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统计学工作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33-04
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的转型也将是一个延续较长的进程。产学研合作作为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主要模式之一,各个层次的高校都可以采用,而相比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更受青睐。如此,高职院校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中,如何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准定位,以发挥自身最大的辐射效应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秉承优势,采取错位发展战略,提供紧密型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应坚守的基本准则。不过,在探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这一命题时,需首先厘清以下三个问题:即服务对象的现状如何,服务主体如何定位,以及服务过程中的功能选择问题等。
一、对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两种形式
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其转型模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1],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技术升级”为主的渐进式转型模式
第一种形式是地方传统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变,只是着力于采用高新技术附加进生产过程当中,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的生产流程及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种改变属于渐进式转型路径,是以“技术升级”为主的模式,这也是当前地方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主要采取的形式。在地方传统产业的渐进式转型模式中,相应企业的转型目标是改变已有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生产、高科技融入转变,以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参与方式是以培养适应地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根据产业的技术调整来相应革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尤其是在实训设备上需要与企业的生产设备革新同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深入企业展开调研,与企业在实训室的建设上采取共建合作的方式,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二)“产品转型”为主的突变式转型模式
第二种形式是地方传统产业的生产领域及其产品已经完全改变了,即原来属于地方传统产业的企业基本抛弃了其相应的领域转而生产另一种产品,重新开辟另一市场,这种改变属于突变式转型路径,是以“产品转型”为主的模式。这一模式出现在两个极端:一是地方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其不仅保持原有的传统产业的基本产品,同时向其它领域进军,进行“分头突围、分散经营”;二是地方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腾笼换鸟”战术,因其规模小、经营方式更为灵活,在生产的产品领域拥有较为自由的转换度,因而能够完全抛弃原来的经营领域,转向另一个全新的产品范围。当然,不论是龙头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还是中小企业的转换经营战略,其基本方向是从原来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品领域转向以采用高新技术、生产潮流产品的战略新兴产业,正好契合的是当前高职院校在适应高新技术推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反而在适应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较少的改变,双方的吻合程度更高,相应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用做出太大的调整。
二、主体:政府、企业、学校三主体的作用发挥
高职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企业、学校是当前三个主体,科研院所的参与性有限,主体之间的作用如何发挥、发挥效应如何决定着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运作成败。当然,这三个主体之中,高职院校显然要扮演中心枢纽的角色。
(一)摆脱“政府依赖”心理
在高职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关键性的。如从当前运作比较成熟的高职产学研模式来说,一种是政校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的模式,基地主要布局在学校内部,构成了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的一个部分[2]。其基本采取的是地方政府和所在学校在出资方面的1:1的配套模式,离开了政府的财政支持这种最为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几乎就无法顺利运转;另一种是政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基地主要布局在块状经济核心区,属于辟址另建,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一个部分[3]。其基本采取的是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学校三方在土地、资金方面的分摊,当然政府在出资与土地优惠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换句话说,当前的高职产学研合作中地方政府已有“过度参与”之嫌,反衬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主动性、自主性不足,如此产生了一种“政府依赖”心理。但从产学研的运作机理来看,政府的过度参与并非是一种健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因为政府的支持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政策的转变及其主政者的视野转移而产生断续,会带来强支持主导力量的非延续性。如此也带来了地方政府强力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可能会出现初期大热到中期趋冷、后期不了了之的现象。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来说当然并非好事,一定程度上也是行业产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大热情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高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真正的主体应是学校和企业双方,政府所起的作用是给予政策支持并赋予相应优惠政策,在财政支持上保持延续性。
(二)刺激企业参与热情
高职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为何并不热心?不论是传统的校企合作,还是当前的产学研合作,估计最为薄弱的主体当属企业了。这其中吊诡的逻辑是,高职产学研合作的落脚点及其目标指向就是企业,但是反而是企业在整个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中最不积极。何以如此?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对学校的信心不足是一个主要制约因素。企业的行为带有天然的自利性和利益指向,如果高职产学研合作并不能给企业本身带来直接的利益,而只是让企业在其中充当“花瓶”,自然其积极性会不够。而在长期的校企合作或者产学研合作中,因形式主义作祟,企业不幸长期被当做“花瓶”使用[4]。同时,对于企业真正存在的技术瓶颈,高校却不一定能够解决,这种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到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一言以蔽之,提高企业参与热情的“终南捷径”就是产学研合作能够真正解决企业的问题,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
(三)发挥高职院校的纽带和主体作用
产学研合作缘起于高校,是高等教育第三大职能:“社会服务”的主要实现途径,构成了高校联结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站”的一个主要运作模式,产学研三方或政产学研四方中,真正的纽带是高校本身。同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在针对企业的服务方面体现得更为直接,那么高职院校应该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政府和企业双方的粘合剂,对于政府在于“促”,即督促其对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关注和投入保持持续性,并落实相应的政策安排;对于企业在于“拉”,拉近与企业的关系,形成校企联合体,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政府也不应过于依赖,因为产学研合作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学校方能够提供何种有价值的输出成果,而不是仅仅维持一个平台的象征性存在;对于企业来说,“拉郎配”不会有持久性,真正能够笼络住企业的心的措施在于学校能够提供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够参与进企业关键性的技术改革进程当中。如此,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活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功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侧重选择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四大职能,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这一命题下,高职院校将可以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等具体途径来参与。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几种职能或途径之间应如何准确定位并做出侧重性选择,方可发挥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最大效益。
