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教师的角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4-0005-04
一、教师隐喻及其伦理意义
教师隐喻是借用另一个事物来指代教师。它是关于教师形象的社会共识及其文化符号,是关于教师角色及其社会定位的社会期待与心理认同,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与生活概念。人们熟知的教师的隐喻有:“园丁”,“工程师”,“蜡烛”,“路标”,“灯塔”,“摆渡人”,“梯子”,“一扇窗”,“钥匙”,“镜子”,“拐杖”,“铺路石”,“孺子牛”,“太阳”,“指挥师”,“导演”,“教练”,“学生的朋友”,“一桶水”等,以上主要是积极正面的或褒义的隐喻;也还有消极负面的或贬义的隐喻,如“臭老九”,“警察”,“法官”,“身心摧残者”等等。教师隐喻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中产生,并与世俗观念和民族文化传统有关,经主流媒体与大众舆论的推波助澜,从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园丁”,“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传统的教师隐喻,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流传至今,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树立了教师的伟大的光辉形象。
传统的教师隐喻清晰地表达了教师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隐喻蕴含的伦理意义,规定了教师对学生、对知识与对自己必须做什么,及如何做等伦理责任与义务问题。具体地说,它定义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知识、教师与自身之间的关系之理。它成为教师人格的内在维度,决定着教师劳动的实践特征,暗示了教师关怀学生真实性的实现,描述了教师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的定位倾向,说明了人们当时对教师的普遍价值与期望。如作为“园丁”的教师就要关心学生,作为“蜡烛”的教师就要牺牲自己,作为“工程师”的教师就要塑造灵魂等等。并且,隐喻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特定时代与历史环境,如“水桶论”一直是坚守教师是人类知识的载体的价值取向;“铺路石”、“孺子牛”与“蜡烛”等隐喻要求教师大爱无痕,无私奉献的价值传统;“工程师论”恰好是工业文明中坚守科学理性的价值需要;“臭老九”却是特殊历史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教师隐喻有一个可怕的危险,我们在反复强调并坚守教师隐喻所歌颂的教师正面伦理价值时,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隐藏其中的负面价值。这就是笔者所要论述的传统教师隐喻的伦理悖论。如与人的存在及其价值有关的平等、自由和控制等教育中的根本问题,需要对之进行重新批判、审视与建构。林贤治先生有一句话特别深刻:“人类记忆中最耸人听闻的罪恶,并非一群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所为,而是由身穿制服的唯命是从的人完成的;它不是源自秩序的破坏,而是一种源自完好的秩序的统治。”现实学校生活中,许多压迫人性甚至戕害生命的事件,我们往往将之边缘化,归咎于社会弊端或历史遗留下来的野蛮行为,从而免除了教育合理性的追问与反思。当我们被置入一个物质与精神高度剧变的复杂社会时,深感传统教师隐喻或如瞎子摸象,抓不到教师伦理的根本,难以将特殊上升到普遍。我们必须关注的是,教师隐喻应该与学生的生命属性、自由生长及适应环境等教育的实质性内容相关,它需要被重新定义。
二、角色神圣:传统教师隐喻蕴含的正面伦理价值
传统教师隐喻蕴含的教师角色神圣性,内化为教师的品质,并先于教师个体自我的存在,使教师在教育关系中成为支配者角色,规定了教师如何对学生、对知识与对自己的道德责任与实践义务,从而决定了其具有相对积极的伦理价值。下面从几个主要的教师隐喻说明其蕴含的正面伦理价值。
1 灵魂的启蒙者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改革目标,随后相继出台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的音乐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提高新课程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对音乐教育改革的千变万化来说,音乐教师的变化是核心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使得音乐教师要尽快与传统角色分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一、由“教书匠”转变为“促进者”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书本知识毫无遗漏地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学生的意愿如何、未来社会需要与否,也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大小。这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教育,无疑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培养出无数“知识口袋”式的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学观,主张给学生应有的权力和“自由度”,通过教师的爱心、鼓励、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与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与真实的自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只重视对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音乐知识技能,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每节课的形式都固定不变、毫无新意,长此以往,有些教师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必须从“教书匠”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转变。
二、由“执行者”转变为“创新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课程规范的机械执行者,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以教学大纲为“纲”“教”教科书已成为教师职业行为的常规,教师在照搬经验的机械化、程式化的模式中不能自拔。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成长的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要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拓宽教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注重课程要求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长期以来,教育由于过于强调传承,教师的创造性受到严重制约,机械、简单的重复劳动造成音乐教师职业的可替代性。因而当今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造教育观念的教师。音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与重要性,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逐步建立创造的信心,养成创造的习惯,增强创造的意识并富于创造精神,最终获得杰出的创造能力。
三、由“独行者”转变为“合作者”
《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音乐教育,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音乐天资高的学生。以往的音乐教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要,而是偏向于少数尖子生和学校的业绩。必须承认,在音乐才能方面,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这不等于说条件差的就不具备学习音乐的才能和权利。就学习音乐而言,人人都有天分,差异仅仅是相对的。因此,教师应该用更多的办法因材施教,选择适合每一个人学习音乐的角度与途径,寻求适合众人参与的形式,采取人人都可接受的方法与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音乐课程综合化的趋势,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以权威的形象出现,教师和学生以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出现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情感的交流者,然后才是指导者。在多边互动、主体交流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要尊重学生人格,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学习个性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导师,音乐又是直接触动精神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而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水平。因此音乐教师应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第一类教师认为,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教师传统园丁所强调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义务已经消失;第二类教师认为,“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的义务已经过时,教师不应该约束学生心灵的发展;第三类教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应该充当讲解角色;第四类教师认为,新课程倡导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尊重,教师不应该承载传统的警察角色。
针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忽视对传统角色的传承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策略1:明确教师角色“转变”与“转换”的区别。
“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指原来教师传统角色统统不要了,仅仅只要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角色”。教师只有明确其区别,才能自觉走出忽视传统角色的误区。
策略2:明确对传统角色的肯定与否定。
传统角色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新角色”来说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传统角色中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促进促进教师向“新角色”转变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角色中应该否定的方面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新角色”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对传统角色进行否定时既要积极主动进行角色的重建,同时又要积极倡导对传统角色优秀部分的传承。
二、教师“学习者”角色受冷落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样的师资,能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到哪里去?这种普遍现象的存在是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图书奇缺,大多数学校图书藏量不大,图书偏旧,而且种类不多,能供教师阅读,提高教师素质的图书更少,况且向教师开放的时间极少;二是教师家庭藏书量少;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没有时间读书,有的教师甚至读不懂理论书籍。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把握教师“学习者”角色可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1:不断增加学校新图书藏量,让教师有书可读。
