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地理课后服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初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早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减负不是单纯的减轻书包重量、减少作业量,而是要顺着学生的心理,培养、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各种适合的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磨练他们的性格,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教育形成决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本着在微课资源的支持下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家庭作业效率的思想,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策论,为地理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对于加深教师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严峻性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推动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Penrose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究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正式提出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也在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如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景探究教学”等专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利用微课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的研究,从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微课程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掌握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普通中学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差异和课业负担,以供参考借鉴。
(2)把握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对调查的资料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初步了解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掌握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通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教师教学现状及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4)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对策与方案。通过对前期获取的资料整合,地理老师集体研究探索借助微课资源如何优化课堂和课后教学,为学校的地理教学提供决策性的指导依据和对策方案。
2、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地理课业中负担问题出现的成因。
按本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外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各两个班)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了解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在观察了解本校初中地理老师的教学现状,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的同时发现问题。
(3)提出具体的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与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制定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3、研究对象: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选定的实验班级(初一2班)和教师(罗志欣)M行实验验证,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状况,比对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的转变,再进一步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12-01
有效教学呼唤有效教研,有效教研支撑和促进有效教学,这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形成的共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逐渐受到更多地理教师的关注。教师组织地理课堂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对学生表达交流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资源的构建也要考虑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遵循课堂活动的特征,才能使课堂活动完整而顺利的开展,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地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都有深远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呢?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粗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1.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程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要由单纯的地理教学工作者向地理研究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教师转变,而这一过程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地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养成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上述要求,主要依靠地理课堂活动来完成。因此,教师应注重利用活动进行地理教学,注重活动设计,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良方”
2.1 确定一个原则,课堂活动最终是为教学内容服务。设计课堂活动时,地理教师要正确定位课堂活动是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发现,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地理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课堂活动后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教师在活动实施后,应及时进行反思,对活动进行记录,进行效果分析和意见反馈。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黄金时期,每一个学科的开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地理课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揭示了自然与宇宙的奥秘,展现了世界各地的美丽山川和人文风情,同时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也起到了理论参考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地理课在师生和家长心目中一惯被当成副科,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后也就不会分配太多的时间给地理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理解和消化当堂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从而打造一个和谐、高效、快乐的地理课堂,让学生们从中收获丰富的地理知识、收获学习的快乐,这也是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地理课堂提出的目标和要求。那么,如何来打造一个高效的地理课堂,本人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
一、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离不开平等、友爱、互尊、互助的师生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优秀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脸上露出笑容。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钻研教学内容,提升课堂的授课技巧,形成自身的教学魅力和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注意去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付出理解、欣赏和关爱之心,让学生感觉老师不是高高站在讲台上的授课者,而是自己身边可以依赖、交流、倾诉的朋友,学生自然而然便会对地理课重视和喜欢起来,课堂上随时迸发出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慢慢地听课效率会不断提高。
二、明确目标,变教为导,合作探究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表演的独角戏,而更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Party。在这里,抛弃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陈旧方式,教师变教为导,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分析、讨论、请教等自主学习环节来逐步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大胆提出疑问拓展思维空间,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氛围使得学生在一种新鲜、快乐、思考、探究的情绪中轻松完成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便是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
