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1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icu患者基础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158
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脑底小动脉发生破裂, 从而引起出血, 发病后患者主要表现为昏迷状态。该疾病病情发展较快, 若不及时救治, 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疾病, 危机患者生命安全[1]。在临床上治疗脑出血多采用手术治疗, 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合理科学的护理干预是治疗的关键步骤[2, 3]。本文主要研究脑出血术后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并在icu进行观察患者60例, 按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30例。实验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55.0±8.6)岁, 病程1~5个月, 平均病程(3.0±1.2)个月, 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42~72岁, 平均年龄(57.0±7.4)岁, 病程2~6个月, 平均病程(4.0±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在ICU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针对性个体护理其中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
1. 2. 1 心理护理 脑出血患者术后在ICU进行观察说明其病情较严重, 在患者意识清醒后, 家属在进行探视时应多关心患者, 护理人员应支持和鼓励患者,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缓解患者焦虑绝望的情绪, 也可以讲述一些治疗后症状好转的案例, 稳定患者情绪, 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1. 2. 2 饮食护理 脑出血患者由于存在意识障碍, 可以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要温热清淡, 营养丰富, 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 饮食逐渐向半流质或普食过度。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1. 2. 3 专科护理 护理人员时刻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昏迷患者应去枕平卧, 且头偏向一侧, 防止发生呕吐导致窒息, 意识清醒患者将头部抬高, 防止发生颅内压增高的现象。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患者发生咳嗽、便秘等, 防止颅内再次出血。给予患者口腔清洁, 防止细菌滋生感染, 长期卧床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常翻身更换, 防止发生压疮。护理人员在30 min的探视时间内, 有效的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肢体的按摩, 舒活脉络, 加速血液循环。
1. 2. 4 健康教育 给予患者家属进行脑出血健康知识宣教, 告诉患者发生该疾病的原因, 注意事项。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 防止高血压的发, 同时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引起血管收缩。家属应多关心和鼓励,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焦虑及抑郁评分、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护理效果评定标准:显效:神经功能恢复, 且术后无并发症;有效:神经功能恢复,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 ;无效:神经功能无改变,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多;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随机问卷调查神经功能评分:70~100分为痊愈;50~70分为好转;30~50分为恶化;总恢复率=痊愈率+好转率。根据文献判定焦虑及抑郁评分, 分数越低越好[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 其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 实验组患者显效18例(60.0%), 有效11例(36.7%), 无效1例(3.3%);对照组患者显效13例(43.3%), 有效10例(33.3%), 无效7例(23.3%);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χ2=5.192, P
2. 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经不同干预后, 神经功能均有所好转, 且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总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
2. 3 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比较 经不同护理干预后, 患者情绪均有好转。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为(42.35±3.12)分, 抑郁评分为(43.25±4.34)分, 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51.24±3.54)分、(54.36±2.15)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 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导致脑出血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由于脑底小动脉收缩, 形成大小不等的血块, 又引发了脑水肿等疾病[4]。大多数患者发生脑出血是在户外活动时突然发作, 来不仅救治, 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发生的临床特点包括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严重时可能会猝死。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脑出血是临床医生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在治疗脑出血的整个过程中, 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是关键。在本文中, 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较好。该护理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 减轻了患者痛苦, 改善临床症状, 增强信心, 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经大量实践证明, 该方法对于脑出血术后患者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可行性[5]。
综上所述, 应用综合护理干预, 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症状, 促进了早日康复, 提高了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晓红, 丁雪茹, 席建宏, 等.集束化气道护理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21): 3055-3058.
[2] 朱成秀. ICU脑出血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其肺部感染的影响.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4(2):113-115.
[3] 徐福琴, 叶德琴, 张秀芳, 等. ICU高血压脑出血96例术后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7):90-91.
