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品牌管理研究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品牌管理是指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和机构就对品牌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用户对搜索引擎认知度和接受度的进一步增长,搜索引擎厂商在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提高搜索引擎营销方式多样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多种尝试,推动了网络环境下品牌管理的新进程。搜索引擎改变了消费者的品牌体验,减少了消费者的给货币成本,从而产生了品牌溢价效应和品牌个性,最终影响了品牌管理的过程。
一、国外关于网络环境下品牌个性的研究综述
品牌管理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31年宝洁公司的的品牌经理制。Chanaka Jayawardhena(2006)认为在线购物消费者的品牌价值观是其购买行为的决定性力量,品牌所赋有的价值观只有和消费者价值观相一致才能激发他们的购买行为。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业内逐渐认识到网页往往代表了在网上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个。性,这就是所谓的电子品牌个性。在Ferrandl等人(1999)的品牌个性模型的基础上,Candon(2003)]研究了浏览网页对品牌个性的影响。强迫浏览和非强迫浏览的结果截然不同。Candon是基于互联网背景之下,来研究网页对产品品牌个性的影响,并没有对网页本身的品牌个性做研究。后来SLI-e Park等人(2005)对电子品牌个性作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电子品牌个性的4个维度:引人注目的(BoId)、分析的(AnalyticaI)、友好的(FriendIy)、教养(Sophisticated)。同时还得出了网页的视觉属性和电子品牌个性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环境下的品牌溢价效应
所谓“品牌溢价”就是在行业平均利润基础上,根据品牌的影响力,高出其他品牌价格的部分。企业通过品牌的差异化形成品牌溢价,维持一定的销量而不是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来拓宽企业的赢利空间。
本文通过对网络品牌溢价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质量、购买频率、品牌知名度、产品品质变动幅度、品牌数量与行业类别这些传统渠道中的对溢价的影响因素同样作用于网络渠道。网络环境下品牌的建设必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搜索引擎在品牌溢价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搜索引肇在品牌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品牌可持续成长 品牌的环境适应力 品牌的竞争力 品牌的文化力 品牌的市场力 品牌的管理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被广泛接受和重视,然而,实现品牌的快速成长有时是很容易的事情,而要实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了。许多品牌不是昙花一现就是默默无闻,真正能持续存活又具竞争力的品牌少之又少。原因何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促进我国企业品牌健康可持续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品牌成长的四种观点综述与评析
1.品牌成长的四种观点综述
(1)刘仲康的品牌成长战略路径。刘仲康认为所谓品牌成长战略,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所确定的经营目标,努力使产品品牌由一定的市场范围扩大到更大的市场范围,获得不断发展所作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并提出了制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种类型的成长战略,即品牌升级成长战略和品牌成长途径战略。品牌升级成长战略指由一般品牌成长为一个优势品牌有一个升级过程,即地方级名牌战略――地区级名牌战略――国家级名牌战略――国际级名牌战略――世界级名牌战略。随着品牌的升级成长,相应地指出四个品牌的成长途径:生产规模扩大化成长战略――经营集团化成长战略――经营多样化成长战略――经营国际化成长战略。
(2)吴兴杰的品牌成长的社会链。吴兴杰在品牌成长的社会链文章中对品牌的社会成长进行剖析,认为存在着一个品牌成长规律: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忠诚度依赖度,这五个阶段必须循序渐进,逐级上升,才能最终登上品牌的最高峰―――依赖性。 指出企业创立品牌的最终目的:消费者对它的依赖性,就像空气、阳光、水对于人的生存一样,只有当人们在消费中对某一产品产生了依赖性,这个产品的品牌成长才登上了最高峰。
(3)曹兴、蒋萍的基于生态论原理的企业品牌周期成长路径。曹兴、蒋萍在企业品牌生成机理论纲这篇文章中指出企业品牌是―个生态系统,任何品牌的形成都是适应市场环境的结果,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权变的眼光和思维对品牌要素及其支持体系作出调整。以品牌认知度为标准,可以将品牌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知晓期、知名期和衰退期。企业应该在不同的时期实施不同的品牌管理策略,才能延长品牌知名期和提升品牌价值。
(4)陈劲松的品牌成长的生命轨迹。陈劲松在的企业品牌成长与整合模型研究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从品牌战略推进的程序或步骤角度把品牌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即品牌孕育阶段、品牌诞生阶段、品牌成长阶段和品牌成熟阶段并指出四阶段的特征及相应企业的品牌管理工作任务。
