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司经济指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证券市场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大多数上市公司都较普遍地存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和抗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来预防财务危机的到来,对企业、投资者和政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的选定对预警系统的运行速度及预测精度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将建立多层次筛选的方法去确定最敏感的指标属性,从而保证预警系统的实用性。
二、初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为了全面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在进行财务指标初选时应全面了解企业各方面的综合情况,保证所选指标能全面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包括了企业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除此外,还选择了包括审计报告类型、独立董事比例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这样能有效地结合了审计及宏观经济指标等信息构建了综合指标体系,共选取43个指标作为研究初始变量来构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财务指标29个,非财务指标14个。
三、多层次筛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
本文先后采用统计学中的显著性检验和粗糙集约简等技术对预警指标进行多层次地筛选。显著性检验一种可根据样本数据推断样本总体的特征的统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差异的产生是真实的差异还是偶然的波动。显著性检验包括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参数检验的方法是在总体分布已知的情况,推断总体特征以及对两个或多个总体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而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可在总体分布未知的情况,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的分布形式或特征进行推断。本文选取了相关指标构建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由于模型的预警指标较多(财务及非财务指标共计43个),因此,应对指标进行相关的约简,去掉存在较大相关性的指标,这样可方便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模型的工作效率及预测精度。
首先,通过K-S检验对样本指标总体分布状态进行推断,根据所样本指标是否为正态分布,分别再采用参数及非参数检验方法对43个预警指标进行初步地筛选,剔除显著性较差的指标。
1.正态性分布检验
本文先对43个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根据其检验结果再确定指标显著性的检验方法。K统计量公式如下:
K=max(丨S(xi)-F(xi)丨)
本文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提供的K-S检验,对120家训练样本上市公司2006年至2009年的43个财务指标进行正态分布进行检验。在a=0.05的显著性水平下,X3(资产报酬率)、X4(总资产净利润率)、X14(总资产周转率)、X15(流动资产周转率)、X17(总资产增长率)、X18(净利润增长率)、X21(现金流量对流动债务比率)、X22(现金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X25(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的K统计量的概率P值大于0.05。除以上9个指标的样本总体符合正态分布,将采用T独立样本检验的方法,其余35个指标样本总体不符合正态分布,将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显著性差异。
2.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
根据两样本均值差的T统计量,对X3(资产报酬率)、X4(总资产净利润率)、X14(总资产周转率)、X15(流动资产周转率)、X17(总资产增长率)、X18(净利润增长率)、X21(现金流量对流动债务比率)、X22(现金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X25(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等9个预警指标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a=0.05的显著水平下,X3(资产报酬率)、X14(总资产周转率)、X17(总资产增长率)、X18(净利润增长率)、X21(现金流量对流动债务比率)、X22(现金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X25(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这7个预警指标变量通过了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X4(总资产净利润率)和X15(流动资产周转率)由于概率值P都大于0.05,因此,该两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应该剔除。
3.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两种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包括曼-惠特尼(Mann-Whitney)U检验和K-S检验等,借鉴前人此两种检验方法后K-S检验效果是最好的最稳定的。因此,本文选择使用■D统计量的K-S检验方法。
非参数统计方法由于不假定特定的总体概率分布,尽量从数据本身获取所需信息,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在数据由于某种原因被污染,有着许多离群值(Outlier),或者在分析定性数据时,非参数方法更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本文将对所有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样本指标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U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T检验和非参数U检验的结果可以得出被确定的预警指标为X1(每股收益)、X3(资产报酬率)、X5(销售净利率)、X10(资产负债率)、X14(总资产周转率)、X17(总资产增长率)、X18(净利润增长率)、X21(现金流量对流动债务比率)、X22(现金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X25(每股经营现金流量)、K13(审计意见类型)等11个预警指标。
最后,利用粗糙集简约技术进一步筛选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粗糙集理论是用于处理不确定、不完全和不精确数据的数学计算理论,能有效地处理各种不确定信息,并从中发现隐含知识,揭示事物和实践的内在规律。粗糙集理论具有以下特点:不需要先验知识、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和粗糙集与模糊集描述了不完备信息的两个方面等。将粗糙集知识约简技术与BP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采用粗糙集知识约简技术先对训练样本参数进行知识提炼与约简,再通过BP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数据判别与分类。由粗糙集优化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原理得出,粗糙集优化模型的数据判别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两步:
(1)样本数据的知识约简处理
在实际训练样本中包含若干属性,这些属性并非都会对系统的判别与分类处理有影响,对于那些不会影响分类结果的属性,则视其为冗余属性,可以通过粗糙集的知识约简技术对其进行约简处理,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因此,粗糙集优化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处理的第一步是对样本数据进行知识约简处理。即将粗糙集的属性约简置为整个模型的前置装置,负责对训练样本的属性进行冗余消减的预处理。具体约简步骤又分为离散化处理与冗余属性的约简两步。
①离散化处理,为了使样本属性符合粗糙集约简技术的要求,我们需要对样本属性进行离散化处理。具体操作为:先采用Matlab的竞争性学习网络工具箱中的提供的函数对样本属性进行聚类操作;然后将决策表中的每个属性的各个连续数值组成的赂量作为网络的输入;最后设置相应的参数,Number of meurons(神经网络经元的个数)为3、Kohonen learning rate(Kohonen 学习率)取默认数值0.01、Conscience Learning Rate(阈值学习率)取默认值0.001。通过以上操作,我们可以得到训练样本属性的离散结果。
②冗余属性的约简,通过对训练样本属性的离散化处理,我们得到了所有样本属性的离散结果,将离散结果作为粗糙集约简的输入,即可对样本属性进行冗余消减处理。在对冗余属性的约简处理时,本文采用的是粗糙集工程软件Rosetta的RSESGeneticReducer遗传运算规则对离散样本属性进行冗余消减。标准BP神经网络财务预警模型的输入属性为11个,粗糙集优化神经网络模型属性约简后的输入属性为6个。
(2)约简后数据的训练判决
粗糙集优化神经网络模型的前置装置已经对训练样本属性进行了冗余消减,消减后的样本属性确定为6个。BP神经网络作为粗糙集优化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判决模块,将约简的6个样本属性作为输入层的神经元节点数。神经网络的模型结构仍采用原有的三层基本结构,隐含层的神经元节点数为11个,输出层神经元节点数为1个。
通过多层次的指标筛选后,确定最终预警指标为X1(每股收益)、X10(资产负债率)、X14(总资产周转率)、X17(总资产增长率)、X21(现金流量对流动债务比率)、K13(审计意见类型)等6个预警指标。
四、总结
本文初步选择43个财务及非财务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先后应用正态性分布检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及粗糙集约简等技术多层次剔除了多余的属性。通过多层次地财务指标筛选,最终确定6个敏感指标用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既减少了系统的“噪声”干扰,又提高系统的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1]E.Altman.Corporte Finane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ey[J].John Wiley & Logitsons,2000,124(6):242~244
1、电网企业实行抄表到户以后,尤其在推行一户一表抄表以后,低压线损作为地市供电企业的一个重要成本问题越发突显,低压线损率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地市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2、配电低压端是整个电网的供电末梢端,涉及到众多的用户,并且网络结构和用户性质复杂,不易察觉,且容易忽略,管理难度很大,其线损率远远的高于中高压电网的线损率。
二、经济技术指标体系下低压台区线损异常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
目前的国内低压台区线损高低主要受地方配电网规划设计和配电设备的运行状况,地市供电公司的管理水平,用电计量设备的运行和管理状况,以及对于窃电情况的管理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的。低压台区线损异常的主要原因分析:(一)老旧电网规划不很合理,相当一部分设备陈旧,相对应的配电设备如果要做到以相邻负荷中心作为依据来布置比较困难。若有新的负荷点时,大多都是采用直接从挨的最近的电网引线的方法,这就加大了供电半径(从电源点开始到其供电的最远的负荷点之间的线路的距离),导致大量迂回供电现象的出现。(二)系统区用户变压器的对应关系不正确。采集系统和营销系统区用户变压器关系与现场不符,或者系统更新不及时。一种情况是两个或多个台区之间所挂接的用户交叉混乱,这种情况主要多见于新接收小区划为多个公用变台区的情况,由于是新接收小区,施工方移交录入系统时大多不会测算线损等指标,很容易出现系统中多个台区用户挂接不对应或者有表用户电量统计不到系统的状况;这种情况也多见于一部分老旧小区,特别是城中村地带,私拉乱接现象严重,清理起来十分困难。另外一种情况是地方调度临时调整负荷而采取的倒闸操作会导致台区用户变压器关系的改变。目前这类业务在营销系统和采集系统这两个系统中没有固化的操作流程,而且还涉及到营销配电以及地方调度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作业配合问题,由于信息沟通原因和管理权限的限制使得营销系统变更滞后,造成的线损异常时有发生。(三)系统CT(电流互感器)倍率与现场不符。有相当一部分线损异常是由于倍率错误引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系统倍率小于实际倍率,线损偏低甚至于是负线损。(2)系统倍率大于实际倍率,线损偏高。(3)铭牌倍率与现场倍率不符,此种情况最难发现,需要计量人员现场校验CT才能得出结果。(四)计量装置的误差和故障。一般包括关口计量表正误差超差和电流互感器接线错误等问题,但是此类误差较难发现,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发出停电通告,由计量人员配合,采取有效的校验方法,才可以发现计量装置存在的问题。(五)窃电行为对台区线损的影响。客户窃电行为时有发生。部分未进行线路改造或者涉及政府或开发商拆迁地区,个别用户利用复杂的环境制造窃电条件,私拉乱接、无表短接用电;甚至还有一些窃电用户,利用低压电缆直埋地下部分、电表进线分接箱进行隐形窃电,不易察觉。
三、经济技术指标体系下降低低压台区线损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运用电能量采集系统(采集系统)获取平台负荷数据,对变压器的三相不平衡问题进行调整、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变压器及表箱等设备的安装位置,增加电源布点缩短供电半径,解决负荷电压低线损大的问题。(二)加强户变关系的清理工作,及时理清线路台区合并或拆分后的户变关系,减少因处理流程不及时在各个系统内进行调整导致的线损率异常;增加与配电等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线路台区运行状况和方式,降低由于临时倒闸等情况造成的线损异常。(三)有疑问时,首先校验关口表及其电流互感器,排除关口计量装置的问题。当发现关口表和电流互感器误差超差的情况下,立即更换关口表和电流互感器;在电流互感器接线错误的情况下,立即更正接线。(四)加强计量装置全寿命周期管理。实行计量装置出入库、领用、安装、报废全过程监控,确保计量装置规范管理。清理长期已领用未安装的计量物资,确保用电电量及时录入系统。在采集系统集抄基本全覆盖的基础上,进行台区考核表现场抄表实现对计量装置的常态化普查,明确台区责任人对明显计量异常的发现和申报责任。(五)加大电能表现场采集维护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电能表采集率,减少因少数表未采集到数据而导致的台区线损异常。对采集不到的电能表进行更换采集器,对采集器未坏,而采集系统仍然采集不到用电示数的电能表直接更换。(六)积极开展用电检查、打击窃电行为。台区线损异常分析不能只停留在系统层面,必须去现场、仔细检查,才能出结果。低压台区用户众多,必须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高风险用户进行核查。首先加强化零户的检查力度,对长期零电量用户现场进行核实,因电能表故障导致的零电量用户及时更换电能表。按照《供电营业规则》第八十条、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及时追补电量费,减少损失。其次对于各类用电大户,营销多个部门配合进行不定期抽查。对于发现的窃电行为,依据《电力法》进行处罚。(七)加大对线路台区负责人员的考核力度,除了定期的线损分析以外,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在奖惩上突出,防止虚假信息造成的线损波动以及人情电造成的线路损耗。通过以上的陈述可以看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台区运行状况和管理情况,综合用电结构特征、设备物理参数等多重因素进行分析考核,推动线损管理方式的转变,排查和整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低压台区线损管理全面提升。
