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逻辑与商业模式

篇1

企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价值,与消费者进行价值交换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参与商业模式的市场主体的根本目标也是获得价值回报。因此,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价值关系,也就是不同的市场主体为了共同的价值目标而结成一个系统,通过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价值满足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目的。商业模式包括三大子系统,即价值目标子系统、价值载体子系统和价值创造子系统。

2.商业模式系统演化的基本逻辑

系统都是由简单向复杂演化的,正如高等动物复杂的机体都是由单细胞演化而来的一样,商业模式系统也不例外,下面,我们以手机产业为例说明这个演化过程。最初,某家企业率先发现了新的客户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对“移动通话”的需求,相对于固定电话而言,“移动通话”成为市场未被满足的“核心价值”。接着,企业需要设计产品来满足核心价值,此时,作为“价值载体”的产品,仅仅需要基本的移动通话功能即可,不需要复杂的其他功能,因为市场仅仅处于核心价值诉求阶段。接下来,为了提品,需要组织设计、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去满足客户“移动通话”这一价值诉求,这个从设计、供应、制造到销售的“价值创造”环节形成一个纵向的“价值链”。这种“核心价值—产品—价值链”的系统模式就是商业模式的最初形态,即链状形态。

接着,客户价值开始延伸,出现了诸如对维修、零部件、信号稳定、便于购买等消费过程中的服务性需求,这叫做“过程价值”。 企业就必须组织相关市场主体去满足这种需求,于是维修机构、零部件生产商、配送企业、广告商等企业也加入到了原有的价值链中。这样一来,原来的纵向“价值链”就扩展演化成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价值网”,此时的价值载体也由原来的单纯的实体产品,即手机,演化为了一个围绕“移动通讯”的“服务”体系,“产品”演化为了“服务”。这种“过程价值—服务—价值网”的系统模式就是商业模式的第二阶段形态,即网状形态。

接下来,客户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也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服务,开始对手机的游戏、音乐、摄像、影视等功能以及其他应用提出了要求,这些价值给客户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品牌在客户心目中形成了独特的“体验价值”。为了满足客户的体验价值,企业需要整合游戏开发、音乐等媒体供应、工业设计等众多的内容产品提供商加入到体验价值的创造系统中来,不断丰富客户的体验价值。这样一来,原来的“价值网”又不断扩充、生长,最后演化发展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商业“生态系统”,体验满足的价值载体也从“服务”演化为了一个“品牌”概念。这种“体验价值—品牌—价值生态系统”的模式就是商业模式的最高阶段,即商业价值生态系统形态。

商业模式就是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不断进行着演化。开始阶段的系统简单,具有活力,但系统不稳定,所以中小企业大多灵活,但抗风险能力较差,很容易被取代。随着系统的演化,商业模式也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成熟,但也越来越失去了活力。最后,当新的“价值”被发现,原有的商业模式由于过于复杂,稳定性太强而不能适应变化,被新商业模式取代。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看,没有一种商业模式能够持久具有竞争力,所以,成功的商业模式是那些能够自我取代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黄春萍、曾珍秀.企业系统演化—基于CAS理论的建模与仿真[M].北京:北京嘉彤大学出版社,2012

[2]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薛维峰.盈利模式设计的方法与逻辑[J].管理观察.2010,10(413):89—90[J]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产业升级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630031)研究成果之一。

篇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形势变化愈加复杂,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价值创造的过程与方式。价值创造要经历从战略制定、实施到实现的复杂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中介要素正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作为战略的反应[1],通过利用核心资源能力,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企业在发展中对商业模式的调整又能进一步促进核心资源能力的建立[2]。

对于商业模式的探索,国内外学者立足于不同的理论视角,但结论大多显示商业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价值。有的从价值链角度出发,考察了企业、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有的则基于价值网络理论认为应该兼顾所有商业活动相关者的利益,这些研究要么都过分依赖“顾客中心化”的假设,要么没能突出企业和顾客价值的实现,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锥形价值网络结构的商业模式,该模型突出了企业价值地位,并兼顾了顾客、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实现。

二、商业模式的锥形结构

在“顾客中心化”管理思潮的引领下,许多企业想方设法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甚至不惜付出血本,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廉价和免费经济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企业吸引并保有顾客的主流趋势。然而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其根本目标是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如果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无法实现自身效益,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即便是非盈利机构也需要回收固定成本以维持运转,因此本文认为当今时代背景已经对传统的”顾客价值实现意味企业利润实现“思想提出了挑战,顾客价值不再是企业价值的充要条件,只有在企业价值得以充分保障的基础上谈论顾客价值才是有意义的。据此本文构建了商业模式锥形价值网络结构,将企业价值置于顶点位置,三个角位点分别是顾客、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替代和互补企业。供应商、焦点企业和顾客价值构成了传统价值链,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就能全面构造价值网络。锥形价值网络结构中的三个角位点为企业价值所支配,共同服务于企业价值的实现。

三、锥形价值结构商业模式解析

锥形价值结构的四个顶点之间互相联系,共形成四个界面,每个界面均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方式。

(一)企业-顾客-供应商界面

传统价值链仅考虑企业、供应商和顾客,供应商是成本要素,顾客则是收入来源,企业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必须遵循收益成本最优化原则来进行商业模式设计。

1、企业与顾客的价值联系

这一界面商业模式创新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价值主张和价值定位,即识别目标顾客及其需求并明确以何种方式提供何种产品。消费者在商业交易中往往占据统治地位,这就要求企业要从其根本需求和利益出发,遵循“以销定产”的原则,深入消费者群体进行市场调研,这样才能吸引并留住他们,才有了从消费者剩余中攫取更多经济利润的可能性。企业提供的产品通常是为了满足顾客的基本功能需求,顾客是否需要进一步得到体验、信息和文化价值需求将影响产品的营销方式[3]。价值主张和定位最终体现在产品售价上,这就要求企业根据目标顾客的多样性需求对其进行细分,并制定差异化或成本领先战略。

2、企业与供应商的价值联系

企业要仔细甄别供应商,选择具有相同价值观、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的供应商是商业模式供应商版块设计的首要任务[4],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不一致将会导致沟通出现问题,难以产生协同效应,战略目标不一致则导致两者组织生产和供给行为发生偏离。其次企业还应建立指标体系对供应商的运营效率、技术水平、市场反应时时间进行综合评估,防止逆向选择行为。挑选好供应商之后,应该考虑如何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提高议价能力,尽量压缩成本以增加利润。供应商还可能在签订合同后产生道德风险行为,表现为变相降低产品质量、利用合同漏洞恶意加价等,因此企业应尽量完善合同并制定弹性条款以形成对供应商的奖惩制度约束。

3、顾客与供应商的价值联系

为了使产品更加符合顾客要求,企业应创造条件把顾客吸引到供应商的供给过程中来,采用“用户体验”方式进行生产[5],这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顾客反馈还能为改善生产管理和营销方式提供指导性意见,从而在为顾客传递价值的同时促进新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营销方式的形成。

针对此界面各点之间的价值联系方式,企业可以实行前向、后向或混合一体化的方式来实现价值链的良好衔接;还可以对顾客的资源能力加以开发,特别是针对低收入群体,企业可以采取资源开发型战略[6],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在实现更大创收的同时带去正的外部效应,促进低收入群体经济利益的增加、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关系的扩展[7]。

(二)企业-顾客-其他利益相关者界面

篇3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处在一个相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系统按照入市时做出的承诺,解除外资银行的进入限制,整个中国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带来巨大影响,企业投资的大幅减少对银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不容忽视的压力与影响;2008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与恶化迫使欧洲银行业从海外撤资以求自保,全球银行业布局迎来了新的调整期,这也会对中国银行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面对一系列外部金融冲击,中国银行业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如何提高银行的生产效率,实现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采用三阶段网络DEA模型,凭借其“打开黑箱”的特性,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14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测评,通过分析,得出中国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进一步提升银行效率的途径。

二、理论基础与三阶段网络DEA模型的构建

DEA方法主要应用于一类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效率评价,对输入、输出变量的单位没有标准化要求,广泛用于测度不同个体间的效率。传统的DEA思想,通过比较最初投入和最终产出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将整个生产过程视为一个“黑箱”而忽略了中间生产过程,因此采用传统DEA方法无法分析一个决策单元如何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也不能深入到决策单元内部去研究中间阶段对整个生产过程效率的影响。网络DEA模型的出现克服了这一问题,为建立更深层次的模型来分析“黑箱”的内部结构,Fare和Grosskopf2000)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公式化的网络DEA模型,本文在Fare和Grosskopf研究的基础上将其模型的应用范围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银行生产阶段进行划分,将决策单元的生产过程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来反映其内部生产结构,在此基础上测算决策单元的效率,建立一种投入主导型三阶段网络DEA模型,来计算其在CRS规模报酬不变)情形下的结果,据此研究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在2008-2013年间的技术效率变化情况。技术效率衡量决策单元在既定的投入下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通过对技术效率的测度来分析商业银行整体的运营发展状况。

为更好的理解三阶段网络DEA模型的结构,本文首先给出投入、产出及中间变量的选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三阶段网络DEA模型。

(一)投入、产出及中间变量的选取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2)-0051-05

一、引言

压力测试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领域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各个层面,既有微观层面对单个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潜在损失的测试,又有宏观层面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测试,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风险测量工具。

