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山洪灾害防御

山洪灾害防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山洪灾害防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山洪灾害防御

篇1

大,人员之多,效果之好,范围之广,是近几年来少有的。据统计,全县共花费20多万元,培训人员1100多人,其中县处级领导8人、乡镇长34人、水库下游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的村组长120人。全县80多名水利技术干部参加了培训。在培训工作中,我县基本做到了三个结合:

篇2

山洪灾害是由强降雨引起的一种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一些坡降大或者洪水陡涨陡落的流域地区,大部分山洪灾害频发流域都是地形破碎,每年的汛期一般是山洪灾害的高发期。现在山洪灾害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我国今年因山洪灾害带来的人员死亡占洪灾的50%以上。为贯彻落实防洪精神,需要在全国范围开展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1.小流域山洪灾害的原因

导致小流域山洪的因素很多,大概分为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危害程度由包括降雨和地形地质在内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1)地形条件影响。地形地质条件的好坏是影响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山丘面积大,占总面积的高于2/3,而且呈阶梯状形态分布。在阶梯过渡地带以及山系边缘地带,山地坡度可以达到30°~50°,河床陡瀑布多,非常容易形成山洪灾害。此外,如此多的山丘区导致地质构造变得复杂,纵向构造以及歹字形构造非常多,对泥石流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小流域越多为源短坡陡或者水断面窄的地形,这就为洪水快速汇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形条件,所以使得山洪更容易发生。

(2)水源条件影响。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就是降雨,山洪和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与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情况下降雨量大就是意味着降雨的激发能力强,容易产生泥石流、洪水灾害以及滑坡灾害等。雨水强度大的时候会迅速汇聚在地表形成径流从而引洪水,降雨时间多时径流量相对就大,因此雨水对岩体土壤的侵蚀就相对加强,山洪、滑坡以及泥石流产生就更加频繁。小流域洪水的要在大量、快速的水源下才能发生,一般在降雨充沛、暴雨或特大暴雨出现频繁的地区容易产生灾害。

(3)植被条件。小流域山洪灾区一般处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山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地方将植被废除从而改种收入好的经济果林,这样就造成了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山洪更容易产生。

(4)经济社会因素。为了发展经济,很多山丘区资源开发活动非常频繁,受人多地少的制约,人类活动已经剧烈扰动了地表环境,加剧山洪灾害。而山丘地区居民房屋一般在河滩边,遇到山洪滑坡或者泥石流暴发就极易给人员以及财产带来损失伤亡。而在山丘区的城镇同样也由于经济因素经常受淹损失严重。山丘区的水库虽然数量多,但是分布广标准低、质量低而且管理落后,很容易失事造成下游毁灭性的灾害。

2.小流域山洪灾害的主要特点

山洪灾害随着不同区域的降雨以及经济活动和地形的不同会表现出时间分布以及危害程度等方面很大的不同。我国小流域的山洪灾害特点有下面几点:

(1)可预见性小,突发性强。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灾害突发性强而且预测预报的难度大,我国山丘区一般坡高谷深而且汇流较快,导致洪水暴涨暴落,降雨的高强度使得从降雨到山洪灾害形成一般只要几小时, 甚至小于一小时,再者短时暴雨没有分布地域性规律、科学设施的落后,给山洪预测预防预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破坏性大。山丘区大多溪河密集,山高坡陡,人口和财产分布在一些较低平地上,这导致短时间的洪水过境就能造成很大的灾害产生。洪水汇流快使得产生的泥石流冲毁能力很强,当大中型的泥石流暴发时,所过的地方遭受的就是毁灭性打击。滑坡体的下滑尽管需要一定时间,有的一昼夜只有几厘米,有的几个月几厘米。但如果有外界条件的诱发,滑坡速度可能会突然增大,坡面径流快速汇集流速大,造成无法预料的巨大损失。

(3)山洪灾害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山洪灾害在暴雨的激发下产生,因此与暴雨的发生时间有关系。我国各不同区域的降雨有不同的特点,这就使得山洪灾害有很强的区域性。西南、秦巴以及江南丘陵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山洪灾害较多,而干旱的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山洪暴发频率相对较低,发生暴雨及大暴雨从而导致山洪灾害的时间主要是6-7月梅雨期。

(4)分布广泛,发生频繁。我国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地形地质复杂,人们居住相对分散,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灾害分布范围广,发生也比较频繁。

3.小流域山洪防御的对策

(1)推进小流域山洪防御工程设施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能力,增强工程措施力度。此外,要抓住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机遇,加大山丘区水利建设的资本投入,突出山洪防治工程。提高小河流的防洪标准。由于山区经济较为落后,河道的护岸存在标准低以及质量差等很多问题,要根据防洪避洪的要求,进行加固,提高防洪避灾能力。

(2)加强日常管理,建立小单元、小流域的山洪灾害的预警体系。把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重点转移到“自防自救”的建设上,建立村级预警系统。确定适当的预警员在降雨期负责观测雨情和水情,认真巡查可能出现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地段,遇有大暴雨或者台等预警要及时发预警信号。定期检查周边山体,发现情况要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上报。村单元还要明确本村的危险地段,方便有灾害时的人员撤离。

(3)加强山丘区管理,建立科学防灾体系。除了针对灾害本身,提高山区群众的躲灾避灾意识、宣传山洪防御知识,指导山区居民摒除侥幸心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对重点防护地段做好汛前检查工作 ,对防洪设施以及机构设置的落实要全面检查,各部门的责任落实要到位,明确工作的目标任务。山丘区的各种社会活动一定要规范化,让山区居民适应自然的规律,避免因为不合理的活动而导致的山洪灾害。加强河道管理,加大执山洪相关的法力度,加强监控山洪灾害地区的土地开发管理,充分考虑山洪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控制人员财产继续向山洪灾害潜在区继续发展,已经开发的地区也要加强相关活动的监控管理,防止一切可能导致山洪灾害的活动。

此外还要完善已有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在完成的体系基础上不断的细化完善。努力实现组织健全、预案实用、响应迅速、全民参与、保障有力等的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完善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方案并检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4)保持水土的综合治理。主要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降水入渗程度,改变小地形,将坡地改成平地,改善地面糙度增加树冠的截留,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当降水抵达到地表后首先被地表的植被截留,然后再可能在产生径流,对流域的降雨起到缓冲作用,延长洪水的汇流时间。在一些流域可以实施了梯田林草措施,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增加了流域植被覆盖度,减轻了雨滴对地面的击溅,提高了蓄水保土能力,减轻了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减轻和消除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现象,减少灾害发生。

