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产业的特点

医药产业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产业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药产业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一产业由产业集中度指标所体现的市场结构状况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产业集中度所体现的市场结构都会导致较弱的产业竞争力。”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观点也认为,决定产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就是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决定产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产业市场绩效。而产业市场绩效是市场地位的集中体现,是较为综合地体现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产业集中度能直接体现产业竞争力。

一、医药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用来衡量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某一产业中市场份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程度。产业集中度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言的,它是判断产业内企业集中分散状况即垄断、竞争程度的指标。它一般是以某一产业中前若干家企业的某些指标的合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比重来反映。

目前一般用CRn指数来衡量产业集中度,由于CRn指标计算简单,直观易懂,获得所需资料容易,因而它在市场集中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CRn指标一般是以产业中最大的n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来表示。设某产业的销售总额为X,第i个企业的销售额为Xi,i企业的市场份额为Si(Xi/X),又设CRn为产业中最大的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则有:

利用这一指标,根据某产业的CR1、CR2,…CRn数值绘成曲线,可以反映和比较特定产业大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目前标准的CR4是计算前四位企业市场份额占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

医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在医药产业中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容易产生垄断,导致高价格和低产量,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此外,处于高集中度状态下的大企业由于很容易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对R&D以及品牌建设的投入缺乏动力,造成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而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容易引起医药产业内医药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医药企业不能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所带来的好处,企业组织内部效率降低,使得医药产业内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的状况,造成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因此,医药产业中适度集中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最具有竞争力。

二、江苏省医药产业集中度现状

伴随着医药企业的改制、兼并、联合、重组等,江苏医药产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江苏省现有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骨干作用日渐突出,主要经济效益开始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基地和园区建设使得产业集中度提高,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其中泰州、连云港和无锡三地的集聚效应最强。基地和园区内较好的研产结合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知名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由表1和表2可见,近三年江苏医药产的产业集中度都在20%以上,相对比较平稳发展,但有下降的趋势,和上海、广东和河北相比仍然较低。到2009年底,全省477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只有扬子江药业,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从2008年起只有1家。排在第一位的扬子江药业对江苏省的产业集中度贡献率非常高,占有绝对的比重和优势,销售额超出其他三家的总和,可见有发展突出的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发展不均衡。早在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美国制药业2000年销售前20名的公司占了美国药品市场份额的82%,其中前10名占了61%。从世界医药市场结构看,2000年世界上前1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制造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

三、基于集中度的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以产业集中度为基础,从研发、品牌、人才和政府四个方面对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构建一个基于产业集中度的医药产业竞争力模型(见图1)。医药市场的垄断程度以及市场内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企业的R&D活动和品牌建设密切相关,从而影响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医药人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对R&D活动与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上,他们通过创新、管理、学习实现所在企业的持续发展。最后,政府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制定和实施医药产业政策,促使医药企业充分利用人才、加强R&D活动、加强品牌建设,更重要的是政府能够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

1、R&D

研发能力包括技术引进能力、消化吸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业结构的变化要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资源条件、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经济政策等,产业结构升级就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R&D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因其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规模经济的作用显著。通过各种形式的兼并和重组集中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医药产业实现适度集中,少数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上投入越多,就越容易研发出新药品,新药品销售收入的贡献就越大。产业内的优势企业通过新药研发实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增强了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往往占整个销售收入的15%~20%。罗氏制药每年将全球销售收入的15%投入新药和诊疗体系的研发,德国拜耳制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8%。江苏省新药的研发经费支出从2004年的4.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7.74亿元,不仅增长迅速,且在全国各省市中一直名列前茅,但总体上仍存在R&D投入不足的问题,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仅为3%,和世界上一些医药跨国公司占销售额15%的研发投入相比明显不足,新药研发能力薄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R&D的投入是影响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加大R&D投入是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人才

人才作为第一资本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经济特征赋予了该产业“大研发、小生产、大营销”的产业链特点,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对于医药产业尤为重要。产业内的优势企业依靠人才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发挥了人才的辐射作用,提升了整个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2009年,江苏医药产业中进入百强的企业有16家,其中扬子江药业销售额在全国名列第五,居江苏之首,在江苏进入百强的16家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象扬子江药业这样的大企业更有能力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促进企业在研发和销售方面取得成功。一个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几家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吸引行业中的高端人才,从而取得研发、生产、营销上的成功,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分散的小企业却因为资源有限、管理不规范、人才意识薄弱等原因不能招揽到优秀的人才,从而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

3、品牌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外部体现,在一定条件下,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比有形资产更大。经验表明,大企业往往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烈的品牌意识,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品牌建设,所以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往往更容易形成知名品牌,同时,一个产业中形成几个名牌产品恰恰是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医药产业生产特殊的商品,因其关系民众的身体健康,相对于其他产业药品品牌的作用尤其重要。

江苏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涌现出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恒瑞药业、康缘药业等一大批知名医药企业,产品品牌中也出现了扬子江药业的护佑、经前平颗粒,先声药业的必存、恩度、必奇,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等一大批国内驰名商标。江苏虽然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名优产品,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的产业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其中,新药研发仍以仿制为主,特别是化学药品97%以上为仿制品。原料药品种老化、附加值低,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中药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中药现代化起步较晚,两效、两小和两方便的产品较少,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医药企业技术开发的主要形式基本属于模仿或仿制,品牌优势没能凸显,从而限制了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4、政府

由于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和消极方面,客观上要求政府在产业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政府对产业经济发展发挥职能作用主要通过市场体现出来。政府对医药市场的作用表现在:为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监督医药市场保障其正常运转;实施导向性的医药产业政策引导医药市场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区域集聚已初具规模,南京“药谷”、中国(泰州)医药城以及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5个省级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一谷、一城、五园”的格局。在产业集中上,江苏省政府重点支持扬子江药业集团、济川制药、苏中制药等企业率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通过规模企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带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医药大省,江苏除了要为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挥监督作用,对产业内的部分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产业集中度为基础,从研发、品牌、人才和政府四个方面对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海,卫陈.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

[2]韩娟.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李建青,黄泰康.提高我国制药产业竞争力之探讨[J].中国药业,2007(18).

篇3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c)-013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biomedical industrial cluster resources support force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 in seven re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resources, service resources,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labor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weight assignment,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is the greatest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llowed by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then resource capital, and the remaining four kinds of resources have a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index weight of enterprise and market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higher than the index weight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shows that Jiangsu Province has advantages in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medical industry.

[Key words] Entropy method;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ource support force;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u Province

S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制药水平的迅猛发展,医药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科学技术引发的巨大变革。伴随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入,生物医药产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是世界上最具投资潜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我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已建成22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1]。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际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类型因素的促进或阻碍[3]。有学者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知识溢出和政府作用三种因素的制约,并进一步指出政府是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影响最主要的因素[4]。此外,也有学者将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金融、科技、产业和其他因素[5]。国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中发现,知识溢出对集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高校、研究院所以及技术工人是最重要的助力[6]。不论何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有机高效结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协同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才能最终较好的实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7]。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理论认为,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多种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合力进行推进,包括物质、社会、服务、劳动、政府政策、资本等在内的7种资源,资源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最终协调促使了产业的迅速发展[8]。为此,本文从资源角度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和浙江省,利用熵值法对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评价,并且对比分析两省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之处,最终得出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9]。

1 研究方法

1.1 熵值法

在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过程中,熵值法是较为常用并且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在权重确定时,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熵值法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指标的作用效果和价值[10]。对于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而言,统计数据满足熵值法进行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文使用熵值法对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进行分析评价[11]。

熵是对信息无序状态的度量,通常而言,熵值越大,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高,反映出的信息效用越小;反之,信息的熵值越小,表明信息的无序程度越低,其所反映的信息效用值越大[12]。

1.2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

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各项社会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各项资源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它是对产业与某种资源之间协调作用的客观反映[14]。它强调在一定经济和空间范围内,产业通过利用空间范围内的一切资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5]。此外,资源的协调发展也是其关注的方面,不仅考察产业发展的区域内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协同,同时也需要区域内资源在多领域的互相配合,最终实现各子系统在时空上、数量上使资源支持力系统协同或协调发展的协调。因此,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反映社会、政策、资金等多种资源的整体作用效果[16]。

2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重要理论支撑是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的评价体系模型[17],包括物质资源(A1)、社资源(A2)、服务资源(A3)、政府政策资源(A4)、劳动资源(A5)、资本资源(A6)、企业级市场资源(A7)共7个方面,并且包含17个二级指标,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与实际建设情况,对于难以直接测量的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分成可测量的具体指标,共计25个三级指标。本文中评价用指标体系见表1。

3 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浙江省统计年鉴》以及《江苏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利用熵值法,进行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浙江省分析结果见表2,江苏省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2和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资源支持力前3位的是政府政策资源、企业及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对于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源(A4)的影响最大,权重分别为0.3027和0.2901,其中,国家政策的影响更大,权重分别达到了0.1732和0.1846。表明了国家政策支持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导作用。在国家政策资源支持力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政策的影响力大于省(市)政策大于地方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性特点。

