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海洋经济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模型构建
(一)分析框架目前关于海洋经济增长与陆地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十分少见。从我国的情况看,一方面海洋经济增速明显较快。2002-2011年大多数年份,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要高于整体GDP增速,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13.4%和10.6%,海洋经济增长率高出2.8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海洋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性也较大,2002-2011年,海洋经济增长率最大和最小增速分别为19.8%和4.2%,远大于整体GDP的波动范围。由于难以定量分析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我们暂且借鉴一般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并假设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也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则反映海洋经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为:Y=f(L,F,K)(1)其中,Y代表海洋经济总产出,L是劳动力投入,F代表金融发展水平,K代表总的智力资本投入,则可构建如下计量模型:其中Y代表海洋经济总产出,X为自变量的集合,包含劳动、金融发展、技术进步等因素。μ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表示各省份之间不同但不随时间变化的一些不可观测因素。λ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是一个不随省份不同而变化的变量,α表示所有没有被包括在回归模型中和时间有关的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其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δ2的正态分布。
(二)影响因素与指标选取海洋经济总产出用海洋生产总值表示,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简称,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沿海地区①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海洋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海洋产业②和海洋相关产业③增加值之和。我们把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因素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要素投入(1)劳动要素。一般以就业人数衡量,具体指标是海洋经济就业人数,用ML表示。(2)金融要素。资金的投入是推动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常用金融相关率指标FIR衡量,计算方式为存贷款余额/GDP。也有部分研究认为,考虑到存款是贷款的来源,因此采用贷款余额/GDP表示金融发展(FD),如俞立平(2013)对我国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关系的研究。本文采用后一种方式。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常见指标包括科研经费投入、在校学生数等多种。但是,科研经费投入对技术进步具有滞后性,在校学生数则具有流动性,因此,单个指标难以反映技术进步整体的状况。对于海洋经济而言,本文选取海洋经济的产业细分与统计中的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④(以下简称为海洋科研教育)增长值作为技术进步的指标,并假设海洋经济的技术进步依赖于对海洋科研教育投入的增加,因此预期符号为正。技术进步指标具体又可以从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两个角度进行测度。(1)相对指标。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比重(RMR),以此衡量相对技术进步对海洋经济的影响。(2)绝对指标。选取海洋科研教育增加值(MR)作为绝对技术进步指标。之所以要做此区分,是要比较在当前阶段,海洋教育科研绝对规模的增长与相对比例的提高对海洋经济的作用。3.控制变量影响海洋经济的其他影响因素很多,我们还选取结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反映海洋经济在当地经济总量中的相对重要性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指标是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占地区GDP的比例(RM)。我们把海洋经济影响因素即各自变量列表汇总如下:
(三)计量方程与数据处理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的计量模型确定为:除各地区贷款余额与地区GDP数据从历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取得外,本文中的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我们进行面板数据计量分析的样本范围是2006年到2011年沿海11个地区的年度数据。我们对于属于水平数值的变量取对数,在变量名称上用在指标名称前加一个字母L表示,各主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汇总如下:
三、计量分析
从海洋经济发展与各自变量的散点图看,大致都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对而言,劳动要素与海洋科研教育投入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线性关系更加显著。在做计量分析前,首先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PanelData单位根检验表明,均在5%置信水平上均拒绝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PanelData是平稳序列。然后建立混合模型,并检验模型的冗余性(RedundantFixedEffectsTests)。检验结果拒绝冗余原假设,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在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固定效应模型成立。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法依次检验各因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采用海洋科研教育占海洋经济的比例指标(RMR)来表明相对技术进步,根据式(3),得到模型1,结果表明相对技术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并不显著作用。去掉这个变量后,得到模型2,各个变量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劳动和金融要素的投入对海洋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海洋经济劳动就业人数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率提高3.64个百分点,说明劳动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富有弹性,比较显著。而金融发展本身就是比例指标,每提高1,将使海洋经济增长率提高0.38个百分点,弹性较低。此外,在两个模型中,海洋经济占海洋地区整体GDP比重的提高也都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增长,表明海洋经济增长可能存在一种正向的反馈机制。我们再采用海洋科研教育增加值指标(LMR)来表明绝对技术进步,根据式(4),得到模型3。与模型2相比,劳动和金融要素的系数仍然显著,但是系数有所变小,而技术进步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而且系数提高。根据AdjustedR2、DW值等指标的综合判断,其拟合程度要优于模型2。模型3表明,金融发展对海洋经济的增长有较大的支持作用,金融发展指标每增加1,就可以使海洋经济GDP增长率增加0.2个百分点。海洋教育研发投入的增长率每增加1%,海洋经济GDP增长率就增加0.7%,表明当前海洋教育研发投入的弹性小于1,仍显不足。从上述的经验研究中,我们发现,金融支持与技术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似乎存在内部的关联,为此,我们引入两者的交互项,得到模型4,此时一个较大的变化时金融发展变量的系数由正变负,而且统计上不显著。移去该变量,得到模型5,此时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交互项显著为正,但系数较小。劳动投入、技术进步、海洋经济占比等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大致保持不变,模型拟合优度和稳健性良好。从模型2、模型3和模型5的比较中,我们看到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复杂的内在关联,这样的复杂性表明:第一,海洋经济本身的复杂性。海洋经济本身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概念,既涉及到传统产业,也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涵盖了三次产业,因此要对海洋经济发展做具体分析。第二,金融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机制复杂。既有各自独立影响,也有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第三,当前金融支持对海洋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经验研究中所用的指标只涵盖了银行信贷,并不包括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因此不够全面。二是对于海洋经济而言,目前仍然存在着金融排斥现象,尤其是海洋渔业等客户规模较小的传统行业。因此,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涉海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得性和丰富度,就成为进一步发挥金融因素对海洋经济发展作用的必然之选。
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将错综复杂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几个因子能有效地代表数据的基本结构,并反映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5]。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选取的经济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是:选取所需变量,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提取因子,进行旋转,得出因子得分,计算各地区综合得分并排序,最后利用因子分析结果分析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对建设浙江省海洋经济强省提出相关建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选取海洋经济发展21项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X1—海洋生产总值(亿元),X2—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X3—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X4—海洋第一产业比重(%),X5—海洋第二产业比重(%),X6—海洋第三产业比重(%),X7—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X8—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X9—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X10—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X11—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X12—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X13—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X14—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X15—沿海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万)t,X16—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X17—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X18—确权海域面积(hm2),X19—海域使用金(万元),X20—沿海地区海洋站(个),X21—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
结果分析
第一主成分特征值6.549,方差百分比31.184%;第二个特征值5.703,方差百分比为27.157%;第三个特征值3.129,方差百分比14.902%;第四个特征值2.606,方差百分比12.412%;第五个特征值1.179,方差百分比5.616%。5个特征值都大于1,方差累积百分比为91.270%,已经对大多数数据给出了充分的概括,所以提取前3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第一主成分与8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二主成分与7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三主成分与3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四主成分与2个变量有较大相关,第五主成分与1个变量有较大相关,如表3所示,每个因子与原始变量相关系数没有明显差别,需要进行旋转。
使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使用Quartimax法旋转,经5次迭代收敛。主成分1与海洋就业人员占全国海洋就业人员比重(%)关系达到0.924,因子关系较大,海洋生产总值(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度大于0.85,反映了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表现为沿海地区带来的经济效益,命名为海洋经济效益因子。主成分2与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GDP比重(%)和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都达到0.97,海洋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比重(%)达到0.961,与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元/人)、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关系度密切,反映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命名为海洋经济规模因子。主成分3与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关系度达到0.895,沿海地区财政收支比(%)和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元)关系度在0.85左右,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关系度较大,反映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命名为海洋产业结构因子。主成分4与海域使用金(万元)关系密切达到0.861,与海洋执法检查次数(次)达到0.621,与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确权海域面积(hm2)、沿海地区海洋站(个)关系度较大,命名为海洋管理能力因子。主成分5与沿海地区城市工业废水达标率(%)关系达到0.888,沿海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沿海地区治理废水竣工项目数(个)、沿海地区治理固体废弃物竣工项目数(个)关系密切,命名为海洋生态保护因子。根据各个沿海地区因子得分和公因子权重加权求和,得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强省(市、区)发展强弱得分,综合得分值按降序排列。
浙江省总得分排名第六。可见,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在全国沿海地区中属于中间水平,并不具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从海洋经济效益排名来看,浙江省位于第四位,比总排名提前两位,说明海洋经济给浙江省带来经济效益乐观,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全省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6];从海洋经济规模排名看,浙江省的海洋经济规模处于第八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规模还达不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所需规模,也还不适应浙江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在产业结构排名中,浙江省位于第三位,表明浙江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较为科学合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洋管理能力排名浙江省位于第九位,说明浙江省海洋经济管理还存在疏漏,不够系统完善;在生态保护排名上仍是第九位,趋于劣势,表现出沿海的废水污染、垃圾倾倒缺乏治理措施或管理保护力度欠佳,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富营养化趋势仍未缓解,海洋赤潮频发[7]。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浙江省海洋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较小,比重较低,海洋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较短,深加工产品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一定程度的无序开发和局部过度利用,也出现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陆域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难度大,沿海开发活动增多和涉海工程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海洋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浙江省在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统筹陆海区域协调,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陆海统筹是在陆地与海洋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之间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和发展模式,要求更注重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特色,围绕沿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临港产业和园区建设布局、近海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海洋资源的时序利用以及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渔、港、景、油、涂”等优势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浙江省海洋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优先发展新型环保海洋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精品渔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休闲业;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 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着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着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已经完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而根据“十二五”规划,省委要求今后五年浙江科学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特别强调要推进宁波都市区建设和打造以宁波―舟山港临近区域为核心区的“海上浙江”。建设以宁波与舟山为核心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SWOT分析法简介
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常用分析工具,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这一方法通过较全面、系统分析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得出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的结论与决策(表)。本文主要就是运用SWOT法对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进行分析并提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有益的建议。
二、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
综合来看,宁波在整个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如下:
(1)资源优势
宁波市的港口优势得天独厚,港口岸线总长1562公里,占全省的30%以上,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 T ”型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内外辐射便捷。宁波港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向内可连接天津、上海、深圳、厦门等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长江、京杭大运河、海运等覆盖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另外自然地理方面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 120km 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
此外,海洋资源优势也十分明显。宁波地区拥有丰富的“岛、涂、渔、景、油”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规模化开发。500平方米以上海岛516个,约占全省1/5;岛屿面积524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758公里。宁波的岛主要集中在象山、宁海、北仑等地区。岛屿靠近东海和舟山渔场,周围海域渔业资源和贝类资源丰富。另外,我市拥有可围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全省滩涂总面积的34%,居全省之首。宁波滩涂资源围垦开发条件优良,目前在建围垦工程共有10处,共计19.6万亩。同时人文景观丰富,易于开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体的海岛旅游。而东海被誉为“东亚的波斯湾”,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仅在中国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量就有5万亿立方米,原油储量约为1千亿桶,开发前景巨大。
(2)人文优势
主要指宁波帮人士及宁波所具有的创新的底蕴。宁波帮被誉为晚清四大商帮之一。在近代,以港、澳、台为核心进行发展的“宁波帮”企业家们,更是名声显著。而不少宁波帮人士在发家致富后仍不忘故乡,大力支持宁波的建设与发展,如宁波大学的成立。此次发展海洋经济的新一轮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宁波帮这一优势进行大力建设。同时,宁波人的创新精神也是推动发展的有力武器。宁波创新精神的灵魂深藏在“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心态之中,并成为宁波人勇往直前的内在驱动力。从当年的“五口通商”之一到如今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人敢走出去,敢尝试的性格为宁波及相关区域的发展增加了很多机会。如赵安中、世界船王包玉刚、邵逸夫等。当代宁波人“敢为天下先”的心理也十分强烈,如跨海大桥、鄞南商务区等的建设,宁波企业 “雅戈尔”、“杉杉”、“奥克斯”、“贝发”等走出宁波,进军全国甚至国际市场,这也是宁波人的创新精神最有力的见证。
表 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SWOT分析及演绎矩阵
2.劣势分析(W)
(1)资源利用率低,产业保护不够
虽然宁波市海洋产品产值较高,但其海洋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综合开发科技含量不高,并且以粗放型为主,多为附加值低的产品。同时,海洋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而在一些地方,海洋资源如渔业资源等存在使用过度的问题。例如象山海域前几年大量捕捞导致鱼类数量和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个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咎于一位地追求单一经济指标,片面走短期发展、粗放发展之路。当然,我们也发现在宁波沿海还存在油气资源开发不足、效率不高,各海岛尤其是象山部分海岛与大陆交通存在困难等问题。
(2)沿海海域污染,游客素质不高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许多海域如北仑港、镇海港附近海域由于发达的运输业,船舶进出频繁、货物吞吐量大,从而形成了燃油污染,影响了鱼类的生存;部分近海海域漂浮的生活垃圾形成了一座座垃圾岛,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海洋景观,也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存在乱丢垃圾、破坏海洋景观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以及海洋旅游景区的和谐,最终会影响了海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3)开发方式传统,科技含量不高
大多数海洋企业与渔民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粗放型模式,捕捞方式、捕捞工具落后且公司化程度低。企业生产设备的科技含量不高,各个企业联系不强,同时科技人才匮乏,从而导致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力不够、后劲不强。海洋科研条件与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力度不够,资源共建共享程度较低。
3.机会分析(O)
(1)国家的高度关注
