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产业发展对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7-01
墨江县国土总面积5288.6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8%,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15个乡(镇)168个村民委员会(社区)23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811户29.96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67.8万亩,其中水田(含雷响田)13.76万亩,旱地54.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15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稻谷、小麦、高梁、荞麦、大豆、花生、烤烟、茶叶、甘蔗等。2013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7.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17万亩,粮食总产量14.6万吨,农民人均有粮376千克。
一、墨江农业产业现状
近年来,墨江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通过中低农田改造项目和高稳产农田项目的建设;我县粮食产量连续几年都在10万吨以上。蔬菜、林业、畜牧产业初具规模,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区域化、专业化格局更为明显,获得“中国紫米之乡”称号。
2.新型市场主体逐步发育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家,带动农户500户;合作组织包含茶叶、咖啡、粮经作物、水产、畜牧等方面。
3.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高产创建项目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一批节本增效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农民素质培训加快推进,1000多农民拥有专业职称。
4.农产品质量全面改善
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建成3万亩标准化紫米生产基地,5万亩标准化茶叶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数量逐年增加,至2013年已成功申报了3家无公害农产品,1家有机食品。
5.农产品生产企业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农产品生产企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特别是进入2010年以来,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龙头企业更是蓬勃发展,今年来已有墨江县咖啡公司、森茂公司、碧溪玉碧茶叶有限公司等申报为龙头企业,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贡献。
二、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1.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不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
设施装备档次不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弱。特别现代化的高稳产农田少,仅分布在缘河地带的梯田。
3.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分散化、小型化的状态。土地集约程度低,户均经营规模偏小,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到种养大户承包经营土地的稳定性。
4.农业产销一体化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结构调整,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业品牌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多数农产品品牌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5.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
一方面墨江县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县内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现有的企业规模小、装备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6.农业安全生产任务艰巨
重大动植物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各乡(镇)对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免疫工作能力有限,规模化及专业户畜禽养殖场的整治难度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产品生产基地监测等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三、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
墨江县农业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靠科学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
1.加快农业结构转型
墨江县农业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层次升级。结合我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建设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示范作用较强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带动以农村为单元的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向“一村一组”发展,依托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先进设施装备,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种子种苗、生物工程、设施农业等高新产业。
2.加快农业主体转型
新型专业农民是农业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因此,要通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专业农民,加大对骨干农户、种养专业大户的培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3.加快农业服务转型
在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技人员的同时;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蔬菜、茶叶、果树、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扩大节本增效、绿色生产、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广,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化快速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因此,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当前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应着重搞好:第一加快种苗产业化进程,建立育、产、销一体化的种苗产业化经营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完善种苗市场供应体系;通过加大引进和繁育力度,加快品种的改良步伐,为生产高质量产品奠定基础。第二加快农业科研开发。积极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第三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5.加强农业资金整合
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完善扶持政策,集中用于优势农业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以及精品果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等,为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投入支撑。
6.加强农业执法
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健全农业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动植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14-01
运城市盐湖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晋南盆地,东连夏县,西临永济、临猗,南依中条山与平陆、芮城为界,北傍稷王山同闻喜、稷山、万荣相接,盐湖区农用地面积为7.18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07%。2013年农业产值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达到7%。盐湖区财政在农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重由2011年的13.95%降至2013年的12.81%,虽然财政支出比例有所下降,但相对2013年的全省财政在农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例11.3%仍高1.51个百分点。可见,相对全省的平均水平而言,农业在盐湖区的地位依然很重要。
1 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
1.1 区位交通优势与特色产业优势
盐湖区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位于大太原都市圈的南端,中原经济圈的西部,西咸经济圈的东部,是晋、陕、豫三省交界的中心区域,是山西省主要经济发展轴线地质、地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特定的地理区位,决定盐湖农业的多样性和地域的特色性,区内种植苹果、葡萄、酥梨、冬枣、富硒葡萄、火龙果、泉水莲菜等特色水果,设施蔬菜、特色养殖和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以良好的势头发展。
1.2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国家全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紧抓“转型综改”试点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三国名将关羽、文学家柳宗元、戏剧家关汉卿等相关古建和古文化遗址遍布全境。舜帝陵庙、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圣家庙、关帝祖茔、唐泛舟禅师塔、太平兴国寺塔等文物保存完好,还有杜康、蔡伦、卫、陶朱公等古墓葬遗址[1-4]。
1.3 政策环境与生态环境优势
2012年,盐湖区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获得3块国家级示范区牌子的县区。盐湖区具有国家综改区、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区3个国家战略规划叠加区,拥有先行先试、创新试验等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势,这将成为推动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 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 加强盐湖区龙头企业、园区建设
立足盐湖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为理念,按照“抓园区、兴产业,抓龙头、促转型,抓项目、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建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布局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综合功能齐全的特色农业试验、引领、示范、展示区,将盐湖区打造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最具创新的国家级高科技智慧创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展示区、中西部地区最具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集散中心及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意园区集群[5]。
2.2 推进果业组织化建设,打响盐湖优质果品牌
以水果标准园创建为品牌建设抓手,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进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渐将区域特色转化成品牌优势,提升品牌效应;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良果树品种、生态栽培和商品化处理技术,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果品品质、安全水平和商品档次,借助一年一度的梨花会、中国―东盟优质水果推介活动、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平台,努力开拓市场,将“路露红”“花南”“群福”“舜乡”“馋猴”等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果品名牌打响运城,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2.3 增强农业旅游开发
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载体,增强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春来看花、夏来纳凉、秋来摘果、冬来赏雪,建设万亩设施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和体验宁静清新、感受采摘、农家乐的好去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园区能充分展现盐湖区独特的生态农业之魅力,可使盐湖区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典范。以绿色环境,塑造绿色资本,吸引绿色产业、洁净工业进入发展。南山生态观光旅游带、盆地优质果蔬带、北部高效槐米生态涵养带构成了盐湖区大农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绿色环境带动绿色资本发展,促进盐湖区“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名城建设。
3 参考文献
[1] 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 赵春秀.谈现代农业特色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3(1):78.
