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

篇1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1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71.09±4.84岁,其中男53例,女70例。

管理方法:⑴组建全科团队:每个团队有成员7~9人。其中全科医师3~4人,主要承担全科门诊、家庭病床、咨询、健康教育及慢病康复指导等职责;社区护士2~3名,主要承担社区护理、上门服务、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等职责;公共卫生医师1~2人,主要承担传染病管理、计划免疫、妇女保健、精神卫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在组建全科团队时,团队长实行竞聘上岗,团队其他医务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择优聘用。⑵方法:由全科团队深入社区,每周巡诊1次,每个月1次健康讲座,进行面对面的宣教、指导。具体措施包括:①生活方式干预:发放标准用盐勺,减少盐的摄入(每天少于6g),争取做到戒烟限酒。②运动疗法:根据实际病情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法,控制运动量,以不引起身体不适为前提,并持之以恒;③心理指导:定期沟通与交流,培养和建立患者对健康负责和高血压病可防可治的信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④药物治疗:遵从小剂量联合用药、随访督导服药、个体化规律用药的治疗原则。

疗效评定方法:评价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后血压控制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10软件。

结 果

210例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后血压比较,见表1。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居民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科团队健康管理1年后,血压控制显著改善,在社区居民中实施行为干预可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并发症[4],健康教育和促进是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有效途径[5]。全科团队式服务对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控制管理有积极作用,是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6],是第一线的基层医疗保健。开展全科团队式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降低基本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是提高老百姓对卫生服务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卫生工作重心下移,防病关口前移目标的重要举措[7]。全科团队下沉式健康管理高血压等慢性病起到了安全、有效、连续、便捷等作用。为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管理团队的运行机制探索,积极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适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需求,让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可及、连续和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建凤,Widman RP,顾东风,等.我国成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1):7.

2 林云,左惠娟,冯春荣,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随访及血压控制情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2):122.

3 陶寿淇.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及治疗状况:1991年抽样调查结果[J].高血压杂志,1995,17(增刊):14.

4 《上海市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南(试行)》.沪卫疾控(2004)45号.

篇2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症",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卒中的年发病率250/10万,冠心病事件年发病率50/10万[1]。这些疾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病例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国内外经验表明,社区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地方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明确指出,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患者规范管理三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略。笔者近几年开始从事社区高血压病管理工作,通过对本辖区所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认识到,要真正做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1本辖区高血压病管理现状

1.1高血压人群基本情况

1.1.1高血压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特点,见表1.由表中可见,60~80岁的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1.1.2血压水平 以建立健康档案时所测血压而定,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见表2.由表中可见,社区高血压患者以轻度所占比例最高。

1.1.3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见表3(其中的血压水平是指经过用药后3个月所测的血压。血脂及血糖是在本社区体检时所得结果)。

1.2管理方法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建立完善健康档案,并将高血压管理手册发放给患者,嘱咐患者每3个月到社区免费复诊,对其所测血压、服药情况及生活习惯记录在册,医生视具体情况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指导。对不能到社区复诊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每两年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四项、常规心电图。并指定一个全科医生负责高血压病管理工作。

2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2.1形式化管理 本社区管理的1260例高血压患者,配备一名全科医生,工作中难免存在机械性和数字化,无法将规范管理内容落实到实处。

2.2管理服务水平滞后 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目前高血压的基础规范管理要求依据的是2011年版卫生部《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而本社区仍沿用的是2009年版本。新版中高血压危险因素中男性年龄下调为>55岁,另外对高血压患者要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及危险因素分层管理,以把握好患者的治疗时机,降压目标及治疗力度,使高血压患者得到规范的管理和治疗,本社区未进行分级管理。

2.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慢病管理不仅要求全科医生具备处理常见疾病的能力,还要做好健康管理的全程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承担着咨询者,教育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其服务内容宽泛,涉及临床多学科。本社区工作人员知识更新不够,给予患者的指导随意性大,加上患者之间同病相怜,相互间传达不正确的信息因素及干预方法,使得有些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不够理想。

2.4公益性和经济利益矛盾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医院分部门诊在2009年创办,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领导沿用的是医院管理模式和理念。而社区健康管理的目标是:②让健康的人维持健康,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②让亚健康的人促进健康,及时阻止疾病发生;③让患者得到便利,有效地治疗和管理[3]。

3提高本社区高血压病管理质量与效益

3.1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观念 慢病管理不是某部门和某个人的事,高血压是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其治疗已由大病晚治到注重预防为主,要从根本是提高它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社区防治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吗,政府资金的投入要保障服务的可及性,从而才能保障服务的质量。

3.2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 通过定期培训和自我学习,慢病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学习和借鉴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如慢病管理的金字塔模式[2]。

3.3设定工作计划 全科医生的水平能力和慢病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以新版的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为基础开展实际工作,设计好慢性病管理计划,对所管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如对低风险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支持,对高风险患者纳入规范管理;对复杂难治或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实现连续性和可及性的服务,不断提高管理的依从性和患者的满意度。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慢病管理是预防严重的慢性病并发症发生,遏制慢性病流行的关键,通过预防治疗和管理的有效衔接,能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减少早死和伤残,最大程度地提高慢病的防控效果。使命所然,在高血压慢病管理的工作中,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做好我们的本质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心脑血管类疾病仅依靠药物治疗,很难从根本上治愈,因此,有必要进行多种护理干预措施[1,2]。在社区内,高血压病作为常见和多发病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中对社区内12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社区内的高血压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55例,平均年龄50.3岁。所有患者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继发性高血压或严重心、肾、肺、眼并发症。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住院患者(n=76)和非住院患者(n=50)两类。护理过程中将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40);将非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分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血压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和护理方法:住院患者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分别于半年和1年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及服药依从性等情况。非住院患者中对照组自行服药,试验组每月进行1次面对面护理干预,详细询问全面健康情况,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随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进行解释、指导。

