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在新思想的指导下将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搭建起一个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知识与组织的桥梁,形成一个庞大、有机的图书馆知识网络,使知识的传播与创新相结合,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应变和预见能力,实现图书馆知识共享、知识自由获取、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的目标。
1.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
图书馆知识管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图书馆管理和运营机制进行改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二是作为一种服务,建立知识获取和转化机制,支持读者有效地获取信息,提炼知识,创新知识。
图书馆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建立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可与信息系统互相兼容,利用信息系统中的数字化数据进行资源建设,节省物力、人力和财力。同时,知识管理系统利用数据库整合技术、灵活定制功能及智能、知识挖掘等新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原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服务。除原信息系统内容外,还包括采访管理系统和知识库建设系统。
2.图书馆知识管理流程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流程包括五个知识环节: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新知识、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存贮知识、创新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2.1知识共享与知识网络
知识共享是指图书馆馆员或团队在图书馆内部或跨行业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如讨论、会议网络和知识库)进行交换和讨论知识,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
知识网络是一种虚拟的网络,它的实体网络架构是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直接的),或者采用间接沟通。知识网络的发展随着组织结构水平发展而发展的。每个人都是知识主体,知识转化发生在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
2.2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特征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组织中所有知识的共享水平和知识创新的能力。知识产生于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而且交流和共享越丰富,产生出来的新知识就越多。许多创新的产生来自于使自己的知识在不同的学科或组织中交流与联系。
因此,通过图书馆员之间相互交流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从而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产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办法,从而促进图书馆新知识的产生。
3.图书馆知识管理内容
3.1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对象,它贯穿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对文献信息等显形知识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存储,建立动态的知识库体系,激活固化静态的知识,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应用。
3.2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能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挖掘人的智慧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将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而显性化,推动图书馆的全面有效理管。
3.3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图书馆工作的展开和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起着工具和保障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管理的产生,并根本决定着管理模式的变革。
3.4组织结构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是种金字塔形的构架模式,实行的是从馆长到普通工作人员的等级管理制度,为便于知识在图书馆内迅速有效流通,需将图书馆传统的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网络化的横向组织体系,打破等级界限,增加横向联系,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图书馆的知识创新。
4.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途径
4.1创造知识共享机制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推动组织知识创新。图书馆要实施知识管理,达到提高自身知识服务能力的目的,在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上需要创造知识共享机制,营造知识共享文化,通过激励机制和知识交流机制,鼓励图书馆馆员主动分享知识,达到知识传递的畅通无阻;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灵活调配合适的人力资源,发挥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创建学习型组织,通过组织的持续学习保证图书馆知识创新的可持续性。
4.2解决知识分散性和利用的矛盾
由于职能部门的划分,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分散在各个部门,这对于用户利用信息和各部门根据图书馆业务协调工作和交流知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即使在同一部门,由于图书馆知识共享尚处于较低水平,也会出现多人重复工作,造成图书馆的低效率。
如果图书馆长期容忍或者漠视个人垄断知识而拒绝共享,可能导致以下结果:一是管理失控,核心信息被少数人控制,难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二是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外流;三是形成知识孤岛的局面,图书馆整体协调困难,效率下降;四是图书馆的知识不能发挥最大效应,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因此,图书馆知识的利用和知识分布分散的矛盾需要通过知识共享来解决。
4.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人是知识管理最核心的管理因素,也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
图书馆是知识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其工作本身就是在创造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发现新技术。当前,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完善馆员培训制度;广纳人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的配置,如合理设置岗位、吸收优秀的人力资源、完善聘任制度等
4.4完善激励机制
图书馆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图书馆组织内,必须建立起一套促进馆员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行为的有效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和人才流动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还需要加强工作本身的激励,不断开掘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对那些有创造力、有进取心的高绩效馆员委以重任,使馆员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动力,促进馆员提高绩效。
4.5提升知识导航服务
图书馆的知识导航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的面向解决方案的服务,它需要图书馆馆员具有超前意识,把读者需求调研与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结合起来;重视读者需求分析,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重组来形成符合需要的知识产品,并对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与读者的联系更更紧密,建立起针对具体读者或读者过程的服务责任制。
一、引言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Polanyi)。显性知识也称为编码型知识,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是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被存放在各种文献中。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非编码型知识,它植根于特殊的环境和背景,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即时性的非批评性、经验性知识,往往被不自觉和无意识的运用。在现实中,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经验、技能、灵感、洞察力、直觉、心智模式、信仰、价值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风俗等。
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不能大规模的进行,传播效率极低;而显性知识的获取是间接的,但它必须经过编码和解码,并内化为隐性知识。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定位
狭义上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始于技术研发,终于市场实现。因此创新需要技术研发能力,而且需要包括市场在内的一系列职能的配合。为了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的主体地位,从1991年开始,国务院提出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中心或技术中心。初始阶段,技术中心定位停留在技术开发机构的层面上。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一系列的探索,企业技术中心定位不再仅限于研发能力,而是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升。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的一个技术机构,也是一个技术经济组织,它不仅是以往企业技术开发部、科技部和研究设计院的合并机构,还包括信息分析部门、市场研究部门,企业技术中心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
三、企业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其不同阶段之间存在多种联系,每一阶段所开发与积累的知识对其他阶段也都是有益的,且存在着一个相互反馈的过程,即技术创新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创新的成功依赖于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知识转换的基础。知识信息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也是创新阶段间的触媒。技术中心的显性知识包括各种手册、文章、专利、管理文件、软件、技术指标、市场数据和分析报告,而隐性知识则包括技术诀窍,经验及直觉等。根据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身教”传授,也可以通过编码后显性化传播,因此隐性知识的管理也牵涉到显性知识的管理。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需要一定的场所“Ba”、载体,以及可能的组织惯例形式,据此提高知识在企业技术中心内的创造和转移。企业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按过程可分三方面:知识的获取、知识的传递,以及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知识的获取:内部创造。建立各层级会议,包括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月联席会议以及成员内部交流。在隐性知识能否传播或共享的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隐性知识能够明晰化从而可以共享。根据SECI模型,知识创造场“Ba”,及各种会议手段可以综合集成技术中心各领域专家的意见并创造新的知识。外部合作。外部获取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产产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模式。此过程中显性知识易于转移,但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困难,即由于存在技术诀窍(know-how),可能导致合作研发后企业无法掌握核心技术。
2.知识的传递
①显性知识的传递: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平台的特点是通过对运营流程中信息的收集、规整、加工、挖掘,加速信息及显性知识的流动,辅助各职能人员决策,部分解决了“黏着信息”的问题。②隐性知识传递:人才流动。隐性知识特殊性在于以人作为其载体。同层次人员流动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递。从早期日本、韩国等国的追赶经验中可以看到,落后国家的追赶主要通过以技术人员为载体的知识流入完成,包括国外专家、工程师的流入和国内人员留学归国。组织内的隐性知识传递可依靠职能人员的轮岗,而不同组织机构之间则可以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
3.隐性知识的显性化:①归档技术中心管理文件。管理文件包括人员管理文件,项目管理文件、评估管理文件、办事流程和操作管理文件,其性质属于组织惯例的显性化。惯例指有规律的、可预测的行为模式,其强化标准运作过程,往往是管理者经验判断的规范化产物,关注于信息和项目的优先权等等。②组建技术知识库。知识库中包括技术中心所拥有的技术专利,以及商业数据库等。企业建有图书馆、资料室或订阅技术文献检索服务,可以及时了解技术与市场动态,并且提供了人员交流的平台。③信息分析和可行性报告。企业应及时搜集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的信息,通过行业专家清晰的判断,编码为行业市场分析及技术预测文档,并据此进行可行性分析。
四、结语
创新的过程即是信息知识的创造和传递过程,企业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通过内部创造,或通过外部合作及人员引入,通过各种形式的“场”汇集各方面的知识,促进新的隐性知识的产生;配合信息化系统及人员流动将知识共享到所需的部门;并通过建立技术知识库记录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最终形成创新绩效提高的推动源。
参考文献:
[1]宁艳阳 常立农:试论企业隐性技术知识的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 (11):61~64
[分类号]G258.6
1 引言
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管理备受关注的时代,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用来衡量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效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模型,形成评估信息库,有利于发现知识获取、开发、利用、共享等环节的问题,促进知识管理活动的持续改进。
2 我国知识管理绩效研究现状简评
运用“题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检索字段对CNKI、VIP以及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文献最早见于2001年,至今已有52篇与此相关的文献。通过对52篇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发现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上:①各种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是目前我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最为关注的重点。其中,张少杰,王连芬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本体评价、本源评价和战略评价的三维绩效评价体系;李长玲在总结国内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外部关系以及检测与评估等5个方面出发,建立一套实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采用“模糊多级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王秀红从核心能力层、组织结构层、团队内隐层和员工内隐层四个维度建立了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②各种建模方法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成为我国学者构建评价体系常用的方法,其中,韩奉锦在设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模进行绩效评价,以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中不同层次职员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问题;吴应良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评价,同时给出了主成分分析法的算法步骤。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且文献质量不够高,绝大部分均为作者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通过实证验证,即使有实证研究,也是简单的个案研究。如此方法建立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鉴于此,笔者试图从知识管理成熟度的角度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问题,同时,跳出国内学者每谈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必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固有模式,仅论述构建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对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作用,比较分析目前已经通过实践检验的、正在被国外企业所应用的几个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国内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引入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提出几点建议。