2.品牌成长四种观点的评析
上述四位作者关于品牌成长的论述各有侧重点,互为补充,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战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刘仲康指出的关于伴随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的品牌成长的战略路径即生产规模扩大化成长战略――经营集团化成长战略――经营多样化成长战略――经营国际化成长战略,成为许多企业走上国际市场的通行做法。
吴兴杰的品牌成长社会链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品牌如何一步一步占据人的心灵并指出品牌的最高境界在于成了消费者心目中的“偶像”、“伴侣”,他提出品牌成长的五阶段的“五个度” 也是成为衡量一个品牌的价值的重要指标。
曹兴、蒋萍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企业品牌的成长过程,指出品牌也有生命周期,并以品牌认知度为标准,将品牌生命周期划分为导入期、知晓期、知名期和衰退期。提出企业的品牌管理策略应因时因地制宜,才能延长品牌知名期和提升品牌价值。这就要求企业的品牌管理工作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对明确品牌工作重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陈劲松从品牌战略推进的程序或步骤角度把品牌成长分为孕育、诞生、成长和成熟四个阶段,这对结合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来开展品牌营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上述四位作者的观点都是从品牌的成长路径来阐述的品牌的成长阶段,都没有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论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问题,品牌也需要科学的发展观。驱动品牌的可持续成长有何特性和规律可寻,探求它的成长机理无疑对我国企业品牌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持续成长品牌的内涵与特性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自然界的动植物总是要经历“出生一生长发育一成熟稳定―衰退死亡”的生命过程,品牌一样也有生命,也就会遵循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发展过程中品牌的市场生命活动规律。
根据品牌市场生命长短把市场上的品牌划分为四类:
(1)昙花一现型品牌。它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往往只经历了孕育期,或者经历了孕育期和成长期,而未能进入成熟期就在市场上消失掉。(2)发育不良型品牌(或称为侏儒型品牌)。这类品牌在市场存活的寿命不短,总是能够在市场上寻找到生存空间,但总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不能获得足够的品牌力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我国的许多“中华老字号”品牌就属这类。(3)未老先衰型品牌。在成熟期到来之前或者经历短暂的成熟期后就迅速进入衰退阶段。它们像是吃了催熟的激素一样快速成长,由于打破了自身的成长规律,在市场上存活时间不长就变得垂垂老矣。如曾经的“标王”秦池、爱多、三株等品牌。(4)可持续成长型品牌(也称为青春永驻型品牌)。由于企业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这类品牌能在市场中长时间持续存活。这类品牌具有环境适应能力强、品牌内涵丰富、、高的市场份额、高市场溢价和高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以及拥有极高的品牌价值等特性,如可口可乐、奔驰等世界著名品牌。
三、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的五种力量分析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品牌的成长首先需要特殊的环境,这种环境就是企业商业生态环境。品牌个体首先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提高企业品牌与企业生态的协同进化能力,这是实现品牌可持续成长的首要因素。为此我们把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来自品牌内在的自身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品牌自身的因素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品牌的文化力、品牌的市场力、品牌管理力。本文将品牌的环境适应力、品牌的竞争力、品牌的文化力、品牌的市场力、品牌的管理力纳入一个分析架构,简称为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作用机理的五种力量。
1.作用机理之一:和谐的品牌环境适应力
品牌环境适应力是指品牌对环境变化所体现出的调整适应能力。品牌是在一定的复杂多变的商业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为提高品牌的适应能力,需要我们政府和企业以及全社会为品牌的健康持续成长建立和谐的关系环境。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
