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7: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信用管理行业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信用管理行业现状

篇1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信用风险是银行业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第一风险。因此控制不良资产率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经营目标,也是监管机构主要的管理目标。从我国银行业的现实存量和潜在增量看,信用风险仍然比较严重。监管机构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必须达标,努力争取将不良资产率控制在4%以内,银行业才能大幅降低整体风险程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良贷款率过高

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反映了信用风险的大小。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过高,其中主要是损失率较大的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各主要商业银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使不良资产的比率有所下降,但这并不能掩盖银行体系信贷风险积累的事实。从统计数据看,表面上看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双降。分析其下降的原因,即可看出问题所在。首先,不良贷款率下降主要原因来自新增贷款规模的稀释效应,可以看成一种“分母策略”,根掘安邦集团的测算,2009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率由2.4%下降到1.58%的过程中,总贷款余额增加的“分母效应”占2/3,而不良贷款降低的“分子效应’’仅占1/3。其次,在分子方面,2008年信贷扩张以来,不良贷款总额下降并非由于银行资产质量突然好转。而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11月底农业银行股改剥离了8干多亿不良资产。再次,2009年银行信贷增长主要由票据融资和企业中长期贷款构成。2009年5月银行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去年同期新增了近5万亿元,其中很大部分以项目贷款的方式投放到各地方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领域中,高风险行业授信集中;集团关联客户关联交易存在风险隐患。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l -7月新增的7.73万亿元贷款当中,除了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外,剩下的只有1万多亿元,其中还包括居民个人贷款、企业一般流动性贷款。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场化程度低,未来收益不高,回收期较长,不确定因素多,难以保征企业未来有足够的现会流来还本付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必然会给银行业、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潜在的风险将变为现实,严重的信用风险的发生将是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

2、资本充足率虽有所提高,但还处于较低水平

一是,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年初的5.11%降为第二季度末的1.55%。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超额准备金率水平分别从年初的3.93%0、5.73%和10.12%下降到第2季度末的1.15%、0.95%和4.26%,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降幅较为显着,分别下降了4.78和5.86个百分点。2009年三家银行半年报来看,资本充足率出现集体下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分别从2008年末的13.47%、9.22%、11.%下降为12.57%,8.48%和 10.36%。

二是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合理。核心资本占比绝大多数高达90%,附属资本很少。附属资本又主要是来自于按年末贷款总余额的差额提取的少量普通呆账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缺乏,而且反映固定资产和证券的市值重估准备的也少,而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一股在40%左右。

3、国有商业银行占银行业市场份额仍然偏高

不论是从资产来看还是负债来看,银行业市场份额中国有商业银行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据资料统计,到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51%,负债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达到51%;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只有14.1%,负债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只有14.3%。2004――2008年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虽然在逐年减少,但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户的经营状况和个别产业兴衰就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难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作灵活调整,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大,致使风险分散转移性差,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就无从谈起。

4、贷款投向过于集中且行业重叠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较高,一是2009年前三季度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超过60%,二是贷款投向的产业集中度较高。2009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占全部产业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51%、14%、11%和10%。三是贷款客户的集中度较高。部分银行盯着大企业、大集团,专注于对央企、地方政府的贷款,不仅导致贷款客户集中度高,而且竞相利率下浮导致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部分银行贷款集中度距离监管红线仅一步之遥。此外,贷款过度集中在垄断性行业(如:公路、铁路、电力、电信等),这反映出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与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热是密切相关。大量的银行贷款或进入地方政府推动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或成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套资会。在政府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中,中央财政承诺部分为1.18亿左右,其缺口需要地方自筹,各地政府通过银行融资,其投资额远远超过该缺口。其中有的投资项目是效益低下的重复建设,使得银行贷款按期归还成为难题,几年后将会变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同时,贷款的过度集中迫使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个别贷款户的经营状况和个别产业的兴衰发展支配,缺乏分散风险的渠道,直接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5、存贷款期限配置严重不合理

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进行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理想的状态是,短期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中长期存款的比例与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匹配。但从2007年以来,银行存贷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严重不合理。从存款看,活期化趋势严重,银行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大量增加的中长期贷款给银行经营带来了潜在风险。

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资料,2008年新增本外币贷款5万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分别为165亿元、6748亿元和1.12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0.7%、27.4%和45.6%,基础设施行业新增中长期贷款1.1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44.6%,分别比2006年和2007年高出9.4个和10.7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3.4%,高出全部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4.4个百分点。

2008年10月份以后,受国家刺激内需政策带动,11~12月份,商业银行加快了贷款的投放进度。2008年11~12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15万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23.2%。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5个行业,以上5个行业新增贷款分别为2608亿元、1508亿元、1407亿元、1125亿元和1073亿元,占各自全年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5.7%、27.3%、36.6%、24.9%和20.7%,5个行业新增贷款合计占11~12月全部新增贷款的66.9%,新增贷款的行业集中度较高。

由于中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使得一向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潜在风险。

6、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偏低

依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拨备覆盖率是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该比率最佳状态为100%。根据我国《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规定,银行应按季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年末余额不得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银行可以参照以下比例按季计提专项准备:对于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对于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对于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银行信用风险的潜在隐患是严重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还很大。不论是按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还是按《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的规定估算,次级类贷款损失25%、可疑类损夫50%、损失类损失100%,那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损失额就达全部贷款的10.8%;如果扣除按贷款余额1%提取的损失准备金,损失缺口占全部贷款的9%;如果按资本1:1的比例来填补这部分损失缺口,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客观上要求不能少于1 7%,但实际上资本充足率离这个标准很远。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信用制度体系欠发达

篇2

截止到2012年1月,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内约有5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决定了银行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微观而言,信用风险作为金融市场最关键、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是每家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宏观而言,信用风险直接影响着现代金融经济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影响着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一、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风险又称信誉风险或保证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指借款人、债券发行人或金融交易一方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约致使金融机构、投资人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讲,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从广义上讲,信用风险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程度。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1.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需要学习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从而开发合适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以达到《新巴赛尔协议》所规定的要求。深入探讨并研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内部管理的行为,从宏观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以及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

2.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和现状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第一,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存在一定局限性。信用风险的评定需要各类企业的大量数据资料,但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健全,未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无从搜集,而已公开上市的大企业的财务数据也不时存在着虚假现象。第二,在运用信用风险计量的过程中缺乏专家的专业指导。因此,目前只通过股票价格来反应企业的信用能力并不可取,而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可行的方式。内部评级法需要商业银行自主评定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方式,这种评级方法既能够强化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及进行有效内控责任,同时又增加了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目前,内部评级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开展有效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一方面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识别风险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其中大部分问题由于历史遗留造成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公司治理。委托机制不健全,商业银行缺乏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必然会产生信贷约束软化、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2)经营方式。经营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3)资产质量。由于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造成资产质量低下,潜在预期的不良贷款包袱有可能加重。(4)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缺乏有效性,对客户的信息不能进行及时的动态跟踪与管理。

三、银行业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银行信用风险信用管理的实际操作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落后的风险管理量化手段

风险评估管理模型是国外银行对客户公司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和信用风险管理时通用的模型,国外风险评估模型已经在技术上凸显了先进的发展趋势,而我国目前所实行的风险评估及管理仍集中于资产负债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在实际评估及管理过程中基本上还需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工作能力和经验,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的管理机制本身就不够健全,因此这必然导致风险评估的量化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缺乏专业的中介信用评级机构

国外有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为商业银行进行服务,专业的评级机构能为商业银行就客户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以美国为例,美国信用风险评估实务设计和理论探索一直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这和美国拥有世界级评级公司是分不开的。而我国信用风险的评级起步较晚,缺乏统一的标准,尚无专业的中介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专业的评级,因而无法从整体上推动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

3.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国内企业财务及各方面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一方面由于我国银行电子化管理的起步较晚,另一方面,我国的证券金融业发展扔不成熟,还缺乏准确的行业和企业的数据资料,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缺乏足够的、准确的、及时的数据,因此无法对客户企业的信用风险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估与预测。

四、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1.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研究表明,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评估风险更为重要。商业银行为实现其自身价值最大化,需要强化其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尤其需要在经营业务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形成适用于其自身对于信用风险的价值判断体系。信用风险价值判断体系包括信用风险的理念、信用风险的经营管理思想、优良的传统习惯、合理的行为规范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行为准则、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等。核心是信用风险理念和意识,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因素作用的发挥。

2.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内部需要根据其自身所理解的战略目标和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公司价值取向来划分出每个岗位清晰的责任,并贯彻实施;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其针对特殊业务领域的管理人员应发挥其监督的职责,承担起监督的角色,对每一笔信用贷款进行资格审批监督;同时,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内审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对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另外,商业银行还需要保证其自身的补偿机制与其目标、战略相一致,只有把激励补偿与业务战略相联系才不会导致管理层只专注于短期利润而不顾长期发展;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执行公司治理机制。

(2)合理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应建立监事会监督下董事会管理下的信用风险管理纵向的架构,从而应对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变化和新环境下的冲击和挑战。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尤其对于信贷业务,需要成立专门的信用审查机构对客户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查,进而对贷款额度进行审批。完善信用内控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在贷款发放前,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之后形成结论,作为是否发放贷款决策的依据。同时,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和尝试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从而明确风险管理战略,加快实施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管理,提升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水平。

(3)优化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优化风险管理制度是提高信用风险评估技术水平的内部基础。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实行有赖于合适的风险评估技术水平,技术与管理相辅相成,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先进的技术;同时,技术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立,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的配套,技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因此,优化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应与提高风险评估技术水平同时进行,同时制度的优化也将促进风险评估技术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

五、结束语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商业银行由于历史遗留及自身内部的各种缺陷,信用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问题,但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以及优化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可以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静雅.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07.

[2]李维,刘晓鸣.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究[J].理论研究,2011.