ICU; 非计划性拔除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
非计划性拔管(UEX)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气管插管拔出或气管插管脱落,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我院ICU2007~2009年气管插管病例164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6例,现将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ICU气管插管患者164例,男性98例,女性66例,年龄7~84岁,平均年龄(58±12)岁,所有均为经口气管插管,其中发生非计划性拔除气管插管男性4例,女性2例。
2 原因分析
2.1 缺乏有效的约束,约束带绑的过松,位置过高,患者可自行脱开,双手未包裹2例。
2.2 缺乏有效的固定 油渍,汗渍可使胶布粘性减弱固定不牢使插管脱落。剧烈咳嗽、吸痰1例。
2.3 缺乏有效的镇静1例。
2.4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不够1例。
2.5 气道梗阻 痰痂将气管插管阻塞,术后患者不耐受、将气管插管咬扁,致气管插管梗阻1例。
3 护理对策
UEX是ICU临床风险管理不容忽视的重点问题之一,以上6例UEX患者经采取积极抢救措施,未造成不良后果,从以上6例UEX(非计划性拔管)中得出、只有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UEX突发率才会下降。
3.1 对ICU护士进行培训 对护士加强专科技术培训和管理,尤其对低年资护士进行重点培训。使她们能充分掌握风险、评估技巧,熟悉与气管插管患者的沟通技巧,如用手势、画板等与患者交流,以增进了解患者内心的情感和需求。并知晓发生UEX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出现UEX事件后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无论何种原因均列为护理缺陷,以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
3.2 改进对气管插管患者气道的管理 传统湿化气道是在为患者吸痰时,向气道内注入5~10 ml湿化液,改良后方法为,用微量泵10 ml/h持续将湿化液泵入气道规定每1~2 h定时吸痰,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氨溴索15 mg氧化雾化吸入(氧流量为8L以上),4次/d,可以使患者气道保持恒温湿润,避免痰痂形成,而使气道梗阻。
3.3 实施保护性约束 对有拔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适当的约束,对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反复插管,对插管不耐受者等都是潜在的有意或无意的拔管的危险因素,因此,我科针对此类患者,视情况只约束两上肢,极度烦躁者约束四肢,约束肢体处于功能位置,约束时松紧适度,以能放入一指为宜,固定两上肢以患者抬头不能用手触摸到插管为宜,并2 h放松约束带一次,协助被动活动,使患者处于舒适。变换或检查需松脱约束时,以紧握患者双手,以防UEX(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3.4 及时使用镇静剂,对于长时间留置气管插管的患者,如清醒不能耐受气管插管或出现烦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持续静脉微量泵推注(如异丙酚、地西泮等),可减轻患者不适感,对某些慢性呼吸道疾病如COPO,尽可能选用经鼻插管,因其管径细,对咽喉部刺激小,患者易于接受,且不影响进食水。
3.5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 固定插管前,保持患者面部清洁、干净。传统的气管插管固定方法是,气囊注入3~5 ml空气固定、并用两条胶布固定插管在面颊部。我们在此基础上加用棉布寸带,绕过患者头颅一圈,从枕后到插管上系牢,再环绕1~2圈打结,松紧以容纳1指、推动插管不滑动为宜。患者尽量用一个牙垫(当年龄较大无牙齿时,可在插管两侧分别放置牙垫)将插管与牙垫一起牢固固定,记录插管到门齿处的刻度,胶布固定,潮湿时及时更换,班班交接,记录并检查。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时,应保护气管插管,避免因牵拉气管插管而引起UEX。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and nursing of portable ventilator in CT examination of ICU patients. Methods: Thirty-three ICU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our hospital used a portable ventilator to go out for CT examinations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nursing measures and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Results: In this study, 33 patients had a successful rate of 100%. All patients were safely returned to the ward, 1 patient had shortness of breath, and 1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ntagonism by human beings. Symptoms were relieved. Conclusion:Detailed observation, careful arrangements, and safe use of a portable ventilator to carry out CT scans for ICU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shipment are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inspections to ensure successful transshipment.