国务院于今年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因此,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大力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宁波市可以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的建设,建设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港区及其依托的海域和城市的核心区,完善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主的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和以象山港、大目洋和三门湾及其附近区域为主的南部海洋经济产业带。同时,努力建设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梅山岛、大榭岛等十区十岛,努力成为我国海洋开发开放的先导地区。
(2)宁波的区位优势
宁波位于长三角南翼,是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宁波-舟山港经历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现已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港。利用宁波-舟山港的远洋航线,充分引进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走向世界。同时,宁波北接上海,可以充分利用上海的区位辐射优势和宁波雄厚的经济优势,与上海、杭州、舟山连接成为以宁波为核心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4.威胁分析(T)
(1)激烈的区域竞争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纵深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正在迅速崛起,经济迅速发展,工资水平也在提高。且沿海地区由于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大等因素使得对于外来人口不再具有前几年的吸引力。因此宁波市乃至整个浙江省的竞争压力非常巨大,这个从年初的民工荒就可以看出来,许多企业在生产的旺季招不到足够的员工最终导致订单难以完成,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同时广东、上海、江苏等省份也非常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竞争空前激烈。
(2)国际竞争激烈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入第十个年头,各国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又在不断地提高,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成为了宁波市贸易出口的一大障碍。同时,东南亚各国的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发达国家的资金,宁波必须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发展新兴产业。
三、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策略选择
1.加强港口建设,完善港航物流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港口是腹地范围内的一个特殊区位点,它可通过运输功能加强中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要围绕“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定位,大力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宁波海洋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借助宁波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坚持海陆一体化开发,充分发挥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积极打造宁波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平台,形成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为主导,以滨海旅游、海洋化工等海洋高技术产业为引领,以港口贸易、金融等为配套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同时,按照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重点推进甬台温高速复线等公路网建设,加快梅山、大榭、穿山等港区码头开发,积极培育海铁联运市场建设,努力形成更加完善更为便捷的集疏运网络体系,增强面向长三角、中西部的辐射和服务功能,同时也要加强海岛和大陆之间的连接,使陆岛统筹发展。
2.科学开发海岛,创造生态效益
科学编制海岛开发规划,统筹推进海岛开发开放。根据海岛的地理分布、资源特点和开发现状,明确海岛分类及发展定位,统筹功能布局,选择发展海洋渔业、海岛旅游和中转仓储等产业,努力把宁波海岛群建设成为富饶的生态海洋渔业示范区、国际性的滨海旅游区和先进的港口经济区。按照高标准规划、分阶段开发、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重点推进南田岛、高塘岛、檀头山岛等一批重要海岛的综合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岛。同时,还要加强海岛资源有效保护,颁布《海岛保护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强化海岛开发空间管制,建立海岛资源开发和保护长效机制,提高全民海岛保护意识。
3.扶持新兴产业,推动第三产业
借助宁波市的丰富海洋资源和宁波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力量,加快扶持海洋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产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产业六大新兴产业,并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同时,以梅山保税港区、东部新城金融服务集聚区等为依托,培育内外对接的资本市场,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结算服务中心。另外要提高渔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海洋牧场”,进一步贯彻休渔制的落实,控制捕捞强度,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和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建设高规格、高水平的水产品加工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nbdpc.省略/fzgh_view.aspx?CategoryId=527&ContentId=35085
[2]杨明.“十一五”时期广东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思考[J].新经济,2005(11):62―64
海洋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几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5160亿元,增长9%,连续1 2年领跑国内;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态势强劲: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油气为主体,海洋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海洋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广东省是全国海洋与水产科研院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省水产学校两所培养海洋与水产科技人才的专门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多所中央驻粤从事海洋与水产科研工作的机构,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等设有海洋与水产相关学科的高校。
尽管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广东省所拥有的科技智力优势尚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充分拓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创新,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使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宝库成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完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广东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应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在类型结构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人才,逐步形成海洋综合型高校、各专业高校、普通高校海洋类学科专业、在职培训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在层次结构方面,从广东省海洋事业发展的实情出发,海洋高等教育应以本科为主,按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海洋开发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专业人才和提供开发海洋的尖端技术。
在科类结构方面,首先要面向广东省海洋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建设一批与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应用性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的学科专业,如海洋渔业科学技术、轮机管理等学科专业,把它们建设成为支撑广东省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次,要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抢占制高点,为广东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及奠定技术基础i第三,要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海洋人才结构所呈现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特征相适应,海洋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应涵盖农、工,理、贸,文等多学科专业,使它们成为迅速提升广东省产业层次的支点和高校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1.2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适应21世纪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此,海洋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创新,二是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三是从招生到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为此,应把为地方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培养模式转变、从过分专业化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专业规格化的统一的培养要求向突出个性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转变。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又能反过来为海洋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深挖高校创新潜能,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2.1扩展服务功能
海洋高校及综合性高校的海洋类学科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海洋开发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一是开展技术服务。海洋高等教育凭借着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除发挥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发挥海洋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通过服务锻炼队伍,反馈信息,检验和壮大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学科专业的造血功能,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开展教育与培训服务。主要包括为海洋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为广大海洋从业者开展现代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开展二、三产业岗位培训,为广东省渔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等方面。
2.2促进海洋科技园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与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许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和1 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科技城、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大学的海洋科技园是产学研综合体,它不但是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培训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是高等教育与区域海洋经济互动的纽带。海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求海洋高等教育面向经济主战场,多出成果,而且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成为产品: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还需要资金和科学管理,然而这恰恰是高校自身的弱势,因此今后必须积极吸引社会的参与,特别要重视与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联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3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改革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现机制创新的新模式。实行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联动,按“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动员金融、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融资,引进外国风险资本。高校借助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通过共建、联合办学、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
合作,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2.4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科技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必须以社会及海洋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首要前提和牵引,有重点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成立专门从事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的成果推广机构,成立一系列为社会、产业服务的发展研究机构和工程中心,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和创新。
3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互动平台
3.1建立有利于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科技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重点支持广东省内海洋高校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支持的重点应从原来单纯的政策倾斜向推动海洋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方向转化,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领域共同参与海洋事业人才培养与再教育的渠道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地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咨询的组织与机制,增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
3.2 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整体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应从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开始,构建成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集成体系,互动发展的格局。宏观上,以“科技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等战略统筹集成的体系,明确战略分工及战略互动的结合点:在微观上,以海洋重点产业为导向,统筹兼顾与科技领域中的重大项目、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学科的战略互动,带动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3 加快海洋科技信息网的建设
当前,信息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有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建立由政府牵头、迅速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信息网络,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3.4 积极筹集海洋开发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的海洋开发竞争,实质上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资源利用从低效益向高附加值转化,实现海洋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效益高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以产权或资本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弘扬创新海洋文化,引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4.1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积淀而成的一种滨海地域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体。其内涵极其深厚。高校历来是继承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连接的桥梁。充分发挥高校的这种桥梁作用,是时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广东省高校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优秀海洋文化资源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体系当中,寻找一条与优秀海洋文化相融合、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途径,帮助师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环境的优势和障碍,领会人类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师生热爱校园、建设家园,振兴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4.2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文化中无形的方面,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其深层的内蕴,不能自发形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加以倡导。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高校专门的研究,对海洋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从而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高校又能以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为载体和渠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4.3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主要是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海洋?济发展快速,在整体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位置,已经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1]《“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将海洋旅游经济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洋旅游经济的开发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也是象山融入长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方向。
二、象山海洋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因区位条件优越性、渔文化多样性和海洋资源多元化的优势而得到发展。《宁波日报》数据显示,象山2016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年接待游客196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868亿元,同比增长101%和147%。[2]
(一)港湾旅游资源丰富
象山地处浙江省沿海的中间地段、长三角经济区南面,三面环海,位于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3]全县海岸线长925公里,建有象山港、石浦港两个港湾,具有独特的港湾资源。象山位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域中极具海洋旅游特色的地区,充分利用港湾资源,将港景、礁景、山景等自然景观融于一体。
(二)海岛旅游资源充足
海岛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众多海岛因自然景观优美、气候宜人,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象山拥有的大小岛礁数占整个宁波的80%以上、浙江的214%,在全省居首位。海岛大多毗近大陆,尤其南田、高塘、檀头山等10余个岛屿,每个岛的旅游资源都各具特色,吸引着长三角地区的游客。
(三)渔文化旅游资源独特
象山渔文化是象山人在长期耕海牧渔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内涵深远和历史悠久的特点。[4]象山的养生丹文化、海防文化以及商贾文化一并构成了极富象山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象山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问题也同样突出:(1)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当地独特的渔文化资源。象山的海洋旅游产品单一,主要形式为自然景观,导致游客难以对渔文化产生共鸣,无法吸引回头客。(2)旅游产品同质性较高。由于周边县市存在海洋旅游资源相似、游客来源重叠、位置相邻等问题,导致象山与周边县市旅游资源同质化开发、项目互相模仿等现象严重,从而大大地制约了象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对象山海洋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象山发展海洋旅游经济,面临诸多困境,为应对时势,必须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完善渔文化产业特色。根据当前经济条件与实际考察,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给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一)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
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依托于当地特殊的渔文化来发展。象山可创造文化体验特色产品,随着象山的“四全四特”工程推进,通过“联动发展、合力兴旅”的氛围营造,利用具有石浦渔港特色的传统滨海小镇及其古街老巷,发展具有渔文化特色的传统渔家文化产品,打造传统海洋民俗艺术街区。[5]
(二)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vince's marine economy statu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growing, becoming a new growth point lea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lead the coastal areas, to build a strong support for an open economy. On this basis, as a coastal frontier Sheya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with loc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a series of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should further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So,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county how to give full play the comprehensive advantages of its own, market-oriented, tightly around nurt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marine industry the main line, in order to promote marin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mprove the county comprehensive strength, seize the ocean the new commanding heigh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unty marine economy to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apfrog development, it should be said that we have to be placed in front of a local government the urgent task.
