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的概念

管理科学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6: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管理科学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管理科学的概念

篇1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通过建立相应的技能、认知和情感目标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要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实处。

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尝到了体育的乐趣才能够自觉、积极、长时间的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前提。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到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尽可能充分的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根据这种差异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运用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来保证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 使体育课程真正的反应体育的本质属性

体育老师必须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而不是过分的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运动技能的学习或是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进行的。

(三)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

使学生既能愉快的参加体育锻炼,从中体验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同时也要体验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当是培养刻苦、顽强品质的过程。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安排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运动情感体验和运动兴趣,加深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情感和锻炼的效果。但是在制定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不能对锻炼价值很大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教。例如耐久跑对运动锻炼的价值是非常大的,但是有些学生怕苦怕累就不愿意学,有的教师就不教,甚至提出用打篮球或是踢足球来代替耐久跑的教学,打篮球或是踢足球确实也具有发展学生耐力的作用,但是耐久跑除了发展耐力素质外,对培养学生的刻苦、顽强、坚持到底的精神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是打篮球和踢足球所做不到的。

(四)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师必须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积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到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条件,提出相应的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和评价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改理念下学校体育课程管理的基本方面

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是指体育教师为了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对体育教学环境、人际关系、教学纪律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控制。根据体育课程的内容,体育课程管理可以分为运动技能教学的管理、身体锻炼(体能发展)教学的管理、体育学习集体的管理和体育行为教育的管理。

(一)运动技能教学的管理

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在进行体育技能传授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等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对运动技能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但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教学能放任学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体育课程就成为了一种活动、一种娱乐。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运用强制性和自觉性的管理方案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对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二)身体锻炼(体能发展)教学的管理

在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用乏味无趣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体能,应该在身体锻炼过程中充满一定的乐趣,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享受到喜悦与成功,才能更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在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安排各种游戏活动、身体素质练习和技能练习等来发展学生的体能。使学生在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基础上,充满乐趣,真正体验到苦与乐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三)体育行为教育的管理

加强体育课堂行为教育的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于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建立体育课堂常规,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养课堂良好行为,促进课堂学习;分析学生行为问题的原因,加强行为教育;发挥集体的作用,加强行为教育。

三、结束语

体育课程的改革方案和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要充分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还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切实的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和思想,进行合理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体现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1.教学是创造性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首先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更正和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吸收和教师输出的过程,教师只能依据教科书进行教授,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学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拥有个性化思维,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不同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对于课程本质和意义的理解可以是相异的,可以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自主解读,将自身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

2.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和提高,认为学生应当围绕着教师进行被动学习,并且教师的关注目标更多在于课程本身,而不在于作为个体的学生,使得课堂无法因材施教。新课改提出了有关学生的新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个体,学校和教师应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本身,以人为本,不仅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不能忽略其情感价值和人生观的培养构建。

3.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虽已提出多年,但迫于升学压力,很多学校没有将其融入广泛的实践。对于高校来说,学生升学压力较小,且面临与社会接轨,其素质和能力就显得愈发重要。新课改关于学习方式的理念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倡导创造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觉学习、深入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其个性化的塑造。

二、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和问题

1.部分管理者理念落后。现在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的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创新和发展,落后于新课改的要求。有些管理者不允许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进行个性化解读,而是一味死板地遵从文字条框。在学生管理方面,只对学生进行分数上的要求,不顾培养和构建学生健康良好的人生观,也没能实现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和引导。在学习方法方面,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会导致学生放任自流,所以限制教师的教学培养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2.部分管理者素质偏低。在新课改的浪潮之下,素质高的高校教学管理者能顺应时势要求,积极领会新课改精神,将其落实到实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现有部分管理者素质偏低,无法很好地完成自身工作,或者仅仅能完成一些基础性、细节性的工作,没有能力组织新课改的落实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使高校整体的教学管理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3.管理手段有待创新。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一方面给高校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实践这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必须采用信息化、科技化的新型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全面使用创新的管理手段,但是还有一些高校碍于条件限制或者理念欠缺等原因,没能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校教学管理建议

1.落实新课改管理理念。落实新课改的管理理念,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也不断开展有利于培养健康人生观和品格的活动。比如,高校的管理者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充盈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一改只重成绩的旧理念。

2.全面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管理的成败,全面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首先,要加强管理者细心、耐心程度以及职业责任感的培养,采取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其次,各个高校要定期开展针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

