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音乐公开课是音乐教师教学研究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不但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作为龙子湖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我觉得“双基加趣味,注重实效性”是上好公开课的关键。下面就我个人的积累、观察、反思和总结,谈谈如何上好音乐公开课。

一、新课导入

从开始上课到导入新课的时间尽管很短,但一节课的亮点与闪光之处也就在这一部分。导入新奇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好奇、探究的心态期待着音乐课新授的开始。

总结老师们采用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谈话导入:许多儿童歌曲的内容都是十分贴近生活的,通过谈话这种最简单的日常生活沟通方式,更利于直接导入新课。

2.谜语导入:猜谜语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设置谜语导入新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故事导入: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就能过渡到乐曲教学上了。

4.舞蹈导入: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唱歌跳舞的欢乐气氛,产生唱起来舞起来的欲望。

5.多媒体展示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视频等,增加直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领悟力,是他们最喜欢的导入方法。

6.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相对应的情境,使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接受。

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导入新课时一定不要脱离音乐本体,教师要根据每节课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找准切入点,并要精心琢磨、推敲用什么样的语言才合适、恰当、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成功的开端。

二、歌曲教学

1.准确把握重难点

根据本人的听课笔记统计,我市音乐公开课99%都是唱歌教学。自然,歌曲教学是重点部分,但是如果弄不好就会陷入冷场。唱得少了,学不会就变成“夹生饭”;唱得多了,听课老师会乏味,说你的课没有亮点。怎样才能消除这些弊端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研究旋律特点,准确把握重难点,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轻松掌握歌曲。

2.歌曲教学有铺垫

要使90%的学生准确掌握歌曲,不听唱六七遍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避免课堂教学陷入单调,教师要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教授歌曲。首先,教师可以范唱歌曲,然后可以让学生带着诸如歌曲情绪、演唱方式、旋律特点等问题再听一遍歌曲,接着让学生再次听唱,找出难点。容易解决的就让学生跟琴模唱,不好解决的再提出来带着学生进行针对节奏、音高等方面的双基教学。三遍下来,学生对歌曲就能掌握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再跟琴顺两遍,进行乐句间的衔接,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最后,再对歌曲进行律动表演等多种形式巩固教学。这样做,有条不紊、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而且省时省力,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3.拓展合理有效

现在大家都非常注重教学拓展,但有的教师把拓展误解为一种形式、一道程序、一个点缀,为了给课堂增加所谓的亮点,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教学中如何拓展才合理有效呢?根据好的课例总结出以下两点:把课外的资源引进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增加教学容量,突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后者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面。所以,本人认为在教学拓展中,要冷静思考,择优慎用。适度对音乐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是教学中应该提倡的。但前提必须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的拓展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才能更有效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三、讲究课件运用

音乐教学中的课件运用现在已经普及,教师们都知道利用课件声像一体、视听结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有的公开课上,课件做得让人眼花缭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实,公开课不是比多媒体制作技术,课件是“辅助”,要用的“精”、“巧”、“好”,掌握好“度”和“量”。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助于深化理解的地方,需要拓展的背景知识等应该恰当地运用课件,对那些只需板书或讲解就能解决的地方,就可以简化了。

四、课后反思不可缺

篇2

当前,“优质课评选”成为必不可少而又最为时尚亮丽的一道教学风景线,旨在将音乐课堂教学导向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精致,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程度走形式、摆架子现象。为准备一堂“优质课”,教师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心准备,为了使参赛教师能推出一堂“高水平”的课,背后往往有一个庞大的“参谋团”帮助参赛者。每个环节都要精心策划,反复演练。每一堂课上都要能反映出执教者的最新理念和最高水平,优质课往往成了表演课。其结果就是优质课所应具备的功能教学研讨的功能被弱化了,而展示的色彩则更浓了。

我们进行教学研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来找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试问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下,准备一节课,有哪一位教师能够年年如此、月月如此?这样一堂近乎完美的公开课,让其他教师学什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教学的设施设备与教学环境存在差异,以此类“优质课”的标准要求教师们的日常教学,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怎样使课堂教学回归常态,引导教师由对优质课的追求转向富有生活化、个性化与生命力的教学探索?怎样强化优质课的导向功能,促进广大教师卓有实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我认为音乐课堂要返璞归真,让优质课回归常态教学。上好“常态课”,“常态课”是教师基础素质的积累,是上好优质课的前提。

一、何谓常态课

常态课:由学生自身的条件,场地器材的基础条件来决定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最朴素的课堂。尽管简单,但也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状态下的随意课,而是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融入智慧,在课堂上显现出创造性、丰富性、灵动性。

优质课:侧重于课程的设计与教师的实践活动的展示,体现在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是否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一节优质课、示范课往往都有很强的观赏性,往往是通过实验或者经过大家的研讨,相对公认的具有一定理念和实践价值的课,相对接近“标准”,让大家有一个参考的目标。

准备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是衡量常态课与优质课的主要标准。用较少的时间去备课,或者形成思路、简案,然后去上课,可以称之为常态课,经过几天,甚至更多时间的深思熟虑,精心打磨,同事探讨,反复推敲,教研组修改等,我认为这就是优质课。

二、研究思路

常态下的公开课属于研讨性质的课,其目的是以授课人的行为作为平台,把个人对课程理解、思想展现出来,大家讨论,以便把实践中与理论冲突的内容进行改进,共同提高。实践中的思想或问题不仅仅是授课人的,也可能是观摩人也有的和需要解决的。为解决教师个人实践和反思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惑,充分发挥区域内教师的同伴互助作用,要建立起有利于“实践反思、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教学研究制度。

1.常态课研究中,以一个区为基本单位,以本区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教学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2.常态课研究中,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研究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把解决具体问题放在第一位。

3.常态课研究中,重在“研”――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而不是“教”――教大家照搬公开课,教研员怎么说,就怎么做。活动应该是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互动的平台。

