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越来越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绝不仅仅是老年人自己的问题,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衍生出一系列医疗保障、生活料理、疾病护理等问题。人老病多、用药亦多,这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都发生一系列的功能变化,各个脏器均出现退行性变化,住院老年病人用药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本文对我科100名住院老年病人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住院老年病人在口服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及护理对策,以便更好的发挥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使药疗监护得到有效保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4月—2008年11月期间,随机抽取我科68岁—89岁,平均(78.0±4.3岁),住院老年病人100名(意识清楚、能独立回答问话),其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小学以下文化程度54例,中学28例,大专以上18例;伴发1种疾病者45例(占45%),伴发2种疾病者19例(占19%);伴发3种疾病者16例(占16%);长期同时服4种药物者12例(占12%),5种以上药物者59例(占59%)。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
1.2 调查内容
问卷的内容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临床常发生老年病人口服用药常见问题自行设计,共6项。经我院五位护理专家审核修改,认为效度可靠,重测信度为0.80。重点内容包括住院老年病人口服用药常见存在的问题和护士对病人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两方面。
1.3 分析资料的方法
对回收到有效问卷结果用百分率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住院老年病人口服用药中的常见问题
2.2 护士对病人中存在问题的认识
住院老年病人口服用药过程中存在护理工作不到位现象,如护士发放口服药时不能做到服药到口,发药后又不能及时督促患者服药,因此,有41.0%的患者因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分辨率差,曾发生过漏服服药;有40.0%的患者由于不懂得药理知识,擅自服用院外带入的药物;有30.0%的患者不按指导服药;有25.0%的患者不能按时服药;有23.0%的患者有不能自行拆除药物包装;又如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护士发药时不备水或水凉后未及时为患者补充热水,从而使患者不能及时服药,造成患者漏服药或意外事件的发生。
3 讨论
3.1 老年病人自身因素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调查中发现,有47.0%的老年病人在服药过程中发生过呛咳。临床上常有多种疾病因素可导致老年病人吞咽功能障碍。有28.0%的住院老年病人希望自己独立服药;调查中有64.0%老年病人住院期间自行用药,不同程度影响到住院期间正常药物服用。由于服药种类太多、次数频繁也会造成病人忘记服药、不能按时服药等安全隐患。
3.2 护士工作落实不到位影响老年病人服药
对老年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能力评估不全面。老年病人记忆力减退,且所服药物种类繁多,有些药物需分别服用,因此,容易发生漏服或忘服药物。反应出临床护士对老年病人服药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评估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及时了解老人的困难。护士对老年人实施人文关怀认识不够,护理工作中存在服务不到位现象,护士在发药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服药到口原则,未能及时督促,致使病人漏服药物,影响治疗。本调查中有23.0%的老年病人不能自行拆除药物包装,护士在发药前有时未能及时打开包装,导致老年病人不能及时用药。另外,13.0%老年病人不能自己准备服药用水,护士履行职责发药时备服药用水,可避免老年人因备水困难发生烫伤等意外。
3.3 增强护士服药安全意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是住院老年病人服药安全的保障[4]。
护士从负责备药、发药到协助老年病人服药的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服药安全,护士长应加强护士对服药安全意识的教育,加强对服药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使护士做到主动对老年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针对老年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对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病人也要给予协助与督促、指导。提高预见性护理能力[5],坚持执行服药到口原则,服务到位是有效预防老年病人服药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保障。
3.4 对患者家属、陪护人员进行安全服药宣教和管理,提高患者服药安全性。
有些老年病人在住院前就长期服药,已形成自己的服药规律,对病房护士实施的服药到口顺从性差[6]。因此,护士长、护士应加强对病人家属、陪护人员的管理,主动向他们宣传安全服药知识,并及时与其沟通,在交流中了解和分析患者服药过程中易发生的安全隐患,告诉他们预防措施,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以提高老年病人住院期间的服药安全性。
4 口服用药常见问题的管理措施
4.1 加强对护士的服药安全教育
4.2 做好老年病人的健康教育
4.3 加强家属或陪护人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05-02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的重要社会问题[1],老年病人在医院的入住比例也逐年增加,加之近几年医患矛盾所导致的激化背景下,认真了解老年病人入院时的不同心理需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对策是提高护理质量,预防护患矛盾的必须前提和有效手段。本研究随机对收住三级医院内科老年病区住院病人中的60例进行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了解老年病人的入院心理需求,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老年住院病人入院时的心理需求,并且相应提出护理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选对象均为2009年1~6月我院收住院的老年病人,