但是传统的压力测试方法并不能真正满足当前风险管理对压力测试的要求。一方面是压力测试所构建的压力情景要么太温和,不足以体现出极端事件的严重性,要么脱离现实,对现实的风险管理决策没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压力测试多使用静态模型,无法反映经济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变量有着显著的时滞效应,一些影响并不能在事件发生的当期就立刻全部体现出来,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释放出来;二是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往往对解释变量有着反馈效应,即解释变量(风险因子)的变化会导致被解释变量发生变化,同时被解释变量发生变化后又通过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引起下一期甚至之后几期解释变量的变化,这个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三是风险通过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经济系统内部的传染效应,即当一个风险因子受到外部冲击而发生改变后,会随着时间推移将这种变化动态地传递给系统内的其他变量,使得其他风险因子也随之而发生变化,这种风险的蔓延和传染往往会带来比单一因子变化导致的风险大得多的破坏力,这也解释了一些危机事件发生后会迅速演变为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为例来探讨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数据选取与分析

在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的压力测试时,我们主要研究信贷违约率,选取的数据包括(均为季度数据):(1)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违约率:以不良贷款率为指标;(2)中国大陆地区实际GDP增长率;(3)实际贷款利率;(4)货币供给量(M2)增速。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的官方网站、中经网数据库、Bloomberg数据库、EIU CountryData(全球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库)等。上述数据中,信贷违约率(信用风险的指标)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将作为因变量,而剩下的几个则作为影响信贷违约率的风险因子,因为:(1)实际GDP增长率作为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必然会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违约率;(2)实际贷款利率作为信贷市场中衡量贷款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预期当利率上升时,会加重贷款者支付利息的负担,从而引起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反之亦然;(3)货币供给量代表了货币政策的方向,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投资、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GDP增长率等,因此对信贷违约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研究的难点在于数据积累的时间太短,而且经过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大量不良贷款被剥离,直接导致不良贷款率下降。这种政策因素使得不良贷款率缺乏可比性,因此也不能用来建立模型进行压力测试。因此,虽然我们获取了从2004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但是只有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2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可以使用,总共有17期。

从图1到图4分别是以上四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图。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最近10年里持续下降,当然这里面包含了政策性因素。实际GDP增长率在2007到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急剧下跌,之后出现了反弹。同时,实际贷款利率从2006年年中到2007年底一直下跌,之后又迅速攀升,这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率的缘故。2006年到2007年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然后急剧下跌,导致实际贷款利率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而货币供给量增速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年中急剧攀升,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所致。

三、模型设定与估计

我们选用动态模型,即综合考虑经济系统的反馈效应、时滞效应和传染效应等。但是违约率是一个在区间变化的变量,如果直接将模型中的因变量设为违约率,则估计值容易落在区间之外,所以我们需要先对违约率(记为p)作变换:

p=■,p∈(0.1)

pt=■y■=A■+A■■x■+Φ■■y■+v■x■=B■+B■■x■+θ■■y■+ε■E■=v■ε■~N(0,∑),∑=∑■ ∑■∑■ ∑■

其中:x■和y■分别为第t期的风险因子向量和违约率变换值;E■为误差向量,∑为误差向量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和∑■为和的方差矩阵,∑■为v■和ε■的协方差矩阵。

为了估计上述模型,还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定义风险因子,即解释变量x。我们选取的风险因子(解释变量)为:中国实际GDP增长率(gt)、实际贷款利率(r■)、货币供给量增速(gmt),其中下标表示期数(以季度为单位)。滞后期我们选择滞后两期。虽然季度数据一般需要取到滞后四到五期(即一年后),但考虑到数据不是很多,如果取的滞后期数太多,将导致估计的系数不可靠,因此只取到两期,不过这已经可以揭示出经济变量的滞后效应了。

对于上述模型,可以用SUR(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方法或者VAR(Vector Autoregression)方法进行估计,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估计上述结构化模型。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蒙特卡罗模拟,我们采用SUR方法。SUR方法是由Zellner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估计系统的参数时考虑误差方差的同期相关和异期不相关性,而普通最小二乘法则要求误差方差同期和异期都不相关。但是模型在设定时就是考虑到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且也正是依靠这种相关性才能使得风险在系统内传播。所以我们采用SUR方法来估计我们的模型。对模型进行估计,并剔除不显著的项后,得到的估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以及各项系数都较显著,而且系数的符号也符合预期。方程的回归结果表明:(1)违约率与滞后两期的GDP增长率显著负相关,这与经济现象比较相符。(2)违约率与前一期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速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如果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那么违约率就会下降,这与预期也非常吻合。(3)违约率与实际利率的变化量显著负相关,这看起来有点微妙,但与穆迪公司的一份研究违约率和利率关系的研究报告结论非常相符,该报告的研究结论认为违约率与实际利率显著正相关,但是与利率的变化量却是显著负相关的。(4)违约率与其滞后两期的值正相关,这说明违约率同样有时滞效应。(5)违约率对货币供给量增速有显著的反馈效应,表现为货币供给量增速与上一期的违约率负相关,这可解释为当经济低迷违约率上升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而扩大货币供给量。这些结论与我们的预期和经济理论都较吻合,而且估计系数和模型总体的显著性都非常高,说明模型的估计结果较好。

四、压力测试

为进行压力测试,我们首先设计压力情景。我们参照历史数据的变化设计了轻度、中度、重度冲击的情景。在选取的时候是以大约10%的概率作为分界线,然后选取小于10%、5%、1%的下分位数作为轻、中、重度冲击。具体如表3所示。我们首先预测对单个因子施加不同程度的冲击时,未来四个季度(即2013Q1-2013Q4,表4中分别对应t1-t4)信贷违约率的期望值变化。具体的压力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受到冲击时,违约率均明显上升,而且随着冲击力度的加大,上升幅度明显增大。在三种不同程度的冲击下,货币供给量增速和实际利率的变化量对违约率的影响较大,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对违约率的影响则比前两者较小。

但是传统的做法只是预测了因变量的期望值,这其实是假定了扰动项为零。所以很大的可能是未来违约率的实际值远远偏离其均值。所以我们有必要得到其预测分布以看到这种偏离的程度到底有多大。而且分布相较于一个点包含的信息量是更为丰富的,也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我们对每种情景做了模拟,得到违约率在不同情景下未来几期的分布图。图6到图8分别是三个因子受到不同程度冲击时,违约率在第4期和第8期的预测分布图:

从以上三幅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受到冲击时分布右移,而且尾部变厚。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布持续不断地右移,时滞效应持续较长时间。这说明GDP、利率、货币供给量对违约率造成的影响是比较持久的。另外一个结论是,我们发现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来讲,货币供给量对信贷违约率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从分布图可以看出,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而紧缩信贷对违约率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释放出来,到第8期时,违约率受到货币供给量增速降低的冲击时预测分布向右偏移的幅度最大,尾巴很长,这说明相比其他情景,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违约率大幅增加的概率较大。

五、结论与不足

本文通过构建动态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信贷违约率进行了压力测试,结果比较满意。通过这些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来讲,货币供给量增速的变化对违约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超过了贷款利率和实际GDP增长率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现阶段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环境下,贷款利率并不能充分反映资金的成本,而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对经济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宽松的信贷政策刺激宏观经济的运行,而且直接决定着贷款的规模,这就导致信贷政策的宽松还是紧缩成为影响贷款违约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

第二,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在模型中体现非常明显,尤其是时滞效应、反馈效应、传染效应都在模型中有较为显著的体现,而时滞效应更是相当明显。这与传统压力测试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压力测试不是仅看一个静态的、孤立的结果,而是要看这种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一些冲击对经济系统造成的影响不是即刻就能体现出来,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释放出来。此外,相对于传统压力测试只是预测因变量的均值,因变量在未来不同时期的预测分布显然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信息,更加有助于做出风险管理决策。

但是因为缺乏大量的、可靠的数据,所以文章结果还有许多方面的改进。尤其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就必须对中国银行业的实际问题有深入地了解。比如,国有商业银行先后进行了股改上市,在这个过程中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使得不良贷款率迅速下降。如果不清楚这一事实,而盲目用历史数据估计模型,就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朱元倩.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学家,2010,(2):70-79。

[2]陈德胜,姚伟峰,冯宗宪.极端波动情景中的压力测试和极值理论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04,(7):20-22。

[3]冯望舒.宏观经济变量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0,(8):88-91。

[4]刘畅,苟于国,郭敏.美国大型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框架解析[J].投资研究,2010,(4):2-9。

[5]盛斌,石静雅.厚尾事件度量和压力测试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2):43-47。

The Credit Risk Stress Testing of Commercial Banks Based on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IAN Shikang ZHU Zijun

篇5

目前,政府和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电子商务领域的自主创业,都提供了优惠政策给与支持。截至2011年底,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总计达到10.9万人。移动电子商务是指利用手机、PAD及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设备进行的B2B、B2C及C2C的电子商务活动,它是传统电子商务和新兴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2010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实物交易规模达到26亿元,同比增长370%,预计到2012年,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350亿元,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用户规模将达到24957.2万人。因此,创业学生要把握和挖掘移动电子商务商机,高校要重视移动电子商务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移动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环境”趋向成熟

(一)4G网络建设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

4G是集3G和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速度上4G网络是3G网络的大提升,4G网络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价格方面,4G网络的收费也将接近固定宽带收费标准。201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移动全面启动4G网络建设,到2013年建成T D -LT E基站规模超过20万个,总投资额将达到约1800亿元,工信部也表示在2013年内完成4G牌照发放。国际电信联盟确定LTE-Advanced(包含中国的TD-LTE-Advanced)和802.16m为新一代移动通信(4G)国际标准。因此,在基于4G网络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拐点。

(二)传统电子商务运营商迅速进军移动电子商务领域

基于C2C商务模式的淘宝网已经成立了移动电子商务部,并已开发出手机淘宝网,2011年,手机淘宝全年成交额近120亿元,同比增长了6倍;阿里巴巴也同英特尔合作建设了一个手机电子商务平台;当当、京东、亚马逊纷纷加入电子书市场,建立基于安卓、苹果等系统的手机阅读业务;手机当当网、手机凡客网都已上线。这些早期的电子商务企业巨头非常重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移动电子商务上都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特色的平台,创业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寻找机会,促进自我发展。

