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堂教学过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堂教学过程

篇1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课堂是一个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也是促进学生知识、智能、情感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渠道。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优化教学目标,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性和恰当性。“全面”是指知识、智能因素应达到的水平,在思想品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做到挖掘和渗透等;“恰当”是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和班级基础出发,考虑制定教学目标应达到的水平,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具体”对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明确,对识记、理解、适用等行为要有具体的检测内容和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依据,具备可测性。总之,在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既要重视学科本身所蕴含的智力因素和思想教育因素,还要挖掘本学科所包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以及心理文化教育因素等。

二、优化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选、加工、补充和组合,就是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应体现出择其精者进行讲授,即突出重点。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精髓,明确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等,把有限的时间集中在最核心的内容上。同时必须把握知识结构体系,认真分析每节课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尽量体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除此之外,还要适当补充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科学知识及学生应当知晓而尚未知晓的知识,以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应始终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启发性的宗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现代教学法应体现过程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并提供有关背景知识材料―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应去挖掘教材潜力,把功夫下在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同时,还应把学生当成研究的对象,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让学生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树立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重的科学教学方法观,改变过去“题海战术”等呆板、单一的教法,运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法;坚持启发式,实行“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各种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对课堂教学所作的整体安排。首先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避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其次要协调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实现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因此,应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耗时多,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基本功的同时,应着力研究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结合直观教具,启发提问设疑以及组织搭配习题等。在创设课堂环境能力,问题设计能力、启发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优化,以达到课堂教学“低消耗,高效率”。

五、优化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主要包括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个方面。优化教学媒体是指在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各种媒体的优缺点,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媒体的特点和师生双边的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媒体,使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有机组合、相互补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正进入课堂,面对众多的教学媒体,选用什么、怎么用,如何构建直观教学情境,快速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六、优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上师生共创的学习气氛。优化教学情境就是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感情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爱心、激励、微笑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使教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乐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起重要作用,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兴趣教学因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多变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愉快学习的多种因素,保持愉快的教学情境。

七、优化反馈过程

优化反馈过程应做到反馈及时、信息交流渠道广,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如“开展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竞赛”等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者和信息传递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反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控制教学过程,及时给学生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

篇2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明显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在我国目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母语的学习环境,无疑使多媒体成为了最佳的教学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景,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  复习:(Revision)吸引注意,温故知新。

上课伊始,如何将学生的注意从丰富的课间十分钟迅速转移到课堂中来,这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有鲜艳的情绪色彩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若学习材料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人入胜。

如字母教学时,学习新的字母以前,先播放一段英语字母歌的动画,有趣的画面,儿童化的情节,轻快的音乐,不自觉的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进入了英语课堂,还复习了已学内容。

 

二、  导入:( Presentation)以景激趣,顺水推舟。

兴趣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去愉快的接受它,学习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用毅力去克服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兴趣。

所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就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展示出教学的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感官上给学生以强烈的有意识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要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篇3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城乡26所小学中进行了自然学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5年来取得明显 效果,并总结了4条基本经验。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优化中实施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呢?我们采取“两次目标分 解”法,形成课堂教学目标链。即:依据自然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第一次分解, 确定课节教学目标;然后,以该课节要达到的最高教学目标为终点,进行第二次分解,依据学生认知规律由高 到低逐级推导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形成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教学目标链。如,第二册第14课《 昆虫》,根据教学大纲“动物”单元教学目标分解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意义识记、理解、初步应用昆虫概 念,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细小构造(观察能力)、把握物体共同特征(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的能力以及认 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分解并设计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发展的课堂环节教学目标 。(见图1)

    通过“两次目标分解”后形成的课堂教学目标链,其意义在于:

    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链,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重点、难点明确,可 以更好地选择为达标所需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

    ⒉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更清晰地反映,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以便及时采取 措施,调整、改进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附图 {图})

    在知能教学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图1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序”

    一个效益较高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在一定时空环境中有序的组合,它以实施教学目标 为主线,以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情感为基础,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得到共同 发展。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的备课开始,这是教学程序的第一步。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优化备 课,要以课堂教学目标、环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依据,整体考虑,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手段 、形式、时间以及反馈矫正途径等,并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知识、能力与情感同步发展的教学过程 ,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使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相统一。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形成“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见图2)。对各环 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有序管理,形成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反馈矫正及评价四个基本管理环节。