篇3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大面积地开展起来,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的教学管理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成长以及对高校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新课改富有生命力的新理念融入到高校的教学管理之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教学是创造性的过程。新课程改革首先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更正和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吸收和教师输出的过程,教师只能依据教科书进行教授,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认为教学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拥有个性化思维,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不同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对于课程本质和意义的理解可以是相异的,可以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自主解读,将自身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

2.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和提高,认为学生应当围绕着教师进行被动学习,并且教师的关注目标更多在于课程本身,而不在于作为个体的学生,使得课堂无法因材施教。新课改提出了有关学生的新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个体,学校和教师应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本身,以人为本,不仅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不能忽略其情感价值和人生观的培养构建。

3.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虽已提出多年,但迫于升学压力,很多学校没有将其融入广泛的实践。对于高校来说,学生升学压力较小,且面临与社会接轨,其素质和能力就显得愈发重要。新课改关于学习方式的理念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倡导创造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觉学习、深入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其个性化的塑造。

二、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和问题

1.部分管理者理念落后。现在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的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创新和发展,落后于新课改的要求。有些管理者不允许教师和学生对教科书进行个性化解读,而是一味死板地遵从文字条框。在学生管理方面,只对学生进行分数上的要求,不顾培养和构建学生健康良好的人生观,也没能实现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和引导。在学习方法方面,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会导致学生放任自流,所以限制教师的教学培养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2.部分管理者素质偏低。在新课改的浪潮之下,素质高的高校教学管理者能顺应时势要求,积极领会新课改精神,将其落实到实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现有部分管理者素质偏低,无法很好地完成自身工作,或者仅仅能完成一些基础性、细节性的工作,没有能力组织新课改的落实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使高校整体的教学管理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3.管理手段有待创新。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一方面给高校教学管理注入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实践这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必须采用信息化、科技化的新型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全面使用创新的管理手段,但是还有一些高校碍于条件限制或者理念欠缺等原因,没能实现管理手段的创新。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校教学管理建议

1.落实新课改管理理念。落实新课改的管理理念,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也不断开展有利于培养健康人生观和品格的活动。比如,高校的管理者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充盈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一改只重成绩的旧理念。

2.全面提高管理者素质。管理者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管理的成败,全面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首先,要加强管理者细心、耐心程度以及职业责任感的培养,采取激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其次,各个高校要定期开展针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

3.创新管理手段。高校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培育基地,应当利用现今高科技的发展成果,将新课改的理念通过创新的管理手段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来。比如,高校要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服务系统,使学生可以完成网络选课,教师可以完成成绩的网络录入,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总体情况。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更新管理者的理念,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利用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管理方法的创新,使高校教学管理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连猛.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J].现代交际,2011,

(06):112-113.

[2]王剑辉.浅谈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才智,201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篇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1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究其根源在于教师在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因此,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就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实际上,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确牢固地建立起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对于枯燥的物理概念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概念学习兴趣,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内容、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物理概念,然后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使物理概念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概念。

概念的引入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创设必要的物理环境,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概念学习的思维基础是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只有学生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及其特征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知识体系的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让学生了解引入新的物理概念的缘由。例如对于“密度”这一概念的引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先猜测它们的重量和质量,然后用手分别试一下轻重。进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试管内倒入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比较它们的体积,这样,通过比较就能使学生明确:物质的体积和质量不成正比。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物体的色、味、重量等来辨别它们的特征,但对于两种色、味、重量相同的物体,有什么办法来区别它们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便能发现物体的新特征,从而加深头脑中对于单位体积质量的理解,这样,教师便轻松地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

二、物理概念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构建

物理学是借助“物”来求“理”的学习过程。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的本质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理性反映。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像为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实例、观察实物、示意图、做实验等等,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先有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同特征,最后共同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内涵,进而引出物理概念涉及的规范定义及公式、单位等等。例如,对于物体运动速度这个概念的形成的引入,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的实例出发,如在进行游泳比赛或赛跑,运动员的运动快慢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因为谁是运动最快谁就是冠军。那么,在场的观众是如何知道谁最快的呢?裁判员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呢?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并做小结。一般来说,指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通常用以下的两种方法:1.如果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路程长则运动快;2.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相同,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路程长则运动快。通过比较两种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的路程和通过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两个因素有关,从而便能轻而易举地引出速度的概念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前提是学生首先获得丰富的、助于形成相关概念的感性材料,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能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内涵。如果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后直接给出相关概念的定义,不仅学生不能充分地理解相关物理概念的定义,还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

