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养老院经营管理

养老院经营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养老院经营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养老院经营管理

篇1

该岗位要求护理人员有一定的医疗卫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老年人护理的经验,但该工作时间长、辛苦劳累,职业风险也比较大,愿意从事的人比较少。

“开养老院不愁没人住,只愁找不到工作人员。”该投资公司负责人士表示。

从业者重经验重爱心

由于养老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护理不当风险很大。养老托老服务虽然也是照顾老人,但与一般的家庭护理有很大区别,不仅要有爱心、耐心,更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最好有医院护士、护理、医疗工作的相关经验。无论是养老院的经营管理者,还是聘用的服务人员,都需要了解一些医疗知识、护理知识、养生之道,还应熟悉老人心理以及老人饮食知识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养老院内的护理人员通常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然而,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中,50岁以上人群已接近老年,无论是管理上还是服务水平上,己难以融入这个行业;40多岁的人群近年来大多已实现了再就业,社会闲散人员越来越少;30多岁的人群由于就业范围还较宽广,养老护理职业对这一年龄段不具吸引力。其次,护理人员待遇不高,月薪大约在800-1200元左右,且工作辛苦,因此不但难招,而且流动率高。护工队伍不稳定、不专业,已经成为困扰养老院经营者的一大难题。

篇2

根据民政部2012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全国目前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共44304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在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中,72%属于公办养老机构,其余为民营养老机构。

近年来,关于公办养老机构的职能定位颇有争议。不少城市的公办养老机构中,大部分入住老人并非需要“托底”的困难老人,而是拥有一定级别的退休干部等特殊群体。条件优越的公办养老院长期处于“一床难求”的状态。

2013年年中,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排队人数已过万,而每年只有50~60个退床。按媒体计算,现在要预订“一福”一个床位,至少要到166年后才能等到。

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民营养老院空床率高、经营惨淡、获得政府扶持较少,形成民营、公办天差地别的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民政部表示,不少公办养老机构仍存在职能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深化改革,提倡大中城市市级民政部门举办的公办养老机构优先开展改革试点。

此轮针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试点共有四项主要任务:明确公办养老机构职能定位、增强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功能、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和探索提供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此轮改革重点,在于推行公建民营和养老机构改制。

《通知》一经下发,“今后我国公办养老机构将全部转制,全部改为民营或企业”的消息不胫而走。对此,民政部一位相关司局人员对记者表示,这是媒体对《通知》的误读,并非所有公办养老机构都将改为民营或转制为企业。

该司局人员进一步解释道,《通知》最主要还是围绕公办养老机构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并未强制进行体制上的变革,其首要目的是解决公办养老机构的定位问题和服务功能问题,即公办养老机构应该优先收什么样的对象,以及如何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

根据《通知》,公办养老机构要明确的职能定位是“托底”,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托底作用。该人员表示,“政府还会继续投入,机构编制也会有保障”。

针对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该人员认为,从整体上来讲,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应该慎重进行,在此次改革中,进行改制的机构数量可能会较少。“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并不是独立的,而应与国家整体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一同稳妥有序进行。”

公建民营尝试

公办养老院的定位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将解决其机构活力不足的问题。上述人员表示,公建民营是养老机构改革下一步主推的改革方向之一,有利于将政府从微观事务中脱离出来,从注重直接办服务转变到重点购买服务和监管服务上来,增强公办养老机构的内在生机与活力。

“当然,我们提倡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较好的非盈利社会组织进行运营管理。同时,政府需对其运营管理作出相关规定,加强监督管理,明晰权责关系,来避免某些民营机构的逐利现象,以及保障公建民营机构的服务职能与政府提供基本服务的职能相匹配。”

关于公建民营相关政策何时出台,该人员表示,由于许多地方已经正在进行公建民营的相关探索,民政部还在收集意见和总结经验。又由于此次改革试点较为复杂,民政部不设试点完成统一时间表,也不设全国推广统一时间表。可以确定的是,公建民营机构仍将坚持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地发展“公建民营”的步伐差别较大,发展速度不一。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处于运营状态的养老机构共400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12家、民办养老机构188家。在212家公办养老机构中,有52家机构实行了“公建民营”。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苏省南京市,此类尝试才刚刚开始。

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祖堂山福利院”)位于南京市南郊风景区,院内古树参天,环境优美,虽然位于郊区,但距南京市中心不过30公里。去年年中,祖堂山福利院决定转让部分产权的经营管理权。

“我们是一家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一共1330张床的养老院,全部编制仅有180个,远远不够发展需要。”祖堂山福利院办公室主任邓俊告诉记者,因为人手紧缺等原因,福利院长期以来空床较多,发展缓慢。“我们想,这些床位与其空在那里,不如让民营机构来经营,利用起来。”

2013年5月底,祖堂山福利院公告,转让其部分产权的经营管理权。根据出让时定下的原则,出让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自由报名,最后通过专家评审确定经营者,经营者将独立经营、责任自担、自负盈亏,转让期限为六年;并规定经营者成立独立民办非企业机构,不得改变养老服务用途。

“祖堂山”模式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公建民营”形式。

投标者梁飞第一次到祖堂山福利院考察时,对福利院的环境感到满意。

对于经营者,祖堂山福利院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果是个人报名,需有福利院、敬老院相关工作经验2年以上,并有不少于100万元的存款证明。如是单位或社会组织报名,则需有从事福利机构的资质且无不良社会记录,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近期连续两年无亏损记录,净资产不少于100万元。

除此之外,报名主体还需拥有一支专业的管理、医护、服务、康复、社工及支持团队。“要求挺严格的,南京市的民营养老机构能够达到这些条件的并不多。”梁飞说。他目前所在的养老机构是一家连锁机构,于1998年创立,在投标前已经有两家养老机构在市区经营,共有床位400余张。

此次成功投标的主体共有12家,最后,凭借在业内的良好口碑和其他优势,梁飞所在的养老机构和另一家机构获得了祖堂山福利院部分产权的经营管理权,共计530张床位。

从2013年10月份试运营以来,梁飞在“祖堂山”做出了一系列新尝试。他的团队中有许多“90后”,这个年龄段能使老年人感到“隔代亲”,给养老院带来了活力。“在服务方式上,常常一有灵感就马上开会定出执行方案,第二天就能开始执行,这样的行动力公办机构很难做到。”梁飞表示。

“感觉六年经营期真的太短了。”梁飞坦言,在价格方面,第一年福利院给出了转让费全免的待遇,且在其余年限里,合同约定的报价也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能够与福利院共享其二级医院、食堂等公共设施;而和公办养老院合作的身份,也为他的机构带来了不少公信力。

目前,三家养老机构联手推出“组团式”养老运营模式,起名“祖堂山银发社区”,并有不同特长、分工:祖堂山社会福利院作为公办养老机构,主要发挥“托底”作用;梁飞所在机构主要面向日托寄养、离休疗养、老人康复及残障人士;另一家民营机构依托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的医疗资源,擅长术后康复、临终关怀等特需老人的护理。

作为一名公办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邓俊十分关注此轮改革。他认为,祖堂山福利院的改革方向与民政部试点内容不谋而合,给予他和梁飞很多信心。

但提到公办养老机构改制,祖堂山福利院工作人员的态度“不一而足”。“年轻的专业性人才,希望改制的多一些,像我这样在福利院干了十几年、几十年的人,大部分还是希望按照事业单位体制走。”

改革隐忧

针对改革,也有一些专家在赞成改革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桥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许多公办福利院承担着养老服务的功能,甚至将养老作为其最主要的工作来做。她在吉林省长春市调研时发现,该市100多家公办养老机构名称全部带有“福利”二字,而这种情况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我认为这轮改革针对的对象,应该有个明确的界定。公办福利院的其他福利功能和养老功能应该有明确界限,区别对待,因为改革的只是养老机构而非整个福利机构。”王桥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改革中的公办民营部分,可能会继续延续之前存在的可操作性差的问题。

“公办民营,收费应该怎么定?是否允许盈利?盈利后是否允许分红?在房租上是否有补贴?如何补贴?”朱恒鹏表示,这些细节问题都应该有统一、明确的规定,否则公办民营还会继续延续目前公平性差、服务对象出现偏差、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篇3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175

1 未来中国养老院的机遇

随着我国近年来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而当前中国的养老危机就是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按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标准,中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根据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预测与分析》,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亿以上,老龄人口呈现增速化、失能化、空巢化等特点,于是养老院的进一步发展就很有必要。

1 1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一方面,就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发展质量并不是很高,中国并没有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经济强国。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已经入典型的老龄化社会,“另据预测,到202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4 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若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龄人口的年龄增长率推算,专家们预测到2040年,全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进一步增至3 74亿,占人口总数的24 48%。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 亿,届时约占总人口的25%”;但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有19个省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达到2 95万亿元,比2011年空账缺口扩大了240亿元。而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推测,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养老金备付能力仅为154%,只够支付1年半,据此判断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规模肯定大于20万亿元。另一方面,我国对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与养老相关的医疗、卫生等各项制度并不完善,养老金改革、养老金保障体系等都在逐渐探索中。

1 2 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绝大多数家庭只抚养一个子女,到现阶段,我国就形成了大量的421家庭,也就是说在未来的生活中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照顾4个乃至8个老人,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家庭养老的负担,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也就被削弱。除此之外,由于工作的需要会导致人口的流动,很多独生子女无法照顾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居家养老的负担进一步加重。目前单一的养老方式已远不能满足现今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养老院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1 3 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养老问题已是中国的主要民生问题。在税收方面,“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关准于全额扣除”等。

2 中国养老院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也建立了许多的养老院,但都是有其名无其实。由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老年人口养老床位为19 09张/千人,“全国养老床位总数只占老年人口的1 8%,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养老床位需新增340多万张。”由此可见,中国养老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实际我国养老院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的是一票难求,通常把这种称为公办养老院,也有无人居住的,也就是私人养老院,这就是中国现存的养老院模式。

