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动力工程影响因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热点因子计算方法主要有3种:乘积法、统计法和混合法。乘积法是指把反应堆内可能出现的各种最不利因素连乘起来;该方法过于保守,不利于提高反应堆的经济性。统计法是指把反应堆内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变化看出按统计规律分布,然后再按统计规律去综合各参数对计算参数的影响;这样的计算结果有一定的超过设计限值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反应堆的安全。混合法是介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的一种方法,它把与元件加工、装配等有关的参数当做统计分布,这些参数先按统计法处理得出一个热点因子,然后再与其他热点因子连乘,最后得到一个总的热点因子。为了保证反应堆的安全,同时提高反应堆的经济性,混合法是最好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混合法对多层套管元件的工程热点因子敏感性分析。
2HFETR热点因子计算
2.1燃料元件热工分析
燃料元件盒表面的名义壁温可表示成。
2.2工程因子
为了对贮存水池的散热能力进行计算,必须对贮存水池内的现有热源进行统计,给出不同储存历史的乏燃料元件剩余释热。选用“魏格纳-韦”经验公式对水池内的乏燃料元件剩余释热计算。王家丰等于1979年根据元件加工标准、有关的热工水力试验结果及运行定值等确定了HFETR的热点因子[1](简称为“1979版”)。根据现目前反应堆运行测量技术、HFETR燃料组件技术条件[2-6]、HFETR热工计算方法[7-8]等方面,提出一套新的工程因子(简称为“2013版”)。“2013版”对不确定的参数沿用以往的值,与1979年的工程因子的比较见表1。
2.3计算结果比较及分析
2.3.1各层燃料元件最高壁温计算结果比较以HFETR85-II炉各燃耗步中最大盒功率的燃料元件为分析对象,反应堆运行功率为75MW。设定一次水入口水温45℃,燃料元件入口平均流速6.74m/s。首先利用HFETR带肋多层套管元件流场及温度场数值模拟程序CASH计算得出燃料元件名义参数,再以此为输入,利用GCYZ程序对燃料元件壁温的工程因子温升进行计算。两套不同的工程因子附加温升及各层燃料元件最高壁温见表2。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修正后的工程因子加温升较以前降低,平均小6.02℃,而最大壁温处的工程因子附加温升可降低6.83℃。可以看出,以往所考虑的工程因子是偏保守的。
2.3.2HFETR85-II炉燃料元件热工计算比较根据物理计算结果,计算出不同燃耗棒位下的热盒元件运行功率下壁面最高温度,以及根据HFETR元件稳态工况下的热工设计准则,计算出不同燃耗棒位下当燃料元件包壳最高温度达到190℃时,热盒元件及相应的HFETR堆芯允许运行功率(表3)。表3中PB为元件盒功率。为反应堆最大允许功率。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修正工程因子后不同燃耗棒位下的热盒元件运行功率下壁面最高温度的工程因子附加温升较以前降低约5.8℃,各不同燃耗棒位下HFETR堆芯允许运行功率提高约5MW。
正弯静叶和直叶静叶透平级气动性能的对比分析王建录 孔祥林 刘网扣 崔琦 张兆鹤 (5)
300MW机组低压转子叶片断裂的故障诊断及振动分析范春生 (10)
弯叶片对压气机静叶根部间隙泄漏流动的影响杜鑫 王松涛 王仲奇 (16)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直接型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及其在汽温控制中的应用牛培峰 孟凡东 陈贵林 马巨海 王怀宝 张君 窦春霞 (22)
锅炉燃烧系统的自适应预测函数控制王文兰 赵永艳 (27)
循环流化床锅炉汽温自抗扰控制器的优化设计王子杰 黄宇 韩璞 王东风 (31)
无
环保型火电机组与创新型环保装备研讨会征文 (30)
投稿须知 (F0003)
贺信陆燕荪 (I0001)
书法作品 (I0002)
热烈祝贺《动力工程学报》出版发行 (I0003)
环境科学
石灰浆液荷电雾化脱硫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陈汇龙 李庆利 郑捷庆 赵英春 王贞涛 陈萍 (36)
介质阻挡放电中烟气相对湿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尹水娥 孙保民 高旭东 肖海平 (41)
石灰石煅烧及其产物碳酸化特性的试验研究尚建宇 宋春常 王春波 卢广 王松岭 (47)
气相沉积制备V2O5-WO3/TiO2催化剂及其脱硝性能的研究杨眉 刘清才 薛屺 王小红 高英 (52)
基于铁矿石载氧体加压煤化学链燃烧的试验研究杨一超 肖睿 宋启磊 郑文广 (56)
新能源
1MW塔式太阳能电站换热网络的动态模拟李显 朱天宇 徐小韵 (63)
能源系统工程
三电平变频器水冷散热器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石书华 李守法 张海燕 逯乾鹏 梁安江 李建功 (68)
基于结构理论的燃料价格波动对火电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研究王文欢 潘卫国 张寞 胡国新 (73)
材料科学
核级管道异种钢焊接缺陷的性质、成因及解决对策
(火用)分析与锅炉设计董厚忱 (1)
邹县发电厂6号锅炉再热器热偏差的改造措施刘恩生 吴安 胡兴胜 曹汉鼎 (6)
中储式制粉系统锅炉掺烧褐煤技术的研究马金凤 吴景兴 邹天舒 冷杰 陈海耿 (14)
锅炉燃烧调整对NOx排放和锅炉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王学栋 栾涛 程林 胡志宏 (19)
循环流化床锅炉3种典型布风板风帽阻力特性的试验冯冰潇 缪正清 潘家泉 于忠义 张民 郑殿斌 (24)
裤衩腿结构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料不平衡现象的数值模拟李金晶 李燕 刘树清 岳光溪 李政 (28)
锅炉在线燃烧优化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梁绍华 李秋白 黄磊 鲁松林 赵恒斌 岑可法 (33)
通过煤粉浓缩预热低NOx燃烧器实现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研究张海 贾臻 毛健雄 吕俊复 刘青 (36)
两类过热器壁温分布特性的仿真研究初云涛 周怀春 梁倩 (40)
富集型燃烧器的原理与应用杨定华 吕俊复 张海 岳光溪 徐秀清 (45)
基于机组负荷-压力动态模型的燃煤发热量实时计算方法刘鑫屏 田亮 曾德良 刘吉臻 (50)
一种多层辐射能信号融合处理的新算法杨超 周怀春 (54)
无
《动力工程》2007年第6期Ei收录论文 (27)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委会2008年度学术研讨会征文 (63)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征文 (116)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八届三次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代表工作会议在哈尔滨举行 (141)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 期刊联合征订 (168)