三、物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头脑中一个物理概念建构起来后,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只有这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是牢固的,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应用。因此,要是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教师要做出以下努力:1.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及其规律。学生在理解了物理概念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概念体系后,就必须能准确把握住概念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做好演示工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理现象的逻辑体系,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物理概念体系。2.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真正内涵。物理概念都有自身确定的内涵,教师只有指导学生理解了物理概念的真正内涵,才能使学生详细的地、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物理概念。3.引导学生辨明概念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初中物理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非常相似,但本质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既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某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又要注意让他们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讲清这些概念,让学生明确相似概念的异同之处。这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有巨大的帮助。

篇6

不过,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首先,很多教师把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理解成了七个步骤,认为只要按照这七个步骤实施教学,就是科学探究。这是他们对科学探究理解上的一个误区。其次,一些物理教师认为科学探究的理念是很好的,但是由于现在教学的知识内容较多,再加上实验条件有限等原因,不太愿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正是因为教师把科学探究形式化了,所以大家才会认为科学探究与知识教学是矛盾的。其实,教师应该把科学探究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而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学生去操作科学探究的这几个要素。

自从2001年实施新课程以来,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共组织过三届以科学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创新大赛。我和研究生们分析过这些大赛的教学录像,发现参赛的教师都是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实施教学的,只是科学探究形式化的成分在逐年减少。例如,三届大赛中,第一届参赛教师将教学活动机械地分为几部分,贴上探究过程的标签。后来,教师不再贴标签了,但是因学生对探究的问题真正感兴趣而自然地投入到探究之中的教学还是少见的。

由此可见,目前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教师们从科学探究的本质上去理解探究,不要将探究理解成一些形式化的步骤。唯有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才能使科学探究在课堂上得到落实。

《中国教师》:实验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得如何?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

郭玉英: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一直倡导的。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倡导的探究主要是实验探究,但由于探究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情况并不好,使得与探究融合在一起的实验教学也出现了问题。因此,针对前些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11年版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初中必做的实验,一线教师对此反响是很好的。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实验的意识与能力的问题。我刚刚参加了北京市一个物理教学改革的研讨会。会上大家也比较关注实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落实问题。由于现在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为主,不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得一部分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的效果好。因为只要教师讲得清楚,学生记得牢,就可以应付纸笔测试了。北京的教研部门组织一系列活动考查中学物理教师的实验技能,让教师实际动手做实验,结果不容乐观,教师在实验中遇到很多问题,那怎么可能去教学生做好实验呢?所以,教师本身的实验技能差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教师缺乏实验意识,实验技能又薄弱,而准备实验又要花费很多的时间,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很难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引起各级教研部门的高度关注,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例如像北京市这样组织教师开展实验技能比赛,或者通过考试命题改革让学生没有做实验就解答不了与实验相关的试题,从而引导教师真正提高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

另外,物理教师的职前教育也应该注意培养其实验技能。我发现现在的物理专业师范生能在网络上迅速搜集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却没有动手实验的意识。举个实例来说,有位教师描述了一个实验现象:两个同样的气球,一个大一点,另一个小一点,中间用管子连起来,结果发现小的气球变小,大的反而变大,与她原来的认识相反。遇到这种与原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做个实验进行验证,而我的研究生第一反应是到网络上搜查实验原理。我就用这个作为例子来说明可能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使得大家遇到问题时首先没有想到动手实验。物理教师的实验意识和能力都需要强化。

《中国教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也是物理教学一直倡导的。您能给大家谈谈物理教学联系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吗?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可否给予一些指导意见?

郭玉英:我们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对物理还是很感兴趣的。特别当教师给学生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情景,学生学习的兴致就会很高。但是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的兴趣就降低了。这与我们的教学长期脱离实际生活有关。

物理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首先教师必须要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如果教师将学生学习物理的目的只定位于让学生通过考试,而考试题目又只是一些抽象的问题的话,就会使物理教学越来越脱离生活,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就很难将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即使他们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将来当了教师,也是很难建立起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这样就会是一种恶性循环,物理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其实,物理就在生活之中,生活中到处都是物理问题。曾有人很困惑地问我:到哪里找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呢?我说:你拿一本书,松手就会掉在地上,为什么呢?因为书本身有质量,它在地球重力场中受到重力作用。为什么像今天这样的下雪天人走路容易滑倒呢?我们在室外的时候,冬天会呼出“白气”,而夏天为什么没有呢?……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物理,怎么会找不到身边的例子呢?

