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

篇1

电类专业技能教学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技能的形成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的反复练习来实现。根据教学目标,电类专业学生在三年内要掌握的技能和达到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都要通过技能课的教学来完成。现在我以08应用电子技术(1)(2)班的电子技能训练为例,在技能课教学中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两班学生仅通过了两个学期的技能训练,参加初、中级无线电装接工技能鉴定,合格率分别为100%、95.2%。

一、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1.实物展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我校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如声控、光控、压控等控制电路的效果展示,这些作品产生的声音、灯光指示等动态效果,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与这些电路有关,举例说明,为后期的学习埋下伏笔。

2.以各种技能大赛为载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师生技能大赛,通过这些大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组织各类型的竞赛。青年学生好胜心强,渴望成功,利用这一特点,我们组织小组间、班级间的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促进了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腿走路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在技能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1.注重纸上练兵,加强模拟训练。对一些元件较多、线路较复杂的电路我们采用“纸上练兵”法。所谓“纸上练兵”法是指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在专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做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这可以作为作业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节省了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无线电中级工考核电路中,采用了集成电路,电路复杂、难度大,通过纸上练兵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往需要20课时完成,现在12课时就达到了要求。

2.开辟学习成果展示平台,进行榜样示范教育。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的欲望,我们的中职学生表现欲望更加强烈,但是很容易知足。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强烈欲望,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收藏,有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收藏,通过班级展示台,现代网络平台展示,如QQ群、班级网站等。

三、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

1.基本操作练习与反复练习相结合。无线电中级考核辅导中,采取分块教学。如电源电路、振荡电路、触发电路、分频电路,这些电路又分为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两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轮以各单元电路为主进行训练,让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第二轮要求学生安装整机,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第三轮设置故障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第四轮采用模拟考核形式,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

2.专题操作与创造性练习相结合。专题操作练习是把一个技能课分解为若干个小课进行训练,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创造性练习则是学生熟练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练习。这种创造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生产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印刷电路板制作,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电路在铜箔上设计电路布局,要求学生首先要熟悉原理图,分析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各支路、节点关系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电路原理图,确定电路布局。在创造性练习中,我们结合电子基础知识,在学生模拟安装电路时,只给原理图,不搞统一模式,让学生本着合理、规范的要求自行设计电路的安装图,这一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技能开发的能力。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开展自我学习。随着许多家庭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能否为我们所用非常重要。很多家长苦于无法管理计算机,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很长时间荒废学业。

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玩游戏的原因是获得成就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为了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我们开展了学生上网寻找电路、通过淘宝网购买电子器件、进行实际电路安装、实际电路展示等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设置考评表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进行自评、互评,评比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篇2

一、创设质疑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是进行创新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没有任何创新。有了兴趣,才会萌发创新意识。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这课时,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描绘春天的美景。上课时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景色,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又如教《曹冲称象》这课时,师生共同讨论称象的原因,从中进行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浮力的试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质疑的氛围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求民主,应在学生平等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我在教《四个太阳》这课时,先让学生拿起彩笔,根据课文内容,把四个太阳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比比看谁画得最美,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上《棉花姑娘》这篇课文,课文上完后,让学生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三、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敢问。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足够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对课文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从读书中质疑问难,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关系。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时间效率,并把非重点的知识留到课后去解决,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学生的质疑问难未得到答案,便不满足,便会去探求答案.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过认真读书后挖掘教材,产生疑点,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同时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发表独立见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

四、引导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用“圈、点、画、”等方法勾画疑难,并记在笔记本上。开始上课时,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树立目标,促使学生学习进入一种良好状态。同时教师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篇3

语文能力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众多的因素,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们既抓双基,又着重发展学生智力、思维、思想认识水平,也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在这些方面已有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并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在此我仅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学会自学的角度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疑"的思考

"学问"二字很准确地概括了学习的规律。学而无问,不可能;学而不问,学生的知识就会流于表面,十分肤浅。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把问的功效、疑的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教学方法就是先让学生提出自学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向他质疑,然后他组织学生展开研究、讨论,而他的许多科研课题就是从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确定下来的。这一做法对笔者很有启发。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价值呢

1、"疑"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

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是很敏感的,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他们不愿意依样画葫芦,跟在人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疑问"的产生,激起他们去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如果教者有心,将会发现此时连学生的眼睛也会明亮有神--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学有所得,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了。