三、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和艺术调动学生兴趣
地理课对于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它考验了学生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地理课又是传统观念中的“副科”,所以学生对于地理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要运有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语言艺术来调动大家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巧妙导入新课
未成曲调先有情。每堂课开始,通过创设新鲜有效的学习情境来导入新课,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同时又融入了教学的主题。创设情境的形式多样,例如歌曲、谜语、广告、新闻、故事、图片、视频或动画,等等。
例如,学习《自然灾害》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2014年3月20日浙江台州的特大冰雹来导入新课。教师首先通过幻灯片等教具展示图片:一只碗中盛满了圆圆的、晶莹的、白色球状物体。先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学生的好奇心被提起,纷纷猜起来,有的说是冰块,有的说是汤圆。老师接着揭晓答案:这是冰雹。同时展示冰雹带来的破坏性图片,汽车前窗玻璃被砸得像峰窝,农民的菜地和庄稼受损严重……接着,老师再让大家结合最近新闻报道,说一说还有哪些自然灾害,这样,一堂课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2.展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
每个学科的存在价值都是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因此,地理科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全方位展示地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就会对地理学科产生探索欲望和学习欲望。例如,出国旅游或出国留学之前,我们一定要了解要去的国家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气温、饮食习惯等,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去,让自己的旅程或留学生活过得顺利;地震来临前会有哪些预兆?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紧急避险?等等。
3.善用文字和语言艺术吸引学生兴趣
地理学科对于初中生是非常抽象和陌生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通过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表达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记忆教学重难点,如琅琅上口的古诗、押韵的顺口溜、流传于民间的俗语,等等。例如,学习如何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征时,可以用这两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描绘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以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形象地表示。
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同时了解学生心灵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打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地理课堂,同时实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参考文献】
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 新课标 初中地理 创新教学
一、引言
随着中考地理考核的弱化和中学生升级压力的影响,各地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对地理这门学科的认识不够重视,从而影响到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状态,更有甚者中学的地理课成为了“识字课”,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标初中地理课要求
(一)学以致用
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能够有效服务于生活,教材上课后题涉及到的如何识图读图,进行基本的时差计算、方向判别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教材迎合了生活的实际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大减少了学习的枯燥性。
(二)以人为本
新课标注重以人为本,摒弃填鸭式的不良恶果,注重师生互动的亲切导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议的活动部分占据了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够培养团队精神以及个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目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学校重视不足
部分中学对地理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滞后。随意挤压地理课时现象严重,有些学校连最起码的期中考试都被取消,或者干脆不开设这门功课。
(二)师资力量薄弱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构成中师范类地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非常小,普遍存在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现象,对地理有关问题没有能认真研究,“照本宣科”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另外,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年轻教师偏少,教学精力严重不足,这种“先天不足”的师资队伍现状严重制约了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学生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地理就是门副科,只要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学习兴趣不高,更谈不上用心揣摩、仔细研究。
四、初中地理创新教学方法
(一)初中地理教学要“回归生活”
学生走进教室以前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已的一定经验和观点。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即是要将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与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融合。地理学科教学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植根于生活,既是新课改中地理学科追求的目标,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地理常识,从时差到方向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到从交通图上选择最合理的路线,从天气预报到绘制各种图表等等,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中去,不只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意识也得以树立。
(二)加强学生课堂参与
教学是以教与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积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地理想象力培养
由于地理的对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
(四)多媒体优化地理教学
多媒体以大信息、大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地理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既便于为基础差的学生补课,使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基础好的、学得快的学生在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面的同时,增加知识的深度,起到优化地理教学的目的。
(五)巧用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习惯,告诉学生读图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所读图的名称和图例,还要注意图的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读图,读图要有重点,观察地图要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面对地理现象要积极思考,要慢慢能从地图中提炼出不同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的特征。另外还要要求学生能做到准确理解所观察的地图,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面对一组不同类型的地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运用这些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
(六)小技巧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小结
初中地理教学创新的探讨是个发展性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技术的进步,还会涌现出这样、那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掌撑地理知识、开心学习、学的轻松、学得快乐。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这才是初中地理教学所要讨论的实质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彦兵.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J].学园.2011(7).
