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市场调研

传统文化市场调研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文化市场调研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文化市场调研

篇1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80-02

一、国际文化标准以及文化折扣问题

现如今国际文化市场进入了垄断竞争的新时代,跨国性文化娱乐传媒公司表现出了绝对的垄断地位,而且其不断根据自己的运行规则来进行国际文化资源的开发,其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念影响着国际性标准的制定。这种全球化的文化标准成为阻碍我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障碍。欧美国家那些有跨国垄断性质的国际文化娱乐传媒企业,其作为国际文化的制定者,左右着我国文化产品的输出。

因为本国的观众对外国影视产品所体现的价值观、历史背景、文化信仰等内容相对缺乏了解,导致了“文化折扣”的产生。调查发现,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对于我国的文化产品认可度普遍较低。我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影视产品,十分注重其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民族性建设,这也是影响着我国文化产品输出的重要原因。语言也是产生文化折扣的一个重要原因,汉语的普及率不高,导致了文化产品的输出出现障碍。

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西方不被认可,主要是受到国际文化标准的限制,因为“文化折扣”问题的限制,使得我国文化产品处于劣势地位。除此之外,还加剧了我国的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各项权利的丧失,使我国的文化产品艰难生存于垄断企业所制定的差别定价体系中。

二、造成我国文化贸易逆差深层次的原因

(一)文化贸易缺乏法律规范

以我国服务出口和文化产品出口问题为例,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竞争无序情况。很多海外的演出商利用我国内部的竞争无序,压低我国文化产品的价位。缺乏文化产品相关扶持措施以及相关规范,也是导致这种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政府必须认识到,货物的贸易市场是主要通过企业自行开拓,但是文化产品的贸易与货物贸易截然不同,文化贸易的主要引导者是政府,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品品牌缺乏的建设

我国的文化产品之所以在出口上出现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国的国际市场占有度不大,而且现代文化产品和精品文化相对比较少。品牌对于文化产品贸易来说,影响重大。当前以及未来的国际市场,将迎来品牌竞争的时代。我国正是因为缺乏中国特色的知名品牌,才导致了我国文化产品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广泛的认可。

(三)中西文化缺乏“摆渡者”和“架桥人”

在发达国家,经纪人制度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而且在经纪人的培养和发展上都有着较好的规范,这对促进文化产品的贸易出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国在经纪人建设方面就比较欠缺,要想推动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就需要对文化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和创造,必须大力发展经纪人市场,要培养出一批较为优秀的摆渡者和架桥人。

(四)缺乏先进的国际营销手段

我国的传播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传播的方法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技术层面上,导致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都比较薄弱。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营销的开展,而我国却往往在影视的制作上大做文章,但是对宣传推广却缺乏重视,导致我国文化产品的销售能力比较薄弱,销售网络没有有效建立。

三、完善中国的文化贸易赤字战略

(一)促进文化贸易法律法规制定,完善政府支持保护机制

要想实现文化市场的有序发展,我国就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文化市场,相关部门要根据文化贸易出口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文化产品出口补贴以及出口优惠政策,简化文化产品出口的程序,放宽文化产品的出口限制,在设立相关推动部门和机构的同时,对部门和机构进行规范建设,从而推动文化产品的出口,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出口的良好链接。

(二)推动国内文化品牌建设

在目前和未来的国际市场上,品牌竞争将日益激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和积累在我国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因此我国的文化企业要提升品牌竞争的意识,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树立传统文化品牌建设,推动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在提高文化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实现对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文化企业而言,一定要注重发扬本土文化,要在发扬的同时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打造文化精品来建设民族性文化产业。

(三)建立经纪人机构工作机制

我国要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学习国外的文化经纪人的机构建设,通过完善其机构工作机制,推动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新闻出版等与国外文化的对接工作。通过与国际电影、出版等相关经纪人合作,实现对品牌的规模化发展。在吸取国外先进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文化中介机构的摆渡人建设。这对我国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需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和全球发展战略的结合,通过经纪人合作,使得我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四)创建新型营销方式

企业需要加强对国际营销的产业投入,在充分了解国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尽量避免“文化折扣”。在文化产品出口之前,需要注重市场调研工作的建设,要深入国际市场,对文化品牌进行文化包装,并将民族文化元素与营销进行结合。营销不仅仅是产品营销,将来的发展趋势,将以品牌营销为主,产品营销为辅。

(五)强化对文化贸易的了解和认识

要深化现代意识,放弃传统理解,以科学的视角观察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对于传统文化,要注意缩小中西文化的差异。因为文化贸易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任何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高附加值是文化生产、贸易的重要特征,使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国家财富的积累,也为其他相关产业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它在提升国家形象和整体竞争力以及传播生活

方式和文化思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不管是从综合国力的角度还是文化资源角度来说,我国现如今这种严重的文化贸易逆差现象急需解决和处理。我国需要加大文化贸易的发展力度,从而扭转现代文化贸易的逆差,让我国出口贸易的格局发生变革,这是现如今十分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文中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品的发展,需要扭转文化产业逆差,推动文化产品进步。

参考文献:

[1]凯,姚拓洲,郭新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应对[J].特区经济,2009(6):200-201.

篇2

首先,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影视剧的编剧、摄制等的制作成本极高,如2001年11月推出的《哈利波特》系列片第一集,投资达1.3亿美元,但影视剧具有易复制性的特点,拷贝的成本极低,向更多的国外市场销售播映,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据统计,1980年,好莱坞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仅占当年票房总收入的30%,到2004年,海外票房收入超过70%,此后海外票房比例有增无减。目前好莱坞电影确实是唯一进入世界所有市场的电影,占据了全球九成以上市场份额。2009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299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票房收入106亿美元,国外票房193亿美元,国内受众14.2亿人次,国外受众57亿人次。而且,影院的票房收入只占好莱坞电影总收入的20%, 而约有80%收入是由非银幕营销所得,如电影的DVD、VCD、图书、画册、相关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影院阵地衍生品等。美国电影在其全球化市场中,以一种跨语境的方式获得世界电影的财富。

其次,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可以带动旅游发展及实物商品的出口。电影可以带动影片外景地的旅游,影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可以带来实物商品的出口。如2001年获多项奥斯卡奖的影片《藏龙卧虎》就在浙江省安吉县的“中国大竹海”景区拍摄,影片播映后安吉竹乡景区名声远扬,2001年头3个月慕名来到这里的中外游客比2000年同期增长42%,旅游收入增长60%,沉寂了千年的竹海终于迎来了络绎不绝的人群。

第三,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可以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维持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如美国将文化看作与军事、经济同等重要的“ 软权力”, 对内采取放松管制的方式,促进国内文化产业竞争和多元化发展;对外极力向世界各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为扩展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服务。中国的文化产品应当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 来提升中国的国家文化形像, 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因此,出口富含中国传统元素的国产影视剧能扩展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面临严重“文化折扣”

其一,中外文化的巨大差距导致“文化折扣”。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就产生了“文化折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审美预期、语言等,是产生文化折扣的原因,任何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总是以自己成长于其中的文化背景为前提和出发点。不熟悉某种文化背景, 便很难理解文化产品的内容。由于中西方文化差距巨大,欧美消费者对中国的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等缺乏了解, 难以认同, 就会降低中国文化产品对西方受众的吸引力,从而成为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严重障碍。汉语的适用范围多限于亚洲国家, 普及的国家与地区较少, 对文化产品贸易产生阻碍。周星驰的电影《少林足球》出口到美国时,仅“少林”一词如何翻译妥帖,就大费周章。

其二,中国落后的文化贸易观念加重了“文化折扣”。中国政府一直以来把文化产品的生产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事业,把电影电视作为舆论引导、教育大众的传播工具,忽视了影视文化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落后的文化贸易观念导致国产影视作品过份注重意识形态教化作用,限制了题材选择,而且说教性过浓,趣味性不足,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易引起外国观众价值观上的冲突,令国际观众无法接受。如《闪闪红星》的红色题材不被接受,《小兵张嘎》被外国人批评其宣扬儿童参战,儿童动画《哪咤闹海》剥龙皮、抽龙筋被国外观众批评太残忍,不适合儿童观看。反观美国的文化产品,其商业性更强,其影视产品对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具有针对性,盈利是其首要目的。要促进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营销,就应当把影视产品当作能够产生利润的商品来研究、生产。

其三,国际文化标准的限制加剧了我国文化产品的文化折扣。由于受到国际文化标准的限制,中国文化产品在西方屡屡遭遇文化折扣。如当今的国际影视文化市场上,好莱坞的影视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据着垄断地位,其影视产品的标准已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产品标准。目前,中国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创新意识不足,就电影来说,国产电影从技术、制作、画面等方面讲都不错, 但最弱的是编剧,不能在节目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影视剧题材扎堆,历史题材、武侠题材一拍再拍,编剧讲故事的能力不足,多是平铺直叙,故事情节架构创新不足。如动漫,制作动画的仪器设备跟国际上相比我们并不落后,这些设备有钱就可以买到,技术要求我们也都能达到,最关键的是我们的动画制作艺术创意太弱。中国影视文化产品创意不足,不能创造性的对中国故事进行恰当的国际化演绎,与观众们观看好莱坞影视大片所培养起来的高的审美期待、欣赏水准有差距,这种全球化标准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门槛。

其四,国产影视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样式令国外观众不理解,导致文化折扣。首先,国产影视剧故事背景交代、故事情节展开缺少悬念,如最近正在热播的《财神有道》,一看开头就知财神之争的结局。其次,国产影视剧台词过多,如《还珠格格》以煽情的台词来调动观众的情感,正在热播的新《隋唐英雄传》里程咬金动不动就耍嘴皮子说一大段台词,《怪侠》以大段对白来解释故事背景及情节发展。汉语是高语境的语言,过多的台词增加了观众理解的难度。如《金装四大才子》里的诗词对联,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观众很难理解台词内容。电影里的流行词汇也会增加观众理解的难度,如动画电影《虹猫蓝兔火凤凰》里蓝猫说自己真是“很傻很天真”,不知道影星阿娇的“艳照门”事件原委的儿童观众和外国观众听到时恐怕很难会会意一笑。反观美国影视剧,故事情节安排紧凑,悬念迭出,台词少,而且语义更清楚明确,不易误解。如被中国人称为美版《第八号当铺》的美剧《鬼楼契约》,相比《第八号当铺》在故事背景交代、情节展开方面更有悬念,以画面的巧妙转换来解释故事背景及情节发展,令观众更有观影之瘾。

三、国产影视文化产品出口应对文化折扣的策略建议

第一,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兴趣。“文化折扣”源于各国受众对中国文化兴趣和理解力不足,因此政府应利用外交手段,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推销中国文化,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兴趣,为本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做铺垫。例如日本,经产省与文部省联手促成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并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由日本官方机构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项目,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0亿日元。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日臻成熟,政府的外交也应当承担在国外市场推销本国文化产品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已经成功在德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外国观众近距离了解了中国文化,并且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

第二,要选择普适性文化素材,传播普世价值,避免有争议的主题。中国电影要想实现电影出口扩大,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必须减少“文化折扣”。跨文化传播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心理的接近。因此,应抓住中外文化中人性共通的元素,如善良、勇敢、坚强等,选择那些在全球市场上已经被大众所接受的普适性文化素材,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创作出符合世界市场主流需求的影视作品,使其更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如果我们能使中外文化成功的融合,既突出中国的民族特征又突出全球的普遍价值,兼纳国际化的诸多元素, 生产出既具有本土化内容又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品, 必然能大大降低文化产品出口过程中的“文化折扣”, 尽快打开国外市场。

同时,影视作品的内容应尽量避免有争议的主题,防止引起与某些国家受众价值观上的冲突。如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然而即使在现代中国网友们看来,《二十四孝图》中的“埋儿奉母”的杀儿之举,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因此,出口影视作品的素材选择一定要慎之又慎。