4.常态课研究中,克服以往一味追求优质课的倾向,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把工作重点放在规范教师的常态教学上,抓薄弱教师,促进区内各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方法

1.转变教师培养思路。由只注重优秀教师的培养变为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培养同步,既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又关注其他教师的成长进步。

2.重心下移。凡获得市以上级别优质课的教师,原则上不再参加区内的公开授课,要把重心下移,重点培养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使教师们齐头并进,不留死角。

3.改变传统公开课模式。常态课是教师就单元教学计划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和学生、场地条件等情况进行短时备课,并对全区进行公开教学,大家就上课情况进行集体诊断与分析,获得的新的意见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属于大家的。

4.常态课不追求课堂的完美性,只需要保持本色,以教有所获、生有所得为宗旨。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完全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不作为上公开课的必要条件。一堂课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越少,师生的负担越轻,所取得的成效越大,效率越高,这堂课的价值和效益就大。

5.创新研讨形式,在现场教学观摩、分组讨论、互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网上专题研讨,每次教研活动都有专门的人员及时记录活动过程转贴在京口教育网的网上教研栏目,让讨论的话题继续深入。通过网络教研的积极开展,教师能随时审视自身教学行为,随时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加深入扎实有效地落到实处。

四、具体做法

在广泛的逐校调研听课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们感觉困惑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基地研究员与教研员共同商定研讨专题与授课人员,提前2-3天通知授课教师准备区级常态课,课后进行现场研讨和网上专题研讨。

操作流程:广泛听课――发现问题(或由教师提出问题)――提炼问题――个人针对问题短时备课――区内常态下的公开课――常态课教学研讨――网上专题研讨。

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常态课研讨活动广泛开展

1.互动式。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许多年轻教师在听了一些精品课、优质课后,提出这样的困惑:在音乐教学中要不要进行识谱教学?怎样的歌曲要进行识谱教学?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就会出现过分迎合学生兴趣,如教唱歌曲时,不管歌曲难易程度,只学词,干脆不学谱,还美其名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淡化识谱”。学生学不到应学的知识与技能,长此以往,学生将更加不识谱。

经商议,由提出问题的年轻教师推荐一名代表和经验较为丰富的骨干教师“同上一堂课”,围绕“识谱教学”这一问题,两位教师在短时备课后进行常态下的公开教学,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活泼、生动,教学方式多样,手段新颖,而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虽未用多媒体,但知识讲解准确,技能训练扎实。课后,我们就两位教师在“识谱教学”这一环节采用教法、学法进行讨论,提出若干小话题进行分组讨论,怎样的歌曲需要识谱教学?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识谱教学?在识谱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在识谱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由组长汇报交流。首先,大家觉得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有亲近感、亲切感和真实感,教学的情况和师生的水平能够真实反映,可看、可学、可用。其次,由于是两位教师同一堂课,切入点好,教学内容一样,比较性强,两位教师在识谱教学中采取了不同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然,由于是常态下的课,是最真实的课,因此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常态课教研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在活动中展示自己,提高自己。

2.专题式。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进行研讨。在逐校调研听课的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体现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为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有的问题学生马上就可以回答出来的,可教师却刻意安排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后回答,这种合作教学的方法,舍近求远,失去了合作教学原有的教学意义。于是我们就“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常态课教学研讨活动,提前告知授课教师此次研讨的目的,并请她们就合作学习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两位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一位执教的是《忆江南》,一位执教的是《愉快的梦》,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忆江南》后,教师设计了分组创编歌词的环节,由于旋律掌握准确,再加上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激发创作的素材,学生讨论时有话可说,创作热情高涨,参与率高,合作创编效果好。而执教《愉快的梦》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分组合作形式,而有的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演奏、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学生声音优美、和谐,教学效果好。通过两节常态课展示,教师们感知到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音乐活动,如齐唱、合唱、合奏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不能被模式套牢,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针对性、实效性。

篇3

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作为一名党员,在思想政治上,时刻能以一个优秀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关心集体,以校为家。并践行自己在争先创优活动中的承诺。

二、教育教学

本学期,我担任三至六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任务。教学中不断领悟新课程标准,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常规课。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独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他们充分的表现欲。课堂上严格要求,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实施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让优美的音乐平抚学生躁动的心。以达到维持课堂纪律的目的。另外,为了让学生听好歌、唱好歌,我特意建立一个公共邮箱,把一些优秀的歌曲放进去,同时把用户名及密码都告诉他们,好让他们下载聆听、学唱。

三、业务提高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我还坚持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xx年8月,我利用假期前往北京参加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这是音乐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此次参会使我大开眼界,同时也坚定要为音乐教育奋斗终身的信念。xx年9月,在古都开封,我很荣幸地成为“国培计划——xx年中小学艺术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的一名旁听学员,接受了诸如:万丽君、周荫昌、赖元奎、赖达富、孟大鹏、李存及陈家海等各级各类专家的指导、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感受到了合唱的魅力,了解了合唱训练的技巧,掌握了指挥挥拍的动作要领。所以我才能在短时期内一边备战省优质课比赛,一边组队参加区首届合唱节的比赛,并取得了区一等奖的好成绩。此外,我认为光有理论是不行的,还要化理论为实践,所以我在大量听课的同时坚持多上课,上公开课、上观摩课。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正因如此,我一直活跃在省市区优质课比赛的舞台上。