企业及市场资源(A7)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影响次之,江苏省在这方面的权重大于浙江省,达到了0.2487,表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的企业数量、规模和药物医药市场的开放性等优势较浙江省突出。同时也体现出医药企业数量、规模和医药市场占有率对于我国各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规模化效应和集群效应

资本资源(A6)对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物质资源方面的比重分别为0.1743和0.1653,其中境内资本权重大于境外(含港澳台)资本。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以境内资本投入为主,有待于进一步吸引境外资源,从而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更快地与国际接轨。

其余4种资源支持作用较小。社会资源(A2)和劳动资源(A5)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较为相当,浙江省的服务资源权重高于江苏省,其中中介机构的作用高于文化资源的作用;江苏省的劳动资源权重略高于浙江省,人力资源的权重高于科技资源。在物质资源(A1)支持作用中,浙江省和江苏省的权重分别为0.0342和0.0311,其中,区位条件权重较大,表明区位条件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

4 建议

通过上述的分析发现,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政策、资金以及企业和市场的资源作用最大,因此,为促进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 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政府政策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给与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将会极大的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政府可以在企业产业园区的入驻、原材料、设备的购置、人员配套等多种方面提供有力的条件,设计良好的科研人员技术、产品开发平台,促进企业生产研发的积极性,强化政府职能,在项目审批、环境评估、规划协调等方面提高办事效率[18],从而营造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研发、生产、销售规范、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4.2 着力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因此,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设多是政府进行投资和引导,应当尽快的建立和完善融资环境,通过建立较为完善、规范、系统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相应的风投基金,引导更多的风投企业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多方面的资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19]。

4.3 着力培植龙头企业

产业的发展需要骨干企业的推动和支撑。目前,浙江省和江苏省内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企业。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应当注重对代表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对于在生物医药技术有较强研究基础、研发实力、初具规模的企业,应当重点给予支持和帮助,在企业产品市场地位、竞争力、产品营销、管理等多方面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引导企业进行多种模式的整合,使得企业能够向着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迈进,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实力[20]。

4.4 协同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关系

江苏、浙江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政府、资金与企业三者的协同促进。政府可以通过科技基金、项目基金方式服务、扶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入一批实力强劲的生物医药企业,增加园区内合作竞争氛围。利用政策优势,运用财政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贷款支持,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申菲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 尹宝坤,陈玉文,黄伟.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1-3.

[3] 石岭.基于GEM模型的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4] 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8):900-904.

[5] 吴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6):83-87.

[6] Audretsch DB,Feldman MP.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J]. Am Econ Rev,1996,86:630C640.

[7] 翁志明.杭州余杭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

[8] 席晓宇,朱玄,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支持力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4):375-379.

[9] 曹阳,朱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创新网络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7-10.

[10] 霍增辉,张玫.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12):10-13.

[11] 王建军,刘敏敏,王习.产业集群资源支持力评价――以青海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4(3):198-203.

[12] 朱喜安,魏国栋.熵值法中无量纲化方法优良标准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5(2):12-15.

[13] 徐韵,邱家学.医药制造业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熵值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22-24.

[14] 李薪.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5.

[15] 潘霄.基于AHP和熵值法的中小医药企业灰色综合信用评价[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16] 王小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17] 吴楠.生物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65-67.

[18] 赵腾,刘立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分析与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2,49(12):1049-1052.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医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此为契机,吉林省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形成了教学、科研、设计、生产相结合以及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制剂、医疗器械、药用辅料、药用包装和制药机械相配套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打造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而在发展的同时,吉林省医药产业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不足和问题,阻碍了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分析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的策略,对加速发展吉林省医药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投入现状

1、人力资源。目前,吉林省医药产业人力资源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长期存在影响发挥积极性的束缚机制,造成缺乏学术研究、自由表达的空间和选贤举能的竞争环境,而且随着老一代新药研究人员陆续离退,年轻研究人员流失严重,使得吉林省科技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并不是太高。

2、物力资源。吉林省医药工业企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吉林省医药企业GMP改造认证步伐位居全国前列。早在2005年全省通过GMP改造的企业已达220家,占企业总数的82.4%,其中有120户企业是整体通过GMP认证。全省大中型企业及骨干品种已全部通过药品GMP认证,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当年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98%以上。在2000-2005年这五年时间里全省医药企业GMP改造累计投资约80亿元,平均每户企业改造投资3600万元。

3、财力资源。针对医药行业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吉林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积极支持,适时适量的“输血”,给与医药产业提供了强劲财政动力。从2008年开始吉林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设立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搭建了医药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已为省内近30家企业开展贷款服务,额度近10亿元。在政府“输血”的同时,上市医药企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吸纳外来资金几十亿元,也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创新能力现状

吉林省依托省中医药科学院,从省级医药产业专项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支持组建了省公共医药创新服务平台;组建了省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室等10个研究开发实体;认定了11个医药领域省级科技创新中心。构建起系统的省级医药创新体系。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已有37户医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各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1/3。

二、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缺失,潜伏危机

人力资源特别是其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医药产业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医药企业向高水平迈进。吉林省医药产业中民营企业较多,且多为家族式管理,缺乏引进高级管理人才的机制和策略,不能着眼于企业长足的发展。按约翰科特教授提出的企业家应具有懂现代化技术、懂现代企业管理、有国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思维和统计方法进行现实现察、分析和研究发展战略的能力这一标准来衡量,可以说吉林省医药企业缺乏有经验、有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像总经理、厂长这样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开放意识淡薄,限速发展

目前排名世界25强的跨国制药公司已有20家在我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了产业竞争实力。而吉林省医药行业却开放意识不强,吸引外商能力较弱。吉林省医药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数量偏少、档次偏低、规模偏小,缺少与国外医药大企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影响了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合作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像医药这样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来说,其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更是明显。

(三)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竞争力不强

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在省政府的推动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国外大型医药公司的新药研制投入占销售利润的15%-20%,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不超过3%,而吉林省的大多数企业还不到1%,研发投入不足,使吉林省医药企业出现“二多二少”的现象,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从而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规模效益低下,缺少龙头企业

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重复性生产多,必然导致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规模效益相对较低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从而消减了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全省医药企业中,大型企业不足10%。这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不高的现象直接导致行业排头兵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拉动作用与辐射作用弱,“火车头”作用不明显。2007年全国医药企业资产总额按集团排序,进前30名的只有“敖东”和“修正”2家;总资产按企业排序,进前50名的吉林省仅有4家,即“大成”、“敖东”、“修正”和“东宝”;进全国前500名的仅17家。可见,吉林省医药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品种重叠,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缺乏规模效益,竞争力较弱。

三、加速发展吉林省医药产业的对策

(一)改善人力资源现状、提升发展速度

根据医药产业的技术先导性和知识密集型特点,在发展的医药产业的过程中要迫切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在高级技术人才方面,政府应将医药企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作为一项专门工程列入科技发展计划,设立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专项经费,支持本省科技人员国内外学习交流,鼓励科技人员来吉林省落户。此外,企业自身也可以通过将成果、知识、技术作股投资,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来吸引科技人才;采取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或者是短期合作的形式来解决专业研发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可以采取联合办学,或委托培养本企业所需的科研、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定向人才。

在技术工人方面,针对吉林省目前熟练技术工人较缺的状况,应当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战略重点来加快发展,省政府应制订适当的鼓励政策,动员各级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大力兴办职业技术教育,为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输送大批高质量的技能型从业人员。

(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化发展

努力以各种灵活方式促进与国外同行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中外合资的外贸企业,并授予非公有制企业以外贸进出口权。努力创造条件把省内一部分制剂加工能力转移到国外去,实行带料加工,开拓国外市场。同时,要把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放在首位,特别要优先支持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优先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合作。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制定医药产招商引资项目指南,定期吉林省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重点做好国外跨国公司的引进工作;充分发挥吉林海外同乡会、留学生的作用,吸引、鼓励海外新移民带医药技术、成果、资金来吉林创办企业。

(三)利用技术创新,助推产业发展

吉林省技术创新现状决定了药品研究要“仿创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主动争取利用国内外科研资源,紧紧依靠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与国际大型企业和科研中心交流合作,改进原有的技术和产品。同时重点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中成药生产技术、生物制药创新产品等关键技术和相关非专利药物产品。

政府部门继续做大做强公共医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室,完善全省医药创新体系,并指导、帮助企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引导企业逐渐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四)打造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医药企业多、小、散的问题是造成目前吉林省医药产业的规模不经济,影响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吉林省应该加强医药产业积聚,努力打造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兼并、联合、参股、收购等资产重组的方式和手段,促使产业资源流向优势企业,通过工业之间、工商之间、商商之间的“强强联合”,建立一批以国有大型医药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的大公司、大集团,形成吉林省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同时强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进行分工合作,大企业以名牌产品把与之相关的小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促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冬梅.我国制药产业技术进步战略的区别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4(12).

2、陈萦.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05(11).

3、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医药行业十五规划[DB/OL].