第三,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恰当的国际化处理,减少认知背景障碍。影视作品应该加强创意,创造性地对民族文化进行适当的国际化处理,减少认知背景障碍,降低文化折扣。电影、电视剧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因为其受众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为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内容上应该是通俗的、平易的,形式上是简单的、意义明确的,避免可能被误解的复杂材料,尽可能满足尽可能多的观众的欣赏口味。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各种方言、习俗众多。目前影视剧创作中过多体现内容复杂、多元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没有相应的背景认知的观众接受起来就很困难,如男方人因听不懂东北方言而对东北题材电视剧《刘老根》、《乡村爱情》等毫无兴趣。90后们无法同他们的父辈一样缅怀《血色浪漫》那曾经残酷而又激越的青春。有着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的中国电视剧在国内都做不到受众群的全部覆盖,又如何能够轻易获得国外受众的认可?所以,中国电影人应该改进讲故事的手法,尽量少设置认知背景上的障碍,减少影视作品因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不同而产生的文化折扣。

篇3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是2.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人,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5%。2007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仍不大,实力偏弱。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20%。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三)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但集约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不断深入,涌现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同时,我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使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2006年,我国民营文化企业约29万个,从业人员320万人,分别是国有文化企业的5倍和5.5倍。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如,2005年,中央电视台总收入为120亿元,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2003年营业额就达416亿美元。此外,我国文化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较低,对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也较低。如,美国以花木兰题材拍摄的动画片净赚6亿美元,而我国拍摄的《宝莲灯》仅只收回成本。

(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方面初显成效。2007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然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

(二)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不完善。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些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难度。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许多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一些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三)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我国的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诸多文化产品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影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规划,完善扶持政策。一是加强整体规划。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产业,有必要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要在已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上,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动漫业、出版业、影视业等重点产业专项规划,明晰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各地要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本地规划。二是完善法规政策。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结合应对国外文化扩张及世贸规则,制定文化产业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氛围。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形成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发展环境。要围绕落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开展配套服务。要结合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发展难点,开展针对。如,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可实施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和银行贷款贴息政策,并建立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制,为推进动漫业发展,可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培养市场主体。合理划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减少和下放具体审批事项,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定规划、完善服务上来。在全国改革试点地区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整合工作,组建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关系,努力形成职责明确、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政府要逐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有序开放文化市场,消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通过建立联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在全国大中城市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改制,特别要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制作、非公益性报刊和文艺院团的改制步伐。转制单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转制企业要加强管理,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220-04

前言

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见,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愈益凸显。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它包括相关学科、专业所要求的技术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因此,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学科理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文化市场的特点,整合各艺术实践的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作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音乐学专业教学领域对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越来越注重将音乐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融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教育于一体。具体在实践课程的开展中,该专业已逐步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课程内容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旨在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及学生的专业水准。总体而言,合理、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教学来使学生建立起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及全方位的知识架构,是该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意义所在。

一、发挥区域优势 整合教学资源

在我国,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属性,是文化性与商品性的集合体。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国内的文化产业已踏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带动我国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也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载体通常包括音乐生产的管理机构、音乐研究教育培养部门、音乐人和社团、生产发行购销部门、宣传咨询部门、售卖部门等。管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空前繁荣,音乐产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其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缺乏自由和创新的空间、缺乏高素质的音乐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保护机制等。而如何使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得到更良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目前已获批的国家级音乐文化产业基地为参照比较,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不论是产业链条的构建方面,还是文化资源的高度集成化,它们在全国均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因此其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成熟。而像广西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方经济欠发达,但因其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而实存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如在广西这片美丽的八桂之地,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多个民族,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极富特色的民族音乐资源都将成为广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原动力。除此之外,广西所拥有的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使其近几年来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开拓着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壮大着艺术演出业、文化信息业、电影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节庆会展业5个产业集群,并在全力做大做强以《八桂大歌》为代表的广西民族歌舞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刘三姐文化品牌,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等文化事业。

目前,广西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虽已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它在产业规模、产业质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还是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制约广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体现为专业人才的缺乏。音乐文化产业人才应具备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其不仅要掌握音乐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同时还要有一般产业管理的综合应用素质。而现今,广西从事音乐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及战略眼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音乐文化产业的推进。因此,为促进广西音乐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深化,我们必须积极地去培养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我国华南地区省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以及广西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和历史最悠久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校至今已有70余年。学科下设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画学院、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和影视学院等多个专业教学实体。除此之外,在教学设施的硬件方面,学院不仅拥有各类专业工作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音乐制作室等多种教学实验室,还拥有技术条件较先进的音乐厅、汇演中心及美术作品展览馆等公共展演厅和教学实践平台。合理运用广西艺术学院的综合教学资源,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将多元化的艺术理论融入到文化产业建设的实践学习中去,不仅可以使其综合能力成为今后个人就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其本人也可能成为未来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设者。

二、实施市场调研 确立培养目标

立足于学科专业属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全面培养目标的实现。广西艺术类高校的综合实践教学建设,将对培养广西本土高等艺术人才和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艺术文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同时对服务于泛北部湾区域及东盟各国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注重分析、研究国家关于西部、北部湾区域、东盟经济圈、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文化、教育、就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结合广西文化市场及相关经济模式的特殊性,充分考虑音乐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分析区内相关高校历年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及就业数据、市场分析报告等,对形成系统性、实用性、指导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2004年始,广西艺术学院于音乐学院开设了“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音乐传播学”及人文学院开设了“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商务、媒体创意”等各音乐学专业方向。虽然这些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但广西艺术学院所拥有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办学传统均成为培养实践、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有利支持。

2009年,即广西艺术学院第一届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音乐学院、人文学院就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相关人才需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社会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艺术类人才整体素质要求”,项目涉及艺术修养、专业技能、组织策划能力;二、“艺术类人才理论修养要求”,项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与评论、中外现当代文化、政治理论修养;三、“艺术管理类人才专业技能要求”,项目涉及声乐、器乐、设计、美术、影视制作、网页设计;四、“艺术管理类人才综合能力要求”,项目涉及文案写作、营销管理、人际公关、市场分析等能力。

通过统计、分析反馈信息得出以下数据显示:人才整体素质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具有组织策划能力的占40%,艺术专业技能的占35%,学术修养的占20%;理论修养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外现当代文化、艺术作品鉴赏与评论、政治理论修养的要求基本持平于20%以上;专业技能的掌握方面,用人单位尤其需要学生掌握平面设计或音乐工程操控技能的占28%,有音乐(MIDI)、影视制作技能的占22%,网页平台设计的占18%;综合能力要求方面,用人单位对各项能力的要求也是基本趋于平衡,按关注程度依次排序为人际公关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和营销管理能力等。(以上数据材料整理自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人文学院2009年人才需求情况抽样调查报告)

综上所述,音乐学专业是以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理论修养和音乐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具体而言,一方面体现于能进行独立研究和写作,适应艺术科研机构和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工作要求,是从事艺术评论、写作、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另一方面体现于熟悉艺术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较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艺术鉴赏素养。能紧扣当今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具备有管理、策划、经营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广播电视报刊出版部门,艺术活动团体,群众文化、企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部门从事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构建课程体系 完善科目设置

鉴于以上分析,音乐学院和人文学院在进行相关课程设置时,根据音乐学的专业特性及其教学规律,在结合文化市场人才需求和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学习借鉴区外高校同类专业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分别设置了以下两套课程科目。

(一)“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音乐传播学”方向

1、专业理论课

《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评论》、《音乐美学史》、《音乐名作欣赏》、《民族音乐学概论》、《音乐文化传播学》等。

2、专业选修课

《流行音乐概论》、《音乐社会学》、《20世纪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概论》、《音乐市场营销》、《音乐史料研读》、《中外歌曲赏析》、《音乐源流学》等。

3、综合技能课

《演讲与口才》、《专业论文写作》、《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旋律写作》、《电子琴演奏基础》、《计算机音乐制作》、《合唱指挥》等。

4、音乐理论课

《乐理》、《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等。

5、专业实践课

《田野调查》、《艺术展演》、《教学实习》、《文案策划》、《毕业论文》等。

(二)“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商务、媒体创意”方向

1、专业理论课

《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财务管理基础》、《文化艺术市场营销》、《文化产业概论》、《艺术批评导论》、《广告学》、《传播学概论》等。

2、人文通识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艺术批评(音乐、戏剧、影视鉴赏与评论)》、《文化艺术政策与法规》等。

3、综合技能课

《写作基础训练》、《演讲与口才》、《网页设计制作》、《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非线性编辑》、《论文写作》等。

4、音乐必修课

《中外音乐史》、《乐理》、《视唱练耳》、《合唱训练》等。

5、应用任选课

《播音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摄影基础》、《出版策划》、《戏剧表演》、《国际商法》、《影视制片管理》、《组织行为学》等。

可见,以上课程的设置目的,一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将音乐理论知识与艺术专业基础相结合,在掌握好音乐学、传播学、营销学等学科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文化艺术项目创意策划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运用;二是通过综合技能课程群的教学,使学生能具备有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文字功底以及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独立策划、经营管理文化艺术项目的综合能力;三是通过对人文通识课程群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并兼具一定的艺术鉴赏与评论能力;四是通过对音乐技能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及表演水平。

四、搭建实践平台 拓展创意空间

如何合理、有效地实施音乐学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并构建学科体系,“拓展实践平台。打造创意基地”是其中重要的建设环节。

广西艺术学院自2004年设置音乐学专业以来,以紧密贯穿对“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为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的教学目的及核心理念。在艺术实践方面,一是学院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意比赛。多年来,在广西区内高校成功打造了“艺苑杯”——专业技能比赛的校园文化品牌。创意比赛不仅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氛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意识。二是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创意策划赛事及专业性学术活动。近年来,实践教学的显著成效促使学生参赛频获佳绩,并逐步在业内领域崭露头角。总之,通过参加比赛及互动交流,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不断提高,且历练出一批又一批艺术领域里具有策划制作与经营管理能力的后备人才。三是努力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以拓展创意空间,将概念走向实践。学院致力于为怀揣“艺术之梦”的大学生提供艺术成材的社会项目,特别是在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就业或创业的机会。校外基地的实践优势首先体现于信息共享,使创意商品化,形成创意活力。实践基地同时兼具一定的产业功能,它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同时又是艺术产品的集散中心,并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 G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196-01

自“戏迷大叫板”栏目举办以来,可谓是盛况空前,观众参与热情令人振奋,栏目收视率保持居高不下,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秦腔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和它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反映出地方特色在音像制品的制作中依然散发着勃勃生机。栏目所引发的“秦腔热”也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再披新衣,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给音像制品带来了很大商业机会,也为地方特色在音像制品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音像制品是人们了解文化、进行文化沟通的载体。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该社会的文化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发展,有没有创新。文化进步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标志,而音像制品市场的繁荣发展正体现出这一事实。音像制品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音像出版社,无论其规模如何,只要出版的音像制品有特色,就有可能将这种特色转为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地方特色是一种优势,是音像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之一。地方特色越鲜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强。如果没有地方特色,要实现向质量效益提高阶段转移的困难就较大。特色定位对于音像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尤其关键。

一、音像制品思考与定位

在经历了2003年的繁荣之后,音像产业的发展陷入了持续低迷的状态。就衡量音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三项指标――发行品种、发行数量、发行金额这三项数据而言,音像产业的下降程度均为历年之最。究其原因音像节目源一直是国内音像出版业的薄弱环节,也是困扰音像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面对陕西地方戏巨大文化资源储量,陕西音像出版社不仅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还要将这些资源转换成文化产品,出版一系列优秀的、声画并貌的音像制品,创造属于我们陕西自己的品牌,从而推动陕西文化产品走出陕西、走向世界。我们希望随着音像制品的陆续出版,能使本土专业人士创作的高水平音频、影视精品,被全国乃至周边国家的出版界所了解,让更多的人熟知陕西深厚的地方文化艺术底蕴。

