东西,是教材内容的精华和重点。有些复习资料还提供适量的复习材料,能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正确利用好这些复习资料,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对提高复习效率这一点上显然是不容置疑的。

《考试说明》、科学教材与复习资料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要理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复习过程中要坚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二是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感知教材,三是适当使用复习资料。有些教师在复习时不顾《考试说明》,经常讲一些难、偏、怪、超的题目,认为可以尽居高临下;有些教师在复习时,紧抱基本复习资料而忘掉指导学生使用教材,甚至错误认为复习资料是复习应试的捷径。这些本末倒置的做法和观点都是片面的。

        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教材的系统进行分析和归纳,又适当的选择复习资料,既用教材导向,又用复习资料拓宽。这是因为学生要在反复感知教材之后才能对科学知识的质获得准确清晰的认识。扔掉教材进行复习,就等于缺少感性认识的基础,要他们盲目去接受复习资料中一些理性的东西,并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也并非易事。只有不断沟通科学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和复习资料所叙述的知识点,使学生对要求的知识点的认识程度得到螺旋式的上升。

二、要理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考试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高质、高效复习的基础

科学学业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这就为我们复习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向导,就能使我们的复习做到有的放矢,也便于我们组织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由于《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考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应理顺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学期基础差,达不到要求,有意拔高教学目标。这两种错误倾向,其裨是混淆了三个考试层次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到复习的效率。

        了解是指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包括有关的符号、术语、事物以及概念、定理、法则、定律的再现或再认。这一层次侧重于识记水平的考查,即感知和记忆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的考查。关于了解水平的知识点的复习,教师最好在复习前,根据了解的知识点,结合教材内容,将其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加以罗列,编拟出一系列提纲式问题,用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可以巧妙设置认知矛盾,以生动有趣的实验或形象幽默的语言,诱发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提纲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通过主动地阅读课本,发挥其主体作用;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记忆术”来加速记忆,从而达到这一层次的要求。

理解是指把握所学知识的意义,能作必要的解释、说明、形式的转换、结果的预测等,它要求学生在识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概念,联想想象,归纳规律,把握科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并能举出或说明简单的应用。从信息角度来讲,理解应该能将知识信息换成另一种形式或利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进而系统地整理已获得的知识信息,并能把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和实际中了解的有关科学现象相结合,形成知识链,贮存于大脑之中。关于理解水平知识点的复习,宜选用讨论讲解的方法。教师先提出问题,再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最后教师作归纳性的讲解。讲解方式最好能借助于实验、挂图或一些形象化的比喻,采用一问一答的谈话式,使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顺其自然,容易接受。

掌握是指能应用所学的概念、定理、法则、定律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处于新的情境或处于有一定干扰因素的情境中。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能准确地分辨交错在一起的自然现象,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部分;能从自然科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灵活运用多种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或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论证。关于掌握水平知识点的复习,宜选用范例讨论和实验的方法。教师精心选择符合实际的例题,通过板演讲解,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或引出实验探索的课题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专门的心理学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情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在科学中考复习中,让学生明确某一知识点究竟要达到“了解”、“理解”,还是“掌握”的程度,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诱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期望效应,使复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要理顺培养尖子、转化差生及面向全体的关系是高质、高效复习的保证

培养尖子从狭隘意义上说是为了升学竞争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是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得意门生”,要善于当好“伯乐”,经常注意去观察尖子,发现尖子,考察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一般地说,尖子生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表现出较高的智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他们表现出:学习动机明确,求知欲旺盛,有良好的注意品质和意志品质。在培养尖子生方面,教师应该能充分估计优秀学生学习和创造性的潜力,引导他们算觉地发挥潜力,教师应“变教为导”,学生应“变学为思”。在复习阶段,切忌为了照顾少数几个尖子生能“吃饱”,在课堂上采取加快进度,加大难度的方法,而应指导尖子生自觉学习钻研,撷取知识,并作适当的课外辅导。

做好转差工作是全面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全变得十分相似。”因此,作为教师如果秉着“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尖子生同样重要”的想法,设身处地为差生着想,千方百计为差生转变创造条件,转差并不会像有些教师说的“徒劳无功”。差生一般都是基础较差,智力稍钝,反应较慢;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对头。因此,在复习阶段,对差生要“多一点关心,少一点责备。”教师应按中下等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复习计划,设计复习方案,教学过程尽可能放“慢镜头”,让他们看起来清楚,听起来明了,想起来有道理。

