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音乐分层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

篇1

即使有一些学校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并不乐观,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为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歌曲的领唱,很少引导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还有一些教师在介绍音乐作品的时候,只是对音乐作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学生无法深入音乐作品内部去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会降低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音乐鉴赏中采取分层鉴赏的原因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的环境以及个人努力的程度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想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就应该制订适合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与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也可以说对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是音乐教学实践的延伸,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而我们所说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对百首经典名曲按照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进行划分是一种相对来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小学音乐鉴赏中进行分层鉴赏的方法

(一)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

一个班级的学生受家庭教育和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因为从小学习音乐或受家庭的熏陶而具有较强的音乐素质,他们不仅能够简单地鉴赏音乐作品,而且还具有较好的音准和较强的节奏感,这一类学生在进行百首经典名曲鉴赏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基础。而还有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对音乐接触较少,就会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出现能够听出音高唱不准;听过音乐作品但不能对其进行鉴赏的现象,这种学生大多数对音乐学习充满了兴趣,愿意去学习,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取得较好的成绩。此外,还有一类学生非常排斥音乐,他们根本不喜欢音乐,这一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自身学习态度的制约,影响学习效果。

对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是一项较大的学习工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类。百首经典名曲中既有以演唱为主的歌曲类音乐作品,以欣赏为主的欣赏类音乐作品,还有以演奏为主的器乐类音乐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按照不同的学习层次将学生进行分组。如,给课后集中班上学习乐器的学生介绍一些器乐类的经典名曲,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钢琴曲《天鹅》、二胡曲《赛马》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习。由于学生正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对这类音乐比较感兴趣,他们也愿意在课后花时间去学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还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鉴赏。对于那些喜欢唱歌、音准较好的学生来说,在课后或者是课堂教学中,推荐学生去听一些歌曲类的名曲,如《黄河大合唱》《弯弯的月亮》《太阳出来喜洋洋》等,让学生先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为深层次地了解歌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那些对音乐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将百首经典名曲放到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欣赏。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分层、图形等方式开展鉴赏活动。

在对百首经典名曲进行划分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歌曲类的音乐作品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将其划分为中国歌曲、外国歌曲,将器乐类的音乐作品划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或鉴赏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作出恰当的鉴赏。

(二)重视课后鉴赏对课堂鉴赏的补充作用

在音乐课堂上进行百首经典名曲的鉴赏,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鉴赏,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如,百首经典名曲中的《夏夜》这首歌曲,从歌词和曲调上看是一首简单的、填充式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歌曲活泼天真、充满童趣,充分表现了夏夜中萤火虫漫天飞舞的可爱情境。在学习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对这首歌进行简单的聆听和学习,并对歌曲的创作背景等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此外,由于这首歌是二声部的歌曲,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安排音色较好的学生对第一声部的主旋律进行聆听并演唱,安排音准较好的学生负责第二声部的鉴赏和实践。等到这一教学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双声部进行聆听,并教学生演唱《夏夜》这首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歌曲进行讨论,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学习信息对教学方式进行整合,在教学生学习歌曲的同时,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

这种将课后鉴赏与课堂鉴赏相结合的分层鉴赏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还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百首经典名曲的校本课程,从而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许多音乐课堂教学中,参差不齐的学生生源构成的学生素质现状使得音乐课堂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就必须改变旧有僵化的教学方式。

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将音乐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及音乐课程内容和学习音乐方式进行重组;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和辅导。学生因材择学,学习音乐能力、积极性、兴趣都得到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一、了解学情

在学期开始时,以调查问卷、听唱、音乐知识问答、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形式进行诊断性评价,进行音乐基本素质测验,建立学生档案。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识别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当安置学生,以作为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的依据。

二、课堂教学分层

(一)教学预设 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按照音乐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几个层次,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A、B、C三级指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时,教学目标就可以预设分层要求为:C级指标能够在钢琴或录音的伴奏下,较完整地演唱歌曲《丰收之歌》中的一段,要求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B级指标能够在伴奏下,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较完整地演唱《丰收之歌》,要求75%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A级指标能够在伴奏下,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并富有感情地演唱《丰收之歌》,要求30%左右的学生能够完成。A级指标为最高要求,其要求中包含B和C级指标要求,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要求。

依据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分层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完成B级指标,同时兼顾C级指标和A级指标。力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C级指标,75%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B级指标,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30%左右的学生可以额外提高要求,布置加强任务。课堂教学进度以学生完成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要求为准。

教师教学目标分层后,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中选择自己实际可行的歌曲、音乐欣赏、器乐、舞蹈、活动创作、戏曲等学习目标。这种突破了 “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全班”的传统教学的做法,体现了音乐教学的 “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的教育理念。

(二)平等参与 小组分层

音乐课堂分层教学首先是分组,往往有的分层教学教师会把学生直接分成ABCD优良中差几个层次,这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分层教学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中万万不可取。老师课堂分层教学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教学的时候尽量做到隐形分层,就是不直接按等级分层分组,保护学生心理的一种分层组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个性特长、兴趣和音乐知识水平现有状况,采取抽签、随机、按座位、自由组合等方式,学生自由选择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推举出1名有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拟定为小老师)。他们可以是音乐不同方面特长的互补组合,也可以是相同爱好的共同组合。

比如,学生选择“歌唱组”时,有一两人歌唱的很好,其他可以是喜欢唱或喜爱聆听歌曲的同学,没有特长;“舞蹈组”组合中一两个人有舞蹈学习基础的,其他可以是舞蹈爱好者或是好朋友,并无特长;选择“器乐组”的有吹竖笛特长的学生,有电子琴特长的学生,有小提琴特长的学生,其他几个学生可以什么特长都没有,但是他们特别喜爱乐器的演奏。还有的小组是为自由组,音乐学习以及音乐欣赏都是随机性,无定性的组合。如此,等等不同的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小组就产生了。

