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一数学导数概念

高一数学导数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一数学导数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一数学导数概念

篇1

高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况将会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数学概念理解能力较差,掌握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基于以问导课,设计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文章将结合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实际活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快速提升.

一、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需要摒弃满堂“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教学指导目标,基于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为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问导课,设计驱动教学中,教师需要可以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入于其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曲线与方程”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一为指导学生学习并理解曲线方程,明确曲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特殊曲线和方程之间的互为表示关系.其二为指导学生明确求曲线方程的基础步骤,学会自主解答问题.其三为通过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同一曲线方程的影响进行分析,能够合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其四为能够自主分析一些简单的曲线方程,学会利用坐标法解答数学问题.

二、灵活设计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概念产生兴趣,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使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问导课,设计驱动”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设计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使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也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质量.

教师可以将前后座的4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为学生布置各式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如“你想邀请朋友到××餐厅吃饭,餐厅位置在兴华街北二路左侧20米,你该怎样叙述呢?”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进行解答,用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来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再如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画出两坐标轴所成角在第一、三象限中的平分线m,并写出方程;画出函数y=2x2(-1≤x≤2)的图像c”.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进行图像展示,并组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操作或者在组内借助纸笔进行绘制(详见图).在学生画完图像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对照抛物线的一部分C和方程,如果符合某种条件的集合M与C分别和其他方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和分析,得出“如果M(x0,y0)是m上的任意一点,那么它到两个坐标轴的距离是相等的,即为x0=y0,它的坐标(x0,y0)即为方程x-y=0的解.但是如果(x0,y0)是方程x-y=0的解,即为(x0,y0),以此为解的坐标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同,它则在平分线m上,则可以将直线m和方程x-y=0相互联系.”

三、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关注概念形成的同时,指导学生重视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在充分调动学生数学概念探究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申,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概念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并能够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结构.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中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相关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所以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给与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教师需要多采用“请”、“谢谢”等话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灵活设计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以及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方式,不断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熟悉教材的老师都知道,任教A版必修教材的主编寄语中提到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清楚的、数学是有用的,整套教材力求做到概念引入“自然”、逻辑叙述“清楚”、知识体系“有用”,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好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实用性,成为老师们教学研究中津津乐道的内容。

一、数学是自然的

人教A版教材中利用高台跳水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观察两个图象(一是高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一是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发现函数的增减与导函数正负之间的联系。意在借此体现数学在物理和生活中的应用。而现实教学中很少有老师选用这一素材,因为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加以研究加大了学生的认知难度,不利于新课的讲授。多数教师会直接利用课本第二个环节引课:结合大量的函数实例,借助图象(几何直观)让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降低了认知难度。但仅仅利用几个学生已经耳熟能详的函数就想体现导数的价值,大有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

笔者认为好的引课首先应该是自然的、承上启下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可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在后续拓展中了解了利用“同增异减”可以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对于其他函数的单调性又该如何判断呢?有统一的方法吗?笔者结合课本,精心设计三个表,基本覆盖了前面所学的导数公式和运算法则,起到巩固前知的作用。三个表的安排又各有深意,表1意在体现利用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表2意在利用单调函数的加减和复合函数求单调性,对于表3中的函数又该如何求单调性呢?提出问题,通过表格间的联系层层递进地引入新课,通过求前面三个表中各函数导函数大于0的解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身体验导函数的正负与原函数单调性间的关系,认识到导数作为研究函数单调性通法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引课正如主编寄语中说的:“概念的形成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

二、数学是清楚的

“清楚的前提,清楚的推理,得出清楚的结论。只要按照数学规则,按部就班地学,循序渐进地想,绝对可以学懂。”教材中例2利用大量的篇幅举例如何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甚至在第(3)(4)问中去除部分关键内容让学生填空,力求清楚地表达严谨的解题逻辑格式。但是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材的安排还不够合理、不够清楚。问题不在解题过程,而在例题的选取。4个小例中有3个定义域为R,另一个给出了x的取值范围,例题的讲解中没有涉及求定义域,缺少了这一环节,很容易让学生忽略定义域对单调性的影响,而恰恰这是万万不可的。所以,在教学中整合教材,合理地选取例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数学是有用的

教材第24页有一个思考:“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思考某个区间上函数y=f(x)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与其导数正负的关系。”多数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选择忽略,从得到定义后直接进入例题讲解。笔者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编者提出这个问题不是空穴来风,定是有用的。课本设计结合实例,借助几何直观探索并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函数正负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严格的证明,因为严格的证明需要导数的很多基础知识,远远超过本节的教学要求。但是不给证明不代表可以不问究竟,究竟为什么利用导数可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如何解答学生心中的疑虑?这里的思考把导数的定义与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联系起来,从概念的角度表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当于旁证。所以,对“思考”的探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教材内容的重构既要依托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裁剪”,对教学资源做出合理的选择和优化,为学生一一呈现出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数学课,是教育一线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黄超.以审慎和发展的眼光优化教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7):24-26.

篇3

一、初、高中数学的差异

现行高中数学课本,与初中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叙述语法结构简单、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因此,学生学初中数学并不感觉太难。高中数学语言叙述较为简练,叙述方式又比较抽象、概括、理论性很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了。再加上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师生认为最难的部分“函数”放在高一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四种命题、函数概念、二次函数等。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初中的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新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点易混点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就要把“三个二次”(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给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从图形上理解。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顾在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为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做好必要的铺垫,如: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像,二次函数的表示等等。

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所以教师课堂速度较慢,能争取让全部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再加上反反复复练习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有九门课程学生同时学习),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学生集中学习数学的时间相对比初中也减少。这样对学生的能力就要求更高了。

二、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但高中的运算还经常会用到。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三项式且二次项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很少,而且几乎不涉及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解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等都会用到。

3.初中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只处于理解水平,二次函数却式贯穿整个高中的重要内容,解不等式、判定单调区间、求最值,研究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等等都要用到二次函数知识,但高中教材没有专门安排二次函数的讲解。

4.图像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三角函数时,图像的伸缩、平移、对称确是重要内容。

5.含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不等式、函数、导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而且经常是压轴题,含参数讨论是常考的一类解题思想。

三、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篇4

一、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讲,知识点独立性较强,并且作为高等数学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高中数学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关系较为复杂,具有高度抽象性,本文笔者对高中三年数学科目的整体框架进行了分析,并概括出以下三方面特点:

1.高中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

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抽象数学知识,如函数映射等。但高中数学抽象知识的逻辑复杂程度更高,在这一阶段,数学这一学科也将逐渐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来理解知识点。

2.高中数学知识点密度大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增强。高中数学正是适应了学生这一思维发展过程,每单元涵盖知识点数量大,内容庞杂,课堂上需要介绍的知识点也很多,这就迫使教师要大大提高课容量。除此之外,高中数学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这就更增加了知识点的复杂程度。

