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

篇1

要瞄准目标钉

要一锤一锤钉

要持之以恒钉

二、要把选人用人的“尺子”矫得更准

要以“党性观念”为“公尺”

要以“公道正派”为“标尺”

要以“反面典型”为“戒尺”

三、要把基层党建的“扣子”系得更紧

要找好“扣眼”

要箍实“扣边”

要打紧“扣结”

四、要把人才队伍建设的“台子”搭得更牢

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

要坚持加强制度建设

要坚持加强文化建设

一、下好改革创新先手棋

平衡供需结构;

提升行政效能

破解融资难题;

盘活农村资源;

厚植竞争优势。

二、打好经济增长组合拳

着眼“实”字,提升投资效益;

着眼“活”字,促进消费升级;

着眼“强”字,壮大实体经济;

着眼“竞”字,构筑多极支撑。

三、唱好产业升级重头戏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现规模和效益双提升;

实施农业增效工程,实现增产和增收双提升;

实施旅游提档工程,实现品质和服务双提升;

实施新经济培育工程,实现动力和活力双提升。

四、用好绿色发展指挥棒

打响环境治理战役;

实施“绿满XX”行动;

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建设美丽宜居城乡。

五、念好民生保障八字经

帮民富,更准推进扶贫攻坚;

维民利,更快发展社会事业;

保民安,更好创新社会治理;

聚民心,更优提供社会保障

六、上好自身建设必修课

讲政治,坚持提能善政;

讲担当,坚持为民执政;

讲法治,坚持依法行政;

讲清廉,坚持从严治政。

一、肯定调研成果

(一)以深入群众为基础,实效性强。

(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落脚点实。

(三)以品质提升为聚焦,着力点准。

二、提出要求

篇2

一、城乡低保档案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作认知与重视程度不足

在城乡低保管理工作实践中,很多社会保障工作者都认识不到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虻闹厥樱?认为这是一项常规性工作,工作改进与创新空间比较小。在这样的错误理念指引下,资金和人力资源都缺乏保障,工作人员在开展实践工作中,档案管理与保存也缺乏规范性,不利于城乡低保总体工作水平的提升[2]。提升思想理念上的重视程度,是城乡低保档案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何突破思想和理念上的瓶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工作水平有待提档升级

从目前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来看,虽然工作要求比较高,并且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是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仍有待提升,很多档案管理人员不注重学习,无法适应当前工作的需求,成为了制约工作总体水平提升的瓶颈。基于此,寻求有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路径,是提升城乡低保档案管理水平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夯实人才基础,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作用,提升综合管理层次,实现总体工作目标。

3.信息化水平较低

从工作实际来看,由于存在点多面广,覆盖群众广泛的特点,城乡低保档案管理较为复杂,工作总量较大,很多工作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体系性。但是,很多城乡低保档案工作人员由于不注重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工作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发生管理失误,给城乡低保档案的安全运营埋下了隐患。要提升城乡低保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稳定性,需要从信息化建设入手,提升城乡低保档案管理综合水平。

4.档案管理规范性有待提升

城乡低保工作是重点工作,对规范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制度和流程都不够规范,所以实践工作存在规范性不足的问题[3]。在实践工作中,城乡低保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创新缺乏足够的认知,特别是没有经过培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按照传统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工作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提升城乡低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是让档案管理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对于提升城乡低保档案管理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乡低保档案管理的优化路径

1.注重理念上的创新优化

在开展城乡低保档案综合管理过程中,要想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首先要从理念入手,注重理念上的创新与优化。工作理念是工作改进的前提,要摒弃传统的工作思维,主动适应当代工作形式,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工作资源,提升档案管理的综合水平,在实践中,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创新对于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注重采纳和接受现代管理方法和理念,制约了总体工作水平的提升,从理念入手优化档案管理路径和体系,是强化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

2.构筑档案动态管理体系

城乡低保档案管理直接关系到低保人员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4]。在开展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摒弃传统的静态工作格局,开展动态化的管理工作,通过入户摸排、了解情况、动态更新等方式,实现档案的动态化管理,让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解决困难,同时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骗保等情况及时纠察,整顿工作体系,让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真正发挥作用,提升社会治理综合水平。

3.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作开始深度融合。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量很大,而且较为复杂,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提升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5]。在城乡低保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注重数据技术的应用与分析,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让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到管理过程中来,实现规范化管理目标,提升社会综合管理水平。

4.注重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在城乡低保管理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留存档案,但是由于很多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制度建设也不到位,档案管理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明确档案管理职责,提升管理的综合水平。基于此,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可以让整体工作有章可循,进而可以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实现社会保障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目标。

5.打造现代档案管理人才队伍

篇3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局高度重视综治稳定工作,及时召开班子会议,认真传达上级综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班子成员思想,分析研究我局当前人事劳动的工作形势。在认真分析人事劳动工作情况基础上,制定了我局综治工作的要点,对综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工作要求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及时调整了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以及相关工作的小组成员,确保综治工作平稳推进。

二、加强法规政策学习,提高对综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县综治委成员单位,我局深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了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学习。在每次学习中,我们主动把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学习的第一重要内容,并经常宣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做好矛盾纠纷排查,防止了群众上访事件的发生