    梯次推进式课堂教学管理结构

    (附图 {图})

    图2

    如,《昆虫》一课,首先,根据课节整体教学目标,确定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为主线,能力与情感培 养同步发展的梯次推进式教学管理过程。其次,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 为五层次阶梯式环节教学目标(见图1、图2)。即:观察(掌握典型昆虫个体形态特征)比较(两只以上 典型昆虫相同点、不同点)归纳(昆虫形态特征共同点)抽象(昆虫的本质特征)概括(昆虫概念)运 用(昆虫概念及识别当地常见的虫子)达到具体化。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最后,根据上述管理进程,设计分层出示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如,蚂蚁、天牛及蜻蜓;当地常见的昆虫及非 昆虫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等。选择教师指导学生研讨,学生自觉能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如,学生观察、 比较、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等。合理安排各环节教学时间、组织形式、反馈矫正途径方式方法及板 书。如,观察前教师讲清目的要求及观察方法(班级教学);学生个体观察、比较;组织小组相互交流、研讨 (个体到小组结构学习);小组间、学生间交流汇报、研讨观察、比较、归纳及抽象概括情况(班级教学)等 。

    三、优化反馈矫正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教学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外,还应该具备信息反馈回路。当反馈信息揭示出学 生学习效果与期望教学目标有偏差时,就要通过调整、纠正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与期望目标相一致。因此, 反馈与矫正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对联结体。

    第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链,建立反馈矫正链,形成目标、活动、反馈矫正的控制、调节闭合回路。

    首先,抓好授新课前的反馈矫正,打好学习新知识、技能前应具备的基础。如,学习《昆虫》前,学生应 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细小构造、把握物体共同特征的方法,使用镊子、放大镜的技能,以及了解当地常见虫子的 生活习性。

    其次,在实施环节教学目标中,教师应善于发现与既定教学目标的偏差,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如,学生的情绪能反映学习兴趣、态度;观察实验操作过程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与技能掌握情况;小 组讨论能反映学生思维状况;提问能反映某类学生的学习“位置”等。

    最后,根据从课外作业,观察、考察记录,实验报告中得到的教学反馈信息,找到教学不足,设计矫正措 施。

    第二,优化反馈矫正形式,建立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立体闭环式多向传导反馈矫正机制。

    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主要途径是观察、巡视、提问、课内作业等。其信息反馈及时,但反馈信息量较少, 不能全面地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及每个学生学习情况,不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小学自然课堂教学 以小组为单位的观察、实验、研讨活动较多的主要特点,有的放矢地调整小组学生成员组成,建立生生间多向 传导反馈矫正机制。即:根据学习自然的水平,参照语、数成绩及学习兴趣,把学生分为上、中上、中下、下 4类,使每小组均由四类学生构成,建立以小组学习任务结构为主的生生间相互反馈矫正形式。在小组学习任 务结构的实践和研讨活动中,要求学生在独立或协作完成观察、实验后,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生生间相互交流 ,在此过程中渗透小组间学习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各层次间学生反馈矫正多向传导机制,努力实现生生间的最 大信息传递,提高反馈的质和量。

    教师巡视学生活动应以中下学生为重点,兼顾优等生。采用小组汇报、提问反馈矫正时,教师要精心设计 切中教学目标、语言简明的多层次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采用组合式提问路线 ,增大课堂教学信息反馈量,提供各类学生相互学习、矫正时间。如,上——中——下、中——下——上、下 ——中——上等提问路线。

    根据自然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自然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最佳顺序是:学生自我反馈矫正学生间反 馈矫正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反馈矫正教师个别反馈矫正。

    四、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而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统一。

    ⒈通过师生间的情感认同,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为是促使学生情感和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 键,其核心是调节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因此,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学 生观,充分认识科学启蒙教育是一门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应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水 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热爱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产生情感认同,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 。

    ⒉操纵教学变量,优化情感激励

    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情感激励主要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来实现,其中激发、培养和调节是三个主要方面:

    激发: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如,有结构的教学材料分层展示、分层观察、分层实验;有情感地讲 述科学家故事及科学史实;提出新颖的问题;适时展示挂图、幻灯、录像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 他们已有的情感在学习情境中引发出来,成为学习的内驱力。

    培养:教师通过操作有关教学变量,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探索自然事物的新的需要,并通过不断获得成功 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始终保持较为强烈的情感。

