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信息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缺乏整体指导,导致系统标准的发展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档案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应用起步,对许多机构、企事业单位都十分敏感。在20世纪90年代,电子文件大量出现,电子文件变得越来越流行。然而,我国档案馆计算机处理和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的起草工作才刚刚起步。虽然标定工作已经开始,但发展缓慢,相关标准已经制定,内容缺乏系统和兼容性。
(二)档案性质的影响
档案的原始记录,其在文件和档案内容上的表现,因为现在是当事人的手稿,如单位印章和领导签名原件都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但在现在的档案信息化中,档案主要以数字化、新方式,如電子文档,所有内容在电脑上的变化,造成,因为原始记录性档案的内容不存在。如何判断它是否具有法律凭证的功能,已成为档案工作的新课题,发挥数字化、电子文档的作用,可以转化为档案的关键环节。
(三)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重点为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行人才储备,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化队伍的专业程度和综合素养。
(四)缺少统一标准和相关规范的约束
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然而现状为: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不具有整体规划性,其相关软件在通用性、实用性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足;缺乏技术上的支持和相关网络技术作为后盾,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性意见
(一)必须以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地组织对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制定
我国展开档案信息化建设前后也有20年了,可是整体情况很不理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功用、效果、效益远未充分显现出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安排程度低下,缺少有力的统筹、有用的辅导。而事实上,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战略办法之一,由国家制定并自上而下地安排施行国家级的战略办法。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于1998年起耗时6年致力于对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各种功用需求、技术办法及其可能性的全面证明和试验,2005年美国国会拨款3亿多美元建设电子文件档案馆,用于确保联邦政府电子文件档案的永久实在和大众使用;英国将电子文件管理归入国家信息化工作的责任规模,并制定施行《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管理方针框架》的国家方针办法;澳大利亚已将电子文件管理作为政府绩效查看评价的重要内容与根据。
(二)完善相关准则规范
对档案相关管理进行相应的规范化和规范化建设是现在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必不可少的环节。档案管理相关部分有必要加速完善相关准则规范的建设,制定相关规范,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供给必定的法律根据。
(三)进步管理人员的归纳本质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是完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要素之一,为了全面进步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应要点加强人员部队的建设,进步档案管理人员的归纳素质。首先,能够针对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再教育,展开岗位训练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训练。其次,要招聘城建档案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施行人才培养计划。最终,制定合理的鼓励方针,鼓励管理人员为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完成做出奉献,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活跃性。
(四)加强电子文件管理
随着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推广以及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各类档案简直都是以电子文件的方式来存储的。电子文件尽管存储和传输快捷,但也有着稳定性差、易损坏等缺点,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开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因而,为了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在传输之前应先依照信息管理部分的一致要求进行文件格局的变换,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别的,新式文件资料的归档是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建档案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将会成为今后工作的要点,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有必要能够对很多电子文件的接纳、处置甚至存储工作有较深的了解和指导,能够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维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然后辨认和维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确保电子文件的可靠性。
(五)加强遵循施行规范
工作是实践标准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规范的制定滞后外,还限制了元素的档案信息,引入了规章制度来促进制定符合弱势的规定也很重要。事实上,在1999年,我国先后介绍了相关档案信息的规范,如CAD文件和记录管理、电子文件管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就其内容而言,处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档案信息化的实践需求强劲,针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可以广泛,跟进。但查询,在计算机技术中已被用于档案单位的管理,仅以少量的规格,率仅为15%,多达82%的单位已在国家制定和行业标准不懂。
(六)加强安排的领导力
安排建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整体职工中活跃推进城市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实各岗位责任,让每个职工清晰各自的工作任务。活跃安排领导大家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逐一处理,进步工作效率,带动信息化各环节的建设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城市建设开展的需求,有必要要对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加速其档案数字化、电子化,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改进如今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对城市建设档案进行相应的归档管理,与如今快速开展的社会接轨,契合现代化开展的需求,保证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效率及其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伊欣.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如何与时俱进[J]. 兰台内外. 2016(03).
由于当时住房保障系统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所谓住房保障信息化主要是依靠工作人员对当地住房保障政策的理解,按工作需求由相关技术人员编制的一个简单的工作程序,与国家、省对住房保障工作的要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公共服务、业务应用、信息共享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住房保障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是底子薄。县级城市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投入少,缺少专业人才,现有工作人员对住房保障业务软件和办公软件的操作不熟悉,导致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缓慢,住房保障信息化急需加大基础投入和人员培训。二是少标准。至2012年底,住房保障业务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编码格式、数据结构和各种业务表单、审核流程、授权管理等均未形成统一规范标准,造成信息孤岛、难以整合。另外,住房保障业务的多样化、管理的复杂性、地方性等也造成了业务系统的复杂和难以关联。三是各自为政。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住房保障信息化也处于初始阶段,也在摸索,没有统一规划和统一的数据库,各县市的信息化管理各自为政,很多住房保障业务还处于手工、纸质件办理的阶段,数据查询及统计不便,不能实现上下级部门、同级部门纵向横向的互联互通及信息资源共享。
二、努力加强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
2012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行业标准《住房保障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196-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为新时期住房保障部门建立安全可靠的住房保障业务管理体系,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确定整体建设目标
今年初,根据技术规范和住房保障工作的发展方向,莱州市住房保障中心确定了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一是数据管理集中化。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将历史数据和分散数据集中收集到数据中心统一分类存储,提高业务系统数据在分析、统计、汇总、查询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二是政务管理平台化。构建住房保障业务支撑平台,实现业务分析、运行、管理和监控集成一体,为各种业务的和非业务的需求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逐步形成市、街道、社区三级工作人员的统一业务办公平台以及领导的决策支持平台。三是业务管理体系化。建立包括保障对象准入、资金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保障对象动态管理、综合办公、领导决策及基础应用等多个领域的业务应用系统。
2.实施原则
一是整体规划。住房保障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立足长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二是集中建设。住房保障中心统筹建设,逐步推进各街道和社区通过网络在全市使用。三是严格执行标准。住房保障信息化必须谨遵行业标准规范,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四是注重实效。从实际操作入手,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群众需求,注重管理实效为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
3.保障措施
城市光网:轻松购物好帮手
家住闵行水清二村的刘沈,刚刚装修新房。设计装修方案、买材料、监督工期和质量……天天忙得连轴转的刘先生却气定神闲、不慌不忙。
“现在装修材料都可以在网上买好、送货上门,人比以前轻松多了。”说话间,小刘的手机“滴滴”响了一声,“生料带5卷,32射钉4盒,三角阀5个……”这是水电工小吴用微信发来的材料清单。
若是在以前,小刘肯定得匆忙出门,赶在商场关门前完成采购,而现在只要打开电脑,通过家中的城市光网,好美家、九星、淘宝等建材购物网站应有尽有,输入材料名称,眨眼间各家商铺的报价一一展现;下好订单、填好现场收货人的手机号码,以前要花半天时间的采购,如今半个小时就搞定了。
“手指动动”的网上便捷购物环境,离不开稳定高速的宽带网络支撑。作为拉动信息消费基础设施中最关键的环节,自2009年开始,担负着全市宽带网络建设主要任务的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在国内率先启动“城市光网”部署。
自2011年至今,通过5轮“智慧城市”宽带大提速工作,上海电信宽带用户平均带宽每年翻番,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快速走过日韩美等发达国家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截至2013年6月,上海市光纤到户覆盖总量超过730万户,基本覆盖城镇化地区,实际使用用户超过320万,占全市家庭宽带用户数比例超过60%。家庭宽带用户平均互联网接入速率超过10M,光纤接入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超过16M。
手机支付:引领消费新潮流
刷手机坐地铁、刷手机喝星巴克、刷手机逛南京路、甚至到菜场买菜也能刷手机……随着上海市电子商务产业的迅猛发展,上海的手机支付产业红红火火。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众多新兴支付渠道中异军突起,成为沪上“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翼。
10年前,信用卡的流行让人们享受了提前消费的便捷;5年前,电话支付和网上支付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首选;而到了今天,吃饭购物买票后用手机一刷完成支付,则成了最时髦的消费方式。
如今,在上海的农工商超市、家乐福、乐购、巴黎春天百货等数千家商业场所,都可以使用有上海电信“翼支付”标志的POS机。上海电信还与同济大学等高校签约,刷手机打饭、刷手机进宿舍成为校园一景。
中国电信相关人士表示,作为以信息化促进消费能级提升的一个标志性业务,手机支付虽然是应用在手机上的功能,却能对整个城市的信息化提升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推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一应用不仅可以跨机型、跨系统,更能供用户在各消费场景使用,通过产品的应用与功能的完善,还能带动手机、SIM卡、终端POS机等整个手机支付产业链的发展。
除此之外,也能为金融机构等合作方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卡和营销渠道。而随着用户数与用户需求的增加,势必将带动更多行业加入手机支付大军,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以及拉动消费的能力,让人充满遐想。
4G网络:信息消费新亮点
近日,中国电信获准在全国超过40个城市开展4G规模网络实验。这意味着4G发牌之后,建设4G试验网络开始提上中国电信的日程。据了解,中国电信2013和2014两年4G投资约550亿元,其中2013年实际上已规划并将落实100亿元。
1.1数据源分析综合管网数据库由综合管线数据、基础空间数据及业务属性数据组成.其中城市综合管网数据是整个数据库的核心数据.为了获取全面的现状地下管线数据,可以通过管线权属单位和管理单位汇交的方式来收集,但各权属单位和管理单位的数据资料比较零散,已有的管线数据也多是示意性质的,精确度、现势性、完整性都较差.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城市地下管线普查的方式来获取最新、最全、最准确的地下管线数据.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是整个综合管网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管网的查看提供地理空间参考.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可以从当地国土或规划等部门获取,并可与国土或规划部门协商不定期提供更新.综合管网业务属性数据主要为在管线规划、设计、计划、施工、测绘、质保、维修、抢修、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需要到管线管理单位及管线权属单位进行收集整理.