(1)政府大力支持品牌发展的制度环境。品牌的成长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品牌战略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培育方向以及主要对策。要求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领导,完善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健康可持续成长的环境,这对我国本土品牌的成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2)品牌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生态环境。生态学原理认为生物只有在生态环境中培育出协同进化的关系才能生存,品牌处于一个商业生态环境中,必须注意培养与市场生态中其他伙伴的关系。即要求品牌企业要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供应商、经销商及广告商以及同行竞争者等)保持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为品牌的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作用机理之二:核心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指的是企业品牌的竞争优势,主要由企业家素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可持续成长的根基,如果企业没有过硬的核心品牌竞争力,那么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将成为无根之木。
任何一个品牌成长的背后都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家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品牌孕育和体现程度。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离不开卓越的企业家的功劳,因为优秀的企业家好像总是先知先觉,总能敏锐的把握市场机会,引导市场趋向。
当然,品牌的竞争力因素最具活力主要来源于技术:技术创新是品牌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产品和品牌质量的手段;产品质量又是品牌的基础,没有一定质量保证的产品是不可能形成品牌的。
3.作用机理之三:传承的品牌文化力
品牌文化力在企业品牌可持续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的是企业品牌的文化优势,主要来源于理念,形象和浸透性三个基本要素。理念作为一种观念或意识,它是形成品牌文化力的基础;遵循一定的理念来塑造企业,将会培育出一种企业形象;倘若这种理念及其塑造的企业形象具有浸透力,就将赢得广大的消费者和广阔的市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念的总体表现,品牌标识系统也成为一种承载着企业文化的意义或价值理念的符号系统,不管外在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是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品牌的精髓。即使品牌所处环境改变,极具张力的品牌的文化力也会俘虏消费者的心。许多世界级品牌经久不衰的秘籍是始终以独特的文化魅力畅销全世界。
4.作用机理之四:坚实的品牌市场力
品牌市场力或者市场权力,是指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及其在市场上的控制能力,主要由顾客需求的把握、营销策划能力和品牌忠诚度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顾客需求的把握是品牌市场力的基础,是开拓市场的前提工作。同时,营销作为传播品牌的优势和形象的途径,也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倘若把握住顾客的需求,还需要通过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将品牌形象及品牌价值传递给消费者,并努力培育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
品牌是消费者认可的结果,品牌成长的过程也是消费者信任形成的过程,只有奠定好了消费者对品牌信任的基础,才能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从而有效地形成市场话语权力,不断地巩固和开拓市场。
5.作用机理之五:整合的品牌管理力
品牌的管理力是指企业在品牌的经营过程中表现出来对品牌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主要由品牌的定位系统管理、品牌营销传播管理和品牌的危机管理三个方面构成。品牌的定位管理是前提,品牌的营销传播必须与品牌定位统一起来,品牌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品牌生死存亡,良好的品牌危机管理能力总能让品牌渡过难关。强大的品牌的管理力是一个强势品牌所必备的,能为品牌的可持续成长保驾护航。
值得关注的是:本文提出的驱动品牌可持续成长的五力模型中(品牌环境适应力、品牌竞争力、品牌文化力、品牌市场力、品牌管理力)的五种力量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彼此整合,形成一个合力,共同驱动品牌的可持续成长,其中若有任一力量的不协调配合都会影响品牌的可持续成长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仲康:试论品牌成长战略[J].南开管理评论,2000(l):25-26
[2]吴兴杰:品牌成长的“社会链”―“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忠诚度依赖度”五阶段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2001(4):48-49
[3]曹 兴 蒋萍:企业品牌生成机理论纲[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4):29-30
关键词:品牌治理;利益相关者;品牌治理模型;多元品牌;局限