2 1 公办养老院

公办养老院也就是国家出钱建立并经营,而这种养老院也分为两种,并不是所有的公办养老院都是极好的。一种是明星养老院,顾名思义这种公办养老院就是养老院中最好的。它在中国二线以上城市会存在,就属于是一票难求,北京的第一社会福利院就是个典型,它的主要接收对象是国家优抚、需要照料的离、退休老人、归国华侨等,它的费用在同业中也是很高的。因此这种养老院在中国可以存在但无法大力推广,也就无法普及;另一种就是公办养老院中的普通型,虽然也是公办,但较之明星养老院就差之千里了。通常这种养老院会存在于我国的三线城市以下,因为这些基层政府本省的财政不足以及体制限制无法吸收资金造成对养老院的无法大力投入,养老院的护工人员也缺乏责任心,忽视对老人的照顾,因此提供的服务质量也就比较低下,长此以往,这种养老院就无法为继下去。

2 2 私人养老院

私人养老院也就是民办民营的养老院,同样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就是针对低收入者,私营养老院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它会根据费用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它所提供的服务可想而知;另一种就是针对高收入者,接收对象为企业退休人士或者儿女为成功人士的老人等,这种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也就非常好,高端奢华,它就是完全市场经济化的产物。

综上所述,公办公营和民办民营养老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当老龄化人口逐渐加剧时,中国的养老院就无法负担。

3 中国养老院未来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从中国养老院本身的现状、广大民众的利益出发,中国未来养老院的发展理应兼顾公益性和营利性,也就是说应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未来的养老院发展应该推崇以下模式:

3 1 民办公助

民办公助也就是说让民间资本投入进来建立养老院,并且配备国家标准设施,同时国家给进入养老院的这些老人一定的补贴,这些补贴是按照人口直接补贴给民办机构的财务。“除给新建或扩建民办老人院一次性建设补贴外,还采取床位补贴方式俗称政府买床。例如,北京市规定,民办老年服务机构可按照实际服务人数申请每张床位每月100 元的资助,资助金用于设施设备改造或改建、完善和改善管理服务,政府也应该对这部分补助进行监管。”但是这种监管也会导致一定的问题,监管不力会滋生腐败,因此这种民办公助养老院最终是依赖于基层政府是否监管到位以及补助能否及时到位。

3 2 公建民营

公建民营是指国家财政投入建立养老院,配备相应设施,但是养老院经营管理请民间团队,比如护工、大夫、管理者等,也就是说这种养老院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所有权归政府,经营权归民间团队。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养老院来说,这是最值得推崇的一种模式:一方面,公办减轻了民间团队的负担,没有了前期的成本投入,这对民间团队来说是百利而无害;另一方面,民间团队经营解决了公办工程中由于传统机制造成的照顾老年人团队本身的问题,民间团队拥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因此服务质量高。而在民间团队的使用上,政府只需要考察民间团队是否有资格经营这个公办养老院,进而减轻彼此的负担。

对于公办民营养老院政府只需要确立一个评估体系,包括各种指标,比如,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硬件设施维护状况、卫生条件等,到每年年终的时候,一旦政府考核合格,就从每年的养老院经营额度中抽出部分比例给予民间团队,这样民间团队就是通过租赁服务质量来获得利益,而政府也通过购买民间团队服务提升了自己的公共服务质量,避免了政府自己提供公共服务造成的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养老院模式兼顾了政府所要达到的公益性和民办机构所追求的营利性,也就是政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杜菁汝,梁宵 我国养老院管理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外资,2013(6):138

篇4

2、市场有多大?养老院的目标客户

3、功能定位,现有面积的收支比例分析

4、老年服务项目

5、周边老年愿意接受哪些服务项目?

6、市场获利分析

7、制定什么样的价格?如何制定价格?老人接受范围

8、养老院周边老人经济收入与人员职业分析

9、养老院如何广而告之?公众宣传

10、如何经营管理养老院?

11、员工来源,员工工资标准

12、日常各项开支与第一年总费用支出的匡算

13、经济收益保本点和经济保本运作需要多长时间

14、装修设计与费用

15、设备、设施、器具种类与费用计划

16、投资计划(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分配与使用计划)

养老院可行性报告现在是市场经济,与其他行业一样,要办养老院,也要进行市场调查, 进行可行性分析。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开办养老院, 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抱着赚钱的目的也是不可取的, 因为养老服务是微利甚至是不盈利的。 当然, 也确有人投资建养老机构纯为回报社会, 不为赚钱也不图虚名, 即使如此, 养老机构开办以后, 也还有个维持良性动转的问题,即如何保持其自身发展。所以,在开办养老院之前要做个详细的养老院可行性报告,做到心中有数。

一:办院可行性分析

养老服务业是一个投资回收周期比较长的行业, 对此, 投资者要有清醒的认识。 进行可行性分析要考虑的因素有: 目前本地区同行业总量 (床位数)及分布情况, 本地区老人及家庭经济状况, 尽可能了解和收集其他养老机构的入住情况,地理位置的交通和环境情况等。

盈亏的主要因素是入住率和服务成本, 这里的服务成本是指为老人服务所必需的,有房租、防暑降温取暖费、水电煤气费、工资、 办公费用、 维修费、 大型资产折旧费等, 都要考虑在内。 其计算公式为(预期入住人数╳收费)-服务成本即为盈亏,收费项目主要有床位费、 生活费、 取暖费三项, 养老机构也可就其他服务项目收取约定的费用。

办院的主要风险在于, 一是入住率的不足, 房租、 人工费和取暖费等硬性开支不能得到有效摊薄, 导致开办一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处于净投入状态,不能实现资产的良性循环。二是入住老人的收费风险,由于老人及子女的财务状态恶化等原因,造成入住老人不能及时续费, 养老机构又不能强行将老人赶出门, 造成垫付费用的局面。 三是老人的意外伤害风险。老人属高发意外伤害和突发死亡率较高的人群, 一旦产生纠纷, 诉讼和调解对养老机构都带来人力和物力上的负担。

下面拿深圳市作为例子,就深圳养老院现状,试做开办养老机构可行性分析如下:

一、 从市场角度

深圳是个适合老年人养老的的城市, 各种公共设施以及一些收费较高的主题公园对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深圳养老。目前深圳实际人口 1200 万,其中老年人口占到 102 万,占到 9%多。全市现拥有养老机构 86 家, 床位共计 3500 余张, 刚刚达到老年人口千分之二的最低要求, 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目前深圳市内养老机构发展评价

深圳市养老机构应该说从数量上发展较慢, 但总体运营水平不够高, 特别是缺少象郑州和佑尊长园、北京双井恭和苑、 北京太阳城银铃老年公寓这样行业领军型的养老机构。具体来讲:

1 、百床以上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收费较低(全部费用 800 元以下) 的入住率一直很高, 床位全年紧张。 办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前期投入较大,一般需要建设专门的院舍,配套设施齐全。

2 、 百床以上收费在 1000 元左右的养老机构, 在深圳市场目前属于中档以上养老机构, 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入住率不足, 经营情况多在盈亏平衡点以下。 但这种类型的养老机构是外地来养老的老人的首选,市场前景看好。

3 、 30 张床位至 100 张床位之间的中等规模养老机构是深圳市养老机构的主流。 这部分养老机构, 由于床位数达到了规模效应的要求,硬性投入和老人生活费用都得到了合理摊派, 机构管理还处在简单层次控制的范围之内, 用人成本较低。 这种养老机构经历前期的经验积累期,多数都实现了盈利。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这部分养老机构多自觉不自觉将服务群体逐渐定位在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群体。这一群体服务需求层面较少, 日常消耗低, 且收费较高。 只要辅助于较好的医疗, 是目前盈利概率最高的院所类型。

4 、30 张床位以下的小型养老机构,也称家庭式养老院,这种院所经营形式灵活, 前期投入较小, 特别适合生活小区内建设。 经营这种类型养老机构的关键是争取物业和居委会的支持, 在房屋租金等方便实现优惠。 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到福彩基金的投入, “星光老年之家”用这种方式争取到前期经营者少投入,再辅助于水电暖方面的优惠,压缩一下前期投入得不到摊薄的风险。 经营这种养老机构可以附设开办学生餐桌和居家养老老人的午餐派送,以弥补盈利能力不足。目前这种养老机构在本市经营平均状况较差, 对经营者的运营水平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挑战较大, 每年都有不能通过年检被淘汰的养老院。 迫切需要专业人士介入, 对这种养老机构财务运营进行专业指导,或采取集团式经营方式, 统一采购、 统一配餐、 统一调配医护康复设施,达到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

二:收支情况分析(以 50 张床位,四人间养老院为例)

一、开办养老机构前期投入

50 张床位的养老机构总建筑面积在 700 平方米以上,合理租金控制在年 10 万以下。

2 、房屋改造和简单装修费用,约投入 6 万元。

3 、基本设施配备。

a) 床、床头柜和一人一格的衣橱,约计 800 元×50=40000元。

b) 床上用品 700×50=35000 元

c) 室内每人一个圈椅 200×50=10000

d) 电视每房间一个 1000×15=15000

e) 活动室设施家庭影院一套, 麻将桌 2 个, 健身器材 2 件,预算约 10000 元。

f) 餐饮设施,灶具二套,餐具 60 套,消毒柜一个,冰箱一台,总控制在 8000 元。 (可在开业时争取区政府或赞助单位的捐赠)

g) 洗衣设备,预算 20xx 元。

h) 洗澡设备,预算 5000 元。

i) 办公设施,电脑、打印机各一台,面包车一部。 (可时机成熟时再到位)合计最小投入 280000元。

4 、开业仪式和相关宣传费用,约 20xx0 元。

以上租金+装修+设施+宣传=300000 元

二、养老机构年度运营投入

1 、员工工资。

院长(兼会计)1 人计 4000×12=48000 元

副院长 兼采购 1 人计 20xx×12=24000 元

护理员 5 人计 1000×12×5=60000 元

厨师 2 人计 1200×12×2=26400 元

以上共计 9 人计 158400 元。

2 、伙食费成本 300×50×12=180000 元。

3 、水电费 400×50=20xx0 元

4 、取暖费 700 平米×20=14000 元

5 、办公费用 600×12=7200 元

6 、设备耗材、维护等 20xx 元

7 、租金 10 万元。

以上投入合计 4820xx 元。

三、养老机构收入预测(按 80%床位利用率,680 元收费)