策略2:每学期给教师发放图书购置费,丰富教师家庭藏书。
策略3:建立教师读书奖励机制。
三、教师“研究者”角色相当薄弱
教师“研究者”角色薄弱形成的原因:一是学校管理层冷落教师的教研。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使这些地区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模糊,教学观念比较守旧,“应试教育”沉疴难脱,而学校管理层又把教师晋职、评优等激励机制单纯地与“一张试卷”挂钩。因此大多数教师不愿花时间搞教研,宁愿花更多的精力大打“题海战”;二是学校操作层出了偏误。很多学校教研漫无目的,内容不切实际需要,解决不了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困惑、真迷茫,有的仅仅是为了走形式,毫无实际内容,使教师感受不了教研的成功与喜悦,从而使教师教研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严重受损。
把握教师“研究者”角色转变和落到实处,关系到教师教学效率的成败,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策略1:构建教研外驱动力。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进入新课程时代。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要求。作为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者,能否摆正自身角色位置,事关新课改的成败。为了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为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做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一、 传统教育中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将教师放在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甚高,尤其对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语文教师更是非同一般。
(一)教师是“燃烧的红烛”、“吐丝的春蚕”、“辛勤的园丁”
无论是红烛、春蚕还是园丁,它都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崇高期待。教师的“师道尊严”应运而生。教师作为“圣人”成为权威的象征,是学生的标准。然而,红烛光亮有限,只能照亮一部分学生,甚至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春蚕丝少时限,未必能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求知欲;园丁则过多按自己意愿修剪枝条,重视种子的开花结果,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语文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同时注重学生心灵的发展,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但学生与教师同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同等的生命价值,怎能按统一的标准塑造学生呢!黑格尔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意在说明人的复杂性,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工程师”式的教师却过于用整齐划一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和检验每一个“工业产品”。
(三)教师是课堂上的统治者
传统教学中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以效率低下的讲解法为主,教师授课一直拥有的不过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以及三寸不烂之舌。课堂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受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灌输——训练”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主要方式,教师不怒自威,处于统治者的地位,师生关系极度失衡。一位教育家针对这种教育状况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定位必然抑制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上是传统的语文教师角色,在今天,这种与时展极不相适应的陈腐观念还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突破它们的束缚,改变这种种情况。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语文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成为“知识的传声筒”;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按照自己的要求把学生“格式化”,充当课堂教学的霸主,成为“教学内容”完成者;习惯于唯教育行政命令是听,唯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是从,是完全的“遵命教学”,成为“课程计划”执行者;习惯于认为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只是“你、我、他”某个人的事,行动上单兵作战,成为“个体劳动者”……这些传统角色,忽视了教师作为一部“生命经典著作”的价值。
(二)新课程对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呼唤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自主、探究、合作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显然,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已不再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师角色,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语文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如何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呢?教师不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的,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因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
1.课堂教学活动的“总导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7-01
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当今各类教学模式,教师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绝对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随着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打破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学习之中解放出来,成为与教师相平等的知识建构者。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知识的唯一来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
一、教师角色
结合现有文献整理分析可知,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同时,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整体而言,教师角色也即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身份与地位并由此形成的一定行为规范和模式的总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管理者以及设计者,担负着知识的传递和解惑而学生则是根据教师的设定教学计划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二、“翻转课堂”浪潮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一)“主导者”转向“指导者”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衍生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建筑工程中的“支架”,也即当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学习和探索能力之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综合能力实情给予适当指导也即搭建“支架”。在该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由传统的传道者转向为了采用一定的方式给予学生学习指引的“引路人”,借此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当学生达成以上教学要求之后,教师要及时“隐退”,卸掉给予学生的“支架”,以开展下一个教学内容。
(二)“设计师”与“监督人”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任何一种法则,它必须和具体情境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此外,知识也不可能作为实体独立于主体之外。综上所述,由此可知,知识是具备主观性的产物,经过一定刺激即可使之与大脑发生联系进而将外化的知识内化,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知识,达到学习的效果。
此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均能严格按照教师设计的计划发展,因而教师必然要加以干预,以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学习与管理意识,进而“摆脱”教师的监督管理。对于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即可采用“放养”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任由发展;反之,则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乃至家长进行沟通,将脱轨的学生引到既定的轨道之上,跟上教学步伐以实现教学目的。
(三)成为学习和生活“伙伴”
“尊师重道”是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而其中也贯彻着不平等的师生观。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特别是正统儒家思想极为推崇教师崇高无上的地位,以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知,在知识建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均需要成功分利用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探索知识的奥妙,同时再次过程中师生之间并未受到角色的影响而是彼此平等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帮助以最终完成知识构建,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更为丰富,占据一定的优势自然而然成为构建过程中的“指导者”,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整体而言,在翻转课堂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传统的教学对立转向为教学互助,两者实现了在知识学习与探索层面上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题,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学生亦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强硬灌输,而是与教师一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上述过程中,师生逐渐成为了学习与生活中的“伙伴”,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以完成知识的建构亦最终达成教学效果。