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有效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做到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情况下,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准备
首先,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吸取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精华,更需要培养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新思想、新手段,使自己专业知识不断深化,知识面更加广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档次。
其次,充分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一是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明确哪些是结果性目标、哪些是体验性目标。二是要认真进行“学情”分析,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扬长避短,制定出合理的基于课程标准且有所拓展的教学目标,选择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努力编写出较为优秀的教案。(1)精心设计教学导入,导入最好是选择学生有所了解而又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对于地理教学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地图,因此,要精心进行课件制作,使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并合理利用。(3)加强集体备课,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教师备好课、编写好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条件。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科学而严谨、生动又活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利用身边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较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进行活动和探究学习时,教师先要给学生一个知识的铺垫,由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组织安排活动,自己充当活动的各种角色,促使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运用五官四肢、运用大脑,从而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充满乐趣的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在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全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活动具有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高昂的活动热情,自始至终体现出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学习,主动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从参与活动的范围上,是人人都卷入其中,全员参与,变以往的“师问生答”为“畅所欲言”,变学生的“纹丝不动”为“自由活动”,变“师说生听”为“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涉及内在思维和复杂活动方式的一种深层次参与。
三、课后反思
1.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2.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讲到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总之,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你的地理学科,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相信只要我们地理教师把好备课关,把好上课关,并做好课后反思,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很少用多媒体上过课,但我深知多媒体对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地理知识具有社会性、科学性、文化性、地域性、内容丰富多样和范围广等特征,所以只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从而对生活有帮助,对终身学习有用,那么现在的地理教学已经很迫切的需要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
经过长时间以来的教学经历和反思,我认为初中地理教学对多媒体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备课需要借助多媒体来丰富阅历,从而理清教学思路和改善教学方法
我在近两年的备课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图、地理趣闻、地理谚语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并且观看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课堂服务。现以教学内容“日本”第一课时集体备课为例,介绍多媒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作用.想到“日本”的相关内容,我从如下几个方面查阅资料;首先查看日本的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从中找出日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日本经常发生地震的原因,并查找日本地震的相关资料统计日本每年地震的次数和日本防震的措施。其次查看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资料和视频,了解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和造成的伤害从而对比3.11日本地震和5.12汶川地震时的伤亡情况。在备日本气候时,我用多媒体查阅了世界气候分布图,并查看日本气候图和日本的气候条件下日本的植被景观图及台风对日本的影响视频,了解日本的气候。在查阅资料结束后我设计了一节比较有新意的课。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可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更活跃、更丰富、更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综合了其他地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建议后,我借学校多媒体教室上了“日本”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介绍在有多媒体的情况下,我所上的这堂课的效果。根据我查阅的资料和制作的课件,本节课安排如下:(一)播放幻灯片日本地形图,让学生观看,了解日本的范围和组成;(二)重点显示日本的四大岛(闪烁),学生掌握日本领土的主要组成布分。(三)播放3.11日本地震视频和5.12汶川地震视频,并请学生判断两次地震的级别。(四)学生活动;讨论为什么3.11日本大地震级别比5.12大地震高,伤亡人数却比5.12大地震少得多?(五)提问学生讨论结果;(六)播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并闪烁日本的位置,接着播放对日本经常发生地震的介绍视频,让学生思考日本多地震的原因;(七)学生讨论总结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措施和减少地震伤亡的预防措施;(八)播放地震发生时自救视频,并组织学生演示;(九)播放日本建筑和中国建筑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各自的特点,鼓励学生若做建筑师,一定要建牢固的房子。(十)播放世界气候图幻灯片并闪烁日本地区,让学生观察日本的气候分布。(十一)播放日本植被景观图和日本的天气变化视频,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和灾害性天气。(十二)课堂小结:依次出示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图、日本气候图,提名或分组让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回答得非常准确。
一堂学生从未体验过的新奇地理课结束了,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惊奇、专注、活跃、快乐、满足和学习激情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见到,也会使我终生难忘。当我提问学生学习收获时,学生齐声回答“最好、最多,希望以后能经常这样上地理课。”我愣住了,怎么会和我长久以来的想法一样呢?我思考后得出结果:多媒体对地理课的作用太大了。
