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心衰病人护理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入院时的心理分析
1.1 担忧型 发病初期的老人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只能通过身边所闻所看客观上对心衰认识,周边的认识往往造成他的担忧,总是把自己圈在疾病的困扰当中,通过收集资料,四处打听,去求证,认为疾病由于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给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增加了心脏负担,对待这样的病人从入院时护理人员就要细心听取病人主诉,告知临床救治成功的实例,让其树立信心,很好的参与及配合医护的救治。
1.2 疲倦型 有一部分老人由于疾病的困扰多年,虽然通过多次利用医疗救治手段让其渡过了危险期,病情平稳,但由于自身的承受能力及家庭因素会造成老人对抗疾病失去信心,从而随遇而安,自身消极,对医护人员的劝导也没作用,所以针对这部分病人,我们护理人员尤其对他们要实施分散疗法,同时提高治疗成功率,尽量减少穿刺的失败率,减轻病人痛苦。
2 住院中加强沟通
2.1 建立沟通机制,做好心理评估 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各种思想顾虑,操作要镇静,快速而不忙乱,紧张而有序,让患者有一种安全感,与病人建立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科多年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从对老人的亲切称呼做起,一声亲切的老伯、阿姨、爷爷、奶奶听似很正常,但在病区内对这样的称呼,让他们会感到无比亲切,绝大部分老人都会将护士们当做自己的晚辈,拉近了护士与老人们的距离,他们就会把一些心理所想有感而发,倾诉出自已心中的担忧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
2.2 让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 往往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医务工作者发现病人生理病理的情况而避开对病人正面交涉疾病,而是单从患者减轻的症状来了解病人,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让病人参与疾病病理生理的转变过程往往也是减轻心衰病人心理负担的一种方法,我科多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疾病检查结果的转变的病人心理负担反而减轻,反之一贯的不了解、猜疑无形中更增加了心理的压力。护理人员应该让他们充分了解疾病及应对措施。
2.3 病人也应掌握急救措施 护理人员应该教会病人可能发生情况的处理方法,自我调节,当然这不能空口白话,而是应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用临床实例为他们讲解分析,正面宣传,用事实来证明除医务人员的治疗及护理能否救治成功还得要靠自己的毅力,战胜疾病的斗智。例如:我科2003年收治的一位大面积心梗的患者,自身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在我科多年的救治及护理效果很好,每次他都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救治,建立良好的心态,如今已过多年仍然生活质量很高,别人都说这真是奇迹,但我们认为这跟他自身毅力与心态是分不开的。
3 对患者要不厌其烦的说教
3.1 有效掌握药物使用方法,避免药物不当 心衰病人往往会通过药物来纠正心衰,但常常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副作用都会很大,但有些心衰患者不这样去认为,而是不能对号入座,认为周围有朋友吃了有效药都好起来了,所以我也要去尝试一样的心理,所以就会选择改变医生的用药指南,这样一来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以加重心衰,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正面的指导。
3.2 关爱他们从周围的人做起 由于是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多器官功能的衰退,记忆力也会下降
,对反复强调的问题也会记不住,这就需要我们的护理人员要有耐心、细心、关心的思想不厌其烦的为他们讲解,同时要让他们的陪伴、家属等参与重视对病人的关心,让他树立接受疾病的自信心。往往亲属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综上所述,老年心衰患者心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就我科多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凡对老年心衰患者实施早期心理干预不仅对疾病的好转、康复乃至急救都有举足轻重的帮助,可有效提高救治率,提高生活质量,让老年心衰患者正确面对疾病、认识疾病、掌握疾病,以延长老人们的寿命。
1.1 担忧型
发病初期的老人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只能通过身边所闻所看客观上对心衰认识,周边的认识往往造成他们担忧,总是把自己圈在疾病的困扰当中,通过收集资料,打听别人,去求证,认为疾病由于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给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增加了心脏负担,对待这样的病人从入院时护理人员就要细心听取病人主诉,告知临床救治成功的实例,让其树立信心,很好的参与及配合医护的救治。
1.2 疲倦型
有一部分老人由于疾病困扰多年,虽然通过多次利用医疗救治手段让其渡过危险期,病情平稳,但由于自身的承受能力及家庭因素会造成老人对抗疾病失去信心,从而随遇而安,自身消极,对医护人员的劝导也没作用,所以针对这部分病人,我们护理人员尤其他们要实施分散疗法,同时提高治疗成功率,尽量减少穿刺的失败率,减轻病人痛苦。
2住院中加强沟通
2.1 建立沟通机制,做好心理评估。
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各种思想顾虑,操作要镇静,忙而不乱,紧张有序,让患者有一种安全感,与病人建立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科多年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从对老人的亲切称呼做起老领导,或阿姨、爷爷、奶奶,所以很正常,但在病区内对这样的称呼,让他们会感到无比亲切,绝大部分老人都会将护士们当作自己的晚辈,拉近护士与老人们的距离,他们就会把一些心理所想有感而发,倾诉出自己心中的担忧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
2.2 让患者了解疾病,认识疾病
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病人生理、病理的情况而避开对病人正面交涉疾病,而是单从患者减轻的症状来了解病人,仅仅是不够的,让病人参与疾病病理、生理的转变过程往往也是减轻心衰病人心理负担的一种方法,我科多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疾病检查结果的转变的病人心理负担反而减轻,反之一贯的不了解,猜疑无形中更增加了心理的压力,护理人员让他们充分了解疾病及应对措施。
3对患者要做好引导式教育
3.1 有效掌握药物使用方法,避免用药不当
心衰病人往往会通过药物来纠正心衰,但常常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副作用都会很大,但有些心衰患者不这样去认为,而是不能对号入座,认为周围有朋友吃了有效药都好起来了,所以我也要去尝试一样的心理,所以就会选择改变医生的用药指南,这样一来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以加重心衰,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正面的指导。
3.2 关爱他们从周围的人做起
由于是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退,记忆也会下降,对反复强调的问题也会记不住,这就需要我们的护理人员要有耐心,细心、关心的思想不厌其烦的为他们讲解,同时要让他们的陪伴,家属等参与重视对病人的关心,让他树立接受疾病的自信心,往往亲属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13-02
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衰) 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慢性心衰具有不可逆性,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理上着重指导病人,使病人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和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达到控制疾病、延缓病程进展的目的。为探索慢性心衰病人的最佳护理方式,我们对51例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自理模式和一般护理,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住院慢性心衰病人61例,作对照组;2007年1月2日~2008年1月2日慢性心衰住院病人51例,作观察组。
1.2 对象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诊断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2]:1)有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及主动脉狭窄为原发病史,可有呼吸困难,奔马律及肺部湿音等心力衰竭表现,查体心脏扩大。2)X线胸片有肺淤血征象,而无心脏扩大或轻度扩大。3)超声心动图:①M型和二维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不大,室壁厚度正常或增厚,左室内径缩短率>25%,左室充盈速率减慢;②多普勒超声:快速充盈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口血流比,即E/A≥1,EF斜率降低。4)有创或无创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5)心电机械图:左室等容舒张末期(IRP)>80ms,快速充盈期(RFP)<110ms,缓慢充盈期(SFP)>250ms。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并发症(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发生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4.0%与77.0%,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5%与8.2%。其并发症总发生率对照组为80.4%,观察组16.1%.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
3 护理 观察组:充分熟悉和了解病情,包括病人的情绪变化、健康知识的需求及自理能力等,对患者的健康进行评估,并根据病人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及自理能力,分别给予完全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护理,并提供支持教育。
完全补偿性护理:是服务对象完全没有能力自护,需要护士进行全面帮助,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所有自护需要。它可以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种:1)服务对象在身体及心理上完全不能满足自己的自理需要。2)服务对象在身体上不能满足自己的自理需要,但有意识。3)服务对象的心理及精神活动不能满足生命的需要。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等是慢性心衰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慢性心衰常见的死亡原因。此类病人没有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应实行全面帮助,护士行为是完成病人的治疗性自理,帮助他们接受完全补偿性护理。
3.1 呼吸道感染 较常见,有心脏病、高血压、肺心疾病的老年人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是控制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3.1.1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 每天早、晚开窗通风30分钟,室内温度应保持22~24℃,湿度应50%~60%为宜,每周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次1h。
