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商业模式的演变过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出门旅游买回的纪念品、过生日别人送的小礼物、搁置已久的书籍、不再玩了的羽毛球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闲置物品,如果不知往哪儿扔,就往这里搁。”
这是位于北京五道营胡同拐角处的“CHANGE交换商店”墙上张贴的宣传广告。这家店门上没有大招牌,只有一个白底蓝字写着店名的小灯箱。走进店内,从地面到墙上,密集而井然有序地放着各种玩意儿,大到桌椅、藤箱,小到夹子、耳坠、皮带……每样物品基本上只有一件,但依然给人以琳琅满目的感觉。
在上海,同样在一些居民密集区出现了“调一调交换商店”。店名取自周立波的海派脱口秀,给人以亲切感。这些“交换商店”的共同特点是:小店招牌色彩鲜艳,隔着橱窗就可看到店内琳琅满目的物品。一到晴天,小店店主会把各种二手书籍、“古董”家居用品等统统搬到店外“晒太阳”。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熟悉此行的“老客人”在店里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流连忘返。
除了实体“交换”店外,近来在网上“易物”平台也不断出现,并且还“供需两旺”。
不少家庭有交换物品的需求
从经营模式上看,“交换商店”虽然与传统的调剂商店十分相像,但也有不同,就是“交换商店”提供了另一种付款方式,那就是“你要扔的东西在这里都可当钱花”。
居民把家中闲置的物品拿到“交换商店”,先与店主协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所值金额,然后据此来交换店里的等价物品。如果顾客想要的物品价格高于所值金额,则可用现金补差;如果交换物品后还有剩余,或者暂时还不想交换东西,商店会给他开一个账户记账,然后他就可以随时来此消费。如果碰上喜欢的物品但又没有闲置物品拿来交换,店主也接受现金购买。
据位于上海虹口足球场附近的一家“交换商店”店主介绍:小店生意不错,每天接货、整理、卖货,忙得不亦乐乎。尤其下班后是客流的高峰时段,小店更是人满为患。刚开业时,店主先从家里拿来闲置玩偶和亲戚朋友不用的物品来“撑场面”,但附近居民发现这家“交换商店”后,便陆续拿来了家里的闲置物品,几个货架很快就不够用了,店主为此还专门淘来旧写字台以摆放货物。后来,有网友拍下小店照片传到网上,一传十、十传百,就有更多的人慕名前来。
在问起“交换商店”生意兴隆的原因时,店主只是简单实在地说了一句:“实际上不少家庭都有交换物品的需求。”
在这家“交换商店”,笔者听一对前来交换物品的新婚夫妇说:“朋友们送的结婚摆设,许多都用不上,就是希望有个渠道卖给需要的人,或是用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家庭主妇赵阿姨说得更直接:“我家有3个没用过的平底锅和2套刀具,用它来换取高压锅和果盘,不用再花钱了。”
前景可期但须规范
交换商品不仅节约生活成本,还可物尽其用。有需求就能存在,“交换商店”的前景美好。但问题是,一种好的经营模式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与游戏规则,肯定做不长。而时下的“交换商店”具有自发性与松散性的特点,任其自由发展,必然埋下隐患。
花费了很大力气研究传统女装行业,认为其意义有二:其一,商业逻辑超越渠道形式而存在,影响和塑造线下传统女装行业的商业逻辑同样也会影响女装电商行业,研究传统女装有助于发现和验证这些商业逻辑。其二,女装电商并不是从零开始,线下女装行业的竞争格局会影响女装电商的走向。
女装线下“无”品牌
在系统的梳理了中国线下女装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后发现,中国女装传统行业还没有形成特别强势(以规模计)的品牌。那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女装品牌的持续性、规模化盈利能力也很欠缺。传统女装行业的品牌化进程远未完善。
经营效率低下是传统女装最根本的商业逻辑之困
不论是进驻商场渠道,还是独立开设专卖店,与其他细分服装行业相比,传统女装的渠道成本都很高。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女性消费者的需求非常多样化,导致基本物理终端的传统女装行业整体经营效率低下。
传统女装的两种商业模式
针对女装行业本身的特点,传统女装企业有两种可行的商业模式:高溢价和快时尚。高溢价的逻辑在于利用溢价利润弥补运营费用,而快时尚的逻辑则在于提高经营效率,摊薄运营费用。两种模式的典型分别是宝姿和I.T.。
传统女装的上线路径
电子商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野蛮生长到逐步规范的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传统女装对电子商务的态度也经历从放任自流、严厉禁止再到积极拥抱的渐进式转变。国内外一二线女装品牌对电子商务态度的分化与转变塑造了线上女装竞争格局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看到,能够处理好线上线下渠道冲突,并将线下资源为线上所用的传统品牌在上线以后拥有非常强的爆发能量。纯线上的女装品牌接下来将会在这些领域遭遇激烈的正面竞争。
传统女装的商业逻辑对女装电商的启示意义
女装终端需求分散,放到电商这个行业的表现就是转化率低。电子商务扁平化的渠道结构使得快时尚模式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韩都衣舍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但无边界和虚拟化的经营模式使得传统女装行业的高溢价模式在电商行业受到了很大限制。
女装电商的基因优势:线下分散,线上聚众
这使得女装电商在开拓小众市场时存在着天然的竞争优势。中国女装电商源源不断的有风格鲜明的个性化女装成长起来,裂帛和阿卡是其中的代表。
智能驾驶与电动车有着天然的关联性,两者存在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关系。电动车采用电动控制,电动车的根本在电池和电池控制,电控也是算法驱动的行业,这是电动车区别于传统汽车的一个特点,车内电信号可以直接被系统收集。其次,采用电动力,而非传统的物理传动,使得内的电信号可以直接被系统收集。智能驾驶能够帮助解决电动车的充电、节能等核心问题,电动车智能交互系统的背后是将车身机械语言和车联网电子信息语言统一起来,所有信息可以上传下达,实现车与人、车与云的互联。
这样一来,汽车行业就由原来以内燃为主的一条技术演进发展路线,演化成为一条以内燃机为主,一条以电池、电机为主的发展路线,从而使汽车发展的演进路径正在从一条变成两条。另外,后一条的发展空间和边际收益明确要快于传统的路线。未来,汽车的核心配置将不再是多少排量,而是用千瓦、G 赫兹、GB,以及连接人车路的程度来衡量。未来汽车的核心价值将被计算能力、人工智能、智能驾驶、云及电动力来重构。这其中的商业机会不言自明。
从交通方面看,智能驾驶将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交通效率,并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首先突破的领域
