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统计学特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感情投资就是教师对学生倾注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堂课师生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即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感情投资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为此,教师要明确表达对学生的爱。通过交谈和信息反馈,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关心其生活,了解其思想动态,洞察其细微变化,和其交朋友,让其真正亲近你,热爱你,尊敬你,支持你,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喜爱你所教的科目。尊重和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先导条件。
实践证明,上述各种激发培养兴趣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要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浓厚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长期不懈地努力。
2.教给操作方法,使学生“会”动
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让学生们学会灵活、熟练、正确地操作键盘和鼠标来达到需要的目的。我们不能让小学生只会机械地使用键盘和鼠标,而要让他们明白键盘和鼠标的功能是指挥计算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怎样让小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呢?计算机游戏的操作就是最好的“导体”之一。
计算机游戏的操作成为学生们对键盘和鼠标绝好的“练兵场所”,例如在《扫雷》和《纸牌》游戏过程中,学生们必须熟练鼠标左键、右键、移动和单击等基本操作方法,才能顺利地完成游戏。在《金山打字通》这个软件的击键游戏中,只有在熟练掌握键盘中的各个键时,才能得到高分。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对游戏的使用技巧会自行琢磨,不用教师多说,他们也会根据计算机提示和自己的试验熟练掌握,为以后使用其他应用软件打下基础并且建立信心。计算机游戏对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
3.运用比喻,结合实际事物,让课堂形象生动
为了能形象地解释一些概念,可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给小学低年级学生讲解。举个例子,现代计算机已把运算器和控制器这两大功能模块制作在一个芯片上,被称作CPU(即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好比人的心脏对于人一样。因此当前计算机的档次也以CPU的速度来衡量。在教学当中把CPU比作人的大脑,它是计算机的指挥官,而输入设备,例如扫描仪,可以比作眼睛;输出设备,例如音箱,可以比作嘴巴;存储器可以比作记事本,等等。这样讲解,学生不但集中精力听讲,而且对所讲的知识印象深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打比喻的方法,力求把枯燥的概念讲解得通俗、易懂、形象而又生动。总之,打比喻是一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接收授课内容的灵活方法。
4.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驱使孩子们去“寻求新异”,去“打破沙锅问到底”。对于电脑这个新鲜而又神奇的东西,初学的小学生更是充满了幻想,问题肯定不少。在电脑课上,孩子提出问题,教师不应该责骂孩子们“异想天开”、“不切课题”,等等,这样,就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束缚学生的思维,挫伤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敢发言提问;相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孩子们产生更多的疑问,发挥想象。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电脑画图”,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师问:“美术课我们学了画图,现在如果要大家画个红苹果,大家肯定能画得出来吧?”生答:“我们都会画。”师问:“今天电脑老师要教同学们不用颜料、纸和笔等画图工具来画这个红苹果,好吗?”这一下子激起了许多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产生了许多疑问。生甲问:“电脑画图不要用颜料和画笔吗?”生乙问:“电脑画图不用纸,那画在什么地方呢?”生丙问:“画好的图可以拿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吗?”……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和他们提出的问题,我说:“同学们对电脑绘画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想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来学画一画,不就知道了吗?”于是,同学们学着老师,拖动着鼠标,用椭圆工具画圆,用填充工具填上红色,用橡皮擦修正……不一会儿,一个个红苹果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同学们看着自己第一次用电脑画出的图,心里乐滋滋的,在学电脑画图的过程中,课前的疑问也一步步解开了。又如五年级电脑课学Internet中的“网上购物”,我就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问:“同学们日常生活中都去商店买过东西吗?”学生们对答如流,把购物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师又问:“如果要在网上买一本书,是不是也一样呢?”接着,有学生就提出了问题:“网上到哪里去买书呢?要办什么手续呢?”“网上书店有新华书店的书多吗?”“怎么付钱呢?”“网上的书能打开看吗?”“会不会上当受骗呢?”……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了网上书店,登录购书网站,和孩子们一起“逛书店”。孩子们就像平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购物一样,乐在其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如何在网上购物。在轻松学知识的同时,他们心里的疑问得到了解决,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
