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105-02

近年来对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1~4]。本文通过对用不同方法治疗的97例高血压病人心理状况及个性进行比较,探讨心理、个性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为寻求良好而有较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高血压病组,选自2007年8月~2008年2月间在医院门诊的高血压病人共97例(男58例、女39例),平均54.±5.3岁,全部病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Ⅰ~Ⅱ级的诊断标准[5],排除肝、肾、脑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设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共40例(男23例,女17例)。两组在年龄、文化、职业、婚姻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对全部受试自评心理状况,用龚氏修订艾森克人格问卷(EPQ)[7]了解受试的个性特征。全部病人分三组:其中31例很少或没有参加气功、太级、放松及其他体育活动,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称单药组),29例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系统治疗,而积极参各类体育运动(称运动组),另有37例既服用抗高血压病药物也参加各类体育运动(称综合治疗组)。

2 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P

2.2高血压组与对照组EPQ评分比较

3 讨论

有人认为高血压病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1]。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SCL-90中9个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健康人群,说明高血压病人存在较多的不健康心理,与文献报道一致。

这些不健康心理状况究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心理原因,还是患病后对疾病的必理反映,目前研究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不稳定人格的人易紧张,常焦虑、情绪波动,可导致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外周血管收缩,肾素与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2]。本研究组中高血压病人比健康人更内向,情绪不稳定,同时还发现:病人中内向不稳定者较外向稳定者的较多的心理障碍,提示个性心理特征和状况与高血压病人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另一观点则认为: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QOL)较差,是疾病本身造成,与心理社会因素无关,是由于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后出现的“标签反应” [3]。心理障碍是高血压病的病因还是结果或兼而有之尚需深入研究。

鉴于高血压病人的不良心理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临床医师们主张对高血压病除采用取药物治疗外还应综合治疗,如生物反馈、健康教育(低盐、低脂、减体重、增运动等),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社会支持等[4]。本研究还显示:综合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少于单一治疗组病人、运动治疗组病人心理问题少于单药物组。因此认为:运用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病人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宁,朱昌明.集中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与个性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63,69.

[2]Burke V, Beilin L, German R, et al. Association of Life Styl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Wish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nsion :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the eldenly[J]. J-Clin Epidemiol. 1992; 45:1061.

[3]张苏范,栾建安.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的初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6-7,5.

[4]张苏范,王成轻.综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三年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6):241-243.

篇2

经常性的按摩可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对预防褥疮有一定的效果。在此介绍红花酒精的配制方法及按摩手法,供大家参考:

1.红花酒精配制 红花具有活血通络,去瘀止痛功用。到中药房购红花6克,浸入50%酒精500毫升中1-2天,即可搽用。

2.全背部按摩手法 协助病人俯卧或侧卧,露出背部,先以热水进行擦洗,再以两手或一手蘸少许红花酒精作按摩。按摩者斜站在病人的右侧,两手从病人双侧臀部开始,沿脊柱两旁向上按摩(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打圈按摩,力量要足够刺激肌肉组织),至肩部时,手法稍轻,转向下至腰部止。如此有节奏的按摩数次,再用拇指指腹由骶尾部开始沿脊柱按摩至第七颈椎处(后颈部)。

3.受压处局部按摩 蘸少许红花酒精,以手掌大小鱼际部位紧贴皮肤,作压力均匀的向中心方向按摩,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每次约3-5分钟。如局部呈现褥疮的早期症状(局部瘀血发红),按摩时不要在该处加重压,可用拇指指腹作环状动作,轻柔地由近褥疮处向外按摩。

怎样护理心肌梗塞病人

老年人患急性心肌梗塞时,陪护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注意让病人休息 一般来说,老年人发病的第一周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卧床休息对于心肌梗塞病人而言非常重要。

让病人适当运动 起先可在床上做简单的肢体运动,如手臂、腿、脚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然后根据病人自身的状况,可离床在室内适当活动,但要注意活动时间。如果病人的状态较好,可考虑户外活动,但仍不能做剧烈活动。

注意病人的用药 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胸痛,常需要一些止痛药以及麻醉剂,如吗啡等。但这些药物都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支气管疾病,因此要慎用。如老年人出现精神混乱,不宜使用镇静剂。

监测生命体征 应每1-2小时为老年人测量一次血压、脉搏和呼吸。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治疗。

保持二便通畅 病危老年人应留置导尿,同时每天服甘油或蜂蜜,使粪便变软,防止便秘的发生。

饮食调整 每日做到少量多餐,多给患者食用清淡流质饮食,要限制盐和脂肪的摄入量,减少水分在患者体内的潴留,以减轻心脏负担。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 若患者因病难以入睡时,可按医嘱让患者口服少量的镇静剂或安眠药促进睡眠。(红云)

不同环境的身体疗养法

1.温泉疗法:泉水的温度可使人体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水的浮力和压力对人体有按摩、收敛、消肿、止痛的功能。因此,有皮肤、肌肉、关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方面疾病的患者可以选择在休息的时间泡泡温泉。

篇3

【中图分类号】R9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479-01

焦虑症(anxiety)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情绪障碍,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目前,国内大量的焦虑症治疗集中在药物治疗方面,而在心理治疗焦虑症的临床与理论研究方面则不多。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在焦虑症的心理疗法研究进展方面作一概述。

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由美国心理学家贝克(A.T.Beck)在1976年发明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对于焦虑症,贝克认为认知产生情绪障碍及焦虑情绪,而认知上的失衡进一步导致焦虑症的产生。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就是要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矫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并时刻把认知矫正与行为矫正结合起来,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取代原来存在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原来不良症状减轻、消失,有利于疾病的改善。

2 催眠疗法

随着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逐渐被公众知晓。其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时,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地,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在催眠师的指示下,被催眠者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好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

催眠治疗是在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催眠师将患者引入催眠状态,并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了解其被遗忘的、压抑很深的、创伤性体验与致病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催眠疗法对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与患者潜意识交流,了解深藏于潜意识中的焦虑根源,使其暴露于意识之中,让患者了解并进行疏导、发泄,以利缓解焦虑症状。催眠使焦虑症患者处于安静放松状态,直接有效缓解紧张惊恐及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现在国内有8篇相关研究报道。

3 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几十年来,经森田的后继者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森田疗法认为焦虑情绪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人都有,不用理它,症状会自然消失,不会被焦虑情绪所束缚。对于焦虑症的治疗,森田疗法有两种形式: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 门诊疗法是通过心理门诊,使病人接受森田疗法谈话交流和治疗指导,指导病人接受自己的症状,不排斥它。 住院治疗是森田治疗的基本方法。治疗前先向病人讲解森田住院式理论,让病人认识到在疾病症状出现后,由于担心治不好病而整日在痛苦之中,加重了躯体和心理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这就是身心交互作用的结果。让病人知道这种身心交互作用是导致病情加重的动力,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动力。当病人对森田理论有了足够的学习后即开始实施森田疗法[1]。

4 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或称精神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指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方法,聚焦于对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无意识因素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目前的关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通过对来访者生活历史的探索,探讨来访者是如何经历既往的人生而发展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成人生活。人类个体常常由无法意识到的因素决定或者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和行为。这些无意识因素可能是造成他们痛苦与不幸的来源,这些痛苦可能表现为我们可以看到的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困扰自己的人格特点,或者表现为工作、人际、亲密关系上的困难,情绪的不稳定以及自尊的受损。由于这些因素都是无意识的,家人朋友的忠告、阅读自助心理书籍、甚至依靠再坚强的意志力也无法缓解这些痛苦。精神分析治疗,聚焦于对来访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无意识因素是如何影响来访者目前的关系、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的。通过对来访者生活历史的探索,探讨来访者是如何经历既往的人生而发展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成人生活。

5 综合心理治疗

众多的心理治疗学派由于发展不同的疗法,疗效也各有千秋,大家开始意识到不同的心理治疗存在共同的影响治疗变化过程的因素,出现了对心理治疗整合模式的探索。多种方法(如患者中心治疗和解释性心理治疗、支持型心理治疗、社会心理治疗等)并用已成为心理治疗发展的趋势。

6讨论

篇4

中图分类号:R749.055,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5-0370-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5.014

心理治疗的来访者满意度是指来访者对心理治疗的主观评价,积极的治疗效果常与较高程度的来访者治疗满意度密切相关[1]。面谈评价问卷(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SEQ)[2]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满意度评价问卷[1]。来访者可以使用SEQ对每一次的治疗面谈进行评估,从而反映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治疗体验的动态变化,所以SEQ也常用于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3]。

心理治疗可以被视为一项叙事任务,通过心理治疗的叙事过程,来访者的生活故事得到清晰系统的表达。对心理治疗过程进行叙事模式分析,可以描述和识别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过程的叙事特征。Levitt等[4]和Angus 等[5]提出的叙事过程模型(the Narrative Process Model)将心理治疗视为讲述故事,表达伴随故事的发生所感受到的和被唤起的情绪,以及反思在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个人意义的混合过程。基于这一模型所发展出的叙事过程编码系统(the Narrative Process Coding System,NPCS)[4-5]作为过程研究的探索性工具,能够依据叙事过程对心理治疗的文本进行统一划分和归类,用于评估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治疗取向。

分析心理治疗以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试图通过演绎象征意义来建立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联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本文运用SEQ对3个个体分析心理治疗过程进行来访者满意度评价,运用NPCS对治疗过程进行叙事分析,以探索分析心理治疗不同技术方法之间叙事模式的异同,以及叙事模式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过程-疗效研究(process-outcome research)的初步尝试。

1 对象与方法

1.1 心理治疗参与者

治疗师:3位治疗师均采用分析心理学取向的治疗方法。其中,2位男性治疗师在心理治疗方面有20余年的从业经验,分别采用积极想象和联想分析技术;另1位女性治疗师为正在接受分析心理治疗方法培训的学员,采用积极想象与联想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