作者:乔丽华 单位:国网大同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夏清,张敏,唐国良.高损台区降损措施及管理对策[J].大众用电,2009(06)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5-0078-07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环境业绩指企业通过调整、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该成果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直接影响;二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制度树立、遵纪守法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环保意识程度[1]。
企业环境业绩评价则是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环境行为及其成果进行的综合分析与评定,以持续的方式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可验证的环境信息,确定企业的环境业绩是否良好、是否符合相关标准[2]。
(一)设计基础: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指南
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指南是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该指南,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分为环境状况指标(ECIs)和环境业绩指标(EPIs)两方面[3],环境状况指标(ECIs)通常为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研究团体等使用,企业较少采用。而环境业绩指标(EPIs)又分为管理业绩指标(MPIs)和操作业绩指标(OPIs),具体的环境管理业绩指标与环境操作业绩指标如表1、表2所示。
(二)设计改进: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维度和生态效率指标
随着环境矛盾激化以及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重视,在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产品生命周期维度,能对企业创造的产品或服务“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4],既可以满足管理者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监控需求,还能为政府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契合,是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思路。
生态效率最早是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提出,主要理念是在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提高产品的价值,生态效率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对环境影响的同时实现较大的价值,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5]。其通用公式表示为:
生态效率=
二、J纸业公司环境业绩评价现状分析
(一)J纸业公司经营概况
J公司始建于1984年,是一家以生产销售绿色环保再生纸、特种纸品、造纸原材料为主的纸业上市公司。目前公司注册资本约为10.9亿元,资产总额为51.88亿元。公司主要有牛皮箱板纸、纱管原纸、瓦楞纸板、白面牛卡纸、生活用纸等一系列产品。
公司长期注重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企业文化,直接从事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已将成熟的环保技术用于白面牛卡纸、纱管原纸、牛皮挂面箱板纸的生产中。
(二)J纸业公司现有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目前J公司环境业绩是以每年《环境报告书》的形式进行披露,数据采集、资料核查等工作由公司环境报告书编制小组完成,并委托浙江大学等第三方机构进行报告书的编制。
J公司现有环境业绩评价体系由四个维度组成: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目标、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及绩效、与社会及利益相关者关系。详见图1。
(三)J纸业公司现有环境业绩评价体系问题分析
1.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
J公司的环境业绩评价报告采用《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导则》中国家统一的框架结构进行编制,该环境报告框架结构适用于我国境内企业环境报告书,其科学性、权威性不容置疑,但由于不同行业、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生产性质、排污特点、所处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使得该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无法对企业环境业绩做出准确评价。
2.指标体系不完整
J公司的环境业绩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维度较为粗糙,从现有的四个维度来看,基本是从企业内部管理、污染物排放、外部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的指标,从政府角度出发、满足监管需求的指标不全面。
3.忽视财务环境业绩指标设置
J公司在评价企业环境绩效时,指标设置多偏向环境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环保目标及完成情况等,比较重视内部环境管理业绩的评价,而忽视了财务环境业绩指标,这不仅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环境业绩,也不利于调动企业提高环境业绩的积极性。
4.可持续发展战略未充分体现
J公司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公司的环境战略,但其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体现出该战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但J公司现有环境业绩评价体系侧重于对环境行为结果的评价,忽视了生产过程,缺少立足于绿色生产过程、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
三、J纸业公司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设计
(一)我国造纸行业对环境的影现状
造纸业在我国工业产业中处于重要地位,但也是重污染行业之一,我国造纸业长期以来处于高能耗、高污染、高速扩张的发展状态,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等处于我国工业行业前列,污染排放负荷、能源消耗等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表3列示了我国造纸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造纸行业的重点工作,同时针对造纸企业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势在必行。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J纸业公司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体系,J纸业公司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环境管理业绩指标和环境操作业绩指标两大方面。其中,环境管理业绩分为财务环境业绩、环境守法、内部环境管理、利益相关者四个维度;环境操作业绩则由研发环节、生产环节、运输销售环节、回收处理环节四个维度组成。
1.环境管理业绩
(1)财务环境绩效
①环境友好项目资金占用率
环境友好项目资金占有率=×100%
2014年J公司共投入74 770万元对绿色环保生活用纸项目、高档瓦楞纸板项目、高强瓦楞原纸项目、中水回用项目以及其他零星工程进行建设,其中绿色环保生活用纸项目和中水回用项目属于环境友好型项目,2014年分别投入资金20 426万元、2 455万元,公司的环境友好项目资金占用率为30.6%。
②环境优惠政策效益
该指标是指企业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政策要求时,在税收、补贴等方面产生的经济效益。J公司的循环经济模式和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J公司属于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中资源与环境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2014年9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有效期限为三年,2014年度的企业所得税按15%计缴,所得税支出节约77万元。J公司的中水回用项目获得中央投资计划补助430万元。
③资源循环利用效益
该指标是对企I当年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获得的经济效益的统计,J公司致力于提高生产废物的回收利用率,2014年公司资源循环利用节约成本合计3 124万元,具体如表4所示。
④环境费用占比
环境费用占比=×100%
公式中环境费用为企业开展环保活动、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等环境相关管理活动产生的费用,总支出费用为期间费用总额。在保证不影响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下,该指标大小与企业对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成正比。J公司2014年环境费用占比19.9%。
(2)环境守法
①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
J公司适用《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各项排放物均达到行业标准;J公司对废气进行循环利用,基本不对外排放废气;噪音排放方面,J公司厂界噪音检测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Ⅲ类标准中的限值要求。
②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从源头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控制的关键措施,J公司已按《浙江省实施排污许可证暂行办法》和《浙江省实施排污许可证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规定办理排污许可证。
③清洁生产审核
《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中对清洁生产措施、审核相关事项进行了说明。造纸行业为能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行业,更应注重清洁生产的实施和审核。J公司于2009年首次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于2013年再次通过该审核。
④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率
企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率是衡量企业环境守法性的指标之一。J公司2014年未筹建新项目,2012年的高档包装纸板技改项目、中水回用技改项目分别通过嘉兴市环保局和平湖市环保局审批;2013年的高强度瓦楞原纸项目通过嘉兴市环保局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两年审批率均为100%。
⑤“三同时”制度执行率
“三同时”是指企业的建设项目中环保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使用。2014年,J公司有两个项目通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尚有一个建设项目正在审核中,“三同时”执行率为66.6%。
⑥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为了使企业在面临环境风险事故时能及时、正确做出响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J公司制定了《J公司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同时设有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组织机构。
⑦最近三年发生环境违法行为情况
该指标根据重要性原则,针对企业近三年发生的环境违法、环境恶性事件进行披露。J公司长期以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012年至2014年生产经营活动均符合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标准,污染物排放符合有关环保要求。
(3)内部环境管理
①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管理体制建设是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其对环境管理人员的权利职责进行划分,也是企业开展环境管理的行为准则。J公司在整个公司内执行环境监督员制度,其中企业环境总监由公司生产副总兼任,环保办专员兼任环境监督员,环境管理员队伍由公司各环保片区负责人组成。
②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0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系列,对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管理策划、环境管理的实施和运行、最终的检查评审等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流程提出要求。J公司早于2002年便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2004年首次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于2012年完成了换证审核。
③员工环保教育培训率
一、影响县级烟草公司服务营销能力的因素
服务营销能力是指企业在引导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使用者这一转移过程中达成互利交换,实现企业及相关方利益目标所具有的经营管理能力。当前县级烟草在提升服务营销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观念因素的制约。烟草行业的垄断经营、坐商待售、卖方市场等陈旧的观念仍然大有市场,导致服务营销能力及水平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二是素质制约因素。烟草行业员工中素质好、学历高的人员被安排到管理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卷烟营销人员文化程度相对低下,卷烟营销知识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现象;三是营销人员培训工作的不到位或培训学习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差。四是烟草行业相对封闭,人才进入难度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营销队伍整体素质和营销服务能力的提高,制约了烟草商业营销工作的拓展程度。
二、建立县级烟草公司服务营销能力提升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服务营销能力提升效果评价指标及衡量
1.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衡量选择指标:销售计划完成率、客户满意度、零售户周存销比、客户访问频率、客户档案信息化程度、营销人员的培训、产品陈列美观度、客户投诉次数。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衡量选择指标如表1。
2.培育品牌管理能力衡量选择指标:终端客户赢利率、培育品牌的铺货率、培育品牌动销率、订单供货分析、零售户培训。培育品牌管理能力衡量选择指标如表2。
3.物流配送服务能力衡量选择指标:产品准时送货率、服务流程执行力、报表数据的准确性、配送流程服务质量、出入库卷烟的准确性等。物流配送服务能力衡量选择指标如表3。
4.服务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衡量选择指标:服务人员职业资格等级比重、服务主题与新业务模式、服务产品市场反馈、服务产品的整合营销。服务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衡量选择指标如表4。
5,企业文化传播能力衡量选择指标:企业理念的认同度、企业三维社会形象(文明度、知名度、美誉度)、传播费用与总费用比重。企业文化传播能力衡量选择指标如表5。
6.质量和成本管理能力衡量选择指标:IS⚪9000簇标准的认证和有效运行效率(第三方审核)、质量和成本控制的财务信息化程度、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控制手册运行监控记录完整度、财务预算的准确度。质量和成本管理能力衡量选择指标如表6。
(二)服务营销能力提升效果评价综合指数的衡量量表
