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摘要]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手术前后的患者生活质量估计分级后,运用χ2检验得出χ2为5.23,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手术后颅内出血,手术死亡患者,随访期内肿瘤复发率<5%。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神经外科瘤的一种有效方式。

[

关键词 ] 脑肿瘤;显微外科; 脑血管造影术; 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043-03

[作者简介] 朱巍(1971-),男,辽宁抚顺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肿瘤疾病诊疗工作。

目前,由于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及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手术治疗术程长,肿瘤切除不彻底易复发,术后易发生颅内出血等缺陷,得到有效的改善,由于神经外科肿瘤常受到侵及,肿瘤全切的难度很大,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有效方法[1]。收集了2009年8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肿瘤病人,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脑肿瘤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查体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脑肿瘤,符合我国神经外科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41.5±3.1)岁,病程1~3月,平均病程(1.5±0.5)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其他严重疾病。

1.2症状及体征

颅内肿瘤的位置不同,所引起的主要症状亦存在差异,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入院的有12例,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2例,累及椎体外系出现病理征阳性的有7例,颅内高压体征10例,首发症状为剧灶性神经症状的5例,肢端出现异常肥大,性功能障碍,或出现肢体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偏瘫,偏盲等临床症状。

1.3影象学资料

所有病人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而获得诊断,其中29例行全脑血管造影,肿瘤供血动脉显影良好。神经系统肿瘤在颅脑CT扫描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上显示肿瘤出现不同程度强化。行颅脑MRI检查43例,在注射Od—DTPA后扫描在Tl—Wi上,脑肿瘤呈显著的均匀强化,肿瘤周边环绕均匀不一的脑水肿带。行全脑血管造影者29例,造影术中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显影良好,侵及动静脉情况,完善术前手术资料。

1.4手术方式

该研究病例术前大部分通过脑血管造影,明确肿瘤血供,术中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肿瘤切除,部分病例术前应用脑血管造影,对肿瘤供血动脉较好的显影,所有研究病例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的不同,对患者的手术和入路,进行选择和设计,手术主要采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根据一些特殊肿瘤采取特殊,如通过枕下正中入路的患者,取坐位。摆好后,将患者头部于头架上固定,使颈部向前屈曲,使入路点充分暴露,方便手术操作。主要的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例如经冠状、经翼点以及扩大翼点入路、颅颈交界处、颈后、后正中、旁正中、腰椎等手术入路,整个手术实行实时导航。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对巨大肿瘤,在术中将血压控制在低水平,适当的采用大皮瓣和大骨瓣[3],开颅后,放射状剪开硬脑膜,将无菌脑棉覆盖与正常脑组织周围以保护脑组织,对于手术操作空间小的病例,可应用脑动脉瘤夹闭术,在显微镜下将相关脑池夹闭,缓慢将脑脊液释放,以获得手术空间,便于分离肿瘤基底部,如果瘤体部位,同相关的脑功能区位置过于靠近,则顺着瘤体边缘分离,最小程度损伤脑功能区; 如果瘤置同脑功能区相距较远,则可切除范围可扩大为肿瘤周围的水肿带,尽可能将之完全切除[4]。将硬膜反射状切开后,通过手术显微镜将脑膜瘤与正常矢状窦分离并切除[5];对于巨大的肿瘤,首先使用双极电凝将肿瘤的部分基底离断,使瘤体的供血动脉断流,后先用单级电刀切除2/3的瘤体,使得瘤体显著缩小,便于将肿瘤的包膜分离,最后将巨大脑肿瘤完全切除。在切除的过程中,应同时注意对肿瘤周围的血管进行止血,肿瘤切除术后,应使用0.9%的生理盐水将肿瘤切除后的残腔彻底进行清除,可覆盖可吸收的止血纱布,防止术后残腔发生渗血,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潜在出血点,确认无误后连续缝合硬脑膜,留置皮下引流管,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帽状腱膜,全层缝合头皮后关闭颅腔,酒精消毒切口,无菌纱布包扎。将切除的脑肿瘤妥善处理后,及时送至病理活检。对于显微手术过程中的止血,是神经外科手术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外科手术显微镜的有效放大以及照明下,能够较好的显示出血的小静脉及小动脉,对于一些流径较小的小静脉出发生血,或一些小量出血,可使用脑棉轻轻压迫出血点,对于出血量增多,小动脉或者大的静脉出血,可使用双极电凝止血,注意将功率调到最小,以防止脑组织受损,在切除肿瘤时,应最大程度地防止对重要神经与动脉的不必要损伤,避免手术过程中强行剥离引发的损伤。