1.2综合管网数据库的建设城市综合管网数据库实现对给水、排水(雨水、污水)、燃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热力、工业管道等管线的空间坐标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管线信息包含管线的走向、性质、规格、材质、埋设时间、权属单位等属性数据.根据制定的管网要素分类与编码标准、管网要素分层及命名标准、管网元数据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对已有的管线资料或管线普查数据进行整理,以图层为单位对管线达到的无缝管理.实现对全市地下管线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为管网数据的共享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地下管线数据更新体制建设
城市综合管网数据库是城市地下管线GIS管理系统的基础和核心,具有很强的现势性,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机制,及时更新和维护城市地下管线数据库,是保证已建系统生命活力和管理有效性的唯一途径.要建立地下管线数据更新体制.在综合管网GIS管理工具中要有动态更新模块,实现对竣工测量资料、外业探测数据的添加,实现综合管网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实现对竣工数据的监理等.在更新过程中要建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同步更新,保持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及管线数据和管点数据的拓扑一致性等.
3应用系统的建设
综合管网GIS应用系统构建以管理服务为中心,快速提供真实准确的综合管线信息,实现管网的浏览定位、查询统计、制图打印、辅助分析决策等功能,为城市地下管网的日常管理、设计施工、分析统计、规划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形成全面的集中管理和分布式应用的管线信息系统.综合管网GIS应用系统常见的功能有:
3.1浏览定位通过平移、缩放、全图等功能实现对管线图的自由浏览.通过输入地名、单位名称及道路名称等可以快速定位到对应的地方.
3.2查询统计以综合管网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图形查询管线设施的属性信息,也可以根据设施的属性定位设施的位置,可以实现对全图或指定范围内管线的埋深、材质、管径、埋设年代等各种属性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可以在地图窗口上进行距离和面积测量查询.
3.3制图打印实现对管线特征点的标注、管线属性的扯旗标注等,实现地图图廓的定制.可以实现指定区域、图符或某条街道范围管线图的打印.系统支持专题图和不同比例尺的绘图输出.支持工程设计所使用的各种标准图幅和自定义的图幅.
3.4应急抢修当城市内某段管线发生爆管事故时,利用系统在地图上搜索需要关闭的阀门.并以半透明的形式显示受影响区域,并弹出爆管关阀分析结果表格,列出需关阀门的基本信息(口径、阀头、关阀圈数、当前状态等),并能自动生成辅助决策报告,为领导机关和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如事故分析、抢险救灾、预案生成、管线规划等)的功能.
3.5格式转换利用数据转换功能模块实现不同格式、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的准确转换,支持的格式包括:ArcGISE00/SHP、MaplnfoMIF、AutoCADDWG/DXF等.
3.6管网分析管网分析模块是由综合管网业务相关的分析功能组合而成.管网分析是系统分析功能中最重要的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管网分析所包含的内容有:1)剖面分析系统根据管线埋深数据做出纵横剖面,剖面处的位置属性、管段埋深、管径等数据自动标注,直接反映管线在地下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包括横断面分析和纵断面分析.2)覆土深度分析覆土深度分析可以直观地查看管线在地下相对于地面的管顶埋深信息,并结合国家标准,将不符合标准的管段用红色表示.3)净距分析净距分析包括垂直净距分析和水平净距分析.水平净距分析可对两条埋设于地下的平行走向的管线进行分析,判断其相距距离等,最终判定其埋设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垂直净距分析可对埋设于地下的交叉走向的管线进行分析,判断其在地下的上下关系,计算其在投影交叉处的坐标、高程、相距距离等,最终判定其埋设是否符合国家规范.4)连通性分析在管线密集的地方,单击管点,作连通分量分析,和此管点直接相连的管段会变色显示;作连通检查,系统会变色显示与此管点有连接关系的所有管段.5)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GIS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析功能,在邻近性分析中很有价值.例如在一条规划中的道路周围建立缓冲区,可分析该道路的建设将对哪些地下管网构成影响.6)最短路径分析可根据管网的网络拓扑结构,计算从指定的起始管点到终止管点的最短路径,并给出路由,为其业务提供决策支持.
3.7编辑更新编辑更新功能分配给系统管理人员或数据编辑人员使用,实现对数据的维护,可以将竣工测量数据、外业探测数据通过编辑更新功能导入到数据库中,支持从Access、Excel数据库中导入源数据,可进行拓扑连接检查、字段值重复检查、孤立管点(管线)检查、超近点(线)检查以及空值、负值检查等.检查后的数据可以直接成网进入系统.在导入的过程中要保持坐标的一致,实现管线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同步录入.支持对空间要素的修改、移动、增加、删除及属性修改等操作,实现对图形和属性数据的编辑.
3.8预警分析该功能可以根据管道的使用寿命,并通过比较管网的建设年代,可以查看已经超过使用年限的管网,同时结合管网的维修次数等参数可以计算出管网是否需要更换.
3.9版本管理用户可以自如的浏览历史数据,同时还可以对数据库中存在的时间点做合并或者是删除的维护,包括指定的某几个历史时刻的数据合并成为一个版本,指定数据回溯到用户指定的一个时刻点.通过该功能,还可以对比同一位置不同时间点的地下管线数据情况.
3.10三维分析在地图上划定需要进行分析的区域,弹出管线三维分析窗口,并可以进行简单的三维查询、量算、分析等功能.并可实现二三维联动显示、二维空间分析结果在三维上的联动显示等.
3.11共享应用综合管网共享应用模块整合综合管网数据库和基础地形数据库,从城市地下管线数据中心数据库提取所需的最新管线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分发平台,将相应的数据等分发到相关政府委办局和各管线权属单位.
4综合管网GIS信息化注意事项
4.1加强制度建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最困难的不是技术与资金,而是管理与协调.为适应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出台一系列规定,明确和协调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和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之间在数据信息获取、交换和有偿(或无偿)使用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在相关法规中要明确各管线运行管理、竣工测量、数据入库与系统维护、档案管理以及政府有关监管等机构的职责,并明确对地下管线数据进行动态更新的实施机构.建立地下管线项目管理机构,成立了由全市各有关部门和管线权属单位组成的地下管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管线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和业务关系,指导项目工作的开展.建立管线联络员制度,由各管线权属单位和相关部门派出一名联络员,负责本单位与管线办的联络,协助解决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各种问题等.