3.1.2 做好卧床老人的口腔护理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减弱,唾液腺分泌减少,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下降,为口腔内细菌的大量增殖造成了有利的条件,这不仅容易发生口臭及口腔炎,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腮腺炎、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所以每天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老人做2次口腔护理很重要。
3.1.3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 实施要点有: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曲膝,上身前倾,双手抱膝或在胸部和膝盖上置一枕头用两肋夹紧,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患者腹肌用力及双手抓紧支持物(脚和枕),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将痰咳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1.4 采用肺部物理治疗措施,清洁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肺部物理治疗是根据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黏液系统的传送带作用,运用叩打、振动、引流等方法,机械的帮助潴留的分泌物向上推移,最终排出。
3.1.5 叩击与振动 长期卧床老人,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每次翻身时叩背促进痰液排出,叩背时手呈背隆掌空状,从肺底向气管方向逐渐叩,自下而上,从外向内,每次10余下。肺内振动目前是比较新型的肺部振动排痰法,可通过仪器将高流量气体伴随大量气溶胶状物体经口腔快速进入肺内,达到肺内振动,痰液松动的效果。
3.1.6 机械吸痰 通过吸引器将气道分泌物移除,并刺激咳嗽。适用于无力咳出痰液,意识不清及咳嗽与吞咽障碍者。
3.1.7 长期卧床完全不能移动者,可选择小幅度持续性转动疗法。转动时可应用左右翻转的病床,两侧倾斜的幅度为35~40度,达到胸肺部引流的效果。可以在床上移动患者,鼓励和辅助其做一些主、被动运动。
3.1.8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功能锻炼可加强患者呼吸肌肌力和张力,改善呼吸功能。例如每天指导卧床老人定时做缩唇呼气,腹式呼吸锻炼,增强呼吸功能。通过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取口腔护理(生活不能自理者),有针对性的肺部物理治疗如叩击与振动、机械吸痰、运动疗法,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要加强与患者正确沟通与交流,可根据其耐受情况,随时调节给予的方法与力度,减少患者的痛苦与不适。在给老年患者做肺部物理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意识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肺部物理治疗,通知医生必要时给予急救。
3.2 血栓形成和栓塞 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原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协助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2.1 保持病室安静,加强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关心体贴老年患者,保持床单及患者皮肤清洁干净。定期翻身、叩背、促进排痰,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咳嗽,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部分补偿系统,对于病情缓解,有部分自理能力的患者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护士与病人共同参与各种护理活动。
3.2.2 病情缓解,生命体征稳定后,可根据病人情况鼓励并协助病人稍微活动,活动以不感到心悸、气促为宜。如出现不适应注意休息。
3.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并协助病人咳嗽排痰,痰液黏稠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吸人完毕轻拍背部,使气管内痰液产生震动,痰液易于排出,协助病人将痰咳出。
3.2.4 协助病人生活护理 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病人自行洗脸、刷牙、进餐、大小便等,使病人在护士的帮助下保持口腔卫生,保证充足的营养。使病人克服自理缺陷,获得有关疾病知识,鼓励病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2.5 辅助教育系统 Orem的辅助教育护理系统强调了健康教育的作用,即要求护士收集材料,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并根据病人的文化层次不同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口头、书面、宣传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育,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自理能力。在临床中,对于那些有自理能力慢性心衰病人,给予指导和辅助教育,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
3.2.6 饮食指导 进餐种类、方法及热量限制:对于老年患者,应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品,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进食宜少量多餐,对于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指导患者将晚餐提前,餐量要少。对营养缺乏、抵抗力低下患者,应鼓励进食有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一般患者宜限制液体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心衰的恢复。有下肢水肿者,应限制水钠的摄入量。对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要避免刺激性及油炸食物。
3.2.7 休息和活动 提供舒适的环境以促进休息和睡眠,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有证据表明,稳定性心衰患者,运动锻炼可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有人认为,运动锻练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3]。但运动必须依据心衰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定,即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而诱发加重心衰。虽然适度运动对心衰有利,但不能超负荷。因此,应指导患者掌握限制活动的原则:Ⅰ度心衰不必限制日常活动;对日常活动就出现症状的Ⅱ度心衰患者,应避免剧烈的运动和强度大的工作;Ⅲ度心衰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2.8 心理指导 消除紧张情绪。老年心衰患者常因病程漫长、症状反复发作、活动受限、治疗、经费等多方面问题而产生过分紧张、焦虑不安或抑郁、闷闷不乐等心理负荷增加的表现,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时所表现的生物学特征主要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度增加,全血粘度增高[4]。临床上,偶尔见到这样的病人,病例:女性,75岁,诊断:陈旧性心梗伴心力衰竭,入院两天,样子很忧郁,平时与她说话很容易发脾气,有一次吃午饭时哭起来了,问她怎么了,她又不说,还大吵大闹,后来劝说好久,她才说出原因,是儿子跟她说了关于药费的事,而她觉得太贵了,一时想不通,后来经过医护人员心理安慰和家属的劝说后,终于心情平静了,心情好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因此必须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告诉患者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如听音乐、看书等。也可用语言调节法,让患者将内心的不安、烦躁通过向亲友诉说、发泄。但应避免情绪激动,以取得疾病的良好控制。
3.2.9 指导用药 指导病人坚持并按时遵医嘱服药,应用洋地黄制剂和血管扩张剂,应注意提醒患者站立时防止摔倒,应教会病人或家属如何数脉率,并观察毒性反应,应做好有关知识宣教及出院指导。
3.2.10 皮肤护理指导 慢性心衰,老年患者因皮肤表面干躁,常引起瘙痒,加上水钠潴留引起水肿,皮肤容易破损。故要指导病人穿宽松的棉制内衣,避免搔抓,每日用温水擦浴,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
4 讨论
4.1 自理模式是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奥瑞姆(Orem)提出来的。奥瑞姆自理模式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护理理论,该模式分为3个部分,即自理理论、自理缺陷理论、护理系统理论。奥瑞姆认为,人是一个具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并有不同的自我料理能力的整体,人所做出的活动以维持本人的生命健康和完整[5]。根据慢性心衰患者的自理能力,分别给予完全补偿、部分补偿、支持教育等护理。这样,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为部分补偿、完全补偿的患者提供身心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4.2 自我护理可减少慢性心衰病人并发症 通过自理模式和一般护理,使观察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既有利于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时间,也减少了医药费用,减轻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
4.3 自我护理调动了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提高了病人对护理的满意率, 通过自我护理,观察组病人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上升。自理理论强调护士的任务在于增进病人自我护理的能力,建立病人自我照顾概念。
4.4 自我照顾的概念。应用自理模式对慢性心衰病人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护理,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来的被动求护变为主动配合,提高病人对健康的认识水平,使其了解疾病护理的有关知识,维持健康的自我决策和自我护理能力。
4.5 现代护理观认为,护理应以“人及其健康”为中心。Orem自理理论对人的感情、心理需要涉及甚少,而心理因素对慢性病病人及其家庭都很重要[6]。因此,将自理理论与一般护理两者结合起来用于慢性心衰病人护理,起到了互补作用。
4.6 护士的健康教育技能有待进一步捉高 在临床中发现,护士的素质、知识面、沟通与交流的技巧等都影响病人掌握疾病知识的水平。
5 结论 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由于自理模式的应用使患者并发症下降并充分发挥病人在治疗康复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使病人对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故自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内外科护理学(上下)[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1).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9-160.