四、成绩收获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同事的帮助及本人的努力下,取得了一点成绩。

一、公开课

1、、xx、3执教的《走四方》获市音乐优质课一等奖。

2、xx、10执教的《走四方》获省中小学音乐优质课第7名。

二、教学设计及课件

3、xx、8教学设计《银杯》获省级一等奖。

4、xx、8课件《草原放牧》获省级一等奖。

三、论文、成果

5、xx、9论文《音乐疗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获省级三等奖。

6、xx、9教学成果《浅谈“课前五分钟音乐欣赏”》获市二等奖。

四、辅导

篇4

我们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大大提高了校本培训的效率。学习理论,是为了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为了使教师获得充实的理论信息,我们根据需要购置一批图书,阅览室还增订一批报刊。同时,我们在全区学校中第一家接通地面接收装置,使教师们能有机会上网查询并下载有关学习资料。我们还编印了教师学习手册,介绍了WPS、PowerPoint、Word等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每位教师人手一册,由电教组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有了充实的理论,教师们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激活了,通过学习,他们设计了自己所任学科的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脚本,编制多媒体课件。各位教师还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主题学习网站,有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展示,有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有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学习途径和大量的学习资源。在培训过程中,许多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的素养都得到了提高。比如生物、地理、历史、劳技、艺术等教研组,他们在接受学校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后,全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设计并实践了一个教学案例,并且建立了“生命科学学习网站”、“植物园”、“教师培训基地”、“音乐欣赏网络课程网站”等主题学习网站,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使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展示范课、研讨课教学活动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推广活动之初,有不少教师不敢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怕出差错被人笑话。我们组织几个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的教师上示范课,然后交流设备使用方法和课件制作方法,使大家感到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并不需要特别专门的培训,使用简单的课件也能成功上好一节多媒体课。在消除了大家的畏惧心理之后,学校在每周周二下午组织本校教师上一节多媒体公开课,每次上课之后都要进行认真的评课交流活动,使大家的水平不断提高。然后,我们又组织各学科教师分别到基层学校上一节应用信息技术的公开课,并请各校领导、教研室相关教研员听课、评课,在校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可以说对全区教育信息化都起到了示范、推动和促进作用。用录像的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更细化的分析,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研究的推进作用。在校本培训中,我校将录像分析法落实到各个教研组的日常工作计划中,把几年来学校组织的各级公开课录像资料进行了整理,首先将这些公开课的录像全部转录成VCD光盘,然后将VCD转换成RM格式的流媒体文件,再将这些公开课的流媒体文件上传到校园网的视频资源库中供全体教师参考、分析,同时,教务处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课改研训中心的教师及一线教师对典型课例进行分析、评价。

篇5

现代体育教学改革正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体育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向着突出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参与效果以及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由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封闭式、注入式的传统模式向师生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的评价逐渐由一般的生理性指标(如心率或脉搏)和练习密度及重结果等评价向较综合的方面及重过程(如出汗、笑、会、能以及学生自我身心感受及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合理等方面)的评价方向转变。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就是我区在近几年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借鉴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在原有体育情境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育心、育智、育体过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过程。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一般体育情境教学法比较,它主题鲜明、情境创设一脉贯通,同时又不忽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因此,它更具有突出以人为本,并将基础教育知识综合化地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育人、育智、育体和谐发展的功能得以更完美地体现。

一、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1、主题性。主题式情境教学以确定主题为先决条件,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主题的类型主要具有以下几种:(1)童趣型。这种类型的主题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创编故事等,突出趣味性。如《海娃嬉海》(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陶振华老师执教)、《龟兔赛跑》(温州市城南小学朱莉老师执教)、《可爱的动物园》、《黑猫警长》、《小猴摘桃》等。(2)知识型。这种主题一般选自科技或文学知识性课文、课外读物或某种器材(突出对器材的各种变化用法),突出知识性和对知识的发展性运用。《绳》(温州市建设小学王圆圆老师执教)、《遨游太空》、《陀螺》、《呼啦圈》等。(3)时事、教育性。这类主题选择于时事新闻、思想教育等方面。如《抗洪救灾》(温州市瓦市小学胡华余老师执教)、《手拉手交朋友》(温州市广场路小学陈亮老师执教)、《军事演习》(温州市永东路小学陈碎媛老师执教)、《农忙》(温州市西城路小学王良老师执教)等等。其次,内容设计方法先用树形教学结构框架,使各枝杈部分标题设计都与主干紧紧相连,节节递进,教学结构中的各个部分不偏离主题。如城南小学朱莉老师《龟兔赛跑》的设计。

2、创意性。体育教学主题式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意设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融综合性知识与体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编成紧扣主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赋予体育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胡老师上面的这节课就是在浙江省编教材《体育与保健》一年级室内理论教材“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这一素材基础上进行创编设计的,她把室内理论课内容移植到室外进行教学,捕捉住学生对解放军的敬仰心理,以教学小椅子为道具设计出一个个脉络清晰,流畅贯通的学做解放军的情境练习和游戏。又如我区城南小学的朱莉老师在2000年浙江省中小学说课上课评比中推出的《龟兔赛跑》,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学与老师一同进行创编《龟兔赛跑》的故事,将小学二年级原地摆臂技术的学习、接力跑、拼图游戏等结合编入情境。

3、激“情”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情境教学法正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意“境”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的多边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激“情”作用的过程:

语言

(主题) 激发、创设情境 - 引发师生共鸣 - 产生互动 - 形成共振 - 和谐实现目标

情景

4、主动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在设计和教学操作过程中充分要求教师和学生这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情境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以及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充分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和积极练习,努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周全,而且在操作中要审时度势、灵活把握。

5、实效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是以少年儿童为中心,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情境教学心理情感特性、日常生活知识和体育教学技术技能个性教学特点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在设计中,有两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注意,一是注意对单实用的场地、器材布置的高效利用和生动简练的语言组织,及背景音乐来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由于教师在场地、器材的布置和运用中,过于追求架势,以至于公开课教学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使听课教师反感,失去公开教学的实际意义。《龟兔赛跑》教学设计中,针对山区小学借班上全市公开课,所以仅在8米X20米的长方形场地内,画上四条跑道、一条半圆形弧线、配上8个可口可乐瓶作标志物和由城南小学学生亲手做的40个头饰。二是注重知识的迁移作用。《海娃嬉海》设计中将仰卧起坐教学用模仿划船的夸张动作作迁移练习,这样既不脱离教材,又使学生明白了练好体育技能可以为工作、生活服务的道理。