[3]刘海龙,王慧.金融风险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3

一、绪论

所谓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标准名称是个人住房自营贷款,是指银行以信贷资金为来源向购房者个人发放的贷款。该项目在不同银行有不同的名称,在建设银行称为“个人住房贷款”、在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称为“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主要包括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个人住房组合贷款三种形式。2015年全国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8.5万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3.9%,虽然比上年末低1.9个百分点,但已连续7个月回升,比5月末的最低点提高2.6个百分点,全年贷款增加9419亿元,同比多增98亿元。2015年受到人民银行连续3次降息的影响,个人贷款额度快速增长,但是不良贷款余额和违约率“双升”,信用风险逐步暴露,以广西为例,2014年末,广西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余额6.88亿元,比年初增加0.45亿元,增长7%。比上年同期增加1.1亿元,增长19.03%。这显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已开始进入风险暴露期。因此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用贷款风险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风险管理措施,为我国个人贷款业务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二、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

(一)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分为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两种。管理风险是由于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决策管理尚缺乏成熟的经验和有效的手段,容易形成管理和决策风险。如对借款人资质审查不严、手续不完整、放松贷款条件等,表现为: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期限结构不匹配导致的流动陛风险,以及抵押物保管不善和贷后管理工作薄弱所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员工由于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风险的总称,一般是因为员工专业技能的生疏,缺乏应有的谨慎态度,缺乏监督、检验员工操作行为与后果的相关程序等原因造成的。员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谨慎态度和缺乏有效的流程与制度,就不能很好地防范员工因知识技能的缺陷或工作上的疏忽大意而产生的操作风险的威胁。

(二)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主要有欺诈违约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担保风险四种。欺诈风险其一是借款人出据高收入资信证明等虚假材料,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大大超过还款所承受的能力,使银行直接面临偿还能力风险和抵押住房处置的风险;其二是借款人与开发商工作人员或银行内部人员相勾结,以骗取银行个八住房贷款。国家政策风险包含利率变动风险和个人住房贷款保险制度风险。

三、防范我国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对策

(一)内部方面

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严控内部管理风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个人住房贷款经营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研究制定贷款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和制度,统一个人住房贷款系统,统一业务流程,统一个人住房贷款客户信用评价标准,统一个人住房贷。强化贷款管理,防范贷款风险,一是严把项目和开发商审查关;二是加强对贷款用途的审查,确保个人住房贷款的真实性。贷前审查必须审核商品房交易的真实性,防止套用、挪用贷款。

(二)外部方面

第一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使长期贷款易于流动,通过发放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取得了现期收入,解决了银行长期资产与短期负债的矛盾。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把贷款风险部分地转移到更能承担长期债权风险的机构,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第二是大力发展和完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和保险制度,对于获得了个贷的借款人,银行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其进行失业和意外伤残保险,并注明银行为保险第一受益人。一旦发生保险责任以内事故影响贷款归还时,银行可将保险赔偿金优先用于清偿剩余贷款,引入国家信用担保机制,尤其是对中低收人群体购买经济适用房、公房、二手房的抵押贷款提供担保,以促进房地产一级市场的流动。其担保内容为对购房人因单位倒闭、撤消、被兼并、裁员、失业和收入降低等社会原因导致的不能清偿的银行贷款予以清偿。第三建立健全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尽快将有关个人的贷款、担保,抵押及其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登记在案,与税务、工商、司法等众多部门的综合信息联网,以取得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并建立个人信用评级体系,突出个人信用评价。

参考文献:

[1]刘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0.

[2]陆晨. 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4

(一)信用的缺失造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极大混乱和重大损失

在我国,由于信用制度的缺失,法律的不完善导致了不诚信行为的大量存在,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政府诚信水平较低,公信力不够,造成了社会运行成本的高昂。如,政出多门,相互矛盾;政策易变,朝令夕改;政令不畅,有法不依;随意性大,暗箱操作等致使政策缺少公信力。一些政府部门在统计政策分析中,搞“部门主义”,对诸如农民工数量、民营经济规模、干部(含公务员)规模、财经现象解读等,在概念、口径、重点、视角上都不尽一致,这就难免导致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怀疑,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另外,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致使工作缺乏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制定的政策不兑现,致使政府的威信下降。二是企业的诚信水平低,造成了经济运行成本的高昂。如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弄虚作假、虚报利润等行为屡禁不止,影响面也越来越广;还有的诸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虚假宣传,虚假承诺,随意毁约等。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其中,因产品质量低劣、制假售假,各类合同欺诈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000亿元,各类企业的诚信情况不容乐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对我国奶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给整个国家的社会声誉都造成了恶劣影响。三是一些居民的诚信水平较低,欺瞒、作弊、造假、骗保、偷逃税款等等,不一而足,造成了管理成本高昂。

(二)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尚处在形成阶段,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极不相称

所谓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其具体作用于一国的市场规范,保证一国市场经济从以原始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健康地转变。这种机制创造了一种适应并规范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最直接地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和全球化,并扩大一国的市场规模。根据我国目前信用管理的现状,对比世界范围内信用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信用管理体系发展水平可以看出,我国的信用管理体系发展水平与世界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信用管理体系的要求相比,都有着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水平都非常低;(2)信用管理有关系列法律的立法处于起步阶段,如,国务院法制办近日才公布的《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其2009年10月才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尚存在许多空白,执法力度也非常小;(3)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督和管理,包括信用管理民间机构的建立严重滞后;(4)信用管理正规教育和学科研究迟缓,且水平不高。

二、构筑社会诚信体系,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问题不解决,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就难以为继。没有一个完整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社会诚信资源不足,信用缺失严重,欺诈横生,违法普遍,就不能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就不可能成功。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信用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教育、舆论影响,制度和法制建设,改善社会管理,铸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公民等多方面综合构建才能见到成效。

(一)努力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现代信用体系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作基础,从信息采集到传播再到处罚力度等都需要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用信息的有效披露和权威性。在美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有10多部,对各种失信行为的惩罚,措施严厉、规定具体明确,一旦失信,寸步难行,甚至倾家荡产。我们应借鉴世界上信用管理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抓紧制定以失信惩戒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涉及银行有关立法和非银行有关立法的法律法规体系,如,《社会信用信息实用条例》、《公平商业信用信息报告实用条例》等法律法规。要完善《民法》、《合同法》等现有法律中关于债权保护的法律规定,确保信用中债权人的权益不受侵犯,要对债务人的违约制定更加严厉的赔偿和惩罚规则,完善《刑法》等有关法律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相关规定,强制债务人履行其偿债义务;要严格规范涉及信用信息记录、使用及评估活动的机构和组织的行为等。

(二)大力发展社会信用服务业

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全面记录和高效传递信用信息,通过拒绝交易形成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机制,是解决诚信体系缺失的关键,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成功经验。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级阶段,其核心任务是促进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即通过独立第三方的信用服务机构为市场提供大量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信用服务。广义的信用管理行业包括10个行业分支,其中,企业资信调查(工商诚信)、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财产调查和评估、市场调查、资信评级5个属于征信业务范畴。从而把交易中的失信者或经济活动中的失信行为,扩大为失信方与全社会的矛盾,使得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方面都受到限制,最终对失信者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只有信用服务行业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才能形成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条件。在现阶段,除要建立和明确统一的政府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外,要大力发展和鼓励民间经营性信用服务机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信用管理民间机构,如,信用管理行业协会、行业沙龙、专业基金等组织。

(三)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失信行为,大幅提高失信成本

社会上当失信得到的好处和利益远远大于其付出的代价时,不守信用的人和企业就会越来越多,因此,要严格执法,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让严重欺诈和失信行为受到法律制裁甚至刑法处罚。

各级司法机关和政府执法部门以及民间信用服务机构要根据违法失信记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和大众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的违法失信记录予以披露,加大对各类企业、个人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失信者进行包括精神处罚、民事处罚、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在内的各种处罚。使不守诚信的企业和个人,一经发现不仅名誉扫地,而且经济损失远大于其不当所得。并且要规范银行、工商企业、会计中介和个人提供的信用信息,对故意造成信息失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另外,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公民个人的隐私权。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诚信政府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府无信必颓。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在建设诚信社会的进程中,打造诚信政府处于最关键的环节和地位,要起到表率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才能有效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优化社会管理方式。为此,要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依法行政,信息公开。政府部门要切实兑现各项承诺,按照信息公开要求,加大向社会公开所掌握的信用信息力度,保障社会各界的知情权,监督政府依法履责。

二是根据政府部门信用状况,强化分类监管。要在政策设计出台、行政过程、人员晋升等环节建立完善信用机制,增加政府失信成本。

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保障政府诚信建设。

篇5

一、我国信用缺失现状及危害

目前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严重,大量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证券市场各种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消费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缺失对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第一,信用缺失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由于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恶化,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信用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甚至一些企业为防范风险,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愿采用信用结算方式。

第二,信用缺失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导致的信用风险在金融体系中不断积累,特别是向国有银行集中,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信用缺失还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趋于谨慎和收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信用缺失阻碍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近2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在稳健地推行,但一些企业借改制、破产之名大肆逃废银行债务,企业之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改革、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造假更是触目惊心,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

第四,信用缺失导致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由于信用缺失现象的普遍存在,我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本将加大,参与国际市场的难度将增加,将不得不在价格等多方面做出较大牺牲。信用缺失还会引起外国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担心,加大我们吸引外资的成本。

二、我国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信用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助推器,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高效运转的基础和必要的安全装置。社会信用秩序混乱则会阻碍和破坏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总量的扩大,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行各业将广泛运用信用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以信用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的成熟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三)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逐步连通为一体,如何更有力地参与国际竞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在国际贸易中讲信用、注意自身信誉是国际惯例的首要信条。守信用的企业将会得到长远的利益,不守信用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完备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新经济顺利发展的要求。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必须以社会成员之间高度的信用依赖和信用确信为基础,网上各项业务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支持和保障。在社会大规模的信用规范未建立的背景下,无法谈什么电子商务,网络再安全也难以得到真正发展。

三、建设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一)建立系统、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

我国现有的《刑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对部分信用问题作了规范,但这些法规的目的、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上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制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同时尽快完善上述与之相关的现有法律。

立法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信用公告制度与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矛盾;2.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法律界定,并制定处罚措施;3.立法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凸显部门利益,避免引起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否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发展。

(二)明确政府监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各部门如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大多从本部门的工作职能需要出发,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管理相应的信用活动,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管理全国信用活动的综合管理部门。因此,当务之急是明确政府各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内容,并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承担综合管理和监管职责。

政府在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在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期,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与配合。第一,应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联通,实现资源共享,打破目前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政府应主持制定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以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信用管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规避系统建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政府部门不直接经营信用中介机构,也不直接干预信用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否则就失去了信用管理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应扶持和监督信用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让信用中介机构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欧美和亚洲地区著名的信用中介机构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一直都采取民营方式。因为民营公司是中性的,无偏见的,是市场经济中除客户和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它们为客户提供信用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它们在市场上的生存问题。第四,积极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信用市场的需求是推动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将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美国政府很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信用评级或者利用信用评级。目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意识,信用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因此,政府应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第五,政府应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另外,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于自己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出现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情况,这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信用管理行业逐步发展。我国现有征信机构人体可以分为3类:一是民营征信机构,如新华信公司、华夏国际和上海中商等;二是外资、合资征信机构,如邓白氏公司等;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推动建立的有关中介机构。客观上,我国的征信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程度和社会影响也不尽理想,其作用与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应该积极培育独立的征信机构,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管理企业或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的专业资信评估机构有几十家,但资信评估市场规模小,可供评估品种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资信评估机构权威性与专业化程度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公认。我们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方法和管理办法。