来访者:3位来访者均为女性,年龄25~35岁,均自愿接受个体分析心理治疗。在治疗开始时来访者陈述的困扰主要为工作学习压力与恋爱婚姻问题,过往均无神经症、脑损伤、精神病史或自杀倾向,均未服用精神药物。3位来访者分别接受积极想象法、联想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的治疗,分别进行了4、5、5次面谈。每次面谈治疗时间均为1小时。

1.2 分析心理治疗方法

1.2.1 积极想象法

在每次治疗中,来访者陈述一个梦境,治疗师以梦境所呈现的意象(image)为工作重点,引导来访者感受并描述整个意境与其中的细节所激发的不同的情绪反应、身体反应与感觉,引导来访者对多极的感受与体验进行整合,最终获得新的感受或意象。在积极想象法中,以来访者的体验与感受为主导。

1.2.2 联想分析法

在每次治疗中,来访者陈述一个梦境,治疗师引导来访者针对梦境中的内容展开自由联想,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梦境与所联想到的内容进行解释分析,使得来访者理解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在联想分析法中,以治疗师的解释与分析为主导。

1.2.3 综合分析法

在每次治疗中,来访者陈述一个梦境,治疗师对来访者所陈述的梦境首先进行积极想象工作,继而对同一梦境进行联想分析。

1.3 来访者满意度的评价

使用SEQ测量来访者满意度[2]。该问卷共24个题目,分为2个分量表:(1)面谈评估,直接对面谈的好坏进行评价,包括深度性(depth)与顺畅性(smoothness)2个维度;(2)情绪感受评估,包括正向性(positivity)和激动性(arousal)2个维度。各项目采用1~7点计分,正向问题正向计分,反项问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则各维度的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深度性、顺畅性、正向性与激动性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1,0.86,0.89与0.88。

在每次面谈前由来访者使用SEQ的情绪感受评估分量表(正向性和激动性)对面谈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评估,在每次面谈后由来访者使用SEQ对面谈深度性、顺畅性、正向性、激动性进行评估。

1.4叙事分析

记录:对3个治疗过程的所有面谈均进行录音,然后进行完整的文字转录,共有14份面谈的谈话记录,运用NPCS对面谈记录进行叙事分析。

NPCS:依据3种叙事过程的模式类型――外倾型(external)、内倾型(internal)和反思型(reflexive),对叙事内容进行序列划分,分别计数各次面谈的3种叙事过程序列数[4-5]。外倾型叙事过程序列是对生活事件(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的;实际发生的或想象的)进行描述与说明;内倾型叙事过程序列是对与生活事件相关联的主观感受、反应和情绪进行描述,包括事件发生当时的感受和面谈治疗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反思型叙事过程序列是对伴随事件的发生和感受的体验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与解释。

评分者信度:从3个治疗过程的面谈记录中随机各抽取1份记录,由研究者和协助分析者对所抽取的3份记录(约占总记录样本的21.4%)同时进行叙事分析,评分者间信度为0.82~0.88;在4周后,由协助分析者对所抽取的3份面谈记录进行第二次叙事分析,评分者内信度为0.89~0.91。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for Windows 11.5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一般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来访者满意度评价

2.1.1 面谈深度性与顺畅性

3位来访者对治疗过程中的面谈深度性与顺畅性得分见表1。经多元方差分析表明3个治疗过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4,P

2.1.2面谈前后的正向性与激动性变化

3位来访者面谈前后的正向性与激动性得分见表1。两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表明:来访者的正向性在面谈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89,P

2.1.3来访者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

面谈前正向性与面谈后正向性之间呈正相关(r=0.54,P

2.2叙事分析

2.2.1叙事序列

3个治疗过程的叙事序列分析数据见表2。取各治疗过程叙事序列的合计项进行χ2检验和一般对数线性模型分析,χ2检验表明3个治疗过程叙事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37,df=4,P

2.2.2 叙事模式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

分别将积极想象法、联想分析法与综合分析法各次面谈的叙事序列比率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积极想象法治疗中,内倾型叙事序列与面谈后激动性呈正相关(r=0.99,P

3 讨 论

孟莉等认为心理咨询在中国内地的实践已经进行了若干年,有关心理咨询的多数研究基本上属于疗效研究的范畴,心理咨询的过程研究有待开展[6]。张倩等认为:“在国内,心理治疗业本身不够成熟,对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更是十分缺乏。在倡导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今天,进行过程研究是非常必要的。”[7]受上述研究启发,本文尝试在个体分析心理治疗方面开展了治疗过程研究与质化研究。

美国《治疗工作指南》(A Guide to Treatments Work)中提出了研究治疗效果时的6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类型I是研究设计最严谨的研究类型,是所谓符合“金标准”的研究;类型III是仅有方法学的思考,研究中没有严格的控制,是开放式的研究,具有某种观察的主观倾向,其所得到的结果只适用于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8]。在本文中,所选取的研究素材均是在自然的心理治疗情境下发生的治疗过程,没有设立严谨的对照与控制,应属于类型III的研究范畴。

Rice和Greenber[9]指出在过程――疗效研究中的疗效变量有三类:立即效果、中间效果和最终效果,过程变量可分为有三类:语言行为、情节和关系。Lambert和Hill[10]提出了过程――疗效研究的三种途径:研究过程变量重复出现的频次或比率与效果评估之间的相关性;使用连续分析研究过程变量的立即效果;观察过程变量较长时间的变化模式。

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叙事序列比率(过程变量)与来访者满意度(立即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对分析心理治疗进行过程-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所选择的3个治疗过程中,积极想象法和综合分析法的治疗过程以外倾型与内倾型叙事序列为主,联想分析法以外倾型与反思型叙事序列为主。来访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满意度体验,其中积极想象法治疗后来访者的正向性感受提高最为显著,联想分析法次之,综合分析法治疗的来访者正向性感受提高最少。采用积极想象法与联想分析法的2位男性治疗师在心理治疗方面已有20余年的从业经验,而采用综合分析法的女性治疗师是正在接受分析心理治疗方法培训的学员,治疗师的性别、年龄与从业经验是影响心理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叙事序列比率与来访者治疗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叙事序列与来访者的正向性感受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关系,本文所选用的叙事模式分析仅仅是依据面谈内容这一维度进行划分,没有涉及面谈中的情绪反应类型与强度,在以后的过程-疗效研究中可以尝试增加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反应维度。

来访者满意度等心理治疗体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治疗技术等治疗组分、治疗师的人格与治疗经验等治疗师变量、来访者的人格与生活经历等来访者变量、治疗关系的建立等。本文仅选取了3个短期的分析心理治疗过程,从叙事分析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方面进行了过程-疗效研究的初步尝试,还有待于搜集更丰富的样本,从多个角度开展心理治疗的过程与疗效研究,为分析心理治疗的实践、督导与培训提供借鉴。

致谢:对本文中的3位来访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是他们的勇气与经历使得本研究获得了必要的研究素材!感谢William B.Stiles博士无偿提供面谈评价问卷!

参考文献

[1]Green SM.Cli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redict satisfaction with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 Clin Psychol,2008,64(1):40-51.

[2]Stile WB,Gordon LE,Lani JA.Session evaluation and the 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M]∥Tryon GS.eds.Counseling based on process research:Applying what we know.Boston,MA:Allyn & Bacon,2002:325-343.

[3]Llewelyn S.Process research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psychological therapies[J].Br JClin Psychol,2001,10:1-21.

[4]Levitt H,Angus L.Psychotherapy process measure research and the evaluation of psychotherapy orientation:A narrative analysis[J].J Psychother Integrat,1999,9(3):279-300.

[5]Angus L,Levitt H,Hardtke K.The narrative processes coding system:research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 practice[J].J Clin Psychol,1999,55(10):1255-1270.

[6]孟莉,侯志瑾,张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64-68.

[7]张倩,郑涌.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66-773.

[8]Pawlik K,Rosenzweig MR.国际心理学手册[M].张厚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2.

篇5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35-02

箱庭疗法是现代社会中,帮助中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突破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农村学生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了一系列中学生的相关的心理咨询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箱庭疗法在农村中学心理咨询中的运用及价值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箱庭疗法的心理技法的运用和理论基础

1.箱庭疗法的心理技法的理论基础

箱庭疗法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被人们广泛的称为沙盘疗法。同时,因为箱庭疗法又是一种以独特的游戏性质为主要特征的心理治疗方法,因此,箱庭疗法又被人称为是沙盘游戏。在箱庭疗法这一特殊的治疗方法中,主要的治疗工具就是一个“神奇的箱子”,让人惊奇的是这个箱子中盛满了细软的沙子,学生在箱庭疗法中,能够迅速的和治疗者建立起强烈的信任感,而通过细沙在不同的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干预下,借助于不同的玩具和工具的影响和帮助下,在“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机制的氛围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形态和形状来还原出学生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箱庭疗法的此种特性,让箱庭疗法成为了在治疗中学学生心理方法中的“世界技法”,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心理咨询中的运用及价值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在现代心理咨询治疗方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

2.箱庭疗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荣格心理学、世界技术、客体关系理论等心理学理论所进行有效的相互融合之后,在实践中逐渐的演变出来的心理治疗方法或者是进行心理治疗的有效,成为了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沙盘疗法,最先被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所引用。在沙盘疗法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归结,以中国传统园林盆景艺术为客观的治疗载体,立足西方先进的心理知识理论,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在“箱子里炮制庭园”为基本的心理治疗方式,让我们所面对的治疗对象能够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去自行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工具。在一个特制的细沙的箱子中,去充分地发挥出他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不同的沙子的形状和形态来将治疗对象的内心世界通过自我表现的方式来呈现出来,这就是箱庭疗法在实际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箱庭疗法区别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类型来说,它的主要的特点和不同就是它并不具有言语性特征,只需要通过对于治疗对象的行为举止有效观察,就能够让治疗者掌握其真实的心理活动,及时地把握治疗对象的心理活动的倾向,然后在独特的游戏性质特征的影响下,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咨询目的。