在平时工作中,我局特别注意抓紧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与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对群众来我局办事,尽量做到让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对于有的群众对社保、医保、就业政策不太理解时,我局工作人员都会耐心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就地帮助他们解决纠纷,防止上访事件的发生。

篇4

一是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存在岗位缺失。这种缺失表现在管理不到位,或是管理手法粗糙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前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曾过份强调&’(的增长,而忽略了整体性与持续性,往往是顾此失彼,为了目前的既得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这使得我们的政府官员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只重经济指标,对官员的考核,偏重经济利益。在政策上的偏失造成政府在管理上的不到位。

二是各个政府职能部门职能越位和错位。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没有事情的时候,各个部门都为自己争利益,而真有事情发生时,却是找不到挨板子的“屁股”,相互推诿。曾有报导,几个不同的政府执法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在进行行政执法的过程中,竟然打了起来,造成多名公务人员受伤住院,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据年底统计,事业单位人员占全国吃财政饭人员的,所以在社会保障方面不得不为此承担大量的成本,这也反映了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越位。而政企不分,企业做了政府该做没做的事,政府做了企业应做而不该管理的事。这种越位与错位极大地影响了政府公共管理的效能。

三是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是由于政府机制存在本质上的缺失造成的。这也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的活动往往是与市场相脱离的,从而造成多余的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以前的通讯市场是由电信部门垄断的,所以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有问题时,服务质量是很不尽如人意的。但是这种垄断打破以后,消费者享受到价格的下降与服务的提升。所以像诸如电信、金融、交通等垄断部门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政府公共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也涉及到相关的部门利益,也是政府机制缺失的反映。

影响政府部门公共管理效能的因素很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发现,并付诸于行动,探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的途径

一是明确职能。理清了政府应该管什么、做什么,政府就在公共服务职能范围,做政府应该做的事,市场、社会、企业去做政府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社区化、建立以政府供给为主,其他主体(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像一些本属于政府部门内部其他服务(食堂、汽车维护)以外包的形式交给第三方来做。

篇5

一、深入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活动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重要的民生部门,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廉洁、高效、优质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工作要求。局属单位和局机关各科室要结合“优质服务窗口”建设活动的开展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风建设,学习和推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支队创建“全国优质服务窗口”的先进经验,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服务,树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良好服务品牌。

在市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开展“服务企业先进单位”、“服务群众优秀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

“服务企业先进单位”表彰在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春风行动,帮助企业熟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规政策,指导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性地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培养引进难的问题中表现突出的局属单位和局机关科室。评选表彰的数量不超过5个。

“服务群众先进工作者”重点表彰在就业服务、创业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表彰在“优质服务窗口”建设活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行风建设效能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评选表彰的表彰的数量不超过8个。

评选程序为局属单位和局机关科室推荐,局评选办到企业和服务群体中深入了解和征求意见,局评选领导小组最终审定。待11月底创先争优活动总结时一并表彰。

二、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大承诺活动

拟于10月下旬举行局属单位和局机关干部职工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经验交流活动。会上,将请优秀代表(局属单位各选派1名,局机关选派2名)交流学习心得体会,邀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支队交流“创建全国优质服务窗口”先进经验,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提高创先争优作风建设思想认识,提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窗口服务总体水平。举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优质服务大承诺”宣誓仪式,激发干部职工立足本质岗位,争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模范的巨大热情。

三、深入开展“转作风,树新风”活动

深入农村联系点,结合该村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帮助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人才支持、经济发展项目扶持工作,构建市直部门帮扶农村联系点工作长效机制。认真落实省纪委“四不准”规定和我市《关于重申“十条严禁”纪律规定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党员干部违规打麻将、参与赌博等专项治理工作,努力培养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生活情趣。

四、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当先进、服务人才创楷模、服务群众争先锋”主题活动

篇6

一是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中,采取“自己找、股室提、领导点、互相帮”的方法,集中查找党员干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全面整改,建设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能成事的审计队伍;二是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从严整治“庸、懒、散、空、玩、奢”6种不良习气,树立求真务实、执审为民的审计新风;三是加强创先争优建设。制定了切合审计实际的整改方案,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研究出台了《审计组廉政责任追究制度》、《审计项目成果测评办法》,努力营造“夯实责任、提高效率、优化环境”的干事创业氛围,使全体审计干部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谋新篇的勇气、敢于担当的作风,营造干部清正、审计清廉、执法清明的审计氛围。

二、实现四大提升,努力构建科学审计、现代审计平台

一是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审计干部业务能力学习培训,提升审计干部审计能力;二是深化“审计质量提升年”活动,规范审计执法程序,加大审计结果公示范围,提高审计工作的公信力;三是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医疗和社会保障性资金开展联网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常态化,提升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四是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梳理、归纳和分析,形成有特色、有创意、操作性强的审计调查报告,并加大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和管理制度建设,提升审计监督水平。

篇7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社会保障是国家面向全体国民、依法实施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各项生活保障措施的统称,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重大制度安排,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保障。基于此,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非常重要。总体来说,在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制下,社保资金发挥出了良好的社会建设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舞弊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还资金以安全,让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向纵深发展。