1.5统计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 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手术分级

该研究通过比较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以及查阅显微手术记录,以明确脑肿瘤切除的情况。50例肿瘤患者,运用病人生活质量估计分级对脑肿瘤切除术前以及术后进行分级 ,来判断脑肿瘤的预后情况。Ⅰ级 正常工作与学习 ,Ⅱ级 生活自理,Ⅲ级 生活需要照顾,Ⅳ级植物生存在。50例脑肿瘤切除术前评分,Ⅰ级24例(48%),Ⅱ级20例子(40%),Ⅲ级5(10%),Ⅳ级 1例(1%)。手术时间131~481 min,平均(291±25.1)min,共切除53枚肿瘤。

2.2辅助检查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其中脑膜瘤30枚,胶质瘤11枚,垂体腺瘤4枚,神经鞘瘤2 枚,血管母细胞瘤3枚,胆脂瘤 2 枚,畸胎瘤1枚,蛛网膜囊肿 3 枚。术后头颅CT显示颅内残留血量平均为(3±0.8)mL,低于传统手术残留血量(11±1.9)mL[6]。

2.3术后并发症

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手术后颅内出血,无颅内感染及手术死亡患者。术后患者发生暂时肢体肌力下降 8 例,经积极康复治疗,肌力在不同程度上均得到恢复,1例发生肿瘤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2.4随访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4±3)个月,该组患者术后无失访,50例经过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成活率为100%,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随访期内死亡病例。

2.5统计结果分析

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经进行χ2检验得出结果,χ2为5.23,P=0.023,即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传统的神经外科肿瘤切除手术中,对于位于颅脑深部的肿瘤病变,传统的无影灯等照明设备的照明亮度较差,对于一些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时常显影不清楚,极大地影响手术切除的效果。而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的快速发展,可通过根据肿瘤的位置对显微镜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采取最佳的方位,使得对于肿瘤的照明更加充分,根据手术需要改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得组织的解剖结构,尤其是瘤体周围的血管和操作区周围的重要神经显露得更加清楚,具有立体感,便于彻底止血。显微镜下切除神经系统肿瘤,术前行DSA或脑血管造影的目的是,明确瘤体供血动脉的具体情况,为术中切除肿瘤,防止术中颅内大出血,便于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彻底止血的重要手段[7]。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脑膜瘤为例,脑膜瘤通过症状,体格检查及颅脑CT或MRI,确诊并不存在困难。手术难点在于脑膜瘤是否不同程度地侵及矢状窦及重要的皮质回流静脉(桥静脉)。由于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以及肿瘤切除后立体定向放疗和新型化疗药物的应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神经系统肿瘤的疗效。

3.1手术入路与骨瓣的设计

显微手术入路和骨瓣设计根据脑肿瘤的位置、瘤体大小、血供、是否存在颅外的静脉返流的代偿情况而定 。颅脑CT及MRI检查显示,肿瘤偏向一侧,供血血管不特别丰富,采用靠近靠中线一侧的骨瓣。对于神经系统的巨大肿瘤,则骨瓣切口超过矢状线,使瘤体周围的正常组织充分暴露,既能离断供血动脉,又可避免在病灶血管区内操作。术前造影发现有同时向颅外静脉代偿回流的情况(通过导静脉或板障静脉),要小心设定手术入路与骨瓣,评估该静脉回流途径对疗效的影响程度,尽量不阻断该静脉引流途径,力争将影响手术疗效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小[8]。

3.2术前应用脑血管造影术的意义

神经系统瘤的供血血管丰富,引流静脉和静脉窦常受到侵及,增加手术难度。在术前通过脑血管造影显示瘤体的供血动脉、瘤周回流静脉和引流静脉的代偿情况是手术的关键。对于巨大的神经系统瘤或血供丰富的肿瘤,可考虑在显微手术前行弹簧圈动脉栓塞,以阻断瘤体供血动脉。该研究中有3例行术前使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栓塞后2 d内行显微外科手术,有效地防止手术中颅内大出血。