4、陈来成,李雪英.加入WTO后我国民族医药业发展的新思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11).

篇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b1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选择

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地理群聚现象对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意义。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物医药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成本高昂、风险大、周期长、投入资金大、技术环节多。一个成功的生物医药技术产品一般要用20年才能完成商业化。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机制和竞争利器,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如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了产业的创新链。创新链中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具有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提升医药企业竞争力。医药企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相互交流和学习机制,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的注入。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实现人才、技术、基础设施和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整合。并通过打造一定的产业特色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实现利益共享。

在美国医药产业中广泛存在着产业集群。如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等生物医药集群,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带动全美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国内也出现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现象,发展势头迅猛。根据集群的特点分为: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以天津、西安为代表;二是利用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中成药为主、东北地区中西医药结合、沿海东部地区的海洋药品;三是依托密集的国家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医药产业工业园,主要分布在科技基础雄厚、有众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可见,国际国内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内在需求,产业集群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

二、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1、药材资源丰富,具备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地貌类型复杂,蕴藏着3,970多种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占全国品种数量的75%,居全国第二位;家种药材产量居全国第7位,野生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11位;且鄂西素有“华中药库”之美誉,神农架有“药国”之称。

2、医药科研力量雄厚。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研究机构众多,研发机构有58家之多,科研人员4,0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2家部属研究试验基地、8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17家医药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整体医药研发力量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

3、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湖北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78家,通过GMP论证企业269家。拥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如武汉健民、马应龙药业、人福药业等8家上市企业,以及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中药老品牌“健民”、“中联”、“马应龙”等。

4、生物医药园产业聚集区逐渐形成。湖北省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源泉,以现代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为重点,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湖北省先后开发建设了关南、南湖、葛店、沌口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武汉江夏“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2009年9月,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的批复建设,是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对来讲,湖北省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起步较晚,产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比较薄弱,如核心技术及其研发能力、创新型及创业型人才和企业、风险资金普遍比较缺乏,主要问题如下:

1、多、小、散、乱的行业格局。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低,大型生物科技领军型企业仍然比较缺乏,中小企业居多,且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大、中、小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集聚力不够强。集群内缺乏龙头企业发挥牵引和吸聚作用,缺乏重量级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由品牌带来的无形价值较为有限,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集群发展产生制约。

2、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较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湖北省生物医药企业总体上技术含量偏低。企业在研发上的投资额远不能与国际国内大企业相比及,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大多数企业还是通过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拥有自己专利技术的企业很少。

3、产业链条的协调性较差,技术成果产业化受阻。生物医药集群内企业间关联度不高,技术开发者之间的联系松散,在创新网络和共享关联组织群中缺乏有效的整合,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合作效率。一些科研成果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产业链条的下游,从而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依然存在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深度不够等问题,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缺乏,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4、缺乏具备比较优势的自有特色。从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定位来看,集群内产业链同化,产业模式雷同,缺乏合理规划和分工。产业模式的同化和产业领域的重叠必将导致园区间的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出现问题,各种项目重复建设,资源严重内耗、产品的同化又导致市场竞争力的缺乏、影响生物医药园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影响竞争优势的形成,因而失去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布局的重要目的。

5、支持技术创新的产学研体系和产业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湖北省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众多,但产学研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无法吸引和敛聚培育技术创新的优势知识源和技术源,科技创新氛围不浓,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仅为25%,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的打造滞后,对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薄弱。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的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核心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是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服务;公共平台则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医药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鉴于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湖北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其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强产业要素的整合和规模集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具体可以从产业集群的区位和要素聚集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三个方面来着手: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位模式和要素聚集模式。应充分考虑湖北省所具有的生物医药资源、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依据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集中突出打造优势产业,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可以突出生物资源区域优势,如光谷生物城将其半径延伸扩大到神农架和鄂西北这些享有丰富药材资源的地区,为研发和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突出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发现,围绕一簇关键技术,沿着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途径来培育产业集群,如光谷生物城可以集中突出生物工程、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突出特定的领域和市场,将符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企业有机结合,如庙山医药产业园突出以滨湖双鹤为主体的大输液生产基地,和以马应龙为主体的中药外用药生产基地的建设,而后者又可以围绕如中医药种植、中间体加工、中医药保健和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横向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集群。

2、从产业集群角度整合科技力量,开拓产业创新模式。生物医药集群的最为关键和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科技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即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在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下使科技的产生、传递和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

其一,应积极吸引和培育科技创新的优势知识源和技术源。生物医药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生物医药科技园区要想发展壮大,不仅要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集团的进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吸引和培育技术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大海内外公开招聘科技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团队建设,在人才引进和联合培养方面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创建良好宽松的学术气氛和创新环境,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以此培养和造就一批达到前沿水平的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人才的集聚会不断衍生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又能不断吸引投入该领域的资本和研发机构的入驻,如此相辅相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

其二,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横向分工和集聚效应。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生物医药技术大多从基础学科中衍生出来,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源,而企业则是其中的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前提。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围绕生物制药、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科技计划及政策引导,建立企业与中科院系统、重点大学实验室的战略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搭建各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对于科研力量雄厚的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而言,从集群角度整合科技力量对于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管理和服务模式。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协调功能,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进政府统筹制定全省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做好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矛盾协调等组织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打造高效的政府服务和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营造有利于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环境;其次,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除了拥有核心产业之外,还应构建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样才能将集群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推动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新创企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庙山医药产业园在园区设立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与武汉生物医药基金等风险投资和金融机构结成战略联盟,为入孵企业和项目提供完善的资金平台,扶持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孵化器还成立了新药开发CRO机构,接受企业委托进行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通过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加速了园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有效整合了各方专业优势形成了集群效应;再次,生物医药产业对资金的巨额需求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绝大多数医药企业无法通过自有资金投入实现投资―盈利―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而需要外部资本的大力介入。因此,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多元化省级创新创业投资平台,积极吸引政府、金融、民间等多种资本参与,拓宽引导资金来源,探索发展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制,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四、结束语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特征,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尤其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研发、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等过程的实现,严重依赖于生物医药研究机构、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表现在地域空间上则是机构、企业集聚的趋势和结网的特征。湖北省应充分发挥生物医药科研、产业和资源领域的优势,系统设计并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合理地规划和定位生物医药产业,选择适当的区位模式和要素聚集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增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逐步完善集群产业链,以促进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开幕式上,于文明、武翠英、包玉梅、穆晓森和丹东市委书记戴玉林一起为“辽宁省满族医药工程研究中心”、“满族医药生产基地”揭幕。“满族医药生产基地”和“满族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开启,标志着满族医药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满族医药产业将蓬勃兴起。

继两年前召开的首届论坛之后,满族医药国际论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学者对满族医药的关注。据了解,在上次论坛取得的各项成就的基础上,本次论坛的特点之一,是充分肯定了满族医药项目的重大意义。挖掘、传承、保护、发展满族医药,势在必行。特点之二,专题报告内容丰富,讨论议题颇有新意。实践证明,深藏于民间的偏方验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之发扬光大,必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次论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级领导和中外同仁。他们有的发来信件表达对满族医药的关注;有的寄来论文,予以发表。参加本次论坛的国外专家、学者有来自日本广岛大学的仲田教授、日本东西药局的猪越教授及日本星火产业株式会社的专家等共计18人,以及来自德国的Ursula Schumacher(舒秀兰)博士,来自孟加拉国的Syed Ahmed Patwart(艾哈迈德)先生及俄国、韩国等5国的专家学者。

记者看到,在本届论坛上,辽宁省经信委蔺晓刚副主任的《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为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宋玉荣高级工程师的发言,从民间满医到满药特点,从满药理论到满药产业化,勾画出了满族医药产业化的宏伟蓝图。邢嵘教授研究复方木鸡颗粒抗肿瘤作用机理多年,她的研究成果,使千百年来民间习惯用药的“土方”,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认证,为推动了满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仲田教授的论文,从全新角度对复方木鸡颗粒抗癌机理给予验证。猪越教授、尹有宽教授、杨世勇教授、林忠义院长等发表的论文,对民间惯用的复方木鸡颗粒、加味八珍益母膏的疗效,用现代方法给予了验证。这些研究成果,扭转了人们习惯中所说的“传统医药只知治病,不知为什么能治病”的思维定式。这些研究成果,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医药的研究已经走进了现代化的层面;让我们感觉到了民族医药现代化的进程又前行了一步。

篇7

1.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1医药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250.24亿元,同比增长28.2%。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医药生产企业达13家,占全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0%,过5亿元的有3家,占全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80%。这对于扩大我省医药产业规模作用显著。

1.2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在哈药集团、仁黄药业等龙头企业带领之下,黑龙江省已具有比较完备的医药生产体系。2010年,黑龙江省30户重点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95.6%,成为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哈药集团完成产值占全省医药产业产值的42.2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分别占全省医药产业的58.86%、47.35%和50.85%。