一、社保资金管理与使用现状

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的制度设计,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企业缴费;二是个人缴费;三是财政投入,最终形成庞大的社会保障资金池,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根据财政部公布《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35994亿元,同比增长15%;总支出28744亿元,同比增长20%;年度收支结余7250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4884亿元。

社保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分别对应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下的各个专门用途,既不能混合使用,更不能挪作他用[1]。社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得到了我国法律、规章、制度的全力规制,一旦发生舞弊行为,轻则受到组织的内部处理,重则上升到刑法的高度进行严厉打击,以此在全社会建立起社保资金的“高压线”,促进社会保障“稳定器”的良好效能。

二、社保资金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舞弊问题

总体来说,社保资金在保障民生、促进稳定、推进公平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近年来公众对社保资金的持续关注,以及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出现,暴露出我国社保资金在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一些舞弊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保资金被骗取,即骗保。主要包括不符合失业、工伤、低保等标准而领取社保资金的情况。近年来,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骗取养老、医疗等社保金的案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有组织的骗取社保等行为。如当前一些医疗机构采用假住院、假名单、滥开药等方式套取巨额医保基金,还有一些“开豪车、住豪宅、领低保”的事件也频频出现。

2.社保资金被冒领。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显示,全国共核查五项社会保险待遇享受情况7453万人项,查出3.5万人冒领待遇1.27亿元,已追回1.22亿元。

3.社保资金被挤占挪用。国家对社保资金专款专用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或部门挤占挪用社保资金的现象仍较普通。以广东省为例,2014年前三季度,广东省除深圳、珠海、惠州、东莞和中山等城市外,包括省直在内的17个统筹区,均存在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大幅挤占挪用个人账户基金的现象。

4.社保资金被贪污。社保资金的数额之大,再加上管理上的一些漏洞,从而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身试法的可能。尽管这些只是一些个案,但非常恶劣的犯罪情形和社会影响,发人深省。例如,2006年,“上海社保案”爆发,涉案金额达百亿,其中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原局长祝均一因违规使用32亿元社保基金,犯受贿、挪用公款以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2013年,原湖北赤壁机关事业保险局的正、副局长,通过虚列93名“人头”,套取社保基金400余万元,后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14年。

三、社保资金管理与使用舞弊问题的根源

社保资金舞弊危害甚大,但究其原因,与我国当前在社保资金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方面的不足有关,再加上社保公务人员自身放松要求,从而使这一领域与我国当前“法治中国”的总体部署存在较大的差距,急需改进和提升。

1.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2011年7月,我国《社会保险法》正式出台,但社保资金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部《社会保险法》恐怕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当前急需通过相应配套法规、规章的跟进和落实,重点加大资金筹集、管理与使用的程序设计和流程规制,以此促进社保资金法律体系的可执行性和效益性。

2.社保资金监管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社保资金监管体制采用的是分散监管架构,社保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并设置了财政、银行两道业务审核流程。由于审核程序存在部门分割情况,导致审核程序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和漏洞,使得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发放存在数据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另外,作为社保资金使用监督部门,财政、审计等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导致社会资金使用频频出现瞒报、漏报、少交、拖交和欠发等违规问题。另外,社保资金监督职责分散在不同部门,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协同和配合,监管效率低下,为社保资金违规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2]。

3.法律威慑力度还需要加强。总体来说,我国现行法律对于社保资金舞弊行为还较为宽容,处罚力度相对较弱,法律的威慑力不够。例如我国社保领域的根本大法《社会保险法》第88条规定,骗保行为仅处以“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骗保是我国当前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仅仅处以最高五倍的罚款,不必上升到刑法角度,这种相对较低的违法成本,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法律理念。

4.社保公务人员素质需要提高。社保资金舞弊频频发生,与社保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关联。作为与资金打交道的公务人员,理应具有强烈的职业操守,但由于社保机构自身对公务人员的教育机制不足,绩效考核方案中没有有机地纳入资金管理效能,再加上公务人员主动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引发了一些恶性舞弊案件,值得警醒。

四、防范社保资金管理与使用舞弊问题的对策

十后,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社保资金在管理与使用中的舞弊问题,必须得到强力规制,纳入到我国当前反腐败的整体框架内进行管控和运作。

1.加强社保资金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一是对《社会保险法》进行相应的司法解释,重点对社保资金运作,给予明确、严厉的法律规制;二是从程序和流程方面,对社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进行科学设计,杜绝可能会出现的管理漏洞和法律空白。例如社保资金筹集时,要进一步明确个人、企业、政府的职责,给予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设计;在社保资金管理和使用时,必须强化监督职责,特别是一些衔接或协调的区域,很容易发生监督失灵现象,因此特别需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来进行严格规制。

2.加强社保资金的一体化、全过程监管。一是建立集中管理、核算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建议成立一个独立的社保资金核算、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所有社保资金收支核算工作,其它社保机构只负责常规业务办理,不参与社保资金收支核算;二是建立全业务过程监督体系,参考财政部门对国有企业实行的会计委派制,社保资金业务也可以考虑建立会计委派制,由财政部门指派专业会计人员到社保机构负责会计业务监督和核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信,加强社保资金财务管理;三是建立完善的对账制度,从完善社保内部核算体系做起,重新清理社保收费和支出项目,将不适用的科目撤销或合并,健全和完善会计报表体系,保证各部门业务数据统一口径;四是明确监管主体和职责,强化业务监督管理,建立起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分工协作体系,明确各自在社保资金中的监督职责,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来落实,做到全过程监督和无缝监督。