智能驾驶将是未来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技术,能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交通效率。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交通拥堵不再是问题,人们可以接受更长的通勤距离,汽车可以是家和办公室的自然延伸,更有利于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智能驾驶汽车的运行需要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由于智能驾驶靠传感器感知路面障碍,或者通过 4G/DSRC 与道路设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侧、弯道等布置引导电缆、磁气标志列、雷达反射性标识、传感器、通信设施等。当前的基础设施,包括超宽车道、护栏、停车标志、振动带等现有设置的交通道路将不再适用。
更重要的是,智能驾驶可以为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支撑。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和车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先进的运输系统。更具体来说,高精度全球定位、高速无线通信、云计算、云控制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是基于配备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统和高速无线通讯系统的智能驾驶汽车、配备有超级计算机的控制中心、移动终端以及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车辆通过通讯系统将高精度的自身经纬度、高度、目的地等相关数据发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通过处理全部车辆状态信息、目的地信息等,为全体车辆规划最优路线,并将车辆的控制信息实时传达至全体车辆,从而实现全系统内的智能驾驶。通过完全封闭的双层道路设计,可以取消全部红绿灯,并通过在转弯处设置具有一定斜度的路面,保证车辆在整个系统中可以保持高速行驶。在配套的智能停车系统、智能充电系统、智能检修系统等辅助系统的支持下,实现车辆使用全过程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从而可能成为人工智能首先突破的领域。
从产业发展看,智能驾驶将引领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并重塑产业生态
首先,作为“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智能驾驶将引领汽车产业生态及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与重塑。自汽车取代马匹以来,智能驾驶汽车堪称交通运输领域最具颠覆性的设计。未来的汽车将从“配备电子的机械产品”向“配备机械的电子产品”转变,成为可以安全、舒适、便捷移动的智能互联终端,即实现车辆的全面智能化、信息化。同时,汽车产业庞大的用户群体、多种多样的使用环境,也将衍生出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大数据,从而影响产业链条的重组、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由此,整个汽车产业将发生空前深度和广度的变化:传统的汽车使用、设计、制造、销售、售后及管理模式极有可能被彻底颠覆;新模式下的新商机将有无穷多种可能,包括管理、维护、性能检测、服务、备件、回收与再利用、金融、信用等。在这一巨变过程中,智能驾驶无疑将处于中间枢纽和核心环节的地位。
以交通工具共享为例,智能网联可以为交通工具共享的普及提供支撑,而只有具备智能驾驶能力的智能交通工具,才能彻底“解放人”,从而使全天候的交通工具共享真正成为可能,实现交通工具使用的“理想主义”:即无需拥有、按需使用、随用随叫、随用随还。这种“轻拥有、重使用”的新型文化将显著提高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使得兼顾百姓用车需求和节约型汽车社会成为可能。因此,智能驾驶将引领汽车产业生态及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与重塑。
其次,智能驾驶促进信息通信、互联网等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未来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巨变。智能驾驶促进了汽车与信息通信、互联网、电子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汽车产业的边界扩展巨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从上游的元器件、芯片、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等,到中游的通信设备、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车载设备等,再到下游的通信服务、平台运营、内容提供等,智能驾驶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麦肯锡预估其在 2025 年的潜在经济影响将高达 2000 亿~1.9 万亿美元。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例,智能驾驶推动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从而将推动未来汽车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运用车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可以不断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标准规范,形成消费者需求驱动的研发模式,促进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可以建立汽车供应链协同商务平台,缩短从订单到交付的周期,提高智能制造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可以推动汽车电子供应链的平台化和网络化,实现汽车电子固件和软件的远程管理、更新和适配;还可以通过发展面向行业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和应用开发,在汽车维修及保养、汽车保险、二手车交易、汽车共享等方面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从经济方面看,智能驾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并有可能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传统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是工业文明的代表产品,而人工智能是信息化社会的代表产品,两者的结合就是智能驾驶,是两化融合的重要代表。