1.2.1一般护理:入院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社区内高血压病患者均由医务人员登记建档,进行病情评估,在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后,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2.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帮助患者解释和分析可能造成病人心理紧张的影响因素,社区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情况,进行细致心理疏导,对容易激动或性情暴躁的患者需给予特殊护理,时刻关注患者心理状况,使其保持乐观与平和的积极心态。同时要避免患者情绪过于激动、紧张。

1.2.3健康教育:对社区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包括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进患者日常膳食结构及坚持运动等。社区内运动方式可多样化,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此外,需要戒烟限酒,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3治疗效果评价:疗效按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主要包括以下:①显效:患者舒张压≥10mmHg,并且治疗后降至正常水平或较原来降低20mmHg以上;②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但达到正常范围或者患者舒张压下降10~20mmHg,但尚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mmHg;③无效:尚未达到以上标准。

2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显著提高(p

表1行社区护理干预后,高血压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n(%)

Paired t test, t=14.701, p=0.000

表2行社区护理干预后,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 n(%)

Paired t test, t=11.665, p=0.000

从疗效来看,行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表3两组住院患者的疗效比较 n(%)

Paired t test, t=11.943, p=0.000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的增高为主,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综合征,在大多数病人中难以查明病因者占95%以上。如果长期患有高血压,会影响患者脏器,如心、脑等的功能,甚至造成部分器官的功能衰竭。病人的情绪,如焦虑、恐惧等都是影响患者高血压的发生、治疗,以及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行护理干预,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着手,积极干预将有助于弥补现代医学中单一药物治疗难以满足高血压病治疗要求的现状,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并的治疗会起到积极作用[3]。

本研究中,试验结果表明在社区内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思想情绪、日常生活和饮食结构,以及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积极地护理干预,将有助于全面治疗高血压病效果的显著提高[4]。此外,在常规治疗方法及方案的基础上,社区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不增加医疗和药物成本的基础上完成,并且能够显著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内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容, 何金爱, 余健.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09, 30(12): 1938-1939

篇4

中图分类号:R197.1/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10-0054-03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on the hypertension patients

ZHENG Shuping1, WANG Jianfang1, CHU Shaoli2, YUAN Hongxia1, WANG Xiuling1

(1.Zhenx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24, China; 2.Ruijin Hospital North, School of Medicin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munity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effect of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under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system on the hypertension patients. Methods: In Zhenx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in Shanghai, 150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the unsatisfied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selected and managed intensively through the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After 3 months, the control of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 of th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it before the management. Results: Among 150 patients, the ratio of the patients in the high-risk group and extremely high-risk one was reduced from 86.7% (130 cases) before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to 40.7% (61 cases). The average systolic pressure was dropped from (170±11.6)mmHg before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to (132.8±7.2)mmHg, while the average diastolic pressure was also dropped from (101.6±8.8)mmHg to (82.8±7.2)mmHg. The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rose from 75.3% (113) to 98.7% (148), and all the difference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treatment; general practitioner;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odel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超过2亿[1],控制血压可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认为社区是控制高血压的主战场[2]。上海市嘉定区真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0年开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科医师制度下的医护防团队组合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社区全科医师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尚未控制,根据这一情况,中心于2014年8月起设立三甲医院高血压专家门诊,全科医师跟师学习。本文探讨专科-全科医师团队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纳入中心2010年全科医师团队管理的2~3级高血压、且血压控制未达标者150例,其中男67例(44.7%),女83例(55.3%);年龄为35~88岁,平均年龄为64.8岁,其中49岁及以下4例(2.7%),50~59岁29例(19.3%),60~69岁73例(48.7%),70~79岁31例(20.7%),80~88岁13例(8.7%)。根据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将高血压患者按危险因素分层,低危组0例,中危组20例,高危组68例,极高危组62例。

治疗方法

专科-全科组合模式为中心在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制度下探索的一种社区慢性病服务管理模式。具体流程为:①全科医师通过门诊发现全科医师团队标准化管理后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由团队中的防保人员将患者预约至三级医院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专科门诊就诊,并于门诊前1 d确认,保证预约患者能按时就诊。②根据患者的病情由专科医师制定检查和治疗方案,每次组织3~4名全科医师轮流跟随专科医师学习高血压诊治方法。③由全科医师团队随访监测血压,根据患者检查及血压变化调整降压药物,患者可以随时来全科医师门诊就诊。若血压控制达标,纳入好转组及稳定组,若血压仍不达标,可多次预约专家门诊。本研究设4个全科医师团队,共25名全科医师,专科门诊医师为上海瑞金医院北院高血压病科专家,每2周来本社区服务中心坐诊半天,每次接诊20~25例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部分病例(8例)在社区服务中心鉴别原发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有困难,直接到上海瑞金医院北院进行相关检查,有高血压急症的患者(3例)则直接转上海瑞金医院北院住院治疗。

效果评价

以专家门诊就诊前患者的血压水平为基线,比较经专科-全科组合管理3个月后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采用专科-全科强化管理模式治疗后,低危组为15例,中危组为74例,高危组为35例,极高危组为26例。高危组和极高危组患者比例从强化管理前的86.7%(130/150)下降为40.7%(61/150),治疗效果显著(P

专科-全科强化管理3个月后,患者平均收缩压由(170±11.6) 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132.8±7.2) mmHg,平均舒张压由(101.6±8.8) mmHg下降至(82.8±7.2)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

因医师或药品原因的血压控制不佳,主要包括:①医源性问题:患者每次就诊时,医师仅凭当时血压水平,未进行充分的问诊就修改治疗方案,造成换药过于频繁,使血压波动。或用药不合理,如药物用量不足或未使用利尿剂,或联合方案不正确。②药源性问题: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不能耐受,被迫停药和换药,影响血压的控制。强化管理前组内有34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由医源性问题引起,3例由药源性问题引起,强化管理后分别减少为2例和0。强化管理后患者依从性从强化管理前的75.3%(113/150)上升至98.7%(148/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P