投稿须知 (F0003)
《动力工程》 (F0004)
汽轮机和燃气轮机
跨音轴流压气机动叶的三维弯掠设计研究毛明明 宋彦萍 王仲奇 (58)
喷雾增湿法在直接空冷系统中的应用赵文升 王松岭 荆有印 陈继军 张继斌 (64)
大直径负压排汽管道系统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石磊 石祥彬 李星 周云山 (68)
微型燃气轮机向心透平的设计和研究沈景凤 姚福生 王志远 (71)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基于Rough Set理论的典型振动故障诊断李建兰 黄树红 张燕平 (76)
提高传感器故障检测能力的研究邱天 刘吉臻 (80)
工程热物理
自然样条型弯叶片生成方法及其在冷却风扇中的应用王企鲲 陈康民 (84)
基于高速立体视觉系统的粒子三维运动研究张强 王飞 黄群星 严建华 池涌 岑可法 (90)
垂直管密相输送的数值模拟蒲文灏 赵长遂 熊源泉 梁财 陈晓平 鹿鹏 范春雷 (95)
采用不等径结构自激振荡流热管实现强化传热商福民 刘登瀛 冼海珍 杨勇平 杜小泽 陈国华 (100)
辅机技术
自然风对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影响的数值模拟周兰欣 白中华 李卫华 张学镭 李慧君 (104)
加装导流装置的凝汽器喉部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曹丽华 李勇 张仲彬 孟芳群 曹祖庆 (108)
环境科学
臭氧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石灰石浆液吸收特性理论分析魏林生 周俊虎 王智化 岑可法 (112)
基于钙基吸收剂的循环煅烧/碳酸化反应吸收CO2的试验研究李英杰 赵长遂 (117)
煤粉再燃过程对煤焦异相还原NO的影响卢平 徐生荣 祝秀明 (122)
高碱灰渣烧结反应的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俞海淼 曹欣玉 周俊虎 岑可法 (128)
直流双阳极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潘新潮 严建华 马增益 屠昕 岑可法 (132)
湿法烟气脱硫存在SO3^2-时石灰石的活性研究郭瑞堂 高翔 丁红蕾 骆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137)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反应器的变工况运行分析董建勋 李永华 冯兆兴 王松岭 李辰飞 (142)
能源系统工程
世界与中国发电量和装机容量的预测模型史清 姚秀平 (147)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中采用独立或整体化空气分离装置的探讨高健 倪维斗 李政 (152)
通过联产甲醇提高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变负荷性能冯静 倪维斗 李政 (157)
桦甸油页岩及半焦孔结构的特性分析孙佰仲 王擎 李少华 王海刚 孙保民 (163)
含表面裂纹T型叶根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王立清 盖秉政 (169)
600MW机组排汽管道内湿蒸汽的数值模拟石磊 张东黎 陈俊丽 李国栋 (172)
额定功率下抽汽压损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郭民臣 刘强 芮新红 (176)
汽轮机排汽焓动态在线计算模型的研究闫顺林 徐鸿 李永华 王俊有 (181)
扇形喷孔气膜冷却流场的大涡模拟郭婷婷 邹晓辉 刘建红 李少华 (185)
高速旋转光滑面迷宫密封内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晏鑫 李军 丰镇平 (190)
微型燃气轮机向心透平的性能试验邓清华 倪平 丰镇平 (195)
微型燃气轮机表面式回热器的应力分析张冬洁 王军伟 梁红侠 曾敏 王秋旺 (200)
锅炉技术
大容量余热锅炉汽包水位的建模分析王强 曹小玲 苏明 (205)
新型内直流外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研究周怀春 魏新利 (210)
汽包锅炉蓄热系数的定量分析刘鑫屏 田亮 赵征 刘吉臻 (216)
吹灰对锅炉对流受热面传热熵产影响的试验研究朱予东 阎维平 张婷 (221)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电站设备易损件寿命评定与寿命管理技术的研究 史进渊 邹军 沈海华 李伟农 孙坚 邓志成 杨宇 (225)
ALSTOM气化炉的模糊增益调度预测控制吴科 吕剑虹 向文国 (229)
应用谐振腔微扰法在线测量发电机的氢气湿度田松峰 张倩 韩中合 杨昆 (238)
激光数码全息技术在两相流三维空间速度测量中的应用浦兴国 浦世亮 袁镇福 岑可法 (242)
应用电容层析成像法测量煤粉浓度的研究孙猛 刘石 雷兢 刘靖 (246)
无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委会2008年度学术研讨会征文 (237)
《动力工程》 (F0004)
工程热物理
油页岩流化燃烧过程中表面特性的变化孙佰仲 周明正 刘洪鹏 王擎 关晓辉 李少华 (250)
高温紧凑板翅式换热器稳态和动态性能的研究王礼进 张会生 翁史烈 (255)
神华煤中含铁矿物质及其在煤粉燃烧过程中的转化李意 盛昌栋 (259)
环境科学
温度及氧含量对煤气再燃还原NOx的影响孙绍增 钱琳 王志强 曹华丽 秦裕琨 (265)
电厂除尘器的改造方案原永涛 齐立强 张栾英 刘金荣 刘靖 (270)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气-气换热器的结垢分析钟毅 高翔 霍旺 王惠挺 骆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275)
低氧再燃条件下煤粉均相着火温度的测量肖佳元 章明川 齐永锋 (279)
垃圾焚烧飞灰的熔融固化实验潘新潮 严建华 马增益 屠昕 王勤 岑可法 (284)
填料塔内相变凝结促进燃烧源超细颗粒的脱除颜金培 杨林军 张霞 孙露娟 张宇 沈湘林 (288)
灰分变化对城市固体垃圾燃烧过程的影响梁立刚 孙锐 吴少华 代魁 刘翔 姚娜 (292)
文丘里洗涤器脱除燃烧源PM2.5的实验研究张宇 杨林军 张霞 孙露娟 颜金培 沈湘林 (297)
锅炉容量对汞富集规律的影响杨立国 段钰锋 王运军 江贻满 杨祥花 赵长遂 (302)
循环流化床内污泥与煤混烧时汞的浓度和形态分布吴成军 段钰锋 赵长遂 王运军 王乾 江贻满 (308)
能源系统工程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李政 曹江 何芬 黄河 倪维斗 (314)
基于统一基准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效率分析刘广建 李政 倪维斗 (321)
采用串联液相甲醇合成的多联产系统变负荷性能的分析冯静 倪维斗 黄河 李政 (326)
超临界直流锅炉炉膛水冷壁布置型式的比较俞谷颖 张富祥 陈端雨 朱才广 杨宗煊 (333)
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的选型及水动力研究张彦军 杨冬 于辉 陈听宽 高翔 骆仲泱 (339)
锅炉飞灰采样装置结露堵灰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阎维平 李钧 李加护 刘峰 (345)