2涞源县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2.1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未形成,产业化程度低
截止2012年涞源县农业产业化率仅为35.2%,全县在保定区域特色农产品多,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特色无品牌,如谷子、马铃薯种植面积虽达0.47万多hm2,但集中连片种植3.33hm2以上的都很少,大部分还是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很难形成规模,规模效益不明显。
2.2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近两年,涞源县成立的各类达400多家,但大部分很多专业合作社注册以后,只为了享受国家对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带动作用更无从说起,仅有的昌虹、谷润、振冀、甘霖等加工企业由于流动资金和人才缺乏、业务活动单一和服务领域狭窄,造成合作社发展规模较小,举步维艰,示范带动作用较弱。
2.3龙头企业资金流动少,贷款融资困难
目前县级龙头企业只有10家,且大部分龙头企业只是发展初加工,一般规模不大,流动资金较少。而农产品生产销售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农业生产风险相对较大,回报率低。因此,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影响到了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进程[1]。
3涞源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3.1做大做强四大农业产业片区,形成规模效益
实现规模效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涞源县按照“育龙头、建基地、强特色、出品牌”要求,做大做强四大农业产业片区和六大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形成“县有龙头带动、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而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营,形成集约化生产格局,克服分散经营、个体竞争的弊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3.2扩大合作社规模,强化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2-02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至2012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35个,比2011年增加17个,增长14.41%。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达12.772 4亿元,比2011年增长7%,其中龙头企业固定资产11.111 0亿元;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32.775 1亿元,比2011年增长27%,带动农户数83 980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数53 256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达8.097 0亿元,比2011年增长10%。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增强
至2012年泾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19家,评选认定了33家县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泾县茶叶、蚕桑、畜禽、粮食、宣纸书画纸、蔬菜(食用菌)、木竹加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强。2012年粮食类龙头企业18家,销售收入8.029 5亿元;蔬菜类龙头企业5家,销售收入7 946万元;茶叶类龙头企业7家,销售收入1.352 0亿元;畜牧业类龙头企业8家,销售收入7.938 7亿元;林业类龙头企业31家,销售收入7.507 0亿元;其他类(主要是宣纸书画纸)达19家,销售收入4.609 9亿元。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全县一村一品特色村达37个,其中省级专业示范特色乡(镇)、村达7个,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1.2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
泾县制定出台了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着力将宣纸书画纸、茶业、畜禽3个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培育,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并将其培育成3个产业化示范区。2012年全县3个产业化示范区实现产值25.25亿元。新增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省级种植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2012年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3万hm2,牲畜饲养量达4.9万头,禽类饲养量达2 100万羽。其中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种植业生产基地达1万hm2,牲畜饲养量2.4万头,禽类饲养量500万羽。
1.3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及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宣纸集团、云岭星火、中徽茶业、兰香茶业等多家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红星牌各种纪念宣纸、三力牌富硒蛋、乌龙茶系列、云岭锅巴系列等一批新产品得以开发并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好评。全县已获得农业“三品”认证的产品达48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达18家。涌溪火青茶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泾县兰香通过商标注册。通过品牌创建提高了泾县农产品信誉度和竞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进一步拓展
通过加大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泾县农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酱菜、大米、肉鸡、茶叶、休闲食品、林特食品、木梳等产品已进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的超市;全县有24家企业318个产品直接进入国内大中城市销售,2012年销售额达7亿元;全县有30多家企业在苏、浙、沪等大中城市开设农产品专营店、连锁店270个;茶叶、酱菜、木梳、宣纸、油画笔等农产品实现了网络销售;全县有7家企业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茶叶、宣纸书画纸、木珠门帘、酱菜等产品出口,宣纸集团公司分别在日本、韩国等设立办事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化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农产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农业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少,实力不强。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同时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2.2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
泾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而且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设施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银行放贷门槛高、手续繁琐,企业亟需资金很难及时到位。
2.3 产加销连接不够紧密
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对合同履约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不能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3 对策
3.1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努力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一是依托资源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搞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增效,形成一批以茶叶生产加工、畜禽养殖加工、宣纸书画纸加工、木竹加工、酱制菜加工、粮食转化加工等资源型加工带动型龙头企业;二是围绕农民增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持畜禽养殖发展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招商引资壮大发展。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和鼓励县内外客商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来泾县兴办各类龙头企业,搞好优势互补[1-2]。
3.2 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努力拓宽产业化经营的领域
一是发展链条连接,以裴顿食品、天丰粮业、丁渡酱菜等龙头企业为纽带,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把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推动园区发展,依托工业园区的优势,有效聚集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三是推进订单生产,通过“外找订单、内建基地、以销定产、实现双赢”的机制,把市场、基地和农户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四是推行中介服务,依托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搞好产、销衔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3 加强指导服务,努力优化产业化经营的环境条件
一是认真抓好产业布局,立足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拉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专业大户,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对农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农业园区建设和食品工业发展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三是强化配套服务,依托泾县农业信息网和农委短信平台,及时为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抓好科技培训,为企业建立的各种标准化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推介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网上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品牌。
