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1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71.09±4.84岁,其中男53例,女70例。
管理方法:⑴组建全科团队:每个团队有成员7~9人。其中全科医师3~4人,主要承担全科门诊、家庭病床、咨询、健康教育及慢病康复指导等职责;社区护士2~3名,主要承担社区护理、上门服务、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等职责;公共卫生医师1~2人,主要承担传染病管理、计划免疫、妇女保健、精神卫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在组建全科团队时,团队长实行竞聘上岗,团队其他医务人员实行双向选择,择优聘用。⑵方法:由全科团队深入社区,每周巡诊1次,每个月1次健康讲座,进行面对面的宣教、指导。具体措施包括:①生活方式干预:发放标准用盐勺,减少盐的摄入(每天少于6g),争取做到戒烟限酒。②运动疗法:根据实际病情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法,控制运动量,以不引起身体不适为前提,并持之以恒;③心理指导:定期沟通与交流,培养和建立患者对健康负责和高血压病可防可治的信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④药物治疗:遵从小剂量联合用药、随访督导服药、个体化规律用药的治疗原则。
疗效评定方法:评价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后血压控制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310软件。
结 果
210例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后血压比较,见表1。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居民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科团队健康管理1年后,血压控制显著改善,在社区居民中实施行为干预可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并发症[4],健康教育和促进是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有效途径[5]。全科团队式服务对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控制管理有积极作用,是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危险因素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6],是第一线的基层医疗保健。开展全科团队式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降低基本医疗费用的有效措施;是提高老百姓对卫生服务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卫生工作重心下移,防病关口前移目标的重要举措[7]。全科团队下沉式健康管理高血压等慢性病起到了安全、有效、连续、便捷等作用。为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管理团队的运行机制探索,积极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适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需求,让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可及、连续和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建凤,Widman RP,顾东风,等.我国成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1):7.
2 林云,左惠娟,冯春荣,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随访及血压控制情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2):122.
3 陶寿淇.中国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及治疗状况:1991年抽样调查结果[J].高血压杂志,1995,17(增刊):14.
4 《上海市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指南(试行)》.沪卫疾控(2004)45号.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症",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卒中的年发病率250/10万,冠心病事件年发病率50/10万[1]。这些疾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病例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国内外经验表明,社区防治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地方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3)明确指出,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患者规范管理三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略。笔者近几年开始从事社区高血压病管理工作,通过对本辖区所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认识到,要真正做好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
1本辖区高血压病管理现状
1.1高血压人群基本情况
1.1.1高血压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特点,见表1.由表中可见,60~80岁的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
1.1.2血压水平 以建立健康档案时所测血压而定,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见表2.由表中可见,社区高血压患者以轻度所占比例最高。
1.1.3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见表3(其中的血压水平是指经过用药后3个月所测的血压。血脂及血糖是在本社区体检时所得结果)。
1.2管理方法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建立完善健康档案,并将高血压管理手册发放给患者,嘱咐患者每3个月到社区免费复诊,对其所测血压、服药情况及生活习惯记录在册,医生视具体情况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指导。对不能到社区复诊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每两年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四项、常规心电图。并指定一个全科医生负责高血压病管理工作。
2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2.1形式化管理 本社区管理的1260例高血压患者,配备一名全科医生,工作中难免存在机械性和数字化,无法将规范管理内容落实到实处。
2.2管理服务水平滞后 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目前高血压的基础规范管理要求依据的是2011年版卫生部《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而本社区仍沿用的是2009年版本。新版中高血压危险因素中男性年龄下调为>55岁,另外对高血压患者要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及危险因素分层管理,以把握好患者的治疗时机,降压目标及治疗力度,使高血压患者得到规范的管理和治疗,本社区未进行分级管理。
2.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慢病管理不仅要求全科医生具备处理常见疾病的能力,还要做好健康管理的全程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承担着咨询者,教育者,管理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其服务内容宽泛,涉及临床多学科。本社区工作人员知识更新不够,给予患者的指导随意性大,加上患者之间同病相怜,相互间传达不正确的信息因素及干预方法,使得有些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不够理想。
2.4公益性和经济利益矛盾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医院分部门诊在2009年创办,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领导沿用的是医院管理模式和理念。而社区健康管理的目标是:②让健康的人维持健康,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②让亚健康的人促进健康,及时阻止疾病发生;③让患者得到便利,有效地治疗和管理[3]。
3提高本社区高血压病管理质量与效益
3.1提高全社会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观念 慢病管理不是某部门和某个人的事,高血压是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其治疗已由大病晚治到注重预防为主,要从根本是提高它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社区防治工作必须落到实处吗,政府资金的投入要保障服务的可及性,从而才能保障服务的质量。
3.2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 通过定期培训和自我学习,慢病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管理技能,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学习和借鉴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如慢病管理的金字塔模式[2]。
