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战略分析

医药行业战略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行业战略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药行业战略分析

篇1

各位不要生气,笔者史立臣仅是说说而已,写此文章仅仅是提醒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中国的医药市场很大,非常大,以至于大到超过任何世界时其他国家的医药行业规模发展。因为医药关系着中国国人的医疗健康、生老病死,关系着中国人民的攸关利益,如果中国的管理咨询行业愿意放弃这块业务,不仅仅是医药行业的损失,更是中国的损失,这话一点不大,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到了和国际接轨的时刻,到了必须质变的时刻,到了企业家已经无法自行拯救的时刻。目前国家新的GMP政策、国家的新医改政策、国家的医药发展规划、进口产品专利大批量到期时刻,等等,导致了正是中小医药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刻,这让人想起了美国的制药企业的发展历程,多么的相似,多么的无奈。

二战后,美国面对巨大市场需求,美国部分企业开始注重开发新产品,逐渐从生产型向研发型企业转变。与此同时,医疗保健覆盖面迅速扩大,医疗保健支出占GDP 的比例持续上升,1940 年到2006 年,从4.1%增长到16%。

二战后美国医药产业是一个快速拓展期,1946-1950 年,美国FDA 批准的新分子实体数出现一波,大量新的化合物的快速发现和上市。国际制药工业中的研究和开发优势在二战期间明显转移到了美国,1941 年和1963 年间新药品发现大约60%是在美国,其他主要是瑞士、德国6%和英国。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制药企业从研究天然物质发现新药,转向天然物质修饰,到合成化学合成全新化合物,从筛选化合物中得到新药。链霉素(默克, 1945)、氯四环素(力达制药,1948)、氯霉素(帕克戴维斯, 1949)、土霉素(辉瑞,1950)是第一批对广谱抗生素探索的结果;作风抗素剂(Benadryl,帕克戴维斯, 1946)是第一个上市的抗组胺剂;氯化管箭毒碱(Tubocurarine chloride)肌肉松驰剂(施贵宝, 1946)和在起因于二战对血研究的凝血酶(普强, 1946)成为了新的手术辅助药物。由于这些药只能凭处方购买,因而处方药的数量有了急剧增长。以美国为例,1929 年处方药占据美国医药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但到了1969 年已经占据了美国医药市场份额的五分之四。从这些药品市场的利润回报,促使制药企业更重视科研工作,并开始建立专门的科研园区。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部分美国制药企业,逐步从大规模的生产型转变到研发型。

在社会保障方面,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以后,为了应对民众日益面临的疾病风险,美国政府借鉴19 世纪末期英国医疗保障制度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法律依据是1935 年8 月14 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社会保障法》。但当时的公共卫生只覆盖城市居民,广大农民排除在这个保障制度之外。“二战”结束以后的1945 年11 月,杜鲁门总统向国会提出一项加强健康保险立法的咨文,提出美国医疗保障应当解决“医生和医院的数目及分配”、“乡村缺医缺药”、“个人医疗费用太高”以及“因病致贫”等基本问题,为此,他主张应当争取建立全国医疗健康保障体制,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

笔者史立臣认为美国后期医药医疗市场变化就是因为二战后期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变化导致了美国医疗市场对医药需求发生变化,导致了美国的制药企业发生大规模的兼并整合,这和中国的医药行业和医疗行业如今的变化何其相似?

大规模的兼并整合导致了大量的中小制药企业和中小医疗行业被整合或者消失,于是,大规模的制药体系和大规模的医疗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药体系的中小制药和中小医药商务体系消失或被兼并,中小型的医疗体系也同样被整合或者消失,区域性的医疗体系被全国或者州级连锁的医疗体系逐渐代替,这些全国性的或者州级医疗联合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无论在医疗设备的配置,还是在医师资源的配置,都是地方医疗体系无可比拟的所在。

中国,2009年至2012年,医药医疗行业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多少中小制药企业医药商业体系在挣扎,同时在逐步被资源优质配置的国有的大型的制药企业兼并,多少地市级区县级的医疗系统在逐步被被动的国有化配置医疗资源,这都会导致最终结果:没有务实的管理风格或者没有特色产品的医药医疗企业会被兼并或者收购直至消失。无论你是风光一时的制药企业,还是规模连国有商业企业也无可比拟的医药商业企业、甚至多少年稳坐的医疗体系,都将被这股巨大的国有化浪潮或者说医疗变革浪潮席卷而入,无可逃避。

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的稳定团结,这关系到国计民生,这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必须要这样做,这样做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团结,才能平稳的度过非常的经济时期,才能为未来的中国长治久安奠定良好的基础,没有选择。

于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量的需要尽快提升管理品质,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医药企业等待着,观望着、挣扎着,努力着。

其实,我们中国的医药医疗企业非常的可怜,没有经过美国那样有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没有经过市场的长期认可和积累,没有美国州级政府的保护性扶持,一切基本都全国性的竞争(虽然一些医药医疗企业有省级政府的个别扶持,但这可以忽略不计),优质的就脱颖而出,稍差的或者较差的或者有一点希望的企业就随风而去。

医药医疗行业的竞争是什么?是管理,是经过合理有效的管理后产生的竞争特质,是在有效合理关系下产生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这种合理和有效的管理很多时候并不能由医药医疗企业自身产生,更多的是被植入。植入方式有三种:

1. 企业家自身的蜕变。

2. 监管下的具有新的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的带入或者阶段性带入

3. 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的根性植入

我们从头分析一下:

1. 企业家自身的蜕变。

这需要企业家有很强的求知创新的理念或者境界。如果没有,那没就很难带领企业摆脱困局。目前更多的企业家会是享受在以前积累的资源和境界下,很难能像创业一样,从头开始,无惧险阻。当然,有一些真正的企业家在努力的变革着自己,努力地看清行情和环境,努力的带领自己的企业团队一步步坚实的的跋涉。

2. 监管下的具有新的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的带入

这需要职业经理人有很专业的很理念的很新颖职业素质,而且,在这个职业经理人有很专业的很理念的很新颖职业素质前提下更需要职业经理人能较长时间(起码2到3年)在企业服务,而且能够在说服老板的前提下,带领企业避过重重的险阻,绕过重重的政策障碍,努力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竞争优势包括产品特质、管理特质和资源稳定性特质。

3. 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的根性植入

为什么要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因为医药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行业特性,学药学医的人都不一定有专业的医药行业管理特质,因为管理和学医学药有很大的区隔,学医学药仅是对医和药某一个或者泛泛的领域了解或者精通,而医药管理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有很强的行业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人能做好医药行业的管理,学医学药的不一定,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有医药行业从业经验的人能很快速的判断某个医药产品的市场潜力,能够很明智的确定企业进入某个竞争领域的竞争态势,是赢还是输,都很清晰的看清清楚。

