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的出路

实体经济的出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实体经济的出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实体经济的出路

篇1

颁奖仪式于2015年8月31日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区(Calabria)卡坦扎罗省(Catanzaro)鲁杰罗市(Torre Di Ruggiero)隆重举行。在颁奖现场宣读的颁奖辞为:潘爱华教授是生物经济学说的首创者,犹如古希腊时代诸多哲学家,以他独特的前瞻性思维,开创性地把生命科学和经济学进行有机整合,创造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生物经济学理论,为人类发展提供全新的农业、食品、医疗和环境等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伯里克利国际奖自创建以来,受奖人员主要为杰出的科学家,其中包括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潘爱华教授是荣获伯里克利国际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10月17日《中国经济报告》记者有幸采访到潘爱华教授,并对生物经济学理论创新体系和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分享潘教授的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获伯利克利国际奖的理论

中国经济报告: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获伯利克利国际奖的生物经济学理论?

潘爱华:我在1995年的时候提出了生物经济(Bioeconomy)这个概念,2003年发表了有关生物经济理论的论文。生物经济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及方法研究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新的经济理论和新的经济模式。从狭义上来讲,生物经济学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观点及方法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规律的理论。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生物经济理论、生物经济模式、生物经济产业。生物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十个理论:生物经济学、新资本论、经济基因学、经济生物重组理论、股市医学模型、生命的信息载体学说、三元论、社会基因学、管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国家公司学说等。这个体系的第二个层面,生物经济模式是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价值的新经济模式,主要包括生物经济社区、生物经济孵化器、健康物联网等。生物经济产业是在生物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生物经济模式,将大金融、大市场、大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大产业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以生物产业为主导和核心,二是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物产业,三是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未名集团就是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生物经济模式,发展生物经济产业(图1)。

中国经济报告:生物经济体系第二个层面中的生物经济社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

潘爱华:我学过医学、生物化学和经济学三种学科,在我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密码,单位是社会的基因,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所以,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应该以社区为重点和中心;改革也必须以社区改革为一个基本单元,而不能以孤立的单位作为改革的基本单元,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从一个个的社会细胞,也就是社区组成。生物经济社区也可以通俗的称之为“基因部落”,它依托生物经济体系,享受现代文明成果,过着原始部落生活。“基因”就代表现代科技成果,包括互联网和身体健康等,原始部落生活指的是有乡愁的美丽乡村。具体到产业,生物经济社区分为三个版本,用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农村新型城镇化、农民和谐共生的称为“未名公社”;用于发展旅游产业的称为“旅游部落”,比如合肥半汤部落;用于发展养老产业的养老社区称为“颐养部落”。生物经济社区,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想模式和人类未来的理想社区,也有助于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

中国经济报告:生物经济产业和生物产业是类似的吗?

潘爱华:生物经济产业有别于生物产业,生物产业是大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大产业恰恰就是生物经济产业的核心内容。所以这里有一个自上而下的逻辑关系,生物经济产业包括大市场、大金融和大产业;而大产业下面又包含生物产业;生物产业又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等领域。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在生物医药和粮食领域的应用有何看法?

潘爱华:“互联网+”在我们的生物经济体系中,我把它放入大市场里面。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协同发展,通过“互联网+大市场”的应用,达到实现农业各种资源的高效配置。

生物经济时代的开拓者

中国经济报告:未名集团与世界上领先的生物工程企业相比,具有哪些核心优势?

潘爱华:未名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信念及创新引领发展的思路,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独特操作模式,有着独特的研发思路,走出了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我们在生物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生物经济模式创立了生物经济孵化器,这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重组模式。生物经济孵化器组的对象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和保姆式服务。它有三个特征:有生命、可分裂繁殖和利益均衡。而常规孵化器利用的是数理重组和化学重组的原理对资源进行重组,所以它是无生命、低效的和利益不均衡的。

以未名生物医药工程为例,就是根据生物经济孵化器的模式创造出的独特发展思路,利用中国和未名集团的独特优势,创建新药高效研发体系,把全世界新药研发具有产业化价值的成果为我所用,整合世界医药资源,建立“新药高速公路”,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我们对生物医药实施了一个叫“百千万工程”的战略规划。第一步就是通过实施生物医药的“百人计划”,引进百名一流生物医药人才。第二步就是通过构建生物经济孵化器,孵化千个生物医药项目。通过建立“生物金融超市”,集聚万亿资金。生物经济孵化器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重组模式,它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目的资源获得、资源重组、上市、融资和套现。

中国经济报告:聚焦到粮食安全上,你认为应该如何做才能在让百姓吃得放心的同时,又让农民利益最大化?

潘爱华:第一,我们要高举粮食安全的旗帜,但心里要有数,并不像“狼来了”的故事所讲的,我们一直说狼来了,狼就真的会出现。我们现在并没有狼,短期内也不有狼。不能被这种东西扰乱了我们的思维。

第二,建议成立粮食部。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来负责粮食安全,而不是分摊在各个部门碎片化式的管理。这样一是高效,再一个是可以把很多资源配置在产业上发展经济。其余的生物,和人相关的事务由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管理;人之外的生物,像农林牧副渔等,建议成立一个部,比如“大农业部”或“生物产业部”等,统一部署,统一管理,避免交叉管理。

第三,发展颠覆式农业。传统的农业,以保障粮食供应为主,是不可能赚钱的,附加值也低。但是我们确确实实是有办法在农业上赚钱。比如我们现在发展的生物经济产业解决农业问题,就是因为它能赚钱。举例来说,这一颗玉米,种下去以后,每一个成分都变成产品和商品。这里面可以分三个层次,这个玉米可以变成十到二十种产品,淀粉、氨基酸、乙醇等(图2)。以前我们只讲这个,但是现在多出来秸秆。用我们现在最先进技术去做,一吨秸秆可以纯盈利3000元钱,一亩地大概可产出一吨玉米和0.67吨秸秆,和玉米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不是种玉米,而是种秸秆。

中国经济报告:秸秆可以干什么呢?每年都有很多秸秆在地里被烧掉了,很难想象秸秆会和玉米有一样的价值。

潘爱华:不是一样,而是超过玉米三倍的价值。秸秆里面主要有三种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现在的加工都比较低效,所以成本很高。像木质素存在技术壁垒,很难实现。而依靠科技革命,这些都可以加工提取。此外,秸秆里面的液体部分,也可以利用。以利民33号玉米为例,它的液体含糖量大概是10%。将这10%变成糖又是价值。有的地方因为焚烧秸秆还会被罚款,这是很不划算的。所以,发展生物产业能够使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以生物量最大的黑龙江一省为例,仅一省就有一亿一千万亩玉米,按照计算它大概有5000万吨的秸秆,就可以生产2000万吨的琥珀酸。一吨琥珀酸16000元,仅这一项就可以让黑龙江增长多少GDP?不只是秸秆,还有水稻、小麦、很多枯枝烂叶。剩下的问题就是市场能不能消化?完全没问题,因为纤维素乙醇是多少都能消化了的。但是现在生产纤维素乙醇的技术水平,只要油价跌到80美元以下,就不能赚钱,必须停产。而我们的技术,只要油价不低于30美元,就不用停产。所以必须要依靠技术革命。

中国经济报告:农业高速公路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

篇2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26-01

网上有则新闻称美国一家餐厅因使用不卫生餐具导致两百名顾客住院,但中国的2名食客非但没出现不适还积极参加救援工作,美国记者不得不感慨“中国人东亚病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不知这则新闻真假几何,但看到如此报道确实感到尴尬和无奈。地沟油问题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一、立法之路

我国政府对食用油脂监管主要采取分段式管理,而我国执法主体间欠缺沟通存在执法空白,建立全程监控为主分段监控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显得格外重要。建立权责相统一的综合性、专业性、独立性食品安全法律机构受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尤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牵涉部门多,想打破原有制度建立新格局阻碍很大。

(一)完善市场准入机制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严格粮油市场准入机制,需要对食用油脂生产管理经营者实行资格认证和等级制度,以及信用登记制度,一经查出就应勒令整治,严重者应剥夺其市场资格。对于没有资格从业的厂商及人员应加大惩罚力度,对严重者应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立食用油脂可追溯系统、营养标签制度以及召回机制

全程监控为每桶潲水油贴上身份标签是许多国家规制潲水油的共同策略。宁夏多家大型农产品生产商开始提供可追溯系统,并在各大超市设立查阅系统。可追溯系统提升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商的信心,也提升了其竞争力,有效拉近生产与消费的距离。食品召回制度是食品安全有效保障手段,建立可追溯系统可在油脂出现问题时及时追回避免其危害市场,更能从源头上防治地沟油出现。

(三)完善的食品标准、监测体系

我国食用油脂监测手段不能有效检验地沟油,且标准远低于国际标准,需要完善食品标准和检验手段对其规制。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提升食用油标准可行性和科学性来推动标准制定的国际化进程。

(四)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有效食品预警信号,举办切实听证会,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帮助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规范、准确的信息公开使政府调控行为得到更多专家、民众的监督建议。