篇4

科学和系统的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来落实。因此,我们不能只象征性地在传统教学套路的首尾添加“出示目标”和“达标检测”两个环节,就美其名曰“目标教学”,而从根本上忽略了目标教学指向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等精神实质,使课堂教学仍停滞在方法陈旧、随意性大、“满堂灌”的高耗低效状态。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应该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等,结合课文重点内容、主题思想来设计导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参考他人的经验总结有如下几种方法:

1、形象直观导入法。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幻灯片、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还可以借助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时,我就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及投放有关图片,让学生借助歌曲、图片提高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故事导入法。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本身具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在上《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或者给学生自己讲述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3、巧设问题法。巧设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仅激起了学习兴趣,又把握到课文的思路、主题等。如我在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趣味问题“1+1=?”,让学生自由回答,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我就可以就势进入课文,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答案也就不一样,所以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导入新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4、设置悬念导入法。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朔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这样设置悬念导入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优化教学情境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借创设情境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共鸣。

在课堂上,可以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为什么”,少问“是什么”。事实上,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九年语文,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但大部分知识是作为一种储备状态的死知识占据了大脑空间。因此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通过精心设计提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三、优化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篇5

上课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如果从备课开始就处处以“最优化”的方式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那么就可以在合理花费时间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目标的优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表现在确定教学内容难度上的适度和数量上的合理,一些教学参考书上往往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但这些目标和要求大都是概括的、带有普遍使用性的东西,而教学活动的动态的,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又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教参上的目标和要求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仅仅把教参上的目标、要求抄在教案上,而不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在授课时对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是把握不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根据初中学生的物理学情控制“量”这个因素,不断优化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交流电的产生”这个内容时,笔者就对“目标”的确定花了不少时间。原来准备在交流电瞬时值公式出来后再展开一下:(1)e的正负如何看;(2)推导e=Bωsinωt。交流电的图像出来以后,笔者也准备展开一下:(1)对照图像写出数学式;(2)e=εm时,t=■ε这种教法,面面俱到,要在一节课上就把这些内容全部灌下去,事实证明,这节课内容太多,要求太高,学生往往被教师引入数学歧途,尤其是淡化了交流电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交流电的基本特点等物理概念的教学。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物理知识前后接应,相互联系,突出重点,纵横发展,达到优化教学目标的要求。

2 课堂结构的优化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还需要合理安排课堂结构,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四十五分钟)、空间(教室或实验室)、人员(师生)及教学设备(黑板、自制或电化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充分考虑这些条件,妥善地加以安排,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伏安法测电阻”这一内容时,总的设计方向是先实验后讨论,但针对学生到底是做两个实验还是做一个实验这个问题,笔者仔细斟酌,反复思考。笔者考虑到时间因素,也考虑到实验仪器有限,结果四易其稿,作出了比较合理的安排:学生先用伏特表和安培表(经过改装,内阻变为3欧),测一个2欧的定值电阻,分别用内接法和外接法,误差很大(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分析误差(分析问题),基本弄清了产生误差的原因。然后教师再演示测一个46千欧的大电阻,在演示之前,先让学生预测(讨论)实验结果,学生兴趣很高,演示仅作为学生预测结果的验证。这样,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化解,一环紧扣一环,不浪费一点时间。整节课,学生活动时间超过三分之一,教师讲得极少,只起“起点”、“拨动”、“矫正”的作用。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顺手。实践证明只有优化课堂结构,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方法的优化

篇6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闲地啄起米来。

看完故事,叹服陶先生的放手,惊异放手后公鸡的表现。笔者由此思考:过去的某些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内心是不是也像公鸡一样拼命挣扎?课堂教学需要改革,不尊重学生、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教法的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融冰之旅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同时完成的两大任务。要完成这两大任务就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整合,在对立和冲突中寻求协调和整合,表现在课堂中就必须抓住活动、交往和学生主动参与这三个关键要素。基于此,笔者开始尝试“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模式。几年来,笔者不断打磨这种模式的各个环节,去其糟粕,塑其光华,使之丰满、生动、成熟。

