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简述

机电一体化简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机电一体化简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机电一体化简述

篇1

0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综合了机械、液压传动、电气控制、传感器技术等专业知识,而且实践性也很强。因为作为我们机电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以后参加工作,见到的任何产品,都是综合机械、电气控制、传感器等技术的。这要求学生不仅各种基础理论熟悉,最重要是实践能力,即把这几种理论融会贯通。这样有了很强的实践能力,将来学生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1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积极性、兴趣等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因为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才能产生学习需要,有了学习需要就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老师来说有了这些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如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机电一体化技术这门课综合性、实践性很强。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大,尤其是实践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不能有效把以前学的机械基础、液压传动控制、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知识综合起来,所以在实践环节设计个小产品时,学生变得没有任何头绪,想法等。所以针对课程特点,教师要努力改变原来枯燥无味的学习气氛,趣味性教学是最好的手段。通过自己仔细备课,找出实践例子及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接受教育,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每讲到某个知识点时,最好讲解完本知识点外,还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动态,最新的研究方向,最新的实现手段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工科教学一定不要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1.2 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生活化

我们所讲的任何知识,如何让学生知道其有用,用在我们生活中什么地方,即所学知识生活化,这非常重要。[1]如在讲光电传感器时,学生不理解也不了解其应用的地方,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光电开关,例如小区围墙的的安全报警、宾馆大厦的自动门、洗手间光电感应控制冲水装置等。让学生讲学到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而不是讲复杂枯燥的知识。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强化所学习的知识。

2 加强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使得教师上课时不能注入式的满堂灌,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教师主导才行。所以上课前教师要积累大量的资料,提前准备好提给学生的问题,这是上课期间教师互动教学的前提和基础。[2]结合机电一体化这门课,上课前先给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讲完课后的设计任务,启发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上课期间教师所讲的内容要和自己所布置的设计任务息息相关,比如我在讲行程开关时,布置的设计任务就是利用行程开关设计学生经常见到的机床自动往返电路,在讲到光电开关时布置给学生的设计就是利用光电开关设计小区围墙安全防盗报警装置。这样一边讲课一边利用布置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当讲完课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下呈现出正确完美的设计任务时,学生感到学习的价值,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师生互动具有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优点,而且营造轻松活泼的师生互动教学环境和气氛,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快速适应企业的能力。

3 主动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专业方向施教

我们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分切削专业方向和起重专业方向。从学生专业方向实际出发,同时考虑学生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尽自己最大努力使每个人的才能和品行都得到发展,因专业方向施教,因材施教,利用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所谓因专业方向施教,就是在科学先进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专业方向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同。例如针对我院实际情况,在讲异步感应电机控制电路原理及设计时,对切削专业的学生侧重点讲机床的自动往返控制,制动控制等控制电路的原理及设计方法。最后给学生布置的设计任务也是和机床相关的控制电路设计。因为切削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机床加工设计等相关工作。同样的知识点,对起重专业方向的学生,主要给学生讲的是利用所学的电机控制技术设计各种起重机。这样对学习目的间接化、职业化的学生来说,极大的调动了大家学习相关知识的欲望。

当然,也要考虑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不同,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并针对学生自身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已到达最大程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和辅导员、班干部、每位学生联系,从不同渠道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因为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一般都由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有难有容易的,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一样要求。这样每位学生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顺利完成任务,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都有信心继续下面知识的学习。

4 加强实践锻炼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尤其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实践更为重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大家都知道,机电一体化这门课程综合性很强,是学生学好更重基础专业课后最后的综合学习。[3]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才能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理解,才能培养出更强动手能力的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适应企业。通过平时教学发现,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好机电一体化这门课,必须加强实践锻炼。这里采用的是递进式实践锻炼,递进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递进实践关系图首先在学习每一章节时,都要针对本章知识,给学生布置设计作业,并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设计。其次对于学生完成的作业设计要通过实验课来验证其正确与否,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完善设计中出现的小问题,小瑕疵。最后学完机电一体化这门课后要给学生布置综合设计任务,并指导学生完成。例如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切削专业方向的学生布置的综合设计实践任务是:“自落式双锥反转出料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机设计”,对于起重专业方向学生布置的综合设计实践任务是:“桥式起重机总体设计”。

5 结论

总之,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扩展性、创新性都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把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实现整个系统最优化的一门科学技术。根据市场跟踪调研,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加速了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代,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理想逐步成为现实。这无疑给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会。

我校借助于具有14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学历史的平台和基础条件,立足调研定方向,培育师资建队伍,加大投入建基地,校企合作求特色,2001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五年制高职专业,重点培育市场紧缺的电气运行控制、机电设备维修方向的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探索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立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机电类)”,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五年制高职省级示范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负责人,我带领专业团队,始终坚持“以市场调研为基础,实训基地为支撑,课程改革为核心,师资队伍为关键,提高水平为目的,专业文化为特色”的主线开展专业建设,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确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我校是企业办学,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加强市场调研,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基于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明确职业能力,以联合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充分考虑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调整制订了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配套制订了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既满足就业导向的岗位技术或技术领域需要,又有助于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谋求个性发展所需的态度、能力和知识,同时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配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理念,更新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场地设在教室、实训室或现场,探索构建“专业基础类课程综合化,专业技术类课程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类课程项目化”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建好实训基地、营造职业实践环境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专业校内基地建设,坚持把建好实训基地作为体现办学特色,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不断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满足培养要求;实训室严格按企业车间形式进行构建,按企业的标准进行管理,营造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实训项目的安排,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预测产业发展方向和职业技能发展走势,强调从高端需求入手,安排新技术应用型的实训项目;引企带资入校共建校实训基地,满足企业需求,使学生有机会在生产真实现场经受“真刀真枪的熏陶和磨炼”,培育职业技能。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全面出击、精心选择,确立典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主动联系企业,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通过提升专业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顶岗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赢得企业的信任;通过相互协商形成共识、增强计划的灵活性以适应企业,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效益,赢得企业的支持。专业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优质资源,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深入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氛围;参与企业生产,深化技能应用;体验职业道德,学做真正的企业员工。

