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审计与现代审计

篇1

引言

风险审计的基本概念就是指经济活动中,以被审计的企业的风险评估资料为基础,对影响被审计企业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对审计的对象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精确分析,最终对其进行量化范围和重要关键部分进行实际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就是着重进行识别和控制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时在财务账目导向审计和制度审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一、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方面分析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极速发展,人类社会都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在这种世界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果仍然使用原先传统的审计方式最终不能够很好对完成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在变化的过程中被审查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个孤立的主体。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考虑范围就只是仅仅考虑了被审计企业本身的各种因素,而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影响到企业发展运行的外部因素。当然,这主要是由我国在建国以后实行的是全民国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政策决定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是基本上是没有外部因素能够影响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因为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的制度,所以市场根本就没有其到作用:

(一)从审计角度方面分析

由于传统的审计工作针对的大部分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立的大型国有企业,所以在审计工作中考虑的角度就拿仅仅只是企业本身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问题。许多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竞争,在审计工作中根本就不用考虑市场或者外部因素的变化。在考虑审计影响因素时只能够从企业局部去分析,而不会从企业发展的整个市场生存大环境去考虑,更不会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考虑范围十分的小,很难从客观上正确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从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维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分析思路。审计模式采用自上而下、从局部到整体的简单模式。,而不是系统全面的进一步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所以也无法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更不可能把企业的的运行经营风险和企业自身的财务报表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所以往往用传统方法进行的审计风险评估工作缺乏真实性,不能够用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其审计结果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三)从审计方法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基本模式下的测试性初级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只是简单地将企业表面的风险进行过高的评价,这样就忽略了一些表面因素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影响程度,只是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在了可人为控制的风险因素方面,对其所采取的也是基本的初级方法,这样对固有的风险因素做出的评估十分地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更加不利于从总体上风险评估企业的重大经营问题,最终导致评估失衡。

(四)从审计过程中的事实性参考依据方面分析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考的审计因素通常哟偶三个方面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思维模式就是假设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其中的固有风险行业控制风险既要受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另外,检查风险部分也不能够完全与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彻底隔离开来。因此,传统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得出来的结果十分的有限,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实际情况。二、从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面分析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主要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新方法。形成了在传统审计评估考虑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全面考虑。是战略思考和理论思考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运用的新模式。具体的就是专业的会计人员亲自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和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通过实质性的测试对企业的自身风险评估审计水平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了解。

三、从现代审计方法与传统审计比较进行分析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和传统的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就在审计技术和审计思维方面的不同。具体的也有五个方面:

(一)审计重心的改变

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微观的局部,而现代的审计方法从全方面的对审计对象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将审计的重心放在了风险评估上面,这样十分的有利于控制识别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误信息,并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

(二)风险审计方式的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方式而言,现代的审计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进,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不仅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而且还对非财务信息资料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三)获取审计关键依据的改变

现代审计评估获取依据的关键信息主要从企业员工和外部相关人员进行广泛的征集信息,最终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风险评估审计过程中的需要从整体的宏观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充分全面的控制住了企业才财务会计报表上面许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信息,新的审计风险评估方法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2]张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A会计事务所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篇2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由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所确定的,谨慎从事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将其确定为低水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企业有关,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和控制测试,确定检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理论上解决了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缺陷,要求将审计资源分配到评估固有风险、测试内部控制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使审计效率与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但它还不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它实质上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发展,其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都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一)从理论上分析

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其实是假设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相互独立。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还相互影响。因此,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联系紧密性的增强,这一假设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并且大部分审计程序都是多重目的,都对会计报表是否有重要错报有信息含量。因此Bell等甚至质疑检查风险是否可以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区分开来。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一些学术界和实务界人士将注册会计师发现会计报表重要错报的问题与报告会计报表重要错报的问题混为一谈。

(二)从实务上分析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忽视固有风险的评估。由于固有风险的评估主观性较强,且不容易评估,因此在编制具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固有风险的评估对各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的认定所产生的影响,或者直接假定这种认定的固有风险为高水平。在实务中,许多事务所不重视固有风险的评估,审计起点退至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由于内部控制具有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审计风险增大。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一)理论依据的改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依据的是审计理论;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依据有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舞弊动因理论和审计理论。当今世界急剧变化,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作为其中一份子的企业的风险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仅仅依靠审计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依据范围与内涵的扩展便适应了经济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审计风险模型的扩展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分析程序风险×细节测试风险;因此,审计风险模型演变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程序风险×细节测试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拓展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通过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战略以确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的起点为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战略,这样注册会计师很容易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

(三)风险评估重心的转变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重心是控制风险,直接评估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重心前移,从了解客户战略经营环境、评估经营风险、剩余风险入手,由控制风险向联合风险转移,从侦查管理层舞弊的角度出发,注册会计师直接评估固有风险和初步控制风险的联合风险。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四)风险评估方法的改变

首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评估由直接评估改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评估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也就是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

其次,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的中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复核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评估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多样化,不再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也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且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几种方法相互印证,使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可靠。

最后,风险评估结构的转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对风险的评估从零散走向结构化,风险分析结构化最大的好处: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综合风险评估。

(五)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重心的转移

注册会计师以会审知识为中心转向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为中心,由于审计重心转移,审计结果主要依赖风险评估,而不是审计测试,而风险评估采用的各种风险分析方法都是现代管理知识在审计中的运用,而且这种运用必须以行业知识为基础。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注册会计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术业有专攻,必须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工具,并接受行业知识训练。

(六)审计测试程序的改变

传统审计程序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在很大问题,既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又使得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克服了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测试计划是基于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评估结果,且不同的客户显然存在不同的风险,因此审计测试程序必然会“因人而异”。

(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控制风险评估入手,视野过于狭窄,并主要依赖实质性测试,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过于注重会计的形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吸收了其他审计方法的优点的同时,密切地关注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管理层对风险的容忍程度、以及企业内部各项风险评价指标等情况,从审计风险产生的源头来识别和评价风险,先“自上而下”对报表形成预期,根据预期确定审计重点,再“自下而上”,将实际审计结果与预期相比较,对企业的情况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能更准确分配审计资源,保证审计的质量。

(八)审计证据的变化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大多从管理层获取审计证据;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整体战略经营环境,并由此出发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因此,必须取得大量的外部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的恰当性,外部审计证据的增加,内涵扩大,包括了解企业及其环境的证据,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一般员工或供应商、销售商等获取审计证据,这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业内人士和专业咨询人士的意见也可以作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判断的补充。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只关心注册会计师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只关心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和固有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更进一步,不仅关注审计风险,还关注经营风险。为了分析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深入被审客户,理解其运行模式,其所面临的短期以及长期经营风险,并基于此向管理层提供对影响企业经营的所有因素的独立评估报告。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客户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处于对立面,各自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客户处于平行地位,以同一目标为导向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存在着诸多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有利因素,同时法律环境、公司治理等问题也存在着不利因素,但这些并不能因此阻碍审计模式的发展,而是需要同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朝晖,装广堂.审计模式发展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姚焕然.事务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五个基础[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2).