(一)追求高效教学,避免无效教学

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盛满清水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条黑鱼,再放入一些小沙丁鱼,这条黑鱼张开大口,一会就将沙丁鱼吞个精光。生物学家接着做了第二组实验,在玻璃容器中间插入一块玻璃,将这个透明的水世界分成两半,一半放入沙丁鱼,另一半放入黑鱼,当黑鱼迫不及待地冲向沙丁鱼时,没想到狠狠地撞在了透明的玻璃上,黑鱼不厌其烦地做着尝试,但每次都徒劳无功,最终放弃努力,安静下来。生物学家并没有停止实验,而是将那块透明的玻璃轻轻拿走,小沙丁鱼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有的甚至不小心撞到了黑鱼的嘴边,但是黑鱼瞪着一双迷茫的眼睛,再也不把它的大嘴张开了。

生物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力感。课堂教学亦如此,那些追求难度、毫无层次的练习,导致学生失去解决任何问题的信心,成为“无效训练”。其实课堂中有形式无实质的合作、有程序无成果的探究、有温度无深度的交流等无效教学现象也是经常见到的。笔者把这些无效教学现象归结为“无效情境、无效提问、无效引导、无效讨论、无效合作、无效交流、无效互动、无效探究、无效训练、无效总结”等十种类型,在运用“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法时力求避免。

(二)重视教学过程,关注动态生成

前不久,笔者给五年级的学生上过一节数学公开课———《频率与概率》。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逐渐接近概率”。

上课一开始,笔者让学生们大胆猜想“同时掷两枚硬币,落地后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的概率是多少”,然后学生分组进行10次试验。为了确保试验结果,还为各小组下发了结论记录单。抛掷两枚硬币朝上面一正一反的理论概率是0.50,但10 次试验的频率不一定太接近0.50。在巡视时笔者明明看到第二组的结果是0.37,可是上报时却不是这个数据。课后,笔者找到二组组长了解情况,他说他们知道理论概率是0.50,可0.37 与0.50 相差太大,怕报上0.37 会影响结论的得出。”听了他的话,笔者立刻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态度的教育,要求他们科学探究、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在以后运用“合作探究分组竞赛”教学时,笔者更加关注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对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进行专门的研究。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2-02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推进新课改,必须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坚持以人为本,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生命状态,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新活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存状态,让课堂凸显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成为养育人性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课前导入,让学生处于期待状态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稳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导入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具有针对性的导课能够满足学生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课堂时间。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探究、质疑、合作、讨论等活动中去。总之,优化课前导入,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坚实基础。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让学生处于参与状态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探究新知,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掌握技能,在充分的情感交流中完善人格。同时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内化状态,使其焕发生命活力。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效果,更要强调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优化课堂问题设计,让学生处于思维状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构和学生思维规律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语文课堂迭起。

四、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

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养育人性的殿堂。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和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要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以心施教、以情激情、以情激学,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良性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从而达到课堂心理环境的整体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优化反馈评价过程,让学生处于成功状态

成功状态是学生在课堂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课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能促进学生成功状态的形成。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人格形成、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尊重学生生命价值的体现,让学生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篇8

一、教与学的时间

有机、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时间,将会增加教学过程的节奏感,既严肃又活泼。小学生自控能力特别差,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巧妙使用,科学地分配仅有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语文教学内容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使之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避免拖堂、压堂的现象发生,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时间,要细讲,精讲。把学生从“灌”、“喂”、“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自己在语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主动性,在动脑、动口,动手方面有一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授课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容,是充分保证语文教学过程在有限的时间中,以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来进行语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语文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取足于语文课堂的质量保证和课后自觉性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授课,必须是保证在一定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在现在的语文教学当中,也有学生有“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前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而且滋长学生的惰性,后者使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滋生了学生逆反心理。语文教学时间的内容过多,造成学生手忙脚乱,这与语文素质教育中减轻学生负担相抵,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

三、目标的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所规定的总目标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对语文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严格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随时紧扣大纲,服务于、服从于大纲,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是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到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发展的影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

四、教法的得当

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难易适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并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足于语文教师教法的得当和教学过程的难易。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社会有哪些影响,那么教师就得更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材、教法和社会现象。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充分体现语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业是主线的关系。语文教学本来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而主要的是贵在方法通用,方法得当,方法得体。

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

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学生在主动积极,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生动活泼地成长。

六、授业解惑

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还要解惑,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解决学生们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只知道老师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法官”,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当机立断,千万别拖泥带水,要尽力完善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法官的形象。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49-01

