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叶的品质特征

茶叶的品质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茶叶的品质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叶的品质特征

篇1

1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对40个茶树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对湖南8个地(市)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茶树类型不同,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

2.3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篇2

1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对40个茶树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对湖南8个地(市)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茶树类型不同,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2.3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篇3

安溪铁观音品质特征主要是肥壮、紧结、卷曲,色泽砂绿,有各种自然花香味,香高味长,滋味醇厚甘鲜,回甘味强,汤色金黄、橙黄或绿黄,叶底青蒂绿腹红镶边,直观地说其品质风格的形成取决于鲜叶原料及制作工艺的发挥。

1 鲜叶质量是形成特色品质的内在潜质

鲜叶是制茶的原料,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制好茶必须有优质的鲜叶原料。优质的鲜叶特征是叶芽壮、芽梢重、节间短、叶张厚、叶色浓绿光润,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各种有机成分比例协调。

鲜叶质量的优劣与产地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性状、栽培管理措施等有着密切关系,鲜叶的内含成分都有一定差异。

海拔较高,茶园温射光多、气温低、温差大,有利茶树体内碳氮物质的代谢,水分充足,促进物质合成的酶活性增多,有利于鲜叶中积累较多的芳香物质。海拔低,气温高的,热量丰富,鲜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品质较差。安溪属亚热带丘陵区,全县有70%的茶园海拔在300~850m的范围内,其鲜叶持嫩性强,具有良好的制茶原料。

茶园如何用肥对鲜叶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多施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鲜叶水浸出物和香气成分的总量。平衡施肥,可供给茶树充足的必需元素,所以茶园土壤性状好,制出的茶叶有浓醇、鲜爽的风格。安溪铁观音品质能保持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对茶园平衡施肥,多施有机肥。

茶树合理修剪,生理机能增强,光合作用物质的合成积累增加,鲜叶品质相应提高。

合理采摘包括鲜叶采摘标准、采摘时间是安溪铁观音采制的特殊要求,以驻芽2~3叶完整嫩梢为最好。采摘过嫩不利于做青,易产生“死青”或造成香气低沉。采摘过于粗老,鲜叶内含有效化学成分含量低,纤维化程度高,制成的茶叶香低味淡。采摘时间掌握在晴天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左右进行,有利于制茶着香。否则,均达不到制茶要求。特别是根据芽梢形成蛀芽的不同时间,分批按采摘标准采摘后,也把枝梢上的新叶片采下,分批采制,这样不但可增加采摘批次,调节茶树生长期,还可确保鲜叶的匀净度。鲜叶原料优质、纯正、均匀、新鲜是制作优质茶的前提。

2 做青程度是决定特色品质的核心

做青是由摇青与摊青相间交替进行,是铁观音制作中最复杂、最精湛的工序,是形成特色品质的关键。做青过程实质上是半发酵的酶促氧化、水解、合成等生化的综合过程,表现在芳香物质的变化、蛋白质的水解、色素的变化等。摇青是“动”,控制物理变化向化学变化促进的过程,通过摇动擦破叶缘细胞,使叶背气孔缩小或关闭,改变水分散发的速度和方向,迫使叶细胞中的水分发生扩散,细胞间隙“充水”,促使青叶硬挺,青草水分渗透散发“拔水”,并进行一系列化学变化,使青叶呈柔软状态,“消青”,发酵红变,香气形成和显露,叶色转黄绿色。在做青过程中,随着“摇”与“凉”的进展,鲜叶气味不断发生变化,其叶像变化规律是青气由淡渐浓,继而青气逐渐减退,随之是清香逐渐变浓至花果香显露。做青适度特征:梗蒂饱,水青绿,叶脉明亮,叶肉黄绿,叶缘呈朱红色或带红点,叶面凸起,叶缘稍向背翻卷,叶质柔软,青草气退,显现花果香。

铁观音品质形成与做青时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室内温、湿度高低密切相关。如北风天,气温低、天气凉爽、湿度适中,制出的茶叶品质好。南风天,气温较高、天气闷热,制出的茶叶品质相对较差。冬风天,气温低、湿度大,制出的茶叶品质最差。就技术而言,摇青、摊青的次数和时间是依据气候环境、品种、水分含量、季节等不同情况而灵活掌握,一般每批茶青摇青4次,第一、二次宜轻摇,重摇会过早散发大量水分,使反应物质转化不充分,品质下降。第三、四次根据天气转变情况掌握适当重摇,转数逐次增加,摊叶厚度由薄渐厚,摊晾时间逐次延长,使水分散发和芳香物质二者转化协调,从而,形成较为理想的色、香、味品质。在低温条件下,应用轻摇薄摊长时间晾青,适度“拔水”的轻发酵,叶片破伤率减水,水分散发均匀,茶青进行较缓慢的生理生化作用,并保留更多的芳香物质,因而形成鲜香甘锐的香气滋味和汤色呈浅金黄或绿黄的品质特征。

掌握各个历程的摇青、摊青适度必须认真掌握每一次的量变和质变的叶态的各种变化,程度不足或过度都不可取。做青不足,给品质的香气、滋味留下臭青气或味涩,色泽暗绿色并呈硬肉状,做青偏足,香气淡飘或呈地瓜叶味,汤色偏红,显不出铁观音的特色品质。

秋、冬茶鲜叶叶质相对较薄,含水量较少,采用轻晒重摇的轻发酵,保持水分和茶青的鲜灵性,形成了翠绿芳香的“秋色、秋香、秋味”的品质风格。

3 杀青适时适度是形成铁观音特色品质的保证

杀青是铁观音“发酵”阶段的归结,是巩固发展阶段形成品质物质的保证。杀青时机的把握,在铁观音制作过程中具有“点睛”之功,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杀青前“发酵”适时的青叶由于叶温明显升高,在短时间内(15-20分钟)即表现为强烈的浓郁香气,叶色迅速转为青黄绿色,此时,及时通过高温杀青,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使低沸点的青气味受温湿热作用挥发散失,高沸点的芳香物质显现出来,方能最大限度确保和增进茶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杀青过早,青味尚未褪尽,造成香中带青味,滋味 ,杀青过迟,造成香气低沉。因此,适时杀青是铁观音色、香、味的巩固与发展的关键。

杀青程度的掌握是影响杀青效果的重要环节,依据不同的做青叶进行综合分析掌握。高温杀青叶的翠绿色泽,提高香气的清新和鲜爽度的保证。但温度过高或程度过头了,易于炒焦或不均匀,温度过低,青味难以熟化,滋味有青涩感或青黄味,低温长时间杀青,还会使青叶再发酵,产生不正常红变,青叶泛红,品质下降。杀青适度的叶子特征,是叶色由青黄绿转为暗黄绿,叶张皱,失去光泽、无焦边,手捏有刺手感略成团,稍有弹性,气味清纯,茶青减重率为35%-40%。这样,充分保持和发挥了铁观音的特色品质。

诚然,晒青、包揉、烘干等其他辅相关因素对茶叶品质是有影响,但很大程度上鲜叶质量、做青程度、杀青适时适度才是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的突出特点,更是铁观音特色品质构成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才形成了色、香、味独特的安溪铁观音,深受人们喜爱。

参考文献

[1]林雄毅,谢南松.华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J].福建热作科技,2007(04).

篇4

中图分类号:Q948.11;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0-1824-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0.007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Texture and Management Patter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Tea Quality of Tea Garden

ZHANG Wen-li, XIE Heng, LI Tao, WANG Dan-dan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Hu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texture and management patter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tea quality of tea garden were researched, which took three different green tea garden under different soil texture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in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Wufeng, Hubei province as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texture of tea garden 1 was sandy loam. Its cont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mino acid, and caffeine were the highest, which were related to its good soil nutrients content, the high number of soil microorganism and soil urease activity. Higher clay/sand is helpful to maintain soil moisture and soil fertility in tea garden 2,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its higher aboveground species diversity. The tea quality of tea garden 3 was as much as of tea garden 2. The main reasons might be the lower soil pH, poor soil phosphorus and low microbial activity in tea garden 3,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mprove its soil pH and the increase of phosphorus.

Key words: soil texture; management pattern; tea quality; soil microorganism

质安全的茶叶依靠土壤质地、养分条件和茶园的生态管理[1]。湖北省五峰县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雨水比较充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较适宜优质茶叶生长。五峰县是“宜红”茶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全县拥有茶叶面积1.27万hm2,茶叶年产量1.95万t,年产值7.99亿元,其茶叶产量和产值居全国产茶县前列。随着当地茶园生产规模扩大、管理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诸多茶园的土壤质地势必会发生累积性恶变,如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数量下降、土壤酶活性降低等,进而降低茶叶品质和产量,影响茶园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研究不同土壤质地、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脲酶活性,以期探明影响当地茶叶品质的土壤因子,为五峰茶园土壤改良、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为该区域复合生态茶园模式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选择五峰县采花乡茶区3个代表性的种植10年的绿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试验样地基本特征见表1。茶园1、3是集约化、单一种植的密植型茶园,但两个茶园的土壤质地明显不同,茶园1土壤沙砾多;茶园2是不进行任何茶园管理措施的天然茶树,茶树分布稀疏、树下杂草丛生。

在每个茶园确定5个采样点。各样点以S形取3~5个取样深度为20 cm的土样混合。每个茶园5个混合土样,共15个土样。采摘1芽3叶新梢,测定茶叶品质成分。

1.2 方法

1.2.1 样品处理 土壤样品按常规方法处理,剔除石块、肉眼可见的植物根系等,风干、研磨、过筛,待测。部分土壤样品需冷藏待测。茶叶采摘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后及时杀青、烘干,粉碎后过40目筛,待测。