(五)建立完善的行业协会制度

完善行业协会相关立法,明确行业协会地位,赋予其合法性才能让行业协会监管有法可依。完善行业协会制度,将粮油自治协会与政府部门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避免行业协会的政府性;提升粮油行业协会的权威与自律,推行行业标准化建设,完善非法律惩处机制,对食用油脂不正当行为进行监管。

(六)完善刑法与食品安全责任相适应的衔接机制

我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与《刑法》对食品安全责任的规定有所出入,许多犯罪找不到相适应罪名,影响着新法具体实施。我国刑法应增加相应罪名,完善食品安全犯罪相关过失犯罪及不作为犯罪的规定,提高相关罪名法定刑,建立完善衔接机制。

二、执法之路

(一)建立权威的食用油脂监管机构、优化部门间合作关系

我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专业性、权威性与宏观协调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各行政主体都有独立法律人格,相互间无明确统筹机制,需要权威机构进行调控。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部门协调及相关政策制订,加强执法主体间协作与沟通,让信息更有效传递;除此外将部门间合作纳入绩效考核鼓励部门合作和沟通。

(二)提升监管主体的执法水平和管理意识

增加不定期抽查,规定执法人员数量,保障执法活动有效性,增加高科技检测仪器来应对“蓬勃发展”的地沟油现象。树立防为主救为辅的执法理念,根除过去损害结果发生才管理的旧套路。预防性的执法行为要依据正当的程序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否则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三、科技之路

(一)扩展地沟油回收利用出路

在欧美发达国家地沟油不仅用于生物燃料,更广泛运用在化学品提炼,有机化肥制造和房屋建筑中。地沟油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为其寻找更广泛经济的出路才能有效防止地沟油流入餐桌。国家应提倡相关技术发展,为其打造研究平台并协助推广。

(二)完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

采取水油隔离的垃圾处理方式不仅可延缓下水道系统老化、减轻环境污染,更从根源上去除地沟油的产生。如此的垃圾分类方式有助于对地沟油建立追溯性系统,减少监管成本。

四、全民参与之路

(一)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篇3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74-02

一、引 言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快速融合,科技产品已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尤其是最近几年,以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为承载体的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网络电视、数字杂志、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黑马的姿态迅速充斥着媒体界,对传统媒体带来几近颠覆的冲击,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此前以电视节目为主的传统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选择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和追捧。在这样严峻形势下,传统媒体——电视节目,如何才能更好地与新媒体同生共存,并在新一轮的角逐中争得更多话事权?基于此,探究传统电视节目在新媒体下的困境及出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人手一部智能机,不仅只是增添了无数个收视终端,也因此多了无数个“自媒体”平台。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已然发生了变化,电视的“垄断霸主”地位也随之改变,人们不再是被动地受制于传统电视台的排播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自主地选择,依靠“强制式”、“植入式”的传统电视媒体逐渐陷入了困境。

首先,收视时间减少。据统计,现在人们看电视的时间在不断地减少,而用于网络或其它新媒体的实践却在不断地增加[1]。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的规模达到了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其次,电视受众偏老。年轻一代已渐渐远离了电视,逐渐向网络及相关新媒体转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抱着手机、平板电脑而不愿打开电视收看节目,电视在很多年轻人家里成为了摆设。现如今,打开电视看“电视”的受众群体日趋老龄化。

第三,广告客户流失。传统电视媒体曾以非常强势的姿态占据着广告市场的绝对统领地位,广告创收也是电视媒体经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受众阵地的偏移,传统电视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也在不断从电视流向了互联网,流向各类新型的媒体平台。新媒体凭借其广告成本低、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正逐步蚕食着“电视大佬”的市场蛋糕。

三、新媒体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新媒体具备了以下各种新型优势:

首先,选择主动性强。观众喜欢看什么就能随时点播,而且可以从容地选择其中的章节段落,不再需要受制于电视节目排播。错过了的电视节目,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方式重头再来。

其次,互动十分便捷[1]。当下,以微博、微信为主,贴吧、论坛为辅的新媒体,使得观众不仅能看能说,还可以实时跟身边的朋友,甚至网络上的陌生群体共同分享心得,展开讨论,便捷的同时更大大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感。

第三,即时传播速度。这个也是新媒体最大的先天优势之一,不管发生了什么轻微或重大事件,一张图片、一则留言、一个微博、一条微信就能让周围甚至更大范围的受众群体迅速感知。

第四,惊人的存储量。大量的信息资讯,从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到隔壁邻家娶媳妇,不管人们想得到什么样的信息,都能轻而易举地从中获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备受推崇的新媒体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劣势。如: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足,“网络推手”层出不穷,网络谣言满天飞等等。

四、传统电视媒体的弊端

首先缺乏互动,观众通过电视收看节目,只能对着电视荧屏被动地接收着声音和画面,无法及时、有效地表达自我感受;与此同时,作为电视曾经的粉丝,传统的受众依然只能被动地守候着电视台的既有排播,一旦错过,别无他法;另外,受制于电视台较为漫长的制作周期,除个别重大事件的实时直播以外,更多的新闻事件必须要经过固有的制作加工周期,新闻成“旧闻”,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不过,在我们尽数新媒体各类好处的同时,也要认清电视媒体本身的平台优势。如:真实性、权威性以及公信力[2]。电视媒体作为,首要的便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各类新闻资讯的都经过严格的把关,这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较难跨越的门槛。

五、传统电视媒体如何与新媒体同生共存

(一)在传统电视媒体中实施新策略

首先,积极建设电视的网络资源平台,实现电视节目与网络节目的同步播放。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电视正在往这个方向迈进,但短时间内尚未根植人心,而且更令人遗憾的其中一些精品仍属收费项目,在观众中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其次,明确核心价值,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品牌节目,吸引网络受众。“内容为王”向来是传媒行业的立足点和核心竞争力[3]。纵观现有的各类网络节目,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品牌节目,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深圳卫视的《年代秀》、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不仅为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广告创收,也因为符合观众的口味而赚取了不少赞誉;

第三,不断拓展电视节目的盈利模式。如今,节目制作的主要经济来源多为广告创收,但随着“限广令”的颁发和实施,又给电视节目的传统创收及发展模式设立了新的门槛,如何在制作和播出上兼顾观众和广告商,是电视台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的问题;

第四,坚持与新媒体的合作,力争打造全媒体平台。在新媒体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单一的媒体形式不可能继续重演以往的“一家独大”,多媒体间的相互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打造全媒体平台可以使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经营模式、传播形态以及细分受众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事实上,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近年来已经屡见不鲜,如:和新浪、网易、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的深度合作。

(二)借助新媒体来提升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传统电视媒体可以借力新媒体来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关注度,并实现与观众的互动[4]。

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网络邮件等形式将电视节目广泛传播,吊足受众胃口,吸引受众关注;另外,电视节目制作者或主持人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留言等形式加强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从中直观了解受众的观感并听取相关的改进建议,助推节目的转型创新,在满足受众口味的同时,也能提升电视节目的影响力。

(三)强化自身优势,提高传播速度

相比新媒体的种种便捷,定时、定内容的收视方式正好就是电视的最大弱点之一。只有一种传播方式能让受众直观屏幕,在限定时间内达到关注最大化,那就是现场直播。

从突发新闻事件到娱乐节目常态性直播,电视媒体已经积累了不少直播经验,整体水平均已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电视媒体大可考虑尝试着从整体上进行节目的直播转型,占领首发媒体的强势领军地位,提高节目的时效性,让受众在事发第一时间收到第一手信息,巩固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六、结 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要求而出现的新型媒体形式。一方面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促使着传统电视媒体“被迫”创新转型——有挑战亦有机遇。未来,只有将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充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电视节目的综合影响力,才能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在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有着更好的发展和出路。

参考文献:

[1] 郑立荣.关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应对困境的几点思考[J].改革探索,2011(8).