篇3

中图分类号:J50―02(313) 文献标识码:A

在日本的文化发展历史上,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发展是基于大量地吸收外国文明的精华基础上的,他们把这些精华加以消化,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传统,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网络,融会贯通,使日本的文化、经济、政治都与众不同。日本的设计,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

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此时的日本设计家试图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却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随着现代设计走向成熟,他们发现融合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现代的设计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设计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作品大都带有鲜明的日本身份。在现代高科技工业冲击中传统并没有消亡,反而与现代设计融为一体,作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现代设计理念中,使日本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气质,成为别国无法取代的重大特征,是日本跻身设计强国的制胜法宝。

一、日本现代设计中的传统精神

总的来说,日本的美学传统,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精神含义,构成了日本设计中的精神支柱。

永井一正把日本设计家分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龟仑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岚威畅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岗瑛子、浅叶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条乔支等。

第一、二代的设计家尽管各自风格相差很远,但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永井一正用几何框架勾画出一种特定的画面空间气氛,又着重具象的装饰性图形的研究和应用;早川良雄则用水彩、色粉等材料以透明且柔和的手法绘制招贴形象。他的作品带有一种梦幻般的韵味,各种隐喻的图像间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郁和诗意;田中一光对平面设计语言的运用有着独到之处,他对日本的字体和符号有着很深的研究,试图通过现代的方式将他们在招贴上重新加以诠释和表现,他强调设计的平面型和空间型,作品具有高度的秩序感和工整性,在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平面符号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典型的国际风格;中村诚则主要以摄影的手法进行设计,在为资生堂化妆品公司设计的系列招贴中,他以日本人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揭示日本女性的美,选取最具日本风格的细节,以点带面,戏剧性地夸张处理,对肌肤、睫毛等细节的细枝表现,对画面朦胧气氛和色调的把握,使招贴画面充满着一种东方的审美意蕴。

在第一、二代设计家中,最为突出的是龟仑雄策和福田繁雄。

龟仑雄策是日本被称为国际设计大师的第一人。他的画面具有强烈而又稳重的色调对比,对每一细节一丝不苟地精细刻画,表现出日本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典雅而细腻的审美情趣。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使以龟仑雄策有机会在全世界展示才华。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日本设计家开始确定他们的国际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为其他国家所熟知的平面设计师。他的作品被欧美设计家誉为“经济简洁又复杂多变”。他的设计风格幽默生动,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求间接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力图以各种图形矛盾性的复合,引导观众产生设定的联想,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福田繁雄既深谙传统,又掌握现代感之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同时又极其简洁,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第三、四代设计家则从摄影、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表现上的自由,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色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分离感和张力,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现与色渐变手法融为一体。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的思想为精神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清愁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

设计评论家厄尔(J.V.Earle)认为日本设计可以总结为两大类,即:

1、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性的;

2、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俭朴的。

这在表面上指出了日本设计的形式风格特征,也不无巧合地印证了日本人审美的两重性。

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绪和美学观念,自始至终渗透着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

美国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曾经对日本民族精神作过较恰切的表述:“与刀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这同样体现在日本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创造中:日本的审美观念中充满优雅和谐的情趣又不乏阴郁和深沉的审美趣味;热衷于事物优雅的姿态和幽玄的意境又崇尚激越和狂热的情绪;敬仰崇高对象和悲剧精神,同时又爱好滑稽和幽默。日本的艺术可能简朴自然也可能繁复华丽,既平常又怪诞,既有抽象的浪漫精神又有现实主义精神。

从地理环境上看,这种文化精神的两重性与日本人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邱紫华在《东方美学史》中提到:“日本地理环境中有三个基本因素对于形成日本文化模式有重要的影响,这就是森林、海洋和农耕。”日本多森林,植被覆盖面广,森林在日本人的生活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森林文明使日本人崇尚生命之美。森林在不同季节变换的缤纷色彩和自然物千姿百态不仅有助于日本人对寂静、闲适之美的感受,而且还促进了对事物色彩和姿态的审美敏感和对瞬间状态的留恋,日本美学中关于优美、和谐的审美观念,同森林环境密不可分。日本列岛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日本人对大海的冒险和征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勇猛好斗的征服性格和追求壮美的崇高精神。森林与海洋共存于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人自然把森林文化的优雅精神与海洋文化的狂暴精神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主体内容。此外,日本还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农耕生产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古代日本人对季节时令变化的敏感,也促成他们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思想。

日本人的传统神道信仰使日本的传统艺术在崇尚自然外还带有特别干净、整洁的特点;而日本人对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

日本17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高度商业化的江户时期,商业文化高度发展,形成日本人重视和喜爱奢华平面装饰的特性、喜欢商业修饰和大众化的文化特征。

二、传统带动现代设计

日本设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跻身世界设计大国。“日本制造”甚至作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日本是世界发达国家中唯一一个非西方国家,它的民族传统、设计风格、文化根源与西方大相径庭。日本的传统精神,无论在深层民族特性层面还是在表面的技术层面都决定着日本设计的命运。

1.民族特性层面

日本的历史是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使之成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日本是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最好的学生,也是最能够把作别国的经验和本土国情结合,发展自己独特文化体系的国家。日本美术也不外如此:“但凡触及外来文化时,日本美术总是以柔和的立场受其影响。……这种随遇而安、广泛吸收的情况,显示了日本美术的广泛适应性,或称反预见性”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方法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优良而非国货的时候,中国禁用,日本仿造,这是两国截然不同的地方。”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但这种学习和模仿只是在植根于本土文化传统及其所急迫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日本人没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无原则性,兼收并蓄,并且对外来文化进行分解、还原,抛弃不实用的东西,进而达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融会。“将原产于外国的东西加以吸收,改良和应用,从而大力发展并超出原有水平,这就是日本人的专擅和特性。”

日本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无原则地彻底吸收而又有选择地为己所用的方式下经历了模仿、折衷转化进而发展为成熟的“日本制造”。

