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物联网网络服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冷链食品物流运输网络的主要优化策略
1.完善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网络的调查统计机制
要根据运输网络的具体需要,对运输网络的优化方案进行设计,并根据方案的设计理念,对网络优化方案的技术进行完善。可以尝试拓展网络表格的制定形式或采用电子表格的方式完全取代传统形式的表格。也可以使用加权评分的方式对表格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使表格能够更好的根据加权评分的方法对物流状况进行整体评估。例如,福建省某食品冷链物流企业,根据现阶段运输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了物流运输网络的构建,通过大量物流运输网络的信息资源,对具体的运输程序进行研究,使运输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要加强对图表制作团队的关注,保证相关从业人员能够具备足够的洞察力,使数据网络的应用可以通过调整统计方法的方式进行网络优化方案的设置。现代化手段和传统手段的对接,是提升冷链物流整体管理质量的重要方式,要使用人工记录和电子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基础性数据的调查,使技术尚不完善的环节可以实现新旧技术的逐步转换,当电子技术完全实现冷链物流的控制之后,操作团队可以更好的进行运输网络优化等级的设置,使运输网络的运行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2.构建冷链物流运输网络模型
要将运输网络模型的构建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使运输活动能够更好的利用随机处理的方式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统计。在进行物流环节各项因素分析的过程中,运输网络模型可以保证对各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连接处理。因此,网络模型需要很好的处理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量,并根据这些变量进行冷链物流质量的判断。要对冷链物流运行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使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全面的掌控,尤其要加强对物质中转地点的关注,使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经济成本能够得到完整的呈现。要在模型当中对冷链运输过程中的具体运输方式进行调查,使运输活动能够更好的通过运输量的控制实现运输质量的提高。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具体运行需要,对专业人士的分析情况进行研究,使分析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冷链物流网络模型质量的提高。要将各类物品的库存量情况使用模型进行完整的呈现,以便分析人员可以根据库存量对后续的物流规划方案进行设计,提升设计活动的合理性,为物流团队节约更多的资金成本。
3.完善冷链物流优化模型
服务网络的优化模型是在原有模型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因此,要正确的将运筹学作为提升优化模型质量的主要理论依据,要将数学模型作为模型构建的基础,使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网络的具体优化方案可以通过优化模型进行基础性信息数据的录入,以便模型能够更好的对运输状况进行明确。要将数学方法作为提升冷链物流运算质量的基础性方法,以便物流优化模型可以通过相关标准的调节实现评价机制的完善。要在基本完成优化模型构建之后,通过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模型科学性的研究,首先,要对工程技术实施分析研究,确保工程技术能够适应冷链物流领域的实际需求,还要注重对模型的机构进行分析,使优化模型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冷链物流的运输质量。还要将模型的成本分析作为一项重点任务,通过优化模型的状况,对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统一研究,使优化模型的科学性能够通过成本进行判断。
三、食品冷链物流领域的主要优化方法
