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篇1

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

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

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

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

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

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

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篇2

临床实习带教一直是带教老师所面临的一大课题。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医学学科,内容相对抽象复杂,要求医学生抓住临床实践机会,培养和提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与临床实践的水平。临床见习是医学生在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医患交流能力、临床技能、临床意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神经内科临床见习在神经内科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经历程。我围绕临床见习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结合近几年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综合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传统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在查房时带教老师针对患者进行讲解,一般多无精心准备,讲解不系统;学生一味接受,不懂得融会贯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其学习热情削弱。

1.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可能对神经病学理论知识了解清晰,但面对具体病人时,由于缺乏临床经验,不能全面系统地收集病史材料,遇到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无所适从。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从课堂思维方法向临床思维方法的转变,完成一个科学的临床思维过程。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注重教学查房。在教学中,以患者主诉作为临床思维的切入点,教会他们如何分析,如何鉴别。不能只停留在检查患者和更改医嘱的层面上,而应针对具体病人,从主诉、现病史讲起,结合专科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意见;(2)积极参与病例讨论。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神经病学理论知识解释并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2.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医院、脱离病人,则很难掌握诊断、治疗与预防的知识和技能。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与其他课程相比,最大特点是直观性与复杂性并存。现代临床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复习该堂临床见习课中要求的理论知识,带着理论知识观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围绕常见病的典型病例,从问诊开始,由教师指导书写病例,组织讨论,启发学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教学意见[2]。在实习教学中采用以提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加强了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模拟临床实践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4]。

3.突出临床基本功训练

3.1神经系统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是神经内科临床见习的较重要内容之一,内容较为复杂繁多。实习生需要严格训练,使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各项基本技能。神经系统疾病总是先定位后定性,而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规范正确的神经系统查体,这有时甚至能直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教师手把手纠正错误,使实习生完全掌握后再独立操作,使学生树立信心,防止因过于紧张而造成操作失误。

3.2增强病历书写能力。病历书写是临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例书写过程是以往所学疾病理论知识的回放,也是临床搜集资料的归纳。每个患者都有特殊性,病例分析就是一份病例的精华,是病历书写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优秀医师的基本功,在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中应加以重视。

4.教学总结和评估

实习带教结束均要进行教学总结,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给予解答,增强教学效果。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实习结束后及时评价实习效果,学生都要进行出科考试,包括临床技能、病例分析,以及病历书写能力考核。

总之,近年来,神经内科发展迅速,为提高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带教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科临床特点,抓住学生学习特性,创造性地融合多种教育模式与方法,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在神经内科的见习中,既掌握基础知识,又锻炼基本技能,摸索和探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新方法,努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幼凡,岳秀,刘晓.关于临床教室模式转变与思维创新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07-308.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9-01

通常情况下来说,人体的神经系统比较复杂,实习生在学习神经病学的实际过程中面临着记忆的压力,相关的神经病学知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同时难度也比较大。相关的医学研究指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独到的作用,通过其应用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习生45名,男性21名,女性24名,年龄在22岁至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48±2.08)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观察组实习生45名,男性20名,女性25名,年龄在21岁至2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21±2.19)岁,该组实习生全部为本科学历。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和性别以及学历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对照组的实习生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具体的操作按照医院制定的神经病学教学规范严格进行,在此不作赘述。对观察组的实习生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具体来讲,首先要让实习生对人体神经系统的运动、意识和语言以及感觉等解剖生理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实习生进一步明确定位诊断的真正价值,同时帮助实习生建立一种逆向的思维。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借助于PPT准备好充足的教学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掌握局部病灶的相关体征和症状,同时进行病灶实际位置的推算,从而对相关的疾病进行科学的诊断。

1.3 评价指标 在两组实习生的学期结束以后对其进行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等三个方面的考试,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得分。满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T对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检验,同时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通常情况下来说,临床医学的教学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中游刃有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病症,维护患者的健康,造福广大患者[1]。对于神经病学实习教学来说,传统的照本宣科既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逐层巡逻,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该教学思路强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神经病学的临床病例分析深入结合起来,这对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优化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3]。通过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对神经病学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神经病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发现,应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的最终效果明显优于应用传统教学理念的一组,这证明和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的应用价值,同时和相关参考文献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收集我院全科医学专业的90名实习生,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的常规神经病学教学和采用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进行神经病学教学,然后对比两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最终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在理论成绩、技能得分和病例分析三个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神经科定位诊断思路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实习生的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优化实习生病例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社会各界对病案信息管理工作和医院统计信息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而疾病分类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医院统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优劣。如何根据神经科的专科特点,正确应用ICD-10疾病分类系统进行疾病编码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对神经科疾病编码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对策。

1 临床医生的病案书写直接影响ICD-10编码的准确性。

疾病名称的书写是否规范,主要诊断的选择是否准确,医学术语的使用是否确切,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病案编码的质量。

1.1疾病名称书写不规范 例如:疾病诊断的名称只写"颈椎病",而不是确切地写出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还是"颈椎骨质增生",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编码员仔细阅读CT报告或MRI报告,因为有部分颈椎病在影像上没有明显骨赘,如果只有颈椎间盘突出,没有骨赘和椎间隙变窄,不管是否压迫脊髓及神经根,都应分类在M50类目(颈椎间盘疾患),而不是分类到M47类目(脊椎关节强硬)。