[3] 戴闺桂.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现代概念[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75-77.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安全转运
WHO 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首位致死的原因之一。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美国 Framingham 报道,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衰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在 50 ~ 59 岁为 1%,而 80 ~89 岁为 10%,从 50 一 89 岁,
年龄每增加 10 岁,患病率约增加 1 倍。虽然心衰的治疗从 20 世纪 60 ~70 年代
的利尿、强心,到 70 ~80 年代的扩张血管,再到 90 年代选择性抑制神经一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逐渐深入,但目前心衰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4 年死亡率达 40%。因此,老年患者的心衰,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心衰患者常见的急危重表现是急性左心衰,病情凶险,变化快,急诊医生出车接诊时,必须马上采取果断措施进行院前初步救治并安全转运。
1 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的判断
在现场需对患者作出准确的判断,立即了解清楚病人原来是否有心血管及肺部基础疾病,尤其是否有高血压。有关研究表明,高血压急症引起急性左心衰约占 70%;是否有急性左心衰的特有体征如端坐呼吸或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白色或红色泡沫痰、双肺对称性湿罗音或伴哮鸣音,有无奔马律及心律失常, 并注意与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鉴别;是否合并有气胸或胸水。
鉴别是否合并有气胸或胸水有无心衰的诱因:如感染、情绪激动、劳累等; 有无应用干扰心肌收缩功能的药物,如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能类及 R 受体阻滞剂;有无停用洋地黄或洋地黄过量等情况并在车组同事的协助下迅速掌握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情况,以便指导用药。
2 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的院前急救
由于急性左心衰病情进展快而凶险、病死率高,因此,要求院前急救务必在半小时内使病情恶化得到初步控制,这需要病人发病后及时“呼救”,并尽量缩
短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把急诊以及院内抢救的一部分延伸到现场院前急救
2 . 1 非特异性救治
首先,保持正确的。病人均取端坐或半卧位,这样可减少回心血量, 减轻心脏负担,有人统计双下肢下垂 20 分钟可减少回流心脏血量 400m1 。其次, 纠正缺氧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吸氧浓度为 40%-60% 再次,镇静。急性左心衰进行现场救治时,由于病人呼吸困难、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首选的药物是吗啡,但是吗啡属麻醉品,受到严格控制,并且有呼吸抑制的缺点,应用时需备纳洛酮做防备。并且如出现左心衰引起的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暂时不能明确时,不宜用吗啡,因此,吗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宜选用安定l0mg 肌肉注射。最后,平喘。左心衰竭患者肺循环淤血、支气管充血和痉挛, 约有半数以上阵发性呼吸困难病例有哮鸣性呼吸音。当出现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不能明确时,由于现场缺乏心电监护,且老年患者多伴有体弱,或心、肝、肾功能不全,应慎用氨茶碱以免诱发心律失常,可用喘定 0. 25g+地塞米松 l0mg 或甲基强的松龙 40mg 稀释后静脉注射。
2 . 2 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搏量
多数病人在急性左心衰早期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是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较高,使心脏后负荷加重,心室充盈和排空受累,因此对急性左心衰的救治原则首先是降低左房和/或左室充盈压,其次是增加左室心搏量;再次是减少循环血量和肺泡内液体渗入,以保证气体交换,强心、利尿、扩管既能降低心脏负荷,又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出量,是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的基本措施,用速尿20 ~ 40mg 静脉注射;西地兰 0.2-0.4mg 稀释后静脉注射;500 葡萄糖(或生理盐)250ml+硝酸甘油 5-l0mg 静脉滴注,滴速从 10 滴/min 开始,根据血压调节滴速,如果血压偏低(收缩压
速尿有扩张静脉血管减轻心脏前负荷作用,静注后 10 分钟起效,在其利尿作用之前,常可使呼吸困难得以改善,但如病人血压不高,出汗多,容易出现低血容量,则硝酸甘油及速尿的用量均不宜过大。迄今西地兰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物,静脉注射后 10 分钟出现作用,但如疑急性左心衰并有急性心肌梗死,则要慎用西地兰。
老年人血管多弹性差、脆弱、细小,静脉穿刺较困难,并且在静脉穿刺过程
中容易移位造成肿胀,最好能用静脉留置套管针,在成功建立静脉通路前,硝酸甘油 0.3-0 .6mg 含服,以后每 5~10 分再含服 0. 3-0. 6mg,或者消心痛 10mg 舌下含服,尔后每 5-10 分再含服 5-10mg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含服 2 分钟起效,5 ~15 分达高峰,能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左室充盈压,改善心功能,是迅速、有效而切实可行的紧急抢救措施,若病人近期用过硝酸类药物,由于有一定耐药性,含服的剂量可稍大些。
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抢救急性危重病患者是我国的特色,生脉注射液含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其强心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已被公认,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扩张冠状动脉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生脉注射液 20mg 于 5 分内静注用药,即能迅速起效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对心率和呼吸均无明显影响,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 老年人急性左心衰安全转运
“越快越好”地仓促转送并不适合于转运急危重病人,而正确及时的院前急救是安全转送的保障。老年急性左心衰病人症状相对缓解后,保持端坐,把病人抬上救护车,在救护车上继续严密监测病人的呼吸、血压、心率、心律变化, 调节输液滴速。待病情相对缓解后可将病人转送而不致引起病情恶化,急性左心衰病情极易反复,转送病人前应向家属告知病情危险性并征求家属的同意,以便让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且需要一名主要的家属同行,以便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同时给病人以安全感,转送过程中,尤其是下楼或上救护车时,必须严禁让患者行走,可用轮椅或用担架并且需保持坐位或半卧位,以免加重心衰。开车前应详细检查输液通路等治疗措施是否顺畅,因为转送行车途中为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此时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有一定困难,转送时应平稳进行,而不求高速,转送时最好用监护型救护车,可对病人进行心电监护,故在转送途中要不定时地监测病人的呼吸、血压、心率、心律变化,以便指导用药,调整输液滴速,一旦出现猝死,应立即停车就地抢救、复苏,如电除颤、气管插管等,应坚持进行人工或机械心脏胸外按压并继续转送,切忌不做抢救而继续转送,以致丧失抢救机会。
4 总结
近 20 年来,包括老年急救医学在内的急诊医学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现场急救、安全转运、院内急诊、重症监护等环节,过去那种“急救就是运送病人”的旧模式,再也不能适应现代医疗的需要,发病时及时呼叫,“120 ”救护车快速到达现场,并能够及时地给予急危重病人有效、合理的救治,然后安全地把病人送抵医院,进行更高一级的救治。
参考文献
[1]桑渊唯,陈丽. 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和转运的护理干预[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40(04):272-273.