1 、床位费四人间 200×12×50×80%=96000 元。

2 、服务费 200×12×50×80%=96000 元

3 、餐费 260×12×50×80%=124800 元

3 、水电费 20×12×50×80%=9600 元

4 、取暖费 80×3 ×50×80%=9600 元

以上收入计 336000 元

四、经营评估

1 、此种规模设计养老机构盈亏平衡点为全年平均入住率 55% 。

2 、可期达到全年平均 80%的床位利用率,每年做 1 万元的资产折旧,5000 元意外损耗,保守收入 280000 元。

3 、每位老人入住时收取 5000 元意外保证金,可暂收付 20xx00元,可 60%用于抵付前期投入,其它做为周转资金和出院返还。

三:开办养老机构相关手续

(另见:十六步详解如何申办养老院登记证书)

一、开办养老机构应具备的条件

(一)符合当地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规划;

(二)有规范的名称;

(三)有固定的场所和服务设施,有室外活动场所;

(四)有相应的资金(前期投入约 1 万元/床) ;

(五) 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医生护士可通过与属地医院诊所签约实现) 。

二、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开办组织或个人的身份证明;

(二)机构章程;

(三)资金状况证明;

(四)场所证明;

(五)消防安全、卫生防疫证明;

(六) 与养老服务机构所在地的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签订的提供医疗服务协议或者内设医疗机构的批准证书。

三、开办养老服务机构,应办理如下手续:

1 、 市和各区 (市) 人民政府以及非本市组织、 个人开办养老服务机构, 申办人直接向市民政部门提出申请。 本市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办养老服务机构, 申办人应当向养老服务机构所在地的区 (市) 民政部门提出申请。 区 (市) 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对符合规定的,报市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审查开办养老服务机构申请的时限为自接到申请之日起 20 日内。

2 、核准开办养老院的,申办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民政部门的要求进行筹建, 经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 由市民政部门发给登记证书。

3 、申办人取得登记证书后,应当按下列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一)利用非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人凭登记证书到开办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二)利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申办人凭登记证书按事业登记管理的规定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三) 开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 申办人凭登记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四、养老机构享受优惠和社会资源利用

1 、养老机构用水、电、安装电话实行居民价优惠。需每年到民政部门审批一次。

篇5

二、试点单位概况

(一)试点简介。我镇位于县南部,与新余市分宜县接壤,距县城23.6公里。全镇总面积117.3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1个直属队,116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村,总人口5039户17110人,人均年龄在43.5岁左右,60岁以上老人2705人,人口趋于中老年化,而且孤寡老人较多,全镇五保户152户156人,其中孤寡老人就达152人。目前,我镇公共养老职能由镇养老院承担,其服务范围现已辐射到邻近乡镇。

该敬老院座落于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小坪村境内,离集镇1公里,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4759.5平方米,由生活区、休闲区、种养殖区三个功能区组成。院内亭台楼阁、青砖黛万,雕镂画栋,古色古香;绿树成荫,鱼水嬉戏,人文、自然、绿色浑然于一体。

生活区由住宿楼、餐饮楼和卫生楼构成。住宿楼现有单层宿舍楼三排,房间100余间。目前有床位150余个,入住老人109人。在房间布局中,充分考虑了老人各种情况,配置了单人间、标间、三人间、四人间等,满足不同老人的居住需求。房内配备了电视机、衣柜、单独卫生间等设施设备。餐饮楼分厨房、餐厅、储物室。厨房配备了现代化的餐饮炊具,功能齐全,充分满足老人饮食方面的各类需求。卫生楼有急诊室、公共浴室和理发室等;休闲区由“休闲广场”、“康复室”、“阅览室”、“散步长廊”构成。喷泉、凉亭、健身器材、报刊杂志等完善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全面满足老人各类娱乐休闲需求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关注老人精神生活,为老人营造出自由自在,快乐舒适的生活环境;种养殖区由种殖区和养殖区构成。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提高自身供给能力,极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自产的蔬菜、肉类等绿色无公害不仅保证了老人的饮食安全,更为老人提供了天然健康的饮食营养。

(二)工作开展情况。结合试点改革的任务要求,一是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以文件要求为指导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完善,重点建立健全了老年人经济情况、身体状况为重点的评估制度,入院甄别标准,社会评议和公示制度。在具体改革措施开始实施前形成制度规范,让制度先行;二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休闲广场、种养殖区建设、宿舍楼修缮等继续加大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功能;三是挑选业务骨干参加服务技能培训。在现有人员队伍中挑选业务能手、技能骨干等参加学习培训,超前适应公办民营化后养老院的经营和管理,为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三)与试点任务相关工作基础。一是功能化分区已现雏形。公办养老院改革之后原则上实行“一院两制”,对老人的服务和管理将实现差异化,因此功能分区就非常有必要。目前,该院生活区、休闲区等已初步形成区域分隔,为差异化管理和服务奠定了硬性基础;二是初步建成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目前该院主要管理和服务人员都具备多年养老院的工作经验,在如何经营管理养老机构、如何服务好老人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奠定了人才基础;三是摸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制度。该院多年的运营管理及与老年人的相处沟通中,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制度,不仅充分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规律,让老年人乐于接受,更适应该院的日常运营管理。

(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1、有利条件:一是我县老龄化加速,社会养老力量严重不足。我县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14.8%的平均水平,老龄化加速的同时,社会养老力量又严重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多数家庭都缺少足够的人力和精力照顾老人。因此,我镇养老院民营化的市场空间很大;二是该院现有的资源条件为改革试点奠定了一定的软硬基础。尤其是在自然环境方面,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是老年人追求回归自然、颐养天年的好地方;三是性价比优势。与纯商业化养老机构价格昂贵相比,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后不丢公共属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利用现有公共资源来弥补社会养老力量的不足方面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四是农村老年人的观念在慢慢转变,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2、不利条件:一是民营化经验欠缺。公办养老院在推入市场后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如何应对市经风险,在实践经验上存在不足;二是硬件条件要在民营化后充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上还严重不足;三是业务队伍人员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方面。该院目前业务人员平均年龄40岁左右,男性占比偏高。尤其缺少专业的女性护理师。

三、试点主要目标

一是面对社会养老力量薄弱、费用昂贵而非困难户或五保户等普通群众养老需求层次稍高的现状,通过改革,提高该院服务档次,满足普通大众的养老需要;二是改变以往养老机构只重解决温饱单一化功能,实现服务功能多样化;三是增强该院自身存在能力。通过改革,使部分养老服务民营化,从而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以院养院”的目标,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四是探索出一条社会养老新路子。在家庭养老逐渐缺失,农村社会养老负担不起的现状下,通过该院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养老的新路子。

四、具体任务和时间安排

(一)调查阶段(2014年5月1日至6月30日)

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走访等调查方式掌握我镇老年人社会养老需求情况。同时可委托专业社调单位对我县养老市场的需求度、消费能力、服务类型等方面做好市调,为改革决策提供准确真实的参考材料。

(二)筹建阶段(2014年7月1日至9月30日)

在县民政局的指导下,根据调查结果和该院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改革内容,科学制定具体的改革执行方案。另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出良好的改革氛围,为顺利推进改革蓄势造能。

(三)启动阶段(2014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

遵循先易后难、由点及面、稳妥推动、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启动改革程序。在硬件建设方面切忌求大求全,要充分结合实际发展,既要注重眼前也要着眼未来,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在改革实践中修正完善。

五、风险评估与保障措施

(一)风险评估:一是由于养老院的投资较大,短时间内不会很快回本,市场的变动会增加投资收益的不确定,在前期试点运营中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二是民营化后可能效益较好,公共属性不断被商业化侵占从而削弱公共服务功能,造成福利养老职能弱化;三是“一院两制”,分区入住,在服务管理差异化中可能产生新的不公平,侵害相互利益;四是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经验少,人员素质跟不上,问题处理不当产生大量诉讼纠纷。

(二)保障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是在改革初期,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养老院逐渐步入市场运行轨道;二是适应改革需要及时修改完善制度,巩固改革成果;三是加大队伍培训,尤其要在经济、法律、管理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养老院公共福利属性,及时纠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偏移。

六、试点改革的有关要求

篇6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26-03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问题是当前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而对于唐山来说,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由于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广泛的社会变迁,使得唐山老龄人口迅速增加,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已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需求,这与建设“靓丽、繁华、宜居、和谐”的综合性沿海城市的要求不相符。因此,进一步加快唐山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一、唐山市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历程

唐山市的养老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除了解放前的唐山救济院,建国后,唐山市最早的养老机构建于1958年,主要是为农村孤寡老年人和军烈属老人设立的敬老院和光荣院。1979年以后,政府对养老机构建设关注力度加大,投入也大大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3―1987年)形成养老机构建设的第一个,主要是各级政府兴办的敬老院、福利院和少量的老年公寓。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养老机构的第二个建设,其中出现比较多的是各种形式的老年公寓、星光之家老年活动中心等,全市各个社区养老设施达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基本上能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需要,并初步形成服务网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唐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纷纷涌现出来,过去传统的由国家办养老的单一格局已被打破,呈现出了集体、民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唐山市共有社会福利养老机构70所,5 947张床位;农村敬老院135所,9 407张床位,光荣院10所,1 439张床位,合计总床位16 793张,床位总数占60岁以上老人数的1.7%。

二、唐山市养老机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唐山市养老机构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设施供给不足与利用率低并存