教师如果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是物理,学习物理是有实际用途的,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的话,学生就会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有了乐趣,就自然会有了科学探究的欲望。生活中的各种物理问题,不都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去研究吗?探究也就自然而然渗透到物理学习之中了。所以实验教学、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些在物理教学中应该是一体的,不能分割的。

《中国教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整体地把握科学探究、实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呢?

郭玉英:初中物理课标在组织课程内容的时候,是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这三个大概念进行组织的,改变了以前教学大纲的内容组织方式。但是由于课标中没有明确指出以这三个大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所以这一变化并没有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教师比较关注的是具体知识点的要求,而没有关注知识的整体结构,因此教师很难引导学生围绕一些大概念形成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

实验教学、科学探究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都可以与大概念的教学联系起来。在探究式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学生去探究,那么教师就要考虑到底如何选择探究的课题以开展科学探究的教学。针对这个问题,课标在研制过程中,就以一级主题为大概念,二级主题为核心概念组织课程内容,以引导教师围绕这些大概念或者核心概念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与教师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们缺少大概念的教学意识。如果教师有大概念的教学意识,他就会有意识地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在设计实验时,自觉地围绕着大概念展开,使得学生获得初中物理的整体观。如果我们把物理内容当作一些比较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那么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对物质世界整体认识的建立是不利的,结果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普遍规律的学科,物理现象是无限的,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关键是理解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概念可以解释很多的现象,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物理公式,这样才不会出现越学越累的状况。

《中国教师》:学生学习物理往往存在两级分化现象,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以转化物理学习困难的学生?

郭玉英:哪些学生容易出现物理学习困难呢?就是那些物理学习没有入门,没有学会认识物理对象方法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她们往往用学习文科的方法学习物理,结果会觉得越学越累,因为物理不是靠记忆的,是一定要靠理解的。还有一部分学生,用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物理,将物理公式当作数学公式,这些学生数学会学得好,但是对物理的理解会有问题。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存在困难还有其他的各种情况,但主要的恐怕就是这两方面。

那么在实际中,教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方面,教师在开始教授物理课程时,就要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科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初中物理应该怎样去学,这是很关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降低计算题的难度,不要一开始就给学生练习很难的计算题。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教学总想一步到位,一开始就给学生练习很难的题目,结果就会一下子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自然就会出现两极分化。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只是通过不断的练习纠正错误的认识,而整体的物理概念是支离破碎的,物理认识能力也建立不起来,所以学生越做题就越觉得物理学习枯燥、困难。如果教师慢慢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觉得物理越学越有趣,能够与生活中的现象自然地建立起联系,他们应该都能学好物理。

我认为教师自身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关键还是要依靠考试、教研的引导。我曾与一些教研员讨论过,建议物理测试不要出那些主要靠背诵记忆的、靠机械训练的题目,而应该出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出考查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题目,以引导教学注重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不是练习做题。

《中国教师》: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瓶颈。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提出许多评价建议。您认为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郭玉英: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评价建议,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还是受中考的影响,中考出什么题目,教师就会以类似的题目来考查学生。所以,中考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来命题,对教学的引导要与课标的理念和目标保持一致。另外,现在好像普遍地以物理学科的难题来选拔中考学生,所以物理中考命题时还有这样的一个压力。不能说物理考试不能出难题,但是要看难在哪个方向。若难题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真正理解,能否将物理与生活相联系,难在科学探究性思维的考查,对教学会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我的研究生曾借助PISSA中的一些物理题目,对中国的一些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令人不满意,尤其是在动手操作、联系生活、解释现象的题目上,我们学生的测试结果都挺差的。这样的测试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有关。因为教师脑子里的难题都是那种关于计算的、抽象的难题,而不是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所以,我建议教师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一些试题,开拓自己教学评价的思路,以评价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另外,教师日常的教学评价应该与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相一致。例如,关注学生在实验中是否真正投入地去探究这些问题,他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何,他完成探究任务后的报告情况如何等方面的内容,以此评价学生的日常探究情况。同时,每次探究活动结束后都会有家庭作业,教材后面的练习、配套的作业等方面也应该与实际相联系,以评价引导学生物理学习注重实验、注重探究。

还有刚才提及的“大概念”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怎样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概念了呢?就是看他能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这个概念去解释问题。

《中国教师》:基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发展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初中物理教师培训方面您有何建议吗?