一、品牌治理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品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企业是唯一的行为主体,占据主导地位,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经营理念,通过制定品牌规划、实施品牌传播的方式提升品牌资产的价值,从而增加企业的整体价值。因此,企业成为品牌价值的绝对占有者,而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外生资源被排除在价值分享的范围之外。而近年来,随着品牌含义的变革,品牌已不仅仅只代表企业自身,越来越多的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品牌管理的过程中成为行为主体的一部分。再者,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品牌的多元化倾向,品牌管理的难度增加、力度增大,而企业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对品牌进行有效管理。因此,企业需要寻求与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理的协调模式—品牌共建和利益共享的模式来促进企业品牌的发展。
二、品牌治理模型
(一)品牌利益相关者界定
长期以来,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一直处于懵懂状态,直到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才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指所有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的个人或群体,包括管理者、员工、企业股东、供应商及顾客,这是一个相对狭义的定义。此后,学术界诸多学者(如威勒教授)将非社会的个人或群体也纳入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范畴之内,从广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和究。本文从狭义的角度,根据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对品牌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是指能够影响企业品牌建设,同时也受企业品牌产出影响,并对企业品牌拥有主张权的个人或群体,包括企业、股东与机构投资者、顾客、政府、价值链内节点企业以及其他行为主体。
(二)品牌治理模型
品牌治理是指对品牌及品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品牌治理模型是以品牌共建理论为基础和前提,品牌共建理论打破了将品牌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内生资源和外生资源的界限,所有利益相关者都作为品牌建设的内生资源,而企业不再直接提供价值,只是提出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主张,作为操作性资源的顾客和其他品牌利益相关者,才是对象性资源的整合者和品牌价值的创造者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实际打造者。
如上所述,品牌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六个行为主体(如图1所示)。各行为主体彼此相互独立却又紧密相连,在定位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品牌资产和价值等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企业主导地位的丧失。在品牌治理过程中,企业的前提假设、核心理念、目的、角色以及职能发生根本的变化。首先,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而不再是竞争者或品牌价值的掠夺者。其次,企业以公平公正的理念,寻求品牌共建的有效运作方式和利益共享的分配方式,加强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后,企业的角色由统治者、控制者逐渐向组织者、引导者转变,根据顾客已知或未知的需求提出合理的价值主张,同时根据共同制定的品牌治理机制对整个价值创造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制衡。
(2)顾客是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使用者和享用者,掌握着品牌价值的最终话语权。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就是能够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价值和附加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值得购买”是顾客对品牌价值的判断标准,顾客会将判断结果反馈给企业指明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亲自参与品牌的设计。再者,如果顾客认可了品牌,自认而然地在他们心理上就会将品牌划归为自己的“所有物”,以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去维护它。同时,他们也会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炫耀自己的“所有物”,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它,这就是品牌的“口碑营销”过程。
(3)股东和机构投资者为企业品牌资本筹集提供有力的支撑,作为回报他们成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的的主要享有者。根据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股东及机构投资者的目的是获得投资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来源企业的经营状况,即取决于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的接受程度,也就是品牌被顾客认可的程度。因此,为了确保投资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投资者会加大对“值得投资的品牌”的投入,确保品牌高回报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否则,他们就会撤出对品牌的投资转而投资其它。
