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叶的品质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对40个茶树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对湖南8个地(市)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茶树类型不同,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
2.3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1背景
茶业的发展与中国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茶业是中国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历代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面貌。我们栽培茶树的目的是获得高产优质的茶叶,而茶树的品种资源的差异,树冠的构成状况,病虫害的预测与控制都与茶叶的高产优质密切相关。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育种的重要材料。筛选和培育优良的茶树品种,是茶树育种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析,以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茶树生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树冠结构的构成状况,影响着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树龄茶树的树冠结构进行科学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如合理修剪,施肥以达到理想的树冠结构,有效地提高茶叶产量,增进茶叶品质,适应机械化作业,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丰产树冠。
控制茶树的病虫害,是获取茶叶高产优质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茶树分布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环境。已记载的我国茶树病害有130多种。茶树病害发生种类,因气候条件、种植年限和种植面积而有所不同。据估计,由于病害,茶叶产量每年要损失10%—15%,同时还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因此茶树病虫害防治历来是茶叶生产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叶病害的防治,往往因为诊断上的失误,使防治药剂选择不当或失去防治时效,造成病害发生严重。提供一种较准确且操作简单的茶树病害诊断方法,使茶树病害能通过简单的特征或病状,就可初步诊断出发生病害的种类,及早对所发生的病害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外对茶叶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审评方面,依然是使用传统的感观评测方法对茶叶进行评定,将计算机技术用于茶叶领域的为数不多。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茶叶的各种外形,内质作为各项指标,使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即可对茶叶品质进行分类与识别。
2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茶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叶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科研和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要想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茶叶的高产和优质是关键因素,品种的好坏,树冠的构成状况,病害的预测与防治是关键环节。
2.1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树资源已达3300多份。但是,我国对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须海荣等对茶树资源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了我国主要产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资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础上,并经统一管理和栽培,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湖南农业大学唐和平,陈兴琰早在1995年就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三个方面进行测定,采用数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形状差异和亲缘关系。200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罗军武教授等运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对茶树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茶树品种资源的分类和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年,罗军武教授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对40个茶树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
2.2树冠结构的研究
在茶树树冠结构的研究方面,张颖彬等研究了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荼芽萌发时间有不同的影响。立体留养的茶树因留养时间长,在肥培管理条件满足茶树生长需求的情况下,其茶芽较平面留养树冠的更为肥壮。杨德庄总结了丰产区经验,得到茶树要丰产其树冠结构必须达到的目标,为丰产树冠结构的塑造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专家根据树冠结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品种在规范化栽培条件下树冠结构的达标测定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选用湖南省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的槠叶齐品种为材料,以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14项树冠结构作为指标,根据它们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同年,罗军武、唐和平、黄意欢以小乔木型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种槠叶齐为材料,对湖南8个地(市)规范化栽培茶园1~18年生两类型品种茶树树冠结构的15项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计算机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随树龄的增大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各项树冠指标均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予以表达。研究结果还表明,两茶树品种在1~6年生期间,各项树冠指标增幅较大,7~14年生期间树冠指标的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不大,树冠结构比较稳定;14年生后,一些与茶叶品质和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如新梢密度、生产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叶长度和单叶面积下降幅度加大。同时,从两类型品种树冠结构指标的变化来看,茶树类型不同,树冠结构动态变化存在着差异。2.3茶树病虫害研究
随着工业的发达,茶树病虫防治已由传统的农业措施防治过度到使用农药的化学措施防治,尹勇对茶树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类防治方法。但这些都需要首先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和诊断,进而才能在还没造成严重发病的情况下进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数值诊断的原理和方法,先将茶叶上发生病害的种类,按照病害发生时具有的病症及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将组中各个病害的病状特征分解为单独的特征性状,对每一个特征性状给予对诊病的意义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组的数值诊断表,再利用数学的方法,对各量化的分值进行比较,得到诊断结果,利用诊断病害的可信度表达诊断的准确性,当病害准确度达到60%以上的分值时,可以认为诊断准确,点击详细资料即可得到有关该病的相关资料,包括病原菌、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2.4茶叶品质鉴定与分类研究
在国内外,茶叶品质大多数是通过人的感官评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叶的成分比较复杂,茶叶的品质并不能通过某种成分的量化就能表达的,它是各种茶叶成分的综合反映。近100多年来,各国在茶叶品质评价的内容和深度上都不断有新的发展,使其更加科学和规范,提高了感官审评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感官审评包括干看审评外形、开汤审评内质两个方面,分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五个评审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许多因子。茶叶感官审评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评价茶叶的特征和品质,是一门应用感官分析技术的学科。但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2004年,周亦斌等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文别提出了机器视觉系统,就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它是用计算机实现部分人类视觉的功能,把所测对象映射成数字图像,并模拟人的判别准则去理解图像和识别图像,进而对所摄图像进行分类或分级。计算机辅助品质检测可以使品质指标定量化和标准化,而且计算机图像处理的精度优于人的视觉精度,对颜色和外形变化的反应也更灵敏。所以其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茶叶颜色和外形的评价。2006年,李姣等开发了茶叶鉴定专家系统,选择形状、色泽、纤维素、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这六个指标作为参数,将茶叶的理化分析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功能齐备、智能性强的茶叶鉴定专家系统。
3结束语
目前关于茶树、茶叶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们的生理生化方面,运用生物技术或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或者生物技术与数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中虽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来对茶树、茶叶进行研究是当前很热门的一项技术。
参考文献
[1]罗军武,施兆鹏,沈程文,刘春林,龚志华,黄意欢.茶树品种资源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茶叶科学,2002,22(2):140-146.