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培育品牌管理能力、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服务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企业文化传播能力以及质量成本管理能力六个方面的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其分别进行打分并汇总,得出总分数,以此确定县级公司综合服务能力的高低。服务营销能力提升效果评价综合指数的衡量量表如表7。
三、县级烟草公司服务营销能力提升途径
(一)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营销水平
增强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扎实地做好网建工作,建立并及时更新系统的零售商户数据库;根据客户的商圈规模、经营能力、经营规模、配合度等因素对客户进行合理分类;细化服务标准,精准服务方向;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和经营指导;确保卷烟投放市场政策透明公开;由单一的信息告知服务扩展为向客户提供差异化信息服务;订货服务准确有效,售后服务讲信誉,流程规范高效;拜访服务讲实效,切忌流于形式;投诉服务讲真诚,处理改进不推诿。
(二)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营销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员工的职业素质、营销技巧和服务技能,了解管理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营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氛围。二是强化团队建设。定期召开营销人员的经验交流会,积极探索内部专业化分工的营销工作方法,增强销售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三是建立并完善全方位、数字化的考核激励机制。为客户经理建立月度数字化考核档案强化不定期检查,畅通投诉通道,营造适当工作压力,激发客户经理工作动力。
(三)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实行精准营销
充分掌握市场信息,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影响市场需求变化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客户经理卷烟需求预测的能力,实行精准营销,科学配置资源,达到把握货源投放节奏,保持市场货源“稍紧平衡”的市场状态。在营销中要及时跟踪检查。月中核查,如果进度慢,就要查找原因,是市场因素、渠道因素还是供货企业因素,分析原因并采取应对措施;月末核查,查看每个单品的销售量,并与其预测量进行对比,对预测偏差较大的品种和客户,要认真分析该品种或客户在预测时的主观因素及销售过程中的客观因素,查找原因,为下月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四)着眼卷烟品牌培育,提升品牌培育能力
按照国家局“532”、“461”的品牌发展思路,成立卷烟品牌培育管理小组,强化品牌培育队伍建设;加大对品牌培育的考核和市场跟踪反馈;发挥零售终端展示形象、培育品牌、宣传推介、采集信息作用;选择一批代表性门店,作为重点窗口推介,增强市场推广效应;构建工、商、零共同面向消费者的卷烟营销体系;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创造需求、引领消费;宣传促销的重点集中到一、二类烟的培育上,做好重点品牌的精准营销。
参考文献:
[1]张赵晋,张斌.结合“2433”提升客户经理的服务能力[J].消费导刊,2011(12)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79-02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保险业被誉为我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保险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加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全社会保险意识增强以及老龄化社会到来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保险业拥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入世,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以及优质周到的服务,同我国的保险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切实提高我国保险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和竞争能力,才是应对机遇与挑战的惟一出路。但是,由于长期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经营,我国保险公司几乎都走过了战略扩张型的发展道路,科学、量化的管理机制长期缺失,相关统计分析指标粗犷而缺乏系统性,这不仅掩盖了保险公司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制约了管理者正确有效的经营决策,也造成了保险市场中经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增大了整个保险行业的风险。这些问题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作为收集、分析和了解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数据的一个基本框架,进而逐步完善我国保险公司现有统计分析指标和评价制度的缺陷,为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相关的信息资源,便成为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经营业绩是指公司经过一定时期经营活动所取的成果和绩效,最直观的表现为公司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在我国大力倡导保险公司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笔者认为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应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又体现公司发展的稳健性和成长性;既代表公司的获利能力,又标志着其偿付能力及信用水平。本文对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是基于对保险公司经营特点的深刻认识,紧紧围绕这一现代意义上的“经营业绩”概念而展开的,力争使其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和精练性。
(一)科学性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统计指标理论、经济学理论和保险相关学科理论,具有科学合理性。
(二)全面性
本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营稳健性三个方面的指标,尽可能全面涵盖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三)可行性
在指标设计中不仅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考虑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指标的设计基本以财务报表数据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四)精练性
反映公司某一方面情况的指标往往不止一个,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遵循“少而精”原则对指标进行选取,这样既可以节约收集数据的成本,又可以避免实证分析中由于所选指标之间高度相关而造成的各种问题。
三、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参考标准
本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要素层和基本指标层相互联系而成,具体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健性的三大类统计分析指标,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一)盈利能力类指标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属性,而利润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尺度之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说明其在保险市场中的竞争力越强,在整个保险行业中就处于越有利的地位。通常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承接保险业务的收益,二是运用资金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该类评价指标包括:
1.保费收入利润率=承保利润/保费收入
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根据S&P公司的经验数值,保费收入利润率应在5%以上。
2.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资金运用年平均数
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获利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由于寿险保单通常是参考同期银行利率设计的,所以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至少应当大于同期银行利率。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产险公司。
3.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年平均占用数
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整体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公司总的盈利能力越强。其中,净利润与损益表中对应项目口径相同,资产年平均占用数为本期与上期公司资产总额的平均数。
图1我国保险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偿付能力类指标
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尤其值得关注。偿付能力是反映保险公司给付或理赔能力的重要指标,充足的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持续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由于偿付能力表达的是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
1.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负债总额/认可资产总额
保险公司应当适度负债经营,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导致偿付危机,而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又说明公司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中国保监会2003年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指出:“在保险公司中,一些虽然具有经济价值但不能用来对持有人履行责任的资产,或者由于抵押限制或其他第三方权益的缘故而不能任意处置的资产均应当确认为非认可资产。”故在指标设计时遵循审慎原则,采用认可负债总额和认可资产总额,该指标值应低于90%。
2.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偿付能力额度/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该指标是反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最核心指标,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表明其偿付能力越强,发生违约和破产的风险就越小。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相关规定,该指标应不小于100%。
3.偿付能力系数=自留保费/(资本金+公积金)
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必须与其实际资本相适应,其自留保费不能超过资本金的一定比例,否则保险公司就要承担过大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财产险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能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的四倍。对寿险公司,国家尚未做出具体规定。
4.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指标从保险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方面反映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所衡量的是公司是否能在近期支付赔款、承担调节成本和退保金支出。该指标值应不低于1。
(三)经营稳健性指标
加入WTO后,为了提高与外资保险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我国保险公司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提高防范和驾驭风险的能力,创立一种稳健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进行评价时,也应当重视考核公司发展的稳健性。
1.保费收入增长率=当期保费收入增减额/上期保费收入
该指标用于衡量保险公司的成长性,保费收入的增长,一方面表明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有助于解决短期偿付能力;但另一方面,在资本金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来承担债务的增加,潜在的偿付风险加大,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管理、内部控制和资金运用形成了巨大压力。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财产险公司规定保费收入增长率应在-33%―33%之间,寿险公司为-10%―50%之间。
2.成本费用率=营业费用/当期保费收入
该指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水平。当承保金额相同时,所花费的成本费用越低,说明经营效率越高,因此该指标是一个逆指标,数值越低越好。
3.退保率=当期退保支出/(上期责任准备金+本年保费收入)
该指标衡量保险公司的承保质量,是一个逆指标。指标值越低,表明承保质量越高,若指标值过高,则会对保险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4.非认可资产比率=非认可资产/总资产
该比率体现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一个逆指标。它能测试出保险公司低效率投资的比重,从而也体现出保险公司实际具有的最终偿付能力和管理效率。其中,非认可资产=资产总额-认可资产。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寿险公司规定该项指标应小于10%,我国保监会2003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则认为该指标值应不超过15%。
参考文献:
[1]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2003).中国保监会网站.
财务困境又称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现金流量不足以补偿现有债务,最严重的财务困境即企业破产。在我国,上市公司具有业绩好、规模大、筹资快等特点,相比于一般企业能更好地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程度。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不断地扩大。然而,现实中一些上市公司也会由于经营不善或其他各种原因出现连年亏损,陷入财务困境甚至面临退市的风险。1998年4月22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宣布将对财务状况异常(或其他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ST)。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时通常将ST作为企业财务困境的标志。
财务困境的有效预测将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提前防范、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以及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决策。考虑到现实中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是一个财务状况逐渐恶化的过程,因此一般认为企业财务困境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预测的。
