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石油行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由于石油行业的高危险性,在进行生产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害及财产的损失。如果员工对于安全风险意识不够,没有针对石油行业的风险进行识别,有效地控制风险源,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不深入,形同虚设,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失去了安全管理的意义,有些员工对HSE管理体系的内容比较陌生,根本不能保证达到体系的要求,很容易忽视安全工作,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石油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比较多,生产一定时期后,存在设备老化的现象,如果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岗位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够,不能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出现了一些违章操作的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罚力度不够,石油行业的全体员工对安全事故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必须通过安全事故的案例教育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保证石油行业的安全生产。
2保证石油行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石油行业安全生产,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安全作为出发点,约束岗位员工的行为,达到安全平稳操作的状态,避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2.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
在石油行业的各项工作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尤其安全生产责任制,并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因素,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减少事故的发生率,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力,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事故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引以为戒,警醒其他员工,重视安全生产问题,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提高石油行业的生产效率。
2.2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管理
针对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有效地控制安全风险,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实时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加大排查力度,并记录造册,对已经处理的安全隐患,记录在案,为以后的安全隐患排查提供依据。通过确定安全风险源,合理控制风险源,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对重要的生产岗位实施安全风险演练,避免发生事故时,应急处理措施不当,而引起更严重的后果。使岗位员工明确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事故的损失降至最低。在石油行业生产过程中,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势在必行,通过有效地控制风险点,排除安全隐患,才能保证安全生产。
2.3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在石油行业全面执行HSE管理体系,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实施全员的安全管理,按照管理体系二书一表的要求,实时记录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以领导承诺的方式,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石油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设置专门的体系管理人员,对石油行业的各个生产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发现安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达到规定的安全指标,满足石油行业安全生产的要求。HSE管理体系中体现了健康、安全和环保的理念,由于石油行业生产过程中,有效地保护环境,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石油和天然气泄漏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减少跑冒滴漏的现象,加强石油生产管理,也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
2.4通过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对石油行业的各级各类人员,分门别类地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时刻警示自己,安全操作,避免违章操作,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能够提高安全生产系数。通过对石油行业员工的安全培训,获得安全操作合格证书,使岗位员工持证上岗,必须达到安全操作技能水平的员工,才能获取合格证书,否则需要继续进行培训,直到合格为止。对于岗位员工既要培训安全生产知识,同时需要培训专业技能,对本岗位的工艺流程、设备和设施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必须掌握,会处理设备常见的故障,能够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岗位员工扬程良好的工作习惯,注意安全操作,在进行日常的巡回检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排除故障,保证生产全过程的安全。
2.5严格执行安全禁令
在石油行业生产过程中,实施安全禁令制度,禁止的行为,一旦出现,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岗位员工工作时,必须穿戴好劳保用品,不得马虎大意。对违反禁令的员工,进行全厂批评,并处以经济制裁,使全员重视安全禁令。安全禁令在制定时,已经充分考虑其重要性,只有执行好安全禁令,就会避免更多安全事故的发生,能够保证石油行业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通过对石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的探讨,提高石油行业的安全生产系数,杜绝各级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石油行业的生产效率。对石油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存在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对石油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保证适应行业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参考文献
[1]张延平.石油开采安全生产管理的问题探讨[J].化工管理,2014,(15):59-59.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确保企业安全及优质用电的基本保障。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电网的安全管理压力逐步增大,电力企业要利用安全生产技术,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供电安全,控制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在电力行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但现实情况里,这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因此,随着风险管理这一理念的革命式的普及,其自然也被引入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在电力企业中,通说观点是指通过识别、衡量、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处置风险,用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纵览我国电力安全管理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电力企业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指导下,逐步在总结事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比如,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级安全网、建立、健全了安措与反措计划、两票管理、个人防护用品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紧急救灾预案等一系列安全保证制度。同时,为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了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事故调查、定期安全活动、隐患整改、事故演练、监察违章作业等落实、检查、监督和评价体系。采用现代风险管理后,将会进一步对固有的体系进行有效整合,传统管理系统中的合理成分不仅不会被丢弃,而且会在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得到继承和发展,使安全管理更加科学、系统。
三、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观念陈旧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不仅仅要求技术进步,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和重视。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要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责任观,安全生产的全局观。但是现在好多电力生产企业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不够重视,墨守成规,对于电力安全生产的管理常处于被动状态。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远未实现标准化、正规化
现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离正规化、标准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安全生产观念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哪一个企业能够切实建立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奖惩制度相结合、培训教育相衔接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其次,电力生产企业中还缺乏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也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各级管理机构缺乏有效地协调和配合,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管理。
3.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不能有效处理安全和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片面的追求业绩,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缺乏对操作程序的重要性的认识,往往存在着严重的违章操作,检修的时候,监督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严重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出现。
4.基层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一些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只重视对大型作业的管理工作重视,而忽视了企业的日常管理。据调查显示,近几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多是出现在企业的小型作业和分散作业时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观念存在偏差,平时的管理工作时紧时松、管理松懈;企业的监督检查不到位,尤其是在跟踪检查和指导帮助这方面做的不好;对于企业的检修记录和报告管理不妥当,操作人员不能真实了解情况,导致设备在存在隐患的时候违规运行;对于发生的事故处置不当,尤其是对那些安全生产责任人,在发生问题后,纵容姑息、处理不当,不能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5.安全工具管理不当
性能良好的安全工具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安全生产过程中,一些安全工具质量不达标,尤其是一些小的电力生产企业,在基层供电时用的工具质量标准不高;此外,一些企业不重视对安全工具的检修,检修意识不强,往往是等到工具严重毁坏的时候才直接换掉,对于一些小的破损根本无视,往往导致这些工具负伤上岗,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四、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技术
1.辨识风险。
辨识风险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基础,建立有效的生产作业过程风险评估准则,实现有效的风险源辨识,逐步改善人机料法环,应用规范、动态、系统的方法去识别及评估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流程、标准是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点。应开展作业风险辨识。以防控人身触电、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误操作等典型事故风险为重点,组织开展输电、变电、配电和调度等专业领域典型作业项目的危险因素边式,通过建立静态风险数据库、典型作业风险辨识范本库和编制标准化监督检查表,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2.风险源评估。
电力生产作业具有显著的多专业、多工种特点,决定了风险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集中的不利因素也因此而来,如电气设备多、高温高压设备多、危化品及废料多、势能设备多、特种设备多等。
电力生产风险分类:(1) 通过对电力企业生产作业过程中接触的直接风险因子进行排列集合,危害类别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机械危害、生物危害、人机工效危害、社会/心理危害、行为危害、环境危害、能源危害等九个类型。 (2) 电力企业生产作业对上述九个类型的风险接触,在特定条件下引起暴露就会触发安全生产事故或事件,依电力企业事故事件的分类可将风险源划分为电力企业的五类风险,分别为人身风险、电网风险、设备风险、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社会影响风险,其中,前四类风险都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产生社会影响风险。
五、建立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措施
