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小学智能教育课堂

篇1

电类专业技能教学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技能的形成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的反复练习来实现。根据教学目标,电类专业学生在三年内要掌握的技能和达到中级工应知应会标准,都要通过技能课的教学来完成。现在我以08应用电子技术(1)(2)班的电子技能训练为例,在技能课教学中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两班学生仅通过了两个学期的技能训练,参加初、中级无线电装接工技能鉴定,合格率分别为100%、95.2%。

一、如何激发学习兴趣

1.实物展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我校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如声控、光控、压控等控制电路的效果展示,这些作品产生的声音、灯光指示等动态效果,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物品与这些电路有关,举例说明,为后期的学习埋下伏笔。

2.以各种技能大赛为载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组织师生技能大赛,通过这些大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组织各类型的竞赛。青年学生好胜心强,渴望成功,利用这一特点,我们组织小组间、班级间的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促进了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腿走路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在技能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技能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1.注重纸上练兵,加强模拟训练。对一些元件较多、线路较复杂的电路我们采用“纸上练兵”法。所谓“纸上练兵”法是指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在专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做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这可以作为作业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节省了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无线电中级工考核电路中,采用了集成电路,电路复杂、难度大,通过纸上练兵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往需要20课时完成,现在12课时就达到了要求。

2.开辟学习成果展示平台,进行榜样示范教育。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的欲望,我们的中职学生表现欲望更加强烈,但是很容易知足。我们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强烈欲望,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收藏,有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收藏,通过班级展示台,现代网络平台展示,如QQ群、班级网站等。

三、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

1.基本操作练习与反复练习相结合。无线电中级考核辅导中,采取分块教学。如电源电路、振荡电路、触发电路、分频电路,这些电路又分为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两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轮以各单元电路为主进行训练,让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第二轮要求学生安装整机,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第三轮设置故障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第四轮采用模拟考核形式,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

2.专题操作与创造性练习相结合。专题操作练习是把一个技能课分解为若干个小课进行训练,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创造性练习则是学生熟练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练习。这种创造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生产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印刷电路板制作,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电路在铜箔上设计电路布局,要求学生首先要熟悉原理图,分析元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各支路、节点关系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电路原理图,确定电路布局。在创造性练习中,我们结合电子基础知识,在学生模拟安装电路时,只给原理图,不搞统一模式,让学生本着合理、规范的要求自行设计电路的安装图,这一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技能开发的能力。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开展自我学习。随着许多家庭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能否为我们所用非常重要。很多家长苦于无法管理计算机,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很长时间荒废学业。

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他们玩游戏的原因是获得成就感,这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为了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我们开展了学生上网寻找电路、通过淘宝网购买电子器件、进行实际电路安装、实际电路展示等四个环节的教学活动。设置考评表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进行自评、互评,评比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篇2

一、创设质疑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是进行创新学习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没有任何创新。有了兴趣,才会萌发创新意识。兴趣越大,创新能力就越能够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可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这课时,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描绘春天的美景。上课时先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景色,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又如教《曹冲称象》这课时,师生共同讨论称象的原因,从中进行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浮力的试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质疑的氛围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讲求民主,应在学生平等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我在教《四个太阳》这课时,先让学生拿起彩笔,根据课文内容,把四个太阳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比比看谁画得最美,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上《棉花姑娘》这篇课文,课文上完后,让学生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三、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敢问。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足够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对课文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从读书中质疑问难,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关系。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时间效率,并把非重点的知识留到课后去解决,这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下去,学生的质疑问难未得到答案,便不满足,便会去探求答案.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过认真读书后挖掘教材,产生疑点,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同时教师要经常启发诱导他们积极发表独立见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提出问题。

四、引导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疑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用“圈、点、画、”等方法勾画疑难,并记在笔记本上。开始上课时,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树立目标,促使学生学习进入一种良好状态。同时教师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篇3

语文能力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众多的因素,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们既抓双基,又着重发展学生智力、思维、思想认识水平,也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们在这些方面已有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并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在此我仅从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学会自学的角度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疑"的思考

"学问"二字很准确地概括了学习的规律。学而无问,不可能;学而不问,学生的知识就会流于表面,十分肤浅。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把问的功效、疑的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教学方法就是先让学生提出自学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向他质疑,然后他组织学生展开研究、讨论,而他的许多科研课题就是从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确定下来的。这一做法对笔者很有启发。质疑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哪些价值呢