[2]杨德庄.茶树丰产树冠的构成与塑造[J].福建农业,2003,(6):21.
[3]尹勇.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四川农业科技,1998,(20).
[4]徐云,梅红,林莉,施晓群,周汇.茶树病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研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东健,杜子鲁.茶叶鉴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福建茶业,2006,(2):18-20.
[6]须海荣,董尚胜,骆耀平,童启庆.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叶科学,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陈兴琰.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系的研究[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5,21(2),126-129.
[8]黄建安,李家贤,黄意欢,罗军武,龚志华,刘仲华.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研究[J].园艺学报,2006,33(2):317-322.
[9]张颖彬,梅鑫,徐懿,张奇华.茶树树冠的不同留养方式对早春萌芽量的影响[J].中国茶业,2005,(4):40..
安溪铁观音品质特征主要是肥壮、紧结、卷曲,色泽砂绿,有各种自然花香味,香高味长,滋味醇厚甘鲜,回甘味强,汤色金黄、橙黄或绿黄,叶底青蒂绿腹红镶边,直观地说其品质风格的形成取决于鲜叶原料及制作工艺的发挥。
1 鲜叶质量是形成特色品质的内在潜质
鲜叶是制茶的原料,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制好茶必须有优质的鲜叶原料。优质的鲜叶特征是叶芽壮、芽梢重、节间短、叶张厚、叶色浓绿光润,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各种有机成分比例协调。
鲜叶质量的优劣与产地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性状、栽培管理措施等有着密切关系,鲜叶的内含成分都有一定差异。
海拔较高,茶园温射光多、气温低、温差大,有利茶树体内碳氮物质的代谢,水分充足,促进物质合成的酶活性增多,有利于鲜叶中积累较多的芳香物质。海拔低,气温高的,热量丰富,鲜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品质较差。安溪属亚热带丘陵区,全县有70%的茶园海拔在300~850m的范围内,其鲜叶持嫩性强,具有良好的制茶原料。
茶园如何用肥对鲜叶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多施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鲜叶水浸出物和香气成分的总量。平衡施肥,可供给茶树充足的必需元素,所以茶园土壤性状好,制出的茶叶有浓醇、鲜爽的风格。安溪铁观音品质能保持优势,其原因之一就是对茶园平衡施肥,多施有机肥。
茶树合理修剪,生理机能增强,光合作用物质的合成积累增加,鲜叶品质相应提高。
合理采摘包括鲜叶采摘标准、采摘时间是安溪铁观音采制的特殊要求,以驻芽2~3叶完整嫩梢为最好。采摘过嫩不利于做青,易产生“死青”或造成香气低沉。采摘过于粗老,鲜叶内含有效化学成分含量低,纤维化程度高,制成的茶叶香低味淡。采摘时间掌握在晴天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左右进行,有利于制茶着香。否则,均达不到制茶要求。特别是根据芽梢形成蛀芽的不同时间,分批按采摘标准采摘后,也把枝梢上的新叶片采下,分批采制,这样不但可增加采摘批次,调节茶树生长期,还可确保鲜叶的匀净度。鲜叶原料优质、纯正、均匀、新鲜是制作优质茶的前提。
2 做青程度是决定特色品质的核心
做青是由摇青与摊青相间交替进行,是铁观音制作中最复杂、最精湛的工序,是形成特色品质的关键。做青过程实质上是半发酵的酶促氧化、水解、合成等生化的综合过程,表现在芳香物质的变化、蛋白质的水解、色素的变化等。摇青是“动”,控制物理变化向化学变化促进的过程,通过摇动擦破叶缘细胞,使叶背气孔缩小或关闭,改变水分散发的速度和方向,迫使叶细胞中的水分发生扩散,细胞间隙“充水”,促使青叶硬挺,青草水分渗透散发“拔水”,并进行一系列化学变化,使青叶呈柔软状态,“消青”,发酵红变,香气形成和显露,叶色转黄绿色。在做青过程中,随着“摇”与“凉”的进展,鲜叶气味不断发生变化,其叶像变化规律是青气由淡渐浓,继而青气逐渐减退,随之是清香逐渐变浓至花果香显露。做青适度特征:梗蒂饱,水青绿,叶脉明亮,叶肉黄绿,叶缘呈朱红色或带红点,叶面凸起,叶缘稍向背翻卷,叶质柔软,青草气退,显现花果香。
铁观音品质形成与做青时的气候条件尤其是室内温、湿度高低密切相关。如北风天,气温低、天气凉爽、湿度适中,制出的茶叶品质好。南风天,气温较高、天气闷热,制出的茶叶品质相对较差。冬风天,气温低、湿度大,制出的茶叶品质最差。就技术而言,摇青、摊青的次数和时间是依据气候环境、品种、水分含量、季节等不同情况而灵活掌握,一般每批茶青摇青4次,第一、二次宜轻摇,重摇会过早散发大量水分,使反应物质转化不充分,品质下降。第三、四次根据天气转变情况掌握适当重摇,转数逐次增加,摊叶厚度由薄渐厚,摊晾时间逐次延长,使水分散发和芳香物质二者转化协调,从而,形成较为理想的色、香、味品质。在低温条件下,应用轻摇薄摊长时间晾青,适度“拔水”的轻发酵,叶片破伤率减水,水分散发均匀,茶青进行较缓慢的生理生化作用,并保留更多的芳香物质,因而形成鲜香甘锐的香气滋味和汤色呈浅金黄或绿黄的品质特征。