建立水生态保护基金,保证水库在供水发电以及旅游渔业等方面的收入稳定,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从这些资金中提取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基金来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对水库水生态问题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广泛听取意见做好水库管理规划工作,将不同水生态环境问题划为不同的课题来研究,为水库发展做好基础理论以及技术支撑。

(5)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科普宣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系列法律法规的保证下,制定相应的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防御发展规划。在政府的配合下,贯彻执行各种防御措施并严格监督检查,使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的科普教育工作,强化群众在这方面的环境意识,利用电视广播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各种山洪灾害防御以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防御措施。

4.结语

小流域山洪灾害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包括自然科学气象、水利、地质林业以及人文意识、等多个部门,所以小流域山洪防御工作要有一定的灾害防御管理体系,由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篇3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5-0083-02

微山县南北狭长,地形复杂,境内有南四湖,湖西为洪冲积平原,湖东为泰沂山前冲积。两城乡境内的老磨台、桃花山、大顶子山等山套,几乎每年汛期都发生山洪灾害。为防治洪水,减轻山洪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避免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必须牢记历史山洪灾害损失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及特点,做好防御措施。

1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两城乡驻地及东北部一带,历史上多次发生山洪灾害。1971年8月,该地区天降暴雨,历时一天一夜,降雨量达240mm。在洪水的冲击下,两城三级拦水坝垮塌,两城乡驻地的水深达1米多,多个村庄受灾严重,倒塌房屋200多间,淹没农田11 000多亩。1993年8月,全县普降暴雨,夜间山洪暴发,两城乡驻地以及周边10余个村庄家家户户房屋进水,乡农贸市场积水达1m多深,30多间房屋被冲毁,400多处院墙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2520万元。

2 山洪灾害的成因

2.1地质地貌因素

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如泥质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径流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2气象水文因素

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据统计,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地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还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

2.3人类活动因素

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或者陡坡开荒,或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乱砍滥伐森林,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均易发生山洪。

3 山洪灾害的特点

3.1季节性强,频率高

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3.2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

山洪主要发生在山区,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3.3来势迅猛,成灾快

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快,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3.4破坏性强,危害严重

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4山洪灾害防御措施

1)每年利用水法宣传日,进行《防洪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讲解,依法防洪,并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群众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增强自防意识;

2)做好汛前检查工作,对重点防护地段的防洪设施、防洪能力、机构设置、防汛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明确全县的防汛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确保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实行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部门协作的原则,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救灾避灾工作;

3)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

4)兴建防洪、蓄水和水土保持工程。要在易发生山洪的区域内,有规划地兴建塘坝,拦蓄调洪和保护耕地。同时积极开展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小流域,退耕还林,延缓洪峰的到来,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山洪灾害;

5)建立防洪组织体系。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成员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需要确定,由县发改局、经贸局、水利、国土资源、气象、民政、财政、建设、交通、公路、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需要抽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成立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工作组,开展全县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6)加强监测预警。山洪灾害的主要监测内容是降雨、河流水位和来洪流量,但土管部门也要密切监视有人居住地区山体的滑坡和泥石流动态。山洪灾害监测系统有三部分组成,一是雨量监测系统;二是气温和风力监测系统;三是河流洪水监测系统。以群防群测为主,专业监测为辅,监测员按照预案,根据监测内容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必须做到监测数据准确,上报及时。按照拟定的监测方式以及信息采集传输方式,进行监测传输。在正常的情况下,直接由广播电视、固定电话、无线电话、传真、短波电台进行传递;在非常的情况下,采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和语言传递;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最简便、快捷的信息传递和通信方式都是敲钟、打锣,危险区的居民只要听到这些信息,就可听从转移组的指挥撤离危险区;

篇4

中图分类号:Q14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为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高突发性暴雨山洪的应对能力,避免山洪造成群伤群死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结合我县防汛工作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条例及规定;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巴彦县突发山洪灾害的应急抢险及人员转移。

自然情况

水系分布情况。巴彦县过境河流有松花江,境内河流有少陵河、泥河、漂河、五岳河、泉眼河、小柳河、猪蹄河、拉三太河、大荒沟、黄泥河、龙泉河、小金河、小银河和双林河等14条。除松花江外,较大的河流有4条:少陵河、泥河、漂河、五岳河。 巴彦县易受山洪灾害有7个乡镇16个村屯,影响3106口人。

区域内的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性。巴彦县地处中高纬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度至2.6度。历年平均降雨量为550―565毫米;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各季特点是:春季4到5月份,40年平均降水量为65.6毫米;6到8月季节水频繁,平均降水量407.2毫米。

经济社会情况

我县划分为18个乡(镇),包括1351个自然屯。全县有187069户,68.8万人,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219人。`巴彦县易受山洪灾害有7个乡镇16个村屯。

全县幅员面积313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8.31万亩。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1亿元。人均收入3700元。全县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加工业、饮食服务业、劳务输出等为主。

灾害损失及山洪灾害成因

我县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山洪灾害类型及易发区及典型山洪灾害。我县山洪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暴雨洪水,一般由较大强度的降雨而形成的洪水,一旦爆发山洪,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威胁。几年来,虽然没有山洪爆发,但是受山水冲刷和侵蚀,土地流失相当严重。

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造成我县山洪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县的降雨量集中,主要在6 一8 月份,并且雨量大;二是近年来采石、采沙、烧窑取土、伐木等建设与生产活动,对土地植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三是化肥、农药对植被破坏相当严重。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人类重用轻养,植被草场严重退缩,水土流失在区内程度不同的发生,流域上游山区,降水丰沛,土地条件差,植物种类单纯,极易形成暴雨径流,造成坡面冲沟,地表径流带泥土随水入河,由于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方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二是防洪设施少,缺少整体堤防工程规划设计,防洪能力低,防御大洪水能力差。

三是防洪意识差,防洪标准低。现有的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防洪投入资金整体规模偏小,投资严重不足,筹措渠道窄。

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

危险区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及人员分布情况以划分了危险区。

安全区

根据区域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气候、地形、地质条件及人员分布、历史洪水淹没情况以确定了安全区。