在出版发面,要形成自身产品特色,要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出版规划。在品种方面,出版品种方面不能简单重复,在这个过程中追潮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在选题方面,缺乏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精品意识不强。现在要抓住地方的特色,灵活应用。多出精品,打造音像出版社品牌,是出版社安身立命之本。因此,陕西音像出版社需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和产品创新,摈弃以往小打小闹的运作模式.将陕西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像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全力发展陕西音像出版业。在选题策划中,始终将“地方特色”贯穿于编印发的全过程。本着挖掘整理、继承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及现代文化产品的发行推广理念,认真分析本土文化地方特色和文化产业现状,确定各个选题的音乐、画面、产品包装的风格,乃至大致的市场发行推广理念。在发展过程中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以西安易俗社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

二、音像制品中方言特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产品。在中国当今历史转型期,传统戏剧艺术因受自身固定程式的限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新兴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所冲击而一度陷入危机,昔日辉煌的艺术瑰宝备受冷落。但是新的文化时代并没有完全造成传统戏剧艺术的消亡,反而促进了戏剧艺术的革新、创造和发展。方言为诉求的本土化趋势,正在公众传播的新媒体概念下流行。目前,以方言为支撑的音像制品发展到了关键时期,靠方言来突破音像制品和用音像制品来保护方言,似乎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现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近年来,陕西立足于办大文化,不断创新理论工作方式,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谱写了和谐文化新篇章。通过笔者对近年音像制品中地方语言使用情况调研,目前音像制品中地方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音像制品方言特色朴实亲切,新鲜活泼,富有表现力,具有反映生活迅速及时的现实性和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普及性。

(二)地方语言在营造气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音像出版社还联手农村民间剧团,挖掘表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资源,制作大量音影剧目,重新编排了大量的秦腔,服务于农村文化市场,这种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就是“一条街”的创举。使得古老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地域特色更加凸显,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实现了乐配音、音配舞等相关的系列的套餐,更加适合老百姓的需求。

(三)地方语言入戏,更加有助于戏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各地方、各民族都有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语言,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更加容易典型化和个性化,更容易增强小戏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如《商芳会》,短短的一年中间,“商芳会”的名字在秦腔观众中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陕西广播电台的热播,个人演唱会的火暴场面,因为她那那铿锵悦耳、余音绕梁的激情和那股地地道道的秦音秦韵。因为她地方特色非常明显,深受好评。

篇6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71-01

一、动漫周边产品现状

动漫周边产品,是依据动漫、漫画、游戏中的形象角色,经过详细揣摩后将其动漫人物形象赋予到商品之中,改进创新之后,制造出同一体系并符合动漫、游戏主题风格的工艺品、日用品等一系列产品。目前我国对动漫文化产业的关注程度与扶持力度,都是促进动漫周边产品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国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原创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作品,都已经打开了中国国内动漫周边产品市场的大门。近几年的动漫电影《大鱼海棠》与《大圣归来》等作品,也都在世界市场上得到了赞誉和殊荣,在此类动漫大火之后,与此动漫相关的动漫人物形象,例如“椿”“大圣”等形象的动漫周边产品也陆续出现在市场之中。上述一些实例为我国的动漫文化产业在销售方式上开辟了道路,还为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做出了榜样。

二、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策略

(一)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近些年随着动漫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动漫有关的文化作品,其数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并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动漫周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在目前形势的驱使下,应该推动我国动漫周边产品趋向于创新性、创意性。动漫周边产品的类别并不单单局限于小物件的生产,其应该向着多元化和全方位的生产模式发展。可以将动漫人物形象与家居产品结合到一起,创造出具有动漫主题的生活用品,这样就可以使动漫周边产品成为拥有动漫主题风格的生活工艺品,这也为动漫周边产品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拓了新的发展模式。

根据市场调研,完成对动漫周边产品的制造与人民群众的喜好的融合,有目的性地创作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销售的科学性方案,只有按照这种模式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赏识与喜爱。

(二)动漫人物的授权

目前动漫周边产品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最基本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娱乐用品,甚至到各个行业、企业之中也随处可见动漫周边产品的身影。依照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其动漫人物的形象授权也已成为动漫市场发展的核心任务。动漫人物的形象来源于人们所喜爱的动漫作品之中,动漫产品与同系列产品相比,在消费群体中拥有较高知名度。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商是和动漫人物设计公司签订了授权协议后,才获得动漫人物的形象使用权,这一类的动漫人物形象将会被应用到各个产品设计之中,并在动漫开发设计的过程之中,融入了更多的创意设计,使其动漫人物形象在被人们使用之中还能够继续演绎动漫情节、传承动漫文化。因此,我国应该鼓励动漫文化企业进行品牌授权,因为既可以在保护动漫人物形象的原创性的同时,使动漫人物形象得到推广,并促进动漫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使动漫周边产品的发展前景蒸蒸日上。

(三)文化传承弘扬

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哪吒闹海》《宝莲灯》等作品的人物形象,不仅造型生动,并且还能够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与中国元素,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特点,包含了民族文化。例如深化“孙悟空”这个动漫人物的主题风格,及其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让民族文化在动漫周边市场上有弹丸之地,这个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人们能够加深对神话故事的记忆,也加强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总体提高我国动漫周边产品的民族文化和中国元素,加强动画周边产品的发展局势。因此,动画周边产品在设计的萌芽阶段要与我国的动漫周边市场的发展状况相结合,将拥有中华民族风格的传统元素注入在动漫产品之中,使动漫周边产品成为有着中华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的产品。

三、结语

根据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动漫周边产品样式的增加,与人们日常活动相关的周边产品也成为动漫文化产业推广的重要模式,所以我们需要加深开发动漫周边产品的开发模式,形成拥有科学内涵的,并符合市场的销售方式。依据我国传统文化,在此之上推陈出新。销售市场上就会不断推出拥有中华文化和民族元素的产品,并且还能够被人民群众所需要和喜爱。中国动漫文化行业有着很强势的发展空间,它也被评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和无烟工业”。我国动漫文化市场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也会越发蓬勃,并为我国动漫文化产业提供更广泛的领域。动漫文化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国家扶持下,动漫周边产业进军海外市场,也将进入“黄金发展期”!

篇7

【关键词】

中国电视剧;韩剧;出口;借鉴

上世纪有西方人曾说:“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这句话在当时听来是多么刺耳但又无法反驳,而现在,中国不仅可以出口电视机,而且可以出口体现着我们思想观念的电视剧,电视剧出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但是,对于我们这个电视剧生产和播出大国来说,中国电视剧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还相当微小,传播力、影响力还相当有限。下面我们来看一组中韩电视剧贸易的数据,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3年,中国与韩国的电视剧进出口贸易长期逆差,其实在全球电视剧出口总额上我国也是这样。2011年韩剧的出口额为1.58亿美元,我国仅为2321万美元,而在2001年韩剧出口额仅为800万美元,由此我们不禁要思考,同样作为亚洲国家,而且韩国是人口小国,为何韩剧的出口远远超越中国电视剧呢?韩剧出口额为何增长如此迅速?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韩剧出口贸易成功的原因

(一)“文化立国”国策的支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韩国国内文化消费的巨大现实需求,韩国政府就意识到了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潜力与传播教育功能。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国策,1999年至2001年韩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法律。除了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外,韩国政府还认识到管理体制在文化产业当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韩国政府在90年代初期就设立了“文化产业局”,后来政府为进行统一管理,成立了“文化观光部”。韩国还出台一些有利于电视剧产业发展的管理规则,如为保障制作环节资金投入,限定演员片酬上限;为保证韩剧的制作质量,鼓励制作长篇的电视剧长期播出,不给粗制滥造作品问世的机会等等。目前,以电影、电视剧为代表的韩国文化产业已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为韩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韩剧成功的运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政策,归功于政府及时立法并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

(二)制作品质精良。韩剧在全世界流行的原因就在于它深入挖掘了人类共同的个性体验,传播了普世价值观,找到了不同文化的契合点,所以能引起世界人民的共鸣。韩剧多以爱情、友情、亲情、伦理和信义等为主题,弘扬正义与真善美。其题材多是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擅长挖掘儒家文化精髓,不着痕迹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注重在细腻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中传达出质朴纯真的人间情怀,展现出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道德痕迹。韩剧制作质量比较精良,目前名列亚洲电视传媒之首,无论是剧本的选题、制作到拍摄中的镜头、画面的剪辑与衔接、音效,还是演员的妆容、服装和道具等,韩剧都表现出其细节决定品质的精神。

(三)制作与播出机制适宜。韩国电视剧实行边制作边播出的模式。在制作方面,编剧写好电视剧策划案并通过后,开始写分集提纲和前几集剧本,然后就开拍。播放过程中高度关注收视率,因为电视剧的长短是由收视率决定的,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电视台会不断调查观众的反馈信息,编剧会根据观众的反应来调整剧情的发展方向和人物的命运沉浮以保证较好的收视率。在播出方面,韩国电视剧的制作与播放基本上由韩国广播公司(KBS)、文化广播公司(MBC)、汉城广播公司(SBS)三家电视台来操作,首播电视剧不存在发行和选择电视台播放的问题,制作和播放形成稳定关系,所以韩剧不会像中国电视剧那样每年有大量剧集卖不出去,从而确保了投资方的利益,形成良性循环互动。这种边制作边播出的生产方式限制了同时投入制作的电视剧数量,因而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提高电视剧的质量。

(四)品牌营销策略得当。韩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品牌营销策略得当,使其得以迅速打开国内、国际市场。首先,制作单位进行了周密的市场调研,定位明确,锁定女性观众,并将中国儒家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在其电视剧中,以虏获广大女性观众的芳心。其次,韩剧的编剧在编写过程中会针对出口营销的需要增加相关的元素。例如视中国市场为主要目标,便在剧中加入不少的中国元素,例如出现台湾、香港、上海等中国地名,台词上出现中文,配乐中选用中文歌曲等等。最后,制作公司以低价迅速开拓市场,在各国寻找强势媒体作为商,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策略,从而扩大韩剧的品牌影响力。

二、韩剧出口贸易的成功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一)电视剧本身质量的提升。首先,要提高电视剧的质量,必须有好的剧本,那么必须突出编剧的作用,注重编剧人才的培养。中国历年热播剧的制作品质毋庸置疑,但更多的电视剧则多是粗制滥造,细节问题颇多,例如忽略配角、剧情漏洞多、台词不符合时展等等,更有许多雷人穿越剧、神话剧等。其次,应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中国已经出口的电视剧大都是古装剧、武侠剧,现在都市生活剧相对较少,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猎奇的层面,我们还没有培养出固定的消费群体,这是致命的缺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不乏普世价值观,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等观念应该在电视剧中多多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京剧、中医、国画等都是举世无双的东方瑰宝,我们应该学会深入挖掘,在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国际化处理。最后,在电视剧的制作播出机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边写边拍边播的模式,结合收视率与观众的反馈情况拍摄电视剧,虽然会给编剧和演员带来不小的压力,但对于提高电视剧的质量确实大有裨益。

(二)优化管理体制。电视产业作为一个媒介产品,是国家进行舆论控制的重要工具,它的生产同时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产权的双重影响,以前电视产业产权一直掌握在国家手中,电视剧的制作、播出与进出口都要受到严格的审查与控制,电视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导致资金流通不畅,产业链不能很好地连接起来。“十二”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加快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到目前,我国电视行业已逐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但开放程度依然不够,我国电视产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实现根本性转变,就必须转变现有制度。

(三)创新营销策略,加强国际合作。目前我国的电视剧市场上出品、包装、发行各个环节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机的链条,市场推广效果不佳。这可能与目前国内电视剧市场运作方式有关,电视剧实行多重销售,而这种多重销售的利益链条,分散和制约了电视剧市场发展,其中的商机,比如衍生产品及下游产品的开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放大。我们应当继续增强国家营销的力度,这一点我们应该借鉴韩国的经验,最大化地利用国家资源和国家平台,推销本国的电视剧产品。另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邀请国外知名演员参与演出,不仅可以获得目标国观众的好感与关注,同时可以增强我国优秀演员的国际化声誉;与国外公司联合制作,不仅可以学习其成熟的制作模式,也可以借用其已经打开的销售渠道与稳定的市场,对对方来说也是同样的。

三、结束语

韩剧出口贸易的成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但它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比如其冗长缓慢的节奏本身就是一个缺点。而我国电视剧的“走出去”虽然现在成效还不明显,也不能说没有精华之处,比如我国电视剧的题材广阔、类型丰富,这点就是韩剧不可比拟的。为了扩大我国电视剧的出口,电视剧产业改革势在必行。中国要以平等、开放的姿态积极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文化交流,要掀起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培养起固定的消费群体,为国产电视剧出口海外打下广泛的文化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视剧出口海外不仅是电视剧界的事情,而且是与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相辅相成的。中国电视剧走向海外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作为中国电视文化的重中之重,电视剧将担负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为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冬,宋洁.韩国电视剧成功原因及启示[J].电影评介:影视营销,2007.

