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学科四大素养

高中生物学科四大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生物学科四大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生物学科四大素养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能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延伸等,不断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笔者以“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从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纬度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1 情景引入,形成生命观念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在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闻或事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学生在尝试解释和抽象的过程中学习生物学的知识、观念和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农业生产,笔者以所在区域的生态农场最近因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导致大部分农作物大面积减产事件作为引入。学生利用最近所学的光合作用原理的知识尝试对该事件进行了解释,提出了由于“低温寡照”影响了绝大部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而导致减产,进而抽象出“光照、温度、CO2”是影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部分学生发现在该生态农场并不是所有农作物均减产了,比如玉米的产量没有明显变化,进而抽象出“农作物本身的色素、酶”等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学生在尝试解释该事件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物质与能量观”的生命观念。

2 自主学习,培养理性思维

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方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欲望,更重要是的能够引导学生在尊重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以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的课堂教学之前,导学案已经下发,导学案包括“复习旧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四大模块。“复习旧知”模块是将光合作用的过程进行框图形式填空(图1),“自主学习”模块展示了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绿色植物CO2变化趋势图(图2),要求学生对曲线图上每个拐点和每一段发生的原因及主要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配以一道例题。这两个模块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并应用自主学习所得知识对例题进行解析,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和产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汇总、解释、修正,学生在积极思考和再认识中逐步发展了自己的理性思维。

例题:研究人员以某植物为材料,利用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研究。

(1)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两种物质是______。

(2) 在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实验装置由阳光下移至黑暗处,则植物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含量______。

(3) 为了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首先应在实验装置的烧杯内加入______溶液,然后再打开该装置的活塞开关,使U形管两侧液面如图所示,关闭活塞,这一操作的目的______。

(4) 实验的观察指标是U形管A侧液面的变化值。在每一给定温度且其他条件均相同、适宜的情况下光照1 h,实验数据见表1。

请根据以上数据在指定方框的坐标内以直方图的形式画出各温度下的实验结果。分析所绘图形可知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是______。

(5) 夏季去除实验装置的水浴装置后,置于自然环境条件下,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和自然环境中相同,且空气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微生物对CO2浓度影响均忽略不计,利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定了该玻璃罩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乙曲线。问图中CD段CO2浓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G点时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特点是______。

本例题从实验事实入手,既考查基础知识,也有综合分析。学生通过解析,一方面能够加深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原因分析,结合“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绿色植物CO2变化趋势图”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从而为整节课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设计实验,注重科学探究

对生命现象的解释和证实,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实验证据。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即培养学生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并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中,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和自主学结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否真的对光合作用强度产生影响呢?具体的影响结果与自主学习中的曲线所示一致吗?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探究和验证。教材上给出了利用叶圆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基本思路。本节课上,笔者对该试验进行了适当的改编,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实验方案在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下完善,学生共分为8组进行实验。教师给1~6组提供了新鲜的叶圆片,给7~8组提供了衰老发黄的叶圆片。实验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1~6组的实验很成功,7、8两组学生认为自己实验“失败”了。既然“失败”了,就要分析原因,全班学生一起观察7、8两组的实验,共同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学生通过对比发现,7、8两组的叶圆片绿色较1~6组的浅,提出可能是叶片中色素的原因所致。教师顺势提出问题:你们能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和分析吗?学生们结合已有的知识,提出将两种叶片中的色素提取并分离后做比较。由于该实验比较简单,学生马上进行实验,对比结果很明显,1~6组所用叶片提取的色素种类和含量较7、8两组的叶片多。学生们通过实验的再探究,从“失败”的实验中抽象总结出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叶片中色素的种类和数量、酶的数量等。

4 联系生活,增强社会责任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又被称为小高考。考查的目的是检测考生是否完成高中生物学业,考查范围为人教版高中生物3个必修模块,目前考查形式为选择题。

1 命题依据

1.1 课程标准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1.2 命题指导思想

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考查中学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1.3 考试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1.4 双向细目表

根据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整理出一份双向细目表(表1),全面把握考查范围,做到命题无考点的遗漏。教师分析学情预估难度,测试后不定期分析难度系数和区分度,做到对教学心中有数,为下一轮的复习提供备考依据。

2 命题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命题的灵魂,是命好题的首要条件。命题要反映学科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应用性,要兼顾新课程与科学研究前沿,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出现歧义和不确定性。

2.2 原创性原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生物考查角度也在不断创新。考题被直接拿来机械重复地训练学生无疑是浪费学生的生命,教师需要根据命制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命制,稳中求新。

2.3 导向性原则

《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要素构成。科学探究能力是重点考查的四大能力之一,落实到命题角度,主要体现实验探究考查。命题特别关注能力,注意考查科学探究能力,但探究情景需真实。

2.4 简洁性原则

简洁性原则是指试题的语言表述要准确、规范、简洁、精练,试题的内容与结构要科学合理,题意清楚、任务明确,清楚地提出一个或几个独立而明确的问题。学生顺利地阅读题干后,能够清楚、明确要做什么,不存在因题目不清楚而导致的解题障碍。