安全区基本情况

安全区总人口 55000人,土地面积255000亩,可容纳转移人口12000人。

职责和分工

防汛指挥机构工作职责

县级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负其责,实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县级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的工作职责

乡(镇)防汛指挥机构在县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县体组织乡(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等。村级山洪灾害防御工作负责本行村内降雨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和抢险等工作。

明确工作职责

监测组:具体负责监测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等信息。

信息组:具体负责对气象、水文等各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同时负责灾情统计,汇总上报。

转移组:负责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安全保卫搜救组:负责防汛抢险转移秩序和社会治安,督促撤离, 搜救被困群众。

后勤保障组: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员: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报警信号。

监测通信及预警

山洪灾害雨、水情临界值确定

参照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降雨情况,根据我县各地的暴雨特性、地质地形条件和前期降雨量等,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值。

根据历史山洪灾害发生时溪河水位情况,分析确定本地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溪河水位值。

实时监测

监测内容:辖区内降雨、水位、泥石流和滑坡等信息。

监测要求:各部门要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降雨、水位等信息进行监测,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气象、水文部门要加强短期天气分析、水情分析和预测预报工作,对可能发生的暴雨山洪灾害性天气,要及时报告,用最短的时间,通过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通知指挥部。一旦降雨量和过水量达到临界值时,以便及早做好人员安全转移和防范工作,争取抗灾工作的主动权。

监测系统的设立:摸清监测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监测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测站或简易设施。

通信

通信方式

根据县实际和防御山洪工作的需要,发生山洪灾害时,县、镇、村、屯之间的通信可采用电话和专用警报系统等方式,屯内户与户、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可采用专用警报系统和锣鼓号等方式。

通信网络建设

县、镇、村、屯以及各观测站、监测组、信号发送员之间的通信,在现有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均设置固定联系电话。各村、屯联系电话为现用电话号码,一旦换号,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和人员。

预报预警

预报启用时机:根据暴雨天气预报,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将暴雨预警信息;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将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方式:当灾害预警信息后,各村应利用广播、鸣锣或用手提喇叭的方式向群众预警信息,并向镇、县防汛指挥部报告灾害情况。

预警启用时机

1 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暴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暴雨预警信息。

2 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即时向下游预警信息。

3 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 水库及池塘发生溃决性重大险情时应及时相关信息。

预警及程序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警报。其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如下:(1)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县防汛指挥机构,可参照县―镇--村―屯―户的次序进行预警。(2)如遇紧急情况,如局地突降暴雨、滑坡、山洪超过临界值或水库溃坝等,村委会可直接报告县级防汛指挥部和镇防汛指挥机构,并可直接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预警方式

我县发生山洪灾害的强度分为三级预警,即:黄色为Ⅲ级,橙色为Ⅱ级,红色为Ⅰ级。

(1)黄色(Ⅲ级)警报:当24小时内降小到中雨,预报降雨强度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量,来水流量有可能达到临界水位值和临界流量值时,而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将可能发生山洪灾害时,启动山洪预警系统,进入防灾状态,发出黄色警报信号。

(2)橙色(Ⅱ级)警报:当24小时内有中到大雨发生,预报降雨强度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量的1-2倍,来水流量达到临界水位值和临界流量值时,而且降雨可能持续,启动山洪预警系统,进入紧急防灾状态,发出橙色警报信号。

(3)红色(Ⅰ级)警报:当24小时内有大雨或暴雨发生,预报降雨强度超过临界值的2倍,来水流量超过临界水位值和临界流量值时,而且降雨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启动山洪预警系统,进入特别紧急防灾状态,发出红色警报信号。

6转移安置

6.1 转移安置

6.1.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发生山洪灾害时,根据危险区基本情况,我们要按照预案选定的路线迅速将山洪灾害可能危及的区域内所有人员转移到安全区。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因地制宜挖好排泄山洪渠道,防止屯内积水以至危及房屋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转移安置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宜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在遇到特大山洪时,要做好相关重点村屯的群众转移工作。根据人员分布情况,转移以组为单位。

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送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工作要求

一旦发生险情,工作组和村委会应及时向镇、县防汛指挥部报告,同时应急抢险队立即投入抢险救灾,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发生灾情首先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同时作好卫生防疫工作。

抢险救灾

篇5

一、松山区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松山区位于东部赤峰市南部,属燕山山脉七老图山东麓。全区地势西高东低,呈波状倾斜,海拔高度由2067米逐渐下降到436米。境内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川三种。西部中山地貌区,占总土地面积的34.8%,中部低山丘陵地貌区,占总土地面积的48.3%,东部河谷平川地貌区,占总土地面积的16.9%。

地理坐标为北纬42°01′~42°43′,东经117°47′~119°39′。东西最长152.5公里,南北最宽77公里。东与敖汉旗相望,西与河北省围场区(县)毗邻,西北与克什克腾旗搭界,南与喀喇沁旗、红山区、元宝山区接壤,北与翁牛特旗相连。

全区总面积5618平方公里,总人口53.5万,辖7个街道、29个社区,14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松山区位于蒙、冀、辽三省区的交汇处,是东北、华北地区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赤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气象水文

松山区属中纬度温带半干旱区,其特点是多季风,少降水,富日照、辐射强、寒暑变化强烈、干湿周期明显,全年平均温度6.8℃,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零下29℃,全年日照2800—3000小时,≥10℃有效积温2800--3300℃,无霜期120—135天,年降水量35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十年九旱,尤其是每年的春季干旱十分严重,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海拔高(600—1000m),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备生产各种粮豆的优越条件。

松山区有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4条,50至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4条。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6797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7197万m3,多年平均重复水资源量7655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6338.79万m3。地下水资源利用总量为10456万m3。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广,厚度较大 ,裂隙发育;此外还有玄武岩成岩裂隙水和风化裂隙水、玄武岩裂隙水、花岗岩裂隙水、变质岩裂隙水,分布在区境部分地区。

二、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一是地质地貌因素。我区地形为山区、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众多,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土壤多为棕壤土,其下部为半风化碎屑岩石,遇水易软化、易崩解,一遇到局部暴雨形成较强的地表径流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二是气象水文因素。山丘区小气候影响形成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汛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分饱和,地表松动,遇局部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

三是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陡坡开荒、削坡建房,改变了地形、地貌,破坏了天然植被,加之乱砍滥伐森林,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均易发生山洪。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河道的不断被侵占,河道严重淤塞,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也是山洪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区山洪灾害特点是:

季节性强,主要发生在6-9月份,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频率高,每年汛期都有山洪灾害发生。

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及山地,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上述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

来势迅猛,成灾快。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且汇流快、流速大,降雨后几小时即成灾受损,防不胜防。

破坏性强,危害严重。山洪灾害发生时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断、耕地冲淹、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坏性很大。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

我区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荒山荒坡上进行坡改梯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在沟道内修筑谷坊、淤堤坝等拦蓄工程,在主要河段修建堤防工程等。这些工程措施的实施大大减少了地表径流的汇聚,降低了山洪灾害发生的频率,抗灾减灾效果显著。

篇6

(Longhua Water Supplies Bureau,Longhua 068150,China)

摘要: 为进一步防御山洪灾害,减少灾害损失,隆化县开展了以监测预警系统、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为建设内容的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文章分析了项目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建议。

Abstract: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control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s and reduce the losses of disasters, Longhua county carries out the non-engineering measures project construction, such as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improving the defense budget, broadcasting defensive knowledge, improv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to prevent and avoid disast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sures and results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关键词 :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成效;隆化县

Key wo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untain torrent disasters;non-engineering measures;effectiveness;Longhua county

中图分类号:TV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05-02

作者简介:高淑杰(1975-),女,满族,河北隆化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水利工程建设及水资源管理;高玉民(1978-),男,满族,河北隆化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水利工程建设及河道管理、水政执法。

1 流域基本情况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北部,为典型山区地貌,境内河谷纵横,山高坡陡。全县总面积5497平方公里,山洪灾害较多,主要灾害类型为山洪、滑坡、泥石流。全县人口居住地基本上沿河、沿沟、沿路而建,又由于生活居住地地势较低,一遇强降雨极易形成山洪,山洪灾害威胁极大。全县共计有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20平方公里以上小流域50条,分布在四条主要河流上,分别是滦河、驿玛图河、伊逊河、武烈河。多年平均降水量517毫米,年内降水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全县共有山洪灾害威胁点201处,涉及全县25个乡镇177个行政村,分布在50条小流域中,涉及384015口人,1217401户,房屋376036间,耕地339831亩,固定资产25.8亿元,威胁区内重要基础设施或企业主要为县城、集镇、公路、桥梁、铁路等。

2 历史山洪灾害情况

隆化县是一个山洪灾害较严重的县,大多数乡镇村都依山依河建于山坡及沟道两侧,极易受到山洪灾害、山体滑坡等侵害,其特点是陡涨陡落、洪水历时短、灾害性大。据统计,从1964-2010年洪水冲毁耕地14万余亩,山洪、滑坡等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1964年全县平均降雨量663.1毫米,是降水较多的年份,洪水泛滥冲毁土地0.81万亩,全县26个自然村受灾。1994年汛期降雨607.3毫米,其中大到暴雨9次,7月13日-14日最大日降雨量达203毫米,发生百年一遇洪水,全县25个乡镇,293个行政村受灾,损坏房屋2.37万间,倒塌890间,死亡1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88万亩,冲毁护村护地坝152.5公里,损坏人畜饮水工程45处,机电泵站43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3亿元。2010年7月31日,该县自西向东遭受了一次强降雨过程,此次强降雨造成1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倒塌房屋61间,农作物受灾16750亩,冲毁河坝40.5公里,冲走大牲畜106头,冲毁大桥5座,生产桥25座,乡村公路25公里,全县西部三个镇电力、通信设施中断。受灾群众达34620口人,紧急转移安置628口人,全县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10万元。

3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成效

3.1 划定危险区 在调查历史山洪灾害发生区域的基础上,各乡(镇)根据山洪灾害的形成特点,结合气候和地形地质条件、人员分布等,分析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合理划分危险区、安全区。并根据山洪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编制山洪灾害预案,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安全区、撤离路线设置标志。受山洪灾害威胁的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两区划分,对威胁区的居民所处的具置,因地制宜地选择向安全区撤离的具体路线。

3.2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隆化县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雨水情信息采集、监测预警平台、预警、防御体制等系统建设。

3.2.1 雨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雨水情监测系统是实时获取山洪多发区内的雨水情信息,及时将信息通过有效快捷的通道传输到县预警中心平台,为预警平台提供数据支持。本次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共新建自动雨量监测站49座,自动水位监测站2座,简易水位站139处,简易雨量站133处。

3.2.2 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隆化县山洪监测、预警平台是在雨情、水情、工情等多种信息一体化集成基础上,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等技术手段,收集山洪灾害防治区雨水情数据信息以及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提供雨水情信息实时查询、山洪预报决策,为山洪预警服务。

3.2.3 预警防御系统建设 在县、乡、村配备相应预警防御设备 ①在县预警中心配备传真机1台、柴油发电机组1台、短信预警设备1套、电话传真预警设备1套;②在25个乡镇配备电脑、传真机、卫星电话、发电设备各1台(部);③在村级配备手摇报警器、无线预警设备各1台(套);④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特点和防御现状,分别编制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1个,乡(镇)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5个,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201个;⑤制作山洪灾害警示牌201块、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栏201块;⑥对各级责任人、技术人员进行防御知识和技术培训。

3.3 加强宣传培训演练 加强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减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做到危险区群众家喻户晓。同时,每年组织对全县的各条山洪沟、地质灾害点所威胁的村和有关住户开展1~2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力争在即使没有电力、通讯等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

3.4 效益分析 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改造传统的防汛抢险救灾部署,提升了防汛抢险的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在2013年“6.24”、“7.1”两次短时局地强降雨过程中,由于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平台向各乡镇、各村预警信息及时,各乡镇村应急响应及时,使得两次重大灾害区人员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项目建设提高了乡镇村各级防汛部门的责任感,提高了人们主动防御山洪灾害意识和防灾救灾的自救、互救能力。使防汛抗旱工作从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试点项目建成后可作为县级水利信息化窗口,促进县乡水利管理标准化与规范化,大大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为更好地履行职能,服务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4 建议

