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药基础理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论文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 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别;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χ2=4.68,F=6.79等),应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8);当涉及到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置信区间。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药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它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诊治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中医学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各种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我国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
一、 祖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1、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
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和形成是和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生活、生产实践分不开的。早在一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伟大祖国的土地上生活着、劳动着。他们为了生存,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同大自然及猛兽作斗争。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也逐步地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创造了医药学。
2、 医学理论原则的确立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祖国医学的理论原则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形成了,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并成为基础理论经典著作的《内经》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它包括《素问》《灵枢》两部书,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朴素唯物论和自然的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作了初步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念基础,两千多年来始终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
3、 治疗方法的丰富
随着医疗实践的深入,治疗方法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1) 药物学和方剂学的发展
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的发展,医疗实践的需要以及对外交流,为药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条件。长期的医疗实践人们认识到由单味药组成复方用于临床,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副作用。而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又促进了方剂学的发展。祖国医学中方剂的应用是很早的,《内经》中已有十二方的记载,《伤寒论》内用方113个,且能按辩证论治的法则,加减灵活用药,在剂型方面《伤寒论》内有汤、丸、散、酒、灌肠剂、熏剂、坐药等的使用与记载,说明方剂学到汉代已有一定成就。
(2) 针灸的发展
针灸的起源很早,但对其经验和理论的记载,首先是《内经》、《难经》。早在晋代皇甫谧总结了秦汉三国以来针灸学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针灸甲乙经》,对后世针灸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3) 其它疗法
除方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外,祖国医学还有刮痧、薄贴、火罐、温热、水疗、蜡疗、泥疗、发泡、推拿、气功、捏脊、割治等疗法,这些疗法不仅在文献中有记载,而且有许多疗法仍在推广使用,并不断改进、发展。
4、 临床医学的发展
随着治疗技术和医学理论的提高,祖国医学渐向专科方面发展,分为大方脉、杂医、小方脉、妇产、正骨、眼科、口齿等十三种,各种医学专著也逐渐增多。
二、 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
祖国医学把人体看在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机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驱邪。在诊断学上形成了以“四诊”为方法,以“八纲”为辩证纲领,以“脏腑辩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辩证的理论。在疾病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总之概括起来祖国医学学术体系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自然的关系。二是辩证论治。
三、 对中药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与探讨
1、 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将采集来的原药,用水、火、酒、醋等加以处理,其目的是清除杂质,使药物清洁,便于服用和贮藏。消除或减轻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则软坚,用醋则收敛,米泔去燥和中,蜜炙甘缓益气,去瓤免胀,去心除烦等。
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一) 火制法,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加热的炮制方法,其中并有加入辅料拌制。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分别用各种不同的火制法。
炒:将药放在锅内加热并搅拌,炒至药材干脆,表面呈淡黄色的叫炒黄,如炒麦芽、炒扁豆等。炒至药材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的叫炒焦,如焦山楂等。炒至药材全部焦黑的叫炒炭存性,如荆芥炭等。加入辅料同炒制的叫拌炒法,如土炒白术、盐水炒黄、醋炒柴胡等,其目的是增强药效性,更好的发挥疗效。
炮:将药用纸包埋于热炭中,或放于炒热之滑石、细砂中令其焦黄为度,以增强药物的温燥性,如炮姜、炮附子等。
炙:是指蜜炙的方法。将药物涂上蜂蜜,用微火徐徐炒炙,使药至老黄色而不焦,可增强药物的温补性,如党参等。
煅:将药物直接或间接放在火上煅烧使易于粉碎,可增强其收敛性,如煅石膏、煅牡蛎等。
煨:将药物用面包裹,放热火灰中或微火中加热使熟,以减少药物烈性和毒性,如煨豆蔻等。
(二) 水制法,是使药物达到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切片,并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以及不良的气味等。
洗泡:将药用水、酒洗净,便于保存、制剂,还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如酒洗当归。为使药物软化易于切片,可将药物放在水中泡,如泡附子、泡吴萸,也可减低药物的毒、烈性。
水飞:将研细之矿石类药物放水中,取上清再沉淀,可制取极细之药面,如水飞朱砂、珍珠、炉甘石等,其目的是内服时易于吸收,外用时可以减少刺激性。
(三)水火同制法,是将药物通过水火 同加热炮制,以便改变原药材性质与形态的一种方法。
蒸和煮:将药物放笼屉中蒸熟,如熟地、黄精、首乌等,也可将药物放水中煮,如首乌与黑豆同煮,可增强补血功效厚朴与生姜同煮,可增强温散理气作用。
淬:将矿物药放火上烧红,趁热投入醋或水中,反复数次,使之易于粉碎,并会改善其性能与功效,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等。