4.2加大推广应用建立城市综合管线GIS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为城市管线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但一些城市在数据普查和系统建立后,仅仅将数据和系统为本单位提供地下管线图输出服务,而未对地下管线信息的利用进行深层次开发,没有将普查的数据向相关委办局和管线权属单位共享,使普查的数据和应用系统的效能大打折扣,同时也造成财政投资的回报率不高,因此在综合管网GIS系统建设完成后,要加大在管线管理部门及权属单位的推广应用.
4.3建立标准规范地下管线信息应用与共享是系统建设的目的,而标准是地下管线信息应用与共享的前提,统一标准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是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城市各级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应该依据统一的功能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统一的数据定义与编码,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建设,最终达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统一的规范标准、统一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统一的安全保障体系支持下,建立一个能够支持分布式地下管线信息集成应用和共享的框架,实现城市各部门间地下管线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使各部门不再重复采集、处理同一信息,从而降低地下管线数据的更新成本.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城市环境的保护作为一个重大的建设项目被列入城市规划队列中,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力,若要使城市环境建设取得可观的成效,信息化的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但我国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还不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尚有不足之处,这就要各个方面总体发展,统筹和兼顾好各个核心环境管理数据的信息化建设,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1 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1.1 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加强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关键组成结构,影响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情况。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状况下,互相联系起来的工厂企业信息化,城市环境信息化通过共同发挥作用,补充结合,共同对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在城市环境信息化项目中,其中有一项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该项目经过建立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体系,政府相应策略支持体系,整个过程的控制管理体系等以提高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化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城市环境保护项目中,防控和治理污染是一个关键项目,因此成为了城市各级环保机构的重点研究项目,对污染进行高度管理,这就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到城市污染防控治理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系统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需要使用高端技术的进程,同时需要的是一个社会化的历程,这就要紧跟时展步伐,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已经在实施的环境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加入使得我国城市社会以及环境的进一步和谐发展。总之,作为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国家以及各个省级环境系统发展的基石,而且还可以作为信息源头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和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我国综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1.2 对我国城市环境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城市环境保护以及优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将详细谈论。
1.2.1 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策略的逐步实施,不仅可以打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性,尽最大可能保障信息系统获取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在设计控制策略时,能够有效采用和处理信息系统所采集到的环境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得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1.2.2 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布局高效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以在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及时通过相应信息监测系统进行预报,以使得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基础层面上保证城市环境的安全性。在城市环境建设进程中,普通公民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以往的环境保护系统很难满足环保部门与城市民众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采取民众的意见进行环境建设。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环保部门与城市公民的互动性,从而共同决议出对城市环境建设最有效的建设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合理性和高校性。
2 现阶段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例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逐步加强,我国有不少城市成功地实施信息化管理取得了卓越的城市建设效果,值得借鉴。在我国九江县,由于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城市里主要设有沙城工业园和赤湖工业园两个大型的新型工业园区,而且其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有钢铁、建材、医药、化工、采矿、纺织、电子、食品等多种类。期间,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管理,以满足城市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且该县将环境保护进程与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相结合起来,使得城市经济在优越的城市环境建设下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其城市管理策略进行调查研究得知,该城市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始终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将环境保护工作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搜集信息,以自动化的环境监控系统为第一步,采用高科技检测仪器组合,积极研究符合城市自身实际上的相关技术设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利于环境的进程进行监控和处理在线自动监控系统的作用日益显现,能力建设突飞猛进,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切实履行了环境监测的工作职能。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之后,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管理,增强相关部门的环境决策支持能力,基本实现环保信息化。
3 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改进策略
3.1 对环境检测水平进行优化提高
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在掌握及时、充分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前提下,各项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强化环境保护信息化,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自动化监控,增强环境应急工作水平,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警工作,进行这项工作的系统是依靠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围绕GIS为核心,把数据库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准确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通过建设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信息系统,为危险废物区域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另外,还要运用监控系统全程在线的进行监测,观察环境治理设备的工作状况,核查和统计各项环境数据,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凭据。要想使得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还需要实施过程监控,因为这样的全程监控,有效的保证了环境保护治理设备的正常工作,防范了污染企业的违规行为的出现。全程监控系统真正的的发挥了监管功能,维持和巩固了污染物减排的效果,对整个市区的环境水平改善意义巨大。这样一来,还有效地遏制了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强迫企业自觉的控制和管理好环境治理设施,保证了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守法理念,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
3.2 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技术正在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增强,这就为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综合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前提条件。建立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可以对现在各种环境管理数据和审批内容实施全面的整合,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理念.还可以对城市环境相关企业进行征费管理,违规处罚管理和项目审批管理,以及信息数据统计,企业申报和应急指挥等内容实施全面具体的整合,这样一来,就会有效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4 结束语
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状况下,以往的环境管理方法和模式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不能满足当前城市环境保护的需求。若将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环境保护管理项目中,将有效地提高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怀成,陆根法.环境科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一、引言: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是当前社会的基本标志。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同时也使人们的获取知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化社会最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或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信息技术在其中起到了杠杆或桥梁的作用。
城市图书馆并不是新生事物,已知的现代图书馆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在新时代信息化浪潮的驱动下,人们获取知识、进行阅读已经越来越脱离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文字,取而代之的是数据化的信息元;获取数据的方式也变得更多,通过数据链,人们获取信息将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在此情况下,传统的城市图书馆其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从而图书馆的信息化不仅成为客观现实,信息技术也使得这一变革成为可能。一般认为,图书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图书馆流程查询自动化。其主要代表做法是通过自动化的检索工具,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梳理,使得阅读者在检索文献时加快速度,获取相关资源更加方便。同时,城市图书馆开始与开放的互联网联结,这样使得城市图书馆的资源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第二阶段主要是以信息资源共享为代表的。这一阶段,城市图书馆都建立起了电子阅览室,读者可以在电子阅览室中方便地游览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同时,网上数据库也不断得到完善,城市图书馆作为数据库的重要接口单元,使得不同图书馆、不同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联合编目。当前正在进行的是第三阶段。其基本点是依托于高度发达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海量信息存储(云存储、云计算)、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数字资源图书馆建设。当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还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二、当前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发展图书馆信息化的缺乏足够的基础性条件。从管理层面上看,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缺乏着相应的基础。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图书馆主要以收集书籍、报刊为主,对于转向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的城市图书馆都是以借阅卡、档案等模式进行管理。在借阅、检索等方面,主要也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如山东省青州市图书馆各馆藏资源的比例可以看出,文献资源依然是其图书馆馆藏的主体,占有90%以上的比例,其它各类资源所占比例之和不到10%。有的城市图书馆虽然建有电子阅览室,但是拥有电子数字图书的数量和种类有限。在数据库建设、信息开发利用方面明显不足,面向读者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内容,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化文献资源较少。对于信息化软件来说,我国一些城市图书馆还正在经历ILAS系统向Interlib等比较先进的系统转化的过程中。这些仅仅还是内生的信息化建设因素。而对于通过广域网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海量数据资源接入而言,较多的中小城市图书馆还没有时间表。
(二)数字信息资源分散与整合的风险。我国地大物博,经济发展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各城市(镇)都建立有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客观地讲,目前对信息化建设还仅限于一些规模较大,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图书馆。即使如此,我国城市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规模小、水平低却是不争的事实。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标准、系统、进程各不相同,要实现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国内外较大的数据库对于一些小型图书馆还没有实现接入,对于信息化发展较为深入的城市图书馆,其主要风险还应关注各方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分散性、无序性,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信息化建设中所遇到的数字资源分散与整合问题,把这方面问题的影响程度尽量降到最低限度。
(三)具有相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图书馆属于典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各城市图书馆的资金都来源于财政拨款。如果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则图书馆所拔付的事业性资金明显也不宽裕。在此条件下,要通过待遇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来吸引各类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不太现实的。当前城市图书馆领导一般是由文化部门委任的,具有图书情报学科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很少,图书馆工作的员工较多地出身于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为主,而情报学、计算机信息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也制约了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提升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一)完善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条件。首先,要从基础着手,从系统自动化建设开始,循序渐进、由内到外地开展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入手,建立具有网络浏览、数据库检索、多媒体电子出版物、远程教学等多功能的信息化手段。其次,以馆藏资源为基础,拓展数据资源,实现跨馆信息共享、多种数据库接入等。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比例,不断扩大自己的馆藏资源。同时应增加本地本区域特色的数据资源,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也起到推广、开发本地的作用。再次,尽快搭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这方面,应由国家或多个图书馆联合考虑开发大型集中-分布式的图书馆管理检索系统,加快不同数据资源的处理模式与标准,使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在同一平台上构成,以利于未来实现信息共享。
(二)实现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资源整合。网络资源可以给人们提供海量的数据。而图书馆在其中存在的功能主要就是通过自身的收集与分类、整合,使不同需要的人群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城市图书馆要转变观念,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将传统的封闭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式交流型的管理。一方面,通过开发相关的管理系统,实现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资源整合,减少整合过程中的冗余与风险。其次,要考虑整合后分布式的数据流传递。除了传统的电子阅览室这一模式外,图书馆走向家庭也是方向之一。通过互联网络,人们在工作单位、家庭中通过调用相关的客户端软件或远程登录,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图书馆获取整合后的数据资源,以利于工作生活所需要。同时,在数据整合中,还应参考用户的双向交流,对数据流进行优化。
(三)加大投入,提升人员专业素质带动。各地方财政应确保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善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从而实现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城市图书馆应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通过长期的、渐进的、分步骤的实施,最终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化图书馆的实现,从而使海量的数据资源共享,使传统的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论
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图书馆的“升级”,也促进了图书馆在管理理念与发展方向上的变革。图书馆信息化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各项信息资源、数据资源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进行获取、处理、优化整合,从而使得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随着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进一步加大,城市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进一步加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036-02
Abstract: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utility tunnel,this paper used the technologies of GIS,ToT and BIM,put the train of thought for information construct of utility tunnel,researched on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utility tunnel big data and utility tunnel management platform,realized the intelligent management of the full awareness,intelligent monitoring,hazard forecast-warning and analogue simulation,improved the ability of utility tunnel. This resear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afety management on utility tunnel.