掌握各个历程的摇青、摊青适度必须认真掌握每一次的量变和质变的叶态的各种变化,程度不足或过度都不可取。做青不足,给品质的香气、滋味留下臭青气或味涩,色泽暗绿色并呈硬肉状,做青偏足,香气淡飘或呈地瓜叶味,汤色偏红,显不出铁观音的特色品质。
秋、冬茶鲜叶叶质相对较薄,含水量较少,采用轻晒重摇的轻发酵,保持水分和茶青的鲜灵性,形成了翠绿芳香的“秋色、秋香、秋味”的品质风格。
3 杀青适时适度是形成铁观音特色品质的保证
杀青是铁观音“发酵”阶段的归结,是巩固发展阶段形成品质物质的保证。杀青时机的把握,在铁观音制作过程中具有“点睛”之功,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杀青前“发酵”适时的青叶由于叶温明显升高,在短时间内(15-20分钟)即表现为强烈的浓郁香气,叶色迅速转为青黄绿色,此时,及时通过高温杀青,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使低沸点的青气味受温湿热作用挥发散失,高沸点的芳香物质显现出来,方能最大限度确保和增进茶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杀青过早,青味尚未褪尽,造成香中带青味,滋味 ,杀青过迟,造成香气低沉。因此,适时杀青是铁观音色、香、味的巩固与发展的关键。
杀青程度的掌握是影响杀青效果的重要环节,依据不同的做青叶进行综合分析掌握。高温杀青叶的翠绿色泽,提高香气的清新和鲜爽度的保证。但温度过高或程度过头了,易于炒焦或不均匀,温度过低,青味难以熟化,滋味有青涩感或青黄味,低温长时间杀青,还会使青叶再发酵,产生不正常红变,青叶泛红,品质下降。杀青适度的叶子特征,是叶色由青黄绿转为暗黄绿,叶张皱,失去光泽、无焦边,手捏有刺手感略成团,稍有弹性,气味清纯,茶青减重率为35%-40%。这样,充分保持和发挥了铁观音的特色品质。
诚然,晒青、包揉、烘干等其他辅相关因素对茶叶品质是有影响,但很大程度上鲜叶质量、做青程度、杀青适时适度才是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的突出特点,更是铁观音特色品质构成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才形成了色、香、味独特的安溪铁观音,深受人们喜爱。
参考文献
[1]林雄毅,谢南松.华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J].福建热作科技,2007(04).
中图分类号:Q948.11;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0-1824-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0.007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Texture and Management Patter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Tea Quality of Tea Garden
ZHANG Wen-li, XIE Heng, LI Tao, WANG Dan-dan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Hu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texture and management patter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tea quality of tea garden were researched, which took three different green tea garden under different soil texture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in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Wufeng, Hubei province as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texture of tea garden 1 was sandy loam. Its cont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mino acid, and caffeine were the highest, which were related to its good soil nutrients content, the high number of soil microorganism and soil urease activity. Higher clay/sand is helpful to maintain soil moisture and soil fertility in tea garden 2,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its higher aboveground species diversity. The tea quality of tea garden 3 was as much as of tea garden 2. The main reasons might be the lower soil pH, poor soil phosphorus and low microbial activity in tea garden 3,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mprove its soil pH and the increase of phosphorus.