3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概述。
3.1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理论模型基础
1997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推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0TSoftware,CMM-SW),该模型基于众多软件专家的实践经验,侧重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及能力的提高与评估,是企业进行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过程评估的一个有效的指导框架。
CMM-SW分为5个成熟度级别: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除了第一级之外,每个成熟度级别又由一些关键过程域(Key ProcessArea,KPA)组成,这些关键过程域用来描述欲达到某个成熟度级别需要执行的关键活动和主要工作。这样,任何软件企业都可以认为是成熟度第一级的企业,处于这一级的企业在软件过程和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成每个级别中的关键过程域所规定的步骤和工作,才能获得向更高成熟度级别的提升。随着成熟度等级的上升,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和能力越来越强。
3.2 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定义
根据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相关概念,笔者尝试将知识管理成熟度(Knowledge Management MaturityModel,KMMM)定义为:企业在开发、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为了明确定义、管理、测量、控制、优化和提高知识管理进程而建立的一种阶梯式的指导性框架体系。它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手段,为知识管理项目提供切入的工具,同时,又为提升知识管理绩效明确道路和方向以及知识管理的持续改善提供参考。
由于各种企业对知识管理理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对知识管理成熟度框架中的级别和关键过程的组成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何种框架模型都至少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主观性:是否体现企业意识,企业参与性程度的大小。
・客观性: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方法,方法的标准化程度如何。
・实用性:有没有实际应用的效果,是否成为指导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方向标。
・发展性:能否进行持续改进,包括方法上的持续改进。
3.3 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 和CMM―SW一样,KMMM为知识管理绩效的改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框架图,因此,遵循KMMM企业可以一步一步地做好工作,逐步提高知识管理绩效,促使知识管理应用逐步走向成熟。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为企业做好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位置。通过应用KMMM对企业已有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估,找出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克服这些弱项。
・为企业知识管理指引方向,确立发展且标。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KMMM并不只是将企业定位在哪里,还要给企业指引一条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的道路,不断进步和完善。
・推动企业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理解保持一致,丰富企业文化。KMMM像一座标竿指引着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全体员工都有目共睹,共同参与,这对促使企业员工和领导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在对知识管理目标认知上保持一致是极其重要的。
4 国外典型的KMMM比较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国外已有相关企业构建了KMMM,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其中,Siemens构建的KMMM是全球最早、影响力最大的模型;此外,Paulzen与Perc提出了“知识处理质量模型”(Knowl―edge Process Quality Model,KPQM),Kulkami和Freeze提出了“知识管理能力评估模型”(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ssessment Model,KMCA),Junwen Feng也提出了类似的KMMM。由于JunwenFeng构建的KMMM没有描述各阶段的KPAs,因此本文选择前三种作为比较对象。
4.1 KMMM成熟度等级比较
三个KMMM均对知识管理成熟度的等级进行了划分,以便于明确知识管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其中,Siemens将KMMM分成了发展模型、分析模型和评估模型三大部分。发展模型规定了KMMM的等级,分为初始级(Initial)、可重复级(Repeatable)、已定义级(Defined)、已管理级(Managed)、优化级(Opti,mizing);KPQM也分成了相类似的5等级,分别是初始级、有意识级、已建立级、定量管理级以及优化级;KM,CA则依实施知识管理的进度分成了0-5的6等级,O级为困难级/不可能级,5级为持续改善级。具体如表1所示:
4.2 KMMM各等级特征比较
Siemens’KMMM、KPQM、KMCA不仅划分了成熟度等级,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确定知识管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KMMM还对每个等级的特征或者达到某个等级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KMCA确定困难级为员工没有认识到知识共享的价值,企业内缺乏知识共享。各等级特征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KMMM对各成熟等级的描述不尽相同,如在第5级,Siemens’KMMM和KPQM都确定为“知识管理持续发展并自我完善”;同时,在KPQM当中,“确定知识管理中个人角色”处于第3级,而在KMCA中,第3级已经要求“建立集中的知识库”;此外,KPQM是基于知识管理过程来对成熟度分等级,因此其能够适合于不同的企业,而Siemens和KMCA是从自身企业的角度来衡量知识管理成熟度。
4.3 KMMM中关键过程或比较
KMMM也规定每个成熟度等级由若干KPAs组成。KPAs指出了企业需要集中力量改进知识管理过程,同时也指明了为了要达到该知识管理成熟度等级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每个KPA都明确地列出一个或多个的目标。其中,最典型的是Siemens将KMMM分成了企业战略与知识目标等8个KPAs。这8个KPAs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此外,KPQM分成了人、企业和技术,而KMCA则分成了工作经验、专业技能、数据以及结构化的知识等4个KPAs。依据KPAs,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即可确定各关键因素,使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具备了现实意义上的可行性。具体如表3所示:
5 将KMMM应用于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建议
从上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国外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符合自身特点的KMMM。相比之下,我国尚未有企业在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引入KMMM,由上面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国内企业构建KMMM提出若干建议: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介绍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现代图书馆中知识决定着一个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我们平常所说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指的是在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图书馆的员工可以及时的从图书馆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利用得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图书馆各部门的领导者制定相应的方案,逐渐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图书馆的快速发展。通过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知识管理的原理是把知识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知识的内容涉及到图书馆各部门管理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提高图书馆各方面的管理水平,还有利于图书馆自身文化的建设[1]。在经济社会不断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图书馆应该随着世界发展的潮流不断进步,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到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当中,更好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现代的知识管理都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信息就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图书馆各个部门的管理当中,将知识管理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上满足时展的要求。
2 图书馆管理中的相关现状
现在许多图书馆的管理水平都很低,主要的管理方式是上级下达命令,下级就进行执行的管理方式。上级在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时,都是根据自己的相关经验,没有充分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制定的决策一般会出现很难完成或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出现。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上下级领导缺乏沟通,很多领导只注重产生的结果,没有重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情况,忽略了图书馆员工的感受,也没有建立相关的薪酬激励机制,图书馆员工在工作时没有积极性,降低了图书馆工作的效率,这些都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利于对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3 在知识管理下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3.1 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图书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要让图书馆的领导者和相关管理人员从思想上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把先进的管理知识理念应用到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例如在给图书馆的员工分配任务时,要详细的介绍图书馆的总体任务分配情况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让员工在知道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能够清楚的知道其他同事的任务,这样在工作中能够增加同事之间的合作,还能够减少重复工作的进行,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的效率[2]。
3.2 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
图书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才能够将知识理念更加方便的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图书馆的领导者要收集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经验,管理的理论知识,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当中。图书馆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管理知识、经验的学习,并且把学到的相关管理知识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之中,图书馆内部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要逐渐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图书馆还要加大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相关的交流会、座谈会来加强图书馆员工对知识管理能够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的认识[3]。
3.3 加强培训,建立奖罚制度
图书馆要不断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管理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管理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为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管理指导,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图书馆还要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出现相关管理失误的人,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图书馆管理人员对管理技术的认识。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4]。
3.4 增强创新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知识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它能够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而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存储以及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它的管理质量和管理理念将会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只有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图书馆管理当中,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图书馆的发展质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一、知识管理含义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指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用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再结合原有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将图书馆内部的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整个,充分满足不同人员的信息和知识变化需求,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质量水平。通过知识管理能够明确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目标,使用最恰当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之间的传播,同时还能够保证传播知识的恰当性。在狭义的知识管理中主要是指知识本身的管理,它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加工、储存以及传播应用等,而广义的知识管理则指除了狭义管理以外的对有关知识的各种资料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各种知识设施、知识组织、知识活动等管理,从而更好的提升高校图书馆里的质量,保证其管理效率,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良好发展。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知识管理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第二是对智力资源的管理。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好的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提高知识资源的整合度,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而且在这样的管理理念指导下,可以将图书馆内的固定知识活化,建立动态信息知识库,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为学校的专业项目、科研工作以及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设置提供知识支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高校图书馆建立的目标。
