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89-03
1694年苏格兰银行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金融业的开始,银行“信用功能”的发现使得金融能量被高倍放大,信用给金融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信用革命催生了金融业的蓬勃发展,信用与工业、商业的密切结合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繁荣。至今银行信用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围绕着“信用功能”数百年来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以适应社会经济和金融业务的发展。伴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形形的社会人成为金融职业人,票据经纪人就是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得到确认,大步迈进的市场经济步伐已经接近国际水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开放,金融作为服务行业之一,已经置身于开放的国际市场,在国际化的金融竞争中我国的金融界面临着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不断推进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度,伴随高速增长的经济,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业务量成倍增加。改革之初,支撑金融市场运转主要靠四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为进一步确立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贸易经济的交流和竞争,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必将融入我国市场。在世界贸易组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宗旨下,我国的经济市场全面开放。
我国金融业由于受政策性因素的限定,长期处于国家垄断的地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作为服务业成为最早开放的领域之一,随着外资银行、外资金融公司介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单一的金融格局开始被打破,外资金融业务直接影响和撼动着我国的金融市场。为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提升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我国的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迈进,四大国有银行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成为上市公司;多种体制的股份制银行得以组建,地方银行、各种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遍布,这些金融体产生正逐步改变着我国的金融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民营经济不断发展、不断优化,逐步壮大。民营财富在经济发展中不断积累,这部分快速增长的财富早已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以“滚雪球”的方式成“几何”速度增长为巨额财富,这些长期存放的资金需要有好的投资方向。
1.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增加,而有效金融资源的配置倾向大型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利润高增长行业,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资金供求关系的长期矛盾,必然催生民间资本借贷。资金供给和需求间的长期不平衡,为民间资金找到增值、保值的好出路。
2.近年来金融业高利润也直接影响着民间财富的投向。许多民间资本不愿意在实体经济中投入,主要因为实体经济的资本受到投资风险、竞争压力、利润回报低、资本周转期长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资金不愿成为股东资本。而金融资本较高的回报,使得民间资本更看好金融业,更愿意将民间资本介入到金融资本,且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着作这方面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资本已经进入许多的行业,并得到认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尚受到政策性的限定,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务一直游走在政策的边缘,民间资本有着成为金融资本的强烈愿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民间资本介入金融业指明了方向。“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指示精神,意味着金融执业的政策的降低,金融许可的条件将进一步放宽,多元经济体具有参与金融执业的条件。
参与金融业务将成为民营企业家最具有诱惑的投资冲动,民间资本成为金融资本将得以实现。民营银行、民营金融机构将作为更具活力新生力量融入金融体系。票据经纪人作为民营资本的一部分参与金融业务,在开放的金融市场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票据经纪人在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以其单一的金融品种,专营的业务服务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中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二、金融市场多元化格局形成,投融资渠道多样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基本上形成,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金融机构仍然占据着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金融市场仍然处于国家相对垄断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挖解,民营资本将多渠道渗透金融市场,多元经济体的市场份额一定会有大幅的提升。
现阶段在外资银行、外资金融机构不断向我国金融市场渗透的同时各地不断出现的投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基金公司、典当行等都在经营货币业务参与金融行业,这意味着过去由央行控制的金融市场准入权开始松动,民营资本迈向金融市场的门槛在不断地降低。由民间资本发起的民营银行的成立将标志着民间资产参与金融市场地位的确立,这支新型的金融大军,以其高效的管理手段,灵活的营运机制在金融市场必将掀起大浪、开创新的局面。随着民营银行、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金融市场多元化格局必然形成。
四、金融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金融改革的步伐明显迟缓的多,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改革模式早已提出,但金融稳定的理念一直影响着金融改革的步伐,渐进式的金融改革理论,缓慢地推动着金融改革的进程。利率市场化标志着我国开始向金融体系自由化的迈步。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简单地讲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渡。金融自由化包括价格的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资金流动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银行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
金融自由化利与弊在理论界一直有争论,一方面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业发展,增强了金融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市场效率,推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大了金融界自身的风险,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进而引起“多米诺”效应,形成经济危机。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特征,早已引起各国金融界的高度重视。
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大于风险是理论界的共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作用下,金融自由化已经成为必须选择的道路。由于金融自由化的明显弊端,各国在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多采取审慎的态度,稳步推进。
金融体系改革成败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金融自由化决不可理想化,金融体系改革存在的利弊交织,直接影响着金融体系改革的快速推进。决策选择只能是利大于弊,减低其脆弱的一面;增大其收益的一面。必须用积极的、科学的、审慎的态度充分论证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利弊,权衡利害,完善有效的监管。采取有力的防范风险手段,确保金融体系改革有序推进。金融自由化才能达到增加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因此,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将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的实现必将经历一个缓慢过程。现阶段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不会取消,不断深化的金融体系改革将逐步降低金融业进入的政策,部分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将开始进入金融界,但民间资本自由的进入金融业有待金融自由化的实现。
总而言之,由于金融执业政策的存在,票据经纪人的市场地位就不能确定;从业资格不具备,决定着票据经纪人业务经营的违规。票据经纪人长期游走在制度的边缘,活跃着票据市场,迫切期待票据经纪人制度的推行。
票据经纪人制度的推行有待政策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金融自由化.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4.8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 风险防范
1金融全球化对当今金融市场的利与弊
1.1金融全球化的定义
金融全球化是目前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活动日趋紧密。具体来说相比传统的金融市场活动,目前的金融市场正在趋向于一种相对放松的金融监管和资本项目管制,较开放的金融业务,各种资本可以在全球自由开放的流通,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全球金融市场和货币系统一体化的趋势。
相比传统金融市场,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也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推动。首先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创新,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市场的兴起,给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是相对宽松的管制。由于金融自由化导致了管制上的放松,这给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制度因素。最后是科技、贸易、生产等方面的国际化进而推动了金融全球化,这一点是导致金融全球化的实体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比如各国政府为了确保本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会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加大技术支持、放松金融监管等。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还相对不成熟,为了不断完善和改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在相继对自己本国的金融市场做出相应的完善和创新,以此能够适应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大环境。基于这些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和影响,金融全球化的趋势相比以前更加显著。
1.2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金融机构表现出的全球化趋势。包括本国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不断增进的互相业务往来。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放宽了对外国金融机构的管制,鼓励本国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国际业务,设立相应的国外分支机构,从而推动了跨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经营网络。
第二是金融业务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全球化趋势。例如对国外银行、资本流动、外汇管制等方面的监管放松;在全球范围内容许各种金融业务的开展和互相往来等。一些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其成员国提供融资和发放贷款等。第三金融市场全球化。各国家各地区的金融市场联系日趋紧密,从而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第四金融监管和协调的全球化趋势。一些金融监管体制在全球范围内也逐渐趋同。
以上这四种表现主要是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所逐渐形成的,金融机构需要对每一种表现进行深层分析,了解其反映出的实质内容。
1.3 金融全球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利弊分析
既然金融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那么它对于金融市场又有哪些影响。总体来说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金融市场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潜在的危机和风险。