3.3显微技术特点

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时,对肿瘤的供血动脉的保护应特别注意,可有效防止术中大出血。以神经系统常见的脑膜瘤为例,打开骨瓣后应先用双极电凝主要供血动脉主干,沿肿瘤外缘,放射状剪开硬脑膜,止血彻底。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应通过其优良的照明及放大,有效地将肿瘤表面和硬脑膜的粘连分离,在显微镜下,顺着正常脑组织和瘤体包膜及蛛网膜间隙慢慢分离瘤体,由浅入深地将肿瘤周围剥离,并逐一电凝、切断血供,术野清晰,严格止血,最后将肿瘤附于脑组织基底部切断,将肿瘤完整摘除[9]。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系统肿瘤的全切除率明显提高,该组 50例中患者治疗前后的分级经χ2检验,结果χ2为5.23,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经显微手术切除脑肿瘤后,其术后症状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证明了显微外科手术对患者预后的有效性。并且手术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减少了显微手术后神经系统肿瘤的复发机会,50例显微外科手术中,无术后颅内大出血,甚至引发脑疝的病例,通过术后复查颅脑CT,计算出术后颅内残留血量平均为(3±0.8)mL,明显低于有关传统脑肿瘤手术的文献报道中的颅内残留血量(11±1.9)mL[6]。该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开颅手术切除脑肿瘤,显微手术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显微镜放大倍数及强照明下,对一些微小的血管出血显示更加清晰,并且在显微镜下进行止血,以及肿瘤切除更加精细,避免误伤正常脑组织,使得患者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综上所述,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神经外科瘤的一种有效方式,应当广泛推广,成为神经外科肿瘤手术的主流。

[

参考文献]

[1]Fabi A, Felici A, Metro G, et al. Brain metastases from solid tumors: disease outcome according to type of treatment and therapeutic resources of the treating center[J].J Exp Clin Cancer Res,2011,30:10

[2]廖可立,王汉东,史继新,等.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1):641-643.

[3]宋毓鸿,高进喜,郑兆聪,等.骑跨型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6):267.

[4]孔锋,张秋航,魏宇魁,等.内镜经鼻岩尖手术中序贯性组合式解剖标志的确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9):416-419.

[5]王鹏,焦保华.脑胶质瘤病人的预后多因素生存分析与相关性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6):417-421.

[6]刘善贤,张庆华,张莉,等.神经导航系统在颅脑深部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山东医药,2012(26):49-50.

[7]陈凌,陈立华,张秋航,等.神经外科显微操作及解剖培训教学训练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0):1595-1597.

篇2

doi:10.14033/ki.cfmr.2017.3.0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1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Method: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3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and th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urgery.The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treatment effect and safet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The bleeding of patient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group B,and the operation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group B,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Microsurgery; Feasi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999 Brain Hospital,Guangzhou 510510,China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在所有脑血管意外中,其发生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及脑血栓。颅内动脉瘤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因此需采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疗。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两者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纳入标准:符合疾病诊断标准[1];无手术禁忌证;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X血管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病历资料不全者。A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1~75岁,平均(56.02±3.21)岁。B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3~76岁,平均(55.72±3.1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A组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患者全麻后,经右股动脉穿刺,将5F导管鞘置入,同Y型阀侧壁的高压枪连接管及加压输液袋连接,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并选择适合微弹簧予以释放、解脱,直至动脉瘤闭塞,造影观察效果满意后撤出导管,将导管鞘留置。术后6 h将导管鞘拔除,充分止血,制动24 h。

B组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全麻后取标准翼点入路,在显微镜观察下,对侧裂池进行解剖,将视交叉池打开,缓慢释放脑脊液使颅内压力降低,动脉瘤充分显露后,采用适合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并充分止血,同时选择含有罂粟碱棉片将被分离的动脉瘤覆盖5 min,瘤颈宽大者可通过电凝镊夹持瘤颈电灼后再进行夹闭,最后关闭颅腔。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药物。