1、"疑"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

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是很敏感的,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他们不愿意依样画葫芦,跟在人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疑问"的产生,激起他们去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如果教者有心,将会发现此时连学生的眼睛也会明亮有神--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学有所得,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了。

2、"疑"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契机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相信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辩证地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阅读、讨论、归纳问题等,使学生少走弯路,从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就是注意了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般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然这"愤"、"悱"状态,可以由教师根据经验来猜测,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与这些途径相比较,由学生质"疑",则更为直接、准确。课前学生的"疑"使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有的放矢,讲在点子上,启之能发;课中学生的"疑"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课后学生的"疑"有助于师生总结教与学的成果,或拾遗补缺,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学习行为延伸到课外。

3、学会质疑进而不疑是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由见疑、质疑、思疑、释疑组成的。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见疑和质疑的能力。疑是未知通向已知的大门, 不会质疑,连"门"都找不着,自然是永远也入不了知识的大门。对学生来说,读了课文能提出问题,其实也就是他们揣摩课文语言文字、思考课文内容思想的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这些"疑"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阶梯。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要从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阅读教学也必须重过程。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结论,而是获得这些知识、结论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自己走过一段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路。一个善教者,应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引起解决问题的兴而越学越深。

2、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1)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2)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3)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1)对题目要质疑;(2)对篇章结构要质疑;(3)对写法要质疑。这三个层次为:设问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和疑难性质疑。其中设问性质疑也就是自问自答式质疑,这类疑问实质上是学生自己选定自学的方向,通过自学解决。例如,初读课文时,对字词、课文内容的疏通性质疑。推敲性质疑就是学生对上文所提到的"三处"、"三点"的自学研究,此时学生往往会在所读文章中做出记号,并试图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需要指出的是,这三次质疑中的前两次提出的疑问并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而是要求学生自我设疑、存疑,学习在似乎无疑之处产生疑问。经过这一番寻疑之后提出的"疑",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到了这些解不开的疑,心理上就产生了适度的焦虑,上课时就能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寻疑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学生"自能读书"的实践活动,寻疑有方,无疑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标志。

3、巧妙设问,导疑有法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寻疑,对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很重要。教师教每篇课文,总要提出很多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章,老师的提问,实际是老师给学生"设疑",让学生按照这些"疑"去学习、思考,看课文作者是怎样把每个问题写具体的。老师的提问要准确、恰当、有规律可循,因为学生不但通过老师的"设疑"解决了知识,也从老师"设疑"的示范作用中学到了怎样去设疑。教师的提问切忌多而碎,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在此不再赘言。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课题猜谜"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设问性质疑。

4、灵活应对,释疑有术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不是我们语文工作者的最终目的,而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途径,释疑得体就很重要。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疑问应尽可能地给予答复。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必须在课堂上答复,对于一些个别同学缺乏代表性的疑问,或过于琐碎的问题可在课后个别答复。如果是由于课前预习不充分提出的问题,应要求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同时可要求他们先存疑,在下面的学习中力求解疑;若是同学讨论后能释的疑,可将这类疑交给大家讨论,使之成为大家的疑,然后讨论解答;如果是因老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遗漏忽略的一些问题,老师应认真解答。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后,学生向笔者提问:"四更天是什么时候"这是笔者授课时遗漏的问题,笔者当即答复:"古时候一夜为五更,一更为两小时,四更天正是天亮前最黑的时候。诸葛四更天去借箭,正是他神机妙算之处了。"有时,学生在学完课文后会产生一些联想,并有了解一些新知识的欲望,老师如果能解答,可适当补充一些;也可以不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阅读有关书籍,或询问某些专家……总之是指引释疑的方向,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求根问底的研究精神。例如,目前笔者结束《将相和》一文的教学时,学生提问:"和氏璧本来是楚国人卞和发现的,怎么到了赵王的手里"笔者便向学生推荐了《中国历史故事》一书。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原则

1、鼓励质疑原则

这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有些教师对让学生质疑有顾虑,或是担心学生的提问打乱了教学思路,或是担心学生问出了老师备课时没准备的问题,更担心被学生问住答不上来。作为教师应解决观念问题,学生能开口提问,说明他在动脑筋主动学,是好事,应欢迎。至于问出于与课无关的问题,可以下课个别交流;问出了教师备课的遗漏点,只要虚心地和同学讨论,同样能教学相长;即使被问住,也没什么好难堪的,这是对教师的"一桶水"提出了更高要求,更何况哪个教师不希望教出比自己更强的学生只有教师卸下包袱,热情地鼓励学生多问,学生才会越问越多,越学越深、越活、越有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持久性原则