3.高中数学知识独立性强

高中数学知识较之初中数学知识独立性更强,很多知识都是入门介绍,并无之前的学习基础作为铺垫,因而独立性很强。除此之外,高中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独立性也较强,他不同于初中数学知识章节关联性、系统性强的特点,其各章之间相对独立,函数与几何两大部分也相对独立。高中数学独立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要建立多式思维,要能够在不同知识间快速转换思路。

二、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1.高中数学的日常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不断增强,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四多”的习惯――多听、多做、多思、多问。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听”是“学”的基础,“做”是“学”的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二者统一到实际问题解决中,遇到难题首先要多“思”,要充分调动大脑思维运算所学知识点,如果自身还不能解决就要多“问”,务必要将难题弄懂、弄会,破除学习障碍和知识盲点。

高中数学除了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也讲求一定的学习套路。具体来说,首先学生要善于听讲,会听讲,除了单纯的“听”以外,还要做好记录,将无法完全弄懂的知识点做好笔记,然后课下多做相关练习。尤其是教材后的练习题,这些都是高中数学中最为典型的题目,学生一定要做懂、做熟。同时,针对高中数学知识较为复杂的特点,学生还需要加大练习量,不断强化巩固所学知识。而后,学生要对练习中不会做以及做错的习题进行系统分类与整理,对于仍旧无法解答的,及时向教师提问。最后,学生经过了听讲、练习、整理这一整套学习循环后,对知识点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脉络,此时教师要协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梳理,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整体思路。

2.高中数学的分阶段学习方法

在为期三年的高中数学学习中,学习重点以及学习方法各有侧重,下面笔者就分阶段介绍高中数学学习的策略。

(1)高一数学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过渡阶段,是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若是不能打牢基础,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都会非常吃力。高一数学开始逐渐引入各类复杂、抽象的函数概念,如三角函数、反函数等代数概念,平面向量、立体几何等空间概念。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调动想象力去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做到既要明白概念本身的含义,又要理解概念所包含的的深层次的思路。例如,学生在理解反函数这一概念时既要明白函数y=f(x)与y=f1(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的,还要理解函数y=f(x)与x=f1(y)有着相同的图像。又如,在理解函数对称轴这一概念时,既要清楚当f(x-1) =f(1-x)时,函数y=f(x)的图像是关于y轴对称,还要能通过平移得出y=f(x-1)与y=f(1-x)的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学生在认识这些抽象概念时要结合象限图形来理解,并充分调动形象思维理解抽象理论,这样才能把基础概念记牢、用熟。

(2)高二阶段是整个高中阶段数学的理论升华阶段,也是重点、难点最为集中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是数学方法的学习,在高一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学生要将概念转化为解题思路,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高二知识点涉及数列、不等式直线和圆、圆锥曲线、立体几何、排列组合、概率与统计、极限、导数、复数等复杂问题,这时需要大量辅助练习来强化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

(3)高三阶段是高中数学的收尾阶段,此时学生要应战高考,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已经全部学完,知识的串联也基本完成。这时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综合练习,以提高解题速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习题的选取要适当,不要以多为胜,要以质取胜,尽可能开发新方法,这样方便学生在考场时灵活选取,不至于应考时头脑放空。

三、结语

学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人的思维能力是无限的,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只要学好了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无限的题目。虽然高中数学充满了挑战,但只要学生树立起信心,把握住学习重点,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学好高中数学并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建华.TIMSS2003与美国数学课程评介[J].数学通报,2005(03).

2.徐文彬,杨玉东.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确立与变革及其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02(03).

篇5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36-01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密切的联系,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那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向生活化回归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1 创设情景,引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堂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必须开放小课堂,走向社会,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木工师傅弹墨线的方法,实际应用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数学知识;自行车架、房屋支架、钻机铁架的骨架中,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一些商店的捐帘门、安全门是借助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一幅画、一幕舞台的设计,都有它的中心,这个中心往往放在黄金分割点处使人感到更美。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根据经验,思考数学中的生活事例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同时又是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经验,让学生去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导数》的第一节设置了“变化率”,通过“气球膨胀率”和“高台跳水”两个问题,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进而抽象概括出导数的概念的过程和方法,进而又用学生已经熟悉“高台跳水”问题去研究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等问题。

学生善于思考数学中的生活事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3 回归生活,以数学思想解读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数学生活化,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去说明问题,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对策,用数学的知识去处理工作。

比如,学习完《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后,安排学生自发出外至房产公司及银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详尽列式计算(利用高一数列知识及解方程知识),解析还贷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了解购房者在还贷过程中的帐目细则,以及房产公司和银行在其中的赢利情况,从而对此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经济事件有进一步的数学上的正确认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内化数学思想为个人素质的养成。

4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的有力保证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81-03

一、基本概念

(一)区间的定义

初等代数定义为一个数集。指包含在特定的两个实数之间的所有数,可能同时包含这两个数。区间是一种数的表现形式。在高等数学中定义为分配给对象(如表)的任何连续块叫区间,区间也叫拓展。因为当它用完已经分配的区间后,还有新的记录插入,就必须在分配的新区间延伸拓展一些块。

(二)区间的分类

区间表示法中,圆括号表示排除,方括号表示包括。在界值上分为:①开区间,例如:{x|a

(三)区间的运算

区间计算是数值分析上计算含误差的工具,其运算法则如下:

1.加法法则:[a,b]+[a,d]=[a+c,b+d]。

2.减法法则:[a,b]-[c,d]=[a-c,b-d]。

3.乘法法则:[a,b]×[c,d]=[min(ac,ad,bc,bd),max(ac,ad,bc,bd)]。

4.除法法则:[a,b]÷[c,d]=[min(■,■,■,■),max(■,■,■,■)]。

加法乘法符合交换律,结合律,子分配律,集X(Y+Z)是 XY+XZ的子集,在几何上用图论反映为微分流形,映射变换。

二、区间概念的重要性

1.区间概念的覆盖面广,在高中数学代数上包括定义域值域表示法、不等式解集表示法、单调区间、零点区间、极值区间、收敛区间、连续区间等等;在几何上有二面角范围、向量夹角范围、三角函数线范围及微分中值定理等等。因为外延广,影响数学体系的知识迁移,影响数学的衔接与交汇,必须循序渐进。

2.区间的演绎繁多,区间是确定性与不确性、连续与间断、可测与不可测、收敛与发散的矛盾统一体,影响函数的连续性、可微性、收敛性、单调性、奇偶性。其融严谨性、确定性、概括性于一体,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奠基石,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概念内涵与外延,综合把握运算规律。

3.区间的运用范围广,区间数学在化学酸碱性界定上应用多。在国防炸弹半径设计上,精确制导上更是应该首要研究的。在汽车工程应用中运用广泛,在彩票中注中也需着重考虑,要多做研究性课题。