(三)智能化移动终端给创业学生提供更充裕的创业时间

创业学生本身就是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必然要接受正常教学以及学校群体性活动,导致学生流动性很大,不能整天呆在宿舍或者创业园区内,从而错失很多商机。4G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正好弥补了该缺点,使得学生可以更灵活、更高效的从事电子商务。201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达近1亿部,增速197%。创业学生移动终端设备占有率为100%,尤其随着Iphone、Ipad等智能终端的出现,给创业学生提供了优良的移动终端设备。创业学生属于新生代群体,更喜欢接受一些新时期的潮流,喜欢使用智能终端机代替PC机来完成订单,以调解创业中带来的乏味。

二、高校移动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4G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丰富,智能终端机的广泛应用。高校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时机已经成熟。构建高校移动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和高校联合行业企业专家能手,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区

移动电子商务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电子商务,必须将传统电子商务与移动电子商务统一发展,分步过度到移动电子商务。因此,政府和高校联手,在高校内或高校周边创建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园区主要以传统电子商务和移动电子商务为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引领创业学生、企业、电子商务经营商、物流公司、银行等企业机构加入到园区中来,进行统一管理、便于资源与信息共享。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专家对创业园区学生进行技术前沿的讲解,带领部分优秀创业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鼓励媒体参与园区宣传,肯定学生创业成果,培养学生创业积极性。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联合营造校园创业氛围,定期在大学开设讲座,并邀请企业界人士一起参与。

创业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留住创业成果,针对已经取得创业成果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可让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继续留在园区,发展壮大创业成果。针对创业毕业生,园区内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返还政策。分期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的发展,可成立B2C模式专业区,C2C模式专业区等特色区域,也可按电子商务经营品种分区块规划园区。

(二)紧密结合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构建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是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以及在终端设备上商务平台的研发。创业学生不仅要学习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终端设备、平台研发工具的使用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高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创业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成立创业班主任制度,对学生从事移动电子商务进行跟踪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师参与到学生电子商务的整个活动中,成为学生创业的成员部分,建立学生和教师的创业活动奖励制度。对创业学生推行弹性学分制度,通过创业知识的学习或者创业成果来代替普通课程的学分,也可以让创业学生提前或延期修满学分,申请提前或延期毕业。

编写与移动电子商务、4G无线网络、移动智能终端、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等相关的教材。建设移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在教学中,采用创业论坛、案例剖析、企业家现身说法、知识竞赛与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激情。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各移动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电子商务巨头的最新动态信息、知识产权法规、构建商业计划和资金申请、信贷体制等知识纳入课程教学,构建全方位的电子商务行业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创业前就能对将要从事的移动电子商务相关知识有客观和全面的认识,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培养创业学生开发移动电子商务的信息服务和交易管理能力

信息服务和交易管理是移动电子商务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因此,要重视培养学生在这两个领域的创新能力,利用4G技术的优势来加强开发交易管理和信息共享,学生可利用服务平台掌握信息来源,可以通过信息的实时收集同交易方进行语音、视频等交流,及时解决在交易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随时随地的吸引客户,学生可以在任何空闲时间进行上传店铺信息以及获取交易信息;可以及时的将购物优惠信息分享到社交网络;在进货同时可以同步的将新产品通过手机拍摄图片第一时间上传到网店。只有使用4G技术的优势对信息服务和交易管理进行创新,移动电子商务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四)培养创业学生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领域主要由终端设备制造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以及用户构成。学生创业主要集中体现在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的具体应用这块,例如从事移动银行、移动订票、移动物流、移动娱乐、移动(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4页)购物、商务预定等服务应用。这些商务模式的出现给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创业方向,大学生除了在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上卖商品外,还可以借助凡客、当当网、京东商城、无线淘宝等在内的移动平台,抢占移动商务市场;可以借助用友软件旗下的移动商街来为自己的商品开展特色街,提升销量;可以发展在线旅游领域,增加旅游过程中的便捷性的同时还可以随时增加旅游增值服务。

(五)高校构建完善的小型借贷体系

创业学生的资金一直都是创业初期的主要问题,创业学生资金来源主要是家庭资助或者借款两条途径。对构建移动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必须要为学生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可以发展高校信贷计划和基金;政府创业奖励基金;发展信用卡借贷业务;卖家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资金;建立创业投资风险基金;建立成熟的风险投资和信贷体系将非常有助于学生早期创业。

例如:中小企业直接投资,将产品免费提供给大学生,与大学生创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待产品卖出后可按比例将所得利益予以分配;高校和小额贷款机构联合成立信贷机构,创业学生可以凭借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到信贷机构贷款;建立创业投资风险基金,对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导致无力偿还的贷款,部分贷款可由创业投资风险基金进行偿还,一方面消除金融机构的贷款顾虑,另一方面缓解创业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经济压力。

(六)创业的成长期认识和个人的正确自我评价

移动电子商务的创业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成功的。必须要有创业过程变数和成才艰辛的心里预期。即便是一时的失利,创业者也要坚持下去,在坚持中发现商机,获得机遇和成功。移动电子商务时刻在发展,创业者应该紧跟步伐,不断出新,对创业初期的失败不气馁,绝对不轻易放弃创业的理念,创业学子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成长期认识。

大学生创业并不适合所有的大学生,而是要正确的进行自我分析。要首先分析自我性格,以决定创业的可行性,创业与学习成绩无关,但是创业与勤奋、上进、个人心里素质等性格紧密相关。对于那些有进取心,有自主判断力和成就动机和发展动机强的人才能投身到创业中来。同时,创业学生必须要在电子商务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度、熟悉网络及电脑操作。高校在选择和培养创业人才时,一定要正确的、客观的对该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判断其是否能胜任创业,能否开展自主创业,然后再引导学生参与创业中来。对于不具备创业胜任力的人,切不可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对其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高校移动电子商务创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高校提供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从事移动电子商务的企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还需要学生自我挖掘、努力奋斗的结果。在4G网络的快速发展环境下,学生在政府、高校、服务商和机构的指引下定能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成为移动电子商务创业人才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

[1]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冯莉.浅析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79-80.

篇6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

商业模式一词虽然早在1957年就出现了,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90年代以后的事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商业模式备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在理论研究中,各个研究者从自己的视角对商业模式提出定义,虽然这一词的出现频率极高,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权威版本。

(一)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与信息流构成的一个系统流程,能对企业商业活动参与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润来源进行描述。Stewart(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描述企业获得并且保持其持续收益流的逻辑陈述。Mahadeve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相关利益方之间价值流、收入流和物流的唯一混合体。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存在于经营者头脑中关于如何经营、如何满足顾客需求的并且已经付诸实践的概念。Amit和Zott(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是企业为自己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Afuah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并利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Dubosson-Torbay(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对价值进行创造、营销和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是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的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的描述。Applegate(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Petrovic(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其目的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它存在于真实商业活动的背后,是企业战略在抽象层面的一个概念化描述,在企业商业执行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Weill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的顾客、合作伙伴与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关系与角色的描述,目的在于辨认主要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向以及参与主体能获得的主要利益。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关于企业如何运作的解释。Morris等(2003)将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Osterwalder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Doz&Kosonen(2010) 从两种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商业模式客观上体现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互补者、合作者及其他股东之间结构性的且相互依存的业务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内部单元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观上体现企业如何理解所处环境并展示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机制。

(二)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

王波和彭亚利(2002) 提出了对商业模式的两种理解: 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即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环节要素的可能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罗珉等( 2005) 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建立以及运作的那些基础假设条件和经营行为手段和措施。马君(2007)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李振勇(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化的,或者利益相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盈利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魏炜和朱武祥(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人的条件。

二、商业模式的要素

由于商业模式概念的多样性及研究者对商业模式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划分也呈现出高度的差异性。

各个研究者由于采用不同的归纳方法,以及考察深度和广度不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数量差别较大,但有些要素是被重复提到的,如价值主张、经济模式、顾客界面/关系、伙伴网络/角色、内部结构/关联行为和目标市场等。本文从价值流向完整过程的角度出发,将商业模式划分为四个板块: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维护,每个版块包括一些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模式的四大板块

表1 商业模式构成板块和要素

构成模块 构成要素

价值 目标客户定位

主张 客户需求定位

价值 确定业务范围

创造 设计盈利模式

价 品牌模式

值 渠道模式

传 服务模式

递 客户关系管理

价值 整合产业链

篇7

商业模式作为独立概念成为中国商界显学,风险投资(VC)与新经济创业潮的推动是关键。在《赢在中国》赛场上,当马云、俞敏洪、史玉柱等商界大佬问创业者“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的时候,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在创立自己企业的时候,并没有规划清晰的商业模式,甚至都还没有把商业模式作为口头禅。

乔布斯在创造iPod时,没有考虑这么复杂,他要为“音乐迷”(他本人就是)创造一款时尚的、大容量(容纳5000首乐曲――多么疯狂的想法)的音乐播放器。即使在创造iTunes时,他也只是想要提供一个合法的、低成本的正版音乐下载渠道――因为当时市场上没有这样的平台。再比如,马云做淘宝网时发明了诚信通、支付宝(支付宝创造了第三方支付新产业),都是被逼出来的创新,而不是创立阿里巴巴时就有的商业模式。

提示这个被人忽略的现象,是想说明以下与商业模式有关的错误观念:1.商业模式描述不清晰,说明项目不靠谱,不会成功;2.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决胜的关键要素;3.好的商业计划书是获得风投青睐的法宝。

当年在历届《赢在中国》上侃侃而谈的优胜者,如今并没诞生一个新的阿里巴巴、脑白金、新东方的迹象。最早复制Groupon模式的第一季《赢在中国》十二强选手任春雷创办的团宝网,近两年净亏损近4亿元后正处于生死边缘。