自能读书的本领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三两天的功夫。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要做到持之以恒,不能今天让学生提问,明天以因学生提问不理想就不让学生提问。教师要善于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经常长期地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养成先读先思的习惯,于"无疑处生疑",在疑难处"碰钉子",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保持和提高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依靠自己的独立探索不但获得丰富的、印象深刻的知识,更获得了自学能力。这一切贵在坚持!

3、主导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让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让学生的疑问左右课堂,把阅读课上成质疑问难课。教师应更好地把握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善于分析学生的问题,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更要灵活合理处理,或存疑,或放至课后解决,始终把握住课堂教学的主线,切忌放野马。对学生没有提出而又必须明白的问题,教师要向学生问难,做到既鼓励学生质疑,又有条理、有重点地讲清课文。

总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疑"是学习行为的原动力;"疑"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契机;质疑是学生自能读书的过程;"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我们要调整学生"质疑"心态,鼓励质疑。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坚持持久地、主导地鼓励学生质疑。

篇4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们质疑提问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教学 质疑提问的能力

在当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非常弱,没有问题意识,不知如何提,或者是不敢提、不想提,科学探究的问题大多是由老师提出,学生再进行猜想和探究。这样的教学结果只能是: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就成为了我们当今小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偏重于学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为主,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如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第一册Module3 Unit1 教授完句型“It’s a tiger/lion/an elephant…”,教师通过闪图片不断地随机问“What’s this/that?”来不断让学生根据图片回答后,教师再问:“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因为可模仿,学生纷纷举手,来到教室前面,指着一张张图片问道:“What’sthis/that?”,其中有个孩子直接走到卫生区,指着扫帚问道:“What’s this?”这样,通过模仿提问题,使学生尝到提问的乐趣,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质疑兴趣,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善问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

其次,我们知道“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例如教学外研版三期第二册Module6 Unit1 时,在教授完单词句型后,教师呈现课文中的一幅图片说:“Look! Here comes our friend Sam. This is Daming’scousin,Daling.Please think about what they talk about? ”讨论后,有一位同学举手说道:如果我Daling,我可能会问“What do youdo on Sundays?”教师在给予这位同学掌声的同时,说出这个问题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必须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进行着重教学,使学生会活学活用。又如教学三期第八册Module8Unit1 Helen Keller这一课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说:“ Who is Helen Keller?”、“When and where was Helen Keller born ?”、“Why is Helen Keller amodel for everyone?”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了解了希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提高了质疑水平。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乐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比如,上完“购物”这个内容以后,笔者让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开设购物店,全班分为五个小组:男、女时装店,男、女名鞋店,帽子店,每个同学都担任一个角色,让同学们大量运用购物的日常用语:What can I do foryou? Can I help you? I’m looking for… What size…? Can I tryit/them on? How much is it? I’ll buy it. I’ll think about it.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兴趣很高,获得很大的收获。

在课堂上,老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置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也可让学生在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如教学三期第六册Decisions 时,为了加深学生对Decisions 的灵活运用,教师创设几个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一:Mothers’Day is coming. I want tobuy presents for my mother。What do you suggest?问题情境二:Summmer Holiday is coming.Our friend Sam and his family will havea travel.What do you suggest? 问题情境三:Now we are in BergerKing,we want to have lunch. What do you suggest?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进行讨论和情境表演。

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有一组的学生选的问题是情境三。他们把情境设置为一家三口吃饭点餐,一名waiter。当他们点完餐,“爸爸”准备买单时,举手问道:“这时是用How much is it?还是用How much are they?”笔者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如果你把你们点的食物看做一个整体,就用How much is it?如果是整体下的每一样食物就用How much are they?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篇5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说道: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因此,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充分的设计,选对策略和方法。

一、激趣导入,为感知奠定基础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要有效提高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就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渴求改变,一个趣味十足的导入对提高学生感知的渴望度尤其重要。贾宝玉在评论大观园时说过一句话:凡美,都必须“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如果在教学之初就以趣味吸引住学生,也就为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五册第五课《面具》中的导入部分。

师:今天有几位老师到我们班来作客,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其实还有一位客人也想来,但是他有一些害羞,同学们闭上眼睛他才敢出来。大家把眼睛闭起来,老师说睁开才能睁开。

师:看!客人来了,大家说他是谁呀?