规范的信用管理服务是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西方国家,系统的、深层次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信用管理服务,是信用经营机构的后勤保障。目前我国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商账追收行业基本上是空白,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等行业刚刚起步,国家应该鼓励发展这些机构与有关业务,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四)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也主要是信贷。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美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内部往往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情况。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薄,企业内部缺乏一些最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而加入WTO后,我国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企业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可以考虑从两方面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建立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防止自身发生失信行为;二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五)加强信用宣传,开展信用管理教育和科研活动。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固然需要法律体系的支持,但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的信任和诚信的道德理念来维系。我们要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让“诚实守信”深人人心,增强全民信用观念。

当前,应该加强信用管理教育,在中小学直至大学开设信用管理课程,培养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培养专业化的信用管理人才。同时还要加强信用管理科研活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毅峰,吴春妹。美国信用管理体系简介[J].中国金融,2003,(5)。

篇6

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信用交易已成为现代市场流通的基本特征之一,信用经济的雏形开始形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部分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已超过2000美元(信用经济启动期的标志),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4000美元(信用经济活跃阶段的标志)。与此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600多种主要商品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

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供大于求,商品相对于市场购买力过剩。为刺激市场需求,各种信用交易工具将陆续推出,信用贷款、赊销赊购和信用消费逐步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利润率下降,竞争手段逐步从质量、价格、服务发展到交易方式,信用交易渐成潮流(国际国内市场均是如此)。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从1998年开始,信贷消费日趋活跃,社会对信用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大。各类信用交易规模迅速扩大,有些行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信贷消费和刷卡结算和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新时尚。

2、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

信用交易的基本特征是接受信用的一方对提供信用的一方价值回报的滞后性。由于受信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的不确定性,同时又没有担保和财产抵押,因此信用风险总是和信用交易相伴而生,或者说,在信用交易过程中,信用风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信息经济学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信用交易中授受信主体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是不同的。受信主体对自己的信用状况和还款风险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授信主体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非对称信息将导致市场交易前期的逆向选择和后期的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信息经济学同时指出,各经济主体间的交易活动实际是在不断搏弈的过程,在有限的搏弈或一次性搏弈中,发生欺骗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把个体间的搏弈转换成个体和整个社会的搏弈,搏弈的次数会大大增加,经济主体就会自觉塑造自己的信用形象,放弃失信行为。

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授信主体很难获得受信主体的真实信息。同时,由于经济转轨时期我国的立法及执法体系不健全,企业制造虚假信息几乎不受成本(惩罚)的约束,虚假信息的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授信主体面临超常的道德风险。

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保障,守信者得不到有效激励,失信者得不到应有惩罚;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得不到信息和服务的支持,信用风险无法有效地化解和转移。最终必然导致企业大量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坏账过高、拖欠成风和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严重紊乱。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的其他秩序混乱现象,如制假贩假、坑蒙拐骗、逃税骗税、走私骗汇等违法犯罪行为,归根到底也是严重的失信行为,它引发的是社会性的信用危机,导致整个市场风险过大。这些现象也与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自身信用意识和管理水平太低,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相关。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前提。一方面,信用好的企业可利用信用方式购买原材料、机器设备,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可借助各种信用活动,开展信用销售,维护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交易规模。在信用活动中,企业超常地发挥了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能力,大大提高了运作效率。

二、制订信用相关法规是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当务之急,也是健全我国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重要内容

1、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建立良性信用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它综合运用各种社会力量和制度,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和发展,鼓励和弘扬守信行为,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形成良性信用机制,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规范运行。

社会信用体系至少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良好的信用文化、信用教育和信用管理;

(2)完善的信用立法和失信惩罚机制;

(3)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高效监管;

(4)公共信用信息的开放与使用;

(5)市场化运作的信用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

2、信用立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

当前,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已被明确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牵头单位;诚信已被列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信用教育和培训逐步展开,企业和公民信用意识得到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信用管理开始得到重视;信用中介机构得到初步发展;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组织已具雏形(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已于2001年12月成立)。但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信用立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应尽快列入我国的立法规划,抓紧制订。

目前已经进行的信用交易和信用服务实践表明,信用立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由于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不开放,影响了征信报告质量,进而影响了市场需求;由于消费者信用信息无法获得,导致我国消费信贷手续烦琐、风险过大,进而使得消费者、银行和商家办理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信用管理行业的主要分支——收帐业务被一刀切地封杀,使欠债人成为最大收益者,三角债前清后欠,屡清不止;而保理业务由于限制太严,导致业务开展量小,企业无法获得满意的贸易融资和风险担保服务;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发展的信用担保行业成为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发展缓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些都影响了我国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可以说,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3、信用体系相关法规的制订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信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运行,可以保障及时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公开信用信息,使交易各方能够查询到对方的信用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提高交易的成功率。同时,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那些带有欺诈性的交易行为进行自动处罚,使不守信的行为主体在市场中无法生存和发展。

信用法规事关所有经济主体的权益保护和公平交易,必须在保障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对征信数据的界定、开放、采集、查询,信用服务的开放和规范等做出科学规定,以保障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流通秩序的正常运转。

三、关于我国信用法规建设的若干建议

1、我国迫切需要建立的几部重要信用法规

参照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必须尽快建立下述五项信用法规,按起草顺序依次是:《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条例》、《企业征信管理办法》、《个人征信管理办法》、《征信行业发展促进法》和《公平债务催收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1)《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条例》主要界定政府和公共部门开放征信数据的内容和程序。

(2)《企业征信管理办法》规范企业征信信息和企业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办法。

(3)《个人征信管理办法》规范个人征信信息和个人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办法。

(4)《信行业发展促进法》扶持、规范征信机构的发展,普及征信服务。

(5)《公平债务催收法》规范商账追收行为,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功能。

鉴于新建立的信用法规与原有的法律可能会有一定的冲突,应专门研究《合同法》、《商业银行法》、《企业破产法》、《担保法》、《档案法》、《保密法》、《统计法》《民法通则》《公司法》、《民事诉讼法》、《刑法》等与信用法律的相容性,修改或重新解释其条款。

2、近期可考虑制订的几项市场流通领域信用管理规章

由于一方面社会信用体系和相关法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制订出一套成熟完善的信用法规,即使能参照国际经验制订出一套比较先进的信用法规,也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但是,现在市场流通领域存在的失信问题必须尽快得到有效扼制,经济秩序必须尽快得到改善和规范。为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研究了美国和欧洲信用法律建设的进程,发现这些国家都是先在市场流通和金融领域制订一些级别较低的信用规章,然后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成为比较完善的法律,融入国家信用体系法律框架。鉴于我国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先在市场流通领域出台一些信用管理的规章。这样既可以缩短立法过程,解决当前市场流通领域信用管理法律空白的紧迫之需,避免因长期不能完成信用立法工作而给市场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又能承上启下,为下一步建立更高层次的信用法规提供经验、奠定基础。

为此,建议商务部根据市场流通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先行制订几项级别较低,颁布程序相对简单的信用管理规章。近期可考虑制订如下信用管理规章:

(1)《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流通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采集机构、管理部门、信息查询者的方式、信息保密等;

(2)《企业信用评估管理办法》。确立统一的评价体系、认证标准;建立信用标识制度,确定认证标识;监督管理数据更新方式和周期。流通企业信用评估制度必须在流通企业信用信息开放制度建立后方可实施。

(3)《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指导意见》。要建立一个规范有序市场流通秩序,除了外部的信用体系和相关法治环境外,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该指导意见根据我国企业特点,参照西方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指导企业建立科学信用管理制度,从而降低和避免市场信用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不良信用信息披露办法》。该办法对如何收集、披露市场主体不良信用记录、信息内容、公布方式、公布机构、查询要求、资料保存时间等做出明确规定,逐步建立起失信惩罚机制;

(5)《商账追收试点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规定商账追收机构试点范围、收账机构资质标准、行为规范、管理部门、惩罚措施等内容。

3、信用立法调研的进程安排

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近期可由全国整规办和商务部有关部门牵头,成立课题组,组织有关专家开始各项调研工作。流通领域信用管理规章可在一年内分步制订和颁布;《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条例》、《企业征信管理办法》和《个人征信管理办法》是其他法案的基础,可在一到两年内完成对这三个信用法案的调研起草工作,然后在三到五年内对另两部法规完成调研起草准备工作。

围绕建立上述法规的主要调研工作包括:

(1)各国信用法律法规及其立法执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2)我国现有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

(3)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信用数据开放内容和方式;

(4)征信机构信用信息采集和的形式;

(5)市场流通领域企业信用数据开放、评估的规则;

(6)促进征信机构发展和监管的方法;

篇7

关键词:信用;信用体系;

一.引言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承认人们独立利益及独立的财产所有权的合法性,并要求人们在为自身的独立利益而劳动、主产、交易的过程中,不得靠侵害他人的权益和财产权利而牟取私利。在市场经济的这一基本规则之上,为了使交易活动顺利进行.减少交易成本并提高生产和交易的效率,产生了交易各方相互提供信用的活动。所谓信用,就是指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关系。在债务人对债权人承诺偿还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等。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从人们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到国家发行货币,无时无处都需要信用作为中介,信用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个必须具备的要素。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交易能够进行.经济能够运转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然而,信用是会带来风险的。提供信用的一方授信失当或接受信用的一方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为了控制这种风险。因此任何现代社会都需要有一整套严格的信用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可能存在。一个没有市场经济的体制,就不会有信用制度.也就不可能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反过来讲,如果没有信用制度、信用体系,就不会形成保护市场经济的体制,从而丧失市场经济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现状

1.信用及信托关系不发达。在市场交易活动过程中,现金支付仍是主要形式,这使得社会额外承担了巨额的流通费用。消费中的信用关系不发达,人们还不习惯也不太愿意超前消费,不太习惯借贷消费。信托关系也不发达,受人之托、代客理财还不规范,不能取得广泛的信任。

2.信用工具太少。目前使用的很多信用卡只是代记卡,不是真正的信用卡。在美国等许多国家中学生都可以拥有信用卡,持卡者不需要先注入资金,可以预支,事后再付款,手续费也很少。

3.缺乏信用中介体系。中国还没有建立全国的征信网,只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初步建立起一些征信机构。要建立全国征信网很难,因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干扰,全国征信机构很难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的雇佣关系也妨碍了审计的公正执行。建立信用中介体系就变得日渐重要。但信用中介不能仅仅发展征信公司,还需要建立更多相关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担保中介机构、资质认证机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鉴证机构。

4.信用服务不配套。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常常缺乏征信机构和担保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担保,从而导致银行惜贷。

5.相关法制不健全。中国目前尚无一部规范信用关系的《信用法》,更谈不上建立信用法律体系。现行与信用有关的《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对失信惩罚的力度太轻,不能很好的起到规范信用关系的作用。

三.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经验

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发展起步晚,存在的问题多,因此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经验将为我国建立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益的帮助.