1.2.2 样品测定 土壤粒径分布采用欧美克TopSizer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pH采用酸度计法测定;土壤有机质(SOM)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土壤全氮(TN)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铵态氮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硝态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全磷(TP)采用HClO4-H2SO4法测定;土壤速效磷(AP)采用NaHCO3法测定;微生物培养菌落计数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酸总量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咖啡碱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含量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

1.2.3 养分评价标准 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Y391-2000)[3]、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Y853-2004)[4]和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营养诊断指标[5],将茶园土壤的肥力、pH分为3级(表2);同时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进行土壤质地确定(表3)。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土壤颗粒的组成

土壤颗粒是构成土壤固相的物质,是土壤结构形成的基础。其粒径大小、组合比例对土壤水分和孔隙结构等的物理性状有较大的影响。由图1可知,在0~20 cm土层,就沙粒含量而言,茶园1最高(46.0%),显著高于茶园2(29.2%),与茶园3(38.9%)差异不显著。茶园1的粉沙含量(46.9%)显著低于茶园2(59.1%)和茶园3(52.9%);茶园2的黏粒含量显著高于茶园1和茶园3。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茶园1属于沙质壤土,茶园2和茶园3属于粉沙质壤土。

在一定程度上,土壤颗粒的黏粒与沙粒的比(黏/沙)可反映土壤的质地。沙粒是土粒中最粗的部分,土壤持水能力随沙粒含量增加而减弱[6]。而土壤黏粒含量高,土壤孔隙就会越小,从而保水、保肥性会增强。本研究中3个茶园的土壤黏粒含量较低,均在10%左右(图1)。由图2可知,3个茶园土壤的黏/沙的比例大致在0.1~0.4范围内;无人为管理的茶园2的土壤黏/沙最大。比较3个茶园的土壤含水量发现,无人为管理的茶园2最高,粉沙质壤土的茶园3次之,而沙质壤土茶园1最低。推测茶园2、茶园3土壤含水量较高应该与土壤中较高的黏粒含量和较低的沙粒含量有关。

2.2 茶园土壤的化学性质

酸性土壤是茶树生长所必需的生态条件。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一般认为茶园土壤pH以II级标准为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养分标准。由表4可知,茶园1、茶园2、茶园3之间土壤pH差异显著。沙质壤土茶园1的土壤pH(6.46±0.03)处于I级标准,偏高;粉沙质壤土的茶园2和茶园3土壤pH小于6,处于II级标准,适宜。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可表征土壤肥力。茶园1、茶园2、茶园3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沙质壤土茶园1的SOM含量最高(47.96±1.07 g/kg),无人为管理的粉沙质壤土茶园2的SOM含量最低,为(19.51±0.52) g/kg(表4)。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茶园2处于土壤II级水平,茶园1和茶园3均处于土壤I级水平。

土壤全氮(TN)代表土壤氮素的总贮量,用于衡量土壤的基础肥力。其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可以直接吸收与利用的氮源。本研究中3个茶园的TN无显著差异,且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均达到I级标准。茶园1和茶园3的铵态氮(AN)和硝态氮(NN)含量均显著高于茶园2(表4)。

土壤全磷(TP)是茶叶磷素的主要来源。茶园1、茶园2、茶园3之间土壤TP含量差异显著,茶园1的TP含量最高(0.96±0.01 g/kg),茶园2的TP含量最低,为(0.31±0.01) g/kg(表4)。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茶园1达到了土壤I级水平,茶园3处于II级水平,茶园2处于III级水平。速效磷(AP)经常作为重要的指标来说明土壤磷素肥力的供应情况。本研究表明,茶园1的土壤AP含量最高,茶园3次之,茶园2最低,为(1.42±0.07) mg/kg(表4)。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茶园1土壤达到了I级水平,茶园3处于II级,接近于I级水平,茶园2处于III级水平。

2.3 茶园土壤生物特征

茶园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是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活性强,可以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7]。由图3可知,茶园2土壤中霉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均最高;茶园3土壤中霉菌、细菌、放菌的数量均最低。茶园1和茶园2微生物总数显著高于茶园3(P

2.4 茶园茶叶品质特征

茶汤的滋味是茶叶品质中许多因素中的核心。茶叶主要呈味物质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糖类等。其中茶多酚的含量不仅呈味,而且决定茶叶的色泽,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而绿茶中的氨基酸含量高,茶叶滋味浓,香气好。由表5可知,茶园1的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均显著高于茶园2和茶园3;茶园2和茶园3的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无显著差异。3个茶园的茶叶中,氟的含量适中,具体表现为茶园1最低,茶园2最高。

3 小结与讨论

土壤质地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沙质壤土的茶园1的土壤肥力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以及茶叶的主要品质均明显高于粉沙质壤土的茶园3。茶园3的土壤pH较低(4.70),自然土壤植茶后,土壤理化性质最明显的变化是土壤pH会显著降低[8]。Koga等[9]曾采用热量测定法研究茶园土壤微生物,发现当pH低于6.0时,微生物的生长活性随着pH的降低而减弱。本研究结果与该结果类似,pH为6.46的茶园1和pH为5.30的茶园2,它们的土壤微生物总数量较高;而pH为4.70的茶园3,其土壤微生物总量最低,土壤脲酶的活性也不高。从中国茶园土壤的实际情况分析,茶叶品质较高的土壤pH应为5.0~6.5[10]。因此,茶园土壤pH不应太低,建议对茶园3的土壤pH进行调节,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以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茶园3土壤的TP和AP较低,均处于II级标准。而土壤磷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元素,如土壤磷含量增加有利于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增加[10],磷素能促进茶叶糖类向茶多酚转化与积累[11],而茶叶中氨基酸形成所需的ATP是高磷化合物[12]。因此,茶园3较低的土壤磷素水平限制了其茶叶的品质。建议对茶园3进行增施磷肥,改善土壤磷素水平,以达到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

茶园2为闲置的荒地,尽管无施肥和任何的人为管理活动,但其茶叶的品质却跟集约化种植的茶园3相当。相对于长期施肥的茶园3,茶园2的土壤性质除有机质含量不高、磷素含量较有限外,其土壤含水量最高,土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氮素含量达到I级标准。这可能与茶园2地上杂草丛生,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其他茶园丰富有关。有研究表明,多物种群落茶园的土壤物理性状较纯茶园优良,这与间作植物落叶及根系生长影响土壤生物作用有关[13,14]。本研究中茶园2的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含量较高、沙粒含量较低,比较有利于维持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因此,探讨以茶为主,多种物种组合、立体种植的复合生态茶园模式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刘美雅,伊晓云,石元值,等.茶园土壤性状及茶树营养元素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35(2):110-120.

[2] 黄运湘,曾希柏,张杨珠,等.湖南省丘岗茶园土壤的酸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3):633-638.

[3] 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S].

[4] NY/T 853-2004,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S].

[5] 尹 杰.高产优质茶园施肥原理与技术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7(6):52-54.

[6] 李 卓,冯 浩,吴普特,等.砂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3):204-208.

[7] 杨清平,毛清黎,杨新河.不同生态茶园土壤微生物及脲酶活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4):300-302,306.

[8] OH K,KATO T,LI Z P,et 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tea cultivation in Japan and a control measure using calcium cyanamide[J].Pedosphere,2006,16(6):770-777.

[9] KOGA K,SUEHIRO Y,MATSUOKA S T,et al. Evaluation of growth activity of microbes in tea field soil using microbial calorimetry[J].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03, 95(5):429-434.

[10] 胡明宇,林昌虎,何v兵,等.茶园土壤性状与茶叶品质关系研究现状[J].贵州科学,2009,27(3):92-96.

[11] 陈志丹,孙威江,陈泉宾.茶园土壤性状与绿茶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9(1):16-19.

篇5

中图分类号:F32;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62-04

Effe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SU Zhu-cheng,SHEN Xue-zheng

(School of Tea 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 Tea industry in China is a mode of agriculture with cultural endow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ve experience of Zhejiang’s tea industry in recent 20 years, culture could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rea agriculture in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and so on, but also have function of premium price, which could be realiz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protection of original producing area and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e; agriculture; premium price; tea industry; Zhejiang province

一个农业技术与组织的模式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等[1]。显然,不同的技术与组织模式有着不同的经济绩效上的含义,这也是研究该命题的意义之所在。本文将从浙江省茶产业实证的视角,探讨文化对农业的溢价机制与实现方式,以及文化禀赋对农业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影响。

1浙江省名优茶文化性消费特征及其溢价的实现途径

1.1名优茶已成为浙江省绿茶生产的主体

浙江省是中国绿茶重点产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绿茶出口基地,据2009年海关统计,浙江绿茶出口量15.68万t,出口额3.6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和总额的68%和69%。鉴于浙江省绿茶生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浙江省委省政府[2007]52号文件将茶叶确定为浙江省十大主导和优势产业之一,并明确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实施绿茶全球化推广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着力构建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绿茶产业逐步走上了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产品结构优化和名优绿茶的大力发展。据2009年浙江省农业厅统计,浙江茶叶总产量16.74万t,总产值77.5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70万t,产值68亿多元。名优茶占总产量的40%,但产值却达到87%。可见,名优茶在浙江省绿茶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2001年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一县一品”茶叶品牌战略,要求每个产茶县或一个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的品牌。至2002年,浙江省省级名茶将达到42只,且基本实现“一县一品”的目标。2004年,浙江省开展“十大名茶”评选,根据对申报名茶的品质、规模、知名度、包装、标准化、产业化等6个方面,评选出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武阳春雨、松阳银猴、径山茶、金奖惠明茶、望海茶、绿剑茶为第一届“浙江十大名茶”。2009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二届十大名茶的评选,其中西湖龙井为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国家礼品茶,其他十大名茶分别为越乡龙井、大佛龙井、松阳银猴、开化龙顶、径山茶、武阳春雨、安吉白茶、绿剑茶、千岛玉叶、金奖惠明茶。另外,望海茶、永嘉乌牛早、余姚瀑布仙茗、天台山云雾茶、龙谷丽人茶、紫笋茶等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