(四)制法,包括洗、泡、切、炒等法,此外还有用发酵法制之,如豆豉、神曲等。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社区卫生事业服务机构的新要求告诉我们,药剂从业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与认识,不但要熟练掌握药学基本知识,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让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迈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最早在1979年林中鹏教授提出的是“中医现代化”这一概念。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医学辩证法讲习会上,还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经典定义: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武装中医、发展中医;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自1996年国家正式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逐渐开始称“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国家颁布了《中医药条例》,更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吴仪副总理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会议上也指出“要努力继续切实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但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解及其实现的途径,目前意见尚不统一,下面笔者从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 基础理论的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就是指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技术发展同步,达到同时代的先进水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著作就代表了中医药在不同时期的先进水平,可以说是历史各个时期中医药的“现代化”。在当时虽然是最先进的,但沿用至今,有的内容已经陈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协调。因此,要敢于并善于否定旧的理论,根据新的科学实践,修正原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对新的现象、新的问题作出新的解释、产生新的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也应该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来补充、完善、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由于历史的因素造成了其形成时必须要与古代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法,即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以就表现为哲学的思辨性,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而其应用则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认识中医科学的这一特点对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的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有两种方法,即打开黑箱和不打开黑箱。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就是通过不打开黑箱的方法,所以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通过解剖、实验,从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上来观察、研究人体并不适合于中医,近些年这方面的研究并未使中医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也证明了此路是行不通的。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人曾经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拿汉字输入法的发明来比喻,笔者觉得有一定道理,当时汉字输入法未发明以前,有人建议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这就类似于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但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汉字输入法最终研制成功。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应根据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等理论来分析、研究中医,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在原始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升华,这才是使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2 诊断方法的现代化
《内经》确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这一把握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体信息的方法。所以中医学诊断是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即依靠医生和病人的感觉器官认识疾病现象,基本上不采用仪器检测手段。由于人的主观感觉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关于疾病现象的描述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可靠性差。尤其是脉诊,明朝的李时珍就曾感慨脉诊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如果在现代科学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作出相关定量分析则会大大地提高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如中医的消渴证,表现为“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其中一大部分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但糖尿病有一部分病人症状不典型甚或没有临床症状,用中医的望、阐、问、切就难以明确诊断,但如查一下血糖、尿糖等相关检查,我们就很容易诊断了。所以,现代医学应用的各项化验检查及影象学检查,只要有助于诊断,都可以采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医特色的证候、舌苔、脉象更应制订客观化的指标和研制相应的检测设备,以实现中医诊断的标准化。
3 治疗手段的现代化
2科学研究
2.1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重点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3]。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也是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源泉[4]。2.2结合学科发展的学术动态,追踪国际国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发展的前沿,凝练出有特色、有优势和较稳定的四个研究方向:“辨证论治相关研究”,“藏象学说相关研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相关研究”,和“民族医药基础研究”。体现了学术发展的创新性和前瞻性。2.3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深入,利用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契机,注重加强基础性研究人才的组合,不断配置和整合研究团队,将具体的研究重点放在与中医四部经典著作相关的辨证论治实验研究,藏象理论的实证化研究,苗医药基础理论以及利用贵州小型香猪复制中医症候动物模型研究等,更加具有中医特色和地方优势,成功实现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突破。这些研究项目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也重视与辨证论治和临床的关联研究;既有基础性研究,又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研究;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和地方民族医药的创新性研究,使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并达到了新的高度。