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的600MW超超临界锅炉炉内过程的数值模拟曹庆喜 吴少华 刘辉 (349)
一种低NOx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研究林正春 范卫东 李友谊 李月华 康凯 屈昌文 章明川 (355)
燃煤锅炉高效、低NOx运行策略的研究魏辉 陆方 罗永浩 蒋欣军 (361)
130t/h高温、高压煤泥水煤浆锅炉的设计和调试程军 周俊虎 黄镇宇 刘建忠 杨卫娟 岑可法 (367)
棉秆循环流化床稀相区传热系数的试验研究孙志翱 金保升 章名耀 刘仁平 张华钢 (371)
汽轮机与燃气轮机
汽轮机转子系统稳态热振动特性的研究朱向哲 袁惠群 张连祥 (377)
直接空冷凝汽器仿真模型的研究阎秦 徐二树 杨勇平 马良玉 王兵树 (381)
空冷平台外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周兰欣 白中华 张淑侠 王统彬 (386)
环境风对直接空冷系统塔下热回流影响的试验研究赵万里 刘沛清 (390)
电厂直接空冷系统热风回流的数值模拟段会申 刘沛清 赵万里 (395)
考虑进气预旋的离心压缩机流动的数值分析肖军 谷传纲 高闯 舒信伟 (400)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火电站多目标负荷调度及其算法的研究冯士刚 艾芊 (404)
转子振动信号同步整周期重采样方法的研究胡劲松 杨世锡 (408)
利用电容层析成像法测量气力输送中的煤粉流量孙猛 刘石 雷兢 李志宏 (411)
工程热物理
气化炉液池内单个高温气泡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吴晅 李铁 袁竹林 (415)
环境科学
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脱汞的实验研究刘松涛 赵毅 汪黎东 藏振远 (420)
酸性NaClO2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试验研究刘凤 赵毅 王亚君 汪黎东 (425)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石灰石活性的评价郭瑞堂 高翔 王君 骆仲泱 岑可法 (430)
烟气脱硫吸收塔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展锦程 冉景煜 孙图星 (433)
不同反应气氛下燃料氮的析出规律董小瑞 刘汉涛 张翼 王永征 路春美 (438)
循环流化床锅炉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及其脱硝系统的研究罗朝晖 王恩禄 (442)
O2/CO2气氛下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的试验研究李庆钊 赵长遂 武卫芳 李英杰 段伦博 (447)
生物质半焦高温水蒸汽气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赵辉 周劲松 曹小伟 段玉燕 骆仲泱 岑可法 (453)
蜂窝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朱崇兵 金保升 仲兆平 李锋 翟俊霞 (459)
能源系统工程
基于Zn/ZnO的新型近零排放洁净煤能源利用系统吕明 周俊虎 周志军 杨卫娟 刘建忠 岑可法 (465)
IGCC系统关键部件的选择及其对电厂整体性能的影响——(3)气化炉合成气冷却器与余热锅炉的匹配高健 倪维斗 李政 椙下秀昭 (471)
IGCC电厂的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成本的估算模型黄河 何芬 李政 倪维斗 何建坤 张希良 麻林巍 (475)
火电机组回热系统的通用物理模型及其汽水分布方程的解闫顺林 胡三高 徐鸿 李庚生 李永华 (480)
平板V型小翼各参数对风力机功率系数的影响汪建文 韩炜 闫建校 韩晓亮 曲立群 吴克启 (483)
部分痕量元素在油页岩中的富集特性及挥发行为柏静儒 王擎 陈艳 李春雨 关晓辉 李术元 (487)
核科学技术
核电站电气贯穿芯棒热老化寿命评定技术的研究黄定忠 李国平 (493)
国产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锅炉的启动调试和运行樊险峰 张志伦 吴少华 (497)
900MW超临界锅炉机组节能方略初探李道林 徐洪海 虞美萍 戴岳 林英红 (502)
循环流化床二次风射流穿透规律的试验研究杨建华 杨海瑞 岳光溪 (509)
Z型和U型集箱并联管组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韦晓丽 缪正清 (514)
汽轮机和燃气轮机
裂纹参数对叶片固有频率影响的研究葛永庆 安连锁 (519)
不同翼刀高度控制涡轮静叶栅二次流的数值模拟李军 苏明 (523)
椭圆形突片气膜冷却效率的试验研究李建华 杨卫华 陈伟 宋双文 张靖周 (528)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大机组实现快速甩负荷的现实性和技术分析冯伟忠 (532)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前馈模糊-PI变桨距控制高峰 徐大平 吕跃刚 (537)
基于过程的旋转机械振动故障定量诊断方法陈非 黄树红 张燕平 高伟 (543)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电站机组的运行状态付忠广 王丽平 戈志华 靳涛 张光 (548)
电站机组数据仓库的建设及其关键技术蹇浪 付忠广 刘刚 中鹏飞 郑玲 (552)
撞击式火焰噪声信号的分形特性分析颜世森 郭庆华 梁钦锋 于广锁 于遵宏 (555)
工程热物理
冷却风扇变密流型扭叶片设计方法及其气动特性的数值研究王企鲲 陈康民 (560)
考虑进水温度的蒸汽喷射泵一维理论模型李刚 袁益超 刘聿拯 黄惠兰 (565)
双排管外空气流动和传热性能的数值研究石磊 邢苍 李国栋 陈俊丽 (569)
辅机技术
600MW汽轮机组再热主汽阀门阀杆的热胀及其影响时兵 金烨 (573)
温度和压力对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场的综合影响万古军 孙国刚 魏耀东 时铭显 (579)
一种新型空气预热器及其性能分析李建锋 郝峰 郝继红 齐娜 冀慧敏 杨迪 (585)
横向风对直接空冷系统影响的数值模拟吕燕 熊扬恒 李坤 (589)
间接空冷系统空冷散热器运行特性的数值模拟杨立军 杜小泽 杨勇平 (594)
水轮机技术
减压管状态对混流式水轮机流场的影响梁武科 董彦同 赵道利 马薇 石峯 刘晓峰 王庆永 (600)
环境科学
循环流化床O2/CO2燃烧技术的最新进展段伦博 赵长遂 屈成锐 周骛 卢骏营 (605)
海水烟气脱硫技术及其在电站上的工程应用杨志忠 (612)
应用差分光谱吸收法监测SO2的固定污染源连续排放监测系统许利华 李俊峰 蔡小舒 沈建琪 苏明旭 唐荣山 欧阳新 (616)
溶胶凝胶法制备CuO/γ-Al2O3催化剂及其脱硝活性的研究赵清森 孙路石 石金明 殷庆栋 胡松 向军 (620)
N2气氛下活性炭的汞吸附性能周劲松 王岩 胡长兴 何胜 骆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625)
准格尔煤灰特性对其从电除尘器中逃逸的影响齐立强 原永涛 阎维平 张为堂 (629)
能源系统工程