1.美国的经验。

美国是世界信用交易额最高的国家,也是信用管理行业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对美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框架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成熟的社会信用制度的基本状况。

(1)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美国在原有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经过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美国基本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框架是以《公平信用报告法(FairCreditReportingAct),简称(FCRA)》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其他和信用行业比较密切的法律包括:《平等信用机会法(EqualCreditOpportunityAct)》、《公平信用结账法(FairCreditBillingAct)》、《信用卡发行法(CreditCardIssuanceAct)》、《公平信用和贷记卡公开法(FairCreditandChargeCardDisclosureAct)》、《信用修复机构法(CreditRepairOrganizationAct)》、《格雷姆—里奇—比利雷法(Gramm—Leach—BlileyAct)》等等。上述法案,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法律体系,而且几乎每一项法律都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进行了若干次修改。

(2)发达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信用评级、商账追收、信用管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美国的信用中介机构都是由私人部门所有,一般来说,每一家信用中介机构都是以一种核心业务(如消费者信用报告、资信评级、商账追收等)为主,同时提供咨询和增值信息服务。在个人资信服务领域,主要是Equifax,Expefian/TRW和TransUnion三家最为主要的信用报告服务机构,这三家公司都建有覆盖全国范围的数据库,包含超过1.7亿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同时每年提供5亿份以上的信用报告;在企业征信领域,邓白氏(Dun&Bradstreet)是全世界最大、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响的公司,在很多国家建立了办事处或附属机构。邓白氏建有自己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超过全球5700万家企业的信息;在资信评级行业,目前美国国内主要有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andPoor’s)、菲奇公司(Fitch)和达夫公司(Duff&Phelps),它们基本上主宰了美国的资信评级市场。

(3)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市场主体主要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在美国,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缺乏信用记录或信用记录历史很差的企业很难生存和发展,而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有很强的信用意识。美国的企业中普遍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在较大的企业中都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为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企业一般不愿与没有资信记录的客户打交道。由于信用交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美国的消费者都十分注重自身的信用状况,并会定期向信用信息局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尽可能避免在信用局的报告中出现自己的负面信息。

(4)政府和行业协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美国的信用行业的管理基本是建立在行业自律基础上的,因此政府在对信用行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有限,但美国的有关政府部门和法院仍然起到信用监督和执法的作用,其中联邦贸易委员会是对信用管理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司法部、财政部货币监理局和联邦储备系统等在监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对信用行业管理中,行业协会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论是资信评级、征信、个人资信、收帐都建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是一种行业的自律管理部门,面对从业者进行一些培训工作。同时它也是企业和政府机构联系的纽带,比如这个行业面临什么问题,或者企业有什么司法建议等,通过它,可以把大家的意见更好地表达出来。

2.欧洲大陆国家的经验。

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等一些欧洲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同美国存在一定差别。

(1)信用信息服务机构是被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建立,而不是由私人部门发起设立。在法国,法国中央银行的信用局部以每月为间隔向银行采集它们向公司客户发放超过50万法郎的信息。在比利时,信用信息办公室根据一个记录有关分期付款协议、消费信贷、抵押协议、租赁和公司借款中的不履约信息的皇家条令建立起来,并作为比利时中央银行(比利时国家银行NationalBankofBelgium)的一个部门。

(2)银行需要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用信息。在比利时、德国和法国这些国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建立的信用风险办公室或信用信息局提供所要求的信息是一种强制行为。比如,在德国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被要求向德国联邦银行(GermanFederalBank)的中央报告办公室报告负债总额达到或超过300万德国马克的借款者的详细资料。

(3)中央银行承担主要的监管职能。以比利时、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由于信用信息局被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因而对信用信息局的监管通常主要由中央银行承担,有关信息的搜集与使用等方面的管制制度也由中央银行提供并执行。

四.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议

通过对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信用立法。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我国可以从两方面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一是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以比较完备的行政管理规定的形式颁布,尽早为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奠定制度框架。二是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如可先出台《信用报告法》,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以促进信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2.加快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对信用的评价主要是建立在信用历史记录基础上,因此,功能完善的信用数据库就成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各国的信用中介机构一般都建有自己的信用数据库,记录企业或个人的相关信用信息。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一般也都建立了自己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但数据库规模普遍偏小,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鼓励信用中介机构注重自身信用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待条件成熟时,可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为我国信用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建立科学严谨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目前美国金融机构普遍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分模型”和“消费信贷电脑审批系统”。一般情况下,银行在接到申请人的贷款申请后,会要求申请人提供个人财务状况等个人基本资料,并通过Internet获取信用历史报告,然后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通过内部评分系统立即得出申请人所得的分数,从而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放贷款。该过程的理论基础实际是“5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ofBusiness)。借鉴国外将客户信用能力数字化的趋势,我国应基于“5C”原则建立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电脑评分方式对申请贷款者的信用进行数字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申请人的职业状况、收入、居住情况、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财务指标等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对申请人资料的各项指标分别评分,最后汇总进行综合评价。

4.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规范发展。由于信用中介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信用交易方面的重要性,信用中介机构本身的信用就成为各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还刚刚起步,直到1999年,我国才成立首家资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2000年8月成立首家全国性的专业资信评估机构——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目前我国的中介机构都是采取公司制的市场运营方式,但由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需求不足,业务量相对较少,特别是政府对信用信息的利用程度低。由于竞争激烈,从制度上保障信用中介机构能够客观、公正、独立的运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信用中介机构的管理来看,根据我国行业发展现状和别国的经验,对于企业征信咨询类机构可以采取通过竞争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其业务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征信公司集中;但是对于资信评级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征信咨询机构建议通过比较明确的进入退出机制的办法加以规范。

5.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管理。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是建立健康的信用体系的保证。政府的监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央银行为监管主体,另一类是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从国际经验看,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管理方式与该国信用管理法律体系的状况密切相关。法律法规越完善,政府的直接管理职能就相对弱化,信用行业的发展也比较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或中央银行的直接管理职能就更为重要一些,信用行业的发展状况更容易受政府行为的影响。我国信用行业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因此,在加快立法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对该行业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当前,需要确立该行业的监管主体,改变长期以来我国的信用行业多头监管与无人监管并存的状况,而且单一监管主体的确立有助于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推出。

6.加快信用体系的试点工作。国家应该选择几个条件较好的省市进行综合试点。综合试点要特别注重探索部门间的联合、协调以及信息资源共享、营造市场信用环境、完善信用制度、制定信用标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信用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经验,以便在全国推广。例如,上海市从1999年7月开始率先启动了个人信用征集试点,2001年10月又启动了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的建设,随着2002年3月28日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的正式开通,上海市将初步形成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群体包括个人和企业征信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截至目前,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数据库已汇集240万个个人信用记录和48.7万个工商企业信用记录,已为社会出具个人信用报告14.5万份,已具备为社会出具企业标准信用报告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篇8

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开始于2002年。迄今为止,经教育部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有18所,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山东财政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广东金融学院等等。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已招收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已招收该专业博士研究生。另外,有部分高校经当地教育部门批准招收信用管理的高职和成教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已初步形成包括高职、成教、本科、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二)课程开设情况

中国各高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定位各有特色,课程设置相应有区别。以最早开办信用管理专业且发展较为成熟的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吉林大学来说,前两所高校的专业定位偏重于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分析和控制技术,培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才,其核心课程包括:信用管理学、银行信用管理、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投资学、保险学、国际金融、金融计量学等。吉林大学的专业定位偏重于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和征信相关法律,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培养信用人才,其核心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等。

(三)教材建设情况

因为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国内相关的教材比较缺乏,权威教材更少。目前只有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编写了《信用管理系列教材》和《经济管理类课程教材信用系列》。2011年广东金融学院编写出版了该专业国内第一本实验教材《企业应收款管理实验教程》,该校其他的系列实验教程《消费者信用管理实验教程》、《企业信用评级实验教程》、《信用担保实验教程》和《征信数据库管理实验教程》正在编写中。由于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来看,各校各有特色,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课程设置来看,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并且各校的课程尚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之中。从教材建设来看,正处于探索阶段,理论教材相当缺乏,而实验教材更是难得一见。

二、信用管理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信用管理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是为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信用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之前必须明确:1.为谁培养人;2.为什么岗位培养人;3.培养怎样的人。信用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并涵盖了包括法律、财务分析、金融、数理统计、管理、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内容的经济类应用型交叉学科,具有极强操作性和技术性,其职能就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信用风险管理政策、信用制度以及相关的操作和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为企业、金融机构、信用中介、政府及事业单位提供有信用管理技术水平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集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专业化高级技术型人才。中国目前信用管理专业的建设仍处于不断摸索当中,是一种教育创新活动。各高校的信用管理专业建设,从专业定位到人才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践等,都是开创性的,并无统一模式及成熟经验。当前,中国的信用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如下。(1)专业课的稳定性、连续性不够,一些专业课程时而开设,时而不开设,有些课程时而在必修中出现,时而在选修课中出现。(2)专业课的系统性不强,课程之间缺乏前后科学的逻辑顺序及内在的衔接性,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知识重叠或相互割据等问题。(3)专业理论比重较大而专业实训比较欠缺,实验教学严重滞后。这种格局是不能适应信用管理职业应用性、实践性很强,行业服务范围越来越广,以及行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的现状和特点的。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在构建信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由于信用管理专业的技术性、应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所以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教学培养模式,体现“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必要操作”的教学特点。首先,在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其次,在专业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上,要坚持“应用+适度”的原则。再次,在专业实验实践课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以“强化实务”为原则,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践环节+实验环节+校内外实训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系统性”的原则,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并将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来。

三、财经类院校信用管理专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在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构建具有信用管理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教育和实验实践特点的科学合理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以及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一)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分析