Key words: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thinking
一、海洋经济受困瓶颈,陆海统筹亟待破局
总体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否有效地推动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关键还在于能否去合理、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与寻找经济转型的突破口。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制约海洋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也日趋突出。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县海洋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相对不足,特别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它已严重影响了我县海洋经济的发展。就以射阳县港口建设为例,港口对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射阳发展建设的“腰杆子”---射阳港,自1992年江苏省政府批准建设射阳港北港区以来,港口面貌改善许多,但受河口拦门沙淤积影响,进港航道通航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射阳港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由南通港、盐城港共同组成的港口群。根据这一目标,射阳县实施了“港海兴县”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进港航道整治工程、通用码头工程等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相继引进了一批海洋风电、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拉动了射阳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射阳港地理位置特殊,它是我国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港口之一,拥有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三大国有农场、盐场和一些军事区域,生态环保和国防建设要求高,可用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海域较少,再加上河口拦门沙的淤积,限制了进港航道通航条件。目前,射阳港口的发展远远比不上一些周边城市或地区,即使与周边的大丰港、赣榆港相比,发展也仍显滞后,这里除了客观的经济基础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滩涂为主的地质条件。港口建设中,滩涂海岸的弊端,挖深、挖宽海岸,为港口发展排除地理上天然障碍。但长期的泥沙淤积不利于大型船舶的停靠,不利于港口扩大规模,以及这自然湿地带来的生态效应,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港口的发展。因而射阳县对于港口的开发大都还停留在初级的自然资源的攫取,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利用,这是对港口不断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瓶颈所在。因此“加快射阳港建设,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怎么推进都不会错,怎么要求都不算多。”射阳发展形势逼人,迫使射阳人民必须努力肩负起建设崭新射阳的重任。
2.产业结构层次仍然偏低
射阳县东靠黄海,是海洋大县,境内海岸线长103公里,海域总面积313.5万亩。沿岸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双洋港、奤套港5个自然港,其中射阳港为国家二类口岸,黄沙港为国家级中心渔港。海岸带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滩涂养殖业、垦植业和海洋水产业的优越条件。河海联运条件,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正在不断完善,已具备吸纳新特产业的能力。为此,射阳要发展,要振兴,潜力在滩涂,希望在海洋,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县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我县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我县富民强县的重要突破口与营造苏北振兴重要增长极的有效切入点。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资源不等于产业,海洋经济不等于海岸经济,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停留在岸边,要走向海洋,走向深远海。目前我县海洋产业还只局限在海岸发展,走向深海的程度还不够,我们对海洋的认识也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整体水平不高。我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较粗放,海洋经济总体规模较小,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由于长期大量捕捞,绝大部分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发生在近岸海域,近岸开发呈现明显的过度状态,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已不成汛,过度捕捞、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造成了海洋生物资源日益匮乏,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再加上海洋养鱼用的鱼饲料原料短缺,价格上涨,导致海产品成本偏高。而低档的鱼饲料原料豆粕受到大豆、玉米等价格上涨的带动,也跟着涨价,导致海产品养殖业原料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都在直接影响着海产品成本。因此,一些产业发展布局尚无法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要求。
此外,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也已成为制约我县发展海洋优势产业的瓶颈所在。以射阳县黄沙港镇为例。黄沙港镇是江苏省射阳县东部沿海的经济重镇,其东濒黄海,有大片芦苇湿地已经逐渐开发为生态工业园区,南近射阳盐场和国家级丹顶鹤自然保护区,西与兴桥镇以及国营新洋农场相临,北接射阳县淡水养殖场和射阳港。它依靠天然靠海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我县海洋捕捞专业特色镇。海洋捕捞产业是该镇的传统特色产业,该镇镇域内分布三个港池,即运棉河、黄沙河、利民河,是我省唯一的最大的闸外天然渔港。据统计,目前黄沙港淦货物交易量达8.6万吨。常年停靠泊在黄沙港的各类捕捞渔船近千艘,(泊船量可达2000多艘)其中本地渔船600余艘。江苏省沿海海岸线长达1000KM,其中南通市有渔港三处,连云港市有渔港两处,而盐城市海岸线占整个江苏的60%,只有黄沙港一个港,其未来发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黄沙港镇渔港区与城镇生活区却夹杂在一起,导致功能区分不明确,居民在其中的渔民生活环境比较差,建成区内,渔港部分约占50%,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可以看出渔港用地没有真正有效利用,造成土地极大浪费。工业用地布置凌乱,镇区东南西北都布置有工业区。很明显,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镇区发展方向还尚不明确。令人忧虑的是,这样会带来区域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照此发展,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趋同所引发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就在所难免。海洋经济发展遇到总量增加与结构调整、质量提高双重压力,如何着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海洋经济应该选择什么发展路径,如何避开盲目扩张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如何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困局待破,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人才资源较为匮乏
现代海洋经济,已不再是沿海捕捞、养殖等渔耕时代那么简单,应该集储备、物流、贸易、金融、集散、航运于一体,海陆联动,全面展开。射阳作为海洋经济开发的前沿地,对涉海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但目前我县海洋人才的需求与产业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专业人才、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从事“陆海污染综合防治”,“海洋生态建设与修复”、“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渔业”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仍远远满足不了我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尚未对海洋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人才的数量需求高于市场可以满足的供应量,“海洋经济”和“人才”直接挂钩进行的专门研究还没有体系化,专项的海洋人才引进政策尚待出台,相应的教育机制上的问题还待解决,是否能解决人才与需求脱节岗位对接问题,还有待观察。因此,我县海洋经济强县转变任重道远,要又好又快地率先发展,人才储备是关键。
一个地方要发展离不开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枯竭,海洋应该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将是沿海地区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资源和最大优势。而这一资源优势是需要人把它转化为真正的优势来支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人才资源匮乏不是我县独有的现象。支撑现代海洋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带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提升传统海洋经济的高端人才、推动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都是沿海区域普遍匮乏的人才,但我县如何突破人才瓶颈,是海洋经济能否在竞争中上新台阶的长远之策,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县海洋经济发展蓝图的实现。
4.开发利用有待改善
海洋本应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跳板,但我县的海洋经济一直发展滞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虽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较脆弱,它有明显的相互影响、扩散性强的特点。再加上近海海域涉及渔业养殖、渔业增殖、珍稀及经济鱼类海洋生物资源的洄游通道、产卵场、索饵场等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极其敏感。近海和滩涂的渔业逐步衰退,一些经济鱼、虾、蟹、贝类生殖繁衍场所消失,种类、数量锐减。由于涉海类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满足我县海洋生态保护的要求。因而,海洋生态保护工作还处于薄弱环节。
此外,射阳沿海近海与海岸湿地是东北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已经列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但由于海水养殖投放大量饲料,特别是网箱、围塘养殖投放了过量的小鱼小虾作为饵料,食用过剩的饵料腐烂严重污染了水体,围塘和滩涂养殖的渔民使用大量农药进行清塘,清塘的海水和淤泥直接放入海,也污染海水,毒杀海洋生物。加上工业废弃物排污入海可能带来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以及滩涂转垦,改变海洋潮汐流和波浪动力条件、泥沙运移状况,对港口、航道带来一定的淤积威胁,沿海滩涂围垦、风力发电的规划规模、布局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要求相冲突,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发展与海洋功能区划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开发沿海及海洋经济,如何不让近岸开发过度,确保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解决现有环保问题,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总量消减计划,为沿海开发腾出环境容量,是我县沿海环保工作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也是摆在我县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深奥的科学发展难题。
二、整合有效资源,拓展射阳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
江苏沿海多处于洼地,沿海开发战略是通过陆海统筹带动苏北,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苏南苏北五方挂钩,南北共建园区,促进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科技转移,促进苏北发展。近些年来,苏北通过有规划有选择地接受苏南的产业转移,加快了产业体系培育与完善。通过增强转移产业在本区域中的粘连性,带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统筹了南北发展,实现了区域共同繁荣。
1.实现“洼地”崛起,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成为重大项目的集聚区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过去的“经济洼地”逐渐崛起为产业发展的高地。过去,我省明显存在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南北经济差距,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至新世纪之初,江苏省根据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梯级差异明显的省情,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5年、2006年,江苏省又作出了支持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的决策,让苏南10个县(市、区)在苏北跨区域挂钩共同建设10个开发区,鼓励苏南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之后又先后制定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沿江开发战略。射阳地处204国道以东,江苏沿海中部,江苏四大出水门户其中三条流经射阳入海,大海承载着射阳的历史和未来。没有大海,就没有射阳。正在建设的射阳港,远眺日韩,内接射阳河、黄沙河,联通着四通八达的里下河水网,疏港条件得天独厚。射阳港导堤向黄海深处延伸,整合了沿海多个单位和镇区,组建射阳港经济区。向东向海,既策应了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又切合射阳的实际,这些都是射阳未来发展的本钱,向东向海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因此,射阳必须走出洼地,突破洼地,走向海洋,使“经济洼地”尽快向“产业高地”转变 。此外,必须抓住“海上射阳”这一特色主题,努力打造生态特色渔港小镇。生态性是体现渔港城镇健康发展和进步的主题,同时生态渔港城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层次不断深入、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不断扩大的由量到质,同外到内的过程。滨海小城,不需要“大”,但一定得有“特色”。以黄沙港镇为例,黄沙港镇具有先天的生态优势,该镇的发展就必须抓住“滨海渔港特色”, 且把它建成富有渔港特色的临港城镇。但在发展中,千万不可盲目引进高污染的产业,应该提高门槛,宁缺勿滥,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考虑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对该城镇运行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同理兼顾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渔港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要积极响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控制渔民数量,将过多的渔民向第三产业进行转移,以保证每年渔产量的稳定,保证该区域海洋鱼量的总体平衡。发展中,要向生态渔港城镇迈进,是总体发展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自身区域性特点,切合实际,搞多元化发展模式,有先有后,逐步发展,量体裁衣,切忌盲目追求一步到位。这样黄沙港镇最终才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渔乡”、“特色城镇”,从而真正体现“海上射阳”这一特色主题。
2. 坚持港城互动,推进新城区建设步伐
向东、向海,是射阳县的发展之需。面对海洋经济竞争“白热化”的趋势,我县必须从其他城市海陆差异发展的经验中认识到,“转身”向海,拓展新空间,攫取新动力。射阳县已日益成为各路客商看好的热点区域之一,一个个“中字头”、“国字号”企业纷至沓来。目前我县已有18家企业落地,投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初步建成以华锐和吉阳为龙头的风电装备和太阳能光伏两大产业园区,下一步,还将做大做强纺织染整、机械装备、生物食品和生态造纸等特色产业,而港城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港城是港产的孵化器,港口先行,港产跟上,特色是港口的重要支撑。如何把港口与岸线、滩涂与海洋、风能与光能等宝贵资源转化为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将是政府的谋划点和关注点。通过调研知道,发展临港产业关键是要依托岸线、盐田、滩涂等沿海战略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定位,突出招引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形成彰显特色、错位发展的新特产业发展格局。“港城一体化”发展战略,港口、港城、港产 “三港联动”,港口是龙头,产业是基础。统筹协调“港”与“航”、“港”与“产”、“港”与“城”的关系,完善壮大港口、港城、港产各项配套服务功能,实现三港联动,互动发展是推动我县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近几年来,随着射阳港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开工,未来“港口经济”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港城一体”的发展格局将促使我县城市发展将由传统内陆城市向海港城市迈进。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港口开发不能违规用海,区域建设用海要有长远规划。过去,我县城市的发展主要依赖“道口经济”,与港口联系较少,是典型的传统内陆城市。且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城市目标是企业选择城市,人口追随企业,城市提供就业,因而决定企业与城市的关键是区位(关注成本优势),未来的城市是以宜居宜业化为导向的城市目标,人口选择城市,企业追随人口,城市创造就业,决定人口与城市的关键是质量(关注整个生活)。目前,我县中心城区东部拥有射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射阳河口湿地滩涂游览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江苏滨海地带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此外,中心城区东依射阳港,西接沿海高速,随着经济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及临港工业的兴起,凭借河海联运的天然交通优势,在苏北沿海地区具有成为新型制造业基地和港口物流节点的潜力。结合射阳县城东依射阳河,小洋河穿城而过的优越生态环境,以及河网纵横、依水沿路造绿的景观特征,规划塑造如下城市形象定位:“渔帆鹤影,水绿新城”。在较为均质的用地条件特征下,规划以合理引导人口、产业的相对集聚为城乡空间发展的主要战略,因此,坚持产业兴城,突出比较优势,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实施重大城建项目,拉大县城骨架,拓展县城规模,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要不了几年,一座新兴城市会在新城区迅速崛起。