三、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坚持利用校企合作这一有效途径,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强教师理念更新,制订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学团队进行课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编写,引进企业中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专业师资队伍,提升课改能力,同时,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科研现场进行实践,参加企业新产品开发工作,团队教师通过技术服务,获得了多项产学研成果。

四、以完善制度为保障,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着重抓以下几个建设:抓常规建设,制订并坚决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同时制订校内外实训管理制度、开放实验教学制度等,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抓评价建设,制订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师生互评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抓绩效建设,制订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专业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等,激励教师水平提升。

五、以文化建设为特色,促进师生综合素质提升

在进行专业文化建设中,注重迁移行业企业文化。以精神激励人,大力弘扬“诚信、敬业、创新、超越”的南车精神;以制度约束人,制订了学生一日常规制度、文明修身公约;以环境熏陶人,通过场地布置、产品陈列、标线设置等方式,营造企业生产环境,从而使师生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独特氛围;以行为造就人,组织以专业活动为主线的实践锻炼,大力开展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培养师生良好的教风、学风,使专业和谐健康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0076-03

一、研究背景

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运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改变了传统行业的生产工艺和相应的生产装备,逐渐发展为以智能仪器与仪表、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控加工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来构建柔性制造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提升生产设备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机电职业教育龙头地位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机电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目前已荣获自治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特色专业项目建设进程中,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众多企业深度合作,依托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共管、共用实训基地,建立订单班培养,互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培训学生、教师、员工,并引进人才评价标准,构建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给企业输送专业对口人才,该校2008年起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五期“五菱班”、“联发班”订单班,目前大部分学生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本文拟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坚持以广西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面向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和铝业、制糖造纸两大资源型产业以及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以下简称“两制两资两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应用企业,倡导“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促学、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坚持“理实一体化、企业订单班”的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教师通过为企业技术员工培训、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横向科研课题及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了“2+1”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同时,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化教材,依照岗位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训内容、课程考核标准要求。基于对课程体系改革及原有的学科体系的解构与新的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的重新思考,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三、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做法

(一)与企业深度合作,确定工作岗位群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团队成员坚持“职业教育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服务,面向生产业”的目标,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围绕北部湾地区“两制两资两特”产业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和应用企业,通过筛选,选择了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子奥蒂斯电梯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区内外知名度高、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市场前景、生产设备的先进性及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专业工作岗位群,如图2所示。

(二)围绕工作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根据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确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如图3所示。

(三)职业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

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

Key words: mechatroics; technology; applied fields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160-01

0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目前越来越广泛被采用于钢铁、电力、石油化工、采矿冶金、汽车、造船、航空工程等行业中。本文就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谈几点粗浅认识。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1.1 安全性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1.2 生产能力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1.3 使用性能高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

1.4 适用面广机电一体化产品跳出了机电产品的单技术和单功能限制,具有复合技术和复合功能,使产品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化控制、自动补偿、自动校验、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和智能化等多种功能,能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和不同领域,满足用户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强。

1.5 维护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或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事先存入若干不同的执行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只需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2.1 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2.3 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2.4 工业机器人第一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二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三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五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2.5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3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篇5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相互取长补短、有机结合的一种形式,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向机械技术领域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二、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控、自调的关键环节。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其水平决定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的水平。

传感检测元件,即传感器是被测量输入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实现自检和自控的首要环节。

三、传感器的分类及用途

常用传感器的功能与人类5大感觉器官相对应:

利用传感器能进行复杂的作业,如判断作业对象的有无,测量其大致位置,检测有毒气体并报警等工作,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方便。

传感器常见分类:

四、发展方向

在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的精确度、灵敏度、性价比、可靠性,扩大测量范围、缩小体积的同时,还应寻求传感检测技术发展的新途径。

1.开发新型传感器。

(1)利用新材料制作传感器

采用新功能材料制作新型传感器,如:半导体传感器、压电传感器、人工皮肤传感器等。将来,非晶半导体、精细陶瓷、形状记忆合金等新敏感材料将促进新型传感器的研发。

(2)利用新加工技术制作传感器

采用新的微细机械加工技术,如:光刻、扩散及各项异性腐蚀等制作微型、集成化传感器。目前已有可以装在注射针尖上的压力传感器、成分传感器等。

(3)采用新原理制作传感器

利用光导纤维的特性成了近年来比较突出了一项新技术,对于光测系统的小型化、高可靠性极为有效。目前还有约瑟夫效应传感器,基于光子滞后效应制作的红外探测器,核磁共振吸收效应的磁敏传感器,等等。

2.传感检测技术的智能化。

传感器检测系统目前正迅速由模拟式、数字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具有数据处理和故障诊断功能的智能化仪表可自动协调个环节的工作,这种仪表把检测技术自动化推到一个新水平。