隆化县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将山洪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了较低限度,探索出一条防御山洪灾害的方法,同时也暴露出工作中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人们的主动避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仍需加强,人为诱发的山洪灾害日益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避灾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4.2 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做好系统运行管理工作 水情设施设备、监测预警平台设备都属于技术含量高,更新较快的产品,并且受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其养护、检修比较频繁,运行费用及配件更新费用较高,因此应将其运行维护费用纳入正常经费,确保其有故障时能得到及时检修,从而在山洪灾害防御中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4.3 统筹安排加强合作,实现网络数据信息共享 统一部署,协同配合,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是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山洪灾害易发区,要在加强专业防治、解决防治重点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 “群测群防”体系,水利、国土资源、气象、建设、民政、环保等部门要根据灾害类型,明确主次,细化分工和责任,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协同配合实现县级平台与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全面汇集山洪灾害信息。

参考文献:

篇7

一、认真领会省、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精神

6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浏阳市召开全省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座谈会。省委张春贤书记在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要求、措施和责任,确保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总的要求是坚持“一个原则、两个确保”,即始终坚持人民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杜绝群死伤;确保水库(电站)、尾矿库安全,不垮一库一坝。6月22日,市委、市政府在洞口县召开了全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市政府郭市长就绥宁“6·9”洪灾讲了十个方面二十个问题,并部署安排当前的防汛抗灾工作。市委童书记做了重要讲话,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不垮一库一坝,杜绝群死群伤”的防汛工作目标,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与侥幸心理,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各级各部门务必抓好“六个落实”,即责任落实、防灾落实、测量落实、预报落实、保障落实、整改落实。全县上下一定要认真领会省、市会议精神,尤其省委张春贤书记和市委童名谦书记的讲话精神,对照我县的工作目标与任

务,结合各自工作,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二、正确分析我县目前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未发生一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山洪地质灾害。应该肯定,全县上下对防御山洪地质灾害越来越重视,科学防控,积极应对,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前段时间气象部门几次预报有强降水过程,我县虽然没有大的强降雨,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我们希望风调雨顺,但必须有备无患。如今年6月24日,简家陇、水东江乡及三都、黄家坝水库等地持续一个多小时强降雨,其中简家陇最大三小时降雨96毫米、杨家冲老百姓房子水浸四行土砖高,冲垮了一些山塘,淹没禾苗、西瓜,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幸好只有一阵子,雨就停了,如果时间再长,那么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到了险情和灾情易发、高发的时候。因我县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基础不牢,隐患大,所以,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山洪地质灾害隐患较多。目前全县重点山洪防治区就涉及26个乡镇,103个村,其中市级重点村48个。存在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25处,其中崩塌1处、滑坡85处、泥石流4处、地面塌陷4处,岩溶塌陷1处。主要分布在两市镇、牛马司、界岭、砂石等矿区以及灵官殿、石株桥等花岗岩分布区。二是尾砂坝安全问题突出。我县有邵东铅锌矿尾矿库、高桥铅锌矿尾矿库、金众矿业公司尾矿库、华泰龙公司渣场四座尾矿库,大都存在着坝体稳定性不强,巡坝、放矿工人业务素质不高,无观测设施,无应急救援物质储备等安全隐患。目前,我县已进入主汛期,强降水天气时有出现,对尾矿库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三是水利工程现状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县126座水库中存在不同程度险情的有56座,尚有23座没有通防汛公路。中型水库干渠及引水渠共有险工险段132处,特别是三合、炉前、天台山三座水库的引水渠,不但难以发挥防洪减灾作用,而且已成为安全度汛的重大隐患。四是报警设备缺乏与落后。全县48个山洪地质灾害易发村仅有17个配备了高音喇叭等报警设施,其它31个仅配置了铜锣、口哨等简易报警设施。五是防汛器材物资配备不足。特别是属乡镇管理的小型水库防汛器材物资储备严重不足。六是非法建房、构筑现象时有发生。在水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内非法修建建筑物、构筑物。如黑田铺乡大塘村刘富军擅自在左冲水库溢洪道管理范围内非法建房,严

重影响该水库的安全运行。七是基层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解决。

三、扎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的各项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省委“坚持一个原则,做到两个确保”的总体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不溃一库一坝,杜绝群死群伤“的防汛工作目标,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篇8

各地防指要立即组织国土资源、水利等部门专家,迅速开展全面排查工作,尽快科学划定危险区域。对于排查出的危险地段、区域,要立即设警示牌。同时要在用于抗震救灾指挥的地图上予以明确的标识。特别是对人员较为密集的受灾群众安置区,要加强对安置区周边环境的检查,如位于危险区域内,要尽快重新选址搭建安置点。

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强化临灾避险

按照以防为主,以避为先理念及时制定本地区当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防范应急预案。预案制定要细致,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除了包括常规的应急响应规程下的内容,还要特别注意细化发生灾情时如何通知、按什么路线转移、转移到什么地方等内容,确保一旦接到预警,相关责任人能按照预案及时到位,受灾群众能在责任人组织下按照预案快速转移至安全地带。

三、加强预测预报,强化灾害预警

要尽快恢复震损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使其正常发挥监测、预警作用。气象、水文、防汛,国土等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强化会商协作,加密监测频次,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做到定点测报,及时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逐级传达到位。对威胁较大的重大隐患点要实行24小时监测,发生降雨时,要加密监测巡查频次,随时掌握现场动态。要合理调整、确定临界值,出现灾害征兆或监测数据达到临界值,要果断发出临灾预警,并采取各种方式将预警通报至相关责任人、相关区域群众。

四、逐级落实各类防汛责任人,强化措施落实

篇9

中图分类号:B819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北麓,属地处高纬度地带的山林盆地,故呈大陆性气候特点。延吉市三面环山,上宽下窄,中部低矮,所以大雨一来,外洪内涝同时生成的机率较高。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洪水具有陡涨陡落、流速快、来势猛、冲力大、破坏力强的特点,使洪水具有聚集快、侵害范围集中、难以排出等特点。受北温带季节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配不均,春秋冬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全年降水量基本上集中在6―8月份,且时有发生局地暴雨的现象,因此导致山洪灾害频繁。

延吉市属山洪灾害频发地区,解决洪涝灾害任务艰巨,尤其因暴雨、台风等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更为严重。这些灾害防御和治理存在着覆盖面广、地形复杂,监测困难,决策缺乏数据支持与科学评估,以及缺乏先进有效的管理手段等问题。