因此,智能驾驶不仅仅是新一代的交通工具,也是个性化需求和数据的收集终端和交互平台,更是全新的智能制造体系及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智能驾驶广阔的商业化前景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等纷纷与车企、科研机构、创业企业等合作进军该市场。智能驾驶不仅能使交通工具产品本身的价值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还能为相关领域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与新能源汽车、机械、交通、电子、信息、互联网、通讯、能源、环保、城市建设等众多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实现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智能驾驶作为引领未来交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制高点,将有可能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社会方面看,智能驾驶将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矛盾
世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劳动力红利的缺失、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智能驾驶能够实现“机器换人”和产业转型升级,“智能+X”将成为万众创新的新时尚和新潮流。不能说发展智能驾驶能够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但是可以说智能驾驶能够为解决劳动力短缺引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创造良机。比如,智能驾驶将推动汽车所有权形式和使用方式的改变,既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出行成本,也能够缓解劳动力短缺。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Katy Huberty)认为,到 2030 年,智能驾驶将开创一个规模可达 2.6 万亿美元的共享机动车市场,并大大降低出行成本。
从环境方面看,智能驾驶能够改善汽车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尽管汽车产业对环境污染(如雾霾)的具体影响程度尚存争议,但汽车无疑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首先,智能驾驶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温室气体和细小颗粒物。结果发现,“使用智能驾驶车共享系统不仅节省能源,还能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其次,智能驾驶能够通过提高车辆利用率减轻污染。汽车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供需要的人使用,因此可以更好地统筹安排车辆使用,解放司机,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减少车辆消费总量,有效减少碳排放。此外,智能驾驶通过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污染物排放。一项 2016 年的研究估计,“等红灯或交通拥堵时汽车造成的污染比车辆行驶时高 40%。”而智能驾驶通过基于实时路况安排路线、规范化行驶、编队匀速行驶等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从而使得废气的排放大大减少。最后,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智能驾驶在未来可大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率,而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车则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污染。
1.商业模式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研究商业模式的市场营销意义,需要首先界定商业模式的概念与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一些学者从字面含义出发定义商业模式,指出所谓商业模式就是关于企业做买卖方式的简要描述,是对企业为获取利润而进行的、与交换直接相联系的各种相关活动的整体性描述。例如,阿普尔盖特(Applegate)给出的商业模式概念是:对于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1J玛格利特(Magretta)也认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企业如何运作的解释。【21莫雷斯(Mon-is)等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奥斯特沃尔德尔(Osterwalder)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1111内学者翁君奕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与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即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环节要素的可能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可见,虽然商业模式被认为是对企业商业实践的一种简化描述,但这种描述不仅包含有形的要素,如企业的资源组合、运作流程,同时也包含无形的要素,如企业获取利润的内在原因与逻辑。因此,在综合借鉴现有商业模式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如下商业模式概念:商业模式是指对企业商业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外在形式的描述,是企业活动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资源组合、运作流程与界面模式四个方面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价值主张(V:ValueProposition),是指企业提出的为其目标顾客创造并提供的价值。价值主张通过回答企业的产品是什么和企业的顾客是谁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得以体现,并以信息的形式通过企业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在企业内部与外部进行传递。价值创造逻辑,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特征,是企业系统的关键要素。