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有利影响有许多方面。例如更有助于资本流动,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对全球各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有利影响,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同时还可以得到其他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但这些都只是金融全球化的一方面,除了这些有利因素外金融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伴随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也出现过各种动荡。由于金融监管制度的普遍放松,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不确定的金融世界之中。同时由于金融全球化,来自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金融动荡可能就会产生“蝴蝶效应”进而波及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2009年爆发的欧债危机。所以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向全世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所需应对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和体系都还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因此对于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也更加敏感。所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如何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是目前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所需尽快解决和制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只有拥有一个完善负责任的监管体制,才能抵得住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才能够在各种风险和危机的影响下,仍然能够稳步前进,逐步发展我国的金融业。但就目前全球金融市场而言,特别是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各种金融业务的开放,容许一些外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所有这些来自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都在一步步考验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特别是在2008年的那次次贷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许多国家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各种影响,虽然中国在那次危机中,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和大的损失,但我们仍然需要从别国的例子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金融监管制度。
回顾目前国际上所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所有的这些事例都是对我们中国金融监管的一个警醒,我们要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特别是针对我们的金融监管体制需要进行全面的完善。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许多缺陷和漏洞,总的来说主要有下面这些方面。
第一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还不强。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金融监管作用有时会被消弱或淡化,金融监管过于分散,或是进行了重复监管,这些都使得我们的金融监管降低了效率,增加了成本,从而极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第二我国金融监管在一些方面还不够成熟,也就是独立性还不强。第三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能力较差,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机构不能有效的进行协调。第四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第五我国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业规模化。
这些方面都是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面对金融市场的挑战,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如何进行创新和完善
面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这些金融监管制度的挑战和问题,金融监管机构应该经常分析当前大环境和内部小环境之间的关联,正视和发现问题,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级别划分,认真积极的落实和解决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逐步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否则,我国的监管体制只能一直处于不成熟状态,而全球金融环境每天都在变化,如果不及时对本国的金融监管进行调整和发展,那么终将会埋下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种子。所以说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还需在以下方面做相应的加强或是改革。
3.1逐渐建立我国自己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
在国际上,特别是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早已有了自己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例如众所周知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普等。这些都是目前在国际上比较先进完善的外部评级机构,它们通过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加强了金融监管。因此我国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先进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来约束和反映金融市场的活动。同时也可以给投资者提供有效信息,引导、指引投资行为。
3.2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
金融监管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和良好的市场运作,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为了使金融监管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有效运行,必须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相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一些法律和法规,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但在金融市场监管方面,我国法律体系任然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漏洞,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风险,当金融市场某一环节出问题时,很可能没有有效的法律来维护,造成一种法律真空状态。所以说要改变这一局面,我国现阶段就要尽快加强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使得金融监管得到健全的法律体系的支持。
3.3构建科学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金融监管实行需要获得有效的信息,但是金融监管的高成本又阻止了信息的获取。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是金融监管的基础,也是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有效途径,所以信息系统对金融监管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的金融信息系统还处在低效率的状态,由于监管的高成本导致中央银行信息获取不充足、对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限,最终形成了滞后的监管。所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加快建设监管信息网络化,降低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达到信息共享。
3.4建立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风险管理也可以反映出金融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从而可以提升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从宏观方面来说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建立。一是国家层面上的,也就是建立国家宏观性金融预警系统,通过国家对各地方、各区域进行统一管理,组织和指导。同时负责分析和监测国家金融的风险走势,并将这些信息及对策传输的其他相关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中,让相关机构都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信息。二是区域层面,建立区域金融预警系统。主要负责区域内的金融风险预测和管理。三是地区层面,建立地区金融预警系统。对各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这三个层面应该互相联系,及时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管理。
3.5完善金融机构的自身建设,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作用
目前我国法定的金融监管主体有许多例如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些监管机构的作用,进行有效监管。除此之外金融机构也要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还是要靠内控制度,同时还要利用各种中介力量进行监管。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还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所以说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由于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发展起步晚,相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所以要进行改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我们不能因为所存在的困难性而不去改变,否则在以后的将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将会存在更多的潜在危机,这些危机甚至不会亚于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国要清楚和敢于认识到自身金融监管体制的问题所在,积极努力的去完善,这样我国的金融市场才能稳步,健康的发展,不仅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会对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引言
1858年,英国渣打银行落户上海,从此,渣打银行成为了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外资银行。但是,直到1997年,渣打银行才领取到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执照。据说,最早一批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日本第一劝业银行、三和银行、渣打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巴黎国际银行等,均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的严格的审核。最初,外资银行只能向外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到2003年底,其业务对象才扩大到中资企业,按WTO日程表规定,到2006年底,外资行的人民币业务可以对个人开放。据银监会的消息,已有汇丰、花旗、东亚、日本三棱等116家日本在华外资银行在中国18个城市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大,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银行业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一)有助于金融资源效率的提高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日新月异的同时,金融发展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步伐,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金融资源的浪费。在较强的管制格局下,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资源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外资银行从开展人民币业务开始,与国内银行就逐渐展开同质性竞争,形成现实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金融业的最大问题是“竞争不足”,这样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金融效率改善。而在更近距离的“面对面”竞争中,外资银行的经验技术带来的“学习效应”也会使国有银行受益匪浅,在学习、效仿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手段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国有银行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手,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有助于改善居民福利
面向个人的金融产品,在各国都是现代银行的重要利润源泉。外资银行进入后,必然会在成熟产品创新经验基础上,结合国情逐步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对居民金融财富的多元化、提高享受金融便利的程度都有积极作用。还能推动中国金融整体上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促使银行更关注小企业和居民。
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银行业,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银行业对外开放所带来的不利方面。
(一)外资银行创新优势形成竞争压力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创新方面差距非常大,仅花旗银行一家,从1996年起,已经不动声色地在中国申请了19项金融产品的“商业方法类”的发明专利。中资银行几乎没有金融产品的发明专利,主要是一些 “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如点钞机、保险柜等,国有银行缺乏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造成国有银行客户流失
一些外资银行的在体制、管理模式以及规模等方面上存在较大的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的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银行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三)国有银行中间业务将面临挑战