二、系统概况

2012年,延吉市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总投资370万元,保护全市四个镇、54个行政村、3.7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系统、预警系统、监测预警平台和群测群防体系,其中新建自动雨量监测站35个,简易雨量监测站35个,自动水位监测站2个,简易水位监测站8个,还包括预警设备、机房及会商室改造装修和各级预案的编制等。系统具备采集、通信传输、预警及、响应反馈、预测预报、决策支持等功能,共享国土、气象等相关信息,提供与国土、气象、防汛决策支持等系统的服务接口,同时将水文预报、灾害评估等相关水利模型纳入系统中,为山洪灾害多发地区提供监测、预警、决策、抢险、调度等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三、系统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延吉市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延吉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成后,宏观掌握境内水雨情趋势,并实时预警;监控流域,预报洪水形势;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

一是系统辐射延伸,完整覆盖,消灭监测死角。系统应用传感器等技术,将自动采集的水位计、雨量计等安装在地形复杂、偏远的地区,通过网络层的无线和有限传输技术,将信息定时采集上来,从而解决了覆盖面广、地形复杂的问题。2013年8月7日凌晨,小营镇水利所接到市防汛办的山洪预警信息后,通宵值班巡查。2时30分,当他们巡查至民主村四队时,发现河水位上涨迅猛,部分低洼地带房屋有倒塌的危险,就迅速用电话通知铜锣员、口哨员转移避险信号,同时挨家挨户上门喊人,排查危房17栋,迅速转移危险区群众,最大限度降低了洪涝灾害损失。监测预警系统全面、快速、实时的收集、传递和信息处理,提供了洪水地区分布、来水情况以及暴雨时空分布和变化,为防洪抢险和调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切实提高了防洪自动化水平。

二是系统精准监测,定位可靠,实现全方位防御。通过感知层的信息感知采集,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收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监测的难度,提高了监测效率和频度,也降低了人工监测带来的错误和误差,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监测困难的问题。几年前延吉市大部分地区监测信息依靠人工来观察,凭经验预测山洪,预警由责任人逐户逐人通知,通讯预警手段不健全,设备落后。系统的建成进一步加快信息的的传递和汇集速度,加大预警措施和手段,提高应急反应速度。2014年8月10日,延吉市突降局地暴雨,由于降雨分布不均匀,较大江河涨幅不大,单从江河上看并没有形成威胁性洪水,但监测预警系统显示每小时降雨量达mm,并且主要集中在市区,由于城区排洪沟和管网存在沟渠断面足、管网直径过小等问题,一遇大雨极易造成城区区域性灾害和内涝,防汛指挥部迅速对各排洪沟等危险区域加强巡逻,增加检查次数,水利、民政、交通、建设等指挥部成员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疏导堵塞排洪沟。该系统采集信息的及时、准确,杜绝了以往依靠江河涨幅推断降雨强度的局限性以及实地踏察、逐村逐屯监测雨情的人工操作,精准控制流域内雨水情变化,满足洪水预报精度,增长了预见期,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益。

三、系统数据确凿,及时预警,保障科学决策。应用层根据对感知层、网络层收集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图表、GIS等各种生动、丰富的形式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和分析结果,同时可以将复杂的水文模型、水利模型、数学模型用计算机模拟实现,快速、便捷地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评估。2014年汛期,正值水利工程在建,水利工程多处于河道内施工,工程复杂,工种多,又跨汛期施工,所以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压力。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的雨水情、气象预报信息,以及对各个流域水位、流量的预测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提供重要依据,由于提前采取了得力措施,迅速加高施工围堰,在迎水侧用砂袋护砌,加强围堰防渗等措施,施工围堰无一处决口,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取得在建工程安全度汛的重大胜利。

强化群测群防体系。编制了县级、镇级和乡级预案,制定了完备的山洪灾害防御避灾躲灾有关的责任落实、队伍组建、预案培训演练、物资准备等各项工作。二是制作宣传栏、警示牌、光盘等宣传材料,利用世界水日等平台,向群众宣传山洪灾害知识。制定明白卡,明确责任人、转移路线、转移人员及联系方式, 通过建设各类监测站,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宣传防御知识、演练防御过程,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达到辖区安全保障能力。

四、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规范技术要求,加大系统建设力度。2010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为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家防办下发了国汛办电〔2010〕246号文,明确从去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1836个县)非工程措施建设,由中央给予补助,初步建成覆盖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非工程措施体系。今后各地系统建设要严格按照给定的技术规范实施,各级防汛指挥部门要严把审查关,不留隐患,便于将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

篇10

1.引言

1.1山洪灾害发展趋势

山洪灾害是指因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山高沟深,河谷纵横,地势起伏大,谷坡稳定性差,自然条件复杂。在大气候影响下,降水分布不均,降雨时段集中,极端天气频发。加上经济社会活动日趋激烈,多种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近年来,各地山丘区洪水、泥石流、滑坡灾害多发,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损毁、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山洪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已成为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2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的目的和重要性

编制山洪灾害防治预案是为了防治洪水,减轻洪涝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个科学、周密、合理的防治预案,可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能够推进防汛责任制的落实、防汛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同时规范和指导各级政府和单位组织在洪涝灾害发生时,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防御,做好洪涝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使洪涝灾害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及危害。

2.惠农区山洪灾害概况

2.1惠农区地理概况

石嘴山市惠农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端,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相邻,东以黄河为界与内蒙古伊克照盟相隔,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毗邻,南与平罗县相连。南北长约37km,东西宽约55km。区境地貌自西向东由贺兰山地、山前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三个单元组成,海拔最低1090m,最高约2300m,相对落差约1200m。贺兰山脉雄峙西北,为区境天然屏障,由于山势陡峻,沟道发育,也是山洪灾害易发区。

2.2惠农区水文气象要素

惠农区地处宁夏平原北端,年平均气温8.3℃,极端最低气温-30.3℃;极端最高37.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8mm,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各季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降雨量的70%以上,且尤以7~8月份最多,占年总量的50~60%。贺兰山区为降雨集中区,年平均降雨量为280mm,其降雨量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大,且多以局部暴雨形势发生,易诱发山洪灾害。