另外,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单一种族基础,使得他们非常重视集团和团体,因此文化可兼具活跃和稳定两重因素。日本社会重视集体和团体,轻视个人,因此无论是在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问题上,还是像每个具体设计这样的小问题上,都能兼有大而稳定的方向,小而活跃的因素这双重特征。

2.技术层面

日本传统中有几个因素是它的设计与现代迅速接轨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并且因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经掩饰的的材料,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这种特性与现代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

第二,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从建筑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长期对基本单元为设计中心的习惯,这使他们很快接受了从德国引进的模数概念。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多功能化的产品,重视细节并喜爱装饰功能部件。而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恰恰是倾向袖珍化、微型化、便携式、多功能化。这些传统的观念非常顺利地融入现代设计中,成为别国所难以具备的特点。

另外,日本现代设计强调集团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个人出名,以集体的成就而骄傲。企业内部力量比较容易得以集中。这也使得日本的设计可以飞速地发展。

3.体制层面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

日本战后的设计发展与其战后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历程是分不开的。日本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日本设计的成熟。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扶持,企业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是促成日本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1918年创建的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1951年访问美国后便积极推动日本工业设计发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业设计部。之后各产业界均在自己公司内部相继设置设计部门,积极改善产品设计,使产品打开世界市场。

日本在50年代建立一系列的机构以帮助设计进步。这种特别为促进设计而成立的机构和机制,使日本设计能够稳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例如1951年日本成立的隶属日本通产省的日本出口贸易研究组织和1928年成立的日本工业艺术院。日本政府的这种完全利用国家力量来促进私人企业产品竞争的行为,在西方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日本政府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好的设计和好的质量是使日本产品赢得国际商业竞争的唯一途径,这已不在局限于文化这一层面上,而是商业、经济甚至日本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设计是日本民族的发展生命线,是政府的发展重点之一。

但是,日本的这一系列政府保护产品设计的手段,基本上都是单向的,即保护日本的出口产品设计专利。而对于外国产品,日本则几乎是肆无忌惮地仿造和学习。甚至一度出现大量抄袭和剽窃欧美设计的现象,但这只是设计发展道路上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日本走传统文化与高技术向结合的道路。日本政府再三强调“和魂洋材”,坚决拒绝这种物质层面的模仿发展到精神领域。

另外,重视教育事业也是日本设计界成功的重要因素。日本在明治时期就设立了美术及工艺学校,为二战后的日本工业的崛起打消了坚实的基础。50年代日本的设计教育开始大规模发展。设计学院纷纷成立,这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和传承起了积极的作用。日本的设计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与企业复杂结构中的一个难以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启示与反思

一切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有赖于设计的物化,从而使之成为方便实用的产品或商品。在现代社会,随着先进设计理念及高科技设计手段的应用,使得设计与科技结合更趋紧密,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之一,设计自身的“先进生产力”性质也日益明显。因此,设计行业受到空前重视势所必然。同时,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流失与更新。因此,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外国文化和现念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一、图形、传统文字等元素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传统元素的分类也多如牛毛,其不仅包含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还包括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中保留下来的图腾和吉祥物等。一般的现代景观设计常用的图像是一些代表着吉祥如意的远古图腾元素,如龙凤翱翔九天、舞狮图腾、牡丹、梅花以及莲花等传统图案。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被赋予深远意义的民俗民风图像,常见的有“五谷丰登”“龙腾虎跃”以及“花开富贵”等。而在一些对意蕴比较讲究的现代景观的设计中,更常出现的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图案。当然,很多传统图形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在融入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已经被人们不断地赋予了新的含义。

除了图形之外,中国汉字也经常出现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之中。中国汉字的演变已历经了数千年,从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再到现代方块字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中国的标志性元素。甲骨文因其形体上的特殊性及文化上的象征性,被众多现代景观设计者应用到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从而给人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视觉元素。比较典型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景观标志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既让人记忆深刻,又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另一个比较著名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景观艺术相融合的例子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中国馆的设计,中国馆建筑在形态用了传统的“斗冠”造型,色彩上则应用了中国传统颜色“红色”,另一传统汉字元素“叠篆”呈水平之势在外墙的表面展开,既有中国特色又极具艺术冲击力。

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标志着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主张性和多元化。但是,现代景观设计和传统元素的融合必须是在建立对传统图形和文字内涵的深层次的了解基础之上,要寻找新模型的创意点和启示点,而不应该只是对传统图形及文字简单粗暴地复制与直接抄袭。

二、风水元素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的渗透。

景观设计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对所处朝代的风土、地理、人情及科技水平等特征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它是人类文明在文化和个性上的缩影。景观艺术设计最离不开的是巧妙的构思,而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吸取灵感不外乎是一个好的创作方式。中国世俗文化的宇宙观念一直都寄予在风水这一传统元素的理念中,通过观察从古自今的建筑设计,能明显看出其规划设计思想中所糅杂的宇宙观念。

风水元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是普通却又无比深刻的,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风水元素甚至对景观布局设计有很显著的左右力量。回溯历史进程,风水这一传统元素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与朴素的哲学思想的最鲜明体现。这种理论其实是古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和对周围自然天地的审时度势发展而来的,他们认为从风水的角度来对景观格局进行理想的布局是最“天人合一”的方式。其影响到上至皇城下至民宅的建设,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的意义。风水元素所遵循的是大家熟知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四神兽模式,这是一种融汇了高度的理想化与抽象化的模式,是古代景观设计者毕生追求的理想景观设计。直到现代,村镇与城市建筑或景观设计仍然在遵循坐北朝南,山环水绕的准则。其实风水就是现代观念中的采光与和谐等理念,在这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风水这一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界依然风生水起。宁波的天一阁被誉为中国四大藏书楼之首,它的设计理念就是古时候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1991年建造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加入了“宇宙模型”的理念,其在整个景观设计格局中遵循“主从之序,中央殿堂,四尾重楼,轴线射称”的传统元素,这样看起来不仅恢弘气势,而且极富艺术感染力,是现代与典型的完美融合,不仅没有突兀之感,反而给人一种超时空的设计错觉。再比如新近落成的浙江金华丽泽公园中的山水设计则融合了和谐的设计理念,是浙江众多公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景观。