随机抽出60例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病人神智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问卷有效。排除标准:神志不清,精神障碍:不能正确自主回答问卷的病人。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75±7.7)岁。体重(73.3±13.4)kg。身高(164±24. 7)。cm。入院第一诊断心血管系统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神经系统疾病10例,内分泌系统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8例。
1.2 调查方法
病人入院办理住院手续以后,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由接诊护士发放调查问卷,病人在病房独立完成问卷评分,封闭问卷信封交回。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住院号、身高、体重),针对住院期间最常见的、询问频率最高的护理管理问题和要求共26个项目,内容包括专业水平、服务水平、交流能力、科室管理、病房辅助配套设施管理等护士长日常工作重点内容。调查中病人根据自己对该项目期望程度和表格中提供的标准,对每一个项目进行选择,选项包括“无所谓”、“希望做好”和“要求做好”三个。完成全部问卷调查以后,60份问卷均有效,全部问卷均交由另一个科室人员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表1)
表1 调查结果(例)
3 讨论
病人住院后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会自然产生一定的需求,所有年龄的病人都会存在一定相同的、具有共性的心理需求[2],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体现。老年病人的心理需求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护理工作细节上的更多要求,这一点也正与老年病人的慢性疾病特点和较长病程相吻合。
护士长是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直接对病区实施面对面的管理,在病区护理工作的动态运行中起领导、决策、指挥、监督等作用[3]。作为老年病区的护士长针对老年
病人的心理需求特点,在护理工作的决策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适应现在新的护患关系,除严格按照护理工作要求做好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以外,对于老年病区的护理工作做出以下进一步的护理要求和护理管理决策更加有利于深化新形势下的护理管理工作。
3.1 强调与老年病人反复沟通,耐心宣教的重要性
老年慢性期病人的病程一般较长,如中风后遗症,糖尿病病人,记忆力减退,容易沮丧不安,失去信心,产生家庭和社会累赘感,精神不振。护十长应要求护理人员经常与病人反复沟通,耐心向他们进行卫生知识宣教,使病人有信心配合治疗。
3.2 强调加强老年病房生活设施的管理
老年病人住院时间长,对于病房内部的各项生活设施的使用需求必然多于青年病人,加之老年病人对一些电器设备的操作上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妥善解决好老年病人的病房生活设施的正常运转和使用方便,使病人尽快体会到温暖如家,减轻焦虑,增加信心,改善病人对疾病的消极心理。
3.3 强调提高病区护士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
护士的庄重仪表,和善文雅的举止,年轻愉快的笑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老年病人产生受到尊敬重视的感觉,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往往多于医师,病人会在服药或者护理操作的时候,反复询问与自己治疗护理相关的专业知识问题,如药理知识和化验单结果的意义、正常值等,迅速、准确的回答就可以快速拉近护患之间的沟通距离,极大地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护士长在护理学习的安排上不仅仅要强调操作技能[4],针对于老年病的常见病种的病理、生理、药理知识的考核同样需要常抓不懈,并且经常性邀请专科医师进行小讲课、小讨论。
3.4 强调护士对收费细节的进一步掌握
在没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大环境下,收费上的小失误常常可以导致病人和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极大不满意,虽然多数情况下为病人的误解,但是如果护士在与病人或者家属沟通时,如果可以细化解释收费步骤,分解收费过程,将大大减少病人对收费的投诉。护士长对于收费工作应当倍加注意和重视,不多收也不能漏收[5]。对于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训练时,加入常见医疗护理项目收费内容的讲解和考核,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当必要的。
3.5 强调认真倾听病人家属要求,并且细致解释与劝导
对于老年病人家属的意见及时解释、说服可以打消病人和家属的疑虑和误解,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治疗。同时,作为护士长也应当反复强调在与病人以及家属交流前,与医师取得一致性意见和结论的重要性,不要妄下结论,随便表态。
3.6 创造好的病人交流平台
老年病人多是长期反复住院,病友之间长期生活在一个单元有可能出现一些纠纷事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妥善的处理,可能进一步妨碍到护士长对病区的有效管理。定期组织一些适合老年病人参加的互动娱乐活动,增进病友之间,医患之间,护患之间在不同场合下的了解,最终会惠及整个病区医疗、护理环境的改善。发现老年病人或者家属闻的纠纷后,及时、公正地处理,无法处理时及时上报、移交,可以促进护士长工作的贯彻和实施。
4 总结
作为护理管理的主要执行人和决策人,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需求特点制定出适当的护理对策,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参考文献
[1] 钟华荪.广州城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14.