三、区间概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矛盾

区间概念拓展是一种系统程序,是一种深奥的过程,当前高中区间概念在数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四种矛盾:

1.不能处理区间概念的数与形的结合。如:点P∈{(x,y,z)|x2+y2=1,0≤z≤1},求P点轨迹图形的表面积,学生受空间想象力的制约,很难作出几何图形。

2.不能严谨区分开区间与闭区间的异同。如:y=a|x|与y=x+a总有两个交点,求a的范围,常常使用闭区间表示。

3.不能理解对称区间的图象性质。如:f(x)=mx2+nx+1在 x∈[m+2,m+4]上为偶函数,求f(x)的值域。

4.不能灵活解决区间建模问题。

四、弄通区间概念的措施

区间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数集,明确的线段、射线、矩形域等,但因其外延广、应用广,学生很难系统地掌握概念,笔者综合新课程内容谈几点教法。

1.结合区间概念确定参数范围。如[2m,m+1]=[-1,1],求m范围,理解区间特定排序规律。

2.结合函数奇偶性在对称区间存在的前提,提高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例如闭区间[a,a+2]的偶函数y=ax2+2x+a,求函数值域。通过此题深化奇偶函数中区间对称性的认识,同时加深对函数介值定理的理解。(函数介值定理:若函数f(x)在闭区间[a,b]连续,m与M分别是函数f(x)在闭区间[a,b]的最小值与最大值,g是m与M之间任意数(即m≤g≤M),则在闭区间[a,b]至少存在点C,使f(c)=g。)

3.结合函数在特定区间有意义的提前求函数定义域。例如求y=■的定义域。综合不等式条件,综合根式函数性质、对数函数性质,确定定义域为(■,1],在运算中求区间。又如已知函数f(x)定义域为[-1,1],求f(2x)定义域。通过换元变换,求得复合函数定义域为[-■,■],加深对定义域的运算理解,在具体例题中抽象出区间的内涵。

4.通过求值域提高区间问题计算能力。如求函数y=■值域,通过函数原始概念,采用判别式法,变式为:yx2+y=x2+x+1,判别式非负,得值域为[■,■],又如设函数 f(x)=x2-2x+2,x∈[t,t+1]最小值为g(t),求g(t)表达式,使学生提高分类解题的能力。

5.结合函数在区间的单调性,求单调区间。例如求函数y=x2-2|x|-3的单调区间,通过二次函数图象再现,使学生在推理、作图中求得增区间为[-1,0],[1,+∞)。

6.结合函数在区间上的周期性,加强区间与周期的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解。例如: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f(x)满足f(x)=f(x-2k),(k∈Z)且当x∈(0,1)时,f(x)=■,求f(x)在[2k-1,2k+1](k∈Z)的解析式,证明f(x)在(0,1)上为减函数,探悉周期为2,利用周期性及奇函数对称规律求得周期函数表达式,通过周期性揭示区间的周期规律。

7.结合区间的封闭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1)结合区间的分类严谨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判断性、概括性。例如:已知不等式x2-ax-8≥0与x2-2ax+b

(2)结合区间的连续性,对称不等式规律,确定参数,把握运算规律,提高分析能力。例如:二次函数f(x)=ax2+bx+c,满足f(-1)=0,且对任意实数x都有f(x)-x≥0,且当x∈[0,2]时,f(x)≤■,求f(1)。通过恒成立问题,利用夹逼定理,确定参数,提高学生综合运算能力。

(3)通过零点定理,确定方程根存在的范围。(引理:零点定理,若函数f(x)在闭区间[a,b]连续,且f(a)f(b)

A.?摇(1,2) ?摇B.(2,3)?摇 ?摇C.(1,■) ?摇?摇D.(e,+∞)

解析:f(1)=-2

通过零点定理,理解方程根的分布,从而求得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加深对二分法的理解。

(4)结合区间的连续性,分清左连续与右连续及可导与可微。定义:设函数在以a为左端点的区间有定义,■f(x)=f(a)=f(a+0),则称函数f(x)在a右连续。

例f(x)=■ x≠4A x=4函数f(x)能连续开拓,求A。

解得A=8,通过区间在连续性上的间断点,确定参数,分清区间的左右连续特征。

五、总结

区间既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深奥的数学语言,在使用上有严格的区分度,在解题上更有逻辑性,在教学中切实做到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运用恰当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区间教学中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初中的教材中的大多数知识都贴近社会实际,趋向“生活”化,而且许多知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有时学生用自己的主观感觉就能得到正确的数学结论,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比起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内容,难度大好多,学生往往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才能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如二面角、排列组合、导数知识等;另外,学生升入高中后,开始学习就会接触到大量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符号以及专业术语等,这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抽象思维能力上的巨大考验;第三,初高中数学教材中还存在知识脱节的现象,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教师没有进行重点讲解的知识有很多都是需要在高中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

二、解决好初高中数学教材在思维方式上的衔接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他们学习数学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直观观察基础上的感知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但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数学则基本都是以抽象思维作为主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众多的抽象概念,而且还要应用所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等,进行复杂的数学推理与判断。

三、初高中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衔接问题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部分学生热衷于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习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时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不善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课前基本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喜好于固定“套路”,对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缺乏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把握也不是十分清楚。

四、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具体方法

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相比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知识更系统、更数学化,为了让刚进入高中的初中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节奏,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在新课程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经验,“架设”好初高中数学“桥梁”。.

1.摸清学生初中数学知识底细,促使高中数学教学顺利有效进行

学生刚升入初中时,数学教师应在前几堂课上,主要针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点,对学生有必要进行摸底测试,以了解学生上初中时哪些知识掌握得透彻,哪些知识掌握得模糊不清,对于学生模糊不清的初中内容和知识,教师最好应重新讲授,以便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高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数学教师也可以在以后讲授新知识点时,若遇到了初中模糊不清的问题,此时也可以进行补充讲解。这样,就可以降低难度,学生就可以容易地接受高中数学新的知识、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2.以“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为指导,侧重于转变和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由于数学课时安排量大,数学教师习惯于慢节奏的教学,习惯于运用讲授法授课,并且习惯于把知识讲全讲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很强,一旦他们进入高中后,学生根本无法适应高中数学教师快节奏的教学方式,这时,教师应培养和积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高中数学,如应指导和要求学生课前如何预习、课堂上如何听课、课后要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及时复习巩固等。

3.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对数学进行深入学习

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和活动。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地讲,就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知识,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变化,要多鼓励学生寻找数学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这还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47-02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

为了使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笔者认为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很有必要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在分析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问题分析

