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民间艺术的种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们通常会将民间艺术的类别抽象的划分到非正式的艺术形式中去,认为民间的就是自然流露的,是延续传承中所遗留的非物质遗产,是非正统的。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由于民间艺术是各民族历年发展的、创造的、各类特色艺术文化的集合,是大众智慧的杰作,其种类之庞大可想而知。
1 简述民间艺术的种类
民间艺术其种类主要分为:装饰类、娱教类、用品类、生产类、祭祀类、民居等等。装饰类中年画,面具,脸谱,剪纸人们都颇为熟悉,另外雕刻、刺绣、草编布绣等则会较为陌生。娱教类有木偶玩具,泥玩具,陶塑以及皮影木偶等。穿戴类和用品类以及生产类,则更贴近于生活习惯,如手工布鞋、器具、农具等。这些都算是民间艺术的范畴。不同民族的习性会存在不小的差异,宗教信仰间也会各有所好,例如在祭祀方面,出现的神像以及供品间的艺术形态特征则颇为丰富。
2 映射在人文气息下的装饰民间艺术
2.1 年画
上面所提及的民间艺术中,装饰类的寓意更为浓烈一些。例如:年画是人们对于新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它始于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农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在过年时常常接触的习俗的、艺术的形式,大多会用来张贴或是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2.2 面具
面具和年画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寓意,也是节日庆祝或是戏剧里用来伪装的道具。当然面具的具体形式很不一样,有龇牙咧嘴的;有的憨厚可人的,总之面具的表情是来自于人们内心世界,是纯艺术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文化传承情趣。不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非常特殊的外在形式。由此看来,在造型装饰艺术中,面具算的上是一个特殊的领域。面部的表情的表现手法和色泽的搭配成为了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3 脸谱
脸谱和面具类似,但面具多搭配的是部落和图腾的寓意而脸谱则是与国粹相映衬。是属于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与舞台、灯光、服装、动作整体形态共同烘托着整个戏剧的动脉。不同的人物性格会造型不同。最熟悉的是丑的造型,鼻梁上的一小块白粉,现出了该角色的幽默诙谐。而生和旦面部的淡妆与净的重施油彩形成了素脸和花脸的鲜明对比。
3 “纯正”的民间艺术
从上面的民间艺术的装饰方面来看,每种艺术都有其独到的存在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发扬,从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挖掘创作的营养。因为它们有很朴实的品质。这和设计的初衷是完全吻合的,都是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每一件精微的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中国的民间艺术是基于各民族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于一体的精华。他们产生、流传、发展的丰富多彩,是民族色彩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对于生活中的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态度利用艺术的形式很自然的表达出来,记录着人们内心最纯正的、最真挚的、最善良的、最直率的、最热情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4 结语
从中国的民间艺术中我体会到了“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魅力,虽然不能用专业的美学标准评判,但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寓意等方向看,中国民间艺术是值得我们去感受、体会和鉴赏的“宝”。
参考文献:
[1]矫友田.《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世界》[m].金城出版社.2011.02
[2]包贵韬.《民间艺术读本》[m].大连出版社.2011.03
人们通常会将民间艺术的类别抽象的划分到非正式的艺术形式中去,认为民间的就是自然流露的,是延续传承中所遗留的非物质遗产,是非正统的。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由于民间艺术是各民族历年的、创造的、各类特色艺术文化的集合,是大众智慧的杰作,其种类之庞大可想而知。
1 简述民间艺术的种类
民间艺术其种类主要分为:装饰类、娱教类、用品类、生产类、祭祀类、民居等等。装饰类中年画,面具,脸谱,剪纸人们都颇为熟悉,另外雕刻、刺绣、草编布绣等则会较为陌生。娱教类有木偶玩具,泥玩具,陶塑以及皮影木偶等。穿戴类和用品类以及生产类,则更贴近于生活习惯,如手工布鞋、器具、农具等。这些都算是民间艺术的范畴。不同民族的习性会存在不小的差异,宗教信仰间也会各有所好,例如在祭祀方面,出现的神像以及供品间的艺术形态特征则颇为丰富。
2 映射在人文气息下的装饰民间艺术
2.1 年画
上面所提及的民间艺术中,装饰类的寓意更为浓烈一些。例如:年画是人们对于新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它始于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的老人和孩子们在过年时常常接触的习俗的、艺术的形式,大多会用来张贴或是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2.2 面具
面具和年画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寓意,也是节日庆祝或是戏剧里用来伪装的道具。当然面具的具体形式很不一样,有龇牙咧嘴的;有的憨厚可人的,总之面具的表情是来自于人们内心世界,是纯艺术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文化传承情趣。不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非常特殊的外在形式。由此看来,在造型装饰艺术中,面具算的上是一个特殊的领域。面部的表情的表现手法和色泽的搭配成为了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3 脸谱
脸谱和面具类似,但面具多搭配的是部落和图腾的寓意而脸谱则是与国粹相映衬。是属于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与舞台、灯光、服装、动作整体形态共同烘托着整个戏剧的动脉。不同的人物性格会造型不同。最熟悉的是丑的造型,鼻梁上的一小块白粉,现出了该角色的幽默诙谐。而生和旦面部的淡妆与净的重施油彩形成了素脸和花脸的鲜明对比。 3 “纯正”的民间