1.2名优茶文化消费属性与地理标志制度

与传统大宗茶不同,名优茶具有文化性消费的商品属性。名优茶之所以被市场接受,原因之一是因为其拥有特殊的品质内涵,包括自然环境、历史与人文因素及传统加工技术等元素。如对西湖龙井茶品质的认知,包含了西湖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工艺、龙井茶历史渊源以及人文因素等。这些因素有些是物质层面,有些是精神层面。因此,名优茶消费的同时具有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偏好需求。由于名优茶与特定区域及其人文历史的不可分割性,浙江省各县市十分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产品识别标识的申报工作。截至2009年3月,浙江省茶叶品牌共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分别是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临海蟠毫、江山绿牡丹茶、余姚瀑布仙茗、径山茶、磐安云峰、苍南翠龙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普陀佛茶,这13个茶叶品牌中,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径山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共7个品牌产自农业部规划的浙江名优茶重点区域,余姚瀑布仙茗产自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基地。其中,“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9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核准注册,浙江省区域内受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生产地域涵盖18个县(市、区),172家企业成为首批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的企业。据一些研究资料,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茶叶产品,与其他同类茶叶相比,普遍溢价15%~20%,这应包含文化等人文元素对产品经济价值的提升作用。

2名优茶文化消费需求的感官品质标准化及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2.1文化性消费与名优茶感官品质的认知

就目前市场及消费者而言,名优茶文化性的品质内涵及其消费是直接反映在对名优茶感官品质信息的认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规范名优茶的工艺和建立市场的有序竞争,各地政府在申请原产地域证明标志的同时,陆续制定了相关产品的感官品质标准。这些标准主要界定了不同名优茶外形和内质的品质特征,涉及8项因子。其中,外形因子规制了名优茶形状特征、色泽及整碎度等方面的属性。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根据商品质量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经济学上将商品分为3类[2]:一些商品的质量在消费者购买时就能知道,这些商品称为“搜寻品”(Search goods);另一些商品是人们在消费之后才能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还有些商品,即使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信任品”(Credence goods)。对于“经验品”和“信任品”的交易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需要市场“承诺”制度来确保所购买产品的质量。茶叶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具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某些特点。因此,通过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建立有效的茶叶质量“承诺”机制,则能帮助消费者认知识别,从而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竞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对茶叶加工技术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制茶工程技术发展呈现几个阶段性特征。50~80年代,浙江茶叶加工逐步机械化,并有向连续化、规模化和出口加工初精制联装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随着后来名优茶的发展而停止。在80年代,行业开始倡导和鼓励以手工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名优茶发展。在此后的20多年,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促进了各种名优茶机械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但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这段时期,尽管有各种新型机械设备应用于茶叶加工,就其技术本质而言,它始终是沿着小规模家庭式的路径进行着发展与创新,并未能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向规模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现在看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名优茶创新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其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刻画了近20年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浙江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对产业加工技术及其工艺设备创新路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中,外形标准的影响尤为突出。按照目前行业的感官评审方法,外形的精致度是构成名优茶等级的主要因子之一。名优茶具有各自差异化的造型,这些外形标准大多采用定性的文字描述性方法,这也是名优茶最典型的文化性消费特征之一。对外形的刻意追求需要精细的采摘和特殊的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设备很难达到这种外形品质的要求。

近年来,名优茶生产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因生产普及化所带来市场价格下跌的矛盾。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会诱致能节约这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据浙江省农业厅2009年统计,全省名优茶加工机械拥有量达到21.5万台。名优茶机制设备的研制和推广,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所诱致的资本型技术创新,但通过对这些设备工作性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设备技术的创新始终受到名优茶特有外形的制约,表现对名优茶外形品质标准的路径依赖性。这些设备大多采用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并呈小型化和家庭式使用的特点,这样的技术方式容易满足名优茶特殊外形的需要。因此,20多年浙江茶叶加工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轨迹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和茶叶外形需求制约双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省从事茶叶加工设备生产的企业也具有小型化特色,目前浙江省有将近30家不同规模的企业专业从事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生产。

鉴于外形对产业加工技术规模化与连续化发展的制约性作用,业内有学者对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的制度提出异议。其中,争议之一是外形标准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品质综合评价时在多大程度上设置该权重。笔者认为,外形对一些名优茶,尤其是历史名茶而言,是一种特征品质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采纳有些学者的提议,采用容重和成分比等量化手段来评定茶叶等级,则会失去历史名茶文化性商品属性。那么,如何处理外形和茶叶品质的关系,笔者建议,根据茶叶文化性消费和物质性消费的差异,针对不同茶叶应区别对待。对历史和地方性名茶,应肯定外形所特有的文化性消费价值及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不应过分强调资本型技术使用。为满足特殊造型的要求,名优茶加工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自然应获得高价格的市场回报,它可满足一些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对那些纯粹物质性消费的茶叶,则应强调内质而弱化外形在品质评价因子体系中的权重,进而引导规模化和连续化加工技术及其工艺的创新与应用。

3名优茶的技术属性对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的诱致作用

3.1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的变迁

近30年来,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变迁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3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和国家所有制茶场、80年代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与鲜叶加工专业化分工,以及9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以自产自制为特点的生产组织方式。众所周知,80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了改革,当时的国有或集体所有茶场一分为二。其中,茶园经营承包到户或个人,但鲜叶一般仍由茶场集中加工并统一营销。显然,由于当时以生产大宗绿茶为主,因此集中加工方式符合规模经济的需要,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但进入90年代,浙江省茶叶的茶类结构开始调整,随着名优茶生产逐渐成为主流,原先鲜叶集中加工的专业化分工失去优势,而自产自制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成为优势。

当前,浙江省名优茶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体、加工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小型设备应用与手工相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据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现有茶叶种植农户约100万户,按浙江省茶园总面积18.2万hm2计算,每个种植户经营不到0.2 hm2茶园。另外,浙江省从事名优茶生产的种植户一般同时拥有茶园和加工设备,即生产的鲜叶由自己加工。从制度经济学来看,这是完全内部化交易的一种契约安排。

3.2浙江省与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生产组织方式的比较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日本等,其中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是以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这与浙江省的状况非常相近。因此,以斯里兰卡为例,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进行比较。

斯里兰卡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2/3以上。斯里兰卡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出口量位居第二。茶叶是斯里兰卡出口创汇的最主要产品。斯里兰卡茶叶生产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体,但户均经营规模略高于浙江省的水平。据斯里兰卡茶叶协会提供的资料,斯里兰卡有茶叶种植农户20.6万户,其中17.3万户经营面积在0.3~1.0 hm2。由于农户经营的茶园面积规模较小,所以一般没有自己的加工设备,而是将鲜叶交给茶叶加工厂,这些加工厂为私有或国有。目前,斯里兰卡约有380多个茶叶加工厂。然而,农户和茶叶加工厂之间交易既非完全内部化,亦不是完全市场化。农户所生产的鲜叶价格根据加工后成品茶在科伦坡拍卖市场的价格而定,拍卖价格的68%归农户所有,另有32%归茶叶加工厂。这是一种预先约定分成的契约制度。图1和图2分别是浙江省名优茶和斯里兰卡红茶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组织模式。

3.3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的理论假说

斯里兰卡茶叶加工业的纵向组织分工符合速水佑次郎“分包”(Sub-contact)假说。即在经营规模较小、面临市场信息缺乏以及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容易造成经营失败的状况下,如果生产、加工和销售划分成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经济实体经营,则市场和价格风险可以分散,并由不同的经济实体分担。浙江省茶园经营规模及其经营主体和斯里兰卡十分相似,但在鲜叶交易及加工方面,并不采用纵向专业化分工,而是采用自产自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技术效率与交易成本是决定产业组织规模及产业纵向交易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仅就鲜叶交易而言,内部化契约可降低交易成本。鲜叶容易腐烂,不宜长距离运输和储存。显然,如采用市场化交易,农户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在生产季节,鲜叶采摘是经常性的,所以鲜叶交易的频率很高,通过内部化制度安排,则能减少讨价还价次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基于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视角,茶园种植农户都有着将鲜叶交易内部化的需求。然而,内部化交易制度的安排是否一定有效,还决定于内部化后的加工技术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性,这种技术的规模经济性与所加工的茶类有关。

斯里兰卡主要生产红碎茶。相对浙江省名优茶而言,红碎茶的加工在效率上有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因此,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的纵向分工迎合了技术效率的需求,而预先约定分成契约的内部化交易制度避免了因分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相比而言,浙江省名优茶的采摘和加工有劳动密集性特点,这种技术特点使得农场式的生产管理和规模化加工不存在技术效率上的优势。茶叶的生产与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在存在雇工时,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必然会因计量的困难而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而加工的手工或半手工技术特点,决定了名优茶适合农户“挨家挨户”家庭式经营。关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本假说是:社会收入的增加带来了社会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变化,并随着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对茶叶的消费有品质化和文化化的趋势,从而诱导了浙江省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名优茶外形等品质需求具有文化消费特点,名优茶特殊外形需要传统、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它适合于家庭式小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为主要特征的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适应了名优茶技术需求,而名优茶产业技术特点又使得家庭经营制度更具有生命力和稳定性,并诱致产业纵向交易的内部契约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结论与启示