专科-全科模式对社区全科医师医疗水平的提高

强化管理前,部分社区全科医师对各种降压药物的应用缺乏经验,缺乏联合用药的观念。强化管理后,短效降压药均改为长效降压药。强化管理前联合用药总计59例(39.3%),其中服用2种药者44例(29.3%),服用3种药者14例(9.3%),服用4种药者1例(0.7%)。强化管理后联合用药总计145例(96.7%),其中服用2种药者23例(15.3%),服用3种药者65例(43.3%),服用4种药者57例(38.0%)。强化管理前、后患者联合用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引起死亡的各种危险因素中,高血压位居首位,欧洲一般人群的高血压总患病率为30%~45%,并将随着年龄增长呈大幅上升趋势[3]。我国老年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和血压控制达标率仅为32.2%和7.6%[4]。

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只有坚持长期的血压管理达标,才能最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5-6]。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报告指出,对每位高血压患者的连续随访和针对血压变化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调整,才能延缓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进程[7]。欧洲心脏学会及欧洲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指南2013年版着重强调了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的重要性[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1]也明确指出,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体上缺乏统一管理和服务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三级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制是以全科医师为主的服务体系,在全科医师的主导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健康教育以及药物治疗,但与三级医院相比,基层全科医师的业务知识更新慢,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使社区中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推行专科-全科组合模式后,辖区内150例血压不易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都得到很好的控制。80~88岁组强化管理前后比较舒张压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是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舒张压在正常水平或稍高于正常值,故而在调整用药强化治疗后收缩压降低明显,而舒张压降低并不明显。本研究中,患者经强化管理,治疗及服药依从性增加,血压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不良生活习惯有所改善,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经过专科-全科模式强化管理之后,高危及极高危组管理情况良好,经过对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情况评定,转入中危组的人数较多,高危组和极高危组的患者仍较多,这是因为一旦发生不可逆的靶器官损害和临床并存情况,即使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仍无法转为中危组。

本研究显示,由于专科-全科组合模式的应用,社区全科医师能够在三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更加积极有效的控制社区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解决社区慢性病患者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并提高业务水平;而三级医院的专家在社区工作中向全科医师团队和每位患者传播最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健康理念,并提供高水平的诊治技术,较重的患者可直接转诊到三级医院住院诊治,出院后还可以在社区继续接受专科门诊的专家治疗,真正做到社区-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的无缝对接,很好的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专家门诊更难的局面。中心实行的专科-全科高血压患者强化管理模式,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培养专业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全科医师,控制或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对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7): 579-616.

王文. 高血压(1)我国高血压流行趋势与防治状况(续前)[J]. 中国循环杂志, 2011, 26(6): 407-409.

Mancia G, Fagard R, Narkiewicz K, et a1. 2013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Eur Heart J, 2013, 34(28): 2159-2219.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老年人高血压特点与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建议[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7): 689-70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2): 154-160.

篇5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多会引发血管、心、脑、肾脏等器质性变化。高血压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等,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肾衰竭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研究显示人们对高血压缺乏足够高的认识,从而导致该病在我国的发生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2]。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革新,许多医院改善了病房的管理模式,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新型的医疗管理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点,本研究对临床路径管理应用于高血压病房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高血压病房接受治疗的96例高血压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男56例,女40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53.8±6.4)岁,所选患者无严重的脏器官类疾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采取对照性试验实施研究,将96例高血压病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按照常规模式进行管理,设计临床路径表对观察组48例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模式进行管理,对管理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管理体会。

1.3 临床路径管理

1.3.1 病房管理 高血压病专病分设病房、门诊、功能室等3个工作单元,高血压病房现设专科病床10张(包括1张抢救床),将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完善检查、危险分层、健康宣教、个体化用药指导、治疗及定期随访等;高血压功能室将针对门诊及入院患者有针对性开展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或血管超声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定期进行专科门诊;高血压实验室(待建中)将针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多项激素水平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1.3.2 高血压病例的筛查与管理 对普通人群定期进行筛查,包括血糖、尿常规、血常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蛋白、尿酸、Cr、BUN、K、Na、血浆纤维蛋白原心电图、超声/X线检查等指标,对确定患有高血压的按照规定进行随访调查。

1.3.3 基本信息管理 对初诊居民要询问是否曾在其它医院确诊过高血压,询问居民基本信息病历号、姓名、就诊日期等;询问居民近期是否有如下症状和体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花耳鸣、呼吸困难、心悸胸闷、鼻衄出血不止。

1.3.4 健康档案管理 个人情况表: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年检表:按照中老年健康管理技术要求对患者进行较全面体检,每年进行一次;随访表:每次随访时均应填写。

1.3.5 治疗管理 告知患者高血压治疗的意义和措施,争取配合,先向其提供非药物治疗建议:强调戒烟、减轻体重、限制钠盐、控制饮酒、改善睡眠等,同时辅以相应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患者的依从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和满意度等指标。

1.5 指标评价 健康知识评分:自行设计20个相关健康问题,每个问题分3、2、1分,对患者进行调查,满分60分,分数越高健康知识的掌握度越高。满意度:自行设计调查问卷,10个问题,按满意、较满意和不满3、2和1分,共3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经临床路径式管理后患者的血压、依从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和满意度等指标均要好于常规管理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病房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疾病的控制有这非常重要的影响,临床路径这种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3],该模式是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的综合治疗护理模式,该种方式已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接受。该模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注重治疗协同性、有效性和实践性[4]。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病房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患者的满意度、依从性、疾病控制情况都要明显好于常规管理,说明了该种模式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了病情,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5-7]。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高血压病房的实施效果显著,利于患者的康复,降低了住院费用,符合人性化管理的宗旨,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烨,卢俊,董晖.临床路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6):397-399.