篇4

初查是指人民检察院针对经审查可能存在职务犯罪的线索,为判明该线索是否具备刑诉法规定的立案条件而进行的必要的初步调查①。初查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立法上的不足,使得初查制度仅成为检察机关内部而且并不完善的工作程序,特别在一些关键环节上不具体,造成了操作程序混乱、违法执法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形象及反腐败工作健康、深入开展。笔者就实践中遇到的初查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同仁参考。

一、职务犯罪初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务犯罪的初查包括线索的受理、管理和必要的调查等环节,其操作程序体现在高检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诉讼规则”)规范性文件中,但该文件对初查程序的规定比较笼统,没有就初查活动深入的程度做出具体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线索受理环节的“一家之言”

诉讼规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有关机关或者部门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是否立案的案件线索……,由侦查部门自行审查。”从本条规定上看,如果有关机关或部门在是否立案问题上与自侦部门意见不一致时,由自侦部门决定是否立案。目前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对有关机关或者部门移送的线索,在审查环节上并没有具体明确的程序性规定,或者由部门负责人审查认定,或者由承办人员审查认定,既没有受理登记表,也没有审查登记表,更没有相应的监督程序。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具体负责审查该线索的工作人员由于与线索涉及的人员有利害或者利益关系,出于私心,对于明明构成犯罪并应由本院管辖的线索,却说不构成犯罪或者不属于检察机关主管或者管辖。

(二)侦查部门自行发现线索的管理呈无政府状态

诉讼规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还做出了“侦查部门查办案件发现的案件线索,由侦查部门自行审查”的规定,这个规定也缺少具体的管理程序。实践中,一些侦查部门的工作人员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往往把自行发现或在查办案件发现的案件线索据为己有,既不报告部门负责人,更不主动登记备案,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掌握了线索几年也不查处,自己什么时候喜欢查就什么时候去查。由于目前检察机关对查办案件发现的案件线索没有实质性的管理规定,这些案件线索实际上由发现的具体办案人员“保管”或者“管理”,办案人员发现后不向部门负责人报告,他自己想初查、侦查时再填写初查计划表,该线索才列入“管理”。如果他不想初查、侦查,也不告诉别的办案人员让他们去初查、侦查,那么,该线索就等于不存在,也就谈不上管理了。

(三)调查环节存在的问题

1、“初步调查”有“初步侦查”倾向

《刑事诉讼法》规定,传唤、拘传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必须在立案后才能使用。诉讼规则又规定,在举报线索的初查过程中,可以进行询问、查询、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不限制被查对象人身、财产权利的措施,不得对被查对象采取强制措施,不得查封、扣押、冻结被查对象的财产。可见,传唤、拘传应当属于立案后才能对犯罪嫌疑人适用的侦查措施。但是,目前检察机关侦查部门在初查阶段仍然存在着对有关涉案人员使用“传唤”和“拘传”措施,这种“初步侦查”的倾向检察机关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2、对重大犯罪线索的漠视

在初查阶段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明明发现重大犯罪证据,侦查人员却装作没有发现,不将该证据调取回来;明明发现或者找到重要证人,侦查人员却不主动找他制作证言笔录,并称查找不到该证人,或者在做笔录时作选择性记录,对证明犯罪的证言故意忽略不记。这种情况法学界称之为“视证(人)不见”现象,这种现象在检察机关是有个案发生的。究其行为动机,有各种各样:或者是侦查人员与被查对象有某种特殊利益关系而;或者侦查人员喜欢搞权钱交易,企图留下一手以便与被查对象做非法交易;或者侦查人员对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不满,不希望案件办成功而故意把线索隐蔽或将案件办“砸”等等。

3、对不立案情形监督措施的缺失

诉讼规则第一百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侦查部门对举报线索初查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的,或者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需要制作审查结论报告,提请批准不予立案。但实践中只对符合立案的才制作审查结论报告,提请批准立案侦查。对不够立案的却没有按照该条规定执行。目前检察机关的各种内部监督或者内部制约机制则缺少对不予立案的线索初查的关注,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对举报线索进行评估的做法也往往没有把已经初查过的线索作为评估对象。这样,对经初查不予立案的线索,办案人员如果有行为或者其他违纪违法行为就失去了必要的补救措施。

二、职务犯罪初查阶段的制度完善

加强初查阶段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初查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检察人员公正廉洁执法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要解决初查工作存在的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和初查工作管理机制,强化立案前的规范化管理

为了规范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和初查活动的管理,要结合案件线索管理和初查工作的特点,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篇5

当前,随着数字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传播模式的多元化,二是传播对象的分众化,三是媒体经营的碎片化,四是媒体融合的加速化。可以预见,随着媒体在技术、渠道、终端、内容等方面融合趋势的加快,传媒业必将进入一个各种传播技术汇聚交融、各种传播介质有机组合、各种媒体渠道相互兼有、各种媒体终端相互兼容、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综合运用的“全媒体”时代。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报业适应、融入“全媒体”时代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如同全球化一样,是主动参与、融入,甚至引领,还是被动应付、被裹挟、被席卷,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国家不仅是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和融入者,而且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就是一个明证。值得关注的是,在媒体行业,不仅报业在转型,广播、电视、出版等都在探索转型,同时网络等新媒体也在朝着“全媒体”方向整合。

我们注意到,数字化引领下的传媒业游戏规则的最大改变,就在于内容产业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内容本身,同时涵盖了呈现方式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渠道和终端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综合起来,就是传播力以及由此决定的影响力的竞争。这是一个包含了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及效果等的综合指标体系。尤其在与新媒体的对垒中,传统媒体当然要注重内容,但光靠比拼内容已远远不够,内容是否能够方便地被受众获取,传播方式是否符合数字化时代受众的习惯,正变得与内容本身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只有注重包括内容、品牌、渠道等在内的传播能力的综合提升,才能竞争制胜。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存在着报业危机的话,其实质正在于传播力随着新媒体对纸媒功能的替代效应而出现下降的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力、竞争力的式微,表现在市场上,就是受众和广告资源的不断流失与分化。概括讲,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挑战,集中表现为“三个三”:一是终端的形态表现主要是三“屏”,即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随着“三网融合”的加快,形成日益细密的终端覆盖。二是信息的形态表现是三“动”,即移动、运动、互动,信息接收终端是移动的,如手机上网、车载电视等;信息24小时全天候滚动;和受众随时发生交互效应。三是传播的形态表现为三“合”,即竞合、整合、融合,多种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磨合,在整合中不断融合。这“三屏”、“三动”、“三合”,正以无处不在的在线、互动、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屏幕”的信息消费革命。对于长期单向传播、单一介质传播的传统媒体而言,这种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对报业的“全媒体”转型而言,其基础、关键和重点,在于必须深入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知己知彼,更要为我所用

当其它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携自身优势不断侵入报业传统领地时,我们应当如何回应各类冲击和挑战呢?对新媒体的态度,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为我所用”。

把握内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发挥报业的传统优势。从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并不是说弱化或放弃对平面媒体的开发。相反,“全媒体”转型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发挥报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主业。长期以来,报业在内容、品牌、资源、人才等方面积累了较强优势,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报业也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从金融危机过后的两年多,中国报业的恢复性增长中足以明证。进入2008年以来,面对新闻纸大幅涨价、人力成本不断攀升、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以及新媒体冲击等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集中精力办好报纸,千方百计搞好经营,认认真真带好队伍”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报纸改版、扩大发行、成本核算、调整结构、整合资源、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并在考核、分配中大力强化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的导向与机制,舆论引导力、品牌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经营工作2009年、2010年连创新高,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良好势头,为实施“全媒体”转型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把握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体化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我们一直强调“内容为王”,但现代传媒业渠道、终端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掌握了渠道,就可以反过头来整合内容。成功的门户网站的发展,就是“用传统媒体的草养肥新媒体的羊”,报纸由于分散性,大量信息被廉价乃至无偿使用。现在的情况依然如此,报媒如果自身渠道不发达,在与强势的渠道运营商无论竞争还是合作中,都会受制于人,甚至沦为“渠道为王,内容为王后”的附属地位。只有以“全媒体”为构架,构建新的传播体系,才能在巩固原有读者群的同时,不断扩大新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群体,赢得未来。要在整合原有自发、邮发、零售等发行渠道,扩大发行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网络、手机、户外视屏、电子阅读器等新的传播渠道和终端,实现从单一平面媒体向立体化传媒集团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报刊、网站、手机报等作为“全媒体”下的不同介质,在很多方面应当且必须实现资源共享、整合利用。我们在“全媒体”建设中,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一体化布局,注重对报刊、网站、手机报等内容、受众、品牌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坚持量力而行、重点突破,不搞一哄而上的“大而全”、“小而全”,较好地实现了技术、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良好对接。一方面,集团层面调控、整合、配置资源的力量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各媒体从过去相对独立的单位变为相互关联的单元,在开发、共享、使用资源上更加灵活主动。如作为集团旗舰的《河北日报》,统筹河北新闻网的运行,提出了“报网一体化,新闻零距离”的新闻理念;集团旗下的《燕赵都市报》和燕赵都市网,实行一报一网、亦报亦网,报纸、网络、手机报三媒一体,对编辑部、商贸专刊等人力资源、新闻资源就地转化,所有的新闻资源、商贸资讯也都在网络上重新整合,产生新的价值,实现了“一纸风行燕赵,一网连通天下”的整合传播目标。

把握受众需求的变化,最优化设计“全媒体”流程结构。“全媒体”并非不同介质的简单堆砌,重要的是流程再造、结构升级、制度创新、资源整合。一是要搭建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建立以新闻价值判断为基础、新闻策划为中心、流程运转和节点控制为关键、全天候报道为特征的全信息流通工作结构,形成“一次采访、多次、连续追踪、全时覆盖”的新闻生产机制。目前,我们通过全媒体即时采编平台,《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几乎在所有的重大主题报道中实现了互动融合,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报道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动态化地展现报道内容,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近期,我们又与联通签约,合作构建全媒体移动采编平台,推动手机报与报网的互动和一体化运行。二是逐步改变原先层级化、条块式的组织结构,根据“全媒体”传播的需要对各媒体单元进行横向打通和纵向融合,便于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2010年,整合技术开发部和网站,建立公司化的新媒体事业中心,采用全新机制运作,一年内河北新闻网点击率有了大幅度跃升。三是全媒体时代“即时通信、同步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对记者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快速反应、即时创作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全媒体记者队伍。近年来,我们在软硬件上都加大了投入,为编辑记者配备了移动办公及数码设备,近期又在移动采编网络基础上,配备了苹果手机。四是进行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当前特别是要进行面向全媒体业务流程的管理机制重建,利于全媒体战略推进的利益分配和业绩考核机制创新,以及从传统事业体制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体制的薪酬激励机制的改革等。2010年,我们建立了报网一体化采编考核、管理平台,自主研发的内部考核动态实时管理软件、统一报料平台也已投入使用,为推进全媒体建设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办公自动化、客户访问统计分析系统、客户管理系统也都在建设之中。五是从更高的宏观产业发展的角度讲,媒体的融合要求冲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变由部门和系统分配资源为市场配置资源,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与引导。