安全事故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所致,这些因素的存在就是安全风险、就是事故隐患。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分析、辨识和控制这些隐患和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失控导致事故发生。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控机制,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规避和化解安全事故风险、提升企业安全工作水平的根本途径。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电力行业的基本方针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切生产工作的进行必须是要在保障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安全来开展工作。目前电力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祸”,包括对安全生产的落实不够,预防工作没能够扎实的开展,安全措施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要强化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健全完善各级的安全措施,并且要强力执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安全思想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能够在全体电力职工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建立风险评估体制保证安全管理制度。
结合已有的安全制度规定,经过风险评估后,逐步发现风险与防护制度之间的差距,对于发现的实际问题,如高风险低对策问题,需要根据风险评估情况采取替代、改进、或者利用修改技术规程、修订工艺标准等措施进行风险预防。根据风险评估对原安全保证制度进行评价,根据逐项评价结果,检查保证和防护制度更加系统、有效,以真正达到预防的目的,进一步丰富安全保证制度的内容。
3.安全风险管理责任。
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是执行,而执行的前提是有相关的责任制度,风险管理责任制就是按照风险评估后作出的,以风险项目为基础划分的项目责任制,同时辅以区域责任制内容,风险管理的项目责任制根据风险值的高低进行树状式分级管理,风险高的项目由企业安全管理核心负责。以此类推,分别由部门、班组、专责员工负责。发生危险状况后根据风险级别进行不同的处置,这种责任制的落实方式不仅提高了管理效能,而且体现了企业分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有责。特别是将安全管理工作细节化,细致化,从而使所有危险源的管理都能落实到位,确保了各项保证制度和评估、监察制度的有效实施。
4. 完善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
强化领导安全生产责任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直属部门领导要遵循“谁主管,谁负责” 的原则,对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本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健全本部门安全管理组织,同时要使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量化、细化、具体化,要明确规定班组成员在安全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实现一岗一责,形成健全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层层落实,把基层的工作现场当成抓安全工作的落脚点,并且要有计划的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意识,使各岗位职工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把安全生产的科学方法体现出来。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奖罚制度来提高全员的参与积极性。企业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及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制度、教育制度、检查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奖惩制度,以及职业健康监护、女工保护规定等,并定期检查。要用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做到安全监管有章可循。同时,严格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一是安全生产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和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坚持行政第一负责人就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和计划,将线路、设备划分区域,以线路及配变台区为单位,把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实行各级承包。二是做好事故通报汇编工作,事故通报汇编是血的教训,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必须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举一反三,以杜绝重复事故的发生。
5. 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即超前做好预防工作,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避免事故发生。但在实际工作中事故仍不断发生,究其原因,一是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不尽相同,有的还很低;二是电网设备的运行状况不一样,有的隐患还未被掌握;三是外力破坏和事故防不胜防。因此,电力企业应树立风险忧患意识,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快速机制,把问题设想得复杂些,后果设想得严重些,措施考虑得周全些。
6. 加强安全管理
变电站运行管理的重点就是安全运行。一定要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电力生产方针,大力开展反习惯性违章和安全生产的宣传与教育。明确管理思想。树立切合本所工作实际的变电管理思想。在职工中长久地坚持宣传贯彻,要使之成为全所职工的共识。结合不同的时期,提出阶段性目标,加强目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认真实践这一思想。安全是生命。变电站运行管理的重点就是安全运行。认认真真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电力生产方针,大力开展反习惯性违章和安全生产的宣传与,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这些,都是电力系统长期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变电所必须认真贯彻。近些年来,由于变电所设备的不断增加和技术的更新,所以应及时修订变电所的现场运行规程,自查并完善各种记录,利用机自动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把好自己的关口,以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为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基础。变电站规范化管理应该注意两点:首先要从运行值班记录抓起,要做到清晰完整、方便查询。其次要把加强技术管理作为运行管理水平升级的根本,为设备升级改造,技术改进提供依据。班组不但要强调熟悉安全规程,更应注重规程的掌握和正确运用。值班质量关键是认真监屏、巡视设备、交接班的检查、班上的检查、值班人员的精神状态等等。值班质量提高了,事故处理自然就能灵活快速,倒闸操作准确快捷。
六.结束语。
电力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多层次、全方位等特点,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供电安全。
参考文献:
[1]蒯狄正.基于风险理念的电力技术管理[J].江苏电机工程,2003,22(6):13-15.
[2]唐群.供电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2.
队和交警支队的负责同志汇报了各自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情况,他们汇报的很细、很实,剖析存在问题实事求是、不遮不掩,体现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当前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四是一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五一”国际劳动节前,我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节前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检查,发现一些商场消防安全、农村用气安全隐患十分突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群死群伤事故。市安委会给相关部门和县区下达了安全生产督办令,要求限期进行整改、整治。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并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安全稳定。
二、狠抓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今年省安委会下达我市控制死亡指标207人,较大事故2起,重特大事故零控制,完成这些指标,压力很大,困难很多。结合当前我市实际,下一阶段,我们要狠抓煤炭、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危险化学品、汛期安全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第一,坚持不懈地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一是狠抓煤炭安全生产。煤炭安全仍是今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煤炭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延安市煤炭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今年煤炭产业将快马加鞭,全面推进,这也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压力。今年省上下达我市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是7人,较大以上事故起数是零控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紧紧抓住资源整合煤矿这个关键,深刻汲取山西王家岭矿难事故教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杜绝资源整合煤矿边建边产、偷产私产等违法违规行为。生产矿井要严格落实“一通三防”安全措施,重点防范瓦斯爆炸、透水渗水、顶板倒塌等事故发生。二是狠抓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是今年我市安全生产的重点和难点。今年省上下达我市较大事故2起,1—4月份全市共发生了4起较大事故,而且都集中在道路交通领域。下一阶段,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客运车辆、出租车、农用车辆的管理,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推进gps定位系统安装工作,严厉打击超载、酒驾、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三是狠抓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夏季是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高发期、易发期,要抓住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储存等关键环节,夯实安全责任,强化措施落实,确保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四
是狠抓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消防方面,今年的控制指标是零死亡,任务很重,压力很大。要把城区高层建筑、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城乡结合部作为重点,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对于消防通道不畅、设施不全、制度不完善的生产经营单位,要限期整改,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五是狠抓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汛期将至,要全力做好防洪防汛工作,切实做好汛期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地质灾害事故防范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结合各自实际,夯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特别要对过去发现的隐患,能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要限期整改,确保安全生产。
第二,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
活动。从近年来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来看,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匮乏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程。根据中省市安排,6月份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主要以安全生产宣传、安全知识培训、应急救援演练为主要内容,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群众安全生产意识。通过举办县区长、县区安监局长、煤矿矿长、特种人员等专门的讲座和培训,提高监管人员、企业主和员工的安全生产工作水平。通过集中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通过“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开展,努力形成“懂安全、会安全、要安全”的氛围,使监管主体、企业主体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为了能够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需要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必须要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深化,积极推进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并加强对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实践,尽可能的提前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必须要立足预防,从源头出发,做到标本兼治,构建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制度出发为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
一、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措施
(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
要实现公路施工安全标准化,就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必须要明确项目部、财务部、设备部材料部、办公室以及施工队等各个部门各自所需要承担的安全生产职责。在此基础上细化每一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所在岗位需要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出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并且安全检查、培训、防护管理等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事故应急救援方案,防止在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时不能够进行快速有效处理的现象。