2、"疑"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契机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相信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辩证地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阅读、讨论、归纳问题等,使学生少走弯路,从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就是注意了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般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然这"愤"、"悱"状态,可以由教师根据经验来猜测,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与这些途径相比较,由学生质"疑",则更为直接、准确。课前学生的"疑"使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有的放矢,讲在点子上,启之能发;课中学生的"疑"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课后学生的"疑"有助于师生总结教与学的成果,或拾遗补缺,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学习行为延伸到课外。

3、学会质疑进而不疑是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由见疑、质疑、思疑、释疑组成的。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见疑和质疑的能力。疑是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 不会质疑,连"门"都找不着,自然是永远也入不了知识的大门。对学生来说,读了课文能提出问题,其实也就是他们揣摩课文语言文字、思考课文内容思想的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这些"疑"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阶梯。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要从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阅读教学也必须重过程。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结论,而是获得这些知识、结论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自己走过一段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路。一个善教者,应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引起解决问题的兴而越学越深。

2、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1)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2)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3)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1)对题目要质疑;(2)对篇章结构要质疑;(3)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3、巧妙设问,导疑有法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疑,对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师教每篇课文,总要提出很多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章,老师的提问,实际是老师给学生"设疑",让学生按照这些"疑"去学习、思考,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把每个问题写具体的。老师的提问要准确、恰当、有规律可循,因为学生不但通过老师的"设疑"解决了知识,也从老师"设疑"的示范作用中学到了怎样去设疑。教师的提问切忌多而碎,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在此不再赘言。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课题猜谜"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设问性质疑。

4、灵活应对,释疑有术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是我们语文工作者的最终目的,而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途径,释疑得体就很重要。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疑问应尽可能地给予答复。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必须在课堂上答复,对于一些个别同学缺乏代表性的疑问,或过于琐碎的问题可在课后个别答复。如果是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提出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同时可要求他们先存疑,在下面的学习中力求解疑;若是同学讨论后能释的疑,可将这类疑交给大家讨论,使之成为大家的疑,然后讨论解答;如果是因老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遗漏忽略的一些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后,学生向笔者提问:"四更天是什么时候"这是笔者授课时遗漏的问题,笔者当即答复:"古时候一夜为五更,一更为两小时,四更天正是天亮前最黑的时候。诸葛四更天去借箭,正是他神机妙算之处了。"有时,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会产生一些联想,并有了解一些新知识的欲望,老师如果能解答,可适当补充一些;也可以不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阅读有关书籍,或询问某些专家……总之是指引释疑的方向,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求根问底的研究精神。例如,目前笔者结束《将相和》一文的教学时,学生提问:"和氏璧本来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怎么到了赵王的手里"笔者便向学生推荐了《中国历史故事》一书。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原则

1、鼓励质疑原则

这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有些教师对让学生质疑有顾虑,或是担心学生的提问打乱了教学思路,或是担心学生问出了老师备课时没准备的问题,更担心被学生问住答不上来。作为教师应解决观念问题,学生能开口提问,说明他在动脑筋主动学,是好事,应欢迎。至于问出于与课无关的问题,可以下课个别交流;问出了教师备课的遗漏点,只要虚心地和同学讨论,同样能教学相长;即使被问住,也没什么好难堪的,这是对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何况哪个教师不希望教出比自己更强的学生只有教师卸下包袱,热情地鼓励学生多问,学生才会越问越多,越学越深、越活、越有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持久性原则

自能读书的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三两天的功夫。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要做到持之以恒,不能今天让学生提问,明天以因学生提问不理想就不让学生提问。教师要善于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经常长期地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养成先读先思的习惯,于"无疑处生疑",在疑难处"碰钉子",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依靠自己的独立探索不但获得丰富的、印象深刻的知识,更获得了自学能力。这一切贵在坚持!

3、主导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教师应更好地把握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善于分析学生的问题,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更要灵活合理处理,或存疑,或放至课后解决,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主线,切忌放野马。对学生没有提出而又必须明白的问题,教师要向学生问难,做到既鼓励学生质疑,又有条理、有重点地讲清课文。

总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疑"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疑"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契机;质疑是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我们要调整学生"质疑"心态,鼓励质疑。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坚持持久地、主导地鼓励学生质疑。

篇4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们质疑提问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质疑提问的能力