企业价值主张的实现需要利用特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而特定的技术与管理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创造逻辑。资源组合(R:Resources)是指企业为实现价值主张而需要投入的全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原材料、厂房设备、专利技术、品牌商标、其他知识产权等各种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价值创造需要资源的投入,没有资源的投入,任何价值都无法创造出来。所以,资源组合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运作流程(P:Processes)是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组合在一起并不断重复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某项任务。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生产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企业的管理人员将全部资源以最有效率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生产出产品朋艮务,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企业的各种运作流程。企业内部主要的运作流程包括战略计划流程、产品开发流程、订单完成流程、销售流程等等。企业的运作流程支撑起了整个企业的商业运作架构,运作流程的差异将直接导致企业之间形式与效率的差别。界面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的价值主张,在制定企业内部与外部、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各种互动关系的方式和规则,可以划分为企业的营销模式、采购模式等。企业的界面模式受到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分析,界面模式位于企业系统的边界,发挥着企业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交换与沟通信息、维持系统稳定的作用。因此,以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为核心、以界面模式为边界,将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资源组合、运作流程以及界面模式四方面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反映企业整体特征的商业模式概念。
2.商业模式的结构特征
根据要素的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商业模式划分为界面层与核心层两部分。其中,核心层主要涉及企业内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资源组合与运作流程要素。界面层涉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交换与互动关系,由企业与外部环境交换产品和资源的各种相关活动与要素构成。如果将企业看作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开放系统,那么,商业模式的界面层与核心层就是构成企业系统并相对独立运行的两个子系统——核心系统与界面系统。核心系统与界面系统分别拥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商业模式的有机结构。其中,核心系统既包括产品研发、生产作业等可以直接观察的企业活动,也包括价值主张与价值形成逻辑等无形要素,而后者对于企业的商业活动通常具有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商业模式的界面系统可以划分为营销界面和供应界面两个子系统。与外部互动是为了向外部环境输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的相关要素或部门都属于营销子系统,而与外部互动是为了输入各种资源或价值的相关要素和部门属于界面系统的供应子系统。营销子系统与供应子系统构成了企业界面系统的有机结构。通过核心层与界面层、界面层与外部环境以及各层次子系统与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商业模式形成了一种可以全面、深入地反映企业商业活动特征与价值创造规律的商业模式结构。此外,还可以根据商业模式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价值主张和资源组合作为企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以运作流程为主体支撑,以界面模式为特色表现,形成一个具有三个层次的动态立体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在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外在特征的同时,深刻地揭示驱动企业发展的内在思想与理念,这种内外兼顾、有形与无形要素相结合的动态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3.商业模式创新
如果将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赚钱的方式,那么,同样可以简单地将企业运用新的方式赚钱定义为商业模式创新。然而,由于现实中商业模式概念的复合性与构成要素的多元性使如何界定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米契尔(Mitchell)等认为,并非所有商业模式的变化都是商业模式创新,如果只是模式的某一个构成要素发生改变,即使这种改变能够显著增强公司当前的销售、现金流或竞争力,也只能称为是商业模式的一种改进,而不是商业模式创新:只有当相对于竞争对手,至少4个以上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都有所改进时,才应该被界定为商业模式创新。【6】客观地说,商业模式改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根据发生改进要素的数量来区别商业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显得过于简单。不应该说有4个要素的改进就一定是创新,而有3个要素的改进就不是。笔者认为,由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的系统结构关系,其中有些要素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相对于其他因素,对于系统的全局或者结构具有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而另外一些要素对全局的影响较弱,处于影响力相对较弱的位置。因此,关键性要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引起整个企业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所以,判断商业模式创新的标准应该是以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否发生变化为依据,而不应以单独的要素变化程度或者是发生变化要素数量的多少为依据。