5.联想助记忆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世界偏头痛的发病率8.4%~28%,日本偏头痛的发病率为8.4%~12%,我国偏头痛总体发病率9.3%。目前有关儿童偏头痛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尚缺乏,比较公认的儿童期偏头痛发病率为2%~5%,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14岁左右发病率约为10%。
年龄因素 儿童偏头痛的发病年龄多在6岁左右,最小可见2岁发病。10岁以前男孩略多于女孩,10岁以后女孩多于男孩。儿童偏头痛有自然“痊愈”的倾向,约23%的患者在25岁左右头痛消失,而多数患儿发作至成人期。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痛逐渐减轻,恶心、呕吐倾向减少。
遗传因素 偏头痛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34%~90%有家族史,母亲的遗传因素强于父亲。双亲患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75%;近亲有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50%;远亲有偏头痛,子女发病率为20%。
易患因素 偏头痛的易患因素及诱发因子包括劳累、紧张、日晒、生活规律改变、睡觉过多或过少以及特定食物等。特定食物主要有巧克力、奶酪、酒精、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浓缩的砂糖、奶油冰淇淋、腌制品等。头痛发作时咳嗽、某些异常气味、光、噪音、气候变化,又可加重偏头痛。
发病机制
迄今为止偏头痛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关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血管源学说 血管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与颅内外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有关。20世纪30年代Wolff首先提出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先兆期颅内血管收缩,因血管痉挛缺血引起视觉先兆;头痛期为颅内外血管扩张,使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多肽,导致无菌性炎症而诱发头痛,此观点一直为众多学者接受。此后,有学者研究发现,偏头痛先兆期虽有脑血流量减少,但头痛期脑血流量并不增加,或头痛期脑血流量仍继续下降以及无先兆期患者脑血流量始终无变化。1990年0lesen等提出,先兆型和无先兆型偏头痛可能是血管痉挛程度不同的同一疾病。他们认为先兆症状是脑血流量降低的结果,因视觉皮层的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因此最先出现视觉先兆,以后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量可表现减少、增多或先减少后增多,而这些变化与头痛类型、有无先兆并无恒定的关系。部分患者头痛间歇期亦存在局部低灌注区或脑血流速度增快。总之,关于偏头痛与脑血管功能异常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一致,有待进一步阐明。
神经源学说 神经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继发性内分泌改变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Milner等应用皮层扩散性抑制现象解释偏头痛先兆,皮层扩散性抑制现象是指各种因素刺激大脑皮层出现由刺激部位向周围组织扩展的皮层电活动的抑制。脑干蓝斑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中缝核的5-羟色胺神经元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和起始部位。总之,偏头痛发作是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结果,是由不同神经递质介导的脑内不同区域神经元活动所致。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是目前研究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它是将神经、血管、递质三者相结合。该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涉及3种机制,即供应脑膜的颅内外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神经释放血管活性肽引起神经源性炎症以及中枢痛觉传导的抑制降低。
偏头痛患者存在高度可兴奋性大脑皮层,多种因素影响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离子通道,使神经元对内外因素更加敏感,诱发皮层扩布抑制。皮层扩布抑制启动了偏头痛先兆,同时也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偏头痛先兆是由于局部神经元去极化和(或)伴随皮层扩布抑制的局部缺血导致。除皮层缺血外,皮层扩布抑制还伴有硬膜血管血浆蛋白渗出和脑膜传入刺激。偏头痛的疼痛发作就是由于上述过程导致脑膜血管的神经源性炎症以及三叉神经传入的敏感化,此反应包括逆行性三叉神经的激活和顺行性面/颜浅大神经血管扩张系统的激活,提示偏头痛发生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被激活。此过程中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发作的关键环节,它是以脑膜血管扩张、血浆外渗、血小板活化及肥大细胞脱颗粒为特征;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和神经激肽A等神经肽的释放及其所导致的神经源性炎症是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基础。另外,β-转化生长因子、白介素8、组胺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及血小板激活增加也参与偏头痛发作。但是,有少数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源性炎症并不是偏头痛的主要因素。