1.2没有恰当使用合并诊断 有部分其他诊断被记录为主要诊断,而主要诊断反被记录为其他诊断,而主要诊断又是其他诊断相关的并发症,应选择合并编码作为主要编码,不能将其分开编码。如:主要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它诊断为颈椎病,合并编码为椎动脉型颈椎病M47.02G99.2*。除非病案记录中对其他诊断的性质没有更为具体的描述或相关检查也没有相关的资料时,才将其分开编码[1]。

1.3 临床医师对ICD-10疾病分类知识有待进一步了解 由于临床医师没有接受过ICD-10国际疾病分类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了解ICD-10国际疾病分类的基本原则,不了解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要诊断的准确选择,如果编码员只是按照病案首页上医师所填写的诊断的先后顺序进行编码,势必会影响编码的准确性。

2 编码员的专业素质亦直接影响ICD-10编码的准确性。

2.1编码员对ICD-10疾病分类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 由于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是一个复杂、全面的分类系统,而神经科疾病部分更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所以编码员要认真细致地学习掌握神经科章节的编码特点及注意事项。例如:脊椎关节强硬伴有脊髓病,这个诊断的编码在索引中有两种查找结果,如下:

查:脊椎关节强硬;-伴有;- - 脊髓病 NEC M47.-G55.2*; - 神经根病 M47.2;若查:脊髓病;-脊椎源性 NEC M47.1G99.2*

核对卷一时发现,M47.1的标题为其他脊椎关节强硬伴有脊髓病,G99.2*也没有不包括的指示,完全符合本疾病的情况。而再核对G55.2*时发现是由于椎关节强硬引起的神经根和神经丛压迫的编码。从临床对疾病的认识,脊椎关节强硬是侵犯脊椎、椎间盘、周围韧带与结缔组织的退行性关节病,由于脊神经根受压迫,有时有向下放射到臀部的感觉异常,其编码是M47.2G55.2*。此病不能以脊髓病作为主导词,否则容易导致编码错误。

2.2 编码员对神经科疾病的专科知识掌握不足 神经科专科知识深奥晦涩,编码员需要及时翻阅相关书籍,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对神经科疾病的特点、病因、病理、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及转归熟练掌握。编码时不但要详细阅读病例内容,对有疑问的疾病诊断或概念模糊的疾病要及时查询、搜索、学习。比如:瓦伦贝格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经查询,是延髓外侧综合征,此病为小脑下动脉闭塞所致。

2.3编码员接受的ICD-10疾病分类专业知识培训不足 由于很多医院的编码员都是从临床医生、护士中转职的,没有接受过有关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知识的系统学习,而疾病编码又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果编码员没有掌握神经科疾病的相关知识,没有全面了解ICD-10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分类方法、查询步骤、注意事项,那么,势必会影响神经科疾病编码的准确性。

2.4编码员要养成仔细阅读病案的好习惯 例如,看到"神经源性休克",经查阅书籍,知道神经源性休克可由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由于神经作用使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所致。神经源性休克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中查不到编码,此类型休克的编码应根据其病因所导致的休克归类,如创伤导致的应归类于创伤性休克,编码为T79.4.由于麻醉原因导致的休克,应编码为T88.2。

3建议与措施

3.1医院要重视编码员的岗前培训 编码员在正式上岗之前有必要接受正式的岗前培训,从思想意识上充分认识到ICD-10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重要意义,树立职业自豪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充实自己,才能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3.2支持编码员定期参加有关ICD-10国际疾病分类的专业培训 编码人员不断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编码准确率的唯一途径。编码员要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不断学习病案编码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时俱进,了解医学新进展,更新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神经科疾病编码的准确率。

3.3编码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积累相关知识 例如:韦斯特综合征编码G40.405,穆尔综合征(腹型癫痫)G40.8,伦诺克斯・加斯托综合征(小儿癫痫性脑病)G40.401,拉福拉病(进行性肌阵挛性癫痫)G40.310。这些疾病如果用"综合征"或"病"作为主导词按ICD-10国际疾病编码的查找方法查找,只能检索出"癫痫综合征"G40.9,所以转换主导词,可用"人名"为主导词检索。所以,编码员要不断积累相关知识,专业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3.4编码员要加强与相关科室医师的沟通,虚心请教 在疾病编码过程中,会不断遇到不常见的诊断名称,编码员要认真阅读病案,了解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仍然无法归类的要及时向临床医生请教或及时查找相关书籍,切不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进行疾病归类。如:HH综合征,是偏侧抽搐偏瘫综合征,编码为G40.0;大田原综合征,是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伴有爆发抑制脑电图,编码是G40.5。

3.5做好病案质量的监控工作 尽管神经科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也不能因此放松住院期间病例书写的环节质控和出院后的终末质控的监控力度。切实实行三级质控制度,严格执行质控程序,科室质控员首审,科主任再审,以期及时发现、指出并纠正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病案科聘请资深专家专门负责审核终末病案的书写质量、主要诊断的选择是否正确及ICD-10病案编码的准确率。

篇5

【关键词】神经病学;护理专业;本科教育

1神经病学简介

神经病学是护理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它建立在神经科学基础之上,与其他学科(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康复医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具有高度逻辑性、推理性的一门临床学科。在历年的神经病学教学实践中,总有部分学生反映神经病学难学、难懂、难记。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结合神经病学、护理学和康复医学等学科的相关性,在教学中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根据不同神经科疾病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点直观而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加深对神经疾病的理解,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本科专业神经病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神经病学发展史