图1 品牌治理模型
(4)价值链的节点企业主要指供应商和分销商。处于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为下游的企业生产提供的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品质好坏及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下游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产出和市场竞争状况,同时也决定其能否成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因此,供应商应该确保品牌供应物的质量,提高品牌竞争力。而分销商是企业产品或服务与顾客之间的桥梁,肩负品牌宣传者的角色,延长了企业品牌宣传的“臂膀”并且获得了更多的品牌价值。
(5)政府是品牌建设的“守夜人”或“裁判员”。 政府为品牌间的竞争提供了公平公正、合法高效的竞争环境。尤其当民族企业或民族品牌受到外来品牌威胁时,保护民族企业或民族品牌实际上就是保护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权。
此外,品牌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品牌社区、工会等其他个人或组织,他们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品牌治理的不可或缺的行为主体。品牌治理不仅是一个“造势”的过程,更是一个“借势”的过程,不仅借来了顾客、投资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势”,而且借来了他们的经验、顾客甚至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资源。
三、结语
本文仅对多元利益相关者在品牌治理过程中的合理性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各行为主体彼此之间的关系、品牌价值的合理分配问题以及品牌治理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品牌治理作为品牌问题研究的全新领域,如何通过品牌治理研究来提升品牌的资产价值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房地产品牌价值差异较大,行业领导品牌凸现。
中海地产和万科凭借品牌强度和品牌溢价上的绝对优势,品牌价值均超过20亿,成为当然的行业品牌之首。复地、绿城和金地则以9亿的品牌身价处于第二集团。房地产行业领导品牌的价值是第二集团品牌价值的两倍;另一方面,从品牌规模和市场份额看,2003年中海、万科销售额分别达到46亿和62亿元,以全国商品房市场0.59%和0.81%的份额雄居行业榜首。
房地产品牌扩张日益加速,品牌发展呈多元态势。
房地产品牌扩张势头异常迅猛,绿城、大华、金地平均成长速度(以企业近三年平均的销售额增长率表示)高达68.29%,而复地、沿海,近三年更以每年100%的速度实行品牌扩张。从中国房地产品牌的发展规律看,公司品牌与项目品牌共生共存,呈现三种品牌发展模式:第一,单一品牌模式。以阳光100等为典型代表,公司、项目品牌合一。第二,多品牌模式。以中海、沿海为典型代表,针对不同档次和物业类型开发多个相互独立且市场定位明确的品牌。通过多品牌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主副品牌模式。以万科、金地、复地为典型代表,一般以“公司名称+项目名称”的组合品牌形式,利用消费者对主品牌的信赖和忠诚度来推动副品牌产品的销售。
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度不及其他行业品牌,品牌建设和竞争意识有待加强。
品牌价值与销售额的比值表现的是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强度,比值越高,对市场的影响越大。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与销售额之比大致在0.2~0.4的范围内;而饮料等易耗品的比例在3~41,汽车等非易耗品的比例在0.3~0.41,说明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度较弱。当前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还非常薄弱。多数企业缺乏清晰连贯的品牌策略和有效的品牌管理机制。只有极少数市场化的品牌企业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来细分和占领市场,形成统一清晰的品牌形象。
2004中国最具价值房地产品牌基本情况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针对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品牌价值的量化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004中国两大房地产行业领导品牌是:中海地产和万科。
2004中国10大最具价值的房地产公司品牌分别是:复地、绿城、金地、大华、万通、阳光100、新世界、北京城建、沿海、金融街。
同时,课题组也针对全国范围内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房地产项目进行品牌价值的量化评估,产生“2004中国10大房地产项目品牌”:中体奥园、雅居乐、星河湾、SOHO、新华联、高山流水、世茂滨江、亿城、卓越蔚蓝海岸、碧桂园。新华联和高山流水等年轻品牌项目由于较强的发展潜力,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41亿元和1.50亿元。
另外,课题组也评出了“2004中国10大最具价值地方房地产公司品牌”,它们是上海绿地、北京天鸿、合生、首创、上海恒大、广州富力、蓝光地产、深圳华侨城、天津国泰、河南建业。其中华南、华北地区各占3席,华东以上海绿地和上海恒大为代表入围10大,蓝光地产成为西部惟一入围10大的地方公司品牌。这些专注特定区域市场的地方品牌的价值并不低于全国性品牌,如上海恒大和蓝光地产品牌价值分别达到5.12亿元和4.10亿元。
房地产品牌强度评析
品牌规模与盈利水平