要理顺培养尖子,转化差生及面向全体的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评估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应过分着眼于几个尖子生,而应在全体学生上;其次,教师要了解学情,摸清尖子生还需要什么,差生还缺少什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在复习阶段应坚持“立足中间,照顾两头”的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解决一些学生学习中存在着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争取大面积丰收,小面积高产。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只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认真探索,锐意进取,一定能够做到高质、高效的学业考试复习,在一年一度的学业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8

1. 依据教材。复习要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知识体系或按章节单元,抓住重点与难点来考虑复习目标,使学生能初步对知识的整体性进行把握,进一步对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加深与拓宽,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重点与难点知识,以求解题时不会遇到大的障碍。

2. 依据课程标准。既要考虑到学段目标,又要考虑到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

3. 依据学生实际。所谓学生实际就是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要了解,对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要掌握。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尤其要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学起来各有所得。实际教学活动中,就某一节课的目标而言应有所侧重,不要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要有计划地将课堂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从而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优化复习方法

1. 以学生为主。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知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介,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代替整理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整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 以课本为主。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 以课内为主。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讲要讲出新水平,引出新信息,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练要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4. 以练为主。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5. 以发展能力为主。复习要重温学过的知识,但不是简单的重温,而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发展,同时向外延伸拓宽,而且方法要灵活,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学生数学能力。

三、精选教学模式

1. “整理——练习”式复习课

教学过程注重开放,突出主体。抓准复习起点。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的沉淀,便于形成学习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注重学生参与评价。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就能暴露学生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问题,引发辨析、矫正,从而完善知识网络。

篇9

怎样的复习课才是有效的?我认为有效的复习课应具备四有,一有知识的结构化和网络化,二有知识的拓展,三有技能的再提升,四有情智的再升华。 中考备考工作在我心中就是一个“把脉治病”的工作,所以,我一贯的做法是努力做到“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实践证明是事半功倍的。

1. 如何把脉,把什么脉?

把脉要做到“双把”,即既要“把脉中考”,更有“把脉学生”。“把脉中考”就是要通过研读课标、考纲、中考真题来明确中考考察的内容、重点和难点,明确中考的具体要求。“把脉学生”就是要调研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如了解学生各知识点、各类题的掌握情况和失分的具体成因,从而确定学生的知识盲点、能力弱点、易错题等。然后在把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细化复习的总目标、板块目标、阶段目标、每节课的课堂目标,避免低效机械化重复新课、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的课堂教学。

以中考第一轮复习中《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一章的课堂复习为例,说明如何在把脉的基础上精选和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把脉中考”时,我们发现广东中考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有三个。一是知道温度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温度计。二是能辨识六种物态变化现象,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并能应用它们解析一些现象。三是考察的重点,要求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沸腾、熔化与凝固的特点。在“把脉学生”时,我们发现学生对温度计的原理是清楚知道的,但“热胀冷缩”的书写有部分学生会出现错别字;温度计使用的操作图正误辨识掌握很好,但文字描述操作方法却多数同学不能准确表达;零以上的读数学生都不会读错,但对没有出现“0”刻度的温度计读数出错率很高,因为学生不会分辨是零上还是零下读数,对零下的刻度标记规律不清楚。探究沸腾、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普遍掌握较好,对实验原理和实验评估的理解和掌握欠佳;六种物态变化除液化外,大部分学生的辨识都比较好,但没有总结辨识方法;大部分学生不能对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进行完整正确的解析,是因为对液化的特点、成因未真正理解,或不知如何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基于上述的把脉,我们选定了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加强文字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具体训练点是用文字准确描述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和能准确解析液化现象。加强方法指导,如:掌握判断温度计读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能正确读出没有标记0刻度的温度计示数;总结辨析六种物态变化的方法,总结理解液化的条件、方向和特点,掌握解析液化现象的语言文字要求,突破液化现象解析这个教学难点表达的训练。对探究沸腾、熔化和凝固两个重点实验进行全面回顾和强化训练,重点突破实验原理和实验评估环节的掌握。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机械化重复新课,提高课堂的正对性。

2. “方”如何开,“药”如何下?