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的从业人员一定是在医药行业侵润多年,对医药行业的国家政策非常清晰,大局大势看的很清,怎么做,怎么竞争,都是一目了然,对医药行业业务体系既有经验,更有前卫的新颖的观点和操盘能力。所以,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医药体系在业务能力上都会很有强的优势:判定态势,分析时局,描绘竞争手法,制定竞争战略都是其他泛泛管理咨询不能比拟的。

医药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有非常强的作用,因为是第三方,可以不受企业内部的人事体系的干扰,通过对医药企业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可以清晰的断定医药企业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并系统的提出解决方案,这可能和老板的心思不一致,但没关系,专业的医药管理咨询公司是客观和实际的,没有外来非正常因素的干扰,给出的一定是切合医药企业发展的建议,而不是泛泛的迎合老板和医药企业。

由于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从业人员都是在医药医疗行业侵润多年的老手,这些人眼里绝对不会掺沙子,绝对会对医药企业提出真正合理化的建议,而不是泛泛的去谈一些大家深为熟知的表面性问题。

通过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医药企业基本可以深度挖掘自身无法解决的或者由于一些原因无法正视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梳理清晰医药企业内部竞争能力,同时,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可以根据对医药行业深度把握,帮助医药企业理清医药企业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竞争手段和手法,帮助企业理清竞争战略、营销战略、专属人力资源体系和销售体系,为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走的更远更稳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如果企业想一直的按照正确的路途走下去,就要要求专业的管理组想你公司一路陪同,建立2年到3年的战略合作体系甚至深度合作体系,一方面要验证管理咨询公司的专业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依靠第三方的智力团队扶持企业走过泥泞和坎坷,做过艰难和险阻,最终长久的屹立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医药行业之林。

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和中国的制药企业、医药商业和医疗企业,你,有没有看透这一点?

目前有名望的大型管理咨询公司在医药管理咨询上都不是很强势,深层次原因是没有专业的医药咨询队伍,医药行业的特质性决定了必须由在医药行业侵润很多年,对医药行业各个业务单元或者绝大多数业务单元都很熟悉的医药专业人士来做。这就要求大型的管理咨询公司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借助这个专门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吸纳医药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借助这个专业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整合管理咨询公司内的各种资源服务中国的医药医疗企业,借助这个专业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建设管理咨询公司在医药医疗的品牌。

可见,中国的管理咨询公司想真正的进入医药医疗行业必须先建立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平台,而不是利用手中的资源直接进入这么简单,否则仅是偶尔做做擦边球的医药医疗项目,不能在这个专业的领域建立品牌。在管理咨询公司内部公司建立一个科学的医药医疗业务运作平台,通过专业的医药医疗平台的威力聚焦和整合管理咨询内外部的各种资源把医药医疗管理咨询业务带入稳定发展的快轨道。

那么,管理咨询公司如何建立这个专业的医药管理咨询平台呢?

笔者史立臣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构建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平台:

1. 初步建立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平台组织架构和网站,后期逐步深化。

2. 利用管理咨询公司的品牌延伸创建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品牌。

3. 以医药医疗管理咨询业务支撑平台发展。

4. 逐步构建管理咨询公司在医药医疗方面的专家群体。

5. 建立医药医疗管理咨询平台数据库。

6. 建立平台的期刊、实时性评论体系。

篇2

医药业乃朝阳产业

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医药产业整体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到2009年,产业规模将由2004年的3476亿元增长到7100亿元。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商务部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医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56.4亿美元,其中进口118.4亿美元,同比增长18.5%;出口138亿美元,同比增长28.1%。

摩根大通副总裁顾宏地分析指出:2005年,中国化学制药公司总销额190亿美元,只占世界份额的2%,年人均支出不足15美元。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昆泰公司首席执行官丹尼斯吉林斯预计,到2030年,全球上市的医药公司市值将达到6万亿美元,其中1万美元来自中国与印度占16%甚至更多。

医药业成就世界级品牌的资源优势

几千年来,中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药的“望闻问切”成为经典的中医诊断方法;而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学大师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更是以其精湛的医术和临床医治效果,使中医比肩于西医。 ——这是我国医药业成就世界级品牌的认知资源。

而中医药的全球产值达130亿美元,中国仅占3%,日本、韩国占了90%左右,我国的提升空间非常巨大。

中国有13亿人口,这一庞大的人口数字已经为国内医药业成就世界级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目前,我国药品制剂的产能达到全球第一,原料药、抗生素、维生素等大类药品的产量都排名世界第一。

——这些是医药业成就世界级品牌的现有生产优势。

医药行业营销观念滞后阻碍了行业大发展

宏观层面,国家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一、国家对医药业的定位不明确。中国有13亿人口,医药业在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应当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但是,国家没有进一步明确医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政府对医药卫生的投入不足:深层原因是政府对公共事业投入明显偏低,导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艰难,我国对医药健康的投入只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发达国家却占40%以上,看病贵、难的原因在于,医疗资源结构失衡,财政投入不足,医疗保险发展缓慢,药品流通秩序混乱,公立医院逐利明显,医疗市场监管不力;

三、改革措施不到位,政出多门。

相比较而言,国内医药行业的营销观念不仅落后于国内IT、通讯、家电等行业;更是落后于跨国医药企业。

主要表现在:

企业战略定位缺失。

目前,国内医药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也缺乏对战略定位的坚持。

比如,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美国辉瑞公司,其战略定位为:创新性企业。其每年投入新药研发的资金高达76亿美元,占其年销售额的15%。相应地,其每年的新产品贡献度也达到50%以上。

又如,中美史克,其战略定位为:中国OTC药品市场治疗疼痛的领导企业。他的产品阵容都在此战略的统领之下,新康泰克、芬必得,康泰克清等产品都是属于OTC药品、而且都是治疗疼痛的。

国内的医药企业却面临战略定位的缺失,以国内销量第一的哈药集团为例,没有一个很清晰的企业战略定位,所以,其经营只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关注点在于短期经营效益,没有长期的战略部署。

产品研发,很少进行发明性专利药品研发;普遍地,研发费用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而跨国公司的这一比例高达10%以上。不注重研发带来了另一个后果,低成本的仿制药品充斥了市场,企业之间以价格与广告作为竞争的焦点,处于低层次的竞争格局,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无法形成。

品牌建设,缺乏长期的科学的品牌管理战略,把广告资源集中于粗放式的广告投放,未能有效地建立起稳定的品牌形象,也没有建立起清晰的品牌区隔。有的企业如哈药集团已经建立了很高的品牌知名度,但缺乏品牌美誉度,品牌建设被简单地理解为促销广告。