三、诗歌元素与文人山水体系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的融合。

我国传统的景观文化主要是自然景观和事物的审美累积结果,这种累积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大量景物大肆颂扬的诗歌书画,另一方面则是文人山水墨画体系中凝结出的文化审美品格。诗歌这一元素带有诗人特有的审美空间视角,对人们理解和认识空间有很大帮助,而且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也有很大的灵感启发。一首意境优美深邃的诗歌,最能表现景观设计中自然与人文匠心独运的关系,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的表达。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绝美诗文元素的引用对景观创意和艺术品格的丰富是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以及“隔墙花影动,疑是玉入来”这两句诗,是对建筑景观中的园林和月夜之美的鲜明刻画。陶渊明最为人熟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也是景观艺术设计中“借景”手法的一种创意体现。

其实很多现代景观设计师也都想到了传统诗歌这一元素,并独创性地把这些元素融入进了自己的作品中。比如国际著名华裔景观设计师贝聿铭的香山饭店,香山饭店的整体格局无疑带有古代诗歌的情调,青砖、灰瓦、白墙,隔墙花影,迎风月半开等,给现代景观设计注入了雅致的文化情怀,内敛却又和谐。其实中国绝大部分运用诗歌元素的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风格都是内敛的,其景观内部自然而然地透出幽幽的中国气质。其次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另一常见的传统元素是中国古代山水墨画。文人山水墨画是古代中国高层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的体现,其中蕴含着对美的独到把握,这对中国景观设计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以贝聿铭的另一著名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石景为例,它的整体立意就是“看来壁为纸”“依石而绘”。就是把拙政园相邻的白墙当成提笔作画的宣纸,模仿北宋著名文人书法家与画家米芾的山水画设计,对大大小小几十块石头进行摆放形成景观,从而在现代社会中创作出一幅符合现代审美意境的中国真实山水画。把中国水墨画这一传统元素与景观设计放在一起进行融合更能体现出符合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简约而细致的理念。

但是如何让这种潮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成为永恒的经典?这是当前阶段需要我们探讨的课题。这需要广大现代景观艺术设计者紧跟时代步伐,在对中国传统元素的挖掘和应用中不断思考和创新,把传统元素应用在最恰当的位置,使之与现代社会完美融合,在洗尽突兀的同时丰富时代艺术感。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传统元素与地域文化十分丰富和深厚的国家,如何把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元素同时艺术性地展现出来,而又能被不同地域的大众广泛接受,仍然是现代景观艺术设计的一个问题。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盲目照搬中国元素,一味地玩转复古,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提炼适合的传统元素,并加强对地域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的重视。只有对已经被符号化的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不断突破和创新,把传统元素的普遍性、特殊性与现代景观艺术设计巧妙融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灵魂”的现代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篇5

1 中国传统图形的“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散”用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中国传统图形历史悠久回味无穷,其蕴涵的文化和哲理吉祥博大,因此也被现代设计师在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如何更好的把握其中的规律使传统图形更好的革新、发展与应用,是目前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和生存的根本途径。

“形散而神不散”本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的“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作者认为此思维逻辑恰恰迎合了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应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如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中国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图形“太极纹”;由两个娃娃的头、身、手、足巧妙连接而形成的上、下、左、右都能看到四个娃娃的“四喜人纹”;由五行、五方观念所形成的九宫格,米字格图形以及由鱼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鱼形文字和以车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车形文字等。

设计首先就是革新,没有革新就没有生命力。中国传统图形的固有形态就现代而言是不变的,但在现代运用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形散”,也就是把传统图形的固有形态合理艺术的加以打破,表现方法和形态不拘一格,对形进行延伸,达到对传统图形得“意”而忘“形”的地步,不是照搬照抄,而在于体会它的意味,创造出新的东西。《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对“得意忘形”的一种解释是:谓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欧阳修《试笔・李邕书》中说:“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北京申奥标志是陈绍华的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即“同心结”或“中国结”,图案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中国银行的行标设计,是靳埭强先生原创设计的代表作。行标设计是由结了红绳的古钱启发出创意,钱孔与红绳构成一“中” 字。“中”字代表中国,古钱币代表银行业,中线象征联系,外圆象征全球发展。简洁的现代造形,表现了中国资本、银行服务,现代国际化的主题。

取其“形”自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在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

2 中国传统图形的“神”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不“散”

这儿说的“神”,就是“神韵”。它是指风度韵致,也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神韵”一词,早在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就已出现。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明清时期,“神韵”一词在各种意义上被普遍使用。王士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到王士,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中国传统图形之所以还被现在人喜爱和运用,最主要的是它独有的吉祥“神”韵。而其“神”便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的核心。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之中。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我们就是要把传统的“形”延伸打“散”运用现代构成韵律,变为现代设计元素形态,传递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也只有这样的平面设计才更能说服受众,达到设计的目的,也是设计的初衷,做到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形散而神不散,即取传统图形,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其变革,留其神而变其形(指形式),以某种巧妙和令人信服的方式融入所要诉求的画面中来,在这里,平面设计里的构成、色彩、字体编排等等手法,都来自现代设计语汇,而作品的灵魂却来自所引用的传统图形。“2008年奥运会新会徽,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神韵。如此一个标志设计既传递了民族文化和内涵,更把中国推向了世界。象这样成功的设计还有很多,但都抓住了中国传统图形的内涵,才创作了富有神韵的设计,并起到了设计的目的。

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传统图形的改造应用,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力度也会因从某种深层植根的东西出发而变得强大有力。就是变其“形”取其“神”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真正的把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神韵发扬广大,在现代设计中继续延续吉喻和精神,激发和鼓舞人民的斗志。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应该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吸取精华,在充分认同的基础上开创新思路,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现代标志设计语汇,才能使中国的现代标志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平面设计风格才能以一个整体突出的形象迈入国际。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6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76-01