[2]卢焱.中韩电视剧制作机制差异分析[J].声屏世界,2008,(1):60-61.

篇8

中图分类号:G1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以韩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国家普遍采取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与资源环境优势,找到了契合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了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一、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韩国自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以来,各届政府先后确立了《内容韩国蓝图21(Content Korea Vision 21)》(金大中政府)、《C韩国战略(C―Korea 2010)》(卢武铉政府)、《内容产业振兴基本计划》(李明博政府)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大力调整韩国产业发展布局,有力促进了韩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2007年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已达65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6.5%。游戏、电影、出版、服饰、动漫、音乐等主要产业部门保持着相当高的增长率,构成了韩国的核心文化产业,产值已占整个文化产业的60%以上,“韩流”现象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文化产业竞争力来自于三个方面:文化产品在国际体系的影响力;文化企业在世界市场的营销能力;文化生产在国际分工中的资源整合能力。 韩国在实现文化产业兴国的过程中,采用了私人兴办为主,政府积极主导的模式,政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从宏观上进行管理,杜绝微观上成为文化的主角,既让文化快速发展又防止偏离既定目标和方向,在文化产业的管理、生产、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了自己的特色。 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大体由5个领域构成,即法律法规的制度完善、创作力度品质的提高、产业基础环境的营造、专门人才的培养、海外市场的开辟等。1998年韩国政府颁布的《新文化政策》提出通过文化力量创造经济性高附加值,凝聚国民力量;追求文化占据社会所有领域中核心价值地位的知识信息社会;通过文化主义建立成熟的文化公民社会与民族共同体基础;确立韩国文化追求体现普遍化世界主义等四项主要内容,强调文化是通过与社会各领域的直接互动而积极奉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因素。《内容韩国蓝图21》也提到培育文化内容产业是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具有国家性和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并制定了支持开发高品质文化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文化内容产业之问的协同效应、集中培养战略内容产业领域等三大推进战略和改编相关文化产业振兴法令、建立内容中心基础建设、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并扩大财源、内容专业专门人才培育、开辟海外市场等五大核心项目。《内容产业振兴基本计划》也制定了韩国2015年进入国际内容产业5大强国行列的具体计划,以及创建国家化的内容产业培育体系、提高国家创造力以实现青年就业、扩大国际市场、构建协同发展生态系、加强核心基础建设等5大核心促进战略和15大重点项目。

韩国文化产业创意支持模式主要包括创意支持政策与创意环境营造政策支持。创意支持政策主要围绕创意孕育阶段展开,既包括以教育与艺术教育等方式培养创意主体,也包括了通过传统文化保护和信息资源提供等方式为创意主体提供创意素材。创意环境营造政策则主要涉及创意潜能实现与创意呈现两个阶段,法律制度和竞争政策保护激发创意主体的创意动机,使得创意潜能得以转化;而多元的环境与技术的支持保障创意主体的创意内容转化为实在的创意行为与形式,进而影响现实生活。这种支持模式,并不是个别单一的政策,既是众多政策的集合,也是政策间相互关联所形成的政策系统。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政府的重视与推动外,从业人员也特别重视市场的作用,能够自觉以高标准进行市场调研、发现机会、形成创意并进行表现,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为创意多元开花、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强调创意的扩散性,以及集群创意等。

二、文化产业发展一般路径探索

除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经验以外,其他文化产业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在发展本国文化产业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将本国的文化产品与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与创意传播,依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方式打造本国文化软实力,并全面渗透到文化产业链之中。 关注文化的大众化倾向,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拓展文化产业的人才视野,拉长文化产业的人才链条;关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重金融体系、法律保障、高科技元素的运用等;相关业态切实融通,打通产业链条;打牢公共文化基础,培育大众文化消费群体;找准政府作用的着力点,体现政府作为的有效性等。这些基本上是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发展本国文化产业的共同经验。

基于上述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路径可以体现为:

1、培育本土文化创意环境,这是孕育和激励本土创意人才生成和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需要从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空间支持、金融体系、法律保障、人才保障等方面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激励环境,一方面培养本土的文化企业与文化人才,一方面吸引外来的文化企业与文化人才,激活文化产业的创新机制;

2、培育本土文化消费环境,这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创意土壤,需要从社区营造、文化体验、展会活动、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等方面使文化产品与市民的生活需求接轨,让文化产品真正渗透与再现在市民生活中,孕育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体现出文化本质上的生活活力;

3、打造基于市场的文化产业链条,这是整合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根本保障和实现途径,需要从分析需求,整合资源,合理定位,提升服务,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衡量要素值等方面实现文化产业的有机健康发展,这里的产业链条可分为多级层次,既包括面向国内市场的产业链,也包括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链;

4、对外交流,国际视野,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和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内容之一,参与文化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提升该国或该地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文化产业份额,拓展本土文化市场的国际实力,提升本土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促进本土文化产品的有效传播。

三、结语

在借鉴以韩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国家和其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一国或一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创意环境的培育、本土文化消费环境的培育、基于市场的文化产业链条的打造和参与国际竞争、交流和合作的需求,其中政府和市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各自明确的分工,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在政府激励和支持下、民众参与和营造下大力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打造面向国际国内多层级的文化产业链条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环境,激励本土的创意与创新活力,开发本土文化创意品牌,实现本土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丽娜.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J].山东纺织经济.2011(3)

[2]樊琦,张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2(8)

[3]韩虹新.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模式探析[J].前沿.2011(20)

[4]向勇,权基永.韩国文化产业立国战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52(4)

篇9

一、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

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在市场需求的诱导下,中国动画教育掀起一股热潮。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从2000年10几所,猛增到2004年的170多所,2005年的200多所,目前已增至近500所,若加上中职、高职等学校,多达1000多所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在校生达4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10万多人,而且这种增长趋势还在继续。动画专业院系的疯狂增长,使得动画教育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泡沫化趋势。许多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经认真调研,不顾本地资源,不考虑软硬办学条件,甚至在没有动画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大干快上地开办动画专业,造成全国动画教育看似繁荣,实则良莠不齐,整体教育质量不高,师资、教材、教学条件、教学体系都不完备的局面。

二、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

由于对动画、漫画、游戏、多媒体、数码等概念和行业缺乏专业认识,许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概念不清,目标不明,造成课程紊乱,结构不合理。有的学校不考虑自身条件,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培养动画导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生搬照抄;有的学校不作深入市场调研,几个人拍脑袋想当然地弄一套培养方案;有的学校师资不足,因人设课;有的学校以绘画教学代替动画教学等等,这些状况将导致动画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格。

(二)师资匮乏,教学条件差

过快的增长速度,使得师资问题成为动画教育发展的瓶颈。一些学校看到动画专业前景好、生源好、就业好,急于抓住市场机会分一杯羹,不等师资引进到位,软硬教学条件建设完备,匆忙草率地上马开办动画专业。还有一些学校财力不足,教学条件较差,无法满足正常的专业教学与实验要求。

(三)理论研究、教材建设滞后

中国动画理论研究滞后,教材建设步伐和教材数量无法满足现有动画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目前,每年出版的动画、漫画类图书不超过300种,且多以仿效美、欧、日、韩等国动漫形象类刊物为主,动漫图书存在着盲目的跟风现象,动画精品教材更是寥寥无几。

(四)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完备体系

中国动画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模式单一,动画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上,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培养,没有形成完备的教学体系。

三、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教育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日益发展,动画、游戏、多媒体等市场愈来愈热,企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既需要具有文化内涵和原创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又需要会技术善操作的应用性专门型人才;既需要懂经营善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又需要了解动画行业知识的一般性人才。各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结合自身优势与资源状况,找准本校的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注重课程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延续性和支撑关系,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育,落实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素质。

(二)挖掘、引进和培养师资,改善教学条件

师资水平是提高动画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要解决师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挖掘,对中国老一辈动画专家,如导演、编剧、原画、动画等人才进行挖掘和聘用,充分发挥老一辈专家的经验和智慧,他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充分的使用;二是引进,从美、欧、日、韩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引进一批高级动画人才,吸纳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建立国际动画交流平台;三是培养,有计划地输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动画学院和机构进修和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一支与本校专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三)加强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资源,为中国动画教育和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上个世纪,“中国学派”的动画前辈们正是凭借富有民族文化底蕴的动画作品享誉国际的,近年来,美国的《花木兰》、《功夫熊猫》,日本的《西游记》、《三国》等动画影片都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题材,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动画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特别是中国民族动画理论研究和民族动画教材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发挥和创新能力培养

动画产业的多元化、社会需求人才的多元化和学生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动画教育应是多元化的。中国的动画教育应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去选择导演、编剧、原画或动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种动画专业人才。

篇10

有人说,这是一个数字的时代。除了数字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外,很多统计数字所代表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关注数字背后的信息,也是数字时代的另外一个含义。当我们谈论美国文化霸权的时候,很多持文化相对论者很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还要拿在巴黎举行的中国文化周来辩论,大谈中国文化对世界施加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或许如此,但当我们看了以下的一些数字之后,相信这些人会思考,究竟是中国的文化在影响世界,还是中国的文化在努力走出国门,应对世界,主要是美国文化的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今天全世界的传媒产品流通,是一个很不平衡的潮流。这表现在:

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每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

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

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套电脑软件中,就有85套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

美国影视产业量只有全球的5%,市场份额却占了全球的92.4%;

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

十大全球媒体巨无霸支配着全球大众传媒市场,它们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美国迪斯尼、法国维旺迪环球、美国维亚康姆、美国新闻集团、美国电报电话宽带公司、日本索尼、美国康姆卡斯特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美国甘乃特集团。在这些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的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电视节目的输出量就比居于世界第二位的英国要高7倍。90年代,全球传输和数据处理量的80%以上都起源于美国。1998年,美国影视业及相关产业总收入高达600亿美元,取代了原来的航空器和航天器的出口,占了美国各行业出口总额的第一位。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政治上单方称霸,在世界文化市场上也咄咄逼人。据有关资料,90年代以后,文化成为美国最富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2001年各类图书(不包括教材)年生产5万种,销售额253.8亿美元;期刊1.1万多种,90年代中期年销售额突破300亿美元;大型报业集团130余家,英文报纸1480余种,同期广告年销售额近400亿美元;广播电台1.2万座(其中商业调频台5000个),同期广告年收入120亿美元;电视台近1.4万家,其中1300余家商业电视台(900家属于三大电视网),12500家有线电视台,1996年电视广告年收入首次超过报纸,达到425亿美元;电影业2000年票房收入为77亿美元;互联网交易,2002年美国占全球3330亿美元网上交易总额的64%;音像制品,美国音乐制品占全球音乐市场份额的1/3强,海外年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这些统计尚不包括作为美国第三大零售业的旅游业,以及教育和会展业①。