3.复合传感器。

这类传感器具有复合检测功能,可同时检测几种物理量,如视听复合传感器、力、力矩复合传感器等,它们融合多种信息,能准确判断客观事物的形态,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4.研究生物感官,开发仿生传感器。

篇6

关键词:医院;会计电算化;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财会部门业务变的日益增多且复杂,为了减轻医院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实现医院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会计信息化是一门新兴学科,起步晚,应用时间短,加上医院会计人员的信息化业务水平不同,使得医院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医院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制度层面管理

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对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实现进行了多次强调,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应用率仍很低,特别是在部分地区医院,应用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与重视,会计电算化就难以向战略管理层面上升。处于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不到位,有时候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仅仅局限于应用软件的购入和安装,实际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手工记账体系;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进程中,只知道重视投资硬件,而对相关应用软件的投入不够重视,有时候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甚至不惜购买非正版的财务软件,这样会计电算化的效率就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会计电算化工作就难以得到发展。

2.缺少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会计电算化涉及信息学、会计学、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知识,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培训和继续教育中,对电算化的操作技巧和理论体系进行掌握。目前,部分专业财务人员只具备过硬的会计方面的知识,而较为缺乏对电子数据的熟处理能力;部分专业计算机人员具备较少的财会知识而难以实现融会贯通,所以既懂财会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极为缺乏。严重缺失复合型人才的现状对医院会计电算化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形成了制约,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医院引用电算化积极性及其可信赖程度等都形成了严重阻碍。

3.缺乏数据安全稳定性

会计电算化为医院会计信息系统造成的数据安全风险,是由电子数据和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引起的。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实施,主要面临着不稳定的软件程序风险、会计档案保管和形成风险、计算机维护风险及实际操作风险等。同传统书面账本相比,电算化产生的电子数据具有较弱的保存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由操作失误或子系统遭遇黑客致使设备瘫痪,从而使重要数据丢失而难以查证。同时,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增加的会计信息量和多样化的人员,往往会增加时间耗费、管理难度及监督难度,因而同成本效益原则相悖。此外,其数据处理权限和超越访问等,也为数据安全稳定性埋下隐患。

4.缺乏可操作性

一方面,市场上缺乏全面专业软件的提供。会计电算化在医院的实施要以对医院特殊条件相适应的电算化软件系统的运用为前提,然而市场上广泛应用的多为金蝶和用友等适合大多数企业运用的软件,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基本满足,但是对医院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来说,缺乏完善性。另一方面,医院利用和研发软件的能力有限。部分医院聘请专业软件开发商进行专门性的开发设计,从而使自己的财务软件更好的运用到工作中,然而受专业计算机人员对医疗财务知识的缺乏及较低的售后服务质量等影响,软件安装使用后仍然存在较多漏洞。

5.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目前,越来越多的单位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内控的依赖性也较大。然而,很多医院缺乏充足的内控意识和健全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人员缺乏明确的权限和职责,产生的问题难以责任到人,因而存在的一些隐患也较为突出。部分医院在会计电算化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对传统内控制度进行沿用,对根据新型财务处理模式而做出相应调整和修改的缺乏,致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丧失其实质作用。

二、完善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1.转变观念

作为会计电算化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就需要单位相关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和财务人员的积极主动参与。一方面,相关管理人员要强化对电算化的认识,作为一项需要长期连续进行支持和投入的信息化工程,会计信息系统并非有软件、有钱就可以建立的,需要与医院运营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相关领导的支持,同时有全体职工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实施。另一方面,财会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对观念进行积极转变,新的历史时期,医院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对其会计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要以事前控制代替事后分析,从而为医院管理层的各项决策提供更为有利的信息依据。因此,会计人员要对应用计算机工作进行积极参与,在认真做好领导助手和参谋的基础上,使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工作得以实时化、动态化、规范化、及时化,使医院管理中财务人员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从而促进医院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持续发展。

2.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根据医院实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各种问题,医院要对操作计算机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政治思想教育,从而使其形成强烈的法制观念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会计数据信息的完整、及时、准确、真实提供保证。同时,还要根据新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及《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对现有的医院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内控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进一步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前景进行强化。在进行医院日常工作管理时,要对合理科学的人事制度进行制定,从而使电算化工作队伍得以稳定、高效发展。电算化系统涉及审计人员、操作员、系统维护人员、开发设计人员,为使电算化系统能够高效顺利运作,从而为医院经营管理提供充足的参考信息,同时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管理,对既对应用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又对财务业务深刻了解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从而使电算化事业得以顺利发展。

3.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

受设计医院财务软件的人员对财务管理、财经法规、会计原理等知识的缺乏,对会计处理环节和流程等难以周详考虑等因素影响,需要对专业的经过有资质机构或管理财务软件部门认定的、进行系统监测后明确的、兼容性好、功能强大、数据稳定安全的软件进行购买。还可以对实力雄厚的软件企业进行委托,从而使与医院实际相符合的具有个性化的软件系统得以应用。此外,确保软件可靠、保障数据安全的具体措施还包括:相关会计资料的认真保管;会计系统的经常维护;离职人员对文件移交手续的认真办理,对数据库、软件清单等相关资料的认真移交,不得私自毁损、复制和隐藏;操作日志的认真填写,异常情况的仔细记录;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全面,对程序清单、数据库、运行日志、财务数据等资料的认真保管及定期的磁化、霉变和破损清查和保密;使用密码的认真妥善保管及定期按规定更换;原资料、备份资料的分地、分人及时保管,最大程度的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