生:亦龚。

师:他和以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谁能说说他为什么变得不一样了?

生:因为他戴了面具!

师:对,是面具让他变得与众不同了!(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同时板书)

同学们还见过什么样的面具呢?

生:孙悟空、奥特曼……

师:大家说的都是现代人制作的面具。

其实,面具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面具博物馆参观吧!(出示课件)

分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主动的感知才是有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只能被称为灌输。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想去感知,从而进一步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这位教师让一位学生戴上面具,使学生自身成为课堂的主体,用猜猜看戴了面具的客人是谁的方式,让学生给了自己一个惊喜。学生看到戴上有趣面具后的同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些熟悉,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主动感知的欲望。

二、直观演示,掌握感知与思维方法

小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对抽象信息较难接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经验支持。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十二课《橙色的画》观察部分。

师:老师来变个魔术!同学们看到,现在桌上有五杯一样多的黄色的水,老师把另一杯红色的水分别倒入这五个杯子里,看看它们变成了什么颜色?

生:橙色。

师:我们把橙色称为间色,那么这些橙色都是一样的吗?

生:不是,有的深,有的浅。

教师再往其中的一个杯子里继续倒入一些红色的水。

师:看看哪个杯子里的水最多,哪个杯子里的水最少?

找出最深的橙色在哪,最浅的杯子在哪?

生:最深的橙色在水最多的杯子里,最浅的橙色在水最少的杯子里。

师:是谁影响了橙色的深浅?

生:加入红色水的多少。

师:对,两种原色加入的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产生的间色的倾向。

分析:这位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老师要变魔术,便立刻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感知欲望。魔术很简单:红色的水倒入五杯同量的黄色水中。从魔术中很快便发现颜色产生了变化,一个小小的魔术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直观清晰地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就感受到了颜色的变化,水到渠成地接受了“橙色”这个概念。

三、用双眼感知,积累思维素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美术要素后,通过对其他同龄学生或艺术大师作品进行观察、欣赏的这种感知方法,用双眼感受美术元素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能更好地拓宽他们形象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十五课《会变的线条》中欣赏分析部分。

教师导语:发现了生活中的线条美,我们来看看这两幅其他班小朋友创作的瓶子。(出示课件中的图片)你们说哪个漂亮?

生:上面的漂亮。

师:这两个瓶子上面都有三种线,为什么看上去上面一个比下面的漂亮?

生:上面一个线条画得多。

师:这就是美术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叫做“重复”,你们再看,这些线条,重复重复着就变了。(这时,播放音乐,音乐响起)你们听,这段曲子里有没有重复?

生:有。

师:那有没有变化?

生:也有。

师:对了!重复与变化(板书)就是艺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东西。不仅是画画,在音乐、舞蹈、建筑等所有艺术里面都有。

分析:这位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两个其他同学画的瓶子,使学生在对比欣赏中感知到美术表现中的重要方法:重复。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己运用这种方法的感知能力。同时,从音乐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提取美术表现的重要方法,用艺术的共通性激发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四、交流展示,体验感知成果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一堂课的结尾也很重要。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人美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十四课《吃虫草》中的评价部分。

教师让每组学生选出一幅代表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快速展示,进行点评再贴上黑板展示。

教师导语:同学们培育的吃虫草都很生动!现在,我们邀请八位同学来代表小昆虫选出最吸引你的吃虫草!

教师选八位学生代表拿一张小虫的画片,把它贴到最喜欢的作品上,并说说为什么选这张作品。得到小昆虫最多的小作者上台述说自己的创意、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为这位同学贴上最佳作品奖章。

分析:评价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集中展示,学生作品展示与交流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也很重要。这位教师通过自评、互评、点评的多样评价方式,使学生不但感知了他人也感知了自己,并在评价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最佳作品奖章”的发放也为学生主动感知以及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增添了精神动力。

“美术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以美术课堂教学为途径,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训练,从初步感知事物入手,在充分积累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发展,并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提高学生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停留在向学生不断输入语言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具象的、生动的知识的直观体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做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吃透教材内容与重难点,不断仔细研究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他们形象思维的积极性,让感知与思维共进,设计与策略同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