(二)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制,制定奖罚措施,定期考核
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制,并制定出合理的奖惩措施,加强标准化考核。确定评审单位与评审人员。评审组织单位与评审单位必须要严格的根据想要求规定开展工作,同时各级的安全部门要对经验进行积极的总结,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程序进行完善,并控制好考评流程。对于评审组织单位以及评审单位都必须要进行严格管理,让考评工作能够得到规范,把好质量关,如果出现了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情况,必须要严肃处理,如果情节严重,必须要取消评审资格。同时对于那些评审不能够达到要求的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惩罚,责令限期整改。并且在评审合格之后必须要定期的进行考核。并且需要采取法律的、经济的以及行政上的手段构建起良好的奖惩机制。
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对公路施工工程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是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要对施工风险评估进行重视。
(一)总体风险评估
该风险评估针对的是公路工程施工阶段所存在的风险的大小,可以采用风险指标体系法进行定量评估。总体评估需要建立在对各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需要由建设单位来进行组织,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参加成立起评估小组,对总体风险等级进行评估。总体风险评估的结论能够作为工程相关安全简单管理部门对公路施工风险总体监控的依据,并且施工单位也可以根据总体风险评估的结论来制定出对策措施。
(二)专项风险评估
该评估的对象是各种施工作业活动,其主要流程包括了风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估测这三个方面。在风险源辨识的过程中需要对参与者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相关的基础性资料进行收集。在风险源辨识中需要对工程建设的基本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并分析工程建设的目标、阶段、活动以及周边环境中所存在的风险。同时还需要根据公路施工作业的基本流程,分解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在此基础上,辨识并筛选风险源,并对风险进行估测。
专项风险估测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对工程的建设条件、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环境条件等各个阶段的开展风险评估。事故的后果主要需要考虑的是人员伤亡与直接经济损失,并且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将环境影响、延误工期、社会影响都作为风险后果的考虑范围之内。通过专项风险评估,能够从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风险等级来对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完善,并做出风险控制措施。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采用定性估测、定性与定量估测结合的方法。定性与定量主要是应用于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并且往往需要采用专家调查法。
(三)公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公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风险评估的结果、成本效益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悬着,所选择的应对措施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并根据针对性与重要性对措施建议进行分类。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需要根据以下顺序来进行:(1)本质安全措施,选择控制措施时需要从本质安全的角度出发,对风险源进行消除或者是让风险能够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2)安全隔离货防护,如果不能够本质安全对风险进行控制,那么就需要通过隔离或者防护的手段来让风险降低;(3)进行警告或者标示,对于通过上述措施之后还留下的风险,必须要通过警告、标示等辅助措施来降低风险;(4)进行教育培训,必须要将所确定安全措施在施工前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安全管理与施工作业人员,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不安全行为。
三、结语
公路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与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公路安全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公路施工安全风险,必须要积极的开展公路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并进行切实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
2001年,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各国工伤事故的一份不完全统计数据,当时英国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是1,日本是2.5,美国是4.2,发达国家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基本在3~5之间,中等发达国家在5~8之间,发展中国家在8~10之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又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16年5月1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了2015年度工亡事故死亡人数为972人,是日本近100年来首次降低到1 000人以内。总结英国、日本和美国这些安全绩效先进的国家,对于我国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
基础和核心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在发达国家的企业安全管理中发挥了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英国是全球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发源地。1991年,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局(HSE)率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指南》,1996年,正式了BS88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全球第一个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同年,美国及日本也颁布了各自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1999年,全球13家著名认证机构在BS8800的基础上颁布了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成为一个跨地区的标准;2001年,国际劳工组织(ILO)颁布了ILO-OSH《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是第一个全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起草ISO45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预计ISO45001最终版将在2016年9月颁布。
管理体系是公认的整合内部资源、建立良好运行机制,实现自我发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最佳工具之一。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来自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经过总结提炼成为推荐性标准,为企业全面系统地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是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核心和主要手段。
我国在这方面总体方向正确,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1998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现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颁布了我国第一个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CSSTLP1001:1998《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1998年机构改革,安全监管职能由劳动部划转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简称“国家经贸委”),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简称“国家安监局”),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由国家经贸委实行部门管理;同年,国家安监局以国家经贸委的名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
2004年,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管理由国家安监局划至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认监委”),成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一个转折点,国家认监委继续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国家安监局开始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2010年以来,国家安监总局制定了AQ/T 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及一系列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很多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两套并行,浪费企业时间和人力物力。
对照英国、日本和美国,均由负责安全监管的政府部门主导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议我国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由国家安监总局牵头,吸收借鉴国际国内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推行中的经验和教训,代表我国参与ISO45001标准的制订,将目前推行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合二为一。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为基础,本身就是一个风险预控体系,同时涵盖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的要求,或者说当下推进的风险预控、安全生产标准化及隐患排查都统一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
风险评估是有效方法和工具
风险评估是减少事故,尤其是工亡事故预防的有效方法和工具。
英国最早推行风险评估方法,要求企业自主评估安全风险及控制措施的效果。2007年,日本对比了英国的事故(见表2),发现休业事故(休业事故是指因工伤休息4日及以上的事故)发生率英国是日本的2.5倍,但工亡事故日本是英国的2.5倍。休业事故发生率低,在于日本通过开展安全确认、危险预知训练等方法减少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而工亡事故发生率较英国高,是由于日本没有开展针对设备设施等硬件的风险评估,导致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化水平不如英国,在此之后日本开始推行风险评估。
我国目前大力推行的是隐患排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常意义上的隐患排查,是针对隐患出现之后,而风险评估注重源头控制、事先评估企业设备设施及作业活动存在哪些危险有害因素、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对人的安全健康会产生哪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现有的控制措施能否有效控制风险等,较之隐患排查更能体现预防为主,也有利于隐患分级和评估隐患整改是否到位。
建议,在我国 “隐患排查”的名称可以继续使用,但引入“风险评估”的思想和方法,丰富完善正在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数据准确真实
安全生产统计数据是安全监管监察的重要基础,是制定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为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决策依据。统计工作本身的困难以及事故问责的压力,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数据的完整准确更加困难。
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的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为1.328,这与我国提出到2020年安全生产水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存在矛盾(与表1相比,我国统计的数据与发达国家已经相近)。当然每个国家的统计方法、适用范围、产业分布等领域均有不同,存在差异。但其中一个原因是2001年事故统计数据就不够准确,之后每一年度下达的事故死亡控制指标,又是以此为基准要求逐年下降的。
事故隐患是安全生产各种矛盾问题的集中表现,是潜在的事故,对员工的人身安全,企业的正常生产、发展都直接构成威胁,只有消除隐患,才能杜绝事故发生。实践证明,只有认真排查治理隐患,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才能防范事故,才能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一、事故隐患的定义及其特点
事故隐患,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条件或状态。它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具有隐蔽性、危害性、突发性、因果性、重复性、连续性、时段性、季节性等特点。
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意义
事故隐患是安全生产事故形成的前奏和征兆。海因里希通过对55万件事故的统计研究,提出了1:29:300的海因里希事故法则理论,即一起重大的生产事故背后必有29起轻伤事故、300起事故苗子,一个事故苗子背后又隐藏着上千个事故隐患。
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事故因果连锁关系。在多米诺骨牌系列中,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间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终止。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就是要移去其中的一颗骨牌――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避免事故发生。因此,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更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