3.进一步加大社保资金舞弊的法律惩戒力度。一是加大对社保资金舞弊的处罚力度,持续加大违法成本,使相关人员不愿、不能、不敢舞弊;二是必要时要上升到刑法角度,对于情节重大、影响恶劣的舞弊案件,必须加大刑法惩戒力度;三是重点加大社保公务人员舞弊法律惩戒,纳入到当前我国反腐败的整体框架内,通过案件查处和制度规制,持续完善我国社保资金的法律体系[3]。

4.全力提升社保机关公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建设。一是强化社保机关的教育培训机制建设,制定出明确的年度培训计划,将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全面提升;二是将社保公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纳入到社保机关的绩效考核方案中,赋予其一定的考核分值和规制内容;三是引导社保公务人员主动学法、守法,保障公务人员自身发展在法制轨道上运作,产生出“法治中国”视域下组织与个人的协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篇8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和探讨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人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1]

一、幸福指数的含义

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它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它是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其二,它是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感;其三,它是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幸福感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从形式上讲,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表现为客观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感受;从内容来讲,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与发展状态。

二、当前影响人们幸福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财富的积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人们的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个人事业成就感,生活的安全感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等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更高的幸福指数[2]。我们认为影响民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六大因素。

生存质量状况。主要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接受社会救济比例、人身财产保护满意率、社会参与率、居民消费价格(CPI)满意率等。

身心健康状况。主要有人均寿命、病死率、精神病发病率、食品卫生达标率、医疗状况满意率等。

婚姻家庭状况。 主要有婚姻和家庭满意度、离婚率、子女孝敬满意度、居住方式满意度、家庭成员数量满意度、儿女就业满意度等。

职业发展状况。主要有职业满意度、工作现状和工作环境满意度、平均工资水平、失业率、跳槽频率等。

人际社会状况。主要有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人际交往满意度、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自身价值体现满意度;群众办结率、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等。

环境条件状况。主要包括反映生态建设情况的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情况反映环境污染和保护情况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单位能耗指标、环境治理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

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建设幸福之都的途径和措施

(一)切实解决影响幸福感的最突出问题――贫富差距问题

提高全民幸福指数必须正确处理好全体民众的利益关系。要适度调节收入分配和利益享受机制,要“保低”――保障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控高”――调控过高收入,“打非”――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对垄断行业收入、福利待遇过高,个别行业暴利经营、非法经营等影响社会公平的客观因素进行合法调节,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压力。同时,要把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广大市民的主人翁地位感和成就感

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务公开等民利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强机关的作风建设、效能建设、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创优工程,民主参与工程,切实做到体察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成就感。要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职能,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建设经济强城,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积累社会财富,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瞄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加快构建南部沿海经济走廊,整合钢铁资源打造七大主导产业链,建好科学发展示范区,在富民强市中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融合度

致力于“幸福学”研究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在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这说明,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国际经验也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后,人民对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反应也会越来越敏感。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有序,广大群众拥有社会安全感的前提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以解决住房、看病难、上学难、工作难等“四难问题”为突破口,完善社会保障、救助、帮扶三大体系,大力推进安居工程、扩大就业工程、社保扩面工程、教育辅助工程、全民健康工程、诚信平安创建工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康服务水平,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人民群众对家庭、对工作、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五)形成幸福指数调查评价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幸福之都建设工作

要从长远和战略上关注和提升幸福指数,注重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幸福长效。要建立制度,采用幸福指数对城乡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目的在于对以往的发展思路与政策选择进行评估,为现行政策的调整和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要将幸福指数写入城市发展纲要,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要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目标,同时也要确定国民幸福指数的预期目标。要在探索中密切关注市民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下转第99页)

(上接第34 页)

篇9

1、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渊源深远。从历史发展看,国家审计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制度设计看,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从国家审计运行机制看,国家审计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对改善国家治理意义深远;从增强治理绩效看,国家审计通过发现问题并促进整改,保障各项治理措施有效落实。

2、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均以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公共受托关系是国家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推动国家审计发展的根本力量。确保政府有效履责是国家审计促进国家治理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国家审计正是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出现而出现,也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3、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都以公共受托责任的不同实现模式为边界。公共受托责任的本质在于权力的公共性,也决定了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职能定位的公共性。所不同的仅在于公共受托责任实现模式不同:国家治理的实现模式在于履行公共受托责任,而国家审计的实现模式在于解除公共受托责任。

4、国家审计推动着国家治理向良治的迈进。国家审计作为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依授权对公共责任受托人履责情况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审查评价,并代表民意提出完善国家治理的建议,使这种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得以巩固和提升,也推动着国家治理向良治的迈进。

(二)国家审计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及实现国家治理价值的重要力量

1、国家审计目标从属和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的国家审计对公共权力机构行使权力的效率、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估,对国家机构和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科学发展和人民的权益。