郭玉英:首先,教师要有提升自我的这种意识,要认真地学习课标、解读新课程的配套资源等。认真学习的教师专业水平会提升得很快。

其次,教师的培训与教研工作应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教研引领很重要,教研方式不能是以前那种专家报告的形式,必须要有与教师实际教学相关的内容。因为现阶段的教师已经超越了观念学习的时期,教师更需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培训。专家应该与教师一起探讨内容的设计、课程的教授,这样对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是有帮助的。不能只是让教师听听课,必须让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有体验,有了体验才能有感悟,他才能反思,从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然,仅仅是专家作报告的话,教师当时可能感触很深,等到返回教学一线时,就有很多的实际困难解决不了,培训效果就只能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同时,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保障教师的教研活动。比如说,我们现阶段的教研就是给教师学分、为教师提供食宿、鼓励教师进修等。以北京为例,北京的教研方式分为很多种,如名师工作室、公开课、集中的教研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所以,仅仅依靠专家报告的教研形式,是远远不够的,一些项目式的引领活动效果也比较好,比如同课异构。

另外,可以组织教师们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录像,然后组织教师讨论。教师观赏了优秀教师的课,了解了同一堂课中他人是如何处理教学环节的,就会产生对比。他就会反思自己为什么设计不出这样的课,为什么这个环节不能这样去做,从而发生“观念转变”。这样可以对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要让初中教师对很多东西有新的认识,必须让他们有亲身的互动参与,然后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反思,最后才能突破瓶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目标,是广大物理教师要努力与奋斗的,对此,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语大家?

郭玉英:我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有很强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发展。他们容易困惑、纠结在比较具体、比较细小的问题上。比如,有一位青岛的教师,自费从青岛到北京来听我的课。他很迷惑的一个问题就是:三维的教学目标怎么写,应该分开写呢还是合在一起写比较好?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提出的三维目标并不是严格的三个维度,而是为了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应该经历的过程,学习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才能达到科学素养发展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能割裂开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整体。但是教师在理解过程中,往往把它们割裂开来,比较机械地去理解,不知道用哪些行为动词来表述。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师自己应该真正地把物理研究透了,学活了,清楚要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怎样发展。有了这样的意识与目标,教师就会重新来看待和理解课标内容,而不是把它们机械地变成一条一条的要求,逐条去落实。

另外,初中教师还应该关注中小学的课程衔接问题。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有什么样的生活经验与基础,而在高中阶段,初中所学的物理概念还将有怎样的发展。其实很多教师并没有这样的思考,他们既不关注自己的学生到了高中后还会如何发展,也不清楚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曾经学过什么,有哪些生活经验。他们不想这些问题,只是关注如何实现课标中每一点具体的要求。这不符合课标的要求。课标的要求是什么?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37-02

高中物理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很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高中物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有效探究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一直不佳,学生难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要积极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及其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基本都持有这种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绝对的领导权和决定权,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学生就要努力配合教师,把教师传授的知识都识记下来,并能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保证在考试中能够考出理想成绩。这种教学观念在很长时间内发挥着重大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培养的知识性人才也能有效应对应试教育,这是应试教育下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形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上更多地需要的是会学习、会合作、会创新的复合人才。因此,应试教育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忽视了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在学生进入社会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甚至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我国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就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如果教师还是只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播,不断地给学生讲解物理基本定理、公式和概念,不断使学生进行物理现象的研究,对过程方法的探究,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就很难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习惯,学生的未来发展令人担忧。

二、新的教学观念以及其积极作用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在教育中的制约作用,并实施了新的教育改革,提出在中国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案,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作用,但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短时间内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很难得到彻底改革。针对这种情境,我国又推行了新课改。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使教育更适应形势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就物理教学而言,如果教师可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就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1.课堂角色的转变。新课改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表现在课堂角色的转变上。物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对于一些物理现象、公式推导以及实验构建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者是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解决,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解答,也不能指责学生,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教师这样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变,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面黑板,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热情,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方式。比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是合作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有效探究答案,并能够得到验证,这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更能突出学生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3.教学联系生活。物理知识与生活内容紧密相连,新课改也提出物理教学有效地联系生活,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有一种观念,教学内容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难度,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比如,在教学电学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灯管与学校其他教室的灯管等,通过观察使学生对串并联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电学的相关理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让学生明白串并联电路的工作原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道路两旁路灯,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更为复杂的路灯的工作原理。在学生掌握电学知识之后,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制简易的串并联电路,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电学的理解。这样,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电学的有关知识,学生的知识在事件中可以得到有效迁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要有一种理念,教学内容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学习中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并向深度拓展,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适应这样变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重大转变,改变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自主学习、忽视学生创新探究的态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真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会学习、会创新的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原有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教师在台上进行大量的讲解,而学生能接受的知识量较少,这样就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进行新课改之后,教学过程与以往的有所不同,现代教学非常注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初中历史的教学对青少年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希望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讲解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十分枯燥,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况,这样教学质量就会降低。要想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就应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于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要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教学成果,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的历史教学现状