公共关系,国内医药行业企业普遍缺乏公共关系管理体系,未将公共关系纳入整个企业的经营战略进行科学规划,一旦出现危机,就会伤及企业的根基。

中美史克是公共关系管理比较成功的企业,由于其应对得当,在康泰克危机中,企业经营未受到致命损伤。

而三株,则因一场危机而轰然倒地。 第二部分 中国医药企业营销之怪现状

这些怪现状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怪现状之一:重视产品广告,轻视品牌建设

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医药行业的广告费用在全部行业中排行前三位。而其广告的主要投向则是产品推广,在品牌建设方面,几乎没有企业投入资源。因此,国内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虽然十分巨大,但行业集中度并不高,最大的十家所占销售份额也仅占20%左右。在全球医药行业中,前十家所占份额却高达70%左右。

怪现状之二: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国内医药行业企业普遍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投入不足,全国4000多家企业的研发总费用约为40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总额的1%,而辉瑞制药一年的研发费用高达76亿美元。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怪现状之三:市场化较高的OTC市场关注度不够。

在国内医药行业的销售体系中,医院是主销渠道,而对医院的营销主要是人际关系的营销,更直白地说,是利益营销,这直接导致企业的营销成本居高不下,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则十分庞大。

在市场规模达800亿元/年的国内OTC市场,则主要由中美史克与西安杨森等外企所占领,国内企业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仅有很小的市场份额。

怪现状之四:庞大的市场催生不了一个强势的行业。

每年4000亿的市场规模,在所有的国内行业中,都是一个极大的市场空间,但是,这个庞大的市场,却孵化不出一个强势的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行业的领导企业不突出,未能引导整个行业向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结论:中国医药市场具备了庞大的市场空间,足以支撑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壮大,问题是,行业缺乏一个甚至一群能够引导行业发展的领导企业(群),在OTC市场上,中国医药企业应该放开手脚,投入更多资源,从经营理念、产品研发、营销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逐步改善,才能培育起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三部分 精确定位——创立领导品牌

时势呼唤领导品牌

宏观上讲,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任何一个群体,迟早会产生其领导者,“国不可一日无君”,“群龙不可无首”正是对领导者的呼唤。在医药行业,也必将产生其领导者。

成为医药行业领导品牌的必备条件

一、整体实力超群;

二、产品研发能力强大;

三、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四、能够为行业制订游戏规则;

五、公众形象健康、正面,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六、持续不断地、科学地向社会传达企业的正面信息。

为什么一定要成为行业领导品牌?

一、行业领导者能够保证其经营效益与未来发展的持续性。

二、行业领导者拥有制订行业游戏规则的特权。

三、行业领导者能够占据行业最优秀的资源;

四、行业领导者拥有对行业的决定性影响。

如何创立行业领导品牌?

一、炼内功。进行企业硬件软件的建设。

二、改观念。树立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理念。

三、强推行。建立推进品牌建设的内部组织。

四、重公关。在重视产品促销的同时,更应重视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建设。

五、贵持续。要把品牌建设作为企业的战略,制订长期的规划与部署,一步一步地实现战略目标。

六、常审视。在创立领导品牌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审视制度,及时校正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篇3

学生 李雪 指导老师 张小梅

摘要:医药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被视为永不过期的朝阳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进了人们生活水平质与量的双重提升,药物化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世界各国医药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作为高技术密集的产业,制药行业有着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制药行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规模;制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应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和开发效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发展,应全面提高研发水平;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完善法律和监管体系。

关键词: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措施建议

 

由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迅速,从简单的准备和处理,以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从简单的手工作坊到新工艺,新设备,机械化的现代化厂房,医药行业发展迅速。本文将分析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就其发展前景和趋势预测。

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政府扶持,多项政策保驾护航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医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对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2009年6月5日,国务院的若干政策,以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成立了医药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医药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医药行业的更具体的发展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在医药行业的发展努力,并增加从政策和资金投入。目前,具有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某些领域正在不断创造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制药工业集群增加行业集中的规模;并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中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的改善,这些都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的药品监管机构的调整,连续出台的行业规范和政策,行业结构和药品流通体系的整体调整,鼓励制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实现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形式。此外,中国的物流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为医药行业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医药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已进一步加强监管,也促进了制药行业的发展。

(二)资源丰富,技术设备快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它有大约26万种生物物种和2800种药用植物资源。它创造了种质资源在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和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制药行业开发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起点比较高,关键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特别是在上游、中试方面和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这已经提高了中国制药企业有利的客观条件。随着推出的“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规划和医药内需的扩大,中国的医药R&d有所加快。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不能够产生或在过去的成本问题。生产高价药的技术问题,医药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即将来临。

(三)机遇良好,制药行业前景广阔

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容量。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药品市场增加了5000万美元,每一年的市场需求。如此巨大的市场足以支持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只在国内市场上依靠充分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大力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将其列为重点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和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医药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化程度低

医药生产研发制造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了约八成左右的比例,这部分企业往往产品品种少,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现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大多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以中成药行业为例,2010年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中成药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到整体市场份额的10%以上,前十名的企业相加只占到整个中成药市场的23.7%。企业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使得企业管理和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投入金额不足,市场竞争处于被动应对的地位。近年来上游原料供应环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制药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价格谈判的资本和实力,所以每次价格波动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下游医药流通环节以国药集团、上药集团、九州通等为代表的医药物流企业发展迅速,集中度不断提高,区域的垄断优势逐渐显现,流通企业开始凭借其渠道优势不断向制药企业要求更高的利润空间,使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制药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五)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新药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新药开发能力弱,我国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仅为销售额的1%,而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经费一般占到当年销售额的15%左右,这也就导致我国制药行业创新产品少,重复品种多,产品创新度低,因而被限制在了低端市场。

(六)营销推广模式老旧

营销推广模式单一老旧也是现在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的特征,大部分企业的终端销售以代金销售和客情关系维护模式为主,缺乏专业和长远的规划同时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这种模式虽然在过去确实曾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企业的销售带来了较大增长,但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对医药市场监管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代金销售的模式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法律风险,逐渐被淘汰出局。

同时,药品的广告在公众媒体上投放密度较高,加之很多企业在广告内容和形式设计上只追求广告效果而忽视了观众的主观感受,使得不少广告引起了消费者的反感,进而影响整个行业形象。

(七)合作意识缺乏

我国制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通过彼此分享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提高本地区本国家制药行业水平、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的好方法。另外,除了合作,收购、合并、参股等形式也都是合作意识的体现。