迈迪凯尔等用4个以上要素的改变来定义商业模式创新,揭示了商业模式概念的整合性本质,揭示了商业模式创新涉及多个要素协同变化的基本特征。事实上,整合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要素协同变化既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也是商业模式创新区别于传统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的本质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网络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带来辉煌业绩的奥秘之所在。所以,研究商业模式的营销本质,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商业模式的整合性与协调性。
二、营销概念演进揭示出商业模式的营销意义
虽然市场营销的概念与定义数量众多,但由于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关于市场营销的内涵与本质存在着基本共识,尽管这种共识伴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也处于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是世界营销领域具有悠久历史的权威性专业组织,其博采众长而形成的市场营销定义,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接受度。其定义的演变过程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业界对于市场营销概念认识的发展。通过分析其从1960。2007年这四十多年来营销定义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发现人们对于市场营销概念认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而从这种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商业模式的营销意义逐步显现的过程。1960~2007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先后四次修改市场营销定义,具体如下:定义1(1960年):市场营销是指将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过程中的一切企业活动。定义2(1985年):市场营销是指通过对货物、劳务和思想的研发、定价、分销、促销等方面的计划和实施,以实现个人和组织预期目标的交换过程。定义3(2004年):营销是有组织的活动,包括创造价值、将价值提供给顾客以及维系管理公司与顾客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公司及其相关者受益的一系列过程。【7】定义4(2007年):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一系列过程和机构所开展的创造、沟通、传递和交换对于顾客、商、营销者和社会具有价值的市场提供物的活动和行为。从上述四个代表不同时期认识水平的概念出发,可以发现四十多年来,市场营销概念的内涵一直处于拓展和变化之中。这种拓展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营销主体的拓展:企业-+一切面向市场的组织和个人。(2)营销客体的拓展:货物和劳务_货物、劳务和思想一价值。(3)营销对象的拓展:顾客_+利益相关者。(4)营销方式的扩展:销售活动_4.Ps—硝ll造、传递价值和管理关系。(5)营销目标的拓展:通过扩大销售获得主体利益_+通过满足需求获得主体利益_通过价值创造、传递及顾客关系管理使企业及其相关者受益,即实现所谓的“双赢’或‘多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伴随新概念的出现,市场营销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目标不断延伸、方式与手段不断拓展的趋势。例如营销方式,从最初的通过扩大销售提高销售利润,到后来的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发产品、合理定价、分销和促销有效满足需求,再到现在的通过创造和传递价值,实现各方利益的满足,市场营销正在成为覆盖企业生存和发展各个方面的全局性、整体性活动和过程,成为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管理哲学与方法。结合商业模式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市场营销概念的拓展趋势与商业模式概念呈现出逐渐接近并趋于一致的态势。例如,企业的营销客体从最初的具体产品,演化为如今的“价值”说明,今天的营销活动涉及企业创造价值、并向顾客传递价值的各种活动,这与商业模式概念中价值主张的提出与价值形成逻辑不谋而合。而营销概念中维系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以及使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受益的目标,正是商业模式要素中界面模式要素所反映的核心内容。以美国市场营销协会2007年提出的最新营销概念为标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商业模式概念包含了这一营销概念的全部内涵与构成要素,换句话说,也就是二者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因此,从最新营销概念出发,商业模式就是市场营销,这样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商业模式创新所具有的营销意义与价值。此外,从商业模式概念出发,利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关于企业营销功能的评价,可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德鲁克在其著名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营销和创新是决定企业之所以成为企业的标志,任何企业都具有而且只具有的两项基本功能就是市场营销和创新。由此可见,要反映企业的本质特征,离不开对于企业营销功能的描述与刻画,商业模式作为反映企业本质特征的模型系统,自然需要全面反映企业的营销.功能,否则它将无法反映企业的本质特征。因此,无论是从市场营销概念发展的视角,还是从商业模式概念的视角,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商业模式概念与现代市场营销概念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商业模式创新既是现代营销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新型营销方法与有效手段。趋势
三、营销组合策略演进揭示的营销发展