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学生的不同水平,而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是自由的、和谐的、平等的、无等级之分,使各个层次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交流合作 互动分层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选择以主题为主的本组学习合作分层,也可以选择以形式划分的跨组学习合作分层。如:学唱《丰收之歌》这一节课时,“歌唱组”中一人歌唱的很好的同学能够完成最高A级指标,他可以帮助本组其他同学完成B级指标和C级指标要求。完成本组内的合理的帮扶分工第一层任务后,还可以跨组向“舞蹈组”同学学会一个相关的新疆舞的动作,“舞蹈组”的同学完成本组内的第一层指标任务后,也可以跨组向“歌唱组”同学学会一个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怎样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同小组内或自由选择跨组与其他小组组间的学生通过各种“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切磋、讨论,相互启发,诱导表现手法,探索音乐表现技能的深度及艺术审美的答案。引发学习的问题,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学习,根据内容,音乐表现形式,完成较有一定难度的多层次音乐表现方式,并相互传递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而教师则要提供必要的音乐表现实验设施,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一个“动而不乱”的课堂,小组讨论到什么时候为止,以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C级指标为终止;教师及时展示与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使小组成员获得成功、获得自信,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合作热情。

小组自由合作分层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多方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张扬个性。同时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也得到了增强和增加。

(四)适当引导 辅导分层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个别辅导。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班级30%左右的学生和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要重在指导自学提高,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密切关注,尽可能的给予相应的指导,并鼓励和引导他们以自身特长切实帮助其他同学的音乐学习。对一些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甚至音乐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厚此薄彼,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应看到学生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

三、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监督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课程评价改革更加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尤其要着眼于音乐的“人性化”而非“标准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程度,制定分层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同值”,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多层评价。

(一)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音乐课堂分层教学中,要有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教师要使教学评价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回答、交流、唱、奏、舞、创”等学习行为,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客观的评价,可以多采用“支持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对于能够完成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班级30%左右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可以适当额外提高要求,布置课外加强任务。

(二)开放阶段性评价

在学期中期末进行阶段性评价,举办一次“音乐沙龙”活动,以自然小组为单位,个人参赛或集体合作参赛。让同学们在演唱、演奏、舞蹈、知识抢答、作品听辨等方面自由选择找到一个“最近发展区”,选择自己能够做到的项目,展示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效果。

(三)综合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分别以“班级音乐会”和“音乐评价测试”(卷面涵盖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听辨、音乐评论等)两种终结性评价。“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这是一种定性述评。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学生的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激励的目的。“音乐评价测试” 是一种定量述评,教师ABC三级指标的不同要求将试卷难度比例确定为6:3:1(60%为C级指标内容,30%为B级指标内容,10%为A级指标内容)。

音乐教学评价还要利用各种评价源,展开学生之间的自评,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家长和社会之间的他评,这些都是分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各种层次的评价,教师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要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改进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分数,而是看重学生学习过程、主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后应归纳入各自层次学生的群体中去比较,进行动态分析,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他们自己设计的发展蓝图下都能发展进步。

经过音乐课堂分层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成功源于对教材的理解,基于对学生的设计,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在音乐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音乐潜能”是音乐课堂分层教学目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的差异,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所有学生都能因材择学,积极主动地性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新课程理念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音乐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一度让我们看到了音乐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活力,充满诗意的精彩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音乐课堂教学却发现,目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很多音乐课堂教学仍然呈现出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的状态,“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学习者的愉悦。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直面这些现实问题,打造有效课堂。笔者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运用意境,丰富情感

在音乐的语言世界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情绪和意境,它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都融入其中。从音乐美的本质上说,音乐的进行过程,实质上就是音乐情感的表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着人间的真善美,使自己的情感受到洗涤、陶冶。对于小学阶段来说,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所选歌曲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

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完成的过程。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每次在进行创编表演的教学活动时,我常常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需要什么,或者和他们一起进行创编,有的时候,我还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和学生一起快乐的表演,比如:在执教《划船调》一课中,学生完全唱会歌曲后,要求学生聆听教师用歌声提出的问题,根据曲调填词进行回答,同时学生也可以模仿着提出问题,教师来回答。如:生:“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呀?什么圆圆在水间?”师:“太阳圆圆在呀在半天呀,荷叶圆圆在水间。”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里,关注的是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教师的喜怒哀乐有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程度,教师更多地走入学生中去,课堂中就会有更多的欢声笑语。

三、注重差异,分层施教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差,相对说老师讲得太深,听不懂,没兴趣,所以干脆不听不学;二是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老师还说来说去,感到腻烦,不愿意听。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做到“精讲活练”,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期望,给予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期待,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时,可以有意识的根据学生性别、成绩、性格、能力等方面的相对差异,进行异质分组搭配,并且在小组活动设计上分层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能体验成功。如,在教学歌曲创编表演这个环节时,我经常有意识的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里都能有一个“活跃分子”,对于那些“活跃分子”较多的小组,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把歌曲唱好,而且创编的动作尽量符合歌曲的需要,进行器乐伴奏的节奏也要富有变化等等。采取这种“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的分层施教的策略,可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人人都感到“我能学”、“我会学”,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极创设学生乐于合作的情境,以境激情,以趣促学,让学生具有合作学习的心理准备。例如,教学低年级歌曲《大鹿》一课,歌曲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大鹿。一天,大鹿站在房子里,打开窗子向外一瞧,不好,一个猎人正在追一只小兔,小兔急忙跳过来敲着大鹿的门说:“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大鹿把门打开说:“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拉紧。”同学们对这首歌曲可感兴趣了,一边唱一边就动起来。有的小朋友做出大鹿伸长脖子向外看的动作,有的小朋友做出小兔咚咚敲门的样子。因此,我提出分组分角色表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演大鹿,有的演小兔,有的演猎人,从他们的表情、动作和歌声里,我感到了他们对小动物的关爱。表演结束,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都开动脑筋想像出各种各样的结局,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体验到了音乐的情趣与魅力,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及时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是指挥棒、是导向。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因此,对学生音乐学科成绩的评价应注重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的评价,要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及时有效的评价与表扬,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非常注意对学生平时课堂学习情况的分层评价,经常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对音乐情感、速度、力度、节奏等把握情况,而且我对学生评价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对个人或集体评价奖励的形式有小红花、红五星、小红旗、小印章等等,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等评价形式相结合进行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充分考虑用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出差异性、及时性和激励性。