2文献综述
财务困境预测指对企业财务困境所做出的具体推测。最早的财务困境预测方法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单变量分析法,提出利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困境。20世纪60年代,Altman率先使用多元线性判别分析,以美国1946―1965年资产规模接近的66家公司为样本确定了5变量的Z-score模型。并于1977年提出了现在仍常用的7变量ZETA模型。
由于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模型存在着严格的假设条件,如多元变量多元正态分布、协方差矩阵相等,并且该模型无法处理离散变量,实证中大多数财务比率并不满足这些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最早使用线性概率模型进行财务困境预测的是Meryer和Pifer,但线性概率模型常常会得到大于1的结果,Logit模型却能很好地克服这一缺点。Ohlson(1980)首先在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使用了Logit模型。Martin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能力后得出Logit模型优于Z-Score模型和ZETA模型。我国学者吴世农、卢贤艺利用1998―2000年我国A股市场ST公司数据比较不同模型预测效果后得出Logit模型预测能力强于线性概率模型和多元判别分析。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了高预测精度的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模型,但Barniv将Logit模型与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预测结果的准确率上并无太大差异。近年来,李从欣,肖示恩,郑芸(2009)构造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的Logit模型,并用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到了精度非常高的预测模型。
鉴于前人的研究思路,本文将选用稳健性良好的Logit模型,使用我国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及相关市场信息构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的模型,并加以分析。
3模型与实证分析
3.1变量和数据选择
本文分别选取了2014年的67家覆盖不同行业、不同资产规模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其中包括36家ST上市公司和31家非ST上市公司,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公布(t-1)年的财务报表与t年被ST处理是几乎同时发生的,因此本文采用2012年的财务数据来建立模型预测2014年的ST情况。笔者曾考虑过同时把滞后几期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加入模型中以获得更好的长期预测效果,但是由于变量个数太多,因子分析降维后结果依然不理想,最后通过预测比较,决定只选择2012年的数据进行预测。我们拟选定的变量如下:
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X1、流动比率X2、速动比率X3、产权比率X4;赢利能力:加权净资产收益率X5、摊薄总资产报酬率X6、毛利率X7、净利率X8;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X9、应收账款周转天数X10、存货周转天数X11、固定资产周转率X12;发展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X13、总资产增长率X14、资本积累率X15;引入市场信息变量:每股收益X16、股票年换手率X17、Beta系数X18。
3.2预测模型和结果
首先看一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4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我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及股票市场信息构造的Logit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模型显示,营运能力因子在预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方面贡献值最大,因此应该作为财务困境预测关注指标的重中之重,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因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度。本文选取了较为全面的财务指标加以分析,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虽然本文建立的模型在预测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未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诸如宏观经济、行业前景、技术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没有全面地量化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影响模型精度;
(2)未细分上市公司风险等级,对其研究仅仅局限于ST公司,忽略了生产经营已潜伏着一定的财务风险却没有被ST名单的公司;
(3)我国上市公司中许多业绩不好的公司财务报表水分较大,有的机构和媒体甚至勾结虚假消息,影响预测结果。
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规范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程度,笔者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赢利指标方面,相关监测机构还应加大对上市公司诸如营运指标、发展指标、偿债指标等其他财务指标的披露,使投资者拥有更加充分的信息,以便做出决策。
现在,站在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视角,将价值创造和业绩评价结合起来,使价值创造成为指导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指向标,探索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问题是一项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建立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关注企业的真实价值创造表现及其能力,将有助于推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基本面的持续关注和真实价值的深入挖掘,也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和价值创造投资理念的培养、普及。
一、企业价值创造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关系分析
对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评价企业价值创造规模大小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好坏,投资者所要发现的是真正具有价值创造能力且能够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企业的价值大小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就是指能够影响和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外部环境价值驱动因素和内部管理价值驱动因素两大类型,而内部管理价值驱动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财务价值驱动因素和非财务价值驱动因素两种具体类型。因此,对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评价,仅评价企业价值的大小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尤其是内部管理价值驱动因素,它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决定了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
对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分析可以借助于股东价值创造链、关键因素驱动树等工具。按照已有文献对股东价值创造环节的描述,可以总结提炼出反映股东价值创造能力的主要方面:营销能力、营运能力、研发能力。这三种能力基本概括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内部管理关键驱动因素之非财务活动的一面,构成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表现。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表现呢?这可以借助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根据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企业价值应该是利用与企业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对其在未来经营期限内所创造的经济收益进行贴现之后所获得的现值之和。可以看出,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表现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收益、增长与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未来收益的主要决定因素。只有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创造出高的收益。同时这种收益应该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和增长性,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在进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过程中,还应该关注企业的增长能力。此外,企业若要持续、健康地经营下去,必须具备较好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即企业应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稳定生存与不断发展。偿债能力的大小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从而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小,进而也会影响企业价值。总之,企业的价值创造表现应该从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综上分析,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价值创造表现,可以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增长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二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可以从营销能力、营运能力、研发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反映。企业价值创造表现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最终体现,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价值创造表现的好坏。
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财务指标为主
正如前文所述,要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既要衡量其创造价值的大小,又要反映其创造价值能力的高低。而创造价值表现和能力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因此,使用单一指标难以准确地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整体特征,需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强调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财务指标为主。
在进行经营业绩评价时,为了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尤其是在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分析中,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但具体选择评价指标时,还要考虑到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主体是上市公司的外部投资者。就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而言,外部利益相关者只能主要依赖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了解上市公司,而无法全面了解属于上市公司内部信息的非财务活动情况。因此在进行经营业绩评价时,无法引入过多的非财务评价指标。另外,许多非财务指标存在不易计算与衡量的问题,而财务指标的客观性比较强,其数据较易获得。因此在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在可计量与可获得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非财务指标。
(二)基本指标与行业特色指标相结合,突出行业特色
在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其所处的行业背景。正如Alan C.Maltz等人(2003)所说,由于一套特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对每一个企业都适用,所以可以先搭建一个业绩评价的通用框架,企业可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在其中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我们不可能建立起唯一的适用于所有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可以建立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综合性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选择模式,这样使用者可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行业背景设计完整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搭建一个用于指导使用者根据行业特点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用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就是将每一方面的评价指标分为通用指标和特殊指标两大类型。前者反映所有上市公司的共性,后者体现被评价上市公司的行业特性。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而言,其外部环境、行业特征、行业生命周期存在差异,进而会影响该行业上市公司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比如制药业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是研发能力,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关键;而对于电信业,则市场营销能力更为关键,因此有必要引入客户满意度指标。因此,在建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时,尤其是在指标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行业特点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业绩评价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价值创造表现指标和价值创造能力指标构成。价值创造表现评价指标分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等;价值创造能力指标包括营销能力、营运能力和研发能力等。每一类指标体系又区分为通用指标和特殊指标。本文主要探讨通用指标的选取。
(一)盈利能力指标的选取