1.3技术创新能力日益提高

多家医药生产企业已经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打造出黑龙江省特有的医药品牌。如哈药集团目前拥有“哈药”、“三精”、“世一堂”“钙中钙”等四件中国驰名商标,创全行业及东北三省之最。哈药集团还创建了生物工程、抗生素、药物制剂、现代中药、OTC药品及保健食品、动物疫苗及兽药等六个方面的技术平台。

1.4北药资源丰富

据统计,黑龙江省有中药材物种856种,其中植物类818种、动物类34种、矿物类及其他类4种,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系张广才岭地区。我省也已经形成以黄芪、刺五加、丹参、满山红、熊胆、苦参为主要原料的抗炎、抗毒、抗衰老等系列产品。因此,我省开发北药的独特优势,使其快速叫响北药品牌,加快医药产业多元化的发展速度,也迅速提高了医药产业的品牌特色和市场化水平。

2.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现行药品监管法律仅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除此之外,还有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关于食品等产品管理的特别规定》等十几部法规。但医药产业对人类健康关系重大,这就决定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2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在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市场结构高度分散导致其产业规模不大,难以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由于缺乏有效创新活力的竞争结构,使得医药产业经济产出质量低。很多医药企业没有明确其在医药产业链中的位置,导致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发展存在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现象,不仅降低医药产品的质量,更导致医药产品结构水平低,使得黑龙江省医药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中受到严重制约。

2.3自主品牌缺乏和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目前,在黑龙江省市场上流通的国产药品(中医药除外)基本都是非专利药或者仿造药。医药专利严重缺乏和医药生产企业资金不足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医药企业自主研发新药的过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素,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又弱,就加剧医药企业以仿制国外产品为主、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的现状。目前黑龙江省具有研发中心的医药企业不足30%,这导致2010年黑龙江省医药发明专利只有150个,实用新型专利仅50个,外观设计专利仅6个。

2.4医药流通体系尚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市场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有效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假劣药品和虚假违法广告屡打不绝。加之某些地方政府部门纵容,使违法乱纪和偷漏税款冲击正常的交易秩序,挤占或掠夺商业利润。医药销售终端环境差,市场不规范,尤其是医院拥有着处方权的绝对垄断优势造成了以药养医、零售药价高涨的局面。

2.5缺乏完善的产业园区

虽然利民科技医药园已建成,但是黑龙江省依然还有很多医药企业分散在各个地区,没有一个完善的医药产业园区为其提供地域上的有利条件,导致其得不到规模化的发展。更何况,黑龙江省的医药企业普遍自成体系,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导致上下游企业资源得不到合理分配,产生不了带动相关行业协同发展的联动效应。

3.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制度

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医药产业得以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为了发挥法律法规制度的这一作用,我们应做到:首先建立健全药品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其次健全医药产品广告监督管理机制。第三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及时信息提醒广大患者及患者家属不要上当受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违法药品广告的药品做出停止在区域内销售的行政措施等。

3.2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医药企业应结合政府的力量,通过自上而下的渠道进行结构化调整,建立自身竞争优势。大医药企业之间的兼并会给中小医药企业造成巨大的兼并压力与示范效应,这就迫使类似规模或者更小规模的医药企业主动寻求合并或者兼并,从而能加快医药企业的重组进程,达到扩大产业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医药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医药产品的差异策略和特色经营策略实现对自身的合理定位。即医药企业要找准自身在集群产业链条上的点,然后把这个点做深、做精、做强。从企业战略上更要关注医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集群内部过度竞争的问题,而且也能够不断优化整个集群的产品结构。

3.3培养自主品牌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医药企业的自主品牌数量有限,自主研发能力弱。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做好这三步:第一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医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其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吸引国内外著名的科研院所来黑龙江省设立研究中心,建立与国际医疗水准接轨、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营的医药研发机构,为医药企业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更好的研发平台。第二加强科技建设,加快医药成果落户。建立黑龙江医药科技园,鼓励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黑龙江医药科技园就地转化,将黑龙江省变成国家医药前沿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成果产业化重要基地。第三鼓励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新产品、新技术。

3.4健全医药流通体系

促进医药流通企业兼并合作,实现流通企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简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医药流通企业赢利能力。其次促进医药销售终端专业化,明确划分服务对象、目标市场和盈利点,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用平价药房价格优势,引导零售药价向正常水平靠近,促进平价药房向一般药品零售企业转变,建立一个扁平化、规模化医药产品零售体系。

3.5建立北药产业园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北药巨大优势,蕴藏丰富野生中药材资源。在此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依托符合国际规范的北药产业园。同时进行中成药、生物制药、保健品、化妆品研究生产,健全医药产业相配套的市场完善医药产业园区。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立项项目“黑龙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系列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8

1引言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产业属于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领域,世界70%左右的生物技术成果应用于医药领域。近1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从国际现代生物以及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成功经验来看,产业空间集聚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化,培育新型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生物医药行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品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生物技术产品或其他的商品,从研发到产品转化周期长,除了经历生物技术产品必经的3个阶段即理论研究、中试和产品规模生产之外,它上市前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临床试验包括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临床和一个审批周期要比一般商品长得多的审批过程。从产业发展本身看,该产业具有独特的以下特点。

2.1高技术性

生物医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为例,上游研发技术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以及基因的克隆、导入及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整个过程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特征也体现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方面,要求有一批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2.2高投入

还是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1亿~3亿美元左右,创新一类产品一般是3亿~ 5亿美元甚至更高。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这又需一大笔资金。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备仪器的配置及GMP厂房的建造等方面的投入相当大,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

2.3产业化周期长

这是生物医药产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从基础和应用成果的研究和开发到中试和规模生产再到产品投放上市的整个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阶段、多主体。生物医药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在美国,一个全新化学药物的开发平均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而技术难度更高的生物药品,开发时间周期要高于一般的化学药品。

2.4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存在较高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产品开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通常仅有5%~10%。另一方面,“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厂家激烈竞争的焦点。若被他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前期开发则全盘落空。可见,新药的市场推广过程也存在着高风险。此外,还有技术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等。

2.5高收益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的产业。产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一般一种新生物药品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因此,“抢占创新研发,抢占专利产品和抢占市场份额”形成新的焦点。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高回报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信息产业8.1%的两倍,也远高于7%的计算机产业。

3集聚因素变化分析

3.1产业链的重心发生变化,研发创新作用强化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由于医药的研发、实验各个阶段不可或缺,成本不可减少,只有加快销售才可以实现利润,所以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体现在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在产业链中占有重点的地位,而创新的源头在产业链的上游,因此产业链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等特点,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及资源互补的目的,如传统制药企业与生物科技公司、传统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与政府实验室、大学等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进行新药研发活动等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另外,将部分新药研发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合同研究机构(CROs)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一道“风景线”,因为它可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加快新药研发的步伐并有助于减少新药研发的成本,由此使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实质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链式结构。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的实现也不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而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扩散。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把持住研发和营销渠道这样的双重驱动,推进产业链的形成,加快产业集聚。

3.2风险投资成为产业的重要基础

生物制药投资回收期长,开发过程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产品寿命周期太短,开发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此外,各国对生物制药过程都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政策,政策层面的变动会给生物制药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需要资本市场来分散投资者风险,风险投资是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动机。有效的资本运作是生物医药产业成功的基础,是推进产业集聚的基础。

3.3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平台成为产业的推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维系技术优势、保护贸易利益、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决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驱动来推动的。因此,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程度往往高于其他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技术产业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这些环节需要将集群内的不同企业、组织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性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不仅需要有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专利机构、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更需要有能为孵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组织协调功能。

3.4知识溢出效应成为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以三种方式产生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才溢出。首先,技术溢出。可通过明显的技术优势如技术发明、创新能力、专利和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等技术转移,从而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了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模仿,产生溢出效应。其次,知识溢出。知识作为产业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通过知识扩散产生溢出效应。最后,人才溢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掌握技术的人员的流动可以带动技术的流动,将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产生溢出效应。显然,技术、知识和人才是生物经济增长的源泉。

3.5政府干预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政府政策对集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需要对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加以监管,例如发放新药证书、GMP认证等程序。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为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政府机构的改革使得新药的批准时间缩短,制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参考文献:

[1]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8):900-904.

[2]顾在浜.大连市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校报,2014(37):269-274.