2、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价值的实现,彰显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价值,是现代国家审计体现价值的基本方略和目标任务。

3、国家审计推动着国家治理体制的完善。国家审计作为权力制衡的有力武器,在国家治理的制衡和牵制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承载体,推动着国家治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而不断趋向成熟的国家审计制度,也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价值实现的动力源泉。

二、国家审计实现国家治理价值的战略目标及主要瓶颈

(一)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目标的转型与重塑

国家审计既是推动民主的工具,又是现代国家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和推进民主的源动力,国家审计促进良好的国家治理目标的转型与重塑,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促进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促进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政府治理模式向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迈进。

(二)国家审计实现国家治理价值的主要战略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治理的理念、领域和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审计应以立足实现国家治理价值为目标,以捍卫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实现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价值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国家审计实现国家治理价值的主要瓶颈

纵观我国国家审计现状,当前的国家审计已出现制度、目标和理念等滞后的问题,不能适应国家治理目标的调整和国家治理环境的变化,制约了国家审计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审计治理价值的实现。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当前国家审计体制不顺,审计独立性受到限制,不适应国家治理环境变化的需要。二是国家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已不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不适应国家治理目标调整的需要。三是国家审计理念滞后,不适应国家治理理念更新的需要。四是审计方式和技术方法落后,审计法律体系滞后,不适应国家治理发展的需要。五是审计问责问效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国家治理价值的实现。六是国家审计发展不平衡,审计管理相对滞后,不利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

三、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价值及促进国家审计创新的路径分析

(一)重新定位国家审计目标,立足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基于动态的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作为公共责任委托人的社会公众则越来越关注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引发的诸如政治稳定、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也要求受托人在国家治理中能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随着国家治理目标的更新,国家审计亦应转变为防范和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国家审计的目标应立足于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适时创新国家审计体制,增强国家审计独立性和威慑力

在国家审计体制创新中,应尝试运用生态政治学的思维,更多的关注国家审计所处的政治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审计在这个特殊生态链中所处的地位及发挥作用的效能和空间,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适应国家审计未来使命和发展方向的体制模式。

(三)构建公共服务型审计,推动国家治理价值的实现

1、探索构建公共服务型审计。基于国家治理视域,国家审计应以维护国家安全为主要目标,结合国家审计的环境变迁,探索构建公共服务型审计。政府只有以良好的公共服务产品提供给社会公众,才能取得公众的信赖,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完成从治理走向善治的跨越。当前,要树立公共服务审计理念,开展对政府责任履行情况和公共政策制定及执行情况的评估,促进政府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推动国家治理价值的实现。

2、顺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密切关注政府预算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如民众幸福指数、健康指数、基尼系数、透明指数、社会满意度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国家审计应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价和审计信息披露机制,健全完善公共政策审计、财政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等审计机制,密切关注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进一步提升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价值。

3、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加大问责问效力度。建立健全对国家审计事项进行全面问责的法律规定,制定适用于监督机构的专门的问责法律规范,加大审计问责问效力度,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推动我国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完善审计信息披露制度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确保公共权力在阳光下高效运行。

(四)重塑国家审计理念,拓宽审计视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国家审计应密切关注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并积极探寻解决对策,关注日益突出的诸如金融风险、贸易争端、国家信息安全、房价畸高、粮食危机、石油安全以及战略物资储备等矛盾和问题,积极提出化解策略并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加强对国防军费及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境外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不断完善国家治理,实现国家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国家审计方式方法,重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和“修复”服务

1、创新国家审计的作用方式,发挥“防火墙”的“抵御功能”,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发挥“预警系统”的“示警功能”,促进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的落实。发挥“自滤系统”的“除疾功能”,对经济社会运行肌体进行“除疾、保健”; 发挥“平衡器”和“助推器”的“修复功能”,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外在环境和运行质量。

2、创新国家审计技术方法。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发展,必然会带动审计技术方法发生重大变化。应逐步采取现场审计与网络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动态跟踪和过程监督。积极探索实施实现网络化、智能化、实时化的审计方式,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以提高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效能。

3、积极重构国家审计法律体系。适时修改完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一系列制约国家审计作用空间和执法手段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适应网络技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审计法律体系,拓展国家审计的国际视野,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扩大审计执法权限,完善审计执法手段,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和威慑力。

(六)创新审计管理和审计发展,促进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效能的全面提高

1、创新国家审计发展,促进国家审计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强全国审计机关“一盘棋”意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审计机关经费、信息技术装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东西部地区审计机关对口支援和人员交流力度,促进国家审计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实现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为主线,以“办事高效、作风优良、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核奖惩为抓手,以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实现劳动保障事业更快,更好为目标。

二、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于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原则。抓住行政权力与机关事业服务职能公开透明、提速提升提效等关键问题,明确主攻方面,以点的突破带动面上工作开展。

3、坚持依法实施,规范运行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机关运行程序和行政行为,实现机关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4、坚持求真务实、高效便民原则。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不搞形式主义。

(二)目标要求

通过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达到机关行为规范、工作效率提速、服务意识增强、干部素质提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质量提高的要求,努力实现办事快捷、审批迅速、效能提升、依法高效,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工作目标。