[2]建萨·夏木西丁,谢纪青. 探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程序[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113+115.
[3]吴夏侯,邵麟,陈明. 吗啡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应用疗效[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5):95-97.
[4]周珊珊,张敏,王静. 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和转运的护理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5):125.
[5]李锋,赖丽娜,黎毅坚,霍华锋,黄水伟,严欣健. 急性左心衰的院前急救方法与安全转运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9,28(10):1851-1854.
[6]吴志华. 院前不明原因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救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2):12-13.
[7]郑志勇,杨宇. 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优化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观察[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5):188.
[8]邓蕊. 急性左心衰病人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4):157+172.
[9]陈延龙.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不同院前急救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3):84+86.
急性左心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病变引起左心室排血量显著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的综合症,以急性肺水肿为主要表现,发病急、变化快、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生命。采取正确有效的院前救治措施,及时安全转运,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愈后。现将救治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2010 年1~12 月院前救治急性左心衰患者62 例,男40 例,女22 例,年龄25~79 岁,患者家属拨打“120”呼救。发病时间:10~25min,典型症状45 例,不典型症状17 例。其中冠心病29 例,高血压 21 例(并存糖尿病5 例),风湿性心瓣膜病 (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11例。诱因:肺部感染27 例,过度劳累16 例,情绪激动10 例,其他9 例。
2 院前急救护理
2.1 呼救指导
接到“120”指令后,立即指导病人或家属自救:指导患者立即停止活动,保持情绪稳定,平躺或半卧位,如家庭备有硝酸甘油或救心丸立即含服,备有氧气立即给吸氧,有呕吐将头偏向一侧,并告知医护人员很快赶到,使病人保持心理平静。
2.2 快速反应
出诊医护人员接到呼救3 分钟内出车,5 公里内急救半径救护车必须在13 分钟内赶到现场。
2.3 现场急救
2.3.1 快速病情评估
到达现场根据患者有慢性心衰病史(冠心、高心、肺心病等)。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呼吸急速,端坐,呼吸三凹征,冷汗淋漓,紫绀,或咳粉红色泡沫痰,烦躁不安有濒死感;听诊双肺布满湿音或哮鸣音,心尖闻及舒张期奔马率等即可诊断。
2.3.2 吸氧、取正确
立即给患者取端坐位,注意安全防止坠床。给予高流量鼻导管吸氧(6~8 l/min),湿化瓶内加50%酒精可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其破裂、消失,增加气体交换面积。患者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其体力消耗和减轻心脏负荷。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咳嗽、痰液的性质和量,协助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吸痰。
2.3.3 建立静脉通道
到达急救现场后护士立即采用静脉留置针,连接三通管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止痛、扩张血管药物及激素等治疗措施,并密切观察病人面色、心率、心律、血压、尿量、神志变化, 并详细记录,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0~40gtt/min,避免输液速度过快加重心肺负担,使病情加重。
2.3.4 药物治疗[1]
①根据血压及心电图情况,按医嘱使用吗啡3~10 ㎎静脉注射。血压正常的患者,首选静脉缓慢注射小剂量吗啡不仅可使患者镇静,减少躁动,减轻心脏负担,同时具有舒张小血管功能而减轻心脏的负荷。患者气促烦躁、大汗,给予及时用药症状很快得以控制。②速尿20~40 ㎎静脉注射:适用于双肺闻及大量水泡音的患者。速尿具有利尿、静脉扩张的作用,有利于肺水肿缓解。③用洋地黄0.2~0.4 ㎎缓慢静脉注射,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室率,有利于缓解肺水肿,改善症状。目前仍是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物,特别适合快速房颤伴心衰患者。④硝酸甘油10 ㎎静脉滴注,于冠心病心衰者早期使用。心衰合并心绞痛时应用硝酸甘可减轻心肌缺血,增加心肌收缩力。⑤氨茶碱0.25 静脉注射:双肺哮鸣音多者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5 实施预见性抢救护理
急性心衰患者院前救治阶段病情不稳定,护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典型或不典型的症状、体征及动态变化,做好预见性的护理和抢救准备,特别是老年急性心衰患者,因其多脏器功能退化,易合并多种疾病,如脑、肺、肾功能的衰竭, 增加抢救难度。护士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同时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部分老年人左心衰表现不典型,以意识障碍,淡漠甚至昏迷为主要表现,易造成误诊[2]。观察现场抢救前后的用药变化、有无药物中毒指征以及呼吸、心率、血压、心功能指征[3]等,是决定能否转运回医院及实施后续治疗的重要保障。
2.3.6 做好心理护理
因急性左心衰起病急,患者常因严重的呼吸困难而烦躁不安,出现焦虑或恐惧、严重躁动、濒危感。而窒息感和胸部压迫感加重患者恐惧,使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导致机体缺氧状况加重。心理护理的重点首先是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濒危感,以减轻心脏负荷[4]。急救人员应保持镇静,用关切的语言安慰病人及家属,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产生温暖和安全感,利用非语言行为:快速敏捷反应、熟练急救技能使病人产生心理慰籍和信任,有利于患者病情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抢救老年急性左心衰患者时,针对其易产生孤独感心理,应以鼓励、关心、爱护、解释为主,消除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
3 安全转运
3.1 转运指征
病情稍稳定后方可转送。尽管现场的人力、物力有限,医护人员对病情要有正确的估计,选择适当时机转运,避免顾此失彼,病情稳定时应及时转运回院治疗,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3.2 规避转运风险
转运前必须让病人或家属在转运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医护人员应将转运的风险告知家属,履行转运手续方能转运。注意搬运及转运时的安全:包括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①目前我国8 层以下的楼房没有配备电梯,旧式建筑物楼梯狭小,担架长等因数增加了将病人从高楼层经楼梯搬运下楼的困难和危险,如果医务人员参与搬运因体力不支会造成和患者一起跌落的危险,这是目前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②救护车转运过程中应给患者取安全卧位系上安全带,妥善固定担架车避免滑动和摇晃,拉上窗帘使光线柔和,减少刺激,告知司机开车尽量减少震动和颠簸。
3.3 途中监护
途中加强监护,维持治疗的氧管、输液管、监护仪导线的畅通,观察并记录尿量,抢救急性左心衰患者,利尿药是治疗的三大基石之一[5]。尿量的多少可为医生应用利尿药的剂量提供依据。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并详细记录,做好预见性抢救的准备,如途中患者出现猝死,应立即停车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
3.4 病情交接
患者转送至医院后应与接诊科室详细交待院前抢救、病情及用药情况,交接双方签字。
4 结果
结果:本组62 例病人,59 例能在 25~60min内安全转送至医院做进一救治,并全部抢救成功。3 例75~79 岁独居老年患者因发病时间过长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成功率96.2%。
5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的院前急救,要迅速反应、正确诊断,准确实施抢救护理,合理用药,严密进行病情观察、心电监护,遵循安全转运流程是防止纠纷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宋淑华,霍光,范珍川,沈恒光.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8):55-57.