篇9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但医药产业仍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年均递增速度达到10.6%。2003年国际医药市场的总销售额只有4300亿美元,到2010年已增加达7000亿美元以上。在北美、欧盟、日本形成3个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三大药品市场的销售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87.7%。药品销售多年来一直呈稳定增长势头。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7.1%,日本达6.8%,拉美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除日本)和非洲为11%。目前排名全球前50名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新型生物药物开发中,化学小分子药物份额保持在80%上下。2000年以来,美国医药产业的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08年尽管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研发费用仍达652亿美元,同比增长3.16% 。国际医药产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和重组,增强了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市场的实际控制力。

在我国,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制造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销售网络,2009年制药总产值已突破10000亿元大关,2007年以来医药工业保持年均递增15%~20%的增速。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目前可生产原料药1500种,产量达到110万吨,且有多个品种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如青霉素、维生素C、土霉素等约占全球产量的50%~65%。出口比重超过40%,占全球原料药贸易额的1/4。我国的原研产品青蒿素,在国际上疟疾高发地区被广泛使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的产量,也都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但从产业的角度看,我国医药产业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制造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生产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另外因投入不足,尤其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对新药的创新开发能力较弱,难与国际较强同类企业比肩和抗衡。近年来行业研发投入的比重平均为1.02%,新药生产能力仅占药品总量的10%。

二、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情况

1.医药创新的分类

(1)仿制创新。仿制创新药的研发主要是运用一些公认、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已有的装备和材料,研发出“价廉质优”的产品,实践中表现得最多的是集成创新。仿制创新主要是通过制备工艺的创新,突破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最终获得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且制备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和生产环境较好的工艺路线。目前,国内很多仿制药物通过技术创新,已经达到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2) 改进创新。改进创新的主要特征是运用一些公知、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避已有的专利保护,发明和制造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专利新药。由于这类新药的作用靶标没有改变,临床风险较小,且是确立临床应用的成熟产品,因此研发成本相对较低。但这类新药拥有创新专利权,其创新程度大大提高。

(3)原始创新。是新药创新研发的最高级别。它以大量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或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利用发现新的病因学机制建立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并加以应用。制造出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物。这类新药研发投资大、耗时长,收益大但研发风险高。当前国际新药研发新宠是植物原料药,中草药的研发及产业化已成为热点,植物原料药开发不断涌现。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具有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新药研制的重要途径。

医药研发的三种创新模式中,仿制创新属于初级阶段,创新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其占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原有成熟药品资源优势,对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条比较简单易行的创新渠道。

2. 国内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概况

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目前在创新方面主要集中在仿制创新与改进创新。在原始创新阶段,药物研发外包企业主要做的是新药研发的药物合成及优化合成路线和工艺的工作,这是新药创新最费时耗力的核心研究层面。国内药企一般通过低成本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以相对低廉的合同定价和优质的研发服务吸引海外医药巨头的订单合同,帮助其完成合成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这种创新研发过程中,最终的药物知识产权属于合同发包方,即海外医药公司,参与创新研发的中国药企无专利享有权,即使你的合成方法和工艺非常先进,具有极高的创新价值,也不能在专利中分得一点点份额。

三、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南京拥有众多位居全国前列的的科教和研究优势资源。高校众多,学科基础雄厚,研发力量强大,人才资源突出。市域内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1所名列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前列的国家“985”和“211”工程知名高等院校,拥有14名两院院士,7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去年以来江苏省还引进海内外97名国际生物技术产业领域杰出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南京进行创新创业。南京大学建设了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中国药科大学建立了国家级的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围绕新药开发,江苏在全省范围内还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的新药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和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等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了符合国际新药创制流程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体系。

2.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1980年南京市只有12家医药制造企业,2008 年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已达100多家,且有60多家已通过GMP国家认证。198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不足一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7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 % ,超过南京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空间布局上,目前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浦口、栖霞(新港)、鼓楼三区,浦口和新港生物医药产业园、鼓楼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已成为南京生物医药发展的“根据地”。新港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生物和中西药制剂,浦口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方向为抗感染、抗癌和生物基因类药物。浦口生物医药园还是第一家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从制药、包装以及医疗器械相互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南京新港生物医药园已成为省级三药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和新药研发基地,目前已有50家医药生产企业进驻。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

四、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探索

1.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带来1000多亿元的新增医保支付能力,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极大发展空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突破,也大大加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步伐。同时,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也增加了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现实可能性。南京在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方面具有区位、人才和先发优势,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全球医药产业布局正面临新的大规模调整。面对激烈的竞争,医药公司出于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的考虑,把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中的非核心试验部分通过合同方式交给其他有能力的研发公司和机构来完成。目前作为高端服务业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CRO)已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预计2014年全球CRO市场将会达到3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人力成本是医药研发成本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在医药研发外包中的竞争优势变得十分突出。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力成本相对低廉国家已经承接了大量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而中国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日益受到国际医药公司的青睐,使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与日俱增,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医药研发产业链的成熟。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公司大多从事于仿制药和原料药的生产,由于资金力量薄弱和成本承担能力有限的原因,新药研发一直是国内医药企业的软肋,严重制约了国内制药产业的发展。理论上新药研发的主体是医药企业,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极弱,研发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承担,这种研发体制急需改变。当前还普遍存在着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医疗机构的协作不够,产、学、研结合形成“双赢”意识不强,各医药企业间的分工合作、错位发展不到位,新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医药创新研发的意识比较薄弱等主要问题。

3.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1)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整合完善现有医药产业园区的资源,打造医药创新孵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选择发展低污染、低能耗和高附加值配套原料药、重要医药中间体;发展新型药用辅料和关键制药装备,积极推进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产业发展。

(2)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努力按照国际制药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整合材料、化工、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展大品种药物的原料药工艺优化技术、重要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制备技术,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技术等科技攻关,加强智能化药用发酵装置、节能高效提取纯化装置、一体化制剂装置生产线等关键制药工艺装备的产业化,打造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原料药、中间体、药用辅料、生产装备等制药工艺产业链,构建立足我国、面向全球医药制造业辐射的制药基础产业集聚区。

篇10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99-04

生物医药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科技产业,是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契机,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集聚了328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从2001~2005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以28.8%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短短十年内,3平方公里的张江药谷内已集聚了32家研发中心、42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和12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累计已达到210家。2005年突破40亿元,达到44多亿元,生物医药产值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30%,生物医药是张江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最有活力的产业。探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对于提升上海自主创新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相结合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见图1)。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进入壁垒高,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高收益、垄断性等基本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文化的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企业是为药品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的供应者,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行业协会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

从空间形态和内外联系两个方面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①高度集聚性。从空间形态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表现为大量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Cooke,2001; Feldman,2003)。Coenen等学者提出用生物技术企业的数量、生命科学家的数量、每年用于研发投入的风险资本、大型制药企业每年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资金等指标来衡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育程度(Coenen,2004)。

②网络互动性。互动性则是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强化的前提。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产业能级的提升。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垂直维度上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十分活跃,信息、技术、人才、资本交流十分频繁(Martha Prevezer, 2001; Zucker/Darby/Brewer,1994)。同时,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严重依赖产业链建设。化工企业、中间体企业、原料药企业和制剂企业、包装及辅料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配套是维系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强劲竞争力的前提。研究机构、企业、相关服务机构空间临近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非正式交流网络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这种网络并不是契约式的,而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人际信任、自愿的结网行为。这种水平的、非等级化的合作更容易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非编码化知识的传播,使得知识和技术在集群成员之间流动,激发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曾刚/文,2004;王辑慈,2001)。

③资源共享性。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巨大的特点,而区域专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信息、设备等要素条件的共建共享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风险。孵化器、信息、培训、研究开发、融资担保、政府行政审批等便捷化服务对中小规模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评价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政策等外部条件的支撑。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上较好,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大、服务功能完善,但资本市场的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弊端,影响了集群的发展。

2.1 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生物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得企业的严重依赖于外部投资。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建立时间不长,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对风险资本需求大。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主要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投资机构来融资。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对张江生物医药企业的资助额度逐年增加。2005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87家在孵的生物医药企业中,有16家得到中央和浦东政府的资助。2006年59项新药开发项目获得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共计1 477.9万元的资助。政府无偿资助促进了企业发展,受到企业好评。但单一政府资助并不能满足生物医药研发项目对巨额资金长久发展的需求。

张江高科技园区内复旦张江医药公司等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得到政府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张江高科)的支持,但民间风险投资极少,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风险投资仅为10万元(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加上产权交易和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体系缺失、创业板资本市场尚未设立,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建立。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狭窄,股东资金、商业贷款、个人借款、国外借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根据国外经验,一项生物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前、中、后期的资金需求比例为1∶10∶100(王琳等,2005)。而浦东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而对于中、后期研发的风险投资不足,导致张江许多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产业化的进程。

2.2 优惠激励政策多,但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享有很多优惠激励政策。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市政设施、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科研开发项目得以优先进入张江,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也进一步向张江集聚,新药快速审批、行业协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优势明显。

新药研发周期长、耗费大、存活率低,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才能形成“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浦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创造知识产权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制定完整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方面着力不够。在实地调研中,许多企业抱怨张江知识产权服务少,导致他们难以有效地开展研发创新。

3.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机理

3.1 科研机构密集,但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

临近研发中心是生物医药企业获取智力资源和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与国外许多地区不同,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不是围绕大学和科研机构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一片田野上通过政府引进知识机构等方式而着力培育起来的。现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霍尼韦尔、诺华、和记黄埔、罗门哈斯、日本荣研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以及21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所组成的研发创新体系,它不仅涵盖了新化合物、新功能基因、新作用靶点的发现,还包括了从新药筛选到安全评价、临床研究、工艺研究、中试放大整个新药创新的全过程。此外,位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含药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药工业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也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张江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智力场”,但它们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张江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张江本地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更多地与母公司联系,而并不与张江园区内的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虽然跨国公司的入驻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本技术人才,但技术壁垒使得张江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地。从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化脱节等原因,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园区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氛围还尚未形成。