信用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所以课程设置应该与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相吻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应力求达到与实际岗位的有机结合。所以,首先要对该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从调研收集到的就业信息来看,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如下。1.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企业的会计审计部门和风险控制部门从事客户资信管理、授信管理、合同管理、账款管理等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2.金融机构:在各大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财务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相关的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3.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在征信局、资信评级公司、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信用中介机构从事客户信用调查、信用分析、信用评价等信用风险管理工作。4.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在工商、财政、海关等政府部门从事信用征信、信用监管及信用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5.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就业后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基本素质的课题,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三)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必备的专业技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其中的专业理论必修课程包括:信用管理概论、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与度量、信用评估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计量经济学、管理会计等。而专业理论选修课程应该根据上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要求,不断扩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形成以下几个具体的模块。

(四)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

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反映学生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信用管理专业的拓展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财经应用文写作、公关与礼仪、管理学原理等。

(五)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

根据信用管理行业发展和专业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在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完整稳定的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践+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递阶式实践课程教学体系。(1)课堂实践指讲授完理论知识点后以该知识点的内容展开实践,实践形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习题讲解和角色扮演等。(2)通过招标购买或校企研发等途径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实验教学软件建设,开发《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消费者信用管理系统》、《资信评级系统》、《信用风险定量分析系统》等实验课程,通过仿真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3)建立实时在线的远程实习实训平台,拓展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4)校外实习就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定岗实习,在实习中锻炼提高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篇9

1、B2B电子商务和信用管理的定义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电子商务形式涉及各类经济活动的很多方面,是电子信息时代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旧经济活动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方式使得很多商品的生产、经营等经济价值链发生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1990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极大地加快了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各种商品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与结算为手段的全新商务模式。B2B电子商务主要指企业之间的电子交易,电子贸易等活动。

1.2信用管理的概念

信用管理的最初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信用和各类企业资信状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内容包括各种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然后把它们变成信用产品,最后以信用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从信用管理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作用看,在经济很发达的诚信国家中,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个人信用的管理。而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里,信用管理主要是指对企业的信用管理。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之间在进行网上交易时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重点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方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业务程序。

2、我国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发展现状和问题

2.1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始着手整治本地区的信用环境和建设相关的信用制度。但是,国内的信用资信状况还很不乐观,在有些地区和经济领域内还大量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在商品交易这一领域,很多网购企业都存在不能按时收到所购买的商品,即使按时收到也是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产品居多,甚至还有过期和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更为恶劣的是直接遭遇资金欺诈,单方面支付了金钱,结果没有收到商品,对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站也因信用问题而烦恼。据一些网站销售人员说,他们曾接到网上的客户订购后,按其所提供的地址送货上门,可是却发现地址根本不存在。像这样的恶意欺骗事件时有发生,使电子商务网站的成本急增,但又无法有效识别真假,以致于有时对正常业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令网站无可奈何的是,许多中老年客户由于对网上购物不放心,不愿意按照网站的流程支付货物的款项,虽然看中了电子商务网站经销的很多优惠商品,但最终还是选择实物购买,网站因信用问题也失去了许多订单。

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从深层次面上分析来说,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一些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如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立法与执法体系建设、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确立、政府职能转变等,都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种种原因造成了企业降低“失信”成本,导致了电子商务市场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网络销售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2.2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观念有待提高

在我国,“眼看,手摸,耳听”的购物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网上购物具有抵触的情绪,人们总是觉得网络具有虚假性,不能够直观的将商品的优良等级表现出来。另外,网络购物的又一误区是价格及发货期限问题,而这些均与商品的生产进度以及经营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归根结底就是担心一个诚信问题。而B2B电子商务的消费市场是以企业为主角的需方市场,如果需求小的话,则大部分供方也就不积极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和产品,因此,一些企业对电子商务还需要有一个信用意识和观念的转变过程。

2.2.2 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度较低

由于网络只是一个供买卖双方彼此了解与沟通的平台,而并不能真实的参与对方的生产运作中去,因此,对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信用状况等信息只有供货方比较了解,而购货方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尽管有些供货方的产品质量过关,信誉度较高,价格较适中,但是由于企业信用数据的共享不完善,购货方难以通过网络及时、快捷的了解对方信息,这就直接影响了双方的利益所得,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购货方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对方的信用数据,而是宁可选择老客户,而放弃了其他质量、价格和服务更具优势的新客户。反之,供货方也是如此。如果企业间的信用数据可以昭告天下,那么信用信息的共享度就会大大提高,企业间面临的信用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2.3 服务中介机构网上服务的普遍率较低

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是负责收集整理消费者信用数据,提供信用报告的服务机构。中国加入WTO以后,信用报告机构已经开始向有偿服务化发展了。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开展网上服务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数不多,普及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大量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及信息检索平台的建立,从而制约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4 网络失信惩罚机制力度不够

失信惩罚机制是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采用赊销方法的企业来说,网络失信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因此,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失信行为做出相应的惩罚。当前,B2B电子商务的网络失信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因为我国网络的失信惩罚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在其中浑水摸鱼,而我国现有的网络失信惩罚的监督技术还满足不了及时搜查,并及时指出的功能。结果,对于大多数失信行为的惩罚,是以法律规定的罚款处罚为主的。对于B2B电子商务来说,这样失信行为的惩罚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一是很有可能找不到受惩罚者,网络平台中的多变性和灵活性导致了惩罚的相对者很难明确;二是失信者并没有切身体会到由于对方失信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2.2.5 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不够完整

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应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保证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惩罚失信的责任人,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行 为,规范商业授信。我国电子商务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法律法规体系,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虽然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滞后是难以避免的普遍规律,但毕竟我国在立法上的反映还是太慢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更需要有规范的体制来制约和管理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问题。如果B2B电子商务发展实践中的诚信问题无法用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则会造成网络平台的混乱,使大多数企业毫无目标地进行网上交易,这样的情况会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甚至瓶颈市场上的新型产品,严重阻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

3、改善B2B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意义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也会给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带来巨大的影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发展机遇。回顾以往提到的电子商务环境建设,一般都是在探讨法律环境、安全环境、税收环境和物流配送等方面,而较少专门的研究信用环境问题。而事实上,信用环境则是电子商务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条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支撑环境之一,它对电子商务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信用环境的改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其他支撑体系的完善与否,因为,只有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支持电子商务整个体系的发展。

3.1加强商务合作,增进企业信誉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虚拟化市场中进行的商品交易, 它已经打破了“眼看、手模、耳听”的传统购物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更新原有的观念,在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自律机制和运作标准的基础上,确保供需双方建立起商业信用,另外,为了保证交易双方按期、按质、按量支付货物和货款,可以在这种交易中引进监督机构。在这样的良好信用环境中,逐渐使得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增强信任感,实行企业间的虚拟合作,为众多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所以加入WTO后,在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更需要通过信用环境来支持电子商务,以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2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交易成本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网络操作的交易手段,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加快对客户的沟通,节省库存,缩短商业周期循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电子商务的实施,必须要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进行,只有提高了信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除企业之间的顾虑,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扩大利润上。

3.3降低信用风险,树立良好形象

在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都希望他们进行的交易是没有风险的。虽然在电子商务中信息的传播是很有效率的,但是这种效率不能增加信息的可靠性。也就是说,交易风险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交易本身的问题,更是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只有用户具体地了解网络市场的真实信息,才能积极地参与到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中。另外,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首先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将商品和服务如实地传递给其客户,努力从形象上降低来自买卖双方的信用风险,使得网上交易更加安全化。

3.4促进国际贸易,打破区域界限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WTO的一系列规则和协议、协定本身就是一套信用体系,提供了检验成员间诚信的机制。有了互联网和诚信品牌,企业能更便捷地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发展潜在客户,而且世界各地对购买者会主动上门,业务不断发展,贸易额持续上涨。在“入世”的背景下,如果人们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增强,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促进和帮助各地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效率,拓展网上业务,实施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起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管有庆,王晓军,董小燕.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 祁明.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10



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choice and evaluation of corporate credit policy 

xu hong

(school of accounti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41, china)

abstract: corporate credit policy is the strategic guiding line for enterprises to conduct credit management and prevent credit risks.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corporate credit policy, researches on the traditional npv-based credit policy evaluation methods with comparisons of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to how construct a sound system of enterprise credit evaluation, the paper, in addition to proposes a new thinking of corporate credit policy by borrowing option gam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situations of future uncertainty and asymmetry information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key words: corporate credit policy; choice; evaluation

一、 信用政策概述及其选择和评价意义

(一)信用政策概述 

企业信用政策(credit policy)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公司权衡了与应收账款有关的效益和成本之后,依此指导公司信用管理部门处理赊销业务与收账措施所制定的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的总称。具体分为三种类型:保守型信用政策、稳健型信用政策和激进型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制定的目标是要在赊销收益率和应收账款持有成本二者之间进行权衡,进而采取科学且有效的措施,保证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并最终使公司的效益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通常情况下,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信用额度和现金折扣政策[1]。

(二)信用政策选择及评价的意义

信用管理工作在国外通常被视为一个企业的生命,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和政策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信用管理是现代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信用政策则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核心。“不赊销是等死,赊销是找死”,这是国内许多公司所处的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竞争环境中,信用交易已成为公司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又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被拖欠,变成坏账造成公司流动资金紧张,经济损失越来越多。赊销使得销售与风险并存且同向增长,如何摆脱这个尴尬局面,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而企业在选择信用政策类型时,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包括所在行业,市场竞争状况以及企业的生产规模和所处的阶段,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的信用政策,因为信用政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应收账款的回收,影响企业的资产状况,甚至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通过制定并实施一套完善可行的信用政策,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企业现行信用政策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调整,使企业经营者能够获得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的最优平衡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企业信用政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用销售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企业的信用管理和信用政策也越来越重要。企业的信用政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他企业的信用进行管理,力求在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信用管理,从而树立企业在市场中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国经济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而企业的经营管理却相对滞后,因此存在一系列的信用问题:

(一)缺少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信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而基本上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来负责。由于两个部门在职能和利益上有很大不同,往往出现分工不清、相互推诿,影响到企业的信用政策的执行。(二)信用政策制定时存在盲目性

由于事先对信用政策的成本收益缺乏周密的考虑,可能使企业的信用政策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前者虽然扩大了销售业绩,但有可能因应收账款的问题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后者虽然降低了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使企业丧失了应有的市场份额,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也没有权威的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机构,企业收集到的客户信息不充分、不完整,并且对信用政策的实施效果缺少及时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严重影响到企业信用政策的效果。

(三)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

大多数企业没有很好地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缺乏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信用额度的确定过于随意以及缺乏专业化的回收账款方法。