国有银行的纷纷上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管理机制的问题,传统的“短存长贷”背景下的银行信贷扩张冲动,依然非常明显。现代银行业务以非利息收入为主,已成为各国金融发展中的一个事实。而与国内银行的生存模式相应的,是对存款的高度依赖性,而中间业务不发达。外资银行进入后,一方面注册后外资银行吸收公众存款将不受限制,必然造成储蓄分流,另一方面其强大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定价能力,将使中资银行迫切需要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的转型遭受挤压。如何在双重压力中突围,对中资银行是一个重大课题。
(四)金融监管面临新的问题
在金融监管方面,颁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致力于实现内外统一。但还要注意,外资银行进入带来了监管对象的复杂性,需要关注更多的监管层面。例如,2004年花旗银行在日本的多家分支行由于涉及犯罪洗钱和违规,而被勒令关闭。日本政府在处理中不仅遇到国际金融问题,还有国际政治因素。对于监管经验尚在积累完善的中国来说,外资银行全面参与国内游戏规则,将对监管体系带来更大挑战。
三、总结
总的来说,银行业进行有序的对外开放已成为大势所趋。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虽说最初由外部压力所至,但长期来看对提高中国银行业运行效率、管理模式等,确实利大于弊。如何加快中国银行改革,构建协调的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君潞著:《金融自由化》,中国金融出版社,第103页
[2]尚福林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N] 上海证券报,2003.11-10
该书的金融体系变革篇讨论了我国金融体制变革的重大问题(主要包括金融业开放与混业经营的趋势)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过程紧扣时代脉搏,文字清新流畅。
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子市场,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必然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作者通过分析指出金融业开放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相应推出了QFII制度与QDII制度;同时,人民币汇率制度变革作为更加开放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势必也会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金融混业已初露端倪,并可能成为一种制度安排,混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证券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会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较大的风险。
“开放可以给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也可能飞入蚊子与苍蝇”。此次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在开放条件下风险在全球扩散的结果。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机理分析,学界虽然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基本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创新过度、混业经营、金融开放与国际货币制度不合理是导致此次危机爆发与蔓延的主要原因。《中国证券市场》对东南亚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金融市场开放的利与弊,并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了深入的反思,其分析路径与得出的某些结论对于分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该书还分析了危机可能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虽然作者并不能前瞻性地预见到正在肆虐的全球金融危机,但也为此次危机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分析架构与技术线路。
“混业可能提高效率,但也可能扩散风险”。20世纪下半叶,世界金融史上发生了两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二是以日本金融大爆炸以及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等为标志的金融混业潮流的形成。混业如何提高金融效率?混业又将给证券市场带来怎样的风险?混业是否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如果是,我们又该如何去走混业之路?趋利避害永远是我们规划证券市场运行的原则,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见到很多学者呼吁加快推进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步伐,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效率层面。《中国证券市场》对混业可能给证券业及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予以高度关注,指出我国金融混业之路必须是一个审慎渐进的过程。因为混业经营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1)金融主体产权明晰,自律能力强;(2)金融法律法规完备;(3)金融监管高效有力。从我国金融发展实践来看,距离上述要求尚有一段距离,分业体制仍为现时所需要,盲目激进的混业将可能催生股市泡沫并导致其进一步扩大,证券业与银行业风险相互传递,进而造成经济金融的混乱,甚至可能诱发金融危机。
“乐观助长乐观,悲观助长悲观”。 《中国证券市场》还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对证券市场的超调现象进行了解释,指出股改以后股票价格上涨的原因既有基本面的改善,也可能包括群体行为导致的非理性泡沫,股票价格上涨的基础最终只能是实体经济的增长,为防止股市的剧烈波动,加强投资者教育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证券市场》的证券产品创新篇从产品创新的逻辑与方法出发,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已有与即将推出的一些创新产品,并分析了我国证券产品创新的未来趋势,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作者能够将较为深奥的问题以生动并富有逻辑的形式表述出来,这在说明金融工具的创新逻辑部分表现最为明显。如在说明从远期产品到期货产品的衍生逻辑时,通过案例指出,虽然签订远期合约可以规避风险,却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包括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同时面临违约风险。要解决搜寻成本,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集中交易的市场,让所有的有交易意愿的买方和卖方都到这个市场中来;降低谈判成本的基本方法就是变议价成交为竞价成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合约进行标准化改造,使得市场交易的标的物是相同的;要解决违约问题,基本方法是引入信誉良好的中间人,并由合约双方在中间人处缴存一定数量(比例)的履约保证金。“当远期合约按照以上方法进行改造以后,即衍生为期货合约。”
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货币政策的3大工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从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可以银行重新调整其资产结构及业务活动。
1、准备金率下调概况
存款准备金,是保证客户提取存款需要所设置的准备金,其中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一部分为按照所吸收存款按照一定比例转存于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11月30日、2012年2月18日和2012年5月12日三次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20%,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6.5%,每次下调均意味着释放4000亿左右的流动性。
2、下调准备金率的原因
2.1应对央行占款影响,减轻商行资金负担
下调准备金率是为了应对央行外汇占款下降导致的被动紧缩的影响。央行外汇占款是指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收购外汇所形成的人民币投放,同时也是央行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由于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规模减小,迫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
同时,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负担过重,降低了其竞争力,这在我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使得处于转轨时期的国有银行处于不利的地位。
2.2财政支出流动性紧张
我国财政资金紧张,农村电网、城市轨道交通、水利、环保、保障性住房等五个领域的"十二五"计划投资均在万亿元以上,因此预算外新增资金很可能向这些领域倾斜,为了缓解市场中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下调准备金率是其中一大手段。
准备金率的降低货币乘数的变大,从而提高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货币供应量加大,利息率降低,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增加,改变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也是央行货币政策转变的重要方面。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一个信号,即央行将采取行动,缓解当前货币市场资金偏紧的状况,增加市场流动性,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
2.3股市不稳定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松动的信号,对股民形成乐观预期有帮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给银行带来数千亿元可贷资金,利好银行股,同时贷款增加也可以为实业投资提供资金,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总体上对经济和股市有提振作用;其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通过影响股票市场资金供给,从而影响到股票价格指数。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能增加股票市场资金供给,从而导致股票价格指数趋于上涨;第三,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对股票市场结构产生影响。准备金率的上调会直接影响市场资金供给,资本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大,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劳动密集型企业对资金的依赖性较小,受到的冲击会比较小。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重工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轻工业类上市公司的影响。
3、准备金率下调影响
3.1贷款申请相比更加容易
法定准备金率的降低使得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上升,从而提高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的能力,这种调整能解决一些人的贷款申请问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银行口袋紧缩,贷款成为一大难题,而准备金率三次连续的下降使得银行流通的钱增加,贷款规模扩大,利润空间增加,这样一来,银行储蓄压力有所减轻,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部分资金释放,从而使个人房贷、车贷等申请难度大幅度降低。
银行靠贷款扩张来赚取利润。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了银行业的贷款冲动。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可拿去放贷款,进而获取更多息差,因此,银行业是显而易见的受益者。
3.2振奋股市、楼市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相当于一次性释放4000亿的资金,必会有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减低了对银行和开发商的正面冲击,缓解买房人的内心矛盾。然而国家又担心楼市过热,导致泡沫加剧,中央又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缓解。不直接流入房地产业的资金也会投入制造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其他政策重点工程建设,也是对房地产业的间接支持。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同时也会振奋持续低迷的股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场需求,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为股市的上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3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下调准备金率并非都是有利的地方,它会不会使通货膨胀现象有反弹,物价会不会再次涨幅呢?此次下调在会不会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影响,亦或者是导致通胀卷土重来呢?
物价水平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很好的指标,我国基本上以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的物价水平,从CPI上看我国通胀压力较大,而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在长期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加剧,但是总体来讲,它带给中、小企业还有人民的福利远远大与这些不利影响,通过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向社会公共传递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的信号,稳定投资,提高内需,刺激消费,通过政府的导向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推动力。
总体而言,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盘活国内经济,基于目前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又提高了人民币的流动性,更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少岩,张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效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013(05).
[2]刘杰.怎样认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J].望,1998(11).