篇4

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比,要提高效益,就要减少投入,提高产出,尽力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产出包括质量与数量两个方面,质量是效益的前提与核心因素。提高钢琴教学效益,就是在师资、设备等条件难以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在招生规模扩大的形势下,努力保证教学质量。研究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效益问题,基于如下两点原因:第一,高师钢琴教学条件难以适应学生规模扩大的现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满足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潜力,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但是,高师音乐教育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其中最突出是由于扩大招生而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导致教学效益不够理想。第二,高师钢琴课程教学需要比较雄厚的办学条件。钢琴教学的特殊性表明,其更倾向于个别教学,从而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但高校钢琴教学受到师资、课时、财力等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如何提高钢琴教学质量?这是摆在高师钢琴教师与管理者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突出钢琴教学的师范性与应用性,科学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标与要求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确保高师钢琴教学质量,首先要把握相应的钢琴课程教学标准。高师钢

琴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术与技巧,这是基础要求;二是掌握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钢琴教学基本功。归结起来,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学习音乐的重要的学习工具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将来从事音乐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对钢琴演奏技能非常重视,但却忽视了钢琴课程的师范技能。因此,围绕高师钢琴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应把钢琴演奏技术基础、钢琴教学技能等内容作为钢琴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针对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不够重视师范性的问题,教师应加强钢琴教学技能培养。教师要始终牢记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明确高师培养的是面对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应用型人才,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学了能用才是有能力。在钢琴教学中体现师范性,具体而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音乐教学方法,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五线谱和简谱,同时掌握即兴伴奏技能。

钢琴伴奏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学生钢琴应用能力高低的有效手段,即兴伴奏能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知识再创造的实践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钢琴即兴伴奏技能是高师钢琴教学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必须加以重视。第一,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即兴伴奏的编配能力。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及个人专业技能不同,让不同的学生为歌曲配弹伴奏,就会有不同的编配方案和弹奏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和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准确地选择适合该歌曲内容、情绪的伴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的欲望。在学习中,教师可精选有一定代表性的练习曲和乐曲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不仅从技术上过关,而且深入作品,从作品中吸收有营养的成他,同时有机地与即兴伴奏结合起来。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伴奏中学会灵活运用,借鉴原谱中好的地方,应用到同类的歌曲伴奏中,提高伴奏的水平。第二,选择中小学、幼儿园歌曲进行钢琴即兴伴奏训练。要选择学生易于理解,富有少儿情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情,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艺术水准较高的经典歌曲作品进行钢琴伴奏训练,可从中小学、幼儿园音乐教材中选取训练素材。第三,努力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唱技能。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不少教师与学生只弹不唱或只唱不弹,弹唱兼备者可谓寥寥无几。究其原因,长期以来,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方面,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弹唱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高师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钢琴即兴伴奏的技能和方法,而且在教学伊始就要将“唱”纳入其中,给学生做榜样,为学生未来从事的学校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弹唱基础。

二、根据教学对象的钢琴基础与学习目标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置于各层次学生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共振效应,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目标,实现“利用个体差异,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1]

1.实施钢琴分层教学具有其现实依据与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是教学对象钢琴基础与学习目标的差异性。近几年来,由于扩招,考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增多,而他们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只学过几个月的钢琴,准备两首曲子来应对考试,没有钢琴基础。还有的以其它乐器考试加分录取,对钢琴一无所知。此外,教学中,钢琴学习基础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导致钢琴学习目标有不同的定位。学得好的学生想把钢琴演奏发展为自己的特长,远远超出了专业教学目标要求;而钢琴学得较差的学生只想基本达到专业教学目标要求,并无较高要求。因此,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既然教学对象的钢琴基础与学习目标具有差异性,那么就应从教学对象的不同情况出发,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2.钢琴分层教学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并通过科学编组来组织实施。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是以统一的专业教学目标与要求为前提的,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和学习目标,钢琴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超过统一的专业教学目标与要求,但钢琴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能低于统一的专业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后者教师可适当延长教学时间,最终使他们基本达到本专业统一的钢琴教学目标与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组织开放的、相对独立的菜单式学习材料(或称教材),并附组合要求与规定,以便供学生根据要求自己选择、组合。教学进程也应分层设计,根据不同层级的学习情况,科学衔接自选材料,构建钢琴学习进程或阶梯。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实施“小先生”制,组织学生相互观摩、切磋,实现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对学生实行同质编组,以便发现同样的或相近的教学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如此,尽量利用现实的教学资源,实现“利用个体差异,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