[2] 李靖慧,刘佩璇.老年急性左心衰救护39 例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8,13(1):74.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心力衰竭在我国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增长态势,严重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心力衰竭具有发病突然的特点,如果不及时诊断和及时的抢救,那么患者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一旦确诊患者患有心力衰竭,应该及时采用静脉融栓治疗,以此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减少并发症,缩小梗死范围,有效地保护患者濒死的心肌。心力衰竭可分为右心衰竭和左心衰竭两类,主要是由于排血功能减弱、过度疲劳、心脏疾病问题所导致。临床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表现,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做好患者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制度建设
要真正最好临床护理工作,就应该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一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实施针对临床护理质量的考核标准,特别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的标准;二是建立并落实基础护理责任制,由护理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共同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考核,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三是建立护士绩效考核制度,把护士的护理工作数量、质量、满意程度作为以后评优、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四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对护士岗位进行合理安排调整,对非护理岗位严格限制护士安排,保障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
2观察呼吸
在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过程中,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观察患者的呼吸深度、呼吸节律和呼吸频率,四肢末梢及口唇有无发绀,鼻翼是否扇动,颈部有无增粗,以确保无创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倘若患者出现了呼吸机呼吸与自主呼吸不同步、烦躁不安的情绪时,护士应该严格监控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血压、氧分压(SpO2)、出入量、体温、呼吸、心率、神志等,适当调节患者的通气量大小,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呼吸道痰液堵塞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为患者将呼吸道堵塞的痰液清除感觉,以确保其呼吸通畅。
3心理指导
由于所收治的患者平均年龄为60.45岁,大多数患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差,应该耐心地向他们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宣传。对于那些初次住院的患者,为大幅度缓解患者恐惧、紧张等心理压力,更应该通过讲解让他们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注意事宜、各种治疗中出现的状况、如何更好配合义务人员治疗。此外,务必让患者和家属对病情有充分的知晓,并让他们认识到,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一旦延误了治疗,不但会增加医疗开支,还会增加患者的身体痛苦,延迟病情,影响治疗效果。应当经常注意心律和心率的变化,并定期到医院复查,一旦发现异常应该立即治疗。此外乐观的情绪对治疗也十分重要。由于心衰患者常年卧床,易产生悲观情绪,因此护理过程中应进行感情的沟通,使其心情舒畅,建立乐观的心境,不要过度紧张。
4饮食护理
以低热量、清淡易消化为主,并摄入充足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心衰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在5g以下,重度患者控制在1g以下,适当控制水分摄入,不吃或少吃咸菜等含盐量大的食品以及碱发酵的馒头。心衰病人应当戒烟酒,不食用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一天分4-5顿饭,每顿切忌吃饱,因为这会增加心衰病人的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多喝开水,并多进食一些容易消化吸收和富含营养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鱼肉和瘦肉等。严禁进食吃动物内脏,少吃肥肉,更不能大量饮酒,以免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此外,应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和做健身操等,以增强体质,增强心脏功能。
5小结
心力衰竭的护理是一个长期而需要耐心的过程,但只要注意正确的护理方法和生活方式,就可最大程度降低心衰病人的痛苦;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体现护士的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爱菊,陈来来,吴.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6(18).
[2]王新,王丽姿.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与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09).
[3]徐耿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外护理干预方法及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24).
[4]侯云英,范秀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05(11).
[5]龚开政,张振刚,张昕,严俊峰,王顺娣,仲玉琴,何黎民,凤以良.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与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28).
[6]罗仕兰,江洁.出院指导对预防老年心力衰竭复发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3(0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47-02
急性左心衰发病迅速,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不管是对医生还是护士都是需要对患者进行争分夺秒抢救的危急症候[1]。急诊医护在出诊急性左心衰时,需要进行快速有效的院前抢救,初步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猝死率,对减少护送过程中患者的危险性非常重要。因而,急性左心衰病人的院前急救和护理对于患者生命的挽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急性左心衰的概念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急剧下降[2],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根据解剖学分为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右心衰竭,急性右心衰竭较为少见,可发生于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及大块肺栓塞,临床上多以急性左心衰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重者可伴有心源性休克。
2 临床表现
急性左心衰发病迅速且危重,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严重性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40次/min,强迫性端坐呼吸,面色苍白,频繁的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发绀、大汗、烦躁。病情危重者甚至可以出现因脑出血而神志模糊。伴四肢湿冷,两肺都有湿罗音。若急性肺水肿不能及时控制的话,可出现心源性休克或窒息。
3 院前急救
3.1 现场急救。在接到呼救后,以最短的时间迅速的到达现场,对患者进行有效快速的评估。由于急性左心衰病性紧急而凶险,在病人住院前,医护人员必须在半小时内使病情恶化得到初步的控制[3]。快速掌握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体温等体征,以便及时的进行抢救用药,缩短急救反应的时间,为急诊科的院内抢救赢得足够的时间。
3.2 。使患者采取坐位,双下肢下垂,以增加肺容量和肺活量,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因而减轻心脏负担。
3.3 氧疗。立即用鼻管高流量给氧,最初的吸氧浓度为100%,流量为4~6L/min。在通氧时,可加入适量的50%~75%的乙醇湿化瓶或是使用有机硅消泡剂,以改善肺泡通气。对危重患者,应给与面罩加压给氧,氧浓度为40%~60%。若上述方法仍不能有效通氧,则采用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3.4 镇静。急性左心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伴精神紧张和烦躁不安,增加了全身耗氧量,加重心脏负担。5~10mg皮下注射或肌注吗啡,必要时每隔15分钟重复一次,总共2~3次,可有效的使患者呼吸深度减少,频率减慢,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由于吗啡有抑制呼吸的不良反应,患者有呼吸意识障碍、颅内出血、慢性肺部疾病时禁用。
3.5 利尿药。利尿药可减轻心脏前负荷,扩张静脉,有改善呼吸困难,缓解肺水肿的作用。用速尿20~40mg静注,注射后20min后起效,4小时后可重复1次,效果不明显者,可加大重复剂量。
3.6 血管扩张剂。临床对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患者主要以硝普钠、硝酸甘油或是酚妥拉明等血管扩张剂为主进行静脉滴注,可以降低心室负荷,从而缓解肺淤血。在应用血管扩张药物之前,应多次测量血压,时刻调节滴注速度,避免血压波动太大。
3.7 洋地黄类药物。如西地兰,适于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首剂0.4~0.6mg静脉滴注,2小时后可斟酌再给0.2~0.4mg。
3.8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急性肺水肿时,可以考虑用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静脉滴注。因为激素可以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减少渗出物,改善机体的平衡状态,并且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对于危重急性左心衰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4 护理措施
4.1 密切观察病情发展。作为医护人员应该了解急性左心衰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时刻注意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及血压的变化,然后详细记录24h出入量,以便在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征象时,及时联系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