(四)忽视了自身信用建设

大多数企业认为信用政策是对其他企业的信用评估,忽视了自身信用政策的建设与管理,结果使企业形象受损,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我国的信用政策建设及信用管理现状相对滞后,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信用政策方法的选择

我国信用管理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建立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现在主要从事建立相关模型和分析行业特定背景。

企业信用政策选择的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是找出信用政策改变时收益与成本的变化并进行评估,若收益大于成本,则可采用新的信用政策,反之,则不能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有净现值法(npv);定性分析法则主要依赖经验和判断来决定,主要考察行业风险、经营环境、企业素质、管理状况等影响企业信用政策的因素,综合判断后从而决定采用何种信用政策。定性分析法常用的有5c信用评分法和信用评分法。 (一)净现值法(npv)

公司信用政策方法选择是成本与收益权衡的结果,是多个变量因素一起变化而求得最优解的结果。多个变量因素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信用额度、现金折扣政策等。斯蒂芬·a·罗斯等在其著作《公司理财》中提出使用置存成本和机会成本来定量分析公司信用政策[2],建立了公司信用决策的基本决策模型:

npv=h*p0*q0/(1+rb)-(c0*q0)

其中:npv为提供信用时的净现值, h*p0*q0/(1+rb)为实施信用政策带来的增量收入现值,(c0*q0)为实施信用政策可能带来的成本与损失现值。p为销售单价,c为单位成本,q为销售量。

由此得出公司信用决策的基本确定方法:

npv=信用政策带来的增量收入现值-信用政策可能带来的成本与损失现值

若npv>0,说明该信用政策是可行的,信用政策管理执行带来净现值,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反之,则是不可行的。净现值法的优点是:(1)使用现金流量。公司可以直接使用项目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相比之下,利润包含了许多人为的因素。在资本预算中利润不等于现金。(2)净现值包括了项目的全部现金流量,其它资本预算方法往往会忽略某特定时期之后的现金流量。如回收期法。(3)净现值对现金流量进行了合理折现,有些方法在处理现金流量时往往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如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

但是传统的净现值法也有其局限性:(1)对于一项信用政策,决策者只有两种选择,npv值>0,该政策可行;npv值<0,该政策不可行。(2)该项信用政策若是可行的,在可预期的寿命中将一直执行下去,并不考虑若出现不利情况可以停止或随情况的发展进行调整。(3)未来收益是可以预测的。(4)忽略了企业经营所处的一些现实情况 (诸如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无法对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产生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进行评价,容易低估项目本身的价值。

(二)5c信用评分法

5c理论是企业信用分析理论的基础,它是一种定性的确定一个公司的信用是否符合信用风险标准的分析方法,是西方国家银行业衡量信贷客户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评价方法。它主要是从影响信用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品行(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环境(condition);

企业的品行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行为和作风。但是在人才流动频繁的今天,根据企业前任管理者的行为作出的企业品行等级评价往往不能反映企业现在的状况;

企业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行为的体现,单凭某一个时点上企业的能力来评价该企业的信用等级不合适;

企业的资本评价可能由于获得的资料不完整而使作出的信用等级评价不全面;

企业的抵押评价则由于很难得到真实的信息而使信用等级评价失之偏颇;

企业的经营环境评价则由于大家所处的宏观环境大体相同,因此在信用等级评价方面意义不大。

因此,由5c信用评分法评价出来的企业的信用等级在理论上来说有相对的科学性,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信用评分法

主要通过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等特征进行分析和模拟,从而预测企业的信用风险。比较著名的是altman的z计分模型。该模型是建立在单变量度量指标比率水平和绝对水平基础上的多变量模型,可以较好的区分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其他模型还有神经网络模型等。信用评分法由于不掺杂个人主观意见,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但在我国,由于财安信息真实性问题和财务报表的规范问题,在实际中使用很容易产生偏差。另外,目前我国对于信用评分法尚未进行比较科学的检验,有关参数能否适用还需论证。

四、完善的信用政策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完善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应着重研究建立新的信用评价方法。近年来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及其在投资决策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这方面弥补了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的不足。一般实物期权方法主要应用于不确定环境下的投资决策,强调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管理灵活性(managerial flexibility)的价值,同时它也克服了npv方法中的无法避免的另一个难题:不可逆性[3]。实物期权评价方法所考察的不仅仅只是项目自身的净现金流价值,而且还考虑了的项目的外部管理方面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管理者经营灵活性对项目价值的影响[4]。通过将项目众多的经营灵活性以各种各样的实物期权形式展现出来,使得项目的真实价值表现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表现项目内部财务因素的净现金流价值,另一部分则是表现决策者管理因素的经营灵活性的期权溢价,也即项目投资实物期权的价值构成[5]。在我国的实物期权方法应用研究中,多是对b-s模型和二项式模型的应用扩展,但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项目投资领域。也没有考虑投资决策之间的策略互动关系。在我国,由于市场的非理性、期权和二板市场的未开放、行业及企业信息的不透明,使得实物期权方法的评估准确性大打折扣。因此,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实物期权方法在项目投资评估领域只能起到对npv法的补充辅助作用,主要是提供不确定性价值的参考[6-7]。

现实中非对称信息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市场参与双方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就是非对称信息。多数情况下,非对称信息会导致道德风险而使市场出现逆向选择,不利于市场的发展[8]。对市场经济而言,无论是企业、同行还是客户,信息在其决策中显得尤其重要,非对称信息带来的问题也就额外突出[9]。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市场经济中复杂博弈关系的存在,使得企业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企业之间由于无序的竞争常常陷入混乱状态、企业与客户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金融风险大幅度增加[10]。“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是导致企业与客户之间及企业之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博弈论在对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时企业之间复杂关系进行分析时则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期权博弈方法是一般实物期权方法的新发展,它是以传统净现值评价方法为基础,将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和博弈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不确定情形下企业之间技术创新投资的策略互动,以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等待以获得期权价值和抢先投资以获得先动优势的冲突。这种方法具备了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和博弈理论的优点。期权博弈思想广泛的应用于投资决策领域,而企业信用政策与投资领域在评价方法上具有共通性,因此,基于期权博弈视角进行企业信用政策制定及评价也是可行的,可在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既考虑一般实物期权方法所强调的管理灵活性价值又考虑进博弈论所强调的决策制定中的战略价值,而如何以非对称信息为主线,利用期权、信息经济学理论及博弈理论等理论工具,对企业的信用政策决策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及研究,尚需建立一个模型。该模型可以从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同行之间博弈关系和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客户之间博弈关系两个方面分别讨论,并进一步进行量化和敏感性分析。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还不成熟,信用管理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而现实又要求我们必须加快研究进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现代企业的信用政策及评价体系,对改善企业的信用状况,优化市场信用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作用。传统的信用政策评价方法已不适用。应用期权博弈方法进行信用政策评价的相关影响变量,找寻二者结合点,从新的角度构建基于期权博弈的企业信用政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myers s 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7,5(2): 147-176.

[2] 斯蒂芬·a·罗斯,罗德尔福·w·维斯特菲尔德,杰弗里f·杰弗.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1-263.

[3] abdullan yavas,c.f.sirmans.real options:experim-

ental evidence[j].th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5 31(1):27-52.

[4] rundong zhang,xiaolin zhang.the real option game model to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vestment strategy[j].chinese business review,2005 4(9):47-50.

[5] spiros h,martzoukos and eleftherios zacharias. real option games with r&d and learning spillovers[j].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2009(1):1-35.

[6] 安瑛晖,张维.期权博弈理论的方法模型分析与发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1,4(1):38-44.

[7] 王涌,翟孟亭.3g投资期权博弈二维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16):73-74.

篇11

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对于赊销进行科学管理的专业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规避因赊销产生的风险,增加赊销的成功率.

企业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

1.收集客户资料2.评估和授信3.保障债权4.账款追收

一.目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大环境总体上存在着缺失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欠缺规范商业信用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目前在我国,商业信用制度在政策法规层面上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尚无针对性法规规范的企业商业行为的信用结算制度。企业交易过程中,只能间接参照《公司法》与《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但由于针对性不强,上述两种法规无法对商业信用制度起到全面的规范作用,主要起指导及参照作用。事实上,“信用制度”一词在目前的国内商业环境中,没有任何法规条例指代,仅指商业交易行为中由交易双方自行制定的结算制度。

2.是相关管理与执法职能较为薄弱。目前,我国尚无专门对商业信用制度进行监管的官方机构。现有商业活动中的征信行为和信用管理工作,只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是企业自身作为;第二是专业征信公司。这两种途径都属于商业行为范畴,而非官方管理行为。针对上述信用征信行为,目前在部分地区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及法规对其进行指导和监管,但这些部门与法规的法律效用受地域限制,且普及性很低。3.是中国信用评定权威机构属于商业行为,而非官方权威机构。目前在国内从事商业信用评定工作的机构有两种:第一是商业征信公司;第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种机构的信用评定均为商业行为,因此在本质上不具有法定权威效应。其中前者在国内起步较晚,其整个行业的发展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就行业本身而言也尚无权威的资质评定标准;而后者的企业信用评定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服务于金融系统内部。

二、市场经济与企业信用的关系

企业的信用作为一种能利用的资源,可以进行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高度发达,信用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商品活动在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往往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风险直接来自于商品交换双方的给付行为与给付行为之间的时间差,即信用"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它使得所期待的给付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信用的作用就在于使将来的给付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和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市场风险。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反之,信用越低,风险越大。为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市场安全,信用的这种价值特性使得它从一开始就成为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法律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信用制度并不特别重要,社会上所有信用都是国家给的,不存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个人和企业之间面临大量的经济交往,信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金融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核心,而金融正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它的初始是由日渐发达的市场关系派生出借贷关系,而借贷则以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失去信用,也就毁坏了金融的道义基础,从而也就葬送了它自身。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说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强化信用伦理。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是从市场经济制度的角度上而言的,信用经济是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上而言的。所谓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要一个人兑现他的承诺可以用法律的手段,但如果时时处处都靠法律,那这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就会高得无法承受。因此,恪守信用道德对维系市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诚实信用属于市场活动的道德准则”。自从有商品以来,市场交易行为也就伴随而产生。无论市场交易行为有多么复杂的形式,共同一条就是必然也必须要遵守交易行为自身的要求:信用。我国自古就有“人无信不立”之说。市场经济是法

制经济,它需要有序地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平等、开放、统一的竞争经济,也是一种不断扩大的分工合作经济和一切合作主体、交易主体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归宿只能是守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关系,诸如商品、货币、买卖、支付、借贷、合同、证券等无不体现信用关系,市无信则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维持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信用法则不受践踏。