Key words: soil texture; management pattern; tea quality; soil microorganism
质安全的茶叶依靠土壤质地、养分条件和茶园的生态管理[1]。湖北省五峰县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雨水比较充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较适宜优质茶叶生长。五峰县是“宜红”茶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全县拥有茶叶面积1.27万hm2,茶叶年产量1.95万t,年产值7.99亿元,其茶叶产量和产值居全国产茶县前列。随着当地茶园生产规模扩大、管理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诸多茶园的土壤质地势必会发生累积性恶变,如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数量下降、土壤酶活性降低等,进而降低茶叶品质和产量,影响茶园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研究不同土壤质地、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脲酶活性,以期探明影响当地茶叶品质的土壤因子,为五峰茶园土壤改良、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为该区域复合生态茶园模式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选择五峰县采花乡茶区3个代表性的种植10年的绿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试验样地基本特征见表1。茶园1、3是集约化、单一种植的密植型茶园,但两个茶园的土壤质地明显不同,茶园1土壤沙砾多;茶园2是不进行任何茶园管理措施的天然茶树,茶树分布稀疏、树下杂草丛生。
在每个茶园确定5个采样点。各样点以S形取3~5个取样深度为20 cm的土样混合。每个茶园5个混合土样,共15个土样。采摘1芽3叶新梢,测定茶叶品质成分。
1.2 方法
1.2.1 样品处理 土壤样品按常规方法处理,剔除石块、肉眼可见的植物根系等,风干、研磨、过筛,待测。部分土壤样品需冷藏待测。茶叶采摘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后及时杀青、烘干,粉碎后过40目筛,待测。
1.2.2 样品测定 土壤粒径分布采用欧美克TopSizer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pH采用酸度计法测定;土壤有机质(SOM)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土壤全氮(TN)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铵态氮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硝态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全磷(TP)采用HClO4-H2SO4法测定;土壤速效磷(AP)采用NaHCO3法测定;微生物培养菌落计数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酸总量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咖啡碱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含量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
1.2.3 养分评价标准 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Y391-2000)[3]、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Y853-2004)[4]和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营养诊断指标[5],将茶园土壤的肥力、pH分为3级(表2);同时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进行土壤质地确定(表3)。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土壤颗粒的组成
土壤颗粒是构成土壤固相的物质,是土壤结构形成的基础。其粒径大小、组合比例对土壤水分和孔隙结构等的物理性状有较大的影响。由图1可知,在0~20 cm土层,就沙粒含量而言,茶园1最高(46.0%),显著高于茶园2(29.2%),与茶园3(38.9%)差异不显著。茶园1的粉沙含量(46.9%)显著低于茶园2(59.1%)和茶园3(52.9%);茶园2的黏粒含量显著高于茶园1和茶园3。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茶园1属于沙质壤土,茶园2和茶园3属于粉沙质壤土。
在一定程度上,土壤颗粒的黏粒与沙粒的比(黏/沙)可反映土壤的质地。沙粒是土粒中最粗的部分,土壤持水能力随沙粒含量增加而减弱[6]。而土壤黏粒含量高,土壤孔隙就会越小,从而保水、保肥性会增强。本研究中3个茶园的土壤黏粒含量较低,均在10%左右(图1)。由图2可知,3个茶园土壤的黏/沙的比例大致在0.1~0.4范围内;无人为管理的茶园2的土壤黏/沙最大。比较3个茶园的土壤含水量发现,无人为管理的茶园2最高,粉沙质壤土的茶园3次之,而沙质壤土茶园1最低。推测茶园2、茶园3土壤含水量较高应该与土壤中较高的黏粒含量和较低的沙粒含量有关。
2.2 茶园土壤的化学性质
酸性土壤是茶树生长所必需的生态条件。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一般认为茶园土壤pH以II级标准为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养分标准。由表4可知,茶园1、茶园2、茶园3之间土壤pH差异显著。沙质壤土茶园1的土壤pH(6.46±0.03)处于I级标准,偏高;粉沙质壤土的茶园2和茶园3土壤pH小于6,处于II级标准,适宜。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可表征土壤肥力。茶园1、茶园2、茶园3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沙质壤土茶园1的SOM含量最高(47.96±1.07 g/kg),无人为管理的粉沙质壤土茶园2的SOM含量最低,为(19.51±0.52) g/kg(表4)。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茶园2处于土壤II级水平,茶园1和茶园3均处于土壤I级水平。
土壤全氮(TN)代表土壤氮素的总贮量,用于衡量土壤的基础肥力。其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可以直接吸收与利用的氮源。本研究中3个茶园的TN无显著差异,且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均达到I级标准。茶园1和茶园3的铵态氮(AN)和硝态氮(NN)含量均显著高于茶园2(表4)。