二、我国制药行业发展趋势与措施

(一)注重自主创新意识培养

医药行业的高科技性,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革发展过程中,解决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这也需要中国的医药行业持续聚焦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例如,2000年,中国建成的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十三五”以来的生物制药计划。

(二)加大研发投资,保证产品升级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不注重研究和开发新药,它是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投资性。因此,基于中国的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我们应加大研发力度,进行产品升级,并在部件,制造工艺,药品标准的条款进行的产品创新。在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的R&d投资排名中名列前茅,而上海医药,科伦药业,仁孚药业等企业也重视R&d投资非常重要。在未来,中国的医药行业将不再是传统的模仿,而是会朝仿创移动。

(三)与时俱进运用多元化营销推广模式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传统的代金销售和客情导向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新的营销推广模式随着媒体和信息多元化应运而生。以专业广告推广、学术推广为主要的推广营销手段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认可。专业广告推广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最终带动产品的销量提升;学术推广通过把临床实践中提取的产品核心价值传送给目标医生,再通过医生影响患者,达到建立学术权威和用药习惯的目的。很多外资企业在学术推广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中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除此之外,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许许多多的创新媒体工具也为药品的大众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借助网络互动问答、微博、健康社区、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传递企业产品信息和疾病相关健康知识,达到提升产品认知度和美誉度、教育消费者的目的。

(四)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监管体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产业整合,同时也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不仅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设备和药品的支持,而且还与教育,培训,技术转让和工业发展的联合行业。目前,中国已逐步推广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建设,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以控制假药,并出现在当前医药行业的假药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旭明,蒋渝,杨会全,等.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J].重庆中草药研究。2010:6(1):25.28.

篇4

从医药行业方面来说,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在建立医药专利工作体系,发挥专利作用,服务医药经济的发展,在专利法与专利知识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咨询服务与专利管理、专利执法以及专利信息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专利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医药单位个体方面来说,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利意识有所增强,在科研开发中重视了专利查新工作,使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得到了专利保护,其中有一部分项目还获得了优秀医药专利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医药科研单位和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专利管理工作,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制订了专利工作管理规范和制度,建立了相关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在医药卫生行业部分优秀的科技成果开始申请PCT国际专利,为我国医药技术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做了准备。

1 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形势

目前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上海来看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表现在国内专利申请量上,医药卫生行业的申请仅占专利数量的小部分,而且专利数量不多,年度增长缓慢,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较多,发明专利非职务发明比例较高,且有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均是来自医药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和科研机构。这些专利类型以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发明专利为主,占到申请总量的80%,特别是自1993年1月1日开始,源自国外的专利申请量连年递增,这些均对国内医药行业的科研开发工作形成了封锁和限制。

目前,我国 90%的大型先进医疗设备来自欧美;生物医药先进研究设备100%来自日、美、德等国家。在治疗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化学药物领域,我国几乎没有专利,全部依赖仿制。

与此同时,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专利工作申请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专利申请量达到近百件,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甚至是重点骨干企业竟从未申请过专利。另外,医药卫生行业的有些科研开发单位还基本上是在仿制轨道上运行,表现为抄袭他人专利文献,仿制照搬产品,形成了严重的重复研究,企业之间的产品结构趋同。可以说,随着国内专利授权量和药品行政保护授权量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是科研和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一特性将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国内医药行业的冲击会更强烈。

另一方面,由外国的制药公司依据已获得的中国专利对国内医药企业提出专利侵权诉讼的案例也已经出现,并且有逐步增长的势头。仅在2005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已接到有关涉及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律师函 30多件,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基本还是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总体来说,目前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与医药卫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是不相称的、滞后的,还需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积极加快上海市医药卫生领域的自主创新工作,切实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2 近年来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相关专利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和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内部专利数据库。

2003-2005年上海市不同行业的专利申请量情况:从行业申请情况来看,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2003-2005年在800余件处徘徊,但2005年申请总量下降明显,且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日趋落后,所居位次由2003年的行业第5名降至2005年的第8名,当然其中医药发明专利量优势比较明显,仍位于全行业的前列。其他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轻工、机械、纺织行业仍居所有行业的申请量前3位,增速较快。而同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医药、生物、化工、汽车、电气行业的专利申请量与2004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下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分析: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类型构成情况: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上海市医药行业的专利申请类型构成在不同年度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构成比增加明显。2003-2005年期间,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起伏不定,但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所增加,构成比增加尤为明显,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绝对数和所占比例均下降明显。说明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的构成和质量上都有一定改善。同时也提示我们:医药行业的整体专利申请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从表5可以明显看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职务发明比例较大,实用新型职务发明比例略低。另外,总体上看职务发明构成比逐年增加,且总量上也占全部申请量的大多数,说明职务发明仍然是医药专利发明中的主导部分,非职务发明在医药专利申请中居于次要地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单位申请情况:表6显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不同单位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工矿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大于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一直是医药专利职务发明中的主体,说明工矿企业作为医药领域的生产主体,对于技术创新发明工作非常重视。另外,科研院所在医药专利申请中也有一定优势,2005年所占比例上升到24.83%。机关团体由于单位性质所限,医药专利发明几乎为空白。

3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展望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产业将持续发展,将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然而,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被世界公认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影响了医药卫生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推进医药卫生领域的发明创造,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技术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建设一批一流的临床医疗中心,以增强医药卫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上海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卫生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

在新的形势下,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既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上海的医药卫生知识产权特别是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明显存在着诸如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而且还比较缺乏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的知名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此同时,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能力,这是今后更长远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所以,提高上海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提高医药研制开发、生产乃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促进上海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保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提高上海市制药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加强和推进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今后相当时期的上海医药卫生领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继承,汤磊,唐国瑶,等.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8(3):99-101.

2 朱爱辉,黄瑞华,我国专利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98-105.

3 沈昭在,陈志兴,龚朱,等.重视医院知识产权保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748-750.

4 王宏杰.知识产权与医药企业经营战略及核心竞争力[J].上海医药,2004,25(1):11-13.