Key Words: Utility Tunnel; Information Construct; GIS; BIM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表现为路面频挖、管线事故时有发生等问题,因此,改变现有管线的管理方式,迫在眉睫。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1],解决好城市的地下管线问题,最科学的途径是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亦称共同沟,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化、集约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管理等过程,离不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撑。目前,国内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而且,现有的工作热点主要集中数字化层面,实现管廊信息数字化表达和管理,这只是信息化最基本的层次,还需要融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集成化、智慧化层面提升,实现综合管廊的全面感知、智能监测、灾害预警、仿真模拟等智慧化管理。
1 综合管廊信息化技术基础
1.1 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3]。将GIS技术引入综合管廊领域,通过空间位置的关联,将物联感知、管廊设施等数据进行空间显示、分析和管理。
1.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安装在物体上的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线感应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激光扫描仪以及各种传感器,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通信,从而真正实现精确定位、准确识别、智能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4]。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综合管廊领域,可实现管廊环境、人员等的智能感知与管理。
1.3 BIM技术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备的真实信息,不仅包含三维几何形状信息,还包含了大量的非几何形状信息[5]。将BIM技术引入综合管廊领域,可整合建筑物的图形以及非图形信息,用以指导综合管廊信息化的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管理。
2 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思路
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下,针对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性,采取技术贯通、业务融合、机制模式等不同层次策略。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从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维护、运营工作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时建立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对综合管廊的全方位管理管廊资料管理、数据更新维护、决策支持、运行监控、事故预警、事故处理、管廊维护。通过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管理和开发,大幅提高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结构不断增长、变化、对话过程中的土地集约化综合经济效益。
探索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促进公共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推动“互联网+”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进一步结合,创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营,为地方政府财政和企业带来持续性运营收入,构建一个以服务居民为核心、多方互惠的智能管理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智慧化服务水平。
3 综合管廊信息化内容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建设,可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三维建模、地理信息、移动通讯等科技前沿技术及手段,全面实现对综合管廊的智能化管理与安全自动预警,实现综合管廊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各阶段的可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助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快速l展。
3.1 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参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建立支持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共享集成的标准体系,降低数据更新的成本,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可持续性发展。
3.2 综合管廊大数据建设
通过建立综合管廊自身与地面设施的拓扑关系,基本实现城市地下地上“一张图”管理。充分复用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将常态数据与非常态数据结合,将历史数据与现势数据相结合,建立管廊综合数据库,包括管廊空间数据管廊、业务数据、管廊BIM建模数据和应急指挥数据等内容。
3.3 综合管廊管理平台建设
采用地理信息、物联网、BIM等技术,全面探明、查清地下综合管廊分布情况,获取管廊内部各类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和运算,全面掌控管廊炔吭诵凶刺,构建集智能感知、精确定位、三维建模、预警监控、专业分析、应急救援、BIM应用等内容于一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3.3.1 智能感知
综合管廊内集中放置了燃气、给水、热力等各种地下管线,为了充分保障管廊的安全运行,可通过监测综合管廊环境,实现管廊环境的实时监测。主要涉及到管廊内的温湿度监测、氧气监测、水位监测等。
3.3.2 精准定位
综合管廊的空间信息是否完备准确,位置是否精确,对于规划、设计、施工都至关重要。通过管廊测量的准确定位,有助于提升管廊数据的管理和动态更新能力。
3.3.3 三维建模
系统可对管廊通道、管廊舱体、管网等综合管廊实体进行三维实体建模,为三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与分析提供基础支撑,可广泛应用于管廊的规划、设计、调度和施工等方面。
3.3.4 预警监控
通过固定点监测和人工巡查等方式,处理辨识出风险因子数据库,保障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营。将结果与预警等级进行对比,通过基于地图的空间展示,实现了预警数据可视化,及时通过人工或自动监控程序进行风险预警。
3.3.5 专业分析
系统可实现日常管理情况下的断面、净距、开挖、碰撞等专业分析,以及应急处置情况下的火灾、事故抢险等专业分析。
3.3.6 应急救援
根据综合管廊运营应急预案,开发“天、地、人、物”一体化技术体系和系列终端,满足施工纪录、应急指挥、应急疏散、灾害救援、应急协同、辅助决策等要求,科学、快速地处置事故。
3.3.7 BIM应用
系统可应用于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实现基于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的数据共享,实现方案模拟、规划设计、管线综合、运营维护等各方面应用,为项目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支持各专业协同工作、项目的虚拟建造和精细化管理。
4 结语
基于对物联网、地理信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信息化过程进行初步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智能化水平,对提高综合管廊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思诚.探访东京港的地下综合管廊[J].地下空间开发,2005(2):112-114.