1.心理状态方面

学生初三下学期为迎接中考紧张了一学期,中考结束后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紧接着两个多月的假期,一般学生均不看书,知识遗忘多。步入高一后,不少学生在新鲜后,认为高考还早,不必开始就如此紧张,这种突击取胜的侥幸心理,使松懈情绪得以蔓延。还有不少学生进入高一前,通过各种渠道早已耳闻高中数学难学,考入高一后,由于开始教材中映射函数等知识以及立体几何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确实有一定难度,似乎证实了耳闻的正确性,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影响了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2.教材内容方面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调整后的教材反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

3.教学方法方面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每课时安排内容较少,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答疑、解惑;而高中数学教材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即使是重点内容教师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反复强调,这对习惯了初中较慢教学进度的高一新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对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或基础缺陷的学生,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其次,初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类型较少,且较单一。教师一般均有时间在课堂上讲授各类习题的解法,为学生示范,供学生模仿,考试时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及老师示范的例题类型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而高中教材中不但习题类型多,且较灵活,习题类型复杂多变,每一个选择题要容纳三个以上的知识点,教师不可能讲各种习题类型。

4.学习方法方面

在初中,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因此,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二、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的一些建议

1.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

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其一,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高中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二,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其三,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其四,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教师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注意挖掘新教材的内涵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立足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如新教材在不讲极限来讲导数,我们便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再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的,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3.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我们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矩阵、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都可应用几何画板、Flash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新课程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步骤。

例如,教学必修3中“统计”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习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设计教学情境,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屏幕上有声有色地出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的画面,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地收集数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该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课件,而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使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培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只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前有必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有选择地记笔记。

(2)加强学法指导。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自学能力。根据高中课程的特点,由于时间的局限,老师讲课的内容是有限的,无限的知识探索和掌握还是靠学生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特别要注重“导”与“学”。“导”就是教师在自学中起好引导、指导作用,开始教师列出自学指导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教会学生怎样找疑点和难点、怎样归纳等,教师逐步放手,学生逐步提高;“学”就是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才做习题,作业错误用“红笔”订正。这样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成绩,而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三、结 语

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教师要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到高中这个学习台阶,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微课的兴起,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学生长时间的课堂学习模式。E学习环境是指网络化、电子化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和教学资源进行快速有效的数学学习。而微课是指时间比较短,一般在几分钟之内,内容短小精悍,教学目标明确,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或教学问题的小课程。把微课引入高中数学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数学课的预习和复习,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同时微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E学习环境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应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微课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处在身临其境的教学问题情境中。例如,在教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课视频,显示放射性物质衰变的过程,或者细胞分裂的过程,因为它们都是按指数函数变化的,通过这个微课视频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这样把数学教学放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环境中,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微课教学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和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学习来体会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成功感。

二、应用微课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数学学习效益

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应用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微课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限于教科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特别是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数学微课的学习,在E学习环境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交互式学习,随时可以交流讨论或探讨数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仅依靠教师在课堂黑板上的书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运用微课可以有效地提高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知识制成微课或从网络上下载微课教学课件,提供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反复多次进行学习,直到弄懂为止。例如,在学“三角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制作成微课或结合PPT进行演示,就能实现其图象的动态变换,使静态、抽象、枯燥的三角函数变成了动态、形象、有趣的教学内容。

三、应用微课优化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微课,学生可以提高新课预习效率,教师可以将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为听新课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新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有趣、形式新颖的微课进行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开个好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数学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到。应用微课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应用、典型例题讲解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学习。例如,可将极限的概念与计算、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复合函数求导方法、函数的单调性、函数极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微分和积分的概念与计算等,特别是把许多选修内容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上,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研究。

四、应用微课拓展教学深度,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教材限于课时要求,许多内容没有详细讲述其原理或产生过程,利用微课可以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和挖掘,以此来加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数学知识,如果用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例如,在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中,在讲解和推导球体积的公式时,课本只讲了祖原理内容,却没有详细讲解该原理的形成或推导过程,如果能用微课的形式将祖原理的推导过程教给学生,将对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很有帮助。如在此推导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类比、转化和极限的思维方法,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非常有利。另外,教师还可以将部分典型例题、习题制作成微课,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加深训练需求。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或学习资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使用微课学习的指导,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1.中学数学教师队伍现状

我县现有中学数学一线教师299人(其中不包括职高和中职校)。

其中高中教师92人,初中教师207人,分别占我县数学教师总人数的30.8%和69.2%。

其中男教师95人,女教师204人,分别占我县数学教师总人数的31.8%和68.2%。

其中高级教师36人、一级教师99人、二级教师148人、未定职称的教师16人,分别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12.0%、33.1%、49.5%、5.4%。

其中不足5年教龄的72人,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24.1%;

教龄5——10年的108人,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36.1%;

教龄10——20年的81人,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27.1%;

教龄20年以上的38人,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12.7%。

其中具有本科学历279人(190多人进修了研究生课程)、具有专科学历19人、中专学历1人。分别占数学教师总人数的93.3%、6.4%、0.3%。

可见,我县中学数学教师是一支学历高,年轻化的教师队伍。

2.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2004——2005学年度,数学组对全县30所中学进行了教学视导,共听课187节,占全县中学数学教师299人的62.54%。其中高中课50节,占高中数学教师92人的54.3%,初中课137节,占初中数学教师207人的66.18%。在听过的187节课中,A类课43节,占22.99%,B类课142节,占75.94%,C类课2节,占1.07%,这些与全县数学教师的教学现状基本相符。通过教学视导我们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的特点:

(1)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正沿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通过视导听课,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他们在课堂教学目标上,不但考虑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确定,而且开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开始关心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讲授法和学生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而多数教师都能从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通过必要的练习,形成技能;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培养能力;通过学习过程得到心理体验。如:有的教师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质疑,学生再思考回答,直至把问题搞清;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全面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师生、生生关系和谐、融洽;在课堂小结时,学生自由发言,几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同时提出老师在这节课中的不足并对老师的讲课提出改进期望和建议,学生参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更加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新理念。

(2)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师正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通过教学视导我们看到,各学校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强学科教研活动。有的学校开展青年教师拜师活动,让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帮带下尽快成长;有的学校开展校际间交流活动,相互学习研讨,听课交流;有的学校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开放日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骨干教师提高。各学校教研活动加强了,老师们能够带着教学中问题,或相互探讨交流,集体研究;或查找相关资料学习、研讨、实践、探索、解决,这种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气氛正在形成。如:有的教师在“分层教学”中,从教学中对知识的分层,到学生的分层练习处理的非常细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有的老师及时把外出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应用到教学中去,或在学校教研组中宣讲,做到资源共享。这样一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研究气氛的形成,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也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他们从经验型教师向理论型教师的转变。

(3)在数学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思想过硬、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

近几年来,全县广大数学教师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素质普遍提高。广大数学教师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思想过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他们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能够把教学理论、教改理念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教学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们虚心好学,永不满足,他们是数学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见成效