篇5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药品流通行业经历了从计划控制到市场经营的逐步发展,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家近30年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年递增13.8%的水平,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

医药流通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作为医药流通企业在市场兼并整合的大潮中如何明确自身定位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问题,而从医药行业层面的分析相对比较少,本文正是基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分析,来给出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二、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现状

1. 市场化机制还不够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药品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在我国,药品一直以来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1984年,政府开始取消统购统销、按级调拨的规定;1999年,医改方案开始实施,正式加快市场化建设步伐;2009年,新医改正式推出,旨在加快行业集中,完善市场机制。

由于市场化机制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于本地的医药企业实行地方保护政策,医药企业往往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由于区域壁垒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药流通行业的做强做大。此外,我国医药分业制度尚未确立,医院在医药流通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药品的正常定价以及医药市场化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冲击。

医药流通行业对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是医药行业的主要规范性文件。GSP虽然对于医药流通行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由于其门槛相对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行业现状。

2. 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一直处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行业集中度低的情况。截止2009年5月,我国通过GSP认证的医药流通企业就有1.31万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其中中小企业占了80%以上。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销售额过千亿的医药流通企业,只有3家超过200亿规模,分别是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和九州通,2010年的分销规模分别为692亿元,291亿元和212亿元。2009年,我国前三家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整个行业的20%左右。而在成熟市场,医药行业的集中度相当高,例如美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占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为96%、日本则是75%,欧洲国家略低为64%,可见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的很大的差距。

3. 企业盈利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总体上呈现出流通成本高,利润率普遍偏低的特点。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毛利率,费用率和利润率指标分别约为8.2%、7.0%~7.6%、0.6%~1.2%,美国和日本医药流通企业这三项指标约为2.5%~4.0%、1.0%~1.5%、1.5%~2.5%和2.0%~3.0%、1.0%~1.5%、1.0%~1.5%。企业盈利水平偏低,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医药物流水平比较低,运输、仓储等手段依旧比较传统,运行效率较低,造成行业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是我国药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复杂,分销环节过多,导致市场营销的成本比较高;此外,由于整体医药流通行业尚不规范,业内同质化竞争严重,也导致了整体的利润率不高。

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从而导致行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由于地域壁垒的存在,弱化了企业建立自身品牌,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最终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少,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同质化严重的结果,往往直接表现为同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随着行业集中度的逐步提升,市场兼并重组的不断加快,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逐渐面临生存危机。除了几家大型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传统的药品批发,服务对象也局限与当地的医院和药店,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低下,将导致其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面临淘汰的危险。

三、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分析

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最初的价值链模型被应用于企业内部,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价值的传递。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行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企业间的这种价值链关系,对应于波特的价值链定义,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行业价值链。

医药行业价值链一般由医药原材料供应商、医药生产商、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或零售药店和顾客等共同组成。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医药行业价值链为基础的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如图1所示。

从医药行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整体目标是追求整个行业的边际利润,也即行业价值链整体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而不再是单独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或竞争能力。在医药行业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和医院或零售药店相对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医药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是为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而顾客则更多的是产品和价格的接受者。

(1)医药生产企业。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一个较为高速的发展势头,2010年医药制造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从2001年的2 040亿元到2010年的11 741亿元,增长了近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0%以上。伴随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新医改,医药行业将继续不断增长。在价值链中,医药生产企业相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有着较高的议价能力。

(2)医药流通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是连接医药行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关键节点,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对于医药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上游的药品来源渠道管理和对于下游的营销网络控制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业务体现。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医药流通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3)医院或零售药店。早在21世纪初,我国便开始实行医药分业试点,2009年3月出台的新医改中也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业体制改革尚未真正全面启动。医院药店仍是我国重要的药品直接销售渠道。随着国家对于药品管制的放开,医药零售行业的利润较高,医药零售行业在前期发展迅猛。然而,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药零售也面临着洗牌,整体利润率趋于合理,服务水平也将进一步得到提高。零售药店也已成为医药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医药行业价值链模型的主体即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此外医药市场规范机制、技术研究与开发、医药物流服务和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作为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保障措施对于医药行业的边际利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医药市场规范机制。医药市场规范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对于行业的规范,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国家对于行业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医药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于行业的自治和管理。

(2)技术研究与开发。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研究与开发是行业竞争力的最直接来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将有效的提高行业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3)医药物流服务。药品的保存和运输相比于一般商品有着更高的要求,医药物流服务,特别是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将大大加快医药流通行业的运作能力,对于医药流通行业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人力资源管理。医药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医药知识背景,这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四、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对策

1. 向前整合,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控制营销渠道对于医药流通企业来说,能够提升其与医药生产企业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其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向前整合,即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下游延伸,加强对于零售终端的控制。我国的医药零售终端主要分为零售药店和医药两个部分。针对零售药店,可以采用战略合作、参股或者并购的方式,加强与其联系。例如九州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加快发展自己的药品零售连锁体系,2011年6月九州通完成了收购河南杏林大药房有限公司,收购后公司间接控股90%。另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医院药房托管等业务,巩固医院医药销售市场份额,覆盖更多的医院、诊所和卫生院等。总之,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控制更多的药品销售终端,既可以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又可以获得对上游供应商更大的话语权。

2. 向后整合,通过委托加工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向后整合指的是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上游进行延伸,而委托加工是指医药流通企业委托医药生产企业为其生产,从而发展自有品牌。委托加工有利于医药流通企业的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其知名度,同时推出自有品牌的药品还将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为例,上海医药和南京医药都通过与医药生产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或者依靠集团内部的工业生产资源,先后推出其自有品牌的药品。此外,向后整合还包括与医药生产企业之间更为紧密的合作,以保证其药品的稳定来源。

3. 向内整合,推行现代化物流,提高运营能力。所谓向内整合,指的是医药流通企业进一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同时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物流能力,特别是仓储、运输和配送是医药流通企业的主要业务能力。然而我国医药物流相对落后,仓储、运输等物流服务只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传统服务,没有真正成为医药流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推行现代化物流,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优化企业内部物流作业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

4. 向外整合,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医药流通企业除了考虑向上下游整合以及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外,还可以考虑实施同业联盟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来获取更高的价值。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进入门槛低与行业的集中度低导致了医药流通企业同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此外由于医药流通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程度较高,最后往往演变成价格竞争,从而大大缩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所以实施同业联盟或策略性合作,有利于建立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同时也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四川医药物流协作联盟通过资源整合,按照产业链建立其自上而下、纵向延伸的协作联盟,从而避免了同级别的企业因利益相同造成恶性竞争,使各个环节都可以获取合理利润。

五、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转型保障措施

1. 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完善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规范机制,从政府的角度,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药品的定价制度体系和新药审批制度体系。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定价流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同时要堵塞新药审批和单独定价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实现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避免药品流通过程中的价格混乱现象。此外,政府应该加大行业的监管力度,逐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步淘汰盈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小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医药流通行业等组织,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参与行业自治,加强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完善行业定价机制,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实现行业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2. 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研究与开发。新的管理技术、工程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出现,将改变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从而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运营能力,增强对于上游的议价能力和对于下游的盈利能力。在医药物流技术方面,条形码,RFID等标签技术的应用将更有利于药品的管理和监控,GPS、GIS等技术的应用将加强医药运输和配送过程的管理,此外物流信息平台如仓储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等的运用将大大提高医药流通企业的整体业务运作能力。不断加强医药流通行业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流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医药流通行业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有效应对措施之一。