三、结语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病人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医院间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要求医院行动必须快捷、灵敏,在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在医院财务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合理运用好会计电算化化,建立和完善医院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消除一切影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利因素,促进医院会计电算化健康的发展,并促进医院财会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篇7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器;检测技术;应用

传感器的应用能够清楚的展现对象的状态和相关特征,并且给予待测对象一些关键的信息。传感技术能够起到放大电信号的作用,并且可以对标度进行加工处理,将一些物理量变成对其相对应的电信号的一种技术。在机电一体化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人们通过引进传感器和传感检测技术的方式实现信息的获取目的。

1传感器类型及传感器技术分析

1.1传感器的类型分析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信息并且将这种信息通过独特的方式转换为了输入信号的电器装置。这种装置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与作业环境的基本状态,进而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相关的信息。在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结构中,测量模块是系统结构组成的核心部分,组成测量模块的除了变换电路之外就是传感器最为重要。传感器的输入数能够确定机械结构模块的整体性能,由此可知,传感器是整个机电一体化系统之首。它的作用就等同于系统的感受器官,如果缺少传感器,系统信息处理和控制决策的功能将难以实现。传感器具有多种类别,按照其测量对象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传感器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内部信息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用来检测机电一体化内部的状态,包括系统内部位置的变化、速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以及异常变化等;另外一种是外部信息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是用来检测外部环境的状态,外部信息传感器当中有接触式的触觉传感器以及非接触式的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仪以及激光测距仪。

1.2传感器技术分析

在基地那一体化过程中,监测技术的基础内件就是传感器,所以说,传感技术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监测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操作的对象进行监测,并且对系统运行的环境以及系统本身的状况进行监测,为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监测技术能够为系统提供一些关键的信息。传感技术的发展关系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整体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逐渐产生,电子信息呈现爆炸式的状态,信息传播的速度也不断提升,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传播速度已经赶不上时展的脚步,需要对传感技术和检测技术不断更新,才能够满足时代对信息传播发展的要求。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中主要是广泛应用于自动化产品当中,例如,工业机器人以及汽车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对传感器都有应用,以下就这两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

2.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准确无误,是因为机器人身上安装的传感器能够感受其自身的状态,同时还能够感受操作对象以及工作环境的状态,通过内部传感器能够获取其自身的位置、位移、速度等信息,通过外部传感器能够完成操作对象以及外部环境的感知,内外部传感装置同时为机器人提供反馈信息,协助它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此外,机器人的每一个关节上都有安装微动开关、光电开关等各种形式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能够帮助机器人进行零位和极限位置的检测,零位检测能够保证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和轨迹精度,极限位置检测能够保护机器人的安全动作。不仅如此,机器人的关节上还有安装位移传感器,对于机器人的位置移动和位置控制起到很大的作用。机器人的手腕位置以及抓手位置有安装触觉传感器,通过触觉可以让机器人准确的确定对象的位置,通过手抓传感器就可以使机器人抓住对象物体。

2.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汽车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随着传感技术以及一些新型技术的发展,将现代汽车工业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汽车机电一体化的实现由自动化控制系统取代了原有的机械式控制部件,不仅仅是汽车的发动机上应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汽车身体的其他很多部位也应用了检测和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上使用的传感器是整个汽车传感器的核心部分,应用了多种类别的传感器装置,通过这些传感器的检测,能够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提供发动机的工作状况信息,方便ECU对发动机工作状态进行精确的控制,对于发动机动力性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汽车的重点控制部位使用了曲轴位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改善汽车的性能,实现人性化服务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增强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例如,现代的汽车都有导航系统,通过汽车导航的开启就能够让驾驶员清楚的知道前方的建筑物以及车辆的状态,该系统中不仅仅应用了GPRS定位技术,同时还应用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通过传感器能够感知到一定距离以外的物质运动状态,然后给予驾驶人员准确的提示,帮助他们了解车辆行使的轨迹和阻碍物,从而为车辆行使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结束语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自动检测系统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加强对传感器检测的分析,研究出一种能够用于连续检测和瞬时检测的传感器,促使自动检测系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除了在工业系统运行中不断开发新型传感器之外,要需要对已经使用的传感器的性能以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传感器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发展,从而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促进机电一体化更加顺利的进行运行和操作。为了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获取准确的信息,还需要引进传感器监测技术,利用其独特的功能实现信息获取和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峥.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02):71-72.

[2]解观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机械,2014(09):23-24.

篇8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检测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整合型的机电技术,以众多的环节来组成,传感器的技术发展是促进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部分。那么,在具体了解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了解机电一体化组成的基本结构,以此消除部分人的误区。机电一体化是指不同的机电工作环节相结合,以主机以及微型处理器作为操控中心,有次序的安排各个环节的工作。所以,在这样多种情况下被统称为机电一体化系统,从中覆盖相关理念。但并不能够因此就忽视了其他机电环节的重要之处,不然传感器在无法传输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帮助生产者来提高有效率。

1机电一体化与传感器的简介

1.1传感器的概念

在工程当中,传感器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固定规律将其转换成不同种量或者是同种量值所传输出去的工具,变相的讲传感器和人们的器官都是有相同点的,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也经常利用传感器中的检测力、速度和更多的非电量来提升生产力的发展。

1.2机电一体化的简单介绍

机电一体化也是属于一种微电子技术,它是在根据机械的主要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以及控制功能上所引进的技术。从中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方面的,比如机械制造、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都统一归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1.3机电一体化和传感器之间的联系