二、箱庭疗法在农村中学心理咨询中的价值

1.解决沟通问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完成心理矛盾的顺利过渡

箱庭疗法面对的对象是存在着沟通问题的学生。针对于此类的中学生,攻克他们的心理问题的方法中,通过说话开导的方式显然不是最明智的,箱庭疗法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箱庭疗法是一种不需要言语的游戏性质的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农村学生面对着可塑性极强的细沙箱的时候,不需要要求他们有多么高超的技巧,能够让细沙在瞬间变的神奇,也不需要他们有多么新颖的创新能力,能够让细沙成为新生事物的代名词,需要的仅仅只是中学生依靠着自身的喜好,在必要的玩具等工具的配合下,在细沙上的自我表现,通过细沙的塑造过程中,能够让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作品的创作中。没有好坏之分,没有优差之别,有的只是他们情绪的宣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的显示,能够让农村学生在细沙作品的创作中获得一种情感的升华,抚慰他们内心深处的创伤,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心底的渴求,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以及种种的不适应和不接受的情况。

另外,箱庭疗法能够增强农村学生的集体观念,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个体在团队的协同合作中的发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减少农村学生对于社会的片面的、主观的偏差的影响,将感知和思维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杜绝孤独,减少农村学生的孤僻现象的出现,以无言的心理咨询方式来实现言语化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完成心理矛盾的顺利过渡。

2.增强耐性,打破负面情绪的困扰,增强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压力徒增的社会大背景下,给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在我国教育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他们面临的将会是全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这无形中就导致了农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成绩压力和考试压力的问题。另外中学阶段正是学习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和塑造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严重的课业学习压力直接导致了农村学生焦躁不安的心理动向。在箱庭疗法的帮助下,能够让农村学生在玩沙子、玩玩具的轻松环境氛围下,不断地调试和平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打破负面情绪的困扰,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能力。

3.有效释放情绪,增强农村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提升注意力

农村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受到某种不良情绪的影响时,不知道如何进行情绪的释放,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较弱。箱庭疗法的实际应用中,因为受到箱庭空间的限制,呈现在农村学生面前的就是封闭的箱庭的空间,这有效地将中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引导在箱庭中,集中在手中工具上,4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同时,在箱庭空间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农村学生的主观发散能力,在对于细沙的掌握和塑造中,能够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农村学生的情感负担和学习的压力,增强他们的理性思维意识,增强农村学生的自我控制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行为疗法; 心理疗法; 中医治疗学

中医对心理治疗有独到的研究,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精辟论述了心身疾病的致病机制和诊治,深刻揭示了心理疾病的诸多成因及治法。采用中医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适应性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医学技术称为中医行为疗法。中医行为疗法有与现代(西方)行为疗法不谋而合之处,同时中医行为疗法也带有鲜明的文化特点。中医行为疗法不象现代行为疗法有一整套行为治疗理论作指导,但传统医案中仍然可找到不少行为治疗案例及对行为治疗的精彩论述。因研究传统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故本文采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明中医行为疗法案例。

1 与现代行为治疗相似的中医行为疗法

中医行为疗法虽然与现代行为疗法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两者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仍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不是指依赖于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治疗手段等物质性的东西,而是指一些可供指导的治疗思想和用于操作的基本步骤。

1.1 厌恶疗法

中医心理治疗的厌恶疗法是指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使患者产生强烈的躲避倾向及明显的身体不适的感觉,从而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惩罚来消除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

《世医得效方》记载: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的家人把他手脚捆绑起来,放一坛酒在酒鬼口边,“其酒气冲入口中,病者急欲就饮,坚不与之”。一会儿病人吐出一块瘀血。家人将瘀血放入酒中烧煮。瘀血形状难看,又散发出恶臭味。这个嗜酒如命的人“自后虽滴酒不能饮也” [1] 。

《吴鞠通医案》载:有章姓病人“不时脱尽衣裤上大街”,吴鞠通一边用小竹板打他,一边命令其穿衣服,患者“知痛后而自着衣,着后稍明” [2] 。中医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厌恶疗法相同,都是把可以令患者产生厌恶情绪的感觉刺激与其病态行为紧密结合起来以矫正其病态行为的方法。现代行为疗法在选用厌恶刺激时更为慎重,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并制定了现代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伦理守则以规范治疗行为。

1.2 习见习闻法

中医行为疗法中的习见习闻法是指通过反复练习,使受惊敏感的患者对刺激习惯而恢复常态的心理疗法。习见习闻法类似于现代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把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暴露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患者面前,使该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3]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惊者平之”,从“惊”变为“平”即是脱敏。张子和治疗受惊患者的案例就是使用系统脱敏法的典型例子。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窃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张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张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张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少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 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 [4]207 。

这个案例中的患者是恐惧障碍,因精神骤遭刺激所致。张子和让两个侍女对患者作了按刺激等级从弱到强、循序渐进的一系列的击茶几、击门窗动作,使患者达到脱敏效果。患者从开始时“大惊”到习惯了不再对木棒猛击茶几的声音感到恐惧,就是让这个刺激不再引起患者焦虑,使患者逐步适应了原来可引起极大焦虑的刺激。

中医行为疗法的习见习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法相同,只是操作程序不够具体,刺激等级的划分和步骤的施行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方法。中医行为治疗实践者运用习见习闻法成功治愈患者,这是在个人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创新和开拓。

1.3 心理转移法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是指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类似于现代心理治疗的反应预防法。反应预防法主要用于治疗强迫症。例如治疗强迫性仪式动作为主诉的患者,让患者在想要行仪式动作前向治疗者报告,并在治疗者的鼓励和监督下克制自己而不作仪式动作。

《名医类案・目》记载:“杨贲亨治一贵人,患内障(眼疾)性暴躁,时时持镜自照,计日责效,数医不愈。召杨诊,曰:公目疾可自愈。第服药过多,毒已流入左股,旦夕间当发毒,窃为公忧之。既去,贵人日夕视左股抚摩,惟恐其发也。久之目渐愈而毒不作。贵人以杨言不验,召诘之。对曰:医者意也。公性躁欲速,每持镜自照,心之所属,无时不在于目,则火上炎,目何由愈。故诡言令公凝神于足,则火自降,目自愈矣” [5]569 。这样的患者急躁焦虑,治疗者用巧妙的暗示,将其对目疾的病理性过分关注,转移到其他部位,促进了目疾的痊愈。对患者过度性生理性的焦虑反应采用反应预防法(心理转移法)是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载:“昔闻山东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躔度及风云雷电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圊。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 [4]111 。

《南郡县志・人物志・李建昂医事》载有一书生,畏惧光亮,“不近灯火”。李建昂诊毕,索其所著文章,“乱其句读,郎声而诵”,结果,患者“愤然夺其文曰:客非此道中人,不解句读,何其妄也,因就灯而坐,顿忘畏明之习” [2] 。

《针灸大成》记载:“同寅谢公治妇人丧妹,甚悲思不能进食,针药用之无功,即以亲家之女日夜与之陪欢,转移其思念故人之意,佐以解郁之品,逐渐恢复如常” [6] 。

中医行为疗法的心理转移法在治疗原理上与现代行为疗法的反应预防法相同,都是通过改变病人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使其注意焦点从病所转移到它处的心理疗法。可以看出中医在治疗心理疾病时能够根据病情和情境灵活运用心理转移法。

1.4 模仿法

中医心理治疗中的模仿法是指通过旁人有意示范来培养患者的正常行为,与现代行为疗法中的模仿法基本相同。

《儒门事亲・内伤形》记载:“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 [4]207 。这是个厌食的案例,张子和采用模仿法治疗因过分生气发怒而导致不欲饮食的患者,让两个食量大、胃口好的妇女在一旁边吃边夸食物的可口,对患者施加影响,使这位“病怒不食”的患者胃口好转而开始进食。

中医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是指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有意对患者施加影响,使患者也趋向于采取同样的行为方式而放弃先前不良行为方式,与现代行为疗法的模仿法治疗原理相同。

1.5 冲击疗法

冲击疗法,是指让患者一下子面对大量的惧怕的情况,个体的恐怖反应逐渐减轻,甚至最终消失。它的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不是使患者按轻重程序逐渐面对所惧怕的情况。

《续名医类案・惊悸》记载:“卢不远治沈君鱼,终日畏死,龟卜筮数无不叩,名医之门无不造。一 日就诊,卢为之立方用药,导谕千万言,略觉释然。次日侵晨又就诊,以卜当十日死。卢留宿斋中,大壮其胆,指菁山叩问谷禅师授参究法。参百日,念头始定而全安矣” [5]645 。案例中的这个患者多疑畏死,用开导劝慰法只能“略觉释然”,于是医生诈称“卜当十日死”,使患者一下子面对最难以接受的刺激,患者反而放得开不再“终日畏死”了。患者接着参禅百日,提高对生命本源的认识而得以痊愈。这个案例采用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冲击疗法是其中一种,对治疗起了关键性作用。

中医行为疗法中没有冲击疗法这个名词。中医采用冲击疗法可能更多地源于对“物极必反”这一哲学观点的认同,并认为该观点同样适用于人的心理治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虽然在治疗理论的建构程度和理论取向(是否偏向哲学)上不同,但都使用冲击疗法来治疗恐惧症,中西医在心理治疗上有殊途同归之处。