在当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非常弱,没有问题意识,不知如何提,或者是不敢提、不想提,科学探究的问题大多是由老师提出,学生再进行猜想和探究。这样的教学结果只能是: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就成为了我们当今小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如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第一册Module3 Unit1 教授完句型“It’s a tiger/lion/an elephant…”,教师通过闪图片不断地随机问“What’s this/that?”来不断让学生根据图片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来到教室前面,指着一张张图片问道:“What’sthis/that?”,其中有个孩子直接走到卫生区,指着扫帚问道:“What’s this?”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质疑兴趣,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

其次,我们知道“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例如教学外研版三期第二册Module6 Unit1 时,在教授完单词句型后,教师呈现课文中的一幅图片说:“Look! Here comes our friend Sam. This is Daming’scousin,Daling.Please think about what they talk about? ”讨论后,有一位同学举手说道:如果我Daling,我可能会问“What do youdo on Sundays?”教师在给予这位同学掌声的同时,说出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会活学活用。又如教学三期第八册Module8Unit1 Helen Keller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 Who is Helen Keller?”、“When and where was Helen Keller born ?”、“Why is Helen Keller amodel for everyone?”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了解了希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了质疑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比如,上完“购物”这个内容以后,笔者让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开设购物店,全班分为五个小组:男、女时装店,男、女名鞋店,帽子店,每个同学都担任一个角色,让同学们大量运用购物的日常用语:What can I do foryou? Can I help you? I’m looking for… What size…? Can I tryit/them on? How much is it? I’ll buy it. I’ll think about it.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兴趣很高,获得很大的收获。

在课堂上,老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置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也可让学生在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如教学三期第六册Decisions 时,为了加深学生对Decisions 的灵活运用,教师创设几个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一:Mothers’Day is coming. I want tobuy presents for my mother。What do you suggest?问题情境二:Summmer Holiday is coming.Our friend Sam and his family will havea travel.What do you suggest? 问题情境三:Now we are in BergerKing,we want to have lunch. What do you suggest?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进行讨论和情境表演。

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有一组的学生选的问题是情境三。他们把情境设置为一家三口吃饭点餐,一名waiter。当他们点完餐,“爸爸”准备买单时,举手问道:“这时是用How much is it?还是用How much are they?”笔者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如果你把你们点的食物看做一个整体,就用How much is it?如果是整体下的每一样食物就用How much are they?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篇5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说道: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因此,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设计,选对策略和方法。

一、激趣导入,为感知奠定基础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要有效提高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就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渴求改变,一个趣味十足的导入对提高学生感知的渴望度尤其重要。贾宝玉在评论大观园时说过一句话:凡美,都必须“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如果在教学之初就以趣味吸引住学生,也就为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五册第五课《面具》中的导入部分。

师:今天有几位老师到我们班来作客,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其实还有一位客人也想来,但是他有一些害羞,同学们闭上眼睛他才敢出来。大家把眼睛闭起来,老师说睁开才能睁开。

师:看!客人来了,大家说他是谁呀?

生:亦龚。

师:他和以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谁能说说他为什么变得不一样了?

生:因为他戴了面具!

师:对,是面具让他变得与众不同了!(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同时板书)

同学们还见过什么样的面具呢?

生:孙悟空、奥特曼……

师:大家说的都是现代人制作的面具。

其实,面具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面具博物馆参观吧!(出示课件)

分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主动的感知才是有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只能被称为灌输。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想去感知,从而进一步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这位教师让一位学生戴上面具,使学生自身成为课堂的主体,用猜猜看戴了面具的客人是谁的方式,让学生给了自己一个惊喜。学生看到戴上有趣面具后的同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些熟悉,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主动感知的欲望。

二、直观演示,掌握感知与思维方法

小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对抽象信息较难接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经验支持。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十二课《橙色的画》观察部分。

师:老师来变个魔术!同学们看到,现在桌上有五杯一样多的黄色的水,老师把另一杯红色的水分别倒入这五个杯子里,看看它们变成了什么颜色?

生:橙色。

师:我们把橙色称为间色,那么这些橙色都是一样的吗?

生:不是,有的深,有的浅。

教师再往其中的一个杯子里继续倒入一些红色的水。

师:看看哪个杯子里的水最多,哪个杯子里的水最少?

找出最深的橙色在哪,最浅的杯子在哪?

生:最深的橙色在水最多的杯子里,最浅的橙色在水最少的杯子里。

师:是谁影响了橙色的深浅?