三、主要内容

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局实际,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提高办事效率上下功夫。重点治理、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特别是效能不高,办事不快。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做到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和行政审批时间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缩减30%。对现有的审批事项进一步梳理,能减则减。

1、按照合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工作,着力在进一步优化政务公开的内容,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的方式方法上取得实效。

2、按照“严格依法、全面真实、注重实效、及时便民、利于监督”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设计合理劳动保障业务流程图。

(二)在改进机关作风上下功夫。重点治理服务意识和态度较差,高高在上,颐指气使,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工作作风漂浮、弄虚作假;缺乏诚信、失信失诺;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应酬过多和各种检查、批评过多;只当指挥员、不当战斗员等问题。坚决克服和纠正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重利益轻服务的现象,解决有人决策审批事后无人负责的问题,坚持权力、责任、义务相统一,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积极全面地贯彻做好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保证国家政令畅通的前提下,保持高度灵活性,帮助支持企业发展,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1、开展百家企业评股室(股长)活动,以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2、提高机关干部素质和能力;

3、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文明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廉洁型机关创建活动,促进机关效能建设的开展;

4、认真做好纠风和专项治理工作,确实维护群众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关注弱势群体,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三)在规范工作行为上下功夫。重点治理履行职能缺位、错位、越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部门和个人利益驱动,随意执法、执法不公,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小鬼难缠”、“中梗阻”和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吃拿卡要报”等问题。克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益至上,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利就干、无利就拖的现象。要算全局账,算长远账,而不是为本部门打小算盘,不是为个人谋私利。

1、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继续做好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

2、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

3、进一步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4、在市、县已经制定的一系列效能建设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建立“一次投诉查实停职”制度,重点抓好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的落实。

(四)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治理对企业发展漠不关心,对群众冷暖麻木不仁;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碌碌无为,得过且过;逃避责任,不敢担当等问题。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项目作为第一任务,唱响“科学发展、合力赶超”的主旋律。要提升服务水平,把规范性和创造性有机统一起来,既要依法依规办事、规范有序操作,又要做到事在人为、创造性工作。不管是推进项目落户,还是办理群众诉求,都要无障碍、零障碍、快速度,全面体现“提高、提速、提效”的要求。

1、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力争尽快建设功能齐全、标准统一,制度完善、手段先进、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平台;

2、审批事项做到能快则快、快办快结、大力推行导办服务,限时服务,预约服务,承诺服务等制度;

3、大力开展送服务上门,送培训上门,送政策上门活动,在便民服务上取得实效。

4、创评“效能示范窗口”。

四、方法步骤

局机关股室和各经办机构及工作人员是机关效能建设的主体。

机关效能建设要紧紧围绕上述4个方面主要内容,把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

贯穿始终,集中解决一些股室和单位在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分三个阶段进行。(一)学习动员阶段(20__年2月20日—2月28日)

按照全县统一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召开机关效能活动动员大会,对全局机关效能年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认真学习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和《九江市机关效能建设学习读本》、《__县机关效能年活动工作方案》。通过学习动员,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定部署上来,统一到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来,切实增强搞好机关效能年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全局上下营造人人讲效能,处处抓效能、事事高效的浓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__年3月7日—10月31日)

局机关效能年活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负责召开专门会议,领导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要求,研究贯彻落实方案实施。

各股(室)、下属单位要按照确定的四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争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落实,着力在解决问题、建章立制上取得实效。

在解决问题上,各股(室)、下属单位要对照工作重点,通过自身找、群众提,深入开展自查自纠,着重查纠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人民群众关注、基层反映强烈的涉及机关效能和发展环境方面的问题。

在建章立制上,各股(室)、下属单位要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清理,该废止的废止,该建立的建立,该完善的完善,形成制度汇编。

在立建章立制上,以岗位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以服务承诺来明确为民服务内容,以公开办事制度来推进政务公开,以民主决策来强化群众监督,以绩效考核制来评价工作实绩,以责任追究制来严肃工作纪律,进一步量化机关工作标准,规范机关工作程序,堵塞机关管理漏洞,完善机关工作运行机制。

(三)考核兑现阶段(20__年11月1日—12月31日)

各股(室)下属单位要以效能年活动工作重点和任务的落实情况为主要内容,做好相应工作,接受绩效考核,及时总结效能年活动开展情况。全局年终结合全县绩效考核,组织召开机关效能年活动总结大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

五、几点要求

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工作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各股(室)、下属单位要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务求实效,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局把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作为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成立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涂巧峰(党总支书记、局长)

副组长:朱建华(纪检组长)

成 员:陆茂林(党总支副书记)

吴伟峰(副局长兼社保局长)

万文明(县就业局长)

吴伟平(县医保局长)

陈土金(局办公室主任)

(二)精心组织实施。各股(室)、下属各单位、各经办机构要按照各个阶段的工作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在解决问题方面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突出劳动保障工作特点,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要深入剖析原因,抓住问题实质,研究解决办法。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公开办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机关效能建设长效机制,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管人管事。

(三)强化督导检查。要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指导;局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领导小组要结合实际,建立有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推动工作落实的考核机制,重点考核工作是否有作为、管理机制是否到位、服务态度是否积极、工作落实是否利索。要认真受理和办理效能投诉,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对违反机关效能建设规定的突出问题,一经查实,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当事人,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篇11