[2] 俞银娟.不同年龄住院病人心理需求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 11):1022 - 1023.
[3] 杨笔文.试论护士长的多元意识[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47 -48.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老年; 住院病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将发展中国家年龄≥60岁的人称为老年人[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我科自创办心脑血管专科以来,收治患者95%为老年患者,是个名符其实的老年病人科室。老年患者记忆力差,认知减退,且大多数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为了提高我科住院老年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自我护理能力,加强其家属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和配合治疗意识,促进老年病人早日康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6年始,对老年住院病人开展了健康教育,并取得满意成效。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创办心脑血管专科以来,已收治老年病人约9600人,其中男7200例,女2400例。年龄60-95岁,平均年龄70岁。病程7-15天。其中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
1.2.1 口头讲解
1.2.1.1 由接诊护士和责任班护士对新住院老年病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介绍同病房的其他病人,让老年住院病人减少陌生感、孤独感、初步了解住院环境。
1.2.1.2 在治疗和护理操作中随时解答老年患者的疑问,让老年病人对所患疾病有正确、科学的认识,去除心理负担,从而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1.2.1.3 护士长和责任护士每周五组织住院老年病人和家属参加病人座谈会,对本科室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老年常见病的基础知识进行宣教。让患者互相交流,增加康复的信心。
1.2.2 图文宣教
1.2.2.1 在病人入院时,发放健康教育小册,介绍本科室的人员组成,科室特点,联系方式,及本科室常见病的基本防治方法,治疗措施,用药注意事项等。小册图文并茂,字体较大,文字说明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让每个住院老年病人都能看清,看懂。
1.2.2.2 在病室走廊设健康教育宣教栏,每周对一种心脑血管病病进行宣教。介绍可活动的老年病人或康复期老年病人走出病房,到宣教栏阅读健康知识。
2.内容
2.1 向老年住院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措施。解释各项医疗,护理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
2.2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种标本的采集方法,所用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服药的注意事项。
2.3 宣教心理因素与老年疾病的关系,减轻老年病人的心理压力。合理调整老年病人的饮食,配合治疗。并及时修改康复训练计划。
2.4 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加住院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让每个老年患者都能了解常见老年病的防治,护理及急救。改变某些陋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5 对即将出院的老年病人和家属进行详细、具体的出院指导。
3.执行
3.1 住院老年病人多较悲观,在心理上突出表现无价值感和孤独感[2]。情绪上较为任性,迫切需要他人,特别是来自家庭的关心。在进行健康宣教时,应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利用良好的家庭关系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3.2 与老年病人交流应恰当使用敬语和谦语,态度要耐心,温和,不厌其烦,尽量多用安慰,鼓励的语言,避免刺激,消极性的语言。
3.3 老年患者均存在记忆力、感官功能及反应速度的减退,在进行宣教时,应适当提高音量,放缓语速,吐词清楚,一项内容可重复几遍。
3.4 灵活掌握宣教时间,分清主次,宣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老年人疲惫。首先讲解老年病人最想了解的内容。对于危重病人应首先给予心理支持,减轻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出院老年病人的健康宣教则应提前1-2天开始进行,不要等到出院时才匆忙向病人进行宣教。
3.5 对老年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对于目前病人还不能接受或不应该让病人知道的内容,不宜马上进行,以免老年病人在精神上不能接受,甚至精神崩溃,不利于康复[3]。
3.6 对住院老年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避免不成熟的建议、承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4]。态度应和蔼,真诚,语言通俗易懂,重点突出。
4.体会
4.1 健康教育丰富了老年病人的住院生活,护患间的沟通促进了双方的了解,让老年病人的情感有所寄托,减少了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感和焦虑情绪,和谐了医患关系。
4.2 健康教育可促进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从而得到他们的配合。共同帮助老年患者理解治疗中的一些新概念及治疗方法。并可利用家属对患者生活习惯的熟悉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顾。
4.3 通过有效健康教育能使病人家属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病原因、症状、预防、紧急处理办法等知识。从而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
4.4 健康教育能调动老年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调节病人情绪,帮助病人变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乐观情绪,有利于病人心理健康。同时激励护士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形象。