这并不是说商业模式没有价值,而是借这个事实厘清中国商界对商业模式认知的基本概念:商业模式反映企业的经营逻辑,但并不一定要先“估量”清楚商业模式,然后才能做出好企业。从任何一个成功企业里能够分析总结出一个商业模式,但并不能依靠一个商业模式造就一个成功企业,这两者完全不是对等的逻辑关系。

不是有个好的商业模式,还有好的团队(即VC所谓的关键是投人),公司就一定会成功,关键成功要素(KSF)从来没有所有企业都通用的单一及组合要素,如商业模式、定位等概念,商业模式只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里的因素之一。

累计亏损近5亿美金的Groupon能实现IPO,成为市值比肩Google的互联网公司。而为何亏损4亿人民币的团宝网要倒下呢?显然不是因为两者商业模式有什么不同或中国团购市场太小,也不能说团宝先烧钱后赢利的经营模式犯了天条,甚至不是管理水平的差异,更不是投资人有眼无珠,只能说中国团购“时运不济”:2011年中国概念股遭到大规模阻击,加上Groupon上市后股价疲软,对于A2C(美国至中国)式的商业模式复制型企业,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失去兴趣,一个业绩阴晴不定的Groupon就够投资者烦心的了。

重要的现实是,创新性的企业实践,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相反。真正创新的商业模式都带有不可预估性,能够描述清楚的商业模式,大多是平庸的“模仿式创新”,潜力有限。商业模式的创新才会带动企业的进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进步。

除了市值5000亿美元、现金贮备800多亿美元、富可敌国的苹果,谷歌、亚马逊、Salesforce等创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依靠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着企业的持续发展。

我们也不能因为市场波动,就将商业模式打入废纸篓。商业模式的理论因新经济(互联网)而成为显学,但商业模式在所有行业都在发挥“增长加速器”的作用,那些敢于打破行业领导者的垄断及其商业模式的企业,正在成为塑造产业格局的新生力量。

Amazon的电子阅读产业链对传统出版产业链的改造,不仅让出版社与Amazon实现电子出版的利益分成模式,个人作者也可以绕过传统的出版社、书店在Amazon系统上实现个人出版,内容的创新带动Kindle电子书与Kindle Fire平板电脑迅速实现硬件销量的暴增。

宣称与Amazon商业模式相同的盛大文学,由于内容仅限于网络文学,受众面过窄,其电子阅读器Bambook(锦书)的销量不温不火。而偏重硬件的汉王电纸书,由于缺乏电子阅读内容的支持,加上错误的产品价格定位,正陷入巨大的亏损之中。

商业模式存在“橘逾淮则为枳”的现实问题,说明即使相同的商业模式也需要商业环境、企业资源、经营战略的支撑。Salesforce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没有重新发明CRM(客户关系管理),只是让CRM从SAP、ORACLE等巨头的垄断中,变成任何企业都可以低成本获得的管理工具,大幅降低管理软件的使用门槛。虽Salesforce创导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已风行全球,但要在中国落地依然困难重重。

商业模式的魅力与魅惑同样巨大而真实,这需要我们从更加科学、务实的角度解剖商业模式这个“魔方”究竟与企业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既不要神话化,也不要妖魔化,而是真实地厘清商业模式与企业发展、企业进步的关系。

商业模式的本质及驱动企业增长的关键要素

商业模式的定义流派甚多,有些商业模式的观点或是玄而又玄,如利益相关者动态合约结构(魏、朱武祥的《发现商业模式》);或是无所不包,如实现客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企业经营要素整合系统(李振勇的《商道逻辑》),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商业模式新时代》)等。

这些商业模式观点都有自己的逻辑结构,成一家之言,但总体来说将商业模式凌驾于企业战略、运营管理之上,甚至提出先有商业模式后有企业、商业模式是最高竞争力等偏激论点。这样将商业模式无限拔高、泛化、神化,只会让商业模式变成中国商界总喜欢抓的救命稻草,最后失去企业成功之本,在模式崇拜中走向企业的覆灭。

企业成败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商业模式、定位、创意、传播等各种被神化的单一经营要素,商业模式也不是企业竞争的终极武器,企业成功及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一种多要素的动态组合。每个成功企业的组合结构、要素优先性都不同,说某个单一或组合要素是所有企业成功、争胜的武器,不符合千百万成败企业的经营现实。同样的要素、同样的组合,对A企业是制胜关键,对B企业可能是毒药,正如Groupon与团宝案例所显示的。

我们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部分,或者说,企业战略是围绕商业模式对经营价值链的整合。在这个概念框架内,商业模式要解决的是企业战略最核心的问题:企业收入从何而来?这个命题包括以下细分课题:1.为什么收入可以由此而不是由彼产生(价值定位或利基定位)?2.收入来源的规模、结构及费效比。3.实现收入的关键活动、渠道、支持要素是什么?4.将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对勘后产生的赢利结构。5.由此组合而成的企业商业模式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可持续性。

企业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供应链、外部协作资源等都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元素,但这些要素不应放入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之中,否则商业模式就会无所不包,反而失去了商业模式的“锐利锋芒”(即核心价值):企业收入的实现逻辑。

我们认为,企业实现收入的逻辑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企业发展各阶段都是最核心的要素,对这个问题发生迷失或误判,才是企业胜败的转折点,而企业管理、治理结构、营销管理等在这个问题面前,都是优先级略后的运营要素。

苏宁电器最近宣称要向“全商品”企业转型,引起市场热议,即苏宁这个品牌不再与电器这个品类挂接,而是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超级卖场,无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门店),我们称之为苏宁的沃尔玛化。苏宁新战略的核心问题,就是苏宁商业模式的再定义,即苏宁实现收入的手段再次发生巨变,这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不大,也谈不上客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只是企业收入模式的变化。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实现收入的逻辑,精确地说,是实现收入的战略及手段。将这个问题界定清楚,就是商业模式清晰化;企业的发展就是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通过及时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与时俱进地达成收入目标。

2010年,面对京东、新蛋等电商的快速崛起,业内在讨论家电连锁企业苏宁、国美要不要进军电商。有论点认为在网购消费者“门店看货、网上下单”的消费模式下,如果苏宁、国美电商化,可能会导致门店消费者转变为网上购物者,这样实际上未必会增加总体销售额,只是同一消费者购买渠道的改变。有人甚至总结为:不做电商是等死,做电商是找死。站在中国商业环境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分岔口,传统的门店运营商应该如何选择,这就涉及到商业模式的改变或再造。

笔者在《强势渠道商的电子商务战略路径》一文中明确指出:京东的快速崛起已经证明,制造商挡不住网购平台低价销货的诱惑;渠道商自然明白,与其让别人挖自己墙脚,不如让挖走的墙脚仍然在自己的仓库里。家电强势渠道商抛开思想顾虑,全心全力进军电子商务后,京东、新蛋等网购家电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受到真正有威胁的挑战。

2011年苏宁易购实现销售收入59亿元,比2010年的10亿元增长近6倍;2011年实体门店苏宁电器的销售收入为938亿元,比2010年增长24%。2012年,苏宁再次提出沃尔玛化转型,仍然是沿着收入的逻辑在调整商业模式。对苏宁的这次转型,还是有不同观点,但我们依然认为苏宁的沃尔玛化是符合苏宁“资源条件”的方向正确的战略转型。

苏宁这次从电器向全品类扩张的战略与管理挑战可谓巨大,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凡客诚品2011年出现业绩大滑坡,其CEO陈年自己反思的结论之一,就是凡客诚品的全品类扩张失控,导致大量无效SKU及产品存货过大。这说明全品类扩张作为一个商业模式,不同的企业仍然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

我们认为苏宁的资源条件支持其作这种转型,苏宁有什么独特的资源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苏宁遍布全国的门店、有谈判能力的采购关系、线下作业积累的顾客服务经验。在商业地产成本节节上升的背景下,苏宁的门店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门店经营的多元化可以增加客户黏性。所谓定位专业的电器品牌会对苏宁形成威胁更是一个伪命题,现在中国还有谁可以形成如苏宁这种门店规模的专业化电器连锁企业?二是苏宁巨资打造的“系统的力量”:一个集ERP系统优化、数据挖掘分析、企业SOA平台建设、财务组织优化、人力资源培训、会员服务、仓储配送等全面整合的企业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的力量在2007―2010年苏宁赶超国美中已经显现威力,在2011年苏宁易购电商中也经受了考验。

苏宁的两大资源条件经过多年积累,可以说独一无二,支撑着苏宁的战略。本次苏宁沃尔玛化转型,围绕这个商业模式,需要苏宁在门店结构、门店运营、电商运营、供应链管理、配送服务等层面实现企业经营要素的匹配,这确实是一个浩大的管理工程。苏宁的战略,考验的依然是苏宁的战略设计能力与管理系统效能,而不是该不该转型的问题。

商业模式驱动企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当我们将商业模式的本质定义为收入实现逻辑,并将商业模式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的关系确定后,就能避免过于复杂庞大的商业模式定义与理论带来的思维困扰,清晰锐利地找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变革、优化来驱动企业增长、进步乃至进化的现实路径:企业收入实现路径的创新。

传统的企业经营逻辑是设计并制造一项产品或服务,建立销售组织与分销渠道,配以线上及线下的宣传与推广,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典型4P的运作模式。新经济催生的新型企业如Google、Amazon、Facebook、Groupon等,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经营逻辑:一个企业的价值是可以“提前”被资本预支的,投资额/估值/市值与现有业务收入及赢利没有比例关系,而是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

这种新经济带来的商业模式超越了传统企业经营逻辑,在传统的成本加成模式之外,正在诞生越来越多的创新商业模式:

免费模式:流量转化广告收入模式,如IM(MSN、QQ、Skype)、杀毒软件(360电脑管家)等。

价格杀手模式:减少渠道环节,压缩渠道增值空间,如淘宝、凡客诚品、麦考林、当当网、京东商城、1号店等C2C、B2C服务网站等。

收入变形模式:不卖产品卖服务的收入模式,如租车、开心农场DIY种菜、绿化植物租赁等;关联销售,如动漫等;线下线上联动,如网游等。

第三方收入模式:如维络城电子优惠券、团购模式等。

服务外包模式:线下营销外包商,如华谊嘉信,企业经营(管理价值链)外包商,如客户关系管理云服务提供商(Salesforce、 IBM、埃森哲)、培训外包(安博、聚成等)、个人管理外包(诺亚财富管理、健康管理服务)等。

以“收入实现逻辑”为商业模式之纲,能够快速切入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首先必须在产业、市场、竞争的大格局中确立的存在价值,是当今商业环境及资源允许企业进行大胆解构、重组的商业模式创新试验田,是商业模式驱动企业进步的现实路径。

商业模式创新方法论

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企业必须跳出产品经营的传统逻辑,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设计经营模式、收入模式,并依据顾客特性设计赢利模式、渠道模式,从而整合为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总结了一个商业模式创新逻辑架构(见下页图1),为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方法论工具。如图1所示,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对四个要素进行的万花筒式组合:

1.开放性经营模式:免费IM、杀毒等是希望先建立客户流量与黏性(客户端依赖),然后通过广告、关联产品获取收入及赢利。这是用开放性经营模式吸引用户。

2.开放性收入模式:电子阅读是一个轻硬件收入、重内容收入的开放性收入模式代表,Amazon的Kindle以及即将推出的平板电脑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在于Amazon平台上的100万册正版电子图书。中国的出版机构不愿意放弃印刷产品的蛋糕,对电子出版冷淡观望,造成了中国电子阅读内容供应不足、以盗版图书为主的混乱现实。盛大文学的网络出版,以小说为主要产品,吸引的是青春期的年轻人,这种内容的阅读与网游无异,绝不是电子阅读作为人类知识产品数码化的内容本质。

3.开放性赢利模式:动漫产业是典型的开放性赢利模式,动漫的形象授权、主题公园、动漫播映、政策奖励甚至广告植入等,成为动漫产品设计、制作的主要赢利来源。

篇8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1-0014-06

一、引言

21世纪进入了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裹挟颠覆激活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热情。在交易层面,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1],在由互联网精神、互联网理念、互联网经济组成的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跨界、迭代、速度、极致、简约等互联网思维正在充斥整个商业世界。Amazon、Facebook、京东、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商业模式企业迅速崛起,激活了学者对商业模式研究的热情。然而,从其本源看,商业模式与财务管理属于“业务与财务”关系的范畴,根据“业务决定财务,财务反作用于业务”的逻辑,商业模式应该而且肯定会与企业财务产生千z万缕的联系,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学界还是实务界,鲜有探讨商业模式与企业财务的联系。本文聚焦商业模式与财务管理的联系,通过对商业模式要素及其表达方式的文献梳理,提炼出商业模式中的财务要素,以期激活学界对商业模式与财务管理联系的研究热情,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本文研究意义主要有:其一,提炼商业模式中财务管理要素,为后续基于财务视角的商业模式研究提供基础。其二,指出财务要素“弱嵌入”商业模式之中,即商业模式中的财务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对“财务反作用于业务”提供了新的阐释。

二、文献回顾

Hamel[2]是最早使用结构化表达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学者之一,他以顾客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为一阶要素建立了桥接模型,认为商业模式有以上四大构成要素,每个元素又包含若干子元素,这四大元素由顾客价值、结构配置与企业边界这三座“桥梁”连接起来,且依靠效率(Efficiency)、独特性(Uniqueness)、配称(Fit)和利润推进器(Profit Booster)来作为支撑。尽管Hamel提出了商业模式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但是并没有直接刻画商业模式的财务要素,从“利润推进器”这一和财务相关度最高的概念看,桥接模型只是将财务要素作为商业模式的支撑要素。

Zott and Amit[3]重点关注创造价值的方式,建立了包括设计要素和设计主题为要素的运营系统模型,即企业通过运营系统创造价值,但运营系统模型没有提及明确的财务要素。Osterwalder et al.[4]以顾客、产品、财务和内部管理为一阶要素,构建了BM2L模型,在重点考查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价值”后,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以及获取价值的原理,并且认为商业模式由九个构造块(Building Blocks)组成。(1)顾客方面,分为客户关系(Customer Relationship)、客户细分(Customer Segments)和渠道通路(Channels);(2)产品方面只包括价值主张(Value Propositions);(3)内部管理方面分为核心资源(Key Resources)、关键业务(Key Activities)、重要合作(Key partnerships);(4)财务方面,包括收入来源(Revenue Streams)和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四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BM2L模型提到了明确的财务要素,将其分解为收入和成本,从其构造的模型结构可以推测,他们认为财务方面是商业模式其他要素的结果。

Mark et al.[5]也有类似的贡献,他们以顾客价值、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流程为一阶要素,建立了四要素模型,重点说明商业模式怎样洞察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他们把商业模式划分为四个方面:顾客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其中,与财务管理相关度最高的当属盈利模式,其内容包括收益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模式、资源利用和周转速度等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

Demil and Lecocq[6]重点关注了商业模式的财务方面,从财务学角度构建了RCOV模型,即收入(Revenue)-成本(Cost)-组织(Organization)-价值(Value)模型,他们认为商业模式的三个要素是资源和能力、价值主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组织,其中,价值主张决定了收入规模和结构,反映价值或企业边界的内部和外部组织决定了成本规模和结构,最后收入规模结构与成本规模结构决定了利润,如图3所示。

显然,在RCOV模型中,与财务相关的要素包括收入规模和结构、成本规模和结构以及二者共同决定的利润,尽管该模型揭示了价值主张与收入规模和结构、内部外部组织与成本规模和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并没有揭示商业模式中财务要素对业务要素的影响。

最简洁的商业模式模型当属Itami and Nishino[7]建立的二要素模型,他们认为: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业务系统。其中,盈利模式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业务系统包括传递系统和学习系统,是为了向顾客传递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设计,两个要素的目标均为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二要素模型将商业模式划分为业务与财务两个平行的系统,简洁清晰,但是没有阐明盈利模式和业务系统的关系。

Shafer et al.[8]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在价值网络中创造并获取价值而遵循的潜在逻辑和做出的战略选择”,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核心逻辑模型,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刻画,他把商业模式解读为一种反映企业家对因果关系基本假定的核心逻辑,由战略选择、价值网络、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四个要素组成。通过战略选择进行定位,通过营运活动创造价值,通过财务(成本、财务方面、利润)获取价值,所有的这些活动均在价值网络中进行,如图4所示。

Chesbrough[9]首次将技术引入商业模式,构建了启发逻辑模型,认为商业模式是将技术的潜在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的一系列流程,包括价值主张、市场、价值链、成本和利润、价值网竞争优势等要素。Teece[10]提出环状逻辑模型,将顾客放在商业模式的核心位置,认为商业模式是反映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向顾客传递价值并获取价值,是确定企业向顾客传递价值、诱使顾客支付价款,并将其转化为利润的方式。环状逻辑模型以价值为中心,指出了企业向顾客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价值实现路径,并且认为伴随价值创造与向顾客传递价值过程,商业模式诱使顾客付款,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显然,启发逻辑模型的财务要素是成本和利润;环状逻辑模型的财务要素是价值和利润,并且实现利润是企业获取价值的路径。

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逊(Mark Johnson)、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和SAP公司的CEO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共同撰写了《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他们将商业模式概括为三个要素:“客户价值主张”,指在一个既定价格上企业向用户提品或服务时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资源和生产过程”,即支持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具体经营模式;“盈利公式”,即企业创造利润的方法,它是为股东实现经济价值的过程。据此,商业模式可以归纳为由“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和能力、盈利模式”组成的三维立方体,笔者称之为“三维立体模型”。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基于企业独特的关键资源和能力,为用户创造了价值且一定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的模式。特不一定会带来商业价值,但优秀的商业模式必须是独特的,我国学者吴伯凡将优秀商业模式的内容概括为:独特的客户价值主张、独擅的关键资源和能力、独享的盈利模式。约翰逊和克里斯坦森版的商业模式研究维度如图5所示。

基于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逻辑,魏炜和朱武祥[11-12]认为商业模式是连接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桥梁,它由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企业价值六个要素有机组成,其中,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企业价值四个要素均为财务要素。显然,魏朱模型是以财务要素为主导的商业模式模型,彰显出财务要素在商业模式中的重要性,如图6所示。

王雪东和董大海[13]在系统研究商业模式的九种模型化表达方式后,借鉴计算机层级网络中三层网络等级概念,将商业模式模型化地表达为三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可将其概括为“134”模型,即一个核心层内容:顾客;三个汇聚层内容:顾客价值、企业价值、伙伴价值;四个接入层内容:洞察价值(价值模式)、创造价值(运营模式)、传递价值(营销模式)、获取价值(盈利模式)。“134”模型是基于价值的商业模式表达,提出企业获取价值的同时,强调企业与顾客和合作伙伴的共生共赢。可以看出,其二阶要素中的“企业价值”和三阶要素中的“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均为与财务管理紧密相关的要素。