使用多媒体上课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并给学生真切的感受,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可让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前提下牢记知识重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生活技能。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会落到学生的学习上,即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就是课堂,教师对于地理课堂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收效。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普遍存在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能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基本地理技能和能力,在课改的新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应增进。以下就新时期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个人见解。如有雷同,希共商榷同进步;如有不妥,请同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理念引领教学
1.创设积极有效的地理课堂学习环境
教育是平等对话,是师生的和谐交流。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才能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切身为学生量身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但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在“平等对话”上做探索。教师应该用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独断专行”用自己代替学生,要常换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用平和的心、乐观的心、爱护的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课堂中,在对某一个问题做了小组讨论后,请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都不好意思站起来时,可以和蔼地说一句“没关系的,站起来说就可以了”,做到了平等对话和有效鼓励。请学生对某一内容发表看法,大家不肯动身时,可以平和地说一句“看来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种平等教学范围的营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渐渐畅所欲言,打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开发度。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出其不意地来一句“我喜欢这个同学的声音。”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做到有效倾听,有效沟通交流,直至有效互动成为学习共同体,以此来共同打造有效课堂。
2.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和有效教学理念,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构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和关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提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与此相应,地理教材体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一本”,初中地理教材就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育出版社所编出的教材在内容选取和结构编排上各不相同。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非唯一依据,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地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例如《滚滚长江》一课,可以尝试“河流分段―开发利用―遇到难题―综合治理”的教学思路,将长江的源流概况结合开发利用去整体认识,重点放在“开发利用”,由其引出长江的各个概况。如此设计即可达成课标要求的“在地图上说出长江的概况”,打破传统的从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开发利用两大方面着手的授课习惯,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二、“有效备课”才能“有效上课”
考量学习的有效性要从三个指标入手,即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要有效性,教也要有效性。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得如何,关键是看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是否相吻合,与教学实际是否相结合。有效备课要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地理课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要因时、因地、因人而预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或补充教材中的内容,甚至变更教学顺序和呈现方式。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地方学校特色,把握住地理课堂教学重点,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而且必要的取舍。
例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可以选取“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和“为什么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比美国少?”这两个多数学生谈得来、喜欢说的问题为课堂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按“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根据生活体验探讨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热土’条件读图分析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三、警醒“无效”才能求得“有效”
1.要对什么是“无效”,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有度
在“教学方式”上,要警醒“无效提问”,有效的提问方式:要生活化、趣味化,提问难度要优化,提问要有梯度性,要有开放性。
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上,教师方面的“无效表现”有以下几种:(1)对探究问题的设计缺乏挑战性;(2)对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3)给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够科学;(4)教师做出的评价不够全面;(5)教师的不合理否定,扼杀学生思想火花。
在“教学媒介”方面,比较突出的无效有:多媒体课件中文字太多、数量太多、播放太快、课件代替板书。
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没时间去小结。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
2.重教学过程,力求“有效上课”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要致力于使我们的地理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让地理课堂变活、变大、变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1)要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好的方式。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有些课堂,我们也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整合成新的知识结构,侧重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要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很关键。在实际授课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唤醒学生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按教学需求主动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悟出新的生成。
(3)要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和获得体验。不断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多对话,使学生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
(4)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师可以扮演基于演员之上的导演的角色,学生扮演临时演员并担任主角,教师自导但不自演,教师既导又演,教师虽演但不演主角,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民主的对话,促使学生在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懂得思考的学生。
(5)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求学态度