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上,要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为契机,明确责任,加大整治力度,通过“回头查、反复抓、抓反复”,巩固整治成果,控制事故的发生。
1.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排查治理工作贯穿整个安全工作始终
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隐患排查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持之以恒抓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把隐患排查工作做细、做实。同时,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根据各单位的特点,与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同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落实,使之始终贯穿整个安全管理工作之中,从而达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的预期目标。
2.牢固树立隐患排查整改责任
一是生产单位是隐患排查整改的主体。要进一步规范完善隐患排查整改闭合管理制度,落实隐患排查整改责任,严格隐患排查整改过程的监管监控,将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纳入奖惩考核体系,切实发挥隐患排查整改的实效作用;二是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对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全面负责,各级管理人员及班组长对本工作区域内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三是生产单位业务管理部门对业务范围内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责,安全检查部门对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负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督促整改落实责任。
3.建立严密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即“隐患排查、风险评价、监控治理”, 实现“查找隐患、风险评估、整改治理、预防事故”闭环管理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3.1隐患排查
隐患排查要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即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岗位级四个等级,实行分类、分级排查、监控治理,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整理归类,全面辨识、评估,确定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落实责任。并且隐患排查要持之以恒,厂级每月应不少于一次,车间每周一次,班组坚持班前、班中、班后排查,岗位人员定期、不定期巡查、自查。
厂级隐患排查:以厂所有生产区域为排查对象。由厂主要领导组织安全、生产、技术、车间及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参加,分专业、类别进行全面、逐一排查。排查要有重点、有目标、有内容、有结果。
车间隐患排查:以车间所辖生产区域为排查对象。由车间主要领导组织班组长、管理及技术人员等人参加,根据本车间的生产经营实际、作业条件,进行隐患排查。
班组隐患排查:以生产班组作业区域为排查对象。由班组长组织班组职工进行排查。每班作业前先排查后工作,作业中巡回排查,作业后复查。随时纠正不安全行为,消除不安全状态。排查结果记入隐患台帐或交接班记录,并落实整改责任人。
岗位自查:岗位员工以作业区域为对象,以自查为主。岗位工在工作期间,针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危及安全生产的状况,做到随时发现,及时纠正并采取控制措施,消除事故隐患。排查结果记入巡查记录。
3.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要组织生产、安全、技术、设备等专业技术人员对生产装置、存储设施、建设项目、设备检维修、开、停车过程、动火作业等活动以及重大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估,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危险等级(极其危险、高度危险、显著危险、一般危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3.3监控治理
隐患监控治理要根据排查辨识、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程度,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风险源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和动态监控,不留死角、盲区。一是对风险评价及隐患排查出的隐患项目,要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并建立隐患治理台帐;二是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应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等;三是单位无法解决的重大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上级部门、领导报告;四是监控治理:“厂级”级隐患(极其危险),由厂级负责实施监控治理;“车间级”级隐患(高度危险),由车间负责实施监控治理;“班组”级隐患(显著危险),由班组负责实施监控治理;“岗位”级隐患(一般危险),由岗位员工负责落实治理。
综上所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于加强安全生产、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is increasing, road construction is entering the period of rapid growth, the construc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is paper mainly aimed at the existing management problems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safety standards, on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standards an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standard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引言 :为了能够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安全责任事故,需要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必须要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深化,积极推进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并加强对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实践,尽可能的提前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必须要立足预防,从源头出发,做到标本兼治,构建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制度出发为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 施工现场复杂的环境与条件使得安全管理工作变得艰巨而且复杂,安全隐患排除不彻底,采取的安全保障技术与措施不完善、科学,又造成了新的安全隐患,导致了施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仅影响了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也破坏了安全效益,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事实上,通过采取科学、系统、完善的施工安全保障技术与措施,完全能够排除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保证施工人员按照操作标准规范施工,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公路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公路施工现场施工材料、设备、施工人员众多,条件不一,安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是安全工作难度加大的主要原因。分析公路施工中的安全事故,可发现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有是因为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施工人员素质较低。排除施工技术、材料质量的因素后,影响安全生产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施工人员的素质,这是施工现场事故产生的重要原因。施工人员的素质低,缺少施工机械施工操作的技能,对于施工技术的掌握不足,使得施工操作过程不规范,产生安全隐患,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
2.部分施工企业赶进度。有些公路工程工期较短,施工企业为了尽快完工,或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尽快完成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赶进度,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得过且过,弄虚作假,没有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得生产安全系数大大降低。
3.安全监管的缺乏。施工单位安全监管不足,具体表现在缺乏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的措施和制度,比如管理原材料的供应和采购、监督施工过程施工机械的操作、运转。即使存在完善科学的安全监管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施行,安全管理不到位,让制度和规范流于形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施工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安全保障措施的重要性。安全意识薄弱,不重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监理单位没有起到监理的作用,不能有效、有力地监管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环节。
4.安全保障技术的缺乏。安全保障技术直接影响了施工的安全。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标准来进行安全技术控制,另外施工单位的安全保障技术不过关,施工设备落后等都是导致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
二、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措施
1.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
要实现公路施工安全标准化,就必须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必须要明确项目部、财务部、设备部材料部、办公室以及施工队等各个部门各自所需要承担的安全生产职责。在此基础上细化每一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所在岗位需要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出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并且安全检查、培训、防护管理等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必须要形成完善的安全生事故应急救援方案,防止在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时不能够进行快速有效处理的现象。
2.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制,制定奖罚措施,定期考核
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机制,并制定出合理的奖惩措施,加强标准化考核。确定评审单位与评审人员。评审组织单位与评审单位必须要严格的根据想要求规定开展工作,同时各级的安全部门要对经验进行积极的总结,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工作程序进行完善,并控制好考评流程。对于评审组织单位以及评审单位都必须要进行严格管理,让考评工作能够得到规范,把好质量关,如果出现了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情况,必须要严肃处理,如果情节严重,必须要取消评审资格。同时对于那些评审不能够达到要求的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惩罚,责令限期整改。并且在评审合格之后必须要定期的进行考核。并且需要采取法律的、经济的以及行政上的手段构建起良好的奖惩机制。
三、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对公路施工工程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是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要对施工风险评估进行重视。
1.总体风险评估
该风险评估针对的是公路工程施工阶段所存在的风险的大小,可以采用风险指标体系法进行定量评估。总体评估需要建立在对各种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需要由建设单位来进行组织,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共同参加成立起评估小组,对总体风险等级进行评估。总体风险评估的结论能够作为工程相关安全简单管理部门对公路施工风险总体监控的依据,并且施工单位也可以根据总体风险评估的结论来制定出对策措施。
2.专项风险评估
该评估的对象是各种施工作业活动,其主要流程包括了风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估测这三个方面。在风险源辨识的过程中需要对参与者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相关的基础性资料进行收集。在风险源辨识中需要对工程建设的基本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并分析工程建设的目标、阶段、活动以及周边环境中所存在的风险。同时还需要根据公路施工作业的基本流程,分解工程施工作业活动。在此基础上,辨识并筛选风险源,并对风险进行估测。
专项风险估测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对工程的建设条件、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环境条件等各个阶段的开展风险评估。事故的后果主要需要考虑的是人员伤亡与直接经济损失,并且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将环境影响、延误工期、社会影响都作为风险后果的考虑范围之内。通过专项风险评估,能够从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风险等级来对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完善,并做出风险控制措施。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有采用定性估测、定性与定量估测结合的方法。定性与定量主要是应用于重大风险源风险估测,并且往往需要采用专家调查法。