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唐山养老公寓入住老人数量明显增加。调查显示,国办老年公寓以价格低、管理规范而深受老人喜爱,床位使用率明显高于民办,有的还出现加床现象。而民办老年公寓床位使用率相对较低,有的不到50%。这就造成了设施供给不足与利用率低并存,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大大降低了养老服务机构效能的发挥。城区空间狭窄,养老机构规模小床位少,老人排队等待入住,而偏远区县的养老设施则多有闲置。

(二)养老设施的功能设置与老年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选择老年公寓的标准也在提高,除注重吃好照顾好以外,更注重环境和文化娱乐方面的完善,拥有装修带独立卫生间的房间、健身娱乐设施齐全且外部环境好的老年公寓颇受青睐。从唐山市目前养老设施的构成来看,以中低档、低档为主,有些就是利用普通住房改造而成,存在设计不规范、不科学问题,难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有些养老机构的住宿条件、娱乐设施等硬件条件差,医疗设备也不全,基本是老人除了看电视、打牌外没有其他活动。

(三)养老机构的目标定位单一,发展缺乏层次

目前唐山市的养老机构大多是护理院性质的,住养的都是高龄、病残老人,不适宜健康老人入住,且居住的条件与环境一般都不理想。有关人士评价说,目前养老机构是困难老人住不起,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老人嫌条件差。实际上,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理解是具体和个性化的,不同社会条件和不同经济背景下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根据我们的调查,老人对养老院的需求实际上也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老人或者因为疾病或者因为收入低下,生活极端艰难,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救济,他们对养老院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同时他们的支付能力也极低;第二类:老人一般都存在某些具体困难,例如儿女出国生活无人照料,或者老伴去世独自一人又觉得寂寞,通过入住养老院,这些老人希望能多少改善一下生活状况,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或者能得到子女经济上的资助,老人对养老院的伙食、硬件设施、管理也有一定的要求;第三类:这类老人一般都较为年轻,其中一些还在继续工作,他们每月可为养老院支付的费用一般在2 000元左右,而且支付能力最强,基本上可以“轻松支付”,但他们对养老院的要求也最高。“尽可能地好”是这类老人唯一的养老院选择标准。第一类老人要求的养老院标准是较低的,其伙食费标准接近于唐山市贫困线;第二类的老人要求的是大众型消费;第三类老人虽然数量极少,但其认可的养老院标准却非常之高。三个等级之间,每跨一个等级,期望标准(折算为货币)约上升一倍。唐山市缺乏软硬件设施较为齐全的高等级养老设施,使得第三类老人的入院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养老机构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结构的完善、品质的升级。

(四)养老机构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根据对唐山市养老机构的调查,30%的养老机构拥有床位数量在30张以下,规模最小的养老院仅15张床位。养老机构的规模小,同时体现在机构拥有的员工数量上。50%的养老机构的员工人数不满10人,平均拥有员工数为14.1人,如果将临时工排除出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拥有量更为有限,平均仅为4.1人。这种人员配置必然会使养老院中必要的技术分工无法形成,必须是一人身兼数职,才能做好工作。同时,缺少资金保证。资金问题是全市养老设施建设、维修、改善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使得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维修、改善和经营,缺少资金保证。

(五)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劳动强度大、待遇差、社会地位低,致使管理和服务人员队伍极不稳定。从总体上看,养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从业人员为外来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普遍缺乏专业知识,经简单培训之后就上岗工作,大多数还需要边学边干。人员流动频繁,整支从业队伍实际是由一批又一批的“新手”组成,有的岗位一年甚至换人5次以上。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养老事业管理机制不到位

1.相关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为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唐山市政府推出了多项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养老服务业。如对福利机构的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市、区县在制定城市居住规划时,应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对获得民政部门批准的社会福利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其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等;对获得民政部门批准设置的社会福利机构,用水、用电、用气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等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并不顺利。

2.政策法规不健全,造成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虽然为保证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与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养老机构管理部门反映,由于缺少相应的捐赠款使用和监督方面的政策法规,存在民办养老公寓一旦停办,捐赠资金权属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管理部门在处理社会捐赠上不敢拨款给民办养老机构,造成捐赠款基本是由定向老年公寓接受使用,福利彩票基金也大多拨给国办养老机构,形成办得越好得到捐赠越多的锦上添花的局面。

3.行业管理部门职能单一,不能适应养老机构发展的需要。目前,民政部门只负责养老机构的登记管理,至于养老机构经营中的许多问题根本无暇顾及。从2007年开始全市统一对所有养老机构中的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并颁发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深受养老机构欢迎和社会好评,但是对于养老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不到位,显然单靠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是远远不够的。社会上迫切需要有一个介于政府主管部门和养老机构之间的中介组织发挥作用,以使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唐山市民政局着手成立养老机构协会已有几年时间,终因横跨光荣院、截瘫院、福利院等行业太多,资金渠道不同,主管处室不同而至今没有建立。

(二)政府对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资金的稀缺性在各行各业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养老事业发展中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唐山市的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事业一直是救济性的,其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拨款、集体统筹,目前唐山市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投资中,国家拨款、集体统筹约占总投资额的79%,只有21%由个人或其他民间资本提供的。过去由于对养老事业的迫切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最主要的是它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政治好处,所以养老事业一直处于经济社会边缘化状态。因此真正掌握财政资源者就不可能从养老事业发展出发,来分配那些公共资源。事实上我们看到近三十年来各级政府用于城市改造、用于真真假假招商引资所花费的精力和财力百倍、千倍、万倍于养老。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和老龄化的迅速到来,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发展相对滞后,表现为设施缺乏,现有设施大多陈旧、残破,难以正常投入使用,同时又无力扩大场所和添置、更新设施,从而导致供给不足。

(三)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缓慢

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福利事业,政府投入是义不容辞的,但光靠政府的有限投入肯定也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唐山市近几年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事业,但其扶持政策还不够具体、不够完善、不成体系,而且由于宣传不到位,广大居民对优惠政策理解不深、对养老市场了解不透、对福利事业关注不够,同时由于从事养老服务业其利润空间较小,民间资本进入福利事业,特别是进入社会化养老这一事业的速度非常迟缓。

四、加快唐山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唐山市社会养老机构进行分类及收费厘定

随着唐山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纷纷涌现出来,过去传统的由国家办养老的单一格局已被打破,呈现了集体、民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助”共同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城镇养老格局。但唐山市目前现有的养老机构尚未按功能进行分类。

参照上海、南京等城市的做法,笔者将唐山市养老机构按照收养老人需要照料的级别不同划分为全护理养老院、半护理养老院和一般护理养老院和混合型养老院;按照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的不同,我们同样可以将养老机构划分为四种类型:低档型养老院、中档型养老院、高档型养老院和混合型养老院。考虑到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和老年人的实际支付能力,我们建议一般护理和基础型养老院的收费大致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一般护理养老院、半护理养老院及全护理养老院的收费标准的比例初步厘定为1∶1.4∶1.6,低档型、中档型及高档型养老院收费标准的比例初步厘定为1∶1.4∶2。再根据唐山市市区最低生活标准进行推算,确定一般护理养老院和低档基础型养老院的收费标准。当然由于县及县以下的最低生活标准比市区低,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可相应下调。

(二)有比例地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机构

由于目前唐山市尚未将养老机构按功能进行分类,同时又缺乏各类养老机构设置的不同功能床位数的统计资料,从对县市区几个养老机构的调查了解,唐山市各类养老机构收养老人总数中属于需重度护理(包括专门护理和一级护理)的老人约占40%左右。现在唐山市发展比较好的养老机构,床位最紧张的也是收养这些需要重度护理老人的类型。与此同时,“中档型”消费的养老机构市场需求比较大。所以,我们建议应重点开发大众型和全护理型养老院,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当然,对于养老责任主要由政府“埋单”的,政府可以通过整合现有养老机构,发展低档的基础型养老院,来满足那些“三无”老人、享受低保、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老人;同时在市区内建议建立一家档次较高的市场型养老公寓,来满足那些经济收入高、养老支付能力强,同时对养老机构要求标准较高的老人的需求。

(三)建立养老机构的评估及监督机制

如果唐山市的养老机构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话,那么现有机构申报时,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估。各养老机构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条件及收养老人情况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养老院类别,经主管部门评估审批合格后,发给养老院类别证书。对于那些混合式养老院可按其内部的各部或各区功能进行定位,核定“重度护理区”、“中度护理区”、“轻度护理区”的床位数。评估时主要针对现有的养老院的概况(包括养老院性质、收住老人情况、融资情况、养老院规模)、养老院内外部规划(包括建筑物、护理设施、老年人活动场所、养老院的地理位置、养老院房间设备及噪音指数)、养老院的管理(包括管理制度及文化、人类资源配置及管理、财务管理情况、资产与负债情况、财务预算及财务监管、服务质量管理)等等,具体可参考《上海市社会福利机构状况评估报告》及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机构标准体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养老服务机构标准体系――要求、评价与改进》和《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健康评估服务规范》,对养老机构功能分类进行严格审查及评估,收受不同类型的老人入住不同的养老机构或护理区。

(四)对私人养老院予以优惠或提供资助

唐山共有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70余家,其中只有28家属于民非和个体养老院,跟国内一些城市如温州、上海等相比,唐山市老年公寓发展是比较落后的,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更是落后。虽然政府逐渐重视社会化养老问题,然而还处于摸索阶段,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投资养老机构投入大、利润薄,直接影响了很多想投资这一事业的人的积极性。从目前情况可以看出,住进老年公寓的老人不到老人总数的百分之一,自费入住的老人所占比例则更少。当然从长远看,唐山在这方面的市场会很大,但却是一个未知数,因为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料老年公寓的黄金期,所以前途虽然美好,但真正从事这项事业的并不多。所以政府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出台配套的措施加以援助或给予相应的优惠都是必要的。比如城市规划部门在城镇建设和小区建设规划中,要安排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项目。因为这在国内其他城市已经实施,且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希哲,等.城市老年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5.