2 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行为疗法

2.1 课业疗法

课业疗法是指通过让患者参加有医疗意义的工作或劳动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行为治疗中的课业疗法是通过行为改变来调整可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四川医林人物》记载:“肖文鉴,南充人。一室女患郁症,形消骨立,鉴嘱女结伴锄菜园蔓草,日刈草二背。女初不耐,久习为常。如是一百日,体渐强壮,面生华泽” [2] 。患忧郁症的人活动量减少,治疗抑郁症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患者做适度的劳动,循序渐进来改善心情。上例中患者是个室外活动极少的“室女”,需要加强户外运动,所以医生采用结伴割草来治疗抑郁症。类似的做法还有:每天按时练习书法可以调节情绪;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适当增加体力劳动,以舒缓大脑长期所处的紧张状态。

2.2 气功疗法

气功是通过自我有意识地松弛机体、平静思想、调节呼吸,以达到自我调整生理、心理活动,从而防治心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气功门类繁多,如太极拳、八段锦和鹤翔桩等,均由一定的行为方式组成。气功强调天天练习,持之以恒才能够生效、巩固,故练功过程可看作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方式以代替疾病行为的行为训练。气功与一般的行为疗法有所不同,气功着重是意念的内部运行和内在调理。气功与生物反馈法比较接近,是一种不用仪器的生物反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物反馈好比是在仪器指导下的一种气功,其着眼点是反馈信息的调理 [7] 。气功吐纳、导引是患者自己练气功,将不利于健康的情绪通过呼吸导引调整过来。在气功中包含了自我暗示效应。实践证明,气功能够有效地调节身心,古往今来用气功治愈心病的例子数不胜数。

气功疗法是最有中国特色的行为疗法,其更能体现中国人对心身辨证关系的认识。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了心身疾病的辨证关系,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兼顾心理调节,从而创造出气功这一有效而且富有特色的疗法。气功疗法倾向于养生,这有利于将心理治疗融于日常生活而不必一律求诊心理医生,但中医心理治疗也因此未能从生理疾病的治疗中分离出来,从而影响了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技术的发展。客观地说,气功疗法有些不适应现代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一部分有兴趣尝试气功导引法的人们失去了练习机会。今后气功疗法如果能够被更好地改编成一系列调节身心的简便易行的健身运动,或许能同瑜伽一样受到不少中国人的欢迎。

因为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气功有特殊的练习规则和禁忌证,练习不当可能会出现偏差。目前对气功的研究刚起步。气功因缺乏现代科学的理论阐释,因而易被蒙上一层迷信、神秘色彩,但这并不能抹煞气功的科学性及它在健身、疾病防治和康复中的作用。

3 对中医行为疗法的评价

中医行为疗法在治疗恐怖症、抑郁症、不良情绪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和矫正不良行为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

3.1 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

中医行为治疗同西方现代行为治疗相比更重视患者的自我调节。在患者的康复阶段,自我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气功疗法、课业疗法都是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特定行为方式去改变消极心态从而治愈心理疾病。自我调节贯穿于气功疗法、课业疗法的始终,充分体现了中医心理治疗重视人的主体作用。

3.2 治疗方法设计精巧,疗效明显

在中医行为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生活条件和范围进行简单而精巧构思的治疗设计。 习见习闻法、厌恶疗法、心理转移法、模仿法等都被古代医家根据患者的情况灵活运用,体现了古代医家的高超医术和智慧。这比西方某些脱离现实生活的治疗方法更具有实践上的优势。中医行为疗法实践者重实践,不囿于现有治疗理论而勇于开创新的心理治疗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

3.3 注重个体差异性

中医行为治疗的心理转移法、模仿法都是在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使用,灵活多变,秉承了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注重个体的差异性是贯穿整个传统心理治疗的指导思想,《内经》就明确提出了个体的差异性对病情的影响。

然而,中医行为治疗也存在局限性:重实践而轻理论,缺乏量化研究。心理治疗案例的记载仅用一些描述性的语句,难以精确全面地反映出治疗过程和方法,不利于心理治疗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例如习见习闻法与现在广泛运用的系统脱敏法治疗原理十分相似,如果古时医生能够将这一治疗技术再精确化并进一步总结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就有可能不必从西方引进。当然,这种遗憾的产生是与文化背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行为疗法与西方行为疗法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杰出成果,也使我们坚信,注重吸收中医行为疗法的优点才能寻找到适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心理治疗方法,这也是发挥中医心理治疗的优势和推动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颜世富.中国传统情绪疗法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1996,19(5):267.

[2]钟斌.论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方法[J].心理科学,2004,27(1):175.

[3]许汉新,吕秋云.现代心理治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62.

[4]张从正.子和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篇7

音乐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人们带来诸多不同的情感体验,也可以为人们的心理进行一次次的洗礼。由于学生对于音乐情绪所激发出的情感可以做出个体反应,所以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有效地开展心理治疗工作。个体对音乐情绪情感做出反应与个体对音乐情绪情感反应程度的深浅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一、音乐心理治疗概述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以音乐时效功能为前提,遵照系统的治疗手续引用音乐或者是与音乐相关情感体验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音乐治疗的本质内涵是心灵层面的治疗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影响学生的生理活动,尤其是情绪。基于此,初中教育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来缓解学生生理及心理问题,进而解决学生心理病症,增强学生身体机能等。

二、音乐情绪情感与个体反应对心理治疗的作用

(一)个体反应是音乐可以用于心理治疗的物质基础

音乐具备治疗功能,主要是由于音乐中的音律运用于学生个体心理运用具有相似性。音乐作为一种动态性物质,人体情绪情感也是动态性的;音乐本质就是节奏的整合,人体也具备节奏,如:心跳。两者间一旦产生共鸣,学生就会随着音乐而律动,进而深入w验音乐中的情感因素。音乐节奏间的相似性,作为音乐表现诸多主体对象的物质条件,特殊的音乐节奏与旋律,可以使学生的左脑得到短暂的休息,对管控情绪、激发创造力的右脑则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对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发散思维等潜在能力的强化具有较大帮助。

(二)音乐情绪情感对个体反应的调整是心理治疗的主要

渠道

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入,音乐情绪情感逐渐发生变化,学生将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反射强、内分泌多少等显著的生理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指音乐情绪情感所引发的学生反应,对学生音乐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大量专家经反复实验得出,节奏轻缓旋律安静的音乐,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兴奋情绪。如《二泉映月》《念故乡》《在那银色月光下》等歌曲。在倾听此种类型的音乐时,学生会感到轻松、享受,进而逐渐稳定自己的情绪,调节心理问题。据现有调查结果显示,音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既可以实现镇静、缓解痛感的作用,还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音乐情绪情感具备较强的情绪美感,创作者将内心情感寄托在形态美中,结合细腻、巧妙的音律变化,使其可以与人类进行更加密切的情感交流,进而逐渐产生音乐共鸣。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初中生认为曲调比较阴暗悲伤的音乐适合难过情绪,在心情比较低迷时会选择倾听一些曲调比较悲伤的哀乐,会引起情绪的大幅度波动,甚至会出现大哭的现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情绪的释放,只有学生将内心的压力全部释放,才有能力去接受全新的事物。同时,音乐情绪情感对学生个体内心情感具有舒缓的作用。在我国传统演奏乐器中经常出现“散板”的音乐表现手法,此种节奏方式是依据人类心理需求的规律性而创新发展的一种形式。

当前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学生在此种快节奏的教育背景下,经常会出现疲惫的问题,学生迫切期望生活节奏可以缓慢一些,压力得到一定释放,有效实现舒缓身心的心理治疗成效。如:当前比较著名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曲子在前期就选用了散板的表现手法,串联音律,进而有效彰显琵琶曲的艺术性。此种节奏也被专业人士科学引用至“医疗事业”中,通过有效利用一些不显著的节奏音乐,来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其身心放松下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曲调中强劲与阴柔、节奏及节拍的拿捏、力度强弱、高低音等方面的不同,分别代表着镇静、亢奋、舒缓压力、缓解情绪、情绪调节等不同治疗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常见的心理疾病药物治疗主要是对机体突出的诸多病症进行治疗,需要借助外来因素使个体恢复心理健康。音乐治疗则是运用恰当的病理音乐,激起病患的情绪变化,促使个体身心受到治愈。这也是药物治疗与音乐治疗的本质不同。

综上所述,据现有实践结果证实,音乐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有效利用音乐情绪情感,刺激学生的心理反应,舒缓紧张情绪,进而使其发生诸多生理、心理的变化,从根本上实现心理治疗的目标。

篇8

[中图分类号] R743.3;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5-70-03

Effect of Rejecting Depression to Rehabilitation in Nerve Function on Patine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ZHANG Ru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angzhou Iron and Steel Group Company Hospital,Hangzhou 3100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jecting depression to rehabilitation in nerve function on patine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MethodsAll 93 cases patients with PSD were divided into psychotherapy groups, medication groups and combined therapy groups,all patients were taken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 psychotherapy and medication were taken in differents groups,score of hamilton depression score(HRD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hh stroke scale(NIHSS)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 were contrasted during stage of rehabilitation. Results After Two weeks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score of NIHSS and HRDS was lower in medication groups and combined therapy groups than psychotherapy groups,score of ADL was higher in in medication groups and combined therapy groups than psychotherapy groups,four weeks after rehabilitative treatment,score of NIHSS and HRDS was lower in combined therapy groups than psychotherapy groups and medication groups,score of ADL was higher in combined therapy groups than psychotherapy groups and medication groups. Conclusion Compositive therapeutic pattern was could improved depression mental in PDS,was helpful for rehabilitation of never function.