品牌具有规模,是房地产公司品牌形成的最主要特征。尽管中海地产、万科与国外顶尖房地产开发企业相比,所占市场份额还十分有限,但就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而言,两企业在销售量上已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10大房地产公司品牌也有较佳业绩,平均销售额17.5亿。从净利润情况看,中海地产和万科都在5亿以上,10大公司品牌平均净利润1.79亿元。10大项目品牌的销售额普遍低于公司品牌,但也有优秀项目品牌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盈利,如新华联和高山流水。10大地方公司品牌在规模上不输于全国公司品牌,只是因为企业战略不同而专注于某一特定区域市场,如上海恒大,2003年拥有当地商品房市场近1%的份额,净利润过亿元。而天津国泰则以经济适用房出奇制胜,2003年获得3.3亿元的销售佳绩。
品牌年龄与成长速度
中海地产、万科发展已久,品牌年龄均超过20年,它们目前仍发展稳健,近三年平均销售额的增长率分别为10.89%和37.9%。10大房地产公司品牌的平均年龄达到15年,成长速度高达68.29%。全国10大项目品牌的品牌年龄大约在3~5年,平均成长速度高达60%。10大地方公司品牌与全国公司品牌类似,品牌年龄较长,多在10年以上,且增速稳健,体现出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消费者的品牌强度调查
TOP10研究组就房地产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在全国及各大城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网络问卷调查,其目的是了解消费者对品牌强度的认识。调查问卷自2004年10月8日至11月18日,41天的时间共收回问卷6453份,其中有效问卷5173份,有效率80.17%。
调查显示,万科、中海这两家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忠诚度、美誉度等方面的第一品牌平均得票率分别达到了11.9%和7.2%,10大公司第一品牌总得票率达到39.1%。从消费者认可的项目第一品牌情况看,奥园、SOHO的三度平均得票率分别达到10.8%和8.0%,另外,高山流水以较高的美誉度获得西部消费者的认可,获得3.5%的第一品牌得票率。
从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看,呈现四大特征,一是消费者对品牌认知透过了品牌的识别表层深入到质量层次。二是有较强识别意义的品牌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三是一些品牌已经通过建立绝对强势的区域性品牌,逐步向全国范围渗透。四是一些地方公司品牌通过专业市场的开发在消费者中获得较高的认知度。
中国房地产品牌的发展趋势
品牌竞争将成为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易耗品市场的品牌竞争激烈,然而在房地产这样大规模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品牌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住房改革以前,我国尚无房地产市场,品牌无从谈起;房地产市场逐渐形成以后,又面临着空间高涨的购房需求,卖方市场极大的抑制了行业品牌的成长和产品质量的提升。随着我国土地交易、金融政策日趋规范和透明,加上国外开发企业的强势进入,房地产市场将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转变,开发商不可避免要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不是凭空制造,而是产品品质、企业信誉等一系列核心竞争要素的综合体。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品牌对于企业是有价的,甚至可能超过企业所开发物业的有形价值。
品牌含金量提升,管理系统化。
目前,房地产公司的品牌管理尚未形成体系,大多数企业还只是简单的利用广告来宣传公司和产品,导致品牌含金量下降。日趋激烈的品牌竞争将迫使企业将品牌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具体趋势有三:第一,品牌管理成为公司管理层关注的头等大事,其主要目标是针对竞争对手,采取一系列举措增强自身品牌对市场的相对影响力。效果卓著的措施将得到更多的资金和行政支持,相反则被淘汰。第二,品牌的稳定成长依靠长期的管理。为了获得长期的品牌价值,甚至需要几代人的经验累积和持续培养,而不能只靠短期的投入来赢得品牌。品牌管理不仅使每笔交易的收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品牌建立公司长期的信誉度来挖掘客户的终身价值。第三,品牌管理将以全局管理为本,向下延伸至区域、城市、项目等管理层次。当全局及区域决策确定后,品牌管理在城市和项目层得以贯彻实施,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本地化的优势,开发更适应消费者的产品。
【Abstract】Enterprise competition is one of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y,enterprises must take the science strategy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But the brand ecology puts forward a new reference to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on,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rand ecology,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are given in the brand niche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niche is calculated and formula is given,and put forward the deficien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niche.