把握媒介产业发展规律,多元化构建“全媒体”盈利模式。“全媒体”作为新的媒介环境下报业转型的一种模式,不仅要重视技术、产品及流程层面的变化,更应当注重这种模式中的报业发展内涵,以及能体现这种内涵的报业机制创新、盈利模式转变和核心能力提升等,否则极易走入为“全媒体”而“全”媒体的误区。特别是盈利模式的构建,是报业在全媒体转型中必须探索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以“全媒体”战略延伸原有盈利模式,拉长产品价值链,从一元化报纸经营向多元化内容产品经营和信息增值服务转变。报业属于信息服务业,它涵盖了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服务等领域,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而且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较高。同时,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以及在资源、平台、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也决定了其在产业上具有较强的的可塑性与延展性,应充分挖掘这方面的潜力。河北华糖传媒有限公司是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糖烟酒周刊》杂志为核心,通过吸收社会资本建立起来的股份制企业。近年来立足于打造“中国糖酒食品行业最大的商务和品牌传播平台”的目标,致力于实现“从经营媒体到经营资源”的战略转型,通过细分市场、细分行业、细分产品、细分区域的营销模式,已成为全国糖烟酒食品行业经营规模最大、品牌经营活动最多、行业认知度最高的媒体企业。今年又启动了精准招商服务项目,开创“按招商效果付费”的全新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服务,有效强化了对客户资源的掌控,同时进一步延长了《糖烟酒周刊》的价值链,提高了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

二是在实施“全媒体”转型中必须改变原有以广告为主的“低价厚报”盈利模式,寻求以新服务、新产品为导向的新盈利增长点。新媒体存在碎片化、多点化、分众化、易变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它的运作模式、盈利方式完全有别于传统媒体,并且每一种媒介产品都有各自特点,需要在同一平台上针对不同盈利模式分别发力,形成各具特色、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媒介经营性项目或产品。现在多家报业集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作,关键是勇于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切入点、赢利点和运营模式。

篇6

论文关键词:创新;高职;经济学基础;效果

培养“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得重点。《经济学基础》是高职经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法案中占有重要作用,但国内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模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改造,但还存在着若干问题:(1)高职与大学本科之间,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层次梯度不清晰,即各层次教学体系之间缺乏明确分工;(2)课时少,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少;(3)师资队伍科研工作薄弱,长期缺乏动态调整,不利于知识的更新;(4)很多学校单纯重视专业课,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陈旧;(5)教师国内外交流机会少,对世界前沿经济学教学发展水平和动态了解不够。为此经济学教学改革应体现我国的国情、充分论证当今时代的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三大发展趋势,经济学教学活动必须走出校院、跨越教材,面向社会实践、面向时代与未来;必须面对我国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大胆开拓、进行创新。

一、育人思路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动力

深入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育人思路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承担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学要围绕国家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全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努力培育高尚人文精神、严谨经济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他们在人格、文化、技能等多方面的完整性追求,使他们既会做事,又会做人。为此,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育人思路创新就必须首先认真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从“教”到“学”同时进行教学改革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首先要充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人才需求,要深入分析国家以及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找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育人思路创新应立足于经济学基础性人才与国际接轨、应用性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教育思路,推进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做到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方面,要密切关注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热点,实施柔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他们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二、课程体系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的难点

规划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开展分层教学,避免与专业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雷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中,要增加文献阅读、学术论文、专题报告等,激励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脱颖而出。制定措施使教学内容、方法、技术与经济实践的要求相适应,加大应用内容的比重,增强时代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育实效,应将原有“课堂理论学习”为主,改为实施“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展教学实践环节的研究和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形成比较规范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逐渐创造条件,实施规范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从中收到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创新、教材更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重点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及时吸收前沿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动向、新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使经济理论、方法、技术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要跟踪国际上最新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将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推荐给学生。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造,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加强现代内容,突出教学的时代感和应用性。一些经济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博弈论、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当被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们注意用现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重新审视、组织和讲授,并且在教学要求上针对高职生降低深度,大大缩短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周期。其次,为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建立不同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师就近轮换上课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研究新领域,从而可优化基础课教学。第三,教材编写、课程标准的修订应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与调整过程中,教材编写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和典型案例,反映了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了经济学的学科价值。第四,在教学管理中,尽管学校和各系对教师十分放手、使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各系每隔一段时期都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考核。

四、师资队伍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改的基础

要办好高职学院最基本的是要建设一支强大、实力雄厚且具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眼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梯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对话与合作,推动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化升级,稳步使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资水平与国际接轨。要鼓励聘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学者定期到学院做专题报告,并使之制度化,以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五、教育手段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条件

(一)积极开展CAI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研究和建设,改善经济学教学条件和环境。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外复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也可以进行课程预习,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化处理,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利用网上的仿真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资源,尽快建设电脑化、网络化以及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对于部分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上网查找和分析相关问题的方式来开拓经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安排上机时间课程,利用网上的环境和条件,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实行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强化课后练习与实践,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提高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多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缩短就业的社会适应周期,增强社会综合适应能力。设立了校内、校外动态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调查和分析。例如,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建造经济学实验室、校内超市、学生餐厅,校外教学基地可以与一些商场、城市周边村、乡等,为使校外实践基地保持稳定可以协商签订实践教学协议书。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教师的教学课件、教案,参考案例,方便学生的学习。

(四)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学,多方位、多触角、多层面地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生产和理论研究中的先进经验和学术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和拓展。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学习绩效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反馈。

六、加强教学方法创新是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改关键

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首先,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高职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其次,目前的经济学基础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线,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在理论介绍时大都以假设为条件,高职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四,该课程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寻找经济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

篇7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基础素质 训练

一、引言

当前,体育舞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些竞技性动作的加入,其套路难度在逐渐上升,对练习者的训练方法和基础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练习者接触体育舞蹈时间比较晚,很少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基础身体素质较差,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在基础素质训练中创新地引入核心力量训练法,为体育舞蹈发展注入新元素的同时,对于提升练习者力量、协调性、柔韧性和平衡素质等具有积极意义。

二、核心力量训练在提升体育舞蹈基础素质中的价值分析

当前,我国体育舞蹈训练手段和方法尽管种类比较多,但依然受制于传统思维影响,欠缺时代性和系统性,片面地追求训练者技术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身体基础素质的训练。对于体育舞蹈而言,练习者基础素质的优劣,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基础性因素,尤其是练习者力量、协调性、柔韧性和平衡素质等基础身体素质对体育舞蹈训练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近年来,欧美国家探索采用核心力量训练作为力量训练的重点方向,以提升练习者力量素质,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在欧美国家,核心力量训练也被称作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提升练习者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和力量具有显著效果。而核心稳定性在提升练习者力量素质、协调性等基础素质中又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运用核心力量训练优化体育舞蹈训练具有如下重要价值:练习者在接受核心力量训练后能够显著改善支配身体的能力,从而更加合理发力;有效改善练习者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核心力量能够支持练习者在技术动作的完成,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

三、核心力量训练在提升体育舞蹈基础素质中的实践路径探析

力量素质是重要的基础素质之一,直接影响了体育舞蹈动作技术的完成质量,同时对舞者的速度、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性等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体育舞蹈的核心力量训练应考虑到其容易损伤部位的发力特点,重点开展力量素质训练,从而带动其它身体素质的发展。

(一)重视稳定状态下力量素质训练

在体育舞蹈中,力量素质训练应重点进行静力力量训练和相对力量训练。静力力量训练,就是要求练习者在完成静态动作或者做动作过程中肢体不出现明显位移,即提高对身体的平衡控制力。静力力量训练可以采取直臂仰桥、俯桥、屈臂俯桥等动作,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同时控制好每次练习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相对力量训练是常用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通过提高训练强度、减少训练次数的方式严格控制练习者的肌肉体积增长。其主要原理为提高练习者自身体重所能形成的力量,即相对力量,肌肉体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增加,能够明显改善练习者的肌肉控制能力。如在摩登舞练中,加强相对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升练习者在完成身体反身或延伸等动作时的平衡素质。相对力量训练时,要控制好训练负荷,通常采用超过练习者最大力量80%以上而不低于60%的强度进行每组1~4次的练习。在增加训练强度后,也应该合理降低每组的训练次数,组间休息时间不宜超过3分钟。