三.创新企业信用制度和机制,重建市场信用体系

信用体现了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识,体现了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行为,强化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商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信用还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良好信誉是宝贵的无形财富,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建构信用体系既要靠道德约束,要建立强大的舆论体系,同时又要靠法律约束,要建立严格的法规体系。

1.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树立全民信用意识。要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乃是信用经济,弄清信用伦理对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懂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要宣传普及信用、契约等市场经济观念。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维护社会信用的主体。要加快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把信誉当成企业的生命,合法经营,讲究信誉。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要通过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改革,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通过信用关系进行舞弊和诈骗活动。

2.加强维护信用制度的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由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在市场经济的某些领域内还存在着“法律真空”现象,这就需要道德规范来调整,实现“德治”和“法治”的统一。“法治”和“德治”作为我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们行为方式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道德在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但当道德规范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就需要适时地上升为法律,赋予其强制性。

3.强化信用管理。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因此,在建立国际信用管理体系的初始阶段,应该强调市场竞争机制,强调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以便能够为国际同行所接受,开展国际业务。

4.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通行做法是,信用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中就能够给予优先安排,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价格;企业如果数次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被吊销营业执照。我国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制度和规则。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当注意奖励守信行为,惩罚背信行为,鼓励企业和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

四.企业信用还要依靠司法强制力来约束

在金融市场上,对于少数不讲信用的人,信用记录对他们不起威慑作用,例如,某些不讲信用的客户违反银行借款协议,或违反信用卡合同的约定,贷款到期不还,或信用卡恶意透支。这时,就要诉诸于司法强制力,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就会派律师到法院对他们。

篇12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60%,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促进市场竞争、增进市场活力、推进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却始终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企业竞争力弱和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以及银行的高度商业化,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本为希望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分析,揭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1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的必然性

中小企业选择民间融资渠道是由中小企业自身资金需求特点及民间融资特点共同决定的,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起来。截止到2012年,中国的中小企业达到四千多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60%,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这表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方,需要大量资金来发展壮大。然而,中国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门槛高,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难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因而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而中小企业经营能力弱、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期限短,在市场定位和规模上难以得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青睐。因此,正规金融渠道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而民间资金供给数量又那么巨大。据测算,截止到2012年1月,中国的民间融资规模超过4万亿。

2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现状

2013年1月,《世界经理人》网站发起了“2013中小企业融资调查”,参加投票的有1257名中小型企业经理人,其中约60%为高管,通过他们对民间融资问题的投票,笔者总结出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现状。

2.1 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依赖性偏低

各地区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渠道的依赖程度不同,但普遍偏低(见图1)。

图1显示了认为民间融资是主要渠道的受访者比例。很明显,中小型企业对民间融资的依赖程度受地区因素影响比较大,而且总体上偏低。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有两个:一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差,较难获得融资;二是中小企业对于民间融资渠道比较慎重,不愿意承担无法偿付高额债务的风险。

2.2 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持谨慎态度

现阶段,中小企业选择融资渠道时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利率;二是容易产生纠纷;三是往往只能借到所需资金总数的一部分。才导致中小企业慎之又慎。同时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通过民间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存在困难的比例为99%,足以证明现在民间融资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

3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难,所以民间借贷渠道对中小企业来说很重要;另一方面,民间金融市场存在利率高、不可靠、投机纵横、缺乏监管的问题,需要国家对它进行规范。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中小企业和民进金融都存在问题,才会有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难的现实。因而,分别分析中小企业和民间金融的问题所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①金融市场不够健全,融资渠道狭窄;②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③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比较薄弱,信用担保机构商业化运作程度较低;④相当一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够活跃,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制度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等等,都使中小企业面临成长的困惑。

4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解决办法

4.1 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鉴于自身规模弱势,中小企业之间应当培养与经济合作关系或者有友好往来关系企业的互助。在一个中小企业融资时,其他企业相互帮忙,提供保证或担保,促进民间融资的实现。培养无形资产,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对外信息披露力度,提供全面、真实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企业信息,提升自身信用水平。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信誉得到提升,才会提高融资效率,降低成本。

4.2 整合民间资本,组建民间金融机构

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必须使其浮出水面,赋予其法律地位,并接受监管机构监管。对中介形式的民间借贷规范,国家可以准许并引导民间资本组建私人银行或其他金融组织,并对其服务对象进行明确定位,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4.3 完善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可以通过制定《民间融资法》,对合法的民间融资行为进行详细界定,并对正规的民间融资机构出台鼓励措施,促进民间金融的发展。设立民间融资专项法律,对信用管理行业协会进行规范,设立民间融资配套法律。

4.4 完善民间金融监管机构建设

4.4.1 设立民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在民间金融监管问题的处理上,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民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民间金融体系的微观监管,包括对民间金融活动和民间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以及民间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做到依法监管。

4.4.2 加强对民间金融市场利率的监管

民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可以为民间金融活动划分大致的利率波动区间,实行差别监管;在赋予民间金融机构适当的制定利率权利的同时,对市场利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督,一旦发现不合理的利率信号,就采取现场检查或者非现场检查的方式介入对民间金融机构的调查。

4.4.3 加强对信用管理机构的监管

要使信用评级机构真正公正地对民间借贷对象评级乃至对全国企业评级,就要加强对它的监管。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有必要设立信用管理系统,强制要求信用管理行业加入,实时录入所有资金流动情况,以便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对整个信用体系的监管。在民间融资问题上,征信管理委员会对民间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进行协助,进一步完善对民间融资行为的监管。

5 结论

总之,造成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风险高、规模小原因以及民间金融利率高、不可靠原因,又包括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所需要的健全的经济环境的缺失。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尝试提高,才能让企业逐渐突破资金短缺屏障,实现中小企业的全面发展,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运行,社会信用的整体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顺利完成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赵玉珍.构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化解融资难题[J].金融与经济,2012,7:51-53.

[2]陈佩莉.民间融资的规制现状和制度创新[J].法制博览,2012,6:6-7.

[3]应洪斌,陈若如.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2,3:85-88.

[4]李柯庆.民间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安徽大学,2010.

篇13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能否建立起一套先进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信用形象、信用地位,增强信用实力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是决定每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我国民营企业财务信用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企业财务信用行为缺乏严格的控制对策,导致企业面临严重的信用风险与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维系市场经济中信用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建成和未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社会监督和约束乏力;二是企业信用行为激励及惩罚控制机制还未建立,企业财务信用缺失成本远远小于收益,易产生道德风险。因此,强化企业财务信用管理,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健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和信用管理制度,国家经济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信用风险管理大师奥尔特曼(Altman)1967年,奥尔特曼(Altman) 首次将在Z值模型中提到财务信用,并率先将逐步多元判别分析法(Stepwise multiple discriminant)。狭义的财务信用仅指企业是否对外提供客观、真实、合法、有效的财务会计报告。 综上观点作者认为企业财务信用体现企业在能力和道德的双重约束两方面,即是企业财务履约能力和企业财务履约愿望。目前鉴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规模考虑,他们的财务信用所体现的范围基本的应该包括以下三种形式:企业销售中的财务信用分析;银行信贷中的财务信用分析;经营管理行为中的财务信用分析。 从企业经营绩效的角度划分,财务信用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资本信用。企业在进行投融资活动中按章程的规定缴纳投资款和分配利益和按期归还本息等形成的资本信用。第二,商业信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销售优质产品,诚信经营,按时供货,按期付款所形成的商业信用。第三,管理信用。企业经营中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产品管理服务质量和履行合同、协议 ,按期足额缴纳各种税费,对待员工以人为本的态度等形成的管理信用。总之,企业的财务信用是在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的财务信用能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营绩效,反之差的财务信用则会让企业出现融资困难,产品滞销,资金周转速度慢等经营绩效下降的问题。

二、民营企业财务信用与社会责任的案例分析

( 一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屈芳(2012)通过河南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在河南日报的“河南民营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河南民营企业89%的企业均有社会责任工作开展,这些充分显示了河南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工作的重视和良好的社会责任履行的组织基础。通过河南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也说明以下方面变化:一是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理念逐步加强,但在社会责任认识上的偏差应有正确引导;二是民营企业在对员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素质教育培训等方面有了不断保障和完善。目前 73%以上的民营企业重视与顾客及社会消费者的关联,尤其对产品质量和安全信息公示的重视程度加大。调查还显示,河南省85%以上的民营企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并参与过救灾扶贫捐赠活动。但是数据也显示,民营企业对认识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和环境绩效管理认识不足,编写和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只有4.3%的比例,且专业度较低。

( 二 )企业财务信用行为实践分析 本文以某民营企业公司为例(下称ABC公司)财务数据及相关材料为基本依据进行案例分析。ABC公司是一家发展了20多年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矿产行业的旗帜型企业,是我国主要矿产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远销美、俄、德、英、法、日、韩等国家和地区,被地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认证。企业产品通过了欧洲等国家和中国商检局等国际著名商检机构的检验。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大型矿产企业,与国内实力雄厚的矿产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通过自主设计研发的矿产技术新工艺经行业协会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其独创生产工艺,被列入国家火炬开发计划,生产出的产品,企业几十年来累计向国家纳税6.7亿元,为国家创汇3.37亿美元。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矿产品的生产、研发为主导产品的循环经济格局,并坚持产品的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先后被国家和地方评为纳税先进企业、科技进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及环境保护标榜企业等荣誉。企业不仅在经营绩效方面体现出很高的信誉,而且全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积极支持社会公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安全生产,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在追求公司发展的同时重视员工的进步。未来实现以矿产品为主的品种、质量、成本、研发、节能、环保、效率、服务等各项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ABC企业多年发展中的财务信用行为分析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形式: 企业销售中的财务信用分析;银行信贷中的财务信用分析;经营管理行为中的财务信用分析。

(1)企业销售行为中的财务信用——应收账款管理分析。应收账款是由于赊销产生的,赊销是一种信用交易,是一种信用交易行为。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的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是其存在的基础。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应收账款是一笔很大的流动资产,与货币资金相比较,其流动性差、成本高、风险大,是企业财务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数据。应收账款的余额、所占资产比重、账龄结构、周转率等指标决定了资产质量的高低,应收账款管理成效对企业经营业绩占有着重要的地位。ABC企业2010年应收账款规模和账龄分析及回收情况分析如下表(1):