[2] 顾亚琴,陈黎.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58-2559.

[3] 张骏.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路径实施与完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86-188.

[4] 吴淑玲.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368-369.

[5] 马维红,李琦.临床路径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699-700.

篇6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0(b)-0103-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 Methods The double brachial-ankles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 were measured in 510 cases with ICVD (male: 182 cases, 35-86 years old; female: 328 cases, 36-86 years old), who were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he Sixth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from November 2014 to January 2016.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baPWV of double side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PWV normal group (baPWV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基础,早期检测动脉功能是评估心脑血管意外风险的重要措施[5-6]。脉搏波传导速度是一种通过检测脉搏波在动脉壁上的传播速度来评估大血管僵硬度的方法,可以发现早期动脉硬化,传导速度越快,动脉弹性越低,僵硬度越明显[7]。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WV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可用于判断干预的疗效[8-9]。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操作简便、无创、能良好地反映大动脉血管僵硬程度。夏晖等[10]对1014例体检人群baPWV相关分析表明,体检人群中baPWV异常率为57%,动脉硬化潜在风险普遍存在;baPWV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高度相关,在健康体检中可对防治动脉硬化疾病起到警示作用。卢玉润等[11]研究发现,baPWV中、重度异常在高血压患病人群中检出率为68.7%,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对照组(P < 0.05)。baPWV测量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人群的动脉血管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病变[12]。黄雯等[13]分析认为,高血压病史、SBP、LDL、FBG是老年高血压患者baPW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长病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可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与baPWV的关系,包括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UA、Hcy、血凝状态、hs-CRP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颈动脉硬化斑块等。结果表明,510例患者当中,baPWV异常者占总体72.94%,年龄、SBP、DBP、PP、TC、LDL、FBG、2hPBG、HbA1c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颈动脉硬化斑块对baPWV异常均有影响。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SBP、DBP、PP、HbA1c、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颈动脉斑块是引起baPWV增快的危险因素,进一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SBP、高血压病史是baPWV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等对动脉血管僵硬程度均有影响。除上述因素外,吸烟、女性、BMI异常、心率、UA、尿微量白蛋白亦是影响baPWV的危险因素[14-15]。本研究未纳入吸烟饮酒史、心率等因素,未得出类似结论。此外,本研究baPWV异常组TC与LDL比较均低于正常组(P < 0.05),这可能与患者既往长期服用降脂药物控制血脂在较低水平有关。

对于baPWV异常的危害性,近年研究认为,baPWV增快已成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 发病风险,baPWV异常加之高血压病患者未合理控制血压,会大大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16-17]。秦琳等[18]研究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僵硬度与脑白质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密切相关,年龄和baPW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baPWV对预测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评估价值并不亚于脑卒中分型[19],且可以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发生中风的功能预后[20]。

综上所述,baPWV可以反映动脉血管僵硬程度,其增快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适用于早期血管硬化的筛查,有助于检出危险人群,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值得推广应用。合理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对于延缓动脉硬化程度、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baPWV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未纳入经系统治疗各项指标控制良好的baPWV数值,样本量较少,对于评估患者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参考价值还需做进一步病例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 Koivistoinen T,Virtanen M,Hutri-Kahonen N,et al. Arterial pulse wave velocity in relation to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brachial flow-mediated dilation and carotid artery distensibility: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 and the health 2000 survey [J]. Atherosclerosis,2012, 220(2):387-393.

[2] 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SH)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 J Hypertens,2007,25(6):1105-1187.

[3] 吴长鸿,刘斌.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6-381.

[4] Segers P,Kips J,Trachet B,et al. Limitations and pitfalls of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arterial pressure wave reflections and pulse wave velocity [J]. Artery Research,2009,3(2):79-88.

[5] 王艳玲,李学华,米玉霞,等.脉搏波传导速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7(8):104-105.

[6] 陈大伟,张婧,靳英,等.应用脉搏波速度和血管年龄评估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36(1):71-73.

[7] 胡大一,向小平.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检测的临床应用――大动脉僵硬度(弹性)和功能检查[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2):81-82.

[8] Lim HE,Park CG,Shin SH,et al. Aortic pulse wave velocity as an independent marke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Blood Press,2004,13(6):369.

[9] 王显,赵建功,胡大一.中国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价动脉硬化的参数及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 14(4):303-306.

[10] 夏晖,李春燕,温淑娴,等.1014例体检人群baPWV结果及相关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03-904.

[11] 卢玉润,李英,洪大情.臂踝脉搏波速度和踝臂指数在高血压人群中评估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4,22(6):722-724.

[12] 林铮,王振华,吴玉塘.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对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11):1149-1152.

[13] 黄雯,张继惠,王建文.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1):1151-1152.

[14] 李时双.体检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特征分析及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的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1-39.

[15] 邓笑伟,刘妍,朱峰,等.脉搏波传导速度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7(6):827-829.

[16] 汤中敏,胡世红,张林潮,等.臂踝脉搏波速度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程度关系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B):4055-4057.

[17] Song Y,Xu B,Xu R,et al. Independent and joint effect of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n incident stroke in hypertensive adults [J]. Hypertension,2016,68(1):46-53.

[18] 秦琳,周其达,邹锡良,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僵硬度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2):103-106.