5.小结
我科开展健康教育以来,深得老年病人喜爱,和谐了医患关系。增加了老年患者防病治病知识,减轻了老年病人身体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让他们能正确面对现实,坚定康复信心。减少了平均住院天数。另一方面,健康教育的开展让护士更好地发挥了自身作用,增加了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 老年病人的护理 医学心理学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psychological care.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23-01
0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老年病人不断增加。老年病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反复,疗效差的特点。表现出生理适应能力减弱,抵抗力下降等衰老现象,由于老年病人各脏器,形态,组织生理功能上发生退行性变,在住院期间,通过对老年病人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过度依赖等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进而提高病人对于自身治疗康复的信心,使老年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很快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月入住我科的老年病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既往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入组病人共50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5岁,平均72岁。
1.2方法
1.2.1 评定量表老年病人生活质量评定表,共11个项目,包括4个子量表,①身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社会适应;④环境适应。
1.2.2 老年病人在心理上主要出现的问题及相关措施
1.2.2.1 焦虑不安,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第一周的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河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于这类病人,有要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然后找出病人焦虑不安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制定切合实际的措施放松训练。通常,病人可在较短时间内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2.2 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心理,他们形成了依赖性,这对康复十分有害,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以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完全适应了别人照料下生活,护理中,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帮助。
1.2.2.3 情绪不稳,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多见于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病人,此时医护人员要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改变其态度。同时要理解,宽容和忍让,适时地进行开导。
1.2.2.4 悲观消极。人到老年,有很多人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这种脆弱心理在患病后负性增强,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这种情绪状态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针对他们,我们要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怀,树立自己能早日康复的信心。
1.2.2.5 孤独寂寞,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主要是由于住院时间较长而缺少亲人陪护造成的,病人常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加之其他病人也不予其交往,很少有人探望,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我们要尽可能多增加与合作接触机会,除了做好基础护理外,有针对的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以热情,乐观的表情去感召他们,驱除寂寞情绪,以和蔼礼貌的语言和合作交流,鼓励多和别人接触,并向其讲述交往的好处和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和病友建立了感情,最终在使病友关系得到改善的同时,达到身心护理的最佳效果。
1.2.2.6 其他,对绝望和恐惧心理的患者,应树立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不回避矛盾,积极主动帮助,启发患者正视现实,树立正确人生观。如遇到患者入院后心理情绪极度不稳定,拒绝饮食,不配合治疗,我们应主动与其谈心,向其家人了解其患病历史情况和家庭情况,有针对性的反复开导,劝其积极配合医护,服从治疗,敢于同命运抗争,最终达到缓解患者绝望与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
2老年病人的护理体会
通过心理护理,绝大多数病人、家属能和医护人员愉快的合作,对于手术、创伤的耐受性基本达到满意效果。
2.1 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
2.2 帮助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2.3 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还必须有扎实的了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获得病人信赖,达到最佳的信赖状态,愉快接受治疗,配合治疗,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卫生局编.医药科技进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46-252.