美国文化借助跨国公司的强有力的市场支配地位,已经控制了大众文化产品在世界上的流通及散布过程。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所实现的传播媒介全球化,在世界的大部分角落里,美国流行文化都占据着明显优势:好莱坞电影、CNN新闻频道、诸如“好朋友”或“X级档案”之类的电视节目等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0年发表的一份《人文发展报告》称:日益全球化的文化趋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因为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了平衡,呈现出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一旦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生效,发达国家的优势文化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就会利用开放市场逐步进入发展中国家,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传媒产业带来冲击。从以上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文化产品的风行全球是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化保护关乎―个民族的原创力

美国文化的强势地位给世界的其他民族和文化构成了严重挑战,关于文化保护的呼声也随之在国际领域内不断高涨。

从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角度来说,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打上本国、奉民族印记的信息流,深刻而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随着冷战后政治、军事及意识形态方面高压作用的减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磨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人们的文化意识空前提高。文化问题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受到重视,从而使文化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一种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硬权力”相对应的“软权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纯精神力量,而是像凝结剂一样渗透到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中,发挥着积极动员或者消极涣散国力的作用。文化的个性和独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消泯了一种文化的特性与形态,就丧失了这个文化群体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地位和价值。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穿越着时间和空间。它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群体和社会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性和类似性中。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交流、革新和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来源,它的维持是人类生存以及进―步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因此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就成了必要之举。同时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对人类尊严、人权以及基本自由的某种尊重,对于那些少数民族和本土居民来说尤其如此。

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尊重并保护多样的文化发展环境。事实上,文化环境,是一个包含符号、图像、语词、概念、故事和价值判断在内的集合体,或多或少地由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的人民共同拥有。同样的,正是在这个坚持着某种信念的共同利益群体里,一个人的身体才有了容纳之所,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所谓“精神家园”,所以坚守和保护自己的文化环境才显得很有必要。

多样的文化发展环境下滋生出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电影、电视节目、书籍和音乐等――除了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之外,还天然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因为该文化环境下长期形成的对世界、对他人的看法,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价值观,自然地就包含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并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对社会体制产生某些影响。反映到文化产业,它就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安全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原创力问题。因此,一定程度的文化保护势在必行。

破解美国文化“特洛伊木马”

前苏联解体,导致世界上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平衡原则被彻底打破,以美国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似乎是一场打破市场割据,实现人力、物力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运动,其表面目的似乎是要达成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自由竞争和共同发展。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市场”的含义是丰富而复杂的。对美国来说,世界市场意味着去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廉价资源、生产产品,然后再以高价把产品卖出去。而对那些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自由的世界市场对他们则可能意味着来自发达国家向自己国家内部的产品倾销,造成国内工业破产,最后只能沦为其他国家的资源市场和经济附庸。因此,经济全球化其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扩张,而再进一步说,是美国资本的扩张,是美国的全球化。英国广播公司的总裁格雷戈・代克(Greg Dyke)说:“人们都在谈论全球化,但这并非事实,这种全球化其实是一种美国化。”

事实上,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全球化运动并不喜欢多样性,因为诸如地方品牌、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往往是对来自美国产品的天然屏障。因此,任何将文化问题用市场来解决的努力都终将是徒劳的。事实上,市场机制不仅不能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反过来,市场倒是像绞索,把任何弱势的文化轻松地在流水线上进行扭曲加工,变成某种似是而非的东西,再推到市场上的时候,该种文化已经面目全非,将在人们习惯性和偏好下被消费、抛弃,最终消失。比如多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哪吒》,以及美国版本的《花木兰》等。

《新民晚报》2003年7月29日转载意大利的报道,“全球每15天消失一种语言。”目前地球上人们使用的语言约有6700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仅用11种语言,包括汉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孟加拉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目前世界上每15天就有一种语言消失。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再过100年,约3000种语言将不复存在。当前已知有50种语言,每种语言仅有一人会说,说这些语言的甚至找不到对话的人。这些人如果死去,这50种语言就彻底消亡了。语言是文化的家园,而市场就是那个破门而人的强盗。鸠占鹊巢之时,就是文化消亡之日。因此,我们说,市场机制是不能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的,来自市场的压力正在消蚀着文化的多样性,并且,当前趋向于为强化美国文化的统治力量而服务。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文化保护主义呼声渐高。在欧洲这种呼声尤为高昂,把美国流行文化驱逐出欧洲电视市场的努力伴随着某种激情正在进行着。由于法国文化部在文化保护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它一直受到一些为美国所施加的威胁,尤其是对法国电影的威胁担心不已的文化精英们不遗余力的支持。这些文化精英们关注的与其说是害怕美国这个“暴发户”来劫掠法兰西民族的创造力,不如说是担心好莱坞是美国施放于法国的一匹“特洛伊木马”――与其产品相伴而来的是好莱坞电影为美国产品从衣服、快餐到滚石音乐所作的免费宣传。“美国输出的不仅仅是它的电影”,法国戛纳电影节主席圣伊莱斯・雅各布(Giles Jacob)说,“它输出的实际上是美国的整个生活方式。”

《参考消息》2005年3月22日第3版题为《法国向美国发起“文化反击”》的报道称,法国总统希拉克已发誓对美国的文化统治发起一场新的“反攻”。他正在争取英国、德国和西班牙政府的支持,拟耗资数百万欧元,将整个欧洲文学作品搬上网络。希拉克总统发誓这么做,主要是针对如下消息:美国因特网搜索引擎提供商Google公司计划将目前收藏在英语世界五大图书馆中的大约1500万册图书和文献搬上网。巴黎的文化部门认识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世界图书馆梦想即将取得重大突破。这使他们惴惴不安,从而再次引发了这样的担心:法国的语言和思想有朝一日将被削弱。

篇11

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ecological values and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residence from three aspects of spatial patterns,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summarize the thinking methods widely used in the innovation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ated design c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traditional residence; ecological value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innovation; methodology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5-08(8)

作者简介:鲍宗豪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

文化强市已成为我国不少省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文化强市本质上要解决的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问题,回答如何在文化全球化①背景下选择“强市”的文化战略问题,回答如何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过程中转变方式,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增加城市发展的“软实力”问题。

一、文化全球化:文化强市的战略视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形成一股势不可当的全球化的潮流。随着全球化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文化全球出现了网络化、市场化、人本化、生态化的新特点。文化全球化趋势中的新特点应成为21世纪中国确立文化强市战略的新视野。

1.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网络化

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集中表现为利润高、竞争力强的网络服务业、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其一,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由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了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了电子网络;其二,依托电信业与互联网,以低价位、高服务迅速崛起的手机短信息文化服务业――“拇指文化”产业,每逢节假日、特殊纪念日便“井喷”,成为业界创利的宠儿;其三,电子娱乐游戏业虽依托网络服务发展起来,但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产业门类。现在网络在线游戏,各种游戏软件产品、加上数量庞大、花样繁多的电子游艺机,共同构成当今世界发达繁荣的电子娱乐游戏业。

如果将依托互联网(即网络)高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产业作为网络文化服务业来统计,那么,2007年江苏省网络文化服务增长61.42%;山西省网络文化服务增加值增速达到36.4%;湖南省网络文化服务比重由2006年的1.6%提高到2.8%。②网络“高技术”含量的背后是“高文化”,“高文化”的实质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智商、商品味、高消费的需求在文化上的反映,进而刺激“高技术”的开发以满足“高文化”的需求。

2.大众文化的市场化

英国及西方各国大多数文化研究者,一般都把“大众文化”当做“流行文化”的同义词。在流行文化的意义上说,西方的大众文化不仅在全球化,而且已经完全市场化。20世纪末以来,大众文化席卷了我国包括精英文化在内的诸多领域,乃至有改变传统影响之势。

在我国,大众文化的市场化表现为:一是“时尚化”。时尚是大众文化中一个比较核心的范畴。时尚是一个多元的符号体系。服饰、饮食、汽车、体育运动、流行歌曲、影视等等,无数的载体符号将时尚印在语言系统上,显现为一个流动的多元的文化群落。当代城市时尚主要表现了城市中产阶级更新潮、更个性,更能标示自己对于生活方式与众不同的希冀和向往,从而使得自己在想象中突出自己的个体存在。

二是“休闲化”。随着科技发展、生产率的提高,一个人一生用来工作的时间已由19世纪的50%下降到20世纪的20%③。工作时间的减少,使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在我国,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大小“黄金周”给休闲提供了客观条件。但同时,伴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而登陆中国的西方“快餐文化”、“休闲文化”、“消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当代青少年津津乐道于西方的节庆日、影视歌曲,推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而唯利是图渗透到人际交往与社会生活中,使以诚信礼仪著称于世的华夏人际关系,一再受到影响和侵蚀。因此,我们要研究城市休闲生活如何顺应文化全球化发展的特点,如何将丰富的华夏文明资源(如儒家的“仁学”、道家的“道论”)通过“现代转换”,使当代我国城市生活适应文化全球化的需求。

三是“狂欢”。“狂欢”理论源于巴赫金对欧洲历史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在他看来,民间广场的狂欢节是“彻底非教会和非宗教的”。纵观欧洲狂欢节文化,其特点在于: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发端于2005 年的湖南《超级女声》已连续举办了三届,随后而来可谓姊妹篇的《快乐男声》举办了一届。节目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众,节目收视率之高,参与手机短信投票观众之多以及情绪之狂热,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大,可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每一场节目都掀起全民性狂欢。后超女时代湖南电视又以“雷文化”④打造“媒介奇观”。再看新浪网站的广告词:“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此“围脖”并非冬日来临用于御寒的脖套套,而是互联网又一热门产物――“微博”,“微博”的实质也可以说是嘈杂私语编织大众狂欢。

3.全球文化的人本化

全球文化发展的“人本化”,本质上也是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价值的种种缺失而倡导的回归自然、回归人自身(满足人的需求)的“人本化”。文化全球趋势中的“人本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理念,如对历史的重视,并实用性地采用诸如建筑构造、建筑符号、建筑比例、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的因素,以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凸显城市建筑与空间的人性与情感;二是当今的一些世界文化大城市,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关注自己的人文品味、人文魅力、人文精神。如纽约、伦敦、巴黎等,都是人文城市,有自己的人文精神。如纽约,多种族的移民城市――在多种语言、多种文化交融中形成的多元文化精神,这是纽约城市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伦敦,以理性与自由为特质的城市人文精神,不但是英国民族精神的缩影,更是带领英国人文精神发展的旗舰;巴黎人以无与伦比的自信以及敢于冒险敢于创新闻名于世。巴黎的理性和批判精神,是巴黎城市的基本素质,又是巴黎的人文精神。埃菲尔铁塔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更是法国人人文精神的代表和象征。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形成的不同的城市精神,反映了我国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不同特点。

4.全球文化的生态化

全球文化的生态化集中体现在以下两大层面:一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趋势。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最早由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Doxiadis)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 1976年、1996年联合国第一次、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的召开,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又称城市高峰会议,加深了人们对城市和城市化的认识,界定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二是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自然遗产加以保护,这是从人文层面体现的世界文化的生态化。日本最先提出了建设“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遗址公园”模式的出现,虽然有来自公众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但更深的社会背景则是社会对古代环境的向往和对本民族历史的关心。通过遗址公园来复原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典型范例,既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又提醒人们关心和爱护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