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的态度,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将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态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55-1
一、做最充分的课前准备──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构建高效地理课堂,要真正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课前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既不需面面俱到,也不能蜻蜓点水。
笔者在熟悉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不同班级的学生质量不同,教学终端的目标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因此不同的班级特点决定着不同的授课方式。农村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尤其农村工业不发达,因此在《工业的分布》这一节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就要针对学生对工业的认识从较浅薄的实例入手,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企业入手,慢慢引导学生对工业分布特点的理解并学会分析和应用。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上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教师运用最佳策略的智慧结晶。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明确授课目标,努力把课本上的文字变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语言。
二、创最佳的课堂环境──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1.巧设导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导入新课。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导入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导入时间一般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能让学生引起兴趣、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相吻合的情境,并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服务。导入要目标明确,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设情境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地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巧设问题,环环相扣。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设计上要呈现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全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这个环节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争论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巧用身体资源,形象生动。在教学《地图》这节课的“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笔者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然后找出山体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而四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师生和谐互动,获得生成性知识。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课堂教学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的积极情感状态中学习。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声音就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
5.构建多彩课堂,兴趣和爱好是最持久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编口诀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后,笔者及时组织学生结合在学校论如何避震,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抓最实的课后持续发展――高效课堂教学的延伸
1.学生课后的可持续发展。
将多媒体和地理教学整合在一起,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地理教学,营造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氛围,它不仅能体现老师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以探究、自主、合作为出发点的主体学习,它很好的改变了传统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结构,让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的提高都得到了落实。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大力发挥素质教育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提高创新与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现代初中地理真正摆脱了传统的老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模式,为了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多种教育技术被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如: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视听技术,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等。多媒体技术是把动画、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整合在一起,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集成性与可控性,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多种有效功能,让学生进行学习验证、调整学习进度、实时反馈,最后为学生提供可调节的读写、视听学习环境。在这期间,老师是一切工作的指导者与领路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让创造力、想象力都得到有效发挥。
老师通过网络论坛,搜集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上传的精华帖,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将知识面拓展到书本以外。同时,老师也需要从多个领域关注地理科目与帖子,通过存储信息资源,对地理信息进行有效筛选与处理,从而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通过建成资源库,让论坛拥有资源存储的功能,将教学设计、试题与教学资源利用帖子等形式进行存储,有需要的时候再调出来。最后,整合资料性质进行分化与归类,需要时再下载使用。
通过在网上搜集和地理相关的笑话或者经典内容,将其变成日志上传到空间。或者建立博客,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想、反思与教学资料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课改就是老师整合已有的教学思想,将与地理、国家发展直接相关的信息搜集在一起,同时这也是考试导向与地理界学者一直关注的领域,而教学工作则需要面向社会与经济发展。这也是当今课标与学科教学的期望与要求,它是地理在现代教学中的要求。在进行网络资料整理的过程中,老师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也将得到改善。
二、培养识图与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切知识的来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论坛中的笑话、幽默与谜语整合各种知识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知识情境,充分利用语言进行新课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精心设计简洁的语言,帮助学生凝聚注意力,帮助学生改善学习兴趣。
从地理教材编写过程来看:有大量地理图像,具体包含示意图、统计图、分布图与景观图等,以及带有思考性、启发性的漫画,地理图像作为整个教材学习的关键,它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性,对帮助学生掌握空间分布规律与内在联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现代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图像功能,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如:在学习火山分布与地震带时,先注意六大板块的边界与范围,然后结合《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以引领学生掌握火山与地震带分布位置,和前图进行对照后,得到最终结论:地震与火山多集中于两个板块交界。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地理图像能帮助学生调动思维与感觉器官,以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图样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09-02