(二)加强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动作练习

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动作练习需要借助一些器械完成,以制造不稳定的身体状态,如平衡板、瑞士球、海绵垫、悬吊绳等,这种训练方式能够直接提高练习者神经单元和深层肌肉参与度。此类练习非常有利于提高体育舞蹈练习者寻找身体平衡点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快速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适时调整身体重心提高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对于很多体育舞蹈训练者而言,如何提高运动状态下身体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是一大难题,通过借助于瑞士球等器械加强非稳定状态下的练习,训练肌肉协调性和神经单元,是训练协调性、平衡素质等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

(三)开展非稳定状态下克服自身阻力的练习

当练习者身体处于非稳定状态下,即使要求他们克服自身阻力,训练强度和难度也是很大的。如单腿撑球摆动动作,一条腿撑住球,一条腿则朝向外侧摆动,这个动作能够有效锻炼练习者的骨盆肌群,从而提高力量和稳定性。双脚撑球左右旋髋拉球动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练习者髋部肌肉群的稳定性,还能提高股后肌群的瞬时爆发力。仰卧双脚拉球挺髋动作,对于提高练习者保持运动姿态的能力非常有效。这样的练习对于提高练习者控制身体中段发力的能力效果显著,从而帮助练习者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技术动作,是一种提高基础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作为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新兴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的有效训练应从提高训练者的基础身体素质开始,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不断提高体育舞蹈运动发展水平。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在提高基础身体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应成为今后体育舞蹈优化训练方式的重点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8

一、体操教学“淡出”的原因

1.体操教学的危险性高

随着安全问题被放在学校教育活动的首位,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一客观事实,让许多体育教师不愿意上体操课,因为体操课不安全,一旦出了安全问题,家长的讨说法、索理赔、领导的批评会搞的体育教师焦头烂额。体操这项运动虽然没有身体的直接对抗,单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属于“高危类”。在领导一再强调安全的情况下,从淡化到拒绝教授体操课也就可以被理解了。

2.场地、器材配备率低

按照目前中小学场地器材配备要求,绝大部分中小学一般没有体操馆,甚至没有室内活动场所。有些学校规划了体操类设施但是不科学,如单双杠过高过低。同时,一般的单杠、双杠、跳箱、跳山羊等项目教学全在室外,室外的地面往往都是硬化的塑胶或者沙子场地。如果教师要上这类教学内容,就要提前花很大的精力重新布置场地,例如,搬运体操垫,辅助于单双杠以保证安全等,这样的费时费力,就会影响这些项目教学的积极性。

3.学生个体差异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学生比较娇气且不愿吃苦,身体素质差异大,这些是制约体操教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身体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看到冰冷的体操器械,他们提不起半点学习的兴趣。体质差的学生怕出丑,轮到自己的时候不敢练习,而体质好点的练习几次就会了,但他们不能及时增加难度,所以也就失去了练习的兴趣,这样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就增大了。

4.教师的体操专业技术水平缺乏

在青年体育教师队伍中擅长体操教学的教师的比例在下降,一些非年轻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也在不断的下降,已经影响到体操课堂教学的示范动作的有效性。同时,对于体操技术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忽视体操技术动作优化辅练习,在教学中,不能够充分的运用保护与帮助。这些都影响了体操教学内容的开展。

5.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对体操项目内容的忽略

体育中考的目的和功能不是选拔和甄别,而是为初中体育教学服务的,最终达到通过平时的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本市的体育中考项目只有男生:引体向上(选择率约2%);女生:仰卧起坐(选择率约5%)。选择这两项的男女生多为体育特长生。职能部门的这种考试项目设置就等于把体操这个大家庭推出中考体育项目的门外,也就等于给体育教师一个暗示,体操项目内容可教可不教。

二、体操教学“回归”的路径

1.教师要丢掉思想上“怕”的包袱,“靠山”要稳

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课前做足功课,丢掉“怕”的包袱,只要做到合理安排、保护得当,并遵循体育技能形成规律,危险是可以防范和避免的。笔者工作已有5年之久,至今我的体操教学内容课没有出过一次安全事故。若在教师规范的体操课堂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学校要首先配合教师积极救护伤者,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协商善后处理。

体育教学,安全第一无可厚非。但是体育运动的损伤,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议国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教师的责任边界,不能一旦出事就让学校和教师承担无限责任。

2.重视对中小学体操场地器材的建设和优化组合

教育主管部门要给学校配足体操项目教学的场地器材,且质量要好,确保教学的安全使用。同时场地器材要由专业人进行定期保养,以此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

体育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统筹地安排每个年级的体操教学内容,确保场地器材的合理使用,要发挥器材的多功能性,创新器材的优化组合功能。

3.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笔者所在的区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为突破口,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展开工作。在课时计划中安排课课练,全面落实体育大课间,校内活动与竞赛、体育艺术“2+1”等各项活动,体育教师加强活动组织和指导,确保学生每天科学锻炼一小时。体育教师上体操课前,要做足功课,用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用鼓励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4.加强体育教师体操功底的培训

据笔者了解,垫上体操教学内容有八成的体育教师可以胜任;跳马和跳箱体操的基本教学内容至多有两成的体育教师可以胜任;单双杠的体操基本教学内容至多有一成的体育教师可以胜任。同时由于基层体育教师男教师居多,像健美操、艺术体操等教学内容基本上开展得很少。笔者认为,从以下三点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建议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要加强基本体操教学,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学生会示范、会讲解、会保护、会帮助、会教法的能力。其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定期举办体操教学培训,以提高教师体操教学的示范讲解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教法运用能力、教学拓展能力、组织能力等体操及教学的专业素养。再次,学校要加强校本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通过“传、帮、带、促”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体操教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篇9

2005年开始,在国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政策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制定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实施意见,宣告了一些尚处于“灰色”地带的投资领域的正式开放。但是,能源的各个行业一直都是资金、技术高度密集,公共资源和财富高度集中,国家意图高度体现的敏感。因此,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面临更多的政策壁垒和技术难题。

一、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理论基础

能源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分类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其中,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等;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无论是常规能源还是新能源,都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自然垄断被错误地理解成行政垄断,进而导致部门垄断的投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有企业投资,但是国有企业产权的所有者缺位和非经济职能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治理制度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这种控制削弱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国有企业的结构复杂,导致企业人的机会主义以及不作为现象发生得更为频繁。而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民营企业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将所有者、董事会及高级经理人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制衡,能够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保证资本的增值。

从垄断行业的特征来看,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投资需求量大、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等特点,传统理论认为这样的产业需要由少数几家进行垄断经营才符合产业特征,但是垄断容易产生腐败,垄断企业会通过制定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来排挤竞争者,导致市场的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政策的滞后性,管制又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允许较多企业进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才能迫使垄断企业提高效率,但是众多企业竞争又会损失规模经济,进而陷入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两难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就必须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程度,要求二者都做出适当“让步”,以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能源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降低了产业的成本,促使价格不断下降,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能源产业民营化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麦金森等人对18个国家的61个公司民营化前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民营经济进入之后,行业销售、利润和投资以及就业都有相应增长。而从民营资本的出路的角度来看,民营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势必要不断拓宽其投资领域。截止至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冲动强烈,能源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具有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大等特征,符合民营资本的逐利性强的特征,符合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同时,放宽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能够有效规避资本向股市、楼市汇集,引发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

二、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现实问题

1、传统体制障碍

长期以来,民营资本无法实质性融入垄断行业,已成为严重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障碍。2005年,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度被媒体和民间称为“开启民营资本飞天元年”的这一指导意见却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且不说这36条本身的问题,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多地停留在“口号”形式上,暗地里对民营企业仍然心存“戒心”,甚至出台了自相矛盾的公共政策,比如《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强调在电力、通信、石油等领域内国有经济绝对控股。很明显,面对这两个相互“打架”的红头文件,民营企业要想在垄断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仍然困难重重。《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不仅作为单独的一项提出,而且首次提出了改革过程中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负责,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各级政府也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关规定,如河北立法叫停能源行业垄断福利,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能源等垄断行业。但是,由于我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尚且刚刚开始,我国的电价、油价一直是国家垄断,国有电力、能源企业长期得到政府的价格补偿,这种补偿机制极大地排斥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定只是一份笼统性的意见稿,缺乏明确的实施办法以及惩戒措施,导致民营资本在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2、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

虽然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获得强劲的发展。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决策随意化,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短缺,企业家素质不高,短视现象普遍,技术积累和开发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营企业参与能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急于收回投资、尽快获利的投机意识,在经营理念和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造成资源的破坏。以石油资源为例,这些年来,民营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石油产业的经营,但更多集中于中下游产业,即流通领域的批发、零售企业争取成品油油源,较少进入开采领域,这其中当然有民营资本规避投资风险的原因,同时更多是因为民营企业存在短视问题,即为获取短期利益,采取破坏性、掠夺性开采手段,严重损耗国家的石油资源储量,忽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限度利用,给本来有限的石油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和浪费,同时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忽视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能源,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新能源能够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但是新能源生产背后引发新环境污染,比如生产太阳能板的多晶硅污染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势必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