[2]曹东勃.职业农民的兴起――对长三角地区“农民农”现象的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4.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 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6.
[4][8][9][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 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9,140.12.
[5][法]贝尔斯・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 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7-18.
[6][美]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M]. 程存旺,石嫣,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7].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10][14][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M]. 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91-92.2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56-01
多元教学模式的出现让传统教学课堂迎来了挑战,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产生了变化,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多元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传授个体。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观念,在允许范围内进行角色功能的转变,正视大学教学现状,把握角色转变的“度”来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一 影响教师角色的因素与角色功能
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充当的角色有很多种,而影响教师角色的因素也非常多,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人们对于语言学习的观念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因素,还包括了与任务相关的因素等。教师角色涵盖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与社会权利等特征,而学生则包括对学习目标确认、挖掘潜在情感与认知能力以及激活学习任务等特征。因此,教师的角色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1)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教育功能;(2)促进学生学习的管理功能;(3)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功能。
二 大学英语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课程执行者转为课程学习者
当今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让英语教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开始对英语课程产生兴趣。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就要开始从教材执行者向研究者与学习者转变。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其既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学习者,对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在多元的教学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师已逐渐成为教学的开发者和设计者,除了要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需求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来创建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封闭独立者转为开放合作者
多媒体教学模式中,以计算机网络为首的各种信息技术将各学科领域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教学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为不同地域的研究单位、学习团队和个体提供合作机会与知识获取途径,因此,教师的角色也开始由单一个体向相互合作者转变,这种转变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仅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束缚,建立起具有新型合作关系的教学模式,更要在以往的教学制度上进行创新,避免个体之间工作隔绝的问题。多元教学模式已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由独立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变成了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三 大学英语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度”的把握
1.坚持革新者角色,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互补
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处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转变的过渡期,与我国教学改革中的现代网络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就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来说,单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现状,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存在久远,教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了传统授课模式,在多媒体设备应用研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对大量的语言资料进行教学安排,课堂重难点也常常被忽视,且多媒体教学还缺少了一定的情感因素,很难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是革新者角色,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时也要适当运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部分,基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多媒体教学革新,采取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互补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革新。
2.坚持传授者角色,将讲授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除了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所学语言反复练习和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之外,还能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丰富的教学语境,为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练习。教师的多元教学角色是当前大学英语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分清教学的重点,遵从教学过程的简约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简洁明了的接受过程。与此同时,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这一教学模式也是知识构建的必要过程,学生运用教师讲授的知识来形成自身的知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教师应在多元的教学模式下,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更需要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将讲授型教学方式完美地融合进网络英语教学中。
四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多元教学模式下的角色转变一定要学会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合理倾听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同时运用合作模式,打破单一的个体教学研究模式,把握好转变的“度”,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环境,以此推动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进行。
引言
在高科技时代的大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不断增加,获取信息的时间缩短,成本减低。信息技术所塑造的新的社会格局对各类社会群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形成巨大冲击,对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困境的研究,无论是从对理论的完善还是对实践的指导方面来讲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角色的研究,既可以帮助教师认识新的角色期望,设法解决角色再定位过程中的困惑,准确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
一 教师的角色
1.1传统的教师角色
在特殊的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掌握着大量学生群体所不掌握的知识、理论、信息和方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演示、讲述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者,处于权威的地位[1][2]。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环境,但我们也应该的确切的认识到传统教师的教学理论,深入分析传统教师的教学理论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