有关文化禀赋与农业发展模式的关系,Hayami 等[4,5]提出的农业发展模式理论认为,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是影响农业发展模式的4个基本要素,4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要素变量的变化。文化禀赋被认为既制约着一个制度和技术变革,又引导着这些变革。现有文献中少有涉及经验研究来检验该理论假说,而浙江省茶产业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革是很好的实证案例。

从浙江省茶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禀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诱致了浙江省名优茶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迁;同时,文化因素也使浙江省茶产业具有非传统农业拥有的一些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冯子标[6]提出的文化解构传统产业的理论假说认为,文化通过渗透机制、转换机制和提升机制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解构。文化因素的渗透会诱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正因为文化禀赋的存在及对传统茶产业的渗透,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模式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首先,浙江省名优茶较其他农产品有着明显的文化溢价性;其次,浙江茶产业已向休闲旅游业和文化服务业延伸与扩散。近几年,浙江省各茶区相继开发了长兴贡茶院、羊岩茶文化体验园、西湖梅家坞农家茶园和径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一批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另外,浙江省茶馆业的发展亦十分迅速。其中,杭州是一个很好的缩影。据杭州茶楼业协会2005年统计,杭州茶馆达到800多家(不包括萧山、余杭),年营业额已达10多亿元,居全国城市前列。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目前西湖风景区内设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与产茶区有大小茶馆400余家。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这些茶馆都有人来喝茶休闲或进行商务活动。综上所述,浙江省茶产业已成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一种产业形态,是具有文化特质功能型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它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实证研究意义,而且在指导培育生态文化与效益型农业方面,亦有政策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D. 史蒂文斯,凯瑟L. 杰勃勒. 农业发展原理――经济理论和实证[M]. 叶长生,武军,范家法,等, 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2] 泰勒尔. 产业组织理论[M]. 张维迎,马捷,吴有昌,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OLIVER W. Economic organization[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6.

[4] HAYAMI Y,RUTTAN V 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5] BINSWANGER H P,RUTTAN V W. Indu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篇6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属江北茶区,镇巴产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曾被作为多朝贡品,“雌鸡岭上茶,白河井中水”便是最好的见证。全县现有茶园11万亩,年生产茶叶4000余吨,主要产品以汉中仙毫、秦巴毛尖、汉中炒青为主、红茶等其他茶类为辅,以无污染(输京水源地、全国生态示范县)、富含硒(与紫阳同处中国第二富硒地理带)、香高、味浓、耐冲泡的优异品质深得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 秦巴毛尖的品质特征

1.1 秦巴毛尖概述

秦巴毛尖是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茶叶技术人员于上世纪80年代在历史贡茶“中园毛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制茶工艺研制出来的半机械化生产的烘炒型中档名茶,1986年6月在中国农科城杨凌通过了由中国茶叶界泰斗王泽农教授、阮宇成、程启坤、沈培和研究员及王自佩、吴幼婷等茶叶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科技鉴定。阮宇成研究员品饮秦巴毛尖茶后,挥毫题写“秦巴名茶放光彩,毛尖一杯精神爽”。程启坤研究员留下了“秦巴毛尖茶、色香味俱佳”的赞幅。该茶利用镇巴独特的自然优势生长的茶树,选用一芽一叶初展到一芽二叶鲜叶,经过摊放―杀青―清风―揉捻―解块―初烘―毛火―足干―提香―精选而成。秦巴毛尖不但兼具汉中仙毫优雅的形态,汉中炒青的浓郁口感,而且还具有自身独特的香气。自上市以来就以其形美、香高、味醇、耐冲泡、富含硒的优良品质深的消费者的认可,在汉中、西安、北京、甘肃、山西、河南等地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市场半径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1.2 秦巴毛尖茶品质特征

外形肥壮秀嫩,茸毫显露,色泽嫩绿,栗香高锐持久,滋味浓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完整亮丽成朵。

2 茶叶动态烘干机主要技术参数

本文所使用的茶叶动态烘干机为浙江珠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6CHT-60型茶叶动态烘干机。技术参数如下图:

3 使用犹烘干机对秦巴毛尖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本次对比试验时间为2016年4月6日,所使用的的茶鲜叶为紫阳群体种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一叶茶鲜叶(其中一芽一叶初展60%,一芽一叶40%),鲜叶数量为240kg,均使用6CFS60热风杀青机杀青(杀青程度一致),杀青后摊晾90分钟,使用6CR40/4揉捻机组揉捻(投叶量、加压时间、方法、揉捻程度均相同),揉捻叶解块后分别采用初烘(6CH60动态烘干机)―毛火(6CHP200烘干平台)―足干(6CHP200烘干平台)和初烘(6CHP200烘干平台)―毛火(6CHP200烘干平台)―足干(6CHP200烘干平台)两种方式干燥。对干燥后的茶叶组织专业评茶员进行感官审评。

3.2 感官审评结果

4 结果分析

4.1 使用动态烘干机对秦巴毛尖外形的影响

使用动态烘干机加工的秦巴毛尖茶由于揉捻叶在烘干机筒体转动过程中进一步起到了紧条的作用,更利于秦巴毛尖茶条索紧结;但是揉捻叶在与动态烘干机筒体摩擦过程中也容易造成茶毫脱落,使成品茶不易达到白毫显露的效果;而揉捻叶含水量高,使用动态烘干机加工其高热风能够迅速降低在制品的含水量,不易发生“湿热闷黄”,让秦巴毛尖茶的干茶色泽更绿。

4.2 使用动态烘干机对秦巴毛尖内质的影响

4.2.1 对汤色的影响

使用动态烘干机加工的秦巴毛尖,揉捻叶失水均匀、失水速度快,形成干茶色绿,开汤后汤绿程度明显优于传统方式加工的秦巴毛尖;同时因为筒体转动的“脱毫”作用让秦巴毛尖汤色更清澈明亮。

4.2.2 对滋味的影响

使用动态烘干机加工的秦巴毛尖因其揉捻叶在与烘干机筒体摩擦过程中细胞进一步破碎,冲泡后水浸出物更多,滋味更浓;而筒体转动过程中“脱毫”轻微降低了茶汤的鲜爽度。

5 小结

综上所述,茶叶动态烘干机在秦巴毛尖茶加工过程中的使用效果:一是使用茶叶动态烘干机加工秦巴毛尖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手工辅助紧条的劳动强度,整体降低了企业的加工成本。二是使用动态烘干机加工的秦巴毛尖汤色清澈明亮、滋味更浓符合秦巴毛尖茶主销区―大西北人的饮茶要求。三是使用动态烘干机加工的秦巴毛尖,筒体转动摩擦“脱毫”,使成品茶不易达到白毫显露,开汤后茶汤鲜爽度有所下降。茶叶加工机械化、智能化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方向,而茶叶动态烘干机已在陕南茶区大面积使用推广,各加工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特性选择使用,改良加工工序,扬长避短,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郑宗林、蔡如桂,汉中茶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70-74

[2]陈孝钧,茶叶标准化实用新技术,113-115

篇7

工艺特点

湄潭翠芽采自茶树嫩梢,清明前后开采(3月下旬至5月中旬),以清明时节品质最佳。

懂好茶,要先知道茶的加工工艺以及品评艺术。湄潭翠芽炒制技术既吸取了西湖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又有独特之处。主要工艺分杀青(停止酶的活性,去除青草味以保持青汤绿叶的品质特征);初步做形――出锅摊晾――二炒搭条(定形)――摊晾――辉锅――脱毫――提香(茶叶定形、干燥,使外形扁平光滑,去毫,细火慢炒,激发香气,含水量在4%左右)五道工序。制茶过程采用双手在电炒铁锅内进行,主要手法有抖、带、搭、扣、拓、抓、拉、推、磨、压10种,各种手法视鲜叶老嫩、含水量高低等情况灵活变换,在娴熟精湛茶工们手中一气呵成。

辩识秘诀

茶叶除了品种以外,还要看制作水平,最终才能体现茶叶的品质高低。湄潭茶的品种有扁形茶;湄潭翠芽、条形茶;毛峰茶、卷曲形;毛尖茶、针形贵州针茶及大宗炒(烘)青绿茶,其中以“湄潭翠芽”为最佳。特级或一二级的湄潭翠芽,是以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作原料,加工出来的茶叶,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色泽绿翠;冲泡出来,香气清芬悦鼻,粟香突出、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还有万绿丛中唯一的工夫红茶品牌“遵义红”,其品质特征为:外形条索紧细、金毫显露、汤色红亮显金圈、花香馥郁、滋味鲜爽浓厚、叶底肥嫩红艳,也是不可多得的一种好茶。

搜茶路绒

篇8

茶叶可以成为快消品吗?整个茶行业都开始热议。答案是肯定的,立顿、碧生源,以及近几年爆发性增长的茶饮料已经为之提供了佐证。

如何快消?