一、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积极意义
我国开放保险市场的承诺预示着竞争机制将逐渐在中国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和主导作用。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我国保险业将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将逐步融入国际保险业,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具体而言,保险市场开放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优化保险市场结构,提高保险市场效率。
加入WTO后,我国必须确实履行GATS项下关于市场准入的承诺,放松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限制。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加,我国的保险市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1991年之前,中国保险市场基本呈现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花独秀”的局面,1991年后随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分拆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三个独立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以及太平洋、平安、天安、大众、新华、泰康、华泰、永安、华安等一大批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崛起,中国保险市场已经打破了中保集团独家垄断保险市场的局面。那么,是不是就此可以断言我国保险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充分竞争的保险市场呢?笔者认为,作出这种判断为时尚早。从保险公司的数量上看,我国保险服务供给者数量的确不少,但从各保险公司的资质及其业务分布格局来看,各保险公司之间和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目前,除了中国人民、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设立较早,资力雄厚,网点遍及全国各主要省市之外,其余保险公司要么有区域性展业限制(如天安、大众、永安、华安保险公司),要么缺乏在全国拓展业务的实力。这样,就导致我国保险市场格局呈现出一种地域失衡: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保险供给主体较多,竞争较为充分;在各省会城市或地区中心城市,只有中国人民、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四家全国性保险公司,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状态;至于在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则只有中国人寿与中国人民两家保险公司,分别在寿险市场和财险市场居于完全垄断地位。[9]这种格局,依靠我国保险市场机制自身是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改变的,只有引入外资保险公司,才能使上述地区的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格局向充分竞争的方向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我国承诺在入世五年后完全取消外资保险公司展业的地域限制,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二)加入WTO有助于推动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开拓海外保险市场。
根据世界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在引入外资保险机构及其经营技术的一段时间后,必须同时向海外投资,建立海外保险机构,这样,才能发展外向型经济,真正实现国内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的接轨。因为对一个实行保险市场开放的国家来说,只有在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情况下,才能使本国保险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引进来”与“走出去”是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缺一不可的两方面,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0]从目前看来,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经营已经奠定了一个较为扎实的基础,中国人民、中国人寿、太平洋、平安等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均在海外设立了数量可观的保险分支机构,其经营范围和人员组织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海外站稳了脚跟,积蓄了经验,初步具备了与当地保险公司相抗衡的实力。加入WTO之后,中国在向其它成员方开放本国保险市场的同时,亦可充分利用其它成员方的市场准入承诺,以现有的海外保险机构为基础,逐步扩展机构网点,开拓海外保险市场。
(三)加入WTO有助于保险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现代商业保险不仅仅具有损失弥补、死亡给付、疾病护理等功能,而且派生出了很强的信息传递、储蓄、投资等功能。我国保险业这两年虽对保险产品创新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平安保险公司在1999年下半年推出了具有投资功能的分红保险,但总体而言,国内保险公司与国外一些著名的保险公司相比,在产品创新方面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西方大型保险公司一般都有专门的保险产品开放部,负责保险产品的开放设计和改造升级。以德国的安联保险公司为例,公司要求进行保险产品开发时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1、适时性原则,强调保险产品开发的时效性,要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敏捷、准确的反映;2、市场性原则,即要求产品开发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并经得起市场竞争的考验;3、盈利性原则,产品开发应注重经济效益,强调保费收入要恒大于开发成本和营销费用。[11]
而我国极少有保险公司具备这样的产品创新素质和理念,因而目前我国保险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开发迟滞,难以满足保险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保险消费需求。例如,在寿险经营中,各保险公司都在竭力争夺少儿险、学生险市场,在产险方面,各保险公司的竞争和创新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险种上,责任险(包括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职业责任险、场所责任险等)、信用保险、保证保险、投资保险、医疗保险等有潜力的新险种,却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的产险公司大都把目光集中在机动车险、企财险和货运险等几个已经形成规模的险种上,这些险种占财产保险业务总量的90%以上,而责任保险、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险种虽然发展空间大,却开办得较少,仅占财产保险业务总量的10%以下,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可达20―30%,由此可见我国保险市场险种单一之一斑。[12]与险种单一的状况相对应,我国保险产品结构的重复现象也非常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各家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的类同率高达90%以上。[13]这种状况不仅使各保险公司在一种低水平上重复建设,无法构造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且导致保险市场上供给过剩,过度竞争,造成生产力和保险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加入WTO后,这一局面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届时,外资保险公司大量涌入我国,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获取更大利润,它们必然努力开发和推广新的保险品种,从而使中国消费者能够获取优质高效的保险服务,同时也造成“溢出效应”,即使国内保险公司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培养和树立起保险产品创新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保险产品开发的能力,从而提高中国保险业的经营水平,促进保险市场供给日渐规范和完备。
(四)加入WTO有助于充分、合理、有效地引入保险资金、技术,并有助于我国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保险界在分析一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时,普遍采用四个指标,即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险资产与银行资产的比率和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从保险深度来看,我国1998年的保险深度为1.57%,不仅低于日本的11.9%、北美国家的8.7%、西欧国家的7.4%,而且也远远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5%的平均深度水平;从保险密度来看,1997年全球人均保险消费为423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为100美元左右,而我国同期的人均保险消费仅有10.9美元,仅居世界第77位;从保险资产与银行资产的比率来看,英、美、德、日等国家保险资产同银行资产基本上可以并驾齐驱,有些国家的保险资产甚至超过银行资产,而我国1998年保险资产仅占银行资产的1.63%;最后,从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来分析,一般认为经验目标值参数大于1时,说明该国保险市场供不应求,反之,则表示该国的保险市场供过于求,而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保险需求弹性目标值一直维持在1.015-1.058之间,说明我国保险市场始终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市场。[14]以上四个指标均说明,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并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与此同时,由于资金瓶颈的存在,我国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数量偏少。目前全国仅有20余家保险公司,而且大多是区域性或专业性保险公司,业务范围和地域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与国内的其它行业相比,长期以来保险市场的开放度较低,实际上保险业作为一个垄断程度较高,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且供需悬殊如此巨大的产业,本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而在引资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条途径莫过于引入外资保险机构。目前,国外的大型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极其看好,加入WTO之后,它们将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注入大量资金,广设经营网点,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补我国保险业的资金缺口,缓解我国保险市场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
保险经营技术包含市场营销、产品创新、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方面,可大别为两类:一种是模仿技术,即可以通过模仿加以传播的技术(如市场营销技术和展业技术),模仿技术扩散速度较快,例如1994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首先在上海实行寿险业务人制度,使国内保险公司大开眼界,竞相仿效,从而促成了我国寿险营销制度的重大变革;另一种技术只能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掌握(如产品设计和开发技术),也称为授受技术。十余年的保险试点开放经验昭示我们,引入外资保险公司资金和观念方面对中国保险业良有助益,而且对提高中国保险技术也大有帮助,尤其是在授受技术方面。当外资游离于中国保险市场之外时,我们是难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其授受技术的,即使其进入中国市场,若其采用的是封闭的分公司或全资子公司形式,国内保险公司亦难以接触和掌握其核心的授受技术。因此,从这一点上分析,引进保险技术的最佳方式是与外资合作成立合资保险公司,我国在保险服务开放问题上,应尤其重视以合资方式引入外资保险公司。