二、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步骤:

(1)确立主题。创设符合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要求和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点的主题。

(2)筛选教材内容。在多个教材内容中选出符合教学主题、体育教学规律、大纲要求以及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教学素材,分析其与主题的关系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并用树型设计图排列。

(3)教学顺序:

教学顺序分成三段式:情境导入、情境展开和情境结束。(借鉴交响乐的基本曲式)

(4)教案格式:

课次 教学内容 (主题)

(教学结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顺序 教学内容和分目标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组织要求 媒体 情感 次数 时间

注:A、分目标是指每一个练习或游戏部分所要求达到的小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生活实践练习目标等等)

B、教师主导部分主要设计教师调控教学的主导过程,包括教师启发、激情性语言的设计;

C、学生主体部分主要设计学生学习、练习过程。

D、媒体部分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媒体器材(电脑多媒体、录音机、幻灯、模拟教具等)、方式、方法及选用的背景音乐题材等情况。

E、情感部分主要是设计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感受,也就是教师对各项练习情感目标的估计。

三、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设计运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厚实的文化知识底蕴。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具备厚实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和丰富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将其他学科知识、日常生活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体育教学中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通过教师教学艺术的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自主学习的科学学习能力。

篇6

1.1 信息化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盲目崇拜,导致有些教师放弃了课前深刻钻研教材的机会,而把过多精力放到了制作课件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了多幅美伦美奂的幻灯片。曾经有一位教师,在40 min的一堂公开课上,放映了25张幻灯片图片和资料,其中还特意添加了超级链接。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位教师在播放和简单解说,学生充满新奇的目光欣赏美景,而课本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却被抛在脑后,听课的教师后来忍不住质疑,这位教师担任的是“课堂的引导者”还是“放映员”?学生到底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1.2 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不能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计算机多媒体在视听冲击上有长足的优势,有的教师在语文课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用展示图片、影视片段或播放音乐来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不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透过文字去体味桃花源的美景,而是用已设计好的或动或静的图片来表现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不披文又怎能入情呢?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观看一两组画面、听一首歌曲能实现的。特别是小说、散文,它们被人们所喜爱,缘于文学特有的模糊性,其中的情、意需要学生通过品读用心去感受,用想象去揣摩。若一味追求视听效果,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将被弱化,形成定向思维。

1.3 信息化技术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之一,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优势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作用,使课堂上只有知识的流动和学生机械的反馈。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感情渲染,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播放一些悲伤的音乐,并且教师在范读时自己感动得眼泛泪光,有些心软的学生自己也跟着哭,而一下课,学生就抹干眼泪,笑着去玩了。他们其实并没有从课文中真正体会到悲伤,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流泪,他们哭也许是看见老师哭了,也许因为听了哀伤的音乐。人的感情表现应发自内心感受,自然流露出来才真实。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单靠哀伤的音乐、悲伤画面、教师的“表演”,只会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被动和做作,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显得非常失败。

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2.1 巧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李将军列传》一课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李广射虎》,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漏看了什么。然后笔者让学生谈论:“《李广射虎》中,李广为什么会射中了一块大石头?”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说是因为李广力大无穷,有的说是因为晚上天黑漆漆的,他看不清路边的东西……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对学习内容变得非常专注。这时教师适机地提问点拔,学生畅所欲言,把教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出来,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有了全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

2.2 巧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是教给学生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字;二是使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学生素质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2.3 巧用信息化技术拓宽学习渠道,补充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篇7

一、课题研讨——促进专业再发展

俗话说:“你要给别人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2008年4月,马巷中心小学启动新的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同时也是课题组成员。五年来,学校多次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观摩全国各类阅读教学观摩比赛及教学研讨。同时,还经常与名校名师互动,实现共同发展。2008年3月以来,马巷中心小学先后与厦门康乐二小、厦门梧村小学结成对子。上学期,邱淑瑜老师到厦门梧村小学上了一堂《圆的认识》,得到了厦门梧村小学数学教研组的高度赞扬。

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之余,勤阅读,勤写博文。建博至今,已发表400多篇博文,内容涵盖了课题研究的所有环节,包括“课题动态”“活动短波”“课堂回放”“教研散记”“阅读心得”等。

经过短短两年的课题研究,2010年6月3日,全省课题实验阶段性研讨会在马巷中心小学隆重举行,研讨会举办得相当成功。上午,课题组教师代表洪冬梅等4位教师上了4节课。余文森教授在点评时,充分肯定了4位教师的课,称她们的课“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目标明确”。下午的大会上,福建教育出版社黄旭社长盛赞课题研究是真正“回归到教育原点”。

2012~2013学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的第一年。名师工作室与时俱进,确立以“立足新课程标准,落实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题,采取“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多轮磨课的研究步骤。上学期已进行了三个阶段,向辖区的教师奉献了4节有较高科研价值的课。上完课,该学段组长做教学设计说明和评点。

名师工作室成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不但提升了专业理论水平,更大大提高了科研能力。

二、开课讲座——促进教学理念更新

从2007年10月10日起,这批业务精湛的名师工作室成员就按照年度计划,行走在农村基层校,为基层一线教师送上了150多节较高水平的观摩课。这150多节观摩课涉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品生(社)、地方、综合实践等农村基层校比较薄弱的授课课程,也是由名师们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带着“三个一”进教室完成授课任务的。名师们通过过硬的教学艺术,驾驭课堂,吸引学生,受到基层教师的一致认可。50场专业而精彩的讲座更是让与会教师受益匪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参与培训的教师达3000多人次。

三、视导 帮扶——手把手带教一线教师

一个教师在台上讲,底下一堆教师在听,这是常见的公开课模式。不过,从2010年9月开始,马巷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给公开课教学活动“瘦身”,讲课的教师是一个人,底下听课的教师也是一个人,通过一对一听课、评课、业务检查、问卷调查等,听课的名师手把手地在“实战战场”上带教一线教师,使听评课双方在教学业务方面均获得较大的提升。