1.3 观察指标

以纱布称重法测量术中出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治疗效果,植物生存:患者仅有生命体征;重度残疾:患者意识清醒,无法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但无法正常工作;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2]。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实施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A、B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0.47%、81.40%,B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624,P

2.3 两组安全性对比

A、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98%、18.60%,A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53,P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因素,危险性高,需在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有学者指出,患者确诊后,应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根治,防止出现大出血[3-4],目前临床中应用较广方法为介入手术治疗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术野良好,可对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血肿进行有效清除等优点,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复发率低。但有学者指出,开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且脑组织暴露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5-6]。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复较快等优势,但有报道发现,该治疗方法无法对巨大动脉瘤以及血肿造成的占位效应进行解除,且其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患者术后易复发[7-8]。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显示,A组(血管内介入疗法)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P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均有其优缺点,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Steiner T,Juvela S,Unterberg A,et al.欧洲卒中组织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J].吴政政,李政,陈蓓蕾,等译.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6):401-417.

[2]赵宝帅.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332-1333.

[3]汤荡,龙江.颅内动脉瘤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展望[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1):61-62,67.

[4]秦尚振,马廉亭,徐国政,等.颅内动脉瘤治疗十年回顾(附1372例治疗及随访)[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1-4.

[5]郭金满,胡火军,王雄伟,等.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00-1601.

[6]李经辉,孙涛,余化霖,等.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1例[J].广东医学,2011,32(18):2424-2426.

[7]廉英明.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1):1402-1403.

[8]蔡菁,孙爱刚,杨桂仑,等.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26例[J].山东医药,2013,53(43):50-51.

篇3

侧脑室肿瘤发生率低,国内外文献报道约占颅内肿瘤的0.75~2.8%,但侧脑室肿瘤位置深在,毗邻丘脑、尾状核、丘纹静脉等重要组织血管,且绝大多数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此侧脑室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点。我院神经外科自1997年8月至2007 年7月应用显微手术技术采取不同手术入路切除30例侧脑室肿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3例,女17例;年龄4~52 岁,平均28岁;病程20d~3 年,平均18 个月。

1.2 临床表现 头痛26例,恶心、呕吐15例,视力障碍6例,思维迟钝10例,精神症状3 例,癫痫发作5例。视水肿16例,同向偏盲2例,感觉障碍6例,椎体束征9例。

1.3 辅助检查 本组均行头颅CT扫描, 行MRI 检查25例,脑血管造影5例。

1.4 手术入路 (1)对位于室间孔附近肿瘤,体积不大,没有明显脑积水者,可选择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本组2例侧脑室体前部肿瘤经此入路切除;(2)对额角内肿瘤,伴有脑积水者选择经额叶皮质入路;对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和侧脑室体后部及枕角肿瘤,选择经顶枕皮质入路;对肿瘤主于侧脑室颞角者,选择经颞中回皮质入路。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14例经额叶皮质、2例经纵裂胼胝体、10例经顶枕叶皮质、4例经颞叶皮质入路; 肿瘤全切18 例,大部分切除8 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积水3 例,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肢体轻瘫2 例;术区硬膜下血肿1例及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1例,再次进行了手术清除血肿;癫痫1例;脑梗死2例。

2.2 病理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室管膜瘤12例,脉络丛状瘤5 例,脑膜瘤8例,星形细胞瘤5 例。

2.3 随访结果 随访方式有电话随访和信函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2.8 年。16例术后恢复良好,工作生活正常;8 例术后生活可自理,生活不能自理2 例,2 例星型细胞瘤病人术后1年肿瘤复发死亡,失访2例。

3 讨论

侧脑室肿瘤是指来源于侧脑室内脉络丛、室管膜和脑室旁脑实质内组织(如丘脑、尾状核及胼胝体)且瘤体大部分突入脑室内的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约占颅内肿瘤的0.75~2.8%。前者以脑膜瘤、脉络丛状瘤及室管膜瘤多见,后者以胶质瘤多见。

侧脑室肿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高颅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及视神经水肿),尚可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偏盲和感觉障碍等。由于肿瘤大多呈隐匿性生长,肿瘤生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故早期诊断较困难,一旦出现临床症状肿瘤已较大。早期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及MRI,可进行精确定位诊断,并可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关系。