机电一体化中的传感器技术在其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传感器技术不仅能够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以在不同程度里为机电一体化提供到相关的运行信息。从操作上来看,传感器是检测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操作和操作对象的主要作用。因此,想要克服种种环境带来的影响,要足够做准备,不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才能够是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变得更高。所以,传感器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高低。传感器的技术水平越高,那么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水平就越高。

2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2.1机器人

机器人是现代科技的代表性的生产物,机器人的自动能力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口,机器人之所以具备这么优秀的自动化功能,在运行中能够准确无误,这些主要原因都是传感器的作用。传感器在机器人自身内部中,或者在操作对象下,从中对信息进行处理。

2.2机械加工

(1)切削和机床运行过程中的传感应用。在机电一体化切削过程中,传感器所起到的作用是提高在切削过程中的效率,以及对金属材料的检测。传感器是通过切削过程中所产生的力度、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以及切削过程中电机的功率来检测,从切削过程中是振动变化和所产生的切削力来进行辨识。

(2)在机床的运行检测方面来讲,传感器是对系统、温度和控制主要进行安全性检测。机床的主要检测结果是依据机床在出现故障中的停留时间、生产是否粗糙、还有加工过程中的精度以及准确度和机床的运行状态来传感检测。

2.3工件加工

对加工工件过程的监视是传感器最早时期的应用,同时传感器也是被广泛应用的,在之前早期的时候传感器技术,只是在工件制作的过程中起到对质量上的监控。直到后来随着现代的发展,传感器才能够在生产工件的同时也运用识别和安装上。传感器主要体现在检测加工工件的制作过程能不能达到标准的工件加工的程序,检测将要被加工的工件是否当前已经要求被加工的工件,还有,工件所需要安装的具置是否是满足了当前工件被要求安装的位置。从现状来看,我国传感技术还没有能够很好的去完成这些识别任务,因此,需要在现在已有的技术上不断的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传感器。

2.4砂轮的传感检测

大部分的人应该都知道材料切割过程主要是包括磨削和切削的两个过程,在砂轮的磨损程度或者是出现破损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在保证在切削过程中的质量和当中的精度,这样便不具有表面的完整性。在这样的情况发生下,我们一般称为砂轮失效。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机床出现故障所造成,而且这种状况无法在第一时间及时解决,甚至会直接导致到危险事故的发生,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2.5汽车行业的传感技术

传感器在现代的汽车系统和安装中占着主要地位,基本上大部分的汽车系统里的有关电子控制都安装了传感器。比如安全气囊、安全报警和驱动防滑等等还有多类可以提高辅助驾驶的装置,在汽车的内部控制系统上来讲,机电一体化已经将传统的控制方式,转变为了自动控制。

3结语

虽然在我国目前传感器上的研发和传感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与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较下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想要使得传感器和检测技术在运用上有所增强和不断的超越,那么,我们必须就得从设备上做到不断的提高。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通过机电一体化和对传感器功能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帮助读者更加有效的认识机电一体化的组成。

参考文献:

[1]李小玲.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6,29(1):121~122.

[2]刘峥.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2):71~72.

篇9

机电一体化技术一词最早是由日本企业所提出的,在现代化工业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水利工程中更好地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了限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集合了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工厂机械电子操作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在计算机智能领域、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电子传感系统检测领域以及传动领域都有所涉及,在现代化生产当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后,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在信息统筹及处理方面和过去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改进。就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言,会朝着更加智能化、微型化以及生物学化发展,在此技术的基础上添加光电传感技术,进而增加工程项目机电系统自身的柔和性,在每个工程项目中都有一个总操作系统,下面每个操作项目板块中又分别有不同的子系统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的工作互不干扰,在人工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建设与发展中,它的应用途径将会变得更加广泛。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

(一)设备安装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建设中,操作工人应当在按照科学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求在水利工程建筑项目当中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正确的安装,在安装设备以前,操作工人必须到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了解到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包括工程所处环境的地质条件,气候的变化情况等,然后再对所要安装的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检查,确认可以正常运行以后,对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整体的工程布局规划,在涉及到施工场地以及施工通道时,操作工人要能够及时清理干净机电一体化设备所经过的地方,再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部位的混凝土基座采取正确的施工策略,按照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流程进行施工,在工程基座中添加机电一体化设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安装之前已经检查过一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全使用性,在进行正式安装时,还应当再重新检查一遍,一定要确认机电一体化设备正确安装了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有关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必须要由专业人士来进行,在涉及到高空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避免操作工人在高空作业时候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二)设备调试

当机电一体化设备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安装完成以后,还要有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对所安装的设备进行技术调试,再一次确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是否正确的,能否正常地发挥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作用,同时也要保证机电一体化设备不会出现任何的安全问题,在设备调试的过程中,主要检测设备的正常工作性能参数,工作的效率参数以及机电一体化设备所产生的工作效益,需要将每次设备调试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输入到计算机系统数据库中,方便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的操作和处理。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在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过程中,可以举位于河南省境内著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小浪底水利工程项目在三门峡水利工程的下游,它每年能够控制的流域面积大约在70万平方公里左右,是黄河中游地区一段峡谷的出口部位,是黄河流域中非常重要的水利控制工程。在小浪底水库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大大增加了黄河地区流域的抗洪防捞性能,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对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起到了科学的水资源保护作用,促进了小浪底水利工程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开放式控制系统应用当中,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打造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智能操作系统,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来进行系统性的操作控制以及模糊性的操作控制,采用中央处理器的来进行核心操作,而在应用分布式的控制技术时,利用电子计算机设备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施工情况进行实时性的监控,及时发现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加以控制,进而实现小浪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检测、控制及管理的一体化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有着操作简单,上手容易的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性能。在施工现场操作总线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发展中,通过开放式技术控制系统的密切配合,实现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实时沟通,采用现代化的电子通讯设备能够将施工现场当中的所有机电设备,生产设备以及电子设备进行连接,将这些设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通过现代化的电子通讯技术传输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核心总控制室,由计算机操作系统对各生产设备、机电设备进行统一的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操作一体化发展。