三、商业模式中财务要素的提炼

(一)商业模式和财务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通过研究学者构造的商业模式模型发现,与财务最相关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有Hamel桥接模型中的“战略资源”①,BM2L模型中的“财务方面”和“内部管理方面”,财务方面分为“收入”“成本”和“利润”,内部管理方面主要是指“关键资源”;Johnson and Christensen四要素模型中的“盈利模式”和“关键资源”,盈利模式分为“收益模式”“成本结构”、“利润模式”和“资源利用周转速度”,关键资源分为人员、技术、产品、设备、信息、渠道、品牌、合作伙伴与联盟;Demil and Lecocq构建的RCOV模型中的“资源和能力”“收入规模和结构”“成本规模和结构”“利润”;Itami and Nishinoz创建的双要素模型中的“盈利模式”,Shafer的核心逻辑模型中的“创造价值”与“获取价值”,创造价值包括资源,获取价值包括成本、财务方面、利润;Teece的环状逻辑模型中的“为顾客创造价值,吸收付款,并把他们转化为利润”;魏朱模型中的“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企业价值”等。

(二)商业模式包含财务要素

通过对商业模式中与财务相关要素的提炼,发现“收入”“成本”“利润”“关键资源”等出现频率较高,尽管“资源利用和周转速度”要素只在BM2L模型中提到,但它不仅是唯一的关于效率的要素,并且还是连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体现商业模式综合性的要素,笔者认为也应将其归入商业模式与财务相关的要素中。据此,可以提炼出六个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商业模式要素:收入、成本、利润、关键资源、资源利用和周转速度、现金流结构。其中“收入、成本、利润”与利润表相对应,“关键资源”与资产负债表相对应,“资源利用和周转速度”是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相匹配的要素,主要体现运营效率;“现金流结构”与现金流量表相对应,体现收益质量与公司价值。商业模式中的财务要素的提炼如表1所示。

(三)盈利模式在商业模式要素中举足轻重

任何商业模式在财务上均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企业盈利的模式和驱动力是什么?资源(资产)如何进行配置?价值怎样创造和获取?无论多么优秀的商业模式,获得了多少活跃用户,市场占有率有多高,最终都必须回归商业活动的本质:盈利。在商业活动中,尽管获取利润和取得市场占有率之间存在着动态博弈关系,追求市场占有率往往会以牺牲利润为代价,但无利润区是所有企业的黑洞,以产品为中心、重视市场占有率的旧世界已转换为以客户和利润为中心的新世界[14]。因此,获利是商业模式在财务方面的内在要求,获取利润驱动力是企业目标在商业模式上的本质体现,而财务要素是商业模式“落地”的关键,创新盈利模式是企业将核心资源和能力转化为企业营业收入的主要路径,尽管商业模式中本身就包含着盈利模式,但盈利模式并不是商业模式设计的第一要素。如360董事长周鸿将商业模式依次划分为四个模式: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和收入模式[15],尽管将收入模式排在最末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认为盈利模式不重要,而是认为盈利模式建立的基础是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也可以解读为:企业为目标客户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定位了特定用户群体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推广,收入自然就会产生,即利润模式是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的结果。虽然各个企业获取收入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将互联网行业的盈利模式划分为三种:互联网商业、广告收入、免费加增值服务模式(Freemium)②。

(四)商业模式目标与财务目标具有同质性

通过分析商业模式模型的文献发现,构建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商业模式模型代表着未来的方向,而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商业模式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在商业模式目标中,无论是交易类还是价值类定义,均以创造和实现价值为最终目标,据此可以推断,判断商业模式优劣的标准是:是否为用户创造价值进而实现了企业自身价值,而围绕价值的创造(形成)、传递、分配、实现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首先,价值创造是价值链的首要环节,一般由商品或服务的供应方通过营运活动完成;其次,在价值传递过程中,进行价值分配,一般由企业营销活动完成;最后,价值实现由供需双方通过合理的盈利模式、匹配的成本结构和利润来实现。

(五)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研究需与商业实践共进

仔细梳理文献发现,无论是商业模式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还是逻辑化表达方式,均不能充分体现当前最新的商业模式――平台和生态圈商业模式的特征,平台的商业模式最本质的特点是连接,其盈利模式建立在连接红利(Linkage dividend)[16-17]的基础之上,如何获取连接红利是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关键,因此,研究最新商业模式表达方式需要深入研究平台和生态圈商业模式的特征,并采用体现各要素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

四、结论

商业模式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归属于业务与财务的关系,二者如影随行,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一方面,商业模式中的财务要素包括“收入、成本、利润、关键资源、资源利用和周转速度”六个要素,其中“收入、成本、利润”与利润表相对应,反映企业盈利模式;“关键资源”与资产负债表相对应,反映企业资源和能力;“资源利用和周转速度”连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反映企业运营效率;“现金流结构”与现金流量表相对应,反映企业价值与收益质量。另一方面,财务要素“弱嵌入”商业模式之中,根据嵌入强度划分为:零嵌入、弱嵌入、强嵌入。零嵌入是指财务要素独立于商业模式而存在,即财务不受商业模式的影响;弱嵌入是指财务要素既嵌入于商业模式中之中,受到商业模式选择的影响,但又不是商业模式的附庸,具有相对自主性和能动性;强嵌入是指财务要素是商业模式的附庸,即商业模式完全包含和覆盖了财务要素,财务没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尽管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文献汗牛充栋,但是研究讨论商业模式对财务活动影响的文献屈指可数,具有创新性、启迪性的主张和观点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者没有梳理出商业模式对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概念框架,使得该领域的研究缺少理论基础。因此,搭建商业模式与财务管理关系的理论框架是后续开展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2] HAMEL G.Leading the revolu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5-45.

[3] AMIT R,ZOTT C.Value drivers of e-commerce business models[C]//HITT M A,et al.Creating Value,Winners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2002:15-47.

[4] OSTERWALDER A,et al.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J].Business,2005,15(5):1-25.

[5] MARK W,et al.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2):51-59.

[6] DEMIL B,LECOCQ X.Business model evolution:In search of dynamic consistency[J]. 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227-246.

[7] ITAMI H,NISHINO K. Killing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Profit for now and learning for the future[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364-369.

[8] SHAFER S M,et al.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J].Business Horizons,2005,48(3):199-207.

[9] CHESBROUGH H W,et al.Business models for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6,48(3):48-61.

[10] TEECE,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1):172-194.

[11] 魏,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0-22.

[12]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管理世界,2012(12):125-131.

[13] 王雪东,董大海.国外商业模式表达模型评价与整合表达模型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4):49-60.

[14] 斯莱沃斯基,莫里森,安德尔曼.发现利润区[M].5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6-16.

篇9

《现代企业文化》:怎样理解您所说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商业模式?

谭小芳: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是在上世纪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今天,虽然这一名词出现的频度极高,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权威的版本。

目前相对比较贴切的说法是: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借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

商业模式的定义就是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所说的跟商业模式有关的说法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不一而足。

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依然需要用一些元素来描述这种逻辑。单单的说教似乎十分乏味,那么我们下面来看一个案例:

1987年,当罗杰和琳达・梅森决定创立公司时,他们希望能够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最终他们选择了儿童保健业。在美国,儿童保健行业作为一种商品业务运作,其特点是利润率低,没有进入壁垒,鲜有规模经济效应,巨大的劳动强度,无品牌效应。然而,梅森成功地创立了他们的新公司“明亮地平线”,并使之成为雇主赞助、儿童保健、早期教育、工作―生活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先公司,并且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地拥有600多个儿童保健中心,为世界顶级雇主提供服务。此外,他们获得了平均高达50%的投资回报率。如此成功的业绩,是怎样做到的呢?

中国互联网虽然技术创新能力稍弱,但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较强。一是推出了有别于美国的许多业务,如短信业务;二是做出了基础业务与增值业务分离的许多商业模式,如免费模式,有的还具有世界水平,如腾讯;三是做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如阿里巴巴;四是探索出一条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合作竞争的模式。对比其它行业,许多外商进入的领域,民族企业都失败了,但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情况倒了过来。这些都不是简单模仿来的。

成功的秘密在于,他们在这一市场领域竞争中开发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明亮地平线”的创始人将注意力集中在雇主身上,而不是像其他幼儿护理中心仅仅将特定的家长作为目标客户;他们和雇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融资建设中心,而不是自己建立中心;不搞成本竞争,而是注重服务质量差异化;为老师提供的报酬比业内平均水平高20%―30%,并附带优厚的福利待遇,而依据业内平均工资来控制人力成本;为儿童保健中心制定不同的规划、操作时间、年龄群组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为每个中心提供相同的标准化总课程。简而言之,“明亮地平线”在日常保健行业中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它的竞争对手的商业模式。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优秀的商业模式?

谭小芳:我认为,好的商业模式设计,其秘诀就是要能创造更大的“商业模式价值”。交易价值越大、交易成本越低,商业模式的价值就越大。为达到这一目标,你一方面要改进“满足顾客需求的方式”,为整个交易结构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将各个利益相关者放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以降低“交易成本”。而最终,你能从中分享多少(盈利模式),则取决于你拥有的资源能力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实力对比。

实际上,要想设计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必须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商业模式?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支撑一个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但在实践中发现,即使给成熟公司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告诉它们如何变得更有创新力,以发现新的商业模式,对它们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发现,而在于组织架构。对成熟公司来说,唯一有帮助的建议是如何克服阻碍新商业模式实施的组织架构问题。这才是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的真正重点――不是如何发现新的商业模式,而是如何实施新的商业模式。

《现代企业文化》:您认为创新在商业模式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谭小芳:现改变自身的商业模式是危险的,有的时候甚至是致命的。所以,我认为,成熟公司不仅能够发现新的、竞赛重整的商业模式,而且可以将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与现存商业模式同时加以采用。

富士康的商业模式就不是好的商业模式。富士康是一个拥有80万员工的纯代工企业。它没有自己的产品,更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是用别人指定和提供的零部件,为名牌企业组装产品。这样的企业利润完全来自于工人。一方面,靠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来提高收益,一方面靠控制工人的工资奖金来降低成本。简而言之,它的利润靠的是工人“多干活”和“少拿钱”,赚的是工人的“血汗钱”。

近年来,商业模式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热点。据统计,美国企业创新成功有60%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然而,美国管理协会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企业对新商业模式的开发投入,在创新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这是因为,人们对商业模式的了解还不甚清晰:商业模式的确切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包括哪些要素?管理者和学者对此还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但我坚持认为,除非改变命运,否则,某些企业的增长不过是死得更悲壮而已。改变命运需要建立“以终为始”“根据未来规划现在”的思维模式。

《现代企业文化》:什么是您观点中企业命运逻辑?