老师是课堂的主角,讲授的内容多,学生参与的时间少。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课堂主要以教师讲课为主,留给学生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对于教师讲的知识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梳理,也很难看到学生与老师产生互动,这就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分配好课堂时间,力求精炼,把更多的自由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理解和消化老师所讲的历史背景材料,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等的学习,还能使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教学中的其他环节。

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注重方法的传授。很多历史教师还是保留着以前的传统思想,认为历史课就是要将历史知识讲给学生听,然后课下学生把历史知识记下来,考试的时候能够写下来就可以了,这显然是十分落后的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历史课是一项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没有认识到历史课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会使学生无法建立学习历史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历史课堂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今后的历史教学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教师忽视了教学实践过程。初中的历史课本知识都是基本浅显的历史事件的概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认为学生记住历史事件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这很难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在应对新课改的策略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历史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思想,将历史的教学转变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体会到历史学习不仅是记忆历史事件,而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转变教师为主角的课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而不是主导者的作用,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将历史事实向学生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或者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教师对学生的描述给予纠正。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这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牢固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增加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授课的过程中,着重利用课本中的图片信息、历史文献资料等素材,倡导学生分组探讨和分析书本中的历史故事和图片信息等。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历史,熟知历史进程。另外,在历史课堂中可以播放一些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电影或者是视频等资料,这不但使学生对历史事件记忆深刻,还丰富了课堂内容,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生阅历,提高了历史的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 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也逐步深化,立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其考试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面对灵活多变的地理高考题型,考生失分较多,如何解决考生这方面的困境呢?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比直接给考生提供结果更有意义,也更能有效地帮助考生应对变幻莫测的地理高考题型。逻辑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本文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有条理、准确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从常态课的课前准备、实施过程到课后的巩固、落实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设计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地理思想、提高能力。

一、设计能够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导学案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导学案要求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为依据,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改变了过去以“教”为主导的单一被动、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导学案的特点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能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由“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共同构成。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除了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知识点外,还应注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学会判断、推理、演绎,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知识结构、问题难易设计要有层次性、有递进性,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顺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从“我是怎么样想的”、“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还想到了什么”“我能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悟”等思索过程中逐步推进。

例如,在三圈环流知识点中,讲解不同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天气状况时,在导学案中,可以先给学生加以提示,让学生自主分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哪类气压带、风带容易带来降水,哪类气压带、风带不易带来降水,对于学生在后面章节中,通过学习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其气候特征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课堂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组织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真理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诱导,让学生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调整和矫正,逐步学会排除各种干扰和暗示,控制信息量,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和速度,让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中概括出原理性的东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环节举出一些贴切生活的实例,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大脑细胞,又有利于学生将这些感性的实例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与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知识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并且要及时关注学生反馈的实际效果,纠正学生思维上的认知错误,以此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

比如,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在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这幅图中,洋流分布在全球多个海域,包含不同性质、名称。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观察图,总结洋流分布规律,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落实学习任务。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有效地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步完成学习任务,化繁为简。首先,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其次,教师再要求学生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低海区和中高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来;再次,让学生比较北半球两个大洋洋流分布状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南半球的洋流分布。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并画出洋流模式图,用洋流模式图解释印度洋的实际洋流,引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思考的能力。

三、设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效习题

除了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后地理习题的巩固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备地理思想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之一,地理思想是地理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对地理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多指导学生采用地理方法、地理思想去解答地理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地理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理论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习题的选择不在于量多,而贵在精、有效性、针对性;习题的讲解侧重点不在于检验学生的正确率,而是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做题的方法及规律,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到了地理知识,而是能够对学到的东西举一反三地应用,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在地理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2014年福建地理高考卷中的客观题9~10,典型地体现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5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第9题,从题干以及图中信息分析,此图为以赤道为轴左右对称点为同一地点,不同月份的风向风速图。通过读图,对比分析,①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