3.公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公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风险评估的结果、成本效益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悬着,所选择的应对措施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并根据针对性与重要性对措施建议进行分类。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需要根据以下顺序来进行:(1)本质安全措施,选择控制措施时需要从本质安全的角度出发,对风险源进行消除或者是让风险能够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2)安全隔离货防护,如果不能够本质安全对风险进行控制,那么就需要通过隔离或者防护的手段来让风险降低;(3)进行警告或者标示,对于通过上述措施之后还留下的风险,必须要通过警告、标示等辅助措施来降低风险;(4)进行教育培训,必须要将所确定安全措施在施工前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安全管理与施工作业人员,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不安全行为。
四、结束语
公路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与安全风险评估对于公路安全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公路施工安全风险,必须要积极的开展公路施工安全标准化工作,并进行切实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估。
随着多年来油田企业配套的相关工程不断增多,某些高危场所施工难度也不断加大,施工建设中的安全事故也逐渐增多。科学研究表明,造成生产事故的根源在于针对危险源的管控不到位,为了对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必须针对安全生产危险源展开系统性分析[1],这是保证建设施工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从不同角度针对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中的危险源管理展开了一系列分析。
一、施工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
首先,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问题。从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大环境中,目前相当一部分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健全,安全生产投入、主体责任落实及应急救援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其次,由于施工项目大多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加上自身施工作业种类多样性,各项工作被危险源包围[2]。从施工环境来看,施工作业中露天作业量所占比重大,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露天作业量在施工作业中占总量的70%,很容易会受到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增大施工难度以及危险性,同时施工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施工环境频繁发生变化,施工人员容易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大危险概率。从施工作业特点来看,施工项目工序种类繁多,环境影响因素比较突出,同样大大增加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从施工作业人员来看,作业人员操作复杂程度较高,劳动强度较大,加上人机混合作业,同样很容易会发生机械伤害。
二、建设工程施工项目安全危险源管理的意义
在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中,可能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的危险源,主要涉及到了由于生产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而隐藏的安全风险。这其中主要包括材料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环境与地理地质条件影响等等。由于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比较多,同时可能会出现的事故也比较多,因此危险源转变成具有一定破坏力的机理也会变得非常复杂,这种情况下利用传统方式及手段针对危险源展开管理,已经不能和当前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具体标准相适应。有必要对危险源在风险上进行识别和评估,从而为基础性安全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基础,通过危险源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伤亡情况的出现。
三、建设施工安全生产中的危险源管理
1.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是威胁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效辨别危险源可以实现对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从而规避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相关条例及规范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应该从项目的工艺、地理条件、施工程序及施工设备多角度着手,对施工安全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做出更加全面分析和判断,有效识别各类风险,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施工过程中危险源识别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针对施工材料、运输、组装等进行危险识别,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对其他施工环节造成影响的事故,对这些事故进行识别,同时还要对例如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以及突发事故进行危险识别等等。
2.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有效辨识施工类型及特点以后,应确认安全危险源,针对危险源造成的安全事故进行有效评价,将造成事故的资料收集起来。具体来说,风险评估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着手:分析存在的危险源因素、危险源可能会出现事故的几率、危险源造成事故以后会产生的影响等,并针对出现事故及风险进行合理评估。通过对危险源事件出现概率以及会造成后果进行整体分析以后,比较安全目标生产数值与事故风险评价结果,观察风险数值是否存在于合理的范畴,如果超出合理的范围,则应及时制定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从最大程度上将危险源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3]。
3.危险源控制的具体措施
(1)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进行控制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安全技术实现对施工过程中危险源的控制。首先,可以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规划处不同施工程序的时间,加强对施工过程中材料及相关设备的管理,更好的规避某一时点材料过多问题的出现,有效降低危险源风险。其次,利用安全网络技术手段全面分析技术模型,一旦危险源的危险性超出了范畴,应提前对这些工序做好安全防范及相关工序的调整工作,以提升施工安全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施工安全性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危险源的危险性。第三,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还有助于全面掌控施工技术的应用,针对施工过程中的工序做出合理调整,从源头上控制危险源风险,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危险级别,甚至消除危险源的危险系数。(2)利用工艺技术降低危险源危险系数选用合理工艺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危险系数。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按照建筑物的具体构造对工艺进行合理组合,将不同工艺组织到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在施工环节中这一整体可以得到有效衔接,为整体施工带来了便利性和规范性。从施工工艺环节上来看,应利用合理的工艺组合与专业施工队伍相匹配,这样就可以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危险源的危险系数。
四、结语
对于整体工程施工来说,危险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从最大程度上控制风险,从而促进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危险源管理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施工安全危险源管理提供一些思路和对策,这样也可以为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白睿 单位:大庆油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油建公司
参考文献:
二、工作目标
(一)有效防范化解我县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风险。
(二)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
(三)持续推进我县企业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
(四)抓实工矿商贸行业、重点作业安全专项治理。
(五)完成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整体性风险评估。
(六)健全工矿商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总台帐和六个分类台帐。
(七)完成年度执法检查和随机抽查计划。
三、主要工作
(一)夯实基层安全管理基础
1.强化安全监管力量。各乡镇、高新区管委会,要结合属地及园区安全监管任务,及时协调配齐配强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充实安全监管力量。
2.提升安全监管能力。针对我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人员调整频繁,各乡镇要尽快使新调整人员具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能力。
3.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台帐。各乡镇、高新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对辖区内所有工矿商贸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企业监管档案,实现企业“一企一档”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4.压实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各企业要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设置专(兼)职管理人员,配齐配强安全管理人员;要强化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及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及时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定期对压力容器、压力表及特种设备设施进行检验、检测;制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非煤矿山冶金、有色及机械(有铸造工艺)的企业要按要求配备注安师从事安全监管;鼓励其他工贸行业企业配备注安师进行安全管理。
5.提升安全科技保障。持续推动非煤矿山、冶金、有色、机械(有铸造工艺)行业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对存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且未进行淘汰升级的企业,一律不得生产作业和施工建设。
(二)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
1.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按照《省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指南>的通知》(川安办〔2017〕25号)和《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要求,全面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县应急管理局将在2020年3月底前,拟定我县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企业名单。2020年10底前,建设企业应编制完成《安全生产风险点辨识管控清单和风险分级管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将《报告》上报县应急管理局。
2.推进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各乡镇、高新区管委会要依据《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和《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规定,组织督促辖区内企业每月开展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自查自改并及时上报。每个企业要建立完善重大隐患排查、登记、报告、整改制度,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报告、监控、治理、销账的全过程记录和闭环管理。
3.继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各乡镇、高新区管委会要依据新修订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和行业标准,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县应急局将严格按照市局要求严格评审标准和程序,严格落实有关硬性要求,凡未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存在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且未整改完毕、年内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等情况的创建企业一律不予通过评审。
4.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要求,制定党委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组织督促企业编制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清单,包括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安全生产岗位责任清单、重大安全风险管理清单、日常安全工作清单(如: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清单、隐患排查治理清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清单)等。
5.推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各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安监总办〔2017〕140号)要求,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鼓励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存在高危粉尘作业、高毒作业或其他严重职业病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投保职业病相关保险。2020年12月底前,将完成非煤矿山、金属冶炼两个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工作。