土壤全磷(TP)是茶叶磷素的主要来源。茶园1、茶园2、茶园3之间土壤TP含量差异显著,茶园1的TP含量最高(0.96±0.01 g/kg),茶园2的TP含量最低,为(0.31±0.01) g/kg(表4)。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茶园1达到了土壤I级水平,茶园3处于II级水平,茶园2处于III级水平。速效磷(AP)经常作为重要的指标来说明土壤磷素肥力的供应情况。本研究表明,茶园1的土壤AP含量最高,茶园3次之,茶园2最低,为(1.42±0.07) mg/kg(表4)。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茶园1土壤达到了I级水平,茶园3处于II级,接近于I级水平,茶园2处于III级水平。
2.3 茶园土壤生物特征
茶园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是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活性强,可以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7]。由图3可知,茶园2土壤中霉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均最高;茶园3土壤中霉菌、细菌、放菌的数量均最低。茶园1和茶园2微生物总数显著高于茶园3(P
2.4 茶园茶叶品质特征
茶汤的滋味是茶叶品质中许多因素中的核心。茶叶主要呈味物质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糖类等。其中茶多酚的含量不仅呈味,而且决定茶叶的色泽,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而绿茶中的氨基酸含量高,茶叶滋味浓,香气好。由表5可知,茶园1的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均显著高于茶园2和茶园3;茶园2和茶园3的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无显著差异。3个茶园的茶叶中,氟的含量适中,具体表现为茶园1最低,茶园2最高。
3 小结与讨论
土壤质地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沙质壤土的茶园1的土壤肥力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以及茶叶的主要品质均明显高于粉沙质壤土的茶园3。茶园3的土壤pH较低(4.70),自然土壤植茶后,土壤理化性质最明显的变化是土壤pH会显著降低[8]。Koga等[9]曾采用热量测定法研究茶园土壤微生物,发现当pH低于6.0时,微生物的生长活性随着pH的降低而减弱。本研究结果与该结果类似,pH为6.46的茶园1和pH为5.30的茶园2,它们的土壤微生物总数量较高;而pH为4.70的茶园3,其土壤微生物总量最低,土壤脲酶的活性也不高。从中国茶园土壤的实际情况分析,茶叶品质较高的土壤pH应为5.0~6.5[10]。因此,茶园土壤pH不应太低,建议对茶园3的土壤pH进行调节,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以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茶园3土壤的TP和AP较低,均处于II级标准。而土壤磷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元素,如土壤磷含量增加有利于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增加[10],磷素能促进茶叶糖类向茶多酚转化与积累[11],而茶叶中氨基酸形成所需的ATP是高磷化合物[12]。因此,茶园3较低的土壤磷素水平限制了其茶叶的品质。建议对茶园3进行增施磷肥,改善土壤磷素水平,以达到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
茶园2为闲置的荒地,尽管无施肥和任何的人为管理活动,但其茶叶的品质却跟集约化种植的茶园3相当。相对于长期施肥的茶园3,茶园2的土壤性质除有机质含量不高、磷素含量较有限外,其土壤含水量最高,土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氮素含量达到I级标准。这可能与茶园2地上杂草丛生,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其他茶园丰富有关。有研究表明,多物种群落茶园的土壤物理性状较纯茶园优良,这与间作植物落叶及根系生长影响土壤生物作用有关[13,14]。本研究中茶园2的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含量较高、沙粒含量较低,比较有利于维持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因此,探讨以茶为主,多种物种组合、立体种植的复合生态茶园模式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刘美雅,伊晓云,石元值,等.茶园土壤性状及茶树营养元素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35(2):110-120.
[2] 黄运湘,曾希柏,张杨珠,等.湖南省丘岗茶园土壤的酸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3):633-638.
[3] 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S].
[4] NY/T 853-2004,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S].
[5] 尹 杰.高产优质茶园施肥原理与技术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7(6):52-54.
[6] 李 卓,冯 浩,吴普特,等.砂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3):204-208.
[7] 杨清平,毛清黎,杨新河.不同生态茶园土壤微生物及脲酶活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4):300-302,306.
[8] OH K,KATO T,LI Z P,et 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tea cultivation in Japan and a control measure using calcium cyanamide[J].Pedosphere,2006,16(6):770-777.
[9] KOGA K,SUEHIRO Y,MATSUOKA S T,et al. Evaluation of growth activity of microbes in tea field soil using microbial calorimetry[J].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03, 95(5):429-434.
[10] 胡明宇,林昌虎,何v兵,等.茶园土壤性状与茶叶品质关系研究现状[J].贵州科学,2009,27(3):92-96.
[11] 陈志丹,孙威江,陈泉宾.茶园土壤性状与绿茶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9(1):16-19.