我国食品市场当前受到地域和食品供应商较多,食品供应商的过于分散的因素限制,难以实现真正完整统一的食品监控,从而无法真正的从食品源处解决食品安全隐患,作为食品运输中主要的冷链物流运输业,对其实行网络优化统一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食品运输中的食品安全再监控,从而有效的提高食品安全性。因而现阶段加大对食品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网的建立工作力度,刻不容缓。当前阶段我国食品市场还多以简易市场为主,缺乏大型专业性食品市场,相比较国外的冷链物流运输业我国冷链物流运输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是受到我国当前食品市场等级原始造成,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社会条件所致,这里的社会条件包括产业配套不全、产业集聚度不够高、技术标准不全面、基础设施薄弱等等,广大专家就我国当前的食品冷链物流问题展开了新的食品冷链优化配送模式的探究,其中就冷链食品物流运输服务网络管理模式最为成功。
二、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网络优化策略
食品运输网络指的是将整个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看做一个赋权的有向图,有向图是由节点和有向边构成的,在网络中的结点主要是由各种运输方式的车站、运输枢纽或者多种运输方式结合而成,网络中的边主要指的是运输线路如公路线路、铁路线路、航空线路、水运线路和管道线路等等,从而构成的一个运输系统,称之为运输网络。运输网络的正常运转多为运动和停顿,在运动和停顿的过程中都要与众多的组织和个体社会单位产生联系,因此运输网络中优化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采取类似于数学模型的方法策略,即第一、制作相应图表,加深运输网络优化。这里的图标技术指的是视觉上直观的对运输网络技术的方法,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制定相关冷链物流运输网络的电子表格、加权评分法、统计图表等,通过对行业从业人员的数据记录,洞察运输网络独特见解,其成果可以对冷链物流运输网络规划有着颇为积极的意义。第二、建立食品冷链运输的仿真模型,优化其网络运输节奏。模拟技术作为运输网络优化中的常用手段能够有效的处理随机变量,对现实问题进行客观系统的描述,运输网络模拟模型能够清晰明了的将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周转停顿地点、成本大小、运输方式、库存与运输量的多少表现出来,从而进行数据的再处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专业人员的分析,从而起到优化运!输网络的效能。第三、通过建立优化模型来实现冷链物流运输服务网络的优化。优化模型指的是通过运筹学的方法设计出所研究问题的数学模型,充分的考虑到冷链物流的运输状况从而通过数学方法求出策略问题的最优解,最终达到优化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网络的目的。通过建立运输网络系统评价标准,对其冷链物流运输网络系统进行系统逻辑的分析、工程技术分析、结构的分析、成本效益的分析进行宏观的关键性数据收录,从而通过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及运输量的预测,来判断未来运输网络的供需状况。第四、在优化物流运输网络优化中可以引进专家系统,即只能人工服务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通过把大量的实际问题解决经验知识等专长输入到计算机程序当中,让计算机模拟人脑进行物流问题的解决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的速度从而优化整个物流运输服务网络。举例,假设在相同航道上的几家独立的运送冷藏集装箱的船舶公司,在航线和船期表固定、正常停顿和天气环境下、可以开展只有一种箱型的集装箱运输工作。这样做可以很好的提高食品冷链物流运输效率,从而很大程度的降低食品物流运输过程中食品的腐损率。
3、弹出如下的的操作界面后,我们在左侧的功能栏中选择“网络优化”,然后在右侧选择“LSP修复”。
悠易产品布局
悠易拥有为广告主、公司服务的AiR广告平台,ASK受众营销搜索体系及ACT定向广告平台,为媒体服务的AiM广告系统,为营销提供数据支撑的DNA数据中心,可以全面为营销参与者提供合适的服务。
广告主及公司方面,AiR广告平台每天拥有超过30亿PV的流量,支持多达2800万种实时竞价(RTB)组合,领先的优化算法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体营销效果也将提升50%。ASK受众营销搜索及ACT定向广告平台更是延续悠易一贯的精准策略,ACT可以支持在30亿/天的流量下实现100%用户兴趣实时分析,实现将最合适的广告提供给最合适的人。
媒体方面,AiM广告系统可以为媒体提供精准的广告定向功能和人群兴趣、人口属性报告、全面的广告资源报告,库存流量预测功能,更好的帮助网络媒体进行广告库存管理及。
数据支撑受众购买