3.3设定工作计划 全科医生的水平能力和慢病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以新版的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为基础开展实际工作,设计好慢性病管理计划,对所管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如对低风险患者提供自我管理支持,对高风险患者纳入规范管理;对复杂难治或需要住院治疗患者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实现连续性和可及性的服务,不断提高管理的依从性和患者的满意度。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的总体危险。慢病管理是预防严重的慢性病并发症发生,遏制慢性病流行的关键,通过预防治疗和管理的有效衔接,能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减少早死和伤残,最大程度地提高慢病的防控效果。使命所然,在高血压慢病管理的工作中,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做好我们的本质工作。
参考文献: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心脑血管类疾病仅依靠药物治疗,很难从根本上治愈,因此,有必要进行多种护理干预措施[1,2]。在社区内,高血压病作为常见和多发病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中对社区内12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社区内的高血压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1例,女55例,平均年龄50.3岁。所有患者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继发性高血压或严重心、肾、肺、眼并发症。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住院患者(n=76)和非住院患者(n=50)两类。护理过程中将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40);将非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分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血压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和护理方法:住院患者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患者出院后分别于半年和1年内进行随访,调查患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及服药依从性等情况。非住院患者中对照组自行服药,试验组每月进行1次面对面护理干预,详细询问全面健康情况,针对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随时发现新问题,及时进行解释、指导。
1.2.1一般护理:入院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社区内高血压病患者均由医务人员登记建档,进行病情评估,在全面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后,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2.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帮助患者解释和分析可能造成病人心理紧张的影响因素,社区护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情况,进行细致心理疏导,对容易激动或性情暴躁的患者需给予特殊护理,时刻关注患者心理状况,使其保持乐观与平和的积极心态。同时要避免患者情绪过于激动、紧张。
1.2.3健康教育:对社区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包括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进患者日常膳食结构及坚持运动等。社区内运动方式可多样化,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此外,需要戒烟限酒,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3治疗效果评价:疗效按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主要包括以下:①显效:患者舒张压≥10mmHg,并且治疗后降至正常水平或较原来降低20mmHg以上;②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但达到正常范围或者患者舒张压下降10~20mmHg,但尚未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mmHg;③无效:尚未达到以上标准。
2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掌握显著提高(p
表1行社区护理干预后,高血压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n(%)
Paired t test, t=14.701, p=0.000
表2行社区护理干预后,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 n(%)
Paired t test, t=11.665, p=0.000
从疗效来看,行护理干预的试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表3两组住院患者的疗效比较 n(%)
Paired t test, t=11.943, p=0.000
3讨论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的增高为主,而表现出来的临床综合征,在大多数病人中难以查明病因者占95%以上。如果长期患有高血压,会影响患者脏器,如心、脑等的功能,甚至造成部分器官的功能衰竭。病人的情绪,如焦虑、恐惧等都是影响患者高血压的发生、治疗,以及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行护理干预,从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着手,积极干预将有助于弥补现代医学中单一药物治疗难以满足高血压病治疗要求的现状,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并的治疗会起到积极作用[3]。
本研究中,试验结果表明在社区内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思想情绪、日常生活和饮食结构,以及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积极地护理干预,将有助于全面治疗高血压病效果的显著提高[4]。此外,在常规治疗方法及方案的基础上,社区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不增加医疗和药物成本的基础上完成,并且能够显著提高高血压病患者对该病的防治效果,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内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容, 何金爱, 余健.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09, 30(12): 1938-1939
中图分类号:R197.1/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10-0054-03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on the hypertension patients
ZHENG Shuping1, WANG Jianfang1, CHU Shaoli2, YUAN Hongxia1, WANG Xiuling1
(1.Zhenx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24, China; 2.Ruijin Hospital North, School of Medicine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mmunity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effect of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under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system on the hypertension patients. Methods: In Zhenx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in Shanghai, 150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the unsatisfied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selected and managed intensively through the specialist-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After 3 months, the control of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 of th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it before the management. Results: Among 150 patients, the ratio of the patients in the high-risk group and extremely high-risk one was reduced from 86.7% (130 cases) before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to 40.7% (61 cases). The average systolic pressure was dropped from (170±11.6)mmHg before the reinforcing management to (132.8±7.2)mmHg, while the average diastolic pressure was also dropped from (101.6±8.8)mmHg to (82.8±7.2)mmHg. The compliance of the patients rose from 75.3% (113) to 98.7% (148), and all the difference ha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 treatment; general practitioner;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odel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超过2亿[1],控制血压可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认为社区是控制高血压的主战场[2]。