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现代教学讲求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观念[3],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加速了这样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化,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给传统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中国人习惯于“守旧”,这可能是和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关,对于广大人民教师而言,角色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的改变,而信息技术的继续向前发展,教师要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就必须要进行自身角色重新定位,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认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地位的改变。教师在进行角色认知时,必须要做到“继承、创新”,一方面,传统的教师角色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也要认清它的合理性,使其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因为现代教育跟传统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性,比方说一些基础知识理论、伦理道德的传承等等;而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扮演一些新的教学角色,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困境
2.1 理解上的偏差
2.2 教学环境不完善
2.3 组织培训不到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和多学科管理知识的跨学科人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活动当中。在培训方面,我实习的学校做的也比较独特,每个月都有教学比赛,比赛的形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比赛中使用的课件等资源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并且每学期都会针对教师做相关的培训,这些都刺激着教师充分、高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观一些其他学校,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去一些培训机构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也有做过培训后回到学校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长时间不使用,那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慢慢淡忘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有很多,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当地没有针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机构等等,总之就是对教师所做的培训不到位,教师没有掌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本领,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化教学的要求。
2.4 教学理论不完善
三 职能转换策略
3.1 正视信息技术的价值
教师要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要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简单化的教学模式,而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
教师要熟练的使用现代教学设备、工具等,另一方面在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过程中,要让教师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既能使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更方便,更有效,也能使教师学习到如何更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即教师改变以往的被迫式或走形式等非自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而是让教师有规划,有选择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3.2改善配套设施建设
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但仍有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落后、或者陈旧等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情况,阻碍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的步伐,并且,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所知甚少,一些硬件、软件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在教育上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和专用经费,添置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在资源建设方面,为防止课件风格单一,提倡教师组成课件开发组,从而做出内容和风格极为丰富的课件资源,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教师角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也有一些学校已经拥有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却闲置不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不想用或者是不会用,若想真正的、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教师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支持,若想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教师必须要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即“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要认清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学媒体[5]。以及教学传播环境和教育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六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熟练的使用教育媒体,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也就是说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达到教师能独自完成教学资源建设,能熟练使用教学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效果,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教师角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4 相关理论指导教师角色再定位
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具体包括各种传播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等。某种特定教育理论就会指导出与之对应的教育工作,从而,也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角色。配合信息技术手段,这些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能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角色定位。一方面,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技术支持、教师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又能够依靠相关的理论指导。例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人们非常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意义建构的自主能力时,其理论依托就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的背景,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问题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想用该理论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并调整自己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相关理论的发展在推动技术手段应用的同时,也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提供理论保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4-0020-03
协商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等因素,通过与学生协商对话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他旨在改变传统专制课堂限制学生自,强调师生在教学系统内部协同作用的过程,其为新课程改革中师生角色转变问题提供了独特的参考意义。协商教学的新旧师生角色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其必然会面临一些调适障碍,本文试图探讨阻碍师生角色转变的原因,以便为教师突破传统角色的自我限定提供借鉴。最后,针对调适障碍,本文尝试提出几点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求为实现协商教学下的师生角色顺利转变提供一些参考。
一、变革师生角色:协商教学的挑战
协商教学强调师生作为协商伙伴对课程展开对话、探究和反思。它既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又十分关注教师作为反思实践者的角色转变。教学中角色定位往往显示出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蕴含着对教学的责任和义务,其对教学成效产生直接影响。
(一)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角色定位直接决定着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从而间接影响到学生的角色定位,对协商教学范式下的教师角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界定。
第一,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协商教学中,教师不再如传统教学范式下那般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对话、共同协商来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协作、对话和交流正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通过协商,学生不断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生成属于自我的独特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其自主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当学生认识产生矛盾时,师生采取协商的方式,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不断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教师由课堂的权威主宰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协商者。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具有发配指令和灌输教学内容的特征。师生之间的地位明显处于倾斜状态,既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学习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协商教学提倡教师由主宰者转变为学习协商者,其意味着师生地位平等、拥有共同探讨教学的权利与义务。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协商的过程,更是双方情感与认知达成共鸣的绝佳时机。