二、知识管理措施
(一)提升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树立正确的知识管理观念,从而更好的保证管理效率。知识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它能够为图书馆服务提供良好的环境,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行为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发展时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对知识管理的认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对于图书管理人员有着较高要求,它需要管理人员有着 超前意识,能够充分挖掘读者的兴趣爱好,将读者学生作为重要的服务目标,深入了解目标群体需求,对图书馆内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馆内知识资源的优越性,为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
高校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知识素质,对图书馆内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其知识质量进行评价,建立更加明确的管理方式,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水平,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查阅时间,更好的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要选拔出学科专业以及知识丰富的管理人员,分配到各个学院作为信息服务的联系人,全面负责各院、系、专业学生的图书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加科学的文献信息服务导航,加强对学生的知识培养,让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尤其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学生的信息需求,需要馆员能够掌握更多专业管理知识,形成多层次的人员团队,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质量。
(二)做好知识服务用户管理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服务时,大部分的学生为本科生,同时还包括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教职工等。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服务体系,需要管理人员做好相应的服务建设,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知识信息需求。不同的群体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对高校图书馆内的资源信息要求也就不同,因此要想做好相应的服务管理,就要结合学校内的资源信息以及人员需求信息来进行,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人群的知识需求。
在进行知识服务的过程中,首先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相应的导航技术,在这样的数据库中能够让用户通过查询找到自己所要的知识信息。它主要是利用搜索引擎来实现相关专业范围内的资源信息搜索,缩短用户查找时间,最大限度保证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其次,图书管理人员还要利用相应的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特别服务。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信息进行查询、筛选和管理,并且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建立独特的执行工作计划,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要不断完善内部服务环境,建立相应的咨询服务区,营造一种舒缓的氛围,管理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建立相应的电子阅览室和电子教室,更好的满足大学生的信息技术需求,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管理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管理时,需要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人员知识管理认识。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证管理质量,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服务,最终达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要求,满足更多人的知识需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199-02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定义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及其相关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它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与知识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规律的管理与研究,它既包括图书馆知识运营过程的管理,也包括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涉及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市场资本与知识产权资本的全方位管理,还包括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图书馆管理学互动规律的研究;狭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对图书馆内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生产、获取、组织、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过程。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特征
1.以知识资源/资本作为管理的核心。无论狭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广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战略重点是促进内部员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共享与利用及外部社会化显性知识的组织、存取与提供。
2.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开发图书馆员工潜能,加强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激励员工将其知识与智慧应用于业务与服务之中,在尊重个人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集体价值目标。
3.重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促进内部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它要求所有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拥有的知识,提升图书馆知识创新与利用的能力。另一个主要目标是知识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机械性的管理,而是把握知识间、知识与用户间的相互关系,创造新知识去满足社会发展和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要。
4.重视知识集成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强调人、财、物等硬生产要素,而且更加重视知识、信息、经验等软生产要素在集成聚变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资本存量、知识存量的裂变重组与功能放大,从而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明确边界与等级制金字塔型结构,实现管理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与虚拟化。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目的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根据图书馆的既定目标,应用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方法,合理地组织与高效地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系统的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与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需求,促进社会与图书馆之间、用户与图书馆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任务
管理任务与管理目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的确定了任务,又靠完成任务去实现目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1)合理组织与利用以知识资源为主的图书馆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使之充分发挥作用;(2)促进图书馆内部员工知识(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利用,拓展图书馆知识资本;(3)构建知识型/学习型组织结构,优化图书馆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4)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5)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塑造图书馆知识管理环境;(6)拓展知识服务,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7)评价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改善知识管理水平与提高知识管理效率。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职能
传统图书馆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职能,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为外化、内化、中介、共享、学习、认知(创新)。
1.外化。外化是以外部贮藏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
2.内化。内化是设法发现与特定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从外部数据库里提取知识,并以最适合的方式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通过信息过滤来发现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或知识。
3.中介。中介是指把与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人和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群件、内部网、工作流和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明确、固定的知识匹配和传送。
4.共享。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能促进知识共享,即能帮助员工从知识库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甚至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和智慧。
5.学习。知识管理能帮助组织与个人解决学习问题,包括学习的目的、内容、程度与方法等,涉及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储存)、共享,从而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与更新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6.认知(创新)。认知是在外化、内化和中介的基础上创造知识的过程,即知识创新的过程。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帮助用户获得相应的知识,并提供最新的信息,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可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知识生产等过程,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关注知识在社会和用户间的扩散和传递,促进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六、图书馆知识管理原则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突出如下原则。
1.开放原则。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平台,让所有的成员能把自己的新的知识添加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去,同时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丰富图书馆的知识库。
2.创新原则。由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灵魂,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突出创新原则。这正如凯尼格(Mi—chaelKoenig)指出:“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最直接效果体现在图书馆与信息工作的转换中,以及图书馆文化由‘服务提供’到‘增值服务’的转变。”这里所提的“增值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服务,它既可以是服务方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服务内容的创新。
3.共享原则。由于知识的使用和消费不会使知识减少,反而导致知识增值。对一个人来说毫无价值的知识,对他人可能是宝贵的;而且通过知识交互,人的知识会不断地更新和丰富。与此同时,增加知识产品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却几乎为零。知识不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反而体现出要素边际收益递增性,而且知识的不可独占性和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的社会效益通常要高于知识产品给生产者个人带来的效益。知识的这些特性促使图书馆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强调知识共享原则,包括为知识共享搭建基础平台,如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图书馆成为学习资源中心;创建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营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与氛围;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等等。
4.协作原则。基于知识共享性,在图书馆内,团队间的协作活动(包括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发和组织学习等活动)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团队活动才能真正将知识资本挖掘出来并加以形式化和资本化,因为只有在知识得到共享之后,知识才与知识的拥有者——图书馆员的个人相对独立。只有在此时,才能说明图书馆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所有权,此时当某个图书馆员离开图书馆时,他们的知识才会留存在图书馆中。
5.人本原则。知识管理权威人士通常认为,技术因素(如数据仓库、网络、互联网、数据挖掘与分析、决策工具、自动化标准等)占知识管理工作的10%,过程因素(如知识地图、工作流、集成、最佳实践、商业情报标准等)占20%,人员/文化因素(如态度、共享、创新、技能、团队工作、动机、组织、远景/目标、通讯标准等)占70%。由此看来,图书馆知识管理要体现人本原则,也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能够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这里所指的“人”,不仅包括读者或用户,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员工。
6.激励原则。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会遇到三对矛盾,即知识共享的低成本与知识创新的高成本的矛盾、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与知识使用寿命的短期性的矛盾、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垄断性与知识本身要求的共享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就要求图书馆解决个人知识公共化的问题。为此,图书馆必须建立知识管理激励机制,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或者针对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实施激励管理,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7.层次原则。图书馆知识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二是对知识的管理,即包括对客户、供应商和图书馆内部员工的知识加以识别、获取、分解、储存、传递、共享、创造、价值评判和保护,并使这些知识资本化和产品化的过程;三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也就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结构资本和知识产权资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胡唐明,郑建明.图书馆知识管理三重奏[J].图书馆,2011,(4).