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重点攻关等多个项目,并且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2.4学术专著是学科学术发展的载体和体现,它映射着学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浸透着学者们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学校大力支持教师们主编、参编各种专著,及时地反映学术成就,丰富和传播中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2.5高等医药规划教材是我国医药院校培养各类人才的基本手段之一,教材建设和编写直接关系到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学校各级部门都极为重视教材建设,而且把它列为科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教师竞争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等。先后有十余位教师遴选为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和研究生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主编和参编国家级、卫生部等本科生、研究生规划教材。2.6学术论文能够及时地反映学术研究的动态、趋势以及最新成果。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是学科建设源源不断的新思想的来源。
3科学管理
3.1学科建设的总体管理思路以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点,结合贵州地方文化和民族医药科技特色,紧密联系贵州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形成具有中医药基础研究和民族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学科自身努力奋斗,也需要加强领导,强化管理[5]。学科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调动全校资源[6],为此,学校出台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重新整合教学、科研、医疗以及人才资源。2005年颁布了《贵阳中医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十一五”规划》,基础医学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并且挖掘自身优势,结合民族医药特色,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建设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科研平台共享、坚持地域特色,逐渐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的重点学科。3.2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3.2.1学科建设的管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组织保障。2005年重新组建了由院长担任组长,两位副院长担任副组长,部分职能部门及系部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新一届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基础部也成立了有基础部主任担任学科建设管理小组组长,由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由首席学科带头人具体实施的三级负责制,即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系部学科建设小组-学科点的三级模式。3.2.2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学科建设规章制度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因此,学校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建立,先后颁布了多项管理办法,使学科建设和发展进入了健康发展轨道。3.2.3学科建设的人才制度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加快我院的学科建设步伐,制定了我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加大了对高学历人员的引进力度,有力地改进了人才结构。3.2.4学科建设的经费制度同时,学科建设经费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避免重复、注重实效”的使用原则,力争多渠道筹集学科建设经费,保障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上的充分自。
4未来发展
4.1坚持中医药基础的传统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起源于中国哲学、天文学、数学以及人文科学,从本源上挖掘、阐明和揭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内涵和科学理论,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同时又要借助已有的学科优势和擅长,保证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继承性和独特性。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大力研究、践行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7]。4.2创新中医药的纵深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热点问题的研究之中,追踪现代科技的发展前沿,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药理学等学科的理念和方法,突破经方的药效学机制与辨证论治的关系,取得了较大成就,例如“抗郁散的药效学系列研究”等都是利用了多学科人才的优势,联合攻关,从多靶点、多层面和多路径去揭示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在原有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加强对经典著作、经方的现代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现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发现和创新。4.3拓展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长期以来,探索如何用动物复制人类疾病模型,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尤其是能够寻找到接近人类的动物。我校首先利用贵州独特的小型香猪资源,研究和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先后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立项支助和贵州省科技厅多次立项支助,在设计复合因素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上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并且还得到了日本等外国专家的肯定和好评,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贵州小型香猪已经成为一种可供选择实验动物之一,今后的研究思路主要在于揭示小型香猪模型与人类疾病之间的深刻关系,拓展新型、复合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客观化、实证化、标准化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4.4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医药体系结合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充分地挖掘、整理、提高苗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厘清了苗族医药的发展历史,整理了一系列的苗族医药验方、疗法和技法,概括出较系统的苗族医药理论,并且编辑出版了一系列苗族医药教材,使我省苗族医药的研究和成就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今后在已经具备独特地域民族特征的苗医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有序地再次拓展、深度挖掘、整理提高苗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疗法和特殊技法,制定培养苗族医药基层人才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改进苗族医药研究生教育计划和培养模式,扩展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模,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族医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