悠易的DNA数据中心为受众购买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截止2012年6月,DNA数据中心拥有3.39亿鲜活的用户,划分为22个行业大类231个产品小类。目前DNA也全面升级,每个用户身上的标签数量将达到数千个,包括兴趣,手机应用喜好,搜索行为,电子购物喜好,月消费能力,性别,年龄,收入等细节信息,而且支持无限扩展。
中图分类号:G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1-26-03
Service Discovery Model for Multi-Networks
SHEN Yo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 The rece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have results into a broad range of networks. These networks are to b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o share services and resources. In order to realize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and discovery of servic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pply service discovery technologies in multi-networks scenarios. However, traditional centralized and distributed service discovery models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se scenarios. New hybrid service discovery model which is developed from traditional models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Key words: service discovery; OMNET; JINI; SLP; UPnP
1 概述
1.1 服务发现技术
服务发现技术(Service Discovery[1])是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子移动设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手机,移动个人助理(PDA),笔记本电脑,数字播放器(MP3)等等。并且这种增长趋势愈演愈烈,拥有如此多的移动计算设备,人们面临着如何自动并有效管理如此多的移动设备的难题,例如,如何使这些设备之间相互通信及共享数据,如何使用这些设备连接到外部网络以获取所需的服务,如何让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服务能够被他人知道并共享使用。服务发现技术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难题的。一方面,通过服务发现,设备能够自动发现服务提供商,并配置与其的连接和通信以获得相关的服务;另一方面,设备能够把自己提供的服务广播给其他设备,能够让其他设备调用它提供的服务。在过去几年中,很多商业和研究机构都提出了各自的服务发现技术,例如SUN公司的JINI技术,微软的UPnP技术,IETF的SLP技术,这些技术在各自的应用范围内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极大地便利了移动设备的管理和服务与资源的共享。
1.1.1 SLP
服务定位协议(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 [2])是由IETF的SvrLoc工作组开发的,是一种独立于特定厂商的标准,SLP已经成功推出了两个版本。SLPv1已经成功地运用于商业软件中,例如惠普的JetSend技术,支持打印机,数码相机,扫描仪,PDA等设备的自动发现和配置。SLPv2进一步完善了SLPv1,应用前景更加广泛,已经被Solaris 8和惠普的Web JetAdmin所使用。
1.1.2 JINI
Jini[3]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在1999年推出,它沿用了Java设计思想,用JAVA对象来抽象系统中的设备和服务,建立一个具有可扩展性的面向服务的分布式体系结构。Jini使各种设备可以非常简单地连接到任意无准备的网络上,从而简化接入的新的网络服务的过程。
1.1.3 UPnP
通用即插即用协议(UPnP[4])是由微软公司领导的工业联盟()开发的。UPnP是一种建立在TCP/IP和HTTP技术至上的分布式,开放的网络结构,可在联网的设备间传递控制和数据,目标是使具有网络功能的设备彼此之间可以自动连接及协同工作,具有设备驱动程序无关性和零配置联网的优点。UPnP不依赖于特定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或物理媒体,适用于有线网或无线网,微软的Windows系列产品已经加入了"UPnP"功能,可以自动检测并配置新接入网络的支持UPnP的设备。Intel,ARESCOM,Buffalo Technologies, D-Link Systems, Linksys Group和NetGear等各大厂商所开发的支持UPnP的路由器,网络摄像机,网络打印机等产品也相继问世。用户将新买回的支持UPnP的打印机联入局域网后,局域网上的其他用户就可以检测到该打印机并且自动设置为可以使用。