4.2 心理护理。急性左心衰发作的患者多有精神紧张、情绪烦躁等神志病理征象,并且还会出现对病情的恐惧心理。因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格外重要,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不仅是对患者上的精神上的安慰,也是增加了病人自己战胜病情的信心和信念。因而良好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稳定情绪,消除顾虑,积极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
4.3 合理饮食。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和讲解各种食物与病情发展的利弊关系,严格控制饮食,才会从源头上消除急性左心衰的发病诱因。左心衰的患者应予低脂肪、低钠盐、低胆固醇的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另外容易出现大便干燥、便秘的症状,是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运动量少,肠蠕动也会随之减少,因而护士要嘱咐患者每日做腹部的按摩,按照顺时针方向,由右下腹缓慢按摩到左下腹(肠的部位),每次循环300下,每天2次,可在睡觉前和清晨做。另外遵循医嘱,口服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
4.4 合理休息。心功能Ⅲ级的患者,应当卧床休息,以伴卧床的为宜。病情控制后,可以下床去户外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由于长期卧床而引发肺部感染、下肢栓塞以及精神体力的日益消耗,影响身体健康。对于心功能Ⅳ级的患者,应当严禁下床,不做任何体力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5 结论
急性左心衰是内科急症之一,起病急、病情重,不及时处理可导致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性的损害,甚至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医护人员应当熟练掌握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技能,对病情做到有效的评估和处理,同时灵活控制药物的应用,以免血压波动过大。此外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其能够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总而言之,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身体、心理、社会功能的健康,是医务人员的共同心愿,以及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急性左心衰病因复杂,治疗需要各种设备,也需要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临场抢救。积极有效的现场抢救,有利于降低死亡率。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现场抢救处理急性左心衰患者40例,现将抢救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8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原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 14例,原有冠心病16例,充血性心肌病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6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表现为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被迫端坐、大汗、面色灰白、咳嗽、咳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听疹:双肺满布湿罗音及哮鸣音,心率增快, 血压增高等。
2 现场抢救
急性左心衰是危及患者生命的急症,治疗时应积极迅速用多种抢救措施同时实施。
2.1正确判断
护士注意患者的、表情、意识状态,迅速作出急性左心衰判断,并协助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下垂双腿, 以减少静脉回流。
2.2吸氧
立即鼻管给氧,流速为7L/min,向湿化瓶内加入20%的乙醇。
2.3心电图检查
在医生对患者进行体检与对话了解病情时,护士应迅速完成心电图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向医师汇报。
2.4镇静
病人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可加重心脏负担,镇静也非常重要。可选用吗啡3-5mg缓慢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但吗啡有抑制呼吸的缺点,应用时可备纳洛酮做防备。
2.5输液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用西地兰0.2-0.4mg,速尿20-40mg,2min内稀释静脉推注。由于急性左心衰多由血压升高引起,我们常用乌拉地尔25mg+5%葡萄糖40ml静脉推注,时间不得少于10min,静脉滴入的速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适当调整。
2.6其他配合
心理护理,给患者作解释工作,轻轻擦拭患者额上的汗水,肢体抚摩等措施,有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 控制患者的病情至关重要。
3 结果
40例患者经过上述处理后,症状明显缓解或好转36例,缓解好转率90%。
4 讨论
4.1快速反应
急性左心衰患者多数是原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由冠心病、充血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等引起,发病突然,以夜间为多发,若抢救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熟练抢救急性左心衰的方法。使用血管扩张药物时,要仔细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灌流[1]。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实施快速、有效的急救措施,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使患者的病情迅速得到控制,对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医护密切配合
护士要密切配合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现场抢救作用,护士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双下肢垂直,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同时给氧,在湿化瓶中加入20%的乙醇,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减轻肺水肿,迅速准确的静脉穿刺,同时迅速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呼吸、血压、心率的数据,及时调整用药,使患者的病情及时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抢救中,护士的动作迅速,操作熟练,与医生的配合默契是非常重要的。
4.3加强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2-01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给氧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通过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纠正低氧血症,确保组织氧供应,缓解组织缺氧,改善心肌氧合。然而临床中吸氧状况并不满意,原因不一,我们对120例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的吸氧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年住院的心衰患者,其中男80例,女40例。急性心力衰竭38例,慢性心力衰竭82例。
1.2 方法 对住院的心衰患者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吸氧状况。包括吸氧医嘱的执行情况,吸氧装置的消毒、故障。操作规程,患者的舒适度调查及吸氧的配合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原因进行调查及总体质控评价。
2 结 果
通过调查发现质控满意度调查:满意100例,一般10例,差10例。患者自觉吸氧后舒适者为90例,患者不愿吸氧30例,原因涉及噪音、鼻塞、干燥、异味、心理障碍、经济负担等原因。
3 护 理
吸氧是临床重要的医疗措施,由于医患双方的各种原因影响吸氧的效果。调查的结果可见吸氧的过程仍存在一定问题。我们针对上述的不足进行总结及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在如下方面。
3.1 医嘱的开立后立即执行 多数患者首次能接受,不愿接受的患者多为既往有过吸氧不愉快史或者自觉症状不重不需要吸氧。对这些患者要耐心解释。并将舒适护理引入吸氧过程[1]。对多次住院的患者多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对于这类患者除加强疾病健康教育及讲解氧疗的重要性外,更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能够得到家庭的有力支持。经过沟通多数病重的患者会再次接受吸氧。对一些患者不愿长期吸氧,可采取择时或间断吸氧以促进康复。当医嘱开立时间与护士记录时间不一致时,执行医嘱的护士应加强与开立医嘱的医生之间的沟通,及时改正或停止医嘱,减少医疗纠纷隐患的发生。另外,及时与医疗质控部部长沟通,加强对医生医嘱开立的要求。
3.2 吸氧过程的管理 加强巡视,注意吸氧连接是否通畅。吸氧管有无进水、堵塞。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注意氧气湿化液/瓶每日更换、一次性氧气管至少每周更换1次。
3.3 改善吸氧舒适度 为了提高患者氧疗依从性,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必须提高吸氧的舒适度[2]:①降低湿化瓶噪声:噪音影响患者及同病房患者的休息,可选用网眼通气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氧气逸出时的声响。如果科室无网眼通气管,可以用比湿化瓶口稍小的消毒海绵,把湿化瓶内的管道放于海绵中间,放入湿化瓶蒸馏水水面下2/3处,这样,氧气不直接冲击蒸馏水,起到缓冲消除水泡声;②清除氧管异味:每日更换除氧压表外的吸氧装置,吸氧前先以大流量氧气吹管至少1min,除去密封在袋内的塑料味。或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具有芳香味的中药如,并将中药用无菌纱布包好;③减轻患者鼻腔堵塞感:可选用双腔鼻导管给氧。双腔鼻导管相对细而柔软,且结构呈对称分布,吸氧时不用胶布就能很好固定,使患者呼吸、活动自如,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④湿润鼻咽部:长时间或者高流量的氧气吸入会导致患者鼻咽干燥甚至鼻腔出血。加温湿化氧疗,氧气温度控制在30℃-35℃,接近人体鼻腔温度,氧气湿度也相应提高,这种充分温化湿化的氧气流经呼吸道时,患者感觉舒适,避免吸入干冷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患者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提高氧疗效果。临床应提倡加温湿化氧疗[3-4]。