生:加入红色水的多少。

师:对,两种原色加入的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产生的间色的倾向。

分析:这位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老师要变魔术,便立刻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感知欲望。魔术很简单:红色的水倒入五杯同量的黄色水中。从魔术中很快便发现颜色产生了变化,一个小小的魔术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直观清晰地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就感受到了颜色的变化,水到渠成地接受了“橙色”这个概念。

三、用双眼感知,积累思维素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美术要素后,通过对其他同龄学生或艺术大师作品进行观察、欣赏的这种感知方法,用双眼感受美术元素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能更好地拓宽他们形象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十五课《会变的线条》中欣赏分析部分。

教师导语:发现了生活中的线条美,我们来看看这两幅其他班小朋友创作的瓶子。(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们说哪个漂亮?

生:上面的漂亮。

师:这两个瓶子上面都有三种线,为什么看上去上面一个比下面的漂亮?

生:上面一个线条画得多。

师:这就是美术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叫做“重复”,你们再看,这些线条,重复重复着就变了。(这时,播放音乐,音乐响起)你们听,这段曲子里有没有重复?

生:有。

师:那有没有变化?

生:也有。

师:对了!重复与变化(板书)就是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东西。不仅是画画,在音乐、舞蹈、建筑等所有艺术里面都有。

分析:这位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其他同学画的瓶子,使学生在对比欣赏中感知到美术表现中的重要方法:重复。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己运用这种方法的感知能力。同时,从音乐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提取美术表现的重要方法,用艺术的共通性激发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四、交流展示,体验感知成果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一堂课的结尾也很重要。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十四课《吃虫草》中的评价部分。

教师让每组学生选出一幅代表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快速展示,进行点评再贴上黑板展示。

教师导语:同学们培育的吃虫草都很生动!现在,我们邀请八位同学来代表小昆虫选出最吸引你的吃虫草!

教师选八位学生代表拿一张小虫的画片,把它贴到最喜欢的作品上,并说说为什么选这张作品。得到小昆虫最多的小作者上台述说自己的创意、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为这位同学贴上最佳作品奖章。

分析:评价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集中展示,学生作品展示与交流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也很重要。这位教师通过自评、互评、点评的多样评价方式,使学生不但感知了他人也感知了自己,并在评价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最佳作品奖章”的发放也为学生主动感知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增添了精神动力。

“美术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以美术课堂教学为途径,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训练,从初步感知事物入手,在充分积累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发展,并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提高学生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停留在向学生不断输入语言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具象的、生动的知识的直观体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做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吃透教材内容与重难点,不断仔细研究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他们形象思维的积极性,让感知与思维共进,设计与策略同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篇6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多元智能理论打开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拓宽了其范畴,从人体8种智能的角度来强化教学,促使教师多元化的教学等等,是从根本上为教师提供了实践和发展的空间。初中英语本身的语言性、综合性、工具性等等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今儿变求同为求异,以别样的手段来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养形成,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对于学生来说虽然不陌生,但是缺乏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母语,而英语无论从组词还是表达上都有母语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学生学习起来缺乏积极主动性,更无兴趣可言,从而不利于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鉴于此,笔者从学生的心理着手,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主的产生英语探究的欲望,进而真实的感受英语的所在等等,以模拟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就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的教学情境,诸如: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等,激发学生的智能多元发展。

如:在学习colours教学内容时,笔者构建彩虹桥的情境,即: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七色彩虹桥动画,之后引导学生跟着制作彩虹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颜色中来,进而趁势引导学生掌握相对应的英语词汇:red、orange、yellow、green、indigo、blue、violet等等。在潜移默化中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二、设置问题,诱发学生多元互动学习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药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样一来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以生为主构建教学活动。而设置问题无疑是最佳的途径。通过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够强化学生多元化的互动,进而多元的发展自我,诸如: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将阅读文本内容的中心点设置成为问题,并把学生分成组,以小组的形式来探究教学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强化学生在合作中增强知识,提升技能等等,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如:在学习School life教学内容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这样的问题:Do you like your school now?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chool life? 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Do you like the lessons on the Internet?等等。设置学生能够接受且可行性较高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想想学校生活的美好,通过内省智能的启发来达到学生语言智能、交际智能等方面的提升,凸显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三、开展户外活动,强化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提升

初中英语学科融合了综合性的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合理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提升。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只有让学生实践英语才能够促使学生的智能真正的得到锻炼和提升。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户外活动,以动态的形式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求同”为“求异”,刺激学生的多元感官。笔者在教学中开展“综合性语言表演”户外活动,来引导学生真是的体验英语、表达英语、表演英语等等,强化学生创新的同时,促使学生多元智能的综合性提升。