何谓“快消品”?从消费角度来说,“快消品”指的是“快速消费品”,即使用周期短、易重复购买的“非耐用”产品,其价格都在消费者的“绝对购买力”之内,购买时的“即兴性”和“随手性”很强。从商家角度而言,“快消品”指的是“快速销售品”,即产品的周转周期短,进入市场的通路短而宽,产品在通路上的流速快、流量大。

综合来看,目前的中国茶叶已具备快消品的基本属性,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消品,还需要茶企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解决。

倡导饮茶之风

茶企首先应从宣传和消费者教育入手,强调和传播茶叶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价值。比如,“大益茶业”就在诉求“茶有益,茶有大益。”

现实情况是,现下茶叶的宣传和教育过分侧重于茶之艺、茶之道,过多宣扬“茶味人生”、“禅茶一味”,等等。结果,大众对茶叶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面对一杯茶时常常不知所措:或者把茶叶看得很崇高,把喝茶看得很神秘;或者干脆远离茶叶,放弃喝茶。

中国茶叶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和文化性。如果脱离茶叶的物质性,脱离茶叶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价值,茶叶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绝不会走到今天,更不会到达今天的高度。所以,在公共宣传上,茶企应大力普及茶叶的基本常识,宣传喝茶有益的科学知识,倡导全民喝茶之风,让曾经远离百姓生活的茶叶回归中国人的生活。

可以计算一下,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天一杯茶,一年是多少饮茶量?每天两杯茶呢?所以说,倡导饮茶之风、普及饮茶习惯,是茶叶快消品化的首要前提。

生产大众化茶叶产品

快消品也好,慢消品也罢,产品永远是基础。

快消品的最主要特征是产品价格的大众化,这里面包含了两个价格:一是作为一个消费行为,消费者使用一次的价格,这里可以称之为“绝对价格”。比如:喝一杯茶价格是多少?每天喝几杯茶?每个月喝多少茶?消费者会计算。二是一件产品的单价,这里可以称之为“相对价格”。比如,一个包装单品的茶叶价格,消费者购买时会有瞬间感受。茶叶的这两个价格形成一个组合,分别决定了消费者的喝茶习惯和买茶行为,两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要想使茶叶成为快消品,这两个价格都必须做到“大众化”。

降低“绝对价格”,需要从茶产业链的上游开始,改变茶叶种植模式,改变茶叶的加工与生产方式,改变茶叶营销模式,等等。具体的做法有种植集约化、茶园标准化、机器采茶、机器制茶、渠道扁平化等。降低茶叶的“相对价格”,则应该从改变包装方式与形式、改变单品的装量等方面入手。例如简约化包装、采用低成本包装材料、减小单品装量等。

同时,茶企应加大投入,研发和生产多样性茶叶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茶叶饮用的感官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需求。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各种花草茶、果味茶、功能茶等,市场反应良好。

要着重强调的是,价格大众化决不能以牺牲茶叶产品的基本品质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茶叶产品最底线的饮用安全为代价。

打造亲民性茶叶品牌

快消品必须是品牌化的产品,这是中国茶叶快消品化的最大难题之一,中国茶业企业亟需“恶补”品牌这一课。近几年,不少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中国茶企的反应相对滞后。

对消费者而言,茶叶品牌就是要建立消费者的信任感,以解决买茶过程中的识别困难,优化消费者的饮用感觉。要把茶叶快消品化,就需要建立亲民性、时尚化的茶叶品牌,而不是古典气质、高高在上的茶叶品牌。饮品行业的娃哈哈、王老吉、康师傅、农夫山泉等,白酒行业的店小二、老村长等,都是具有较强的亲民性的品牌,给我们打造亲民性茶叶品牌带来很多启发。

至今,中国茶叶还难以找到亲民性、时尚化的茶叶品牌:诉求“茶有益,茶有大益”的大益茶业似乎还不坚决;诉求“天然,健康,人情味”的天福茗茶似乎做得也不彻底;而众多以历史、文化和大师为背书的茶叶品牌,在亮相时就高高在上,远离老百姓。

打造亲民性茶叶品牌,还需要着力解决茶叶产品的基本品质保证和基本品质标准化问题。这又回到了茶叶产品本身,必须从茶业产业链上游的种植、加工和生产入手。解决不好这两个产品层面的基本问题,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信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而没有消费者的信任,其他一切问题便无从谈起。

总结来看,茶叶产品的基本品质及其标准化包括必不可少的三个方面:一是茶叶的色、香、味、形的基本感官特征;二是茶叶对人体的基本有益功效;三是茶叶的基本卫生与安全指标。

解决喝茶的便利性问题

篇9

中图分类号 S571.1;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2-0273-02

Abstract As a novel,efficient and accurate non-destructive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the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have a great advantage in tea cultivation and production & sales areas.Th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bove technology in tea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were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garden management,processing monitoring,quality grade division and species & origin identification.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were also analyzed and aimed at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 tea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field better and faster,and simultaneously boosting the industry of tea leapfrog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hyperspectral imaging;tea;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application

我国作为世界茶叶产销大国,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及利用历史。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16年全国茶园总面积接近293.3万hm2,毛茶总产量达到243万t,总产值达到1 680亿元。随着茶产业的蓬勃快速发展,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逐渐凸显成为制约我国茶产业及贸易出口健康跨越发展的重要问题。

现有茶叶质量安全控制手段多依靠理化分析及感官评审等传统技术手段,均不同程度上存在操作繁琐、费时耗力、人员要求高、样品破坏性大等不足[1],且无法实现对茶叶种植、加工及经营过程中质量安全指标变化的实时监控分析。光谱技术是近1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实用分析技术之一,以其高效无损、经济准确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农业[2-3]、医药[4]与食品[5-6]等诸多领域,该技术可较好地满足茶叶“从茶园到舌尖”全过程中实时准确、全面客观的品质监测要求。

1 近红外与高光谱成像技术简述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基本原理

近红外光谱是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谱的光谱区域,为波长范围为780~2 526 nm的电磁波,此波段的光谱对样品中X-H键(如C-H、O-H、N-H等)振动的倍频、合频及差频具有特征吸收,不同的吸收峰位置及吸收强弱可间接反映出该样品特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及浓度信息[7]。因此,通过获取近红外图谱,并结合恰当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分析模型,即可对茶叶中多种质量成分及安全指标进行实时无损定量或定性分析[8]。

1.2 高光谱成像技术基本原理

高光谱成像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兼具光谱分析和图像识别双重分析能力,该技术可比普通多光谱成像获取更大范围内的光谱特征参数(主要包括空间、光谱和辐射三重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可用来生成复杂模型,用以判别、分类、识别图像中的物质,同时也能够更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出被测产品固有特性[9]。该技术可被应用于茶叶种植管理、病虫害监测及等级产地鉴别等质量安全控制领域。

2 近红外与高光谱成像技术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2.1 茶叶种植管理监测

利用近红外与高光谱成像技术实时快速监测茶园鲜叶中叶绿素、氮素、水分、农残及病虫害等生长指标对于全面客观掌握茶树长势、估测产量、营养诊断、灌溉施肥及虫害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赵杰文等[10]以茶树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7种不同的特征参数提取算法分析了茶树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基于二次土壤调节植被指数提取算法的模型分析效果最佳,可较为准确地测定出叶片表面叶绿素的分布。王胜鹏等[11]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不同叶位置及嫩度茶鲜叶含水量、粗纤维和总氮的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取得了较满意的预测结果,并提出了基于NIRS技术评价茶鲜叶质量的新方法。郑建鸿等[12]利用荧光高光谱图像技术和光谱角算法快速无损检测了鲜茶叶表面的多菌灵农药残留,并达到了预期的监测效果。刘建雄等[13]基于遭茶尺蠖啃食的茶园高光谱图像数据,建立了690~790 nm与520~580 nm频谱范围的茶尺蠖啃食程度的拟合模型,研究表明,特征光谱信息能够有效反映出茶园遭茶尺蠖啃食的严重程度,说明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实时监测茶尺蠖危害可行。

2.2 生产加工监测

通过近红外与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茶叶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水分等内部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无损快速监测分析,对于促进茶叶工艺提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孙耀国等[14]基于3个波段(4 000~5 376、5 376~7 143、7 143~10 000 cm-1)近红外光谱信息,建立了绿茶中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3类化学物的PLS分析模型,在进一步优化波长范围的基础上,得到了较满意的预测分析结果,模型对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4、0.920和0.960。陈寿松等[15]开发出一种茶叶含水率的近红外在线快速监测技术,并综合分析了茶叶传输带动静状态、摊叶厚度、测定高度、茶叶等级等因素对在线测定茶叶含水量精确度的影响。胡永光等[16]使用FieldSpec 3型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基于SPXY样品划分算法,分别建立了192个绿茶杀青叶料样品的PLS、PCR与BP网络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基于5个主成分的PLS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吴瑞梅等[17]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分析绿茶汤的氨酚比(即氨基酸与茶多酚的含量比值),从而提出了基于NIRS技术的绿茶滋味品质估测模型。

2.3 质量等级划分

当前茶叶质量等级划分多以感官评审(如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结合内部品质检测进行划分,但感官评审技术性强、对环境等客观因素要求较高,且受评茶员的主观影响较大。Hall等[18]在1988年最早对不同地区、品质的134个红茶样品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近红外方法与感官评审法的效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周小芬等[19]以大佛龙井茶为分析对象,采用NIRS-PLS模型,分别建立了干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单因子得分、五因子总分及六因子总分共7个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五因子总分模型预测性能最好(Rp为96.65%,RMSEP为1.52),进一步说明了NIRS技术对大佛龙井茶品质等级划分具有较强可行性。陈全胜等[20]设计了一套高光谱图像系统采集系统,对4个等级200个样品的炒青绿茶M行了判定,判别分析模型训练集总体回判率为 97%,预测集总体识别率达94%,结果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可同时兼顾茶叶内外品质分析,可应用于茶叶质量等级划分。于英杰等[21]应用高光谱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对5个不同等级的铁观音样品进行了等级判别分析,在最优模型下,所建模型对未知等级样品的正确判别率达到92.86%,表明此技术可适用于铁观音茶叶等级的无损快速准确划分。