(一)基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需求的高职产学研定位
基于高职院校传统优势发挥及其错位竞争战略实施的考虑,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应定位于三个层面:
1.适切性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素来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其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在于,能够为地方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具备适切性的高技能人才。地方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技术和人力资本构成最为关键的两个转型要素,尤其在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过程中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首先以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提升一批紧密对接地方传统产业的专业群,为地方传统产业培养输送一大批急需的新型技能人才,为全面提升地方传统企业的技能从业者的总体素质贡献力量。
2.直接的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在科学研究方面,高职院校的比较优势在于因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高职院校与产业界一直保持频繁的互动与密切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者最了解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且针对企业的科研服务途径最为多元化。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技术与产品更新,以科技指导员队伍建设等提供常规化的技术服务。
3.参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相比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途径,参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也许高职院校更具优势。因为这一领域,本科院校基本上不参与,而高职院校素有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传统,如此对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的参与显得更为水到渠成。高职院校应以专业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基地、常规的文化活动开展等手段来广泛参与到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工作中,并借此机会形成融汇产业文化的新型校园文化形态。
(二)产学研三大功能的侧重选择
尽管高职院校从来没有脱离开产学研合作教育,但与其说是产学研合作,不如说是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当前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仍然是本科院校。同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的合作方面仍然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竞争力是“研”的因素,即本科院校的科研输出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纽带;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却是“学”,也就是人才培养和高技能人才输出,“研”正好是高职院校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需要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准自身的定位。
1.对地方传统产业来说,不论其采用的是渐进式转型模式还是突变式转型模式,对能够适应这种转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是最迫切的。但也不得不承认,新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主体还是对企业原有员工的在职培训和技能提升。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不应一味地强调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关注企业的技术培训需求。或者说,参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显得比培养新的高技能人才更为迫切,这一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几年的观测,我们也看到,尽管地方传统产业一直在强调转型,并且传统产业也的确在做很大的改变,但是一些关联传统产业的专业如纺织、黄酒等的人才需求量并没有出现线性增长现象,倒是培训的需求在激增。
2.地方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多通过采用新型设备的方式,其成套型的技术更新实际上已经完成,而成套技术的研发基本能够参与的是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很难插得上手。那么高职院校在地方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中,主要所能起的作用是修补功用和局部的改进,此类技术研发工作本科院校一般不会参与,因其强应用性指向也难有作为,正好高职院校可以填补这个空挡。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应好高骛远,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哪怕是一个小问题就是王道,就能因此获得企业的信任,这种技术服务的常规渠道就能够建立起来,否则高职院校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于科研一项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3.对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而言,高职院校尽管具有参与优势(因为不是本科院校的重点),但其实质的参与性却比较有限。一是除了那些流传甚久、绵延百年的老产业之外,地方传统产业尽管得名为“传统”,但多数并没有多少传统文化的影子,对于那些年轻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面对地方传统产业文化转型方面,高职院校其实经常面临无从下嘴的尴尬。但是不论是否传统产业,地方的企业都有一些企业文化存在,因此多数时候有关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其实被置换为对企业文化的参与,同时多数并非是参与“改造”,而是参与“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存在于人身上,对于企业而言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存在于企业的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身上,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及其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同时也是对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影响方式。
四、结论
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领域,其颠覆性的变革需求并没有全面地出现,适应性的、微调型的以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其产品的创新等形态出现的变革在当前处于主流地位,如此则给高职院校参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应有的空间和地位。素有“跨界”之功能的高职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其专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来适应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新技术应用,其着力的技术服务和新技术应用与改造的主流应用型科研方式,为高职院校参与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和流程改造提供了直接的适应。相应地高职院校与产业界通过组建产学研合作组织或职教联盟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而逐渐消解职业教育的跨界障碍[5]。
不过,相比常规化的产教融合中的校企合作形式,产学研合作中因糅合了“研”的因素出现了突出的“创新”意识,其本质就是政校企三方的协同创新。正如陈劲所指出的,“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6]其基本的实现途径就是产学研合作。那么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实现协同创新的目的,政校企三方需通过组织协同进而形成战略同盟关系,需要深入整合产学研各方的优势资源,达到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的平衡,进而满足政校企各方特别是实现产业界的吁求目标[7]。
参考文献:
[1]刘宁宁,沈大伟,宋言.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内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34):109-111.