从表(1)可见: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一年以内到期的应收账款占比为92.44%,均为信用期内未结算货款,账龄超过三年的应收款项占比为2.58%,比例很少,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可能性很小。2010年A企业应收账款年末余额共约9290万元,其中未到期应收账款约8496万元,占9.15%坏账准备约16.9万元,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约239万元,占2.58%,说明该企业应收账款收回情况很好,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该企业的领导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校企联合等方式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得了全方位提升,坚持产品的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司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不断扩大销售渠道的,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市场份额的同时制定良好的信用政策和比较完整的应收账款制度,主要表现有:对客户进行认真的考察、放账控制严格、对账及时、对账手续完善、考核措施执行到位等。ABC企业主要债务人的应收账款余额分析。2010年12月31日A企业主要债务人均为国内实力雄厚的国有知名大型矿产企业,品牌过硬,实力雄厚,尽管金额大,总计为5668万元,尤其债务最多的企业为2044万元,占到占33.15%,但这些企业具有很大生产规模及相应大的原材料需求,是A企业多年的主要客户,经过分析判断不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由此也说明民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逐渐关注客户履行社会责任和财务信用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调研ABC企业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得知ABC企业的管理制度比较完善,调研中认为管理制度完善的员工有55%,认为基本完善的有30%,认为不够完善的有15%。对“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调研显示:ABC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有紧密而有效的配合,财务部门记账的同时主动向销售部门提供购货单位的欠款情况,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避免了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从源头上控制应收账款,制定科学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建立了规范的应收账款对账制度和必要的应收账款监察制度,从而有效的管理企业应收账款。ABC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ABC企业针对不同客户制定了完善信用政策,对于信誉较差的客户通过催索欠款或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使结算资金逐年下降,资金便于周转。该企业最近6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值变动情况是从财务报表资料显示2005-2010年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趋势是徘徊上升的,其年平均周转率速度有13.31次.该指标表明该企业收帐速度快,平均收账期短,坏帐损失少,资产流动快,偿债能力强。

(2)银行信贷行为中的财务信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和过程,旨在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依据企业准确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状况做出的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本文主要采用财务信用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财务指标分析,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质量分析和以营运资产分析模型验证其财务信用风险。ABC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结合对企业信用考察分析时,应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主要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入手,对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本文主要从ABC企业连续两年财务数据分析偿债能力、资产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由表(2)分析可知ABC企业在2010年较2009年流动比例、速动比率各指标值均有所下降。流动比率保持在1.50以上,平均1.75,符合其行业标准,速动比率在1以上,也符合经验判断的标准,说明该企业其偿债能力比较好,不存在资不抵债的风险;由表(2)分析可知公司在2009和2010年负债比率指标值存在较小的变化、资产负债率指标值存在较大变化,2010年该值有所下降,资产负债率降越低,财务风险也随之降低。资产负债率处在30%到40%之间,接近40%,而且变化较为稳定,该公司财务信用水平也稳定。由表(2)分析可知公司在近年的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基本处于稳定,应收账款周转率变化较大,2010年该指标值有所下降。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在2009年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总资产周转率2010年有所下降,这些可能是导致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部分原因,也许是第2010年企业保持了较高存货,或者是保持了较高的现金资产水平,但该企业整体经营效绩表现较好。由表2分析可知公司在2009和2010年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各指标值变化较小,2010年较2009年有所下降但均处于行业正常水平,该企业各项主要财务指标均处在较好的水平,获利能力较为稳定。

ABC企业以获得利润时的现金流入和盈利的连续性作为企业盈利质量分析的标准,具体分析的两个指标:主营业务收入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该指标反映主营业务收入中实际收到的现金比例。该指标越接近1,说明主营业务收入中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越小,盈利质量越高。因为如果应收账款比例较高,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也会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发生坏账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债务的偿还。该企业在2009年至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分别为:120.00%、133.98%,两个会计期间累计未收回主营业务收入现金1.15亿元,2010年较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收入和净利润均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原材采购成本增加,车间设备修理费、技术研发费、工资性费用等增加所致,但该公司盈利质量还是较高的,未收回资金较少,不存在较大风险。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营业利润的比例,它反映了营业利润中实际收到的现金所占的比例。在分析该指标时,考虑一些非付现费用的存在,如折旧、摊销等项目。这些非付现项目使营业利润减小,相应地就增大了该指标的比例。因此在计算该指标时,在分母中将非付现费用加以还原,得出指标值接近1,说明企业盈利质量比较高。营运资产分析模型是企业进行信用分析的又一个重要模型,这个模型从1981年开始在国外开始广为应用。对ABC企业采用营运资产分析模型分析企业的风险和信用额度。由于使用的财务数据和比率可以直接在财务报表中获得,因此它较为实用。能好的表现企业的实力状况,并可确切地计算出一个信用限额。 营运资产是营运资本和自有资本之和的平均值,是衡量公司规模大小的尺度,它亦可作为制定信用限额的标准,对于衡量信用风险有很大功效。在计算该企业信用额度方面具有很强的作用。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的计算过程主要分为三步:营运资产计算、资产负债表比率计算以及计算信用额度。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计算信用额度的思路:对于不同风险下的评估值,给一个比例,按照比例和营运资产确定赊销额度,见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该模型在营运资产的计算上考虑了该企业当前的偿债能力和净资产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衡量公司的流动性;短期债务净资产比率和债务净资产比率衡量公司的资本结构。可以看到,该评估值综合考虑了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水平两个最能反映公司偿债能力的因素。评估值越大,说明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风险越小。不同评估值下对应的营运资产的不同比例。根据不同评估值的对应的营运资产比例,企业评估值越小,信用风险越大。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给与其越小的营运资产比例,作为计算赊销额度的依据,该企业评估值为0.69,风险程度为有限,对应的营运资产比例是20。营运资产百分比等级应该根据公司的销售政策和公司当前整体赊销水平不断进行调整。

(3)ABC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中的财务信用分析。ABC企业坚持“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宗旨,“学习、研究、创新”的进取理念,创造美好生活,服务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关心成长,此外,该企业在为国家创造税收、为股东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着企业的社会价值。多年来,公司为修路、助学、扶贫、再就业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中累计捐(赠)资1000余万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该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信用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中建立起来,财务信用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对其的信任会影响其他利益主体对企业财务信用的评价。尤其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赖,因为员工群体相对于企业整体处于弱势地位,这种财务信用将更容易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 三 )基于财务信用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财务信用是帮助其赢得发展机会的重要手段。企业从原始资本的取得到成长资金的筹集都与财务信用紧密相连。通过分析该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信用建立的途径及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展的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应收账款管理是销售信用行为控制的重要部分。从以上财务数据分析,基于健全企业财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而言,该企业把应收账款管理作为信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应收账款采用全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客户资信信息管理制度和社会资信评价制度和信用政策决策制度,提高企业经营业绩。(2)民营企业高管人员的素质对于企业财务信用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公司的几份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上所显示出来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化来了解该企业的经营绩效。财务报表的分析的结论包含了确定授信额度、评估还款能力、放款、预测未来盈利趋势等一些重要的来自高管的决策信息。所以由于目前民营企业高管人员的素质等问题,对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作用理解的局限,所以民营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应及时对外披露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不隐瞒、不虚报企业的真实业绩,把个人信用转化为企业信用,最终形成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指导下的完善财务信用体系。(3)企业财务信用的建立纳入社会责任培养机制,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信用的评价。民营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信用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信用是在长期博弈的过程中建立的,取得财务信用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会影响其他利益主体对企业财务信用的评价。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财务信用最容易建立。该企业在为国家创造税收、为股东创造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价值。多年来公司在实现经营绩效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为修路、助学、扶贫、再就业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中累计捐(赠)资1000余万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因此,民营企业应注重员工的薪酬、福利以及奖励制度的设计及实施,及时兑现对员工的承诺,在实施员工激励计划中严格执行其中的奖励措施。另外,企业应当对员工进行信用培训,将企业财务信用纳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行为规范中,最终形成企业财务信用的有效认知,使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进一步加深。(4)将财务信用视为成本高的无形资产,促进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民营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资金有限,缺乏国有企业同银行和政府的天然联系,融资渠道狭窄,很难获得发展所需资金,更应该靠企业良好的财务信用和经营绩效来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来获得更多资金。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在获取收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信用成本包括管理层努力的成本和企业利用其他资源的成本。民营企业应将财务信用视为具有成本的无形资产,将其放置于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中进行考虑,并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后再做出财务信用承诺,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分析财务信用的收益率,而不能盲目利用财务信用获取资金。

三、企业财务信用行为管理与社会责任管理

(一)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经济学家吴敬琏(2003)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的信用经济,信用资本的性质与价值量将会形响到企业的财务与融资决策行为。信用信息共享为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扩大信贷规模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而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在其中起着关健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企业财务信用缺失问题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规范。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包含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而企业财务信用管理和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建设都是保持信用经济稳定运行所必要的内容。企业财务信用缺失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所以要加快建立我国企业财务信用机制和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形成有效的财务信用机制,落实社会责任管理的监督和约束。

(二)严格企业财务信用行为控制 完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制度。目前的法律制度中,还应当出台一部完整的、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完善财务信用法规、制度。一方面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二是规范政府行为,改善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和法律环境,以及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等来提高企业财务信用。开展财务信用评估,对财务信用好的企业加以记录,并通过媒体宣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声誉激励;应对财务信用好的企业降低借款利率,提高现金折扣率等,形成价格激励;对财务信用好的企业扩大授信额度,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促进企业不断发展;政府要奖励财务信用好的企业,促使其不断发展。

(三)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用管理应加强引导和监管,防止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盲目地、过大的进行投资, 引发社会环境污染等不良社会信用问题,应有效的监督企业项目按期运营, 投入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回流, 杜绝企业为弥补投资缺口而形成的财务信用具有很长的周期,使财务信用膨胀,对企业的财务信用做出准确的评级。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根据经营目标和财务信用管理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正确选择财务信用评级方法,建立健全与企业财务信用的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形成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治理机制,使企业间的交易能得到规范和约束,使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守信收益远高于失信收益,在事前就起到遏制企业失信动机的作用。

建立适合民营企业财务信用为基础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对于我国财务信用理论发展的局限和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政府作为社会责任系统的主要指导者,应为企业经营业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给予民营企业支持和优惠帮助。财务信用还将涉及到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对财务信用理论模型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财务信用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财务信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着力改善并强化企业财务信用管理,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201203001、201203002);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治理结构”(项目编号:2012-24)及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跨组织环境合作对企业环境绩效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14YS1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华夏出版社1976年版。

[3]詹姆斯﹒C.范霍恩:《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亚当斯密著,唐日松译:《国富论》,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

[5]詹姆斯﹒C.范霍恩著,郭浩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吴桂兰:《略谈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中国劳福事业》2009年第12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