3.4 健康教育 吸氧可提高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有利于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缩小梗死面积,防止心率失常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另外,对减轻患者胸痛,焦虑,恐惧等也有一定作用,但过低流量吸氧作用有限,而过高浓度吸氧又有导致肺损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弊端。因此,应加强床边护理及健康教育,提供给患者心肌梗死持续吸氧的目的、指针、吸高浓度氧的危害等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用氧方式。
4 讨 论
护理质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质量,还取决于护理方法的优劣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吸氧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质控和沟通,将舒适护理理念贯穿到具体的细节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吸氧护理过程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石兰萍,操静,温敏等.吸氧病人的舒适护理.护理研究,2004,18(7):1163-1165.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102例老年心衰患者实施责任护士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对延长患者生命、保证治疗、降低再住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男63例,女39例;年龄60~93岁,平均68.1±6.2岁。心衰(NYHA分级):Ⅱ度和III度心衰78例,占76%;心衰病程4个月~15年,平均6.2±5.2年;住院次数:1次30例,2次26例,3次以上46例;主要病因:单一疾病致心衰者11例,合并2种疾病以上91例;基础疾病:慢性支气管炎28例;冠心病33例;糖尿病18例;高血压46例。临床表现: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水肿、纳差等。
2 个性化护理实施方法
2.1基础护理
2.1.1休息与活动 患者入院后,医师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1]给患者评估心衰程度。I度心衰患者,在室内外活动,日常生活起居自行解决,但动作幅度要缓慢,避免弯腰动作;Ⅱ度心衰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日常起居要责任护士协助;III度心衰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执行24小时心电监护,使用一次性吸氧管及湿化液给予间断吸氧。心衰患者除了正常的休息外,下午还要增加数小时卧床。Ⅱ度、III度心衰患者病情允许后,可进行适当活动。
2.1.2症状护理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老年心衰患者常见的症状,责任护士应重视预见性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1.3评估心律、心率的变化。
2.1.4评估神经精神症状。
2.2饮食护理 采取低盐(钠)饮食。日常饮食以低热量、清淡易消化为主,并摄入充足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少量多餐;进食不宜太快,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2.3用药的护理
2.3.1输液 老年心衰患者输液,不仅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还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心衰患者输液速度要控制在20滴/min以内。
2.3.2洋地黄类药物 老年患者用洋地黄制剂时要慎重,剂量要小。
2.3.3利尿剂 利尿剂一般清晨给予。应用利尿剂后要密切观察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此外还要注意监测血压和脉搏,抽血查电解质,以及时发现异常。
2.3.4血管扩张剂 使用血管扩张剂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呼吸、脉搏、心率、尿量等,慎防不良反应。
2.4控制感染 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室内空气消毒。使用抗生素要观察用药后反应、疗效、不良反应等。
2.5情绪护理 护士要多从感情上帮助心衰患者;心衰患者自己也要建立平和乐观的心境。此外,护士应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及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3 出院指导
3.1做好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要与家属有效沟通,指导其对患者多关心体贴,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2];同时,也指导患者本身保持良好的平和心态。
3.2避免诱因 心衰患者的居室在气候转冷时要注意加强室内保暖措施。患者无论何种感染,早期均需应用足量的抗生素;心衰患者要保持情绪平稳,不要过度操劳,在饮食上注意清洁卫生,每餐进食七分饱。
3.3合理饮食 出院时,责任护士根据《心衰患者手册》详细指导,使患者认识到饮食与疾病转归的重要关系,做好饮食护导。
3.4合理用药 严格按医嘱用药。责任护士要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出现的各种症状和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掌握程度,还要教会心衰患者自我监测,以便及时发现。
3.5皮肤护理 心衰患者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骨隆突处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家属要定时为患者按摩、翻身,护理动作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患者的皮肤更应加强护理。
3.6监测 出院后,心衰患者要定期到门诊监测心功能、体重及水肿情况,并将结果报告医生,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调整用药量。此外,心衰患者的家属还要注意,如病人突然出现急性心衰症状或急性肺水肿症状,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4 结果
实施心衰患者个体化护理,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对提高老年心衰患者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效果。个性化护理模式与临床路径的循证护理相接轨,也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质所在,应该推广到其他慢性病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合并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男,20例女,年龄范围在5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6±7.3)岁;心功能分级:35例Ⅱ级,21例Ⅲ级。本组所选患者均经血常规、X线、病理以及实验室等检查确诊COPD,排除鼻中隔偏曲、严重意识障碍、肺大疱以及气道分泌物多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基本资料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仅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根据心衰病人病情安排休息,心功能Ⅱ级停止比较剧烈运动;Ⅲ级限制体力活动;Ⅳ级绝对卧床休息,定时改变防止压疮发生。
1.2.2营造一个舒适的住院环境,并保持病室安静温湿度适宜、定时开窗通风。
1.2.3吸氧护理: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大多伴有低氧血症、呼衰以及CO2潴留等症状,可采取鼻导管持续低流量给氧,给氧流量为1.5~2L/min,浓度25%~30%。
1.2.4 用药护理:为COPD合并心衰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和时间,滴速以每分钟20~30滴为宜;另外,根据患者病情、痰培养结果,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支气管舒张药,?痰药物。
1.2.5饮食?o予低盐、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戒烟酒。
1.2.6指导病人养成每天排便的习惯,排便时切忌过度用力。长期卧床病人定期变换,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按摩,必要时给予适量的缓泻剂。
1.2.7心理护理:COPD病人因长期患病,经济收入降低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极易形成焦虑和压抑的心理状态。因此要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8严密观察病情:急性发作期,则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坐位,直到心肺功能恢复,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变化;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雾化吸入。
1.3 观察指标[2]
对比两组患者舒适度、抑郁程度等指标。舒适度应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定,总分100分;抑郁程度应用HAMD进行调查评定,无抑郁:0~7分;轻度抑郁:8~17分;中度抑郁:17~35分;重度抑郁:>35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使用“n/%”与(x±s)表示,进行X2和t检验,如P
2 结果
舒适度:观察组(89.7±12.5)分,对照组(69.5±9.5)分,观察组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抑郁程度:观察组(12.2±5.2)分,对照组(29.8±12.7)分,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59-01
慢性心力衰竭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指心脏因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1],因此对心衰病人除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外,正确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对病人认识自己的疾病并且主动参与配合治疗尤为重要,可以大大降低疾病复发率,延长病人寿命。我科自2012年5月开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形式的健康教育,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0例患者,男性58例,女性52例,均为2009年5月――2010年5月期间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年龄69.2±17.5岁(52-86岁),高中以上学历49人,高中以下学历61人。
1.2 健康教育的方法
1.2.1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通过慢性心衰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及护士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评估,按照临床护理模式实施健康教育,由高年资护师,责任护士以及护士长、主管医师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在临床护理中能为患者提供连续、动态、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