实现社会保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不断扩大制度的覆盖面,将全体公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到2012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36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05亿人,参加城市低保人数2143.5万人,参加农村低保人数5344.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84亿人,参加职工养老保险3.04亿人,养老保险的参保总人数达到7.88亿人。城市农民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情况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54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99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7179万人。但是从应保尽保的目标来看,仍有不少职业人群尚未参加,从实现制度全覆盖到实现人群全覆盖仍有一定的距离。

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人群的扩面力度。要在巩固已有的社会保险扩面成果基础上,将社会保障覆盖的重点向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开发区企业职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企业和重点人群转移,尤其是要将在城镇有稳定收入来源和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统一纳入职工社会保障范围,切实维护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

激发制度的内生机制。要加快实现全覆盖目标,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基本制度框架的统一与完整,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上,适度扩大缴费基数浮动区间,增强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缴费弹性,适当降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参加社会保障的门槛,减轻企业和个人缴费负担,力求让有参保缴费意愿的群体纳入制度的覆盖范围。

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要合理划分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对社会保障的责任,依法加强并落实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基金的收入来源,加强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增强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适时适度降低各项社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为将更多群体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条件。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

实现社会保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实现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同步。2012年,全国企业参保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721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达81%,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达64%。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实现了平稳增长,但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实现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平稳有效增长,仍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

建立与经济发展指标、人民生活水平紧密挂钩的正常调整机制。使调整待遇工作正常化、机制化,避免不必要的人为干预,稳定社会预期,防止产生新的社会不公。要保持保障水平的基本稳定,重点是要消除因物价上涨引起的实际保障水平下降风险以及因社会平均工资上涨引起的替代率下降风险,建立生活性保障主要与物价、工资挂钩,医疗性保障主要与医疗费用支出挂钩的待遇增长机制,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克服经济运行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稳定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坚持待遇确定机制与待遇调整机制统筹考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是缴费型社会保险制度的生命线。如果不能在待遇调整工作中贯彻这一激励机制,那么通过计发办法改革建立起来的政策导向就会受到冲击甚至颠覆。近年来的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工作中,出现了诸如“晚退休不如早退休”等一些值得关注的不合理现象,这是对公平和效率的双重破坏,要认真加以解决,避免引起逆向激励。

夯实社会保障待遇的物质基础。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尽快建立独立于公共财政之外的基金管理模式,赋予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基金所应具有的自主管理、独立运营的法律地位,为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创造条件,避免社会保障基金僵化管理而带来的巨大损失,奠定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从长远上减少对于公共财政的依赖。

大力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制度统筹发展,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性社会保险,鼓励公民参加商业保险加强自我保障,使社会保障的获得渠道更加多层次、立体化,进而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保障效率。

强化制度的公平性

实现社会保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强化制度的公平性,让公平共享深入人心。必须保证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而不是结果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保障基本人权、促进公平正义的重要社会制度,更要把握好公平公正的准确内涵,从政策、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逐步消除歧视性规定和体制,尽快改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的现状,为城乡群众提供人人皆可参与、人人同等适用的社会保障。

整合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仅在基本养老保障方面,我国对三种人群分别有三种不同的制度安排: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或养老保险制度,针对企业职工或城镇从业人员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城乡居民的居民养老保险或新农保制度。三者在制度设计、待遇水平等各方面差异悬殊。目前,国家已经对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决定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要求2015年全国实现制度统一,2020年前全面实现制度规范,同时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整合也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统筹研究各项制度的待遇水平。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是45%左右,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替代率80%~9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待遇水平最低,月基础养老金平均不足100元,根本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职业人群养老保险“双轨制”以及职业人群、非职业人群保障水平差距过大问题,已经成为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取消职业人群养老保险“双轨制”并缩小职业人群与非职业人群保障水平差距,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化解和平抚社会公众产生的种种疑虑和期盼,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努力实现不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转换。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转换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解决了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之间的制度衔接问题,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征程上迈开重要步伐。要进一步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其他制度之间的衔接转换问题,为实现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创造条件。

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科学性和服务的便利性

要实现社会保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科学性和服务的便利性。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责任,除了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投入之外,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服务设施。近年来,全国各级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看,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还比较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保障事业的爆炸式发展和城乡群众对社会保障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篇12

根据《关于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回头看”工作的通知》要求,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会议,认真梳理本单位承担的各项改革任务,扎实开展全面深化改革“回头看”工作。

一、重点改革任务

按照中央、省、州、市级改革试点和《xx市重大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xx-20xx)》明确的改革任务,市财政局承担的改革任务主要为:一是与市公安局共同承担中央、省、州、市级改革试点“跨省异地缴纳交通违法罚款试点改革工作”(x项);二是与市发改局等有关部门承担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扶贫开发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的改革工作(x个大项、x个小项)。