“方”如何开,“药”如何下?就是指有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后,我们应该根据目标输送什么教学内容给学生,我们应该设计怎样的学法和教法落实教学目标。精选内容,精选题目,精选学法是实现课堂高效复习的先决条件。如《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的复习,我们精选的内容和题目应该是:温度计的原理填写;没有“0”刻度线呈现的寒暑表读数(包括正负两种读数)、体温计的读数及其缩口作用、体温计使用后不甩继续测量另一个人的体温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回顾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温度(如体温、气温等);六种物态变化现象的辨析(重点在雾、露、霜、冰雹等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液化现象)以及液化现象的解析(重点和难点落在方法总结和文字表述的训练);回顾探究沸腾、熔化和凝固实验的全过程,重点落在原理和评估的理解掌握、掌握分析图像的方法并能从图像获取正确的信息。本课下“药”方法是:将本章内容拆分为四个内容逐层推进,分别是“温度与温度计”“六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及辨识”“探究沸腾、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实验”“液化现象解析”。精选生活素材,设计问题和题目通过对应的四个“活动单”采用“先学后教”课内翻转与信息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逐一落实、逐层构建、强化提升。每个活动的流程都是“学生独立复习完成思考题并通过平板电脑反馈给老师”――“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对学活动解决困惑”――“老师点评小组合作学习未能解决的问题”――“集体总结归纳进行知识重构和方法提炼”,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是常规的课堂总结和易错题、难题的巩固训练。

二、实验激趣,活化提升

课堂沉闷枯燥是中考复习课低效的一个重要成因,增加课堂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奇妙的实验十分吸引学生,动手实验深受学生喜爱,同时实验是突破难点、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载体,所以在中考复习课中老师要克服不做实验的习惯和顾虑,充分发挥实验在复习教学中的作用。

1. 运用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增强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物理趣味实验十分吸引学生,它可以使学生迅速将精神集中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盎然。如在复习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表演“火烧指头”实验(将用稀析过的酒精浸泡过的纱布裹手指,并将纱布点燃),实验惊险刺激,瞬间就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

2. 应用生活化的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活化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实验出发,将实验相关的各个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提高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效果。

如:老师给学生一塑料瓶,让学生选取小量辅助器材设计实验,并分享所完成实验的名称、方法、现象、结论。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设计的实验组合起来可以完整地把压强的全部知识都呈现了出来,且很有创意。如学生“在塑料瓶盖和瓶底上个穿个小孔,给瓶子装满水,拧紧瓶盖将瓶子竖起,用手指堵住瓶盖小孔时瓶底的小孔不出水,打开瓶盖上的小孔时瓶底的小孔有谁喷出,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挖掘生活化的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活化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可以演示野外生存挑战活动中人们净化混有泥土的水源的方法――蒸馏法,用它来提取饮用水。

3. 利用实验突破难点,提高难题解答的正确率

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中,凸透镜成像情况分析是学习难点,学生总是无从入手,无法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实验帮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理解“当物体靠近透镜时像距、像的大小如何变化;当透镜被遮住一部分时,成像变暗;当蜡烛燃烧变短时,像在光屏上半位置,应如何调节透镜或光屏”这类问题。

三、创新学法,促进参与

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机械重复较多,学生在被动中听和练,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参与的欲望较低,内驱力不足影响了课堂的效益。我们可以尝试创新复习方法,选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复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中,从而使课堂更加高效。下面我介绍几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学法。

1. 活动导学 合作提升

基于“活动单导学模式”背景下的复习课,注重活动引领、任务推动,强化小组合作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乐学善学。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实现了由原来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兵带兵,兵帮兵”,能积极影响学生的成绩,特别是能极其有效地提升后进生的成绩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成绩的大面积提升。

2. 人机互动 突破难点

当今“互联网+教育”的热浪席卷全球,数字化工具和数字资源发展迅猛且丰富多样,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在复习课中我们可以开展“信息化小组合作学习”,及时获取学生对各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推送针对性强的教学信息和练习,提高课堂讲授和学习的针对性。我们可以将难点的讲解和易错题的分析制作成直观的微课,利用微课的直观性、可重复性和精准性突破重点难点,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益。

篇10

现阶段,我国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已经开展了较长时间,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都对本课程及其面临的考试十分关注。特别是即将迎来学业水平测试的高二学生,他们大多在前期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不好,不足以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本文结合教材内容,切实把握课标要求,面对急需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提出高效复习策略,为学生的学业进步增添动力,让他们能够顺利应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挑战。

一、重视单选题,从基础抓起

在学业水平测试往年的题型设置中,操作题所占比例为40%,而考查基础知识点的单选题所占的比例高达60%。由此看来,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就不得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从课本角度看,《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材共编排了七章主要内容,由于目前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以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其随机性较大,各个章节的内容都可能会有所涉及,因此学生应重视每一章的基本内容,以把握好考察标准要求的内容为目标,不必过度深入学习研究。

以教材第四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为例,本章内容中,学生应注重信息的浏览及获取方法,具体包括:了解收藏夹的作用、二进制代码的含义、字和字节的基本规则及信息与载体的关系等基本内容。考题大多以概念考察、简单应用的形式出现,不需要学生理解得太过深刻。