保险业的特殊经营形式使其对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以及保险中介等方面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而上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自建国以来,我国保险人才培养工作几经停滞,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断层,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以保险公估人为例,我国迄今培养的高素质保险公估人寥寥无几,以致在一些重大赔案中,我国不得不聘请港澳或国外的保险公估人。[15]由于保险业强调“以人为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断层对中国保险业的制约要远大于资金短缺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制约。WTO《有关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书协议》第9条强调,各成员方应允许正在境内或已在境内设立商业存在的其它成员方保险服务提供者的专业人才临时入境。这一规定表面上看,是从人员配备方面保障外资保险公司在东道国的开业权,但东道国亦可因此获得“溢出效应”,即国内保险从业人员可在与这些专业人士共事或竞争的过程中,接受新思维,掌握新技术,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自己的素质。加入WTO后,中国与国外保险人才的双向交流活动会更加频仍,中国保险从业人员在向国内外资保险机构专业人才学习的同时,也将大量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此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国保险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五)加入WTO有助于中国保险企业组织结构及保险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加入WTO之后,我国保险业将日渐融入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潮流之中。当今世界的保险业,从保险企业组织结构到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方式,无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创新。打开国门后,外资保险公司将把这些变革与创新引入中国,从而使中国保险业与国际惯例充分接轨,全面推进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步伐。
首先,从公司组织结构来看,传统的保险企业组织形式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互保公司、劳合社协会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与此同时,还产生了自保公司(即某企业集团为防范自身风险而成立的保险公司)、相互持股公司等新型保险企业。据权威部门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将出现4000余家自保公司。[16]此外,保险企业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现象也越来越多。由于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使能够从股票市场上大量募资的股份有限公司保险业备受青睐,互保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化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日渐增多。根据WTO项下GATS协议的相关规定,若我国在入世时未对保险企业组织形式加以特殊限制,我国将允许有限责任公司、互保公司、自保公司和相互持股公司等进入中国市场,这无疑将使中国保险企业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对增强中国保险市场的活力是有利的。理论界有些学者以《保险法》第70条将保险企业组织形式局限于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由,认为法律限定了我国绝对不得引入除上述两种类型之外的外资保险公司。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虽然《保险法》第154条规定,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及外国保险分公司原则上适用《保险法》,但同一条亦规定允许法律、行政法规对外资保险公司另作规定。同时,《保险法》第156条还规定:“本法规定的保险公司以外的其它性质的保险组织,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这条法律规定语焉不详,可理解为非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其它类型保险组织,可由国家以专门法律、行政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因此,《保险法》第70条规定的合理性姑且不论,但从《保险法》附则中的上述条文可以看出,国家并没有将引入其它类型保险公司的路堵死。何况在实践中,目前我国允许进行开放试点的外资保险公司有不少是有限责任公司,今后,还要大量引入互保公司、自保公司和相互持股公司等新型保险企业组织形式,以实现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保险业中已经出现了保险电子化和网络化的趋势。1994年,伦敦保险市场开始使用电子承保系统(ESP),由此极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保险行业中,慕尼黑再保险公司首先建立了电脑增值服务网(PINET),促进了全球再保险交易的自动化。同时,在许多大型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中,从内部文档处理、数据处理到承保、理赔、资金运用⑵笠稻霾叩雀鞲龌方诰?迪至说缱踊?胪?缁??script>WriteZhu(‘17’);相形之下,我国保险业无论是客户服务,还是公司内部管理,都还在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经营电子化和网络化尚未真正启动。加入WTO之后,更多外资保险公司将把新型的经营服务方式介绍到中国。为了提高保险效率,不在竞争中落败,我国保险业必然会对上述新型保险经营方式加以吸收或借鉴,甚至于创造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经营方式,从而全面提高我国保险经营的现代化水平。
二、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的消极影响
中国的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属“幼稚产业”,一旦全面开放,中国保险市场将面临一系列冲击与挑战。概括而言,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保险监管和资金流出三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保险公司既有的市场份额与人才资源有被不断侵蚀的危险。
加入WTO之后,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国保险公司数量将会不断增加,据估计,由于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全球大约有300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制定了开发中国保险市场的计划。[18]中国保险业将面临来自大量外资保险机构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保险公司在经营机制、服务意识、保险产品、保险技术、保险人才等方面都存在改进和变革的压力。当前,保险费率等传统因素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主要着眼点,而保险产品的创新能力、服务水平、风险评估、理赔咨询、人力资源等非价格因素才是对竞争胜负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而这些正是中国保险业的薄弱环节。因此可以预见,入世之后保险业的竞争可能是很残酷的,国内保险公司业务流失、市场份额下降、保险人才流失等情况难以避免。
从市场份额上看,外资保险公司资本雄厚,营销经验丰富,经营管理水平高,中国民族保险公司与其相比,明显处于竞争劣势。以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为例,1994年美国友邦公司在上海人寿保险方面的市场占有率最高曾达到45%,几乎占了上海寿险市场的“半壁江山”,保险人队伍超过5000人,年保费收入超过5亿元。[19]而这一切还是在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有着严格限制的前提下取得的,如果全面开放保险市场,国内保险公司所辛苦营建的市场份额恐怕将被技高一筹的外资保险公司所大肆侵夺。
外资保险公司对中国民族保险公司的另一重大威胁,在于它们将从民族保险公司中挖走本来就非常稀缺的保险专业人才。目前国内的保险企业在人事用工制度上较为僵化,基本上还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后,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可能采取高工资、高福利的优惠待遇,吸纳国内的保险专业人才,这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国内保险公司业务骨干与专业人才的部分流失,对民族保险公司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20]
(二)加入WTO将对我国的保险监管造成冲击。
首先,从保险监管模式来看,我国现行的保险监管主要只就外资保险机构准入形式、履行要求及准入程序等作出规定,有学者称其为“门槛式监管”。这种监管模式注重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的审批程序,外资获准进入的难度较大,但一旦获得经营许可证之后,有效的后续监管却不完善。[21]加入WTO之后,无论在准入监管环节还是在经营监管环节,我国都将面临严重的考验。从准入环节来看,我国面临的市场开放压力日渐增大,为了我国入世时所作的市场准入承诺,我国将不得不对现行的严格准入模式加以放宽;从经营环节上看,外资保险公司一般均具有与监管部门“博弈”的丰富经验,能通过捕捉监管漏洞,进行规避性活动,以牟取额外的利润,这为我国目前宽泛的经营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
其次,从保险监管手段来看,我国目前对保险公司的监管主要是一种合规性监管,即对保险公司业务行为是否符合既有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一种规范性监管,监管方法主要采用非现场检查即报表审查的方式进行。随着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保险创新层出不穷,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混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增加了额外的市场风险。外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保险创新能力和规避监管能力,陈旧的合规性监管和非现场检查方式显然对其缺乏足够的监督作用,尤其是对贷款集中、内部控制、表外业务等所产生的市场风险显得捉襟见肘、无能为力。
再次,从保险监管体系上看,我国保险监管体系与成熟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保险立法粗陋,保险基本法《保险法》虽已颁布实施,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再保险、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资金的运用等重大问题均未作具体规定;(2)监管机制单一,主要运用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管力量,尚未建立起自律性的内部监管机制,而在发达国家保险业中,以保险同业公会为代表的行业性自律组织的自我监管作为外部监管的补充,对规范保险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具有重要作用;(3)监管人力、物力匮乏,据1999年的统计数据,全国专职保险监管人员仅有百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并非保险专业人才,国家下拨给保险监管部门的经费也有限,上述瓶颈使我国保险监管仅限于常规的稽核检查,难以进行全面性的风险监管。[22]以上监管体制上的缺陷,将在入世之后更加凸现出来,如若不加以改善,很可会称为外资保险公司规避监管,违规经营提供可乘之机,从而危及我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三)加入WTO后,我国资本市场可能有资金外流的潜在危险。
保险业不同于其它金融部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运营依据是数理概率论上的“大数法则”。[23]这使得保险业尤其是人寿保险业具有一种资金吸纳的“磁场效应”,投保人将大量保费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备足准备金之后,将巨额保险资金用于投资,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运用率在85%以上,而中国的保险资金运用率只有10%左右。国外保险业已从单纯经营负债业务发展到同时经营资产业务阶段,依靠多渠道的投资所获得收益不仅使保险公司能弥补保险业务经营的亏损,而且保险投资也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习惯于运用资金投资的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可以以吸收保费的形式聚敛资金,用于投资,然后将巨额投资收益转移出境,而与此同时,外国保险公司带入中国的外资相当有限,如此有可能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形成一股资金“逆流”,与我国吸引外资的初衷相悖。
根据我国《保险法》第105条的要求,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其资金用途也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较为稳健安全、收益率也较低的投资途径上,禁止保险资金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这就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上述资金逆流的负面影响。但值得重视的是,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的问题已经提上了证监会、保监会的议事日程。从近日的实践来看,已经初步显露出了外资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苗头。例如,首次向保险公司配售的同盛基金,共有11家公司获准参加配售,其中有中国人寿等10家中资保险公司,还有1家中法合资的金盛人寿保险公司。[24]入世后依据GATS协议渐进式“国民待遇”的原则规定和《金融服务协议》关于“平等参与竞争”的要求,我们显然不可能长期拒外资保险公司于证券投资基金之外。随着入世后外资保险公司的大量进入和资金运用渠道的不断拓宽,上述资金逆流的风险将进一步凸现出来。
三、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利弊权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编号:2011B435)阶段性成果;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粮食期货市场与我国农户增产增收问题研究》(编号:FJJ032)阶段性成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制的变革、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河南省民间融资凭借自身的优势日趋活跃,借贷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5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正式承认了民间融资的合法性,并将其定位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力量。与此同时,民间金融合法化后如何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金融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间金融的概念和形式