二、工作推进情况

自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局党组高度重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攻坚克难,突破重点,切实解决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全力谋求改革实效,各项改革工作有序推进。目前,完成中央、省、州和市级改革试点x项,完成xx市重大改革举措实施规划改革任务xx项。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对xx市财政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明确分管领导和与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结合《xx市重大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xx-20xx)》,认真梳理工作要点,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三是按照工作要求,及时上报改革台帐、信息、工作推进情况;四是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协调沟通,收集整理工作中的难点、亮点和存在的问题,抓好经验总结、自查整改工作。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激发了发展动力活力,“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是民主法治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民主政治继续完善。

三是社会体制改革促使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统筹推进了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有序衔接。

四是扶贫开发改革围绕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创新,全面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为实现脱贫提供了坚强保障。

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基础性制度框架,系统推进了河湖保护和生态环境整体治理工作。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提升了文化管理效能,巩固壮大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篇13

政府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中,存在着忽视效益性,甚至是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而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将资源合理高效的使用,解决腐败浪费现象,提高政府效能,是政府部门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社会劳动保障资金对于社会安定有着不容分说的重大作用,早日对社会劳动保障资金进行绩效审计,对社会劳动保障资金相关管理部门和委托机构的工作效益进行监督。而现在我国对社会劳动保障资金审计覆盖面很低,社会劳动保障资金绩效审计更是寥寥无几,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和设计也不到位。因此社会劳动保障资金审计必然要从常规性审计转向为绩效审计,审计重点也从合法合规性向资金管理体制以及完善社保制度方面的改革倾斜,使得对社会劳动保障资金的管理和改革成效作出合理有效的评价。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技术不断增强,迎来了大数据的时代,影响着几乎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同时对各个行业产生了不和忽视的作用,对于审计而言,如何利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挖掘、分析技术来革新审计方法,促进审计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对社会资金绩效审计这以特殊内容的审计作出更大的贡献。大数据,顾名思义指的是不能在正常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用普通数据处理工具进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合。其主要特点为:数据量巨大,互联网每天产生的数据的数量都是巨大的;数据处理速度快,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先进的计算机处理器和算法使得处理速度极其快速;数据多样性,以前只是文字数字范围内的概念,现在包括视频、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然而,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工作模式逐渐趋于陈旧,对于数据分析,还停留在抽样调查分析的阶段,同时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对大数据化时代的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劳动保障数据库,利用好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数据获取的便利性,全面性,与绩效审计提出的“3E”指标相结合,创新绩效审计方式。开展全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式,抽样分析本身是存在固有缺陷的,运用此种方法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得到的分析结果存在着很大的失真风险,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日,普通计算机已经能够处理大量的复杂数据,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使得分析结果更为可靠和准确。人们已经有能力摆脱抽样分析的束缚进行全数据的处理,这也使得审计由抽样审计变为全部审计成为可能。社保资金绩效审计本身在评价其绩效时,就极其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撑,以往的定性分析或者抽样调查,评价的结果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利用全数据的定量分析,使得“3E”指标更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其次,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使得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更为便捷,“云”服务和运算的实现,被审单位数据存储于云端,审计无须再导入个人电脑,而是通过云服务,将计算请求提交至服务端,服务端将任务分配至云网络的空闲计算机,并迅速得到计算结,返还至本地。新流程可缩短等待时间,提升审计效率。最后,持续性审计将成为审计的重点,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审计将使持续性审计模式成为现实,社保资金绩效审计可以常态化开展对机构和业务的持续关注、风险评估、持续监测、专项分析、审计发现跟踪等活动。在开展大数据绩效审计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是信息的集合,而信息本身的属性是双面性,我们在利用大数据的便利性的同时,也承担这大数据带来的风险,在大数据风险管理方面,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建立严格有效的数据加密管理体系,控制好数据传输以及授权体制。其次,建立大数据的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设,目前而言,针对大数据的使用方面并没有明确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目前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应用大数据技术,因此审计应用大数据技术缺乏法律依据。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合法性问题是审计立法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只有拥有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法规支持,大数据技术应用才能成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基础。最后,我国在大数据的相对应的相关的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不成熟,大数据存储分析能力上,还是处理技术上都还处于一个很薄弱阶段,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领域的技术普遍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所以,要达到信息智能化审计,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技术上都需要长时间大力投入。因为审计工作只有驾驭了大数据,通过建立高级大数据的分析模型,实现快速抽取大数据的核心数据,高效分析这些核心数据并从中发现价值,才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挖掘,才能在海量数据中迅速、准确地发现疑点,使审计工作真正成为信息化智能审计,解决审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达到通过快速全数据分析,发现疑点,靶向检查,系统研究,从而大大提升审计工作效能。

通过大数据背景下对社会劳动保障资金进行绩效审计发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劳动保障资金运行管理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并据此对社会劳动保障资金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存在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提高社会劳动保障资金管理的效益和管理水平,伴随着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社保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开始显现。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的持续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取决于社会劳动保障资金在数年后老年人基数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能否足额支付,这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我国社会劳动保障资金的运营和管理水平。在保障社会劳动保障资金金安全性的基础上,使得社会劳动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因此设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劳动保障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指导我国社会劳动保障资金的进行高效的管理和运营。

作者:王晓丹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爱东,李云.社会劳动保障资金审计流程再造初探[J].审计研究,2009.04:25~27.

[2]王杰孙国海,创新社会劳动保障资金审计组织方式的实现路径[J].审计月刊,2012.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