3、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民营资本壮大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投融资矛盾尤其突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能源行业,意味着中小民营企业也能进入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对于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及规模经济,全面开放是不可能的。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最广泛的领域还是新能源行业。但是,银行不原意贷款给规模不大、前景不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不高,不了解技术成熟度等关键性问题,对投资新能源也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因此,融资难也是限制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发展路径

1、破除行政垄断,为民营资本的全面进入扫除体制障碍

能源行业一直存在着“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完全竞争还很远,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破除行政垄断,但是这个过程中就会触犯相当一部分的既得利益,因此改革阻力很大。按照美国经验,对于能源行业的管制应该去行政化,因为行政化会由于信息垄断和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寻租行为和行败。其次,加强竞争的培育,竞争的培育要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相结合,如果不制定更为详细的实施细则,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只能流于形式。山东省在《关于促进和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每年确定的省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要不少于40%;市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不少于50%。类似这样的规定是对民营资本的极大扶持,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尽量做到具体化。其次,长期以来的政府直接定价或监管,导致成品油、天然气和电力之间的价格差别并不是由从生产到消费的成本和能源品质本身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政府与不同能源行业和不同用能终端之间的博弈,各种能源之间存在比价不合理问题。因此,推动能源定价的市场化改革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核心,政府应转变角色,不能直接定价,只能进行价格监管。

2、民企与政府双管齐下,解决资源破坏与污染问题

民营企业在参与能源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应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不仅重视生产效率与效益,又要重视发展环境的保护,做到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已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进行审批的《能源法》规定在能源领域建立准入制度,因此,对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应设定明确的门槛,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等进行严格限制,严格审查。对于一些污染性严重的项目,应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必须对污染物进行预先无害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放。对于企业新上马项目环评先行,必须在立项前向当地环保局提供生产工艺,做评估报告。无论是什么企业,只要生产就必须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决不能因为是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就忽视对环境的投入,任何企业都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行事。

3、发展多元化的融资形式,破解融资瓶颈

能源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其进入壁垒高,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开发的前期投入和高额成本,而新能源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强化了银行的“惜贷”。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新能源,作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的领域,在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方面,应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除了争取银行贷款外,还应通过私募或风投基金、政府投资、协会支持等来获取资金支持。银行、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民营能源企业的投资主要考察技术含量、企业规模、市场需求和上市前景,说明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关键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企业应加强与投资机构的沟通,通过翔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获取银行的信赖。吸引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尚德模式”的成功揭示了政府投资成为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破解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政府风险投资模式的制度化进程。行业协会在解决融资难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创造新的融资渠道,比如建立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资金。

目前,我国民营资本在能源行业创富,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和石油行业,而长远来看,新能源行业的创富机会更大。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资本全面参与能源行业不仅是个趋势,也将成为事实。可以想象,只要政府不断破除行政垄断,加强监管以及对民营资本的一贯性支持,民营企业凭借着机制等优势,将在能源行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马祥民. 对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开采领域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8(4)

篇10

[作者简介] 廖灿均,广西梧州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研究方向:堤防建设及运行管理,广西 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5)01-0025-0002

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城市环境优美,区域优势明显,享有“百年商埠”之美誉。梧州市区地处珠江流域西江、浔江和桂江交汇处。据统计,梧州水文站集雨面积为327006km2,广西壮族自治区85%以上的水量流经梧州,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4.245亿m3 。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梧州市城区水患严重,洪水多发,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防洪城市之一,自此,梧州市决心建设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到2005年,城区主要堤防河东、河西防洪堤工程相续建成,经过近十年的运行,大大减少人民因洪灾造成的损失,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防洪工程岸坡一直处于简单的工程处理措施状态,河道防洪堤岸坡景观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基本处于天然状态。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水生态环境越发关注,提出了亲水、戏水、乐水的人水和谐新要求。本文通过归纳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多种方案,对防洪堤岸坡水景观提升的设计处理措施进行整理分析,探讨梧州市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可为下一步设计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其他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一、梧州市城市防洪工程景观及岸坡现状

梧州市城市防洪堤全长12.33km,分为河东防洪堤和河西防洪堤工程,防洪堤岸坡平均宽度达50m,大部分处于天然状态,目前,梧州市城市防洪工程景观主要分成四个景观区域:河东防洪堤西江段鸳江丽港特色商业步行街、河东防洪堤桂江段梧州历史文化长廊、河西防洪堤富民堤段堤顶休闲观景带、河西防洪堤西江段西堤公园健身绿道。

河西防洪堤全长8.73km,分为浔江左岸龙新小学至白鹤观段,长6.88km,桂江右岸富民段1.85km。河西防洪堤工程于2003年全部建成至今,发挥了极大的防洪效益。目前,防洪堤内侧经过绿化美化,已成为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供人们休闲健身的西堤公园,但河西防洪堤岸坡由于技术以及资金等原因一直得不到有效维护和美化亮化,存在不同程度岸坡石龙压脚,部分没有硬化的岸坡,表面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一些护岸还遗留一些旧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不利于河道行洪和岸坡稳定。

河东防洪堤全长3.6km,分为桂江段和河西段,其中桂江段长1.7km,西江段长1.9km。河东防洪堤2003年5月主体全部建成后,2005年通过竣工验收,对促进梧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2005年特大洪水和2008年大洪水的侵袭,堤防护岸现已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原抛填的塑料石笼护坡大多被洪水冲毁,部分露天的石笼已老化断裂,岸坡土体,给岸坡安全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岸坡景观与河东鸳江丽港特色商业氛围不相协调。

二、岸坡处理与景观提升设计思路

(一)水文特征

根据广西梧州水文站水位资料统计,2005年至2014年西江梧州站常年在5m高程(含5m)以下水位占48.88%,5~10m高程(含10m)水位占33.72%,10~15m(含15m)高程水位占12.18%, 15m高程以上水位占5.22%。由此可见,不同高程段的岸坡受淹概率明显不同,岸坡处理及景观设计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采用不同工程措施并增设相应的景观设计,既保证岸坡防洪安全,又能满足人们对亲水、乐水的观景要求。

(二)岸坡处理及河道景观结合思路

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首先要体现城市河道功能,包括河道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河流是天然的生态廊道,河流与河滩、河岸植被一起,控制水和矿物质体的流动,同时河流又须满足人的需求,岸坡处理及河道景观相结合正是体现城市河流功能的重要措施。

1.岸坡处理工程方案布置

梧州市河东、河西防洪堤工程均为沿江平顺布置,岸坡在防洪堤迎水面一侧,参考已成防洪堤背水面城市园林绿化的成功实践,如河西堤的西堤公园,河东堤历史文化长廊,防洪堤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应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功能。迎水面的岸坡与河道水面相连,是陆域与水域结合的纽带,同时也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气候、环境、水文地质等条件随河道水位变化而复杂多变,在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方案构想时,既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道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水利行业规程规范标准进行谋划,又要满足城市规划特别是建设部有关建筑标准规范。

2.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方案

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方案根据不同水位采用多梯级护岸稳定处理措施和生态措施提升岸坡景观,同时达到岸坡处理与景观提升的目的。

(1)5m高程以下岸坡压脚处理。堤防迎水面河道流量较大,常年低水位下岸坡受水流冲刷严重,岸坡处理应考虑不同形状的大块石或石龙压脚,减少水流冲刷和岸坡崩塌,保持河势相对稳定,结合现有岸坡压脚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下河码头,方便人们下河游泳戏水,达到亲水乐水之目的。

(2)5―10m高程段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方案。该高程岸坡河道水文变动频繁,岸坡处理应合理考虑混凝土硬化面积,减少岸坡因水位变动造成的坍塌、滑动等破坏现象,同时也要考虑有利于运行维护管理,比如洪水退后方便冲洗等。可采用梯级护岸与斜坡式护岸相结合的形式,梯级护岸有生态混凝土挡墙与亲水平台以阶梯形式布置,根据岸坡断面情况,设置1~4级挡墙和亲水平台,挡墙宽度1~0.8米为宜,挡墙高度严格按照规范设计施工。斜坡式护岸按1∶2.5以下进行修坡后铺设生态混凝土,种植草皮或矮小耐水浸泡的树木,坡脚处设置不高于1.5m挡墙,保证护坡稳定。

(3)10~15m高段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方案。该高程为防洪堤岸坡景观主要拓展区域,岸坡上部链接防洪堤堤脚,在本区域应主要考虑设计人行便道及休闲平台,人行便道采用适当高低起伏设计,路面铺设彩色混凝土或者卵石,设计路缘石和栏杆,栏杆结构形式主要从景观提升考虑,分段采用不同的结构,尽量与防洪堤以及河道相辉映,独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带;在防洪堤交通闸口上下游附近,考虑建设休闲平台,并辅以运动设施,方便人们休闲健身。

3.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结合设计思路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主要是突破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粗大、厚重的特点,特别是混凝土堤迎水面壁的景观设计,应考虑将梧州市2100多年的人文和治水历史进行浓缩,取其精华,采用雕塑、名人柱、碑记、大型石刻在岸坡进行布置,同时配以绿化、灯光、休闲、健身等设施,使岸坡景观与岸坡处理工程同步进行,为人们提供一个集防洪、休闲、运动、娱乐于一体的城市防洪工程岸坡亲水观景场所。