[2] 白海龙.城市综合管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15(12):78-8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校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12日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自2008年IBM推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我国已有无锡、宁波、广州、沈阳、南京、西安、重庆等20多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许多城市甚至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并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当前,我国各城市高度重视信息基础建设,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等信息化指标显著提升,政务、商业、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向更高层次、更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迈进奠定了基础。高校是聚集知识、信息和人才的宝库,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为一体的前沿。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广泛应用,高校信息化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具有了更好地为智慧城市发展服务的条件。
一、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理论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城市发展主要是由信息、技术等发展的革命新力量所决定。信息全球化加快了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使城市慢慢地融进了全球化体系中,城市区域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加速了信息经济含量的提升,再加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加强了现代城市的国际。只有拥有完善而发达的服务设施特别是信息服务设施的城市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性的人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中心,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助互进的直接成果。而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模式。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中,知识及知识服务是其必不可缺的软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并非只意味着网络基础设施的硬件设施,没有基于知识的应用内容与之配套,所有的硬件设施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拥有促进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和信息服务人才。高校的信息服务也正向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二、高校信息网络服务中心的构建
“211工程”所设立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要选设在高校比较集中、文献信息比较丰富、资源共享有一定基础、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的高校,根据地区优势配置一批具有地区特色的重点文献信息,实行专管共用,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购置。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与本地区各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和重点院系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文献信息,汇总形成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构建模型可以有实体、网络和实体加网络等三种模型:
1、实体模型。该模型是指投资建成一个新的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形成实体。其优点是便于组织和管理,但不能有效利用各高校图书馆原有和将要配置的文献信息,不能调动各高校的积极性,且投资强度大。
2、网络模型。该模型是指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条件下将本地区各高校图书馆组成一个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各馆文献信息实行共享,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仅为虚设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其优点在于可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现有文献信息,投资强度小,但管理协调难度较大。
3、实体加网络模型。该模型是指以本地区高校中实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管理水平高的某一高校图书馆为基础,充实、更新和改造相关的文献信息,建立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实体。该中心实体与本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和重点院系图书馆或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联合开放,形成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这种模式投资强度适中,既可调动各高校积极性,也便于协调和管理。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在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构建中可采取不同的模型,其中实体加网络的模型可适用于多数地区。在实体加网络模型中,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依托的高校应是该地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选择办法应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平竞争、择优布点的原则。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文献资源建设应按其提供的服务内容而定,根据不同地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应有所侧重。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重复购置,提高使用率,应将那些投资大、共用性强、某个高校图书馆使用率不高的文献信息纳入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统筹考虑。文献信息的科学保护是提高文献信息使用效率和保障共享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应该设立文献信息保护部,为地区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文献信息的正常使用提供保证。同时,该部还应承担为本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护服务和技术培训。
三、高校为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服务的策略
与社会上的信息机构相比,高校的信息服务应形成自己的特点,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服务:
1、信息调研服务。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为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需要掌握高质量的情报信息。高校信息服务人员应抓住机遇,根据所在地区或单位的某些重大科研课题、工程项目或产品,在充分了解信息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有关单位进行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市场调查、用户调查,开展专题文献收集和分析研究,将分散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认真分析鉴别,并进行归纳整理,最终以综述、述评和专题信息、调研报告等形式,提供给有关科研机构、工程技术部门和生产厂家。
2、信息服务。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信息和较高素质的信息人员,迫切需要各信息机构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高校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深入基层,调查中小型企业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成为该企业的信息人;为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提供国内外产品样本、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研立项、产品调研、课题论证、专利申请、科技定题和外文资料翻译等信息服务。
3、信息检索服务。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很多企业经常要进行技术改造或开发新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一般都是涉及面广,相关因素多,且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这时,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有关新产品的技术和营销信息。高校信息服务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本校丰富的馆藏和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通过各类工具书、文献、数据库、光盘或联机检索、网络检索等途径,为用户准确、全面、快速地提供文献检索、技术查新和事实数据咨询等信息检索服务。
4、信息共享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情报信息部门拓宽服务范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信息服务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邮件服务、网络信息资源报道服务、网上馆际互借服务、网上文献订阅服务、网上广告服务、网上文件传输服务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重照,刘淑华.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J].电子政务,2011.6.
[2]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摘要:在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程度日益复杂、实时性要求逐渐提高的形势下,要想实现多部门间信息的高度共享,促使信息系统能够更有序高效的工作,就需要基于智慧城市模式提出构建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以加快人社信息系统结构优化、调整来提升人社系统信息化的水平。
关键词 :智慧城市 人社系统 信息化
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拥有庞大信息的数据库,构建起了相对健全的网络化、规模化信息系统。然而随着信息数据规模不断扩大,信息系统的集成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相继出现。这些问题影响了制度的有效执行,导致信息化发展的不可控制性,降低了工作效率。所以,整合现有资源,构建更为有序、更适应人社系统信息化发展的信息结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情况,借鉴“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来解决人社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值得研究。
一、“智慧城市”模式原理
在城市信息化建设、数据科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全球范围内兴起了打造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这种新型的城市模型,其成功构建离不开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动态监测、整合分析城市相关数据,掌握城市生活实际情况(包括城市环境、城市已有的资源、城市各功能区分配状况、城市交通、城市人们之间的和谐度等等),以此构建新型的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模型主要分为六个核心功能模块。其中“社会网络”系统功能模块的内容包括人际关系以及政府管制下的商业社会这两种网络,运输、通讯、水和能源构成城市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的成功构建,要求这六大核心功能模块及其相应的子功能模块,都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无论是建设核心功能模块,还是建设子功能模块,都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而不能将之看作独立的工程。
在建设智慧城市之前,应该综合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确定智慧城市构建:行政、基础、行政、智慧城市运行与服务管理这四个基本业务架构。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最基础的应用功能模块就是基础业务。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及时获取城市相关信息,做好城市管理各项工作。通过管理城市网格化,推动城市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同时优化配置行政服务职能,形成政府部门高效管理格局。针对智慧城市服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综合性智慧城市系统的运行,需要由智慧城市综合指挥指令中心来指挥协调完成。
二、构建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
智慧城市业务模式都是面向服务的,服务的实质为函数,在精确定义后,可对这些函数进行独立封装,并与其他服务功能相区别,这与之前人社信息系统主要基于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不同。所以基于智慧城市面向服务的模式来研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发展,就要研究构建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这样可以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集成度不高的问题,提高软件的复用率,增加业务编制的灵活性。
面向服务的架构,其关键在于“服务”。面向服务的架构在本质上是各种服务的集合。不同的服务业务可以借助定义方式实现有效连接,并借助各项协议实现成功通信。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多种服务协助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简单数据传送来实现。
从现阶段的业务出发,面向服务的架构可实现以下作用:第一,在应用集成中,适配器服务是基础组成结构。可以借助适配器的底层服务,实现已有应用模块和现有组织封装后各服务系统的复用。第二,服务总线作为连接各项服务的桥梁,在面向服务架构中发挥着中心枢纽的功能。它集中了所有的服务功能,形成服务统一接口,同时提供多项额外功能,包括查找路由、保障服务质量、注册服务等等。第三,交互服务状况,通常会对实施面向服务架构的效果产生影响。顶层的交互服务是与用户取得直接联系,它为用户提供门户集成和友好交互等功能。
三、面向服务系统架构的应用
要提升现有人社系统信息化的水平,就要广泛地应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系统平台,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各类系统基础数据、业务信息、需求功能,全面支持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建立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的高效、实时、安全、可靠的统一数据中心,对单位与个人信息、人力资源服务与保障业务进行一体化管理,构建起健全的功能系统,包括业务管理、基金监管、公共服务以及宏观决策系统等等,实现数据接口、业务流程、服务管理的高度统一,同时高效处理海量数据,促进生产交换与公共服务区的数据同步,实时联动业务逻辑。
参考文献
1引言
城市信息化是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在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根据国家信息化规定的要求,城市信息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2)城市的信息技术得到开发和普及;(3)城市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4)城市信息服务体系高度完善和健全;(5)城市信息教育,尤其是信息高级人才的培养及信息应用的普及教育受到广泛的重视;(6)城市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科学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技术得到充分的重视。可见,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人既是信息的利用者又是信息的开发者,因此,人的信息素养是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市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以广西柳州市的信息化建设为例,从市民信息素养的调查情况出发,探讨如何发挥图书馆在提高市民信息素养、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给予与柳州市有相似性的西部地区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2柳州市信息化建设概况
柳州市地处祖国的西部、广西的中部,辖区面积5307平方千米,总人口183万,是广西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基地,是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和全国八个“科技兴市”试点城市之一。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并于2002年初步完成了“十五”信息化规划,制订了《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柳州市管网建设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信息化项目的策划工作也取得了进展,初步完成了柳州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总体建设框架、柳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城市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柳州”信息工程四个信息化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十五”期末,上网人数已经达到30万,市区上网普及率达到30%。因此,柳州市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有了较大的规模,为推进城市的整体信息化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3柳州市市民信息素养的调查
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很多,被人们引用最多的是1992年,Burnhein,Robert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的:“要成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的认识和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等各种能力,信息能力依赖于信息技术水平和检索策略的高低;信息道德是懂得与信息相关的法律道德。在本文中,我们对市民信息素养的调查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