[2] 张梅,魏豫州,胡云明,周慧.图书馆知识管理学科的构建——“图书馆应用知识学”构想[J].图书馆论坛,2011,(2).
[3] 蔡延华.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及应用研究[J].兰台世界,2011,(6).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深基坑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
当前,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有:
⑴基坑深度不断增加。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等级越来越高,而且深基坑的开挖深度也越来越大,同时为了满足国家对于建筑物地下室及人防的要求,建筑投资者不得不向地下空间发展。过去建1~2层地下室,在大城市也不普遍,中等城市则更为少见。基坑开挖深度多在10m以上。
⑵工程地质条件不可选择,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化。城市中,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集中在人口稠密、建筑物密集的地方,并紧靠重要市政公路。而一般情况下,这些地方的原有建筑结构陈旧,地上与地下管线密布,布置复杂。因此,基坑开挖不仅要保证基坑本身的稳定性,建筑基础也要满足地下埋深的规范要求。还要保证周围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受破坏。
⑶基坑支护形式多样化。常见的基坑支护型式主要有:混凝土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地下连续墙、锚钉墙等。
⑷基坑支护工程的事故多。引发基坑事故频发的原因很多,具体体现在设计、勘察和施工等方面。如计算模式的选择、计算方法的选择、施工程序不科学,孔资料不详细、管理不完善和技术不成熟,不全面等。这需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进行,确保工程质量的安全,杜绝事故的发生。
2.基坑支护的类型及特点
目前国内常用的深基坑支护方式有:放坡支护、挡墙支护、桩排支护、地下连续墙及土钉支护等。以下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深基坑支护技术的特点。
2.1深层搅拌水泥桩支护
深层搅拌水泥围护墙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采用深层搅拌机就地将软土剂和水泥浆强行搅拌,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柱状加固体挡墙。优点是具有挡土、止水的双重功能,施工中无振动、无噪音、污染少。主要缺点为:水泥掺量难控制,位移相对较大、厚度较大,只有在红线位置和周围环境允许时才能采用,而且在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时要注意防止影响周围环境。
2.2地下连续墙支护
近年来,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在地下工程和基础工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支护方式不会对邻近的建筑物及基础产生影响,可以在建筑物和构筑物密集的地区施工。而且这种支护方式的刚度大,能够承受较大的侧压力,基坑开挖时变形小,周围地面沉降小。如果与锚杆配合拉结或用内支撑、地下结构支撑,则可以抵抗更大的侧压力。
2.3钻孔灌注桩
这种支护方式在软土地区使用的最为广泛。其优点为:灌注桩的刚度比钢板桩大,造价比连续墙低,施工设备简单。当工程桩也为灌注桩时,可以同步施工,从而施工有利于组织、方便、工期短;施工时无振动、无噪音等环境公害。主要缺点为整体防水性能不如连续墙,施工中需要水泥浆循环,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性。影响当地居民生活,要引起重视。
3.深基坑支护的基本要求
深基坑支护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适用,技术先进,结构简单,受力可靠,符合相关规定,确保基坑围护体系起到挡土作用,使基坑四周边坡保持稳定。
(2)要确保基坑四周相邻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的安全。在基坑上方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期间,不因土体的变形、沉陷、坍塌或位移而受到危害。要加强基坑边坡的变形观测及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等。
(3)通过排水、降水、截水等措施,使基础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上进行并要每天进行水位观测。。
(4)施工方案要经过专家论证。基坑支护单位要和施工单位紧密配合,坚持分层开挖和分层分段支护的施工原则进行施工。严格遵循“开槽支撑,先支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合理利用土体自身在开挖过程中控制位移的能力,减少开挖时对土的扰动,保护好环境,保证施工安全。
4.深基坑支护常见的问题
4.1实际施工达不到设计要求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仍然局限于平衡理论,但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并非那么简单。一是人工修理边坡时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在机械挖掘的表面作平整度简单的修整,这往往与基坑支护的实际设计不一致,容易出现超挖或欠挖的现象。二是由于钻孔过程中出渣不尽、残渣沉积等问题,影响到注浆质量,甚至容易出现空洞坍塌,无法插筋和注浆,造成注浆长度不足、充盈度不够,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4.2材料控制不严,混凝土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基坑支护所需混凝土主要由干拌法喷射混凝土设备喷入基坑中,操作简单、设备体积小,能够连续喷射施工。但操作工人的水平各不相同,操作方法和检查控制等手段不全,混凝土回弹严重,再加上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料不准、养护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往往造成喷后混凝土的厚度不够,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4.3基坑设计与实际施工的差异较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中灌注的水泥掺量时常不足,水泥凝固后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水泥强度低的地方,容易出现水泥土开裂现象,大大降低了支护结构的耐久性。深基坑开挖是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显著增加的过程,设计中需要对开挖程序提出具体要求来减少支护变形,并进行图纸交底,而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这些要求,导致施工质量无法保证。
4.4基坑设计与实际情况区别较大
目前,在没有完善的土压力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基坑支护设计通常沿用传统的“等值梁法”理论计算,实际受力误差较大。尽管在传统理论土压力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经验修正能够达到实用的要求,但这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脱离实际工程,不考虑地质条件、地面荷载等方面的差异,沿用相同的理论开展基坑支护的设计,往往会造成过量变形的后果。因此,在进行支护设计的同时,必须考虑实际地面可能发生的荷载,如建筑堆载、临时设施和附近住宅建筑物等的影响,才能够比较全面正确地估计支护结构上的压力,降低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
4.5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规范
根据规定,在高层建筑、重大工程等的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必须有符合相关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全程旁站监督。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不得偷工减料,时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但在我国现阶段,监测的方式主要采取监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施工单位设置的监测点,往往忽视了坑边建筑物的监测,或者监测程度不够,数据不足,这也是造成深基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为了减少深基坑支护施工事故,需要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强化监理,保护坑边建筑与环境,不断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和管理水平。
5.基坑支护施工的安全管理技术
深基坑支护质量的好坏重在过程控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事后纠正和补救非常困难。因此,在有合理设计的前提下,施工单位必须密切配合,严格按照要求精心施工。施工前应严密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具体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坑开挖前必须确保降水排水施工已经完成且运转正常。基坑周围的地面应设置防水、排水措施,避免地表水渗入基坑。基坑内也应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并及时清除基坑内的积水。
(2)基坑开挖后应连续施工,遵循“自上而下,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利用锚杆支护结构时,按照设计要求,及时进行锚杆施工,待锚杆张拉锁定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开挖。
(3)基坑附近严禁乱堆乱放,软土地区更不宜在基坑附近堆置弃土等杂物。重型机械在基坑附近作业时,应设置专门的平台或深基础,以防发生工程事故。同时,还应限制或隔离坑顶周围振动荷载的作用。(4)基坑开挖时,要提前做好车辆的通道布置,有序地开挖,不得在挖土过程中碰撞维护结构,并做好机械上下基坑坡道部位的支护。
结论
深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个既复杂又有风险的系统工程。严谨的设计、严格的施工和严密的监测是确保基坑工程成功的关键。为了保证基坑安全开挖,需要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基坑周围环境、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以及施工季节和技术设备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确定一个包括围护结构,支护体系,土方开挖,降水,地基加固,监测和环保的整体基坑支护方案,使工程的施工安全和质量能够全面控制。
参考文献: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知识创新管理。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因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数字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与传统图书馆有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还未走向成熟。在当前充满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面临着学科更新和重建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员要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捕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增砖添瓦。从事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重要使命。
(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国际互联网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但是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能自动到达手中,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基于信息网的知识服务。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
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信息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获取与收集技术、传播技术、通讯信息技术、推拉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二、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决策机构、科学研究课题组或研究者个人,它以信息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知识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
知识服务的特点是:①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时效性的服务;②知识服务是围绕增值和创新目标的服务;③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1、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网络化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成长起来,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已是不争的事实。
(2)网络冲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网络是一个十分自由、广阔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它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个人和企业涉足网络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展开竞争。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很有余地选择信息机构。网络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图书馆的“中介”地位和“专业”作用也受到了挑战。
2、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策
1 建筑施工出现问题的现状分析
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的建筑不仅外表美观,而且加入了很多高科技的元素,人们用智慧和汗水铸造了一栋栋美轮美奂的建筑,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很多现代化建筑虽然融入了很很多高科技的元素,也就意味着现代化的建筑涉及到更多的专业,在对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满足每一个专业领域的技术要求、位置空间及距离要求等,那么在这种综合性的施工工作中便很容易考虑不周,导致建筑施工的技术上出现问题,一个很小的疏忽便埋下了隐患,导致建筑的质量出现问题,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
2 建筑施工出现问题的原因
建筑施工出现了频繁的问题,其种类不一,归结其出现各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一方面是施工技术质量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管理控制体制方面的因素。
2.1 原因之一 ――施工技术方面的原因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没有掌握施工技术要领,或者忽略了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容易造成施工技术出现问题,影响建筑的质量,也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带来威胁。