2.3惠农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汛区域

2.3.1防汛重点区域

由于惠农区西依贺兰山脉,东临黄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区受山洪、河洪双重威胁。因此防汛的重点区域主要划分为两个区块,一是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即第三排水沟以西110国道沿线两侧的工业区和农业居民区。二是黄河沿线滩地及农业居民,该区因黄河滨河大道的建成,可抵御20年一遇黄河洪水,防汛压力极大改善。所以惠农区防汛重点主要是沿贺兰山各沟道洪水。主要沟道有:柳条沟、道路沟、正谊关沟、白疙瘩沟、边沟、白虎洞沟、红果子沟、小王泉沟、黑水沟、大王泉沟、大杨家沟、苦水沟、大黑沟、大芦沟、郑家沟等大小20多条山洪沟,其影响区域面积约为420.8km2,占全惠农区总面积的33.56%,威胁61574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3.2防汛重点区域内水利工程

防汛重点区域内主要有高庙湖滞洪区、雁窝池滞洪区、西河桥滞洪区、沿山防洪堤坝、各行洪沟道以及第三排水沟等。其中郑家沟、大芦沟、苦水沟的洪水泄入高庙湖滞洪区。大王泉沟、红果子沟的洪水泄入雁窝池滞洪区。树龙沟、干沟的洪水泄入西河桥滞洪区,洪水经以上三个滞洪区后排入第三排水沟汇入黄河。其它沟道正义关沟、柳条沟、道路沟等直接汇入黄河。

2.3.3防汛重点区主要历史(解放以来)洪水灾情

1955年8月21日,大王泉沟洪峰流量约为146m3/s,造成第二农场渠被泥沙阻塞达10km之多,淹没惠农区燕窝池一带农田数万亩;

1975年8月4日,贺兰山一带普降暴雨,暴雨中心降雨量212.5mm,本区贺兰山诸沟道均暴发山洪,造成石大公路多处被冲毁,交通断绝,包兰铁路落石滩铁路桥冲毁,停止交通3天。淹没秋田1.1万亩,损失粮食约15万kg;

1991年7月26日,惠农区红果子沟、王泉沟暴发山洪,两辆中巴车驶过山洪沟时被山洪冲翻,造成12人死亡,损失惨重;

2006年7月14日,惠农区先后遭受持续降雨天气,降雨量累计达到了90.5mm,暴雨引发洪水造成防洪设施不同程度被毁,沟道滑塌、道路塌陷,交通中断,惠农区工业园区常能达公司、天地泰公司、荣盛公司、英力特股份公司、石嘴山发电厂、金力公司厂区及厂房、库房进水,导致企业停产,经济损失达6700万元等。

7月13日,突发暴雨,沿贺兰山自北向南突降暴雨,扁沟降雨量达72.2毫米申银特钢项目工棚冲毁,冲毁围墙100多米,60%厂区进水,致使1200余名民工紧急撤离至第十中学;包兰铁路3处遭到冲刷,火车停运7小时;小东湾11户农户房屋进水,紧急修复防洪堤坝4.5公里。

3.惠农区山洪防治预案编制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3.1山洪防治工作要突出重点

惠农区根据行政区域和气候特点,防汛工作主要有山洪、河洪(黄河洪水和黄河凌汛)。通过历史灾情对比,黄河河汛主要发生在冬季凌汛期,由于黄河封河、开河的影响,形成冰坝,河水位急速上涨,造成河水漫滩、河堤坍塌、河水倒灌等,使黄河沿岸百姓房屋和农田淹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随着黄河滨河大道的建成,系防汛、旅游和经济于一体,防汛标准的提高,使黄河河汛威胁明显降低。相对沿贺兰山东麓沟道山洪灾害威胁日趋严重。由于沿山经济带的快速发展,石嘴山、红果子工业园区的相继建成,挤占河道、泄洪区情况严重,阻碍了沟道行洪能力,相对增加了山洪的危害程度,沟道洪水对沿山工业园区、石大公路和包兰铁路等交通、输电线路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影响惠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劲和制约,沿山沟道洪水防治,也成为我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

3.2危险区的划定要分主次

在防汛预案编制中,危险区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反映了防汛工作是否全面,不留死角。但在划定的危险区域,也要有主次之分。因此,防洪预案危险区的划定必须有主次之分,才能更有利于防洪减灾工作。

3.3以防为主,加强对水文监测、预警系统非工程措施的管理

篇11

我乡山洪地质灾害点多面广,以崩塌、滑坡、危岩为主,其中较为严重的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有4处。

二、2013年趋势预测

(一)降水预测

在汛期(3—10月),集中降雨和持续强降雨是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直接诱发因素。主汛期(4-6月)全乡的降雨量略多于去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降雨相对集中期,局部特强降雨引起的局面洪涝和衍生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高。后汛期(7-9月)降雨量与去年基本相当。

(二)山洪地质灾害发展预测

由于长期干旱,导致地表开裂严重,一旦降雨,必将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就变大。全年各时段均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地质灾害以群发突发的小型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三)山洪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区段

村10、11组;高龙8、9、10、12组;清水4、5组;红旗3、11、12组;以上4个村组的部分地带为防范重点。

(四)重点防范期

今年,我乡山洪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为4-7月的主汛期。8-10月的后汛期,受暴雨等影响,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很大,尤其要加强连续集中降雨时期及此后数天内重点区段、重要灾害点的防范,必要时应采取临时紧急避让措施,避免人员伤亡。

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村(居)委会应成立以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辖区内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所在国土资源局及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牵头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乡安办、经发办等部门各自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成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二)健全制度,明确人员

各村委会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和月报制度。要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值班责任,做到人员到岗,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和联系电话,确保联络畅通。乡政府汛期山洪地质灾害值班电话:各村委会、各部门要按照山洪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做好山洪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的速报工作。

(三)立足防灾,辅以治理

1、国土资源所及各村委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防洪科普知识的宣传培训,要进村入户宣传,让广大基层干部及受威胁群众懂得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切实增强山洪地质灾害和防洪防范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

2、各村委会要在汛期对辖区内山洪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各隐患(危险)点、危险区段的情况,对重点防护区段和重要灾害隐患点落实防灾责任人。

3、各村委会要对重要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对需要理沟排水的,组织人员完善排水系统。国土资源所要向上争取项目,对危险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对由工程建设引起的山洪地质灾害,责任单位要及时做好治理工作。

(四)完善机制,群测群防

重点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由所在村委会明确防治责任人。完善村、组二级群测群防网络,及时报告和调整网络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国土资源所要及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巡查监测和报告责任;发现险情有扩大、加剧异变情况,或其他明显征兆,要及时上报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落实群测群防责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五)强化责任,明确主体