由于肿瘤位于脑室内,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毗邻,要在尽量切除肿瘤的同时又最小的损伤脑组织,切除难度较大,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关键 。侧脑室肿瘤手术入路主要为皮质造瘘及经纵裂胼胝体入路,两种入路各有优缺点,以脑皮质造瘘手术入路应用广泛。对侧脑室肿瘤手术入路选择应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分析肿瘤的位置、毗邻、大小、血供及与重要结构的粘连情况,具体分析。对位于侧脑室额角及侧脑室体前部的肿瘤,可选择经纵裂胼胝体入路,该入路不需切开脑皮质,具有脑组织损伤小、显露更直接等优点,且能早期处理脉络膜后动脉,尤适于脉络膜后动脉供血的中线旁肿瘤。对不在中线附近及合并脑积水的患者选择脑皮质造瘘手术入路应用更广泛,原则是选择非功能区及距离肿瘤较近的脑皮层。为了使肿瘤显露清楚,有足够大的操作空间,减少对脑皮层过度牵拉,皮层造瘘常选额中回,且适当横向扩大,造瘘口大小可依据肿瘤大小和生长方向而定。

我们的手术体会,总结如下:①尽量在非功能区脑皮质上切开较小切口,以避免皮质损伤后并发症发生,暴露出肿瘤后应用软轴牵开器前开固定,避免脑组织过分牵拉;②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保护脑室内深静脉,在未明确静脉位置前不要盲目电灼肿瘤侧壁及肿瘤基底部,可先行囊内部分切除减压,再分离肿瘤胞膜,将肿瘤分块切除。③脑室内一般不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选用双极电凝止血较为可靠。术后电灼脉络丛减少脑脊液的分泌 、脑室内常规放置引流管。④为避免发生远隔部位血肿,除了术中放脑脊液要缓慢外,肿瘤切除后脑室内要注满生理盐水,同时严密缝合硬脑膜。⑤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3 个月,预防癫痫发生。

参考文献

[1]朱卫,徐启武,崔尧元,等. 改良经额侧脑室前入路切除室间孔区肿瘤[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 ,19(4):269~ 272.

篇4

2建立三维立体概念

2010年美国神经外科杂志介绍了两位巴西国家级人物Niemeyer兄弟。OscarNiemeyer是杰出的建筑设计师,PauloNiemeyer是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两兄弟之所以在不同领域均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归因于两人都具有超强的空间构筑能力[2]。由此可见,建立三维立体概念对于神经外科医师非常重要。显微神经解剖对空间感的要求尤其严格,将二维图像在头脑中建立起三维概念,将是神经外科医师综合实力飞跃性提升的过程。神经影像是解剖与临床的重要纽带,其发展可促进神经外科医师对颅脑三维立体概念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MRI问世,为颅脑解剖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通过水平、矢状及冠状三个方位的扫描,间接构建立体影像,较平面图更加直观、形象。其中弥散张量成像(DTI),还可以显示各神经传导纤维的三维空间结构。在临床阅片过程中,神经外科医师要注意培养将不同方位图片构建成立体影像的能力。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DSA)可以显示颅脑血管的走行及分布,结合MRI影像可以加深对颅内血管空间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此外,神经导航系统模拟CT和MRI的数字化影像,与实际神经解剖结构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展示三维立体解剖结构,使医生能够实时了解病变在颅内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电脑软件的开发,如通过3D多边形建模重塑、虚拟现实等技术,可显示颅脑的三维重建影像,对神经外科医师的理解和认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3]。在神经影像学辅助的基础上,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显微镜下的颅脑解剖操作。通过认真的观察、体会,比较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在术者头脑中建立具体解剖结构的空间定位,将对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操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维立体概念的瓶颈,需要神经外科医师付出时间和汗水去突破。

3传承传统学习方法

3.1重视绘图伴随多媒体教学的发展,黑板绘图可能正在淡出其传统的重要地位。对于神经解剖的记忆,绘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尤其线条图具有明显优势:方便自如、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利于记忆。如构成椎动脉三角的四块小肌肉,通过对其起止点的线条图即可形象表明三角的组成及各结构的关系。神经外科医师能通过记忆准确绘图,则表明已充分理解并牢记相关的解剖结构特点。