3.4 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推动产品结构转型,引导企业由一产向二产转型,延长产品链,由产品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二是产业布局转型,由龙头企业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型,启动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引导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发展方式转型,由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型。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开发产品、做强品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精深加工,鼓励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向名优茶、畜禽、宣纸书画纸加工业流动。着力建设宣纸书画纸、茶业、畜禽3个产业化示范区。做大做强泾县兰香、涌溪火青、花一堂牌乌龙茶等茶叶品牌。抓好畜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扶持华昌公司肉鸡屠宰和熟食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宣纸文化园项目Ⅱ期工程建设。
3.5 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依托泾县良好的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关联配套产业,鼓励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提高泾县农业开发水平。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对接会,加大泾县农产品向合肥市及长三角市场的扩张力度,提高泾县农产品在市场的美誉度和占有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发展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发展[3-4]。
4 参考文献
[1] 李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催生出来的产业,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开县农业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革新,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暴露的种种矛盾最有效的举措。因此,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开县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农业产业开发比较滞后,农业生产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格局,现代农业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的农耕制度仍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向。因此,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产业化经营,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1.农业产业化是充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有效手段
在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利益诱导,在生产环节上发挥出“分散经营”的优势,在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以市场为纽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确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整体上突出“统一经营”的特点,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统分结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民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农业产业化赋予了联产承包制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力。
2.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万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小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从而全面推进农业的技术、组织和制度的创新。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和技术革新,创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
3.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破除传统农业的思维,突破产业、所有制的限制,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用工业化的机制和方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城镇的资本、技术、人才优贽转化为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正是集聚资源优势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镇资源农村化,农村经营城镇化。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集合优势资源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村劳动力充分再就业,不断改善农村社会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较多,不同模式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创新,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优势,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突出作用。
1.龙头企业带动型
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主体产品,形成“公司+农户”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如开县帅笑工贸公司是集全县油料深加工的企业,在开县临江、竹溪等油料主产区实行定单农业模式,以此带动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2.主导产业带动型
以开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为目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开发示范区,发展名优产品。通过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围绕特色农业的影响,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稳定。
3.生产大户示范带动型
发展农业生产大户,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培植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影响力的生产个体,带动更多的农户集约生产,逐布形成产业化。生产大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引导作用。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策措施
开县农业总体构想是“大特色、大生态、大品牌”的战略目标,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以建设成为渝东北区域特色农业示范带为重要支撑点。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这一主线和重要支撑点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
1.确立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布局
农业产业发展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事业,在产业布局上,应立足于长远目标,突出大特色,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一是依据区域特色,把目标区域进行农业产业园区划分,形成基本框架,利于产业规划。二是确立农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细分产业核心区、支撑区、拓展区,明确产业发展主次结构;三是依据地域分步,立足于主导产业的核心地带,创建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是农业开发的主要发源地,是否合理布局,是正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
2.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名优产品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快慢、规模的大小、拉动力的强弱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市场化的程度。一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引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保持结构平衡的的基础上,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二是龙头企业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严格按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经营机制运行,以规模生产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农产品基地;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龙头企业需要严格质量管理,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创建名优产品基础性工作,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龙头企业树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意识,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竟争力。
3.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组织运行机制
3.1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实施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核心是利益分配,完善的利益和风险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保证,一是通过产业化联营,广泛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契约、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企业和农民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三是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优惠措施,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民融入到企业中去,使企业和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一体化。
3.2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营运机制
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保障。农业产业化营运首先要解决产权的界定,推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企业和各联结体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
3.3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引导、服务功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能顺利实施。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科学的产业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发挥优势部门、优势资源、优秀人才,对产业化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和运作,逐步完善土地流转、农业风险保障、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使农业产业化在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