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研究

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一定会朝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生产效率会越来越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生产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它融合了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方面生产技术,而且国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发与创新项目高度重视,希望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能够继续开发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的人才培养力度,相信通过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一定会更安全,更绿色,更环保,既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模块化生产效率,同时也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在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生产产能,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号召,促进工程建设中各环节的信息交流。

综上所述,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与发展可以说是现代化水利工程项目发展的大势所趋,科学地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计算机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未来的水利工程项目将呈现出一片大好趋势。

作者:林品渊 单位:江西省海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为了保证我国电网在长期输送大功率用电的情况下输电线路及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电网的结构、电网的功能、电网的形态都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才能满足用户对用电的高标准,为了提升和更好的保护电网系统,我国采用电网调度一体化技术,加强度电网系统的调度和监控,确保电流运行稳定,满足不同用户用电需求。

1 调控一体化的介绍

调控一体化属于一种管理模式,它是集监管业务和调度业务为一体的新的管理模式。调控一体化主要应用在电网系统中,在电网系统中负责调度业务的同时在特定条件下负责监管和控制断路器,保证调控一体化监管现场的稳定。电网调控中心通过运用调控一题化,准确、及时、全面的掌握电网运行的状态。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中的调度业务是以电网正常运行状态为基准,对电网设备的开关、闸刀等进行遥控并在定值区域内切换、保护电源转换的调度通过程序化操作实现,能够有效预防错误操作,而影响设备停止运行的可能性;控制业务主要应用在特定情况下对断路器的控制,在电网系统中电流混乱的情况下阻止电流的运行。调度一体化的应用,提升了高事故处理的效率和电网日常操作的效率,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持久的同时,有效利用电网中的人力资源,达到减员增效的作用。

电网调控一体化是电网调度中心和运维操作站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管理模式。其中电网监控中心主要负责各地区高压变电的调度、监管及参与变电站监控系统信号的定义和分类工作。运维操作站主要负责就收电网监控中心传递的信号和设备调度工作整体管辖,例如,高事故发生时变电设备的跳闸操作及断电器的跳闸操作、电网系统正常运行的维护、输电设备和变电设备的养护及巡护、高事故发生的后续处理工作等。

2 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地区的电网实用化

2.1 电网调控一体化对调度及监控界面的实用化

电网调控一体应用再电网控制中心,对电网系统进行调度和监控。充分发挥调度一体化的调度业务与监控技术。电网调度一体化的调度实用化具体表现是调度员在通过电网控制中心接受电网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数据,根据数据显示的电网情况对电网系统中处于非正常状态的设备或电流进行调度。电网调控一体化在实监控界面的实用化是辅助监控员随时了解电网系统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监控界面具有接受电站变电设备运行信号的接受功能,并将信号转换成数据通过监控界面的显示屏,显示数据。监控界面具有储存功能将数据及时存储,供监控员随时调动使用。电网调度一体化中的调度技术与监控技术互不干涉、分工明确,从不同的方面保护电网系统。例如我国福建地区的电网工程建设在国家电网的支持下,在2010年实施了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建设调控中心并安装调试、监控界面、现场测试、试运行等工作,经过近十天的尝试运行,电网调控一体化的调度技术和监控技术都良好的应用在广西电网系统中,使地区的电网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

2.2 电网调度一体化对地区电网事故处理的实用化

电网调度一体化对电网系统进行调度和监控能够提升电网高事故的处理。电网调度一体化的的具体应用是对变电运行进行调度和监控,监控技术将变电设备中的信号传输出来转换成数在显示屏上显示数据。电网中出现的高事故的产生原因来源于变电中断流不稳定,导致变电设备传递的信号紊乱。高事故发生原因在运用调度一体化监控界面所显示的信号分为事故信号子窗体区、异常信号子窗体区、遥测信号窗体区等,监控员通过关注异常信号显示情况能够及时的对所监控区域范围内异常的变电设备进行进行分析和控制。在高事故发生时,电网调度一体化能够及时的使断电器进行跳闸,隔绝电流的流动,减低高事故发生的危害。

2.3 电网调度一体化对电网高层应用软件实用化

电网高层应用软件的种类较多,其中主要有状态评估、负荷预测、短路电流计算、等等。为了实现电网高层应用软件的实用化,电网调度一体化通过采用电网监控中心电网高层应用软件相连接,对高层状态评估、短路电流计算、负荷预测等等应用软件进行优化和网完善,提高了解电网运行状态,实现电网高层应用软件的实用化。其具体表现为应用调度一体化对电网高层负荷预测应用软件调度,对输电导体传输电流的负荷程度准确的测试,从使负荷预测应用软件的实用化;调度一体化能够辅助调度员处理潮流计算界面的信息警告问题;调度一体化能够调度高层预测软件的灵敏度,对电网中的电流。变电电压、电阻值等进行预测工作。高层应用软件的优化和实用化都基于电网控制中心应用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