2.2 原因之二 ――管理控制方面的原因
由于现行管理体制主要是以施工单位分包为主,分包单位在各项管理上并不健全,很容易造成工序的遗漏和疏忽,而且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良莠不齐,在施工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 加强施工质量问题的途径
3.1 施工人员加强对施工技术的掌握
3.1.1 搭脚手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搭脚手架在三步架以上作业时,施工人员务必做好防范措施,需要带好安全帽,并在身上绑好安全绳,安全装备做好后再传递架杆,如果再搭架过程中天气骤变,遇到闪电雷鸣大雨或者6级以上的强风时,需要立即停止作业;如果搭架在20m以上的高度上进行时,即使风力达到5级也应立即停止;如果搭架工作的周围有高压线路,需要测出高压线路的大小,如果高压线路不足10KV,搭架时需要与其保持至少2.6米的距离作业,如果高压线路超过22KV,搭架时需要与其保持至少5米的距离;对于架子的选择依赖于工程的实际情况,但不论任何工程,架子必须满足稳定性和坚固性和条件,确保在一定的外界气温变化范围内,架子不会产生倾斜、变形或者摇摆的现象。
3.1.2 砌墙砖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砌墙砖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检查并确保基槽没有水浸、裂纹、化冻或者变形的现象,并且需要对基槽的大小进行控制,当基槽宽度不大于一米时,需要在砌筑站人的一侧留有一定的宽度(40cm为宜),该宽度成为操作宽度;如果砌筑需要在深基槽进行,需要在上下基槽设好坡道或者工作梯子,方便施工人员通行,施工人员不可以任意踩跳基槽,施工人员必须在工作梯或坡道行走,不可以踩踏加固土壁的支撑上下或砌体;如果砌筑是在一层以上或者高度大于4m时,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自身的安全措施,如果采用外脚手架进行砌筑,需要施工人员配上挡脚板以及护身栏,如果采用里脚手架进行砌筑,需要施工人员支搭好安全网方可砌筑,需要注意的是,施工人员不可以站在墙上砌砖,也不可以站在墙顶上清扫墙面,在脚手架上打砍砖只能向墙面一侧打。
3.1.3 焊接
进行焊接时,如果施工场地在电焊操作场所,需要注意在方圆5米的范围内,确保没有堆放易燃易爆的材料才可以进行焊接,在焊接前,需要对焊接设备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调试,确保其运行无误便可以进行焊接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焊接的过程中,要保持电源的稳定性,焊接过程中允许电压波动的范围是在5%以内,若超过这个阈值,则立刻停止焊接;如果出现下雨闪电等天气,需要立即停止露天焊接作业,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3.1.4 抹灰
建筑施工过程中,抹灰环节也很容易出现问题,相关的施工人员在进行抹灰前,一定要对架子和高凳进行检查,确保高凳以及架子都很稳固,而且架上的物料要散开放稳,如果脚手架的高度在3.5米以下,在选用脚手凳时,要保证脚手凳间距不超过2米,施工人员不可以私自搭探头板,而且在暖气片或者水暖管道上不可以搭脚手架,抹灰的工作人员在操作时也需要佩戴安全帽,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3.2 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控制力度
3.2.1 加强对进度的管理控制
在工程项目实施之前,需要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编制,编制工程进度计划的好坏和周密程度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是否完美,只有遵循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才是高质量、高效率施工的保障。在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时,需要具备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可预见性的思维,立足于施工的实际情况,去思考一个适合于该工程的进度计划,使工程进度计划尽量与变化后的实施条件相符。在编制工程进度计划时,需要首先详细了解和熟悉工程的图纸和合同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编制工程进度计划,为了使土建和安装完美配合,在进行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时邀请安装人员一并参与,加强对工程进度的管理控制,将工程进度分成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工期目标,并且按阶段管理控制,根据总进度计划制定月计划、周计划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计划时,需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余地防患于未然,工程进度计划编制好后,根据进度计划配置人数、周转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确保投入的人力物力可以供应上工程进度。
3.2.2 加强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控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开源节流,在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管理控制,主要的控制对象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费用开支等,对其进行监督、指导、限制以及调控,最大利润化实现项目成本的管理控制,项目经理在项目成本的管理控制中发挥主导地位,需要第一时间掌握和分析工程项目的盈亏情况,并且要与预算员共同合作完成投标书的编制。
3.2.3 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
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控制,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进行监督、指导,一旦发现有不规范的技术或不规范的行为要立即制止,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在工程结束后,还需要进行勘察,查漏补缺,确保工程项目的完美。
4 结语:
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浮出水面,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规范,并且对项目进行管理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人员以及建筑的受众群体的生命安全,也能保证建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肖金媛 魏瞿霖. 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道:“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并且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近半个世纪后.预言得到了证实:知识经济从端倪走向成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区别于着重微观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式,作为知识的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称为知识管理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综述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较为多样,不仅涉及知识管理本身.而且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笔者认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基于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等四个领域。
二、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分类
1.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Hansen and Nohria根据近年来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模式。即把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其编码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存储和复制.从而迅速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进入电子数据库中再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作领域。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被重复利用.这样节约使用者收集知识的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隐性知识先显性化后编码化的过程。知识的创造首先需要人对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归纳,而知识传播的过程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辅以一些可以显性的知识,比如技术资料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会变成显性知识然后被编码化最终得以迅速推广。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识与人没有分离,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流获得的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Saulius Gudas总结目前主要有3个企业管理模式的要素: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B),信息技术导向的知识(T),知识管理论导向的知识(K)。这三个要素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企业管理需要复杂知识一体化.其中,知识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术知识(T)和企业流程知识(B)的基础如图1所示。
汪应洛等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及认识论一本体论观点、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一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分成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资源的水平互补和垂直互补另一个维度是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所以联盟知识转移分成四个模式(1)水平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技术许可(2)水平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联合研发(3)垂直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战略供应链;(4)垂直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咨询、外包。
2.基于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经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直线战略管理模式(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该模式重视于支持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并推崇四个观念一体化:即企业战略IT战略企业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一体化。
M . H .Zack认为从企业对待知识管理的态度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积极战略模式”与“保守战略模式”。采用保守战略模式的企业一般企业核心知识源于企业内部保证核心知识不外流企业就保证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专利等。因此企业会对其核心知识严格谨慎保护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交流较少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深入、强化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采用积极战略模式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谭自求设计三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1)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模式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2)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企业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鉴别获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环,率先实现转化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产生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给转化滞后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模式。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形式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保持不败,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处于知识的最前沿,永远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李佳洋企业在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层面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编码化战略”模式和“个性化战略”模式。编码化战略又称为标准化战略、典籍战略、法典战略或通用战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生成源及开发者分离开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经过一定程序处理、提取进而汇编并存储为知识库,以后可供使用者随时反复调用的战略。个性化战略也称专门战略、人格化战略或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与生成源、与其开发者始终联接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共享在个性化战略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存储或检索。因此这种战略更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在个人和组织内的传播。
3.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识共享的三种推动模式: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并提出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二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二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文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陈菲琼认为,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这个事实而产生。竞争是由于每个企业都试图使用伙伴的技术知识获取私有利益。