篇7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4.1~2015.6期间就诊于我院的高血压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年龄在38~55岁之间,平均年龄(41.835.76)岁。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4]。根据GFR及高血压的等级分别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年龄、性别、病程)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禁食12h后的次日清晨抽取3毫升外周静脉血进行血胱抑素C、尿酸、肌酐、尿素氮的测定,尿中的微量白蛋白的水平通过患者留取的24小时尿液进行测定。

1.3观察项目[5]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指标及胱抑素C指标进行检测,观察胱抑素C与高血压肾功能评价的关系。

1.4统计学检验

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使用SPSS17.0软件,以P

2.结果

2.1患者肾脏各项指标比较 对3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肾功能指标检查,结果得到肾功能正常组的胱抑素C水平要低于肾功能轻度损伤组及肾功能中度以上损伤组(P

表1肾脏各项指标比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正常组相比,*P

2.2患者高血压分级与胱抑素C Ⅱ级及Ⅲ级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的胱抑素C的水平要较Ⅰ级高血压患者的水平升高(P

表2高血压分级与胱抑素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讨论

血清中的胱抑素C[6]是一种分子量较低的蛋白质,有研究显示[7],血清中的胱抑素C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瘤的发生及发展,血清中的胱抑素C水平与GFR存在密切的关系[8],可以作为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种指标,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评价中使用血清胱抑素C的意义,结果显示肾功能正常组的胱抑素C水平要低于肾功能轻度损伤组及肾功能中度以上损伤组(P

高血压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超过百分之四十的中晚期高血压患者均存在高血压肾病,如此一来,对高血压患者肾脏功能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以往使用的尿素氮指标易受到肾脏以外因素的影响,如机体的代谢状态、膳食中的蛋白含量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胱抑素C被一位瑞典的学者发现,其成为GFR检测更敏感的一种指标,胱抑素C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可以自由的经过肾小球滤过,并且在近曲小管处被重新吸收及完全代谢。因此,肾小球的滤过率决定血清中胱抑素C的水平,并且不受性别、年龄等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高血压肾病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的水平随着高血压等级及GFR的变化而变化,其可以作为高血压肾病的一种评价指标,并且敏感性高。

综上所述,随着肾小球滤过率水平的逐渐降低,血清中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随着高血压等级的逐渐增加,血清中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增加,由此可见血清胱抑素C可以作为一种指标对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进行相关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张勇建. 血清肤抑素C 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8):2749-2753

[2] 莫伟, 林还珠, 钟毓琼, 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清肌抑素C 水平变化病例对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9): 2420-2421

[3] 魏丽丽,徐新娟,珠勒皮亚・司马义,等. 血清胱抑素C在高血压患者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1):79-81

[4] 陈莉,胡立群,蔡其云,等.血清胱抑素C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1):21-23

[5] 符琴,王成.血清胱抑素C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2,32(10):48-49

篇8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据研究报道,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只有约30%患者的血压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提高高血压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自我管理是指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即在医务人员帮助和支持下,慢性疾病患者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和治疗性的活动。高血压控制率较低的原因包括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服药依从性差、缺乏高血压相关的治疗以及检测的知识等。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治疗效果的影响。作者通过在体检过程中对76名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0~70岁。排除标准:①排除继发或恶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②排除伴有严重心、肾、肝功能异常或其他躯体疾病患者。根据入组与排除标准,共有76例参与本次调查,男45例,女31例,年龄36~67岁,平均(52.26±10.15)岁;文化程度:大学30例,高中26例,中学及以下20例。

1.2方法

本组患者在干预前均采取常规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管理,干预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辅导。

1.2.1采用健康教育方式

①利用患者在等候体检的过程中,通过发放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以及护理人员现场答疑、咨询指导的形式实施自我管理教育。

②由内科主治医师、主管护士和患者成立自我管理小组。定期把这76名患者集中举办高血压知识讲座,内容主要是涉及高血压防治方面的健康知识。

③电话随访,对于外出和难以实现家访,或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复诊的患者,每周给予电话随访,内容同现场访视,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及自我管理实施情况并详细记录,以备下次随访参考。

1.2.2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指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高血压相关的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本组病例实施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遵医服药:高血压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越多,越容易配合服药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规则治疗、保健、护理的重要性,需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不擅自停药、改药,以免发生停药综合症。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是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

②饮食管理:合理饮食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对预防并发症也至关重要。本组病例因为是机关干部人群,在外用餐的机会较多,对饮食也不是很注意,在干预前只有32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饮食。首先,要限制食盐,指导患者限制盐的摄入量在3~5g/d;其次,进食低热、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饮食,忌食动物内脏、蛋黄,多食蔬菜,水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餐。多食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屏气大便,诱发脑血管疾病。最后,要戒烟限酒,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③运动康复管理:高血压患者要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己的血压及症状合理地进行运动。运动不宜剧烈,建议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为宜。避免因剧烈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进一步升高而导致脑血管意外发生。

④情绪的管理:不良的情绪也是高血压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诱因。因此,情绪的管理是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会患者识别自己的心理反应、寻找应激源、有效应用心理防御机制稳定情绪。

⑤自我监测:高血压患者除了合并严重的并发症需住院治疗外,其余时间大多居家,所以学会测量血压或者定期到医院或社区监测血压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教会患者测量血压的方法,并根据测量结果,有效地做出评估和判断,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电话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对比见表1。

3 讨论

有效的高血压管理,既是控制高血压病这一最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要求,更是预防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的主要措施。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而基层专业防治力量相对薄弱;且往往只强调医生对患者的单向管理,只能做到单一的血压测量和简单降压药物应用,很难做到综合防治与个体化治疗的要求。健康教育简便易行,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本研究就是利用患者在等候体检的过程中,或者定期组织知识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易于让患者采纳。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6个月的各项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