在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EVA、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其中,EVA是从股东角度定义的经济利润,相对于会计利润,它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能够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结果,是盈利能力指标的首选指标。尽管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上市公司资本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但是由于该指标的计算与EVA有共同之处,其内涵基本被EVA所涵盖,为了避免重复,不选持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反映的是公司对资产的运用效果,销售利润率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商品经营盈利能力。由于一个企业要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应该主要看其经营性的业务创造价值能力,而经营利润剔除了“听天由命”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此经营利润要比营业利润更能够反映上市经常性业务所创造的价值。这样,盈利能力指标包括EVA、总资产报酬率、销售经营利润率。
(二)偿债能力指标的选取
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笔者认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不能精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短期偿债能力,选用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之比)可能更为恰当。
(三)增长能力指标的选取
增长能力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发展性和持续性。上市公司若要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在股东权益、利润、营业收入和资产等各方面谋求协调发展。在这四项增长能力指标中,经营利润增长率与股东权益增长率更能体现出公司增长的效率性。若没有经营利润的增长,销售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无效率的增长。无论是销售的增长,还是资产的增长,投资者最终期望的都是股东权益的增长。因此,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作为增长能力的评价指标。
(四)营销能力指标的选取
营销能力可以考虑以下评价指标:1.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它是保持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的驱动因素。营销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客户满意度也高。2.市场占有率,它反映了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从结果角度反映了营销能力,营销能力越强,相对而言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高。3.营业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了上市公司在销售方面的投入,它是支撑公司营销能力的必要保障,但是太高又会降低公司的营销效率,因此应该保持在合适的水平。
(五)营运能力指标的选取
营运能力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尤其重要,因此可以选取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效率。另外,还可以用管理费用占资产比率来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费用应该扣除那些与管理不直接相关但按会计处理方式计入管理费用的项目,如研究费用。
(六)研发能力指标的选取
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价时,不能忽略对上市公司研发能力的评价。因为它为上市持续创造价值提供了动力。可以利用R&D支出占营业收入比率、开发费用资本化率等指标评价上市公司的研发能力。R&D支出占营业收入比率越大,说明公司对研发活动越为重视;开发费用资本化率越大,说明公司研究开发成功的概率越高,所形成的无形资产越多。
综上所述,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通用指标体系可构建如表1。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志斌.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汤谷良,等.试论企业盈利、增长、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J].会计研究,2004(11).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以达到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环境、基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日益深入民心,达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监控。本文对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和运行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作为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采集、整理、分析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利用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在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同时,兼顾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
2.科学考核企业经营绩效。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考核绩效时,常采用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的基本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绩效大小。导致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资源的大量耗费为代价,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方式,以便将考核、人事任免、奖惩制度等作为企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原动力。
3.减少物质的投入量。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是以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通过循环经济指标的监测、考核及其监督作用,督促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
4.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许多企业仍存在着排污不达标,乱排、偷排、超标等现象屡禁不止,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超过水和大气环境容量的60%和80%;生态破坏的趋势尚未得到遏止。通过循环经济思想的灌输、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
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率。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中的Recycle,即以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二、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层次高、涵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在对其评价时,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环境效益的内在联系。既要避免指标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总指标逐层分解,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达到系统最优化,有利于各级部门对企业的发展、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控。
2.科学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实质与内涵,要求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合理地涵盖事物的主要性质、特点、内在的运行规律,能够客观地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利用、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不只是从经济效益,主要从企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概括的反映了企业绩效的全貌。根据这一原则,要求指标的概念要明确,内涵和外延要清楚,统计和计算方法要科学。
3.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兼顾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我国目前的或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将要改进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和会计报表制度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资料,如企业环境效益中的绿色能源使用比例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清洁生产所带来的额外利润增长等等。而且要力争评价指标体系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与现行计划口径、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一致。
4.可量化与可比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对定性指标应有一套科学方法将其量化,对专家评判法中采用的一些指标尽可能准确、简化,将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应要统一计算口径,将其综合平衡。在指标的选取和设置上,要达到企业内的纵向比较和企业间、行业间的横向比较,以此来科学、合理解释说明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评价指标体系起到应有的作用。
5.独立性原则。在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尽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度低,避免使研究对象的某一面得到夸大或缩小,这需要在对各评价指标选取中,认真分析相互间的关系;在计算方法上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如模糊数学评判法、层次分析法进行过滤,尽可能减少指标间的重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
三.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
关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报道。本文在参考仅有的少数研究和最近国家环保局下发的宏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的再循环,结合工业企业的运行特点,认为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分构成。
资源产出指标。该部分是指消耗主要矿产资源(如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土地、能源、水资源所产出的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出来的GDP)。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资源消耗指标。该部分是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重点产品单位能耗、万元生产总值水耗、重点产品单位水耗,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该部分是指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废物排放(或处置)降低指标。该部分是指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该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主要解决了工业企业内数据来源的收集便利性,并能在国家环保局、各级地方政府已实行的其他传统评价指标数据和体系沿用基础上,重点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结构简单、内容较全面、操作简单可行,收集后的量化数据通过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计算最后总分,结果能够作为工业企业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有力说明,指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
四、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要研究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对我国原有的环境法律、资源管理法律、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环境标准进行完善、改进,形成对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具有指导意义和监督意义的法律法规体系。
转变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应转变为自觉地关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把3R纳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并作为对经营者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风气和发展模式。
加强政府和企业对相关数据的管理工作。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真正运行并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工业企业对评价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数据进行准确、完整的记录、收集、整理、分析、计算,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证数据的规范化,避免数据的造假、缺损、遗漏等现象发生。
形成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使循环经济工作在工业企业有效落实开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优惠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严格贯彻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可作为示范企业在行业中推广学习,对结果较差企业也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罚、约束政策。
提高公众、社会媒体的关注意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与保持是关系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工作,还需要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为此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对工业企业运行情况给予监督、举报,从社会各界力量督促企业真正将循环经济思想落实、贯彻。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一、财务预警研究中财务指标的功能
1. 预报功能
通过跟踪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企业的预期经营情况,计划和标准相比较,找出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及时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及早做出准备或采取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 判断功能