范晓春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考虑构建知识共享的模式。其中组织层面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技术层面从知识及个人两个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制度层面从知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从而构建出图2知识共享模式三维系统模型。
4 基于综合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业结构定义了四个主导趋势商业流程主导信息或知识主导基础设施主导和组织主导。对企业模式论的分析和企业结构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论的发源地。
Gudas Brundzait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方法论的分析分为三个主要观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和控制导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使用导向的知识管理。
詹延遵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范式:(1)信息技术范式。信息、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或者说信息管理的技术、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处理和创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人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实现人的管理需求的技术工具或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综合范式。综合范式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强调“组织”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组织范式”。
陈永泰、何有世总结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1)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2)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和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4)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5)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总结:
回顾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角度: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这为知识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我们继续研究知识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点启示
1 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
数字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成长能力、自身效率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目标是建设一个既符合网络传输的技术特性,又符合人们接受数字知识和信息社会文化习惯的知识与信息服务系统,合理配置与协调该服务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资源,协调与所处环境的关系,降低各种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数字图书馆发挥最大的系统功效,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为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及社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作业提供重要的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高效的管理必不可少,知识管理在其管理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知识管理的概念原本是最近几年由企业管理界,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式,是一门将机构知识资源视为可管理的资产的管理科学,是由机构资产/资源的无形化和知识化所直接引致,并由机构经营及管理方法的复杂化和知识化所推动,进而对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的科学。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对企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其目标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从而是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有效运行,从创新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意义上来讲,其关键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营中处于关键地位,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和指向。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开发、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这个全过程主要体现在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加工、上网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知识生成、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方向,是促进信息状态走向知识状态的转化;数字图书馆的运行过程本身就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一种路径和模式。
2 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与对策
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保存大量结构化信息的数字化资源库,是由软件和计算机群,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高级信息系统。一个立足于知识管理、面向知识创新、面向科研机构和企业用户的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的设计和创新中,应从系统论的观念和思想方法出发,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管理子系统,外部知识与信息搜索子系统、基于文献信息内容管理的本地知识与信息导航子系统、知识交互与融合子系统,面向特殊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以组织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纽带和关键,通过这些子系统的整合。构成一个完善、高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系统。
从管理意义上看,数字图书馆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并为知识创新服务,关键是要以知识管理为导向,面向并服务于知识创新,建立适合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有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互动机制、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2.1 组织和组织结构设计与创新
传统的图书馆采用的是直线型的古典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图书馆流水线式地开展文献工作。这种组织形式对重复性的文献检索和服务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知识创新而言,面对节奏变化和富于挑战的基于专门内容的知识服务来说,等级制的古典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的特征,知识创新要求数字图书馆必须变革传统和古典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积极引进现代企业为实施知识和技术创新管理而进行的“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思想,重新调整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内部关系。数字图书馆组织结构优化设计的理念应是以满足知识创新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开展知识和专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把可获取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可开发的人才优势和可持续的技术能力优势转化为基于知识管理服务的知识创新的优势,从而建立起以知识流和专业信息流为主线和流动方向的扁平化的业务运行和工作流程体系,建立起专门的科技型知识创新与项目相结合的灵活开放式的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目前,为了适应结构化职能化的优化设计,实现知识创新与服务团队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数字图书馆可采用灵活的、可调整的双模式组织形态。其中,第一种组织形态主要以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为中心,类似于一般标准的、稳定的、正式型的组织形态,主要服务于日常的文献检索和信息服务。第二种为灵活的、非标准化的、非正式形态的组织形态和组织结构,主要以任务为中心,是一种可及时变动、多任务、多功能的动态的知识服务团队,其成员来自于第一种组织形态中或数字图书馆的外部,其组织结构类似于企业管理中的矩阵型的管理模式和结构分布。后一种组织结构主要运用于关键性或集团性知识管理任务的服务与运作,是一种项目和任务的管理模式。
2.2 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
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是数字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它充分支持知识的表示与管理、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的利用与文献的评价,支持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文献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专题化和智能化信息与知识服务。技术保障和创新的实质是以技术手段为基础,将知识信息源与用户使用过程紧密结合,灵活调用各种资源和功能,促成新型知识管理的安全、高效的运行。技术创新与保障必须与新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知识交流共享机制相适应。技术创新的路线和运行模式、技术创新水平及保障和供给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率和馆内资源的优化利用及开发水平。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知识共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通过有效利用基于Internet的知识讨论软件、电子会议软件和头脑风暴软件等,从而使跨空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得以实现。信息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对知识的获取,电子文档管理、文档信息系统和智能等技术能够帮助提供非结构化的知识,使用户做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创新服务选择。目前常用的支持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有:
(1)元数据的开发应用
DC元数据是Dublin Core数据的简称。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 据,或是关于数据的信息。元数据概念最早起源于计算机科学,在数据仓库的数据及环境,即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
元数据是为解决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有序组织和整理的效率与程度之间的困境而产生的。元数据主要功能侧重于信息资源的著录或描述,而不是对信息资源的评价。DC元数据在国外已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并取在知识管理中得了可喜的进展,它解决了网络信息资源无序化问题。元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是网上信息存取和检索的十分有效的工具之一,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XML(Extensib[e Markup Language)技术
XML技术是W3C天地公司1998年的可扩展的用于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和数据交换,管理的结构化语言。XML关注的不是数据在浏览器中如何布局和显示,而是关注于怎样描述数据内容的组织和结构,以便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处理。
XML语言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各种电子资源(全文、多媒体、书目数据等)的处理。利用XML可以生成各种用于不同目的的元数据,如导航图、内容评价、流路径等。基于XML的元数据能为电子出版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贡献。
(3)智能技术
智能Agent技术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自适性的软件程序,它是通过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问题的自动解决。它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信息查询、筛选和管理等。”智能Agent技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具有解决问题所需的丰富知识、策略和相关数据,能够进行相关的推理或智能计算,智能Agem还具有性与主动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特点”。实际上,目前,在搜索引擎中,如Yahoo、Sohoo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智能Agent技术。目前数字图书馆在广泛地应用这项技术。
(4)知识编码工具
知识编码工具可以将知识有效地存储并且以简明标准的方式表示知识,使知识能够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事和交流。知识仓库、专家系统、知识地图、文档管理软件等都属于知识编码工具。它在知识创新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日益明显。
(5)数据采掘技术
数据采掘技术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开发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新技术,它的应用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和随机分布的原始数据中,识别和提取隐含在其中的、先前未知的、有效的、新颖的、潜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采掘又被称为数据挖掘、数据开采、知识发现、知识采掘、知识考察、数据融合等。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上数据越来越繁杂,数据挖掘和知识发掘的研制与开发将成为21世纪挖掘知识的关键所在。数字图书馆具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倾向,对数据采掘技术有强烈的需求。