Keyword: ICU; CT Examination; Portable Ventilator; Nursing;
ICU机械通气患者因病情需要必须进行临床检查, 而CT检查尚不能在床旁完成, 只能转运患者外出至CT室进行疾病检查[1]。在转运过程中, 往往使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患者进行呼吸, 但外出病房进行CT检查的转运期间存在一定风险。为确保CT检查的顺利完成, 需要医务人员周密安排, 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管理, 从而降低ICU转运风险, 确保医疗安全性。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外出进行CT检查的ICU患者进行分析, 进一步总结并探讨了ICU患者CT检查中护理要点。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33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均外出行CT检查,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5例;年龄25-72岁, 平均年龄 (51.4±6.8) 岁;疾病类型:颅脑损伤8例, 多发性创伤6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5例, 胰腺炎2例, 重症肺炎12例。全部患者采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 检查前血压、心率、神志基本正常, 无恶性心律失常、休克、血压急剧升高等情况。
2、 呼吸机应用及结果
我院使用的便携式呼吸机为德尔格Oxylog3000急救转运系统, 主要性能: (1) 通气模式:Bi PAP、CPAP、IPPV、ASB; (2) 呼吸频率:2-60次Cmin; (3) 吸呼比:1:4-3∶1; (4) 潮气量:50-2000ml; (5) PEEP范围:0-2k Pa; (6) 最大通气压力:2-6k Pa; (7) 吸入氧浓度:40-100%。使用前检查电量、氧源是否充足, 确保呼吸机性能良好;对管道和湿化器的连接进行检查, 准备简易呼吸机和匹配面罩;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增参数, 备齐抢救药物。
全部患者成功转运, 成功转运率达100%。CT检查途中, 1例患者出现呼吸急促,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吸氧浓度后, 得到有效缓解;1例患者出现人机拮抗, 镇静剂给药后呼吸平稳;其余患者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 均安全返回病房, 无非计划性拔管、死亡等事件发生。
3、 观察与护理
3.1、 外出前的护理
(1) 交流与沟通:提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CT检查的必要性和转运途中的危险性,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运转及检查;通过交流与沟通得到患者及家属的支持, 引导其做好心理准备, 避免恐慌、紧张情绪发生。 (2) 病情评估[2]: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 了解生命体征变化、血气分析结果、自主呼吸强弱、静脉通路及管道通畅情况, 达到转运条件时方可转运, 避免盲目操作。 (3)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 监测心电, 测量血压, 注意是否出现神志改变、血压升高、休克等情况, 一旦发现异常变化, 及时终止外出检查。 (4) 外出前的准备工作:配备、携带简易呼吸机、急救箱、吸引设备和便携式多功能监护仪, 出发前进行全面检查, 保证所需物品准备齐全, 避免遗漏;转运途中缺少大型吸引设备, 外出前必须充分吸痰;管理静脉通道, 避免出现堵管、脱针情况;注意监测心率、血压和脉氧饱和度, 确保生命体征平稳;连接便携式呼吸机后, 察看设备参数, 保证呼吸机设备运转正常。
3.2、 转运途中的护理
(1) 呼吸道畅通:观察胸廓起伏幅度, 对呼吸频率、脉氧进行监测, 咳痰患者应摘下呼吸机管路, 使用吸痰管与50ml注射器进行吸痰, 完毕后及时连接呼吸机管路, 增加氧浓度至60%, 维持2min;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吸痰操作, 期间注意了解患者的呼吸、吸氧情况。 (2) 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及体征变化, 监测心率、呼吸、血压及脉氧饱和度, 保证人机协调;意识清醒患者可以询问其主观感受, 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 同时分散其注意力, 缓解心理压力和负担。 (3) 呼吸机运转情况:注意呼吸机参数的调节, 避免发生管道弯曲、折叠、堵塞情况;呼吸机发出警报时, 立即查明报警原因, 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推动病床时, 注意管道连接情况, 如有脱落及时连接固定, 否则造成缺氧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3.3、 CT检查时的护理
(1) 安全搬运:多人配合, 安全搬运患者至检查床位上, 注意各种管路, 避免拖拽或扭断。 (2) CT检查:增强扫描时, 相互配合, 安全推注血管造影剂, 造影剂注射会产生一过性热感, 注意抚慰患者情绪, 使其身心放松, 继而加强患者CT检查的配合度, 保障图像质量及诊断效果。 (3) 体征观察:注意患者有无肢体晃动、呕吐、气急、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造影剂过敏情况, 一旦出现上述反应, 及时予以抢救措施;CT检查结束后迅速转送患者返回病房。
4、 小结
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危重, 外出病房进行CT检查, 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气体交换等情况, 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3]。便携式呼吸机是ICU患者转运途中所需的重要设备, 其具有维持患者有效通气的良好作用, 从而为CT检查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便利条件。实践操作过程中, 为确保患者转运工作的安全性, 必须进行周密安排, 通过转运可行性评估、病情观察、呼吸机管理、情绪安抚等环节的全面实施, 对转运患者进行妥善管理。总之, 认真细致的进行转运工作, 加强观察与护理, 降低外出检查转运的风险性, 才能确保ICU患者CT检查期间的转运安全。