【Key words】Brand;Niche;Niche measure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企业面临着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竞争的焦点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期的中国来说无疑就落在了品牌的竞争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竞争策略,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实际的品牌竞争和品牌管理需求与以往的品牌理论已不能匹配,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品牌学者努力探索新的品牌理论和品牌管理模式。许多学者根据仿生学的理论,将企业看作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从品牌生态位的角度对企业品牌的竞争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1 品牌生态学发展
著名品牌学者大卫阿克(David A.Aaker,1998)在《创建强大的品牌》中提出了基于单个企业品牌系统的“品牌群的概念”并指出这是认识品牌的一个全新的角度[1]。美国学者温克勒(Winkler,1999)在《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中提出和探讨了“品牌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管理问题,并指出品牌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有机组织[2]。品牌生态学的研究从这些对品牌生态概念的研究方面得益匪浅。西方学者主要观点见表1。
1998-2001年王兴元对名牌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名牌生态系统”的新理论,描述了名牌生态系统的成员组成及其利益平衡;名牌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名牌生态系统核心能力及其扩张;名牌生态系统竞争与合作研究;名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预警性及其调控策略等问题,基本上形成了名牌生态学的研究框架。这是国内首次将生态学应用到营销领域和品牌领域[3]。张锐等(2002, 2003)提出了“品牌生态系统”、“品牌生态管理”和“品牌生态学”的概念也进行了研究,指出品牌生态管理就是对整个品牌生态系统的管理。并指出“品牌生态”的提出将从四个根本性转变把品牌理论和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品牌个体研究转变到品牌系统研究、从品牌系统研究转变到品牌生态系统研究、从品牌生态系统研究转变到品牌生态自组织系统研究、从品牌生态的要素和关系研究转变到品牌生态自组织系统的平衡与发展研究[4]。
王兴元教授在2004年对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品牌生态学的研究框架。此后对品牌生态位测度及评价方法和品牌生态位原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品牌生态学中隐喻研究的方法和意义。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带动了国内品牌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学者的主要理论观点见表2。
随着品牌生态位理论的提出,王兴元(2008)对品牌生态位原理进行了总结,将其总结为:品牌生态位重叠、品牌生态位分离、品牌生态位泛化、品牌生态位特化、品牌生态位动态变化、品牌生态位关键因子控制、品牌生态位多维竞争弱化、品牌生态位协同共生以及品牌生态位保护等原理[5]。其中应用较为广泛和研究较为成熟的品牌生态位理论主要有:品牌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品牌生态位重叠理论、品牌生态位多维重叠弱化理论等。
2 品牌生态位测算研究
品牌生态位的测算可以从生态位维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的重叠度等方面来进行。其中,品牌生态位宽带和重叠度是描述品牌生态在品牌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指标,所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指标上。
品牌生态位宽带和重叠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2)品牌生态位重叠。它是指品牌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利用市场资源存在交集的状态。研究生态位重叠对企业制定品牌竞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其中,Oij代表品牌i和品牌j的生态位重叠;Pia和Pja分别代表品牌i和品牌j对市场资源a(a=1,2,…,n)的利用,或者说是品牌i和品牌j占有市场资源a(a=l,2,…,n)的个体数。品牌生态位重叠值的取值范围是0到1,0表示品牌生态位完全分离,1表示品牌生态位完全重叠,即Oij越大,品牌生态位重叠值越大。
此外,在品牌综合竞争实力评价方面,王颖聪(2009)运用AHP和模糊评价对样本品牌的综合竞争实力进行了定量测评,对生态位重叠的竞争格局进行评价[5]。式中,ω1,ω2,…ω8为权重,构成品牌生态位状态评价指标体系,f1,f2,…f8分别是品牌对外部环境的适合度、品牌宽度适合度、与其他品牌重叠适合度、市场资源适合度、品牌自身能力、品牌市场地位、品牌区域盈利性以及品牌市场竞争强度。
虽然研究者们目前在品牌生态位影响因子的界定和测度方法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达成共识,可以预见,针对具体某品牌的生态位,所得到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差异,但品牌生态位测算对于制定有效的品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论
综上所述,品牌生态位在近几十年中显示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品牌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测量方面,研究者们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这和品牌生态位的本质属性不无关系,即品牌生态位是一个多维生态位变量的集合体。此外,品牌生态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少实证研究作为理论的支撑,品牌生态位的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品牌生态位测量标准不统一等。
【参考文献】
[1]Asler.D.A.创造强势品牌[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温克勒.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王兴元.名片生态系统分析理论及管理策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