中图分类号:F32;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1-2362-04
Effe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SU Zhu-cheng,SHEN Xue-zheng
(School of Tea 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 Tea industry in China is a mode of agriculture with cultural endow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ve experience of Zhejiang’s tea industry in recent 20 years, culture could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rea agriculture in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and so on, but also have function of premium price, which could be realiz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protection of original producing area and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e; agriculture; premium price; tea industry; Zhejiang province
一个农业技术与组织的模式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等[1]。显然,不同的技术与组织模式有着不同的经济绩效上的含义,这也是研究该命题的意义之所在。本文将从浙江省茶产业实证的视角,探讨文化对农业的溢价机制与实现方式,以及文化禀赋对农业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影响。
1浙江省名优茶文化性消费特征及其溢价的实现途径
1.1名优茶已成为浙江省绿茶生产的主体
浙江省是中国绿茶重点产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绿茶出口基地,据2009年海关统计,浙江绿茶出口量15.68万t,出口额3.6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和总额的68%和69%。鉴于浙江省绿茶生产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浙江省委省政府[2007]52号文件将茶叶确定为浙江省十大主导和优势产业之一,并明确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实施绿茶全球化推广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绿茶”品牌,着力构建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浙江绿茶产业逐步走上了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产品结构优化和名优绿茶的大力发展。据2009年浙江省农业厅统计,浙江茶叶总产量16.74万t,总产值77.5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6.70万t,产值68亿多元。名优茶占总产量的40%,但产值却达到87%。可见,名优茶在浙江省绿茶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2001年浙江省开始全面实施“一县一品”茶叶品牌战略,要求每个产茶县或一个区域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的品牌。至2002年,浙江省省级名茶将达到42只,且基本实现“一县一品”的目标。2004年,浙江省开展“十大名茶”评选,根据对申报名茶的品质、规模、知名度、包装、标准化、产业化等6个方面,评选出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西湖龙井、武阳春雨、松阳银猴、径山茶、金奖惠明茶、望海茶、绿剑茶为第一届“浙江十大名茶”。2009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二届十大名茶的评选,其中西湖龙井为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国家礼品茶,其他十大名茶分别为越乡龙井、大佛龙井、松阳银猴、开化龙顶、径山茶、武阳春雨、安吉白茶、绿剑茶、千岛玉叶、金奖惠明茶。另外,望海茶、永嘉乌牛早、余姚瀑布仙茗、天台山云雾茶、龙谷丽人茶、紫笋茶等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名茶。
1.2名优茶文化消费属性与地理标志制度
与传统大宗茶不同,名优茶具有文化性消费的商品属性。名优茶之所以被市场接受,原因之一是因为其拥有特殊的品质内涵,包括自然环境、历史与人文因素及传统加工技术等元素。如对西湖龙井茶品质的认知,包含了西湖的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工艺、龙井茶历史渊源以及人文因素等。这些因素有些是物质层面,有些是精神层面。因此,名优茶消费的同时具有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偏好需求。由于名优茶与特定区域及其人文历史的不可分割性,浙江省各县市十分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产品识别标识的申报工作。截至2009年3月,浙江省茶叶品牌共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3个,分别是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临海蟠毫、江山绿牡丹茶、余姚瀑布仙茗、径山茶、磐安云峰、苍南翠龙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普陀佛茶,这13个茶叶品牌中,龙井茶、安吉白茶、乌牛早茶、径山茶、大佛茶、桐庐雪水云绿茶、开化龙顶共7个品牌产自农业部规划的浙江名优茶重点区域,余姚瀑布仙茗产自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基地。其中,“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9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核准注册,浙江省区域内受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的生产地域涵盖18个县(市、区),172家企业成为首批使用“龙井茶”证明商标的企业。据一些研究资料,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茶叶产品,与其他同类茶叶相比,普遍溢价15%~20%,这应包含文化等人文元素对产品经济价值的提升作用。
2名优茶文化消费需求的感官品质标准化及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2.1文化性消费与名优茶感官品质的认知