几年来,我们一直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各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电脑、网络走进课堂已成可能。现在数学教师都能利用电脑在网上查找资料、备课、制作课件、编拟练习和在网上交流,特别是通过对Z+Z、几何画板等数学作图软件的培训、使用和研究,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初见成效,一种新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初见端倪。

3.成绩与问题

回顾几年来数学教学走过的历程,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1)传授数学知识不是数学教育的全部,数学教育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育人。

(2)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实践中才能实现。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实践中去。

(3)如果说数学的知识宝库像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数学基础知识就是它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作保证,什么方法、思想、能力都无从谈起。所以,要从起始年级、起始课开始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特别要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这才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4)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提倡依据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等因素有机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无论选择什么方法,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切忌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机械模仿、被动学习的局面。当前数学课常用的教学方式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一定的经验,但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1)我县地处北京远郊,经济发展较慢,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特别是近几年高中教育快速发展,至使中学数学学科青年教师急剧增加;也由于近几年教学改革力度较大,教材变动频繁,导致一些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对教学过程缺乏精心设计。主要表现在:①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生自主探究;不少老师特别是非毕业年级的教师不敢打破教材束缚,照本宣科;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所提问题浅显,缺乏思维价值;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度等等。②学生厌学,成绩分化、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③有些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比例过大,制约着青年教师的发展。

(2)虽然在数学教师中涌现出一批骨干教师,出现一些A类课,但骨干教师人数和优课比例较小。我们的B类课比例过大,还有C类课。原因之一是我们对教学中成功的个案缺乏研究,或研究的不够,我们的教学主要还是凭经验,缺乏理论支撑。原因之二是各校都安排了学科教研组活动,但多数活动只停留在相互听课的水平上,缺乏对某一专题的深层次研究,从而导致了问题年年有,但得不到解决。学困生的比例有增无减,学生厌学现象日渐严重,有些学校,有些年级,有些班级已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因素。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还有很大空间。

从整体上看,我县数学学科的教学成绩还落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二、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以达到: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态度和钻研精神。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课堂教学几点意见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县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做起,从课堂教学入手做好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认真学纲、课标、教材,研究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由于我县初中数学教学陆续进入课程改革,高中正在使用课程改革的过度教材,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版本较多,教材内容增减变化频繁,大纲、课标并行,教学要求难以把握。同时又由于中、高考对教学的影响,更增加教师对教学要求把握的难度。为此,我们要认真学纲、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章节或单元目标和学段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特别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例题、练习题设置和课堂小结的设计。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反馈,不断调整,使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

变革教学方式,就是要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研究教师如何教,许多教师在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对学生如何学重视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研究和关注。要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带有启发式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同时探索具有发展和创新意义的新的教学模式。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间,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等探索活动,得到体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专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已成为每个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加强研究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广大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小问题”,深入思考,不断实验、不断改进。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积累,不断思考,这样,每位教师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学校学科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切磋,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各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已逐步到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当前时展向我们每个教师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认真研究,不断探索,争取有所突破,加快我县数学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次课程改革的实验中,我们正在做前人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它不但需要科学的态度,更需要认真求实的精神。全县的中学数学教师,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断学习,积极探索,为提高我县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而奋斗。

中学数学组

中学数学学科各年级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指导意见

数学学科是中学的基础学科,是中学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学科。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和大纲是数学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学科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评价应当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中数学各年级应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初、高中毕业考试说明,中、高考说明也是初中、高中毕业考试命题和模拟练习命题的依据。

二、数学考试内容要求的层次

数学期末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期末考试划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运用。

了解:认识和记忆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基本图形、图象和曲线。

理解和掌握:弄懂数学基本概念的涵义,定理、公理的条件与结论,公式、法则的条件和适用范围,领会常用的数学方法,并能利用它们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和计算;弄懂数学基本图形的关系和性质,并会画出基本的图形或曲线。

运用:会用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关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后一个层次包括前一个层次的要求。

初中、高中数学毕业、升学模拟考试除上述三个层次外,还包括灵活运用,其含义是:系统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较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三、各年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及内容、要求

初一、初二数学期末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的难易比例为:7∶2∶1。

考试内容及要求:

初一年级

第一学期

有理数:

1.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了解有理数的分类和各类有理数间的丛属和包含关系,并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4.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5.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的意义,准确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的运算方法;会运用去括号和填括号法则、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捷、合理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6.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7.了解倒数概念,会求所给数的倒数;

8.理解近似数、有效数字、精确度的意义,掌握按实际需要取近似值的方法,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记录数据的方法;

9.熟练掌握使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技能。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我们学过的任何数,并初步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代数式,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对简单的代数式的意义进行说明,会求简单的代数式的值;

3.了解单项式、多项式、系数、次数、整式等概念,能正确指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4.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几个单项式是不是同类项,并能熟练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

5.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

6.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7.会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第四章简单的几何图形:

1.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了解某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及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2.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理解直线的性质、线段的性质,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及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3.理解角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会正确对角进行分类,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4.了解度、分、秒的概念及其进位制,并会进行角的度数的简单运算及度与度、分、秒的换算;

5.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相交线、垂线、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垂线的唯一性及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第二学期

第五章不等式: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3.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4.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六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2.了解方程组和它的解等概念,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解;

3.能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代人法或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能够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章整式的运算: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绝对值小于1);

2.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

3.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

第八章观察、猜想与归纳:

1.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说理处理日常生活中、数学中的逻辑关系;

2.了解定义、命题、公理、定理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推理的方法证明图形中的等量关系;了解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补角相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初步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定理;

4.会运用所学过的定义、定理、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

第九章因式分解: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领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关系,能正确判断所给式子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

2.学会用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并能应用因式分解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了解整体和样本的意义,能指出所给问题中的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量;

2.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3.掌握利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4.学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初二年级

第一学期

第十一章分式:

1.掌握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分式四则运算的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式运算和分式的化简

3.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掌握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初步了解解分式方程时有可能产生增根及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验根的方法;掌握简单公式的变形及相关计算.