[Key words] Post-stroke depression;Functional impairment of never; Viability;Rehabilitation

PSD是脑血管意外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后抑郁不仅对患者身心健康存在明显影响,而且对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康复也存在明显的影响,既往的研究结果证实[1],在伴有卒中后抑郁的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期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慢,而且其最终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也较差,本文就PSD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伴有PSD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93例,脑卒中后康复期及神经功能缺损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首次发病,既往无脑血管疾病及周围神经疾病病史,无运动功能障碍。本次发病遗留有肢体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证实脑血管病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病程在发病4周内,并排除以下患者:既往曾诊断为精神类疾病患者、意识障碍患者;痴呆或智力缺陷患者以及混合性失语言患者。患者入选后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及心理治疗组,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PSD评分及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临床康复训练方法

药物康复采用丹参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药物及神经节苷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药物,物理康复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进行关节功能的被动训练,如屈伸关节等,每日练习4~5次,每次练习15~20次,活动范围以接近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并且不引起过度疼痛,同时也要指导患者进行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进行主动的功能锻炼。休息时使关节处于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畸形,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平衡感及步行能力训练,练习患侧下肢负重能力等。

1.3 抗抑郁治疗方法

患者入组后分组治疗,心理治疗组采用心理康复疗法,通过交流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评估患者负性心理来源,通过疏通方法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通过组织座谈会,鼓励患者之间沟通、交流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家属同患者多沟通交流,增加患者的角色感,改善患者的逃避等负性心理。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给予舍曲林(万德玛医药集团,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867)(50~100)mg/d[2],综合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康复治疗及药物治疗。

1.4HRDS、NIHSS及ADL评分方法

患者HRDS、NIHSS及ADL评分在患者治疗1、2、4周后进行,HRSD用于评估患者抑郁心理,累及总分超过8分表明患者存在轻度抑郁;累及分值超过20分表明患者存在中等程度抑郁;累计总分超过35分,表明患者严重抑郁;NIHSS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共包括11条,分别反映患者感觉、运动等方面神经功能情况,评分结束后累加得分。ADL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及能力,共计包括10项内容,包括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完成情况,评估后累加得分。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LN-q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HRD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HRD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HRDS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综合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HDRS评分低于心理治疗组,治疗4周后综合治疗组HRDS评分低于心理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

2.2三组患者NIHS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综合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心理治疗组,治疗4周后综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心理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

2.3三组患者ADL评分变化情况(表3)

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ADL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ADL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综合治疗组ADL评分高于心理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

3讨论

PSD是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其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某些部位的脑损伤后能够引起神经递质的表达变化,如边缘系统、基底节部位等梗死后能够引起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表达异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3.4],导致抑郁的发生。此外,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引起PSD的原因之一,脑卒中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使患者的社会角色及家庭角色不同程度的缺失,尤其在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患者,甚至不能完成日常的生活自理,患者很难适应社会及家庭角色的急剧转换,引起患者的心理沮丧、逃避等及精神异常[5.6]。既往的研究显示,PSD能够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伴有PSD的脑卒中患者其神经功能康复的情况往往较无PSD的脑卒中患者差,对PSD进行干预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PSD的治疗方式较多,药物治疗及心理干预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PSD患者给予不同的干预治疗2周后,患者的HRDS评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药物治疗组及综合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心理治疗组,说明PSD的发生的生理学因素是主要原因,采用对神经递质摄取干预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抑郁状态,而在4周后比较发现,在综合治疗组的HRDS评分低于药物治疗组及心理治疗组,说明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于PSD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综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康复治疗2周后,药物治疗组患者及综合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优于心理治疗组,而4周后综合治疗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优于药物治疗组及心理治疗组,说明采用药物以及心理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PSD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心理[7],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锦照.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28-29.

[2] 刘向阳,王松烨,刘家梅.高压氧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7):83-84.

[3] 刘永珍,于逢春,尹静.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 7 年随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5):292-295.

[4]孙凯.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J].吉林医学,2009,30(1):83-84.

[5] 邬俊福.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9):33-34.

篇9

一.引言

图画是人们情感表达的工具,可以反应出人们的潜意识和内化的信息,是潜意识视觉化的过程。图画心理疗法是心理老师以学生创作的图画作品为中介,通过学生、图画、心理老师,三者之间的互动,发展象征性语言,发现内在真实感受,并将其创造性地整合到人格中,最后使学生发生治疗性改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老师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图画的审美需要,而是学生的图画的过程以及对他对于自己图画的解释。图画心理疗法不受场地,画图技巧,学生年龄、语言、认知等局限,对学生的反应没有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图画心理疗法中的评定目的具有隐藏性,这可以减少学生装坏或者装好的可能和刻意表现自己的可能。对于情绪状态的评估具有直观性。可以测量到学生的无意识成分。可以用来进行个体治疗或者团体辅导,阻抗较少,容易被学生接受,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虽然图画心理治疗的方法已经陆续被运用在实际中,比如创造性思维状态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应用,图画心理治疗在灾区心理援助中的运用,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以及有关儿童画教学中等。但是,图画心理治疗在我国的应用仍具局限性,首先它主要被运用在绘画美术当中,其次,它并没有发展出很多的系统治疗方法,国外有图画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在我国这种拥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训练的心理老师还很少。

笔者认为,图画心理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法,非常适合使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中,特别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下面本文就从图画心理疗法的概念、理论基础、应用机制、主要技法和操作技法以及应用现状四个方面出发,阐述其可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二.图画心理疗法的概念

由于图画心理疗法的治疗师的学业背景从艺术家、心理治疗师,到教育者、康复师及精神科医师不等,加上我们图画作为艺术的一种,本身创作就具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属性,所以图画心理疗法已经形成了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

拥有不同背景的咨询师对于图画心理疗法的界定有时候是不同的。比如说,有的咨询师认为图画在心理治疗中最突出的功能是象征性的沟通功能,即借助象征性完成的心理治疗便是图画心理治疗,我们进行的图画过程本身就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不管是画线条,涂色彩,随意涂鸦或剪纸拼贴。这些咨询师将图画心理治疗当作有利于把思维与情感言语化的途径,把图画心理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工具。而有的咨询师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相信,图画本身就是一种疗法,他们看重创造性的活动对心灵产生的独特作用,认为图画的形式和创造过程都具有神奇的康复功效。

无论是哪种界定,都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图画课或者在咨询过程的绘画中就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三、图画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

图画心理疗法是在精神分析疗法、结构化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心理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关系氛围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就能促进学生个性改变,形成自我成长的自然过程。图画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老师会给学生创造一种尊重的、积极关注的、无条件的正向环境,根据罗杰斯的说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真正地表达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对学生创作的图画,则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按照精神分析疗法那样,把它作为心理分析的依据,也可以根据结构化治疗理论,让学生通过图画过程发泄心中压力、通过对图画的分析认识自己,降低内驱力,从而摆脱心理烦恼。

四.主要技法和操作技巧

(一)主要的操作要素

图画心理疗法在实施中有一些主要的操作要素,抓住这些主要的操作要素就抓住了图画心理治疗的关键技巧。

1.图画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图画的内容主要来自3个方面,记忆、想象和真实生活。要画出记忆画是具有难度的事,无论对我们儿童来讲,还是成人。大多数情况中,我们画出的画都会缺少很多微小的细节,概括性比较强。年纪比较小的儿童画想象画比较容易,因为他们不大会关注画里面形象的具体含义,只是自发地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东西而已。而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在自己图画作品中表现和关注具体形象细节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画自己生活中真实事物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我们的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还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这时候,如果教师一味地使用关注语言的心理疗法,可能效果不会十分明显。如果使用图画心理疗法,我们只需要给学生纸笔和图画工具,便可以通过他们的图画内容来了解他们,来给他们提供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2.图画的材料和场所

图画的材料和场所是绘画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我们会用标准A4的画纸,因为那既能对学生的图画篇幅等作出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出人们图画中的一些细节。如果画纸过大的话,可能会引起不恰当的运动和游戏行为。在图画中提供给学生的颜料种类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图画作品的颜色。一般来讲,我们图画用的颜料必须选择适合使用对象的图画发展水平的种类,比如低年级学生就不大适合选用水粉颜料,可能用蜡笔、油画棒比较好。

学生进行图画创作的环境应该尽可能的舒服,给图画者提供的桌子和椅子不能对图画过程造成不适和困难。房间的大小也应该注意,最好不要让图画者觉得太拥挤或太空了。图画的场所布置的怎么样也会对学生图画过程有所影响,太干净整洁的话,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参与与放松有负面的影响;而太花哨活泼的布置则可能会使学生被周围的环境所吸引,这样的话,就会降低他们对图画过程的专注程度了。此外,在进行图画时,我们要使学生感到安全和温暖,这样方便他们自由地画出各种形象。一般说来,学生在图画的时候会不大愿意有人在旁边观看。考虑到这个,我们给学生提供的图画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保证他们的个人空间。

在我们学校,一般都会有心理咨询室,图画的材料也是十分常见的绘画工具,这给了我们在学校中运用此疗法的可能。

3.学生与心理老师的关系

学生与心理老师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图画内容,图画过程中表现的重要因素。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会对图画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说来,要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老师是帮助他们、分享他们思想、感受他们情感的人。心理老师的在场和出现不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压力,或者产生焦虑的感觉。这是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儿童把人物形象画得很小,但那其实并不是他们低自尊或不安退缩等原因,而是他们感受到了图画环境或者心理老师个人的压力。

(二)主要的技法

图画心理疗法目前发展出了很多的技法,特别在日本,有些技法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得比较成熟,下面对这些技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1.自由画

图画心理疗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自由画。这是把精神分析疗法中的自由联想法运用到图画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经常会拒绝“自由地把想到的东西画出来”这个指示。他们会说“我画得很差”“我对画画没兴趣”。这些回应可以解释成潜意识的抵抗,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说明了相对于语言表达,不擅长图画的人要多一些。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最好不要继续要求学生,以防破坏与之建立的治疗关系。