3.强化产业效应,培育海洋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
发展海洋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海洋经济如何发展,如同一盘棋,每步棋都很关键。我县的港口开发、港城建设、园区配套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加速突破沿海产业发展瓶颈,加速突破传统海洋产业思维束缚,明确沿海产业发展定位,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大胆突破创新,着力整合滩涂、海域使用权等有效资源,着力发展海洋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培育我县陆海联动、以海带陆、以陆促海的重要腹地和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要立足现有基础,主动承接涉海产业和资源转移。在临港产业、港城定位等方面与规划全新对接,使“空间大”真正成为我县新一轮的发展优势。要牢固树立项目立县理念,创新海洋产业发展机制,瞄准大项目进行招商,实现投资项目滚动发展,引导蓝色产业集聚升级。着力培育与引进一批临港产业项目,把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作为加快港产发展的核心工程。且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新能源产业和重型装各产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围绕打造“清洁能源区、风光产业带”的产业定位,依托华锐风电、吉阳光伏两大行业龙头,致力建设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风光”互补产业基地,让新能源产业真正成为拉动全县经济转型与发展的最强引擎。突出重型装各产业在临港产业中的显要地位,引进吞吐量巨大的产业项目,满足港口充分释放集散能力的要求,培植促进港田繁荣的产业支柱,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鲜明的政策导向把产业集中到射阳港经济区四大特色园区,促进产业集群有序且快速发展。
近些年来,我县在外海捕捞、海水池塘养殖、浅海养殖、水产加工流通为代表的现代渔业发展迅速,渔业科技水平、水产品出口、利用外资和设施渔业等相应都能取得较好成绩,海洋渔业层次和效益在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海洋渔业一定要着眼于优化养殖、深化加工、搞活流通、拓展远洋,海洋渔业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升级的道路,从小规模家庭作坊式企业向大企业整合,从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发展,从低附加值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产品过渡,从而全面提升发展水平。要充分利用沿海开发的契机,加快改变我县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的状况,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项目立县、港海兴县、特色强县、创业富县”,要把黄沙港镇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主阵地和桥头堡,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注入海洋经济内涵,凸显海洋经济特色,培育海洋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产业区域,在我县海洋经济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中充分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且要充分发挥岸线、滩涂、港口、风能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渔业经济带和产业园区,强势打造富有“海上射阳”特色的产业带,全力推进沿海百里现代渔业经济带建设,努力形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渔业产业园区。
4.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随着射阳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加大了射阳对于人才的渴求。教育发展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知识贡献的力度都要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港口越是发展,就越是促进了射阳县的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射阳的青年越来越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建设家乡,圆梦家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也因此得到了不断深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更多的外地人也选择来射阳实施抱负、大展宏图,这是对射阳的建设,更是对自身的锻炼与提高,为此,要进一步做好培养与吸纳人才工作,要以人为本,政府要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只有把人的因素放到第一位,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好的氛围,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县的面貌和精神观念,从而促进对外开放迈出更大步伐。据了解,面对海洋经济发展,“难觅人才”是我县海洋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调研中获悉,我县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海洋高技术、现代物流、医药卫生等均属于“相当紧缺”,在构建海洋科研教育体系上,相关方面的人才也是比较稀缺的,因此,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县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之举。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要不拘一格选聘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创新的机制发挥人才专长,以灵活的机制汇聚各方人才向沿海产业集聚,以激励的机制激发全员奉献动力。在建设“海上射阳”时,应该与一些大型海洋科研院、高校等联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智力中坚的作用。
创新机制,人才兴海。要积极营造海洋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从政策上予以引导。要解放思想,放宽在人才引进上的编制限制,研究出台政策,增加人才引进、培训、住房补贴的资金投入,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在做好人才选拔工作中,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要紧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分近期、中期、远期制定具体可行的人才发展规划,积极做好援助干部的引进和本地干部外出培训等工作。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盘活现有人才的主要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前瞻性、实效性。一定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政策机制,以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总而言之,人才竞争主要是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竞争,我们一定要根据人才类型、层次、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服务工作,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定要以政策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要找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存在问题的症结,解人才发展之急。要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知道,让广大人才明白,把人才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5.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做好开发与保护并重。良好海洋生态环境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沿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洋经济的竞争力,必须要把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要切实保护海洋环境,一定要把自然保护区调整工作做好,要维持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开展开发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要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把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建设海洋强县为目标,坚持陆海统筹,强化“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为重点,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不断健全海洋管理制度,规范海洋资源开发秩序,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海洋公共服务水平,努力促进海洋事业跨越式发展。
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海洋虽然面积辽阔,但其资源与承纳能力不是无限的,一旦超过临界值,其再生能力与生态系统将受到不可修复性的重创。因此,要在有限的海洋资源使用时,必须科学规划,并对这些规划的实施时间、方法与变化因素,作进一步的论证。要形成护海、用海、养海一体化推进的理念,在处理近海海洋的资源利用冲突时,需要优先考虑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以损害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可持续利用资源;必须完善相关政策与执行机制,采取以海定陆的原则,使陆域功能的确定符合海域的功能安排,优化涉海产业空间布局。为此建议: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前提,严格执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与项目的环评制度,排放非达标项目坚决一票否决,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制定严格的涉海产业准入标准,严禁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临港地区落户;三是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及滩涂淤积速度,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涂围垦,严控六大入海水系河口围垦速度,禁止围垦各类海洋、湿地保护区,从源头预防海洋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四是对海水养殖应控制容量,并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实现零排放。
此文作为射阳县政府沿海大开发的重点调研课题
参考资料:
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但它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其实质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持续的和谐统一。核心是健康的经济发展需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既要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个人得到自由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不会威胁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它所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就是处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把海洋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确保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并留给后代人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海洋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含海洋经济可持续、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海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和海洋社会可持续。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必然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片面追求海洋经济的速度、产值和规模,损害了海洋的可持续,则会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把海洋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技术———开发———保护”体系的基础上。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能高效、和谐地自我调节。在海洋经济开发发展中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不超越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是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证,但是,人类对海洋资源过多的需求和有限供给形成尖锐的矛盾。人类利用海洋资源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四是社会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是由个体人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当代人的需要和后代人的需要来定义的,所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问题。要以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和世代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不应从事通过消耗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基础以支持目前的生活水准,而把比当代人更贫困的前景和危机留给后代的实践活动。这四层含义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四个方面融合统一构成海洋可持续的整体内容。
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现实海洋发展状况的必然要求
(一)日趋减少的陆地资源要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来弥补成为必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高峰,这意味着到那时中国必须接纳比现在多出四分之一的人口,而人均占有资源将相应地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此众多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经济较快的速度增长来满足其生存需要,而经济的增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陆上的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必然要加大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而海洋资源尽管丰富,但她一样不是聚宝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不考虑合适的方法和方式,也一样终有一天会枯竭。因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日趋严峻的海洋环境需通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来改善成为必然海洋是环境的调节器和净化器。然而,由于海洋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使海洋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浪费,沿海经济发展和海上开发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突出的问题一是海岸侵蚀现象比较突出。海岸侵蚀造成吞没陆地,破坏公路桥梁和海底电缆管道,毁坏海堤、防护堤、防护林及各种护岸工程,加剧港口与航道淤积等。海岸侵蚀同时也破坏了景观旅游资源,如沿岸林带、炮台、古城墙、古建筑、优美的地貌景观和浴场等。这在秦皇岛、辽东半岛、厦门岛等地时有发生。二是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目前,进入海洋的污染物正急剧增加,海洋污染已成为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世界范围估计,目前污染海洋的物质有70%以上来源于陆地,海运和海上倾倒则分别占10%左右,而且这些污染物中只有很小部分扩散到陆架区以外的海洋中,大部分滞留于沿岸和近海区。三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发展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的基本条件,世界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已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某些河口、海湾生态系统瓦解或消失;海岸带与近海总体生物资源量降低;近海海区富营养化,赤潮现象频频发生;海洋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资源结构趋向简单化等。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会促使科技推广改变传统海洋产业结构来实现传统的海洋开发战略方式,只注重海洋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保护工作,海洋经济的发展很难持续发展下去。据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海洋产业依次是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分别比上年增长53.9%、30.1%、25.0%、19.5%、18.4%、16.7%、15.3%、14.5%、12.4%、7.9%、0.5%。从同比增长的情况来看在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增速有了较大提升。但从所占比重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我国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4/5多。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这说明我国海洋产业仍为传统型,海洋经济总体上还属于粗放型经济。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主要原因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同时产业结构空间配置趋同化明显,地区产业缺乏特色,降低了结构功能作用,影响宏观经济效益。高新技术的应用的高附加值海洋产业结构尚未形成。新时期的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推广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建立有效的海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机制,着重开发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深潜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洋化工和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等使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与海洋产业化相结合,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使海洋科技成果尽快地向生产力转化,尽快提高传统的海洋产业科技含量,使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