4.能够列出分式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二章实数:

1.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并能用符号表示它们;

2.能用平方或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

3.会用计算器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及立方根;

4.了解无理数的意义,能估计某些无理数的大小;

5.会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6.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辨别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

8.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并能根据这些性质和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和化简;

9.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概念,并能进行分母有理化的运算。

第十三章三角形:

1.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理解三角形的边角位置关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有关角度的问题。

3.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公理和一个判定定理,熟练掌握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去证明线段的相等和角度的相等,进一步证明垂直与平行的问题。

4.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会用尺规完成基本作图,并写出作法。能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作出三角形。

5.熟练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结合根式的知识能够熟练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并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理解轴对称性图形的概念,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借助作图工具完成相关的问题。

7.理解原命题与你命题的关系,能够将一个命题分解成条件、结论两部分,并构造原命题的逆命题。

第十四章事件与可能性:

1.了解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确定时间和不确定事件的含义,会识别哪些事件必然发生,哪些事件不可能发生,哪些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2.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可以比较的;会根据组成简单事件元素的数量多少比较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能列出简单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4.能用列举法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5.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数值表示及其表示方法,理解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0。

6.能类比典型实验求日常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够设计一些符合指定要求的实验方案或游戏规则。

第二学期(待定)

初三年级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结构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解答题有计算题、证明题和作图题等);代数约60分,几何约40分;试题难度为7:2: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内容几要求

代数部分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解法和其他解法,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求方程的根。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会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会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3.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并会验根。

4.了解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概念,掌握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会用代入法求方程组的解

5.通过解二元二次方程组,进一步理解“消元”、“降次”的教学方法,获得对事物可以转化的进一步认识。

6.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会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7.掌握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可以分解为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十三章函数及其图象

1.能说出点在平面内的坐标的意义。

2.能结合实例说出函数的意义。

3.能写出实际问题中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4.会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能用描点法画出抛物线

5.会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的点坐标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6.能写出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用描点法画出双曲线,并能结合图象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第十四章统计初步

1.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的意义,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知道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对总体的估计就越精确。

2.了解平均数是衡量样本(或一组数据)和总体的平均水平的特征数。会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当数据越大时会用讲简化计算公式求其平均数。会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

3.了解众数与中位数也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4.了解方差与标准差是衡量样本(或一组数据)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会用简化计算公式求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会根据同类问题两组数据的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5.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几何部分

解直角三角形

1.知道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条边的比。

2.熟记30°45°60°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直接说(写)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会用科学计算器或通过查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锐角的某种三角函数值求这个锐角的大小。

4.会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5.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两圆公切线的概念。

理解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内心、外心的概念。

2..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推论,圆心角、它所对的弧、弦之间关系定理,掌握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及推论。

掌握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掌握相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能用学过的这些定理进行简单的论证和计算。

3.能将正多边形边长、半径、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问题转变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能利用圆的周长、面积、弧长、扇形面积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

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分别是矩形和扇形,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4.会用尺规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作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会用各种工具画圆的切线、两圆的公切线,并能进一步画直线与圆弧、圆弧与圆弧的连接,会等分圆周,并能用等分圆周的方法画出内接正多边形,会用尺规作图作圆内接正四边形、正六边形。

5.掌握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并会利用他们进行有关计算。

6.通过圆与各种图形的位置关系的学习,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运动和变化,事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通过这章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学期

毕业考试

1.考试性质

性质:毕业考试面向初中全体学生,力求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考试对初中教育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考试方式与时间:全县统一命题,书面作答,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试卷结构与难度

试卷结构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解答题有计算题、证明题和作图题等);全卷总分120分;

试卷知识内容分布情况为:代数约70分,几何约50分;

4.考试内容及要求

当年考试同《北京市初中毕业会考考试说明》

Ⅱ升学模拟考试

1.考试性质与依据

初三升学模拟考试性质是针对中考,体现选拔性考试的模拟;

依据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意见》。

2.考试内容及要求:(双向细目表)

当年考试同《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说明》

3.考试方式与时间:全县统一命题,书面作答,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4.试卷结构与难度

试卷结构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解答题有计算题、证明题和作图题等);全卷总分为120分。

试卷知识内容分布情况为:代数约70分;几何约50分。

试题试题难易程的分布情况为:较易试题约60分;中等试题约35分;较难试题约25分。

试卷题型的分布情况为:选择题约44分;填空题约20分;解答题约56分。

高一年级

高一数学期末试卷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的难易程度结构

较易题,约70分;

中等题,约20分;

较难题,约10分。

第一学期

考试内容及要求

(1)集合

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会用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掌握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简易逻辑

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初步掌握充要条件。

(3)函数

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映射的概念;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数列

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学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三角函数

①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②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③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④会用正弦线、正切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通过图象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的简图,理解的物理意义。

⑤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表示。

(2)平面向量

①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②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③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④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⑤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⑥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⑦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高二年级

高二数学期末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试卷知识结构按各章内容所占课时比例赋分.试题的难易程度结构比为6∶2∶2。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学期

1.不等式: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他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4)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得分是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

2.直线和圆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倾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写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3.圆锥曲线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第二学期

1.立体几何: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5)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

(6)了解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7)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8)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9)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0)了解多面体和凸多面体的概念。

(11)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棱柱的直观图。

(12)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3)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4)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2.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的计算公式,

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简单的问题。

3.概率: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5)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实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高三年级

高三数学期末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按150分。试卷知识结构按各章内容所占课时比例赋分。试题的难易程度结构比为6∶2∶2。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学期

(理科)

1概率与统计

(1)了解离散型随即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即变量的期望、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和方差.

(3)会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了解现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2.极限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3.导数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一点处的导数的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函数(其中,,,,,,的导数公式;掌握两个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掌握函数极值的定义,了解可导函数的极值点的必要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与最小值.

(4)了解微积分建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背景.

4.数系的扩充——复数

(1)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了解数的扩充过程.

(文科)

1.统计

(1)会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这两种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会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方差(标准差).知道样本越大,这种估计越准确.

(3)会处理涉及抽取样本、分析数据、作出估计等统计全过程的简单实际问题.

2.导数

(1)理解导数的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掌握函数(市正整数)的公式.;会求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2)会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理解极大值、极小值、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并会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大值极小值及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高中会考模拟

高中数学会考模拟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试卷知识结构按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所占课时比例赋分。试题的难易程度结构比为6∶2∶2。

考试内容及要求:

1.集合与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

(2)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3)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

(4)会用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5)掌握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6)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7)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8)初步掌握充要条件.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4)会用正弦线、正切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通过图象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的简图,理解的物理意义。

(5)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表示。

5.平面向量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⑦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6.不等式: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他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4)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得分是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

7.直线和圆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倾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写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8.圆锥曲线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9.立体几何: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5)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

(6)了解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7)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8)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9)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0)了解多面体和凸多面体的概念。

(11)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棱柱的直观图。

(12)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3)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4)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的计算公式,

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简单的问题。

11.概率: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5)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实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高考模拟

高考模拟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试卷知识结构按各章内容所占课时比例赋分。试题的难易程度结构比为5∶3∶2。

考试内容及要求:

1.集合与简易逻辑

(1)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2)会用集合的有关术语和符号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4)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

(8)掌握充要条件.

2.函数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3)了解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4)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6)掌握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数列

(1)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意义,会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4)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掌握函数和的图像,理解的物理意义。

(5)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表示。

(6)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5.平面向量

(1)掌握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6.不等式: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证明.

(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他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4)掌握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和简单得分是不等式的解法.

(5)理解不等式.