央行认为,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以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因此,民间金融主要是指在我国银行保险系统、证券市场、农村信用社以外的经济主体所从事的融资活动,属于非正规金融范畴。所谓正规金融指在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监管下开展的金融活动,如银行及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还有虽然没有纳入正式金融体制范围,但其存在是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认可,并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予以指导、协调的金融活动,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等金融活动(称为“准金融”),
目前民间金融所容纳的融资形式十分广泛,包括民间借贷、民间集资、民间合会、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会、私募基金、租赁公司等形式。
二、河南省发展民间金融的意义
2011年1月26日,省发改委举行新闻会宣布,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推动金融体系发展,获得金融的大力支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金融体系,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河南正规金融业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资源较为匮乏、金融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偏低、金融体系内多种结构比例关系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至2010年底,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643.27亿元,增长18.6%;各项贷款余额11521.67亿元,增长21%。但与全国水平相比,河南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例一直较低。民间金融具有促进金融改革,广泛凝聚了地方的民间资本,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建设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缓解三农建设中资金供求的尖锐矛盾等优势,是正规金融的有益的补充。因此,我省发展民间金融势在必行。
三、河南省民间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民间金融规模不断扩大,自2008年起,民间融资的量也达几百亿,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支撑保障作用。但是,河南民间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河南省民间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民间金融的地位尚未得到法律的认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官方金融为主的体系,目前虽然民间金融作用被央行认可,但其法律地位尚未被确立。政府如何保护行为健康、民众认可且符合市场发展内在规律要求的民间金融,这方面的政策界限是模糊的,严重制约着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2.民间金融缺乏有效的监管,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给宏观调控带来困难。由于民间金融不在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之内,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体制外的独立的市场。受民间金融高利率的影响,民间金融对现金的吸引了往往高于银行,使得银行流失大量现金,严重干扰了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民间资金流动存在盲目性也削弱了信贷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当经济过热,政府往往会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民间金融反而会加强信贷活动,这将抵消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
3.民间金融自身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民间金融主要是建立在非制度信任基础之上,一般没有完备的书面形式,民间金融关系十分脆弱。由于缺乏制度性保障,金融监管机构难以进行监管。民间金融还存在规模小、经营范围窄、资本实力有限、一般多为区域性金融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
4.国家现行有关金融法律、行政法规对于民间金融的立法尚属于空白。由于法律、行政法规没有对民间借贷的利率做出明确的限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只有在审理借贷纠纷时才被法院参考适用,实际上民间借贷中的利率确定处于失控状态中。
(二)河南民间金融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缺乏政府的金融政策支持。长期以来,我国民间金融一直被冷落,理论与实践中对民间金融的利与弊争论比较激烈,在制度上也有相应的规制。从我国信用体系自身发展和从经济发展对金融活动的要求看,让民间金融合法化并予以规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进一步实行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
2.河南经济运行质量不高。2010年,河南人均GDP为21073元,河南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第16位。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产业结构落后是制约河南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河南省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26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5524元。均全国排名第17。而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0000元以上,农民纯收人已经超过了7000元。据研究,当一个国或者地区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较低时,人们无力支付金融市场的固定进入费,每单位交易所负担的交易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从而没有动机去利用金融机构,这就严重限制了该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发展。
3.河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在2008~2009年度的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中,河南名列第13位,但是在全国100个核心城市排名中,开封、洛阳则分别倒数第3和倒数第27位。另有数据显示,河南境内借助虚假信息骗贷、恶意逃废债务现象较为严重,司法执行力度不足,金融机构债权维护情况不理想。
4.河南经济外向度较低,对外开放步伐缓慢,难以借助国际资本的流入推动区域金融市场的繁荣。地处中部的河南,受区位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多方面不利条件的影响,外向型经济一直发展缓慢,经济外向度长期较低,是导致河南金融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
四、优化河南省民间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关策略
要改变河南民间金融生态环境的落后面貌,必须内外结合,从多个角度、多条途径入手,从政府、法律、市场等方面入手,创造有利于河南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行业机制。
(一)政府应采取支持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
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规范民间金融的产权制度,鼓励、支持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的活动,使其在金融服务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政府首先应当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保障民间金融机构和国有或国家控股的正规金融机构在法律上具有平等的地位,明确民间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限保护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资本的首要条件。通过明确细则划分投资者的权利和责任,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财务管理、审计稽核制度及风险防范和抵御机制,建立规范的业务操作体系等。
(二)制定民间金融的专门法律,加强发展民营金融的制度保障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对民间融资主体双方的权力、义务、期限利率、违约责任、权利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以规范和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我们还要修订相关配套法律和鼓励创新,为其合法化预先设定一个基本框架,民间金融的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三)将民间金融纳入国家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将民间金融纳入国家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是保证民间金融安全和提高资产质量的内在要求。
1.加强对市场准入和退出、融资方式、民间金融利率的监管。国家通过立法确定民间金融组织市场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以保证中小金融机构健康高效地运行。金融监管机关制定规章,确认相应的融资方式的限度、范围与条件,限定其利率水平,并加大监管力度。
2.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和监测通报制度,设计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强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金融监督机构及时监控民间金融机构的资金借贷、经营情况和资金流动方向以及资金债务比例和构成,及时发现民间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快速化解金融风险。
(四)不断健全民间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由民间资本组建的各类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民营银行。河南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调控为辅助,着力培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业主体,通过对省内中小金融企业的政策优惠和适度吸引国际资本对省内金融机构控股、参股、联营、合营,逐步构建既竞争又互补的金融产业组织格局。
(五)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首先是建立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其次是实施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制度和自律制度。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能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六)抓住机遇,整合金融资源
河南要利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整合河南境内的民间金融资源。
1.金融资源具有向高新技术产业、垄断行业集中的趋势,偏好于投向优质、回报率高的大客户,要紧紧抓住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大好时机,大力推进河南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组织优化,鼓励扶持河南境内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中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从而吸引和留住河南境内外的各种金融资源。
2.要想方设法加快河南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利用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到国际生产体系和国际市场之中,以此加强河南经济与国际资金市场、国际商品市场的联系。这样既可有效扩大河南金融资源总量,又能引入国际先进的资金运作规范和金融服务产品,推动河南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五、结束语
总之,对于河南省民间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我们应正确认识,加强对民间金融的引导和管理,趋利避害,促进其健康发展。随着金融创新和法律监管的日益完善,民间金融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成为正式金融有力的补充力量,并逐渐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林勇明.解决民间金融问题要“以疏代堵”[J].中国投资,2010,(08).