上海市嘉定区真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0年开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科医师制度下的医护防团队组合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社区全科医师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尚未控制,根据这一情况,中心于2014年8月起设立三甲医院高血压专家门诊,全科医师跟师学习。本文探讨专科-全科医师团队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纳入中心2010年全科医师团队管理的2~3级高血压、且血压控制未达标者150例,其中男67例(44.7%),女83例(55.3%);年龄为35~88岁,平均年龄为64.8岁,其中49岁及以下4例(2.7%),50~59岁29例(19.3%),60~69岁73例(48.7%),70~79岁31例(20.7%),80~88岁13例(8.7%)。根据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将高血压患者按危险因素分层,低危组0例,中危组20例,高危组68例,极高危组62例。
治疗方法
专科-全科组合模式为中心在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制度下探索的一种社区慢性病服务管理模式。具体流程为:①全科医师通过门诊发现全科医师团队标准化管理后仍不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由团队中的防保人员将患者预约至三级医院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专科门诊就诊,并于门诊前1 d确认,保证预约患者能按时就诊。②根据患者的病情由专科医师制定检查和治疗方案,每次组织3~4名全科医师轮流跟随专科医师学习高血压诊治方法。③由全科医师团队随访监测血压,根据患者检查及血压变化调整降压药物,患者可以随时来全科医师门诊就诊。若血压控制达标,纳入好转组及稳定组,若血压仍不达标,可多次预约专家门诊。本研究设4个全科医师团队,共25名全科医师,专科门诊医师为上海瑞金医院北院高血压病科专家,每2周来本社区服务中心坐诊半天,每次接诊20~25例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部分病例(8例)在社区服务中心鉴别原发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有困难,直接到上海瑞金医院北院进行相关检查,有高血压急症的患者(3例)则直接转上海瑞金医院北院住院治疗。
效果评价
以专家门诊就诊前患者的血压水平为基线,比较经专科-全科组合管理3个月后患者血压水平的变化情况。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采用专科-全科强化管理模式治疗后,低危组为15例,中危组为74例,高危组为35例,极高危组为26例。高危组和极高危组患者比例从强化管理前的86.7%(130/150)下降为40.7%(61/150),治疗效果显著(P
专科-全科强化管理3个月后,患者平均收缩压由(170±11.6) 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132.8±7.2) mmHg,平均舒张压由(101.6±8.8) mmHg下降至(82.8±7.2)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
因医师或药品原因的血压控制不佳,主要包括:①医源性问题:患者每次就诊时,医师仅凭当时血压水平,未进行充分的问诊就修改治疗方案,造成换药过于频繁,使血压波动。或用药不合理,如药物用量不足或未使用利尿剂,或联合方案不正确。②药源性问题: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不能耐受,被迫停药和换药,影响血压的控制。强化管理前组内有34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由医源性问题引起,3例由药源性问题引起,强化管理后分别减少为2例和0。强化管理后患者依从性从强化管理前的75.3%(113/150)上升至98.7%(148/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P
专科-全科模式对社区全科医师医疗水平的提高
强化管理前,部分社区全科医师对各种降压药物的应用缺乏经验,缺乏联合用药的观念。强化管理后,短效降压药均改为长效降压药。强化管理前联合用药总计59例(39.3%),其中服用2种药者44例(29.3%),服用3种药者14例(9.3%),服用4种药者1例(0.7%)。强化管理后联合用药总计145例(96.7%),其中服用2种药者23例(15.3%),服用3种药者65例(43.3%),服用4种药者57例(38.0%)。强化管理前、后患者联合用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引起死亡的各种危险因素中,高血压位居首位,欧洲一般人群的高血压总患病率为30%~45%,并将随着年龄增长呈大幅上升趋势[3]。我国老年高血压人群的治疗率和血压控制达标率仅为32.2%和7.6%[4]。
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只有坚持长期的血压管理达标,才能最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5-6]。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报告指出,对每位高血压患者的连续随访和针对血压变化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调整,才能延缓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进程[7]。欧洲心脏学会及欧洲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指南2013年版着重强调了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的重要性[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1]也明确指出,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总体上缺乏统一管理和服务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三级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全科医师团队服务制是以全科医师为主的服务体系,在全科医师的主导下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健康教育以及药物治疗,但与三级医院相比,基层全科医师的业务知识更新慢,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使社区中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推行专科-全科组合模式后,辖区内150例血压不易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都得到很好的控制。80~88岁组强化管理前后比较舒张压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是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舒张压在正常水平或稍高于正常值,故而在调整用药强化治疗后收缩压降低明显,而舒张压降低并不明显。本研究中,患者经强化管理,治疗及服药依从性增加,血压自我管理意识增强,不良生活习惯有所改善,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性。经过专科-全科模式强化管理之后,高危及极高危组管理情况良好,经过对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情况评定,转入中危组的人数较多,高危组和极高危组的患者仍较多,这是因为一旦发生不可逆的靶器官损害和临床并存情况,即使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仍无法转为中危组。
本研究显示,由于专科-全科组合模式的应用,社区全科医师能够在三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更加积极有效的控制社区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解决社区慢性病患者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并提高业务水平;而三级医院的专家在社区工作中向全科医师团队和每位患者传播最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健康理念,并提供高水平的诊治技术,较重的患者可直接转诊到三级医院住院诊治,出院后还可以在社区继续接受专科门诊的专家治疗,真正做到社区-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的无缝对接,很好的解决了患者看病难,看专家门诊更难的局面。中心实行的专科-全科高血压患者强化管理模式,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培养专业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全科医师,控制或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对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7): 579-616.