在初中阶段,地理并非主要科目,很多中学不重视,导致学生认识不到地理课的重要性。笔者对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商贸专业学生的地理知识摸底调查发现,有70%左右的学生对地理知识不了解。由此可见,与其他中职课程相比,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无疑面临更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采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故事、实例、新闻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使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样,不仅可使原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中国经济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中国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
一、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是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学会共同生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将“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教学内容应该源于生活,并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因素,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生活化符合目前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也是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生活化教学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科的优势
中国经济地理是中职财经类和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中国各地区经济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实用性的人文地理课程,主要内容有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运输地理、贸易地理、旅游地理、城市地理等,这些经济地理知识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活中出现或遇到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有一定的地理背景,生活化是中国经济地理这一学科的巨大优势。
(三)生活化教学迎合中职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当前中职学校入学门槛较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仅有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自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恰当的学习方法。但他们在学习中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动手能力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爱思考。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如何建立他们学习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借助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乐学并且学有所得。
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任课教师应依据新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采用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让经济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把知识应用于生活,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中国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中职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设计适合学生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符合实际的案例,进而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例如,地处玉林的中职学校在学习经济地理的课本内容之前增加玉林概况一节内容,让学生了解玉林各个县市的位置、有什么传奇故事、有什么特产、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有什么大企业等,并配上当地的旅游景点、特色小吃的图片和视频。学习内容贴近本地生活,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亲切感,就会觉得中国经济地理知识有实用价值,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2.挑选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经验较近的材料,使知识具有真实感。教师不仅要多体验生活,更要善于抓住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中国经济地理事物及现象,加工设计成生活化的教学例子。例如,在讲影响经济布局的人口条件时,展现学生平时办事经常排长队、春运搭火车拥挤等图片和视频,学生平时有过这种体验,所以感触很深。
3.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经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该经常收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事件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1.剖析新闻热点,展开教学。在中国经济地理的教学中每次课安排10分钟进行新闻事件演讲,或者播放新闻事件,让学生从经济地理知识的角度进行点评,既关心社会时事,又提高分析能力,复习和巩固了地理知识。
2.播放生活视频,激发兴趣。经济地理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对旅游资源的介绍,如地貌、水景、动植物、气象气候、园林、建筑等。这些旅游资源都是实实在在的,仅凭教师一张嘴不可能像用视频播放的形式那样具体、深刻。例如,播放东北地区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奇特的火山岩熔地貌、独特的民族风情、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当地的特色小吃,等等,学生对视频展示的这些内容惊叹不已,特别是对于没有见过冰雪的南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学生产生实地考察的想法,想亲自去看一看这些旅游资源。
3.创设生活情景,探究新知。优秀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某部分内容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生活现象可作很贴切的案例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利用问题,巧设悬念,激起疑惑,启发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经济评价时,播放有关工业、农业、生活中用水被污染的画面,让学生讨论水的用途和自己家用水的情况,想象如果没有水,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学生自然会想到水在生活中重要性,经过一番讨论,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4.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影响经济布局的主要因素时,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毕业后要开一家奶茶店,是否可行?如可行,又如何选择店址?通过讨论,学生会有比较统一的答案。从思考题中,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影响某一经济活动布局的一些因素,如资源、资金、消费人群(数量、年龄构成等)、技术、店址、交通,等等。事实上影响经济布局的因素很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对象,要考虑的因素侧重点有所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再分析选择。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课堂上的教学大多是感性的认识,要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应将中国经济地理教学延伸至课后,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地理知识。一是布置富有地理知识的教室,如在教室贴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布置经济地理知识板报等,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浏览。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职教育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这促使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商贸专业及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三、对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第一,师生关系要和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