二、突击操作题,锻炼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可能会考到的操作题,基本都是简单的办公软件操作技术,题目大同小异。只要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题型,拿到这40%的分数就易如反掌。操作题不同于单选题,如果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下自学,那么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学生一旦养成错误的操作习惯,那么后期教师想要纠正十分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增设信息技术操作课,亲自演示操作方法,并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学到的技术是正确而有效的。

如,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题目:使用Excel,打开A文件夹中的“x.xls”文件,设置标题文字为楷体20号,并使用黑色下划线;将表格中得数字数据全部设置为右对齐格式,并按总成绩降序排列;合并C1、C2单元格,并保持原单元格的数据不变。课上,教师首先进行操作示范,确认学生都了解明白之后,留给学生一段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并在这段时间内走下讲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完成题目中的要求之后,教师还可增设一些常考的操作,带领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将行宽和列高调至最优”、“将表格B列的数据设为居中”等。

三、重视考前突击,把握题目意图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课业繁重,许多学生开始复习信息技术课程较晚,导致复习时间紧张,没有充足的时间精读课本,打好基础。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要求他们课下看书的作用已经不大。此时,教师应当对症下药,带领学生重点突击操作题。操作题题型少、得分率高,需要大量操作练习积累经验。起步晚的学生不妨将复习重点放在操作题上,以通过考试为目标,附加课本的通读,掌握课本精华部分即可。

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一些需要“开小灶”的学生,对于这部分需要考前特训的学生,学校可以考虑将这些学生聚集起来,专门增设课程。教师主要以演示为主,并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快速进步的途径,以免他们在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中掉队,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四、从实战出发,做好考前准备

在考试前夕,为了使考生不适应考试的情况减少,教师应提前组织学生参观考场,了解考试流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安排每名考生都在考场进行模拟测试,确保考试过程万无一失。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考场规范进行详细讲解,以免意外情况造成的学生考试事故。

过去的考试中出现过这种情况:一名高二学生考试途中,所用电脑突然出现死机现象,学生手足无措,慌乱之下关机重启,考官发现情况时,为时已晚,这个不幸的局面已经不能再挽回,导致该考生本次考试不合格。在血的教训面前,学生和教师都应给予考场规则教育足够的重视,如“考试期间电脑出现故障时应立即举手示意,交由考官处理”,“考试完成后检查操作题是否全部提交”,“完成答题,确认无误后应点击‘提交’按钮完成考试”等细节问题,有的问题甚至会导致学生没有成绩。因此,考前准备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确保考试顺利进行。

五、掌握应试技巧,活用软件特点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考试过程中,考生对有的操作模棱两可时,可以“试一试”,试着进行所有可能的操作,试着运行程序。大部分操作,其效果都是立竿见影的,考生可以通过考试界面直接观察到操作的作用,能够立刻判断出操作是否正确。但应注意的一点是,进行过的操作,如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则应该及时撤回,以免出现错误,影响接下来的操作。

举例来说,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PPT操作题,要求考生设置文字效果的题目。PowerPoint软件中,文字效果选项众多,难免会出现记忆偏差,此时,不妨多试几次,耐心寻找,直到找到正确答案。在没找到之前,每次尝试之后,切忌撤销操作,以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六、结语

高中教育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通过学业水平测试难的问题,摆脱这种临阵磨枪的尴尬局面,必须在日常教学中对信息技术高度重视,让学生真正达到课标中对高中生信息技术的要求。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更多高中学校应加入逐渐扩大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队伍当中。

参考文献:

篇11

考试作为一项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方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复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我在此浅谈自己的体会与方法。

第一,避免加重学生的训练负担。提到考试复习,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考查检测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检测中,只得穷于应付。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果并不理想,必会缺乏成就感。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实践证明,唯有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才会从根本上解决。

第二,让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中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低,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消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另外,要合理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师拥有指导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

篇12

小学生天真、活泼、阳光、自信、贪玩,知识水平和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英语学习来讲,遗忘速度也比较快,常让人有猴子掰玉米之感。

六年级第二学期,需对小学四年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在复习期间,我们的目的是能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和平常上课一样,处理好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前精心研究教材,宏观把握教材,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切实做到对知识的精提炼、深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联想、去综合,以“点”波及“线”,再波及到“面”。做到能举一反三地高效复习所学知识。