谭小芳:企业命运逻辑有如下几点:第一,企业增长只有两个结局,不在增长中死亡,就在增长中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想改变命运,每个企业都想改变命运。不能改变命运,努力等于白费,增长终将归零。改变命运不是梦想,只要遵循相应的逻辑,改变命运可望又可即。第二,只有在行业最终状态找到一席之地,企业才改变了命运。第三,要想改变命运,只能以行业格局中规模最小的那一家企业为最低目标。第四,如果现在还不是行业龙头,那么改变命运必须实现跨越式增长、颠覆式增长。第五,跨越式、颠覆式增长必须抓住改变命运的“机遇之窗”。第六,中国弱势企业的快速崛起必须解决“以小博大”的营销问题。第七,改变命运的增长必须找到可以复制的营销模式,模式才是成功之母。

最近,我一直在给客户讲授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也在做商业模式与商业环境方面的研究,并编辑成文字与读者共享。

商业模式是什么?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从刚开始的一个思维雏形到后来被社会广为认可的一种商业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各种穿插其中的因素只有自己才会明了。

《现代企业文化》:怎样才能在互联网时代建立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谭小芳:当然,如果单就商业模式而谈商业模式,无所谓好坏,商业模式的优劣,要放在特定的行业特定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呢?一般而言,好的商业模式适应形势,顺应需求,整合资源从而创造属于品牌自身的竞争优势,构筑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顺应形势。好的商业模式都是适应形势,顺势而为的产物。在国内互联网行业,每一个崛起的互联网品牌背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支撑。传统门户背后是在线新闻,腾讯QQ背后是即时通信,盛大背后是游戏,百度背后是搜索,优酷背后是视频,阿里巴巴、淘宝、携程、当当背后是电子商务,前程无忧背后是招聘等等,这些知名互联网品牌无不是某种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代表。

其次,要创造优势。好的商业模式往往具有开创性,能构建品牌自身的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医药行业,哈药集团在医药行业率先采用大广告投入,大品牌集群的发展模式,开创了医药行业的“哈药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通过品牌药的大量广告投放促进品牌药销售,同时拉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而随着企业品牌知名度的上升,继而推动普药的销售。哈药集团通过这种为业界称为“哈药模式”的发展方式,赢得市场先机,跻身医药行业领军企业阵营。

还有,成功的商业模式要能提供独特价值。有时候这个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额外的价值;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

篇10

一家是国内纺织业知名企业,拥有行业内领先的企业规模及非常高的品牌知名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市场上这一品牌的服装,没有一件是出自这家企业的生产线。在最初靠羊绒制品创出品牌后,企业转型服装生产,采取了“卖标”的代工模式,以50元/个的价格,将企业的商标出售给江浙地区的服装加工厂,加工厂生产出的服装,贴上买来的商标,就成为这一品牌的专柜正品。该企业浙江一位代工厂老板无意中向记者透露,这种知名品牌“卖标”的“授权”加工模式,在服装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另一家是生物行业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一流技术与朝阳产品,本身拥有真实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在渠道建设上,却费尽心机设计出颇具争议的多层次招商的模式,希望以这种“倍增”之力,迅速取得现实的经营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企业,都并不是初露锋芒的行业新手,而是实实在在的上市公司。在品牌和技术的优势之下,他们本可以通过常规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市场的稳步增长,却依然痴迷于通过与企业实力并不匹配的模式设计,以求迅速获利。

明明已经是知名的品牌,却依赖于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赚取“授权”、“卖标”的利润;明明是前景广阔的高科技朝阳产业,却执着于通过颇具争议的商业模式,迅速从经销商手中获取现金。处于商业结构金字塔顶端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那些初创期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对商业模式的迷恋更是趋于白热化。

面对资金、技术、渠道等各种劣势带来的压力,模式似乎成了中小企业经营中最容易实现的突破口,仿佛只要模式对了,任何产品都能打开市场,任何项目都能万无一失。“1+N”效应、“轻质化”品牌运营、立体销售通路、三维密集分销……一个个看似专业而高深的名词背后,直接的利益便是:依靠一套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给企业带来经销商,带来加盟费用,带来投资人真金白银的直持。

中国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迷恋与依赖达到如此惊人的地步,模式的泛滥已经无孔不入到中国的整个商业体系――自上而下、由宏观到细微,直至每一个角落。

贩卖模式经济

商业模式的非理性狂热,直接催生出一种模式经济。

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开始兴起后,中国的商业模式崇拜者们突然发现了一种新的财富来源。有这样一批专业的模式生产者,他们操作一个项目,目的已经不再是扩大销售、占领市场,而是迅速包装出品牌后寻找接盘者,将项目与品牌“卖个好价钱”;他们不是立足于创造市场价值,而是立足于从上下游获取利润;他们不是立足于卖产品,而是立足于卖项目。

2011年3月,一家钻石商场在北京开业。除了大打“裸钻”概念,宣称将钻石当成普通商品销售,“不卖品牌、只卖商品”之外,这家钻石商场更推出了颇具吸引力的钻石回购模式:钻石售出满三年后,消费者凭在商场办理会员卡和钻石的鉴定证书,由商场原价回购。

新闻的背后,是另外两个似曾相识的版本。这个钻石品牌的创办者和董事长,曾经一手炒红另外两个钻石商场。而这两个项目,都在迅速走红后被高价转让。建立商业项目后,一般不通过长期持有、培育品牌获得利润或升值,而是在项目具备一定知名度之后将项目出卖获利。这种惯用的运作方式,让业界纷纷猜测,该钻石商场会是下一个被贩卖的商业模式。

随着卖项目本身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业态,商业模式不是用来做的,而是用来贩卖的。一旦商业模式与金钱之间有了可以衡量的方案,对于模式的痴迷便成为一种必然。

优秀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创造价值本是逻辑的基础,然而尴尬的实现却是,在对商业模式的迷恋中,对于价值创造能力的不足,使诸多企业片面地注重逻辑,而人为地忽视了价值。对模式的注重,首先应该是是对其所创造的价值的注重,而这恰是当下对商业模式认识的最大偏差。

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女人街”,在经过转手之后,如今已经风光不再。当模式可以凌驾于产品、服务、市场之上,独立带来利润时,对于模式的迷信,就形成了一条“设计模式―包装品牌―出售项目―寻找投资―上市套现”的产业链。而为这样的产业链打造出的商业模式,能创造出多少价值?作为载体的企业与产品,又能走多远?

关于利润的丛林法则

除了创造价值之外,商业模式的另一个关键词便是核心逻辑,即实现价值的方案。真正的商业模式应当由利益相关方共享所创造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叠加效应。然而在核心逻辑的设计上,中国的商业模式崇拜者们目前所遵循的,似乎更像是一种丛林法则。

2010年,知名户外装备品牌探路者遭遇经销商哗变危机。为了迅速扩张,探路者以松散的加盟体系维系销售链,加盟商负责店铺日常运营并自行租赁店铺,总部不收取加盟费。然而,当2008年探路者开始启动上市计划,面对业绩的要求,没有加盟收入的探路者,开始不断加大对经销商们的经营压力。

提高供货折扣和产品价格,大幅提高进货额度,达不到要求便遭受高额罚款……库存与销售的压力最终引起加盟商的强烈反弹。随后,多家渠道商联手,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探路者告上法庭,并向商务部、证监会提出投诉,使刚在创业板上市的探路者深陷一场与渠道商的生死博弈。

诚然,商业模式从来不是讲给消费者听的,而是讲给投资人、经销商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相关者听的。然而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必然是以创造价值为前提的价值分享方案。只是现实往往是,利益相关的各方面,对模式的依恋都源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一种缺乏共赢理念的相互算计。以至于,很多商业模式是一种掠夺性而非创造性的利益分配方案,并且在运用中不断加深掠夺的力度。于是,模式不再植根于产品,而更多倾向于玩数字和资本游戏。

越争议,越诱人

2010年下半年,一个名为“异联商城”的商业组织开始备受投资者关注。

以签约的形式,将各种业态、各种行业、各个城市的商家汇聚到异联的平台上。消费者只要在“异联商务”的签约商家购物,便可获得积分,凭积分在“异联商城”上换购其网站上显示的任意商品。例如,购物1000元获1000个积分,可换购1000元的商品。签约商家拿出一部分产品作为“广告置换费”,在“异联商城”上通过产品实物展示形式,进行广告宣传。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小商铺广告宣传的难题,还获得了更多的消费者和营业额。而异联从会员消费中提出10%,作为自身利润。

看起来,这是一个消费者、商家、异联三方共赢的诱人商业模式。然而要加入这一体系,加盟费用同样可观:管理中心1000万元;商业中心100万元,发卡商1.98万元。现实中,则是商家对“广告效果”不满,消费者对商城产品不满。不断有人质疑:异联所谓的三方共赢,不过是收取高额加盟费的幌子。

篇11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然而,仅凭科技创新来取得进步还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新需要。因此,企业要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寻找符合新技术、新产品的组织、流通和管理的新路径,也就是要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一、商业模式的提出及界定