(6)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工具
这是一种专为个人设计的软件工具,可以用它来进行个人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对每一个人一生中积累的大量信息具有问题求解和决策制定作用。如个人知识系统,可用来进行个人相关知识的收集和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组织,便形成一个知识库,充实和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供将来使用或供别人共享等。这对一科研作者的自我评价认识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需求求量也在一直增加。
2.3 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
一个数字图书馆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很好地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知识管理的同时,也应设计有利于知识在组织内外部流动和共享,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机制。部门化结构和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相结合的、灵活开放的组织结构,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知识发生。
结构化部门与知识服务项目团队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组织结构。当二者处于同一组织机构和相同的知识环境下时,具有知识上集成互补和交叉影响的良好关系,在现实中将正式组织与服务团队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整体优化和知识共享的功效,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知识共享与知识交流机制。
常用的知识共享,学习和交流机制有:以制度的形式保障馆员的个人发展和学习。尊重、引导,激励馆员学习、交流与共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数字图书馆内部外部的知识交流引进;定期举行知识讨论会;开展BBS论坛。在数字图书馆组织内可以建立起—个会促进知识型馆员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创新行为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一套激励机制可以从职务晋升、经济收入和精神满足等方面肯定知识型馆员为组织的知识创新共享、知识积累和知识交流等做出的贡献。
2.4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创新机制
人力资源是组织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条件,人才是包括数字图书馆等任何组织管理机制创新的根本,数字图书馆及其知识管理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人才机制十分关键。数字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的关键是按照专业任务转移和更替,进行知识服务团队成员的实时重组和培训调配。为确保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创建适合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人力成长机制、薪酬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得组织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有序流动和有效应用。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重要任务和知识创新功能作用,决定了它必须由数字图书馆管理决策部门既熟悉业务和技术、又有着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结合型人才担任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与管理。
城建工程施工过程控制在城建工程质量保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水平的城建工程现场管理在城建工程建筑能耗以及造价管理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够对城建工程中建材使用情况进行随时的监督,从而有效地防止出现浪费材料的情况;能够对建筑能耗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控制城建工程造价。除此之外,高水平的城建工程现场管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对整个城建过程进行宏观规划,并且在建筑工程的前期就能够将整体的规划制定出来,从而有效的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出现在城建工程中,全面的保证城建工程的质量。
一、 我国城建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现场管理质量监督现状分析
我国的城建工程质量监管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够严谨的问题,同时也并不具备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具体的城建工程管理工作中也没有严格的执行现场管理的监督工作,这就导致城建过程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责任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城建工程的质量,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逃避责任的现象[1]。
(二)现场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在现场管理模式方面我国的城建工程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老套的管理模式;没有变通;管理方法不具备针对性;在具体的现场管理过程中监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没有清楚的了解城建工程现场管理技术;具有较差的专业水平;得不出准确的数据,具有较低的可信程度。同时,由于监理管理部门存在着交叉的纪律性,而且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城建工程质量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我国的城建工程建设中监理部门形同虚设。
(三)城建工程现场管理人员有待提升的整体素质
只有具备了严格的执行力才能够保证良好的监督管理,也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监管工作的目的,然而现在我国很多城建工程中的监督管理人员具有普遍较低的素质,并不具备监管城建工程质量的意识,在具体的监管工作中态度比较消极,最终严重的影响到了城建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施工过程控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建设工程管理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施工过程控制就是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各个环节,从而全面地保障施工过程各个方面的质量,避免出现各种施工质量问题,最终极大地提升城建工程管理水平。在城建工程管理中施工过程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其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建工程管理水平和效率;其次,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城建工程管理在城市建设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施工过程控制可以将准确和数量庞大的数据信息依据提供出来,这样城建工程在制定制度以及拟定管理策略的时候,就能够具备充分的、科学的依据[2]。
三、在城建工程管理中施工过程控制的应用
(一)管理工程造价进行全方位控制
必须要以目前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情况为根据,将全面的管理机制建立起来。首先控制城建工程造价,工程造价具有细致以及复杂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较广的涉及范围,并且也牵连到较多的人员,因此必须要详细的划分工程造价这项工作。其次,工程的综合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工程造价的影响,而且施工难度内每个职员的利益都与工程造价控制具有密切关系。所以每个队伍中的成员都必须要做到相互协作才能够真正地完成控制工程造价成本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工程造价控制人员必须要以不同的工程实施阶段的情况为根据,与工作人员不同的职位相结合,从而将工程的造价控制指标制定出来,然后再合理的划分指标,由每个人将各自的指标负责完成。同时要以具体的情况为根据对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将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制定出来,这样才能够使员工积极的维护集体的利益[3]。
(二)监督管理城建工程的全过程
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城建工程正式开工之前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整个项目,其中包括各项工作和施工人员的分配、检查核实实际施工的状况、项目的施工图纸、材料的选购等各项工作,必须要做到具体而详细的规划这些工作。在监管城市建设工程质量的时候必须要配备专门的技术小组,要由专业的人员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管理,并且帮助施工人员将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的解决掉,及时地补充所需的物资。在工程快要结束的时候监督管理人员必须要仔细的检测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并且要将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除了要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之外,还要全面地提升城建工程的质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遇到困难,监理人员就必须要对施工人员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对于一些负责重要施工部位的施工人员,必须要对其实施相应的技术培训,并且还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全面提升施工人员施工质量意识[4]。
(三)全面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在城建工程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重视施工安全的管理。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处理并非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施工安全管理的真正重点就是通过有效的措施真正的做好,施工建设中的事前预控和过程控制工作,从而能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效地控制施工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在工程施工的过程控制和事前预防工作中,施工部门必须要对相关的安全规程予以严格执行,同时还必须要积极地争取承包单位、设计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共同配合,从而能够将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并且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除此之外,在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施工人员将安全施工意识树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建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人员在具体的施工操作中必须要严格的遵守安全管理细则,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程施工的时候将过程控制以及事前预控的氛围形成,并且将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营造出来,最终全面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语
施工过程控制在城建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建工程的很多方面的内容都与施工过程控制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城建工程现场管理工作本身具有非常繁琐的过程以及非常细致的内容,所以必须要充分的重视施工过程控制的作用。施工过程控制除了能够使城建工程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之外,还能够确保城建工程具有较高的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1] 吴中元.简述施工过程控制的重要性[J]. 科技风. 2013(03)
1 栽培基质的选择基质的好坏会影响观叶植物的生长。不同的观叶植物对基质的要求稍有差别,但一般应满足下列条件:①均衡供水,持水性好,但不会因积水导致烂根;②通气性好,有充足的氧气供给根部;③疏松,便于操作;④营养丰富,可溶性盐类含量低;⑤清洁,无病虫害。优质的基质浇水时渗入性好,不发粘。基质种类繁多,但单一种类都有缺点,多种基质混合可以相互弥补缺点,发挥长处。常见基质:腐叶土、泥炭土、土、园河沙、泥炭藓、蕨根和蛇木、树皮、椰糠、锯末、稻壳类、珍珠岩、蛭石、2 盆的选择及换盆2.1盆的选择:盆的作用不仅是培育观叶植物,也是观赏对象的一部分。因此,盆不仅要有利于观叶植物生长,也要求美观,并与观叶植物相协调。 常见的盆有瓦盆、塑料盆和陶瓷盆三种。瓦盆四周盆土水分蒸发较快,塑料盆和陶瓷盆水分不会从四周蒸发。因此,在室内干燥条件下,瓦盆用水量是塑料盆和陶瓷盆的2倍以上。瓦盆浇水次数多,但不必担心盆土过湿,相反,塑料盆和陶瓷盆浇水次数少,但要防止浇水过多而引起烂根。一般情况下,塑料盆使用较多,这是因为它具有操作简单、造型丰富、价格便宜、功能多样、清洁等多种优点。 在选择盆的大小时,根据观叶植物大小平衡考虑,植物长大依次换上大一号的盆。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换盆:①从盆底长出大量的根,②土湿而叶枯,③浇水时很难渗入,④叶逐渐枯萎,⑤生育期新芽没有长出,⑥叶子上开始出现斑纹。出现以上症状是根拥挤、腐烂的缘故,有必要换上大一号的盆。若想在换盆的时候进行繁殖,或不想使植株太大时,可进行分株。一般在观叶植物的休眠期换盆比较适合。换盆后要充分浇水,但不要过度浇水,否则会抑制根系生长。为了防止萎蔫,可经常给叶面喷水(或喷水雾)。
2.2上盆换盆将观叶植物地栽实生苗、扦插苗移栽到盆中植称为上盆;将观叶植物从小盆换到大盆中养植的过程称为换盆。换盆一般为一年换一次,规格较大的观叶植物可2~3年换一次。上盆和换盆的步骤大致相同。
(1)上盆和换盆应选好盆,准备好营养土。要选择与移植苗大小相适应的花盆。换盆地的选盆应该选择比原来的盆大一号或者两号。盆选好后再置备换盆用的营养土,一般用园田土、珍珠石、炉渣或者沙按1:1:1的配比混匀备用。
(2)垫盆眼(排水孔)。垫盆眼用的瓦片必须是凹面向下,凸面向上。
(3)上盆前应该在盆下面先填写粗沙、马蹄片类或者其他有机肥作为底肥,与土混匀,将观叶植物小苗栽在盆中央,栽植不宜过深,栽后四周填入营养土墩实,留出水口1-2厘米。
(4)换盆前应在盆底填入一些粗砂粒和底肥混匀,然后把观叶植物从原盆中轻轻磕出土坨,注意不要散坨。然后把土坨表土、苔藓、杂草去掉,再剪去病枝叶,把植株周正地放入大盆中央,四周填营养土,边填边按实,填好后再墩实一次,盆上留水口1-2厘米。
(5)浇透水,放到荫棚下缓苗3~5天,进入正常养护.