注重神经病学发展史的介绍,另一方面,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在临床课程的授课中只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知识学科的教育,会造成医学与人文的背离,导致学生过度关注于疾病本身,而非患病的“人”。任何一门学科的进步都需要经历独特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对于医学这个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的最古老、最基本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了解和熟悉神经病学发展史,对于初涉该学科的医学生而言,不仅有助于他们从时空的维度接触神经病学丰富的演化模式,更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探索生命本源、追求健康之美的人类活动历程。

3注重神经病学发展史的介绍

如在神经病学概论的授课中,对于病理反射的讲解,可以加入对法国神经病学家巴宾斯基(JosephBabinski)的介绍[1]。在癫痫的授课中,癫痫的分类一直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此时,穿插圣女贞德的例子则有利于学生对癫痫分类的记忆和理解。圣女贞德是中世纪法国边远山村的一位农夫之女,她以惊人的军事壮举改写历史。13岁时,贞德说出自己心醉神迷的时刻:她看到束束金光闪闪发亮,听到圣人的召唤,还看到天使的幻象。正是由这种所见,激励她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而从神经病学的角度分析,贞德的经历恰是一种由教堂钟声出发的类似颞叶癫痫发作的症状。具体而言,是一种由某种特定声音(如音乐等)所诱发的发射性癫痫。自文明创始以来,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因此有关于医学人文的思想理论自古即有。然而,有研究者这样形容我国的医学人文学的不足[2]: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学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现在对医学失望和怀疑的气氛却更浓。另一方面,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在临床课程的授课中只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知识学科的教育,会造成医学与人文的背离[3],导致学生过度关注于疾病本身,而非患病的“人”。

4突出护理专业相关特色及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及服务性于一体。护理学发展迅速,从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发展到现在的系统化整体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完成各项护理操作,还需要掌握心理学[4]等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的要点及特殊性,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和深化理解神经科疾病的特点。

5以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学实施以来,西方国家许多院校试行了这种教学方法[5]。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课前预习的实施:授课教师根据讲授章节的内容,将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其中可能涉及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安排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对问题有所了解。

(2)课堂教学的实施:在授课中着重讲解这些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帕金森病的教学为例,首先提出以下问题:①帕金森病患者受损的部位是什么,受损的神经递质是什么;②帕金森病的四大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③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④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药物治疗类别有哪些;⑤左旋多巴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⑥帕金森病的护理原则是什么。

(3)课后学习的实施:在每一次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就授课要点作简单的总结,增强学生的理解。因此,PBL更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分工协作、查找相关信息、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并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对所学知识的价值有更深的了解[6]。由于护理专业神经病学课时安排较少,讲授内容较多,我们不可能在所有授课中全部应用PBL教学法。但在重要疾病的讲授中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明显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活跃教学气氛,是教学进程更加顺畅,提高学生对疾病的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矫毓娟.巴彬斯基和他著名的病理反射[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7,30(2):126-127.

[2]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2001,22(8):10-13.

[3]杨叔子.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谈正确认识科技与人文的关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2):8-11.

[4]隋汝波,李熙东,闵连秋.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两种记忆方法[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21-23.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59-02

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大脑的运作机制,当然也包括学习的机制。2003年,脑、心智和教育国际学会成立,标志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进入我们的视野,它就是神经教育学。[1]神经教育学主要利用神经科学的知识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神经科学最新进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2]但是,神经科学的相关知识如何运用到教育实践并没有具体方案与路线。

一、神经建构主义学习模型的概念

神经建构主义学习模型是在生理学教学实践中运用神经科学领域知识整合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型,它包括四个层次或者维度:1. 单突触的形成与稳定;2. 多突触网络的认知建构;3. 结合情景的多层级多突触网络情景认知建构,形成局部小空间网络结构;4. 学生的主观态度、情感对前三个层次的调控形成多个局部空间网络的结构,并组合成大环路认知建构。这个学习模型要求我们在生理教育实践中要注重细节的反复讲解与复习,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先验知识以及情景来学习新的知识。

多突触网络的认知建构,遵循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3],强调所有知识由个体内在构建,新的知识在图式的顺应与内化中习得。图式即是个体原有的知识体系表征,神经系统的基础则是突触联系。多突触网络是指新知识形成的突触与原有图式形成的突触之间形成联系,特别之处在于突触与突触之间的网络化联系。这样,新知识形成的突触才不容易消退或者丢失。新的知识在原有图式中不断的顺应与内化,知识的记忆得到巩固和加强。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前,新知识的先验知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没有与新知识相关的先验知识,就无法形成多突触网络,无法使原有图式顺应与内化。

二、丰富的先验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Tse(2007)研究发现记忆的编码是一个快速的过程,但是记忆的巩固在大脑皮层却是一个缓慢的逐步过程,但是如果有先验知识,记忆的巩固速度就会显著加快。先验知识不仅影响记忆的巩固,而且也会影响知识最初习得的进程。因此,给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先验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还没有报道利用先验知识策略来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我们在课堂环节,做了一个新的设计,每次课堂前5分钟介绍生理学相关的网站与知识去丰富学生的先验知识,观察基于先念知识策略的教学设计改革是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对象