第三,教师由知识答案的讲解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传统教学互动中,在学生遇到困惑与疑难时,教师往往倾向于直接告诉答案,此举动不利于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容易导致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与其说教师是一种资源,是一名‘知识供应商’,不如说教师是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1]
第四,教师由课程内容的传授者转变为反思性实践者。协商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在课堂本位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反思、重构课程的反思性实践者,其反思性实践活动贯彻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先思考构建自己理解的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并不断反思学生提出的问题,运用恰当的教学机智,寻求最佳的处理方式,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序;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重新回顾教学过程,并总结教学的经验与不足,积极反思其原因与改良办法,为下一次的协商教学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二)对学生角色的要求
当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时,必然会引起学生角色的相应变化,明晰学生的角色定位有助于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促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协商教学中的学生角色需满足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协商教学中,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其表现为学生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开始立足于实践探索课程内容,不断探究知识的内涵,寻找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师生通过协商的方式在不断反思与探索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自我建构与丰富。所谓创造者,则指学生的不同个性、思维方式等使其在实践中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而这需要在师生协商互动中得以实现。教师作为协商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及时促成学生对课程的创造。
第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协商合作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偶尔存在着小组合作机会,但师生合作却十分罕见,尤其是以协商伙伴的平等地位展开合作。协商教学突破了传统师生角色观的束缚,倡导以一种民主的方式来促使师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助。在协商课堂中,学生拥有充分的表达自由与权利保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协商,课程不再与学生对立,而是与其生活经验和生存经历相交融,从而生成新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学生是教学成果的反思者和质疑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学成果一般持坚信不疑的态度,并以此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协商教学中的学生却必须具备质疑与反思的素养。教科书与教师都不再是绝对真理,唯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成果才具备可靠性。敢于质疑教学成果,意味着教师的权威不再是限制学生自由的无形枷锁。因此,真正的权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靠自身的实力去验证。学生对教学成果的反思与质疑,是推动教学改革深入的不竭动力。
二、冲破调适障碍:协商教学的基点
协商教学中,师生角色观的调整与转变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因其角色扮演的“习惯”和“人格”等因素并非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新旧角色的调适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障碍,唯有找出症结,才可以确保协商教学得以有效实施。
(一)传统师生角色观作祟
长期以来,教学结构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中,学生作为接受者,充当着教师灌输式教学下的容器,以占有式的思维方式储备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形态的教学观显然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高新人才的需求。诸如此类,教师早已形成自己对角色的认定,并据此养成固定的教学行为,并且,在如今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旧有的师生角色观并未岌岌可危,教师若要真正转变业已形成的角色观,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易事。
(二)教师理论知识欠缺
在国内,有关协商教学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因而许多教师对这种教学范式的内涵、意义及实践缺乏认识,如协商教学的含义、协商教学的优点及其实施具体程序等,均处于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地步。一部分原因是协商教学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薄弱。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理论基础要求不是特别高,往往仅停留在实践经验层面。此外,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权威型师生角色观的影响,他们不愿意打破旧有模式,这与其教育理论知识的匮乏有必然的联系。
(三)教学惰性的制约
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学惯习,其间包含着自身对教学的个人认知。协商教学关注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力共享问题,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独当一面的局势,主张学生在质疑的思维中与教师平等协商教学内容。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然而,教师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使其安于现状,懒于进行教学观念的革新,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封闭性。尽管部分教师愿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但教学惰性使其很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改革很容易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此外,凭借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工作并未给教师带来太大的不足,反而更加得心应手,这就更加剧了教师墨守成规的情绪状态,这种教学惰性间接影响到新的师生角色观切入,成为协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又一大难点。
(四)评价机制的滞碍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人才应是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且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学习能力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能用量化方式进行测量,导致很难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因此,学生学业成绩依然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大硬性指标。据此,教师对分数的追求大过对教学改革的热忱。他们很容易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仅仅关注试卷上分数的高低。在当今应试教育背景下,此种“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极大阻碍了新型教师角色观的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依旧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新型的师生角色观的优势尚未显现之前,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的客观问题成为滞碍师生角色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有效应对策略:协商教学实施的关键
突破传统师生角色的束缚是协商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点,其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使该教学范式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添砖加瓦。
(一)变革陈腐理念,定位师生角色
协商教学中,师生角色的重建是其区别于传统教学范式的一大突破点,传统教学一味强调权威性与控制性的师生关系,从而导致教学成为灌输知识的手段,学生与教学均受控于专家课程的模式下,失去了对课程把握的权利与自由。协商教学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其将学生定位于课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定位为反思性实践者,两者在课堂中处于协商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参与使得课堂更富有生机,同时也会使学生处于被唤醒和激发的状态,他们会主动地探究知识的意义,并自由地参与与创新。同时,教师对课程的反思实际等同于对课程自我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协商教学中,师生间对话性的协商合作关系,使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独特想法,并且改变从前传统教学中的言语和行为,唯有教师从内心真正地认同“协商”二字,新的师生角色观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二)重视理论素养,拓宽教学眼界
在协商教学中,许多理念均与传统教学中所倡导的迥然不同,其提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拥有相等的机会,并实行权利共享。只有重视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积极引导其参与教学进修或培训,才可能使协商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关注近期课程与教学的前沿理论动态,并强化“理论+实践”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教育理论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拓宽教学眼界则意味着教师要积极地培养科研意识,跳出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勇于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而非循规蹈矩的教书匠。时代永远在进步,教学理念更以日新月异的步伐更新换代着,唯有积极尝试新的教学范式,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三)倡导实践反思,突破教学惯习