三、利用不同授课模式的优点,实施多元授课

多元化的钢琴教学授课模式一般可分为个别课、小组课、班级授课等形式,后两种合称集体课。

1.钢琴集体课教学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钢琴教学成本上升。钢琴集体课将一定数量的学生集中起来学习钢琴,能减少师资,节约成本,可以满足当今的学校办学要求。此外,在集体课上有弹、有听、有想、有议、有问、有答,方便观摩教学,从而有效地利用学生这个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钢琴集体课不仅适合众多钢琴学业程度相近的师范生学习钢琴弹奏技术和技巧,而且钢琴教学的共性问题都可采取集体课的形式讲授,比如钢琴作品分析、钢琴发展史、钢琴教学法、钢琴伴奏理论与技术、钢琴演奏理论等。

2.个别课的特点。个别课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最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可近距离地与教师沟通学习心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及时地加以解决,教学效果较好,但耗费了大量的师资,而且不利于学生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在个别课上,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可采取鼓励、建议、启发等方式指导和激发其弹奏。

就钢琴教学的个别课与集体课而言,二者各有长短,相济互补。一方面,许多在个别课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集体课上得到解决。在集体课中教师可把一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一次性讲完,从而有效地避免个别课的许多重复工作,节省师资,提高教学效率;在集体课中教师可进行重奏、合奏等在个别课中无法进行的训练,还可通过个别学生演奏,其余学生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也可通过课堂评比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课堂互动,提高课堂质量。另一方面,学生由于受其性格特点、训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乐谱、技法与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往往表现出不均衡、不协调,教师要与学生之间进行个别沟通与交流,而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和钢琴学习差距的拉大,应逐渐增加小组课和个别课,这对于钢琴课程学得较好的学生而言具有特殊意义。钢琴教学的个别课与集体课相辅相成,各有所长,不要以为集体课就不可能有质量,钢琴集体课与降低教学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只要用得恰当,遵循钢琴教学规律,集体课同样可以有很高的教学质量。就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而言,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应考虑多用集体课的形式授课,以便提高教学效益。

四、指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

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练琴时间。大学生空余时间较多的是寒暑假和双休日,应在此时间段给学生增加钢琴学习内容和作业量,力争使学生取得突出进展。学生每天的练琴时间最好固定下来,习惯成为自然,练琴就会成为每天的生活内容。学生还应采取积少成多、化整为零的办法,利用空隙、闲散时间练琴。实在没有时间,学生还可采取“心练”的办法,即在面前无琴的情况下,设想心中有琴。实践证明,这些都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能长期坚持,定能获益匪浅。

篇5

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层音乐师资,在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钢琴课无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钢琴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长期以来,高师音乐学专业钢琴课教学大多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把师范性放在首位,使一些专业演奏能力很强的学生却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本文从分析目前高师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就高师的钢琴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

高师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模式,而音乐学院的教学目标与高师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近年高师在教学上也做了不少改革和尝试,但远跟不上中小学课程的改革。

(一)学生钢琴水平整体质量下降

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考生看到音乐专业高考的便捷,使得不少专业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混入高等音乐专业的队伍中。特别是钢琴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了应付高考而硬弹得一首曲目根本不能说明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给高师的钢琴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高师钢琴教学观念的改变比较滞后

近年来我国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改革比较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却远远跟不上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出现了较大的脱节,这给高师的钢琴教学也带来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三)钢琴教学模式的单一问题

钢琴教学一直以来就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虽然近年来,各个院校的音乐专业增加数码钢琴的教学模式,但如何发挥好数码钢琴的优势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很多院校的数码钢琴教学,仅仅只是改变了教学形式,而教学的方法还是以前的。

(四)钢琴教学内容的不全面

高师钢琴教学应该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师,按国家教委的相关要求,不仅具备能唱、能跳、能弹、能演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能讲、能编、能写的能力。在一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音乐活动的编排、指导能力和一定得理论研究能力。而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还不够全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师钢琴教学观念上的改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高师音乐学本科专业钢琴教学应突出师范性,切实为中小学音乐课师资服务;了解钢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钢琴艺术发展简史以及钢琴演奏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能演奏中等程度的乐曲及伴奏曲,突出为歌曲配弹伴奏能力的培养并与声乐教学相结合,具备自弹自唱的能力;具备理解、分析、鉴赏钢琴音乐作品及演奏风格特点的能力,准确表现钢琴音乐作品;掌握钢琴教学的基本方法,能胜任基础钢琴教学,能辅导中小学课外音乐活动。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的观念上,我们应在立足于高师音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高师钢琴教学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手段。

(二)高师教学形式的改变

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目前高校的师生比也在拉大,高师钢琴教学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应改变为“一对一”和“一对几”以及分层次教学等教育形式。各高师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而有各自的教学形式,将高师钢琴教学“一对一”和“一对几”以及分层次教学的形式合理安排使用,如:分层次教学可以贯穿大学四年,在入校时通过钢琴考核,具有比较好的钢琴基础的学生,可以进入分层次教学,进行重点培养。“一对几”的教学形式可在大一、大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钢琴基础。“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可在大三、大四中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对于教师来讲,应当合理利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做到扬长避短,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促使我们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还有数码钢琴集课的形式,数码钢琴集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数人进行集体上课,它不是个别课的集体化,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集体化。 因此,教学方法应以特殊的教学模式相吻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即兴的表现法和引入、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比较演奏方法和模仿表现法等,都可以融入到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来。

(三)高师钢琴教学的内容改革

1.加强钢琴即兴伴奏的培养。钢琴即兴伴奏具有极强的的实用性。应该从一开始的钢琴教学上, 就要明确钢琴弹奏技巧和歌曲伴奏之间的关系,将弹奏技巧转化为熟练伴奏的相关材料,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提高。在实用性教学中浸透技术性训练伴奏是一种最常用, 最实用的演奏技能。我们的教师就应将这些演奏中所遇到的伴奏音型向伴奏技能上引导, 让学生理解不同风格的歌曲应该与哪些伴奏音型相匹配。 并且和学生共同分析和声的运用, 试着让学生把中外的优秀作品变换伴奏音型按照原有的和声进行演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由学习到分析、借鉴和再创造的能力。1另外,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中有自弹自唱的能力,通过对即兴伴奏的培养的同时也可加强对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训练,从而达到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