2014级临床医学、口腔、中医学专业共400人。西医专业307人,中医专业93人。

(二)方法

每次课课前5分钟介绍与课程相关的网站或者内容,学期结束发放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等尺度进行评估。除问卷调查法外,还随机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访问,了解这种教学设计对学习的影响。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率87.25%。共访问10人,西医临床专业3人,口腔专业3人,中医学专业4人。

(三)结果

在运用基于先验知识学习策略的教学环节之前,询问学生之前课堂是否有这样的教学环节,所有学生回答都没有参加过这种课堂环节。因此,问卷调查以学生没有参加这种课堂的学习作为参照,与参加这种课堂后进行自身前后比较。

首先,是否有必要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81%的学生觉得这种新的教学环节有设置的意义,37%的学生觉得非常有必要设置。但是也有1%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设置。中医学专业所有学生都觉得有设置的必要性。西医专业虽然有学生反对,但是觉得很有必要设置的学生比例达到了38%,而中医专业稍低,约为32%。

第二,这种教学环节是否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理学内容的理解?80%学生认为对学习生理学有帮助。中医专业所有学生都认为这个环节帮助他们提高了对生理学课知识的理解。s39%的学生认为这个环节对他们非常有帮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一名学生认为对她的学习毫无帮助。

第三,这种教学环节在学生的主观上是否也有所帮助呢?调查结果显示,78%的学生都表示这种教学环节提高了他们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但是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较低,中医学生认为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理学积极性的仅为16%。令人感到惊奇的是,79%的学生通过课前知识的介绍环节提高了对医学问题的探究兴趣,认为非常有帮助的占39%。对学生随访调查发现,10位学生普遍都喜欢这样一种新颖的教学环节,并且认为对他们学习生理学知识有很大帮助。

三、讨论

(一)课前5分钟先验知识教学设置的必要性

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课堂改革非常的支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首先,这种基于先验知识策略的教学环节设计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中医学专业学生比西医学生更喜欢这个教学环节,原因可能在于西医学生可能有一定程度了解或者知道我们所介绍的相关内容,而学习中医的同学则是完全没有相似的教学过程,他们更加渴望这样的教学改革。从期末的考试成绩看,参与这种教学环节的中医专业成绩的提高要比西医专业的更多。此外,我们发现5分钟仅占课堂比例的八分之一,并不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也不会使课堂显得支离破碎。随访学生认为时间太长会让自己分不清重点,虽然也有同学意犹未尽,但是大部分同学觉得5分钟比较合适。

(二)对学生学习生理学知识的帮助

调查结果表明五分之四的学生认可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由于生理知识中有非常多的陈述性知识,并且这些生理学知识与学生的认知图式相关过少,尤其是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在高中是文科生,他们与生理学相关的认知图式几乎没有,因此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在课前帮助他们建立先验知识,寻找自己忽略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认知图式,对他们的帮助非常大。神经建构主义学习模型强调内在的主动性,只有内在认知图式的顺应与内化才能更好掌握学习内容。

(三)对学习主观态度的调节

人的主观情感与态度对学习的影响非常大,调查结果提示,我们设置的这个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理学的主观态度。先验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对相对沉闷艰深课本内容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会对熟悉的知识或者东西忽略不计,提不起兴趣,对完全没有交集的东西也会毫不理会,而那些了解了一点点的东西,人们最感兴趣。因此,先验知识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图式的真空带来的学习困难与障碍,调动大脑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神经科学学科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但是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给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神经科学理论直接转化指导教育实践是新的教学改革趋势。我们的实践证明神经科学的进展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当然,我们的尝试依然存在不足,比如我们这5分钟的内容如何满足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怎么能很好的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等仍不够完善。神经认知科学的进展往往只能是一种策略层面的指导,具体实践模式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加仙. 教育神经科学:创建心智、脑与教育的联结[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42-48.

篇7

人体神经解剖学和人体神经生理学是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的两部分内容,而神经生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所要学习的重要部分。解剖学关注的是正常人体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生理学部分则侧重研究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及其产生原理。一个是“骨架”,一个是“血肉”,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1]。心理学专业缺乏医学背景,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本专业的神经生理学教学内容,让这部分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怎么变革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神经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目的。本文就这些内容说一点肤浅的体会。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为本校新开设的专业,其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与人体神经生理学这两门课程整合为神经解剖生理学,该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由生理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完成,无教材,安排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26学时。目前,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兴趣不够。教师常常讲授比较难的结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感觉这些内容比较枯燥单调,很容易出现厌学,没有意愿去了解掌握这些知识。(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是紧密相连,很难分割的。部分学生未能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认为与专业课没有太多联系,上课考试仅为拿学分,不够重视。(3)不同教研室分别教学。教学任务由解剖和生理两个教研室的教师一起承担,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4)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神经科学和“应用革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心理学向认知神经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发展。如何看待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主题[2],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更多侧重于精神、情绪、精神疾病等方面[3-5],而非神经结构本身。

2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所做的一些实践

2.1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不仅具有一般院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同时还具有医药院校的特色,毕业生将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就业前景[6]。目前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无法突出心理学专业特色,授课教师对心理学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结合心理学专业特色[7-8],适当压缩了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学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拓展了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如增加了情绪的脑机制、脑的节律、性与脑、学习记忆、语言和注意等几大模块,既是神经系统研究比较热门的地方,也与心理学的专业特点紧密相连,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医学背景,为后续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调整授课方式