[2] 季米特.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有效对接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3] 李雅丽.河南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2)
一、负利率
负利率,顾名思义是利率处于负值,是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小于同期CPI上涨幅度,或者说是在某些经济情况下,通货膨胀率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负利率时代,最为直观的经济表现就是货币的购买力直线下降,人们手中握着越来越多的钱,但是能买到的商品数量较以往来说却在减少。如若银行存款率在上升,人们可以从中适当的减少“损失”,然而处在负利率时代,存款利率不增反降,这也加剧了负利率的延续。
负利率的发展究竟有哪些益处?又有哪些弊端呢?对于负利率政府又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呢?本文将以2010―2012年(2012年以后中国已走出负利率时代)处于负利率时代的中国为例进行说明。
二、负利率的“利”
1、负利率刺激投资
如若负利率持续贯穿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人们会发现将现金存入银行,不仅不能获得额外的利息反而需要自己支付“保护费”,钱越来越“缩水”了。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会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而选择持有更多的现金,不再是将现金存入银行。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利率下降时,投资者自然会增加对投资物品(如机器设备等)的购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反方向变动关系称为投资函数,记作:
I=I(r)=e-d?r
式中,e为自主投资,表示利率为零时的投资量,d为常系数,表示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所以不难知道利率的减少会增加投资。
2010―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51683.77亿元,同比增长12.06%;2011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11485.13亿元,同比增长23.76%;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74694.74亿元,同比增长20.29%。三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已60000亿元的等差在增加,同比增长幅度也基本呈上升趋势,2010―2011年间甚至涨幅达到两倍,至2013年基本稳定。
2、负利率促进就业
随着负利率来袭,企业决策者会利用不同的手段来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就不乏有企业会选择扩大生产规模、增设生产线。如此一来,就业岗位增加,劳动者可供选择的机会增多,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得到控制。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2013年的就业数据显示,中国从2010―2012年,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就业人数都在持续走高。经计算,2010―2011年,城镇就业人口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乡村就业人口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2011―2012年,城镇就业人口同比增长7个百分点,乡村就业人口同比增长9.8个百分点。这一组数据进一步证明处于负利率时代的就业率大幅度提升。
3、负利率增加GDP
站在国民的角度来说,负利率时代国民工资普遍上涨,人们手中的现金越来越多,消费与投资总水平随着工资的上涨而显著增加,这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站在政府的角度来说,一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而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仅仅只是占用小部分。负利率时代我国的税收制度在短期内并没有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在工资上涨的同时税收制度也在自动起作用,税收相比以往来说会增加,而财政支出也会随之增加。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2年我国GDP总值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税收和财政支出也是逐年呈直线趋势增加,并且增势明显。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的差距几乎达到稳定状态,差额在20000亿元左右徘徊。
三、负利率的“弊”
1、负利率加重两极分化
负利率会使得同一质量的商品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不一样,准确地说人们在负利率时代购买相同的一件商品会花费更多的现金,这也说明货币购买力在下降。货币的贬值使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快,也会导致资金流动量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变化。久而久之,这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会拉大贫富差距,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图2显示,从2010―201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都在逐渐持续增加,但是很明显,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较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较缓,几乎持平水平线,差距正在逐年拉大。
2、负利率抑制多元化发展
处于负利率时代,投资是席卷贸易市场不可避免的一场风潮。在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过度的投资大幅度的提高了商品的生产成本,突增的成本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只是沧海一粟,对利润的获取并不造成威胁,然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却会在浪潮中逐渐衰落,被市场所淘汰,从而不得不选择退出竞争市场。无疑,负利率在无形中扼杀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长此以往会使得经济市场上竞争单一,产品种类不全,抑制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来自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2010―2012年企业景气指数呈反方向的发展趋势,跳跃幅度也是逐年增加。
3、负利率使本币汇率下降
负利率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也非同小可。一旦本国的利率低于国外利率水平,本国国民会选择将钱存入国外的银行,或者去国外进行投资。这样货币市场上该国货币的供给就会增加,而汇率是由外汇的供求决定的,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的供给大于需求,则该国外汇会贬值,反之增值,所以负利率的出现会使得该国本币汇率下降。
2010―201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逐年锐减,经常项目也有大范围的波动。不难看出,这三年中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但增长幅度却是递减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即表明外汇市场上我国货币的供给少于需求,但由于国际收支是呈递减的方式在变化,所以可以知道我国货币的供给在外汇市场上是逐渐增加,需求在逐渐减少,汇率会有所下跌。
四、货币政策的实施
利率呈现负值在短期内对经济有所改善,会增加消费,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支出,但是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看,负利率无疑是束缚经济发展的瓶颈。创新是当前时代的新主题,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而负利率却在“拖后腿”,阻止了经济的推陈出新。此外,当今世界已不再是封闭的经济贸易,任何一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都有着一定的经济往来,在开放的经济贸易中,外汇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而汇率就是直接影响各种经济往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负利率直接导致本币汇率的下降,这对外贸交易而言是个不可忽视的绊脚石。在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当代,负利率的产生并不“适应”经济的长远发展。
1、利率与货币市场均衡
凯恩斯的货币利息理论指出,均衡利息率水平是由货币的需求与货币的供给决定的,并且货币供给与利率呈负相关。图4是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图示,其中,M表示货币数量,r表示利率,E表示货币市场初次达到均衡状态时的均衡点,此时均衡利率为r,均衡货币数量为M,E表示货币市场再次达到均衡状态时的均衡点,此时均衡利率为r,均衡货币数量为M。L为货币求曲线,MS为货币供给曲线。本文在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时,所说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均是指实际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需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将第一部分的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以横轴为对称轴投影到第二部分。由图4可知,此时的利率为负值,由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与利率的相关关系不变,由上述分析可知,货币供给与负利率仍呈负相关关系,即负利率的缩减或转变为正值,需要增加市场上货币的供应量。
2、货币政策的制定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对世界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理应为正值。特别是在我国这个资金短缺的国家,更应该为正值。负利率时代要让利率回升为正值,国家就应该严格控制市场上货币的供给,提高货币的使用价值,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是依靠三大工具来起作用的,即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率。
(1)提高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其作用机制如下:当再贴现率提高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再贴现率将增加货币流通量。因此中央银行为减少货币供给,需上调再贴现率。
中国自2008年以来,国内出现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增长放缓,2008年对再贴现率前后进行了3次调整。进入负利率时代后,央行时隔两年之后再次对再贴现率进行调整。新华社北京2010年12月29日电,记者29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央行决定从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再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利率提升0.52个百分点至3.85%,同时,央行还上调了再贴现率,由1.8%上调至2.25%。
(2)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常用也是最灵活的手段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其作用机制如下:政府如若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抛售债券,国民对国债的购买就会使得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减少,从而起到控制货币供给的效果;反之,政府买进债券,货币供给增加。因此在负利率时代,政府应适当卖出债券以回笼资本。
我国在2010年后的两年内公开抛售债券,这一举动也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效,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回笼的资本达到历史新高。据悉,2010―2011年中央人民政府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稳定在2000亿元,而在2012年央行提高发行量至2500亿元。在国债方面,负利率时代的两年内央行每年发行的国债量都有变动,国债的发行量在不断的减少,由19亿元左右降至16亿元左右,然而国债现货成交额在不断上升。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国债现货成交额同比增长37%,2012年则同比增长32.6%。
(3)提高法定准备金率。银行经常保留的可供支付存款提用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这种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占的比率是由政府(中央银行)规定的,这一比率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一国政府为防止商业银行因增加货币的借贷导致银行存储现金不足而规定了法定准备金率。其作用机制如下:适当的提高准备金率,那么银行能够提供给客户的现金量减少,进而减少货币供给;反之,需提升准备金率。因此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也是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国在2010―2012年间在准备金率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调整:2010年一年内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一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在2012年,存款准备金率有小幅度的下跌,但是相比2010年来说,增势是较为明显的。