3. 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医药第三方物流对于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流通速度,有利于优化医药流通行业的仓储、运输、配送等流程,有利于医药流通行业的整合实现规模效应。在价值链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药品的流动,每一个节点企业都对于医药第三方物流服务存在着一定的需求。特别是医药流通企业,相比于物流服务,上下游的医药网络建设更为关键。对于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在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帮助下,实现商流与物流分离,能够使其更好的专注于核心业务,加快市场布局。对于整个医药流通行业来说,更是有利于行业的整合速度,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积极培育医药第三方物流,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是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4. 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人才战略历来是企业发展之本,重视医药相关管理人才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由于我国医药行业以及医药流通行业近几年保持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态势,导致医药行业管理人才以及物流人才相对缺乏。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以培养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性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医药物流专业人才更是匮乏。对此,应该重视我国医药行业相关人才不足的问题,采取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多层次、多方面的培养相关的人才。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对外合作,从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纳国外行业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凡礼.兼并重组催生医药流通新格局.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6):78-79.

2. 郑晓红.从行业价值链探讨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之路.海峡药学,2009,21(7):188-189.

3. 陈彪.医药行业整合与物流发展现状.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5(6):74-77.

篇6

二、构建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一)基本理念中职和高职属于同一类型教育,具有相同规律和特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中高职教育的共同特征,但两者在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界定、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明显区别,尤其是职业能力标准要求不同。中职主要培养经验层面的职业能力,而高职主要培养包括技术应用、统筹管理、发展创新等策略层面的职业能力。策略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伴随着工作过程复杂程度的增加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经验层面的能力已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策略层面的能力。中职学校药学专业要为医药行业培养能从事药品生产、检验、流通、营销和使用,并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教学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弥补文化基础知识的欠缺。而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要为医药行业培养能从事质量控制、药学服务、监督管理、辅助研发和技术革新,并引领职业生涯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以核心技能为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提升,在继续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强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适应第一线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凸显手脑并用和心智技能。综上所述,药学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对接融通,需从本专业的系统角度和体系层面出发,树立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依托医药行业产业,整合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分段确定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从分析职业能力标准入手,明确定位、找准接口,着力推动并构建药学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篇7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三、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四、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篇8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

1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培养具有健全的体魄、专业的技能、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的,能够在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医药行业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从事营销管理的卓越营销人才。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要求,地方医学院校的(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应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医药行业急需的卓越营销人才。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的营销活动将日趋规范。此外,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慢性病成为了我国居民面临的首要健康威胁,预防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传统医药行业的营销管理将从单一的医药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转变为全面的健康管理,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井喷之势。

2医药行业的基本特征

医学院校开办市场营销专业,大多依靠学校医、药学科的背景,面向医药行业培养营销人才。医药行业具有两个典型特征:

2.1高技术性现代科学技术

不断应用于医药领域,使医药技术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综合化的特点,需要系统地、综合地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疾病问题。

2.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由于医药行业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消费需求兼有公私两重性,要求医药行业从业人员注重社会效益,讲求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

3医学营销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基础

3.1医药学

鉴于毕业生绝大部分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因此,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均开设了医学和药学方面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是以后了解医药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开展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前提。

3.2经济学

经济学是市场营销学之父,正是因为市场营销学科借鉴吸收并运用了经济学理论,为这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理论主要指导人们如何在医药系统的活动中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合理地运用,追求微观组织和宏观系统效果最佳。

3.3管理学

管理学是市场营销学之母。管理学为医药系统及其活动提供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法,为医药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4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4.1明确专业定位,体现具有医药背景的特色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一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与威胁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能力,面临的弱项与不足,从而做好企业的定位及发展战略。办好学校如同办好企业,也必须依托自己的历史积累、学科优势与特色,开放式办学、特色办学。医学院校开办(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学科积累与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紧密依托中医药学科背景,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大力培养医药行业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

4.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之课程体系是一个以管理学科为基础,以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为支撑的交叉发展的多学科网络式结构。在完善“全国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各医学院校要根据医药行业不同层次营销工作的特点,开设具有自身特色和实用性强的专业方向课,同时,应该减少选修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近年来我们适应社会需要,开设了医药+营销的交叉性课程,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好评。

4.3着力培养实践型教师,积极探索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有应用型教师。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应专业领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从来没有接触过市场的大有人在。因此,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行开放式办学。一方面,在组织校内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聘请企业有营销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担任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的兼职导师;另一方面,创造条件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定期轮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理论

4.4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教育,满足社会不同需求

医学院校现行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层次上将本科教育作为基点和主体,尚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层次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夯实营销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教育,如申办MBA专业硕士教育;与医药行业知名企业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等。此外,亦应举办成人专科教育,培养适应基层市场营销工作的实用型营销人才。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密切与知名医药企业合作,根据当前卫生改革政策与社会实际需要,大力开展职业化的岗位培训。

参考文献:

[1]韦小兵,杨东红,马露霞.基于创业型、实战型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04).

[2]李富荣,张萍.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学决策.2008(11).

篇9

据了解,当天的主题沙龙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家医药企业和互联网营销专家的参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刚、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腾讯全国策划中心总经理翁诗雅、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广告销售部副总经理栾娜、腾讯视频全国行销总监李捷以及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广告销售部助理总经理唐蓉分别就网络视频发展趋势、网络视频营销的独特价值及模式、医药行业如何更好的应用视频营销等话题进行深度的剖析与探讨。

篇10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并由此产生管理效益,是检验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是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企业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预算管理是医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医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未来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医药行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必要的财务预算监督和检查机制财务预算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财务预算的良好执行需要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作保障。在当前的医药行业中,很多企业对财务预算的控制重视程度不足,也没有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往往只重视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对成本的事前控制以及相应的监督和检查较为忽视。企业的成本控制在薄弱的监督和检查中形同虚设,导致了企业虽然收入不少,但是成本费用也很高,造成收入费用率上升,资产收益率下降。

(二)尚未把对员工的绩效考评融入到财务预算的考核与评价中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很多医药行业的企业都没有相应的财务预算考评机制,没有把对员工的绩效考评纳入财务预算的考核与评价中,使得财务预算的执行没有约束力。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对财务预算的考核意识不强,也没有形成一系列明确的考核指标。在当前的医药行业,很多企业在预算编制时十分重视,然而在编制之后就认为完事大吉,对预算是否真的执行以及执行情况没有进行后续追踪,使得财务预算的目的无法从根本上实现。