[2] 阎青春.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浅析[J].社会福利,2006,(3).

篇7

根据20__年__市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从全市户籍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人口“老龄化”略有加深,全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3万人,比去年增加2.44万。据20__年数字统计,__区共有老年人53657人,占总人口的17.1%,而养老机构主要有民办养老院、老人照顾站等形式,性质基本上属于民办,房子属于政府低价出租。全区共有民办养老院6所、老人照顾站10处。这些在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养老院基本未办理消防手续,消防隐患严重。

二、养老机构行业的消防安全隐患

(一)建筑先天患不少。这些养老机构基本上都是利用旧的厂房或旧办公房改造而成,没有经过消防部门审核验收。__区的6家养老院中,就有5家没有办理消防审批手续。此外,还存在防火间距不足、袋形走道过长、楼梯间形式不符合规范要求等先天患。

(二)消防安全意识淡簿。由于养老院属于微利甚至是没有营利的行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护理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者农村人员,而且女的居多,对消防知识基本上是一知半解,消防法制观念不强,思想麻痹,缺乏防范意识和安全知识,纪律松弛,一旦发生火灾,起不到扑救初起火灾和帮助老人逃生自救的作用。还有居住老人大多行动不便,安全意识弱化,为了贪图方便,违反用火、用电等消防安全规定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火灾隐患突出,诱发火灾因素增多。从检查情况来看,考虑到经济因素,用塑料扣板等可燃装修材料局部装修、乱拉电线,防止老人乱跑,为防止安全意外发生,对安全出口上锁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还有房间使用电炉、热得快等高功率电器也容易诱发火灾事故。

(四)老人床位供不应求,建筑局部违章搭建多。由于老人多,社会公共养老服务跟不上,养老机构为了增加床位局部搭临时建筑,由此带来了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设施未及时跟上等消防隐患。

(五)人员密度大,老人行动不便,疏散困难。__区6所敬老院共居住老人约820多人,其中有420人为无法行动的特护老人,而且老建筑大房间都在比较高的楼层,一旦发生火灾,对人员疏散及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六)安全投入少,隐患整改困难。由于养老机构是一个微利的行业,稍微增加成本就难以为计,再加上完全按照规范进行整改,经济投入大,而且会影响老人的正常生活。

三、养老机构行业的火灾防范对策

(一)坚持源头把关杜绝先天隐患。虽然现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以后,行政前置取消了,但社会养老机构申办要经过民政部门备案。消防部门可以把一些基本的消防安全条件和管理要求书面提供给民政部门,从选址上进行把关,杜绝先天患产生。

(二)加强监督检查和督促整改力度。由于养老机构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行业,再加上检查出来后隐患整改难度大,一些基层消防部门和派出所怕隐患查出后整改不了,存在畏难情绪。作为消防监督人员要切实从关爱老人这个弱势群体出发,以解决最大的民生问题的态度,切实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一些确实整改不了要及时报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篇8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75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2

1 研究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居民生育观念的改变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养老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备受关注。当前我国主流的家庭结构为小规模家庭结构(4-2-1结构),一对夫妻既要抚养子女,又要赡养老人,养老负担沉重,“家庭养老”这种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将老人送至养老机构成为部分家庭的选择。1999年,刘同昌[1]对青岛市7 642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5%的老年人希望到养老机构养老,其中69.5%的老人是为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并存,但由于政府补贴、设施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紧张,“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养老机构的研究集中在养老模式及养老院入住满意度方面,缺少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问题的直接研究。为深入了解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因素,特对青岛市某民办老年公寓进行实地调研,并对其周边小区中老年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民办养老机构概况

民办养老机构主要是指由政府以外的社会主体投资兴办并经营管理的养老服务机构。包括以社区为依托,以区、街道兴办的各种老年公寓;各厂矿、民营企业等单位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还有利用个人资产、外资等民间资金兴办的各种老年公寓[2]。随着社会进步,居民养老观念逐渐改变,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以青岛市为例,截至2014年10月份,青岛市约150家养老院中,民办养老院达130多家,占比很大。相较于公办养老机构90%以上的高入住率,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一般仅50%左右[3]。本文调研的青岛市某老年公寓是一所集医、护、养于一体的民办养老机构,虽然综合水平较高,但入住率仅30%。民办养老机构政府资助短缺,入住率是其营运保障。低入住率直接导致民办养老机构收入不足,缺少资金支持,使机构难以改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从而陷入生存困境。

3 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影响因素

在养老机构的选择决策上,子女是主要决策者,因此本文以青岛市某老年公寓及周边小区为例,通过调查老年人子女在为老人选择民办养老机构时着重考虑的因素得到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关键因素。该老年公寓为高档公寓,周边小区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因此本研究排除价格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影响。经调研分析,得出对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为“护理服务水平”“居住水平”和“饮食条件”。“看病医疗水平”“房间居住人数”及“交通便利情况”同样对入住率产生影响。

3.1 护理服务水平

调研结果显示,“护理服务水平”是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首要因素,52%的受访者将此选项作为选择民办养老机构时最看重的事项。受访者普遍认为养老机构比较专业,能为老人提供比家庭养老更完善的护理。护理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民办养老机构的优劣,也决定了民办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护理服务不到位,往往使民办养老机构陷入“低服务质量―低收费―低服务质量”的恶性循环。

3.2 居住水平

居住水平是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居住水平主要通过住房条件、室内卫生及周边环境来体现。调查发现,室内亮度、床位设置及电视机等设备的摆放位置均会影响居住舒适度,安静、舒适、向阳的居住环境受到老年人群的青睐。同时,老人需要有适当面积的室外活动空间,封闭的环境不适合老年人居住。

3.3 饮食条件

饮食条件是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另一重要因素。饮食条件是广义的概念,除饭菜可口外,还包括饭菜营养搭配、饭菜是否方便咀嚼和吞咽以及饮食时间等。一方面,不同的老人饮食偏好不同,在饭菜口味上存在差异,众口难调;另一方面,由于老人身体条件、自理能力不同,对饭菜的咀嚼、吞咽能力也有差别,这使得养老机构在改善饮食条件,满足老年人饮食需求方面面临更大挑战。

3.4 其他因素

影响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其他因素包括“看病医疗水平”“房间居住人数”及“交通便利情况”等。其中,看病医疗水平影响较大。在养老机构入住的多数老人都患有各种疾病,需要得到医疗照顾,医疗条件成为子女为家中老人选择民办养老机构的重要条件。调研结果显示,2~4人为每房间最佳居住人数,养老机构的交通便利情况对养老机构选择决策有一定影响。

4 提高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的策略

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既有民办养老机构自身的原因,也受政府支持力度、居民养老观念的影响。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仅要从微观上改善民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政府也应加强引导,从宏观上营造适合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社会环境。

4.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给予政策优惠

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缺少资金来源,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入住意愿低;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获得的政府补贴少,日常缴费高,部分老人对机构养老有需求却无法负担民办养老机构高昂的费用。政府应重视民办养老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在土地征用、税费及水电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使民办养老机构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和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4.2 政府加强宣传引导,更新居民养老观念

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还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按传统观念,亲自侍奉双亲是天经地义的事,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居住则意味着子女不孝。因此,有一部分老年人虽然家里人无法照顾,仍不愿去养老院居住,子女也因顾忌他人偏见,不得不放下工作全身心照料老人,养老负担沉重。对此,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引导,向中老年人群普及机构养老的优势,更新居民养老观念,使他们摆脱“不孝顺的子女才送老人去养老院”这一落后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舆论环境。

4.3 提升机构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最主要的还是养老机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进步与服务质量的提升。由于缺少有效的评估监管机制,民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民办养老机构质量较差,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建议民办养老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善,提升服务水准。

4.3.1 提高护理水平

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保证他们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护理老人的工作中去。民办养老机构应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分担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保证服务质量。此外,应适当提高薪资水平,鼓励先进,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激发护理人员关怀老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2 改善居住条件

居住条件是硬环境,不易改变,但通过对青岛市某老年公寓的调研发现,可通过以下途径改善居住条件:老年人喜欢花花草草,喜欢到有阳光的地方晒太阳,养老机构应当多开辟这样的场地,供老人休闲娱乐;提高室内采光质量,可重新粉刷墙壁或适当调节房间灯光,营造敞亮的环境使老年人保持心情愉悦畅快。

4.3.3 改善饮食条件

饮食条件影响养老院的选择决策。由于饮食习惯及身体特质的不同,老年人在饮食需求方面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老年人需要饮食规律、饭菜易嚼烂及营养搭配均衡。民办养老机构应关注自身饮食条件,聘请营养专家制订健康食谱,尽可能满足大多数入住老人的饮食需求。

5 结 语

通过对青岛市某民办老年公寓及其周边小区的调研,发现影响此区域范围内居民选择民办养老机构的主要因素是“护理服务水平”“居住水平”和“饮食条件”。本文在调研基础上,结合我国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指出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仅要关注民办养老机构自身条件的改善,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规范养老市场,更新民众养老观念,为民办养老机构提供发展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一、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背景与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我国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还是有一定的背景的。首先,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直接促进了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更多的子女和国家去赡养,但是由于年轻人数量较少,无法顾及双方父母以此来满足更多老人需要赡养的这种需求。也就是说这种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养老需求。基于以上这些情况,为了达到供需平衡,许多企业和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建立一些养老社区来满足广大老龄化人口的需求不失为一种好的政策。

养老社区是一种集体化管理的不动产模式,不动产因其自身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保险资金投入养老社区可以改善保险公司的投资模式,降低投资风险。而且不动产具有稳定的收益性,保险公司将资金投资养老社区可以稳定自己的资金链,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稳定收入,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双赢的。

二、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投Y养老社区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支持盈利性养老地产的政策上不明确

保险公司将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这必定会给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监管政策上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监管是不具体的。而且在投资的同时要考虑成本问题,这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方向,这也就给保险公司带来开发上的困难。在开发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来支持开发,但很多政策只停留在原则层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公司开发养老地产的困难问题。