(三)抓实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
1.抓实非煤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各乡镇要对已关闭非煤矿山(页岩砖厂采场)进行排查,看是否按标准关闭到位,地质环境是否恢复治理到位,保留的地面主要建筑物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处置,需要转为其他用途的地面建筑物是否办理转移和备案手续;地面建筑物不再利用的是否及时进行拆除、清理。
2.抓实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集中整治。一是整治露天矿山和砖瓦企业采用掏底崩落、掏挖开采和“一面墙”开采;二是整治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油气增储扩能过程中抢工期、抢进度、设备设施超强度运转,是否按设计配备井控装置,是否落实防井喷失控等措施;三是整治地质勘探企业未按照
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勘探作业,或现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抓实工贸行业重点作业安全专项治理。一是开展冶金铸造企业专项治理。对使用煤气环节专项治理“回头看”、“回头查”,坚决遏制因煤气生产、储存、使用管理不到位而引发事故。二是继续开展粉尘防爆、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重点对金属粉尘作业场所10人、其它粉尘作业场所30人以上的企业开展整治。对整治不力、作业场所存在重大隐患的企业,要坚决停产整改并予以处罚,有效化解涉粉作业重大安全风险。三是开展涉氨制冷企业调查摸底。各乡镇安办再次摸清我县有无涉氨制冷企业,摸清使用方式和作业区域作业人数。
(四)推进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
1.推进工业园区企业源头安全监管。高新区管委会应在2019年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本园区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台帐,实行台帐式管理,严格落实“一企一档”;对未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的老旧企业,高新区管委会应配合县应急局及时下达执法文书,督促企业限期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年内园区未办理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的老旧企业应整改完成80%。新入园的新改扩建项目,应严格履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手续。
2.推进工业园区“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工业园区(集中发展区)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持续开展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已经完成“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的工业园区,要进一步梳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抓好整改工作,提高规范化水平。
3.推进工业园区安全生产整体性风险评估。高新区管委会要认真落实国、省关于加强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管理和抓好风险管控的工作要求,及时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并积极运用评估结果,抓好项目引进、建设、验收、运行各环节的风险控制。2020年10月底前,应全面完成整体性风险评估。
(五)严格执法监管
1.落实监管执法责任。一是严格按照执法计划和“双随机”抽查要求,实施执法检查;二是聚焦问题隐患多、安全风险大、监管难度大的行业企业,实施精准执法;三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改变只执法不处罚的现象,树立“违法必究”的思路,形成强有力的监管执法震慑,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突出安全生产事前事中执法。按照“以查促改,以罚促管,应罚必罚”的原则,加大事前事中处罚力度。要紧盯事故易发多发地企业和安全薄弱环节,聚焦重大风险和重大隐患;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的督导检查。
3.开展“诊断式执法”、“说理式执法”。根据实际情况邀请第三方机构或专家,对石油天然气开采、金属冶炼、粉尘涉爆、涉氨制冷和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诊断式执法”,对发现的事故隐患,企业存在的难题和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企业限时整改。对没有造成事故、现实危险达不到法定处罚标准的一般违法行为,采取预先提醒、主动指导、责令改正等柔性措施予以纠正,督促和帮助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六)强化县重点企业的监管
1.强化安全生产隐患管控。县重点企业要自觉开展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并按重大生产安全隐患报告制度及时向县应急局报告。2020年12月底前,我县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要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并开展运行。
2.强化安全生产投入。各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管理办法,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并按规定使用。要积极对老旧生产设备及国家列入淘汰落后目录的设备设施进行升级换代,确保设备设施安全运行。
3.强化应急管理。各规模以上企业要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条例》规定,及时制定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做好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凡应急预案未在县应急局或行业管理部门完成备案登记的单位,应于2020年10月30日前完成。
(七)抓实疫情和安全生产叠加风险防控
今年上半年,肺炎防控给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监管部门监督管理带来极大难度。各乡镇、高新区管委会监管人员要保持清醒认识,充分分析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叠加的风险,切实树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稳定“两手抓”意识,坚守安全生产基本盘不动摇,坚决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采取严格监管和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方法,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紧盯冶金、有色、非煤矿山、石油天然气开采、劳动密集型、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等行业企业,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和安全生产基本盘、基本面牢固稳定。
四、工作要求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unit is the main body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afety of tunne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process of tunnel construction risk preven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implement measures to prevent risk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gh iron tunnel construction is the necessity of the study on the risk, the risk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isk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tunnel construction;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隧道施工风险研究的必要性
隧道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由于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突出的特点,风险大,无论是设计、施工、决策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尤其是在城市繁华地段或周围环境复杂的地带,隧道与地下工程的施工和运营要涉及到过多的拆迁、对周围环境及管线的影响,如果决策考虑不周,在其规划、设汁施工和运营中均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重大的损失和不可估量的社会负面影响。
例如:2007年3月28号早晨,北京苏州街附近的地铁10号线工程发生塌方事故,6名施工者被埋身亡。2008年1月17号下午,广州地铁5号线在施工中突然涌水,发生塌方,导致珠江大桥引桥下的双桥路旁地面突然下陷,出现一个面积大约100平方米的大窟窿,深约5米,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4月1号,深圳龙岗区的地铁3号线工地进行桥墩浇铸混凝土施工时,母板突然发生坍塌,混凝土倾泄而下,5人被埋,最终三死两伤。多发的隧道施工事故使施工风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然要借助风险评估和决策理论。风险评估可以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将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转化为定量的指标,并通过计算风险效益来选择风险控制措施,降低各种工程风险.以达到安全、经济、高效的建设目标风险。
风险评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工程建设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依据,从领导层的角度来说,其价值可以体现在领导层决策时信心的增强、对工程进展情况的掌控以及对资金流向的有效控制上。而工程风险研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工程精算”,即所有的风险子项均可由费用损失来表示。因此,对领导层来说,风险评估能够把决策变得简单化、准确化以及专业化,进而对风险实行有效地化解、转移或规避。如何对工程风险进行控制,在尽可能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也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风险效益进行评估。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
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贯彻执行风险管理决策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六个阶段。同时,风险管理是一个循环管理的过程,根据风险管理效果重新回到风险识别,开始新的风险识别。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三、高铁隧道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一)塌方危险
隧道施工最常发生的事故是塌方,每次塌方,轻则造成财产缺失,重则导致数人甚至数十人死亡,并伴随巨大财产损失,尤其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是隧道施工的重大危险源。
(二)涌水危险
隧道施工的另一大危险源是涌水,特别是水底隧道和岩溶隧道,事故可以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缺失,有的还会对所在地区的生态造成破坏,属于重大危险源。
(三)爆破风险
多数隧道需要实施爆破作业,洞内施工场地狭小,作业面分散,人员、车辆多,极易发生爆破伤害事故,属于较大危险源。
(四)施工临时用电
高压供电进洞,隧道内作业面有水,电动机械、设备、机具多,容易发生触电和火灾伤害事故,属于较大危险源。
(五)属地自然灾害
有的隧道所在地区有泥石流,有的有山体滑坡,有的地区有台风,如果防范不力,这些自然灾害也会给隧道施工造成较大缺失,属于较大危险源。
四、施工中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一)组建风险管理制度,做好风险防范准备。
为了确保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铁路建设部门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确立风险管理目标,以“安全施工”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做好铁路隧道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首先要具体落实工程管理部门安全管理的主体职责,实行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如,施工部门可以以条文的形式列出风险防范的多种办法,并定期检查执行状况,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施工部门是隧道施工安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隧道施工过程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实施各种风险防范方案,是施工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施工部门要加强对险风险源头的控制,注重隐性调查,加大隐患处理力度,同时对呈现出来的安全隐患要立刻组织整改,有效防范、防止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较难施工的地质、岩土等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难题,必须开展专项风险评估计划,选择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组建风险防范及突发安全事故应对措施,并督促实施。
加大安全投入。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大安全投入,淘汰危及安全的设施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从源头上杜绝隐患的产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抵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危险源的辨识。
建筑工程中的危险源是导致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辨识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重大安全事故防范的首要任务即是危险源的辨认。按照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相关规定,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从施工过程中诸如施工工艺、工序、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相互关联的因素入手,逐项观察、分析并研究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安全隐患,并适时掌握不同隐患导致危险事故的可能性。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最终得到施工现场安全等级及危害程度识别重大危险源。
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估。