[2]王良春.政校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26-28.
[3]苏志刚,郑卫东,贺剑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47-151.
[4]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课程体系:《C/C++程序设计》、《数理统计学》、《运筹学》、《描述统计》、《抽样调查原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随机过程》、《复变与积分变换》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大数据、金融统计、生物统计学、风险管理与精算。
应用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应用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从培养目标上讲,主要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实际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具有能够继续进行博士课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成为统计分析,风险管理和精算方面的高级人才。
应用统计学专业研究生要发展,还是考虑往财税、金融等领域突破,考CPA、精算师等,到银行、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等机构工作。因为单纯的统计是没什么工作好做的,需要和其他的工作(专业)相结合。
应用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主要到政府统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信息咨询公司等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到大型企业部门从事数据分析工作。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互联网/电子商务;
2、新能源;
3、金融/投资/证券;
4、计算机软件;
5、其他行业;
6、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8、外包服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ui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销售助理;
2、会计;
3、人事专员;
4、行政专员;
5、仓库管理员;
6、行政前台;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交叉广、实用性强,所开设的《生物统计学》课程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生物统计学》涉及的各种统计检验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计算机上实现。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各种统计学方法和统计图表的制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生物统计学》软件平台的选择
目前统计学相关的计算软件平台较多,如最简单的Excel,更为专业的有SPSS、SAS、R等。国内各个开设《生物统计学》的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对不同的统计软件平台进行了选择和描述,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系和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学院使用的是R语言[1,2],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使用的是Excel[3],南开大学生命学院使用的是SAS[4]等。
然而,考虑到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性,在先前的必修课程中(如数字信号处理等),学生们接触过Matlab计算软件平台(Matlab是工程相关领域用得最多的计算软件平台,能快速、方便地实现各种矩阵运算,在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Matlab平台也提供了常用的统计计算函数,我们认为,在32学时的《生物统计学》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在Matlab平台上熟悉各种统计学函数的使用、统计图表的制作,比让学生另外去熟悉并使用新的统计软件平台效率更高。因此,建议将Matlab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统计学》的软件平台。
二、Matlab的统计学基本功能
Matlab的统计工具箱在统计描述、统计分布和统计检验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函数。例如,统计描述函数有算术平均数(mean)、标准差(std)、方差(var)、中位数(median)、求和(sum)、最大值(max)、最小值(min)等。统计图输出函数有箱图(boxplot)、正态概率图(qqplot)、直方图(hist)、散点图(plot)、茎叶图(stem)等。统计分布函数有贝塔分布(betapdf)、伽玛分布(gammapdf)、正态分布(normpdf)、t分布(tpdf)、F分布(fpdf)、卡方分布(chi2pdf)等,将这些分布函数后半部分的“pdf”改成“cdf”、“inv”和“rnd”,分别表示为分布的累积概率、分位数和服从该分布的随机数。统计假设检验相关的函数有z检验(ztest)、单样本t检验(ttest)、双样本t检验(ttest2)、卡方检验(vartest)等。多种方差分析相关的函数有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1)、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2)和多因素的方差检验(anovan)等。此外,该工具箱还提供了一些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这些函数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帮助文档中给出的信息和例程合理选择参数。
三、Matlab应用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例
《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包含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例如,“抽样分布”这一章中,光从理论上讲述较为抽象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但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用蒙特卡洛模拟,通过计算机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为此,编写了一个基于Matlab的模拟抽样分布程序,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总体、不同的样本来考察样本均值的分布情况。软件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
康复医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就康复医学而言,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广、实用性较强,因此其临床教学实践一直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2-3]。从目前的教学要求来看,康复医学专业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有关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呼吸科、神经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4-5]。如此庞杂的知识系统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6]。近年来,笔者通过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采用康复工作小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中医大学2008级康复专业实习生50名。根据该校的教学计划和实习生的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观察组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带教法相结合的方法。两组实习生年龄、性别比、专业知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学生均在本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实习周期为3个月。在实习期间内,轮流由作业治疗师、康复医师、言语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带教。同时,针对不同实习岗位的学生,由该岗位的专业老师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并在有关老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工作。
观察组在传统带教的同时,结合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实习。根据学生自愿和具体的实习情况,每3名组成1个小组,分别承担实习作业治疗师、实习康复医生和实习物理治疗师的角色。在小组确定后,实习小组需要在每个月跟踪1例患者。小组成员要从各自专业和工作角色出发,就患者有关基本情况进行采集,并登记好相关病历资料。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结合自身的实习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目标和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以形成完整的计划。在此期间,实习老师、住院医师等需要进行指导和评估,对治疗方案进行指点和完善。每周小组要召开讨论会,就过去的1周中所发现的问题、难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剖析。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点,并就实习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指导。在患者出院前2 d实习小组要做好患者出院前评估,并召开康复工作会议,总结治疗成效,并完成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方案等。同时进行治疗总结,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提升实习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1.3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以脑卒中患者为例,考核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康复理论掌握情况,包括康复功能诊断、康复计划的制定、病例实施要点,功能评估等方面,满分60分。操作技术考试依然选择脑卒中患者,由没有带教关系的治疗师进行考核,就实习生的评估、判断主要问题能力、基本动作、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物理治疗等方面进行打分,满分6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结果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操作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就总分而言,观察组操作技能考试总分(43.94±4.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51±3.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医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较多[7]。从传统的带教法来看,由于跟随指定的老师进行学习,难免造成操作技能的不熟练。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往往被动地等待老师“下达指令”,然后根据“指令”行事。这样一种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实习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