从上面的民间艺术的装饰方面来看,每种艺术都有其独到的存在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发扬,从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挖掘创作的营养。因为它们有很朴实的品质。这和设计的初衷是完全吻合的,都是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每一件精微的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的民间艺术是基于各民族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于一体的精华。他们产生、流传、的丰富多彩,是民族色彩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对于生活中的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态度利用艺术的形式很的表达出来,记录着人们内心最纯正的、最真挚的、最善良的、最直率的、最热情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4 结语
从中国的民间艺术中我体会到了“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魅力,虽然不能用专业的美学标准评判,但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寓意等方向看,中国民间艺术是值得我们去感受、体会和鉴赏的“宝”。
: [2]包贵韬.《民间艺术读本》[M].大连出版社.2011.03
目前,现代环境艺术作为一种交叉性较强的文化,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在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下,现代环境艺术创意依托于传统民间文化,呈现出本土化、传统化、民间化的特点。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理念,依托于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能力,集审美和实际功能为一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且获得现代人们一致的好评和喜爱。
一、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现代环境艺术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是众多环境系统的融合艺术,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室内设计等领域。环境艺术是以设计符合民众精神和生活双重需要的生存空间为最终目标,在设计过程中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符合事物发展方向,融合当地传统文化。
(一)艺术设计贴近自然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全球人民对于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中逐渐贴近自然风格,力求为人们提供一种舒适的感觉。
(二)要有整体化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宽广,现如今,一个城市的环境艺术从城市规划到建筑风格都呈现出整体性特点,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协调统一。
(三)要趋向民族化
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发展具有个性和共性。现如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渐渐偏向于民族特色,如日本的建筑物偏好室内设计全部显示出日本民族特色。总之,传统环境艺术中欠缺的元素历史性和民族性,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从民间艺术入手,发挥民间艺术的积极作用,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出符合大众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民间艺术是指将传统艺术按照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如诗词等的艺术创造不属于民间艺术范畴内。传统民间艺术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是普通老百姓,其创作的艺术品也是为社会底层的百姓服务的,所以传统民间艺术再发展并不仅仅是以审美价值为主要生存支柱,期间,传统民间艺术的种类离不开以下两种类别:
1.生活服务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可以归纳到生活服务类的艺术品种类繁多。为底层百姓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劳动等一般生活物质资料服务的艺术品主要有生活用品,如百姓创造的不同厨具等;服务于生产劳作用的,如纺织车;服务于穿戴方面的民间艺术种类最多且发展最为繁荣,如衣服上的不同刺绣图案;服务于百姓居住需求的主要有石头、木材、土等材质使用和各种家具的样式和摆设等。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生活服务类影响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在日复一日中形成了民间文化氛围,体现了社会底层对于生存质量的追求。
2.精神信仰类
传统民间艺术中主要为底层百姓提供精神信仰服务的主要有为祭祀祈福所用的贡品,如各种纸扎供具。第二种服务于精神类的是娱乐所使用的,如民间传统中的提供休闲娱乐的各种戏曲种类和游戏,如各种面具、玩偶,灯谜等。第三种是表达情感和内心需求的,如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总之,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实用性、传承性、工艺性。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到现代,其在现代文明发展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特点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传统民间艺术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域性
传统民间艺术带有地域性导致其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区域内的人民拥有不同的民族归属感,其所创造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带有地域个性的标志。如北方的服饰特点以皮、毛材质为主;南方的服饰特点以布、丝等材质为主。同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会将年画等粘贴艺术品运用到北方建筑室内设计中,将其发展成壁纸等艺术品,而南方应多潮湿天气,较少使用到这些民间艺术品。