我们说“文化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但不等于说不要警惕当前全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21世纪初以来,全球文化帝国主义借助信息与传播的优势,已由“意识形态”的帝国主义进入到“传播”的帝国主义,日益主导世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美国文化批评家萨义德1993年出版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把文化与帝国主义的行为直接联系起来,揭示了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英国威尔斯大学教授马丁・巴克在其著述中指出:“‘文化帝国主义’似乎是说,帝国主义控制他国的过程,是文化先行,由帝国主义国家向他国输出支持帝国主义关系的文化形式,然后完成帝国的支配状态。”⑤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不仅在军事上无国可敌,而且在经济发展上远远走到了其他国家的前面,在综合实力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电影、电视节目、快餐、饮料和有限公司被视为传播了使当地产品和价值观边缘化的美国文化。美国化成为西方居于支配地位的一个标志。实现这一点的主要工具是跨国媒介和通讯工业,它们通过诸如《豪门恩怨》等节目高扬了财富与消费,甚至通过描写蝙蝠人、超人以及虚构英雄的影视作品和连环书刊促进了社团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精神和价值观,试图让世界各国人民确信,“美国生活方式”不仅适宜于他们,而且是他们国家的未来。⑥

上述文化全球化趋势中呈现的新特点,是21世纪中国确立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背景。但是,如何以文化全球化为背景形成一个“文化强市”的战略?关键是要解决好文化强市的战略选择问题。文化全球化既为一个城市文化战略的选择提供了客观背景,又为一个城市科学合理地确定文化强市的战略定位、路径及其策略提供了可能,即为一个城市在科学合理地确定文化发展战略,进而在文化全球化中胜出提供了可能。任何文化的“强市”都是生活于一定社会时空范围内的人们对文化“强市”的选择。因此,文化强市战略的确立还必须要以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为基础。

二、城市社会空间:文化强市战略的社会基础

文化强市要“强”文化产业,但更要“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软环境”。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软实力”,但还不是“软实力”的全部。在城市“软实力”与“软环境”相对一致的意义上看,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社会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既能为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均衡、协调的发展空间,又能为城市市民满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提供公平、公正的空间。只有形成了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和谐发展的社会空间,才可以说该城市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方面走出了关键性一步。因为城市空间并非纯物理的安排,常常体现了存在于城市社会空间中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战略观、战略规划、战略选择。离开了对城市社会空间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城市市民公平公正地享有文化权益常常会流于形式,或只是一种“理想”。在上述意义上,我们必须探讨文化强市的社会空间,必须把城市社会空间当做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实现可持续推进城市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战略的社会基础来认识来规划。

1.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社会空间

城市空间结构由各构成要素在城市地域范围内的有序分布和组合而形成。城市的一切功能活动都是在各类基本城市物质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各要素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也就带来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20世纪初,西方学界出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它是运用古典人文区位学观点和经济学观点来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观点和学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学说,一是以美国社会学家R. E.帕克、E. W.伯吉斯等人为代表的有关城市生态的“同心圈理论”;二是以C. H.霍伊特为代表的“扇形理论”;三是以C.哈里斯为代表的“多核心理论”。这些城市空间理论的贡献在于从经济的视角来探索城市空间的结构,但并没有将城市空间的研究与阶级、种族等社会文化因素相结合,也看不到地理学政治的影响,当然更没有涉及城市空间的性别视角。

1974年,法国新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提出了“全球化空间”、“城市化空间”与“国家化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分析理论,同时更聚焦于“社会空间”的分析,进而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提出了“第三空间认识论”的观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网络社会的兴起》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和“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的概念。种种空间理论的思考大致有两种向度:一是把空间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解释;二是关于精神的建构,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正因为如此,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又运用“间性空间”理论考察纽约、伦敦等城市文化的混杂现象,或提出城市空间重构理论。

西方后现代思想家的“空间转向”,及其对“空间”的反思不仅体现在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城市地理等学科中,而且对城市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产生了一定影响。我认为,更值得重视的是:西方后现代思想家对城市空间的反思,实质上是反思西方城市在经历城市化、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城市社会之后,反观城市空间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列斐伏尔、卡斯特对“社会空间”、“流动空间”的关注,哈贝马斯对“公共空间”的分析,实质上给正在进入(或将进入)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家的提醒: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空间分化问题,更要重视在规划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布局文化产业园区时,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城市市民公平、公正的享有文化权益的社会空间视角,对城市紧张的物理空间进行战略布局,重塑城市社会空间,从而可持续地推进城市的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事业。

2.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到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已达到44%左右。在快速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社会空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是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分化。中心城区和郊区虽是城市地理空间的区分,但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心城区与郊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反映的是不同族群、不同人口素质的差异。我国的郊区的城市化虽然改变了“传统郊区”(即基本以农业为主的区域)的状况,但是,中心城区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具有郊区无法相比的重要性:中心城区是高利润率产业与高收入社会群体的首选之地,并在不断排斥低利润率产业与低收入社会群体;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仍远远高于郊区;中心城区的产业密度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密度都高于郊区;中心城区的综合也是郊区所无法比拟的。同时,低收入社会群体特别是外来人口主要滞留在城市边缘的郊区。

二是城市空间的贫富分化。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出现了以豪华别墅区、高级公寓区和高标准小区为代表的高收入居住区;以安居工程和经济实用型小区为主体的中低收入居住区;以旧城衰败街区、经济效益差的工厂企业单位旧有公房、自建简陋房和政府新建廉租房为代表的低收入居住区等。富裕人口和贫困人口都会不自觉或被迫向他们所属的阶层聚集,形成“富人区”和“穷人区”。“富人区”占据城市核心地段,享有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较高的生态质量和景观品质。而弱势群体只能被迫迁往郊区或被指定的低标准社区,使得贫困人口的社会交往网络进一步恶化,通勤成本上升;穷人社区的教育也很可能受到影响,从而造成新生代的就业能力降低,失业加剧,构成贫困的积累循环。

3.城市社会空间的“重塑”

针对我国城市化、现代进程中社会空间的“分化”现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社会空间重塑问题:

一是城市人性化空间的重塑。在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建立在适应农业文化的土壤之上。但是在传统城市街区的空间设计中,非常讲究街区空间的收放,它体现出古人对于空间的丰富多变性的追求。街道的宽窄的处理,在人们向前的移动中不断地调节着人们的视线和心理感觉。传统的城市街区中,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的凹凸不平实现了视线的跳动感,别有韵味。

但是,现在的城市街区,似乎已很少看到这种收放互换的传统空间布局了。笔直的水泥路两侧,仍是笔直而整齐的建筑物,高低参差,毫无美感。站在街的这头,一直看到街的那头,整条街可以一览无余,也更不用说像划蛋糕一样条条块块的千人一面的居住区了。⑦从目前的中国城市看,汽车道、停车场、步行道、广场、绿地、游戏场、运动场、花园等公共地段成为禁入或不适宜活动的空间,它们的“公共空间”的意义被扭曲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的城市现代化、汽车社会化迅速改变了历史延续下来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汽车社会化一方面是由于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单位、族群加入汽车社会而使城市不断向四周无序蔓延;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正在摧毁历史城市的结构。汽车成为城市社会空间中交往的主导,行人要战战兢兢、避让汽车。结果,以人为本变成以车为本,以汽车的社会化空间拓展为本。

同时,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新起的大量的房地产楼盘,对新型楼盘小区的居住者来说,具有某种空间合理占有性,可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是一个个的封闭式空间,这种封闭的空间越多,城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共空间就会越少,这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布局和建设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实际上,任何违背人性的想法、做法,都是与城市风格追求的终极目的相违背的。

二是城市社会文化空间形态的重塑。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它不同于过去的城市时代,而是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新的城市世纪、城市时代。针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弊端,正在全球流行的新城市主义,初衷是要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引导城市核心价值的发现,恢复传统的城市魅力,反对不理智的郊区无序蔓延,重建城市,建立适宜居住的真正的社区。它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新经济时代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新城市主义强调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思想,应成为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更科学合理地重塑城市社会空间、构建和谐城市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借鉴。

三是城市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重塑。在群体认知层面,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认识与评价是人们对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环境文化整体的认知与评价。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然而,在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变化中,恰恰体现着该城市市民满足文化需求、享受文化权益的状况,反映着该城市市民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的变化。

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方面,最为成功的是巴塞罗那凭借城市社会空间的合理布局,重构了公平、公正的城市社会空间。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政策自1981年开始实施起,得到了历任执政者和规划师的贯彻和延续。在30多年来的时间里,持续改建和创造了450多个社会公共空间,这种持续的城市发展政策,保证了城市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巴塞罗那社会公共空间政策包括了对整个城市的关注。在所有的街区都开辟公众活动空间,郊区和城区,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都一视同仁。这种彻底落实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的社会生活品质和景观环境,也有效避免了由于旧城改造和更新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总之,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构建,要以“人性化”空间重塑为核心,以社会空间资源配置的中性化、均衡化为途径,在重塑城市社会空间形态、发展城市空间社会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既能促使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能保证社会文化事业繁荣、满足大多数市民文化需求,保障大多数市民文化权益和谐共生的社会空间。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构建,不仅将为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而且将成为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软环境”品质的战略空间。

三、系统构建:文化强市战略的选择

文化全球化趋势中的新特点,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的构建,是文化强市的战略大背景、文化强市战略的社会基础,也可以说是文化强市的大原则、大方位。那么,如何选择文化强市战略呢?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在20世纪80年代向中央建议,“要以系统科学方法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借鉴钱老的建议,我们从“系统构建”的层面提出文化强市的战略。文化强市涉及文化强市的战略理念、战略目标与定位、战略任务、战略选择,以及实施战略的措施保障等。这里以沈阳市为例重点阐释文化强市的战略定位及其战术问题。

1.沈阳文化强市战略定位

沈阳文化强市战略定位还应符合以下目标原则。

一是独特性,即唯有沈阳才有的、能充分体现沈阳特色的文化;这种独特性既是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且又在现实中有着独特的影响;

二是领先性,不仅指沈阳的文化战略,其发展目标的文化与同类对象(城市、城区)相比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而且具有发展前景,能影响周边或更大范围的文化发展;

三是前瞻性,即沈阳文化发展的定位既是立足现实、符合现实(状)的,又预示着未来、在未来也具有影响力、辐射力、发展力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沈阳作为拥有清故宫、清福陵、清昭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东北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决定了它的文化发展战略定位:要以“能反映全球文化发展趋势、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引领东北区域文化、适应沈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满足沈阳市民公共文化增长需求的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技领先、生态设计、法制保障”的发展路径,凸现沈阳人“大视野、大气魄、大战略”的文化精神,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创意文化相结合,面向东北亚区域且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强市。

为此,沈阳市的文化空间布局,要从单一中心型文化空间布局向圈层构造型空间布局转变,文化的类型,要从雅俗文化的分割对立向多样文化兼容并举的互动态转变,文化管理的模式,要从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向政府主导的公共治理转变,文化的交流,要从全国交流的吸纳型中心向区域乃至全国交流中心的辐射型转变。

2.沈阳文化强市战略选择

根据沈阳文化强市的战略定位,沈阳文化强市战略选择要突出以下四个方面:

――“跨越式”发展战略:要在未来“十二五”期间充分展示东北地区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创意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大城市的风貌,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要通过“跨越”传统的发展路径来实现,要有新的突破,包括对文化企业进行并购和控股、文化大市场培育、文化资本运作、文化产业高地构建、一流文化艺术人才聚集等等。