判断是预警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根据跟踪、监测的结果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同时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判别技术对企业营运状况的优劣作出判断,找出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病根所在。
3. 控制与矫正功能
通过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企业能对财务结构的合理性做出准确预测,促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通过纵横比较企业各个会计期间的财务指标值,企业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处理经过、解决措施,并对未来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将企业纠正偏差的经验、教训转化成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避免重犯类似错误,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指标选取原则
选择什么样的财务指标作为模型的变量,不仅关系到模型预警的可靠性还关系到模型的判别能力。为了全面客观地检验企业财务危机程度,所选取的财务指标要符合以下原则:
1. 敏感性
即财务指标一定要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当财务危机一旦萌芽一定要在指标值上敏感的反映出来,否则我们的指标体系就会形同虚设。但是在选取指标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指标的敏感性也许会有一定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指标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2. 针对性
财务指标选取的针对性原则是指指标的选取必须针对我国制造类上市公司所承受的最重要的特有财务风险,这是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选取时最基本的要求。
3. 全面性
财务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原则是指所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运营状况、获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方面的概况。
4. 重要性
指标选取的重要性原则要求要选择那些能够对预测企业财务危机有重要指示作用的财务比率。
5. 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选取的财务指标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尽量使一些量化的指标,使量化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指标体系的设置
通过精细的筛选,我们构建了以下的指标体系 :
1. 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指标是企业经营者与企业的相关利益方都普遍关注的一个指标,其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1)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该比率值国际上一般公认60%比较好。
(2) 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流动比率是用来表示资金流动性的,即企业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的数值,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负债偿还越有保障。
(3) 速动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速动比率一般应保持在100%以上。该比率越大,表明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4) 现金比率。现金比率=现金以及现金等价资产总量/当前流动负债*100%。现金比率只量度所有资产中相对于当前负债最具流动性的项目,因此它比其他比率更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5) 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息倍数=企业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支出*100%,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已获利息倍数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已获利息倍数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2. 获利能力指标
获利能力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
(1)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一个越大越好型的指标,指标越大,说明企业产品或商品是适销对路的,产品附加值高、定价科学,营销策略得当,主营业务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获利水平高,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小。
(2) 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100%。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果越好,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越不容易发生财务危机。
(3) 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经营利润/主营业务成本*100%。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的投人产出比越高,单位成本费用创造的利润越大,企业财务状况好,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小。
(4) 资本金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该指标的量化界定是越大越好型,其最低标准是企业筹资过程中的利息率,如果企业的资本金利润率小于企业筹资过程中的利息率,那么,我们的投资是不经济的。
3. 成长能力指标
(1) 销售增长率。销售增长率是指企业本年销售增长额与上年销售额之间的比率,反映销售的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销售增长率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扩张增量资本和存量资本的重要前提。
(2)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是本年总资产增长额与年初资产总额之比。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但在分析时,需要关注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张。
4. 现金流量能力指标
(1)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反映平均流通在外的每股普通股所获取现金流入量的能力。这一指标主要反映平均每股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是可以直接作为发放给股东的股利的最高金额。企业的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主营业务收入回款力度较大,产品竞争性强,公司信用度高,经营发展前景有潜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越强,反之,则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越弱。
(2) 销售净现金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每一元的销售收入中所能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是考核企业现金流量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3) 现金投资成长率。该指标是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一个指标,如果该指标为负值则表明企业处于扩张发展阶段,反之,如果该指标为正值则表明企业处于投资萎缩阶段。
四、小结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选取指标的时候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尽量使我们的指标体系趋于合理化,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我们的指标体系也许会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因地制宜,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预警体系有效化,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对于矿业公司而言,绩效考核是其规划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对其市场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当前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矿业行业竞争激烈,出于对财务风险防范的需求以及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规划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体系设计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把握。
一、目前我国矿业公司经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缺陷
1.评价指标的选择不够全面
在遴选指标上,公司绩效所选用的指标应该要注意使指标在总量层面、相对层面与平均层面上相互组合,全面而又仔细的挑选与公司内外多因素相联系的各类指标,才能够切实的反应公司本阶段时间内的产业规模水平、产业技术能力、管理层管理水平、本公司文化氛围及未来发展可能。但当前我国众多矿业公司仍然因循守旧,沿用过去的老传统、老思路,这也就使得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狭隘性,涵盖不够全面。例如: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中缺少环境评价、顾客、内部生产管理等因素。
2.只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定包括绩效指标的确定、指标考核标准、考评标准调整的情况等,公司应在与各单位进行充分的交流,在听取意见、根据计划、目标等确定绩效指标、考核标准、调整情况、考核周期等。矿业公司现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降低了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得不到各部门、多数员工的普遍支持。当在总公司对公司考核的内部经济责任书、公司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有明确确定的指标,则无须进行重新确定,仅将具体的要求、根据目标分解后的考核标准等告知生产单。
3.公司发展能力状况评价指标的不够科学合理
在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内,对企业发展能力状况进行反映的指标要素需要一个先行的、合理的、科学化的设计。这种对指标的把握包括了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的初期设计处理上。尽可能的将指标规划合理,设定科学,相互间联系紧密且能彼此呼应的反映出公司的状况,而不是仅仅依靠单一指标,才能够体现出指标体系的应有价值。这也能够防止企业利润在内的各项指标的人为操纵。例如,企业利用短期内增加负债的方法,得到了一个资产总额增加的结果,却是精心构筑的一个虚假繁荣的表象。这种并不科学的指标体系下,并不能够给人以正确的参考意见。
4.权重设置不合理
现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仍采用传统的固定权重的方法,而固定权重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矿业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变幻莫测,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固定权重已无法有效地反映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矿业公司是矿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它的特点主要包括:设备、技术、资金密集,对安全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能源消耗量大、破坏环境严重,社会公用性。
二、新形势下矿业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对策分析
在矿业全球化、绿色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原有的矿业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显得沉重不堪而又起效甚微,我们需要根据MBO管理法、改进的EVA法和KPI指标法,创制矿业公司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矿业公司整体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企业层面上的指标体系规划。矿业公司需要在整体企业层面上建立一个精准而又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这一机制需要运用大量数理模型,结合本企业合理的评价标准,通过对本阶段一定时期内各定量之间的综合分析评价,给出本企业当前市场反应状况,企业内部生产状况及财务状况的有效性数量化反应。
各部门指标体系的设定。作为整个指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层,部门层面上的指标设定需要对上下级两个方面都能够良好的协调与沟通,从而能以企业内部单个部门为单位,针对部门一段时期的绩效水平,根据特定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定型、定量对比分析,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员工层面指标体系的处理。作为构成每一企业的最基层单位,员工阶层不仅承担者公司业务的实际执行与处理,而且也影响着企业绩效目标的最终完成。对于员工的绩效目标设定需要与企业、部门的整体规划相统一。同时,还要根据员工多元化的特点,对具体的指标设定上应有所变化,从而能够做到对具体对象的具体分析。
2.若干建立和优化矿业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措施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往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具有其无法弥补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具体反映在其对企业规划建议上的短视,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这是由于传统的指标体系仅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企业的总结行为,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未来发展状况都没有相应的反馈,也难怪乎会使企业不重视长远规划,短期行为盛行。在今天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如果不将环评因素等新的非财务指标引入考核体系的话,矿业公司的后期发展只会步履维艰。这是由矿业公司本身特点所致,污染的控制与减轻,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新技术的引入与运用等都是矿业公司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该引入更多相关的非财务指标,才能够就其特点给出特制化的意见。
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的绩效考察已经不单单局限于阿拉伯数字之上,很多的要素需要文字评价来辅助判断。一方面是这些要素本身往往只能通过文字才得以存在,另一方面也是对评价结果全面性的要求。对企业的当前某领域状况分析,往往需要定性分析法进行具体描绘,以摆脱单一数字所带来的片面评价。