如:在学习Fruits相关内容教学时,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英语的认知程度来编写小品、相声、歌曲、话剧等等并表演,以英语来阐释内容,从而促使语言、肢体、人际关系、音乐等等智能的综合融入和强化锻炼。诸如:有的就不同水果的特点模仿“器官”的相声表达形式来进行创新表演:Apple(学生带着苹果的面具)动作表演Eat an apple a day, the disease is far away from me. I have a wealth of nutrition.等等,接着Banana(学生带着香蕉的面具)动作表演Bananas can add potassium elements等等,以水果的特性来进行相声类的语言表演,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深化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多元智能理论与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是相吻合的,都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的出现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作为教师,应透彻的研究并灵活的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借以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

【参考文献】

篇7

[4][5] 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7][8][9] 李桂芹.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的设计及应用研究[D].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22-25.

[10] 徐春华.量规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2005:24-25.

篇8

我校是青岛市人工智能实验学校。在工作中我们借助教研、教学平台,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和教师教研、集备工作,根据兴趣导向、应用驱动,学用结合,强化实践的原则,组建了实验班,按照上级对于高中段开课部署每两周开设1课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作。

在课堂上组织实验班的学生观看了人工智能的《开学第一课》,主要是“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制造人工智能?、“New Google AI Can Have Real Life Conversations With Strangers”等内容,很有收获。但是在观看过程中发现很多的人工智能相关联的知识,比如JAVA、大数据、Python、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分析、H5/WEB前端、嵌入式、Linux、C语言、单片机、C++等解根本看不懂,发现自己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补课,不然每次培训老师讲解的专业东西还是理解不了,这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难点。也断断续续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同仁们交流起来总体感觉是没有系统化,特别是参加了祁荣斌博士组织的磨课,和同事们讨论起来感觉层次太高,有些内容也是理解不了!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起来也存在地域差异性导致了学生接受人工智能相关教育程度深浅不一,而且面向高中生的课本难度很大,很希望能有个机会从零基础开始系统化学习人工智能,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这一点线下交流的时候是很多老师的心声,期望能在领导和专家的引领下实现。

篇9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4.总结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篇10

一、小学生写字现状

小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学习的最为关键的启蒙期,这一时期的学习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至关重要的基础。而目前在教育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严重忽略了对小学生的写字教育。很多小学生都不热爱写字,更谈不上对书法会感兴趣,真正对书法有认识的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不尽如人意,书写的汉字不美观,不利于识别。小学生写字身体姿势多为不合格,通过调查分析有50%的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小学生喜欢将直尺作为写字时的工具,导致写字的姿势均为趴在桌子上,书本摆放不整齐,并长期得不到改正。小学生的执笔姿势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人四指执笔,有人食指环抱拇指,有人笔杆不顺着虎口而是直立,几乎与桌面垂直,更有甚者是笔杆倒向前方。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因为字写的不够优美,而越来越排斥写字,导致恶性循环。

二、小学生写字现状原因分析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校,学生,家长。首先学校对小学生的写字教育重视度不够,在过度教育学生文化课的同时没有重视写字教育,提供培养学生展开对写字、书法的兴趣的环境;其次是学生本身,小学生三分钟热度,缺乏认真的精神。学生对写字或书法学习的认识不足,使得写字教学的效果欠佳,学生的写字水平提高缓慢。学生进课堂学写字是为了完成学业计划,而不是自觉行为,因此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写字时不是特别积极。最后在家长方面,家长过多的关注小学生的课业成绩,对于写字等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余时间不能多关注小学生的写字情况。

三、加强小学生写字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诸多原因导致了目前小学生写字现状。因此围绕目前小学生写字教育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小学写字教育。通过对小学生写字教育的培养,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汉字浓缩了中华民族古代的优秀历史文化,也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的伟大发明和业绩,通过写字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写字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感知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另外,写字教育是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写字过程中,一点一画都需尽一身之力。坐姿要求头正、臂开、腰直、腹收、足安,立姿要求“上虚下实”,身躯稳定,写字时身体各部位无不处于协调配合的运动之中,所以写字不仅是一个创作过程,而且也是一种极好的健康运动。写字教学可以从育德、益智、健体、审美多方面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教学的育人作用更加凸显,它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载体,又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提高小学写字教育建议

(一)加强国家层面的写字教育课程标准

中国是书法的母国,理应担当起弘扬这门“国粹”的义务。2011年8月2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规定:“中小学校主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政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因地制宜被削减了很多力度,因此有必要增加教育课程标准来规范小学写字教育问题。