中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厂的经济性估算模型黄河 何芬 李政 倪维斗 何建坤 张希良 麻林巍 (633)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居民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爱茶者,茶叶行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六大茶系的国家,有近20个产茶省份,茶树品种极其丰富。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茶叶的总产值已经达到413.6亿元,各项指标均已位居世界前列。本文旨在对茶叶价格进行一个基于宏观总量的初步分析,对影响茶叶价格的因素进行探寻,从而对整个茶叶市场的价格变化方面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和把握。
一、影响茶叶价格的宏观因素探寻
1.供求关系对茶叶价格的影响
价格往往受着供求关系的影响,市场需求量大于产品生产供应量,将会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产品生产供应量大于市场需求量,将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基于供求关系对茶叶价格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考虑茶叶生产量对茶叶价格的影响。针对茶叶生产量,还可以分别从不同种类的茶叶产量和不同地区的茶叶产量进行分类分析。
2.国家政策对茶叶价格的影响
茶叶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本文简单做出以下阐述。第一,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对茶叶市场的影响,例如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进出口限制等政策,都改变着茶叶市场的发展。第二,茶叶作为部分省份的特色产业,地方政府会对其进行扶持,实行例如减免税收、建设茶叶生产园和政府推广宣传等方式,促进茶叶市场的发展,从而直观反映为茶叶价格的影响。
3.不同地域对茶叶价格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茶叶价格因为受到地域性差异的影响而显出较大的差异。首先,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导致饮茶习惯各不相同。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对比,城镇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在饮食习惯、生活情趣、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职业等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茶文化普及程度等外部因素都会影响茶叶的消费量。城市居民的消费力相较于农村居民而言更强,并且城市居民购买茶叶的渠道相较于农村居民更多,所以城市居民对茶叶的需求就更大。
二、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的降维处理
在宏观视角下,由于影响茶叶价格的因素指标数较多,再加上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增加了分析的复杂性。而因子分析是一种基于数据结构本身特点,具有使不同指标间相关性降低,有效减少了信息交叉。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通过线性组合将原有的因素变量综合成几个主成分因素,简化对茶叶价格影响因素分析的复杂度。
1.构建因子分析模型
首先,将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定义指标观测值所构成的矩阵,记相关系数矩阵为:■。设R的p个非负特征值为■,则对应于特征值的正交特征矢量矩阵为U。令主因子阵,得下面等式:
最后,依据综合得分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提取主成分。
2.提取主成分因子
首先,本文将所选取的因素指标带入因子分析模型中求解,提取到的茶叶价格影响因素的主成分结果如表1所示。
从总方差分解结果中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前两个因子,并且该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度为85.324%,所以则只保留这两个因子。
3.解释主成分因子
榱烁好地解释公共因子,本文对其进行因子旋转,得到的部分结果如表2所示。每个因子选取负荷系数较大的自变量作为代表量对因子进行命名。本文将第一主成分解释为“消费水平因子”,第二主成分解释为“商品销售因子”。
消费水平因子。消费水平因子中各消费水平、居民人民币储蓄和人均国内生产总产值等因素指标对该主成分因子的公差贡献率相对较高,其公差贡献率均高于0.9。各消费水平指标是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的直接反映,消费水平高,居民对茶叶的需求增加。人均国内总产值指标是对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反映,GDP不断上涨,说明国内经济仍处于上升的发展趋势,并牵动着茶叶市场的发展。
商品销售因子。商品销售因子中公差贡献率较大的两个因素指标分别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茶叶生产价格指数,对第二主成分因子的公差贡献率分别为0.739和-0。558。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动也能反映茶叶价格指数的变动。而茶叶生产价格指数,是对茶叶生产成本的一个反映,若茶叶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该商品的盈利需要,则茶叶的价格必然相应的增加。
三、利用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降维到两个主成分因子,即消费水平因子和茶叶数量因子。本文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为:。然后将提取到的两个主成分引入模型,得到拟合优度为0.85,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即本次回归是可行的。拟合的结果为:消费水平因子和商品销售因子对茶叶价格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981和0.577。
每个主成分的系数均为正数,这说明随着消费水平、商品零售价格的增加,茶叶价格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茶叶价格受消费水平因子的影响相对与商品销售因子的影响更大。消费水平每增加1%,茶叶价格对应增加0.981%,商品零售价格每增加1%,茶叶价格对应增加0.577%。
参考文献:
[1]孙玉香.中国茶叶行业培训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4:1-2.
[2]管曦,杨江帆.中国精制茶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的分析[J].茶叶科学,2011,31(2):160-165.