1.2 多网络互联服务发现
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网络种类不断涌现――WIFI,移动自组织网络,3G和其他蜂窝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蓝牙网络等等。在这些通讯网络中,又有许多服务供应商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蜂窝网络提供的语音服务,传感器网络提供的温度监控测量服务,移动自组织网络提供的安全警报服务。现有的服务发现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单种类型网络中的资源与服务的共享,但是还没有一种服务发现技术能够实现多网络互联的服务发现。我们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形形的网络必将完全互联在一起,带来服务与资源的大范围共享,极大地提高各种服务和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多网络互联中的服务发现技术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2 多网络互联的服务发现模型
2.1 问题描述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网络,例如WIFI,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3G和其他蜂窝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蓝牙网络等等,这些不同的网络提供各式各样不同的服务与资源。在单个网络中,可以应用现有的商业版本的服务发现技术完成服务的自动配置与发现。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适当的服务发现框架适用于横跨网络的服务发现。图1展现的就是多网络互联共享场景,三种不同类型的通信网络通过网关连接到充当网络基础设施的WIFI网络中,其中选取网络稳定,并且传输距离长的WIFI网络作为网络基础设施层,其它的通信子网,通过协作网关连接到稳定的网络基础设施层,从而实现了各种不同类型通信网络的互联。在如此场景中,现有的服务发现技术只能配置单个网络,不能完成跨多网络的服务与设备的自动配置与共享,必须研究出新的服务发现模型,来实现多网络互联的服务发现技术。
多网络互联中的服务发现技术模型的基本需求如下:
① 相互协作性:用户能够横跨各个通信子网发现其所需的服务,各个通信子网协作完成服务与资源共享。
② 鲁棒性:由于多个网络总体节点数目巨大,必须避免单个服务器损坏引起的整个服务发现系统的瘫痪。
③ 可伸展性: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类型会不断增多,网络中节点数目会不断增长,服务发现系统必须具备可伸展性来应对这种变化。
2.2 现有服务发现模型
对现有若干种服务发现协议的归纳总结,将其分为“集中型”与“分布型”两种模型。在服务发现协议中存在三类主体,分别是:
用户――服务请求的发起者。
服务提供商――服务的提供者。
目录服务器――向客户提供目录服务,向服务提供商提供注册服务。
集中型服务发现模型:在网络中有一个目录服务器维护整个网络的服务信息。目录服务期定期向整个网络广播其存在,服务提供商收到广播以后,把自己所提供的服务通过单播注册到目录服务器,当用户需要服务时,向目录服务器单播服务要求信息,目录服务器查找注册的服务,并返回查找结果给用户。SUN公司的JINI就采用了集中型服务发现模型,SLP也包含了集中型版本。
分布型服务发现模型:网络中没有目录服务器,分为两种分布式模型,第一种是主动式,第二种是被动式,在主动式服务发现模型中,用户需要服务时向整个网络广播服务要求消息,服务提供商监听网络,如果能匹配服务要求,就单播服务回复消息给客户。在被动式服务发现模型中,服务提供商定期向网络广播服务信息,用户收到服务信息,如果需要该服务,则向服务提供商单播服务要求消息。最典型的分布型模型的便是SLP的分布型版本。
集中型服务发现模型,由于用户及服务提供商对目录服务器都采用单播的通讯方式,系统中的通信量相对较少,适合于节点较多的网络,并且具有良好的可伸展性,缺点是一旦目录服务器不能工作,整个系统也就瘫痪,系统缺乏鲁棒性。
分布型服务发现模型,由于不需要中央目录服务器,单个节点的损坏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有较好的鲁棒性,但是,由于用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采用广播的通讯方式,所以随着节点数目的增长,通讯量呈指数级别增长,不适用于节点较多的网络。