(二)增强书法教育师资,提高教师责任感

提高小学生的写字教育,其质量的关键主要在于教师。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意识到写字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言传身教,示范引领,做好学生的表率,规范教学,诲人不倦,起到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提高写字教育课堂效率,吸引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写字教育主要目的是可以正确、工整的进行汉字书写。而小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毅力和耐性等问题,因此针对小学生写字教育,教师要具有足够的耐心,明确写字目标。通过激励教育,指导示范等方法促进小学生对写字教育的热爱。特异性引导小学生欣赏优秀书法作品,或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儿时故事等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写字的热情和兴趣。

(四)建立有效的评价或鼓励机制

写字教学活动存在着评价的问题。可以增强写字比赛等活动,使优秀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得到评价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游戏化,活动化的方式,使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投入到写字教育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写字是做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抓好小学阶段的写字教学,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品质、写字技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篇11

二、创客教育潜入校园的困难

当前,创客教育在各中小学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不断引进3D打印技术、开源硬件软件、激光切割机、机器人等设备组建创客实践室,为创客教育提供一系列硬件资源。但让创客教育潜入校园,渗入师生的心田,植根于教学的整个过程,真正实现创客教育的潜在意义,我们还在不断探索的路上。目前“创客”教育在大部分学校主要是以社团的形式展开,参与学生仅限于本社团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活动,无可置疑,这种形式的创客教育有违其初衷。目前创客教育难以在学校进行普及、全面推广,究其原因如下:

1.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学校推行创客教育的教师较少,主要落在了信息技术老师或科学老师的肩上,这难免会局限在自己的学科范围,进而不利于形成创客教育价值领导力,也不利于持续性、创造性地开发,更不利于让创客精神形成新常态;其次,教师对采集的一些教学设备,如3D打印机、电子智能控件等应用比较困难,需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最后,教师对创客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普及创客教育无从下手。

2.创客教育课程资源欠缺

首先,在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教师很难找到可参考的书目、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基本都是靠老师边搜集资料边整合资料,边摸索边实践,不利于教师、孩子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创客教育走入课堂更是难上加难;其次,一些创客空间及企业陆续地出版了一些创客教材,但切合学校创客教育发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少之又少;最后,创客教育课程资源比较单一,大部分主要是针对电子方面的创客教育,这无形中对创客教育的理念造成扭曲的导向。

3.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创客教育潜入校园无疑是推进新课改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扎根的一种途径,是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模式的一种挑战。首先,传统教学模式已让大部分老师驾轻就熟,尤其是年纪较长的老师还很难在教学活动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创新,他们担心完成不了他们的教学任务,他们担心他们班级的成绩一落千丈,他们担心他们的权威会受到侵犯。其次,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教孩子听,而创客教育中更注重孩子们积极主动思考、探索,并动手实践尽可能地把想法变为现实。最后,传统教学中各个学科很少融合,互不关联,而创客教育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是把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教育课程。

三、融合创客教育,培育创客文化

钱学森先生曾提及“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他回答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其他原因呢?可能我们还缺乏创新的文化,缺失长出栋梁的土壤,要培养杰出人才,需要培育创新土壤,让“创客精神”成为常态。我认为教育教学中融合创客教育,培育创客文化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育观

教师不仅是传授者的角色,更应是辅助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教师应及时充电,因为已掌握的技术及能力远不能满足创客教育的需求,不仅思想要跟上时展步伐,而且能力上也要紧跟前沿技术,只有在思想及能力上都与时俱进,才可能融会贯通。在学校,“创客”不应只是部分学生或老师才能研究的领域,创客需要一个更加开放宽阔的平台,当“创客思维”遇到“学科教学”,创客教育就成为学校普及的教育。

2.增加课程理念的厚度

培育适合每个孩子个性发展的课程,营造不让一个孩子隐形的场域,用爱的智慧激扬每一个生命,让创客教育及与学科教学的碰撞呼吸到阳光。创客社团及校本课程协同发展,整合创客教学资源,借助社会、企业的力量,建设强有力的创客教育队伍,联动跨学科领域的教师参与到创客队伍中,结合教师个人特长,开设相应的创客活动,整合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教学资源及创新成果,形成课程资源,并乐于分享,协同工作,进而逐渐形成全面而多样化的创客基础课程体系。