[
关键词] 高等院校;大类招生;学生成绩;Logit 对数线性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78?04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6-26
[基金项目] 中南大学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2014sfkt223)
[作者简介] 孙志强(1980-),男,河南武陟人,博士,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节能与新能源.
一、引言
自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1,2]。1977 年至1985 年我国实行的是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1986 年至1992 年国家采取计划招生,实行单位委托培养和定向招生及招收部分自费生的双轨办法,改变了高度集中的单一招生计划体制。其后至2002 年,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招生政策改革,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 年至今教育部实行了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自此大类招生开始出现。大类招生政策自实施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逐渐推广,迄今100多所“211 工程”院校中已有超过一半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的模式。大类招生是指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大类招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是由其先进性决定的——大类招生不仅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按需培养人才,而且还可以帮助高校整合内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3]。
由于大类招生属于新生事物,部分高校实施不久,其潜在的弊端尚未显露,而按大类招生政策录取的学生的成绩往往隐含着这些信息[4],因此,对这类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潜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以较早实行大类招生的中南大学能源动力类学生成绩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Logit 对数线性模型,探讨生源地和入学年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而根据统计结果提出相关对策以进一步完善大类招生模式。
二、数据收集及处理
(一)对象
中南大学有工学、理学、医学、文学、法学和经济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有30 个二级学院和83个本科专业,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8 年开始便实行了按能源动力类大类招生,能源动力类是培养从事动力机械和动力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典型工科专业。因此,以中南大学能源动力类学生成绩为研究对象建立Logit 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一般性,能够指导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大类招生下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本文统计了中南大学能源动力类2009级185 名和2010 级166 名本科生的成绩,涵盖了他们自入学到2012 年上学期所学习的所有18 门和15 门基础课科目,包括工程制图、大学计算机基础、微积分、大学物理、基础英语等。限于篇幅原因,学生的各科原始成绩数据本文不予陈列。
(二)成绩评价模型及等级划分
学生成绩综合测评的方法主要有总分法、算术平均值法、加权平均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5,6]。总分法和算术平均值法是对单个学生所有课程成绩求出总和或平均数,作为综合考核结果来对学生进行比较和评定。这两种方法非常简单,但没有考虑课程学分的影响。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对象采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技术进行综合评判而得到定量评价结果的方法[7]。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首先需要将复杂的问题层次化,然后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对各层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以计算出的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作为评价的依据[8]。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来的多个变量适当的组合成一些数量较少的综合指标来近似代替原来的多个变量[9]。因子分析法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拓展[10]。这四种方法较为复杂,面对本研究庞大的数据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不便使用。
加权平均法不仅涵盖了课程的学分信息,而且其计算方法还简单,故本研究最终选取该方法进行综合成绩的分析。加权平均法一种考虑了课程所占权重的学生成绩综合评价方法,科目的学分越高,该科成绩在进行综合评测时所占的比重越大,其具体计算方法为:
通过计算发现,所取样本中学生加权平均成绩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90.66 和60.77。考虑到这两数值的大小,本文最终利用成绩绩点的分界值将学生的成绩划分成优、良、中和及格四个等级:当加权平均成绩≥85 时,成绩为优;当85>加权平均成绩≥78 时,成绩为良;当78>加权平均成绩≥71时,成绩为中;当71>加权平均成绩≥60 时,成绩为及格。
三、Logit 对数线性模型
本文主要探讨生源地及入学年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所研究问题的变量均为称名变量,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区别,而且还有两个自变量,因此,多变量分析方法中的Logit 对数线性模型特别适合于分析此类问题。Logit 对数线性模型主要用来探讨与解释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关系,通常以最大似然法进行模型估计与检验[11]。
(一)建模与自由度计算