2.加强民族音乐作品的培养。《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这就要求高师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通过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技法、表现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钢琴音乐文化。

3.加强钢琴教学法的培养。钢琴教学法有别于其他普通理论课,可以通过理论课、讲座课与演奏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从满堂灌的形式转变为让学生参与的示范教学。学生如何把学到的理论概念及时转化于实践中,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教师在教学法课上应从以往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向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静态的钢琴音乐文化赏析向钢琴教学动态的能力结构拓展转移,这也是钢琴教学法课程的一种重要授课方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钢琴教学法知识、钢琴民族音乐知识、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钢琴自弹自唱能力等,对于他们开展课外活动的辅导工作以及钢琴的普及教育有深远意义。通过以上对高师钢琴教学的一些建议和改革,有利于提高钢琴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一定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备 注:

1 胡泽丹.高师钢琴教学中渗透即兴伴奏能力培养之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9月.

2 马维纳.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法课程探讨[J].才智,2010年13期.

参考文献:

[1]陈蕾.《高师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08.

[2]孙鸣.《高师钢琴教学改革只我见》[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6.

[3]周晓梅.《谈高师钢琴教学改革》[J],中国音乐教育,2006.07.

[4]应诗真著.《钢琴教学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1.

篇6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根据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等方面,按学生音乐技能、舞蹈技巧的掌握程度和歌曲演唱综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是指进行过音乐系统学习过,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或是没有受过单独音乐学习,但音乐感觉非常好、喜欢展示、嗓音和音准突出的学生,在平日的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头、引领,带动其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学生。B层略低于A层,是指嗓音和音准一般,由于胆小导致唱歌声音小、不自信老师平时容易忽略的学生,C层是指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少,音准差且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极差的学生。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学生构成,并任命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调整一次。然后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分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教学目标分层,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

    以苏少版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乐理知识多等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三组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难易适中的目标,使这些目标恰好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们都“跳起来摘果子”。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以下三层:

    这样的分层,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学习,尽可能的发挥出最好的学习水平。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当学生能够完成“简单识读乐谱,学习一些简单乐理知识”后,可让他尝试达成下一个目标“能够唱简单乐谱,能够表现自己,了解一些乐理知识”……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时内容适当调整。

    二、根据课内训练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层次较好的学生,适当加大音乐知识的技巧训练的难度、深度、而对层次较差的学生,教学进度就要放慢,难度也要降低一些,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

    1.歌曲教学

    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熟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在学生都唱会了之后,我出示了《七子之歌》的简谱旋律,并分成了几部分,先请A层的个别同学完整的演唱歌谱,然后请B层的同学跟着琴声完整唱谱,最后再请C层的个别学生跟琴唱上一两句歌谱。这对于A和B层的同学来说肯定没问题,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因为歌曲已经唱会,对音高有概念了,而且A和B层的学生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所以这些孩子唱得都很好,让他们感到视唱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在无形中树立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歌曲教学中就同一学习内容,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样利于调控其情绪,因为过高的要求会使一部分学生为难,过低的要求又会使优等生觉得无味,他们可能缺乏激情而敷衍了事。比如在歌曲《白兰鸽》的教学中,我分层提出了下面的要求:

    2.音乐创造

    在学生音乐创造方面也要注重各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定好各层的要求:如在《红河谷》一课中,我请学生进行歌词创编,主题是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国,这部分A、B层的学生还是占主导,然后请歌唱水平欠佳,也就是C层的学生改用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倾诉着思乡之情……最后师生一起在钢琴的伴奏中哼唱改写的歌词。

    三、根据层次拟定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音乐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评价的作用,提出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考察孩子们的学唱情况,尝试用分层评价,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测试要求:

    A:除了要求能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外,还要会演唱一两首歌曲旋律。

    B:要求能熟练演唱歌曲,还能用肢体语言和拍手等形式来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篇7

二、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教育理念

进行时时的更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与教育理念是息息相关的,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的不足之处,在吸收其中的“精华”后,要不断的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利用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的感官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的掌握每位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情况,有的同学之前并没有音乐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得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一步一步的跟上整体教学的步伐,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位学生都掌握教材的内容,与集体共同参与,加强对音乐学习的认同感。例如在教授《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的时候,很多学生无法掌握好二部轮唱的技巧,教师就要分层次进行教学指导,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带领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2/4、3/4、4/4拍的运用,基础中等的学生就在一旁进行巩固学习,再通过欣赏其他二部轮唱的歌曲,如《抗敌歌》或者《卡农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起学生对音乐的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篇8

摘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如何使小学音乐的教学更高效是达到新课改教育目标的热门课题。作为一名当代的音乐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笔者总结了几点体会。

关键字 新课标 小学音乐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小学音乐有效教学逐渐成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充分的课前准备成为有效教学的基础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而教材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音乐课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整合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确定教学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 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将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真正吃透教材,充分掌握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学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将教材内容完整地诠释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内容有个全面的掌握并很好地吸收,所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现代音乐教育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格局,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与教师的单向活动方式,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变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摘 要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如何使小学音乐的教学更高效是达到新课改教育目标的热门课题。作为一名当代的音乐教育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也在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笔者总结了几点体会。

关键字 新课标 小学音乐 有效教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主动的“学”的目标,让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有效教学的前提。

三、让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当教师在课堂上拥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时,学生也会被深深感染,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多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戏剧化。如利用VCD 片、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手段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又如在五线谱识谱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在地板上画上五条线代表五线谱,让学生像跳格子一样,在上面边唱边跳,这样识谱既好玩又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识谱能力在玩中得到了提高。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方法中的重点,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运用灵活的课堂语言