在对建筑施工项目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并确认之后,需要对各危险源可能招致的事故进行风险评估,并系统性的收集相关资料及信息。一般来讲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风险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风险因素及其存在原因分析、风险因素导致的危险事故概率分析、安全事故的影响范围分析、事故风险的综合评价分析。在这一阶段需要对事故风险评价的结果及安全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判断当前危险源的风险值是否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内,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控制风险水平。
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控制。
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是在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价基础上进行的。按照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范的基本内容,结合工程的实际,制定现场施工安全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并构筑现场施工危险源管理制度及应急反应制度。针对不同危险源制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针对不同项目所涉及的地域、施工条件的差别,施工单位应该首先确定施工过程的重大危险源及事故安全隐患,并对施工安全隐患的性质、关联性、后果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最终提出切实有效地安全风险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结束语
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施工企业应树立风险管理理念,组建风险管理制度,做好风险防范准备,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要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加强隐患的排查,特别要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强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事故风险评估,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立即组织整改,有效防范、遏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08).
[2] 俞富桥.工程风险及应对策略的探讨[J].工程造价管理,2005(01).
[3] 刘登新,张先员.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理工作[J].山西建筑,2008(33).
[4] 陈言来.浅谈安全生产管理[J].山西建筑,2007,33(25).
1.狠抓周密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调整充实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督查制度和安全生产通报制度,建立重点企业管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清单,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单位和每个岗位。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单位重点工作内容。对因工作和责任不落实导致重大隐患得不到及时治理、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2.狠抓突击检查,强化隐患排查。突出源头治理,瞄准重点领域、关键和薄弱环节,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抓好农机、种植业、畜牧业、投入品、沼气、农产品质量等7个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坚持标本兼治,及时消除隐患。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保持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1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
安全风险是指安全事故或意外出现的可能性以及产生严重后果的组合。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管理是指通过辨识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辨识、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生产风险也随之增加,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一旦失效,形成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势必会引发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建立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为基础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清单,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责任,实现风险和隐患的受控管理,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安全生产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员工安全风险意识薄弱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生产环境以及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这往往与企业员工安全风险意识淡薄、对事故预防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有关。比如,车间门口醒目位置明显设有“禁止明火”标语,在角落还能发现员工丢弃的烟头;吊车司机对行吊钢丝绳磨损严重、吊钩缺少防脱钩装置视而不见,对违规操作现象更是习以为常。企业不注重安全生产,员工风险意识淡薄,事故隐患整改不力,影响企业的安全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风险意识,从根源上杜绝人为事故的发生。
2.2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
通常大中型企业规模大、资金力量雄厚,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基本能达到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实现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的良好运行。但是,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设备人员少,安全投入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内部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风险防控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能力不足,企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不会辨识岗位安全风险或者风险辨识不全面,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形同虚设,事故隐患排查不出来或对隐患视而不见,查而不改,纠而复发,岗位责任制度难以有效落实。此外,员工遇到突发事件不会进行应急处置,自救逃生能力差。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概率。
2.3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
风险管控措施一旦失效,就会形成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就会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预防事故发生必须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然而,企业在实际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隐患排查不全面,更注重排查物的危险状态,比如,灭火器是否完好有效,粉尘涉爆场所是否使用防爆灯具等,却忽视人的不安全行为,比如,不正确佩戴安全帽,违章操作等。(2)不重视隐患治理。部分企业以生产经营困难、资金不足等为借口,不及时治理隐患,或者隐患治理敷衍了事,达不到治理要求。(3)过度依赖专家查隐患、政府监管执法。现阶段,“专家查隐患,执法促整改”的安全管理新模式,对于发现事故隐患,指导隐患整改,执法整改验收,形成隐患闭环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但是,有些企业过多依赖专家排查隐患,被动接受政府执法检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忽视了发动员工发现事故隐患的重要作用,导致岗位现有事故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治理。
3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对策
3.1合理应用技术手段,实现企业本质安全
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技术保障,要以技术作为重要基础手段,利用先进技术,检测出安全隐患和危险源,从而起到预防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控制能量设计。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本身就属于高危行业,安全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和能量大小有着密切联系,可以利用控制能量的方法来降低故障概率。比如,可以尽量用36V安全电压来代替220V交流电,降低事故后果。(2)危险最小化设计。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如果从业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或是工作态度主观随意,就很容易出现事故,如何将事故带来的危险性降到最低,也是安全生产风险防范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比如,采用平滑设计,尽量避免硬件设备中出现较为突出的棱角、尖端等,避免人员磕碰或者划伤。在软件设计方面,建立风险报警机制,以及各项设备运行的规范,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及时发出警报。(3)隔离、锁闭设计。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无法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就需要将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隔离开来,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可以将易燃易爆物品放入防爆箱中,降低爆炸产生的冲击力;闭锁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人员或动物进入危险区域。(4)冗余设计,在保证设备运行正常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功能或是部件,当某个设备发生运行故障时,其他设备可以及时关闭,可有效降低联锁事故的出现。
3.2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提升全员风险意识
企业要提升全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构建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就必须实现分层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一是要对企业高层管理层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才会加大安全资金投入,配备专业人员管理,为企业有序地实施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提供支持。二是加强员工安全风险知识教育培训。明确岗位存在何种风险,如何进行风险防控,遇到突发事故如何应对,通过事故案例警示、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能力。三是增设安全风险管理的模拟训练。组织员工参加安全体验课程,邀请专家分享风险应对经验,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实战演练,全面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能力。
3.3健全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岗位责任落实
企业组织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各部门岗位员工,或者聘请专家指导等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作业活动、生产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风险因素识别,通过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构建风险分级防控体系,并将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分解到岗位和个人,完善风险防控考核奖惩机制,强力推动企业落实全员岗位责任,引导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确保企业安全有序发展。
3.4做好隐患排查治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企业要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因为隐患是事故的前奏。要遏制事故,关键在于消灭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是企业。因此,企业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组织相关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内容、频次,将可能引发事故的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排查出来,建立隐患排查台账,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实施隐患闭环管理,坚决避免出现对事故隐患“视而不见”“查而不治”“纠而复发”等现象。政府监管部门也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企业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对于企业拒不整改或者隐患整改不彻底,依法依规实施行政处罚,通过行政执法手段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合理应用技术手段,努力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全员宣传教育培训,提高企业风险防控意识,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岗位安全责任落实到位,避免防控失效形成事故隐患,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隐患闭环跟踪管理,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元凯.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法律风险防范[J].农电管理,2021(03):69-70.
[2]宫程程.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研究[D].青岛大学,2020.
[3]徐晓丹.物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措施研究[J].山西农经,2019(11):121-122.
[4]杨佳伟.HG煤矿技术改造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3应急预案的编制