另外,考虑到不善于图画的学生,心理学家们还陆续提出了多种其他的操作方法。比如,对于那些不善于“自由地画”的学生,可以给出题目让他们进行命题作画。而心理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把梦见的东西画出来。当然,这并不需要学生们画得很艺术,只他们需要简单地勾勒一下就可以了。

2.涂鸦法

涂鸦法是在不进行任何思考的情况下,随手画出线条,再根据线条偶然形成的某种意向绘制出图画的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

涂鸦法不单单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并进行自我投射,也可以用心理老师和学生交替作画的游戏式的操作的方法。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交替涂鸦法不单可以表达出学生的潜意识,也可以表达出心理老师本人的潜意识,而这就会给学生一定的影响。交替涂鸦法常见的感想是:“对方画的线条,我一定画不出来,很有新鲜感。而且自己信手画的线条,被对方变成了一幅画,感到很开心。”另外,学生也会有“他没有把我画的线把握好,他没有重视我”之类的反面感想。

3.家庭描画法

对于不善于画画的人,要画人物就已经很困难,画家人就更困难了。这种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圆形家庭画法,用简单的圆形来作画,不善画画的人也能轻松地画出来。从圆的大小我们可以推测出家庭成员对学生影响力的大小,从空间位置关系则可以看出学生的人际关系。用蜡笔涂色的话,还能表现家庭成员每个人的性格。

以上是图画心理疗法主要的技法和操作技巧,还有一些测试,如画树测试,自画像测试等属于主要技法的具体的分支,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阐述。

五.图画心理疗法的应用现状

(一)我国的应用

图画心理学在国外有较多的研究和比较系统的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却还比较少。下面介绍几个应用和研究实例,从创造性思维、自我概念、灾区心理援助、儿童绘画心理等方面说明图画心理治疗方法的一些应用。

1.创造性思维状态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应用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邓怀东研究了不同性别、不同实践年限和不同年龄段的绘画者在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状态特征指标上的差异性,他无法确定对绘画作品优劣评价的固定标准以及流畅状态与作品好坏之间的关系,但他认为有理由相信它们存在相互影响的过程,流畅状态对于绘画者的审美创造活动过程的顺利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研究

雒力静、李春报、周爱保、杨娟、何随福就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自我概念完善中有何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了图画心理干预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高的结论。

3.对儿童蝌蚪式绘画的研究

毫彦研究发现,儿童蝌蚪式绘画是自发性的出现,他认为那应该与潜意识或者本能有一定程度的关系,那也可以反映出我们人类性选择的趋向和人类祖先长期所处的原始状态。

4.儿童画教学方面

谢国华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从儿童画教学中启迪儿童想像力方法,提高儿童构图能力,培养儿童创新意识这一角度,有选择性地对其进行探讨,发现叠加创作法可以引导儿童将需要画的内容进行夸张想像,破除学生原有的绘画形像,将常画的内容与想画的内容重叠,经过想像创造描绘出新形式的儿童画。

图画心理疗法在我国的应用比较少,有关研究多见于美术教师,还有一些关于灾区心理治疗的研究,另外的涉及大学生自我概念完善等方面。具体应用在学校方面比较多,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使用得不多,除了美术领域,其他领域涉及的也不广。

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它特别适用不想说话的学生,或者对治疗有阻抗,怀疑自己口语能力,害怕心理老师“玩他们”的学生,图画传达的内容较文字或者话语来说较丰富,学生自我解答的过程就是探索自我的过程。这弥补了一些偏重语言方面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缺陷,适用于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拥有广泛的使用前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画心理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运用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语言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5

[2] 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

[3] Robin JA. Art therapy : An introduction[m]. NC Lillington :Edwards Brothers ,1998 : 146 ―155.

[4] (美)Barbara Ganim.涂鸦日记:倾听你的心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19.

[5] Reese SH.Art Therapy As Catalystfo Afective Exprsion with Emotionally Behaviorally Disturbed Children in Educational Settings.USA: Ursuline CoHege l996:75―96

[6] Singh A . Art therapy and children : A case study on domestic violence. MA : Concordi a University ( Canadada) ,2001.

[7] Loges NB Mending Hearts:Art Therapy Usedin Public School to Reduce Riskin

Children of Divorce.USA:Ursuline CoHege 2000:44―9

[8] Backos A K. Self-portrai t s with Rap e Survivors in Feminist 2rogerian Art Therapy . USA : Ursuline College , 1997 :35 ―40.

[9] Carolan R. The effects of using selfcreated images on the quantity and level of self disclosure in adolescents. Ed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Francisico ,1992 .

[10] Pagon BK.Insight.oriented Art Therapy with Hospitalized AdolecenL.USA:Ursu.1ine Colege l99l:224―3l

[11] Keve KB.Art Therapy in the Public Schools: Primary Preention children at Risk.USA:The Union Institute l994:57―82

[12] Rabin M.Phenomenal and Nonphenomenal BodvImage Tasksinthe Treatment of Eating dorders.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l987:63―94

[13] Strazisar KC.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15 Group Art Therapy for student Di.Agnosed with Attention.defic it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USA:Ursu.1ine Colege l994:55l一554

[14] Conn SE. Art therapy as a psychiatric couselingmod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hospitalized bulimic [M ]. MA :Ursuline College ,1991

[15] Frith C ,Law J . Cognitive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drawing skills.Leonardo ,1995 : 28 (3) : 203 ―205

[16] 邓怀东.创造性思维状态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应用[J].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250014)

[17] 雒力静.李春报.周爱保.杨娟.何随福.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研究[J].海南医学院心理学系.海南海口.(571101)

[18] 毫彦.对儿童蝌蚪式绘画的思索[J].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篇10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drugs on psychotherapy. The application of drugs based mainly not only on diagnostic types and subtypes, but also on the goals and stages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Psychodynamic meanings about medication in psychotherapy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Pharmacotherapy, Psychotherapy

早在五十年代中期,美国精神病学和其它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对药物治疗单用或结合心理治疗就存在分歧[1]。随着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经验的积累,另有一种逐渐增加的倾向则是主张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2]。本文就心理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的有关作一综述,药物治疗对心理治疗可能的,哪些情况需要用药、用药可能出现的心理动力意义等。

1 药物对心理治疗的可能副作用

(1)药物导致症状减轻,病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动机减弱。大多数精神药物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精神烦燥,神经症性焦虑,或其它症状,这样病人对心理治疗的动力将会大大减弱[1]。根据这一假设预测如药物太有效,病人就不再寻求心理治疗,因为他已从症状减轻中感到满意,于是停止进一步的深层次的人格特征的改变[3]。

(2)药物治疗削弱病人的防御能力。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会过早削弱一些重要防御功能,接着会发生症状替代或其它症状形成的补偿机制。有人报道心理治疗实践如催眠治疗后可能会有新症状的形成[1]。这是假设症状在冲突与防御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焦虑、抑郁、紧张过早减轻会扰乱这一平衡而且释放更深层次的冲突[1,3]。

(3)对期望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来说,药物治疗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1-4]。如病人期望心理治疗而给病人服药会有一定副作用。病人会对药物没有兴趣,对药物怕成瘾或怀疑者也可能不服从治疗或不规则用药;另一方面可能使有些病人感到失去自尊,他以把开药方当成外界的一种控制,或认为治疗者认为他已不能处理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对有一定文化层次、重视心理治疗和自我实现者。对心理治疗的期望因地位、病人的文化层次不同而不同,在一些相信心理治疗的病人中,用药常被认为是一种失败。

2 药物对心理治疗可能的正性效果

2.1 药物使病人易于接受心理治疗

这一假设最常用于心理和药物结合治疗的原理中。其机制认为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改善了病人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症状,病人的心理病理和/或情感障碍减轻,继而病人的不适感减少,此时病人能更好地在心理治疗中进行交流和获益[1,3]。一方面,有一定水平的焦虑、恐惧症状对维持心理治疗的动机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过度的紧张、焦虑症状也常导致病人有效参与心理治疗的能力下降。

2.2 药物影响自我功能而促进心理治疗

有些药物影响言语技巧、改善认知功能、改善记忆、减少分心,促进注意集中等。这些心理功能或能力是自我功能的主要成份,因为适当的自我功能是参与心理治疗的必要条件,且能增进病人从心理治疗中获益[3]。

2.3 药物促进疏泄

疏泄(Cathersis)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基本技术。在癔病的中,一些药物特别是静注巴比妥类药物已用于促进这种效应[1]。这些药物能帮助发现记忆、降低防御、使病人防御的材料进入意识[1,4],增强自我意识感觉、情绪情感、躯体经验的感觉等,以促进心理治疗进程。

3 决定心理治疗中使用药物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心理治疗中使用药物的决定,最关键的是治疗者对治疗的取向及诊断[1,3]。

3.1 治疗者对治疗的取向

领悟取向的心理治疗者较少使用药物[4]。因为使用药物①使治疗者脱离了中立的观察者角色;②也表示一种主动的操纵,使治疗重点转移到对症状的解除;③药物可满足某些驱力,也使治疗关系趋向现实关系;④药物的掩盖了症状,增加理解上的困难;⑤应用药物后,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往往不易被激发出来。但在下述情况下可适当用药:①焦虑过强妨碍治疗进程时;②失眠过于困扰时;③创伤性神经症用药催眠进行麻醉时。支持性心理治疗中使用药物非常普遍。

3.2 诊断

决定用药或心理治疗,诊断是另一关键因素。

重性抑郁或精神分裂症病人特别是急性期,药物治疗仍是非常有价值的[1,5]。中度以下非精神病性抑郁病人对认知心理治疗或抗抑郁剂哪种反应好些仍无定论。一般认为结合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急性期反应并不比单药治疗优越,但对于复发预防方面,大多数研究认为认知治疗单用或结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慢性抑郁病人对药物和心理治疗两种方法比急性抑郁者都要差。有家族抑郁史、REM潜伏期缩短者对药物反应较好[1,6]。