在传统教学范式下,教师经常习惯性按照自身早已形成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很少注意到自身教学存在的漏洞与偏差,即缺乏反思的意识。反思并非简单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总结,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并对教学行为、决策及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及策略探讨的过程。高效的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并促进其行动和理论水平的提升。协商教学更是对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必须承担自身对教学的责任,在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中,他们都应该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课前的反思意味着教师应构建出自己所理解的课程;课中的反思意味着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状况,并及时处理教学事件与调整教学程序;课后的反思则是明确课堂产生的经验与事件的意义,为下一次的协商教学积累经验。这要求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学惯习的角色限定,用全新的思维面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并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对课程的重构。
(四)完善评价机制,增强改革内驱
当前我国的教学评价依然以量化评价标准为主,这种机制使分数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评价机制的局限性不利于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因此,教学评价机制应尽量从单一走向多元,不仅要重视知识点的掌握,更应加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要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全面发展的要求。此外,协商教学中,师生采取协商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充分尊重师生双方的权利,并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完善评价机制可以促使教学改革顺利发展,表现为更多新型的教学范式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而增加整个教学系统内部因子的活跃度,使得教学变革的内驱力大大增强,从而推动整个教学改革的大工程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不断演化与创新。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很长一个发展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教师角色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影响下,首要的就是要对现代教师的角色重新认识,利于加深对教育的理解。
一、教师角色的认识
“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一般人认为,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这一角色有自身特殊的身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独特的职业风采。教育社会学家比德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概括出教师角色概念三种含义:
(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师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实践,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主要是指教师在特有的工作环境中,即学校或课堂上的行为。此外也包括可能影响学生的师生交往行为。教师在学校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合作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咨询师、教育的研究者等。
(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角色来表示教师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一观点侧重教师的静态特征,承认教师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以及教师的组成、状况、进入或脱离教师队伍的条件。
(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教师角色指的是对教师的期望,其中有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也有学生家长、学校行政领导、学生、政治家或社会公众对教师的期望。有些期望属于一般规范性的,如要求、标准、责任等,而有些期望则反映了某些信念、偏爱或别的思维方式。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能够进行理性思考的人,他们可以达到自己的期为目标,并且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总之,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多种社会角色。教师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的角色,是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是做一名优秀老师的基石。在教师专业化大背景下,教师应不断进行角色转变、角色适应、角色调整,从而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外部条件
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各国加快发展教育,力争培养最优秀的公民,以便在将来的社会发展中处于制高点。外部条件的改变,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次学习,终生受用”的模式,而是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无时不学习,无处不学习”便是学习型社会的真实写照。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名词,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学不再是权威的指令,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相待、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那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都不断更新,必然要求老师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意识。因此,教师要具有终生学习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即终生学习者。
(二)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趋势
教师职业已经由经验型向专业型演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各国都在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摒弃传统角色,从传统“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任何一种潮流利于社会进步时,我们不能等闲视之,而应该认清形势,去掉传统角色的惰性。教师遵循教育规律,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潮流,以新的角色投入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三、教师角色转变的内部条件
(一)教师的职能决定教师的角色
传统最具代表的观念:“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首要功能就是传道,古代的“道”也就是一种高深的学问;帮助需要学习的人解怀释惑,传递人类文明。“古之学者必有师”,学习就得有老师,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教师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人类文明,师者闻道在先,为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文明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教书育人是教师肩负的社会责任。教师的职能决定了教师的角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学生为本,做学生学习的同路人。
(二)教育新理念的内化结果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时期,传统教师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新时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习再也不是终结性的活动,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就必须做终身学习的楷模。21世纪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讲究民主平等,教师再也不是传统的知识权威,跟学生应该平等相待,以学习为共同目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路人。开放的社会,人们再也不能闭门造车,作为教师就要“学会合作”,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领导都要通力合作;为了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为了教师自身的提升,一定要用开放的思想教书育人。教师要对学习的本质进行深入渗透,学习是人类的客观活动,学习的主体是人,作为现代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好的思想指导好的行动,教师要适应新的时代,应先从思想上改变,让行动更富有教育的新理念。
(三)教师自身素质修炼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从学生、初任教师、然后成熟教师、教育专家,这本身就是角色不断转变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学习,做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方法,得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正如老教育家吕型伟所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奉献精神,就得有自己的公众意识、服务意识;要了解儿童、学习教育理论,就要向科学家一样求真务实;新时代的教师可不能当老学究,不能当知识的容器,得将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得有灵气、有创造,把教书育人生涯演绎成真正的“艺术人生”。因此,当代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
(四)教师人生价值实现