3.1调查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取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调查方法。由于市民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不同,因此他们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为此,我们从这三个方面设计了10个相关问题,基本能反映市民信息素养的情况。调查问卷是在柳州市4个城区随机进行,当场发放、当场回收,而个别访谈是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随机进行。由于18岁以上的市民开始对城市信息化有明显的影响,所以调查年龄限定在18岁以上。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有效答卷157份。
3.2调查对象概况
年龄:18-25岁有68人,26-35岁有47人,36-49岁有29人,50-59岁有9人,60岁以上有4人。
职业:大专以上的在校学生49人,占31%;在职人员68人,占44%;其他40人,占25%。
说明:在被调查市民中,以年龄为18-4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市民居多,在职市民与个体户市民比例适中,调查到的老年人偏少。因此,被调查者的年龄、学历与柳州市市民的整体情况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调查得到的结果略高于柳州市市民信息素养的实际水平。
3.3调查结果
3.4结果分析
3.4.1市民信息意识不强。从调查结果看出,虽然绝大多数的市民从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途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信息,但超过一半的市民对信息的概念只知道一点,而近三分之一的市民居然不清楚信息是什么。这说明柳州市民的信息意识普遍不高,尤其是年龄大的市民的信息意识更差。在调查中,年龄大的市民调查起来比较困难,许多人都不愿配合,这恰恰说明年龄大的市民的信息意识淡薄。个案访谈中,当被问及“你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如何的呢?比如说,你是否知道信息素养包括哪些内容”时,不少市民表示连“信息”一词都不了解,更加不用说“信息素养”了。表示知道一点的大部分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其他调查者表示不懂或处于模糊状态。这说明市民对于信息素养内容的了解微乎其微。
3.4.2市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近一半的市民不能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获取信息的途径方面,大多数市民主要通过报纸、电视获取新信息,只有少数通过网络获取新信息。个案访谈中当问及“你是否经常觉得自己很缺乏多方面的信息,但是又不知道从何处获取”时,很多市民表示确实这样,有时候想了解某方面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急需的信息都不知道从何处获取。有上网条件的市民想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信息,但是不知道如何查找,对于搜索工具极其陌生;而无上网条件的市民只能从书刊、报纸和电视等媒体上去获取,但往往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这说明柳州市民的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训和辅导、特别是信息检索与利用教育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大多数市民仍然使用传统方式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4.3柳州市的信息基础设施较好,市民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强。调查的数据表明:柳州市有4/5的市民能接触到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鉴于我们的调查范围较小,这个数据与实际情况可能有所偏差,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柳州市的计算机普及率较高,网络环境较完善。同时调查数据也说明柳州市有2/3以上的市民利用计算机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差。一半的市民具备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于获取的信息,能够进行筛选,去伪存真。调查数据显示,市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比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只要能获得信息,大部分人能很好地利用。
3.4.4市民的信息素养与知识水平成正比。调查结果证实:市民信息素养与知识水平有很大关系,在被调查的8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市民中,其信息素养明显高于其他人,这也证明了一个人的信息素养与其的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水平越高,信息素养越强,知识水平和信息素养水平成正比关系。
3.4.5市民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大多数市民没意识到图书馆的重要性,缺乏终身学习的思想,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根据柳州市公共图书馆有关统计数字和工作人员的经验估算,虽然近年来图书馆读者的到馆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但主要是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比率增多,而普通读者的到馆率仍然低得很。
3.4.6市民信息道德观较强。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民的信息道德较强。与此同时,访谈中,对于“您认为网络提供的信息或者说通过网络来获取的信息可靠吗?还是别的途径更可靠呢?”此类问题,很多市民认为网络信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诸如网络黑客、黄色信息等都有碍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即便如此,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快、便捷等特点,人们还是更愿意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资源。但是,很多市民也表示了他们的愿望,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网络安全监督和管理,使市民获取的信息能够可靠、准确,这也说明了市民的信息道德观较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大多数市民能够以社会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但仍希望出台相关的法律道德标准。
4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发挥图书馆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由于市民既是城市信息化的主要受益者,更是城市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因此,提高市民的信息素养对促进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馆应该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4.1提高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是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像柳州这样的城市,由于高校比较少,而柳州又是广西的工业重镇,柳州市高校中相当多毕业生就在柳州就业,因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提高市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比一般市民的信息素养较高,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差,图书馆应重点抓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形式,如:(1)加强高校中“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2)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系列专题讲座;(3)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在线培训;(4)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结合所学专业,主动获取信息,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4.2提高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
社会市民是城市的最大群体,因而提高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对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柳州市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较低,信息意识、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能力都亟待提高。相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社会市民的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更为广泛。由于社会市民面广、流动性大,难以相对固定,信息素养教育难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手段,因此从事社会市民信息素养教育难度很大。如何确定符合社会市民特征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是图书馆进行社会市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问题。
4.2.1根据读者特征,确定进行社会市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施教内容。根据社会市民的特征,图书馆可将社会市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初次到馆的读者,对这部分读者进行图书馆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内容涉及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介绍、联机目录使用等。第二层次是经常到馆的读者,培训内容涉及网络搜索工具(如GoOGLE、百度)、网络资源导航、文献传递服务、馆际互借、各种专业数据库的检索利用等。第三层次是研究型读者,培训内容涉及学术信息的检索、评价,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各种科研立项、课题咨询等。
一、我市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分析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领导重视。电子政务涉及面广,实施过程环节多,市政府安排一名常务副市长分管信息化,对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领导,一盘棋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二是成立政务信息化专家小组,聘请省内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作为我市党政平台技术顾问,聘请本市范围内有实践经验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技术专家成立我市政务信息化专家小组,从总体上把握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三是市场化运作。市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中不担当包打天下的角色,而是引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我市党政信息平台骨干光纤网络的建设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进行,由市电信和电力部门分别出资建设,政府仅负责党政信息平台公共接入部分的核心网络设备和主要应用软件的开发,建成后政府租用其网络,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减少了政府资金投入。
二、我市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存在的不足
分析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的不足,主要有几个明显的方面:首先是发展水平不高。与其他省市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我市企业、家庭上网率不高和有局限性,尚难以形成对电子政务的强烈需求。从党政机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目前我市的信息网络平台基本铺设到了全市主要党政机关部门和镇区党政机关大楼,但由镇区到村(居)委会和所属工作部门的信息网络基本未铺设,造成一些不在党政办公大楼内办公的镇区所属部门与实际对口办事机构之间网络无法联通,形成了断层,使现有的党政平台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其次是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在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中,我市仍存在重硬轻软现象,盲目追求硬件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忽视了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信息管理的技术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投入低,大多数部门条块之间的专业数据库信息交换和共享率低,不可避免的存在信息孤岛,相当多部门的信息资源没能按政务公开的要求及时上网,造成这些部门的网站信息资源不丰富而且更新慢,因而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最后是本地技术支撑能力不强。目前全市有从事软件推广应用及开发的企业305家,系统集成企业25家,但都是小企业,其中获得省级软件企业资格认证的只有7家,这些企业中真正涉足电子政务软件开发的就更少,其开发投资少,技术力量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强,在一定时期内尚不能对全市电子政务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全市128个政府发文单位中有专业技术人员专职管理电脑系统的单位不到一半,超过三分之一的镇区没有配备这方面的人才,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的人才缺乏的局面如果不及时扭转,必将对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三、我市政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1.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遵循提供“公平、透明、方便、快捷”服务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政府网上办事,方便群众办理有关事务。通过电子政务的发展促进行政体制转变,反过来行政体制转变又使电子政务进入纵深发展,相辅相成。最终形成电子政务发展与行政体制改革协同发展的良性状况。
2.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和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电子政务发展对提升政府形象,提高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最大限度地取得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正确认同。
3.培训人员。发展电子政务是一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应用面广的工作,没有一支专业队伍是无法实施的,没有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也是无法推行的,因此要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定期对全体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电子政务知识培训,使他们具备新技术革命的意识、观念,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知识和应用技术,提高其计算机应用水平。
4.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我市党政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为起点,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以建立一批全市性综合应用系统为目标,以统一技术和接口标准为手段,以点带面稳步推动我市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建设,为今后建设全市统一集中的数据中心做好前期准备,市政府应该加大对现有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单一业务部门和跨部门的综合数据库。
5.完善安全体系。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联合公安,保密和电子政务管理部门,加大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方面的监督和检查,提高电子政务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电子政务的可靠运行。
6..完善管理规范。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尽快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使全市电子政务发展进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良性发展轨道。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的陆续建设,智慧城市中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一线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下,如何建设、储备好地方城市的人才成为一个智慧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从呼和浩特市(下称呼市)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智慧城市下的人才建设方案。
呼和浩特市是高级技工的比例严重偏低。根据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分析,全市高级技术工人一直供不应求。技术工人结构比例不合理的情况要想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要加快培养一批能够适应需要的技术应用性高级人才,一方面要立足F有的实际情况,加强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
呼市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比例过大,而高级技术工人断层断档,后继乏人。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国内两方面竞争的不断加剧,呼市市政府提出,通过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训,在今后3年,使全市高级技能人才人数再翻二番。在这样的总体目标下,各类企业对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将进一步加强,那些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操作规程严格、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及生产安全的行业和工种的从业人员,必将接受严格的培训,在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合格证书之后才能上岗。
就业转失业人员占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最多,一方面是有事没人能干,另一方面是有人没事可干。不是没有岗位,而是相当一部分人员因职业技能较低而被迫失业或下岗。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直接受益者。让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接受和寻求终身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正好为高职院校拓展办学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国际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管理机制、产品结构、技术升级、员工素质和企业文化等方面不断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的需要。但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维持一个专业的科技研发机构是不现实的,这样的现实正好为高职院校的技术能量提供了又一个释放空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或者主动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