(二)接受养老社区这种养老意识需要较长时间

众所周知,国外的这种养老社区养老模式还是比较流行的,而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是筹建阶段,想让中国老人的社区养老的意识快速转变过来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许多老年人还是愿意和自己的子女呆在一起,想让老人们接受这种养老模式需要从意识上进行渗透,并且得到老人们的认可,最终要让老人们感觉到这种模式是让他们能够幸福的。同时,在土地管理、税收上与一些养老院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这种养老社区在建设和服务上是优于普通的养老院的,进而带来的消费收入也是高于普通养老院的,很多老人碍于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养老模式,所以要想让众多老人接受这样养老意识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三)制定的相关政策约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

按照规定,保监会是不允许保险公司使用“建房卖房”的模式,所以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只能使用 “租赁”的方式经营养老社区,这大大延长了资金回笼的时间,时间的延长带来的风险是无限的,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会出现大量的资金积压,对于保险公司自身的财务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前提是要拥有雄厚的闲置资金才可以,本来是一个朝阳产业却受到风险的制约。

(四)保险公司在管理上存在难题

我国目前养老社区这种养老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管理上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况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年轻人更多的是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毕竟会在养老护理上缺乏更多的人才,在我国开设养老护理专业的高校并不多,教学上是存在漏洞的。人才奇缺与日益壮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保险公司不得不面临并且解决的巨大困难。

三、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

(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来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养老社区这种新型行业也不例外,需要国家的土地政策的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支持。在土地支持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尤其是保险公司来进行投资,在土地使用和建设方面给予财政补贴政策、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养老社区这种服务产业本身是为了服务日益增加的人口老龄化人群,在税收上应该采取税收优惠,这样也能直接的加大针对养老社区及相关服务机构以及从业人员的优惠税收力度。

(二)借鉴西方国家的高端需求模式,提高服务创新

在我国可以采取阶梯式的服务创新模式,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地区,实行最高的优质服务模式,因为这些地区高端养老需求比较旺盛,这样可以避免高端需求不足的情况。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较低的地区采取适应当地发展养老服务模式,这样能促进当地的供需平衡。保险公司可从中高端需求入手,待其盈利模式明朗时再逐步拓展客户人群。在高端服务上要注重配套建设,以老年人为本,可以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

(三)创新保险产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将资金投资养老社区不一定要等到房屋建设成功,所有相关配套设施都齐全时再开始运营,可以在建设前期就开始产品创造,通过保险产品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这样还能间接说服老人接受养老社区这种模式。保险公司可以雇佣专业的管理机构经营管理养老社区,减少社区管理上的风险。制定详细的养老社区服务规范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向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韶.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观察与思考,2010,(8).

[2]赵婧.浅析保险公司投资养老实体的可行性[J].上海保险,2014,(2).

篇10

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年内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增长快速,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已达到了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而城乡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约为330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9%,并且老年人人口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增长肯定会导致养老服务场所数量的大大加多,提高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尤其是改善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安全条件,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笔者根据养老服务场所的现状,分析其在消防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一、养老服务场所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

养老服务场所的类型主要包括:接收自理老年人为主的养老服务场所、接收不能自理老年人为主的养老服务场所、同时领取养老机构证书和护理院证书的服务场所、农村敬老院、老年社会福利院、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嵌入式或微型养老机构。通过对这些场所的调查研究,目前养老服务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主要是由其建筑隐患、火灾隐患以及安全管理隐患三个方面组成的。

(一)建筑隐患

由于很多养老服务场所用房多为既有建筑改造而成,公办养老机构场地资源一般通过整合地区内闲置厂房、学校、办公楼等存量资产,调剂余缺等途径获得,民营场地设施也多为租用一些旧厂房、招待所、闲置办公楼、居民住宅等建筑改造而成。这些既有建筑改造而来的养老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天性建筑隐患,部分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疏散通道的宽度及安全出口数量不足;部分建筑与居民住宅贴邻而设,防火间距普遍不足;社区小巷的道路由于历史原因,先天消防通道宽度不足,导致发生火灾时消防车俩不能直接到达起火建筑,严重影响了灭火救援工作。

(二)火灾隐患

1.疏散通道堵塞养老服务场所的业主为了提高建筑的使用率,将一些公共物资或设施设置或堆放在疏散通道上;个别老年人有在疏散通道上堆放物品的习惯,有的老年人会将塑料瓶、纸板、旧衣物等一些可燃的杂物收拾好摆放在房间里,有的甚至直接堆放在走道上或楼梯间内,一旦起火,大量的杂物极有可能堵塞逃生通道,导致人员无法顺畅逃生。2.用火用电不规范由于既有建筑改造而成的养老用房使用年限久远,电线电缆陈旧,此类场所电气线路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同时建设较早的养老院,原设计的用电负荷较低,近年来由于空调、微波炉、电暖器等大用电设备的增加,用电负荷激增,给用电安全埋下了隐患。许多养老院的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规范,而且房间内还存在乱接乱拉的现象;老年人年龄较大,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用火用电不当也较多,比如使用蚊香、蜡烛不当、卧床吸烟这些都极易引起火灾。

(三)安全管理隐患

1.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差,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未制定多数养老服务场所没有设立专门的消防组织、制度,明确消防岗位职责;未按规定制定灭火及应急疏散的预案,有的制定了预案,但也未定期进行演练。由于人员的配置及资金问题,部分养老院、敬老院的消防安全制度还停留在纸面上,夜间防火巡查制度、日常防火检查制度未能完全落实,导致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不能及时发现隐患、整改隐患。其次,大部分养老院、敬老院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可操作性差,未能针对老人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案,落实火灾疏散时相应的护理人员。此外,部分养老院、敬老院内护理人员消防技能较差,其消防宣传培训工作落实不够。2.养老服务场所人员消防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养老服务场所属于微利甚至没有营利的行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护理员以下岗职工、农村人员居多,女性占比大,年龄结构也偏老化,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扑救初期火灾和帮助老人逃生自救的作用发挥有限。相关人员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民办养老服务场所专业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短缺,公办养老服务场所管理人员较老化,不能较好地使用消防设施器材,需经过专业的培训考核,但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无法取得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

二、养老服务场所消防安全对策研讨

(一)紧抓消防安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强化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自身消防安全管理。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及员工的消防安全责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火灾事故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消防培训和预案演练,使每位员工做到会报警、会扑救初期火灾、会组织逃生自救,确保消防安全责任、防火制度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火灾,尤其是杜绝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发生。

(二)狠抓消防隐患治理,切实消除火灾隐患

要加强政府主导,积极推进民政部门监管,消防部门及公安派出所按消防监督分级管理原则,加强对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监督检查。第一,对于存在隐患,但是通过积极的整改可以达到消除隐患安全运行的场所,介于养老事业的特殊性,作为归口管理部门的民政部门,应当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加快整改速度,在不影响养老服务场所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彻底消除火灾隐患。同时要逐年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场所的基本建设性补贴份额,对建成的民办养老服务场所视服务开展情况给予适当的安保经费补贴和对于安防人员的考核,防止已经整改的隐患,因资金不到位和管理不落实而死灰复燃。第二,对于存在先天隐患而后天无法整改到合乎消防要求的养老服务场所,这些单位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要加强对派出所、街道社区、民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强化各部门对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安全监管和消防隐患的督改,对于火灾多发的时节要增加检查的频次。

(三)升级场所消防设施标准,消除先天性建筑隐患影响

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以下简称《建规》)的修订可以看出对养老服务场所的消防设施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行业部门及监管部门可以借助新规的督促养老服务场所升级现有的消防设施,提高扑救火灾能力。1.根据《建规》第8.3.4条和8.4.1条,总建筑面积超过500㎡的老年人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所有老年人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已投入使用的养老服务场所应结合后期改造考虑逐步增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正在建设的养老服务场所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双自动系统。2.完善消防给水及室外消防设施建设,养老服务场所应通过市政供水或自建水池,确保消防水源充足。有条件的要逐步设置室外消火栓,偏远乡镇养老院应配备移动式的消防水泵。3.养老服务场所的内装修在现行的《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内有明确要求,应根据不同部位积极采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部分养老服务场所存在的塑料扣板吊顶、未穿管的电线应按照规范要求改造解决。

(四)增强消防安全宣传力度,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培训

消防部门要协助民政部门落实《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组织开展养老服务场所负责人、从业人员及居住的老年人开展防火、灭火和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消防部门要协助养老服务场所针对各单位实际及老人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落实疏散时护理人员的配比,切实做到一旦出现火灾,确保人员能够快速的疏散逃生。

(五)强化消防队伍建设,提高消防安全自救能力

养老服务场所要按照要求成立志愿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配足装备、消防设施,充分利用护理值班人员和岁数偏小、身体较好的老人作为灭火队员,满足第一灭火需要。各养老服务场所应建立和完善防火灭火预案,加大日常巡查力度,消防部门定期组织对志愿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人员进行消防业务和技能的培训,组织开展消防演练,不断提高自防自救的能力。

(六)依托行业部门监管,落实互查互改制度

结合区域联防工作要求,在各县区内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区域联防制度的建立。每个县区依托民政局督促各养老服务场所成立区域联防组织,将辖区内所有养老服务场所纳入区域联防中来,每月定期召开联防会议,组织养老服务场所相互检查,相互提高,将消防安全隐患消除掉,将消防安全管理抓上来。

三、结语

总之,在老龄化的今天,养老服务场所的健康运作对社会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作为消防人员,我们必须及时掌握养老服务场所的现状,督促指导好养老服务场所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切实防止养老服务场所火灾的发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的养老环境,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大事。

参考文献:

[1]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篇11

一、养老地产的发展背景

(一)养老地产的定义

养老地产是专为老年人打造的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社区体系,以住宅为基础,配备医疗、餐饮、养生、娱乐多重服务,全方位地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一站式服务。