2.4 种类及产地鉴别

利用近红外与高光谱成像技术对茶叶种类及产地进行快速准确鉴定是鉴别茶叶真伪、规范茶叶市场秩序和实现茶叶源产地及名优茶品牌保护的有力措施。陈 波等[22]利用4 000~9 000 cm-1的近红外光谱谱图,通过聚类分析对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茶等5种中国名产进行识别,结果表明,NIRS技术在茶叶种类识别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陈全胜等[23]以碧螺春茶(真碧螺春初产地为江苏,伪碧螺春样品初产地分别为安徽、湖南和江西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228个样品5 500~6 500 cm-1范围内的近红外光谱信息,结合支持向量机模式识别算法,建立了碧螺春茶的真伪鉴别模型,所建判别模型对训练集样品的回判鉴别率达到93.48%,对预测集样品的预测鉴别率达84.44%。章海亮等[24]通过采集不同茶叶样品在380~1 023 nm波长范围内的512幅光谱图像,并综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龙井翠绿、庐山云雾、婺源毛尖等6个品牌名优绿茶的LS-SVM区分识别模型,预测集识别率达到了100%,并采用ROC曲线对该分类模型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LS-SVM模型可实现对绿茶品牌的鉴别。蔡健荣等[25]采集了试验样品的漫反射高光谱图像数据,并利用灰度共生矩阵算法提取出4个纹理特征参量,结合支持向量机(SVM)模式识别方法构建了碧螺春茶叶真伪鉴别分析模型,训练集和预测集的判别率分别达到100.00%和96.25%,取得了很好的鉴别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近红外与高光谱成像技术作为茶叶传统理化分析及感官评审方法的可行替代方法之一,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各环节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但也不容忽视地受到模型建立难度大、适应性(稳定性)不强、检测灵敏度不高、光谱仪成本高昂等诸多实际因素的制约,导致该项新型技术在我国茶产业中快速普及及推广尚待时日。为切实提高近红外和高光谱成像技术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领域应用的实用性、推进该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进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一是延伸对茶园土壤有机质、矿质元素、重金属污染物及更多茶树病虫害等方面的探究,以全面、客观地指导茶叶精准种植;二是扩展进行多茶类、多品种茶产品的在线监测、品质分析、质量判别、真伪鉴定;三是加强对分析模型转移、传递等方面的研究,以增强模型的通用性与稳健性。

4 参考文献

[1] 郭桂义,王广铭.我国茶叶产品国家标准理化指标分析[J].中国茶叶加工,2014(3):45-52.

[2] 王加多,周向阳,金同铭,等.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农业和食品分析上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4):447-450.

[3] 刘燕德,张光伟.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2,28(5):223-226.

[4] 肖雪,梁琼麟,王义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仪器,2011,5(17):9-12.

[5] 刘建学,杨莹,韩四海.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品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3):389-393.

[6] 李文采,刘飞,田寒友,等.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鸡肉菌落总数快速无损检测[J].肉类研究,2017,31(3):35-39.

[7] 王铭海.猕猴桃、桃和梨品质特性的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模型优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8] 王志岚,陈华才,尹军峰,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110-111.

[9] 彭彦颖,孙旭东,刘燕德.果蔬品质高光谱成像无损检测研究进展[J].激光与红外,2010,40(6):586-592.

[10] 赵杰文,王开亮,欧阳琴,等.高光谱技术分析茶树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分布[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2):512-515.

[11] 王胜鹏,宛晓春,林茂先,等.基于水分、全氮量和粗纤维含量的茶鲜叶原料质量近红外评价方法[J].茶叶科学,2011,31(1):66-71.

[12] 郑建鸿,吴瑞梅,熊俊飞,等.基于光谱角算法的鲜茶叶表面农药残留荧光高光谱图像无损检测研究[J].激光杂志,2016,37(6):57-60.

[13] 刘建雄,李明,陶栋材,等.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茶尺蠖危害程度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3):315-318.

[14] 孙耀国,林敏,吕进,等.近红外光谱法测定绿茶中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J].光谱实验室,2004,21(5):940-943.

[15] 陈寿松,郑功宇,金心怡,等.茶叶含水率近红外在线快速测定及其应用研究[J].食品科学,2014,34(4):337-343.

[16] 胡永光,陈培培,赵梦龙,等.绿茶杀青叶料含水率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8):174-179.

[17] 吴瑞梅,吴彦红,艾施荣,等.茶叶外形品|的高光谱图像量化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2):413-418.

[18] HALL M N,ROBERTSON A,SCOTTER C N G.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prediction of quality,theaflavin content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black tea[J].Food Chem,1988,27(1):61-75.

[19] 周小芬,叶阳,周竹定,等.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大佛龙井茶品质评价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11):2971-2975.

[20] 陈全胜,赵杰文,蔡健荣,等.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评判茶叶的质量等级[J].光学学报,2008,28(4):669-674.

[21] 于英杰,王琼琼,王冰玉,等.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铁观音茶叶等级判别[J].食品科学,2014,35(22):159-163.

[22] 陈波,靳保辉,梁宏,等.近红外光谱技术与聚类分析鉴别中国名茶[J].光谱实验室,2012,29(5):2901-2905.

篇10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765-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3.036

乌龙茶又称青茶,为中国特有茶类,六大茶类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它与红茶、绿茶并列为三大茶类,其原料主要为茶树新梢上成熟叶,经特殊工艺制作而成,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发展前景广阔[1,2]。基于乌龙茶良好的市场前景,针对湖北省茶叶结构单一、夏秋茶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乌龙茶开发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作为重要专项扶持发展[3]。目前湖北省乌龙茶良种茶园及利用现有茶园夏秋季原料改制乌龙茶生产面积8 300余公顷,其中良种茶园面积约占24.1%,年产量4 800余吨,年产值过6亿元。湖北省20个县(市)50余家企业生产乌龙茶,已兴建乌龙茶加工厂30余个,生产线达到150多条。在湖北适宜区域大力发展乌龙茶以及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利用夏秋季鲜叶原料加工乌龙茶大有可为。

然而,湖北省发展乌龙茶有别于闽、粤、台等传统优势地区,其加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湖北省却是传统绿茶产区,缺乏熟练的乌龙茶制作工人。历史经验证明,因地理、环境、气候、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湖北省发展乌龙茶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早在2003年,湖北省茶叶创新团队从引进乌龙茶新品种着手,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提出了湖北省乌龙茶栽培管理技术[4];对引种后乌龙茶品种的生化成分进行了比较,各品种生化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3];利用乌龙茶品种试制扁形绿茶,提出瑞香、丹桂、悦茗香做扁形绿茶品质特优[5];利用正交处理优化夏暑乌龙茶“三青”工艺,认为夏暑乌龙茶晒青减重率15%、摇青3次和摇青14 min为最佳做青工艺参数,以上为湖北省乌龙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湖北省乌龙茶产业经过3年的扶持发展,其乌龙茶整体质量如何、具有什么特点等尚不清楚,通过聘请行业内知名专家,跟踪审评2010-2012年湖北省内具有代表性乌龙茶产品,旨在探寻湖北省乌龙茶品质特点,为打造湖北省乌龙茶品牌、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2010-2012年湖北省具有代表性的乌龙茶产品,共76个,分别来自夷陵、五峰、英山、竹溪、竹山、大悟、咸丰、鹤峰、宜都、谷城、保康、神农架、丹江口、黄陂等20个乌龙茶产区的县(市)区。生产单位包括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湖北高山明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湖北悟道茶业有限公司、竹溪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等56家知名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品牌包括采花铁观音、高山明珠、武当道茶等40余个。样品信息见表1。

1.2 试验方法

采样方法:由湖北省果茶办公室样品征集通知,产区生产单位送样,并填写单位、产地、茶树品种、商品名称、生产日期、送样人以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样品审评:邀请行内知名专家,按照《湖北乌龙茶》标准要求密码审评,采用百分制加权评分法评定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品质总分=外形×20%+汤色×5%+香气×30%+滋味×35%+叶底×10%[6]。每年茶样当年审评。

数据处理:利用Excel、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乌龙茶样品数量与产区基本情况

据统计(图1),2010-2012年样品量最多的是咸丰县,样品数为12个,其次是黄陂区,送样8个;其中2010年湖北省样品总数为22个,2011年和2012年送样总数相比2010年均增加5个,且产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2个和6个。

2.2 湖北乌龙茶产区感官品质分析

对湖北各产区所送乌龙茶的感官审评综合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湖北乌龙茶综合得分均值范围为86.97~91.90分,整体品质较好,其中在90分以上的产区有10个,占50%,除送样数1个的产区外,五峰、鹤峰、黄陂、夷陵等产区所送样品均值排在前列,质量较高;各产区样品间的标准差、全距、方差等均较大,其中以丹江口、竹溪、谷城、英山、鹤峰尤为突出,方差达到9.0以上,说明所送样品质量不稳定;各产区单个样品最高得分范围为88.60~95.40,其中90分以上产区16个,占80%,丹江口、鹤峰、黄陂、夷陵、宜都、五峰、咸丰等所送单个样品得分较高,品质优异。