偏头痛与遗传 60%~80%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多数为多基因遗传,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通常遗传因素在有先兆的偏头痛比无先兆偏头痛更常见。研究显示,有先兆偏头痛患者中有多巴胺受体(DRD2)基因C/C型突变,部分患者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的插入/缺失,以及患者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T/T型呈高出现率等,这些研究显示偏头痛具有遗传学基础,为偏头痛的治疗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
此外还有低镁学说、高钾诱导的血管痉挛学说、脑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学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学说、线粒体功能假说以及免疫学说等。
总之,随着对偏头痛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防治偏头痛的发生,其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一、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1.1二元冲击系统动力学模型针对多元冲击机械系统而言,无论其结构多么复杂,其动力学模型都可以看成是弹性杆、弹簧、刚体、活塞这些零部件组成的,只是其所包含的零部件数量及其位置不同而已。根据冲击机械系统力学模型中所包含的独立弹性杆件数可将常见的冲击机械系统分为一元、二元和三元冲击系统。本文中二元冲击系统由弹性杆一、弹性杆二组成,其简化力学模型如下:
1.2二元冲击系统数值模拟目前,冲击系统的波动方程定解求解方法主要有特征线法和透反射关系法[1]。特征线法的本质是将偏微分方程沿特征线转变为常微分方程,对于波动方程,由特征线理论可知。前者称之为特征线方程;后者为沿特征线上的特征相容关系。弹性杆上任一点在任一时刻的速度与合力称之为状态向量,其状态向量可用矩阵表示为。透反射关系法是根据透反射规律由初始状态的顺波和逆波得到所考察截面各时刻的顺、逆两波。将弹性杆离散成等长度的若干单元,在每个单元中都存在顺逆两波,用矩阵形式表示为。本文运用透反射关系法编制相应的Matlab程序,求解二元冲击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参数数值解。
2可视化系统框架
2.1总体框架系统二元冲击系统是以Matlab为基础,实现Delphi和Matlab混合编程进行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冲击系统二维模型设计和结果分析。整个系统总体框图如图2所示。
2.2可视化流程图3所示为整个系统可视化流程图。启动Delphi应用程序,输入冲击系统模型参数,这些参数具体是指弹性杆一、二的长度L和直径H,由这些长度和直径能完全确定两弹性杆的形状。运行指定可视化程序,调用Matlab数值模拟程序,将这些参数调入Matlab中并保存到M文件中,之后Mat-lab冲击程序开始计算,计算冲击的每一步过程。完成计算得出结果数据,这些结果数据包括冲击系统每个弹性杆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加速度、位移、能量等动力学特性参数。结果数据保存成图形曲线形式再输入Delphi中,待用户选择将要显示的结果,由Delphi显示结果,整个过程结束。
3界面定制和流程控制
3.1Delphi对Matlab的调用方法Delphi是一种优秀的可视化应用软件开发工具,但它在算法和数值处理分析方面其效率远远低于Matlab。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Delphi应用程序作为整个系统界面定制工具,Matlab作为后台数据处理支撑工具,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ActiveX技术是一种独立于编程语言的组件集成协议,本系统建立一个Delphi应用程序和Matlab之间的ActiveX的自动化连接,Delphi作为控制端,Matlab作为服务端,实现Delphi对Matlab调用,并可向Matlab传输或者从Matlab中接受数据。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建立ActiveX对象,在机器内安装并注册Matlab,注册方法即以命令行的形式执行“Matlab/Regserver”命令。之后在Delphi中使用下列语句即完成调用:Matlab=Createoleobject(‘Matlab.Application’);这就创建了Matlab的ActiveX实例。完成调用后,Del-phi可以通过五个函数来调用Matlab。这些函数为:Execute(执行Matlab命令),PutFullMatrix、GetFullMatrix(传递数据),MinimizeCommandWindows、MaxnimizeCommandWin-dows(窗口操作),这些函数极大地方便Delphi与Matlab之间功能开发。
3.2二元冲击机械可视化系统设计以某型号凿岩机的活塞-钎杆二元冲击系统为例,弹性杆一视之为活塞,弹性杆二视之为钎杆。活塞以一定初始速度撞击钎杆,钎杆固定。可视化系统主界面如图4所示,其界面包括参数设置、模型显示、程序载入、程序结果显示、特殊点结果显示和系统退出等控件。的对话框,从该对话框中可以自主设计二元冲击系统原始模型尺寸,以变截面为界将弹性杆分成若干段,每一段需要输入的尺寸是长度L和直径H,将所有段组合起来就可以确定整个冲击系统的具体尺寸。不同结构尺寸的弹性杆产生不同波形的应力波,不同波形的应力波作用于不同力学特性的工作介质时,冲击系统的力学参数如击入量、能量传递等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图6是显示二元冲击系统的Matlab中M程序的界面,在该界面中可以看到从参数设置中保存进来的模型数据,并且还可以使用户在该Delphi界面中直接输入或者修改Mat-lab命令,修改之后关闭自动保存。图7和图8是二元冲击系统计算结果显示的界面。图7是M文件计算结束之后二元冲击系统的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包括活塞和钎杆各自的受力图、能量图、速度图和位移图。红色曲线代表活塞的情况,黑色曲线代表钎杆的情况。部分程序如下。在二元冲击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中,往往需要对弹性杆的某些特殊位置点(如变截面处、接触面等)进行详细的运动、受力分析,特殊提取点位置是从二元冲击杆件的最左端起始,将特殊点与起始点之间的距离输入进去,点击需要得到结果图按钮就可以得出需要的结果图,这些结果图可以是应力图、合力图、速度图和位移图。
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迫切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