[2]成蓓,曾尔元.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1-272.
[3]冯焱.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9-10.
[4]宋祥芳.几种情况下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版),2009,13(1):44-45.
[5]孙巧玲.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版),2009,13(1):47.
[6]胡永凡,金泽验,王凡.社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抑郁障碍复发的体会.护理学杂志,1999,(02).
[7]刘向红.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2002,(01).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64-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整体护理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心理护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保障其安度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重视和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不仅能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而且能够促进患者身心的早日康复。
1 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经济紧张怕连累家庭,怕给子女带来负担,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和害怕感。
1.2 孤独与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有的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一时失去生活目标,很少言语而产生老而无用的心理,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不善交往,子女不在身边,又抱病在身,就会感到孤独寂寞。
1.3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不能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及压力,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认为是别人带来的,遇到同情语言则落泪,遇到相反意见则唠叨不休或勃然大怒,甚至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
1.4 依赖心理。老年病人依赖性极强,常担心亲人远离自己,怕病友、医护人员冷落自己,喜欢周围人时刻注意他,希望得到亲人和朋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关心、问候。而且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去做,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2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策
2.1 创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
为老年病人创造宽敞、明亮的病室环境,护理人员主动热情接待,保持床铺及被褥整洁、柔软、舒适,室内物品摆放整齐,避免障碍物绊倒患者。将患者常用的生活用品及药物放在易取的地方,减少引起老年患者不安全的因素。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与孤独猜疑的老年患者及自尊心极强的老年病人沟通时,要加倍关心体贴他们,多采用肯定、鼓励、赞扬的语言,提倡患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相互交流治疗心得体会,这更有利于心情恢复正常心理。对于心情急迫的老年患者应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解老年病的原理特征。使其能正视自身的疾病,逐渐走向康复。
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和视力等功能减退,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在与病人交流时尽量避免用医学术语,尽可能用老年患者熟悉的语言讲解。在讲解常用病症等抽象医学理论时要结合实际病例加以说明。针对不同老年患者各个阶段的心理,用同情引导启发鼓励安慰等方法与患者交流。对老年患者要细心有耐心。
2.3 做好老年病人的健康宣教
护士要在现有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科普知识和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用良好的语言向老年病人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在实施护理过程中要用心观察,最大限度了解病人的全面情况。掌握病人年龄、职业、工作经历及家庭成员家庭关系情况。弄清楚疾病的病因及家庭病史。入院前治疗情况、体质状况、心理状态,包括性格特点、爱好、饮食习惯规律,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确定确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且要经常开导劝解病人,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4 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护士应该做到对老人称呼要恰当,言行要有礼貌,举止文雅,耐心向患者解答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患者消除一些内心的苦衷,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向患者告知收费情况,征求治疗意见,这样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接受医院的治疗。
对老年病人要细心、用心、精心。由于老人免疫力、视力、听力等功能减退,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患者患病后,脾气会变坏、固执、猜疑、乱发脾气,此时需要我们给老年人多一份理解和关怀,对他们要和蔼、温柔,多与其聊天,多听他们倾诉。医护人员要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和蔼的言行去关怀体贴病人。
护理人员不能因工作量大而表现出不耐烦的工作情绪,应经常巡视病房,耐心疏导和安慰病人,向病人提供所需的信息,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结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细心照顾,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争取病情早日好转。
2.5 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服务
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细化工作要求。根据工作情况值班人员少时酌情安排能力较强的实习生上助班,以确保单独值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避免各类潜在护理隐患。护士长应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描述病情注意客观、准确、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为防止护理风险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