王文. 高血压(1)我国高血压流行趋势与防治状况(续前)[J]. 中国循环杂志, 2011, 26(6): 407-409.
Mancia G, Fagard R, Narkiewicz K, et a1. 2013 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Eur Heart J, 2013, 34(28): 2159-2219.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老年人高血压特点与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建议[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7): 689-70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2): 154-160.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多会引发血管、心、脑、肾脏等器质性变化。高血压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等,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肾衰竭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研究显示人们对高血压缺乏足够高的认识,从而导致该病在我国的发生率成逐年上升的趋势[2]。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革新,许多医院改善了病房的管理模式,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新型的医疗管理方法,具有其独特的优点,本研究对临床路径管理应用于高血压病房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高血压病房接受治疗的96例高血压患者,所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男56例,女40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53.8±6.4)岁,所选患者无严重的脏器官类疾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采取对照性试验实施研究,将96例高血压病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按照常规模式进行管理,设计临床路径表对观察组48例患者采取临床路径模式进行管理,对管理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管理体会。
1.3 临床路径管理
1.3.1 病房管理 高血压病专病分设病房、门诊、功能室等3个工作单元,高血压病房现设专科病床10张(包括1张抢救床),将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完善检查、危险分层、健康宣教、个体化用药指导、治疗及定期随访等;高血压功能室将针对门诊及入院患者有针对性开展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或血管超声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定期进行专科门诊;高血压实验室(待建中)将针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多项激素水平以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1.3.2 高血压病例的筛查与管理 对普通人群定期进行筛查,包括血糖、尿常规、血常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尿蛋白、尿酸、Cr、BUN、K、Na、血浆纤维蛋白原心电图、超声/X线检查等指标,对确定患有高血压的按照规定进行随访调查。
1.3.3 基本信息管理 对初诊居民要询问是否曾在其它医院确诊过高血压,询问居民基本信息病历号、姓名、就诊日期等;询问居民近期是否有如下症状和体征,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花耳鸣、呼吸困难、心悸胸闷、鼻衄出血不止。
1.3.4 健康档案管理 个人情况表: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年检表:按照中老年健康管理技术要求对患者进行较全面体检,每年进行一次;随访表:每次随访时均应填写。
1.3.5 治疗管理 告知患者高血压治疗的意义和措施,争取配合,先向其提供非药物治疗建议:强调戒烟、减轻体重、限制钠盐、控制饮酒、改善睡眠等,同时辅以相应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主要包括患者的依从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和满意度等指标。
1.5 指标评价 健康知识评分:自行设计20个相关健康问题,每个问题分3、2、1分,对患者进行调查,满分60分,分数越高健康知识的掌握度越高。满意度:自行设计调查问卷,10个问题,按满意、较满意和不满3、2和1分,共3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经临床路径式管理后患者的血压、依从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和满意度等指标均要好于常规管理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病房实施有效的管理模式对高血压疾病的控制有这非常重要的影响,临床路径这种管理模式起源于美国[3],该模式是针对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的综合治疗护理模式,该种方式已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接受。该模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注重治疗协同性、有效性和实践性[4]。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病房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患者的满意度、依从性、疾病控制情况都要明显好于常规管理,说明了该种模式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帮助患者有效的控制了病情,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5-7]。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高血压病房的实施效果显著,利于患者的康复,降低了住院费用,符合人性化管理的宗旨,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烨,卢俊,董晖.临床路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6):397-399.
[2] 顾亚琴,陈黎.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58-2559.
[3] 张骏.社区高血压管理临床路径实施与完善[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186-188.
[4] 吴淑玲.临床路径式管理在高血压自我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5):368-369.
[5] 马维红,李琦.临床路径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5):69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