10m/s,图中相对应,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5m/s~10m/s;②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份风向为西风,风速10m/s~15m/s;③地7月份的风向为东风,风速0~5m/s,1月份为西风,风速为0;④地7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15m/s~20m/s,1月份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通过对四地不同月份风速、风向的概括、对比,可知答案为B选项。

第10题,从抽象、概括出图中北纬中、低纬地区的风向,归纳得出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图,通过演绎、推导,得出洋流分布模式图。

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循序渐进、贯穿于中学地理教学始终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和中图版等。教师不仅要从地方的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更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科学地把握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地理课。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改”教材,但是,这样的“改”显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而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对新课标要求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二、转变空泛的“说教观”,联系生活实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新课改把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地理课程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时,要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等角度,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展,不仅要从衣食住行出发,更要放眼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通过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生活意义,以致力于更加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创造。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转变沉闷的“课堂观”,强化课堂互动

篇11

新课改实施十几年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教学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审视和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实施高效教学,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是目前初中音乐教学乃至各个学科教学都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为学生创设必要的音乐学习环境

音乐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学习效率不会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境的烘托,更需要兴趣的助力。所以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音乐教学要倡导体验式教学,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是作曲家对人生和生活的体验及思考的结果,所以说音乐情感是在社会实践、生活积累中不断丰富的结果,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感体验环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积极倡导的学习四要素之一就是环境。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音乐学习和感悟环境,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学习能力的关键。适当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音乐,用心灵去聆听音乐中的情感诉说。

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音乐是一种情感体验,是通过艺术形式陶冶心灵的手段。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一方面是提高音乐素养、提升艺术品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未来音乐自学能力的形成。教是为了不用教,今天的教是为学生明天的自学,学习是学生的终生行为。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学生一生的娱乐都和音乐分不开,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都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乐器的认识而后使用、音乐素养的提高、歌唱能力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

篇1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 Students' Good Study Habits in English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deas

WEI Qiushui

(Guangxi Hengxian No.2 Senior High School, Nanning, Guangxi 530300)

Abstract Educator Ye Shengtao from education nature and purpose of education "good habits" made a brilliant exposition: "What is education, simply, i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even more than learning specific knowledge is more important, because good study habits play a pivotal role for a lifetime of learning of students. The author combines personal experience of many years of practice and teaching, first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good habits for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n from the norm, foster good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habits, serious writing habits, habits boldly speak English , good reading habits and gradually develop the habit of self-study discusses the five aspects of their own learning English to develop good habits in terms of some of th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habits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学习兴趣是老生常谈,学习习惯则是较新的课题,把两者同时写在教学大纲里,并作出明确的要求,说明新课改形势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仅必要,而且应该成为英语教师经常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 要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发音和语调习惯

正确规范的发音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而语调在口语交际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它有表达语义的功能,同一句话由于语调的不同,表达的意思往往会不一样。如:Pardon?(请再说一遍好吗?)Pardon!(对不起,请原谅)。当学生一开始进入我的课堂学英语时,我就同他们说明了这些重要性,并明确要求学生多模仿录音机里地道的发音。而且,我先从自身做起,每学一课都事先反复听并不断模仿课文录音,反复纠正自己的发音,然后才教给学生,这样就避免了把错误的语音、语调教给学生,学生接触到的多是地道的英语,模仿起来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2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每次布置学生练习书写,我都用小黑板示范一遍,要求学生先用手在书桌模仿书写,再握笔按规范在练习本上书写,对书写认真的同学,我在批语里给予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对书写不认真的同学则委婉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书写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对每位学生的进步,我都给予诚挚的赞许。另外,我还把书写较规范的学生作业在教学展示,极大地触动了那些书写不认真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绝大部分的学生养成了认真书写的习惯,英语作业书写整齐美观,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的作用。我批改英语作业轻松多了,速度也快多了。

3 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1)积极设置情景教学,大量运用实物、图片进行直观教学。在我校,由于外语教学缺少相应的语言运用环境,所以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他们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想说英语的冲动;而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当然也就乐于开口了。