针对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遗漏,授课教师无法把控学生究竟学过哪些理论知识,以及由于解剖学知识较为直观,易于理解,而生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记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建议解剖学及生理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将解剖学知识点及生理学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先后顺序授课,先上解剖学,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后再上生理学,帮助学生对生理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并且可适当压缩解剖学课时而延长生理学授课学时,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点。

2.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的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采取了课后谈话的方法,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并针对性地实施了解决方案[9]。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教材,全部知识点由教师通过口述及PPT的方式传授,知识点又相对抽象复杂,因此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通过课前列举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例子及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知识点,效果显著。如在讲视觉、听觉章节前,通过一段有趣的影片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式提问[10]: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听到东西?从而引出视觉听觉的知识点。在讲授性与脑章节中,首先跟学生聊聊最近的明星恋爱、“出柜”等娱乐新闻,询问学生中有没有在谈恋爱的,然后询问学生:为什么相同性别的人有的喜欢男生,有的却喜欢女生?为什么热恋中的人会有强烈的幸福感,失恋又会让人无比悲伤?这些感受在我们的大脑中是怎样的机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大胆删减和心理学专业不太相关不必要的章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3小结

神经解剖生理学融合了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一方面,近年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其知识点更新加快,涉及领域逐步增广[11],仅仅依靠教材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医学生教学、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心理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授课时要紧密结合其专业特点,讲授和心理学紧密相关的内容,例如上述拓展板块的内容,当然像精神疾病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及性的脑机制等内容均有待于花费更多时间,将这些内容讲授给心理学专业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在此次教改过程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式可以加深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在后期谈话了解中学生较为肯定的。此次教改亦有不足之处,即教学内容得到改进,但是考核方式没有同步跟进。以后将进一步探索更合理的考核方式,并添加相关的学生更感兴趣、更符合心理学学科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谈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体会和教学方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89-90.

[2]俞国良,韦庆旺.比较视野中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5):136-143.

[3]郭玉琴,郝彩,李雅.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42-43.

[4]廖晓艳,李亚洁,蔡文智,等.美国精神-心理健康高级护理实践及建设我国精神-心理健康护理学科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3,27(1):13-16.

[5]赵娜,任凤龙.偏头痛并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82-83.

[6]韩永升,王训,程楠,等.中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神经心理学》的教学与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6):547-548.

[7]贾立敏,徐玉东,孔建,等.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5):458-460.

[8]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41(2):63-70.

[9]王巧真,王箐,刘永新,等.药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6,25(12):202-204.

篇8

目前,我国神经外科学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仍需神经外科学工作者不断努力,以获取更大的进步[1]。进入21世纪, 转化医学理念诞生,本文着重阐述了转化医学在微创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及经典神经外科3个阶段中的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微创神经外科是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将成为神经科学和神经外科临床之间沟通的桥梁。

1 转化医学理念

20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知识逐渐积累,医学的专业分化越来越具体,每个医学专业学科仅接触疾病的一部分。从事某一专业的医师很容易受其专业限制,忽视和割裂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医学问题。使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各自独立进行,缺少交流,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20世纪末提出的转化医学理念,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各自为战的局面,在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沟通桥梁,能够将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上新的治疗方法和诊断手段, 转化医学缩短了"从实验台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过程,推动了医学的全面发展[2]。

2 转化医学理念在微创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2.1微创神经外科是实施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 微创神经外科是沟通基础研究与神经外科临床之间的桥梁,是实施转化医学的技术平台。微创神经外科改变了传统颅脑手术的模式,利用脑功能监测系统和脑解剖定位系统,如微骨窗开颅、脑功能MRI导航、神经内镜、个体化脑沟入路( individually designed trans-fissureapproach)等,进行颅脑手术,从脑解剖保护提升为神经功能保护,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使颅脑手术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术中应用荧光造影( fluores-cence)技术,确定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切除术及烟雾病手术后的血管通畅状态;应用超声波对脑和病灶进行解剖定位;应用运动诱发电(motor evoked-potentia,l MEP)、皮质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mapping,ESM)和体感诱发电(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SEP)对脑干手术、大脑皮质和脑神经连续进行电生理监测,对手术操作可能损伤脑皮质功能时,及时进行预警。

微创神经外科正在向细胞水平发展,将实现治疗学的最大突破-基因治疗,用相对简便的方法治疗众多基因变异和缺陷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临床操作,实现自动操作、自动识别、自动调整,精确地完成各种操作程序。转化医学的理念将继续推动神经外科的发展。