(三)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编制时间不合理作为财务预算管理的起点,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量较大,对编制时间的要求也较严格。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通常需要企业上下通力合作。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中有的并没有对财务预算编制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常常无法及时编制出财务预算报告,造成企业下年的工作没有相应的财务预算报告作指导,对部门和人员的考核与评价也没有依据可循。即使有些医药行业的企业在上年底编制出了财务预算报告,也存在着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经不起细致研究和论证的情况。

三、对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编制的几点建议

(一)预算管理要有重点性和针对性对医药企业而言,财务预算要以营业收入、成本支出,以及现金流量为管理重点。营业收入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是相当主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医药行业同样如此。营业收入预算做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可行性和编制质量。成本费用是医药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它直接决定着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因为从医药企业的角度出发,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市场需求进而影响收入。预算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将直接反映出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现金流量预算是一种统筹预算,它从医药行业的整个经营周期的角度出发统筹管理现金流量,保证资金链的稳定,一旦某个时期的现金流出现问题,那它所带来的危机将是致命的。

(二)建立与企业类型相符的《预算管理制度》医药行业财务预算工作的良好进行,还需要一套完善的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支撑,使医药企业内各部门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工作,避免因执行标准不一致而产生财务问题或纠纷。医药行业应从行业特点、自身实际出发,参照国家规定,制定与企业类型相符合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要求等予以明确,使企业各项财务事项做到有规章可依。

篇11

一.进行营销战略转型

医药企业必须要进行营销战略转型,要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提升到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力上。今后,销售环境,竞争环境,竞争对手,政策环境,销售市场等都会发生变化,以往的讨论已经行不通了,及时进行战略转型,适应新的医药环境,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新考虑一下企业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职能战略,人才战略,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是目前医药企业首当其冲的工作。

二.提升营销管理水平

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发展,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外国竞争者的大举进入,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销售策略,团队建设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快速消费品行业不仅是狼来了,而是来了狼群,而医药行业的狼来的还不多,以往粗糙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市场竞争中还能混碗饭吃,所以医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三.建设专业的有竞争力的销售团队?

医药企业喊这个口号多年了,没见到那家国有医药企业的销售团队在专业化上有突破性建树。制定销售政策不了解或不根据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竞争信息,也不考虑公司的战略,这不叫专业。销售队伍还在市场上利用三板斧的老招也不叫专业。

专业化是指在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坚持选择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合理的授权,合理的配置。不为客户服务的人员尽量精简。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形成权责匹配、管控有力、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运营体制。,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运营体制建立起来,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会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市场部

篇12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高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现状

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一跃成为领导现代技术发展趋势的主导性技术群,并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奠定了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的技术基础。随着医学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医药数字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加强医药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强劲。相比其他专业目前人才需求相对过剩的现状,医药信息人才这种有医药专业背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的人才旺盛需求在现阶段显得格外突出[1]。

例如,各医院信息中心的建设都是近十年的事,加上又没有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专业生源,目前,医院信息中心的人才来源基本有两个途径。一是IT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是许多医院信息人员的主要来源,45%的人员是IT专业,55%则为相关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等。二是由原来医院的医务人员、统计分析人员转到信息中心工作的。虽然这类人员的IT专业水平可能会比不上IT专业毕业的人员,但由于他们了解医院和医疗,在了解医院需求、提出方案、与医务人员沟通方面会做得更好,更符合医院的实际。可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是具有强的竞争力,社会也是更加需要这一类的人才。医药信息类专业开办正是为了培养医药专业知识和信息知识很好结合的人才。

二、培养医药信息应用人才的基础和特点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医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当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医药信息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应用的学科,是计算机信息知识与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它包括医院管理、临床、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药学文献、医药统计及决策、医药实验、药品与医疗器械研制、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生物模型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2]。虽然每年都培养了不少的计算机人才,但由于医药学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仅熟悉计算机知识但未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人是不可能将医药学与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的。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仅有简单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从事医药信息学研究的人才十分匮乏。所以,通过医药院校培养医药信息化人才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首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学生具有适应在医药企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具备基本适用的医药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次,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医药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特别能够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化问题,这些问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为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所不容易理解。再次,医药企事业单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医药企事业单位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

(二)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根据医药信息实际需求,将专业定位为医学技术信息处理、医学价值信息处理和医学语义信息处理三个培养发展方向。整合医学信息学教育,以集约的形式,将医学背景知识结合医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课程重新形成三个不同的课程集群,形成三个发展方向。一些课程组合作为基础的课程集群,在公共基础集群上,加上专业必修部分,辅助以选修部分,选择发展方向,这也是目前和社会需求相挂钩的最有效教学方式,代表了教学方向和趋势。具体表示如表1。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4)第4期蔡永铭,等.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1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要改革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方式,面向社会培养人才[5]。在多方位调查与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设立医药信息类专业或方向,全方位地为医药行业培养人才。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即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发挥医院校的独特优势,实现现代科学知识、医药知识与医药行业实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医药信息类专业人才。

三、培养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医药院校中,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医药信息人才?国内尚无成熟的先例可供借鉴,因而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界定,需要何种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需要哪些知识结构、医药学知识与计算机、信息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结构、采取什么样的专业教材、教师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实际经验等,都成为直接关系到这个专业方向毕业学生质量的高低、影响这个专业方向生命力的制约因素[3]。因此培养新时期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必须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首先具备应用型知识结构,师生积极投身医药行业的社会实践。

(一)医药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用化教学

重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是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特点。在低年级开设一些编程课程,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消除计算机的神秘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课程设计题目采用与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题目,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起到复习和运用所学习过的医药知识,同时又可以锻炼解决医药行业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千方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大作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团队作业训练。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学生具有区别于其他院校所不能够达到的医药行业特殊知识背景的能力。

把培养目标映射到教学计划中,制定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兼顾医药基本理论、基本课程、计算机与信息等课程的有机结合。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包括医药基础课程、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和应用软件类课程。医药基础课程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药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化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医药的基础理论。对程序设计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以算法、案例驱动来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教学语言主要是C/C#、Java等;在网络编程方面,主要介绍JavaScript、HTML、CSS、XML等。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课程的组织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完成项目,每学期学生要完成两个较大的综合性编程练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应用类课程主要开设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对高年级学生着重介绍数据库原理与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与算法等,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Internet技术、数据访问与安全技术等。在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重视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程序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几乎所有软件类课程,都有完成项目训练的要求,项目训练体现了对程序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进行尝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二)加强与社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为增强师生对医药行业的了解,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与资源,鼓励教师学生走向社会走近医药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鼓励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药行业相关的科研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依据医药行业的特色积极参与相关大学生竞赛活动;邀请相关的计算机专家与医药行业计算机高手为师生讲学,使师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医药信息前沿知识及医药行业的最新动态。

(三)根据专业的需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专业教师

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关键,为保证医药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质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所以,为组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的师资队伍,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措施一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在计算机信息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与专业教师;二是重视现有教师的再培养,鼓励骨干教师朝应用型、交叉型知识结构的高学历努力。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医药类、计算机信息类、理论类、应用类知识结构的搭配与交融,才能保证各专业学生对应用型知识的需要。

四、结束语

开展新时期医药行业急需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医药院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方案应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紧扣医药信息人才社会的需求,构建一个正确合理的医药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怡.医药信息学教育结构重组探析[J].医学教育,2005,(6):79-80.