3 水分管理 浇水是观叶植物养护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浇水高手就是养护高手。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能知道植株是否缺水及缺肥等状况。
需要高湿度的(相对湿度在 60%以上) 有喜林芋类、花叶芋、花烛、黄金葛、白鹤芋、绿巨人、观音莲、冷水花、金鱼草、龟背竹、竹芋类、凤梨类、蕨类。需要中湿度(相对湿度为50%—60%)有天门冬、金脉爵床、球兰、 椒草、亮丝草、秋海棠、散尾葵、三药槟榔、袖珍椰子、夏威夷椰子、马拉巴粟、龙血树、花叶万年青、春羽、伞树、合果芋等。 需要较低湿度的(相对湿度为40%~50%)有酒瓶兰、荷叶兰、一叶兰、鹅掌柴、橡皮树、琴叶榕、棕竹、美丽针葵、变叶木、垂叶榕、苏铁、美洲铁、朱蕉等。 室内观叶植物对湿度的要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有不同。一般旺盛生长期需要较充足的土壤和较高的空气湿度,才能保证正常生长需要;休眠期则需要较少的水分,只要保证生理需要即可。春夏季气温高,阳光强烈,遇到凤大、空气干燥的天气,须给充足的水分;秋季气温较高,蒸发量也大,空气湿度较低,也须给于充足的水分;秋末及冬季气温低,阳光弱,则需水量较少。3.1浇水的时间 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干或过湿均会对植株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把握好浇水时间至关重要。土壤吸水后变黑,干燥则发白。可把这种变化作为大致的浇水标准,即在盆土表面发白时浇水。植物需要干湿的节律,也就是“见干见湿”的浇水原则。土壤潮湿时仍然浇水,常常会造成植物烂根。但是,喜干燥的植物即使土壤发白,暂时也不要浇水。冬天要等到土壤发白数日后再浇水,因为水分增多会降低植物的耐寒性。在一天中浇水时间一般以上午为好。 3.2浇水的数量 浇水的数量以盆底流出水为度,这样能压出土壤空隙中的旧空气,换入新鲜的空气,给根部提供氧气。如果水只浇到一半,则新鲜的空气供给不足,容易造成烂根。如果盆底附有托盆,则植物可直接从盆底吸收水分。夏天可用托盆贮水,但冬天不要使托盆积水。 3.3叶面喷水 大多数观叶植物的原产地为热带、亚热带多雨、湿润的地方。因此,室内观叶植物须常用喷雾器给叶面喷水,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4 光照调节 由于室内光照条件较差,一方面可用日光灯或白炽灯来补充光照,但重要的还是要根据观叶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和室内光照强度分布的特点调整好观叶植物的摆放和布局。喜光植物放置在窗边等光线可以充足进入的Ⅰ类场地,耐荫植物放置在明亮、庇荫的Ⅱ类场地,阴生植物放置在室外光线基本上不能进入的Ⅲ类场地,并定期旋转花盆受光方向,否则容易造成“偏冠”现象(植物的向光性引起的现象),影响观叶植物的观赏价值。部分常见室内观叶植物较适宜的光照强度 植物名称 光照强度[勒克斯(lux)] 植物名称 光照强度[勒克斯(lux)] 变叶木 7000--8000 竹芋 1500--2500 像皮树 6000--8000 花叶芋 1500--2500 散尾葵 5000--6000 蕨类 1000--2500 朱蕉 3500--5000 绿巨人 1000--2000 凤梨 3000--5000 春羽 1500--25000 龙血树 3000--4000 龟背竹 1000--2500 椒草 2500--4000 一叶兰 1000--2500 黄金葛 2500--4000 夏威夷椰子 1000--2000 花叶万年青 2500--3000 常春藤 500--2000 5 温度控制 室内观叶植物生长温度在15~35℃之间,越冬温度一般不低于10℃。通常,广州地区气温较少低于5℃,室内温度接近10℃。因此,观叶植物在广州地区可以安全越冬。但在其他地区应做好保温工作,使观叶植物安全越冬。在冬季,应减少水分的供应,并应注意水分温度过低造成对根部的伤害。此外,冬季来临前应减少氮肥的供应,增施磷、钾肥,提高植物的抗寒能力。 6 合理施肥 6.1肥料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肥料通常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有机肥料会发霉、发臭,在室外能施用,室内不宜施用。化学肥料分为速效肥料和缓释肥料2种。缓释肥料的肥效可长达2~3个月,并且清洁,因此,比较适合观叶植物。如用直径为5mm左右的粒状缓释肥料,4号盆每次施3~5粒,5号盆5~7粒,2个月左右施1次。施肥时,一般将肥料放在植物根部的四周。速效化学肥料因容易伤根,不适宜用于盆栽观叶植物。 6.2施肥的时期 植物生长旺盛时吸收肥料较多。多数观叶植物以4、5月份开始生长,这时可以施肥,8、9月份施最后1次肥,10月份以后不施肥。施肥时期注意观察叶色,如果植株缺肥,则叶色变淡,这时必须立即施肥。叶子如有白花纹或斑纹,叶周围枯萎时,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也可能是肥料不足,但多数情况是根部受到伤害,有效方法是换盆使根系恢复健壮。 7 病虫害防治 7.1物理防治,危害观叶植物的害虫常见有叶螨类、蚜虫和蚧虫。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叶螨类在干燥的条件下发生,经常给叶面喷水可减少叶螨类发生的机率,所以一般不使用农药,但如果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应把植物搬到室外进行处理。蚜虫防治,可用水或肥皂水冲洗叶片,或摘除受害部分,。采用正确的栽培管理方法,早发现早防治,就不会产生危害。使植物健壮是预防病害的最好办法,其次是切断病害的传染源,并尽快用杀菌剂消毒。蚧虫自身的传播范围很小,故做好检疫工作,不用带虫的材料,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果已发生蚧虫为害。可用竹签刮除蚧虫,或剪去受害部分。
7.2 化学方法,如果上述物理防治法未能奏效,则应将植物移至室外,再进行化学防治,常用的方法有:叶面喷洒农药、土壤施用农药另外,烂根、土壤通气差、过度施肥和浇水等会引起植物生理障碍,使植物出现叶脉间黄化,叶缘部分颜色消退等症状。此时,换上新土(经过曝晒消毒)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总结:正确选择基质,掌控温度、合理光照、适时施肥、及时通,风、病虫害防治、及时更换养护。同时根据办公场所、办公条件和室内环境选择合适的室内绿色植物让其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庄聪鹏;论室内观叶植物的发展前景及建议[J];福建热作科技;1992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