(二)国内的发展背景

1.养老地产的需求将进入井喷期。随着老龄化社会日趋严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是老人数量快速增长。2015年60岁以上老人2.22亿,占总人口16.1%,预计2025年突破3亿,秒针每跳动3下就新增1位老人。二是空巢、高龄老人增多。空巢老人已超1亿,80岁以上老人2400万,尤以农村老人问题突出。三是老人健康状况堪忧。70%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老年痴呆患者约900万。四是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我国总和生育率约1.5,低于中等和高收入国家,养老问题已成为众多“四二一”家庭的隐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收入迅速增加,商业性质的养老地产也具备了经济基础,中国的城市老年人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有望增至13万亿元。

2.养老机构鱼龙混杂,设施、服务不齐全。中国目前主流的养老机构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府提供的福利性质的养老机构,主要形式为养老院。这类养老院往往“一床难求”,软硬件服务优秀,设备齐全、服务周到。因为只有老人去世才能有新的老人入住,所以人员流动小,服务范围窄。第二类是民营的养老机构,规模、服务参差不齐,往往价格相对公立养老院较高。报刊上常常爆出的虐待老人的新闻往往发生于民营养老机构,此类养老机构大多医护设备人员不足,没有达到医养结合。

近年来,养老地产也成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模式。成熟的养老地产是以住宅为基础,辅以医疗、餐饮、娱乐、养生等多重功能的社区。

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地产与成熟形态的养老地产相距甚远。大多养老地产只是炒作概念,并没有真正实现养老地产的价值,主要以住宅建筑为主,辅之以少量的配套设施,后续的医疗、养生服务更是少之又少。养老地产本应起到带动养老产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因为自身的粗制滥造,没有贴合老年人需求而无法延伸带动供应链发展。

二、养老地产融资现状

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是限制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养老地产融资方式分为内源性融资、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指开发商通过自己公司内部资金的滚存进行投资;外源性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商业基金等。

内源性融资受到开发商自身实力影响极大。这也就给养老地产开发设立了隐形的门槛。目前,养老地产市场上基本形成了“房企系”“保险系”和“央企系”三足鼎立的局面。“房企系”以万科、绿城、保利地产为代表,目前已有20余家房企涉足养老地产;“保险系”则是以泰康人寿、平安人寿、中国人寿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由大型企业主导的生态老年公寓,其典型代表就是央企。

外源性融资困难。目前养老地产处于初创期,运营模式尚未明朗、政策支持还未明确,并且养老地产投资量大、投资回收期长。大型的资金采取了谨慎态度,而小型资金犹如杯水车薪。养老地产在办理银行抵押贷款时常遇到问题,最常见的是划拨性质用地。虽然划拨用地可以做抵押,但是难以分割。此外,一些养老地产因为相对于一般地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量大,不容易获得贷款,而民间融资成本过高,远超出养老地产的承受范围。据中商情报网报道,2016年6月,温州地区民间借贷平均利率18.84%。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利润率已大幅下滑。据142家上市房企2015年中报显示,净利润率只有约9%。而养老地产更是地产中的新产物,运营模式还在探索阶段,盈利状况不佳。

三、养老地产融资困难解决方法

养老地产融资困难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需要对症下药,一一突破才能解决问题。

(一)养老地产自身

养老地产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发展程度不足,不能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创造收益。提高养老地产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寻找到合适的营运模式,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也要进行本土化改造,打造适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地产服务。

(二)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上的解决办法,主要是拓展融资渠道、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提倡创新型融资方式。基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养老地产的融资渠道拓展应该基于市场的发达程度来调整。

处于中低程度发展水平的金融市场下,养老地产应尝试合作模式、银团贷款、项目融资等方式。

1.合作模式。两个及以上的公司通过投入一定的资金、土地、管理等方式入股,通过联合的方式成立公司,共同完成养老地产的开发运营过程。通过这样方式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延长供应链,也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

2.银团贷款。由于养老地产需要的资金量巨大且投资回收期长,一家银行单独完成贷款业务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由多家银行成立一个银团为养老地产完成贷款业务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3.项目融资。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费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由于BOT项目具有有限追索的特性,BOT项目的债务不计入项目公司股东的资产负债表,这样,项目公司股东可以为更多项目筹集建设资金。

处于中高程度发展水平的金融市场下,养老地产应大力推行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

ABS模式:ABS即资产证券化,它是以项目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资产所能带来的未来收益流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需要一个较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而且信用评级、资信评级等配套机制都有待提高。

(三)第三方服务

1.政府支持与监管。政府应针对养老地产的特点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养老地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量大,导致投资养老地产的企业因为盈利能力差而不能上市融资。政府应给与养老地产开发商在开发、运营、融资上政策优惠和政务服务上的便利。

政府应该完善有关老人权益的立法,切实维护老人权益,呼吁社会关注老人的养老问题。可以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完善养老金制度和老人生活护理标准。

2.中介机构和专业中介机构。我国目前投资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水平已经基本达到要求,但是,其他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养老地产这一新型地产的开发、运营、融资的需要,特别是资信调查评估服务、专业担保服务、管理咨询服务。这些专业中介机构在国内发展相对滞后,但这些中介机构应该认识到养老地产的广阔需求和光明未来,积极组织人员学习养老地产专业知识。

(作者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老年人口多、老龄人口数量女性多于男性、人口老龄化水平农村高于城镇五个特征,养老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匮乏。

1 成都市从事养老现有人员情况分析

目前成都市常住人口约为1404.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36.4万人,占9.7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为积极应对,当地政府了《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该规划的实施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课题组2015年对成都20余家养老机构调查走访发现,成都市原有的养老机构多是各级公办福利院,近几年各社区街道开始设立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微型养老院。民间资本注入后的新兴养老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但人才供不应求。多数养老机构入住率低、资金短缺、经营困难等,其中人才难求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首先,养老机构中人才结构单一,以养老护理员为主,但存在严重缺口。其次,学历水平较低,现有从业人员多是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下。第三,从业人员年龄较大,养老护理员基本在40岁以上,50岁以上占比超过50%,女性居多。第四,80%以上养老机构的组织、人才结构不合理,低端人员占绝大多数,老年服务与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占比不到10%,心理咨询人才更是微乎其微。第五,专业技能不足,90%以上的护理人员无职称,养老护理员持证率不足30%,民办养老机构更低。第六,从业人员月工资大多为2000元,队伍流动性大,“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十分严重。

2 成都市从事养老后备人员情况分析

本文所提及的从事养老后备人员,主要是指养老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将进入养老行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涵盖多个学科的综合专业,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护理学、心理学与康复类专业,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护理学、管理学等。养老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心理咨询、活动组织策划、膳食营养的知识与能力,还需要涉及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

据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课题组调查,全国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的中高职院校仅60余所,每年培养人才仅4000余人。就四川省范围看,各大高校中不到10所学校开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成都市只有4所民办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几所学校每届招收也不过百余人,最终能留在养老行业的学生不足50%。多数学校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定位在老年医学、护理学领域,但新兴养老机构对养老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所需人才不仅要具备老年医学、护理学知识,还需要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以及康复类知识,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不佳。因其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工作内容的专业性、岗位职责的风险性,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报考率、报到率均不理想。二是专业规划扩张困难。市场需求大,但相关专业的生源严重不足,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三是师资建设滞后。专业师资缺口大,师资引进渠道少、配备少,专业口径覆盖不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四是行业发展水平不高。机构养老多是传统养老院,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吸引力不高。

3 一体化:现有与后备人员培养互补

从成都市从事养老工作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情况分析看,现有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后备人才在培养上要强化针对性,扩大数量,营造毕业生乐于从事该行业的氛围。如何有效统筹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培训教育,切实让现有人员基本上符合要求,又让后备人员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并在将来成为养老机构的主力,笔者认为应探索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一)时间维度――现在与将来链接的一体化

一体化培养模式,从时间上看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将来,它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看到现在的需求,更要立足现在大胆设想未来,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针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现状,可以通过培训提升素质能力满足当期社会的强烈需求,基本定位是立足现在。在校学生是将来从事养老行业的生力军,通过分析现在的需求,预测将来对养老人才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学生,确保毕业的学生能满足机构的需求。因此,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从时间上看,是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与后备人员的培养储备的连接,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现有人员总体学历低、年龄大、管理技能差等,可以通过后备人员的不断补充,注入新鲜血液,新陈代谢后实现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结构的优化,从时间上看体现了逻辑演进,彰显了现在和将来的辩证统一。

(二)内容维度――培训与教育衔接的一体化

从现有人员与后备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内容看,有所侧重和区别。现有人员偏重实战操作、技能提升,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强调的是短期效应,满足当期的需求。学校对于后备人员的培养,除了实战的技能、技术之外,还需要学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养老服务行业的大视野以及国际视野。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要求懂管理,学会带团队,尤其是针对现有从业人员情况进行指导和引导。因此,从内容来看,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机构培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教育加大在校学生到机构的实习锻炼力度,使培训与教育紧密结合,更加贴近实际,它是培训和教育衔接的一体化。将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鼓励现有从业人员去提升学历水平,实现培训与教育的互补与互动。

(三)组织维度――机构与学校对接的一体化

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满足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从组织的角度看,机构与学校处于同一条船上,需要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养老机构可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为机构管理水平的提升夯实基础,同时引入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提高养老机构的人文氛围和人文素养。高校高职教育是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养老人才中坚力量的主要阵地。如何加快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工作的当务之急。学校可以充分掌握养老机构的现状,以及对养老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让产、学、研一体化,让走出校门的学生快速适应养老机构的工作要求。因此,从组织的角度看,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机构与学校的无缝对接。

4 基于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建议

从时间、内容、组织维度,分析一体化培养模式,参考借鉴横纵坐标,形成了基于三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模型,如图所示。