(二)装饰性
根据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民间艺术在历史中主要发挥其实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实用性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中主要汲取传统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的装饰。如剪纸艺术的发展已然成为产业结构链。而许多建筑物的室内装饰中喜欢用到民间艺术品,如蓑衣、中国结等成为装饰品。
(三)情感性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了中国民间数千年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采用了传统民间艺术品种富含精神文明的元素,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民间传说故事的使用,白蛇传故事中的断桥、油纸伞等元素的使用,从而使现代环境艺术中带有民间百姓对美好事物的祝福之情。
(四)民族性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国百姓生存的哲学,反应了百姓的审美特点。总之,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往往那些具有民族性的设计元素具有独特性,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借鉴。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运用的几大特点,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现代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从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可以总结出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着审美作用和非审美作用。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审美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凝聚着普通民众上千年的精神艺术。首先,民间艺术具有质朴简练的审美特点,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人们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性;其次,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上具有和谐对称性,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继承到这种形式美感,形成现代环境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特点,如上海“新天地”商业休闲街区中对民间建筑材质的保存和应用,使得上海的整体环境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第三,传统民间艺术中内容的运用,丰富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元素,体现了精彩纷呈的审美感受,如北京民间文化习俗在王府井环境改造中的使用,使得王府井的休息场所、灯柱等富含了民间文化内容,糖人制作的铜像、糖葫芦铜像等的规划设计,使得王府井富含生活的真实性,使得王府井包含了浓厚的传统韵味,拉近了国内外民众同王府井之间的距离,体现出丰厚的审美感受。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情感共鸣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情感,其中包含对家人的情感、对时代的情感等。人们可以通过民间艺术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进行情感交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文化运用其情感特点,为一些建筑设计、装饰品等赋予情感文化,从而提升人们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归属感。如民间文化中运用五颜六色的布条来制作幼儿的衣物,表达对于新生命的祝福和慈爱之情。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五彩的布条设计成室内装饰用的抱枕、地毯等物品,表达对屋主的祝福,同时也表达屋主对来客的欢迎之情。另一方面,传统民间文化能够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带来祥和氛围,起到缓解现代人们生活紧张感的作用,如民间元宵赏灯猜灯谜的习俗,在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些城市会在商业主街道上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从而营造了快乐祥和的气氛,增添了现代人们生活的惊喜。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教化作用
传统民间艺术中蕴含丰富的道德文化,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艺术的使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现代人们的作用。如民间艺术中的年画、剪纸等图案,往往带有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意义。因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二十四孝”的铜像,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教化民众的作用。
四、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现代社会发展中,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中,传统民间艺术起着独特作用。因此今后环境艺术的设计构建,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实现环境艺术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长久发展。
作者:侯俊宇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4:226-227.
[2]蒋登攀.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1,(04):131-132.
[3]刘昕.传统民间美术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探讨[J].中国包装工业,2014,(16):72.
[4]王晓玲.论传统民间剪纸对民族特征现代艺术设计的作用[J].学术探索,2012,(09):160-162.