篇1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67-03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急遽变革。[1-3]在教育领域,近十年来e-Learning、混合学习等[4][5]理念、方法和技术已从自发到自觉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而3G/4G网络、移动终端、数字电视、数字化终端等新媒体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掀起了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浪潮,呼唤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面对新形式,教育部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为了在短短3年内完成《意见》提出的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全员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必须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下简称“测评”)为先导,并把测评贯彻在整个提升工程过程各环节中,以测评结果为导向,以评促学,实现差异化的按需培训。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双主”培训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测评实现路径设计,提出测评系统框架,以期为顺利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二、“双主”菜单式培训思路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开展新一轮的提升培训。如何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并保证培训质量?笔者认为不能循着传统的统一集中培训模式,应以测评为先导并贯穿始终,在测评结果导向上强化培训主动性的引领,改变以往受训者被动的“上面要我培训”、“参加的是不问我起点的千人一面培训”的局面,把任务式参与变为“我确实需要参加培训、我需要在某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的培训者内在需求,让受训者和培训机构、培训教师能够根据受训者实际合理设计培训内容,量身定制并动态调整培训方案,开展分层的、差异化的按需培训。在测评基础上,既要尊重培训机构的宏观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受训者的微观主体需求,培训机构在对受训群体宏观把握的基础上,给出模块化培训推荐建议,受训者在明确自身短板及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选学,开展问题导向的主动培训。

三、测评实现路径设计

在整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要实现如此贯穿始终的大规模全员测评,是个浩繁的系统工程。按照“双主”菜单式培训思路,无论是培训方的主导性推荐,还是受训方的按需选学,均为信息(测评结果)支撑下的决策优化过程。因此,实现“双主”菜单式培训的基础和核心在于测评工作,在于贯穿培训各环节始终的动态测评结果为双方提供的决策依据。从行为学的视角来看,测评过程体现为多轮人机交互的咨询决策优化过程。这一过程显然人力很难胜任,应该开发和部署一个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范畴的能力测评系统,在人的智慧的主导下,发挥测评系统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推理能力,获得高效的能力测评和培训方案推荐。本文提出一种人机结合的测评路径:研制测评体系,开发和部署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开展人机结合的线上、线下测评。

1.研制地方性的测评体系

《意见》中关于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部分指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教育部实际上下放能力测评的权限到地方,允许地方根据和尊重区域发展实际开展能力测评。因此,各省区市应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共性内核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性差异,按照《意见》中“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工作”的精神为指导,依托和整合高等院校的综合力量,走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企事业“三结合”协同创新的道路,专家团队研制符合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体系,研制各科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熟度参考模型,建立各科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制定评测标准和测评指南。

2.开发和部署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

由于人力所限,大规模的测评工作必须有赖机器辅助完成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繁琐而结构化的工作。网络化的测评系统、测评工具不仅是受训者在各环节自测所必须的,也是管理机构赖以获得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在设计和部署测评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借助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实现自动化、情景化的能力测评,辅以知识库、推理机和人的智慧获得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因此,测评工作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是在前一工作研制地方性的测评体系基础上,根据各科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熟度参考模型研制测评工具及量规、量表,建立测评知识库、情景案例库及测评规则和测评标准库,开发和部署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省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提供软硬件环境。为了给广大教师提供便捷的测评服务,由于各类新媒体的普及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6-8]采用云计算技术为系统实现提供支撑,将测评系统、测评工具和能力提升方案推荐系统部署在云环境下,充分利用云服务降低系统实现及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体系架构和功能架构如图1和图2所示。

3.人机结合的线上、线下测评

测评云平台网络系统和教师能力测评工具开发和部署成功后,采用测评专家团队与网络测评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半自动的、案例情景化的中小学教师全员的训前、训中、训后三级测评。其中训前测评旨在获得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总体水平、能力成熟度概况及聚类情况,为培训管理机构制定分科目、分层、分批次培训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也为教师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提供指导,确保按需培训;训中测评旨在通过培训过程中不定期、不定次数的过程性测评了解和把握培训学员的能力提升情况,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训后测评旨在对培训学员做出终结性测评,为中小学提供测评分析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后续校本研修提供依据。