为了使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后治理工作能及时开展,防治在灾害治理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根据属地管理原则,结合我乡实际,现再次明确防治主体和责任。

1、因采矿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诱发山洪地质灾害矿山企业。

2、因建校开挖山体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学校。

3、因建房开挖山体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主体为建房户。

篇12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基本概况

容县地处广西东南部,东西最大横距5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3.5公里。全县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97.51%,水域占2.49 %。

2.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防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防灾知识宣传、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防灾管理等。

目前,容县已成立了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以及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册等对防灾知识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容县境内目前已由水文部门建设自动雨量监测站41个,水文站9个,由气象部门建设自动气象站15个,由水利部门建设水库监测终端11个。除此之外,尚无其他监测设施。尚未健全完整的防御山洪灾害体系,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防灾管理等存在着比较薄弱的环节。

2.2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防灾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

容县全县共有水库63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44座,小山塘2128处。目前只有五座水库完成了除险加固工作,还有多数病险水库尚未进行除险加固工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建设目标与任务

容县山洪灾害防治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在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开展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完善防御预案、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本县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容县山洪灾害防治的建设任务就是建立容县山洪灾害信息汇集和防御预警平台,新建自动监测雨量站45个,新建水库监测终端26个;完善全县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15个乡(镇)和130个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完善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采用多种方式和办法进行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对具体的工作人员和相关的信号联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4.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4.1水雨情监测系统

水雨情监测站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本次在原有水文观测站的基础上,拟新建自动监测雨量站45个,水库监测终端26个。自动雨量站选择架杆式雨量站。水位监测仪器选择浮子式水位计。

4.2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容县预警平台系统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模式,总体采用B/S模式,用户使用浏览器能够完成系统所有操作,部分功能可采用C/S模式。平台包括监测预警平台和气象预警及信息平台。

监测预警平台系统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设备有:服务器2套,移动维护计算机4套,应用计算机5套,打印机2套,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VPN网关、不间断电源(UPS)、信息接收设备、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机柜及配件、防汛信息接收PDA终端、液晶投影仪、水利数码通各1套。软件系统包括:平台应用软件、系统工具软件、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GIS软件、杀毒软件、数据接收处理软件各1套。

4.3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平台建设模式按县级、地市级、自治区级三级平台建设,以县级为主,地市级及自治区级为辅。县级平台主要完成数据汇集、信息服务、信息上传、决策及预警等。

预警流程主要为:县防汛办通过监测预警平台向容县城区、乡(镇)、村、组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责任人预警信息;各乡(镇)、村、组和有关单位,根据防御预案组织实施。

5预案编制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对山洪灾害预警的响应。根据容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的要求,计划成立预案编制组,专门负责全县的预案的编制工作。编制时间6个月,主要完成1个县级预案、15个乡(镇)级预案、130个村级预案。

6群防群测组织体系建设

群测群防组织体系为建立县、乡(镇)、村、屯、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三级建立。

a)县级组织指挥机构

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即是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为县防汛办公室、办公室下设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应急抢险队。

b)乡(镇)组织指挥机构

在15个乡(镇)设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由各乡(镇)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和副指挥长。

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c)村组织指挥机构

各行政村设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各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确定监测预警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

7宣传、培训与演练

a)宣传

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b)培训

(1)对县、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

(2)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b)演练

山洪灾害防治区组织开展1~2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群众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演练内容包括应急响应、抢险、救灾、转移、后勤保障、人员转移、安置等。

篇13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13-01

牙克石市位于呼伦贝尔市中部,东经120°28′~122°29′,北纬47°39′~50°52′,市域沿大兴安岭主脉南北分布,市境南北长352 km,东西宽147 km,全市总面积27590 km2。牙克石市地处亚寒带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6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2.6 ℃,多年平均降雨量385.8 mm,牙克石市现辖11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人口37.5万人。

牙克石市共有大小河流85条,分属嫩江、额尔古纳河两大水系。市境内较大河流有四条,其中:额尔古纳河水系有海拉尔河、图里河;嫩江水系有雅鲁河、绰尔河。牙克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6827万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25273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补给量60417万m3,重复计算量58863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12620万m3。由于我市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雨比较集中,常常发生山洪。

1 山洪灾害类型、原因及特点

1.1 类型

(1)由突发暴雨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造成山洪灾害。

(2)镇区附近荒山荒坡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3)由于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桃花汛)。

(4)由于降雨导致陡坡崩塌。

1.2 原因

(1)地形地貌因素。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地形往往是山高、陡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气象水文因素。诱发山洪灾害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强降雨和气温显著升高。当遇有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造成山洪灾害。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

(3)人类活动因素。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陡坡开荒,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乱砍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1.3 特点

(1)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由于暴雨发生的不确定性导致发生降雨或融水历时短,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灾害。

(2)灾害抢险救灾难度大,由于突发性强,对于组织抢险的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组织抢险进行人员撤离、财产转移等工作的难度很大。

(3)灾害发生具有区域性,相对集中的特点。洪灾相对集中,山洪灾害易发区域相对固定。

(4)灾害发生具有季节性,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 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我市是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汛期集中强降雨,突发性山洪时有发生,常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田地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等危害,严重影响了我市的经济增长、妨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山区经济日益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强,解决好山洪灾害问题已刻不容缓。

3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牙克石市防灾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排洪沟、坡面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三类。这三类工程措施中城镇堤防100.746 km,其中防御标准以下的堤防有59.52 km。不达标准的排洪沟有37 km以及少量坡面水土保持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要想依靠工程措施达到防御山洪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防御山洪的目的。

牙克石市2012年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实施,总投资600万元。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简易监测雨量站7个、自动监测雨量站30个、自动土壤墒情监测站4个、自动监测水位站3个、无线预警广播36个、监测预警平台1个。

4 建议

4.1 编制山洪灾害预案

防灾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分别编制全市、防治区所属乡镇和防治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明确各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确定转移安置路线,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

4.2 做好宣传培训演练

(1)宣传。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2)培训。对旗、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3)演练。在山洪灾害的严重的流域和村屯,每年汛前结合山洪灾害防御修编预案,及时组织开展一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每位组织者、每位群众都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怎样避险撤离,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哪是安全区、哪是危险区,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

4.3 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以水雨情信息监测系统为数据基础,以预报决策系统为依托,提前预知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终实现及时下发预警信息,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