1.4Ps、6Ps组合策略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Marketing)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的营销策略归结为四项基本策略的组合,首次提出了著名的“4Ps”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于这四个词的英文字头都是P,再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简称为“4Ps”。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中,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较为完整地提出了4Ps营销组合理论的具体内容:…产品策略包括整体产品概念、产品线与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以及品牌和包装策略等;价格策略包括定价目标、价格影响因素以及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方法与技巧等:分销策略包括各种类型中间商的选择,以及分析渠道长短宽窄的策略:促销策略涉及企业的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与公共关系等刺激消费欲望,激发消费者行为的具体策略。从上述4Ps组合策略的内容可以看出,与市场营销理论初创时期的销售和推销策略相比,4Ps组合策略在范围与形式上有了大幅度的拓展和丰富。营销活动开始跨越企业的销售领域,进入了包括生产之前的市场调研与产品开发在内、贯穿于企业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而且这种拓展趋势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继续发展着。1986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哈佛商业评论》(3~4月号)发表了《论大市场营销》,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的“6Ps”概念,在原来的4Ps组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政治力量”(PoliticalPower)、“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两个P。他认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公司营销还必须掌握政治力量与公共关系两种技能。首先,公司必须懂得怎样与政治力量打交道,特别是与其他国家交易时,只有在了解其政治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才能有效地向其推销产品。此外,营销人员必须懂得公共关系,知道如何在公众中树立产品的良好形象。大市场营销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营销策略的范围和形式,使企业的营销策略不仅在企业内部扩张,同时还跨越了企业边界,向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各种资源拓展。
2.7Ps组合策略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伴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的营销问题曰益受到关注。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建议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4Ps的基础上增加三个“服务性的P”,即人(People)、过程(Process)、有形展示(PhvsicalEvidence),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s组合策略。这里的人员策略是指在营销中充分利用人为因素,利用服务人员影响与改变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与喜好,从而实现公司的营销目标。过程是手旨‘‘顾客获得服务时所必经的每一个环节”。有形展示是针对抽象的服务而言,认为好的服务应该将无法触及的抽象概念变成有形的服务,以使它更加贴近顾客,更容易被接受。对比4Ps组合策略,可以发现7Ps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更加重视员工对于公司营销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公司每个员工所做的每件事都将成为顾客对企业服务感受的一部分,都将对企业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让每个员工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来,实现全员营销。另一方面,公司应该更加关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全过程,通过全过程的互动沟通,了解顾客在过程中的感受,使客户成为服务营销过程的参与者,从而更加及时地改进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期望。此外,7Ps策略还认为,营销是一个由公司内部各部门分工协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全局性活动,而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是营销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所以,企业的营销策略不能忽视公司内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7Ps策略的提出,是在4Ps的基础上再一次将营销活动在企业内部推向全面化和综合化,使营销策略范畴在公司内部进一步扩大至全体员工、全过程和所有部门。
3.4Cs整合营销策略揭示的营销发展趋势
1990年,劳特朋在《广告时代》首次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概念与4Cs组合策略在营销领域迅速传播并产生了深刻影响。4Cs是指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Customer'sNeedsandWants)、消费者获取满足的成本(CostandValuetoSatisfyConsumer'sNeedsandWants)、用户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toBuy)、与用户沟通(CommunicationwithConsumer)。该理论强调企业需要改变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应该站在顾客的角度进行整合营销传播,而不是仅仅站在企业的角度研究4Ps。