3 电网调控一体化支持实用化在地区电网中的建设

电网调控一体化在地区电网系统实现实用化通过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运行阶段四个阶段建设,最终检测电网调控一体化试运行过程是否支持实用性。

3.1 设计阶段的规划建设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用电环境不同,促使电网系统输电量和变电站变电设备运用情况有一定的区别。设计部门的设计工作者要考察当地用电的实际环境及电网系统布局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最适合的建设点展开设计工作。设计阶段具体工作分为设计单位的规范审查,监督设计投标技术和招标技术的规范,确定最适合的设备供应商和技术协议的签订三个部分。

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在设计阶段的具体实施:首先,设计工作者根据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的地点进行分析,保证电网一体化能够将整个地区的电网系统调度和监控。设计工作要按照设计单位规定电网调控一体化设计合理性、有效性、整体性的要求规范进行设计;其次,电网调控一体化的设计方案完成的下一步工作是确定一个工程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要通过投标的形式预约多个施工单位,施工单位设计一个招标书,促使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的施工能够被有本单位承担。设计单位要对招标过程和投标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整个过程公平、公正、合理。最后,确定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所应用的设备寻找一个高质量、高信誉、有保证的供应商需要设计单位进行严格的监督吗,同时,在与供应商签订的协议也要在设计单位的监督,在以确定签订的协议规范。

3.2 规范施工阶段的建设

规范的施工是保证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的质量。电网调控一体化的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安装设备等制定一个详细的规范方案确定施工中每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如规范电网调控一体化设备的硬件监控界面的信号传输功能、勘察电网调控一体化安装现场的需求,电网监控中心机房的改造等等。规范施工阶段中还需要实施的一项工作是对电网调度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员工和维护人员的培训,电网调控一体化对于地区电网工作人员来说很陌生,员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掌握电网调控一体技术的应用和维护,为日后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操作和维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工程竣工的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以“严格把关,不走过场”的原则,对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安装、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验收,保证电网调控一体化施工中未存在安全隐患或安装技术不到位等现象,以确定电网调控一体化是否能够应用在电网系统中。电网调控一体化施工验收通过对调度部门和监控部门分别进行检测。调度部门的验收工作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从运行、调度、自动化、保护等功能性的全面测试,监控部门的验收工作是从监控、信号传递、信号转化数据、数据显示、数据储存等功能的灵敏性、灵活性方面进行测试。施工验收工作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网调控一体化中的每项功能都进行多次检测,确保电网提控一体化支持地区电网系统的实用化。

3.4 运行阶段的实用化体现

篇11

2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电工技术是一门强调实用性、工程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课程有着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但目前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

2.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一直将理论课和实训课作为两个不同的环节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容易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效果很不理想,上理论课时因为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对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感到比较抽象,往往张冠李戴,有的学生虽然听的比较明白,可一接触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到实训阶段,原来学的知识又要重新给学生讲解,使教学重复,浪费了操作课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不但使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2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教师是主动施教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在这种状态下,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3教学方法陈旧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教学方法基本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的模式,与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相适应,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3.1充分体现课程特点

《电工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需的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特点,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3.2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和特点

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设计立足职业发展,突出职业能力,将电工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融人实际项目中,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车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融合,“教中做”与“做中学”结合,综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构建以行动导向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3.3.1引人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3.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电工技术知识中大部分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对于机械类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十分吃力,尽可能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演绎出来,那么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一体化教学中,课程的全部教学采用理论实践融合的现场教学,在理论讲解中,将多媒体教学、实物、模型演示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4课程改革的实施

实施一体化教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具体项目,理论知识围绕具体项目进行讲解,技能训练将成为该课程的重点。通过对我院09级机械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我们认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做到以下几点:

4.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

我们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精心、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将原来分开的《电工技术》和《电工技能实训》合并为《电工技术与实训》课程,同时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4.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对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不同的专业可随教学目标要求进行项目的选择。如机制专业我们就设计了以下项目:

4.3注意理论知识与项目的融合

由于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教学内容是以划分工作项目为依据的,因此在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中,可能会对以往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一定的调整和增补。我们可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及要求,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相应的项目中去,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到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低压配电箱的安装项目时,我们就把三相交流电源、三相交流电、三相负载的连接、三相电路的功率等知识融入到项目中进行讲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良好。

4.4多元化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动态化、多元化。更新评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一体化。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价制,全面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具体来说,理论考核占40%,可采取考试形式加评时作业、提问方式;技能考核占40%,按项目实施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考核;其他占20%,主要包括工作态度10%,小组内评价10%。5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收效

篇12

2风险点及管控方法

在一体化流程的抄表管理与核算管理中,共设置了七个校验环节,其中在智能抄表环节有制定计划、数据准备、自动化抄表以及智能数据复核四个环节。智能核算环节有电费计算、电费审核以及电费发行三个环节。针对电费抄表各个环节的风险点及其管控方法展开分析如下:

2.1抄表阶段的风险点分析以及管控办法

2.1.1风险点解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个别供电单位出现过当月抄表计划未制定的情况,原因有三:一是抄表员临时有事或生病,供电所当月未及时安排抄表员接替,导致个别抄表段未生成抄表计划;二是年底个别营业所调节电量,累积电量;三是长期未安排抄表的异常抄表段。四是抄表员不到位补抄,随意估抄。