过程与结果的评价结合。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我们在对结果指标全面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过程绩效评价的控制。尽管两者分属不同阶段,但过程与结果之间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绩效考核体系的规划中,我们对过程的控制是为了更好的实现目的,从而促进良好结果的形成。每一个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都需要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
矿业公司特性的考量。作为一个独特的行业,矿业本身就与一般商业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别。不论是对水电等能源的消耗上,还是对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上,抑或是新技术采用后的生产状况上,矿业公司都需要充分考虑这种特性,进而能合理的确定评价指标。对矿业企业来说,“采矿耗能率”等指标显然具有比其他企业更高的价值参考。另一方面,矿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信息,有些可以直接拿来作为指标运用,有些则需要相关部门的专门研究与探讨,这也使得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成本性考量的问题。一个数据的获得成本与产出比应该始终是处于基线之上的,这样的数据采集才会产生经济效益,这也就需要我们对评价指标上的科学遴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矿业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设定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上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矿业行业与矿业公司的特性导致。面对如此复杂的指标体系构建,矿业公司需要对内外环境的综合考量,对现代绩效考核体系的借鉴与引入。总之,只有构建一套能够客观、真实反映矿业公司情况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那么公司未来的发展才能顺风顺水。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延海矿业有限公司绩效考评体系研究[R],吉林大学,2013(5)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56-04
一、引言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又称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指当公司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而公司怠于诉讼时,符合法定要件的股东为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对侵害人提讼,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作为衡平法的一项特殊制度,起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之后在英美法系国家取得蓬勃发展。20世纪中期,大陆法系的日本开始加以效仿。我国2006年1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下称“新《公司法》”)也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设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为中小股东监督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下统称“董事、高管等主体”)及其他相对人的行为、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和股东自身利益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运行机制,总结了其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运行机制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运行机制
股东代表诉讼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代表诉讼,而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则属于股份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一种。从我国新《公司法》的规定来看,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除了对原告股东的资格有较高要求外,其他方面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相差无几。
1,关于诉讼当事人。根据我国新《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应该是“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被告是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其他任何人(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害关系人等)。对于公司及其他股东在案件中的诉讼地位,我国新《公司法》没有规定。在实际案例中大部分法院将公司列为第三人,其他股东若在第一次开庭之前以相同的理由提出请求并加入诉讼,法院可以将其列为共同原告。
2,关于诉讼事由。上市公司股东可以提起代表诉讼的事由是侵权人(被告)对公司进行侵害并给公司造成损失,但公司却怠于行使诉权,未向法院提讼、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从我国新《公司法》150、152条的规定及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董事、监事、高管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公司资产;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
3,关于前置程序。为了防止股东的滥诉而给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各国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前置程序,我国新《公司法》也是如此,即发生可诉情形时,股东应先书面请求监事会或监事、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向法院提讼,只有监事会或监事、董事会或执行董事收到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讼,股东方可提起代表诉讼。另外,新《公司法》也规定了前置程序的例外:“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原告股东可以以自己名义直接提讼。”
4,关于诉讼担保。设立诉讼担保的目的是防止股东的滥诉行为,但若要求原告股东提供担保,必将打击其提讼的积极性。我国新《公司法》未对股东代表诉讼是否需要担保予以明确规定,各地法院在实践中的做法也不一致,给当事人造成较大困惑。
5,关于诉讼结果归属。因原告股东只是代表公司提讼,故即便原告胜诉,诉讼结果也是归公司所有。若原告败诉,则要承担诉讼费用。如果诉讼给公司或被告造成损失的,原告股东可能还要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原告股东无法获得直接利益,却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是制约股东代表诉讼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积极意义
股东代表诉讼在英美、日本等国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对公司制度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立命馆大学副教授山田泰宏认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支撑日本公司法制整体的顶梁柱”。因此,引导中小投资者合理利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对我国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清理大股东占用资金、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活动的基本完成,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显著提高,治理水平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部分股东直接干预上市公司事务、“三会”的运作流于形式、部分高管人员的勤勉尽责意识淡薄等。股东代表诉讼不仅可以对已违规的董事、高管等主体进行惩罚,更重要的是可以震慑那些潜在的违规者,使董事、高管等主体明白,一旦违规,其责任会被追究的“威胁”变得实质化,从而达到规范这些主体的行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2,缓解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中小投资者矛盾的有效方法。从这几年中国证监会处罚的案例来看,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较为频繁,而一些董事、高管的违规行为也是由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授意的。因此有专家提出“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矛盾是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控股股东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法律剥夺和非法律剥夺”的观点。通过股东代表诉讼,可以使中小投资者通过维护公司共益权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诉求有救济的途径。从而缓解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中小投资者的矛盾激化。
3,培育市场组织力、减轻证券监管部门压力的可靠手段。众所周知,近几年我国证券监管部门不断加大行政监管力度,但仍无法有效遏制市场主体违规的冲动,违规行为屡有发生。法律法规滞后、处罚力度偏低、行政监管人手不足等都是造成行政监管效果欠佳的原因。如果股东代表诉讼能得以有效实施,那市场上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将成为行政监管的有力补充,弥补行政监管的不足。在通过“市场监管市场”的方式培育市场组织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减轻证券监管部门的压力。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发展现状
1,在立法方面。1994年7月1日施行的《公司法》(下称“旧《公司法》”)没有设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但各级法院仍根据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立
法活动。1994年11月4日,最高院在给江苏省高院《关于合资经营企业对外发生经济纠纷,控制合资企业的外方与卖方有利害关系,合资企业的中方应以准的名义向人民法院问题的复函》中,明确中方股东可在合营企业董事会不作的情况下行使诉权,法院依法应当受理,突破了民事诉讼法对间接法律关系保护的限制。之后,各地法院根据最高院的有关精神,相继出台了一些股东代表诉讼方面的意见和规定。如北京市高院于2004年2月24日出台《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对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被告的范围、公司的地位予以规定。
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施行后,各级法院相应出台了一些司法解释、意见,增强其实际操作性。如最高院在2006年3月出台的《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对新《公司法》第152条规定的“180日以上连续持股期间”进行明确;山东省高院和上海市高院也于2007年1月和9相继出台规定,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进行细化。
2,在司法实践方面。由于旧《公司法》未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作出规定,在新《公司法》施行之前,大多数法院对于股东提起的代表诉讼一般以“原告与标的无利害关系”为由不予受理或驳回,对于涉及上市公司的更是如此。如1998年红光股份(现为ST博信,股票代码:600083)的中小股东要求包括红光股份原董事长何行毅等人在内的经营层,对公司因他们的违法经营行为给红光股份招致的罚款向红光股份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未获法院立案受理;2003年,三九医药(股票代码:000999)一名股东就关联企业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及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罚款事宜,向法院提出要求公司董事长赵新先向上市公司赔偿2万元的诉讼请求,深圳市中院也未予立案。
尽管在法律适用上捉襟见肘,但也有个别法院进行积极的尝试,不仅受理股东代表诉讼,并在审判过程中对案件给予较为妥当的处理或安排,尤其是几起针对上市公司的案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效应。如2003年3月广东省高院受理的上市公司新都酒店(股票代码:000033)的第五大股东深圳市卢堡工贸有限公司诉新都酒店法定代表人黄振汉和第二大股东建辉投资有限公司损害公司利益案,该案是我国第一起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尽管该案的诉讼起因是公司控制权之争,原告也不是普通股民,但仍为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开了先河。而我国第一起普通股民提起的股东代表诉讼则是2004年7月大庆市让胡路区法院受理的莲花味精(股票代码:600186)的小股东李凯诉莲花味精控股股东占款侵权案。在这上述两个案例中,经办法官都无一例外地采用《民法通则》中的“诚信原则”和旧《公司法》中“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的规定,确认了提讼的原告股东的诉讼主体地位,解决了股东代表诉讼中最基本的原告资格问题。尽管经办法院在股东代表诉讼过程中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如有的法院将公司作为第二被告(如莲花味精案),而有的法院将公司列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如新都酒店案),但这些司法实践都为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一些司法解释以及新《公司法》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出台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面临的困境
根据笔者调查,新《公司法》施行后三年多时间中,非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鲜有发生,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更是无案例可查。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董事、监事、高管未能正确履行职责或滥用权力给公司带来损失的行为频频发生。2007年,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管开出155份罚单,其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57起,内部治理违规案件4起,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案件2起,董事、监事、高管信息披露违规案件9起。这些违规案件大多都是因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且给公司造成损失(如公司被处以罚款),或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侵占公司资产和损害公司利益,而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却没有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因此,这些案件大部分可以成为股东代表诉讼的事由(当然,上市公司股东可诉的事由远不止证监会处罚的违规行为)。可见,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在我国陷入了困境:股东代表诉讼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设置的,但在具备可以的法律依据和事由后,却没有上市股东代表诉讼案件发生,新《公司法》精心设计的制度似乎成为摆设,其惩罚和震慑的作用无从发挥,中小股东对上市公司董事、高管等主体及其他相对人的监督也成为空话。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属于“舶来品”,目前在我国的立法尚属于“法条移植”阶段。同时,在我国“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原则指导下,新《公司法》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实际操作性。如未规定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地位、是否需要诉讼担保、诉讼费交纳标准、公司损失的认定标准,被告的范围也不甚明确等,这些不足之处致使股东在时无法准确把握,而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做法不一,既影响法律的严肃性,也让拟的股东心存疑虑。同时,法律规定的模糊也使得股东代表诉讼成功的案例乏善可陈,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更是从未发生,中小股东没有可以参照的案例,也使得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显得尤其困难。