3 命题策略

3.1 尊重事实,科学命制

考试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命题者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对不同能力的要求进行命题,处理好课标和教材的关系。教材应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反映和载体,对教材中出现而课标中没有要求的,特别是明显高于课标要求的相应知识要舍弃。对课标中明确要求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考虑到教材的使用情况,在命题时应尽量回避。另外,教材编写往往滞后于科学发展,在生物教学和命题中,教师应融入当今生物科学的新成果新成就,体现时代性。试题所涉及的内容要表述清楚、明确,不能引起歧义。在命题时,要正确使用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在内的各种语言,以避免造成考生的阅读障碍。最后尊重客观事实,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

【例1】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体

分析:此题在命制过程中出现了命题者人为主观臆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将蛇毒灭活,只要控制注射量即可,在此过程中注射对象是马而非家兔。建议将题干修改为“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适量的蛇毒注入到马体内,这一免疫反应类型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参考答案:B。

3.2 借鉴素材,原创考题

试题的创新体现在对背景材料的选取,这种以众所周知社会热点为素材考查的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健康、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例如,2016年结合“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我国科技重大成果获诺贝尔奖得者的屠呦呦”设计题目。

命题时,选取生产和生活、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素材作为题干内容,这是命题的创新思路之一。例如,2016年5月,我国科学家从免疫的猕猴体内成功分离出了埃博拉病毒的高效抗体,可以结合“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这一考点设计考题。另外关注政策,结合时效,适当增加最新研究成果作为素材。如2016年可选择“全面二孩”的政策,创设种群特征方面的考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依纲靠本,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的素材进行命题,素材来源可以是教材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某个问题探讨的栏目等。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节问题探讨中的水毛茛叶形态讨论,可以创设以下题目。

【例2】 同一株水毛茛,曝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原因是( )

A. 基因发生突变

B. 蛋白质功能控制性状

C. 环境决定生物性状

D. 性状受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D。

篇3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教生活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教学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本地学生常见的生物资源,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去。如讲人体营养物质代谢,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疾病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膳食的方法,以保持身体健康。

二、授生物技能,注重动手实践和探究创新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也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实验操作能力是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验证实验中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探究实验培养的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创造“科学研究”的气氛,激励学生大胆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开展探究学习,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

三、渗透STS思想,教会学生模拟决策

STS指的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中渗透了STS教育,教学中可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素材、栏目及活动进行STS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公共事件进行STS教育。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参与讨论、辩论和决策,甚至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如,怎样待日本大地震时期民众抢购食盐恐慌,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地沟油上餐桌等事件中折射的公共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模拟决策,使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融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

四、明生命意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1.关注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要充分发挥生物学史的教育作用,利用科学史“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标。

篇4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124―02

2015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Ⅱ以新颖的命题风格体现了考查考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总体目标,凸显了指导高中生物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研究和解读2015年高考生物试题特点,参悟和掌握高考生物命题思想,对于做好2016年高考生物备考复习具有重要启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对2015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Ⅱ试题特点的感悟

2015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Ⅱ较之以往高考生物试题的突出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非重点内容整合重点内容的命题手段,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整卷以非重点内容为切入点(如2、3、6、39题的端粒、胞吐、人类猫叫综合征、染色体结构变异、胡萝卜素提取的背景材料等),通过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整合重点内容的命题手段;以全新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29题的“反义基因”),立足课本、延伸课外,理论联系实际(30、31题)的命题特点。既丰富了试题的内涵,拓展了试题的外延,有机整合了教材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使试题容量明显增大,知识覆盖面广泛拓展,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大纲所要求的全部核心内容,又通过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学科内综合在突出考查考生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同时,有效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深度、广度与能力水平,体现了科学素养、知识是基础、是先导、是载体的科学课程教育思想。

2. 以文字表述为主的试题呈现方式,更好地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2015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Ⅱ基本上以文字表述呈现考查内容,除第1、29题根据题干需要附之以表格外,整卷再没有图表结合的直观题型,甚至于第32题把常规的遗传系谱图考查内容也变成了文字叙述的形式。需要考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去提取、筛选、整合信息,进而通过逻辑推理解决问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而阅读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科学素养中最基本的能力。

3. 将实验与基础知识考查融为一体的试题特点,更好地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生物学作为实验学科,实验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2015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Ⅱ没有一道单独考查实验的试题,而是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将实验与基础知识的考查融为一体(1、29题),以逻辑思维层面的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重点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体现了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和国家级考试的公平性。

4. 更加关注生活实际和学业积累,比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命题更加重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的联系(如1、5、6、29、30、32、39题),以新颖的背景材料和学科思想的认知视角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地设置思维梯度,巧妙地搭建了思维平台,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2016年高考生物备考复习策略的启示