不少研究者将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应用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5,7,8]。但一般认为,没有适当的药物稳定,单从心理治疗不能取得效果。也有研究提示:在药物的维持下,采用社交技能训练如角色扮演、练习、家庭作业等不失为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9],使病人在缓解精神症状的同时获得一些社交知识和技巧。也有研究者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不同家庭干预计划的研究[1,10-11],这样能有效减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复发倾向,病人的社会功能可能得到提高。

强迫障碍中不同亚型治疗选择不同。只有强迫思维无仪式动作者药物治疗为首选;有仪式行为的强迫症患者,既可用药物也可单用行为治疗;有妄想信念或合并重性抑郁等强迫症患者,往往先用药物控制某些病态信念或症状,再合并行为治疗消除一些仪式动作。焦虑症本身具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成分。生理症状如自主神经过度活动、运动紧张可通过抗焦虑药物的应用得到缓解,但心理症状如不合理的恐惧、害怕、担心及人际关系困难,则要领悟取向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或行为治疗来改善。对严重源于心理冲突或同时存在人格障碍者需更深层次的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患者对心理治疗有特别的阻抗,倾向于破坏性的治疗性移情。鉴于此,临床医生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如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有调查认为56%的门诊此类病人接受药物治疗[1],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均有非常高的脱治率。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借药物帮助病人获得情绪气氛,病人能更好地利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反过来也可增加服药的顺从性,这种结合治疗的方式也许能使脱治率得到一些控制。

神经性厌食被认为是有多种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缺陷的一种障碍,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结合。药物主要处理体重低、抑郁、强迫焦虑等症状,心理治疗主要处理摄食行为、社交技能缺陷、家庭交互影响、害怕成熟、独立及体象的歪曲等。

总之,药物和心理治疗的选择性涉及不同的诊断及同一诊断的不同亚型。

3.3 治疗背景

药物治疗家与心理治疗家分开进行与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外问卷调查显示:心理治疗家治疗的病人中79%接受了药物治疗,精神病学家治疗的病人中63%接受心理治疗[1]。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心理治疗者不能处方药物,而需要医生开药,精神科医生由于时间知识的限制,不能同时提供心理治疗,这种三角关系会使病人得到更丰富的治疗计划,但也让病人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知识背景感到迷惑[1,12]。国内大多数心理医生曾经从事过精神科工作,有处方权力。也有纯心理系毕业从事心理治疗不能开处方的,这样,心理医生同时可以开处方的则合并用药的机会较多,心理治疗家不能开处方的则要另外的医生开药,合并用药的可能性相对较少。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不同医生进行的话,就要协调好其中的关系,避免两个医生间出现分裂的倾向[2]。

其它因素还包括治疗形式(个别、团体、家庭或婚姻治疗)、治疗会见频度和长度、治疗目标(最小花费、症状减轻、复发预防、人际改变等)、药物的种类、服药方式等[1,3]。

篇11

1 心理社会治疗

1.1 各种心理社会疗法的共同点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进行系统研究,回顾相关方面的文献发现,各种治疗方法都有以下四个共同点:(1)各种治疗方法几乎都是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的变式,虽然也有些关于心理动力疗法的报道,但没有对其疗效进行对照性研究,因此我们主要讨论认知行为疗法各种变式的疗效;(2)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法本质上都是对成人社交焦虑干预措施的修改,但其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及干预措施都基于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3)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是针对那些符合SAD或回避性障碍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的,大部分的研究其被试都是几种焦虑(如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及广场恐怖症等)并存的患儿,以下主要回顾文献中关于前者的报道;(4)除两个研究外[3,4],其它研究均为治疗组与非随机对照组而不是替代性治疗组或安慰剂组进行的对照研究。以下主要回顾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社会治疗所展开的研究。

1.2 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社会治疗方法简介 到目前为止,有两种针对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措施,即儿童团体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adolescents:CBGTA)和儿童社会效果治疗(socialeffectiveness therapy for children :SETC)。这两种治疗方法都是模仿成年人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方案建立起来的,其共同点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并且都需要对儿童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在两种治疗方案里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治疗社交焦虑与其它焦虑的差别所在。

在CBGTA的治疗方案里,社交技能训练包括给儿童传授一些细节性的社交技巧,例如,怎样接受他人的表扬,怎样提问,怎样变得自信,怎样识别合作者的情绪并做出适当的反应等等。CBGTA社交技能训练中的创新性成分是在每阶段的训练过程中使用"快餐打断"(snack break)式进行"微量暴露练习"(miniexposure exercises),即不仅要求儿童暴露在其他人面前吃快餐,而且在吃快餐时还经常被打断,通过这种方式来介绍与加强各种社交行为。

SETC是专门为青春前期的儿童设计的,社交技能训练除了传授一些类似于CBGTA社交技巧外,其创新性在于增加了一种"同伴共同参与计划"(peer generalization programming)的活动,即在同一个社区里的社交技能好的同伴也和社交焦虑障碍儿童一样参与计划好的活动,这就给患儿提供了一个模仿适宜行为的机会,并且学会友好地对待同组的成员。在每次社交训练结束后,接下来让其在自然情境中通过进行有趣的小组活动如打保龄球、钓鱼等,使他们有机会与内心羡慕但又回避与之交往的儿童进行交往,从而使他们逐渐社会化。

1.3 有关儿童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和社会效果治疗疗效的研究 Albano(1995)等[5]对5名患儿进行治疗,年龄为13~17a,治疗以小组形式进行,共16次,其中4次有选择性地安排一些家庭成员参与,前2次主要是给儿童与父母讲解社交焦虑障碍的性质、维持其症状的因素及治疗过程;在第8次治疗中,儿童与父母都参与一次关于家庭因素在维持SAD中的作用的交流训练;第15次治疗中,父母观察儿童在暴露任务中的表现,并且交流他们对治疗的期望及在本次治疗中的收获。治疗后,虽然没有临床资料显示其疗效,但是,经3mo的治疗,80%的SAD患儿症状显著减轻;1a后,所有儿童不再符合SAD诊断标准,1名儿童症状明显改善;并且,父母与儿童本人也报道其积极情感增加,人际关系质量提高,经过治疗后全部被试的身体健康状况均有所改善。

Hayward(2000)等[6]以35名符合SAD诊断标准的女性青少年为被试,把她们随机安排到治疗组(12名)与非治疗组(23名)。结果发现,通过儿童与父母诊断问卷调查表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相比,治疗组45%的儿童不再符合SAD的诊断标准,而在非治疗组只有5%。并且在单相重型抑郁症的治疗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治疗组只有18%的儿童符合重型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非治疗组却有41%。虽然研究结果表明CBGTA是很有前景的方法,但1a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符合SAD诊断标准的人数却没有显著性差异(40%和56%),用成人社交恐怖症、焦虑症调查表(SPAIA)评定其平均得分分别是96.4与99.2。

以上两个研究表明,CBGTA对治疗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是有效的,不但使SAD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情绪障碍、其它焦虑障碍以及所有被试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有明显改善。但是疗效的维持只有在Albano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因此,在CBGTA的治疗方案里必须注重加强疗效的巩固方案,有研究者也正在进行相关的工作。

Beidel[7]等人进行了对照性研究,比较了SETC组和其它治疗组的疗效,他们以67名8~12a的儿童为被试,这些儿童均符合SAD的诊断标准,把他们随机安排到SETC组或其他治疗组,其他治疗组在会谈次数及时间、治疗师的接触、社会暴露任务等方面与SETC组基本匹配,不同的是SETC组进行的是个性化治疗(the inpidualized nature of SETC)。结果发现,在SETC组,67%的儿童不再符合SAD的诊断标准,但在其他治疗组却只有5%。并且用儿童社交恐怖症、焦虑症调查表(SPAIC)评定,两者的差异也非常显著(53%和5%)。在进行6mo的治疗后,SETC组85%的儿童不再符合SAD的临床标准,且儿童本人、父母及其他评定者都认为患儿的社交表现明显提高。

以上的研究表明,SETC的疗效不仅是长期的、显著的,而且该研究还排除了其它非特定因素的干扰,其结果是可信的。因此,对青春前期的社交焦虑障碍儿童而言,SETC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是,仅仅由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

1.4 研究的改进与创新 通过广大研究者的努力,对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心理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关的研究还很少,得出的结论也有限,对于将来的研究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团体治疗方式与个别治疗方式进行对照研究,以便确定最理想的治疗模式;(2)通过研究确定治疗以多少次为最佳;(3)各种治疗方法中的治疗要素对疗效的影响因素;(4)同伴共同参与计划的治疗方法有较好的疗效,其优点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研究。

另外,在以上所报道的研究中,对疗效的评估还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1)在模棱两可的社会情境中评估儿童、父母及家庭成员的问题解决策略;(2)让儿童写两周有关自然情境中社交活动情况的日记;(3)对儿童的自信与亲社会行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评估。通过以上多种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SAD的干预措施能否推广。

最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手段对疗效进行评估:采取经验取样法(如电子日记)对社交活动、消极或积极的情绪的趋势进行定性定量评估;采用实验室实验法评估某些社交技能,如笑、自我揭示的互惠等;把评估纳入"积极心理学"体系中,构建诸如幸福、善良、勤奋等人格特质。

2 心理药物治疗

目前尚缺乏针对儿童或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进行药物治疗疗效的总结性研究。Birmaher(1994)等人[8] 的开放性试验表明,SSRI对治疗有多种焦虑障碍的儿童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因其结果不是针对特定的焦虑障碍的,因此对青少年来说是否有同样的结果不能从资料中得以证实。Mancini(1999)等[9]报道7例有广泛性社交障碍的儿童(7~18a)应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总之,这些结果指出,SSRIs对于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还应通过双盲试验、安慰剂试验等对照研究来进行证实。