几年来,3个视导小组共下校10多次,视导学校23所,听课207节,其中语文课110节、数学课72节、英语课25节,相应地检查了110位语文教师、72位数学教师、25位英语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同时抽调44个班级的部分学生完成问卷调查,并将问卷调查情况及时反馈给该班科任老师,使基层教师在教材解读和教学方式上得到及时更新。

四、结对 互动——精心培养农村青年教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名师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农村青年教师,带动了一批基层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每位名师工作室成员都带着一两个徒弟,着重从阅读、写作和教学实践如备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带教,如今,许多徒弟都成了学校教学骨干,并多次在区级乃至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佳绩。

五、网“罗”天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马巷中心小学开通了“名师工作室”网站。网站分为“现场”“活动专题”“走在路上”(包含“眷念童心”“品读时光”“匠心独具”“灵动课堂”)“研究与思考”“资源共享”“师友互动”等专栏,名师工作室成员及时上传了相关文章。这些文章为该学区教师提供了交流经验、同步探索的平台。上学期,名师工作室推出《校园教研天地》简报,简报内容为该阶段名师工作室的主题研究情况,辐射示范活动,教师优秀案例、随笔、反思,及区、市、省、全国各级的课改动态信息,给教师提供最前沿的教科研资源,帮助教师随时把握课改方向。

五年来,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在一次区级调研中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将活动报道《名师工程?摇起航》一文发表在厦门教博网上,还将《马巷中心小学扎实开展务实有效的“名师工作室”活动》一文推荐发表在《厦门教育》上。2010年8月,马巷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被翔安区委授予“党员先锋示范岗”称号。2010年12月16日,《海峡导报》以《马巷中心小学名师教学“视导”传帮带》为题,报道了该校名师工作室活动概况。

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公开课屡获佳绩。戴燕燕等教师执教的《圆圆的沙粒》和《走进大森林》获教育部国家新课程标准优秀课例,并制成光盘在全国发行;陈淑娟等多位教师参加厦门市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均取得了市级一等奖的佳绩;陈小红老师执教识字指导课《识字6》获省小学语文视频课例一等奖、教育部新课程教学案例评比优秀奖;朱淑静、戴燕燕等教师获厦门市作文讲评课二等奖。

篇8

京剧课是初中八年级15册梨园金曲里的一堂戏剧欣赏课。很多老师都说京剧课很难上,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很多老师自己对京剧了解不够,甚至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会唱京剧了;第二,我们南方的学生们大多都不了解、不喜欢听京剧,再加上又是有很多唱段的欣赏,想吸引初中学生的兴趣也实在是很难。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上好一堂初中京剧欣赏课的几点经验和体会,也是对自己初中京剧欣赏课教学实践的一个总结。

一、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内功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要教好学生,让学生喜欢首先要自己会,自己喜欢。大多数初中老师对京剧都不是太专业,对我来说也一样。要想掌握更多京剧知识就只有学习,为此我拜访请教了本地戏剧协会的京剧演员,还利用网络视频自学了几个京剧选段。当然有条件的老师最好能跟专业老师学上几段,这也是一个专业音乐老师的基本素质。

二、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

现在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上课看电脑视频了,那就利用视频手段。如果把京剧视频用到这节课的教学上,那就是用京剧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吧,比自己唱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教学效果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何可能让京剧本身去感染学生呢?我想关键还是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看的视频。于是我又在网络上搜索大量京剧的相关视频,终于决定选择以中央台少儿京剧表演的节目视频。因为这些小孩子有些是他们的同龄人,还有些比他们的年龄还要小得多,但表演都很精彩,又很可爱,这样不但能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还能从年龄上给他们产生自叹不如的感觉,当然也得好好学习学习了。从而能从视觉、听觉甚至心理上去震撼他们、感染他们、陶醉他们。把课堂营造成少儿京剧艺术才艺表演欣赏会,给他们营造一个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他们在这样的气氛中去体验京剧的魅力。设想已定,于是,我花了不少时间专门搜索了下载了很多个以少儿为主的京剧表演视频,以及一些现代气息和表演性比较浓的京剧节目。

三、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是属于欣赏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愿意探索与京剧艺术有关的文化艺术知识,并能初步地分辨京剧的行当、角色,知道京剧音乐中的文场戏、脸谱、服饰等京剧文化知识,加深对京剧的兴趣、提高鉴赏京剧的能力,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其重难点也是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和兴趣 ,初步了解和分辨京剧的行当、角色、脸谱等文化知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学唱京剧,所以教师千万不要把目标的重难点放在教唱京剧上。

四、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意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创意,音乐课教学更是如此,更需要创意。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较难吸引学生,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往往来自于教师富有创意的教学构思。还有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融入到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这节课,对学生学习来说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那就更需要老师的创意设计了。我就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及少儿京剧演唱表演等穿京剧课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京剧不只是大人们或老人们看的,京剧也有那么多的同龄人在学唱。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在欣赏中自己去感受京剧的真正魅力,从而能喜欢京剧课,喜欢京剧。

篇9

一、建立课堂常规,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音乐课应有别于其他课,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上课铃声响了,我采用让学生听音乐律动进课堂的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感受音乐情绪的能力。师生问好可以区别于其他课而采用唱的形式,起立(do、mi、sol、do)和坐下(do、sol、mi、do)都采用固定的旋律,学生一听到这个音乐就知道现在老师要求起立,表扬也有统一整齐的节奏(× × ×× ×),这样就不会使班级秩序混乱,难以控制。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配合,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段琴声学生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也就会对音乐课感兴趣了。

二、精彩生动地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上好、上活音乐课,把音乐课上得新鲜、活泼、奇特,使学生在音乐课中获得别的学科没有过的快乐感觉,从而让学生想上音乐课、喜爱上音乐课。导入就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谈一些体会。