将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的带教法相结合,则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9]。尤其是让学生参与到有关的治疗康复计划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综合而言,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可以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思想[10],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就本组资料来看,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临床教学的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过,就康复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和传统带教法比较而言,虽然在操作技能总分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具体的项目上,尤其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储备的评价项目上,比如功能评估、问题解决、物理治疗等操作方面,两组学生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应该与学生实习时间仅有3个月,时间较短有较大的关系。从这一结果来看,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除了有好的方法外,还必须要有时间的积累。这需要学生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时间中,依赖自己的工作积累和不断学习予以逐步地提高。
整体来看,使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康复临床教学的效果,帮助实习学生增强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颖,杨坚,沈俊,等.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实习带教法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3):235-237.
[2]叶正茂,张海燕,潘翠环.基于控制理论的康复专业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996-998.
[3]李晓捷,吕智海,张丽华.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 注重康复治疗学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94-395.
[4]牟翔,袁华,刘卫,等.浅谈PBL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6):583-584.
[5]江征,王世忠.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康复医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230-232.
[6]张世卿,王喆,高山,等.基于临床路径的五段教学法在康复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4):353-355.
[7]张效玮,曾玉,冼少龙.“师生角色互换法”教学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4):103-104.
[8]李湘云,邹伟,宾文凯.反思性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实习带教中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03-104.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97-02
1 关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基础应包括: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注重融合贯通,指导学生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合理地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突出定量分析,即培养学生对各种统计数据的数量分析能力。良好的定量分析能力,是统计专业学生区别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显著性的标志;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出色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能够捉供信息和进行交流,是发挥统计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4)对于统计学来说,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是统计学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计算变得简便快捷,成为统计计算的重要工具。如今,随着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使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信息传递的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统计学的发展不能离开计算机。所以毫无疑问,应当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程序设计等等。我们也应当扩展课程设置。
(5)在学生已具有一定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统计专业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经济和统计词汇及基本表述方法。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创造一个环境,使学生不因通用英语课程的结束而荒弃英语的学习。另一个方面,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毕业论文写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6)了解与经济统计、金融统计、生物统计或社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学科的结合因数据处理和采集的方法具有多样化,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专业化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更加重要。就拿统计学与金融工程来说,就属于交叉性学科,其中投资分析与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就涉及到了统计数据描述和推测统计学。无论哪个方面,金融工程与统计学都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分析离不开统计,目前注册金融分析师在中国需求量很大,但是只有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对数量技术要求很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计的知识;固定收益证券分析,权益证券分析几乎都需要用到各种统计方法。据报道,中国本土金融分析师极度缺乏,但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对注册金融分析师的需求量又很大。因此,培养具有统计专业能力的复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关于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从很大一部分意义上讲将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确定好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后,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与所确定研究方向一致,其次要能够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以,不同的研究方向下的课程设置是需要有区别的。但无论什么研究方向,其专业课程都应包括以下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自然科学类素质课程。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社会等各方面对统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开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
3 关于统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了怎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并且决定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2个问题: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