考虑到生源地种类有31 种,而2009 级与2010级能源动力类学生总人数仅为351 人,所以,为了满足Logit 对数线性模型的使用前提必须对生源地进行分类[11]。根据表1 所示的2010 年高考985 高校各省录取率将生源地归为三类:① 0<录取率≤1.5;② 1.5<录取率≤3;③ 3<录取率。由于大部分学生入学年龄为18 或19 岁,因此,将学生入学年龄分为两类:① 18 岁及以下;② 19 岁及以上。按前述分类后,中南大学2009 级与2010 级能源动力类学生成绩的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A 代表生源地,B 代表入学年龄,C 代表成绩等级,则变量A、B、C 分别有3、2 和4 个类别。根据对数线性模型的阶层特性(C 为因变量,A 与B 为自变量),则可能建立的五个模型如表3 所示。其中,模型1 代表三个变量彼此独立,生源地和入学年龄均与成绩等级无因果关系存在;模型2-1 只有生源地与成绩等级的交互作用,代表只有生源地与成绩等级间有关系存在;模型2-2 表示只有入学年龄与成绩等级有关系存在;模型3 表示生源地和入学年龄都与成绩等级有关系存在;模型4 表示生源地和入学年龄以及这两者的交互作用都与成绩等级有关系存在。
(二)模型拟合优度检验结果与分析
在建立三维度列联表的可能模型后,计算每一个模型的似然比,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其结果如表3 所示。其中,似然比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各细格的期望次数;为各细格的实际次数;i 为变量A 的类别;j 为变量B 的类别;k 为变量C 的类别。
由表3 可知,模型1 的似然比值为10.831,在自由度为15 时,显著水平p 值为0.764,并未达到0.05显著水平,因此该模型已经可以拟合表2 中的实际数据。同时还可以发现,在加入了生源地与成绩等级的交互作用和入学年龄与成绩等级的交互作用后,拟合结果的显著水平分别下降至0.698 和0.645,其拟合精度有所下降,故模型1 是最佳拟合模型。该结果表明,学生成绩基本与生源地和入学年龄无关。
现实生活中普遍认为学生成绩与班级学风密切相关,为了确定此种观点是否正确,本文对能源动力类2010 级5 个班的成绩情况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表4 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 级整体成绩最好和最差的班级是能动1002 班和能动1001,其成绩为良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0%和25.71%,相差44.29%。这与现实生活中两个班级的整体表现相吻合,据观察,能动1002 班的学生普遍学习用功,到课率高,而且该班会经常组织同学集体上早自习和晚自习,学风好;而能动1001 班相对来说学风稍差,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缺课率相比其他班级也要高一些。由此表明,学生成绩与班级学风密切相关的观点是正确的。由于学生成绩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和各种能力的程度,是评价大类招生政策下大学生培养方案实施效果如何最有力的标志之一,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成绩,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学校需要将班级学风的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其的建设以完善大类招生政策下的大学生培养计划。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建立的以成绩等级为因变量、生源地与入学年龄为自变量的Logit 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学生成绩与生源地及入学年龄基本无关,而与班级学风密切相关。学风好,班级学习氛围好,努力学习的人数也就多,成绩优秀的人数也越多。所以,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尤为重要,是提高学生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针对目前逐渐推广并流行的高校大类招生,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学风的建设。
(1)重视入学教育。综合高校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学习基础自然各不相同,在付诸相同努力后,其取得的成效也是各有差异的。有些学生在阶段性成绩出来后,他们会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依然赶不上别人而把原因归结于自己高中的学习基础差。当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后,他们便会失去学习的冲劲,从而造成成绩的下滑。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的入学教育中强调高中的学习基础(与生源地相关)和入学年龄基本与他们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无关,而是取决于他们在大学里的学习努力程度。
(2)设立基于班级整体成绩的奖学金名额分配机制。校级奖学金的班级名额分配不再以班级学生名额为依据,而是调整为以班级整体成绩(班级加权平均分)为基准,根据班级整体成绩排名而分配奖学金的名额。班级整体成绩能够很好的反映各班级学风的好坏,将奖学金的名额与班级整体成绩挂钩后,每一位同学的成绩都会影响集体的荣誉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各班级都会积极主动地制定措施来加强自身班级学风的建设,学生的自我管理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华.我国高校招生政策100 年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07,5(1):59-64.
[2] 高桂芬.教育公平背景下的高校招生政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3] 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24(1):88-89.
[4] 吴兆奇,关蓬莱,吴晓明.考试成绩的Logistic 回归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23(3):21-23.
[5] 徐则中.基于变权的学生成绩综合评价[J].中国电力教育,2010,26(19):50-52.
[6] 黄修芝.统计分析方法在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2,18(3):48.
[7] 孙艳,蔡志丹.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学生考试成绩评价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4):178-179.
[8] 李瑞兰.层次分析法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56-158,176.