商业模式一词最早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杂志上,是被用来描写资料与流程之间关联与结构的。但商业模式正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却是1999年以后的事情。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互联网开始在商业领域中普及应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基本的商业竞争环境和规则,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雅虎、ebay、亚马逊等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兴起,对大量的传统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开始流行,常被用于描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型企业是如何获取收益的。

美国学者Timmers于1998年第一次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指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瑞士学者Dubosson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而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合作伙伴网络,从而产生有利可图并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之后,Osterwalder等(2005)又对商业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即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基本原则。类似地,美国经济学家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传递和获取机制的架构,它通过价值链传递给顾客,把顾客的支付转化为利润。

我国众多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概念作出了界定。罗珉教授(2009)认为,商业模式应当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组织的商业模式都隐含有一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条件,如经营环境的延续性,市场和需求属性在某个时期的相对稳定性以及竞争态势等等,这些条件构成了商业模式存在的合理性。其二,商业模式是一个结构或体系,包括了组织内部结构和组织与外界要素的关系结构,这些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存在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模式的各种运动。其三,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创新或变革,是使组织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制度结构的连续体。魏炜和朱武祥教授(2009)认为,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应当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赢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彼此间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商业模式体系,其本质是指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即魏朱商业模式模型。

虽然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内涵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其定义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即企业在一定价值链或者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就是指企业是如何赚钱的。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及动力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即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的创新变化。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新的并且有效的赚钱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商业模式创新实际上是对企业模式的重新设计。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要对行业中的已有模式进行分析,找寻新模式的存在可能性,这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新创模式还是在既有模式下的创新,其核心都在于发现并寻求新的模式创新的机会能否成立。实际上,企业的商业模式既不神秘,也不新鲜。无论企业置身于何种行业,都在使用这样抑或那样的商业模式,只不过企业本身对其商业模式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因此,能够在多变而复杂的环境中,抓住并突出至关紧要的经济特征及竞争的关键因素,并由此构建出新的商业模式,就成为当今企业实施经营活动的一种重要而便捷的手段。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

商业模式创新是在一定的动力驱动下进行的一种创新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动力。

篇12

中图分类号:F710;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7-0018-06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外界环境与企业内在经营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很多过去的经典理论都无法解决的新问题”[1]。

随着学术界与企业界对“商业模式”这一

新的研究单元

的日益关注,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竞争已被看成是商业模式优劣的竞争。目前,对“商业模式”基本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和企业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

本文基于二维价值维度给出商业模式概念框架,着重提出了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并通过战略新兴产业的样本公司数据对这一分类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

2 理论回顾与基础模型

21 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似乎有很多提法,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入手,给商业模式下了许多定义。大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说法:如“方法说”[2,3]、“逻辑说”[4]、“故事说”[5]、“关系说”[6]、“整合说”[7~9]、“规则说”[10]等。关于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更是众说纷纭,少则三个要素,多则十几个要素,有的是单层一级要素,有的则包含二级子要素。

国外对于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通过若干因素和标准构建出某种逻辑推理;另一种是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一些经典的模式。第一种分类方法,人们采取的是先定义商业模式的维度或组成要素,然后再对各维度(或组成要素)的类型或等级分类,组合后形成不同的商业模式类型[11~14]。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案例归纳,类似枚举的方法,而且往往集中在某些行业里[2,3][15],如互联网行业。

国内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还不太多。在有关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上,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内在构成要素的分类、基于外在环境因素的分类以及基于二者混合的分类方法[16],还有学者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分类方法[17]。

迄今为止,对商业模式分类功能的实证检验分析,基本与机理分析的框架相脱离,虽然模型检验证实了一部分理论假设,但并未对主流理论的机理分析结论提供支持。

22 研究基础模型

在对商业模式定义的过程中,学者大都提到了“价值”、“架构”、“说明”、“描述”等字眼,尤其是对商业模式与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认同基本达成一致。对商业模式的识别,人们已经取得的共识是——商业模式是一种可以带来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逻辑机制[1,2][5,6][10][13][18~23]。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对商业模式提出下列定义:“商业模式是一种在特定情境功能下,企业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价值主张、价值网络、核心资源以及收入组合四个要素构成的整合框架”。商业模式既是价值创造,同时也伴随着价值获取这里的价值创造主要指给顾客带来的价值,价值获取主要是企业方带来的价值。,在其四个构成要素中,同时都发生着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活动(见图1)。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对所选取的样本企业进行四个板块组成要素间、两个维度上的具体测评,把测评结果总结在样本分布表中,可辨识出样本企业的形成类别情况。再用不同类别的业绩指标来检验不同类别之间的方差,是否满足方差分析要求,即各组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拒绝零假设。

篇1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运营模式运营商

移动与互联两网日益融合,web2.0业务风靡全球,手机正成为新的互联接入工具。截止到2009年6月,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55亿,半年内增长了32.1%[1],而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上网人数将会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互联网企业围绕各主流业务纷纷走上多业务发展道路,并且快速布局移动互联业务领域。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合理布局,夺得移动互联产业链的主导权,从战略进攻角度和战略防御角度均有重要意义。

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融合趋势从战略进攻角度:能够支撑运营商战略转型、增强用户忠诚度、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夺取产业主导权、增强业务创新能力。

从战略防御角度:一方面能够应对互联网企业的渗透压力。传统互联网企业布局移动互联战略,渗透电信领域业务,运营商需抵御互联网企业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能够应对竞争对手的威胁。竞争对手进入互联网领域,获取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竞争力,逐渐侵蚀客户和收入。电信和联通利用宽带优势和固网运营经验,对互联网与媒体化具有自身优势。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是企业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高度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营系统,最终将增值的商品和服务传递到客户,并通过最优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同时使系统达到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商业模式的本质: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而这种价值创造逻辑包括顾客价值创造逻辑、伙伴价值创造逻辑和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逻辑[2]。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是商业模式。各细分领域的企业都在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中国移动集团副总经理鲁向东指出,“WAP网站没有正常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无线的信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肯定会比有线信道成本高得多,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支撑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认为,“Web2.0的挑战在于没有商业模式,一年找不到商业模式可以,两年找不到商业模式也可以,三年、五年找不到商业模式就会出问题”;爆米花总裁吴根良说,“未来视频分享将插播付费广告”。

二、移动互联网典型商业模式分析

移动互联指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PDA或其它手持终端为接入手段,以无线接入方式,通过各种网络接入互联网(还是通过TCP/IP通信协议、WAP通信协议)。移动互联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从终技术到业务的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推动,才能保障其持续健康发展[3]:(1)通道:访问速度;(2)终端:接入方式;(3)业务:产业链各方以合作、开放、共赢的态度开发出更适合移动终端用户所需要的业务。

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主要有五类:(1)通信类:语音、视频电话、PushtoTalk、公共无线局域网、高速数据传输业务等;(2)信息类:资讯、手机导航等;(3)交易类:手机购物、功能集成、移动信用卡等;(4)娱乐类:下载、手机游戏、娱乐信息定制、FLASHDIY等。(5)移动互联类:移动社区、移动RSS、移动博客、手机邮件等。

本文选取三家移动互联细分领域旗舰企业进行深度研究,挖掘成功的商业模式,进而总结对运营商有哪些借鉴性。

(一)移动终端—iPhone与运营商合作分成盈利

第一,运营模式

iPhone运营模式第二,盈利模式。(1)与运营商合作分成收入。通过与运营商签订协议,终端销售帮助运营商提高用户规模和收益,所得到的运营商收入分成收入;合作销售终端收入。(2)增值服务收入:基于终端提供长期持续的内容服务,包括影音娱乐、应用软件、互联网应用等在线服务。(3)自有渠道(专卖店、网上商店等)终端销售收入。

(二)手机游戏—空中网按游戏时间和增值服务收费

第一,运营模式

空中网运营模式第二,盈利模式。手机游戏业务主要盈利模式:(1)按游戏时间来收费;(2)虚拟物品和游戏周边来收费。而百宝箱单机版游戏,主要以包月、一次性下载等收费模式为主,空中网和运营商收入分成模式。虚拟物品和服务通过第三方收费平台或是运营商代收费的方式付给空中网。

(三)手机音乐—TOM音乐与运营商分成音乐服务收入

第一,运营模式

Tom音乐运营模式第二,盈利模式。TOM音乐收入主要来自与运营商分成收入。运营商通过包月下载、流量等形式收取费用。

三、对运营商的借鉴

互联网行业的领先企业,在战略上都将向电信领域进行渗透,Google等企业的跨界战略已取得相当成绩,电信运营商以积极姿态应对这种渗透的战略与执行,日益紧迫。

在我国,手机的普及率已明显高于电脑,但手机用户对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活跃度处于较低水平,提升ARPU值是个难题,更好地从发展移动互联服务获益,大势所趋。

移动互联——获得价值以分享价值为前提。

对于各移动互联业务,运营商首先需要决策的战略是:是否完全基于自身的资源进行发展;对于一些难以基于自身资源进行发展的业务,不论是主导合作还是对等合作,均需要明确各业务的运营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成功与否,是业务发展最大决定因素;伴随对“客户价值”理解的深入,所有使客户为我们带来价值的业务,都由运营商行使绝对主导地位,并不科学。有时,获得价值是以分享价值为前提的[4]。

按照市场当期获利性与运营商资源完备性(自有资源对业务的支撑完备性)两个维度衡量,运营商具体应采取的策略如下:

(1)运营商资源完备性强且市场当期获利性高的业务(比如:移动IM、手机邮箱等),应通过加速研发获得加速发展,在提升用户黏性前提下拓展收入。

(2)运营商资源完备性弱且市场当期获利性弱的业务(比如:移动商务、移动流媒体、移动搜索等),运营商应通过共享获益,以合作姿态提升市场获利性为主

(3)运营商资源完备性强且市场当期获利性弱的业务(比如:移动社区、手机广告等),市场未成熟,但紧握先入为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