就目前市场及消费者而言,名优茶文化性的品质内涵及其消费是直接反映在对名优茶感官品质信息的认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规范名优茶的工艺和建立市场的有序竞争,各地政府在申请原产地域证明标志的同时,陆续制定了相关产品的感官品质标准。这些标准主要界定了不同名优茶外形和内质的品质特征,涉及8项因子。其中,外形因子规制了名优茶形状特征、色泽及整碎度等方面的属性。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根据商品质量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经济学上将商品分为3类[2]:一些商品的质量在消费者购买时就能知道,这些商品称为“搜寻品”(Search goods);另一些商品是人们在消费之后才能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经验品”(Experience goods);还有些商品,即使消费之后也很难知道其质量,这类商品为“信任品”(Credence goods)。对于“经验品”和“信任品”的交易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就需要市场“承诺”制度来确保所购买产品的质量。茶叶对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具有“经验品”和“信任品”的某些特点。因此,通过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建立有效的茶叶质量“承诺”机制,则能帮助消费者认知识别,从而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竞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对茶叶加工技术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浙江制茶工程技术发展呈现几个阶段性特征。50~80年代,浙江茶叶加工逐步机械化,并有向连续化、规模化和出口加工初精制联装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随着后来名优茶的发展而停止。在80年代,行业开始倡导和鼓励以手工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名优茶发展。在此后的20多年,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促进了各种名优茶机械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但稍作分析,不难发现,这段时期,尽管有各种新型机械设备应用于茶叶加工,就其技术本质而言,它始终是沿着小规模家庭式的路径进行着发展与创新,并未能推进茶叶加工技术向规模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现在看来,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名优茶创新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其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刻画了近20年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浙江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名优茶感官品质的标准化对产业加工技术及其工艺设备创新路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中,外形标准的影响尤为突出。按照目前行业的感官评审方法,外形的精致度是构成名优茶等级的主要因子之一。名优茶具有各自差异化的造型,这些外形标准大多采用定性的文字描述性方法,这也是名优茶最典型的文化性消费特征之一。对外形的刻意追求需要精细的采摘和特殊的加工技术,规模化生产设备很难达到这种外形品质的要求。
近年来,名优茶生产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因生产普及化所带来市场价格下跌的矛盾。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会诱致能节约这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据浙江省农业厅2009年统计,全省名优茶加工机械拥有量达到21.5万台。名优茶机制设备的研制和推广,是生产要素价格变化所诱致的资本型技术创新,但通过对这些设备工作性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设备技术的创新始终受到名优茶特有外形的制约,表现对名优茶外形品质标准的路径依赖性。这些设备大多采用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并呈小型化和家庭式使用的特点,这样的技术方式容易满足名优茶特殊外形的需要。因此,20多年浙江茶叶加工工程技术创新的发展轨迹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和茶叶外形需求制约双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省从事茶叶加工设备生产的企业也具有小型化特色,目前浙江省有将近30家不同规模的企业专业从事名优茶加工设备的生产。
鉴于外形对产业加工技术规模化与连续化发展的制约性作用,业内有学者对名优茶感官品质标准化的制度提出异议。其中,争议之一是外形标准设置的必要性以及品质综合评价时在多大程度上设置该权重。笔者认为,外形对一些名优茶,尤其是历史名茶而言,是一种特征品质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采纳有些学者的提议,采用容重和成分比等量化手段来评定茶叶等级,则会失去历史名茶文化性商品属性。那么,如何处理外形和茶叶品质的关系,笔者建议,根据茶叶文化性消费和物质性消费的差异,针对不同茶叶应区别对待。对历史和地方性名茶,应肯定外形所特有的文化性消费价值及其蕴含的经济价值,不应过分强调资本型技术使用。为满足特殊造型的要求,名优茶加工需要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自然应获得高价格的市场回报,它可满足一些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对那些纯粹物质性消费的茶叶,则应强调内质而弱化外形在品质评价因子体系中的权重,进而引导规模化和连续化加工技术及其工艺的创新与应用。
3名优茶的技术属性对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的诱致作用
3.1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的变迁
近30年来,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变迁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3个阶段:分别为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和国家所有制茶场、80年代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与鲜叶加工专业化分工,以及9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以自产自制为特点的生产组织方式。众所周知,80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推行了改革,当时的国有或集体所有茶场一分为二。其中,茶园经营承包到户或个人,但鲜叶一般仍由茶场集中加工并统一营销。显然,由于当时以生产大宗绿茶为主,因此集中加工方式符合规模经济的需要,有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但进入90年代,浙江省茶叶的茶类结构开始调整,随着名优茶生产逐渐成为主流,原先鲜叶集中加工的专业化分工失去优势,而自产自制的生产组织方式逐渐成为优势。
当前,浙江省名优茶生产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体、加工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小型设备应用与手工相结合的生产组织方式。据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现有茶叶种植农户约100万户,按浙江省茶园总面积18.2万hm2计算,每个种植户经营不到0.2 hm2茶园。另外,浙江省从事名优茶生产的种植户一般同时拥有茶园和加工设备,即生产的鲜叶由自己加工。从制度经济学来看,这是完全内部化交易的一种契约安排。
3.2浙江省与世界其他主要茶叶生产国生产组织方式的比较
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国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日本等,其中斯里兰卡和肯尼亚是以茶园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这与浙江省的状况非常相近。因此,以斯里兰卡为例,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进行比较。