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个性的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这样在整堂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可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课堂评价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学科的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考试制度也由单一的唱一两首歌曲、吹一两首竖笛曲改为多种考察、多重考核的模式。究竟哪种方式是最为科学的、最为客观的办法呢?这是研究者目前面临的问题核心。

(二)问题的解决:

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是以培养有素养的、有一定鉴赏能力听众为主要目的的教材。作为音乐老师,我们面临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这其中有得孩子音准很好,有得孩子却连最基本的C大调音阶都唱不准;有的孩子的乐感很好,能对老师播放的乐曲、歌曲轻松学会并加以处理,有的孩子却唱不准、听不出乐曲或歌曲中旋律、节奏的变化;有的孩子从小学习乐器,有一定的试唱与模唱能力,有的孩子从未接触过乐器训练,对简单的四小节模唱练习都很难唱准。面对这样的学习受众体,单一的考核模式是不能满足多角度、多维度评价学生的标准的,而对于学生而言,有长处就会有短处,每一个孩子都有欣赏音乐、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可以从不同层面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着手建立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呢?

一、将课本内容有机的分块,为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打下基础

七年级的音乐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有六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定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欣赏曲目与小组或自我创编的版块,音乐知识穿插其中。教师需要对本单元内容与教授意图有着通盘的考虑,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按一定梯级划分。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你同行》中,教学内容的分层划分:

1.音乐感受:声乐:童声合唱《校园多美好》《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2.音乐实践:(1)、曲演唱:《希望与你同行》《我们一起来》;(2)、器乐演奏:八孔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3)、音乐沙龙、露一手。

3.音乐常识:音乐一词由来;音符、唱名、音名、反复记号、上波音的作用;人声的分类;八孔竖笛初识;施光南简介。

这样可以将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有机的罗列,划分主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确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对号入座

正如笔者所述,多元化、综合的评价方法是让更多的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并能超越自我。“分层评价”是较为科学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要求第一条: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达标度,因此,它评价的内容、方式等应以教学目标位准,各项教学评价和分数,进步程度、评语等,要反映学生达标的程度。”从这段选自《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要求我们将教学模块按照学生的能力划分为A、B、C三个等级,既方便了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方便了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与课堂节奏。

三、深化“分层评价”的内容,将其与实际教授内容挂钩,将“分层评价”做到实处

作为教师而言,要想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在授课之前必须很精心的构思教学环节、撰写很详实的教案。“分层评价”也不例外,教师要想达到“人人有所得”就必须将“分层评价”的内容在教学环节中有所体现。

四、积极做好阶段性反思,将“分层评价”的效应与音乐课堂结合,达到教学互长的作用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中要求。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教师针对这一要求将学生对音乐课堂的评价常规化、制度化,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将学生的诉求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当然,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最常规的试卷测评,也可以是小组互评、也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同桌互评等等,但评价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问题研究后的反思:

1.分层能否解决所有问题?

“分层评价”是整个课题研究的重点,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分层评价”所解决不了的,如:学生的听赏习惯、学生的识谱、试唱、试奏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音乐课的质量。而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个人潜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分层是否“一层不变”?

我们现在多划分的评价标准大多是以教师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学生是一个综合的个体,他们会随着知识技能的增加、情感价值的丰富而发生的变化。分层的标准也要随着他们的成长变化而变化。七年级的评价体重中关于知识技能的评价占了较大比重,在八年级、九年级的评价体系中创新与合作是否可以逐步加大比重呢?让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分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个课题从去年9月份投标开始到现在结题,研究与准备过程以超过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笔者按照分层评价的要求,认真备课、认真准备、认真反思,几乎是将之前的教学案例一一,在这一过程中,辛苦自不必说,更大的感触是收获:学生对于作品的较全面的了解、班级中小组合作、小组互评活动的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亲密的合作等等。我想更大的收获是通过参加课题的研究让我重新认识了教材、认识了音乐课将要带给学生的是一个怎样的育人氛围。我想这可能就是“分层评价”最终的目的:创设让学生、教师都能成长的教学环境。

附: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渴望春天》的分层评价标准:

篇10

一、培养课堂器乐的学习兴趣

1、激发对乐器的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对于初中生来说,一旦面对新奇的、新鲜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官、行动探究欲望。好奇心可以把学生对于器乐学习的情感激发起来,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好奇心很容易稍纵即逝。初中学生的兴趣很多,往往都不持久。在日常教学的实验性观察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刚接触课堂乐器时候,又热烈又迫切,恨不得马上能够吹奏出流畅优美的旋律。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乐器掌握又需要枯燥乏味的练习,学生原本高涨的兴趣与情绪“温度”便会陡然下降,心理上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因此教师先要成功地激发学生对乐器的好奇心,随后也要花功夫去呵护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不要减退。

具体做法上,老师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①抓住学生最初的好奇心理。万事开头难,学生最初接触乐器的时刻是最重要的,教师要在发放乐器之前,抓住学生迫切拿到乐器并探个究竟的心理;运用简短的语言和优美的示范,让学生一下子被乐器的魅力所吸引。②器乐学习中以鼓励为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能一味地抓技术、求难度;这样学生的会被枯燥的训练和复杂的技术吓到,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学习中要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树立他们的演奏信心。③创造新鲜兴奋地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周围的学习环境息息相关。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营造新鲜的兴奋的器乐学习环境,良好兴奋的环境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使之努力学习,提高技术。