(2)坚持每天进行英语值日生报告活动,让学生自己把想说的事情用学过的英语表达出来。每天值日的学生进行值日报告后,让其他学生根据报告内容相互问答。还可请学生指出发言者哪儿讲说得比较好,哪个地方需要改正,该如何纠正等等,以此引导学生在大胆开口表达个人想法的同时,学会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提高其听力水平。值日报告涉及的题材很广泛,他们可以谈任何想谈的话题,只要内容健康向上。

目前我国的中学大都是大班授课,人数太多,课堂上免不了有些“照顾不到”的学生,而值日生报告不仅弥补了这种不足,使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的机会,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演讲水平的提高。几年的时间坚持下来,我总会惊喜地看到我的学生能说一口不错的英语。我有一名学生,曾经由于口语标准流畅,使前来进行文化交流的外国朋友赞叹不已。还有不少学生在高考口语考试中,获得了A等级。

4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高效完成阅读的重要前提,阅读习惯包括阅读理解过程,阅读方式,阅读速度等。快速阅读是我提倡学生采用的且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快速阅读的习惯也要从实践中培养。快速阅读要从专门为课外阅读编选的读本开始,一般说来,快速阅读材料中的语法结构和生词量都有控制,不必花费时间查阅词典就可读懂。由于这类读物比较通俗易懂,可读性和趣味性较强,学生为了获取新的信息,不知不觉就加快了阅读速度,从而养成良好的快速阅读习惯。此外,要教会学生阅读时要抓住大意,遇到与信息无关的生词要跳读,如碰到与信息有关的生词,切忌一碰到就去查词典或参考书,而要根据上下文去猜测其含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5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不仅是指“复习”,还应包含“预习”这一含义。从学生方面来说,自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等环节。一直以来,我始终要求我的每一位学生坚持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应该是既为新课作准备,又要把新课作为检查过去已学知识的一面镜子,并力求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会在预习中发现疑难并引起思考,学会自己查词典,记例句,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等等,这样的预习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课后做到对难点、重点及时复习能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点、加强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所以我要求学生及时地进行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分散复习、集中复习等,并适当的结合各种方法进行其它复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是学生课外自学英语、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的两个大环节,这两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若养成了这两个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课堂学习效率,在整体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会使学生感到英语难学,甚至厌恶、放弃英语学习。

总而言之,好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很多人的体会。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家长与教师严要求、多引导、勤督促、常鼓励,并在过程中逐一落实,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愿广大同行都重视和研究这个问题,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一生受用不尽。

篇13

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说,新课改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新课改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关系到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所以新课改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不仅从课程目标教学方面给予了框定,而且对于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课程结构的内容也进行了限定,同时还对于课程内容方面,要求将原来的繁琐、偏难、陈旧的教学内容给予限定,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学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最后对于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界定,从这些内容上来看,在新课改的情况下,将小学教育管理的方向调整为与新课改相协调的地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改对于小学教育管理的影响

新课改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当前对于小学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首先就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应该抛弃过去的那种教育教学的手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地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另外对于学校而言,对于整个教育教学的管理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小学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发展和找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同时需要建立起一种制度的保障,这种制度的保障就是需要学校这个教育主体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效果和实效。第三就是对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学习,让这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学习,在今后的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深入学习下去。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首先,新课改给小学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教育教学开展的主体学校而言,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套能够更加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学校往往将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与坏的标准,这种相对片面的学生素质的衡量标准,将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自尊心往往扼杀在了摇篮中,有的学生本来具备较好的其他方面的素质,由于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会受到学校教师的白眼,所以说,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需要学校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这个教学评价体系往往是将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能够体现出来的。所以说,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往往需要从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上面,来不断地完善教育教学的评价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其次,对于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而言,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学到该掌握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协调起来,只有将教学的方法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相协调,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开展。另外,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主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精力放到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上,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传授上面,对于学生而言,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自学,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说,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将那些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方法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住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新课改理念下对于学生而言,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建立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学习理念,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应对新课改教学环境下对于学习的要求。在新课改之后,给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就是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学习的自,但是如何平衡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好自身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掌握住更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才能够真正的去提升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住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将自身的兴趣点学好,这就达到了学生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真正的改革的目的。从以上的三个方面来看,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学管理来说,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教学的管理者,面前的往往是相对较重的任务,这三者只有充分的理解好和应用好,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科学话水平。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往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仅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同时还对于小学生今后面对学习的信心和面对学习的兴趣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新课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不断地提升小学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就给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学教育管理只有努力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理念对于小学教学的要求,才能够满足今后小学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找出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和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设计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