3.2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有待优化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催化剂,而且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张江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发展,现已拥有行业协会、法律和财务咨询机构以及临床服务等服务机构,孵化器的功能逐步完善。在扶持园区中小创新企业,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台已为艾滋病、肿瘤、内分泌等领域14个项目的药品注册和申报提供了专业技术服务。法玛勤医药科技公司作为政府服务功能的延续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实验场所(孵化单元)、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服务(公共实验室)和新药申报、临床研究服务(CRO)等一系列技术服务以及工商注册、税务、法律、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商务拓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中介服务。但以政府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存在着后续建设乏力,资源整合、功能优化不到位的情况,产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孵化场地、技术支持、孵化资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并着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张江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孵化基地的建设面积达 16万平方米、设有45个生物及化学孵化单元,引进项目单位已超过120家。平台的公共实验室与超过20家园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服务关系,已有技术测试项目超过500个。

张江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化服务平台、设备共享网络等张江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软环境。但是,由于不同主体的职能和目标不同,在投资方式、资源建设、资源供给、质量监督、共享协调与评估、后台管理等方面的运行机制都不同,导致技术服务平台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功能空放、仪器设备闲置,急需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见表1)。

4. 小结

随着项目的大量引进、企业的高度集聚,使得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药谷”的品牌效应迅速提升,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模块组成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

从企业所处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价值链的几个环节来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研发功能是最突出的,集群内有37.3%的企业以研发为主、27.6%的企业以提供咨询等服务为主、19.9%的企业以物流销售为主、15.2%的企业以制药为主(摩立特咨询报告,2005)。从新药研发的若干环节来看,从早期的靶点发现等基础环节,到中晚期的临床阶段,介入的企业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集群内的企业更多的是从事前期的研发环节,尤其是有一部分企业承接跨国企业的研发外包业务,而介入到后期环节的企业不多。

张江的产业化能力不强,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上游生物技术的发展,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中上游生物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技术至少落后了15年以上。造成张江生物医药的产业化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产学研合作不足、上游和下游工程科技人员比例不合理、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不足等方面。据实地调查,张江上游研究成果转化成为生物技术产品的比例还不到0.5%。2006年本地开发的一类新药中只有一个在上海金桥实现了产业化,其余的技术成果都流入外地产业化。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垂直联系、水平联系较弱,与发达国家的制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的频繁合作相比,张江生物医药的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技术的一方――大学、科研机构及生物技术企业与拥有资金的一方――制药企业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往往出现科研成果转让到外地实现产业化,而本地的企业却在集群外寻找合作伙伴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本地资源的浪费和集群内的网络关系松散,影响了创新资源整合的效率。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大规模引进高校、研究机构、知名跨国药企而逐渐形成的,集群的外推力很强,但内动力不足,基础研发实力较强,但持续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不足。为了加快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迫切需要在引进风险资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整合公共研发资源、强化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网络联系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0371033)部分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资环学院.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研报告(上海 2006年)。

参考文献:

[1] Cooke P. Biotechnology Clusters in the U.K.: Lessons from Localisation in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Science[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17).

[2] Feldman M, J Francis. 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Region: The Cas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apitol Region Biotechnology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3,(11).

[3] Coenen L, J Moodysson, T Bjorn. Nodes, netwoks and proximities: On the knowledge dynamics of the Medicon Valley Biotech Cluster[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4, 12(7) .

[4] Prevezer M. Ingredients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7).

[5] Zucker L, M Darby, M Brewer.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Birth of U.S. Biotechnology Enterprise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4:4653.

[6] 曾刚,肖勤.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J]. 中国产业集群,2006,(5).

[7] 王辑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篇11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4-0193-0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长期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整个制药行业生产平均增长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长速率。然而,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还是处于较落后状态。目前存在的产品结构、创新能力、工业布局等方面的问题都将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医药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使我国由世界医药大国发展为世界医药强国,本文就此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对我国医药产业进行研究。

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 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及其理论。1966年,雷蒙德・弗农为研究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基于M -Posner的“技术差距”理论,提出了“生产-出口-进口”的全球产业发展模式[1]。在假设国际供需平衡的前提下,依据产业从工业发达国家到后发工业国家,再到开发国家的顺次转移现象,将产品生产划分为导入期、成熟期和标准化期三个阶段。

后来,经过学者们的探讨和总结,使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各个分支的纷争和融合中逐步走向成熟。产业生命周期(Industry Life Cycle)是指一个产业从初生到衰亡,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厂商行为(特别是进入和退出行为)的改变过程。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借生物学概念来描述单个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的理论,是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逐步演化而来的,是生命周期理论在产业经济学中的运用和发展[2]。现在一般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导入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它通常用一条位于以销售收入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的坐标中的具有S型的曲线表示,该曲线包含产业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四个阶段。当产业处于导入期时,企业数目小,产值比重低,管理不完善;当产业处于成长期时,该产业的产出在整个产业系统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也日益体现;当产业处于成熟期时,技术趋于成熟,市场需求缓慢扩大,市场容量相对稳定;而到了衰退期,技术落后,需求萎缩,产出减小。

2产业生命周期曲线

2.1产业成长拟合曲线

要确定一个产业究竟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是相当困难的。国内外许多学者选用拟合曲线分析法,利用特征值的变化范围来确定产业的生命周期。

我们选用皮尔曲线进行分析,皮尔曲线是1938年比利时数学家哈尔斯特(P. Fverhulst)提出的一种特殊曲线。后来,生物学家皮尔(R. Pearl)和瑞德(L. J. Reed)两人把此曲线应用于研究人口增长规律,被称为皮尔曲线。皮尔曲线是根据观察样本具有皮尔曲线变动趋势的历史数据拟合而成的一条曲线[3]。

皮尔曲线的数学模型:

yt=L/(1+ae-bt) (1)

皮尔曲线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对称的S曲线。即yt的值在开始时缓慢地递增,当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其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出现迅速增长的趋势,但在高速增长一段时间以后,增长速度又逐渐慢下来,最后使曲线不断接近水平渐近线(饱和水平线)y=L。

2.2产业成长阶段的定量划分方法

设yt是产业系统的产量(或企业数量、产业销售额等)等特征变量,参数L代表的是产业系统中产量增长的饱和值,b为增长参数。

假设医药产业是个永续行业,当t∞时,产业将最后缓慢地进入成熟阶段,本文不作医药产业衰退期的研究,即只考虑上升曲线,不研究下降曲线。曲线的拐点将出现在曲线方程的二阶导数和三阶倒数为零时。因此,通过推导可得出产业系统的产量(或企业数、销售额等)等特征变量的成长速度曲线和基本演化曲线及阶段划分(见图1,表1)。

2.3模型参数估计和曲线拟合方法

2.3.1线性回归

对方程(1)进行变换取对数,得:

ln[(L-yt)/yt]=lna-bt (2)

令:Y=ln[(L-yt)/yt], A=lna

则方程(2)转化为线性模型:

Y=A-bt (3)

方程(3)包含了三个参数L、a和b。若L已知,则方程(3)为普通的线性方程,可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出参数A和b的估计值,最后通过适当的转换,得出回归曲线,因而问题的关键转换为怎样确定L参数。

2.3.2模型参数L的估计方法

估计模型参数L,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拐点法、三点法和四点法等。这里主要采用拐点法[4]。

通过找出实测曲线(即用实测数据序列在直角坐标系中所绘的平滑曲线)上斜率最大或由凹变凸的点来确定拐点,由此估计L值的公式为:

L=2ym (4)

在方程(4)中,ym 为实测曲线上斜率最大的点的y值(令此时t=tm)。

然而,要找出实测曲线上斜率最大(或由凹变凸)的点(tm, ym)实际上是较困难的。现在讨论如何通过实测数据来确定ym。如dy/dt≠0,且t的增量|t|很小,则有dy/dt≈y/t。

这就是说在实测数据序列中,当|t|很小时,可由y/t来估计实测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比较各点处(除第一个点外)的y/t,则最大y/t所对应的y值即为ym,再根据式(4)估计L值。

2.3.3非线性回归

非线性回归过程可以获得皮尔曲线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无偏性估计。利用SPSS软件,所采用的算法是Levenberg-Marquardt法。运用此法进行迭代时,必须利用上面方法先给出模型中各参数的初始值,即对于皮尔曲线模型,参数L的初始值可用拐点法取得,参数a、b可用线性化回归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值作为初始值,如此可以提高迭代的速度。

3我国医药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拟合

3.1数据的获取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至2008年中国医药产业的数据对中国医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进行分析(见表2)。

3.2数据的处理

估计值L采用拐点法,取2008年的数据,得:L=7 875×2=15 750。

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参数估计值,R2=0.97,回归方程的估计值均通过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线性回归拟合曲线: Y=4.57-0.24t

通过计算得出a=96.4,b=0.24,以此值作为初始值,利用SPSS软件,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得出R2=0.994,可见非线性拟合精度较高。

我国医药产业成长曲线为:

yt=1 640 854/(1+7 390e-0.20t),式中t = 年份-1990

饱和值L=1 640 854,拐点值为L/(3+)=346 757,根据产业成长阶段划分的特点,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形成期。

由模型知,我国医药产业已经形成,并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生产成本较高,市场占有率低,销售缓慢成长。当一个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具有如下特点:该产业符合社会的需要,能为消费者所接受而获得生存的空间;该产业生产已经进入商业领域,具有一定的规模;该产业具有专利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

4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生命周期的建议

产业生命周期是具有阶段性的,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方面条件均成熟,自然进入产业发展的下一阶段。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全球经济形势、环境、战争等,既有外部影响因素,也有内部影响因素。各要素之间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有表层影响因素,也有关键动力因素。综合分析,产业发展主要由技术、市场、资源、企业和政府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关键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全面协调好各要素,才能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Agarwal R,Gort M. The evolution of markets and entry,exit and survival of firms[J].Rev Econ Stat,1996,78(3):489-498.