中图分类号:J607-4;G642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1982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从汉朝时期发展至今,中华民族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珍宝。除了桂林闻名天下的山水景观,还有很多古老的民间传统风俗和艺术活动也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为了能够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后代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当今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目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依据,为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发现更完善的开发利用方法,促进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大量潜在待开发资源
广西壮族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传统手工艺品,例如织锦、绣球、刺绣、铜鼓、雕画、陶瓷、画扇、编织等,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既是传统广西人民的工作谋生技能,也是发展到今天的重要文化载体。其中壮族的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当中,可见广西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富珍贵,从这个角度来看,广西民资民间艺术课程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为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二、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与环境分析
要了解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就需要对其具体内容体系和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1.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内容
首先需要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目前广西现有的民间艺术构成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民族绘画、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民风建筑,以及其他种类的工艺。对每个类别还能够进行细化分类,例如将手工艺品分为陶瓷、雕塑等等。针对每个种类独立开发课程资源,深入教学内容。
2.课程资源系统内部要素分析
根据有关学者对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系统建设的理论,可以根据课程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将课程资源系统非唯民间艺术思想资源要素、民间艺术知识资源要素、民间艺术体验资源要素以及民间艺术人力资源要素等。依据这样的要素分类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进行深入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教学中让学生系统的掌握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全方位的了解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
3.课程资源系统内外部环境分析
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环境可以有内部已有资源和外部潜在资源两部分组成。其中外部环境由各种民间艺术工艺技能和体验构成,在教学中依据艺术种类的不同将课程系统进行分类转化为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实践作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在艺术操作时间之后将课程反馈结果进行评价,结合现有内部教学因素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从而实现对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有效运作。
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转化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依据上文中对课程资源系统的要素分类,我们逐一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1.思想资源要素
树立和形成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思想观念是知道课程有效开展的首要环节,一方面思想艺术对课程的具体运作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指导课程内容的组成结构。目前在关于民族民间艺术教学思维方面可以借鉴广西艺术学院的方法,专门成立有门派的艺术促进协会,为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平台。还可以在教学资源利用中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兴趣课程,例如在传统钦州坭兴陶艺基础之上,将坭兴陶上釉作为学习内容,既能够传承传统手工艺,又能发挥教学的作用实现文化鞑サ淖饔谩>湍壳肮阄髅褡迕窦湟帐醯姆⒄乖谒枷肷舷喽月浜笫鼐桑造成发展速度慢等问题,因此定期不定期适当开展民间艺术公益活动能够促进民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2.知识资源要素
目前广西地区在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方面,知识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一些课程教学者本身没有掌握全面专业的知识内容,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阻碍,无法有效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内容系统化的编制到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当中,造成现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点淡化甚至消融的危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内容的组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将民间艺术课程的实施融汇到其他文化课程当中,例如历史、地理等等,并且给予相关的财力、人力无力支持,扶持民间手工艺者到校进行经验推广,理论结合实践的推动课程的开展,完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构成。
3.经验资源要素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资源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学者、管理者以及学生等,通过将他们自身经验、阅历以及其他相关经验的综合,将经验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内容个性化和具体化。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经验资源的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及较为系统的思考和解决过程,然而目前广西地区开设的相关课程较少,因此没有形成可行使用的经验资源,但是借鉴其他地区的参考价值低,不符合广西地区的具体情况。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措施鼓励有关院校和机构开展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逐步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课程教育资源,并且逐步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结论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从理论角度来说,开发利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将教学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民族自豪感,能够将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目前广西地区很多院校开始积极开展艺术专业项目,但是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项目少之又少,说明地区对该板块的内容没有充分的重视,如果能够积极开发利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并在教学中推广实施,那么可以带动民族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广西传统文化产业、创意设计产业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很重要很现实的时代意义和需求,应当积极从内外部环境完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广西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课程是我校2008年针对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以甘肃地区民间美术为主,并结合其他地区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艺术特征,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课几年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并成为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门课程。回顾几年来这门课程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既有经验的积累和收获,又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