众所周知,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现象,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为了扭转局面,我们必须及时更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作为一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当前优秀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一节优质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两者是分不开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多动手,多动耳,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注重学生之于课堂的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2 关注学生心理,注重人文关怀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再是小学阶段听之任之的心理,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有着自己的叛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克服这些困难,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课堂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通过对于学生心理的关注,并加上适当的人文关怀,学生就会把教师当做朋友,更加愿意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篇10

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数学课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1.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学生情绪高昂时,他们就有良好的情趣去学习他们乐意学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就要通过一些情趣的谈话,美妙的故事,或者进行一些师生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明确目标,激发动机

由于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仅仅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课始明确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增强信心,给力学好.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既要可行,又要可测,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能力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目标,自学课本,展开思维,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发挥目标的想到和评估作用,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做到手到,心到,看看课本上讲了哪些内容,哪些能看懂,哪些不理解,并用规定的符号把知识的重点划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讲学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一层的教学学生一般都可以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理解教材脉络,找到知识的重点.

3.质疑问题,扫清障碍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解疑和克服困难中培养起来的,要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积极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古人云学者需疑,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疑问,敢于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积极参与的表现,通过自学课本,学生水品不同.有的一目了然,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会一窍不通.因而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学会提问的能力,及时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梯.一是要积极创设思维情景积极引导,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创设问题的客观条件和情景进行示范设问,让学生深入钻研,逐步培养质疑的能力和情景进行示范设问,让学生深入钻研,逐步培养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4.反馈练习,形成技能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又可检验学的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学生理解教材后,应及时进行第一次反馈练习.它既是把抽象的知识再次具体化,又是进一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步骤.教师必须要按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的不同水平要求,根据本节课目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形成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反馈练习中联系的题目以基本题为主,联系的形成形式既要让学生动手,又要让学生动口.练习中,要注意运用各种媒体多种直观手段,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练习,要采用实验、操作、游戏等办法,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在动脑动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

第一次反馈练习后通过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分析评议,矫正缪误.然后进行第二次反馈,也就是把已获信息再次调整、加工、深化.练习的题目以变式题、综合题形式出现,要加大课堂练习容量,让学生能灵活运用顺逆向思维,并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目的,让学生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兴趣.

5.归纳总结,揭示规律

探索知识规律是学习的归宿,通过阅读课本,质疑问难和两次反馈等几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和概括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成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启迪学生会学

篇11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这是教学过程起始的重要阶段,其主旨在于通过知识本身矛盾的发展而实现,也就是说我们提倡的"在学生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教学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开始"。

从教学知识的一般逻辑顺序来说,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但是教学某一具体知识内容时更重要的是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背景中考虑,从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中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支点",并且弄清楚作为新知识的本质意义上的联系是什么,区别是什么?把旧知识"生长"为新知识。比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教师可以由"旧"导"新"。让学生回忆算式:35+45=80和45+35=80。从而回忆起所学过的旧只知识,即加法交换律,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教师紧接着出示乘法算式:15×25=375和25×15=375,让学生观察后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学生回答。相同点是:它们的积相等;不同点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根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即:"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二、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的系统化

美国奥苏贝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是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前要及时换取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特别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要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添入新的成分,扩大原有知识的结构。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接着师生各拿出一张纸剪成平行四边,并沿着其中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而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就利用就知识推导出新知识,学生就容易接受。

篇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创设悬念: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课中,教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比100多 的数是________

2.创设直观: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概念:一只蚂蚁被诱人的香味吸引,爬上了一块圆形的月饼,它沿着月饼的边缘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这只蚂蚁爬过的路程其实就是一个圆的周长。结合实物演示,学生在童话的意境中建立了直观的表象,理解了圆周长的概念,并感到趣味盎然: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活动:比如让学生上台表演行程问题,结合练习课和平常小测验开展男女生对抗赛或个人挑战赛;成立数学互助小组,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开辟数学活动课等。当然,形式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堂教学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才能乐在其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参与,落实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引导课前自学,通过改变传统“秧田式”的座位排列顺序,教师把学生5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中的学生学习程度不同,性格各异,由成绩好、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织本小组的同学开展课前自学,提出并讨论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有的困惑和问题可以在课前自学中通过小组互助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可以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节课中,通过自学,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百分数为什么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72-0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灌”、“搬”、“乱”的现象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

1 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2 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3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4 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