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也是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软科学研究,如利用图书情报及专家、教授、高级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术,走进信息市场,为社区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重大建设工程及技术公关项目提供咨询、参谋和决策意见,更好地推动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目前呼市地区的职业教育结构基本可以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层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地方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高校设置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校。从办学主体来说,有各级政府投资的,也有企业投资的。由于条块分割造成了学校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等状况,一些学校的学制和人才培养目标还比较模糊,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差。在现阶段,根据呼市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理顺办学管理体制,规范各类职业学校的名称、学制和培养目标,是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的当务之急。
呼市地区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已经基本上摆脱了闭门造车式的框架,开始注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开办起来。比如,呼市作为外向依存度很高的沿海地区,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国际往来异常活跃,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以后,熟悉国际经贸业务的人才是企业需求的热点,所以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国际会计、涉外文秘、涉外商务法律等专业纷纷开设。一些老牌学校开始专业调整,如呼市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呼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相关设想,面向制造业中的核心产业设置了数控、机械、汽车、电气等专业;面向制造业关联产业设置了制冷、材料、模具CAD/CAM等专业;面向附加产业设置了物流技术、机电营销等专业。但是,从总体上看,专业设置的“一窝蜂”现象还明显存在,对于市场的分析还处在较低层次,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趋同现象。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没有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而全面的对接。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技工学校之间以及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互补性较差.往往同类专业纷纷开设,短缺专业却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而继续短缺。如经济管理类、数控技术、电气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文秘、会计等专业几乎校校开设,而呼市作为突出的日商投资商地,既懂相关专业技术又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应用性人才却始终紧缺,高职院校中还没有相关的专业设置。同时,新开设专业的可行性论证还缺乏可靠的机制和手段,各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构。因此,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超前性和相互间的互补性较低,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一点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不同专业之间明显呈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一方面,与呼市市的行业或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如制造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十分抢手,有些专业还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同样的专业和学历层次,那些有良好声誉和办学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另一方面,那些很多学校都设置的大类专业以及知识结构过于空洞或单一的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计算机及应用、管理类和会计学等大类专业就业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甚至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进一步的调研和分析还表明,一些就业好的专业,像市场营销等,其内涵已经明显变化,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市场营销,而是有技g背景的,既能营销又能从事技术服务、售后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会计专业也是如此,既能进行电算化操作又能维护网络的毕业生总是供不应求,这是因为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用人上想尽量少用人多办事。这也可以解释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排行榜和未就业排行榜上都名列前十名的原因。也就是说,从大类上说都是一个专业,可是具体到专业的内在技术含量,不同的学院问可能有相当大的距离。
由此可见,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加强市场调查和科学预测,认真研究区域性的职业岗位总体变动走势,超前调整专业结构,增加复合型专业设置比例,培养更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呼市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呼市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区域分工上具有以制造业为主,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入,制成品大量输出的特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由突出工业化转向现代化,从突出经济总量的发展转向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和优化,以高、精、尖、新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逐步代替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使原有的职业岗位不断分化而产生许多新的职业岗位,而且对人才的需求也明显高移。
在这样的区域背景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成为呼市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说,要超前培养技术人才,主动参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区域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区域职教成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成为区域技术推广、辐射和示范的中心。
在办学层次上,应该以全日制职业教育为主体,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对在岗和待岗人员的培训。在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拓宽区域职教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则应该加强职教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走内涵发展之路为主。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布局调整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有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如呼市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中,充分发挥由行业资深人士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广泛收集信息,每年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实施――信息收集――再设计”式的滚动修订,使之一次比一次符合实际,贴近生产第一线。这种专业咨询委员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模式已经为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所采用。但是它毕竟不能取代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只有系统、科学的数据才能产生全面而正确的决策。为此,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作为劳动力资源的扎口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现状、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形势有动态把握的方便,对全市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总体需求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而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应该主动寻求信息反馈和信息支持。
呼市的区域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产业的技术水平较高,发展很快,特别是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使岗位技术幅度加大,岗位技术层次高移,导致岗位技术成分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从而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明显高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强烈的需求,企业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水平与呼市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正好形成对应关系,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产生巨大的人才培训需求。很显然,在现有的区域经济背景下,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谁抢先一步转变观念,“眼睛向下”,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谁就有希望赢得新一轮的发展先机。
高职教育培养“知识蓝领”已是各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对呼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的问题,应该尽快予以研究和探索。
要实现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是高职院校“闭门造车”可以实现的,必须得到企业(行业)支持,走产学合作之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产学合作是学校长期发展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培养企业(行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关键是高职院校是否拥有为企业服务的综合能力,对企业产生产学合作的吸引力,因此学院在产学合作方面需要“提升势能”和“造就市场”。“提升势能”就是提高高职院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如为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培训职工、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解决部分企业职工子女入学问题等,从而使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是拥有了一个支持企业发展的好伙伴。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教学改革、教科研工作.逐步提升学院为企业服务的“势能”。同时,需要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造就产学合作的“市场”,将企业的“热点”与高职院校的“热点”进行对接,从而实现“双赢”。
目前,高职教育高昂的成本和实际投入的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使许多高职院校在扩大规模、提高内涵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体制与机制方面的不完善也使高职教育步履维艰,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社区学院建设经费有来源渠道,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中,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国家投入较少,贷款还有利息责任,学校与企业合作度、资源共享度不高,企业不可能无偿提供实训基地及仪器设备,想为下岗工人培训又因经费问题很难实现。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拨款,管理体制过死。
高职教育如何符合它的经济规律,如何摆脱困境,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个办学者面前的难题。解决的办法有三:一是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依法增加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切实落实就业培训经费,实行高补贴。二是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产学结合的方式与用人的行业和单位实现“双赢”。三是遵从价值规律,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使学校收费和培养成本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让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办学质量的竞争,而不是“价格战”式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近年来高校教W团队建设研究述略
2010被引量: 58
王志蔚,张彩云,王红玫,...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2010被引量: 10
3、张圣超 - 电子科技大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垮教学团队项目建设综述
2010被引量: 3
4、高等院校农学专业类教学团队建设的运行机制及内涵建设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作物学国家教学团队为例
2010被引量: 5
朱青山 - 《石河子大学》
5、高等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文献研究综述及研究展望
2009被引量: 1
柳玉民,周晓萍 - 《职业时空》
6、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研究
2010被引量: 0
唐芬,陈洪凯 -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7、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2014被引量: 3
汪晓丹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8、基于CO-OP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教学沙龙建设
2013被引量: 0
上海金融学院《基于CO-OP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委会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9、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建设
2015被引量: 0
李继良 - 《福建师范大学》
10、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2014被引量: 2
匡薇 - 华中科技大学
11、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对策研究
2011被引量: 6
张培 - 《鲁东大学》
12、探讨工程教育改革 建设工程教育强国
2008被引量: 0
罗尧成 - 《研究生教育研究》
13、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市场营销论文
被引量: 0
关键词: - 《免费论文》
【摘 要】本文以近年来南宁市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为实例,总结分享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经验,探讨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研究城建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事业积极发展。
关键词 城建档案;信息化;南宁市;成果分析
N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Analysis
Wei Jin-liang
(N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Nanning Guangxi 530028)
【Abstract】In this paper, recent N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as an example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summa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hare experiences, discuss current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research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of inform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information the cause of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Information Technology;Nanning City;Outcome analysis
当前,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档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档案信息化已成为提升档案管理和服务的首要内容,城建档案作为档案的重要部分,谋求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成为共同主题。分析南宁市城建档案馆三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成效和纰漏共存,发展和创新同在,其中的优劣性和可行性值得鉴而行之。
1. 以“双创三优”为基本要素,打造鲜明发展特点?