一、中国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精神性

好的包装设计应与其本土的文化气息相联系,从包装上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一个时代的特征或是一个民族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包装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当今商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现代包装应保持清醒头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以一种特有的、独立的方式出现在商品包装中,并使人们不断地去关注它、了解它。将现代包装设计与中国传统图案完美结合能够更好的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加强现代包装的本土文化性。首先,中国传统图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仅有着渊源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且有着深厚的人文艺术价值。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早期它是人性本质的自然流露和观照。其次,随着封建社会的产生和阶级地位的形成,受到儒、道、释等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图案也逐渐蒙上了世俗的色彩,中国传统图案观念及其象征意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多地被赋予了传统道德、封建人伦的思想,增强了驱邪祈福、讽世劝诫的社会文化功能。最后,在创作主题上,更多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直觉与自信、意念与臆断相结合的认识经验。中国传统图案感召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其文化精神是人类本性情感、意志在特定情形下冲突的集中体现的产物。由此可见,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图案能够充分的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图案以深厚的生活基础、广泛的群众性、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隽永的艺术性,成为我国民俗文化宝库中的明珠。中国传统图案多以诗意化的形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传统儒学艺术思维,重视艺术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和谐统一。它通过对艺术的本质进行美学思考,从而赋予艺术不可分离的社会道德伦理内容。其艺术思维方式在传统图案的寓意和表现手法方面被有效地运用。儒学经典《论语·子罕》写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的耐寒比喻圣贤义士的高洁品质,揭示士穷见节义、乱世识忠臣的道理。传统图案中,“岁寒三友”松、竹、梅;而“君子之交”“同心之言”则是对自然的物象即君子兰、同心花感受、引申、比拟的人格化。泸州老窖国窖原浆酒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从竹子的特殊内涵出发,把内包装容器设计成竹节形,瓶身雕有浮雕的竹形,绘制成青花彩绘效果,外包装盒上则借用巨幅长卷竹韵图作装饰,把竹的神韵与气节创造性地运用在包装作品中,准确、洗炼地体现了中华民族高洁、坚韧的精神品质,体现了泸州老窖人顽强的拼搏精神。

二、中国传统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象征性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本身所显现的性质、形态特征、色彩或生态习性,进而联想到某种与感性事物相似或相近的抽象含义,从而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体系影响下,人们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而中国传统图案都蕴含着较深刻的象征性。例如将蝙蝠与“寿”字组合,构成“五福捧寿”的吉祥图案造型,组合后的图案同时具有了“祈福、延寿”的双重含义,吉祥的象征性更加丰富和多样。又如“石榴多子”以石榴特殊的自然形态,象征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这些寓意吉祥的中国传统图案也被广泛的应用在包装设计中。例如剑南春酒厂出品的东方红酒,就采用唐代团龙纹样,放置在酒瓶正中心位置,象征一种庄重、霸气,有效地传递了品牌的文化寓意“龙腾盛世”,唤起消费者的认同。传统花卉纹样同样因吉祥的象征意义而广泛运用在酒类包装中。牡丹在中国素有花王之称,唐开元年间,有咏牡丹名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自此便有了国色天香之称。四川郎酒集团的核心品牌红花郎酒作为重新定位、树立形象的郎酒品牌,选择了唐代的牡丹花纹,枝繁叶茂的牡丹纹样最好地诠释了“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品牌文化,象征吉祥、富贵和美好。

三、结语

古老的艺术是民族的财富,中国传统图案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只有在深入地领悟中国传统图案的文化内涵、精神追求、象征意义、艺术特色及表现形式、充分结合外来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契合点,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表达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包装设计形式。

参考文献:

篇7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8.016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09)18-0047-03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迈入经济知识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新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等经济组织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审计信息的时效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审计主要是基于一定期间实施的审计,

审计和半年度审计,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较差,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审计环境的要求,审计的变革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应运而生,根据AICPA/CICA 1999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 )中的定义,“持续审计是指独立审计师用以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对其提供书面认证的一套审计方法”。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审计时间不同,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及时性,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效果和效率。在信息化时代,有关持续审计课题的研究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意义重大。

在国外,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持续审计的关注,近些年来,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积极投入对持续审计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审计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国内,持续审计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较为零散。因此,本文拟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持续审计理论进行研究,以求进一步推广持续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和效用。

持续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差异,从而体现了持续审计基于传统审计理论的进步和发展。具体来说,持续审计理论进步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审计目标的发展;审计范围和对象的变化;审计技术的创新;审计报告的变化。

二、审计目标的发展

审计目标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的需求,二是审计自身的能力。审计目标是社会需求与审计能力的有机统一。传统审计目标主要是揭错查弊,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审计自身能力的提高,审计目标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与传统审计相比,持续审计方法实施下审计目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持续审计,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实现从根源上防范、杜绝会计错弊现象的发生。其次,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持续审计提供的信息是更加及时的信息,强调信息的及时性;持续审计提供的信息既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甚至包括对未来的预测,强调信息的全面性;持续审计根据不同需求者的需要进行审计,强调信息的相关性。

三、审计范围和对象的变化

传统审计概念所定义的审计范围仅限于财务资料,在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中,持续审计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审计人员所面对的不单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而是内容极其丰富、宽泛的信息系统。审计师通过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接口,经过被审计单位的授权,直接在被审计单位内部互联网上调阅相关的经济业务信息。这些经济业务信息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货币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数字化信息和图形化信息、历史信息和未来预测性信息等。就财务报表审计来说,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获取与审查,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审计人员将传统财务报表审计的历史财务信息范围拓展到多元化、实时、存续的经济鉴证范畴。

持续审计对象的最大特点是对电子数据的直接利用,包括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这里所说的直接利用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反映内部控制的数据直接进行控制评价;在对系统内部控制进行必要的测评以后,无须先将反映具体交易的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而是直接对电子数据实施实质性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可以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括非财务信息、自行组合的新财务信息、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合的混合型信息。这些类型的信息在传统审计中是无法轻易取得的。

四、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

传统审计主要针对手工会计,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等人工方式进行。持续审计强调传统审计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审计的监督、管理、支持等服务得到不断的创新。目前应用较广的创新审计技术有综合测试工具(Integrated Test Facilities)、平行模拟法(Parallel Simulation)以及嵌入审计模块(Embedded Audit Module),应用这些技术都可以实现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同时进行审计。

同时,审计中还会使用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模仿人力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模型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获取知识,适合复杂的决策过程。神经网络通过模糊或不完全的信息模拟人脑,识别模型或者预测产出,还可以通过选择数据进行程序决策,发展未来决策的知识基础,在技术上更前进了一步。

此外,随着审计软件的快速发展,有一些软件供应商已经开始提供实现自动化程序的审计技术和软件。例如加拿大ACL公司已经开发了针对核心经营业务的持续审计软件,包括采购付款(Purchase-to-Pay)、工薪(Payroll)、总分类账(General Ledger)、存货(Inventory)、固定资产(Fixed Assets)等。Caseware公司开发的IDEA软件也具有持续审计的功能,目前主要应用于金融业和制造业,具体领域包括:(1)舞弊调查,例如应付款业务中的异常大额采购、虚构商品与供应商,不适当的工资调整和向虚构的员工支付工资;(2)财务分析,例如效益评估、存货的流动性和价格评估;(3)运营审计,主要审查合规性和有效性;(4)系统审计,用于测试数据可靠性、内部控制以及对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等。除了软件供应商开发的持续审计软件以外,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断开发持续审计软件,例如安永开发的NexGen工具和Advisor及Director工具。