“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核心”,全方位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将是高考生物命题基本不变的指导思想。为此,依照《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要求,依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实施教学活动,无疑将是2016年以至今后高考生物复习教学的基本方略。据此,备考复习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研读《课程标准》,提升教学思想。《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规定生物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理念,理解课程目标,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方法,悟透学科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但是,目前教学和备考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多数教师疏于研究《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参悟不透,对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领悟不深,缺乏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要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要么过分强调解题技巧的训练。注重知识传授,却又使学生的知识学习陷入零散而缺乏整合的死记硬背,让学生感到生物学知识过于庞杂、琐碎、难学;强调解题技巧的训练,却又使学生的技能学习停留于浅表、机械的水平而缺乏创造的题海战术,学习能力难以有效提高。为此,研读《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过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是提高备考复习效率的基本策略。

篇5

作为教师,上好一堂课才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会学知识。

多媒体图文并茂,甚至有活动影片,把静态、枯燥的文字材料变成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充实,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能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反映生物中的客观事物,并且通过听觉、视觉等对学生多感官综合刺激,很轻易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注重,学生看得兴奋,学得轻松。如果能合理地使用,会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认真备课,打好基础

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靠每节课去落实,教师应充分完善地备课,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但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有差异的学生。备课是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法和突破重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用好条件,释疑解惑

在生物教学进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制约教学的现象。如果依照教科书和教学大纲要求的规范授课,教学缺乏生动性,不能表现出生物学教学作为与自然有普遍联络的学科的特征。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整合是生物学教学中要害的环节,要求教师在备课进程中要有充沛的预备,积极搜集与课堂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在授课的进程中可将课本上的知识点与理想生活中的现象融会贯通,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

自然科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实验的过程就是体会的过程:体会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感受科学研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增强趣味,提高效率

生物学是生物与环境以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的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现实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问题联系起来,起到了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协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法、技巧。一个优秀的教学组织者应该从知识、技艺、情感三个方面增强学生学习才干的培育,从专业知识水平和注重师德等方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一方面,添加传统课堂讲述的丰厚性和生动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味。另一方面,加大课外活动的开展力度,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交流商讨,相互学习。

五、巧用作业,落实效果

篇6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 。“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曾提出的“因材施教”, 它承认学生个性与才能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个性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显然,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加上必要的个别辅导和思考的机会,就不难达到这一目标。“分层教学”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一“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

3.分层教学心理学依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性格、能力、兴趣、智力都存在一定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形成的。学生先天的遗传因素及受教育环境的不同,学习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分层教学”可以缩小这一差距。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属性。它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非知识灌输者。建构主义的评价强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操作任务,教师应多层次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5.“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观点是“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和水平与学生尚未达到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距离” 。如果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利用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水平之间的矛盾来组织教学,就可以快速、持续地促进学生发展,加快发展速度。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落实

分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同等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以促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达成这一目标可以采取多方面的具体措施。

1.教与学的落实

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寻找合适的“教”与“学”的方式。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往往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法,比如“讨论式”教学法,在试卷讲评课上,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解决一部分问题,再选派一批基础较好的学生到讲台上来进行讲解,教师在旁边做补充点评,通过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设计不同的学法指导。比如,讲解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公式时,我针对层次比较低的学生采取了搭建“绞手架式”教学策略,先推导出x个氨基酸合成一条肽链的公式:x-1,再来一条y个氨基酸合成一条肽链的公式:y-1,合在一起就是x+y-2,引导学生分析,“x+y”代表氨基酸总数,2代表肽链的条数。教师再设问,假如有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3条肽链,公式是什么?学生不难得到为m-3。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问,假如有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n条肽链,公式是什么?学生有前面的基础,也很快得出了m-n这个结论。再比如,讲到“细胞增值 ”时,我使用“抛锚式”教学策略,让层次好的学生阅读课文,先自己尝试着归纳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口诀,然后再给出老师的口诀,学生通过对比,反思不同,这样学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在课堂上合理使用“导学案”,通过教师精心编制的“导学案”,让学生先学后教,自主建构知识网络,使得分层教学的落实有具体的操作手段。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导学案”的运用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

2.作业的落实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在学习中必然存在不同的难点和易错点。作业分层有利于搭建适合各层次学生发展的平台,满足各层次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对优生,教师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反思总结,并独立完成一套有针对性的错题本;对后进生,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还要跟踪他们的课后作业,分析他们常见的错误,帮助他们整理错题本。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经常找学生谈话,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树立自信心。

3.通过探究活动来落实

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学习小组中优生和后进生搭在一起,通过“兵教兵”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对优生,教师让他们独立做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对后进生,教师则要注意亲自引导,定向把关,手把手教,使他们逐渐掌握操作技能,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4.评价的落实

评价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评价要做到及时、有差异和多鼓励。以往教学评价是以较为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侧重全班同学的相互比较;分层评价对各层次学生的是以不同标准来衡量,倾向于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所达到的目标及递进情况。分层评价重在多元评价,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全班学生,力求理性化,让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取得进步,进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评价方案。比如,计算学生每次测试的离均率(即离平均分数的正负差与平均分数之比),如果这一次的离均率与上一次的离均率之差为正直,则表扬这位学生,如果连续3次离均率之差均为负值,则私下里找到这位学生,当面指出他的不足,学生在数据面前也心服口服,师生进一步沟通,找出学习上需要改进之处。

三、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