1.歌表演

小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歌表演就是让学生和着音乐、歌词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了音乐的形象并能帮助学生很快地记住歌词。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的感情就更深厚了,学生就更加喜爱老师了,喜欢上了老师,就更加喜欢上“你”教的音乐课了。

2.采用提问

一年级第一册第四课中的“动物说话”一课,先播放小动物图片,然后提问:这是什么?你知道它是怎样叫的吗?通过提问,引出课题后进行新课教学。在歌曲创编的过程中,教师也用谈话的方法进行教学。问题设计得好,不仅教学过程过渡得好,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3.故事导入

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听的,精彩有趣的故事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的手段进行新课教学的导入,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往往能使课堂达到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我以前做过的公开课“大鹿”和“保护小羊”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组织教学的导入这一节课就按故事的发展进行设计,孩子们在学习中和歌曲里的大鹿、小羊一起紧张开心,最后学生明白了,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战胜敌人,而且在歌曲处理上也非常到位。

三、运用多种方法,重视唱歌教学

在低年级的歌曲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1.通过用琴带读词的方法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

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在认读歌词的时候熟悉旋律,即学生在读词的时候,教师配上相应的旋律,这样通过教师的弹奏学生就学会歌曲了。在学生完全掌握歌曲以后让学生再学唱歌谱。

2.通过用琴带唱、师生对唱、学生接口唱的方法学习歌词

学生在学会歌曲以后,我采用师生对唱、学生接口唱这些游戏来巩固歌词。师生对唱,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能起到一个示范演唱的作用。学生接口唱的游戏,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把一些开小差的同学的注意力拉回来。

3.通过歌表演来巩固学生对歌曲的学习

低年级的歌曲一般歌词比较形象,通过对歌曲进行歌表演,既能巩固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又能培养学生的韵律感,从而更好地掌握歌曲。教师在歌表演环节时可以走近孩子,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4.用打击乐器来巩固所学歌曲

一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说:“儿童学习音乐最好从打击乐开始学习,因为打击乐最容易发出声音,没有音准上的困扰,能满足孩子制造音响的欲望,降低学习上的挫折。”所以,在教学的巩固部分我让孩子们挑选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作为歌曲伴奏,但条件是必须边唱边伴奏,这样就提高了孩子们演唱歌曲的兴趣,同时也保证了课堂有序的纪律。

5.口风琴进课堂,加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校在音乐课教学中一直进行口风琴的教学。通过口风琴教学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器乐进课堂是使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素质。

四、运用语言艺术适当地渗透思想教育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4203

音乐和节奏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歌曲之外,韵诗同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韵诗是以听觉感知为主的形象记忆,其欢快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形象生动的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自编的韵诗,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紧扣教学重、难点,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熟记教学内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考虑到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和注意力较差的特点,所以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自编一些韵诗。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节奏感强的韵诗,课堂效果显著,学生在课堂中激情高涨,兴趣盎然。我的英语课堂经常泛起阵阵涟漪,激起朵朵浪花,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学生的记忆也更加牢固。

一、自编韵诗,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上课铃声响后,部分学生不能马上集中注意力,他们往往还沉浸在下课的嬉闹氛围中,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忙成一团……此时,如果教师引入富有趣味性的集w活动,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而教师自编的韵诗便是其中有效的活动之一。

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说,学生在说韵诗的时候,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拍手或肢体语言,他们会产生兴奋的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的热身环节中,教师引入一些琅琅上口的韵诗,可以带领学生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阶段创造轻松、愉快的学前气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图1和图2分别是两位不同的教师在执教牛津版英语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在热身环节中使用的自编韵诗。师生问好后,教师分别呈现一首韵诗,并配上动作和音乐,伴随着欢快的节奏,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还复习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为新授内容做好了铺垫。

图3和图4是我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在复习导入环节中使用的两首韵诗,简短的句子、押韵的单词使韵诗琅琅上口。第一首韵诗旨在活跃气氛,将教师的课堂过渡语以韵诗的形式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中。本单元主要学习There be句型和教室中物品的单词,这一内容学生在二、三年级已经接触过,因此第二首韵诗重点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记忆。

二、自编韵诗,是串联教学环节的引线

学生学习英语需要真实的语言环境,方能真正习得语言。一堂课是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之间需要有效、无痕的过渡,使课堂呈现一个完整的情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过渡语、歌曲等在各个环节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编的韵诗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媒介。

韵诗简单易记,其语言精练、响亮、押韵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韵诗如同绣娘手中的针线一般,它们有的是对重、难点的操练,有的是对新知识的抛砖引玉。在课堂教学中,韵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点、面的知识点用“线”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流畅通顺。

图5是Miss Tang在教学译林版4A Unit 6《At the snack bar》一课时,在呈现环节中使用的一首韵诗。在这首简短的韵诗中,不仅是对新授单词“a sandwich”和句型“I’d like...”的操练,更是通过问句“What about you?”和Mr.Lee的回答来引出新的内容,在课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图6是Miss Wei所执教的牛津版5A Unit 8 《A camping trip》中一首非常有趣的韵诗,它不仅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朗读时能体会韵诗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韵诗里每一句话的首字母组合,正好是新授单词“stove”。这种巧妙的组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图7是Miss Shen在牛津版5B Unit 5《Halloween》教学设计中的巧妙运用,通过这首韵诗复习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在学生念完这首节奏感较强的韵诗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押韵的单词,并根据每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单词的读音,总结出本课中要学习的语音,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新授内容。

图8是我在教学牛津版4B Unit 8 《Open Day》一课时使用的一首韵诗,在这一首韵诗中,有本课的“There is.../There are...”的新句型,还有重点内容“方位词”。在学生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韵诗中的内容,学生读完后,一个音乐教室的场景就呈现在黑板上,新词汇“Music room”也随之引出。