南宁市城建档案馆原馆设施陈旧、馆藏纸质档案底数较大、档案年代跨越久、档案载体较多,信息化建设难度高。在2010年正式开启信息化建设进程之初馆藏档案总量已经达到40万卷,而且不断逐日增加。通过边学边做、自创特色,在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双创三优”为基本要素,创新档案信息化发展模式,开创了系列有利局面,也总结出不少可操作性经验。?
(1)创立机构。为了便于开展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专门设岗定编定责,在广西行业内率先创立了数字化信息科(信息中心),从机构、人员、经费、职能等方面着手推进,从源头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城建档案信息化具体事务。?
(2)创建档案数字化生产线。根据硬件操作、网络布线、系统研发、数据录入、后期管理等实际任务,采用流水线工作模式,组建队伍分扫描组、质量检查组、系统录入组、检索服务组进行车间化操作,各司其责、以项目化考核、标准化管理,实现纸质档案的电子化、电子档案的效益化。?
(3)优先信息化建设。在年度工作计划中,以档案信息化为发展中心,以档案数字化为主要内容,从硬件、资金、人才上给予最大倾斜。如:在新建馆房过程中,根据实际使用要求,专门考虑数字化生产用房,并对整个馆楼的信息化布局进行调整;自主设计和组建“南宁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数字化实施过程中,把档案的修复、整理等流程融入到档案数字化工序之中,把数字化档案的效果、利用率作为考核指标。?
(4)优选信息化人才。优中选优,精选专业人才充实信息化队伍,队伍中100%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信息学科相关的专业人员,不仅能掌握设备使用、维护和软件运用、开发等方面专业知识,还在标准的探索、实际问题的处理上拥有较高水平。在团队素质的提升上实行每月馆内系统学习、每季业内专题培训、每年专家特定授课的培养模式,制定不断进步的复合式信息化人才的人才战略建设目标,努力打造一支灵活稳定、素质全面的管理服务队伍。?
(5)优化信息化管理机制。及时把传统业务流程进行分类整理并固定标准,作为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设计底板;把传统机械式档案密集架系统升级为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智能型密集架系统,形成严谨科学便捷现代的档案管理模式;改变平均年龄偏大、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差的人员弱势,完成全馆计算机操作、管理、培训全普及;完善电子档案收集、信息系统使用、电子档案利用等全部业务环节的管理服务规章制度。
2. 需要正视和解决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南宁市城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先行先试、不懈努力,取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借鉴性。经过3年的建设期,截止2013年12月,新建的现代化馆房已经竣工使用,其中建筑面积约1000平米的档案数字化生产用房在装配了整套数字化扫描设备后也顺利投产;在档案数字化方面,已经完成全部档案电子目录录入,全文扫描纸质档案35万卷,图纸超过2200多万张,数据量超过17T,约占整个库存档案70%;设置了计算机电子检索室、自动触屏机、电子档案阅览室等档案利用场所;自主开发了“城市建设档案扫描质量检查系统”、“城建档案综合管理系统”等各类一体化管理软件,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财会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档案查询利用系统、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性高度融合;制作运行了南宁市城建档案独立门户网站,以及开通了城建档案电子目录网络实时查询,具备网络实时交流、查阅信息、下载利用等各项扩展性条件。其中,自主研发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荣获2013年广西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得到领导、专家、业内的肯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建档案馆的地位。但是,纵观整个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历程和发展思路,特别是大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当前建设中仍存在、暴露不少问题尚待研究和解决。?
(1)第一,法律以及引导性规章制度的缺乏是根本性问题。当前,国家主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意见较少,地方的政策、实施细则也很不到位,城建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的只是内部建设标准,大都是各走各路,方法、效果都不相同,建设要求、方向还较为盲目。目前国家层面上只有建设部2004年的《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实施纲要》,已经是“十五”时期的指导意见;标准化建设上也只包括著录规范和2007年发的《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5个国家标准、7个行业标准,标准、政策总体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信息化建设进程,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上的定位失调。特别是电子文件法律凭证作用的失效,这让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目的、发挥作用等问题无法摸清和解决,发展方向依旧十分模糊。?
(2)第二,档案信息化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利用率低,利用观念陈旧。首先在观念的认识上还仅局限于便于城建档案馆工作开展和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方面,对信息化的中心作用没有深刻领会,对当前的社会电子化、办公电子化、网络远程化的变革影响认识不够,业务还大都停留在纸质档案的收集、处理、利用层面。虽然根据保密法,档案的网络查询利用和开放有所规定,但是根据其他行业的做法,网上银行、政府信息网、个人信用中心等很多绝对机要部门都实现了业务程度网络化,城建档案信息化在这部分同样需要开拓研究而不是停滞不前。其次按照目前利用内容,只是规划管理档案这部分利用率较高些,利用流程上虽然提高了档案的检索效率和构成线索,但是未能减轻编制单位的负担,本质还是“数字图板——收集纸质——数字化”的档案生产模式,整个城建档案行业未能得到实质性进化;城建档案作用还停留在表面,档案编研、政府决策、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影响力还是很小,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未发挥最大的效果和价值成为事实。?
(3)第三,档案资源库仍待充实完善。目前南宁市城建档案馆的信息化资源库虽然建立,但档案资源仍旧十分缺乏,收集的方式、力度还未达要求,资源的整合性、扩展性、实时性还较低。最需要改进的突出处有三点:首先是需要完善地下管线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这是难点内容,目前地下管线系统档案资源开发程度还是很低,和现实需要产生较大矛盾,迫切需要多部门联合、多渠道推进、多方法解决,只有真正把地下管线各类数据糅合运用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才能充分体现城建档案信息化的主题效用和长效思想;其次是需要不断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系统的有机结合度,及时补充和更新数据资源,坚持数据完整,让系统的严谨性和便利性完全统一,保持和强化系统活力;第三是需要继续完善多媒体系统的资源建设。目前声像档案的收集、编研、利用、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声像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开发水平较低,技术较为落后,联合开发经验较少,无法深层次发挥档案信息系统的优势。迫切需要在研究完善实时查询、点播等功能上,继续延伸整合到实时地理信息系统,行业内外合作研发、重大专题定制、历史档案交换共存、多方式联播等不同领域,最大限度发挥声像档案在区域交流、文化共享、经济发展、历史研究等部门的运用。?
(4)第四,环境基础条件依然薄弱,极易导致信息化信心和动力不足。一是资金投入和管理问题。档案信息化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比较难预估和控制,加上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资金的缺乏和现实的需求产生矛盾;二是人才队伍的完整和交替问题。信息化建设队伍是信息化的主力军,但是队伍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长效机制没有很好研制和固定,特别是信息化理论人才紧缺、信息化研究工作薄弱,现在全国还没有正规的信息化研究组织,地方性的组织、人员配备也一直跟不上,发展不均衡、人员不足、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三是建设周期长,突发问题多。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不是仅靠一个档案馆、一支队伍就能完成的,要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而且在建设中会不断冒出难以预计的新问题、新难点,需要借助各方面力量和融合不同智慧、意见解决,特别在网络综合运作、数字化楼宇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政策制发等,都需要顶层设计、部门联动、统筹协调,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条件还没有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