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职业者,教师传递着人类文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渴望在精神领域获得价值的绽放。教师角色的转变,映衬着教师人生价值的追求。教师自我实现的载体是专业化活动,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逐步实现。教师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就需要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因为教师工作对象是学习知识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寄托,教师的人生价值在满足这些人群的需求中得以实现。一位教师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就会感到无比充实;如果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一些成绩,就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精彩。
四、现代教师角色体现
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教育已经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提倡教师终生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教师是研究者,已经从经验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过渡,研究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和环节。教师的各种教研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对教学的仔细计划安排。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合作。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真谛。现代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生涯,应该以崭新的角色面对教育工作和学生学习。
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很多年,教师观念也有诸多改观。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真正体会教书育人的内在魅力,完成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责任,引导学生追求完美人生,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施光跃,李荣,邬旭东著.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05-107.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传统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方式开始被颠覆。在新的教育时代下,既需要新的语文课程,也需要新型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跳脱出来,及时转换自身角色,从而构造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
在教育社会学中曾对教师的角色行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角色理论,教师教学理论指的是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各类社会关系与个体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于角色理论者而言,学校就如同社会,而社会如同舞台,在舞台上的演员有着其特定的角色,在社会中的个体也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因而,在学校这一“舞台”上,教师也有着特定的角色。教师角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界定,这三个层次分别为教师的社会地位、角色行为以及对教师的期望。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
(一)知识的传授者。
语文教师的教育任务就在于将语文知识同时语文课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就要具备合格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才能够扮演一个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活载体,也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语文知识的拥有者。在语文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其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知识的权威者。
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文化水平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被学生所信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需要教师从旁引导,这样一来,语文教师的知识权威者的角色就呼之欲出了。语文教师将这一角色体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权威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标,从而便于自身的语文教学。
(三)课堂的执行者。
传统教育方法下的语文教师受到了教学模式的限制与影响,绝大部分都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之中。教师在讲台上对照书本讲解课文,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课堂的知识,并按部就班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只作为语文课程的执行者,而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学生自然也无法获得新的课程体验,只能循环的进行枯燥的学习。
三、现代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知识的学习者。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相关的综合语文知识和相关的授课方式,还要承担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文化的持续性传播。现代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把自己变为学习者,不断的探寻和增强自身能力,再变为教学者去引导和教授学生。首先语文教师还要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寻,促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师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教材课本进行解读,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寻,从而全面的把握教学进度。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只有将自己的角色转为学习者,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知识的殿堂,更好的引导学生配合自身教学行为来完成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知识的讲述者。
语文教育工作其实就是一项语言的工作,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于表达与传授的基本方式。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并因此受到了批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反而开口较少,对于一些错误的问题和学生的疑惑之处不再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尽管在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更应当将角色转变为讲述者,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尤其是一些必要的问题,教师必须时刻重视,并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的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做到切准要害,精简且学生能够理解为主,不能过于冗长拖拉,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三)课堂的组织者。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师角色 英语教学
一、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及趋势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的视频及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并指导学生课前完成,此后共同在课堂上参与相关互动的课堂活动。这一理论基础最早是来源于埃里克?马祖尔在1991年创立的Peer Instruction,这是翻转课堂的雏形。而后翻转课堂在20世纪90年代由哈佛大学的物理教授Eric Mazur提出这种课堂形式。翻转课堂开始正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美国多地开展了相应的改革实验,并由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我国学者从2010年开始热切关注此研究课题,2013年翻转课堂成为了英语教学的研究热点,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数量快速增长。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方式进行了重新构建并展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它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独立学习教学内容,并在教师带领下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运用,这样可以规避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的弊端。当然也正是由于翻转课堂充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课堂的师生互动,作为从前主体的教师角色也开始发生了转变。传统教学强调教师输出知识,翻转教学强调教师的宏观把控能力,教师不仅要参与学生的课堂活动,而且要留意学生在该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下M行教学反思,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形成相应框架。因此,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善用不同方式对此前的教学活动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二、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依赖此技术。而大学生作为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代表,自然对网络、信息技术等新生事物有着丰富的兴趣,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课堂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翻转课堂应运而生。首先,学生必须通过网络等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其次,学生将提前预习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引导下进行知识反馈。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对教师的期望。教师的课堂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师对外语教学信念,即对教育、教学本质、语言教学本质和特点的理解,还包括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5]。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是课堂中的“主演”。并且教师通常只有讲解知识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教学活动。由于每个班级学生层度高低不一,他们从此层面上来讲缺乏个性化的指导。翻转课堂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师的角色,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再单单是语言知识的输出,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有学者指出教师从课堂的“主演”变成了集课堂活动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协调者、评估者为一体的“导演”。而学生转换为“主演”,他们既是课堂的参与者,又是学习者。