三、自编韵诗,是操练重、难点的利器

学生在进入课堂中段后,经过较长时间的知识输入,学生或多或少地会产生疲倦,因此机械的操练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知。研究表明,通过有趣、反复地唱读韵诗,能够帮助学生记忆并强化新知识,会让学生牢记于心,比单纯地背单词、背句子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授知识的操练通过韵诗的形式呈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韵诗进行教学,既可帮助学生消除疲劳,又能让学生在唱唱跳跳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记忆知识、运用英语,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图9、10是我在教学牛津版2B Unit 7《Can I help you?》一课中,在操练shirt和dress两个单词时所编写的韵诗。对于低年级的课堂,编写韵诗比较困难,因为学生所掌握的单词量和句型较少,于是我在课前反复研究1A-2B的教材,通过整理、对比后,编写了这两首韵诗。韵诗中的人物、单词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重新组合后,变成了琅琅上口的新韵诗。通过教师领读、学生集体朗读和小组比赛的形式,把新单词融入各种活动中,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达到熟练的效果。

图11、12是Miss Shen在评优课译林版3A Unit 7《Would you like a pie?》中所运用的两首韵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简短的购物对话,为了体现这一教学重点,Miss Shen在操练新句型的过程中,所编写的韵诗也采用了对话的形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饶有趣味。学生在朗诵韵诗的过程中,从输入到输出,一气呵成。

图13是Miss Chen在参加区级评优课执教牛津版3A Unit 7《It’s nice!》一课时所编写的一首韵诗,在这首韵诗里,Miss Chen结合了新单词dress,coat以及句型“Look at.../ It’s nice...”,将重点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集体的朗诵,达到操练的效果。

图14是我在教学牛津版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时编写的一首韵诗,这个单元的单词“butterfly,dragonfly,firefly”都以fly结尾。于是我抓住这一特点,结合语音/ai/,编写了这首韵诗,在操练新单词的同时,让学生注意到这三个合成词的构词方法。

四、自编韵诗,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如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提倡创新,教师在力求创新的同时也应该给学生搭建创新的平台。

韵诗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让自编韵诗成为一把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让学生把习得的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模式,让学生自己变换词句,创编全新的韵诗。

图15是Miss Yu在公开课牛津版2B Unit 7 《What can you see?》教学中编写的一首韵诗,这首韵诗是学完本单元的单词jeep,plane,train,boat后的一个总结。学生读完这首韵诗后,Miss Yu要求他们用已经学过的其他交通工具的单词,模仿韵诗自编一首。例如,有学生编写了“Bus,bus,go,go,go. Go,go,on the way”的韵诗。

图16是Miss Fan在评优课牛津版3A 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中的一首韵诗,该韵诗总结了本单元的重点句型,突出了难点知R。学生读完这首韵诗后,Miss Fan要求学生在小组里开展一个活动,利用学过的场所类单词和交通工具类单词,编写一首新韵诗,并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棒,韵诗的节奏感很强,比简单的句型操练更有趣、生动、吸引。

五、自编韵诗,是巩固新授知识的法宝

课堂结尾往往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在课堂的结尾都会出现疲惫现象,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教师应设计活泼、新颖的活动,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例如,有的教师采用故事的方式,有的教师采取练习的方法,有的教师使用游戏的形式,有的教师借助总结的语句,我想富有趣味性的韵诗也是一个有效的法宝。教师可将本课的重点知识用韵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读读、说说、记记的过程中掌握并巩固新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学习韵诗。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17是我在公开课教学牛津版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中编写的一首韵诗,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是昆虫类单词及它们的形态和习性,还有语音/i:/的发音。在这首韵诗中,包括单词、词组、句式和语音的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通过前期教学过程中的教授、朗读、对话,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已经掌握,所以请学生来读一读这首韵诗是很轻松的事。

图18与图17的效果相同,这是Miss Qian在校级公开课教学牛津版1B Unit 6《In the park》中的一首韵诗,因为本单元的新单词bee,bird,balloon都含有字母b,且学生已经学过的颜色类单词black, brown,blue也都含有字母b,于是Miss Qian巧妙地将这些单词组合起来,形成了一首韵诗,与复习呈现阶段由字母b引出的新单词两两呼应,可谓用心良苦。

篇11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音乐教学传统模式内容单一、手法单调、信息量少、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宽度,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听、读的形式,学生也因此获得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权,极大地开拓了音乐视野,丰富了音乐知识,身心受到熏陶。

一、丰富学生音乐知识,开拓学生音乐视野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教师整节课就是播放乐曲,偶尔简单讲解。这就使得每到上音乐课,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想到音乐课就是听听乐曲而已,简直就是催眠曲。对于乐曲表达的情感、乐器种类与配合等等,学生不甚了了。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效果则不一样,不仅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能很快就调动起来,而且教师的劳动量减轻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辅助,再现乐队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服装道具、演员的动作表情等,有了音乐再现,视听俱佳,一切都变得通俗易懂,学生自然能够静下心来,投入到课堂氛围中去。此时此刻,学生会对乐曲每一乐段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容有较深的理解,真正实现“心赏”,用心来体会。

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论文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三、让音乐美熏陶学生,让德育潜移默化

音乐教学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音乐课上教师不仅要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还要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1.设身处地,以情感人。

2.身临其境,感悟哲理。如欣赏《茉莉花》,教师可以演示茉莉花的背景,播放作品,设计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在此氛围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激发并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怀。

3.寻找美感,净化心灵。如欣赏冼星海《保卫黄河》,播放相关资料片,再现作品宏阔的场面,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全方位感受乐曲磅礴的气势,感受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让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震撼心灵,热爱美、追求美,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油然迸发。

因此,小学音乐课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在反复欣赏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把美传递给学生,树立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美的信心。