篇9

PBL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实践能力是体现其专业素质的一个标志,实施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团队协作的精神。近年来,PBL教学模式在广泛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1]。此次试验在《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旨在探究其应用价值,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我校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64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值法,将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前期课程成绩等基本资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第四学年学习《全科医学概论》这一门课程时,选择高血压病、妇幼及老年保健这两个全科医学服务章节进行研究教学,每个章节4课时,试验时间为8个课时,两组教材及教师相同。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方法为:①PBL教学模式培训。在试验前,对观察组学生及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PBL教学模式的含义,明白其教学意义,提高师生参与积极性,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实施;②编写教学案例,由教学经验及临床知识丰富的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写出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床案例,开展教学活动;③教学过程。将观察组32例学生分为两组,各16例,每组推选出一个同学作为主持人,在每个章节的第一堂课上,有主持人介绍此章节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对病例情况进行简洁明了的介绍,创造教学情境,由学生提出相关病例的有关临床知识的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可加以点播,并引导学生明晰问题解决的思路,渗透该章节全科医学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方法。对于无法再课堂上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在网络上或者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及心得,最后由主持人总结此次课程教学成果,老师进行点评,课后以报告的形式将自己此次课程的学习过程及成果写下来,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

1.3判定标准

教学期间,记录两组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包括利用网络学习、在图书馆学习以及与他人讨论医学知识的时间。在期末考试中,进行试验教学的两个章节内容,以病例分析的形式出题,记录两组期末考分及病例分析题的分数(满分分别为100分和20分)[2]。Ρ攘阶檠生自主学习时间及考试分数,评价PBL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X+S)为计量资料,2组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P

2.结果

在课外学习时间上,对照组为(6.52±1.37)h,明显短于观察组的(9.30±2.21)h,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在期末考试成绩及病例分析题分数上,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3.讨论

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被广泛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遇到问题时以辩证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通过团队协作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的课时比较多,且实用性比较强,提高自己的知识实践能力才是学习的关键。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现代的信息化技术,遇到不懂的可以通过查阅图书或者网络查询的方式去了解,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知识范围,对于今后的临床工作也具有较大的帮助。

此次试验中以《全科医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观察组实施PBL教学,其教学质量优于实施传统教学的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012-03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rtery plaques diagnosed by sonography and related factors

Shen Mei Zheng, Yang Che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rtery plaques and related factors,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carotid artery sonography. Methods 113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clerosis were divided by doppler sonography : fat sediment, atherosclerotic plaque, plaques with stenosis. IMT, RI, VP were measured and materials were collected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rtery sclerosis and related factors point the risk factors. Conclusions IMT became thicker with carotid artery sclerosis, and the latter became more serious when plaques formed, the vessels became narrower , RI and VP became higher. Carotid artery sonography and investigations on risk factors should be the method of screening and forcasting cerebral diseases without injury for elder people.

Key Words Sonography Carotid atery plaque Related factor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而颈动脉斑块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引起脑栓塞。本院对113例颈动脉硬化患者检查后分析,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病史来源:113例脑血管病中,男性:63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90岁,平均年龄71.5岁。有高血压病史108例,病程8-32年,其中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不同病史占51例,无高血压病史5例。仪器LG-5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z。

观测方法:去枕仰卧位,头稍侧向对侧:观测颈动脉(1)内径;(2)内膜-中层厚度(IMT):统一测量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后壁内―中膜厚度,凡见有斑块时则避开斑块,测其IMT较厚处,颈内动脉测起始部; (3) 阻力指数(RI) ,最大流速(VP);(4) 斑块:观测其大小形态及回声特点,强回声伴声影为硬斑;低弱回声为软斑,混合回声为混合斑(5) 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公式(D-d)/Dx100%,式中D和d分别为原管腔直径和狭窄处剩余管腔直径。分析时仅考虑狭窄最严重的部位.。

统计方法:(1)对年龄, IMTmm,RI,Vpcm/s用均数表示(见表1);(2)相关因素用%表示(见表2)。

结 果

在113例病例人中,IMT随颈动脉硬化增厚,正常成人IMT为0.5-1.0mm,>1.0mm为异常,本组病例中,IMT最小为0.7mm,,最大为3.5mm,颈动脉硬化随斑块形成而加重,管腔变窄,狭窄处阻力指数增加,流道变细流速加快。粥样斑块形成且狭窄

表1 颈A的超声表现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有卒中史者易再发卒中,在98例斑块中,有49例(占50%)原有卒中病史,说明原卒中史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有密切的相关性[1]。颈动脉粥样斑块与高血压及高血压的病程,和年龄密切相关。高血压病程越长,年龄越大,斑块易发生,其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易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引起动脉内膜损伤,顺应性减退,主要特征是动脉管壁上压力负荷的主要承担部分由弹性纤维向胶原纤维转化,导致动脉纤维性硬化,包括管壁增厚、胶原增生和管径增大[2]。颈动脉IMT在糖尿病合并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时其测值较厚,颈总动脉IMT厚度增加时能说明动脉硬化及粥样硬化程度相一致,粥样斑块的形成与颈动脉IMT厚度增加两者常常并存,相关性密切。