三、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化的问题及策略
作为新技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是巨大的。教师作为课堂活动中的重要角色,必然需要克服新教学模式带来的挑战。第一,由于课前预习材料需要由教师来把控,因此教师需要自己制作视频,这对大多数只会电脑操作的老师来讲是一个难关。第二,传统教师的自我认知难转变。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在面对新模式时难免出现抵触情绪。况且翻转课堂中,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提高,希望教师不仅能提供学生课堂使用语言的环境,有效地让知识内化,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拥有自学的能力。这样的期望使得教师必须不断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如果设计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并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备课量会比往常大很多。第三,学生提前预习后必然会产生很多相关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挑战。
王林海老师指出教师课堂教学角色是否能适应学生的期待、是否合乎语言教学规律、能否得到科学的搭配和灵活的发挥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成败[6]。首先,教师要与时俱进,保证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储备,在多次教学活动中总结得失,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师资力量的培训是重中之重。由于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掌握视频制作、剪辑技术等等,这就需要系统的课程来培训教师。同时,翻转课堂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必然带来教学观念的革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如何设计活动吸引学生?如果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这些都需要专门系统的指导和培训。
四、结论
翻转课堂的出现,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教学理念也是符合当下最先进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都在这种新模式下寻找着各自的正确定位,因此翻转英语课堂在大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教师在这个转型期,理应努力地达到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正当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规范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真正在课堂中扮演好“导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1]Cynthia J.Brame. The Flipped Classroom FAQ [EB/OL]
[2012-9-15]. http://index.php?q=node/7788
[2]范秀丽.试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271
[3]华维芬.试论外语教师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定位[J].外语研究,2001(3):76-79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和权威,教师负责知识的教授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传统教学下,高中生物教师也是一种生物知识传递者的角色,通过对教材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讲解使学生记住相关知识应对考试的要求。而对于一些争议问题教师也是知识的权威,课堂讨论往往以教师的总结和结论的给出结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负责知识的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很少有学生自己思维的表达,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进程,通过学校的集体备课等形式实现学校范围内的教学的相对统一。
二、新课标对高中生物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起着引导、指导和参与的作用。因此新课标对于高中生物老师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首先,高中生物老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且提倡学生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升等。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该从新课标的内容和实践要求出发对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完善,并依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影响,明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方向,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学,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其次,新课标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研究。以教材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教师便应该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通过深入的阅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实现对教材知识内容的重新构建,以此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还要分析其语言应用的特色以及编写思路等,尽量讲编者的思维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拟定出引导学生思路的教学方案。当教师对教材内容充分掌握时才能更好的将书本知识以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传递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最后,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不仅仅是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也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为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高中生物教师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可以体现为教学方式、内容等的创新,只有当教师以创新思维来进行课堂教学时才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该关注生物学科的发展动向,将新的学科发展融汇贯通到教学中。
三、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作用的实现便要教师对自己正确定位,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并且明确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实现新课标赋予高中生物教师的使命。
第一,教师应该认识到其在教学中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该角色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生物教师应该从教学和研究的角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的每个环节并勤于思考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研究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基于教学的思考而产生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教学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以优化的教学方式将自己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作用发挥好。
第二,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进行反思。教学中的反思能够使教师更好的认识自己,能够更理智的审视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能。教师的角色反思会让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会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自己角色的同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更好的发挥自身角色的作用。教师可利用的资源不仅限于课内及教材内容,两者之外的以许多资源都是可以被引入到教学中。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便要结合教学实践的需求充分利用自然界、实验室等条件并且结合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构架。并且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与教学的联系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第四,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角色并充分发挥该种角色的作用。新课标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指导者,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便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因此教师便要放下传统的权威,尊重学生的新思维和观点,为学生观点的表达和交流提供有效的平台,使学生们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教师又是引导者的角色,该种角色便要求教师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并将该种学习能力贯通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指导者便是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验操作等给与一定的指导、对于学生的疑惑进行相应的解答,为其思维的养成提供一种可行的路径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三种角色的内涵和要求时,其教学行为也便得到规范,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的目标也便易于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