2、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器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都会在备课时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通过调查了解,由于音乐课程课时较少,器乐课所占比例不多;如今器乐课堂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老师讲解示范,学生学习演奏。这样的教学看似简单直接,但是却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试想一下,如果每节器乐课都是这样按部就班,器乐课堂哪有乐趣可言?因此音乐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必须在课堂上变换教学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可将乐曲的吹奏学习同欣赏、模唱、节奏、形体加以结合;通过欣赏来丰富感受,模唱来熟悉旋律,节奏来加深理解,形体来综合表现。

这样的器乐课堂形式丰富,手段多样。课堂教学既显得丰富轻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得以提高。

二、根据学生器乐学习现状进行分层教学

1、了解学生的演奏差异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来说,大体上是差不多的;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学生之间存在 individual differences(即 ID)。当前学生的差异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聚焦学生的差异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和教学的角度出发,比较适合“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器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先要关注学生在器乐学习中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曾经系统地学习过乐器,音乐基础较好,乐器的掌握能力较强。这部分学生面对课堂乐器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学习的效率较高,演奏的水平也不错。这只是音乐基础良好的一部分学生。大部分初中生对课堂乐器还是很陌生,有的学生小学时候学习过乐器,初中学习了完全不同的新乐器,对他们而言也是从头开始的一种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好的不够学,弱的学不好。并且学生的个人性格、学习兴趣都有异同。因此音乐教师在分层教学开始,先要对执教班级的学生器乐基础进行了解,知道他们的学习背景和演奏差异,从而指导分层教学。

2、分层训练和分类考核

学生虽然具有乐器演奏上的差异,但是如果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都一样会取得演奏技术上的进步。音乐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演奏技术好坏的基础上,着手进行班级内分层教学很有必要。由于学校的音乐教师有限,并且器乐课的授课形式与其他类型的音乐课相同。所以分层教学主要以班内分层教学模式为主。

器乐课堂分层教学的内容包括:曲目内容、演奏难度、音乐处理、表现表演等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要求,避免“一刀切”的学。

在器乐课堂上,分层技术训练的依据主要在于:基本技术、演奏技巧、音乐处理、综合表现等几方面综合来考虑。教师依据这几方面对学生的演奏技术做出大体的评价和分类。随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演奏水平相近的小组分别进行教学。在定期的考核时,教师需要采用分类考核的办法。根据分层小组,对学生的演奏内容、演奏难度、基本技能、技巧要求等方面分别给予不同的标准和尺度。这样的分层教学能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共同的课堂上,同样获得进步和积累,有助于器乐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结论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音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学中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有效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得继续深入研究初中课堂器乐教学,力求解决这些难题。争取在把初中课堂器乐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进行得更为深入、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1]彭音,浅谈初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J].学周刊,2013.11.25

[2]唐彩琴,浅谈初中音乐课堂中使用器乐的重要意义[J].文理导航(上旬),2011.01.10

篇11

1、初级班

此类层次的学生钢琴弹奏能力相对较弱,和声知识贫乏。对于此类班级,要求不能太高,应先讲授西洋大小调音阶、琶音的构成及转换,清晰调式的构成,明了指法规律;再将正三和弦的常用组织形态以和弦弹奏方式做练习,了解ⅠⅣⅤ以及属七和弦的和声功能进行;最后在简易节奏型(根音加和弦)的基础上,使用无旋律伴奏的方式,在学生在弹奏基本和声的同时,唱出与和声相对应的旋律,使学生感觉钢琴即兴伴奏是一件简单有趣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水平。初级程度班在调的掌握上以“三升三降”以内的调为主;在选曲上应以简单的儿童歌曲、进行式歌曲为主,尽量选择中小学课本上的一些常用歌曲伴奏,以满足今后的工作需求。对该层次学生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肯定学生的获得的每一点成绩,尽快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2、中级班

该层次班级已经能够熟练的在钢琴上进行24个大小调转调,和声知识应已掌握正三和弦、副三和弦及重属和弦的书面写作能力。对此类班级,应使其尽快学会在键盘上熟练应用和声知识的能力;在理论上加之曲式分析,掌握乐曲旋律的构成及基本和声在旋律中的应用,学习前奏、间奏及尾声的处理手法,熟知同主音大小调和平行大小调的交替构成,加强段落间对比;了解旋律伴奏和无旋律伴奏的伴奏特点与类型,并在24个大小调上灵活运用;乐曲类型及伴奏织体的选择上要多样化,在正、副三和弦功能性的基础上多感受副属和弦的离调音响效果;增加中国民族调式伴奏的学习内容,合理运用民族化和声语汇;在旋律休止音、长音的处理上,应掌握音阶式、音程式、和弦式填充及“加花”等各种装饰手法。这一程度的学生在授课时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分析已有经典伴奏曲目,使学生在聆听到好的声音效果后会主动吸收并融入到自己的伴奏中,进一步加强听觉方面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

篇12

目前,学术界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还未有统一的共识。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梳理,认为创新性人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力,既拥有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邃的思想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积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中不仅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把握机遇的能力,而且具备逆境中的忍耐力及承受能力。换一句话来说,创新型人才就是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人才培养模式是是高校针对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以及考核机制等组成的概念,是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的基本框架和整体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作为出发点,以德育、智育、美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具体表达为培养目标、规格、方式、方法、过程和途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通过对基本特征的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既要求学生具有适应新时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拥有全面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二、高师音乐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从2009年起,高考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高师音乐教育自身的特色与艺术教育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将不断涌现。从今天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很多高师院校增设音乐教育专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各级师范大学(学院)开设的音乐学院(系)在获得社会认可情况下,怎样达成互补而不是相互碰撞,从而和谐均衡发展?这些层次、条件各不相同的高师音乐学院(系)在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不同类型学生个体的差异,体现多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正确处理高师音乐教育办学质量与就业的矛盾是我们高师院校尚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