三级测评均贯穿和实现“按需培训的自适应推荐”和“决策咨询”的思路,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每次测评均先由网络测评系统根据受训者的信息从情景案例库和知识库、测评规则、测评标注和测评量表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如一套测试题、一个案例分析等),之后由受训者利用各类终端完成测评,系统根据提交上来的测评用例做出情景案例匹配,把结果交由方案推荐系统做出分析、过滤和匹配,在培训方的专家干预下生成方案建议集合,反馈给各级管理部门及受训者本人,培训者根据个人实际和偏好在方案建议集合里选择培训方案,作为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依据,而管理方根据培训者最终选择的培训方案,可合理做出培训分级分组,制定差异化分层培训的方案。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双主”培训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测评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国家已经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背景,在提出的“双主”培训思路的基础上探讨了测评实现路径设计并提出测评系统框架,尚有诸多问题留待解决,如为实现情景化测评涉及的情景库构建、情景案例匹配与推理等,以及为实现对受训者培训方案的智能化推荐涉及的方案匹配、过滤及智能推送等,仍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Schlichter, B.R. and L. Danylchenko, Measuring ICT usage quality for information society building[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4,31(1):170-184.

[2]Verdegem, P. and L. De Marez, Rethinking determinants of ICT acceptance: Towards an integrated and comprehensive overview[J].Technovation,2011,31(8):411-423.

[3]Igari,N., How to successfully promote ICT usag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enmark and Japan[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4,31(1):115-125.

[4]Ari,M. and M.C. Taplamacioglu, Web-based Blended E-learning for Adults: A Case Study[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7(0):1028-1033.

[5]Ramakrisnan,P., et al., Blended Learning: A Suitable Framework For 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7(0):513-526.

篇13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的理解、经验和行为的理性概括,如教育目的观、教育实践观、教育对象观和教育课程观等,它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为转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全面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一标准的实施,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把教师推到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地选择学习,否则就无法生存。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育和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为教育大众化提供了日益先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终生学习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这个技术平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教育的新形式,改变以落实“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由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走进江苏农村中小学到处都可以看到教师“充电”的场景,走进课堂可以感受到教学模式的变化,深入学生中间感受到他们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氛围。具体表现如下:江苏省苏北是全省欠发达地区,最近几年江苏省加大了对苏北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的倾斜,并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和办学标准化验收,为每所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多媒体综合教室,引入光纤上网。现在走进每一所农村中小学,都可以看到教师人手一机认真地在浏览、在交流、在更新自己的教学文件夹,这些教师中不乏风华正茂的年青教师,更有白发苍苍的老教师,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进行互动研讨,丰富了他们的教学资源,使他们一天天“富裕”起来。正如一位从教20多年的老教师所说“一个星期,我们每天穿梭在办公室―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三点一线上,虽然紧张一点、累了一点,但我们过得充实,教学资料丰富了才能使我们找到课堂改革的发力点”。

二、《标准》的实施改进了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引起学习资源的变化,学习资源包括载体多样化;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多媒化;学习信息传输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教学过程智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通过这种方式的应用,更好地表达了教学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素材有意义地呈现教育信息。

如图1所示:一位中学地理教师在湘教版教材“农业”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赵本山的小品《红高粱模特儿队》搬进了课堂。上课伊始,播发了《红高粱模特儿队》部分视频,最后以一幅漫画导入新课,让学生先思考漫画体现了哪些地理知识,即农业的重要性。充分证实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通过设置情境, 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亲切的、自己喜爱的学习氛围中,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游戏和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从学生角度看,注重学生对问题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在学生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所掌握的知识之中寻找素材,积极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从而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设计现实有趣的作业,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的疑问,形成较强的素养。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了表1,让学生完成各题:

(1)预测哪个国家可能获得冠军?分析原因?

(2)F组4个国家分别属于_洲_洲和_洲。

(3)32支参赛队伍来自五大洲,未曾派队参赛的大洲是_洲。

(4)南非世界杯决赛,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当地时间11日20时30分将拉开战幕,球迷毛毛同学应该什么时间打开电视观看现场直播?为什么?

(5)南非世界杯决赛时,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向哪移动?昼夜长短情况?当地什么季节?

这样的设计中融入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材料,使学科知识内容与生活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化”的境界,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得到拓展和延伸。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构成因素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水平,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教学实践、持续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与数字化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升专业知识能力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新的发展点和突破点。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教学科学研究,只有科研才能使一个教师得到持续发展,也只有科研才能使一个成功的教师变得更为成功。科研型教师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审视身边的一切;善于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怀疑、不盲信权威;勇于改变自己、开放自己,不固步自封;能专注解决问题的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在专业发展中由“教书匠”成长为“研究者”,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关系到千百万孩子成长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