从三个维度的现在、机构、培训分析入手,形成了平面1,即现阶段的机构培训。从组织维度分析养老机构的发展变化,现阶段属于“传统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模式,将来转变为“老年公寓+老年社区+新型养老机构+社工组织”模式。按照一体化的培养要求,应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发挥学校与机构各自的特色实现互动共赢。学校为老年机构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满足老年机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老年机构的资金、设备,可以与学校共享,有效促进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工作标准,开发养老行业相关从业证书,如养老评估师、养老运营师、养老咨询师、养老活动策划师等,提高养老行业的整体水平。通过加强宣传,改变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待遇相对较低,社会存在偏见,难以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不利局面。

从三个维度的将来、学校、教育分析入手,形成了平面2,即将来的学校教育。按照一体化的培养要求,一是坚持国际视野,特色发展。参考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地区)中的日本、韩国、台湾,提高专业标准和起点,构建一体化培养专业特色。二是坚持技术、技能并重,用创新的思想不断提升一体化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人文情怀与职业教育并重,需要养老从业人员具备社会责任心、爱心和较高的人文情怀,可将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内化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四是坚持培养跨界复合人才,比如未来的养老护理人才,必须强化心理学、美学、管理学的培养。

参考借鉴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教学设计,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一年级侧重基本素质与基本理论培养,二年级侧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方法培养,三年级侧重核心专业方法与综合能力提升。二是在实训方面,学校应积极引进老年服务行业规范和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成环境真实化,设备先进化,集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个集生产、实训、经营为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场所。一年级(基础概述与理论学习+认知学习),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各地知名行业专家、养老机构护理行家与管理精英进行交流,让学生明晰专业发展前景、职业要求和社会意义,提升认知水平和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大赛+方法与技巧的实验室实训),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参加各项技能大赛以及校外机构、社区的专业实践,同时在校教师与业内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三年级(专业实践学习+外地学习+顶岗实习),部分学生跟随学校的组织游学团队到中国香港台湾、英国、日本等养老行业的发达地区,学习了解养老机构组织特征以及经营管理模式。

养老从业人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从图可以看出一体化过程是时间轴上平面1向上移动与平面2向下移动的无限趋近,是现在和将来的连续性。平面1与平面2的交叉点是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目前这是一片空白,养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启动与发展,必将反过来推动一体化培养的进程。一体化培养面向老年机构、老年事业产业单位、老年社会团体领域,培养一线的、从事老年事业管理、老年产业经营、老年社团活动、老年大学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具备老年事业与产业经营管理、老年心理分析与咨询、老年营养分析与调理、老年生活规划的开发与设计,以及老年文艺体育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获得营养配餐师、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音乐照护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总之,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政府、社会、行业、企业、专业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体化培养模式终归需要探索政、校、行、企联动机制,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方能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邹文开,何立军.创造条件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业专业人才[N].中国社会报,2013-08-21.

[2]雷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急需重视.人民政协报,2014-03-06.

[3]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

[4]隋国辉,蔡山彤.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老龄产业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

篇13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74-02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养老形势。随着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老年人口不但以绝对数量在增加,而且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有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 309万人,比上年增长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增加了0.2个百分点。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 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比上年增加了0.5个百分点。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老年法律援助中心19 909个,比上年增加2 075个,增长了11.6%;老年维权协调组织13.6万个,比上年增加5.3万个,增长了64.9%;老年学校59 543个,在校学习人员541.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9.6%和7.4%;建立各种老年活动室32.9万个[1]。

一、老年公寓的定义及其发展

(一)老年公寓的概念

老年公寓是指既能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受到社会化服务的新型老年住宅,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不同于需要提供膳食服务的养老院,也不同于需要护理照料的护理院,而是面向有一定经济负担能力的、为普通老人提供住宅服务的一种养老机构。老年公寓作为社会养老的一个主要部分,已经逐步发展并初具规模,为我国老年养护设置及生活社区的产业社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而现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老年公寓的发展仍面临着种种问题。中国千百年来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和养老院模式,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势决定了这一群体养老必须既要满足居家养老的家庭生活氛围,又要能够享受到机构养老的社会化服务。

(二)发展方向

老年公寓现已盛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荷兰、日本都有规模大中小相结合的新型老年公寓。从国外发展实践来看,老年公寓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独立型老年公寓,二是服务型老年公寓,三是护理型老年公寓,四是大型老年公寓。其特点是:(1)老年人居住采用住宅形式,住宅设施进行了无障碍设计;(2)老年人能生活自理,社区提供社会化服务,如老年人的购物以及必要的家务劳动都可由社区代为服务。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大致有“政府办老年公寓”、“政府投资个人运营型老年公寓”和“社会办老年公寓”这三种类型。它们在设施、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各有异同,发展状况也各有差别。从国外实践来看,大型养老综合体一般承纳老年人至少千人以上,有的达到万人,而且整个社会主体为老年人。在大型养老综合体中,老年医院、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娱乐中心以及老年购物中心等较为齐全。美国的太阳城是最典型的养老综合体。我国目前缺乏大型老年综合体,截至目前,只有北京的太阳城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老年综合体。我国目前主要发展的是服务型老年公寓养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应大力加强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以及大型老年综合体养老,尤其要加快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的发展。与服务型老年公寓养老相比,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有着更大的优势,它是多种形式老年公寓养老的综合体。

(三)独立型老年公寓的优点

1.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能够实现个人自理性与社区帮的有机结合。服务型老年公寓养老强化“他养”,老人自身的能动性较差。对于一个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来说,不仅应依靠“他养”,同样离不开“自养”。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强调“自养”与“他养”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大多是“年轻型老年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仅占老年人口的10%(见表1)[2]。显然,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的发展空间要更大。

2.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能实现开放性与封闭性的有机结合。服务型老年公寓类似福利院和养老院,与社会隔离程度较高,封闭性较强,形成“孤岛”。而独立型老年公寓具有开放性,老年人聚集到一起,但并没有与社会其他部分截然分开。老年人与社会生活以及社区环境,尤其与儿童接触频繁,这对于老年人克服孤独感、失落感,大有裨益。

3.独立型老年公寓养老能够实现公共性与私密性的有机结合。由于采用宿舍形式,服务型老年公寓私密性较差,由此引发的老年人之间的纠纷在我国时有报道。独立型老年公寓采用住宅形式,老年人私密性方面有充分保障。而且由于相对集中居住,老年人能够参与社区为老年人组织的各种活动,公共性也有所保证。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重庆市经济属于中上等的老年人中,40%以上有到老年公寓的意愿。上海网上调查也显示,老年人希望社会养老的比例达到64%。西方发达国家养老床位数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3.5%,而我国却仅为0.8%,即使只有3%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我国就至少要有360万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但目前我国各级老年公寓仅能入住120万人,而实际入住却只有70万人[3]。目前老年公寓养老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目前我国老年公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的老年公寓发展较快,尤其是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种投资及经营模式的老年公寓,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凸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需要我们去解决。

(一)体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较快,舆论环境和市场也比较宽松,但体制观念上仍然在一定程度阻碍老年公寓的进一步发展,有些对发展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健全

老年公寓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起步较晚,基本上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应运而生的,相关的政策也是逐步制定的,缺乏完善的扶持政策。政策的制定在于实践,对我国目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定的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影响,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所以造成已有政策不能切实落实。管理方面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对什么是老年公寓,有关老年公寓的设施人员构成、服务内容、居住环境的相关指标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一些类似养老院、护理院的机构也叫做老年公寓。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有关老年福利院机构的相关政策规定,但在进一步完善老年公寓的各项服务、设施、经营管理等方面缺少相关的行业标准,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三)老年公寓的整体实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我国养老设施的发展来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性事业。老年公寓发展主要是资金的制约,虽然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不高,消费观念还很保守,资金的不足限制了老年公寓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层次不高、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整体知识水平比较低。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很多民办老年公寓的护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学历不高。在专业人员配套上,大多数老年公寓没有配备或没有意识到要配备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性,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也难上更高的档次。

三、促进我国老年公寓发展的对策

老年公寓作为我国目前养老服务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福利社会化政策的推进,将成为我国养老方式的主要方面。

(一)进一步强化老龄观念,制定完善的相关政策

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国家对老龄问题非常重视,成立了全国老龄委员会,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一些鼓励扶持的政策法规,基本涵盖了支持养老机构建设,规范机构照料和医疗、康复以及文化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内容,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制度保障。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竣挑战,许多政府部门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性远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没有老龄工作的观念,这是影响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各部门的老龄观念,加强他们对老龄工作的指导,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应加紧制定本地各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配合资源,整合力量,从根本上保证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

(二)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完善行业标准

目前,老年公寓基本上处于各自发展的状况,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关于养老机构的规范和行业标准,但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以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扶持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发展较好的老年公寓的经营者,成立老年公寓的行业协会。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调控和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发展好的带动不好的,让协会的力量进一步规范和协调,逐步改变我国目前老年公寓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在发展过程中,完善老年公寓的行业标准,如居住环境、娱乐设施、服务质量等,使发展起来的老年公寓有章可循,做到良性循环。资金制约也是各地老年公寓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要切实解决老年公寓的资金问题;要确保各项资金优惠政策,如贷款、税收、电费等的切实执行。要拓宽经济支持渠道,老年公寓的经营模式要灵活多样,如可以用入住老人原住房的租金代替公寓的入住费,或者在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机构中设立职工终生保险和照料保险,保险金可依法用于被政府认定的老年公寓机构中。

(三)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坚持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

通过政府的鼓励、优惠和政策的资源分配与资助,在机构建设中尽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把社会资源更多地吸引到老年人福利机构的建设中来,让全社会的人们都来关心、参与、支持和兴办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设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态势。同时,也要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加快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步伐,通过院校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职称评聘体系,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老年人福利服务事业的专业水平,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要针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服务等诸多方面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强政府的检查监督,使之在建设时按照程序申请审批和筹备建设,严禁各行其是,另搞一套,危害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老年人服务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提高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规范,从根本上做好服务老人的工作,促进我国养老机构向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