复习时要尽量减少直接讲解,多采用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精化教材,按不同板块分门别类、循序渐进,由“点”到“线”“面”进行知识梳理与整合,归纳总结概括出各个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绝不能把复习简单理解为读一读、背一背教材,做一做练习题这样单一的复制、粘贴方式。这样耗时间、耗精力,学生没新奇感,被动应付,达不到复习的真正目的。对小学英语教学来说,对小学四年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归纳和综合复习,也绝非易事。但只要我们肯动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教学,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对小学英语知识整体复习时,常采取“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单词、短语、重点句型、相关话题和语篇的整体知识结构,既达到了复习基础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一、复习单词、句型时做到“点”“线”“面”的结合

单词、短语是比较零碎的知识,但它是我们学习英语的基础。复习时进行归类,学生乐于参与。但必须引导学生把单词、短语应用于句型中,然后再巧妙引导学生围绕与单词短语紧密相关的话题进行作文训练,上升到看表格、看图片等进行语篇复习。如在复习表述天气的单词时,先提问: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summer、fall、winter),引导学生复习单词warm、hot、cool、cold,并指导学生复习warm的反义词cool,hot的反义词cold;接着背诵一个关于春、夏、秋、冬气候的chant;然后进行一个喜欢哪个季节的口头作文―My favourite season。接着画简笔画引导学生近一步复习表天气的词rainy等,并引导学生复习rain的形容词rainy等。最后引导学生看当天我国部分城市和世界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进行报道。通过chant、通过简笔画、通过PPT提供的天气状况,为学生提供了感兴趣的情景,有效做到了有关的字、词、句、篇的有机统一。最后做与此相关的适量练习,即可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如在复习某东西属于谁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用一个钢笔创设情景讨论问题:Whose pen is this?Is this mine?Is this yours?Is this hers?Is this Sarah’s?引发学生思考,然后画表格来系统复习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的物主代词这个“点”。然后用学具等创设情景进行一个招领失物的对话,上升到“线”的操练,紧接着出示关于形代和名代的歌谣:某东西,属于谁;名代、形代要分清;名代后,没东西;形代后加东西;提问时用whose.回答时用mine(yours,Sarah’s).近一步让学生搞清重难点知识。然后看关于家人衣服的PPT,描述属于谁,范文如下:Look! There are many clothes here. This is my father’s shirt, it’s white. Oh, this is my sister’s skirt, It’s colourful. Whose is this? It’s mine...上升到构建知识体系的“面”。然后做适量相关练习,有效巩固所复习的知识。

二、复习时态时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篇13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不少高中数学老师上完一节数学复习课之后感觉很辛苦,学生也感觉很累,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为什么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上却没有能得到相应增长,复习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

一、低效复习课的原因剖析

1.教师角色定位不准

虽然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但是有些教师怕麻烦: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教材,搜集教学资料,编写教案,还要自己制作课件。有些老师怕课堂失控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照样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张嘴”,照样“满堂灌”,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

2.课堂缺乏艺术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智慧,针对课堂出现的突发异常,要有高度的调控能力,让每一堂课都充满艺术性,充满高效性。

3.评价机制不合理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我们对于课堂的评价出了问题,不是以学生的终身学习为目标,而是以高考为指挥棒,一味追求题量和解题速度。频繁的考试,让学生和老师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消化课堂知识,反思考试结果。

二、高效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究竟如何帮学生和老师走出这样的困惑,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构建高效数学复习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1.更新教育理念

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新课改课堂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教学大纲,认真琢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还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设计必要的教学预案和针对性的课堂练习,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实现高效复习课,一定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复习课堂上,教师必须将解题教学活动组织得当,防止学生出现思维疲劳,始终保持解题充沛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引导解题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之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解题的通法和常用解题技巧进行归纳和反思,并配以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

3.借助多媒体,再现知识的本质

在数学复习课堂上,老师经常针对高考,增大课堂容量,忽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实现高效复习课,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好教学课件,再现知识的本质。在复习“三角函数的图象”时,利用几何画板,采用数学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给A、ω、φ取不同的值,观察图象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反复的实验,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4.注重数学思想培养

数学思想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和培养。原则上说,每个教学内容都可以与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结合起来,但是不同的内容,与各种数学思想的结合密切程度有所区别。在解析几何的学习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显得更为突出,因为解析几何就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数形结合自然成为这门学科重点需要培养的数学思想;其次,方程的思想也是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思想,解析几何将曲线与方程联系起来,曲线的方程往往是依据一些条件确定的,曲线方程的确定,通常是确定方程中的参数。

5.加强自检教学

不少学生平时学得不错,但是考试中经常出现“会的做不对”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经常失分的题目,特别是“会做的做不对”的题目,找到失分原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自检意识。让学生了解自检的重点,并掌握有效的自检方法,养成自检习惯,减少考试或练习中不必要的错误,从而达到高效复习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