参考文献:
【摘 要】目的:研究护理技术对ICU 病房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 年7 月至2014年9 月收治的252 例应用留置导尿术的ICU 患者进行研究,利用随机数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6 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导尿术护理,观察组除实施一般导尿术护理外,还需实施留置导尿过程中的护理,对患者感染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发生尿路感染患者70 例,对照组发生尿路感染患者44 例,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率34.9% 明显低于对照组55.6%,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留置导尿过程中的护理可降低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护理;留置导尿术;尿路感染临床表现
留置导尿管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技术[1],在抢救危重、休克患者时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量尿比重,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与此同时,泌尿系统逆行感染的发生率也很高,且其中90%为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3]。本文对ICU病房内患者出现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7 月至2014 年9 月收治的252 例应用留置导尿术的ICU 患者进行研究,利用随机数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6 例。观察组男性46 例,女性80 例,平均年龄(41.2±11.2)岁;对照组男性54 例,女性72 例,平均年龄(44.6±7.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实施一般导尿术护理,即保证实施导尿术过程中为无菌操作,实施导尿术前洗手消毒,做好患者会清洗及消毒工作,保证导尿管的清洁无污染。对观察组除实施一般导尿术护理外,还需实施留置导尿过程中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保持外部清洁
ICU 患者一般病情较严重,对于自己的生活无法自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处理患者的排泄物,并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患者会、尿道口周围及床铺的整洁、干燥,防止出现尿路逆行感染。并且插管后应保持每日清洁患者会,并用0.1%的碘伏对尿道口及外阴消毒2 到3 次,尤其女性患者,更应做好清理工作。
1.2.2 保持导尿管通畅及密封
留置导尿期间避免导尿管与收集装置扭曲、打折,以保证尿液流出通畅;患者移动或搬运时应保证夹闭导尿管,并保证集尿袋低于患者膀胱水平;避免频繁分离集尿袋与导尿管的连接处,收集尿液标本时,应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避免细菌进入,产生逆行感染。
1.2.3 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
留置导尿期间注意对患者膀胱反射功能的训练,以促进恢复膀胱的正常功能。
常规训练方法采用每2 小时开放1 次,夜间酌情延长的方法,膀胱反射功能的训练是使膀胱恢复自主排尿、尽早拔管的重要手段。缩短导尿管的留置时间是避免尿路感染的重要方法。
1.2.4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尽量避免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避免造成正常菌群失调或细菌耐受,增加细菌感染的几率,必要时应根据毒性及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抗菌性药物。
1.3 感染评定标准
患者尿检白细胞男性≥ 5 个/ 高倍视野,女性≥ 10 个/ 高倍视野,且患者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如尿痛、尿急、尿频等,或肾区叩痛、下腹触痛,不伴有或伴有发热。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进X2 检验,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按照置管时间的不同,每一组之间观察组尿路感染患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合计患者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采用专业护理的观察组中,各置管天数的尿路感染率均小于一般护理的对照组,且置管天数越长,其患者的感染率越高,因此说明感染率与导尿管留置时间具有一定关系。本研究证明,留置导尿过程中的护理对患者尿路感染率有影响,留置导尿过程中的护理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结果:18例患者康复出院,12例患者的病情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缓解,2例患者由于多种原因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对ICU危重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能够有效的改善和缓解患者严重的临床症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ICU危重症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79-02