斯里兰卡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2/3以上。斯里兰卡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中国),出口量位居第二。茶叶是斯里兰卡出口创汇的最主要产品。斯里兰卡茶叶生产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体,但户均经营规模略高于浙江省的水平。据斯里兰卡茶叶协会提供的资料,斯里兰卡有茶叶种植农户20.6万户,其中17.3万户经营面积在0.3~1.0 hm2。由于农户经营的茶园面积规模较小,所以一般没有自己的加工设备,而是将鲜叶交给茶叶加工厂,这些加工厂为私有或国有。目前,斯里兰卡约有380多个茶叶加工厂。然而,农户和茶叶加工厂之间交易既非完全内部化,亦不是完全市场化。农户所生产的鲜叶价格根据加工后成品茶在科伦坡拍卖市场的价格而定,拍卖价格的68%归农户所有,另有32%归茶叶加工厂。这是一种预先约定分成的契约制度。图1和图2分别是浙江省名优茶和斯里兰卡红茶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组织模式。
3.3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制度的理论假说
斯里兰卡茶叶加工业的纵向组织分工符合速水佑次郎“分包”(Sub-contact)假说。即在经营规模较小、面临市场信息缺乏以及巨大的市场风险面前容易造成经营失败的状况下,如果生产、加工和销售划分成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经济实体经营,则市场和价格风险可以分散,并由不同的经济实体分担。浙江省茶园经营规模及其经营主体和斯里兰卡十分相似,但在鲜叶交易及加工方面,并不采用纵向专业化分工,而是采用自产自制的一种制度安排。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技术效率与交易成本是决定产业组织规模及产业纵向交易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仅就鲜叶交易而言,内部化契约可降低交易成本。鲜叶容易腐烂,不宜长距离运输和储存。显然,如采用市场化交易,农户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另外,在生产季节,鲜叶采摘是经常性的,所以鲜叶交易的频率很高,通过内部化制度安排,则能减少讨价还价次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基于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视角,茶园种植农户都有着将鲜叶交易内部化的需求。然而,内部化交易制度的安排是否一定有效,还决定于内部化后的加工技术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性,这种技术的规模经济性与所加工的茶类有关。
斯里兰卡主要生产红碎茶。相对浙江省名优茶而言,红碎茶的加工在效率上有着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因此,斯里兰卡茶产业组织的纵向分工迎合了技术效率的需求,而预先约定分成契约的内部化交易制度避免了因分工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相比而言,浙江省名优茶的采摘和加工有劳动密集性特点,这种技术特点使得农场式的生产管理和规模化加工不存在技术效率上的优势。茶叶的生产与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在存在雇工时,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必然会因计量的困难而带来较高的管理成本;而加工的手工或半手工技术特点,决定了名优茶适合农户“挨家挨户”家庭式经营。关于浙江省茶叶生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本假说是:社会收入的增加带来了社会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变化,并随着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对茶叶的消费有品质化和文化化的趋势,从而诱导了浙江省名优茶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名优茶外形等品质需求具有文化消费特点,名优茶特殊外形需要传统、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投入,它适合于家庭式小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为主要特征的茶叶生产组织制度变迁,适应了名优茶技术需求,而名优茶产业技术特点又使得家庭经营制度更具有生命力和稳定性,并诱致产业纵向交易的内部契约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结论与启示
有关文化禀赋与农业发展模式的关系,Hayami 等[4,5]提出的农业发展模式理论认为,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是影响农业发展模式的4个基本要素,4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要素变量的变化。文化禀赋被认为既制约着一个制度和技术变革,又引导着这些变革。现有文献中少有涉及经验研究来检验该理论假说,而浙江省茶产业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革是很好的实证案例。
从浙江省茶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禀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诱致了浙江省名优茶的技术与组织模式的变迁;同时,文化因素也使浙江省茶产业具有非传统农业拥有的一些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冯子标[6]提出的文化解构传统产业的理论假说认为,文化通过渗透机制、转换机制和提升机制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解构。文化因素的渗透会诱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正因为文化禀赋的存在及对传统茶产业的渗透,浙江省茶产业发展模式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首先,浙江省名优茶较其他农产品有着明显的文化溢价性;其次,浙江茶产业已向休闲旅游业和文化服务业延伸与扩散。近几年,浙江省各茶区相继开发了长兴贡茶院、羊岩茶文化体验园、西湖梅家坞农家茶园和径山茶文化生态旅游区等一批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另外,浙江省茶馆业的发展亦十分迅速。其中,杭州是一个很好的缩影。据杭州茶楼业协会2005年统计,杭州茶馆达到800多家(不包括萧山、余杭),年营业额已达10多亿元,居全国城市前列。杭州是西湖龙井茶的产地,目前西湖风景区内设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与产茶区有大小茶馆400余家。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这些茶馆都有人来喝茶休闲或进行商务活动。综上所述,浙江省茶产业已成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一种产业形态,是具有文化特质功能型农业的一种发展模式。它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实证研究意义,而且在指导培育生态文化与效益型农业方面,亦有政策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D. 史蒂文斯,凯瑟L. 杰勃勒. 农业发展原理――经济理论和实证[M]. 叶长生,武军,范家法,等, 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2] 泰勒尔. 产业组织理论[M]. 张维迎,马捷,吴有昌,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OLIVER W. Economic organization[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6.
[4] HAYAMI Y,RUTTAN V 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5] BINSWANGER H P,RUTTAN V W. Indu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