五、审计报告的变化

与传统审计相比,持续审计提供的审计报告也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审计报告的时间。传统审计报告主要是年度审计报告或者半年度审计报告。持续审计强调审计的及时性,在审计完成后立即提供书面的鉴证意见,也就是审计报告。持续审计报告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在出现变化时立即更新的报告,这种报告常常被称为是“evergreen report”;二是在出现例外事项时立即提供的例外报告,常被称为“exception report”;三是根据相关决策者对信息的需求实时提供,这些都是即时性的报告,常被称为“instant report”。相对于传统审计来说,报告的期间大大缩短了。

2审计报告的内容。传统审计报告的信息内容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审计信息,且是历史性的信息,而持续审计报告针对的是使用者选定的信息,既可以是历史数据,也可以是现时和未来预测性信息。

另外,传统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意见是一种通用的产品,由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4种类型组成,具有固定的格式,甚至连报告中使用的语言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持续审计报告最终提供的也是一种审计意见,但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没有固定的模式,并且该报告与信息使用者是动态相关的,报告的内容根据相关决策者需求的不同而不同,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报告还可以为特定的使用者量身定做。一般来说,持续审计报告可以提供3个层次的认证:第一层次认证,对被审计单位系统可靠性提供认证;第二层次认证,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提供认证;第三层次认证,对被审计单位和第三方达成的具体协议如贷款协议的遵循程度提供认证,或者对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提供认证。

3审计报告的传递。与传统审计报告相比较,持续审计报告在传递时间、方式和接收对象上都有所不同。首先,持续审计的即时性要求报告实现及时传递,便于使用者及时查阅,对报告传递的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其次,持续审计报告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获得需要的信息。最后,传统审计报告的接收对象是定向的,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投资人;在持续审计中,任何信息使用者如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等都可能要求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专门的审计,因此持续审计报告的接收对象很多,除了股东以外,其他被授权的信息使用者也可以接收其需要的审计报告。

六、结 论

综上所述,持续审计是顺应信息时展起来的新型审计方法。持续审计的理论进步主要体现在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对象、审计技术方法以及审计报告等诸多方面。总之,审计作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同时,审计的发展也离不开审计学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审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一定会重视持续审计研究,形成一个完善的持续审计理论研究体系,并将持续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中推广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AICPA/CICAContinuous Auditing[R].Research Report,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Toronto,Ontario,1999.

[2] 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1.

篇8

在计算机没有问世以前,企业的内部信息处理最初都是以手工处理方式进行的,即企业将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审计是以手动方式进行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发展,网上商场、网上银行、网上公司等电子商务的全球普及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以鉴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为核心的传统审计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信息技术使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受到挑战,进而对传统审计形成明显冲击。信息技术革命的来临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和应用的速度加快,大量“虚拟企业”不断涌现和消亡,交易和决策瞬间完成,给作为信息记录与处理手段的传统会计业带来巨大影响,致使传统的会计核算空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主体界限难以把握,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形成巨大挑战,进而给以会计信息为最主要工作对象的传统审计业也带来极大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对审计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和业务单位开始采用计算机进行一些数据收集来辅助整个审计过程。伴随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系统逐渐从一个孤立的系统成长为集财务、人事、供销、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现代财务系统从最初的单机版向多机版、网络版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而且,若一个企业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计算机审计,这意味着该企业可以在同行业领域内用更短点的时间更高的效率完成相同的审计工作,即获得更多的收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审计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计算机审计创造了条件,为扩大审计业务范围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审计方式、程序以及审计项目的管理等提供了手段。

二、信息技术对现代审计产生的显性转变

第一,计算机输入和输出设备代替了手工记录。传统审计中包括大量的人工填写、人工取证、人工核对账表等诸多审计程序,需要通过顺差和逆差的方法来审查凭证、日记账、分类账和报表的每项记录,检查和确定其是否正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这既给审计人员增添了繁琐的工作细节,更增加了审计风险,并有可能降低审计结果的准确程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则将各类科目设定为一定的二进制代码,方便计算机的录入和输出,待审计时由计算机按照程序指令进行存取,既提高了效率又避免了填写造成的误差。

第二,计算机文档代替了纸质日记账和分类账。在传统审计过程中,纸质日记账和分类账一旦记录形成,若有填写差错需要被更正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涂改后的账本会使得其可信程度降低。而且,这种以纸质凭证为主的传统审计方式,比较容易遭受损失或者是字迹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审计人员的查阅和取证。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计算机文档是一种电子文档,可以通过一定的授权来对其进行更改订正,这既保证了文档的保密性,又有利于文档的永久性地保存,而且方便审计人员的随时查阅。

第三,电算化审计代替了手工审计。传统审计受个人偏向和感情偏好的影响较大,将对审计的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计算机审计,将手工账簿简化成为计算机文档,不仅所有数据储存在电脑内存中,而且审计工作中的管理需求完全可以固化到应用程序之中,不会因为人的意志变更而转移审计的重心。这种电算化审计,既有利于确保审计的准确性,又有利于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允性。

第四,网络通信和电子邮件代替了传统的邮寄。传统的邮寄方式很有可能因为所需数据的半路遗失或者是被调换而导致审计结果的错误,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通信和电子邮件则较好地避免了这些不利于正常审计的因素。虽然网络也有黑客,但只要加强对信息质量的监控就能为计算机审计提供保障。

第五,灵活多样的报告代替了固定的定期报告。传统审计牵扯到大量繁杂的工作,一般每年只有中期和全年的定期报告。计算机审计则可以不拘泥于原先的定期报告,高效快速地制定各种审计报告,随时向社会公布不同时期的审计结果。这有利于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被审计企业的情况,掌握该企业更新更准确的相关信息。

三、信息技术对现代审计的隐性影响

信息技术给现代审计注入了新鲜的元素,让审计再次充满生机。然而,这些都是我们肉眼说能观察到的变化。实际上,信息技术对现代审计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审计范围的扩大,审计经济业务的多元化,审计中加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审计人员只有对计算机审计风险进行正确估计,并能够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必要的技术性审计时,才有可能保证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及时掌握和更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目前已经出现的“计算机审计”、“网络适时审计”等基于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审计方式,实现审计工作的智能化。