应该首先把追求顾客满意、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欲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仅仅研究如何开发产品、如何定价和如何分销;应该研究如何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为顾客在购买过程中尽可能提供便利,因此,4Ps由企业向顾客发出的单向信息传播也应该被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所代替。对比4Ps可以发现,4Cs理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将营销活动的出发点由企业改变为顾客和潜在消费者,并将企业营销活动的边界进一步延伸到企业之外包含消费者在内的更加广阔的社会领域。整合的资源也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涉及包含消费者在内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例如,将顾客作为企业营销资源的一部分进行统筹管理,让顾客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设计之中并作出贡献;将公共交通设施等各种公共服务资源作为企业营销资源与策略的一部分活动加以统筹考虑和利用,并藉此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便利和价值。可以说,4Cs理论的出现,同样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营销的范围,扩大了企业营销活动的内涵和方式。
现在,很多行业和土地的关系构成了产业地产,除了传统的住宅地产、工业地产,还有商旅文地产,比如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休闲地产、老年地产等等,这些统统都是产业地产。那么产业地产跟所谓的住宅地产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因为住宅地产的开发主要是开发完了以后把它销售掉,销售掉以后就供业主使用了,基本上来说它的价值只是在后来的市场运行中资产本身价值的变化,它不会产生新的GDP和新的收益,而其他的产业,除了可以实现我们前面的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在未来的运行过程中,它将会持续地对社会做贡献,产生反复持续、有规律的商业价值,不仅对投资人有收益,对就业有拉动,而且对GDP有稳定明显的贡献。所以未来的产业地产发展,我认为需要升级转型,通过创新模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其中,由传统的地产开发模式转型为地产运营模式,这将是未来的一个重大的趋势和商业模式。
前不久,湖南步步高集团开发建设并成功运营的商旅文超级巨型城市商业体长沙梅溪新天地就是这方面有效探索的样板。
现行商业地产和商业模式的缺憾
中国最早的传统商业就是购物,而后就发展到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化的阶段。由于这样的一个商业演变过程丰富了消费市场,提高了消费水平,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同时,它对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它既满足了社会的大需求,也推动了现在商业社会的大转型。
商业是城市的形象,但是目前中国商业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开发的品质低下、经营模式落后、文化内涵缺失。造成这些遗憾的原因,首先是政府管理缺位,政府没有一个部门来管理或服务于商业地产行业;其次是开发主体错位,商业地产90%是由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而绝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公司主要目的就是第一轮开发以后把房子卖掉产生它的单一原始市场价值,对于商业运营战略未来和战略价值考虑欠缺;然后是商业物业运营管理不到位,除了简单的招租,大多谈不上运营管理水平;最后是缺乏营销创新能力,商业地产战略经营价值很低,除了原始的门店销售外,其所提供的服务体验和价值体验无论从感知角度还是增值角度都很微弱渺茫。
新型商业地产的出现
目前中国的商业主流还是传统商业,转型缓慢。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第二个方面就是新技术、新模式对于传统商业的_击已经非常明显,电商证明了中国的销售能力在上升,但是传统商业的销售增长能力却在下降,所以传统商业、房地产、商业零售投资、品牌互联网将走向合作与融合。需要提醒的是,网络商业平台是一个全新的载体,但是人们对实体购物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体验不管你怎么冲击它都不会改变。
所以商业地产要升级换代,它需要体验式、休闲式、娱乐式多形态多业态并举,现在中国商业最缺少的不是商铺的数量,而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全新感受和快乐体验的新型商铺。
商业是城市的形象,文化是商业的灵魂,未来的商业不仅是有形商品、工业品购物消费,还是文化消费、游憩消费,文化特色植入的游憩商业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又可以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步步高梅溪新天地,还有K11购物中心等等。
商业植入地产、文化、游憩功能元素,既可以提升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产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文化特色鲜明的游憩商业代表城市商业的未来,新型游憩商业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城市的游憩功能愈来愈重要。城市游憩商业区(RBD)作为一种新的功能区,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进行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城市的购物消费场所,又兼是景区的门户窗口功能,也属于旅游观光景区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城市新地标。它将逐渐随着旅游者的多种需要而发展出其它的一些服务功能。未来很多城市尤其是新城区商业发展不能仅仅就商论商,商旅文并重,多重基因融合,是新型城市商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游憩商业
随着经济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功能区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RBD,译为“游憩商业区”或“旅游商业区”。
游憩商业区的概念
游憩商业区是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密集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种特定零售商业区。
游憩商业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