(2)加强与城市功能的结合。城市防洪工程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堤及岸坡作为城市的重要建筑,防洪堤岸坡处理应与城市功能相协调,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旅游、环境等规划,设计适合城市功能的景观内容,使岸坡景观成为集防洪、旅游、环境、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3)充分考虑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的设计实施,一般为水利部门负责建设,在岸坡处理方面,水利行业主管部门经验丰富,保障岸坡安全稳定的要求容易达到,但在景观设施的管理方面,就需要多部门配合,比如市政、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历史文化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建议在方案设计时成立临时协调工作组,综合参考各部门的意见,设计合理方案。

三、结 语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绩。梧州市作为全国重点的防洪城市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出新要求。本文通过以上综合分析,简述梧州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的设计思路,对城市防洪工程岸坡整治与景观提升工程有效结合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一些探讨,可对其他类似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思路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90后”群体特征分析

1.1 思想特点

“90后”成长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新鲜事物,眼界开阔,思想开放,崇尚个性与自由,且执行力超强。同时,由于每天都接受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显得有些早熟,面对问题他们很有自己的见地。虽然还只是孩子,可他们却有着成人般的思维,懂得权衡利弊,谙熟成人世界的社会交易规则,但有时这种超龄的成熟又表现出幼稚和肤浅的一面。过分的自信和自我中心,也使得他们很难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别人的意见,尽管很多时候这种来自旁人的意见是正确合理的。最后,他们大多接受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关注国家与社会,但相对“80后”,他们在理想信念方面是更加迷茫的一代。

1.2 行为特点

在行为方面,“90后”也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往生代”的鲜明特征:首先,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就是网络生活时刻相伴。“90后”的童年时代正是互联网在中国流行并普及的时候,他们相伴成长。 比起“70后”和“80后”,“90后”算是地道的网络“原住民”,是中国最早完整接受信息教育的一代。他们过分依赖网络,不喜欢思考,遇到问题会习惯性地问“百度”。其次,学习、生活上缺乏计划性,自控能力较差。相当部分学生甚至在上课时会无意识地玩起手机,对网络的迷恋也使得他们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作息混乱,生活缺乏计划性。最后,在人际交往行为上,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善于同不同的人打交道,并很少表现出羞怯与不自信;但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相比,他们更喜欢在网络世界里表达心情和观点,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这代人的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差。

1.3 认知特点

“90后”成长的环境也影响着这一代人的认知特征。首先,比起理性的文字来,“90后”更喜欢直观的图片、动画、影像或声音的刺激。尤其是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90后”多是漫画迷,习惯了图像搭配少量文字的图像思维,不喜欢大量深层的文字阅读。同时,在信息获取方式上表现出跳跃化、碎片化等“浅阅读”文化现象。阅读时不需要思考,通过跳跃化、碎片化的阅读方法,来满足自己更有效率地获取信息的需求。最后,“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丰富,思想也相对更成熟和独立,他们更希望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而不是被动接受单向的灌输。

1.4 价值取向

在价值取向方面,90后大都关注社会主流思想,但也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下,“90后”很早就知道了他们身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因而很早就有了独立、竞争、效率和创新的意识;但同时,自我中心、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也随之泛滥。其次,“90后”在选择专业、择业就业等方面也明显比“80后”更理性务实。他们好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确立目标是也不会好高骛远。

2 回归生活: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2006年9月,05方案在我国高校开始全面实施。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在谈到新课改方案时,提出要努力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①思修课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居于基础地位,是一门最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根据这门课程的特征和 “90后”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和认知特征,思修课要想真正成为一门深受大学生喜爱,影响大学生终身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

(1)基础课要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基础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张皮”现象,这不是因为学生不需要书本理论,事实上成长于全球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90后”在思想层面比“往生代”显得更加迷茫和困惑,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们非常渴求理论指导,只是“90后”的思想特征和认知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思政课传统的单向灌输方法会有着天生的逆反心理。“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接受,取决于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从现实生活体验中感受到它言之有理。”②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处于18~25岁这样一个年龄阶段,会遇到这个年龄段必须面对的一系列人生课题,比如人生目标定位、人际交往、恋爱婚姻、择业就业、心理保健等等,这些人生课题需要大学生们在生活用心去体察、思索、实践、选择。因此,思修课要紧扣学生生活现状,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才能赢得学生对课程的信任,从这个角度来讲基础课需要“回归生活”。

(2)基础课要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就必须“回归生活”。思修课是一门德育课,其目标定位分多个层面,不同层面的具体目标最后都要统一于一个终极目的——促进学生的人生的发展与完善。而学生的人生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两种基本能力,即生活的能力和生命的能力。“所谓生活的能力就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能够顺利地就业、立足、成家,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平的能力。”③“所谓生命的能力,即在师生融洽的生命交流中给学生建构一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让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明白人生中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等等。”④沙哈尔博士在哈佛开设的《幸福课》最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他也因为这门课程被学生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笔者认为思修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课》,思修课教师也做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帮助学生找到开启幸福人生大门的钥匙。在“90后”的大学生中,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神空虚、内心迷茫、情感冷漠、生活颓废、道德滑坡等现象,思修课要多向他们传导正能量,帮助他们走出精神困顿,引导他们学会去感受幸福、追求幸福,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现实感受。思修课要想真正地打动学生,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这种“现实感受”,走进学生生命,切实关注学生生活世界。脱离了“生活世界”,思修课就丧失了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最后,“回归生活”也是思修课提高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修课是一门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失去了对生命的教育、对生活的关注,人如何成为人?成长于新时代的90后身上有着很多为人称道的优秀特质,但“百无禁忌”、“我字当头”的作风也尤为明显,随之出现不少道德失范行为。德育工作者很快就会发现,在同这些有着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沟通时,社会道德准则他们都知道,书本的大道理他们都很懂,可就是在实际生活中知与行严重脱节,这就说明我们通过道德说教传递给学生的道德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素质。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在生活中的道德情景下自主地做道德选择,无论选择的对与错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学生道德观念重构的过程,也是德育理论知识内化的必经途径。从这个角度讲,思修课回归于生活势在必行。

3 思修课回归生活的路径分析

(1)思修课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关注学生生活、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中心展开。梁漱溟先生曾说:“教育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⑤思修课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幸福课》,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当下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必须面向他们生活的未来,引导大学生去建构属于自己的一种可能性的完满生活。这是时代赋予这门课程的特殊使命,也是思修课改革的基本思路。因此,“回归生活世界”的思修课教学包括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这要求思修课教师在课堂外要与学生多做情感交流,切实关心学生们到底在想什么,关注什么;多与辅导员做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同时,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某些思想行为特征往往是同时代的某种社会思潮在学生群体中的缩影,比如近些年在恋爱观方面风靡大学校园“高富帅”、“白富美”情结就是社会扭曲的婚恋观在大学校园里的折射,因此思修课教师还要多做社会思潮研究,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深入剖析,在课堂上积极引导,有的放矢。二是要引导学生建构更合宜的可能生活。思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同时也是一种高于生活的理论指导,思修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的现实,积极引导大学生去理解和感悟一种更合宜、更完满的生活状态,并把这种可能的完满生活转换为大学生的需要和目标,引导大学生摆脱“迷茫”,找准自身的人生定位。

(2)面向生活现实,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思修课教材的理论体系相对稳定,但我们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生着新的变化,思修课要上得有生命力,就必须实现书本理论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因此,思修课要贴近学生和社会现实,不断扩充新的内容。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新旧价值观念在很多方面的冲突异常激烈,年长者和“90后”之间在很多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也有着很多的互不理解,这让“90后”在很多时候陷入了道德的困惑,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回答学生所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对于历史问题,以现代语境进行阐述,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3)紧跟时代潮流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首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对思想独立和追求个性的“90后”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思修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笔者研究发现,当前的思修课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专题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其次,用好多媒体,使教学内容表达得更出彩。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传播的主渠道功能,那么如何来有效地实现这种传播呢?着当前技术背景下,多媒体技术无疑是有效的传播利器,并被广泛地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收集一些音频、视频、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资料进行整合,让教学内容以多元的,立体的,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盛宴的过程中,欣然接受课程内容。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如何突出教学内容体系的层次性,避免教学内容的平面化;如何让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如何避免多媒体课件单媒体化,这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能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因此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德育教育都十分受重视,这些年随着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也被纳入课程体系。一般来讲国内的学生德育实践可以分为大实践和小实践,大实践一般是由学校团委开发设计,在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配合下来进行的,活动范围不局限于课堂,更多是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完成,如暑期社会调查、“三下乡”等形式,而小实践则一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进行,如主题演讲、辩论赛、观看电影、课堂团体辅导等形式,我们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一般是指“小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是由学生来“做”,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省察甚至创造,这样学生的思修课中的主体性才能彰显,理论知识才可能被内化为素质。

注释

① 吕诺.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N].光明日报,2006-09-15.