2.1.2质量管控办法(1)建立“远传自动化抄表+现场远红外补抄+电能表条码扫描录入指数+强制选择异常”这一逐级递进的抄表示数智能模式。(2)实时监控抄表自动化应用率:采集覆盖区域户数占比95%以上,抄表自动化客户例日抄表数据采集成功率98%以上。(3)开展抄表示数自动核查,重点围绕电量突变、示数不连续、峰谷不平、换表电量异常等情况,建立完善抄表示数核查规则库,合理设置系统自动核查规则和核查异常筛选精度,调整优化抄表示数的系统自动核查功能,提高抄表示数核查效率。(4)规范抄表数据获取方式与数据时点,推行按抄表例日自动抓取采集数据。低压客户为便于核查及合理调配人力,逐步将抄表数据调整到月初1日零点冻结示数,抄表例日和抄表计划可分散在月初实施;高压客户为购售同期结算考虑,将抄表例日安排到月末25日及以后,抄表数据使用例日当天零点冻结示数。(5)对细分的异常应及时启动流程化、清单式的处理机制,对异常形成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管理模式,让抄表员不敢随意选取异常,后续的异常处理机制既是对抄表工作的支持又是对抄表工作到位的监督。(6)倒逼各单位主动应用新方式提升抄表质量,理顺内部流程,实施全面内部管控。改造的主要功能一是推动各单位积极采用远采抄表+现场远红外补抄的方式提高抄表质量,不允许手工抄表,无法采用远采+远红外抄表的,必须全部录入异常(共设置了7类异常)并按零电量处理,每日出据异常明细报表指导各单位人员进行异常清理。二是在抄表流程中进行了系统跨专业的流程嫁接,将抄表异常直接变为一张故障换表将电费、业务、计量的管理链条进行了无缝对接,低压微流程改造在绷紧抄表管理链条的同时,对协同专业以正式业务工单方式也进行了约束。

2.2核算环节的风险点分析以及管控办法

2.2.1风险点分析(1)在电费审核环节,异常用户未被成功校验生成异常工单。(2)现场核实人员应在接到异常工单后未能按要求期限日期(当天或次日)到现场进行核实,核实现场实际情况是否与系统参数及数据一致。

2.2.2质量管控办法(1)智能化的计算电费,信息化的缴费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强智能电表系统的应用,能直接的将抄核收数据录入电费计算系统之中,从而在电费计算工作方面提高效率、降低强度。并利用这一系统的电费计算功能,结合电能表传输的电费信息,及时、准确无误的计算每一位电力客户应缴纳的电费,尤其是在大型计算机系统的帮组下,电费的计算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电费审核中融入了人工式的接入审核,尤其是人工的方式对重要客户的重点审核,通过审核和确认之后,系统就会结合客户的电费信息发出相应的缴费短信,及时的通知电力客户上缴电费的各项事宜,从而实现缴费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提升。(2)逐步优化电费智能核算规则库,重点围绕电价变化、均价异常、力率异常等情况,建立完善的电费核算规则库;针对高、低压等客户不同特点,合理设置系统自动核算规则和核算异常筛选精度,调整优化系统智能核算功能,提高电费核算效率。(3)将电费校验功能和试算环节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在新装增容、变更用电、计量装置更换等业务流程中增加参数自动校验和电费试算环节,重点检查计量方式、电价标准、计算参数、换表止度等信息是否正确,确保业务变更后电费计算准确,突破传统模式下对发生业务的客户必须逐户人工复核的核算瓶颈,提高核算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篇13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它与普通高校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目前在高职教育中还存在许多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依托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以企业岗位需要和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积极开展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体系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 地区装备制造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推动工业有了空前的进步,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已不适应当前工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促使企业生产向着高科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在工业领域中,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演变,是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气动、液压、机械及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技术以及系统控制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结果。综合了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自动生产系统,数字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具有综合技术的新岗位日益增多,对从事该岗位的运行与维护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1-11月,大连机电产品出口10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的47.5%,比同期占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1622家。

调研表明,大连地区大中型制造企业拥有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占90%以上,如大连机床集团、华录电子、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主营塑钢门窗的实德集团、制造大型起重及港口设备的大重集团都拥有相关的设备、车间,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要求会更高。这就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带动我市产业基地建设的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和特色化趋势。专业岗位趋于细化,职位划分较为详尽,从总量和增量上看,我市人才需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人力资源拥有量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居第15位。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呈旺势增长态势。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技能型人才缺口46万人之多。其中对船舶制造、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现代工业技术工种的人才需求量达33万人左右。

2 社会人才的需求及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2.1 人才的需求 通过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看,对各个工种及职位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其中需要企业期望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能力与维护的能力要优秀。占到将近42%,说明企业比较欢迎既懂机械又懂电气的人才,对数控操作、数控编程、CAD绘图的需求也较大,另外机电类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也占了一定的比重,有近20%,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连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制造业基地,地区机电类企业和机电类产品逐年增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也变得热俏起来。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对技术主管,品质管理知识等职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随着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壮大,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去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也不断向管理层发展。这也就使我们在专业定位时有更大的选择。

2.2 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3.1 高职教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3.2 高职教育要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所以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体系,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实际需求,对各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再由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并结合人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3.3 高职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能力培养,依据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高职的教学内容要依据岗位需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情境设计要以典型产品或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理论知识的选取要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达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4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4.1 采用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了“三阶段、三方式”“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三年高职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技能”三个阶段;教学组织与实施分别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三种方式,交叉进行。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实行双证书制,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取得相应的电子设备装接工等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