2.3 茶树品种对湖北乌龙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知,制茶品种包括金观音、铁观音、黄、本山、青心乌龙、福鼎大白茶和群体种等11个,其中乌龙茶品种6个,占55%;利用铁观音加工的商品茶最多,达31个,占41%,其次为群体种、金观音;各品种所制乌龙茶感官审评综合得分均值范围为86.70~91.55分,青心乌龙、黄、铁观音和龙井43等4个品种感官审评得分均值在90分以上,其中乌龙茶品种占75%,说明乌龙茶品种制优率较高;其标准差、方差及全距最大的为金观音,其次为群体种,说明二者制茶品质不稳定,可能与制茶技术、环境因素等相关;各品种所制的最佳乌龙茶得分范围为87.4~95.4分,其中金观音、铁观音、黄、群体种和青心乌龙得分均在93分以上,表现突出。

2.4 湖北乌龙茶外形感官品质的比较分析

将湖北乌龙茶外形感官审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外形以“紧结、匀整、重实、油润”为最优,得分94分以上,样品数5个,占7%左右;其次为“颗粒尚紧实、色油润;圆紧重实、砂绿、尚润;圆结,较翠润”,得分在90~93分之间,其样品数达42个,占55%以上;得分90分以上的占62%。总体来说,湖北乌龙茶外形品质较好。

2.5 湖北乌龙茶内质感官品质的比较分析

通过统计湖北乌龙茶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感官审评得分和评语,结果表明(表5),汤色以“嫩黄或蜜黄明亮”为最优,得分在94分以上,其样品数达10个,占13%以上。得分90分以上的样品有60个,所占比例近79%;香气94分以上样品3个,评语描述为“花香浓郁”,得分90分以上的样品39个,占51%;滋味方面以“醇厚爽口”为佳,其次为“醇厚较爽,浓醇,醇厚,醇、透香”,得分94以上的占11%,得分90分以上的占43%;叶底以“肥,软,亮”为佳,得分在94以上,其样品数7个,占9%以上,90分以上样品所占比例为49%。由各项因子得分94分以上的样品所占比例来看:汤色>滋味>叶底>香气,按照90分以上的样品所占比例来看:汤色>香气>叶底>滋味。由此可见,湖北乌龙茶汤色最好,香气尚可但不突出,部分产品滋味突出,叶底尚可。

3 小结与讨论

湖北乌龙茶产区整体品质较好,但各产区样品间品质存在较大差异。50%产区感官审评得分均值在90分以上;丹江口、黄陂、夷陵、五峰、咸丰等单个样品得分较高,品质优异;各产区样品间品质差异较大,其中以丹江口、竹溪、谷城、英山、鹤峰尤为突出,方差达到9.0以上,说明所送样品质量不稳定,可能与制茶品种、采摘标准、加工技术等有关[7-13]。建议在湖北省内优质区域发展乌龙茶,并加大相关技术培训力度。

湖北省乌龙茶的制茶品种较多,以乌龙茶品种为主,乌龙茶品种制优率较高。金观音、群体种制茶品质不稳定,可能与制茶技术、环境以及加工时间等因素有关[7-13]。下一步,一是要遵循湖北茶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区域布局,针对性地研究筛选乌、绿兼制,乌、红兼制的品种,并在适宜地区推广;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季节、不同品种茶鲜叶特点,装备先进设备,进一步研究湖北乌龙茶加工技术,优化工艺参数。

湖北省乌龙茶外形、汤色品质优异,但特征品质有待挖掘,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外形方面,90分以上的商品占62%;内质方面,按照90分以上的样品各内质指标得分所占比例来看,汤色>香气>叶底>滋味,汤色得分90分以上的样品有60个,所占比例近79%。众所周知,闽、粤、台乌龙茶品质特征鲜明,例如:闽北武夷岩茶具有“岩韵”,闽南铁观音有“观音韵”、“绿叶红镶边”,潮州凤凰单丛具有“芝兰香”,台茶具有“奶香、花果香”等[14-16],与之相比,湖北省乌龙茶的品质特征还不够突出,需要进一步挖掘。此外,湖北省乌龙茶名称仍然沿袭安溪模式,以乌龙茶、某某铁观音居多,没有特色,建议考虑如何与“大红袍”、“铁观音”、“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品牌错位发展,打造湖北省乌龙茶品牌,鼓励企业生产有机乌龙茶,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军如.乌龙茶的品质特点与保健作用简述[J].贵州茶叶,2012,40(3):17-19.

[2] 姜绍丰.中国乌龙茶产业发展现状[J].中国茶叶,2008(9):6-9.

[3] 李传忠,高士伟,叶 飞,等.湖北省引种乌龙茶品种生化成分变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74-75.

[4] 高士伟,龚自明,李传忠,等.湖北省有机乌龙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98.

[5] 李传忠,高士伟,叶 飞,等.乌龙茶品种试制扁形绿茶品质比较试验[J].蚕桑茶叶通讯,2011(5):20-21.

[6] DB42/T 666-2010,湖北乌龙茶[S].

[7] 王飞权,肖 斌,任红楼,等.不同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146-152.

[8] 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等.做青强度与环境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9,(1):75-77.

[9] 刘玉芳.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13):95-97.

[10] 韦 欢,宁井铭,方世辉,等.基于造形新工艺的乌龙茶品质差异性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4):585-589.

[11] 陈 键,王丽丽,陈 林.乌龙茶制作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铁观音和黄[J].茶叶科学技术,2012(4):9-12.

[12] 方世辉,张秀云,夏 涛,等.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季节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02,22(2):135-139.

[13] 林郑和,郝志龙,陈良城,等.乌龙茶品种与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4(2):30-31.

篇11

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和黑茶6大类,各类茶经过进一步加工可以制成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袋装茶、果味茶、罐装茶等。其中绿茶所占比例最高。

茶叶种类繁多,其品质特征也各不相同。简要地说,就是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加以鉴别。

色,包括外观色泽和汤色。新茶外观紧结、重实、干度足、色泽新鲜。高档绿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外观呈嫩绿色。陈茶则松散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以纯而润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澈为优,暗而混浊为劣。

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香味纯正,沁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或无香味,甚至有异味,肯定不是好茶。茉莉花茶为众多消费者所喜爱,其最大特点就是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如果没有这种香气,其质量多半有问题。

味,指茶水的滋味。拿绿茶来说,质量好的绿茶入口略带苦味,饮后又觉鲜甜,且回味久长。若苦涩味重,鲜甜味少,或压根没有鲜甜味,即为次茶。功夫茶口感甜爽为好,平淡为次;红茶以入口稍苦涩、回味鲜爽、略有甜味为好。

形,指茶叶的外形。不同的茶叶自有各自的形状,特立独行,千姿百态。如洞庭碧螺春茶,当地茶农形容它为“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就是说碧螺春茶由白毫遮掩,行家审评时称之为茸毛密布,碧螺春茶以茸毛多者为优,少者为次;铜丝条是指茶叶条索紧密重实,紧者为好,松者为次,蜜蜂腿是指这种茶的形态像蜜蜂的腿细而长。这三者都是区分真假碧螺春和加工技术好坏的重要特征。

饮茶的注意事项

绿茶属于凉性的,而且茶叶味道较苦涩,特别是大叶种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刺激,因而胃肠较弱的人就应少喝或冲泡时避免茶汤过浓。在炎热的夏季,选择绿茶较为适宜,泡上一杯清亮亮的绿茶,给人一种仿佛置身草地的清凉之感。

红茶被认为是热性的,对于肠胃较弱者,不妨选用红茶,特别是小叶种红茶,滋味甜醇,无刺激性。如饮用大叶种红茶,茶叶较浓,可加入牛奶和红糖,有暖胃和增加能量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一杯红茶在手,会有融融暖意。

篇12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09-01

虽然加工过程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关键,但鲜叶中的多酚类、氨基酸、水浸出物和芳香物质等内含物质的组成与含量是茶叶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鲜叶的品质除与茶树品种和栽培措施相关以外,还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环境条件对鲜叶内含物质产成不同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逆境胁迫下,茶树体内的某些信号物质会发生变化,改变茶树体内代谢水平,会导致茶树叶片内含物质发生变化。已有研究表明,如干旱和淹水胁迫均会显著降低没食子酸和咖啡碱等茶叶品质成分的合成。成龄茶树叶片在冬季低温胁迫的影响下,单糖和双糖的含量均伴随温度的降低而递增。因此,探讨逆境下产生的胁迫信号对茶树鲜叶品质的影响,可为通过利用外源信号来调控茶叶品质提供理论基础[1-2]。

本研究选用广东地区的主栽茶树品种黄枝香作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援胁迫信号处理茶树,分析茶树鲜叶水浸出物、儿茶素、多酚类、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糖、醚浸出物等内含物质的变化,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经过对低温胁迫试验处理的叶片内信号的测定后,筛选出ABA(脱落酸)作为喷施信号。喷施方式采用叶面喷施,设5个ABA浓度处理,分别为0(CK)、50、100、150、200 mg/L。3次重复,4株茶树为1次重复。