[2]周毅.医学信息学的研究领域及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2005,(8):66-68.

篇13

李磊: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正步入政策调整高峰期,医药行业政策将越来越影响我国医药经济运行的发展轨迹。去年是医药行业的大风暴与分水岭之年,招投标、降价政策的持续推行,以及治理“一药多名”、“反商业贿赂”等行动的开展,在规范医药市场的同时,也打破了制药企业原有的盈利模式,行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全行业利润额只有400亿元,利润增长幅度为11.01%,低于全国全口径工业利润增幅20个百分点。而今年的数据依然不乐观,虽然有医改总体思路越来越明朗的利好消息,但医药行业的增长只是结构性增长带来的,国内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相对投入较少,这种增长方式是粗放的、成本也是巨大的,在净利润指标上相信不会有大的变化。

《中国联合商报》:目前的医药行业是“微利时代”?

李磊:应该说,“微利时代”对国人、企业、政府等行业相关者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时代。企业赚取适当的利润,让普通老百姓的福利趋向最大化,更多的价格让渡于消费者,行业竞争格局比较稳定,企业经营行为比较理性,完全按照符合经济规律的规则规范行事,但是目前医药行业牵涉的问题实在太多,“微利”时代却是不赚钱的时代。

中国医药有个最基础的问题就是药厂太多,太小,庞大的美国市场上只有约200家流通企业,大的供应商不到10家,而中国有17000家流通企业、6700家生产企业。药厂多造成的问题在于,中小药厂为了求生存,会在低水平的药品上竞争激烈,整体竞争能力并不强。

《中国联合商报》:什么原因造就了目前医药行业的“微利时代”?

李磊:这主要是由于体制和管理问题造成的。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不改变,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迟迟不出台,国家对医药行业创新投入不足等体制问题,是目前医药行业出现低迷的主要原因。而且,连续进行的药品降价也致使医药行业利润下降。此外,医药宏观调控部门的缺失也让医药行业失去了依靠。医药监管部门并不具备综合协调企业发展的能力,角色错位引起了医药企业找不到领头人。另外,随着医药企业的增多,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进一步挤压了医药企业的利润。再则是医药流通环节多,导致流通费用率高。在我国,从药厂出来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者,往往有5~7个流通环节,而在国外的成熟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个。流通环节繁多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和效益的损失,导致我国医药商业的平均流通费用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医药营销模式巨变

《中国联合商报》:医改方针出来以后,将给医药行业带来哪些好处?

李磊:“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中西医并重,实行医药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的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向必将使中国医药市场总体规模呈现极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也给中国医药行业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人口结构老龄化、居民医疗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农村医药市场开发都将继续推动国内医药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总之,新医改将成为推动医药行业走出寒冬的历史转机,医药行业的春天来了。

《中国联合商报》:刚才您在分析医药生产企业利润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时,提到了医药流通环节造成的影响,作为医药流通环节的医药商业来说,医疗体制改革后,会对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李磊:从医改政策可以看出,医改政策将向大的医药商业企业倾斜,“十一五”期间将“培育5个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集团,10个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的医药商业企业”。未来政府主导下以资本为杠杆翘动行业整合将成为医药流通业并购的主题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随着中间流通环节的压缩,医药商业企业以及药企的利润将会有所提升。

此外,医改的方向之一,就是渠道的阳光化,能够降低医药商业企业的成本。打击商业贿赂,整治医药购销领域秩序,将改变药品利润分配的价值链,医改有望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医生由谁来养的问题,一是国家加大投入,这些钱由谁来管的问题,医生的灰色收入将实现阳光化,而药品经营环节中的非法收益受到打击,让利与患者。同时由于减少了不必要的灰色支出,医药企业的成本必然降低。

但是所有的流通政策的核心改革是流通渠道的双轨化:计划线和市场线。计划线是国家要建立基本药物体系,对基本药物指定厂家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分销;市场线是对非基本药物的市场化营销。

《中国联合商报》:未来医药营销模式将发生那些变化?

李磊:新医改有一个目标就是:渠道的扁平化。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就是把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变成“哑铃”,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及行政手段,完成药品流通体系的“瘦身”。医改提速必将加快医药流通秩序规范的步伐,迫使绝大多数中小批发企业退出,将业务让与充当主渠道的大型流通企业。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新的医疗改革使政府成为医药采购的主题,医院的无约束行为将结束,药价和医疗价格将大幅度下降,医药经营企业将蜕变为物流;二是流通企业控制流通渠道的方式将会改变,医药生产企业可以跨过流通渠道,直接面对终端,价格的减低和规范及商业贿赂的严格监管将使传统的医院医药代表失业。

上下齐手再觅生机

《中国联合商报》:事实上,目前的医药行业不仅面临着政策的频繁变化,也面临着外资医药企业的强有力竞争,你一直认为中国医药需要民族医药工业,并把它比作国防,那么,目前我国的民族医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

李磊:我一直认为医疗产业和国防事业有相似性,国防在于保家卫国,医药工业亦是13亿人“生老病死”的保障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防是防止外界的入侵,是对外部的防御体系,而医药产业关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内在的防御体系。

关于民族医药工业,首先提供两组数据,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60%以上的利润由独资、合资企业贡献,民族医药企业面临着的是“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有20多家合资企业正在努力变成独资,并且从2001年到现在,20多家国外的医药巨头在广州、上海、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跨国制药企业已由单纯开发中国市场转为研发投资。而我们的民族医药工业则是艰难生存,自2000年开展GMP认证后,为顺利过关,很多企业是不惜血本,勒紧腰带凑集资金进行GMP改造,大部分药企都背上了巨额银行贷款,目前,民族医药工业自身背负的是3000亿元的金融机构贷款、3000多亿的生产能力过剩以及50%以上的生产设备闲置的巨大压力,行业亏损面还在扩大,行业整体利润下滑超过20%。可以说,民族医药工业已经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中国联合商报》:这还需要国家、企业、行业做什么?

李磊:无论是这个产业也好,还是企业的经营者也好,必须明确药品这个商品的社会定位,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产方式。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必须快速的进行转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