ICU是医院特殊病房,一般采用有创治疗、监护治疗方式,同时执行的是全封闭式管理工作,所以ICU危重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与心理压力。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疗护理方案对于ICU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与后期康复至关重要。而医护人员作为治疗护理方案的主要执行者与参与者,在对ICU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收治的ICU危重症患者,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文收集并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32例的ICU患者,均为行手术治疗后的危重症患者,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其中,心胸外科患者16例,神经外科患者7例,普外科患者5例,骨科2例,其他科2例。
1.2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ICU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管道护理、呼吸道护理、肠内营养支持等护理。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后,18例患者康复出院,12例患者的病情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缓解,2例患者由于多种原因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3.1ICU患者的心理护理。ICU是集危重、抢救与术后患者于一体的治疗,其环境特殊、气氛严肃,患者心理反应也会出现很大差别。首先,医护人员可主动向患者介绍ICU病室情况,简单介绍ICU病室的其他主要医护人员,让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监护治疗能力有所了解,调节患者的紧张情况,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其次,医护人员不能一味地注意监护仪器,应结合患者的肢体表述,尤其是对于行呼吸机、气管切开的危重症患者,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缓解患者的精神负担。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另外,给患者进行导尿、灌肠以及排便等护理时,应进行必要的遮挡,尽量减少时间,进行其他基础护理时,动作轻缓,给予患者贴心的关爱,保证良好的医患关系。
3.2ICU各种管道护理。ICU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常需要在体内留置多根管路。首先,医务人员应该评估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与肢体约束等情况采对针对性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尽可能舒适的护理。其次,对于安置气管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对管路进行定期的长度测量,行气管插管前,应保持患者面部清洁;粘胶布时,可通过两侧水平分力适当调整管路;对于活动度大的患者,管路固定方式可选择扁带绕颈式[2]。
另外,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ICU危重症患者的巡视,护理操作必须严格遵守规范化的操作规程,确保护理质量与患者的安全。
3.3呼吸道护理。首先,对于行手术治疗的危重症患者,若患者术后是清醒的,且无或有轻度呼吸系统并发症,则可给予合作型护理,也就是医护人员充当指导角色,患者接受医护人员的指导。医护人员向患者讲清呼吸道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痰。具体的咳痰护理方法是:协助患者取坐位或者半卧位,上身可适当前倾;用双手固定患者腹部或者手术部位;指导患者深呼吸几次,之后适当缩紧胸部后行爆破性咳嗽。同时,患者术后应给予湿化吸氧,对于痰液粘稠患者可进行超声雾化治疗。
其次,对于术后昏迷并发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者,则应给予被动性护理,也就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单向护理作用。呼吸道综合护理方法是:2-3小时帮助患者进行1次翻身,避免因分泌物引起的窒息;翻身拍背时,五指并拢略弯曲行从上而下拍动;行吸痰护理时,可用直侧孔橡皮管与吸痰管进行操作,一定要注意吸痰动作轻缓,吸痰前后给予患者充分吸氧,每次时间在15秒之内为宜。
3.4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多数ICU危重症患者神志不清或处于昏迷状态,且存在吞食困难、食管反流征呈阳性症状。对于此类ICU危重症患者,可帮助患者处于高头位,并给予30°-35°的鼻饲。一定要控制好鼻饲的速度,可给予适当的胃肠动力药。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反流或者误吸等现象,应立刻停止给养,清除气道内异物。同时,对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ICU危重症患者,医护人员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胃液情况判断耐受情况。若鼻饲营养浓度低,可造成营养缺乏;若鼻饲注入量过多,可导致胃肠道内压力过高,会造成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对于鼻饲营养液的温度也应严格控制,一般维持在37.5℃-39.5℃为宜。
此外,对于ICU危重症患者,还有许多护理方面,如:疼痛、机械通气不适引起的躁动、低氧血症、褥疮、感染、睡眠等方面护理,限于篇幅,本文不进行一一阐述了。
4结论
综上所述,ICU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无常,医护人员一定要给予患者有效的综合护理,积极配合主治医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这样才能保证危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医疗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