两种协议框架有各自的局限,都不能直接应用到我们所提出的跨网络服务发现之中;也有一些关于新型服务发现模型的论文,提出了Konark[5],DEAPspace[6],GLOSERV[7]等,但都不能适用于跨网络的服务发现。需要在这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跨网络服务发现的特定需求,研究出新的服务发现模型。
2.3 新型混合型服务发现模型
2.3.1 概述
结合传统的两种服务发现框架以及跨网络服务发现应用的特点,可以将网络划分为“网络顶层”与“通信子网”两层。初期,由于互联到网络基础设施层的通信子网数目较少,网络基础设施层的结点数目较少,网络基础设施层即可作为“网络顶层”;随着子网数量的增多,网络基础设施层的结点数目也会增长,当结点数目增长到一定数量时,分布式服务发现框架就不适用了,此时我们可以将网络基础设施层划分为若干块区域,在每个区域中设置一个网关用于和其他区域的网关通信。每个区域就类似于之前的“通信子网”,而新增加的网关组成了新的“网络顶层”。这种“通信子网”―“网络顶层”的模式是一种层次状的模型结构,具有很好的伸展性。采用新型的混合服务发现模型,在节点较少的网络顶层采用分布式服务发现模型,在网络节点较多的各种类型通信子网中采用集中式服务发现模型,并通过设计协作网关来实现两种不同服务发现模型的融合。
2.3.2 网络顶层
在网络顶层中应用分布式服务发现模型,由于不需要中央目录服务器,所以单个节点的损坏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给系统提供了鲁棒性。同时由于节点数目较少,服务发现的延迟和网络通信量也相对较少。
2.3.3 通信子网
在通信子网中,节点数量往往比较巨大,采用集中式模型,引入中央目录服务器,能够使服务发现性能不会随着节点数目的增长而产生巨大的变化,为系统提供了可伸展性。
2.3.4 协作网关
各个通信子网的相互协作是通过协作网关达成的,通信子网通过协作网关连接到网络基础设施层,由于在通信子网以及网络顶层采用不同的服务发现框架,为各个通信子网提供相互协作性就是通过协作网关的设计,转换两种不同的服务发现协议框架。传统的集中式及分布式框架都已成型,所以在选定好服务发现整体框架后,重点就是在协作网关的设计上。
2.3.5 具体方案
分布式与集中式服务发现框架,在现有的服务发现协议中,已经有完备的框架体系。接下来的重点是通过协议网关来融合这两种不同的框架。由于在协议网关两侧是不同的框架体系,而两种不同框架体系的消息处理流程截然不同,简单地在协议网关上并行运行不同的服务框架并不能融合两种框架。所以必须结合两种框架的基本思想来设计协议网关,根据面对的不同用户和服务提供商,协议网关必须有不同的接口。具体来说,有四个接口,分别对应于通信子网的用户,服务提供商以及网络基础设施层的用户,服务提供商。协作网关在通信子网中扮演着目录服务器的角色,这要求它维护一个服务信息目录,并且处理来自于通信子网的用户的服务要求和 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注册;同时,它在网络基础设施层又同时扮演着用户和服务提供商的角色,作为用户,它要把它所属通信子网中的不能匹配的服务要求消息转发到网络设施层,作为服务提供商,它要监听网络基础设施层的服务要求消息,并返回匹配的服务信息给相关用户。结合不同的消息类型和来源,协议网关采用不同的处理流程,把来自于协议网关两端的用户和服务提供商联系起来,以便能达到不同网络间的资源和服务共享。协作网关维护了一个本地目录用于提供所属通信子网的目录服务,还有一个外部快存用于存储在网络顶层中的历史服务发现记录以提高服务发现性能。图2就是协作网关的基本框架。
2.4 性能评测
对于这种混合型服务发现模型的性能评测,我准备从网络通信流量,服务发现延迟这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评测。网络通信流量反映了系统运行的网络流畅程度,服务发现延迟就是用户从发出服务请求到收到回复之间的时间。这两个指标能很好的反映了服务发现协议的性能。我选取了两种服务发现框架进行比对性能测试,一种是完全集中型模型,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层和通信子网均采用集中型架构,另一种是完全分布型模型,在协作网关两侧均采用分布型模型,通过性能评测,突出新型混合型模型的优势。
整个模型的建立及评测均基于离散事件网络模拟平台OMNET++,由于城市协作网目前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所以只能通过网络模拟来建立服务发现的模型及评测性能。网络模拟是指采用计算机软件对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网络性能进行模拟分析的一种研究手段。它使得很多研究人员能够在硬件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研究大规模网络以及在设计、学习新协议新算法时能够快速地设计、实现、分析进而改进协议或算法的设计。此外,它还可以在各种新老系统和算法之间进行比较而不必花费巨资去建立多个实际系统。因此,网络模拟是网络通信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网络模拟来评价我所提出的城市协作网络中服务发现协议模型的性能,并与现有的模型进行对比,就能发现我所提出模型的优缺点。
下面是模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