实践证明,适当地、合理地使用音乐课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抽象的音乐变得直观,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以及智力上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然而,很多教师却走入了现代高科技的误区。在《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课标解读中也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给音乐教学带来了重大变革,大大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与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而且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丰富、拓宽了学生音乐生活的范围和音乐视野。这些都明确了音乐课程对多媒体技术的要求。确立了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程中的地位。但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大量运用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误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就如在上述镜头中,好象音乐教学就离不开多媒体了,只有用多媒体的课才是好课,才能上出新颖、出彩的课。有很多老师甚至是在看“菜”下“饭”——找到一个好的课件后以此设计教学过程,把所有情感、教学活力都押注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上了。

我们说,多媒体在我们今天和明天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将发挥的作用及显露出来的优越性、不可替代性、发展性和普及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不用课件能否上好音乐课,表露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理现状。要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走出误区

在承认多媒体用于音乐教学有其优越性,我们需要争取利用、会用、多用的同时,也需要对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解决一些观念上的问题,纠正一些观念上的误区。例如:只有用多媒体课件的课才是好课。这里就涉及到活动组织者和教学设计者两方面的问题。就组织者而言,不能以有无多媒体作为评价课的优劣的依据。现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评优课都出现了这种倾向,一定要用多媒体。首先是对那些没用多媒体的课在意识中拒绝认可,再是在评比的操作过程中,倾向于那些“热闹”、“花哨”的带多媒体的课,而冷落那些没有多媒体的相对平淡的课。因此,作为组织者,应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不用多媒体的音乐展示课。

对教学设计者而言,不要把是否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来关注。我们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不是先对教材进行思考,而是先找课件,如果找到现成的,那就会根据课件来进行构思,如果没有现成的,那就会花很大的精力去制作课件,而实际用于认真研读教材、构思教学思路上的力气却花得很少,这种教学是有悖于教学原则的,它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关系,把一堂课的成败全押注在了课件上。

二、修炼素质,提升品位

要走出多媒体误区首先要从教师本身入手。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自身专业上存在不足,于是就尽量使用花俏的课件来弥补缺点,歌唱得不好,就播电脑光盘,琴弹得不好,就事先录进电脑,不会跳舞,也请电脑示范,字不好看,那更靠电脑,那电脑里出来的字可是一抹齐的。这样的做法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要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教学全才,那也是不现实的,但社会在进步,也不断对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如果不及时提高自身素质,那就会很快被社会所淘汰。如果你的专业素质非常过硬的话,那没有多媒体,也照样能上出精彩的课。

一些优秀老师在上课前一定是用心揣摩过学生的需要的,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手段去进行适当的教学,而我们现在似乎是本末倒置了。

三、改善环境,设备到位

就我周边学校而言,日常能配备多媒体的音乐教室还是比较少的,多数情况是平时上课就用传统媒体,而一到公开教学,就大大小小的机器一样不缺的配全到位了,又或者是换到其他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学生真正能用到多媒体的日子也就那几天而已。但是,如果说教室的设备是齐全的,那么我想我们老师就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了,也能真正享受到高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久而久之,为了开课才用多媒体的局面就能得到改变。

四、提高认识,合理运用

篇12

1、主题性。主题性情境教学以确定主题为先决条件,以往的体育情境教学,虽然也有标题设计,但在教学内容编排中并不注重内容与主题的关联。而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一切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和操作都是围绕着中心主题展开。主要有以下几种:(1)童趣型。这种类型的主题是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创编故事等,突出趣味性。如《我们的团队最优秀》(苏州市常熟外国语学校谢黎生执教);(2)知识型。这种主题一般选自科技或文学知识性课文、课外读物或某种器材,突出知识性和对知识的发展性运用。如《韵律舞蹈》(南通中学魏俊执教);(3)时事、教育性。这类主题选择于时事新闻、思想教育等方面。如《击标游戏》(连云港海宁中学冯焱奇执教)。

2、创意性。体育教学主题式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意设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情境和体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编成紧扣主题的情境教学内容,赋予体育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南京人民中学程智执教的足球《头顶球》创造比赛进球时的氛围,让学生欢呼雀跃,使整个兴奋点贯通练习之中。

3、激“情”性。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教学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情绪领域。我国体育心理学教授马启伟指出:“动机是指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情境教学法正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意“境”用背景音乐、生动语言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求知心向、学习动机和情感,使这种学习的欲望与教师的导向产生“碰撞”、“共鸣”,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等的多边互动形式“共振”,和谐地去实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

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激“情”作用的过程:

语言

(主题)激发、创设情境——引发师生共鸣——产生互动——形成共振——和谐实现目标

情景

4、主动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在设计和教学操作过程中充分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中情境发展方向的引导、启发、把握和调控以及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充分拓展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和积极练习,努力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周全,而且在操作中要审时度势、灵活把握。

5、实效性。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情境教学心理情感特性、日常生活知识和体育教学技术技能个性教学特点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在设计中,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由于教师在场地、器材的布置和运用中,过于追求架势,以至于公开课教学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使听课教师反感,失去公开教学的实际意义;二是要考虑技术技能掌握和锻炼效果目标实现程度,又不失体育教学的个性特征。

二、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步骤

1、确立主题。创设符合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要求和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特点的主题。

2、筛选教材内容。在多个教材内容中选出符合教学主题、体育教学规律、大纲要求以及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教学素材,分析其与主题的关系进行有目的地选择。

3、教学顺序。教学顺序分成三段式:情境导入、情境展开和情境结束。

4、教案格式。

课 次 内 容

教学目标 重 点

难 点

顺 序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组织要求 多媒体 情感 次数

情境导入

情境展开

情境结束

场地器材 课的预计负荷心率曲线

三、体育主题式情境教学的设计运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篇13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片段,引入课堂,渲染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3.从作家生平材料人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再别康桥》的徐志摩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再别康桥》里精美的康桥的图片。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实际上这个做法确实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案例存在问题分析

我们可以从三点来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很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的学习情境对学生领悟创作动机,体会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性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修改。不是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共情。

第二课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两点。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品析语句。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三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康桥的美丽图片。学习目标是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康桥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