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配合使用是调整货币供给的有效途径。负利率时期中国政府在提升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的同时公开市场业务,使得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预料之中的结果,货币供给得以控制,进而中国经济在持续低谷的状态下开始回升,逐步走上正轨稳定运行。
一、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内控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2012年之后,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类型的网站的发展更加迅猛,创新更加活跃,渗透更加广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生产工具、发展贸易的新载体、生活文化娱乐的新方式。它带动了生产、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目前,全球互联网企业已经出现几个巨头,它们已经引领了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未来移动互联时代的前进方向,如Facebook,谷歌等都把握着世界网络发展的前沿。
相比之下,我国的互联网企业虽然模式都起源于美国,比如先有谷歌后有百度,先有Facebook后有人人网,但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无论从模式还是创新都与美国互联网企业不相上下,更有目前的三大巨无霸,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可以说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属于门类齐全,各种业务模式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整合,服务水
平也不逊色于欧美,网络产业可谓兴旺繁荣。比如从不同商业模式来说,门户领域有新浪,网易;网络游戏领域有盛大,腾讯;SNS领域有人人网,新浪微博;社区论坛领域有天涯,猫扑;视频网站领域有土豆优酷,爱奇艺等,而近几年发展迅速的C2C电子商务领域有天猫、京东等。这些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在中国互联网江湖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
以上是全球互联网企业和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那么面对着全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超高速发展,内部控制就立刻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战略或者企业健康的异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为了规范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及时查出内部控制的缺陷并且提出实施改进方案,保证内部控制可以有效运行。所以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就更为重要。
二、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及模式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内部建立和健全会计组织,为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正确和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而设置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它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我们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会计的信息没有真实性以及伪造假信息都在很大程度上归纳为内部控制的实行力度不足以及缺少健全的控制管理的制度。所以在互联网企业的电子化财务系统中,先建立后完善内部的控制制度,确保财务质量和财产物资的完整,是我国互联网企业的最为紧迫的问题。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特征:全面性。首先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组织一切业务活动的全面控制,而不是局部性控制,它要控制互联网盈利模式考核财务、会计、资产、人事等事务的执行情况,还要对互联网发展特点进行各种工作研究作业并提出改善措施。对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比如腾讯来说,无论是理财通还是Q币业务,都需要从全面性考虑其中的财务控制。不管使用何种管理与业务方法,皆有潜在的内控行为与意识。那么对于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比如当当网、唯品会这种电子商务的公司来说,需要企业加强信息化的建设,最直观的体现在建立更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人能够更高效清晰的获得所求信息,进而影响了企业管理的一系列方式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内部控制模式是适应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的健康模式呢?以国内到美国纽交所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当当网和在香港上市的腾讯来说,类似于当当网这种的互联网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由宝塔式转变为以管理层为核心的扁平式结构。对于内部控制的管理者应当避免仅凭个人智慧和喜好去找寻对策。而应听取专家意见,集中集体智慧,做出应对措施。因此对于当当网,唯品会或是腾讯这类上市互联网企业,制定能够严格执行的管理手册,加强企业对于员工管理和奖罚机制,对于经营的风险有一定的预测和风险解决预案。
三、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和不足
由于我国互联网企业具备了普遍的内部控制的特点,所以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有广泛性,也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全面性。对于上文提到了当当网、唯品会、人人网这类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来说,采用的内部控制方式基本是通过风险管理来判断企业的健康好坏。在这类上市互联网企业当中,对风险管理模式的资源整合和方法的创新可以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那么在内部控制的规范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改进和加强,下面我就来阐述,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从财务方面来看。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在财务层面的问题有: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风险,信用风险,融资风险等。由于我国关于互联网企业的法律还不是很健全,当法律和规则无法管理掌控时,那么财务方面的风险便产生了。首先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关于上市企业的收入、费用的核算,资产负债表的数据,都会引起上市互联网企业的盈利和市值的变化。其次,在信用风险上,由于上市互联网公司类似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有虚拟交易的业务,所以要处理好对于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科目的问题,尽量减轻和平衡坏账损失,让问题尽量缩小。所以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更加规范和严格。此外上市互联网公司对于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员工素质的教育史极其必要而且必须实行的。
从战略层面来看,根据互联网企业的特点,高新技术产业更新速度快,加上成本低,壁垒低等特点,再加上竞争的激烈,使战略目标无法实现,甚至是空中楼阁。一在经营目标方面,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必须保证盈利的情况下,在产品质量上有来自同行业产品的竞争压力,也有来自产品推向市场的周期是否适应市场或是技术的变化的因素。在目前的上市互联网行业,盛大网络和腾讯、网易在游戏的领域进行竞争。在门户网站上,新浪,腾讯,百度,搜狐进行着竞争。在社交网络方面,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人人网,正在进行着残酷的竞争,所以在内部控制方面要对经营的方面进行把控和调节。二在合规目标方面,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产品服务,由于比传统行业快,范围大的特点,所以存在的制约因素就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说,为了增加营业收入,减少成本,采取的的违法的做法都是不允许的,必须监督和制止。三在资源目标方面,上市互联网企业的资源目标就是对于资本的供应和人才的供应。员工感受到归属感和使命感是公司需要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从合规风险的层面来看,由于企业所在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不够健全,这些都会影响到其他可替代行业,对于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来说,法律规定的限制和交易方签订合同,会影响互联网企业的经营业务。这种风险在企业交易,合同协议和经营过程中产生,并且给互联网公司压力,极大的影响互联网企业的运转能力,并导致互联网企业潜在的负债和损失。
四、我国上市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战略层面
我国上市互联网公司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的战略,首先要建立和其发展相互协调的管理战略,应该使风险更小,业务更精,并且建立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通过内部控制,制止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建立均衡的发展方针和协调经营的特征。其次要建立有效覆盖损失的管理战略,应该更加严格的控制盒承担风险,并且对于面临的潜在损失要有针对性的审查和改进。该办法可以通过强化工作管理和尽快实行资本考核来实现。总之,要建立其以规避风险,避免损失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经营层面
在经营层面要把握会计责权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首先要健全制度建设,明确会计人员的权责,就目前来看,针对目前的互联网行业的法规的各方面规则不够健全,要加快配套的制度建设,并且其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保证其在舒适的办公环境下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其次,在已有的法律和规范下,要加快制定颁布财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权责,以此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于内部审计的控制,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设立由非经理人员相关人员构成的经营者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常设机构并通过董事会赋予外部审计机构报告的权利。其次要正视和摆正内部审计的地位。再次,分散权利,不能将授权集中在一个人或几个人,要在授权的范围内权力分散。这样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完成内部控制的使命。
五、案例分析:以上市互联网企业腾讯为例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
腾讯,这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当代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和网络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体系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腾讯创立近十五年来,一直秉承“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经营理念,一直处于高速稳健的发展状态。并且在2004年6月16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股票代号700)。
腾讯的“拿来主义”可以说是内部控制的典范,腾讯不仅在发展中学习到国外与国内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还很好的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这便是腾讯越做越大,现在在全产业链下进行发展的原因。腾讯成功的关键是借鉴对手的产品与新意,自己进行再加工。QQ的初始版OICQ是当时外国成功聊天软件ICQ的中国版本,腾讯团队将这项创意技术移植到QQ上。后来腾讯又在QQ上推出了起源于韩国的QQ秀。PPLive等国内网络电视的兴起引发了网络视频直播的热潮,QQ看到这一趋势便将其整合进了QQ视频。类似的在QQ上整合的应用还有很多。此外腾讯还善于利用互联网上的成熟或新兴的技术,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凭借庞大的用户群,占领市场有利位置。像QQ交友在SNS领域、Qzone在BLOG领域、门户在综合信息网站领域等。腾讯真正的创新应用少,借鉴模仿的多。但是这并不阻碍腾讯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与服务。甚至在进入一些新的互联网领域时,由于有流量、资金和技术的优势,腾讯更容易取得市场份额。但是这种“拿来主义”保持在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下,所以没有给腾讯这种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带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