1.2.2 实施过程 入院时,对轻症患者在将病人安置病房,医生接诊后未进行治疗前即采取问卷的形式,了解对病人有关疾病知识、饮食知识、用药注意、心理状态及日常自我护理的相关情况,评估患者的自身因素、相关因素和潜在因素[2];对于重症患者,待病情稍稳定后,可通过病人及家属同时做以了解。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各班都要按照护理计划的内容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将病人在住院过程中的每个时间段的不同宣教内容,如实贯彻下去,使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出院时同样采取问卷的方式,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2.3 教育内容 根据患者病情及文化程度的不同,以及患者对所患的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承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健康教育。
1.2.3.1 饮食指导 心衰病人应限制盐的摄入,心功能二级食盐
1.2.3.2 药物指导 将病人服用的各种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时间打印在一张纸上,贴在病人床头,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同时向患者讲解特殊药物的服药注意事项。慢性心衰患者常伴腹胀,服药宜少量多次频服。服用利尿剂时应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将24小时出人量记录单发给病人,教会病人正确、准确计量出入量的方法。
1.2.3.3 生活起居指导 做到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劳累,可选择缓慢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散步、气功、太极拳等,长期卧床者可经常做深呼吸运动,鼓励适当做下肢活动,防静脉血栓、肌肉萎缩。注意寒温调摄、谨防外感,在冬春之际,尤应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贪凉露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时行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外出时戴好口罩,慎避时邪,以免诱发和加重心衰。
1.2.3.4 进行有目的的心理疏导 向病人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发因素、症状及所给予的治疗方法,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正确面对疾病;另外还要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七情过极的危害,如过度悲哀或过度忧思,可致阴血暗耗、心失所养;大怒伤肝、惊恐伤肾,均可扰动心神而致病[3]。所以一定避免七情过极而引起病情反复或加重,日常护理过程中,可以拿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来正确引导病人,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做到情志上的自我控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2.4 健康教育形式 针对病人的病情轻重,文化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病情轻,文化程度高的病人可中采用幻灯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制作图片、宣传教育资料发放到病房,让病人自己阅读;对于病情重,文化程度低的患者采用单个床旁指导;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可以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家庭配合[4]。
1.3 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掌握情况 见表1。
2 结 果
通过对患者教育前和教育后的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患者从饮食宜忌、疾病知识、服药知识与配合、心理状况等方面,均较入院时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患者能够按照要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掌握了有关慢性心力衰竭方面的健康知识,更新了健康观念,促进自身健康的发展。在护士临床护理过程中,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病人住院费用,缩短住院了住院日期。在教育过程中,护士与患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望,使护士的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和满足。
参考文献
[1] 杨晔,刘英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J].人民军医,2007(03).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左心衰竭以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右心衰竭以体循环静脉淤血表现为主。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死亡率[1]。对临床2012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措施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慢性心力竭患者4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5岁。均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评定标准,病程2~8.4年,平均5年。基础心脏病为:缺血性心脏病1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风湿性瓣膜病4例。
1.2治疗:积极控制高血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积极控制感染和心律失常,保持情绪稳定,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能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减轻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除扩张血管、减轻淤血外,更重要的是降低心衰病人神经-体液因子的不利影响,保护心功能。正性肌力药,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β受体阻滞剂,可对抗交感神经的作用而提高病人的运动耐量。提高运动耐量,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死亡率。经细致护理、及时正确的抢救治疗,好转出院后。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长期患有慢性心力衰竭,且反复发作,许多患者伴有焦虑、心理恐惧、烦躁等情绪变化,食欲缺乏、恶心、便秘、睡眠紊乱,以及不知道出现后如何进行康复运动、如何正确饮食等问题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观察和了解患者精神状态及情绪变化,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实事求是地评价病人的健康状况,对疾病不要过分担心和忧虑,要采取适当的求医行为,顽强地与疾病抗争,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促进病情稳定和恢复[2]。有针对性地向病人讲解慢性心衰的疾病知识,用药知识,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防保健常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讲解不良心理反应对身体和健康的影响。教会患者了解和掌握自身疾病的特点,能够做到在病情加重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鼓励病人保持乐观、通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戒烟限酒,出院后依身体情况,参与社会活动,增进入际关系,多与左邻右舍相互关心往来,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怡然自得。慢性心衰病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兴趣、爱好及锻炼基础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但活动量要适度,时间不宜过长,且贵在坚持,循序渐进。
2.2休息与活动: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温度适宜。休息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和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减轻心脏负荷。应根据心功能状况安排休息与活动,如心功能I级,可进行一般的体力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心功能Ⅱ级,稍事轻微活动,增加午睡时间,强调下午休息;心功能Ⅲ级,严格限制活动量,以卧床休息为宜;心功能Ⅳ级,严格卧床休息,病人采取坐位或半卧位。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防止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静脉血栓形成、皮肤损伤及消化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但活动中如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疲劳等不适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2.3饮食护理: 应给予低热量、低盐、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质、富含维生素C、适量纤维素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应用排钾利尿剂时,应适量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并适当放宽对盐的限制。病情好转后适当增加热量摄入。
2.4用药护理:遵医嘱正确使用利尿剂,并注意有关副作用的观察和预防:如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低钾血症,从而诱发心律失常或洋地黄中毒。
2.5合理吸氧:通常以2~4L/min的氧流量吸入。但肺心病心衰应给1~2L/min的氧流量持续吸入;急性左心衰竭应给6~8L/min的氧流量,经25%~70%的乙醇湿化吸入(乙醇能降低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从而改善通气);病情特别严重者可给加压吸氧(加压可减少肺泡内液体渗出),也可使用有机硅消泡剂消除泡沫[3]。
2.6并发症的护理:常见并发症有呼吸道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等。在心功能改善后,应鼓励病人尽早活动,增加肺活量,注意保暖,保持气道通畅可防止呼吸道感染;长期卧床病人应协助做下肢被动运动或用温水浸泡下肢、局部按摩,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心力衰竭加重时应警惕心腔内血栓脱落引起脑、肾、四肢或肺动脉栓塞,需加强有关症状的观察。
3讨论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感染、过劳、情绪激动、输液过快过多。育龄妇女应避孕,心功能I级和Ⅱ级的患者可以妊娠,但要做好孕期监护。患者呼吸困难减轻或消失;活动耐力增加;水肿减轻或消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