[9] 张磊.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学生综合成绩分析[J].科技信息,2012,29(4):113.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3ZA0067);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0zxnk01);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1RGET022);贵州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01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3031)。
在压水堆反应堆运行初期,堆内有很大的剩余反应性和局部不均匀性[1]。一般都需要在冷却剂水中添加硼元素,或者在某些燃料组件中放置毒物棒[2],来抵消初期的剩余反应性。这于对反应堆安全运行和功率展平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当中子能量低于4eV时,中子与原子核的碰撞将会受到原子热运动以及相邻原子的影响。此时中子与靶核发生弹性碰撞,靶核不能被当作静止,此时的碰撞有可能使出射的中子能量大于入射中子。这种情况叫做热能区中子向上散射现象[3]。在压水堆中,能有效与核燃料发生裂变反应的主要是热中子,堆芯的轻水(既是冷却剂又是慢化剂)的平均温度在300摄氏度以上,此时轻水中的氢原子振动较为剧烈,故其对热中子的弹性散射截面与常温有所不同,该差异影响轻水对中子的慢化效果,导致堆芯的临界特性出现变化。故在模拟中须考虑冷却剂温度的影响。MCNP的S(α,β)热修复较为可靠[4],可以模拟该功能[5]。
1 构建模型
本文的压水堆堆芯模型采用157组结构上完全相同的17×17型先进燃料组件,分三个区放置在堆芯,其中235U富集度为3.10%的52个组件放置在堆芯的最,称为3区(外区);235U富集度2.40%的52个组件和235U富集度为1.80%的53个组件按照棋盘式交错分布在2区(中区)和1区(内区)[7]。入水口水温300℃,出水口水温330℃。在模拟中,考虑了化学补偿,即在冷却剂水中加入硼元素。其中硼10质量分数为0.027286%,硼11为0.103144%。
燃料棒包壳外直径为9.5mm,包壳厚度0.57mm,UO2陶瓷芯块直径8.19mm。模型构建过程中为了简化步骤,故将整个燃料棒芯块设计成一个长棒,忽略每个小芯块的碗碟形部分,总长度为365.76cm,如图1所示。图1中,左图为燃料棒横截面图,中心的淡绿色的圆柱截面代表燃料棒活性部分,活性部分顶端以及紧贴燃料棒外部的很窄红色部分代表燃料棒活性部分与包壳的间隙(充有氦气)。再往外的橙色部分代表Zr-4合金的包壳部分[8],包壳外面蓝色部分为水。右图为其轴向侧面图。图2为边长为21.25cm,高405.86cm的燃料组件,由1个中子测量管与24个导向管外加264根燃料棒组成。
图 3 反应堆完全结构
图3为堆芯的完全结构。围栏为水层和压力壳,至于反应堆内的许多控制装置,考虑到其对堆芯内的中子通量影响较小,故做简化处理,忽略不计。至此,堆芯的模型构建完毕。堆芯内各主要部件的参数,见表1。
表1 堆芯内各主要部件参数
2 运行结果及分析
2.1 堆芯中子能谱
根据MCNP5及其记录卡的运行结果,在初始的材料和结构下,反应堆中各组件不同能量段中子份额平均值如表2所示。
表2 反应堆内各能量段中子份额
根据表2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157组件的压水堆运行初期,能量低于0.625eV的热中子通量比其他的较高能量的中子(中能中子与快中子)要大2到3个数量级,能量大于1MeV的中子份额仅次于能量低于0.625eV的热中子。由此可见157组件压水堆内中子能谱较软,热中子占绝大多数。由此也说明,压水堆中的核素的平均裂变中子数v(E′)用核素对热中子的平均裂变中子数v来近似是合理的。
2.2 临界特性
在压水堆运行中,入水口水温与出水口水温差别不大,所以在模拟中,我们忽略堆芯轴向水温变化所带来的密度变化。并且,为了更好的比较温度对热中子弹性散射截面的影响。我们设定了600K温度下的轻水与常温的轻水密度相同,如表3所示。
表3 堆芯临界特性比较
以上差别表明,在热中子能谱的反应堆中,冷却剂温度对整个反应堆的临界特性影响较大。因为600K温度下的轻水中的氢原子的振动比常温下轻水中的氢原子振动更为剧烈,使得其对中子弹性散射截面与常温不同,从而导致轻水对中子的慢化能力出现差异,进而使堆芯临界特性出现差别。因此,在对压水堆模拟时,冷却剂温度的影响将不可忽略。
2.3 堆芯轴向热中子通量密度分布
为方便分析,我们将157组件按平面坐标(x, y)进行编号。我们将中心的位置设为(0, 0),其左相邻的位置设为(-1, 0),右相邻为(1, 0),上相邻为(0, 1),下相邻为(0, -1)……。以此类推,将放入其中的组件也依此编号。在不考虑燃料毒物与燃料棒的情况下,以MCNP的F2记录卡和FS
功能卡分24段记录燃料棒轴向通量。以堆芯中心组件的为例,其轴向中子通量如图4所示。
图 4 轴向中子通量分布
由图4可见,在无燃料棒和燃料毒物的情况下,压水反应堆内燃料棒的轴向中子通量分布以燃料棒中部为对称点,首尾对称。中部中子通量最高,两端最低。最高的中子通量接近最低值的10倍,这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设计燃料棒时,可以在燃料棒两端添加中子反射材料,以展平燃料棒轴向中子通量,提高燃料棒的燃耗。
2.4 堆芯径向热中子通量密度
现以俯视堆芯的角度,忽略单个组件内部各燃料棒间中子通量差异,以MCNP5中的F4记录卡与FM乘子卡提供的核素微观裂变截面与平均裂变数来记录每个燃料组件的燃料棒内平均中子通量[10],得到各组件的归一化中子通量的等高线图,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整个压水反应堆初始运行,达到临界时,其反应堆内部各个组件的热中子通量并不是相同的。并且,通量最高处的数值接近通量最低处的数值的两倍。根据(4)式,这种差异会导致堆芯功率在径向分布不均。堆芯的中心区,235U富集度最低,并且在中子慢化过程中较高浓度的238U对中子有共振吸收的作用,从而使中心处热中子通量较低。沿半径向外中子通量逐渐升高,到2区时会有个高峰,继续向外略有降低。但在边缘的3区的某些组件仍会有峰值,这是因为3区初始放置的燃料组件235U富集度最高,以及外侧水层对中子的反射与慢化。毫无疑问,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堆芯有较大的热管因子,这对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可根据反应堆初始运行的热中子通量分布来选择将那些通量较高的组件放入燃料毒物棒或者适当下插控制棒,以抵消反应堆剩余反应性,达到展平轴向通量分布,提高输出热功率的目的。
图5 中子通量的平面分布
3 结论