2,缺乏符合原告资质的股东。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提起股东代表诉讼不设资格限制,但股份公司股东须具备“连续持股180天以上”和“单独或合计持股1%以上”两个条件。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要达到这两个条件都不容易。从持股期限来看,在股市井喷的2007年,中国股民平均持股时间仅20天,2008年中国股市低迷,平均持股才达到6个月;从持股比例来看,单独持有1%以上股权的一般是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以一家总股本为1亿股的上市公司为例,普通股民要达到1%的标准,则需要持股100万股,假设每股10元,则需要1000万元的资金。显然,一般股民没有这样的资金实力。尽管法律也设置了“合计持股1%以上”的股东也可以,但多个股东却难以同时“连续持股180天以上”。因此,符合新《公司法》规定的适格提起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小股东寥寥无几。
3,适格股东意愿不强。即便是符合股东代表诉讼条件的适格股东,他们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的意愿也不强。首先,中国传统的“恶讼”心理影响甚远,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也不例外,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
态,在没有激励机制和诉讼利益归属公司的情况下,大部分适格股东无意劳心劳力出面提讼;其次,权责极度不对称让中小投资者望而却步。若法院根据诉讼标的计算案件受理费,对原告来说将是极大的负担。倘若原告胜诉,诉讼费用可以收回,倘若败诉,诉讼费将血本无归,还可能被要求承担赔偿责任;第三,对取证及诉讼效果心存疑虑。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是小股东,被告一般是董事、高管或控股股东等,小股东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公司的情况无法深入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公司将起到作为证人提供证据的作用,但公司一般受上述所列被告的控制,这可能造成原告股东的取证困难。即便胜诉,考虑到我国对证券市场违规人员处罚力度普遍偏轻的状况,也使适格股东对诉讼所能达到的效果产生怀疑。
四、推动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切实让股东代表诉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同时,证券监管等相关部门应引导中小投资者合理利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并防范恶意诉讼,从而推动我国的上市公司股东代表诉讼的发展。
(一)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1,关于案件受理费。对于案件受理费,我国目前是按照诉讼标的的比例收取,高额的诉讼费极大地抑制了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积极性。而日本在这方面的规定值得我国借鉴,日本在1993年商法明确股东代表诉讼案件受理费统一固定为8000日元(之后提高到13000日元),案件数也在大幅增加,至1999年达到每年200件左右。1999年之后,每年在新受理的案件数量一直保持平稳,维持在每年未满100件的水平。可见,较低的案件受理费既鼓励了股东行使诉权,也未造成滥诉情况的发生。一旦董事、监事、高管们加深了对股东代表诉讼的认识,对风险变得敏感,势必会规范自身的行为,可诉事由也会随之减少,这也回到了股东代表诉讼的立法本源。因此,建议司法解释应明确股东代表诉讼应按件收取案件受理费。
2,关于诉讼担保。担保制度的本旨在于防止滥诉,但也可能使得部分中小股东因为经济条件限制而无力提讼。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本身享有的救济途径和维权手段比较少。如果再以诉讼担保制度限制其股东代表诉讼权,则不利于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障。因此,除非被告或公司有充分证据证明原告股东系恶意时,法院不应要求原告提供担保。最高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曾经也做了类似的规定,即“股东提起代表诉讼后。被告在答辩期间内提供证据证明原告存在恶意诉讼情形,申请人民法院责令原告提供诉讼费用担保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担保数额应当相当于被告参加诉讼可能发生的合理费用”。因此,司法解释应坚持“审慎担保原则”,即设立诉讼担保制度,但严格使用。
3,关于被告范围。目前对被告范围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对新《公司法》第152条第三款中的“他人”的界定上,如清华大学王宝树教授认为从公司法体系和立法精神,“他人”应是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不应随意扩大被告的范围;北京大学刘凯湘教授认为我国采取的是英美国家的“自由模式”,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公司权益的行为就可能成为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即“他人”应不限于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从实际的案例来看,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为规避法律责任往往通过其关联方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对公司实施侵害,而非直接侵权。如果将“他人”仅限制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将使这些侵害方逃脱法律责任。因此,建议司法解释明确将“他人”定义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因合同履行、侵权行为而对公司负有责任的单位或个人。
(二)引导和鼓励中小投资者合理利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缺乏适格股东以及适格股东意愿不强的状况,应当鼓励和引导中小投资者合理利用股东代表诉讼。第一,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力度,唤醒广大的投资者的股东意识,使投资者了解并掌握这种法律武器。第二,各级法院要有所作为。在对诉讼费收费标准、诉讼担保等有争议的问题未出台司法解释之前,各级地方法院应以更宽容的姿态对待股东代表诉讼,降低投资者的门槛。第三,探索建立合理的补偿和激励机制。为了有效改变中小投资者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权责的不对称的局面,激发其积极性,应给予胜诉的原告股东一定的补偿和奖励。第四,积极引导机构投资者提起股东代表诉讼。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较容易达到原告股东的标准,因此应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引导机构投资者行使诉权,如证券监管部门可将机构投资者提起股东代表诉讼并胜诉的情况作为机构评级、新业务准入的一项参考依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231-01
1 财务公司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1 宏观因素
(1)国家政策因素。
目前我国财务公司制度存在着制度的变动、滞后和缺位等问题。
①整体政策多变,市场定位和业务范围不断在调整变化。
②当前政策滞后
当前的很多政策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财务公司的需求。
(2)金融行业因素――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的竞争
①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不处在一个同等的竞争平台上。
②财务公司不同于商业银行,但监管部门较多套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来监管财务公司,较少考虑财务公司的个性。
1.2 集团公司因素
财务公司依托于集团,和集团发展息息相关,集团运作好,则财务公司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反之,则受到制约。
(1)集团公司规模。
从财务公司的单个资产规模来看,排名前五的财务公司,其所属集团公司均属大型国企集团,中石油、中电力、中海油、中石化、宝钢等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公司发展规模始终走在前列。
从财务公司整个行业来看,财务公司资产与集团公司资产规模具有显著线性相关性,其相关系数高达0.931,由此可知,财务公司的规模受制于集团公司规模。
(2)集团公司产业背景
拥有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涉及领域遍及石化、能源、电力、钢铁、冶金、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电子、纺织等30多个行业和部门,但是财务公司中发展最好的行业是石油化工行业和能源电力行业。其次是军工行业和流通贸易行业。
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集团公司的行业规模的影响。
1.3 财务公司内部因素
(1)经营理念因素――创新观念和能力不足。
由于财务公司在中国的行业年龄还不足20年(从1987年中国第一家财务公司成立至今),且是我国一种新型的产融结合的金融组织形式。因此,其可借鉴的历史经营理念不多,我们今天见到的很多政策指导都来源于国外财务公司的发展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引入国内,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内化,而目前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因此,经营理念的不成熟正是当前一段时间内制约财务公司发展的一大因素。
(2)人才因素,管理水平不高
大多数财务公司本身人员少,金融专业素质不齐,公司从业人员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金融方面的人就更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缺乏专业人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制约财务公司效益和效率的提高;
②人员结构不合理,致使管理水平不高。
③专业化团队建设、梯次配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2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经营目标体系
2.1 被动目标
(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也就是财务公司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当今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在此,本文拟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分别说明。
①从理论上看
财务公司的产业性和企业性决定了财务公司要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如果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则财务公司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从长远看,必然就没有成长的空间。
财务公司的管理性和金融性决定了财务公司要以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提高企业集团使用效率为目标,如果不是这样,则财务公司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此,财务公司即要以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目标,又要以实现财务公司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企业要实现二者之间的权衡。
我们的结论是,应该在为集团公司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基础上,追求财务公司本身的发展和利润最大化。
②从实务中看
在李秉成博士于2006年9月份开展的全国范围内财务公司发展问卷调查中,有48家财务公司参与了被调查,其中认为目标是“为集团公司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占10.42%,认为是“在为集团公司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基础上,追求财务公司本身的发展和利润最大化”的占83.33%,认为目标是“既要追求财务公司本身的发展和利润最大化,又要为集团公司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占6.25%。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为集团公司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基础上,追求财务公司本身的发展和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不可否认的经营目标。
不论是为企业集团实现金融服务,还是实现财务公司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都是为了财务公司自身的长久发展,都是为了自己。
可以说,总体目标是财务公司生存的总目的。
(2)分步目标。
分步目标也就是在确立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财务公司应该具体努力的小方向。我们认为财务公司的分步目标按其业务功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结算中心、投资融资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①财务公司要努力成为集团公司的结算中心
财务公司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内部结算和存贷业务,使资金的结算通道方便、快捷,降低财务管理成本。同时稳定集团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的存款,将各成员单位的闲置资金、沉淀资金集中起来,统一调度。
②财务公司应成为企业集团的筹资投资管理中心
企业的暂时闲置资金,归集后除了以财务公司贷款形式在内部实现余缺调剂外,还需要财务公司发挥其投资功能进行资源配置,投资于各种金融品种或股权,取得更多的收益。如财务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多种金融手段,对集团暂时闲置的资金进行运作,还可以配合集团战略性扩张,来收购或持有一些公司的股权,从而充分发挥财务公司里的财务金融专家的核心作用。
筹资和融资,是大企业对财务公司的普遍性基本金融需求,也是财务公司所需的功能之一。财务公司应利用集团内部的短期及长期资金集聚来培育集团内部的资本市场,利用资金拆借、融资租赁、发行金融债券等金融手段和金融工具,拓宽集团外部的融资渠道,来满足集团多层资金的需求。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各计划单列企业:
目前我市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其供养直系亲属的救济费标准,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企业普遍反映按死者本人标准工资待遇偏低、且不易操作。经研究现就有关救济的标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后,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根据供养直系亲属的人数分别给相当于死者本人工资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救济费。“死者本人工资”指按死亡时全市最低工资为标准。
二、所需资金仍在原渠道列支。
三、本通知自2001年1月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