2.2利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的研究方向

2.2.1神经疾患基因治疗 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仅是破译人类基因的密码,更重要的是在分子水平寻找治疗、预防疾病的方法。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称之为细胞分子神经外科。目前已明确为基因遗传病的神经系统疾病有Lesch-Nyhan综合征、溶酶体储存障碍(l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s)、Sandhoff综合征、Mucopolysaccharidosis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等。①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全部基因置换。该治疗方法用以矫正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病变,如酶的功能障碍等。应用全基因置换治疗酶的功能障碍时,要求神经干细胞能够充当基因治疗的载体,病毒载体系统能够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中无毒性长期基因表达,使用正常的等位基因进行基因置换,这样可有效地消除中枢神经系统中由于单个基因隐性突变引发的疾病显性表现。②脑肿瘤基因治疗。选择性表达毒性基因,这种基因能够引起肿瘤细胞的溶解坏死,抑制肿瘤生长,具有特殊的抗肿瘤效应, 杀灭肿瘤的同时不损害正常的脑组织。与传统肿瘤治疗方法相比,基因治疗配合手术、放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③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特定位置细胞功能的基因治疗。该方法用以恢复特定的神经细胞的亚细胞群在神经退化过程中丢失的功能。把病毒性载体介导的治疗基因转移到大脑定位置的神经细胞的亚群,对蛋白表达和基因转录进行严密的调节,可用于特定部位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恢复性治疗。移植基因改变的细胞或者胚胎性的移植物,产生特殊的生长因子或神经传输,恢复因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神经功能缺失,如Alzheimer病和Parkinson病的基因治疗。④脑卒中的基因治疗。脑卒中,导入治疗基因能够保护缺血损伤的神经细胞免于死亡,控制不同脑内炎性调节因子表达的基因。3~5w的基因表达有利于血管的生成和正常修复缺血性疾病,可以达到治疗目的[2]。

2.2.2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 神经干细胞的用途主要有: 充当基因治疗的载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及损伤的神经细胞的替代疗法。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中枢神经系统,替代因疾病或损伤而缺失的神经细胞,对于恢复神经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神经干细胞具有显著的特点,能够重复进行有丝分裂,产生大量子代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目前,医学上已经能够实现在人体外神经干细胞的增加,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增生能力,但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再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神经干细胞应用于临床的空间还很大。

2.3国内转化神经外科学现状

2.3.1基础与临床研究体系初步形成 转化医学提倡建立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与神经外科临床多学科的合作。以脑血管病为纽带,整合神经内科学、放射学等多学科,组建脑血病诊治中心,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与国外合作开展合作研究,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学术水平。

2.3.2建成微创神经外科平台 在国内率先建立微创神经外科平台的是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系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脑血管病、胶质瘤及脑认知功能的研究,取得初步成效,转化医学的优势初步显现。

3 结论

转化医学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能够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方法,我国的神经外科学工作者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微创神经外科这个技术平台,广泛应用转化医学理念,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现代神经外科学。

篇9

2精选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按照先行教学计划和规定时间,由一名教师对众多学生面对面讲授某学科知识,而这不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影响了教学效果。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医学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进行讨论研究。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将PBL教学法引入医学教育领域。PBL教学法逐渐受到各国关注,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在基础医学专业神经生物学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法,如在讲授帕金森病时,概念以常规方法进行教授,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以PBL教学法进行教授。首先指导学生针对这一疾病进行相关资料查询,安排学生汇总帕金森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和治疗等资料,然后分组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提炼。分析近年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笔者发现PBL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考试成绩。

3注重双语教学

在基础医学专业神经生物学教学中采用规范的双语教学,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及教师认为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英语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整体外语水平。由于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查阅文献和参加国际交流需要良好的外语能力,双语教学已是大势所趋。神经生物学涉及大量学科知识,内容繁杂。因此,神经生物学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而且还要发音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准确性。双语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中英文教学比例要适当,开始授课时,可先学习关键名词的专业英语,再学普通名词,让学生慢慢适应双语教学。对于重点内容,采取英文讲解、中文总结的方式,强化学生记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提高课件制作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抽象难懂的医学知识直观而形象。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课件中新的概念和名词后要加注英文,通过中英文对照,增加学生专业英语词汇量。课件文字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避免教学内容枯燥空洞。在图片的选择上,遵循直观易懂和动漫通俗的原则,努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整体问题分解化和静止知识动态化。在课件中插入相关视频,展示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在讲解突触传递时,可利用动画演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电位的过程,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讲解帕金森病时,通过视频播放帕金森病人和帕金森动物模型大鼠发病时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对该疾病有直观认识;在讲解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脑室分布图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脑不同断面图片以及三维立体脑旋转图,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篇10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首先要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不能“选边站”,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只有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人才沿着正确方向发展[1]。在授课时,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生爱听、听得懂的内容正是自己包括我科室其他同事研究的内容,所以才能讲得更亲切生动,才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

2在老教师“传帮带”下自觉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年轻教师,笔者有幸得到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的指导,受益匪浅。2012年,85岁高龄的陈宜张院士身体力行,全程为我校八年制学生讲授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笔者作为科室教学秘书,有幸全程旁听了大师的授课。老教授翔实丰富的授课内容、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大胆挑战前人的探索精神,是我们年轻教员学习的榜样。他用生动事例诠释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探求真理的态度,以科学史为主线,结合自身,介绍了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他亲自制作的所有授课幻灯片都体现出清晰简练的风格,反映了他务求实效的一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古人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听听其他学科优秀教员的授课,同样是提高授课水平的捷径。此外,校督导专家组在每次听课后给予的中肯建议及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的反馈[2]都能让授课者及时了解授课中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3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对临床医学、麻醉、生物技术、心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如何让学生“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呢?我们的体会是根据学校新版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专业定位来选取内容。第二学年学生已有解剖、生理、生化知识的积累,而神经生物学作为交叉学科,课堂讲授的知识容易与学生已有知识重复。讲授知识过浅,容易导致“炒冷饭”,使学生滋生轻视思想;讲授过深,容易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所以要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和适宜深度讲授知识。如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拓展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内容。对临床和麻醉专业学生授课时,注意从临床出发去认识一些相关的疾病;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增加新观点、新技术的介绍;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适当增加大脑高级功能包括情感和精神类疾病的知识及研究进展的介绍。此外,对长学制小班学生,采用专题讨论形式的PBL教学,并采用撰写综述和现场答辩的考核形式,不拘泥于课堂所授内容,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4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优点,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近年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通过师生双向选择,教研室对少数有兴趣、有热情、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安排JournalClub,从本科室研究方向出发,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如联系神经肽的发现和相关知识,讲解本科室开展的神经肽放射免疫实验;联系神经投射通路,讲解和演示组织化学实验和荧光成像;结合我校神经行为学开放实验室的特色,并联系认知和情感障碍相关知识,介绍和开展动物行为学实验。经过几年摸索和努力,我科室先后有多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在我校创新技能大赛中获奖。