课程开设之前我们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一是对学生具体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我们对在校一至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随机访谈,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对民间艺术都有所了解,但仅限于知道几个不同种类。极少数学生对一些民间艺术种类有较深入的了解,主要因为参与过家乡民俗活动或者民间艺术创作,多数学生对民间艺术基本知识、艺术特征、创作特色和蕴含的文化意义都了解极少,充分显示学生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知之甚少,民间艺术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对大学生来说严重缺失,充分显示了这门课开设的必要性。
二是对已经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梳理。当前,学校已经开设了《音乐修养》、《美术欣赏》和《艺术美育》等课程,没有独立的关于民间艺术的课程,即便开设课程中有部分相关民间音乐、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的内容,但因为所占比例极少,讲授中大都是简单介绍,缺乏更深入的探讨,因此将民间艺术作为主要内容引入课堂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空间,为学生提供更新颖的艺术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借助民间艺术强化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教育,特别对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更利于从这一方面接受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其文化素养。
三是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对课程进行定位。因为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公共艺术课,必须兼顾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对文化意蕴较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又要体现其普及性,即从更广面上对民间艺术相关基本问题及作品进行赏析和介绍,还要兼顾其趣味性,有一定的学术性。
学校所在地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古丝绸之路穿越全境。境内有汉、回、藏、东乡、保安、裕固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存,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呈现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家辈出,艺术成果丰富,艺术特色鲜明的特征。这些带有原生态味道的民间美术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传递着深厚的文化信息,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有鉴于此,我们最终确定以甘肃地区民间美术为主要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同时将其他地区的民间美术种类引入课堂,形成一个可以比较和凸显特色的大的民间美术研究背景。因为甘肃地区民间种类丰富分布很广,最后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如庆阳香包刺绣、陇东皮影、临夏砖雕等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又因为有些民间美术有很强的工艺性如民间泥塑、雕刻,所以征求各位专家老师的意见后将课程命名为《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
二
在此基础上,对整个课程教学活动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设计。
首先,调整教学理念,从多元化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通过多年艺术教育实践我们已经感觉到单一化的教育教学必须摒弃,多元化教育教学方式才是出路。多元化是基于当今多元文化共存发展并影响这个社会进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认识和感知事物的方式,要求以更开放的态度面对不同观点,尊重多元文化价值,从多个视角和概念认识和解释世界。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强调教师既是知识的主要传导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对话者,提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重视整个教学的多元化设计。就本课程来讲,因为以提高审美能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形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多角度考虑,以多元化方式进行设计,构建一个开放的、多维的、立体化的民间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多角度体验、感受和把握民间美术,全面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水平。
其次,精挑细选,对课程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甘肃地区民间美术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陇东皮影、临夏砖雕、天水雕漆、甘谷脊兽、兰州刻葫芦、裕固族刺绣、藏族服饰、夏河拉卜楞寺唐卡 、酒泉夜光杯等,为教学资料收集和选择提供了比较便利的条件。经过反复比较斟酌,最后选择了甘肃民间刺绣、甘肃民间剪纸、甘肃民间皮影、甘肃民间雕塑等五个大类为主作为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庆阳香包刺绣、庆阳剪纸、环县皮影、临夏砖雕、兰州刻葫芦、傩面雕刻等不同种类的民间美术。之所以选择这些内容,主要因为:一是这些民间美术品类是甘肃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有众多关于它们研究的文章和著述,基本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的认识和观点,为课程理论化、深入化奠定基础。二是尽管品类不同,但其包含的民间艺术创作思想、创作心理、造型手法和特色,特别是它们显现出的地域性特色和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都表现出一致性,是共通的,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和领会传统文化的意义。三是这些民间美术品类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最接地气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较多的民间美术作品,加之多数是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品,易与学生产生亲近感。确定这些内容,主要是想借助多品类的民间美术,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充分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意蕴,热爱学习传统文化。
再次,以实践为主,对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设计。选择了教学内容又应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怀特海曾精辟地指出:“学习过程存在一种从属的应用性活动。”①■杜威认为真正的知识和富有成效的理解是探索和行动的产物,未被应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实践体验才可以完成知识结构建构,产生有效学习。艺术是十分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靠学习艺术的人自己体会和感悟,这种感悟需要在具体情景中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即只有通过亲身接触才能获得更多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艺术的学习也一样,如果能深入其中亲自实践,获得的感受和认识就应更加丰富和全面。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实践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并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做、画、演、观、找等方法。