师范音乐教育是专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科研人才目标而设置的。通过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育方案实施情况等其他要素的分析与梳理,笔者发现高师音乐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育科研人才。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高师音乐教育对未来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以顶尖的音乐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这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因此在教师培养上,各级高师音乐教育应以学生学习掌握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各项技能服务。既能体现音乐艺术的专业性,也能融合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2)高师音乐教育在培养体系中具备的特点。首先,高师教育是属于分层教育、分类培养。此类模式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知识,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培养体系中,哪些知识是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应该胜任的,哪些技能又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这些内容一直都是高师音乐教育分层培养的研究内容。其次,高师音乐教育教师梯队和教学形式较为“复杂”。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学生的主专业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专业都会配备教学与专业技能娴熟的教师梯队,以保证音乐教育的前瞻性。然而高师教育属于分层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也安排了大量的公共课和理论课,这些课程需要教师采用上大课的班级教学制。再次,教学内容与方法应符合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专业拓宽方面,不仅要协调处理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音乐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且应将德育和美育融合到专业教学中,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审美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围绕音乐教师职责,及时发现学生欠缺也能弥补欠缺解决问题。最后,教学目标以构建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在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环节,思想道德教育与教师素养教育应围绕课堂教学展开。因此,课堂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构建出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础,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为核心的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同时积极建立艺术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教师的身份顶岗实习,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等。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注重分层教育、分类培养,而且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是高师音乐教育本身的教育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高师音乐教育的关系可以体现为:其一,须立足于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体现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古今中外音乐艺术教育的每一个阶段中,高等艺术教育既是对受教育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塑造,又是对其社会责任感、审美理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等艺术教育的需求,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体现音乐艺术教育在人们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现音乐艺术教育本身的特点与价值。其二,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高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高师音乐教育在分类培养、分层教育中,既满足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需要,又能适应精湛音乐技能知识和先进教学理念知识的精英人才培养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采用标准,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如何区分,如何构建;若构建新的模式,还应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在教师队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是否满足学习者需求和时代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是为改变当代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也是教育部门和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师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个性,能够自我思考、不断演绎,努力完成音乐的二度创作。

1、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创新意识

理念是转变的先导。学生在传统教育中能够获得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能够运用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解决某些问题,但同时其思想会受到局限,创新思维会受到禁锢。创新教育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理念,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不断加强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以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训练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应制定出适合时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2、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是受教育者,是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人”。他们和时展密切相关,这种“需”与“求”的关系不应出现冲突。此外,“一专多能”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并未完全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实现向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要重视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扩大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范围,合理地设置与调整音乐学科的新发展、新成果,鼓励受教育者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转换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高师教学内容、方式上的改革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对受教育的培养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顺应时展的音乐教育需要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不断强化自身的艺术创新能力。音乐教师不仅要求具备出色的专业技术水准,而且要求利用综合学科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能够更新专业知识,引领音乐发展潮流。如何使高师音乐教师达到教师角色的专业化的标准?笔者认为,第一,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应随着培养目标的提升不断提高;第二,在了解音乐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应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第三,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专业知识结构。教师一专多能、贴近学生,除了教师角色外,而且充当演员和艺术管理者的角色。

4、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动手能力强、舞台实践能力强是创新型音乐人才的重要特点。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计体系中应增强实践教育环节,扩大实践教学占据的比例,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与校内外舞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申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目前的实施情况中看,实践性教学环节能突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凭借探索性与实验性的特点,采用户外教学、舞台教学和多媒体情境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取得创新成果。

篇13

《礼记•乐记》中描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作为特殊的艺术门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唱为基本表现形式,直抒胸臆、陶冶情操。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与感知尚欠,思想情感还不成熟。班级合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现状

班级合唱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可观的实践意义,因而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纵观我国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已取得了诸多成效,未来发展前景好。就客观角度分析,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依然存在不足,最终导致收效与理想状态差之甚远。班级合唱教学作为一项体系化工程,对音乐器材配备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家教育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小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虽有明显改善,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滞后、闲置现象,其功能和价值未得到有效挖掘。从教学质量上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禁锢,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内容、方法设置较为单一,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和体现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一)优化教学选材。从教育的维度讲,创新与实践是其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日常的班级合唱教学实践中,由于个性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自身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对合唱成功的体验不够,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美的感悟和认知。对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合唱歌曲选材上从简、从优,以学生兴趣为着手点,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并合理配置各声部人员,增强其存在感、荣誉感,继而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魅力。以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四课《动物说话》为例,原有单声部旋律简单,容易引起学生的枯燥感,而在编者的二度创编之后,其生动活泼性逐渐凸显,使学生演唱意犹未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二)创新教学方法。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是一种团队精神风貌的表现艺术,其立足点在于培育学生音乐知识、声音技巧、情感认知等综合素养,这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单一形式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应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合唱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发展实际,在秉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协调好重难点配比关系,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可引入合作竞赛,即将学生群体分为几个合作小组,选定合适的合唱歌曲,由各小组分别进行演绎,并作出及时恰当的指导。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演唱热情。(三)改善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及师资环境匮乏是现阶段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对此,学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准确定位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和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增加相关投入,购置足量、先进的音乐设备,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制订完善的教学资源分配制度,合理调配使用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学生发展服务。在师资环境建设方面上,学校需积极引入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班级合唱教学目标及要求,并重新审视既有师资结构,善于发现其中的不足,继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活动。在此过程中,学校可邀请业界专家及其他优秀教师等组织会谈,及时更新音乐教师认知,夯实其学识基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开展相关工作尤为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存在差异,本文作出的研究尚有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持续关注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深度剖析班级合唱教学的价值及现状,并针对其中隐存问题,提出更多有效优化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化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蒲玉凤 单位:甘肃省礼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