篇12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5―0071―05

一、引 言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以下简称“SP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以下简称“MOOC”)的改良形式,是小而精的MOOC模式[1]。SPOC模式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rmando Fox教授提出。SPOC教学模式的流程一般是: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如视频学习材料等)放在网络上让学生在课前学习;然后,教师根据测评情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更改教学设计;最后,教师在实体课堂中回答学生的问题,巩固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设计中的任务。SPOC的特点主要包括:人数少、在校注册(收费)、除了在线视频和习题等,还可以有其他辅助的线上或线下课堂答疑。目前,世界上很多知名大学都在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实验,一些MOOC平台也在积极推进对SPOC的支持。例如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均有SPOC应用的成功案例[2-4]。

SPOC摒弃了MOOC的大规模属性,将服务对象界定在具有一定基础的小规模受众中,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和灵活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这为提升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本文以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为理论框架,以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为实例,分析基于SPOC模式提升高校基础课程有效性的可取路径。

二、当前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高校文科专业本科生,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典型应用为主要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操作和方法,使之具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问题能力的公共通识教育课程,是提高文科本科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计算思维、提高专业创新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有长期影响。不少教师曾经撰文分析自己所在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自己的应对策略。这些问题及对策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初始水平差异大,需要开展分层教学

由于生源地的经济条件、师资力量差异较大,文科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别。他们中既有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也有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的学生,还有已具有一定操作基础的学生,甚至有的学生已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5]。王菲、王行恒等人的调查显示,76.38%以上的学生接触过Office的基本内容,6.21%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40.34%的学生接触过Internet[6]。针对学生存在的入学水平差异,应对策略一般是新生入学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一个能力水平测试,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按照不同层次分班教学[7]。

(二)不同学科学生需求多样,需要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

文科生是日后将成为外交官、法官、公务员、教师等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文科专业学生,对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应用为主要目的,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并在各种应用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8]。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贴近专业、更好地服务各个专业。也就是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例如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增加小语种语言的输入法介绍,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强调Excel表格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对管理系的学生要增加数据库知识的讲解以及要让他们会使用 Access对业务系统进行信息管理,艺术类专业则更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国贸专业则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初步知识[9]。

(三)教学内容陈旧,需要持续更新学习内容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产品和技术日新月异,软硬件不断升级,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就显得相对滞后,教材陈旧过时,有些目前已很少使用的知识占据着教材大量的篇幅和教学课时,学生得不到自己需要的计算机知识,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掌握更多新的知识和技术,教学内容不要只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能融入新的信息[10]。上课过程中随时更新教学资料:教材的内容是死的,总是滞后于实际教学;而教学是活的,可以根据发展随时变化。为此,任课教师要准备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料,集体备课,相互交流,要将教材上没有的资源及时到网络上,方便学生随时查 阅[11]。

(四)大班授课缺乏针对性,需要优化教学方式

大班授课是文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这种大班授课模式使得每个教师每学期要面对几百个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包括优化教室环境、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将上课地点由多媒体教室改为集交互功能和监控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机房,实现边讲边练;同学间相互讨论,互帮互学[12]。混合式学习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目的在于整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13]。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答疑,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和教师进行沟通。

面对当前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笔者尝试将SPOC应用到高校文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力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利用课程视频和其他在线教学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实行翻转课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作课程视频和学习情况调查,上传到网上;学生预先通过线上学习并接受学习情况调查;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调查结果重新设计线下课堂教学,重点聚焦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线下教学通过SPOC模式提供的师生互动、在线练习和评测等方式实现探究式、任务式或合作式学习。

三、SPOC教学有效性分析

(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积极性,改变教学行为

卡特尔(Cattel)等人认为教师的人格特质对教学有效性有较大影响[14],赖安(Ryan)用热情和冷漠、有组织和散漫、想象力和单调来描述教师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三类主要变量[15]。SPOC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从重复的课程讲授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掌控者。特别是对责任心强、对教学改革富有热情的教师,SPOC能够让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任务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制作或者编辑课程视频内容,有效组织线下教学,充分展现教学技巧。根据波菲(Brophy)和古德(Good)评价教学有效性的维度[16],在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SPOC模式,教师可以获得更充分的学生学习信息,改善以往教学行为。

教学实践也同样表明,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合理安排,恰当改变课堂管理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随堂测试、布置作业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针对性的辅助支持。

(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SPOC模式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课程满意度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对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上下两个学期来自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以及Internet应用三门课程的527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选修SPOC课程(225人)的学生相较于选修一般课程(302人)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更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视频资源改变过去教师大头像视频,以教师摄像头拍摄录像讲解和PPT结合,更加有亲和力,满意度提升也最多,提升了12%。二是主题讨论包括围绕视频资源的主题讨论和围绕专题任务的主题讨论,与学习结合更加紧密,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三是练习测试,重在帮助学生回顾视频资源的教学内容,而不是考倒、难倒学生,满意度也有提升。四是专题任务,分为小组的和个人的,小组的是原来一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没有的,如合作完成一个小的编程任务、合作开发一个小网站等,满意度也比较高。

(三)扩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在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的“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先将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录像,然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评议教学情况,有助于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教学有效性有很大的作用。SPOC模式用于高校基础课程,借助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用内容丰富的视频资料补充传统教材,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在前述调查中,笔者对学习资源的认可度做了进一步调研。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媒体形式上,过去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媒体形式比较多样,有视频、动画、文字、PPT等,而SPOC是以视频资源为主,视频资源包含了PPT、教师授课、电脑截屏等多种形式,因此在形式多样性上SPOC并没有太多提升。但在SPOC中的视频资源更强调教师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调视频的简洁、清晰,更具亲和力,认可度更高。此外,文字资源、动画资源与视频资源整合,尤其是资源的集成和序列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引导。

四、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计算机

基础课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分析

基于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利用SPOC模式提升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一)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13

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温州人率先走向市场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温州模式。但是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民营经济都已蓬勃发展,温州原有优势不复存在,发展的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体现,经济发展增速逐年下滑。2011年下半年温州爆发的民间借贷危机、“跑路”事件,直接促成了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温州金融改革的十二项任务主要围绕民间金融的合法化,以及如何做大做强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金融机构展开。它开启了温州发展的新模式,将给温州推进改革创新、再创经济发展辉煌带来重大机遇。

回头看看:有不少教训值得反思。

温州金融问题的突出表现——“民间资本多而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而融资难”也是中国金融问题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众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实体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宏观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欧美经济环境恶化,以及人工、原材料的涨价、招工难问题的出现,中小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低于10%,有的只有3%—5%。原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在实体经济盈利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温州民间资本开始炒作房地产,进而陷入“炒”的模式,炒煤、炒矿、炒黄金、炒农产品……炒所有一切能炒的东西,直到最近的炒钱,以获取高额收益。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家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收紧等,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暂停或减少对相关中小企业的支持,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促使中小企业转向非正规的、缺乏制度与法律保障的民间借贷市场,借款年化利率高达50%-100%,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最终致使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部分温州企业主“出走”,触发了较大的金融风险,从而危及金融稳定。

回头看温州民间借贷风波,有不少教训值得反思。过去几年在高额的预期利润下,不少做实体经济的温州企业主,经不起诱惑,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心态。他们把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转而流向房地产、资源、投机性的 金融活动等高杠杆、高风险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从而阻碍温州经济发展。在银根紧缩、股市楼市不景气的情况下,资本没有去处,人们开始炒钱,钱变成一种商品。他们的精神层面,亟待提高;诚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等价值观,需要重建。不过,联系温州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历来敢想敢干、先破后立的先行者勇气,温州有信心在金融政策中做出一番大作为,为未来全国范围内的金融体制改革闯出新路。

说说现在:金融改革要“三管齐下”。

对温州金融改革可以理解为:挖池子、建管道和强监管,三者并举。所谓“挖池子”,就是构建区域资本体系,让民间资金集聚到池子里来,据估计,温州民间资本有8000亿元,因为温州不缺“水”,要有蓄水池。所谓“建管道”,就是铺设立体化的投融资渠道,搭建多元化的金融平台。破除“玻璃门”“弹簧门”,细化相关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为民资谋出路,赋予民企更多的金融领域投资机会,放宽金融市场准入,为小微企业搭建融资渠道,开办金融超市,提供多种选择,为民间资金向实体经济引流提供通道。所谓“强监管”,就是制定游戏规则,让参与者守规矩,不碰到高压线,守底线,使金融活动合法化、阳光化、规范化。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实体经济是经济之本,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否则,任由资本逐利性泛滥,会伤及实体经济,金融危机会祸害一方。

对金融改革的期待是:一是融资成本更低,投资者心态更成熟。民资集聚,渠道多元化后,希望改变资金的供求关系,使小微企业融资更方便,成本更低,不再饮鸩止渴,实体经济发展可持续,更稳健。期待投资者更理性,实现从投机炒作到价值投资的回归,从追求赚快钱到追求长期回报的转变。二是金融机构能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投资主体多元化后,通过竞争,让金融机构为国有银行的服务,提质提速。存贷款的营业窗口服务,等待排队不再漫长,不明不白的收费越来越少。总之,希望金融生态越来越好。

谈谈未来:温州面临最好的历史机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