5及时总结与改进课堂教学工作

这学期我科室采用新编教材授课,令人欣慰的是,根据全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临床、麻醉、心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对我科室教员的授课持赞同和肯定的态度,但同时问卷中也暴露出以下一些新的问题。(1)少数学生对于不同授课教员的教学风格较难适应,可能影响授课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下一步可加强集体备课,协调各位教员的授课内容,做到讲透神经科学的重要知识点,不重复也不遗漏,并尽可能统一风格。(2)有的学生反映讲授内容偏深、偏重研究进展、基础知识铺垫不够的问题。下一步将对相关知识加以铺垫、补充和完善,使学生既了解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又能掌握神经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3)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信息量大,学生印象较为深刻[3],但过多或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容易混淆学生的学习重点[4],影响学生的理性思维。下一步将对课件内容加以精练,突出重难点。

参考文献:

[1]由振东,王雪琦,曹莉,等.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2):39-41.

[2]刘冲,沈甫明,缪朝玉,等.青年教师药理学教学体会[J].药学教育,2010,26(3):46-48.

篇11

人体神经解剖学和人体神经生理学是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的两部分内容,而神经生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所要学习的重要部分。解剖学关注的是正常人体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生理学部分则侧重研究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及其产生原理。一个是“骨架”,一个是“血肉”,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1]。心理学专业缺乏医学背景,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本专业的神经生理学教学内容,让这部分课程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怎么变革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神经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目的。本文就这些内容说一点肤浅的体会。

1应用心理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应用心理学为本校新开设的专业,其人体神经解剖生理学与人体神经生理学这两门课程整合为神经解剖生理学,该必修课程教学任务由生理学教研室和解剖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完成,无教材,安排理论课20学时,实验课26学时。目前,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兴趣不够。教师常常讲授比较难的结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感觉这些内容比较枯燥单调,很容易出现厌学,没有意愿去了解掌握这些知识。(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是紧密相连,很难分割的。部分学生未能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认为与专业课没有太多联系,上课考试仅为拿学分,不够重视。(3)不同教研室分别教学。教学任务由解剖和生理两个教研室的教师一起承担,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4)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神经科学和“应用革命”的飞速发展,使社会心理学向认知神经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发展。如何看待心理学本身的研究主题[2],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更多侧重于精神、情绪、精神疾病等方面[3-5],而非神经结构本身。

2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所做的一些实践

2.1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不仅具有一般院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特点,同时还具有医药院校的特色,毕业生将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将获得更为宽广的就业前景[6]。目前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但无法突出心理学专业特色,授课教师对心理学专业知识也知之甚少。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结合心理学专业特色[7-8],适当压缩了解剖学及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学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拓展了一些新的学习内容,如增加了情绪的脑机制、脑的节律、性与脑、学习记忆、语言和注意等几大模块,既是神经系统研究比较热门的地方,也与心理学的专业特点紧密相连,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医学背景,为后续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调整授课方式

针对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或遗漏,授课教师无法把控学生究竟学过哪些理论知识,以及由于解剖学知识较为直观,易于理解,而生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记忆,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建议解剖学及生理学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将解剖学知识点及生理学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先后顺序授课,先上解剖学,让学生对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后再上生理学,帮助学生对生理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并且可适当压缩解剖学课时而延长生理学授课学时,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点。

2.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的问题,遵义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采取了课后谈话的方法,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并针对性地实施了解决方案[9]。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教材,全部知识点由教师通过口述及PPT的方式传授,知识点又相对抽象复杂,因此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通过课前列举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例子及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知识点,效果显著。如在讲视觉、听觉章节前,通过一段有趣的影片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式提问[10]: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听到东西?从而引出视觉听觉的知识点。在讲授性与脑章节中,首先跟学生聊聊最近的明星恋爱、“出柜”等娱乐新闻,询问学生中有没有在谈恋爱的,然后询问学生:为什么相同性别的人有的喜欢男生,有的却喜欢女生?为什么热恋中的人会有强烈的幸福感,失恋又会让人无比悲伤?这些感受在我们的大脑中是怎样的机制?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大胆删减和心理学专业不太相关不必要的章节,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篇12

帕金森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设想一下,当你的双腿颤抖着,不能如常人一般行走;当你用颤抖的手端起饭碗,“筷子会围绕着饭碗跳舞”,饭菜汤水呛噎得你涕泪齐下……那时,哀痛和无助,会一起涌上心头。这就是帕金森病,一个慢慢地、经年累月侵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行医近30年,诊治过的帕金森病人数以万计,请陈生弟教授来解读帕金森病,相信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记者:帕金森病是一种怎样的病?