由于没有对照性研究来证明药物治疗对儿童青少年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对许多儿童病例,儿童精神学家只能求助于成人的标准来进行推断,因此以往研究的意义也很有限。对成人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提示,MAOI类、氟西汀和其它SSRIs类药物治疗成年人社交焦虑障碍有效。尤其是SSRIs类药物是治疗成年人社交焦虑障碍较有效的第一线药物。尽管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药物治疗儿童社交焦虑障碍时还是必须谨慎,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Kearney(1998)等[10]发现,在对有各种焦虑障碍儿童(主要是强迫症与厌学症)进行药物治疗的回顾中,大部分的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使用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治疗,由于各种障碍与各种治疗方法交叉在一起,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共同效果;其次,对成年人进行精神病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在何程度上可以推广到儿童青少年,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未知。因此,一般认为,药物治疗不应被用作儿童焦虑障碍的唯一干预措施,而是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但是,还没有研究比较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这两种联合治疗中究竟哪种治疗方法对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更有效。Heimberg(1998)[11]等最近以有社交焦虑障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苯乙肼与安慰剂,认知行为治疗与"安慰剂"(支持性心理治疗)的疗效,结果发现,治疗12w后,通过多种评估工具的测量,两个治疗组均有同等的作用,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这些研究都在探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及联合治疗的疗效。

3 结语

尽管目前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认识和理解仍然是初步的,所进行的研究也很有限,但毕竟已经引起人们的研究,尝试深入了解这种障碍的病因学、症状学、流行病学,试图提高诊断及评估的正确性,从而开展有效的治疗。以后应进一步进行各种方法、疗效的对照研究,采取各种评估方式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等,这将有助于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进一步理解和更有效的治疗,从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元吉,汤宜朗,蔡焯基.社交焦虑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3):184

[2] Heimberg R G, Stein M B,Hiripi E,et al.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social phobia in the United States:A synthetic cohort analysis of changes over four decades[J].European Psychiatry,2000,(15):29

[3] Beidel D C,Turner S M,Morris T L,et al .Psychopathology of childhood social phobia[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9,(38):643

[4] Silverman W K,Kurtines W M,Ginsburg G S,et al .Treating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9,(67):995

[5] Albano A M,Marten P A,Holt C S,et al.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reatment for social phobia in adolescents:A preliminary study[J].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95,(183):649

[6] Hayward C, Varady S,&Albano A M,et al.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social phobia in female adolescents: Results of a pilot sth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0,(39):1

[7] Beidel D C,Turner S M, Morris T L.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childhood social phobia[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91,(22):205

[8] Birmaher B,Waterman G S,Ryan N, et al.Fluoxetine for childhood anxiety disorder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4,(33):993

篇12

绘画疗法是一种接近自然、感受环境的心理治疗方式,既能放松综合的感觉,又能形成有用的认知行为。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对其的定义为:借助艺术治疗师的帮助,以绘画、塑造等艺术为媒介,从事视觉心象的表达,藉此表达存于内心未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1]。

绘画疗法有两大理论基础,一为大脑偏侧化理论,一为投射理论。前者认为大脑左右半球存在优势分工,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右半球分管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是图像性的、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具有音乐、绘画、综合的集合—空间鉴别能力[2]。后者认为绘画疗法是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利用模糊的(中立的)刺激来探究人格的深层,引发出能够反映被压抑为无意识的经验、欲望、情绪的反应;它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能使在明确的测试状态下被试无法表现或不愿表现的态度、人生中的变故等清楚地表现出来,投射法的解释以作为整体的人,即“统一为无法分割之格式塔的独特人格”为前提,不同于标准化人格量表得出的特性或倾向等特征的列表[4]。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是心理投射的技术之一。

意象和言语属于不同的认知系统,用逻辑思维中的言语改造原始认知中消极意象(心理障碍)是很困难的,言语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存在局限性。

Robin(1998)认为人类的思维大多是视觉性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是禁锢的,其创伤性经验可能会被压抑,无法用言语表达,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甚至导致治疗的失败,而艺术则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愿望,摆脱了社会道德标准的顾及,当个体意识到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或冲动时,可能就会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事实上也为患者提供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新方式。

绘画疗法有以下几点优势[3] :一为一幅绘画作品或系列作品可出现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可提示出多种不可调和的情感;二为绘画手法、形式灵活,不需熟练技术,任何人都可参加;三为绘画可使心理治疗常态化,日常生活中都可开展;四为绘画可安全地释放毁灭性的力量。国内外都有学者报道表明绘画疗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证实了其优势。Reese(1996)报告了对16名年龄在5-12岁的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所做的绘画治疗的研究,探讨绘画疗法用于情绪表达的机理。Logies(2000)和Singh(2001)报道了绘画在创伤治疗方面的作用[5]。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损伤,更使得灾害中幸存下来的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遗留有精神上的伤害,这些伤害会通过情绪和身体表现出来,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幸存者往往会出现回闪、情绪压抑、忧郁、焦虑、麻木、缺乏情感、自责、对未来迷茫、肌肉紧张、害怕重新经历创伤、高度警觉、退缩等,创伤记忆被受创伤者整个压入潜意识,难以重构整个过程。绘画治疗中,受伤者通过绘画透露出潜意识的记忆,把包涵其中的肉体痛苦或丧失的情感全部表达、宣泄出来,缓和了情绪上的冲突。

根据德田良仁[3]的归纳,绘画疗法有以下分类,乱涂描绘法、色彩拼绘法、交互色彩分割法、人物画、房屋描绘法、HTP、家庭室内画、动态型家庭画、家庭整体法、风景构成法、加框法、课题印象画、空间联系法、交互剧本故事统合法、照片写真利用法和集体绘画制作法等。

研究认为绘画疗法适用于以下人群:不能说话或不想说话的患者,如孤独症、失聪、迟钝、大脑损伤、妄想;对言语治疗有阻抗的人,如对谈话疗法有抵触情绪,而其他方法均无疗效的;怀疑自己口语能力的人,和害怕治疗师“玩他们心理”的人。通过绘画疗法可以处理的心理问题有饮食障碍(如食欲减退、贪食症、暴饮暴食),物质滥用(如酗酒、吸毒),待受害者,分裂样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2]。

参 考 文 献

[1]张振娟. 绘画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26): 120-122.

[2]魏源. 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27): 5946-5947.

篇13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43-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血管性神经症的认识不断深入,心理治疗、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上述基础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法已成为心血管神经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我院从2008年6月至今,接诊35例心血管性神经症患者,对这些患者主要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今,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35例。其中,男10例,占总人数的28.57%;女25例,占总人数的71.43%。年龄35~55之间,平均年龄42.3岁,病程0.5~2年。全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慌、气短、胸闷、头晕、耳鸣、多汗等症,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西药治疗:常用药物有镇静安定药、抗抑郁抗焦虑药、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药、营养及调节神经药等[1]。另外,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采用不同的西药进行治疗,例如本例中有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治疗中给予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7例频发期前收缩患者,治疗中适当选用了普罗帕酮、莫雷西嗪;而对4例偶发期前收缩及心悸的患者,并没有采取药物治疗,向患者解释症状,从而得到患者理解与配合。本组中有9例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治疗中采用抗焦虑药如苯二氮

艹卓类、丁螺环酮等,抗抑郁药如氟西汀、米氮平等。

2.2 中药治疗: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针剂为刺五加注射液,该药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异嗪皮定、β-谷甾醇、琥珀酸等,其中丁香甙和紫丁香树脂酚双葡萄糖甙具有抗疲劳作用,为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提供了化学物质依据[2]。本组患者中根据症状反应,对6例胸闷气短、头昏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的患者采用纯中医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刺五加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刺五加注射液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平衡作用,有抗疲劳、抗应激、降低心率等多重作用:对胸闷气短、头昏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克服西药在治疗时的不良反应。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效果显著,疗程短,但容易产生抗心律失常、镇静安神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药治疗作用较温和,但对部分伴有心律失常及较重焦虑和抑郁症状患者疗效欠佳,因此在本组中,对4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症,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例如尽管刺五加注射液对胸闷、心悸气短、头昏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一般,因此治疗中酌情与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效果显著。

2.4 心理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十分密切,患者的精神痛苦远重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因此,治疗中除了运用药物治疗外,要反复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让其意识到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治疗中要尊重患者,耐心倾听他们对病情细节的描述,准确掌握其发病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在本组35例患者的治疗中,均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患者在极其放松的情况下,自愿配合治疗,效果尤其显著。

2.5 运动治疗:治疗过程中,要鼓励患者正确认识病情,合理安排工作、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有利于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缩短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对35例患者进行锻炼,活动的要求,其中19例患者坚持不懈,自始至终坚持锻炼,与另外16名患者相比,这些定期参加运动的患者,病情恢复快,治疗时间比预想缩短,因此,体育锻炼也是治疗心血管性神经症的重要治疗手段。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将治疗评定标准规定如下: ①显效:症状明显改善;②有效:症状有所改善;③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结果:根据治疗评定标准,35例中,显效21例(60.0%),有效9例(25.7%),有效率为85.7%。

4 讨论

关于心血管神经症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和性格有关。患者神经类型常为抑郁、焦虑、忧愁型。当精神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工作紧、压力较大时很容易导致发病;另有部分患者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疑似症状产生过度忧虑而诱发本症。对于心血管性神经症的治疗,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中医治疗运用辨证施治原则,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小,因此,中医治疗对心血管性神经症的治疗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学者主张采用西医治疗;随着医学界对心血管神经症的探讨不断加深,后来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的说法;而现代的治疗方法则是以中西医结合、心理治疗、运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为主。另外,在采用西药治疗此病时,对于合并焦虑症的患者使用抗焦虑药物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且不能长期使用,以防出现严重副作用如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