IMT也称双线样回声,通常认为IMT增厚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内膜增生和内膜纤维细胞肥大是内膜对局部血流和血管张力改变反应的非动脉样粥样硬化性变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是早期内膜局部细胞外基质和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内脂质的沉积,进而发展为向管腔内突出或改变的管腔的表面形态,在形态上早期内膜保持完整,在超声上早期仅表现为内膜增厚,不光整,随斑块形成而IMT增厚,加重,管腔变窄,狭窄处阻力指数增加,流道变细且流速加快。粥样斑块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是血管受损害的病理基础,超声表现主要为形态多种多样的斑块,可以是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斑块可以是硬斑也可以是软斑,斑块最多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颈外动脉少见。硬斑主要有纤维组织构成,很少发生溃疡,不一定引起脑硬死,超声表现为强回声伴声影;软斑有基质,沉积的胆固醇坏死组织和斑块内出血等组成,可以发生溃疡,溃疡可导致血拴的形成,超声表现为中低弱回声,无声影;如果栓子脱落可发生栓塞,本组在狭窄病例中, 40%为软斑,近来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不稳定脱落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3]。由表1显示:随年龄增加,颈动脉的表现为由脂质沉积向单纯斑块到斑块伴狭窄,其发生率逐渐增加,老年人活动少,血流缓慢,随着年龄增加,血压,血脂,血糖在逐渐增加,血管的阻力(RI)也在增加,也就易发生粥样斑块,高血压病程越长斑块易发生。但粥样硬化病变致管腔严重狭窄(>70%)的发生率很低。重度狭窄(70%-99%)的比例较少本组只有二例。普遍认为有狭窄的中卒的危险性升高[5]。年令、起程、血压、血脂、糖尿病患者对颈动脉IMT厚度影响较大,颈总动脉硬化程度危险度之相关因素及颈动脉斑块的存在亦能反映患者动脉血管硬化的存在,超声是检测的一个窗口,有助于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超声首先主要表现为管壁的增厚,毛糙,脂质沉积于内膜面,形成内膜损伤增厚,形成斑块。超声对颈动脉斑块诊断明确,且无创无害,对中卒的高危疾病作普查,尤其是老年人作普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脑血管病对人类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张爱宏,颈动脉超声对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评价.超声医学影像技术,2001,17(9):816-817.

2.张一峰,陈苏宁,等.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研究.上海医学影像,2007,16(4):287-289.

3.卫华,王拥军,等.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病的发生率.中国全科医,1998,12,25(3):155-156.

篇11

焦虑抑郁障碍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压患者常伴有情感障碍如焦虑和抑郁。我们对高血压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在抗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来自于我院精神病专科 2013~201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均伴发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症状。坐位舒张压 90~110mm Hg、收缩压 14O~180mm Hg。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39±7.8)岁。

1.2 焦虑抑郁症状诊断标准[1]

(1)有广泛性焦虑的表现:无明确对象及固定内容的紧张或焦虑、情 绪低落和伴有自主神经不平衡症状(心悸、胸闷、胸痛、气促、口干、出汗、尿频、睡眠障碍等),或出现运动性不安(口、唇、指肌肉震颤、 坐立不安、紧张性疼痛、肢体发抖、全身肉跳等);(2)惊恐发作的表现:如发作性胸闷、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窒息感或濒死感。

1.3给药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用口服降压药物的同时给予口服氟西汀20mg,不再加量。疗程6周。睡眠障碍者晚间加用舒乐安定片镇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1.4疗效判定标准 以HAMA、HAMD治疗后的减分率为指标[2],减分率=(治疗前HAMA或HAMD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疗效评定采用临床痊愈(减分率>75%)、显著进步(75%≥减分率>50%)、进步(50%≥减分率>25%)、无效(减分率≤25%)4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盐酸氟西汀治疗后对焦虑症状改善程度:总有效率达90%,其中痊愈52%,显著进步26%,进步12%,无效10%;对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总有效率达76%,痊愈26%,显著进步32%,进步18%,无效24% (表1)。

2.2氟西汀治疗后HAMD、HAM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见表 2。

3 讨论

众所周知,原发性高血压病在高血压病中约占93%左右,原发性高血压不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情绪及社会心理因素起很大作用,几乎每一个高血压 病患者都经历了血压不降和血压波动的过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为患者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同时,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和心理负担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这些情绪及社会心理因素对高血压患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都有重要影响[3]。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出现心理情绪障碍,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焦虑抑郁障碍时,常伴有紧张、忧虑、恐惧、睡眠障碍,血压增高、心悸 、心动过速等[4]。紧张、焦虑、愤怒以及抑郁情绪也常为高血压的诱因[5]。

研究显示,氟西汀对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患者均具有肯定疗效。通过6周的治疗,抑郁和焦虑的减分率明显降低,而单纯给予降压治疗没有明显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据报道氟西汀同时辅以阿普唑仑对焦虑患者可能具有较好疗效。研究结果提示氟西汀通过对高血压合并抑郁焦虑的治疗能显著降低血压。比单纯降压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原因可能是抑郁和焦虑这些情感障碍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能是某些高血压发病原因之一,并能加重高血压。并且内分泌因素在抑郁和焦虑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郁焦虑患者存在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活性增强,这些均提示抑郁焦虑和高血压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因而若氟西汀能影响这些基础,可对二者都有直接治疗作用。最近也有把焦虑抑郁称作慢性应激状态,应激状态导致机体持续分泌肾素、肾上腺素等,机体处于亢进状态,这正是高血压不易控制的重要因素,氟西汀能有效控制抑郁焦虑,对缓解高血压可能有一定作用。对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前应评价焦虑和抑郁状态,并视情况给予合理的抗焦虑和抑郁治疗,这样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更全面,血压控制更平稳。综上所述,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的患者,通过加用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菊贤,陈启雄.焦虑与惊恐对心血管的影响 [J].中国全科医学,2001,4:379― 381.

[2]张明国.内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1―294.

篇12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09-0124-02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老年患者死亡原因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的重要的高危因素。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均与高粘滞血症密切相关,因此,高血压伴血脂异常,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1]。高血压的综合干预主要是通过降低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继而达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次研究主要探究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详细研究分析结果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间居住在本社区的60例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病例30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8岁-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6.32±6.19)岁,病程在1年-21年不等,平均病程为(11.03±2.07)年;对照组:病例3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39岁-7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5.46±5.90)岁,病程在1年-19年不等,平均病程为(10.76±1.5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两组患者对于本次研究的问题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级;②患者至少存在一个可干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影响血压波动的生活陋习,如:肥胖、吸烟、血脂异常、合并糖尿病、其他心脏病、酗酒、熬夜、饮食结构不合理、医从性差、焦虑、失眠等;③患者属于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管理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研究组的患者则采用疾病细节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疾病细节管理具体内容: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影响血压波动的日常生活陋习进行评估分析,根据危险的分级,对中危组的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观察,而对于高危组的患者则每个月进行一次随访观察;设定健康管理知识培训的专员,其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亲和力强,通过面对面或者通过电话的方式(对个别行动不便的患者采取上门服务)进行有效沟通与随访观察。同时对社区的医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社区医生到上级医院对慢性病管理进行学习交流,提升医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有助于提高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质量;结合社区自身特点,采用自我管理理念,并且发放管理手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并加强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定期在社区内组织患者听取高血压相关知识讲座,并对其进行讲解降压药物种类、服药时间、服用方法(曾有患者将硝苯地平控释片掰开服用)、剂量调整、饮食与运动、情绪调整、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体重等专业化、个体化的指导,进一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使患者从被动变主动,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并且建立医患双向的信息交流平台[3]。