所谓“做”主要指在学习中以技巧学习和创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课程中民间剪纸、版画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画、剪、刻、印等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同时在创作中感受和体会心理状态变化,把握造型和用线规律和特色,通过这一系列过程逐渐领会蕴含其中的文化意义。所谓“画”主要是针对皮影造型和傩面造型赏析等内容,让学生结合皮影、傩面造型的规律和艺术特色,根据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和感知进行人物形象设计,并以脸谱的形式描绘下来。“演”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民间艺术活动中,课程中关于皮影和傩面的赏析离不开它们依托的表演,鉴于此尽量提供一定表演空间和场所让学生参与到相关表演活动中,在唱、念、演中进一步获得对皮影和傩面造型的认识和感受,充分感受到奇特的艺术魅力。“观”主要指观摩相关视频材料,因为条件所限有些民间美术作品很难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制作方法的介绍要借助视频材料,以便让学生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另外,以开放课堂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民俗馆等,以便同民间美术更近距离接触。还有“找”就是自己发现身边的民间艺术作品,一般是课前先提出要求,设定目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身边的民间艺术家,发现民间美术作品,收集整理资料并加以总结。主要是督促学生不断发现和感受身边的民间艺术,培养一双真正发现美的眼睛。
当然整个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因时因地加以调整,以更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状况,或者以动手为主,或者观摩与动手相结合,或者表演和讨论穿插,等等,总之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宽松、更开放、更活泼,充满动感的学习环境,期望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学中不但重视教师指导、引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同时借助理论知识的介绍铺垫和最终回顾、讨论和总结,完成整个教学工作。
最后,全面考虑,对课程形式进行多元化设计。改变目前民间美术课程只注重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设计的状态,充分考虑课后学生的拓展学习和知识巩固。主要包括:第一,开发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借助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手段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计划地自主学习和反复学习,加之信息含量巨大,更利于学生建立符合自己学术兴趣和适应性强的知识结构。根据网络课程明显的优势,我们开发了《陇上民间工艺品赏析》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同步呈现,一方面是将课程素材、作业完成、问题讨论等通过网络呈现,使课后拓展学习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将大量甘肃地区的民间艺术资源(图片、视频)等纳入其中,对有限的课堂教学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第二,建立了学校网络艺术平台。用于教学共享的艺术教育网络平台――《馨・漫步》,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艺术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大量有关艺术的图片、音乐和文字等信息材料,特别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扩大学生学习艺术的视野,拓展艺术教育渠道。第三,建立了艺术论坛群。利用群的方便、快捷等特性,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相互沟通艺术信息,共同交流艺术心得,展示艺术作品的良好互动平台,营造了自由、宽松、有趣的艺术交流氛围,让学生课余也能感受到艺术的存在和魅力。
三
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将甘肃地区民间艺术的丰富资源引进学校艺术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欣赏甘肃民间艺术,了解甘肃历史文化及传承规律的环境,创设了良好的了解、体验和感悟民族文化艺术的平台。同时,为学生从这一角度体验、感受和享受艺术创设了新的空间,既有利于推进甘肃与其他地区文化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又为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继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将不同民间艺术以适当形式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不断提炼和完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情景与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受益良多。有同学认为通过自己创作作品和比较分析,终于对哪些作品好,好在哪儿有了进一步认识;有些认为对甘肃地区特有的一些民间纹样的特征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些认为对如何欣赏这类作品有了较深的感受,有些学生要求教师再介绍一些制作方法,等等。总的看来,这门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学校一门较有特色的艺术课程。
第三,通过本课程建设和教学探索,促进了学校其他民间艺术课程建设和实践,我们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发为基础形成的各类民间艺术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运用和总结,强化了课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层次较为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群,充实了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多角度强化了艺术教育效果。
第四,借助网络技术开发的艺术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艺术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大量有关艺术的图片、音乐和文字等信息材料,特别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资料,扩大了学生学习艺术的视野,拓展了艺术教育渠道。
四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各方面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因此应该不断结合这种改变加以调整。随着教学实践不断进行,一些问题逐渐显露,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
首先,如何将甘肃地区民间艺术这些丰厚的资源嵌入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网络艺术、艺术美育等相关课程模块之中,有点有面地嵌入其中,让学生对甘肃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与艺术地理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因为这种了解必须建构在艺术学知识体系之中,学生才能将民间艺术中的艺术精髓内化于心,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在新时期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成为可能。
其次,因为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专门从事民间美术研究的,对于民间艺术一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实际接触比较少,导致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仍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更多地仍停留在对民间艺术表象的关注,缺乏对其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关注,不利于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供机会使教师深入研究民间艺术,从民间艺术中汲取更多有益的营养,丰富民间艺术理论知识,扩展自身知识储备,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最后,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教学设计的结合仅限于如何将欣赏内容用媒体技术呈现出来,缺乏课后网络技术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的探索,无法展示更多优势,达到预期效果。即与艺术教育教学需要相适应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等应用整体能力不足,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挖掘和创新,对信息的合理利用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
注释:
①付殿英.遥远而有震撼的回音―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及其深远意义.外国教育研究,2004,12.
参考文献:
[1]毛攀云.地方高校如何讲述民间艺术――以梅山民间艺术为例.高教探索,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