7.直线和圆的方程:

(1)理解直线的倾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写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4)了解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

(5)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6)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

8.圆锥曲线方程: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9.立体几何: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进一步熟悉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5)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

(6)了解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7)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掌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8)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9)掌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对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坐标表示下的距离;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掌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10)了解多面体和凸多面体的概念。

(11)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棱柱的直观图。

(12)了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3)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了解多面体的欧拉公式。

(14)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的计算公式,

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简单的问题。

11.概率: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了解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5)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实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理科)

12.概率与统计

(1)了解离散型随即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即变量的期望、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和方差.

(3)会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了解现性回归的方法和简单应用.

13.极限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14.导数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例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的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一点处的导数的概念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函数(其中,,,,,,的导数公式;掌握两个函数四则运算的求导法则和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掌握函数极值的定义,了解可导函数的极值点的必要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与最小值.

15.数系的扩充——复数

(1)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形式.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了解数的扩充过程.

(文科)

12.统计

(1)会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这两种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会用样本方差(标准差)估计总体方差(标准差).知道样本越大,这种估计越准确.

(3)会处理涉及抽取样本、分析数据、作出估计等统计全过程的简单实际问题.

篇11

从课例看数学方法的引入教学王智明

观察、分析、探索--从一道习题的教学看学生的能力培养欧阳雪山

优化思维品质培养运算能力徐继继

高中数学第五章《向量》教学目标初探中学数学研究 徐元根

关于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试验修订本)的几点意见与建议任礼兵,尹广金

关联四个不等式的一个几何"链"李建潮

三个几何不等式的讨论宋庆,王庆龙

一个十分有用的恒等式贾士代

内莫莱三角形的又一组对偶性质刘立春

构造函数的几种方法周睿

一道高考题结论的推广及应用王兴林

一组三角恒等式的复数证法及应用邹九生

浅谈数学解题中的整合策略刘伟忠

关于一道最值题的多向思考任贵海,可润娥

不等式证明中易犯错误例析方精忠

创设有效引入情境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吴佑华

数学课堂语言运用浅谈李芹,张子路

用批判性思维来创新设计教学任方成

对一组条件不等式的解答、修正与推广刘才华,王长宪

一个优美不等式的简证与再推广中学数学研究 徐彦辉

分式不等式中几个美丽的姐妹花田富德

三角形面积比的一个定理及其推论毛浙东

一组优美的加权不等式之统一与简证李驯洪

椭圆内接三角形一个性质的简证及推广王伯龙

一道课本习题的探究及有趣结论的发现林金来

创新题因创造性解法而精彩——两道"存在型"高考创新题的解法探讨邹生书,刘江波

中档题的思路突破朱宗芳

高考题中的一类定值、定点问题的求解方法夏锦

培养思维策略活用数形结合——以2009年浙江高考数学(文)22题为例徐飒

用基本量方法破解平面几何问题吴涛

聚焦构造法在立体几何中的运用康小峰

一道高考题的探究性学习姜军

探究一道高考选择题邓赞武,章勇

解读简易逻辑易错点张得南

四类易混淆的"对称问题"白焕,马文杰

错在哪里杨剑

一道IMO试题的类比拓广及简解薛相林

一道联赛预赛题的二种解法胡生淼

目标分类学视角下的一类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代数题董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活动"的有效教学问题与思考殷伟康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能课题研究中学数学研究 孙迪青

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高美玲,赵荣夫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杨垣红

"不等式选讲"一道例题的教学设计陆建根

一个猜想的推广和证明谷焕春

一个不等式猜测的完善及证明邹生书,尹显模

定点张定圆上两点向量内积的取值范围李世臣

椭圆离心率的背景探求鄢旭春

一道摸底试题的探究邱礼明

一道高考试题的探究及其背景吴军

管中窥豹洞若观火——与数列有关的不定方程的整数解问题初探林伟民

一类无理函数的值域求法再探讨马先亮

一个不等式的又一个简捷证明王耀辉

构造单位圆及其切线巧妙解题的若干范例陈明娟HtTp://

整体代换法证分式不等式例说陈秀群,姜坤崇

平面向量与三角形的"心"杨海生

求二次曲线中的直线斜率分类解析陈华安

构造双曲线解题黄俊峰,袁方程

浅析解几最值问题朱冬平,徐益萍

例析函数不等式的求导处理及对策杨利刚

一道概率题的拓展与证明鲍瑞华

一道全俄《2008-应届中学生》奥林匹克试题别解陈玉奇,陈宇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陆洁清

紧抓要点,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李文斌

四"度"高中数学新教材陈敏

为什么高一数学这么难学?王纯旭

一个不等式猜想的证明及推广周斌

一个漂亮不等式的再推广徐娜,陈宇

关于三角形中圆的几个等式与不等式冯仕虎

两道不等式习题的比较研究有名辉

一个分式不等式的变式与再推广王增强

阿基米德三角形初探殷加兴

对二次曲线"焦弦定理"的商榷及其几何证明中学数学研究 耿合众

运用辩证思想提升解题素养邵贤虎

巧用定比分点解决代数问题刘瑜,张光荣

数学中的减元策略探究朱胜强

例谈函数解析式求解的类型与方法程泽兵

高考中函数最值的应用熊志远

从一道全国高考题看不等式f(x,a)》0对x∈A有实数解求a取值范围问题的解法孙志祥

从09年四川高考理22题看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解法熊福州,张玉彬

不等式证明在数列中的应用邓国平

导数与数列型不等式的整合林明成,姚智铭

一道数学题的探究、归纳与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行四边形陈英逢

运用逆代法简求圆锥曲线切线方程方冬金

集合题型常见错误例析牛永红,李生坪

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吴海燕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王俊

一个漂亮不等式的推广何智

由点的位置引发的探究黄汉桥,蔡青

一组比值为离心率的有趣性质林佩芬

由一道高考题引出的圆锥曲线的一个有趣性质杜飞飞

高考试题中的高等数学背景探析及应对策略黄妮,李娟,梁艳,彭家寅

"两边夹逼"策略助你突破思维瓶颈阮士杏,邹生书

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教学思考王莉娟,厉倩

一节习题课"意外"引发的思考邵贤虎

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及运用石亮

一道模拟试题的几何背景及推广中学数学研究 刘吉存

直线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举例刘凡俊,李登有

一道不等量的几何问题及其引申应用张秀昌

一道排列组合题的拓展黄俊峰,袁方程

即学即考型中考试题赏析刘鑫

篇12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经历了中考的选择,经过了重点班、普通班的分班,按说一班之内数学成绩应相差不大。可仅过去一年,班内数学成绩高低分之间可差数倍。除了数学难学外,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学生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差异,现在学生的学习心理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我调查了部分学生,总结出影响学生心理的几种常见情况: 1高中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造成的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知识点的难度明显加大,另外无论是对数学思想的理解还是对数学方法的掌握,都比初中要求的高的多。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初中的数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就触及到非常抽象的集合语言,函数语言,图像语言等。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进,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豆奶生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干什么等,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产生了很大变化。高中数学知识广,抽象并且逻辑思维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而且很多数学题是在知识的交汇处设计,比如集合映射的概念难以理解,函数与数列,导数以及不等式等之间的综合运用,立体几何比较抽象,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解析几何运算较大等等,这些都是初中数学所无法比拟的。从而造成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 2缺乏恒心,耐不住寂寞