1.2 试验方法

各处理喷施ABA 10 d后采摘新梢一芽3、4叶,分别测定水浸出物、儿茶素、多酚类、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糖、醚浸出物。各试验处理完成后,各重复随机选取生育状况基本一致的新梢,采摘一芽3、4叶。生化分析所用鲜叶迅速用蒸汽固定法固样。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喷施ABA可以显著提高鲜叶水溶性糖的含量,喷施150 mg/L ABA的处理鲜叶水溶性糖含量最高。喷施50 mg/L ABA的鲜叶氨基酸含量最高,而喷施150 mg/L ABA的鲜叶氨基酸含量最低。喷施150 mg/L ABA能提高鲜叶黄酮类的含量,其余ABA浓度则减少黄酮类含量。同时,喷施ABA能使鲜叶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咖啡碱和醚浸出物减少。并且水浸出物、多酚类、儿茶素、咖啡碱都在150 mg/L ABA时含量最低,而醚浸出物在200 mg/L ABA时含量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鲜叶是茶叶品质的物质基础,茶叶的品质特征决定于鲜叶内含物质的总量和组成比例。乌龙茶以其香高味醇著称于世,在乌龙茶中已知的香气成分有100多种,其中以萜烯醇类为中心构成了主要赋香成分,它们的含量多寡,极大地影响着乌龙茶的质量。已有研究表明,蛋白质、糖类等物质的生物合成与构成萜烯类、青叶醇等香气成分和构成儿茶素、氨基酸等滋味成分密切相关,而茶叶香气的生物合成途径与植物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构成萜烯类(芳樟醇、橙花醇、香叶醇等)、青叶醇(顺-3-己烯醇)等香气成分和构成儿茶素、氨基酸等的滋味成分,都是与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物质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而喷施适量ABA能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由此可见,喷施适量ABA能明显影响鲜叶中的香气成分[3-4]。

研究表明,喷施外源信号能明显改变鲜叶内含物质成分比例,影响茶叶品质。近年来,高香型乌龙茶广受消费者喜爱。在对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进行栽培管理时,在综合考虑保证茶叶滋味的同时,可通过适当利用外源信号提高茶叶香气,助推产品销售。

4 参考文献

[1] 韩文炎.土壤水分胁迫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J].中国茶叶:文献摘要,2005(3):48.

篇13

新岗林场是肇庆市属国有林场,位于怀集县东北部,距县城69公里,东与阳山县接壤,西与连南县毗邻。新岗林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于1993年与香港高山青公司合办怀集高山青农产品有限公司,引种台湾冻顶、黄金桂、白牡丹等名优茶种。经过20年来的不懈努力,目前,公司初具规模,茶叶品质愈来愈好,“新岗冻顶”茶、“新岗美人”茶分别于2005年、2006年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成为了肇庆地方特色品牌。名牌效应推动了林场新发展。

1.新岗林场茶叶商品资源的特点

1.1 生态环境优,适宜茶树生长

新岗林场位于肇庆怀集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7℃,极端最低温度-3℃,极端最高温度37.5℃。年降雨量1740.8㎜,年蒸发量1133㎜,干湿季较明显。新岗林场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高达94.6%。高山青茶园建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生态环保无污染,是优质茗茶生长的理想场所。新岗林场利用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引种名优茶叶获得成功。经国内专家、台湾鹿谷农委会茶叶评审专家鉴定,新岗高山冻顶茶的茶色、香气与原产地相近,韵味甚至胜过原产地。

1.2 新岗林场多为高山茶,品质优异

(1)冻顶茶

新岗冻顶茶是从台湾引进种苗,在新岗林场1000米以上的高山培育。该茶一问世就得到了茶业专家的一致好评,市场上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特别是产于1300米的大稠顶山麓及1000米的天井坑的茶叶,更是冻顶茶中的极品。加工好的冻顶乌龙茶外形卷曲呈半球形,条索紧结整齐,叶尖卷曲呈虾球状;色泽墨绿油润,毫光宝气;茶汤水色呈金黄且澄清明澈,黄中泛绿,香气清高鲜爽,“青橄榄”花香颊齿生津;滋味甘醇浓厚,茶汤入口生津并富有活性,后韵回味强且经久耐泡,七泡回味余香流连;叶底柔嫩稍透明,叶身淡绿,叶缘呈现锯齿状,带有红镶边;饮后杯底不留残渣。

(2) 美人茶

新岗美人茶是目前培育最成功的乌龙茶种之一,市场上供不应求。在新岗林场800米以上的高山茶园引种福建省安溪罗岩大叶黄金桂,由于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生长,产出的茶叶品质香味异化,有脱胎换骨之感,其品质更加优秀、独特、名贵,与新岗林场山美水美遥相呼应。“新岗美人茶”在怀集、肇庆几乎家喻户晓,爱不释饮。其主要特征:外形娇小、秀结、匀称,色泽砂黄泛绿,干香,嗅之有新鲜桂花香气,开汤具有未揭杯盖桂花奶香味已扑鼻;幽雅鲜爽透天香,沁人心脾,极易诱人入茶,杯不离口的感觉;滋味甜香爽口,汤色杏黄明澈,清锐细长,叶底嫩匀,黄绿明亮。

(3)新岗挂绿茶

新岗挂绿茶是在乌龙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绿茶加工工艺生产出新创名茶。该茶采摘标准为两叶一芽的冻顶乌龙,茶青不需要日光萎凋,经试验表明,阴天加工出的新岗挂绿茶品质尤佳。加工出的新岗挂绿茶茶条卷曲成颗粒状、紧结而沉重,匀整,显白毫;色泽乌润而带光泽,叶表略带绿色;滋味清醇甘鲜,香气淡而幽长,汤色浅绿色,淡而清澈;叶底完整肥厚明亮,兼具绿茶和乌龙茶感官品质特征。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制茶师傅科学配制,在茶叶市场中独树一帜,别有风味,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新宠茶叶。

2.茶叶旅游商品设计原则

2.1 绿色设计原则

商品包装是连接生产和消费者,用于保护商品的质量安全,便于储运,促进人们消费的一种“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企业行为。包装是综合性的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项包含市场调查、设计定位、艺术构思、技术操作和包装成型等极其复杂的统一工程。包装设计主要包括构造设计和视觉设计。而包装设计的优次,不但对茶叶品质的储藏有重要影响,还对能否打动消费者,促进销售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林场茶叶包装采用绿色设计原则,能够使茶叶在最大限度保证茶叶品质的基础上,有效地展示设计的文化特色。无论是图形、色彩,还是外在的造型、大小等都要讲究整体风格的统一,以体现怀集茶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2.2 个性化设计原则

只有富于个性化的商品才能受到消费者不断的追捧。打造个性化的商品首先就要考虑到使商品具有个性化的设计,在商品的包装及商品文化上体现出来。要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特征和消费心理来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和包装装潢策略,使商品体现出个性化特征,对茶叶商品进行个性化定位。对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有效提炼,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 将地方文化元素与茶文化元素有效融合,使之能自然的体现中华茶文化精髓。

2.3 品牌化设计原则

随着肇庆旅游的发展,茶叶商品文化旅游的目的地作用将逐步凸显,茶文化旅游产品将会成为石台旅游产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途径中,使农产品品牌化, 打造著名品牌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非常有效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注重怀集县茶叶品牌的建设,建设和谐健康的品牌成长环境,加强行业监管,在严格保证茶叶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地打造怀集茶叶的品牌。目前怀集应加快茶叶公用品牌的树立,这是提高茶叶知名度的重要措施。

2.4 本土化设计原则

在茶旅游商品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怀集特有的自然资源,使具有原始、质朴的天然性特色的资源赋予其文化艺术性,开发茶叶旅游商品。灵活采用本土化设计,采用特色的包装材料和地方文化元素进行设计,能让消费者感到更亲近自然。使用本地自然材料制作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包装,是地域化个性设计的一条途径,能大大增加茶叶商品的文化附加值。在地方文化元素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艺术文化、民俗特色等的合理运用能够体现设计的独特个性。

3.新岗林场茶叶旅游商品文化建设

新岗森林旅游项目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新岗森林生态旅游(含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新岗省级森林公园),二是新岗温泉。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有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内大面积原始次生林的森林景观,山溪的水体、瀑布景观和高山大面积茶园景观及茶文化等。温泉度假村的温泉属露天泉涌,泉涌区水温65度左右,并富含偏硅酸、氡、锂等矿物元素。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线,再配套新岗温泉,发展茶文化、山地高尔夫球和温泉度假旅游是极具开发价值的娱乐休闲旅游项目。

高山青新岗茗茶是国有新岗林场与香港高山青公司合资企业(怀集高山青农产品有限公司)的产品。目前种植有新岗美人、新岗冻顶和新岗白牡丹等主要品种。新岗冻顶和新岗美人荣获广东省名优产品称号,高山青系列茶叶产品供不应求,旺销国内市场,成功打响了怀集“高山青”品牌。新岗茗茶终年处于浓雾环绕的高山,有着高洁馥郁的独特美味。茶园设计是新岗又一大景观,梯田状茶田,错落有致的茶树,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新岗茗茶的发展,对开发新岗森林旅游,发展茶文化,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森林旅游配套项目的亮点。如图1所示。

积极利用境内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景观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高山青茗茶以及附近的温泉相结合,打造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森林生态旅游区。林场于2004年委托中南林业大学旅游学院进行规划,2005年完成了规划。目前,已进入招商引资阶段。发展生态旅游将彻底改变林场经营理念,是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更是促进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大手笔”。

4.结束语

重视茶叶商品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将对加快怀集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二广高速的开通,怀集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目前,怀集县洽水镇至林场的县道升级为省道工程正在进行,便利的交通势必为新岗森林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要充分发挥新岗林场的“旅游商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打造具有地方个性特征的茶叶旅游商品,不断提升怀集茶叶品牌价值,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以规模带动产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