(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强综合国力是保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重要生存空间,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时期国际竞争的焦点。当今世界,国家的利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国境线内,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及其影响。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各国利益直接交汇点,也是直接表现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场所。可以预见,未来海洋权益的斗争将更加激烈,只有海洋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才能实现增强综合国力的目标。加大海洋经济开发的力度,通过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其国人认同海洋、热爱海洋、“以海兴邦”的民族意识。通过认同感的弘扬可以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捍卫和维护其国家完整和领土统一,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维护和捍卫海洋权益,创造服务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考虑的主要相关因素
(一)沿海区域人口的因素海洋开发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二重性。人既是海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又是海洋生产物的消费者。消费又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而生产消费本身就是生产过程。要多少海洋生产活动提供的物质才可以支持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将生产控制到何种程度,才可以相应减少海洋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这些都决定于人口。目前,世界60%的人口挤在离海岸100千米的沿海地区,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是全球性问题,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会达到14.2亿左右,其中可能有60%的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毫无疑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海洋逐渐被公认为是资源扩充的有效途径。所以,人口的多少是影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除了人口数量以外,还有人口结构,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等构成状况,以及人的素质,包括体质、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等也会影响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环境资源的因素海洋是人类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海洋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但是海洋为人类所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无须赘述,而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间内也是有限的,海洋资源利用的状况和配置效率将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开发的持续性。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当中,渔业资源是最重要的。渔业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渔业资源对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数理经济学家霍特林(Hotelling)的经济理论,分析表明,必须按照霍特林定律确定的最优路线进行消耗。同时,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得以存在和开发的环境场所,海洋环境的好坏对海洋开发活动有重大的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形态问题,它还与社会、科技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还要兼顾后代人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并创造某些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造环境,与海洋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才有利于海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因素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在科学技术推动海洋开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两种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科学技术越进步,就越能够成为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武器。美国制定了《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法国颁布了海洋科技《1996—2000年战略计划》,俄罗斯在实施《2005年前海洋、北极、南极综合研究科技计划》。所有这些规划和计划都旨在发展本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海洋产业结构是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合理的海洋产业结构,能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和合理与否决定着海洋经济整体素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新兴海洋产业强化,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重视“循环经济”意识,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海洋资源丰富,潜在市场大,环境污染小,应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行业。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开发利用海滨砂矿、海洋生物以及海水资源的新观念,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另一方面,应加强科研攻关,为产业提供技术保障,并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海滨砂矿、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水综合综合等技术的产业化。
四、新时期海洋开发需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模式
(一)以发展临港产业群,增强海洋经济企业的自主创新实力当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石化、汽车、造纸、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产业集群。这类企业科研能力强并且资金雄厚,因此,加强该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该产业的技术有利地位。鼓励这些企业在创新时,瞄准世界最新技术,紧跟国际发展水平,构建竞争型的管理体制,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将有助于创造有本地特色和国际、国内竞争的优势;鼓励临港产业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引入各种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并吸引集群内的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同时,鼓励促进专业化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投资咨询、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从而形成一个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临港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自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企业层级较为丰富,市场结构较为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体系。
(二)以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使海洋经济与社会、环境全面和谐发展,应大力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一是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对新兴海洋产业,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必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在重视发展海洋高新科技、发展新兴海洋产业的同时,把高新科技的成果应用于海洋捕捞、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研究优良养殖品种的培养、性别控制、病害防治及养殖新技术、海洋生物优良品种开发技术、海洋农牧化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技术等。此外,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制药工程、海洋环保工程等重要领域的市场产业化。
(三)创新海洋科技体系,有效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海洋综合开发。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一是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为中心环节,促使海洋综合开发,从而提高其水平和效益。二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产品开发、海洋医药产品开发、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研制、海岸带区域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和环境评估技术、海洋信息技术等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重点放在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宽松适宜的制度平台。政府应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项法规政策,建立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社会技术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国家海洋科技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力争重点领域有突破性进展。
(四)加强海洋环境持久治理和保护海洋生态对于海洋环境污染持久治理与海洋环境保护,在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一要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和达标排放水平,把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尽可能压缩到最低限度;二要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近海海洋灾害预测模型技术、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技术、大规模养殖区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及治理技术、城市污水离岸排放扩散模式及污水处置工程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评估技术;三要加强海岸环境预报,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增强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能力。四要扩大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技术及其他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五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物治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生态生物技术,解决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问题。利用海洋生物技术,建立各种清洁养殖模式,改善被污染和正在被污染的海水养殖环境,减轻或控制海域养殖业引起的海域环境污染。通过技术改造和养殖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达到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生态养殖模式。综合各项技术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发展,达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使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使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选择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关键:一是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循环经济创造发展空间。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创新技术,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实行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协调统筹、依法管理。三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四是重点领域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以有效缓解我国及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构建海洋信息平台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事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各个方面,包括海况、海洋环境及灾害的监测、分析、预报,海洋通信及导航、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高技术成果,发展海洋卫星遥感、卫星观测、卫星导航定位、海洋及海岸数据采集与分析、海上通信、海上定位等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及相应的通信技术,研制可布设于沿岸、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五、有效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组织规制和管理海洋管理就是海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海洋公共政策作为国家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的海洋目标,是国家发展海洋战略以及实施海洋权益保护和开发利用制定的海洋工作和海洋事业的行动准则,海洋公共政策的实施则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托。而在履行对海洋公共产品的生产组织规制、管理方面,要在发挥好“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之外,对于那些政府可以逐步将生产职能交出的公共产品,例如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环境工程项目,甚至包括海洋环境管理的一些具体政策、具体标准等,政府涉海部门要将生产权真正移交给企业,而将自身职能切实落到管理者的定位上,积极作为更好地在生产与消费中间发挥组织、管理和规制功能。
2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区域经济、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实力影响力和政策制度影响力。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海洋经济竞争力产生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影响力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政策制度影响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
2.1技术影响力
在世界沿海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今天,海洋竞争的本质已从海洋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海洋技术的竞争。据有关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正是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使海洋产业从传统海洋经济阶段向知识海洋经济阶段的转变。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均是在21世纪才起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开发、环境工程和资源管理等技术在苗种培育、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发生战略性改变,形成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必将迅速成为新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归结到底还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龄构成、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科学和技术素养等,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海洋科学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应用都必须以人才为载体,而能够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要有完善的、协同的组织制度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技术影响力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影响需要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通过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制度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2.2资源影响力
海洋拥有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景观资源。正是基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就需更深层次,由此产生了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不断减弱,但是海洋资源仍然是海洋经济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海洋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着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容量和基础的关键。