4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5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6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7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
8附件
附录A(资料性附录)应急预案编制格式和要求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云峰、蒋仲安、时训先、钟茂华、刘功智、郑双忠。
引言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和防范风险与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解决目前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要素不全、操作性不强、体系不完善、与相关应急预案不衔接等问题,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写质量,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制定本标准。
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生产经营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风险大小以及生产规模不同,应急预案体系构成不完全一样。生产经营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公司、企业(单位)到车间、岗位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互相衔接,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
应急处置方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立足自救。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程序、内容和要素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生产经营单位结合本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风险种类、生产规模等特点,可以对应急预案框架结构等要素进行调整。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应急预案emergencyresponseplan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2.2应急准备emergencypreparedness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2.3应急响应emergencyresponse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2.4应急救援emergencyrescue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2.5恢复recovery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3应急预案的编制
3.1编制准备
编制应急预案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a)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b)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c)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d)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e)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
f)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
3.2编制程序
3.2.1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
3.2.2资料收集
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
3.2.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3.2.4应急能力评估
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3.2.5应急预案编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3.2.6应急预案评审与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内部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
4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
4.1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4.2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4.3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5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5.1总则
5.1.1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5.1.2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5.1.3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以及事故的类型、级别。
5.1.4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5.1.5应急工作原则
说明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5.2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5.2.1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主要包括单位地址、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
5.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主要阐述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分析结果。
5.3组织机构及职责
5.3.1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5.3.2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5.4预防与预警
5.4.1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5.4.2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程序。
5.4.3信息报告与处置
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
a)信息报告与通知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b)信息上报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c)信息传递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5.5应急响应
5.5.1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5.5.2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5.5.3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a)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b)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c)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5.6信息
明确事故信息的部门,原则。事故信息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5.7后期处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
5.8保障措施
5.8.1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5.8.2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5.8.3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5.8.4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5.8.5其他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5.9培训与演练
5.9.1培训
明确对本单位人员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到社区和居民,要做好宣传教育和告知等工作。
5.9.2演练
明确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频次、范围、内容、组织、评估、总结等内容。
5.10奖惩
明确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奖励和处罚的条件和内容。
5.11附则
5.11.1术语和定义
对应急预案涉及的一些术语进行定义。
5.11.2应急预案备案
明确本应急预案的报备部门。
5.11.3维护和更新
明确应急预案维护和更新的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审,实现可持续改进。
5.11.4制定与解释
明确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5.11.5应急预案实施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的具体时间。
6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6.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在危险源评估的基础上,对其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可能发生的季节及事故严重程度进行确定。
6.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明确处置安全生产事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6.3组织机构及职责
6.3.1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6.3.2指挥机构及职责
根据事故类型,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以及各成员单位或人员的具体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主要负责人职责。
6.4预防与预警
6.4.1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6.4.2预警行动
明确具体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程序。
6.5信息报告程序
主要包括:
a)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b)确定现场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
c)确定24小时与相关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
d)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e)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6.6应急处置
6.6.1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6.6.2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6.6.3处置措施
针对本单位事故类别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危险性,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如:煤矿瓦斯爆炸、冒顶片帮、火灾、透水等事故应急处置措施,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6.7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处置所需的物质与装备数量、管理和维护、正确使用等。
7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
7.1事故特征
主要包括:
a)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b)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c)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d)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7.2应急组织与职责
主要包括:
a)基层单位应急自救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情况;
b)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应同单位或车间、班组人员工作职责紧密结合,明确相关岗位和人员的应急工作职责。
7.3应急处置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事故应急处置程序。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及现场情况,明确事故报警、各项应急措施启动、应急救护人员的引导、事故扩大及同企业应急预案的衔接的程序。
b)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坍塌、水患、机动车辆伤害等,从操作措施、工艺流程、现场处置、事故控制,人员救护、消防、现场恢复等方面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措施。
c)报警电话及上级管理部门、相关应急救援单位联络方式和联系人员,事故报告基本要求和内容。
7.4注意事项
主要包括:
a)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
b)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c)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
d)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e)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f)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g)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8附件
8.1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列出应急工作中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多种联系方式,并不断进行更新。
8.2重要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
列出应急预案涉及的重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存放地点和联系电话等。
8.3规范化格式文本
信息接报、处理、上报等规范化格式文本。
8.4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
主要包括:
a)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
b)重要防护目标一览表、分布图;
c)应急救援指挥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
d)疏散路线、重要地点等的标识;
e)相关平面布置图纸、救援力量的分布图纸等。
8.5相关应急预案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