2.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有效全面控制审计风险。

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审计过程无形化、审计证据隐含化、审计对象“虚拟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现代审计的可验证性受到限制。计算机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网络技术先天的脆弱性,极大地增加了信息被变造、伪造的可能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所有这一切无不扩大了审计风险。采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系统克隆”、“电子函证”、“审计黑匣子”等技术,创新审计技术手段与方法,尽快研究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指南,加快计算机法和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同时注重考虑审计过程中的任何相关信息和报告质量,以及相关审计线索和各种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授权体系和访问限制等,将有效防范错误信息被采纳和运用到审计过程中来。

3.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审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产生影响。

篇9

我国绩效审计刚起步,要建立起绩效审计体系,尚需长期的探索和尝试,不仅要在审计界注入绩效审计观,还应在理论上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在我国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的局限。审计法规定,审计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在政府本级预算中单列,其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福利待遇等都依附于地方政府。这就导致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与被审计监督的对象共处于同一个利益主体,接受同一政府的领导。造成审计监督常处于矛盾之中,审计机关对某些涉及地方政府利益的事项不得不采取“回避”、“让步”态度,不得不考虑地方政府首长的“意向”,审计机关在对权的制约和监督方面难有作为,绩效审计难以摆脱独立性置疑。

2.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正处于改革期,各方面制度尚不完善,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依然存在,加之人们对公共财政的认识不足,导致实践中存在偏差。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众对政府审计的要求不再只停留于对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上,他们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效果。但是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将使得政府审计对财政收支的效果性审计力度不够,重点仍集中于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3.审计范围较窄。主要表现在:(1)财政是公共资金的最初源头,目前财政审计把主要力量放在真实性、合法性上,至于专项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其效用如何,则往往不太深究;(2)政府采购工作日渐兴起,但审计对于整个政府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考虑不多;(3)国有企业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最早的领域,但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注重企业绩效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觉行为,企业的绩效已不再是政府审计所关注的重点,且有向内部审计倾斜的趋势。

4.审计标准缺乏。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制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5.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1)审计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公共管理、行政法规、财政财务和现代审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对政府管理知识不甚了解;(2)现场作业经验丰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强,部分人员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

二、促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

绩效审计观念在我国政府审计工作中已初见端倪,而且已经具备了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以原有的工作定式和知识结构来勾勒绩效审计,而应在新的审计环境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平台上构造绩效审计。具体地说,笔者认为应突出以下对策:

1.完善绩效审计法规及评价标准。法律法规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关键的一环,因为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才有法可依。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在政府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作出规定。鉴于政府绩效审计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可分门别类制定出具有各个部门特点的准则。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指标的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绩效审计指标包括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而定,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而定。由于社会效益是一个很难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而定性指标有时难以保证公平,因此,在制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时,可以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另外,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应通过认真总结经验再作一些补充性质的规定,来不断完善。

篇10

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使以前一些相对独立的项目相互联系起来,审计资源能得到共享。对一些倾向性、体制性的问题也能及时发现,同时审计结果也能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提高了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观念,突破以往审计视角的微观层面,利用的计算机的高效、准确搜索、查询等功能,将审计的视角扩大到宏观层面。使得审计工作能更多的由微观层面关注到宏观层面。

二、树立计算机审计联系的观念。计算机辅助审计,将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相关联审计分析,利用其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审计,往往能突破传统审计关注的财务层面,深入到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和业务层面。

在以往交警单位审计中,由于车管业务相对独立,车管档案繁多,在手工审计中仅能就某一项单独核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审计结果不全面。由于不能与财务数据相关联,得出的审计结果利用率也不高,因此对车管业务的审计成为审计中的一个“死角”。

通过对业务数据查询分析,在×××所登记的车辆数为48 021辆,实际检测数为27 017辆,检测率仅为56%。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相关联,最终揭示了全省车辆由于管理不力年检率偏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三、树立计算机审计历史的观念。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将被审计单位连续年度相同科目进行审计分析,能明确地反映该科目的跨年度变化情况,能够突破传统审计中会计年限的局限,更清晰地再现科目变化过程。在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中将大有可为。

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将×××单位连续两年的某会计科目,生成在同一电子账簿中,并对该科目进行图形分析。

篇11

一、现代系统论及战略管理理论为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现代系统论。要求将研究的对象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当中,把研究对象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研究他们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是研究现代复杂问题的有效思维方式。现代系统论思想科学地指导了现代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它扩大了审计师的视野,让审计师将注意力集中到广阔的经营背景上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数据,注重了解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形成正确的审计意见。由此,审计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审计方法从账目的差错防弊,财务报表的审查发展到到现在对企业整体风险的把握和决策。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思路是遵循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评估经营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上,提出经营风险及管理层的应对措施。

审计模式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明显增多,人们意识到依靠国际分工能够有效提高效率,国际间贸易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开始进入一体化阶段,在如此宏观背景下,企业开始关注风险的关键点,重视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理论认为,通过内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注重对企业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根据战略重点制定战略对策,实现企业持续性发展。

二、企业经营环境的瞬息万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呼唤新的审计方法产生

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在信息和知识经济迅速膨胀和传递的时代,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实时掌握信息的脉搏、实行多样化经营,进行兼并重组等,企业需要对影响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等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应对。这时,内部审计应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求将内部审计工作上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将内部审计与风险相联系,以协助企业应对风险,改善经营管理。由此,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扩展到风险领域。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企业管理层次增多,企业开始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对象从最初的财务、会计信息与事项扩展到战略目标、经营业务流程风险和剩余风险,传统审计模式仅以会计信息和内部控制作为审计重点,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许多审计失败案例暴露了传统审计的缺陷和不适应。

三、传统内部审计的固有局限及审计自身发展需要传统审计方法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依旧选用帐项导向审计与内控导向审计模式,真正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企事业单位也少之又少。这两种传统审计模式主要是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的审查。目的在于差错纠弊和检查监督。在如今企业经济环境和自身规模的巨大变化下,这样的内部审计,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审计效果将大打折扣。

(一)传统内部审计方法的固有局限促使新的审计方法应运而生

在内控导向审计模式下, 内审人员直接了解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分析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并注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具体方法是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实施的范围和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企业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提出改善的意见。从内部控制自身来讲,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没有缺陷,有滞后性的缺点,不能根据巨大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有时会因为某些客观原因,如经济环境的改变、经营管理的变化等,造成内部控制效果下降或者失效;从企业内部来讲,内部控制会因为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串通舞弊而失效,所以,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有时不能发现主观的舞弊行为。内控导向审计只关注控制的薄弱环节,忽略了内部控制系统以外的审计环境。