――“引进式”发展战略:当前必须抓住21世纪初全球城市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大好时机,积极引进一批在国际上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集团,在全球文化市场经济的境遇中,引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如多媒体影视、多媒体音乐、多媒体美术、动漫创作等设计、制作、出版、发行、经营企业,形成依托网络、数字技术、数字艺术产品的研发、制作、发行、销售相接的良性发展的动漫数字文化艺术产业链和生态链,使沈阳成为令人瞩目的“中国动漫之都”。

――“差异化”发展战略:一方面以沈阳自身的特色文化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善于包容和引进各种具有差异性的现代工业文化、创意文化,以“东北文博会”为龙头,积极筹措举办国际现代工业文化艺术节,不断提升其在国际上的文化知名度,形成具有世界多元文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创作、交易、展演、展览、高雅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创意文化艺术板块。

――“集聚式”发展战略:“集聚式”文化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使沈阳成为吸引跨国集团、著名文化企业、海内外各种文化人才、各种影视、戏剧、精品集聚沈阳,使沈阳成为全国现代工业文化、创意文化、文化服务业的集聚高地,从而对东北地区、对全国乃至世界现代工业文化、创意文化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辐射效应。

3.沈阳文化强市的战术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文化产业竞争日趋酷烈的现实,“精准化”应成为沈阳文化强市的首选战术。所谓“精准化”战术,是以对文化战略的理论研究与科学规划为核心,以准确的全球文化市场调研和理性的综合判断为前提,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投入、压缩发展成本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稳中求胜的文化强调运作模式。

具体而言,一是以清醒的现实态度拒绝各种“忽悠”与“煽情”。就文化产业而言,它是一个与感性审美活动密切相关的领域,因而特别容易被各种“幻觉”和“幻术”引诱或蛊惑。在资金普遍困难、产业发展空间紧张的当下,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看守好有限的资金和优势,避免由于普遍撒网或战线拉得过长而丧失或降低竞争力,这是文化产业决策与实施中最重要的细节性原则。从国际上看,号称世界最豪华的迪拜“棕榈岛亚特兰蒂斯”酒店,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之时,仍斥资2000万美元举办开幕庆典。本指望以此招徕生意,但结果却是血本无归。再以中国近年来兴起的“印象文化产业”为例,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浙江的“印象・西湖”、开封的“大宋・东京梦华”等,大多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实际文化产值不高,有些已在勉力支撑。

篇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破解文化发展中的难题,提高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

为大力推动文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我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文化部于2009年开始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具体工作由文化科技司负责。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是以国家力量推进的系统工程,以文化创新项目为对象,以文化创新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涵盖观念和理念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创新、文化创作形式创新、文化生产形式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管理创新、文化市场培育模式创新、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等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培育资助和优化推广一批具有前景的创意设想和创新项目,增强各界人士参与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创新项目成长的文化氛围,加快构建有利于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

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09年度立项内容

2009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遴选了七个项目作为试点,包括“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新兴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研究”、“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自助图书馆的研制与实施”、“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优化建设项目”、“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项目”、“区域文化联动项目”。(文化科技司)

(一)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

项目承担单位: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项目背景和意义: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州市在认真研究昆曲艺术历史发展规律和总结昆曲保护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五位一体”的保护思路,即:以节(中国昆曲艺术节和虎丘曲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苏州昆曲传习所)、院(苏州昆剧院)、场(一批固定的演出场所)五位为一体;中心(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学校(苏州昆曲学校)、曲社、媒体传播(昆曲电视专场和昆曲网站)及中介(海外交流中介机构)、法规五位为一体,形成了《苏州市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两个“五位一体”的实施,使苏州逐步形成了在昆曲遗产保护与继承、普及与提高,以及加快昆曲传统剧目抢救与人才培育传承等方面的整体资源优势。“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曾以整体保护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

项目内容和目标:

纳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之后,该工程将进一步发挥苏州在昆曲遗产保护与继承、弘扬等方面的整体资源优势,使昆曲艺术和昆曲保护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融入苏州古城保护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力争把苏州建设成为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国昆曲遗产的保护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使昆曲遗产在新世纪的生存状态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匹配。

“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拟总结苏州昆曲遗产保护十多年来的经验,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发挥苏州在昆曲遗产保护中的“三原”特色与优势,如何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走出更适合昆曲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从而使“五位一体”的保护格局更为完善,优化昆曲遗产保护的生态环境。自2009年起,按照构筑两个“五位一体”的保护格局稳步推进:

一是继续承办中国昆剧艺术节与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不断扩大规模与影响,使苏州成为海内外昆曲保护工作者、演艺人员、研究人员的交流中心。期间将每年举办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举办第5届中国昆剧艺术节。

二是深入实施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培养观众与发现后备人才。采取动、静、送、传四方面的传播方法,扩大昆曲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动”是在昆曲沁兰厅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一小时演出昆曲传统折子片断,并配合通俗易懂、有问有答的讲解,使普及活动上下互动,气氛活跃、生动活泼。“静”是组织学生观看昆曲博物馆陈列的平面展览知识。“送”是送戏进校。“传”是加强已建立小昆班的中小学的教育、传授工作,使这些已接触昆曲艺术表演的中小学生能活跃在舞台上,为成为专业昆曲人才打下基础。

三是深入开展昆曲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出版工作。

四是复排传统折子戏,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形成大部分传统折子戏的音像资料。

五是培养昆曲演艺的后继人才。加强对2006年以年苏州昆曲学校招收的三届昆曲表演专业大专班150名学生的培养。采取与苏州昆剧院院校合作的方式,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从中选拔一批拔尖人才,使之成为苏州昆曲演出的后继人才。

六是整修苏州昆曲传习所原址,恢复有关活动,使之成为复排传承昆剧传统折子戏的中心。

七是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继续打造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及《玉簪记》等经典名剧,继续推动青春版《牡丹亭》名校行与《长生殿》名城行的巡演活动,提高与境外演出机构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演出,扩大经典名剧在海内外的影响。

八是通过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继续打造周庄等昆曲传承基地,使昆曲在苏州的基础更为坚实。

(二)新兴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

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院、《中国文化报》深圳记者站

项目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以深圳为代表的新兴城市,在文化建设中探索出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克服了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不足,整体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管理等领域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为推动这些新兴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深圳这种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其他城市,特别是新兴城市文化建设走向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国文化建设走向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项目内容和目标:

“新兴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科技自觉的定义与分类。主要包括:科技自觉的概念与特征、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路径、科技自觉的表现形式和分类,以及深圳文化科技结合的典型机构。

二是深圳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深圳文化建设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文化管理中的科技发展现状、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科技的发展现状、文化产业中文化科技新兴业态的发展现状等。

三是重点领域新兴科技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文化领域的科技应用趋势特点,以及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下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射频技术和CMMB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四是促进文化科技发展的思考。主要包括:深圳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政府在文化科技结合领域的工作建议。

五是深圳的经验和对其他城市的借鉴。主要包括:深圳经验的总结和对其他城市的启示。

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明确文化与科技结合的门类、路径,揭示科技自觉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科技结合领域的管理重点,以及促进文化科技结合发展的思路对策,从而为文化科技结合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实证依据和案例支持。

(三)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自助图书馆的研制与实施

项目承担单位:

深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

项目背景和意义:

面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图书馆的整体布局不尽合理,辐射范围依然有限,服务配套和运营管理后劲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及其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人性化服务目标的实现。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图书馆领域存在的问题,深圳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分别开始研制自助图书馆的尝试。

深圳图书馆2004年确定在新馆引进RFID技术,全面推行自助服务,新馆开放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06年10月提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建设构想;2007年6月被列为文化部科研项目;2008年4月研制出首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样机;2008年7月,10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首次走进社区为市民提供服务;2009年4月,40台自助图书馆构成的网络遍布城市街区,全面提供服务;2009年6月,通过文化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东莞图书馆2004年底初步形成以自助服务方式实现图书馆无间断服务的构思;2005年9月底,24小时服务的自助图书馆正式开放;2005年底,初步形成研发“图书馆ATM”的构思;2007年8月研制出首台图书馆ATM样机,12月正式与读者见面;2008年获美国图书馆协会(ALA)颁发的“国际创新奖”。

上述两个项目以读者需求为目标,以理念创新为引导,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来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不仅拓展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丰富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手段,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引发了图书馆建设、运营模式的大变革。由于效益显著,由东莞图书馆实施的“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协同发展模式”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由深圳图书馆实施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

目前,自助图书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如布点太少、管理软件不够完善等等,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

项目内容和目标:

项目主要内容:

一是完善自助图书馆设备。自助图书馆的核心设备集成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自动控制系统,配备了图书展示架、还书箱、读卡装置、发卡装置、身份证识别装置、收钞装置、打印装置、图书定位与传送装置、图书分拣装置、图书口等。自助图书馆设备具备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与中心系统实时数据交互,采取全自助模式,提供365天、24小时服务。

二是完善计算机网络。自助图书馆不是一台孤立的设备,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中心相连,实时传递数据,联机处理各项业务;通过网络,中心掌控着自助图书馆网的运行状况,合理调配资源,组织自助图书馆的服务,并实施远程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完善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是自助图书馆网技术核心、运营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承担着自助图书馆网的布点规划和实施、资源调配、运营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及服务效果分析评估等工作。

四是建立物流中心。使图书馆的资源流动起来是自助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应该是图书馆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而资源流动的关键是科学、及时的物流配送,包括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物流中心之间的资源配送。

项目预期目标:

一是在深圳和东莞分别建成一定规模的自助图书馆网络。在现有实践、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通过充分调研制定出本地区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形成辐射广泛、布局合理、协调统一的自助图书馆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范围,优化服务组织,降低服务成本。

二是探索包括自助图书馆在内的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模式。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助图书馆将与基层图书馆功能互补,通过其灵活的部署进一步完善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使自助图书馆与已建成的市、区、街道、社区图书馆一起构建成虚实结合、网络互联的“图书馆之城”,为读者提供无层级、无差别、无障碍的统一服务。

三是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图书馆服务最重要的基础是资源,而资源的归属性是影响图书馆利用率的极大障碍。自助图书馆不是一台台孤立的机器,而是一个个资源流动的服务站。图书馆资源可随自助图书馆配送到城市的各个街区,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合、延伸、流动和共享。通过自助图书馆融入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促进文献采购的统一规划、文献统一调配,减轻政府投入的压力。

四是推进区域自助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协作。借鉴自助图书馆在深圳市和东莞的经验及取得的良好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在深莞惠地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与相邻地区图书馆在资源、服务、网络、数据传输等方面进行协作和系统对接,加强区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高区域性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优化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

上海外高桥国际动漫游戏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项目背景和意义:

产权是现代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是各类资源配置的依据和出发点。为搭建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间的桥梁,2007年6月,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联合成立了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这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首个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是资本市场与动漫游戏产业的首度联姻,是通过产权市场推动动漫游戏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开创了多个业界先河。相比较传统领域的产权交易监管机构而言,产权交易中心内的可交易品种更为灵活多样,进入门槛更低,更加适合于动漫游戏产权交易的需要。截止2009年7月15日,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中心实现的各类动漫游戏成交项目总额达10.887亿人民币及2000万美金。

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国家动漫游戏产权交易中心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由于动漫游戏行业的特殊性,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一般的社会中介机构很难就此类项目出具符合客观实际的专业意见;目前国家尚无系统的专门的法律、法规规定动漫游戏行业的资产、项目转让应当遵循何种规则,接受哪个单位的监管等等。

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后,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将更加自觉地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整合配置全国范围内各类与动漫产业发展相关联的资源,以规范、完善产业链为突破口,通过信息、产权转让、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产权评估等服务,进一步整合国内有关动画和漫画创意、制作、传播和发行等资源,逐步形成产业配套,强化产业功能。中心将有力推动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产权化、资本化。