[2] 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修订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58.

篇12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对我国赢得国际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竞争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面临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投入少、创新水平低等严峻现实。产业集群作为当前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形式,其技术创新密集、规模经济突出和知识溢出等特征能够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集中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相关智力机构在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归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规律以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在技术创新和进步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目前或在将来必将占据领先或核心地位的技术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尤其是具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创新的速度,而且是产业最强劲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产业集群自身也具有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波特,2002)。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或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有关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能够使相关企业和部门共享集群内市场、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收益,且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必须形成协同竞合的关系,即通过上下游企业整合的有序生产关系,辅之以相关市场和科研院所的推动及智力支持的发展和共享作用,产生关联合作和创新上的优势,能够在集群内部产生创新驱动和知识溢出等效应,以获取单独生产所没有的额外收益(李扬、沈志渔,2010)。与此同时,产业集群能够利用创新驱动的优势,实施生产和经营的差异化战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系统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以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上下游企业配套关系完善以及集群发展能够生成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技术竞争的时代背景中以及国家政策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

1. 技术先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以决定能否抢占价值链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也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集群内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机构的交流合作能力和产学研的结合能力同样有更高的要求。

2. 互动紧密性。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便是地理集中,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这一特征被明显强化,更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柔性竞争机制,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更为明显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形式各样的合作机制(刘志阳、姚红艳,2011),例如共同建立专业的供应链、合作开发高效物流系统、成立促进科研创新开发共同投资基金等。

3. 发展传导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会不断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不仅通过集群内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增强研发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还会形成知识由集群内部向集群外部传播的溢出效应,形成“内外两条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二、 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 珠海市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介绍。生物产业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更是生物产业中一大重要分支。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珠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在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上都远高于国内大多数省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是珠海目前规模最大、产值最高、配套最为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994年,香港医药厂商联邦制药将进入内地市场的目光投向了珠海,经过两年的市场开发,在珠海开始投入建设第一个生物制药厂。1998年,联邦制药在三灶的工厂建成,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耗资1亿多元。联邦制药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全方位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包括粉针、片剂、口服液、胶囊、冻干),之后联邦开始了急速的扩张过程,迅速占领了国内以“阿莫新林”和“阿莫仙”为代表的消炎成品药市场。受联邦制药迅猛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市场业绩吸引,珠海本地以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开始逐步向三灶镇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规模和产值进入了快速提升期。三灶镇政府此时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开始以政府为主导逐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1999年,三灶成立了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提出要加快生物制药企业的引资开发和本地生物企业的创业发展,积极打造医药专业镇。在此基础上,2002年利用珠海市政府专门规划的2.5平方公里土地将原有的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整合成为三灶镇生物医药科技园,进一步提出建设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省内领先的“生物医药谷”。在三灶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势头下,2007年8月,三灶以4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获得广东省生物医药专业镇称号,这标志着三灶正式走上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道路。与此同时,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始终坚持以产业升级快速发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分别在同年的10月和11月获批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何锬坡,2007)。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以集群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经济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历史和现状为例,论述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企业、政府和智力机构等主体各自发挥的作用,归纳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是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产业主体之间形成合力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最后提出要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对我国赢得国际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竞争产生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面临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投入少、创新水平低等严峻现实。产业集群作为当前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形式,其技术创新密集、规模经济突出和知识溢出等特征能够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本文以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为例,集中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相关智力机构在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各自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归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的规律以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群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在技术创新和进步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目前或在将来必将占据领先或核心地位的技术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尤其是具有地理集中性的产业集群,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加速创新的速度,而且是产业最强劲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时,产业集群自身也具有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波特,2002)。产业集群是指某一产业或相关上下游产业的有关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能够使相关企业和部门共享集群内市场、基础设施和研发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收益,且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必须形成协同竞合的关系,即通过上下游企业整合的有序生产关系,辅之以相关市场和科研院所的推动及智力支持的发展和共享作用,产生关联合作和创新上的优势,能够在集群内部产生创新驱动和知识溢出等效应,以获取单独生产所没有的额外收益(李扬、沈志渔,2010)。与此同时,产业集群能够利用创新驱动的优势,实施生产和经营的差异化战略,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系统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以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上下游企业配套关系完善以及集群发展能够生成未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集群。在技术竞争的时代背景中以及国家政策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征主要有:

1. 技术先进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直接影响市场竞争力以决定能否抢占价值链的核心部分。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也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集群内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机构的交流合作能力和产学研的结合能力同样有更高的要求。

2. 互动紧密性。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便是地理集中,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这一特征被明显强化,更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柔性竞争机制,不仅仅体现在企业“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更为明显的是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形式各样的合作机制(刘志阳、姚红艳,2011),例如共同建立专业的供应链、合作开发高效物流系统、成立促进科研创新开发共同投资基金等。

3. 发展传导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会不断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不仅通过集群内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技术转移和知识传播,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增强研发能力,降低创新成本,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还会形成知识由集群内部向集群外部传播的溢出效应,形成“内外两条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二、 珠海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 珠海市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介绍。生物产业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更是生物产业中一大重要分支。珠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珠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史悠久,在产业产值和企业数量上都远高于国内大多数省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是珠海目前规模最大、产值最高、配套最为成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1994年,香港医药厂商联邦制药将进入内地市场的目光投向了珠海,经过两年的市场开发,在珠海开始投入建设第一个生物制药厂。1998年,联邦制药在三灶的工厂建成,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耗资1亿多元。联邦制药成为中国境内第一个全方位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包括粉针、片剂、口服液、胶囊、冻干),之后联邦开始了急速的扩张过程,迅速占领了国内以“阿莫新林”和“阿莫仙”为代表的消炎成品药市场。受联邦制药迅猛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市场业绩吸引,珠海本地以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为代表的制药企业开始逐步向三灶镇聚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规模和产值进入了快速提升期。三灶镇政府此时注意到生物医药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其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开始以政府为主导逐步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1999年,三灶成立了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提出要加快生物制药企业的引资开发和本地生物企业的创业发展,积极打造医药专业镇。在此基础上,2002年利用珠海市政府专门规划的2.5平方公里土地将原有的金海岸生物制药科技园整合成为三灶镇生物医药科技园,进一步提出建设以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省内领先的“生物医药谷”。在三灶镇政府的积极推动和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势头下,2007年8月,三灶以4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获得广东省生物医药专业镇称号,这标志着三灶正式走上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道路。与此同时,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始终坚持以产业升级快速发展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分别在同年的10月和11月获批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何锬坡,2007)。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 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 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

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国家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 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2.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 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 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

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国家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 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研究。

(1)企业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性因素。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有利于企业有效避险。生物医药产业的最大特点在于,生物医药产业是利用尖端生物技术生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高新科技产品的产业,以医药改进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只有持续进行生物医药的研发并有能力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在病理上卓有成效并在市场中适销对路的药品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王冬梅,2009)。而生物医药的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后期市场开发充满不确定性。相比于各个企业单独进行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能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路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还有利于集群内企业相互交流技术进展和创新知识,并能够有效形成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集群的创新升级。亿邦、民彤、金鸿等集群内的企业已自发共享彼此的生产、人才、科研、信息、设备等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

企业的示范效应,由外源性企业带动向内外结合互动发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刘志阳,程海狮,2010)。香港的联邦制药自1998年7月建成投产以来,十多年来总投资8亿元,到目前为止,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增至17个,员工1 429名,2010年产值32亿元、税收15 115万元,成为三灶乃至珠海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当初三灶生物医药产业正是在联邦制药这一外源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迅猛的发展势头的带动下形成了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珠海经济特区生化制药厂等一大批当时的国有企业受到利润的吸引竞相向三灶的联邦制药周边聚集,以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规模经济,形成当时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创业经济开始发挥作用,在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以汤臣倍健、润都制药和安和生化等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创业企业,与集群内原本外源性企业形成了内外源良好互动发展的局面。