2.3市场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上,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应在市场需求上。竞争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较优势。若某一海洋产业在区域之间或国家直接的比较中地位最高,则社会对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场份额就高,市场占有率有就大,则表示该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格局等也影响区域市场的容量。随着交通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区位的影响逐渐弱化,但优越的区位可以提高海洋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最终反映出海洋资源及其产业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反映出该海洋产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2.4经济实力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该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融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体现。无论是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海洋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研发都无从谈起。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准备。
2.5政策制度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在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海洋资源,制定适宜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把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上,促进主导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海洋企业在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品与服务。适宜的政策制度最终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立鼓励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制度,最终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可持续提升的根本。技术、资源、市场、资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要构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经济竞争力的指标通常由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3个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主要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来衡量,既要选取总量指标,又要选取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区域大小有关,但可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实力;人均指标与区域大小无关,可消除因为区域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反映该区域人均的经济水平。而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第三产业。海洋经济竞争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基础、海洋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海洋经济竞争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包括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技等诸多子系统竞争力之总和。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则仅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经济的资源推动力,它主要体现在所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竞争力之总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指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根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个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是由这4个要素综合分析评价。每个要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状况。
(1)海洋经济总量是反映海洋经济水平和动态的宏观数量指标,评价海洋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海洋经济总量是从宏观层面定量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些指标有共同的特性,即数值越大越能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当然海洋经济总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各个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汇总。而海洋经济推动力则直接决定着潜在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另外,单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在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是绝对数,尽管一个小国或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比不上一个大国或地区,但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对指标并不一定比大国或地区弱。所以在应用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经济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其相对水平。
(2)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是从各个产业的围观角度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产业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海洋船舶业、海水利用业等。这些海洋产业基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的各个主导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海洋货物运输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海洋渔业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可以较好反映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各个海洋产业的具体发展水平指标能很好地体现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内部具体实力状况,能反映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描述。
(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海洋经济结构是海洋部门的经济结构,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结构也是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海洋经济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对海洋经济的一个描述。标志着海洋产业由传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等指标较好地反映海洋经济结构的状况。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经济总量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
(4)海洋经济推动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素与重要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资源要素,盐田生产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洋资源要素的状况;另一个是各种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中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海洋产业人均总产值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海洋经济推动力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的海洋产业经济产出和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代表着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潜在的实力。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类要素都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日本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
1.依托大型港口,形成产业集群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起步于陆地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日本在大规模形成海洋产业集群之前,陆地原有产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规模。日本的海洋经济区域以大型港口城市为依托、以海洋技术进步、海洋产业高度化为先导,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近畿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由产业集群发展到地方集群,以海洋相关技术为先导,集中地方优势,开展适合本地特点的海洋开发。
2.优先发展交通,实现陆海联动
海洋产业的集聚能极大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交通运输成本在海洋产业的发展中也占了相当的比重。日本是由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日本陆地资源极度匮乏,多通过填海造造陆来建造用作港口或机场的“人工岛”。这些人工岛作为拓展交通运输产业的“锚地”成为海陆产业集聚区联络的纽带。日本优先发展交通,实现陆海联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洋产业交通运输成本,缓解了陆地交通压力,使得海洋产业能够更便捷快速地得到发展,形成大面积产业集聚现象。
3.出台相关政策,促发展规范化
2013年4月26日上午通过作为日本今后五年海洋政策方针的《海洋基本计划》,以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新型海洋产业是日本今后海洋经济的重点领域。会议提出要把海洋资源、能源开发和新海洋产业与市场培育一体化。根据新《海洋基本计划》,培育壮大海洋经济被定为成新经济增长点。计划将重点开发可燃冰,而日本也将可燃冰视为未来日本的“国产能源”。另外,根据新《海洋基本计划》,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考虑到风电在可再生能源中发点成本性能比最佳,海上风电不受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的制约,海上风电在高端技术和船舶、机械等相关产业上的链条很长,日本今后将主攻海上风力发电。同样为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以来,日本则希望从近海的深海中开采出“国产稀土”。
4.转向纵深发展,构建新型体系
目前日本已形成近20种海洋产业,如沿海旅游业、港口及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土木工程、船舶修造业、海底通信电缆制造与铺设、海水淡化等,构筑起新型的海洋产业发展体系。
二、日本发展海洋经济的教训
1.填海造地,影响周边环境
日本总面积仅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填海造陆的面积多达1,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更引发赤潮;过度填海使海港收窄,令水流更急速,波浪波幅更大,影响船只航行;填海造地同样也会产生凸堤效应,使得周围海岸线内缩,影响自然景观以及造成水土流失等。
2.过度捕鲸,破坏生态多样
日本近年来每年的海豚捕杀量在1.5到1.8万只左右。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在2000年就对外宣布,世界上75%的渔业资源已经被充分甚至过度开发,人类过度捕鱼是造成全球余量储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人类商业捕鲸导致鲸类数量锐减之前,世界上并不存在鱼类数量短缺问题。日本过度捕鲸极大了减少鲸类数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3.矿产储存,污染海洋水质
日本国内由于工业发展对矿产需求较大,而受自身有限的矿产资源的限制以及能源战略储备问题,日本大量向第三世界国家购买矿产品,储藏在海洋里,对海洋水质造成污染,也极大破坏了海洋体系的平衡。
三、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浙江海洋资源具有组合优势。调查表明,浙江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5倍,浙江拥有6696公里海岸线,全国最长,其中规划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公里,占全国30.7%,大多数集中在宁波――舟山海域。
1.浙江省海洋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共安排490项,总投资12631亿元。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区致力于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总体发展格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8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10。如舟山市普陀区2012年度全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7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8%;总产出714.49亿元,比上年增长8.94%;增加值为22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1%。预计到2015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的15%;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万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35%左右。
2.浙江海洋经济综合开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海洋产业体系
2010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6.2亿吨,跃居全球海港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14万标箱,跻身全球第六大集装箱港;在海洋经济核心层之海洋主要产业中,海水利用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石化、钢铁、船舶修造等临港产业和海洋旅游、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并在港航物流服务业、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领域处于全国前列。而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又将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框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3.海洋经济结构有所变化,而第二产业依旧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力
浙江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渔业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中向纵深发展,所占比重下降。据研究统计,2011年宁波海洋经济三大产业结构依次为6.3∶66.6∶27.1,第二产业依然是海洋经济发展主力。其中捕捞生产稳中有升,水产品出口创汇继续高增。从整个浙江省海洋经济来看,二、三产业地位比较突出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而第二产业依旧是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力。虽然浙江省海洋经济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1)浙江海洋资源开发粗放、集约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致使可开发利用的海域、岸线等资源急骤减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浙江海洋经济产值增长主要停留于依托数量扩张、开发方式主要靠资源消耗。
(2)海洋科技人才缺乏,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从总体上看,我省海洋科技现状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产业结构善不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四、日本发展海洋经济对浙江的启示
1.浙江应当借鉴日本“依托大型港口,陆海联动”的发展经验。浙江省应该因地制宜,集中地方优势,由产业集群发展到腹地集群。同时大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大型海洋基础设施领域,不断拓宽海洋产业的多样性和专业性,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海洋经济。
2.浙江应当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曾经日本所经历的过于急功近利的表现,以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无益于海洋经济的长足发展。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应提高坏境保护意识,对于海洋资源应取之有度。要系统研究海洋生态保护的政策措施,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系统,严格控制排海污染物排放,加大污染源的源头治理,减缓和遏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势头,逐步改变污水超标排放、海水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强海洋保护区管理。
3.浙江应当借鉴日本从政策和法律上加以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实施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先导战略。一是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加强海洋科技研究,重点是海洋活性物质利用技术,海底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观测和监测技术,海水淡化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深海资源研究与利用技术,海洋能源包括潮汐能、风能等的综合利用技术等等;三是进一步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港口、码头、储运中转仓库、电力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等建设,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外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启示――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优势产业培育为例》.
[2]《日本海洋基本计划》.