本文研究了157组以UO2陶瓷燃料为组件的压水堆在常温和300摄氏度冷却剂下的临界特性以及在只考虑化学补偿的反应堆运行初期的堆芯内中子和功率分布特性,得到如下结论。
1 根据各能量段中子份额来看,157组件的压水堆运行初期稳态时堆内中子能谱以热中子为主。且能量大于1MeV的中子所占份额仅次于热中子。
2 在热堆中,冷却剂的温度会影响冷却剂核素对能量低于4eV的中子的弹性散射截面,进而影响中子的慢化。这种影响,也会体现在堆芯的临界特性上。
3 在不插入控制棒与毒物棒的情况下,燃料棒轴向中子通量分布以燃料棒中心对称,中间高,两端低。对于径向中子通量分布和功率分布,本文则给出平面分布图。结果堆芯中心最低,向外逐渐升高,到2区时有峰值,再向外降低,至3区时又有峰值。3区出现峰值,是其较高的235U富集度与外侧的水层对中子的进一步慢化与反射共同导致。对于这样的分布,在反应堆运行初期需要在图示的高中子通量的组件里添加燃料毒物棒或者适当下插控制棒。以抵消反应堆的剩余反应性,展应堆径向功率密度,使得反应堆能有效提高热功率的输出。
4 以上的研究并未考虑燃耗与中子分布特性的关系。而随着燃耗加深,压水堆内轴向和径向的中子分布与功率分布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将是我们以后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聚奎. 压水堆堆芯设计特点及其演变 [J]. 核动力工程, 2000, 21(1): 19-24
LIU Jukui. Reactor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PWR and Its Evolvement [J].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2000, 21(1): 19-24(in Chinese)
[2] 吕华权, 刘彤, 焦拥军, 庞华. AFA 3G与AFA 2G燃料棒性能分析 [J]. 核动力工程, 2002, 23(5): 58-61+84
LU Huaquan, LIU Tong, JIAO Yongjun, PANG Hua. AFA 2G and AFA 3G Fuel Rod Performance Analysis [J].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2002, 23(5): 58-61+84(in Chinese)
[3] 陈朝斌, 陈义学, 胡泽华, 王佳, 吴军. MCNP程序用热中子散射数据制作和检验 [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0, 44(11): 1335-1340
CHEN Chaobin, CHEN Yixue, HU Zehua, WANG Jia, WU Jun. Generating and Validation of Thermal Neutron Scattering Library for MCNP [J]. Atomic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44(11):1335-1340(in Chinese)
[4] 陈朝斌, 陈义学, 胡泽华, 吴军, 张本爱. 基于ENDF/B-Ⅶ.0核评价库的ACE格式参数制作与初步检验 [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9, 43(9): 834-838
CHEN Chaobin, CHEN Yixue, HU Zehua, WU Jun, ZHANG Ben'ai.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CE-format Library Created from ENDF/B-VII.0 [J]. Atomic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43(9): 834-838(in Chinese).
[5] erba, tefan, Damian, Marquez JI, Lüley, Jakub, Vrban, Branislav, Farkas, Gabriel, Ne as, Vladimír, Ha ík, Jan. Comparison of thermal scattering processing options for S(α,β) cards in MCNP [J]. Annals of Nuclear Energy, 2013, 55: 18-22
[6] erovnik, Ga per, Podvratnik, Manca, Snoj, Luka. On normalization of fluxes and reaction rates in MCNP criticality calculations [J]. Annals of Nuclear Energy, 2014, 63: 126-128
[7] 姚红. 157组燃料组件组成的堆芯燃料管理研究 [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3, 47(10): 1845-1851
YAO Hong. Fuel Management Study on PWR Core Included of 157 Fuel Assemblies [J]. Atomic 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47(10): 1845-1851(in Chinese)
[8] 肖忠, 吕华权, 张凤林, 张林. 大亚湾核电站18个月换料燃料组件机械设计验证 [J]. 核动力工程, 2002, 23(5): 79-84
XIAO Zhong, LU Huaquan, ZHANG Fenglin, ZHANG Lin. Fuel Assembliy Mechanical Design and Verification for GNPS 18-Months Cycles [J].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2002, 23(5):79-84(in Chinese)
[9] 傅先刚, 沈抗, 高立刚. 大亚湾核电站18个月换料工程堆芯设计综述 [J]. 核科学与工程, 2001, 21(Suppl): 31-35
FU Xiangang, SHEN Kang, GAO Ligang. A Summary of Core Design of 18-Month Fuel Cycles Project in Daya Bay Nuclear Power Stat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1, 21(suppl):31-35(in Chinese)
[10] 秦冬, 常华健. 超临界水堆燃料组件内的排列研究 [J]. 核科学与工程, 2009, 29(1):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