1.4统计学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SS14.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以及血脂指标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较对照组好,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见下表1:

3讨论

高血压属于慢性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一旦确诊则需长期乃至终身治疗,临床主要采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降糖、降脂治疗,饮食、生活习惯改变等。高血压具有一定的可防控性。疾病的细节管理是一种针对个人或者集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同时又具有显著的个体化差异的管理,力争对每一个研究对象建立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及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疾病细节管理的主要宗旨在于对症下药、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目的在于促进患者的健康,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的产生等[4]。危险因素的控制是管理高血压患者重要的环节,其对于提高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并且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示,对高血压的患者实施疾病细节管理后,明显降低了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并且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经过临床实践也证实了这种方法行之有效。本次研究也通过比较细节管理与常规管理的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疾病细节管理对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表明,经过各自的干预后,采用细节管理的患者其血压及血脂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较采用常规管理的患者改善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绝大多数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其具有临床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程旻娜,李新建,王玉恒等.上海社区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394-397.

[2]王玉恒,程旻娜,李新建等.上海社区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膳食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398-401.

篇13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66-01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是威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的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高血压病流行存在“三高、三低”现象[1],即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因此建立高血压病良好的社区管理模式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2]。我们于2009年1月份至2011年1月份对本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管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09年我社区范围内常住人口中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排除已有心、脑、肾疾病,符合诊断标准且接受全程随访服务管理的高血压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20例(60%),女性80例(40%),平均年龄56.96岁,随访2年。

1.2分类与管理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Ⅰ级和Ⅱ级高血压直接纳入社区高血压管理,血压控制达标者维持治疗,不达标或未接受治疗者给予调整或制定治疗方案;记录身高、体重、心率、吸烟史、运动情况,以及心电图、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制定定期随访制度,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对收缩压≥180Hg和/或舒张压≥110Hg的Ⅲ级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及时转往上级医院治疗,血压控制后转回社区接受管理。

1.3方法

1.3.1健康教育及认知干预

对高血压患者举办专题讲座,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观看相关录像,并针对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宣教。

1.3.2心理干预

讲解心理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进行心理指导减少其应激、焦虑,避免情绪激动和高度紧张,遇到较大精神压力可通过宣泄或转移来减轻心理负担。

1.3.3行为引导生活干预

戒烟、限酒、减肥、限盐≤5g/d;规律的有氧运动,有效的有氧运动以鼻尖出汗为指标,有氧行动有走路、骑车、慢跑、做操、跳舞、乒乓球等;定时睡眠,早睡、早起;食用材料新鲜、多样。

1.3.4服药管理

告诉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副作用,指导患者及家属坚持服药治疗,帮助患者建立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教育患者服药剂量必须按医嘱执行,不可随便增减或陡然撤换药物,提醒患者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学会自我观察与护理[3]。

1.3.5定期体检

对病程长、反复、血压波动较大者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生化、肝肾功能、眼底检查、心电图检查,并将检查报告单妥善保管,以便进行对照分析并调整治疗方案。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进行录入,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血压控制在140/90Hg以下,定为血压控制优良。本次调查2009年高血压病人200例,血压控制优良的病人为49例,血压控制率在24.5%。经过规范管理(这期间有2例因特殊原因退出),2011年血压控制优良的病人125例,血压控制率在63.1%,2009年与2011年相比,血压控制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病人管理前后不良生活习惯改变情况

经过规范管理,教育患者限盐,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限酒,适当锻炼,戒烟,心理平衡等,社区高血压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一定程度改善,饮酒食盐过量,无体育锻炼,以及高脂肪饮食的高血压病人数明显减少,和2009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人数变化不明显,和2009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综合管理干预前后不良生活习惯改变情况比较(%)

年份 总例数 吸烟 饮酒 食盐过量 无

体育锻炼 高脂饮食

2009年 200 24

(12.00) 35

(17.50) 91

(45.50) 39

(19.50) 85

(42.50)

2011年 198 13

(6.57) 18

(9.09) 36

(18.18) 18

(9.09) 40

(20.20)

X2 3.48 6.09 34.17 8.79 22.96

P >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除遗传因素外受饮食、饮酒、心理社会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4]。

本研究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通过健康教育及认知干预使患者认识到高血压是终身慢性病,需要终身服药,杜绝治疗中的随意性、消极性;心理综合管理消除心理压力,对治疗疾病有信心;行为引导生活干预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服药管理有利于依从性的改善。经过规范的高血压管理,血压控制率由2009年的24.5%上升至2011年的63.1%,大大提高了高血压的控制率。因此,在社区中开展以高血压综合干预管理为重点的干预模式,是提高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我们慢性病防制工作者今后重要的努力方向[5]。

参考文献:

[1] 黎君,社区高血压防治应注意平稳安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8):117-118.

[2] 邓宇,何坪,重庆市城乡居民高血压病例管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24(1C):288-389.

[3] 黄淑蓉,刘亚玲,针对性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94-99.

[4] 黄树华,陈金山,黄蕾等,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05.34(1):84-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