(2)政府行为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能够通过提供适合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软件环境,有效降低作为卖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搜寻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魏剑锋,2010)。三灶镇政府作为引进投资,规划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能够最大限度的为落户企业提供用地、税收、科研等方面的支持。作为珠海生物医药产业主体区域之一,三灶科技工业园自1999年开始实施特殊的产业倾斜和扶持政策。落户三灶科技工业园的医药企业可同时享受中国经济特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广东省发展医药产业的三重优惠政策,以及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能够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通过建设为集群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中介组织,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为集群的形成和扩大有效减少障碍。

其次,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核心,能够有效创建区域创新系统,通过引入大学、科研院所,建设高新企业“孵化器”,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市场等,为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灶镇政府引入了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与两所大学共同设立17个产学研实习基地。

(3)智力机构是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形成的辅因素。大专院校作为集群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三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以医药和化学、生命科学见长的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两所著名大学毗邻,为园区内医药企业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特别是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国家级生物实验室的启用,为生物医药产业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基地,大量医药企业以及相关人才、资本集聚,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目前三灶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三个模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模生产”为上下游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三灶镇还积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建设鼓励和支持建设相关研发机构,目前整个三灶镇已建立国家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综合实验室1个,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技术专利76项,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5个。

三、 以集群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律与政策思考

1.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成规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强调在市场需求基本涌现,必需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初步具备的基础上,吸引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进入,以其为核心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大批企业进入与创业扩大集群规模相结合,辅之以工业园区的设立培育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在培育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相关智力机构的辅助发展也必不可少。

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中,需求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源泉,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市场化靠拢,集中发展那些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吸引优势企业的进入。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在于这些新兴产业未来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或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现阶段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看它们必然仍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在企业作为产业核心部门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发展的同时,还需要作为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和资源的积极推动和投入才能够将产业尽快导入成熟期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力量。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往往是掌握着核心或高新技术的企业集群,企业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决定创新发展的前景与高度,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因此技术和人才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之一,更是产业集群突破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要素的简单组合的瓶颈,成为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产业集群内主要智力机构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为集群提供先进的可供商业化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知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集群形成和演化过程。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08。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08。

存入我的阅览室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作者简介:张耀辉,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2-04-08。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平台及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相关辅助机构的素质是产业集群能否提升创新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以政府为主体和协调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减少制度障碍,积极引入更多的科研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创新辅助机构,实现集群内企业产学研高度紧密结合,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2)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完善人才扶持和培养政策。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产业集群能否占据市场竞争主要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当鼓励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为根本,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为辅助,重点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和高新技术。此外,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才,必须注重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均衡发展,鼓励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才对接,实施梯度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提高现有企业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3)利用整体协同效应,完善集群配套关系。集群的整体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内企业的上下游配套关系,这是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能否获得持续性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基础上,注重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间的协同效应,在继续引进新兴产业企业时要注重均衡战略,在鼓励创新创业时要注重适当的政策倾斜,注重培育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企业,争取在集群内形成完整的集生产、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延伸产业链以做大做强,形成多层梯级产业系统并促其优化升级,使其形成地区优势和特色亮点。

参考文献:

1.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李扬,沈志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规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0).

3.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3).

4. 何锬坡.联邦领军生物医药谷.珠海特区报,2009-06-28.

5. 王冬梅.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

6. 刘志阳,程海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培育与网络特征.改革,2010,(5).

7. 魏剑锋.搜寻成本、制度安排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产业经济研究,2010,(1).

8. 何锬坡.规划瞄准产业集群.珠海特区报,2009-09-25.

9. 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10,(11).

10.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43).

篇13

北京医药产业陷入政策性困境

北京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上游生产要素持续涨价导致医药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影响了医药行业发展外,更主要的是医药行业的发展陷入了政策性困境。换句话说,当前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产业定位始终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在历次医改中“只重医不重药”,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中忽视了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不尊重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先后出台了一些不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医改失去了最根本的物质保障基础,造成前几轮医改基本上不成功,并直接导致医药产业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医药产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医药产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不相适应,这与国家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有直接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政府始终没有明确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未能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相反,在设计历次医改方案或推出相关政策时,存在“重医不重药”的现象,医药产业始终游离于医改体系之外,医药企业利益被忽视。医药企业不仅没有从改革中获益,反而承担了一部分改革成本,使医药行业利益受损。在经历了一次次改革、调整之后,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医疗与医药市场出现许多不规范行为,公众的用药安全也面临许多威胁。

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常常被简单的归结为药价虚高、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表面因素,其实深层原因,还是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偏低。目前,我国政府对医药健康投入仅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7%,而发达国家普遍达到40%以上。投入不足,导致医疗机构被迫走向市场。这种医疗体制与完全市场化的医药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协调,而医疗机构在医药流通市场占有绝对的强势垄断地位,为保证缺血的肌体能够运转,医疗机构只能向医药企业抽取血液,必然导致“以药养医”机制的形成。而政府对医药生产和流通又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医药市场同质、低效竞争,由多家生产同一药品的企业竞争有限的医院市场,必然导致带金营销、医生回扣等现象的产生。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直接导致医疗服务领域出现“看病难”、“看病贵”。

目前,涉及医药产业管理职能的部门有十余个,行业管理、药品目录、药品定价、招标采购、安全监管、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等职能分散于各个部门,如药品定价权力在发改委,新药审批权力在药监局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容易导致医药产业政策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有些政策甚至相互矛盾,有些根本就不利于行业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的生存。如近年实行的药品降价、招标采购等政策,目的是想降低药品价格,解决“看病贵”问题。但是,因为号脉失准,这些政策并非对症下药的良方。“看病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药价高,而是由于医生垄断处方权、“以药养医”机制、政府对医疗机构“供血不足”等,导致对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逐利行为正向激励的结果,是一系列不合理、不配套、不协调的政策共同作用结出的恶果。

又如医保政策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的矛盾――医药创新风险极大,在美国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也只有1/10。在中国,新药研制成功并不意味着很快就能上市。因为新药很难进医保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即便进了医保目录也未必能收回投入,因为新药的保护期短,只有5年时间,成本尚未收回,就可能被别的企业以较低代价生产出的仿制药所替代。

同时,我国药品定价政策中“原研药”与“首仿药”存在不合理价差问题。国际上没有“原研药”的概念,只有专利药和通用名药之分。专利药保护期一过,就被称为通用名药,在市场上与其他仿制药一视同仁,不再有什么特权和优惠政策。而我国将这类药物定名为“原研药”,规定其享有行政保护、新药保护、特殊定价优惠等待遇,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也享有特殊政策。即使该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已经过期,甚至有的并未在中国申请专利,也享有政策优惠。按规定,原研药与仿制药可以有合法的价格差距,其中针剂上的价差率不超过35%,在其他剂型上不超过30%。而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的药品定价远远突破了国家规定的价差率。最典型的就是德国拜尔公司的拜阿司匹林,其专利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过期,但在中国仍享受着一系列的特殊待遇。一片拜阿司匹林的定价,是相同疗效国产肠溶阿司匹林的15倍,而医疗服务领域由于利益驱动更愿意开价高的“原研药”。目前,我国原研药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12%上升到目前的25%以上,特别是大医院,外资“原研药”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这显然不利于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出台的医药政策和改革措施大都没有涉及到我国医药产业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关系,没有触动处于强势垄断地位的医疗机构的利益,加上政策不够系统、连贯,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医药生产企业利益受到损害,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患者利益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医药产业需主动应对新一轮医改

目前,新医改方案虽未正式出台,但方向基本明确。中央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毫无疑问,新医改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业,也关系到医药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这将对现有的医药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并将决定医药产业的未来走向。

当前北京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已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结果是在历次改革和政策调整中,医药产业没有主张权益的话语权,只能处于自我消化、自我调节、被动接受的境地。医药产业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定位始终不明确,结果在历次医改中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甚至违背了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人为造成医药产业目前的发展困境。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动力,产业竞争力不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没有足够的实力争取在决策中的话语权。问题的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医药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医药流通体制不顺。医药产业要彻底摆脱当前被动局面,必须彻底转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根本出路在于抓住当前医改机遇,以创新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医药行业在政策博弈中的地位。

多年的改革探索表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政府在医改中的作用。政府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责,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由政府直接包办整个医疗卫生,或政府干脆抽身退出的做法,显然都是不合理的。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困惑,就是政府与市场双向不到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政府主导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单纯增加政府投入并不能解决医疗卫生事业所有的问题,但是增加政府投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政府增加投入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从而实现医与药和谐发展、同生共荣,确保医改的顺利进行。

药品是治疗疾病、维护百姓生命健康的必需品,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在设计医疗卫生制度时,不能忽视药品的特殊属性,更不能忽视医药产业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不仅能满足用药需求,也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医药产业作为医疗卫生制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全民生命健康的物质保障,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实现医疗服务公平可及性的重要保证,是决定医改能否最终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同时兼顾医与药的和谐发展,同时,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尊重医药产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遵循医药产业特有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关政策,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新的医改方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