就说挖井这个例子,10米以下有水,10米之前,一点点地挖下去,都是寂寞的,没有清水,没有胜利的欢愉,只有追求的寂寞与艰辛。爱迪生发明灯泡,搞了5万次试验,前4万多次都是失败,都是挫折,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寂寞和冷淡,如果他因此而放弃,那就会前功尽弃。我们现代中学生面临的现代社会,相当多的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如果不磨炼自己的耐心,耐不住寂寞,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很容易也成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 3来自各方面的无形压力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这种情况对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内化为高中生自身的需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矛盾,成为高中生认知发展的动力。同时,高中生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为认知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觉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3.1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倡导高中生自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发展高中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教师应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向高中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因此,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积极引导高中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项感官独立自主地去参与探究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高中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高中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篇13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055-02

迁安市第二中学是省级示范高中,有优越的多媒体设备,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有强烈求知欲,具备一定分析观察等能力。但动手操作与合作学习方面,发展却不均衡。新课标提倡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呈现的课程内容,多媒体可以构建多元联系、灵活可变、蕴涵数学内容、有交互性的学习平台,与数学教学的创新融合,能够实现魅力数学课堂。

1 融合意义

1.1 知识动态化

多媒体与函数单调性教学创新融合,有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图形惟妙惟肖,有助于函数单调性知识获取保持,有助于在形数结合中感知数学内在美,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转化中感知数学严谨美。

1.2 学法兴趣化

多媒体与函数单调性教学的创新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兴趣,有助于拓展学生探究式学习空间,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协作式学习达成,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1.3 教法新颖化

多媒体与函数单调性教学的创新融合,有助于学生手、脑、眼、耳并用,有助于唤发学生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有助于制定教学方案筹谋设计,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本质。

1.4 资源共享化

多媒体与函数单调性教学的创新融合,有助于促成师生与生生互动思维启迪,有助于总结经验交流成果,有助于师生情绪、交流和目标达成和谐统一,有助于学习资源师生快乐成长共享。

2 融合时机

2.1 准确作图时

学生对函数单调性难以感性领悟,课前设计好的Flash课件演示作图,画龙点睛,探究函数单调性动态变化规律,落实课堂动态高效。

2.2 多元联系时

从形上判断函数单调性,从数上理解单调性概念,借助信息技术多元联系的学习平台,将变化过程通过图形、数据、图象、运动等方式一起呈现,加深学生对数学实质领悟。

2.3 互动实践时

小组互动交流讨论,归纳抽象出单调增函数概念,类比出减函数定义,借助投影、Flash课件展示探究结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与合作学习能力。

3 融合方式

3.1 学习内容的融合

高一数学开始触及抽象函数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从常量数学思想过渡到变量数学,用运动、变化、发展、统一的观点进行学习,学生初高中容易衔接不好,上课易存在思维障碍,跟不上教师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数学兴趣。

在函数的单调性新授课教学时,笔者以课本教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知水平为起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归纳探究形成概念、定义应用知识迁移、归纳小结知识整合、课后反思回顾感悟”五环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Flash课件演示,投放重点知识、思想方法、温馨提示,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数学的可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突出重点,以教师为导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设计好的Flash课件,让学生体验认知结构升华发现过程,巧妙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会图像直观性,感受函数值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用任意x1和x2大小关系来判断f(x1)和f(x2)大小关系,得到函数单调性的整体性质,使学生理解并给出单调性定义,深化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研究函数问题的方法,体验如何用局部点的任意性推演到函数的整体单调性的方法。同时,用Flash课件演示例题解答过程,教会学生清晰思维、严谨推理,规范书写表达,实现推理论证能力培养和良好思维习惯养成。

3.2 学习方式的融合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时,笔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将多媒体巧妙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重基础,抓落实,提能力,构建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在函数的单调性复习课教学中,笔者先认真分析考纲、考试说明和近五年有关省市高考题,结合学情考情,以低起点小台阶高落点,采用“问题导入、知识索引、典例点拨、方法重组、思想展联”五环节教学法:

课前设置好学案,用投影展示学生出现的问题,针对疑问导入新课;解疑中索引出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概念,用Flash课件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学生独立思考,互动梳理单调性相关知识,用Flash课件展示解题过程,一题多解方法,点拨解题的通性通法;变式例题,目标检测,小组讨论,师生合作,探究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法(定义法、图像法、导数法等基本方法);小组长将讨论结果归纳总结,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实质,会用函数单调性解决相关问题,形成函数单调性知识网络,构建函数思想、数形结合、转化思想方法体系,用Flash课件快捷呈现知识网络结构图,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理出线索,展示联系,强调重点与难点,使复习课紧凑有序,简捷明了。

为突破难点,在学习方式融合中,课前预设学生熟悉的教学和学习情景,课间还穿插让学生运行画函数图象的程序,动手操作画函数图象方法步骤引入概念,对照分析定义,概括出证明方法及步骤:“取量定大小,作差定符号,判断得结论。”体验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与严谨性。激发用电脑如何画出函数图象的好奇心,演示和剖析函数的单调性实质,感受到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和思想,巧妙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

3.3 教学方式的融合

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疑激趣,化静为动,增大课容量,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虚拟现实,把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化静为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想象力的介质,创造宽松、和蔼的学习氛围,架设起思维的桥梁,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课前,笔者先在电脑上拷贝课前设计好的Flash课件,投影仪展台调试好,以备课上适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上动静结合,节约空间时间,强化学生感知,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观察对象,精讲讲练,培养发展思维和想象能力。课后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各种思路和方法,并能选出最佳方案;学会用运动变化观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体会到数学的简捷美、和谐美。

4 融合说明

以“知识、思想、方法、能力”四大体系为重点,以研究考试说明、把握高考方向、落实高考为切入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把握运用时机,让学生在多彩信息世界里构建体系,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

4.1 内容适合

多媒体教学并非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必须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选用,所学内容应该难度适宜,有挑战性、探索性,并且以教师制作课件、学生观察为主。

4.2 重点突出

多媒体教学中,要避免插入过多动画或视频文件,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重点不突出,关键抓不住,难点没突破。

4.3 恰到好处

课前周密思考,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而现场演示条件不足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不能成为播音员和解说员,注意该用时才用,掌控好课堂教学,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