在广东陆地空间基本耗尽的背景下,海洋为广东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广大的空间。理论上,在海洋强省的战略下,海洋经济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海洋GDP应占到GDP总量的30%~40%。2013年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仅占广东生产总值的18%,尽管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好,发展空间较大,可是广东海洋经济却呈现出增长乏力、结构调整困难以及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本文梳理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并从发展基础、发展空间、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横向比较了广东与其他省(区、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提出政策建议。
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稳步上升,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自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稳步上升,2012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2013年约达1.13万亿元。然而,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经济REFORMATION&STRATEGY2017.4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度呈现出高度相关性。(二)广东海洋就业人口数量、万吨级泊位数量逐年增加2008—2013年,广东海洋就业人口增加了70多万,每年吸引新增就业人口10万多人,这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奠定了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广东沿海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8—2013年新增万吨级港口泊位数60个,平均每年增长10个,万吨级港口泊位数为第二和第三产业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广东未开发海洋领域比例较高,2008—2013年广东海洋养殖面积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0%多,未来海洋新生物品种养殖具有很大空间。单位海岸线海洋GDP呈现增长态势,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较大。2008年以来,广东单位海岸线GDP已由2008年的1.4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42亿元。但2011年起,广东单位海岸线GDP的增长速度放缓。
二、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省(区、市)的比较
(一)海洋经济发展的经济基础比较1.海洋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发生分离。我国11个沿海省(区、市)中,广东海洋经济总量稳居首位,这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广东海洋经济规模与其经济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速度方面,2013年广东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仅有7.40%,低于广东GDP的增长速度,在11个沿海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五,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排名前三名,天津、广西和海南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意味着广东海洋经济与广东外向型经济的高度相关性,世界经济冲击影响了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2.广东海洋经济结构相对合理,海洋经济占GDP比重及海洋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与个别沿海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产业结构方面,广东海洋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基本呈现出第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均衡发展格局。但广东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海洋经济占GDP比重及海洋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与个别沿海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天津、上海、海南和福建的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要高于广东,其中,2013年天津达到31.7%,上海接近30%,而广东还不足2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广东经济规模大,另一方面是天津、上海属于直辖市,而海南和福建本身经济体量小。此外,广东海洋经济中的第三产业占比低于上海和海南,上海海洋经济第三产业主要体现在港口现代服务业,海南主要体现在旅游业,这说明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3.海洋经济提质增效的空间较大。2013年广东单位海岸线GDP排在11个沿海省(区、市)的倒数第五位,且2008年以来一直是第五位。关键问题是与天津、上海比较差距太大,天津和上海单位海岸线的海洋GDP接近每公里30亿元,是广东的15倍左右。不仅如此,相对河北、江苏和山东,广东也还有较大差距,它们是广东的1倍。广东海洋经济规模、结构具有先发优势,速度呈现出中等态势,但相对于天津和上海,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益弱势较为突出。因此,未来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更要注重质量,提高单位海洋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空间比较1.广东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空间相对充足,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广东海洋养殖面积和可养殖面积比仅为20%多,而河北、辽宁、江苏和山东养殖面积超过可养殖面积,这表明广东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2.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过小,而且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沿海区域平均增长水平,广东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海洋生物品种培养还有很大空间。广东海洋原油产量逐年增加,产量位居天津之后,2013年达到1345.3亿吨。广东天然气产量位居沿海省(区、市)第一位,海洋化工产品产量低于天津、江苏、山东,特别是山东,已经超过1000万吨,而广东还不到100万吨。广东风力发电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较大。3.广东港口平台较多,航运物流发展潜力较大。广东万吨级港口泊位数居全国首位,2013年达到270个,远多于上海156个、浙江196个。然而,广东港口货运量小于上海、浙江,货物周转运输量不仅低于上海、浙江,还低于江苏,江苏万吨港口泊位数仅为44个,这说明广东发展航运物流的潜力较大,未来海洋经济增长的空间也较大。4.船舶制造业还处于落后位置,海洋第二产业不强。2008—2013年,广东船舶工业处于全国第七的位置,明显落后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广东第二产业基数较大更多是原油产出量,近年来原油保持1400多亿吨,处于第二位,位于天津之后。(三)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比较1.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沿海11个省(区、市)中等水平,而且与上海、山东等海洋科技力量领先的区域相比差距较大,科研投入亟待增加。广东海洋经费收入相对于其他沿海省(区、市),还是存在研究经费收入不高的问题,2013年上海和山东的海洋研究经费收入分别超过30亿元,而广东不足20亿元。研究经费收入增长速度方面,2008年江苏几乎是广东的50%,2013年江苏研究经费收入超过广东,且突破20亿元。广东海洋研究经费内部支出与经费收入呈现相似特征,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支出小于上海、山东和江苏,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存在较大差距。2.广东海洋专利拥有总量小于上海、山东和辽宁,海洋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海洋科技成果、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过长。广东的科技产业多元化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亟待完善,海洋经济人才层次太低,科技兴海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2013年广东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为527项,只是上海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广东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也远远少于辽宁省。2008—2013年广东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省份,如江苏由2008年的46项增加到2013年的201项。根据前面分析可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特点之一是海域确权工作的力度较大,这可能与海洋发明专利拥有量有关,因为辽宁海洋研究的政府投入明显不足。与全国相比,广东海洋创新能力处于前列,大部分指标排在第三名,核心问题是广东与前两名的差距较大,而与排在后面的差距较小。因此,总体而言,海洋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海洋经济创新能力与广东经济以及海洋经济规模不相匹配。(四)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能力比较1.广东海域确权工作要滞后于江苏、辽宁和山东。2013年辽宁和山东每年海域确权面积分别达到14万公顷和12万公顷,江苏也达到5万多公顷,而广东仅有6000多公顷。关键问题是,2008—2013年辽宁、山东和江苏海域确权不是增长,就是基本保持稳定,而2008年、2013年广东的海域确权面积明显减少。2.广东海洋保护力度不及辽宁、山东和海南。广东海洋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增大。2008—2013年广东海洋保护区数量减少14个,保护区面积减少近2000公顷,而辽宁省海洋保护区面积依然保持9860公顷,山东海洋保护区面积一度下降后,自2009年保持上升态势。海洋经济开发和海洋保护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保护并不是平行推进的,且落后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这说明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陆地经济发展以及海洋保护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加大海洋保护力度、提高海洋治理能力是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三、新常态视角下广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困境
(一)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较为缓慢1.海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调整速度缓慢。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由3.8%下降到2013年的1.7%。广东海洋第二产业稳中有升,2013年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0.7%。2008年广东海洋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49.5%,2013年该比值为50.9%。2.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结构相对稳定,出现增长乏力困境。以造船业为例,2008年广东修船完工量是112艘,造船完工数量是39艘,2011年修船和造船数量达到最大共512艘,此后该数量开始下降。2013年造船和修船完工数量仅有353艘。此外,石油开采原油产量每年约1400万吨,占广东海洋GDP的比重较大。2009年广东海洋第三产业达到52.5%,高于2013年水平。3.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临海产业依然处于落后状态。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是新兴产业或高端临海产业。尽管广东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产业集群,以及以粤东、粤西海洋生物育种和海水健康养殖产业集群,但广东还没有反映海洋生物医药专门的经济统计数据,这说明广东海洋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新能源方面,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风力发电虽然得到快速发展,2013年风力发电仅有180万千瓦,规模偏小。(二)海洋研究投入需要增大,海洋创新能力亟须提升1.海洋研究经费投入不足。2008年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还不到10亿元,2009年则更少,不到5亿元,2013年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还是不到20亿元。在研究支出少于收入的背景下,2008—2013年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仅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6%~1.8%,达不到创新驱动研究经费投入的标准。需要说明的是,广东海洋研究经费收入就是研究经费的支出。如果按照人均来计算,广东海洋研究人均经费更少。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广东海洋科研人员数量是逐年增加的,2008年广东海洋研究机构有2253名研究人员,到2013年有3250名研究人员,6年增加近1000人。2008年人均研究经费为40多万元,2013年增加到60万元,扣除劳务费用后,真正用于科研的费用更少。2.拥有海洋发明专利总量不足。2013年广东拥有海洋发明专利的总数为527项,比2008年增加160项。总体而言,发明专利拥有总量与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不匹配,与海洋经济强省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相对于其他领域的发明专利,海洋研究专利拥有量明显不足。(三)海洋管理和保护的效果不明显,海洋保护任重道远增长与保护均衡协调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粗放式经济增长使得广东海洋生态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如果长此以往,海洋经济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增长源泉,还可能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源头。1.海洋生态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2008年以来,广东海洋生态监控区基本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海洋监控区的生态多样性较差,需要保护的物种达20多种。2008年广东海洋保护区有64个,2013年减少到50个,海洋保护区的面积也由2008年的5701公顷,减少到2013年的3820公顷。2.广东海洋确权面积逐年减少。海洋确权是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保护的重要条件,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大量海洋资源被闲置,海洋资源产权不清,对海洋资源管理能力下降,上述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海洋经济的发展。3.海洋污染治理能力和海洋管理能力制约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海洋保护和管理不足是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思路已经影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未来必须加大海洋保护力度和提高海洋管理能力。
一、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
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破除资源瓶颈、加快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该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050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9.5%,海洋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海洋产业生产值43283亿元,海洋相关产业生产值27224亿元,2016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624万人。此外,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公布的2016年福建省海洋经济主要数据显示,2016年福建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500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渔业经济总产值2660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数据充分证明福建海洋经济正在稳步发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是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和基础。要以大海洋的视野,树立海洋经济全球观,紧密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国际国内的海洋经济支点,加强海洋产业投资贸易和海洋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充分抓住契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发挥福建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推动福建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福建海洋经济的五大传统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其增加值占福建海洋生产总值70%以上。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金融支持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加大金融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以海洋渔业、临海工业、船舶修造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新兴产业等为主体的海洋产业体系的发展,对于我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大意义,同时有利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研究海洋产业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探索金融业如何有效支持福建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海洋经济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之一,其行业自身存在的地域聚集性高、投融资需求阶段性明显、融资期限长、风险水平高等特点,决定了金融支持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需要与行业需求紧密匹配。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海洋产业资金需求存在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我国海洋产业在空间地域上差异较大,且空间集中度较高,因此海洋产业资金投向和资金需求在空间区域上相应聚集。目前国内11个海洋经济区的设立以及5个海洋经济战略规划区的提出,使得基于区位、行政、产业等因素的海洋经济更加向区域内海洋中心城市集中,并基于规模优势和产业聚群的发展在区域内表现出更多的同质性。例如,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重在海洋科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在港口经济,广东重在南海开发和海岸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综合发展上。福建重在打造与台湾双边互惠经济合作发展的桥梁纽带。由此,不同海洋产业产生了区域空间上的集聚和差异,对资金的需求也存在较高的地域聚集度。
(二)海洋产业资金需求密集度高
海洋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海洋产业细分行业看,海洋渔业养殖业,不管是鱼虾养殖、海参鲍鱼养殖、螃蟹贝类养殖等,前期幼苗投入资金巨大,后期需要养殖维护成本,均体现了海洋养殖业的资本投入量大特点;同时,细分行业中的船舶重工、远洋运输等领域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购买船只、日常维护、人工成本等支出;码头港口建设、海洋石油化工等行业技术门槛高、建设生产资金需求巨大,更是离不开金融机构对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融通资金是金融的重要功能,要不断创新优化金融体系,引导各类社会资本集聚,形成巨大的资金规模,以满足海洋经济建设的高密集度的资金需求。
(三)海洋产业融资期限长
长期以来,海洋产业金融支持面临的一个关键瓶颈是缺乏持续有效的中长期资金供应。以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建筑工程等为代表的海洋经济产业,均存在着生产周期长、资本占用高、资金回收期长等特点。例如,海洋新型药物从研发到获批上市需要较长的时间,行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显著;海洋渔业养殖业周期较长,从育苗、育成、海上暂养到投入放养、收获上市,生产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3~5年,行业成本投入大,收益不稳定,资金回收期长;此外,海上工程建筑业的投资周期相对也较长,例如福州新建的长平铁路、长平高速等海上大桥项目,建设施工难度大、工期长,资金占用量极大。当前各商业银行更倾向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投放形式存在固有缺陷,国家政策性银行对海域开发类贷款的支持力度有限,国内资本市场对于海洋产业高风险企业存在融资短板,使得海洋产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四)海洋产业存在高风险规避需求