第二,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师既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要发展化、开放化、地方化或者身边化,适时地选用与教学有关、学生熟悉或想要了解的时事材料。
第三,教学方式要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现生活的多彩,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经济地理的关注度。
第四,教学时空要拓展。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4个课时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春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把中国经济地理课置于社会生活中。
综上所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通过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把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联结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淑敏.中职《经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2]高茂良.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8)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培养学科兴趣
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方面,处处都有地理学,地理知识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维系着全社会的发展。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再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它特定的地理背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再到全球性的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这些关系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在初中地理课上探讨。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问题,解释困惑,这就是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二、采取合适良好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所以在进行初中地理的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初中地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在上面讲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帮助学生尽可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这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有着比较好的作用的。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这样我们讲课的时候能够更加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在实际的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有目标,在目标的引导下去学习。同时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而言,相应的预习也是必要的,我们应该督促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应的预习,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发现课本中难以理解、存有疑惑、理解困难的知识点,标记出来,这样在教师进行讲授的时候能够更有针对性,这样学生的难点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保障。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以现代化科技手段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由于地理学科有许多内容必须进行直观现象的演示,诚然,多媒体已经在地理教学中展示了其势:它不仅由“教科书――黑板与粉笔――地图”的教学手段格局变为“教科书――电化视听工具――地图”的格局;而且由只能表现地理事物静态形体特征的图面与实体,变成了地理事物的动态发展,声、像结合的视听教具。如笔者在讲日本多火山地震时,播放了一段火山地震的光盘,这样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角、听觉,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丰富的内容、五彩的颜色,吸引学生的“眼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地理知识学起来不再乏味,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形成无意记忆,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对地理课产生期待。因此,合理、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找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佳结合点,能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是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如在讲“台湾”这一节时,充分运用台湾地图,分析台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分析台湾与大陆的相互关系,进而论述台湾经济的发展,在整个过程中贯穿台湾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关系、共同繁荣的这一主线。就像语文教师教学生查字典一样,地理教学必须始终引导学生经常练习从地图中获取知识,要养成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教学时,凡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的方法来完成,遇到地理问题,要首先想到与之相关的地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常说的以图激趣、以图增知、以图启智等多种教育功能,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地位。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重视课堂测试,课后及时批改、辅导
课堂测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一份试题,做一遍比背一遍要好很多,尤其是复习期间,每节课都会附上半页卷,学生用五六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做完,一来可以督促学生掌握和巩固本节课知识点,二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情况。对于每份试题,我都会先做一遍,掌握好时间,不浪费课堂内的时间,及时批改。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迅速抽出时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督促和提出期望,让他们上课有紧迫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是现代旅游业大规模发展而兴起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也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从该课程的性质来说,它是一门集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农村中职学校对于该学科的教学难度更大。农村中职学校该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该从以下几点人手:
1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之”才能“乐学”。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假,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成功了一半。针对农村中职生基础差、对地理知识了解比较少的特点,教师要多给他们讲授一些有关自然界的许多地理知识,比如在讲授黄龙寺、九寨沟时,除了让学生领略它们的美丽的景色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色是怎么形成的,尤其是五彩池的成因。由于五彩池的水是富含钙离子,水流缓慢,所以经过长年的沉积,水中渐渐生成不同形状的沉积。湖水色彩的起因,主要源于湖水对太阳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太阳光或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复色光,在光谱中,由红光至紫光,波长逐渐减小,因此湖水看起来五颜六色。教师不仅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2注意教学方法
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在初中基本没有接触过地理课程,因此在学习的初级阶段,非常艰难。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地理要素都搞不清楚。因此在课程开始,要不断给他们讲授一些地理的基本知识。比如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地图的认读等相关的重要地理知识,以便他们更快地人门。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对地图的认读能力,因为地图就像这门课程的左膀右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平时要加强同学们对地图的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互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介绍相关的书籍、杂志,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最后,要对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的效果。 此外,由于农村中职学生出去见习的机会较少,教师要多渠道为学生提供旅游地的资料。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补充许多旅游景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填补他们脑海中旅游地理知识的空洞,以便形象、直观地学习旅游区划中的旅游地。
3重视实践教学
中职教育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这促使中国旅游地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选择实习地点;也可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果一旦有了出去见习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首先要让学生做好出发前的充足准备,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是去欣赏什么,怎么去欣赏,应该有什么样的收获。到了旅游景区,指导学生正确参观,不放过任何一个值得的景点。例如学生到小平故居实习后,不仅加深了对小平同志生平事迹的了解,而且对小平同志生活的那个年代体会更深刻,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并且通过现场模拟导游活动,提高了业务素质。
一、学案是载体
1.学案产生的背景:教案设计上只考虑到老师,对学生不开放,学生对课堂教学没有知情权。传统的教案设计,三维目标虽然明明白白写在教案上,但纯属摆设。传统教案的三种形式:一是“五不给课堂”。阅读感悟机会不给,分析理解机会不给,动笔操作机会不给,质疑释疑机会不给,出错纠错机会不给,全由教师包办。二是“跑课件课堂”。整节课跑课件,问题、过程、结论走马灯一样,过得快,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学生脑子里什么也没留下;?三是“假探究、假合作、假结论课堂”。课堂环节多,容量大,难度大,节奏快,又演节目又鼓掌,结果是学生没兴趣,没动力,听不懂,学不会。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之一是“主动发展”,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是“自主学习”,教师一言堂是永远讲不出高效课堂的。于是催生了新的教学方案设计思路,学案、新型教案应运而生。
2.学案的概念:学案是师生共用的教学设计文本,就内容而言,是对传统教案的改良;就功能和方法而言,是对传统教案的彻底颠覆。学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案是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实现了教研组内优化设计;二是学案的环节、流程和操作方法设计能体现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学案把课堂教学的知情权和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教师的任务在于定位目标,抛出任务,指导学法,引导探究,真实反馈,适度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
3.学案设计基本环节:
3.1学习目标:必有,要最精准的知识目标。
3.2学习指导:关键环节,要明确任务、方法、时间和要求,核心知识探究分几个环节,就要设计几个学习指导。
3.3问题探究:核心部分,基本步骤是抛出任务,指导学法;独立自学,教师巡视;效果展示,汇集问题;交流更正,点拨总结。
3.4课堂检测:核心部分,目的在于巩固训练,效果检测,学知用知,反馈课堂。
3.5知识链接、积累、文本补充:可有可无,分课时。
3.6课后反思:必有,课后及时写,集体备课时总结交流,修改学案电子稿。
二、探究是方法
知识探究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抛出任务,指导学法:
自学指导:必有,主要针对新知学习,新知学习有几个基本环节,就要有几个自学指导。当然要尽可能合理整合、减少新知学习环节,避免知识“碎片化”。
①学生:学生默看,或一生读自学指导,掌握自学方法。
②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自学指导中的任务、方法、时间和要求。
③目的:给学生的是任务,而不是知识,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长期坚持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会学。
④要求:自学指导一是要明确自学任务或内容,任务大都问题化;二是要明确自学方法,如看书,看学案,边看边写,与同桌交流等;三是要明确自学时间;四是要明确自学后怎样展示反馈。
第二步、独立自学,教师巡视:
①按照自学指导中明确的任务、方法、时间和要求独立、认真地自学。?
②教师:认真巡视,及时纠正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关注中下生。
③目的:使全体学生都在同一时间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自主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学生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长期坚持,一定能培养学生课上自主学,课下会学,离开学校还想学,学生获得受益一生的学习力。
④要求:一是给学生自学时间一定充分,学生没有充分地自学,就不会有底气、勇气、把握去举手展示,如果在预设时间内学生没有完成,宁可延长时间,决不能搞假探究,出假结论;二是绝不能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探究;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中下生;四是有难度的地方,独立自学解决不了后,可引导学生组内交流一下,好生带差生。
第三步、效果展示,汇集问题:
①学生:学生以口答、书面表达、板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展示反馈;
②教师:要照顾到全面,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
③目的:反馈自学效果,最希望让学生把自学后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质疑、释疑、纠正,达到辅助差生培植优生的目的。
④要求:一是反对让优生展示,结论全对,这叫假结论;二是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暴露问题;三是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第四步、交流更正,点拨总结:
①学生:学生纠错、质疑、讨论、释疑,得出正确结论。
②老师:一是收集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间解决问题;二是点拨问题,总结规律。
③目的:一是能培养学生纠错、质疑、合作习惯;二是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④要求:一是一定让学生质疑充分,不留疑问;二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解决。三是交流的问题一定是有份量、有价值、有难度的;四是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是两个层次,老师要力求搭好桥梁。
三、评价是保障
1.注重地理知识积累评价。自主式地理课堂改的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能以忽视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代价。因为地理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科学,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
2.注重课堂基本要求评价。课堂基本要求是:抛出任务导学法,没有自学不交流,暴露问题才点拨,抓住规律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