项目内容和目标:

国家动漫游戏产权交易中心拟在未来3年内对现有服务平台进行逐步优化。具体优化系统包括:开设交易项目网络申报系统,完善扩充动漫游戏交易项目信息库,增设第三方项目评估中心等方面。通过上述努力,使得产品内容的审核、交易信息的统计、版权的保护都在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平台上体现。

一、增设项目评估中心,培育第三方中介。交易中心将培养一批具有动漫行业相关经验的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对这些机构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培训和管理,使之能够真正为文化产业、动漫产业提供各种审计、评估、法律、经纪类服务。交易中心可以参照上海联交所的成熟做法,吸纳这些中介机构成为动漫产权交易中心的会员单位,交易中心所有场内交易涉及到的评估、审计、法律、咨询等事项均需由这些经过认定的会员单位出具,会员单位从事动漫产权中介服务的工作人员也应当经过交易中心认定备案。

创建时段拟为:2010年至2011年;2010年集中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吸纳试运作,2011年起试营业。

二、开设交易项目网络申报系统,加强监管力度。目前国内尚无一部系统全面的监管动漫游戏生产、交易、企业资质认定、外资或外国产品引进方面的法律规范。而事实上,以地方性法规或部门规章的形式规范动漫类交易、审查的流程,规定进场企业交易门槛,便可实现初步监管。如将其与动漫企业认定及税收优惠等条件挂钩联动,则会有助于加大管控力度。对于外资投资国内动漫产业或外国动漫产品引进中国时,这种监管显得尤为必要。中心可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内容审核,引导其在中心挂牌,进一步提供项目推广、合作方引荐等服务。

建设时段拟为:2009年至2010年。2009年搭建网络后台,2010年上线试运作。

三、完善产业数据库功能。随着交易中心交易量的扩大,覆盖面的延伸,可以预见其在未来产业信息统计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便利。通过线上交易平台和网络数据库可以轻松地对从业单位、内容分类、项目种类、转化率、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等产业主要指标进行系统的采集,汇总,统计,分析。利用交易中心的平台建立国家级的动漫游戏交易数据库,将有效辅助统计机构的工作,更加有利于主管部门的产业监管及决策参考。动漫游戏产业信息库直接服务于决策层,对于产业总体状况进行正确把握,为行政决策的计划、立项提供基础信息。通过提供统计信息,将在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有效反馈,便于掌握信息,预见趋势,从而及时调整策略。

建设时段拟为:2009年至2011年。于2010年完成数据库构建和测试,之后通过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落地活动推广,丰富采集数据。

(五)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

贵州省文化厅、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贵州省文物局

项目背景和意义:

贵州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多样性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西部省份。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精神,探索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物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经过充分的沟通和研究,共同设立“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2006年,该项目开始前期的酝酿。2007年部分项目开始实施。2009年项目全面启动。

该项目选取贵州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不同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的若干村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村文化建设等有关工作,以“政府扶持、学术指导、科技应用、村民主导”的方式,推动村寨的全面发展,探索在多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保护与农村发展的手段和模式。

项目所选村寨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涵盖了苗族、水族、侗族和汉族等民族。这些村寨都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在村寨发展类型上,既有传统稻作农业村寨,也有手工艺村落,还有与清水江木材贸易紧密联系的商业村寨。在发展水平上,既有人均GDP不足1500元的村寨,也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它们都面临着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难题: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状态堪忧;村寨公共文化活动逐渐萎缩;文化设施缺乏;村寨发展动力不足等。

“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从理念到实施,都有别于一般文化建设或文化保护项目,而是一次将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和支撑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在多次的沟通后,各项目点的官员、参与的学者和民众对项目理念高度认同,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之中,形成了良好的项目实施氛围。在执行过程中,该项目在村一级上将各类文化建设项目有效整合,通盘考虑,尝试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项目也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强调学校、企业、科研的结合,既提出适度商业化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又创造了社科研究的平台和对象。此外,项目强调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良性结合。

项目内容和目标:

项目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六类。不同项目点的项目内容有一定的不同,同时各类项目之间有一定的交集,互相影响,协同进行。

一是村寨自然文化景观的整治:民居的修缮和替代性建筑的开发、道路整修、自然文化景观恢复和保护等。

二是村寨文化传承中心的建设:集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研究基地和接待站的功能于一体,整合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文化馆站建设的相关资源。

三是村寨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的制作:采取自下而上式的方法,制作村寨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四是村寨自然文化资源数据库及展示网站建设:运用数据库、网络等方式,对村寨自然文化资源进行管理、展示和传播。

五是村民能力培训:以提高村民发展能力为重点,通过建立村民合作组织,制定村寨发展规划,主导和管理项目在村寨的运行。

六是研究类:结合实践类项目的开展,进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等一系列的前沿课题研究。

具体到各分项目点,将在二到三年内,在各项目点开展以下工作:

1、锦屏县文斗村:以对文斗村所藏的锦屏文书和优质的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切入点,发掘传统资源(锦屏文书、传统契约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村寨的发展能力和社会影响。主要包括:文斗村锦屏文书数据库;文斗村自然文化景观保护;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中心;文斗村网站;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2、荔波县水利大寨:依托水利大寨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展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是水利大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的核心,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本项目将人类发展、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结合,旨在通过“三位一体”的方式,推动社区的发展。主要包括:(1)村寨遗产名录: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与村民的互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出村寨的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使名录体制与社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提升保护的自觉性。(2)水族文化传承中心:在村落中,以新的产权制度、管理模式、分配方式建设水族文化传承中心,使其成为村民所有的文化传承空间、学术研究平台和旅游接待中心,成为具备自身造血能力的农村“文化馆站”。(3)村寨环境整治与景观保护:村寨传统自然文化空间的整理,农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替代性建筑的应用等。(4)村民主导的乡村旅游:培养村民旅游组织,进行村民发展能力的培训,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帮助,构建村民管理、村民受益的旅游发展模式。

3、雷山县控拜村:雷山县控拜村是著名的苗族银匠村。本项目将以保护银匠诞生的文化土壤――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为重点,通过调查研究、社区扶助、村落文化景观建设和手工艺的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激活控拜村的传统文化记忆,探讨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控拜苗族银饰传承展示中心;苗族民居营造技艺延续与现代化适居性改造研究、实践;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村寨网站。

4、遵义:黔北地区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地区。黔北地区的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本项目将在此基础上,从文化保护和文化重建的角度,丰富和提升这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探索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文化的力量。主要包括:黔北民居现代化研究与实践;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模式探索;新农村建设多方参与模式探索;新农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5、从江县银潭村:从江县银潭村是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侗族文化资源丰富,以稻作为核心的农业文化富有特色,自然风光秀丽。本项目将充分挖掘村落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实践。主要包括:银潭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侗族文化传承中心;农业文化遗产登录与保护;村寨网站;侗族民居现代化适居性改造研究及实践。

(六)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

项目承担单位:

上海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上海市社区文化信息化综合服务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背景和意义:

东方社区信息苑是在全国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立项并全力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直接建在社区、面向普通群众的新型互联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东方社区信息苑以个性化和丰富化相结合的服务平台,集成包括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化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图书馆讲座、社区电子阅览室信息、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宣教资源,以及社区档案服务中心、社区青年中心、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中心、市民(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社区服务点、社区网络青年宫、社区校外数字课堂等全国众多社会团体资源。

东方社区信息苑突破传统手段,坚持技术创新。首先,东方社区信息苑拥有宽带内容专网平台,实现海量文化内容向社区服务终端推送;其次,拥有终端营业管理系统,支持门店终端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用户认证、上机、下机、重启、关机、警告等),同时支持多种用户管理,并记录其身份信息与照片、上网行为等;再次,拥有运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所有运营网点的运营流程和运营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主要有进销存、资产、人力资源等三个管理模块。该系统可以实现门店终端计算机设备的配置信息采集与汇总,门店资产管理、报修管理与汇总分析,以及区域、门店人力资源管理及考勤管理等功能;最后,拥有信息苑网络安全管理平台,可对机房核心设备进行更新升级,对网络安全管理功能进行优化扩充,通过技术过滤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绿色的互联网内容服务。

该项目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

项目的内容和目标:

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后,东方社区信息苑将在项目建设及内容服务上实现“三个延伸”,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好、更多、更新的文化信息服务。

一是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全覆盖。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和普惠大众的原则,今后将继续全力推进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国家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点、公共上网服务、有线电视“村村通”于一体的东方农村信息苑建设。将于2009年完成东方农村信息苑建设1600家,基本完成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在服务拓展上,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网络操作技能培训力度,扫清农民上网技术障碍,真正使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农村、惠及农民。2010年前,全面完成信息苑在上海的全境布局联网连锁,进一步释放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规模效应和普惠效应。

二是向家庭延伸,实现服务进家庭。随着电脑上网条件的日益普及,一部分社区居民对互联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家庭依赖程度加强,与此同时社区居民也会有进一步的内容依赖和期待。因此,东方社区信息苑宽带专网内容集成平台,将计划以实名用户和公益原则为基础,向拥有信息苑公益卡的居民,提供进入家庭的专网文化信息服务,积极推进与东方网、东方有线网络在数字网络电视方面的资源整合,挖掘信息苑在社区的集成推送优势,探索向家庭推送网络视音频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内容,放大和提升信息苑的互联网文化服务覆盖、辐射和能级。

三是向纵横延伸,实现资源互动共享。东方社区信息苑本身就是互联网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互动、共建共享的成果,今后,将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息苑渠道和平台的可互动性和可扩展性,推进与东方网系统的网络资源互动共享;与上海其他宣传文化资源互动共享;与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社区学校等场地资源互动共享;与教委、科委、体委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等社会资源互动共享;与面向社区便民服务的互联网文化事业企业商业资源互动共享,尤其是不断推进与全国文化信息化资源共享工程和长三角及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的资源形成互动共享,使东方社区信息苑成为最有互动价值的共建共享的互联网公共文化信息的服务渠道、便民平台和精神家园。

(七)区域文化联动

项目承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 吴江市文化馆

项目背景和意义: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江苏的最南端,位于江、浙、沪交汇处,人口78万,面积1176平方公里。近年来,吴江经济成就日新月异,综合发展实力位列百强县第九名(2006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吴江市首先呈现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需求总量激增,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趋势,这迫使城市必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水平。其次江、浙、沪周边地区同属于吴语地区,同质同根的渊源却又产生出不同的流派,形成差异的风格,各地群众在观看其他两地的艺术作品时,既熟悉又陌生,交流互补极为有利。三地的联动恰好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符合群众的艺术欣赏心理。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吴江市提出了以广场文艺演出为主要载体,旨在建立区域内文化交流、互动、共建、共创、共荣的机制和格局,以提升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服务力,促进区域内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目的的“区域文化联动”理念,并于2003年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实施“区域文化联动”项目。

纳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区域文化联动”项目,将在方法和手段上也有所创新,在政府文化投入力不足的情况下,集聚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资源,丰富文化联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文化联动的范围,实现区域文化的共建、共创、共荣,大大降低和节约群众文化活动的运作成本;在机制和体制也有所创新,项目的实施采用了市场运作、财政扶持等多元化方式,逐步将公共文化服务由单纯“喂养式”转变为“自给式”。

项目的内容和目标:

一是通过联合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联合江浙沪周边区域同质文化资源,有效地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不断突破群众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最大程度地提升群众文化的创造力、文艺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力。二是通过区域文化联动,打破在现有体制下政府文化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瓶颈”,通过优势互补,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最大程度体现群众文化的市场化价值,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两个效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三是通过联动,创新载体,创设活动,创优作品,提升吴江乃至江浙沪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彰显吴地文化的独特品格,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市场价值,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群众文化繁荣提高探索一条很好的借鉴途径。

进度计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