由于海洋经济自身特有的属性以及海洋经济结构的复杂多样性,海洋产业通常面临比较高的风险。例如,传统的海洋渔业包括捕捞、养殖行业等,很容易受到海洋环境气候多变的影响,海啸、风浪、台风、恶劣的海洋天气和无法预知的深海环境等,都会对各类海洋渔业作业部门造成直接的影响;海洋开发尤其是海洋资源勘采业的勘采成功率相对较低,相关企业面临较高的风险。此外,海洋经济产业多数有涉外特征,如船舶制造、远洋运输等行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汇率波动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汇率波动要求投资者拥有较高的应对能力,其风险会减弱民间资金投向海洋经济产业的意愿。
三、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展海洋经济是福建省建立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方针,从福建区域经济特点着手,建立与海洋经济发展适度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支撑体系,加大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海洋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对接
强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相互协同,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银企对接。鼓励银行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针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来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洋产业投资。加强涉海金融资产抵押创新,探索海域使用权等可抵押资产的操作可行性,积极创新船舶融资、航运物流货押融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融资。鼓励涉海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来筹措资金,积极探索涉海企业的离岸金融业务,利用海外资金低成本优势,吸引境外资金投向福建滨海旅游产业以及船舶重工、码头港口等产业,吸引国际资本支持福建海洋经济发展。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抓住福建“六区叠加”机遇,贯彻福州“东拓南进”城市发展战略方针,利用各类金融工具积极支持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大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福建正处在“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新区等多区叠加的战略机遇期,其中福建自贸试验区定位之一是开展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加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推动福建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发展,加大对海上养殖、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信贷资源投入,推动船舶重工行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发展。在海洋工程建设方面,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储备基地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宁德港、罗源湾码头、长乐松下港、厦门港、漳州港等港口建设,做大闽北、闽中、闽南三大港口群,突出对台特色。加大对福州滨海新城旅游度假产业、海洋能源利用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加大对海洋人才培养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
福建是海洋经济大省,海洋科技人才缺乏成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面临的重要约束。蓝色经济更加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引导及支撑作用,而金融在推动海洋重大科技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进金融产业与海洋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海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设立海洋科技人才教育基金、鼓励各银行结构针对高科技海洋研发人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海洋人才培养链与海洋产业链有机结合,促进海洋科技发展及高端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四)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加大海洋产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海洋产业保险产品,积极拓展各类配套保险服务,大力发展航运保险、渔业保险、海洋生态环境险等险种,为远洋捕捞业、渔业养殖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和海洋石油化工业发展提供保障。加强进出口企业与保险机构对接,确保海洋物流安全。完善渔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提高渔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以此保障远洋捕捞业的健康发展。完善海上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将渔业养殖保险和类似涉海主要险种纳入政策性保险,以降低养殖户的海上养殖业遇灾损失,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加大海洋生态环保类保险产品研发力度,扩大环境污染责任险在海洋经济领域中的覆盖范围,确保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占海.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N].中国海洋报,2017-03-17.
[2]王文等.海洋金融的发展[J].中国金融,2016,(19).
[3]温信祥等.蓝色金融创新实验区设想[J].中国金融,2016,(7).
[4]徐蔚冰.应壮大海洋产业推进海洋金融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6-10-13.
[5]闫旭.2016年福建海洋经济稳步发展[N].国际商报,2017-02-09.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7-0035-03
全球范围内人口激增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特别是能源与食品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沿海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各国科学家纷纷预言,人类在21世纪将进入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南省新经济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随着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社会的战略作用不断凸显,海洋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是新的战略领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新空间,还是重要的军事、交通和经济通道,也是资源和能源的新基地。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解决陆域资源的瓶颈,有利于促进海南省生产力合理布局,有利于增强海南省的发展后劲。
一、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1960年,法国首先提出了“向海洋进军”的口号并成立了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制定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科学计划。1966年,肯尼斯•鲍定(Kenneth Boulding)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空间理论。他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利用的能源、资源将主要来自于海洋,海洋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人类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了“海洋经济”(Ocean Economy)这一术语。1974年,美国在海洋经济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海洋GDP”的概念及其核算方法。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8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等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海洋经济”这一术语。“海洋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制度下,通过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以获取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和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标准,我国将海洋产业区分为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两个类别,具体包括29个大类、106个中类和390个小类。在我国,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GDP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2001年达到1.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4%。据2004年世界著名市场调查公司英国坎特伯雷Douglas-Westwood公司有关海洋的科技报告,2000年,全球海洋市场中海上油气产品占最大份额,达3000亿美元;其次是海运,达2340亿美元;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为190亿美元。报告还预计未来10年全球海洋产业年均增长率为3%,2010年产值将达15000亿美元,2020年达30000亿美元。其中,主要的增长领域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水产、海底电缆、海洋安全业、海洋生物技术、水下交通工具、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娱乐休闲业、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
海洋的开发方式正在由传统的单项开发向现代的综合开发转变;开发海域从领海、毗邻区向专属经济区、公海推进;开发内容由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三)国内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在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和其它海生动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大陆架海区含油气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蕴藏的石油资源量在150亿吨以上,天然气约14万亿立方米;海水中可利用的化学元素十分丰富,各种形式的海洋能源总量超过4亿千瓦;我国目前有海滨旅游景点1500多个、沙滩100多处。我国海岸带的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已经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的采矿权,估计锰结核资源储量9亿吨以上,大量的其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尚需进一步地调查发现[1]。
根据国家海洋局初步核算,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见图1)。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4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503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2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6∶49[2]。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海南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主张,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余万平方千米。在广阔的所辖海域上分布着600余个岛、礁、滩和沙洲,全省海岸线长达1811千米(含岛岸线),大小港湾有84处,开辟为港口的已有43处。全省-5米到-1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达2330.55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其中,海南岛周边海域-5~-1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为1319平方千米。海南省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有海洋渔业资源、海盐资源(包括海洋汽油、可燃冰、海流能、温差能、波浪能等)等[3]。
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为了充分利用海南省海洋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加快发展海洋渔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实施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坚持海洋和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十五”期间,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继200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后,2006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再创新高,达到396.8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4.3%,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3∶23∶54,海洋经济在海南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相对滞后,生产力有待释放。按管辖海域面积的大小相比,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广西、福建、辽宁等7个省区的海域面积之和仅为海南省的一半;而论海洋经济实力,海南省比其它省区都要小。2001年海南海洋渔业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83万吨,渔业总产值达68.57亿元,增加值达46亿元。然而,2001年仅山东省荣成市的水产品总产量达120万吨,海洋经济总收入2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78.8亿元,分别是海南全省海洋渔业经济三项指标的1.4倍、2.9倍和1.7倍。2004年海南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在全国沿海地区中仅排名第十位(见表1)[4]。
2.海洋科技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低。一方面,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海洋资源开发仍属于粗放式开发,以海洋资源优势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没有形成,主要依靠海洋渔业及滨海旅游,海洋油气勘探仅限于部分浅海水域;滨海砂矿利用率低,海洋能源利用率更低。另一方面,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未形成规模。近年来,尽管海南省海洋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进展,但整体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水平,不利于海南省海洋经济长远发展[5]。
3.海洋管理体制与海洋经济发展不相称。对海洋经济的管理缺乏完整统一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多头管理现象。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由政府计划管理部门负责,海洋交通运输由交通港务部门负责,滩涂由农业部门负责,海洋渔业由政府海洋渔业局负责,海岸带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海洋旅游由旅游局负责,此外还涉及到盐业、矿业等行业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严重的职能交叉、管理混乱、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了管理效能,增加了管理难度,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三、海南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海洋的科教水平,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海洋的科教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将科技进步作为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支撑。一是海南省政府应设立海洋科技基金,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对海洋资源研究开发的投入;二是在普及教育的同时,海南省应重点培养急需的各类海洋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全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加强与省外海洋科研所的全面合作,创建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平台;三是加强海洋经济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建设海洋强省奠定基础;四是鼓励有条件的海洋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南省联合兴办海洋研发机构和实验基地,培育一批海洋科技合作基地,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海洋科技专家到国外大学或重点实验室研修。
(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动力
要依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突出各个时期的海洋产业开发重点,海洋第一、二、三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动力。从海南省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一是要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创立海南省海洋产业的品牌,打造海南省海洋产业的“航空母舰”,将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如海洋石油综合开发、海洋旅游等,并坚定地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作为海南省主导海洋产业,以此改善海南省海洋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增强海南省海洋经济整体实力;二是保持和充分利用海南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鼓励渔民造大船、赴外海,发展远洋捕捞,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保护近海资源,实现海洋捕捞从近海向外海和远洋的转移;三是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走海洋产品产业化和工业化之路,加速发展海南省海洋经济。
(三)借鉴国外海洋管理经验,理顺海洋管理体制
鉴于当前分散型海洋管理体制下,各部门职能和职责分散、交叉或重叠,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形不成合力,使得海洋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因此,海南省不能仅依靠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管理,应借鉴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海洋管理经验,专门成立一个海洋事务机构委员会,主要协调与海洋有关的政策与规划,同时肩负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勘探与开发近海资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等职责[6]。
(四)健全多元化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机制
一是强化金融支持,对重点沿海县市在资金融通和金融机构设置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灵活的政策;二是鼓励和引导海洋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三是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拓宽引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
(五)利用区位优势,与周边地区积极合作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内靠粤港澳深珠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外缘要地,外临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因此要进一步融入东南亚地区经济体系。一方面,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为发展海洋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进一步融入华南经济圈和9+2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可以为海南省利用粤港澳大都市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提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志荣,徐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6).
[2]国家海洋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公报[Z].2008年2月.
[3]王海生.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新教育(海南),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