篇5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疗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颅内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091-0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Micro-neurosurgery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YU Xu-dong, LI Lei, DING Jian-jun, WANG Shao-guang, WANG Ke-hui, XU Qing-jin, FU Ji-do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Longkou People’s Hospital, Longkou, Shandong Province, 26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nd micro-neurosurgery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4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cro-neurosurger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various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operation time, length of stay and treatment good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95.34±20.53)mL,(89.43±16.77)min,(14.08±3.64)d, 60.27%,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icro-neurosurgery; Intracranial aneurysm

颅内动脉瘤多指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1]。因此,临床常将颅内动脉瘤称为“不定时炸弹”,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类型。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多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对此,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分析探讨2种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观察组患者中男40例,女32例。年g57~82岁,平均年龄(66.24±5.37)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26例、前后交通动脉瘤25例、大脑中动脉瘤21例。动脉瘤等级:Ⅰ级33例,Ⅱ级20例,Ⅲ级1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53~86岁,平均年龄(67.98±6.01)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25例、前后交通动脉瘤25例、大脑中动脉瘤23例。动脉瘤等级:Ⅰ级32例,Ⅱ级21例,Ⅲ级2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对实验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本实验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多方面诊断均确证为颅内动脉瘤[2];④患者未合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3]。排除标准:①患者无绝对手术指证;②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小于50×109/L;③患者脱落;④患者合并脑部恶性肿瘤等疾病。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癫痫、镇痛、导泄药物、营养支持等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疗法。具体方法为患者术前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44025019)20 mg,预防术中血管痉挛。之后全麻,行气管插管和肝素化抗凝。然后持续使用0.9%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确定患者动脉瘤的形态及大小。选择合适规格的脱铂金弹簧圈进行缠绕,反复血管造影。确定患者的栓塞止血满意后,将导管水解撤除,留置导管鞘,完成操作。手术6 h后,拔出导管鞘,对切口进行压迫止血和加压包扎。

观察组:患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体方法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和静脉复合麻醉,然后术者在显微镜下从 Yasargil 翼点进入患者脑腔,沿外侧裂静脉将蛛网膜剪开,分离颈动脉池、外侧裂池和鞍上池,慢慢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之后充分显露病变的动脉,采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同时关注止血效果。确定夹闭适当后,用含罂粟碱的棉片覆盖被分离的动脉瘤,关闭颅腔,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治疗效果

参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4]良好:患者基本能正常生活。轻度残疾:患者有轻度缺陷,可正常生活。重度残疾:患者有重度缺陷,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植物生存:患者GOS评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异常突出的部分,患者常表现为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及自发性脑出血等局部性症状。而瘤体一旦破裂,患者患处血管立刻大量出血,患者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严重者甚至会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因此,颅内动脉瘤也被称为大脑的“不定时炸弹”。目前,为避免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大出血,临床针对颅内动脉瘤多采用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血管内介入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之一,其治疗原理为利用弹簧圈本身及其促进形成的血栓闭塞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但临床研究[5]显示,血栓的形成易导致血管内栓塞复发。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原理为在微创环境下为患者开颅,保护神经系统,夹闭动脉瘤。该方法能较为彻底的清除患者脑内血肿,且若患者在手术期间出现动脉瘤破裂,术者可立即进行急救治疗。在该文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95.34±20.53)mL,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9.43±16.77)min、住院时间为(14.08±3.6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对患者损伤较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因此,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生理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胡稻,谭兴萍,游涛,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4,21(27):32-33.

[2] 何科君,齐铁伟,郭少雷,等.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6):255-257.

[3] 康慧斌,彭汤明,钱增辉,等.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4):402-404.

[4] 王磊波.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C].//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论.北京:中华医学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15:130.

[5] 李俊明.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157,160.

[6] 张绪新,孙丕通,邓东风,等.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2016,23(3):557-559.

[7] 田健,任丽霞.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4(4):39.

[8] 夏熙双,牛光明,张鹏远,等.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362-3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