(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传统内部审计过多关注过去,通过测试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议管理层增加控制点,使内控制度愈加繁复而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审计模式使得审计部门在企业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视。而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审计的审计模式,能够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关注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全面地评估风险后,提出应对的意见,能够使内部审计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中国许多企业为了节省开支,不惜削减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虽然这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并提高审计专业化。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地位非常重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比较了解企业情况,和各部门比较熟悉,也便于开展工作。在这种危机面前,企业应当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工作中选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篇12

0 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1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 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1.2 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 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 无法描述道德风险 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 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 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 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 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篇13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概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会计师在掌握企业经营环境和内部制度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报表错误风险作为导向,判断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风险,并对财务报表进行实质性的测试最终得出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导向就是被审计单位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对其可能出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作评估,以确定审计的重点以及范围。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现代银行高风险形势的一种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领域进行合理配置,在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上都有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财富管理的中心,但是就是因为处于这样一个中心的位置也使得商业银行成为风险的中心。因为银行风险防范失误造成的各种银行案件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新的防范方式,而且这种防范方式应该是既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又能够降低银行的成本的。在此形势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商业银行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审计人员在审计中通过识别风险、测试压力等方式对审计资源进行优先分配,并分配到银行高风险领域。此种审计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的因素,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做好商业银行内部的补充测试,全面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测量,最终得出报告。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点分析

同传统的审计方式进行比较发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一)审计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颠覆了传统的审计模式,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审计方法。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方法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同传统审计方法都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拓展,其内容不仅包含了内部控制和银行内部管理,还增加了诸如银行风险评估以及预测等新的内容。以往的审计主要重视发现问题,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但注重问题的发现更重视对银行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解决。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重视的是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二)对价值增值功能的重视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始至终都是以关注风险为起点,以风险的防范为落脚点的。通过降低银行的风险对于提高银行自身的价值也十分有益。另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从最初的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等功能逐步扩展到了事前发现问题、改善经营和提高银行经济效率等方面。银行可将审计部门最终的审计报告作为风险分析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其改善内部管理的一个参考。因此,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设计对于银行的价值增值功能是存在的。

(三)加强对银行各类风险的重视

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在财务业务导向、管理导向审计过程中都没有关注银行的各类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管理、银行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审查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审计的综合性。这种审计模式只考察银行的一些资料,对银行内控的评估也还没有达到影响银行战略的水平。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开始关注企业战略同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系,而且为所有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银行信息,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不可小觑。

(四)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审计方法

因为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了银行的风险和治理上,且有继续扩张的趋势,因而,其审计方法也要相应的进行更新。业务范围的广泛性必然会使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运用具有广泛性。例如,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分析时,需要使用一些数理分析方法,这是传统审计方法中很少使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对银行各部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对应的方法进行审计,使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五)参与式审计的重视

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同被审计单位通常会让人有一种警察和小偷的感觉。审计部门往往被称为稽核部门,被认为是仅对企业和单位进行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审核单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使得这种关系得到改善,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允许被审计人员参与,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也能提高被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在提升审计效率上也大有裨益。

(六)强调事前预防、实时监控

传统审计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审计主要是对其过去的交易事项和内部控制体系提出意见。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只对银行以往的历史资料进行审核很难为银行提出预警。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强调对银行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做好风险预防工作,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审核,使得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风险防范。审计人员也从事后检查者的角色向风险预测者角色转变,能够为银行应对风险提出专业建议。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编制审计报告。制定审计计划是审计程序的开始,主要了解被审银行的基本环境和经营情况等。实施阶段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阶段,审计人员应按照审计计划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测试。最后阶段就是根据分析测试工作对被审单位进行评价形成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具体实施分为以下几点。

(一)全球经营环境下战略风险识别

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应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战略加以实施,在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的基础上处理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的降低银行成本,并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动态管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摆脱了传统内部审计的束缚,为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审计部门应当优先考虑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识别就是对影响银行经营业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需对银行经营情况、市场情况以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同时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当识别一些积极的成功因素和影响银行战略目标实现的威胁因素。商业银行的战略风险识别是动态的,会因为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内部审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同传统审计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视对银行中主要风险的识别,将优先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银行的关键环节,而不是重复的对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商业银行最为关键的经营环节也是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敏感环节,也是审计中内部审计剩余风险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在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需要重视一些高风险领域。

1、高额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

商业银行为减少交易成本会大量给一些优质企业或客户高额贷款。这些客户办理贷款时银行也会相应的为其提供方便。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提高银行优质客户对其的满意度,但也会因贷款的集中性给银行带来更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很难规避损失。另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购置车辆和房产,因此由此产生的贷款也在增加。有的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商业银行业务剧增而无法对每笔贷款进行仔细核查的机会,虚报价格,通过各种不法手段套取银行的贷款。

2、易被挪用的银行票据及凭证等

商业银行有着特殊性的经营内容,其中有一些工具流动性很强,比如商业银行中的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或者一些承兑汇票等等。

3、会计期末的复杂和异常交易

在会计季度期末会涉及银行员工的绩效考核问题。为了能够在考核中拿到较好的成绩,提高自身的业绩,一些银行人员会掩盖风险,甚至进行违规交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对这些异常和复杂交易重点审查,避免舞弊行为发生。

4、违反银行监管法规教育

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大,为保证银行业绩增长会通过高息揽存等方式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实际上这种做法属于吸收存款,有违监管规定且风险较大。

(三)现代风险导向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对银行进行审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实施实质性测试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通过观察、复合等方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财务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获取直接的审计证据。该程序包括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2个主要部分。前者是在分析银行异常数据基础上确定将要进行细节测试的对象。后者是对银行内部进行审计的详细过程,是获得审计证据的主要途径。

(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测试

对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是为了能够确保银行各活动能够持续运行,能够保障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可以规避舞弊和违规事件的发生,最终保障银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是说要完全的摈弃传统的审计模式,内部控制对银行固然重要,但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重要内容,不过这种测试仅仅只能作为其补充。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其内控体制的存在性以及机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首先应该对内部控制系统实施符合性测试,在得出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以及高风险领域再作实质性的测试。

(五)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在对前面所述程序进行审计后,应当对结果出具审计报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报告要根据前期的审计结果并结合审计人员经验判断对商业银行已经评估和预测的风险进行报告。其中应包括已经有效控制和未进行管理控制的风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