陈教授: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2%。

人体约有几百亿个脑细胞,这些脑细胞主要承担并执行不同的功能。在人体中脑黑质存在一类多巴胺能细胞,它能特异性地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而它的功能就是调节人体的随意运动。帕金森病就是源于这类多巴胺能细胞的退化和变性,也就是这类细胞逐渐丢失和死亡。所以帕金森病主要表现就是运动障碍,常见症状有肢体静止性震颤(典型者表现为“搓丸样”运动),肌肉强直和动作缓慢;患者运动逐渐减少并变得僵硬。随着疾病发展,患者逐渐丧失日常劳动和生活能力。

尽管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还未明朗,但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帕金森病发病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约有不足10%的帕金森病人是有家族史的,他们的发病年龄一般较早,有帕金森家族史的病人其后代患帕金森病的概率也较正常人高。研究发现,人体中有七个基因的突变与帕金森病的发病关系密切。其余90%以上的患者没有家族史,为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后。环境因素在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中所占的比重似乎更大。环境毒素能够破坏杀伤多巴胺能细胞,多种农业毒素如鱼藤酮、百草枯、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及多种重金属如锰能够引起人类帕金森病症状。生活习惯与帕金森病发病也存在一定关系,多喝咖啡和绿茶有可能减少患帕金森病的概率,而肥胖、高脂肪饮食则概率增高。此外,年龄衰老也是帕金森病发病因素之一。

记者:帕金森病给病人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陈教授:虽然帕金森病在很长的时间内并不致命,但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肢体变得僵硬不灵活,行动越发迟缓,步伐变得困难,原来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变得越发难以完成,最终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卧病在床,而这一过程可以长达数十年。疾病过程中,患者心态会逐渐失衡以至于失去生存的勇气,这来源于其社会适应性的下降及心态逐渐偏离正常人群的轨迹。帕金森病患者中发生抑郁的比例明显较正常人群高,达30%~40%。

记者:如何早期发现帕金森病?

陈教授:尽管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为静止性震颤、强直和运动迟缓,但多数患者最早期症状并无特异性。有些患者抱怨一只胳膊活动不灵活,摆动减少;走路没力气;手不自主颤抖等等,这些症状多在情绪紧张时加重,往往容易被忽视。

随着疾病进展,多数患者出现震颤,震颤是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的最早期表现之一。这种震颤多从一侧上肢或下肢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肢体乃至头部。一侧上肢的震颤多是静止性的,即在手静止的时候发生,而且有特征性的如“搓丸样”动作。如果出现单侧肢体震颤的患者应该高度警惕早期帕金森病的可能。帕金森病早期表现还有肢体强直,与震颤一样,强直也多从一侧上肢或下肢开始,可以与震颤合并出现,患者会因此抱怨手脚活动不灵活,无法完成精细活动,疼痛,“抽筋”等。伴随疾病进展,帕金森病人还会逐渐出现运动迟缓,运动减少,姿势与平衡障碍等症状,表现为面部表情呆板,声音单调低沉,行走困难,转身困难,容易跌倒等,这些多提示疾病已进入中期。

其实“震颤”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很高,在神经科中另有一种称为“良性特发性震颤”的疾病,如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都可以引起震颤。所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旦出现肢体震颤和强直,活动不灵活,尤其是有帕金森病家族史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神经科就诊。

记者 :78.5%的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是什么原因?

陈教授:患者未能及时就诊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源于患者本身的疏忽。前面我们已述及帕金森病最早期的症状多不具备特异性,如胳膊痛、痉挛、行走无力,或是腿脚活动不灵活;加上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对帕金森病的知识有限,认识不够,警惕性较低,常作为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等而延误就诊时间,直到出现较为明显的震颤或运动减少,运动迟缓,强直,甚至极少数患者直到丧失日常生活能力方来就诊,错过了早期治疗时机。另一方面,帕金森病是神经专科疾病,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对它的认识可能较为有限,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患者。

记者:帕金森病治疗关键是什么?

陈教授: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全阻断帕金森病的发展。帕金森病的治疗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耐心的随访与评估,不断依照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药物种类和用量,这并非易事。

当前的治疗目的是控制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早期应用神经保护药物有可能延缓疾病进展。所以,帕金森病治疗关键是强调药物治疗为主,多种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康复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的原则是采用“个体化”、“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原则,以最小剂量、最少的用药达到较满意地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强调辅助治疗的重要性,如心理治疗,鼓励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保持良好的心态;日常功能锻炼很重要,鼓励患者适当运动,这对延缓运动功能恶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药物控制不理想或是药物副作用大而不能耐受的部分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治疗(DBS)与脑深部核团毁损治疗,术后辅以康复治疗,可使病人获得进一步的疗效。帕金森病人只要经过合理的治疗,都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能力,而且可以从事一定的工作。

结束我的采访,出于职业的习惯,脱口而出问陈教授“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陈生弟教授儒雅地微笑着:“其实作为神经科医生,最希望的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得到早期明确的诊断,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能够康复。我时刻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托。”

我们应该由衷地感谢,感谢这些“生命的守护者”,为了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和尊严!

(陈生弟教授每周三上午有特约专家门诊,以及不固定的特需专家门诊)

陈生弟教授

篇1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1242

国内刊号:11-2540/R

邮发代号:82-36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