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统计学工作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33-04
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是我国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的转型也将是一个延续较长的进程。产学研合作作为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主要模式之一,各个层次的高校都可以采用,而相比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更受青睐。如此,高职院校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中,如何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准定位,以发挥自身最大的辐射效应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秉承优势,采取错位发展战略,提供紧密型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应坚守的基本准则。不过,在探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这一命题时,需首先厘清以下三个问题:即服务对象的现状如何,服务主体如何定位,以及服务过程中的功能选择问题等。
一、对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的两种形式
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其转型模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1],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一)“技术升级”为主的渐进式转型模式
第一种形式是地方传统产业生产的产品不变,只是着力于采用高新技术附加进生产过程当中,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的生产流程及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种改变属于渐进式转型路径,是以“技术升级”为主的模式,这也是当前地方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主要采取的形式。在地方传统产业的渐进式转型模式中,相应企业的转型目标是改变已有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生产、高科技融入转变,以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参与方式是以培养适应地方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根据产业的技术调整来相应革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出适应性调整,尤其是在实训设备上需要与企业的生产设备革新同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深入企业展开调研,与企业在实训室的建设上采取共建合作的方式,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二)“产品转型”为主的突变式转型模式
第二种形式是地方传统产业的生产领域及其产品已经完全改变了,即原来属于地方传统产业的企业基本抛弃了其相应的领域转而生产另一种产品,重新开辟另一市场,这种改变属于突变式转型路径,是以“产品转型”为主的模式。这一模式出现在两个极端:一是地方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模式,其不仅保持原有的传统产业的基本产品,同时向其它领域进军,进行“分头突围、分散经营”;二是地方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腾笼换鸟”战术,因其规模小、经营方式更为灵活,在生产的产品领域拥有较为自由的转换度,因而能够完全抛弃原来的经营领域,转向另一个全新的产品范围。当然,不论是龙头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还是中小企业的转换经营战略,其基本方向是从原来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品领域转向以采用高新技术、生产潮流产品的战略新兴产业,正好契合的是当前高职院校在适应高新技术推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反而在适应地方传统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较少的改变,双方的吻合程度更高,相应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用做出太大的调整。
二、主体:政府、企业、学校三主体的作用发挥
高职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企业、学校是当前三个主体,科研院所的参与性有限,主体之间的作用如何发挥、发挥效应如何决定着产学研合作平台的运作成败。当然,这三个主体之中,高职院校显然要扮演中心枢纽的角色。
(一)摆脱“政府依赖”心理
在高职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关键性的。如从当前运作比较成熟的高职产学研模式来说,一种是政校共建公共实训基地的模式,基地主要布局在学校内部,构成了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的一个部分[2]。其基本采取的是地方政府和所在学校在出资方面的1:1的配套模式,离开了政府的财政支持这种最为典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几乎就无法顺利运转;另一种是政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基地主要布局在块状经济核心区,属于辟址另建,构成了产业集群的一个部分[3]。其基本采取的是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学校三方在土地、资金方面的分摊,当然政府在出资与土地优惠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换句话说,当前的高职产学研合作中地方政府已有“过度参与”之嫌,反衬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主动性、自主性不足,如此产生了一种“政府依赖”心理。但从产学研的运作机理来看,政府的过度参与并非是一种健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因为政府的支持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政策的转变及其主政者的视野转移而产生断续,会带来强支持主导力量的非延续性。如此也带来了地方政府强力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可能会出现初期大热到中期趋冷、后期不了了之的现象。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来说当然并非好事,一定程度上也是行业产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大热情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高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真正的主体应是学校和企业双方,政府所起的作用是给予政策支持并赋予相应优惠政策,在财政支持上保持延续性。
(二)刺激企业参与热情
高职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为何并不热心?不论是传统的校企合作,还是当前的产学研合作,估计最为薄弱的主体当属企业了。这其中吊诡的逻辑是,高职产学研合作的落脚点及其目标指向就是企业,但是反而是企业在整个产学研合作的链条中最不积极。何以如此?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对学校的信心不足是一个主要制约因素。企业的行为带有天然的自利性和利益指向,如果高职产学研合作并不能给企业本身带来直接的利益,而只是让企业在其中充当“花瓶”,自然其积极性会不够。而在长期的校企合作或者产学研合作中,因形式主义作祟,企业不幸长期被当做“花瓶”使用[4]。同时,对于企业真正存在的技术瓶颈,高校却不一定能够解决,这种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也会影响到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一言以蔽之,提高企业参与热情的“终南捷径”就是产学研合作能够真正解决企业的问题,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利益。
(三)发挥高职院校的纽带和主体作用
产学研合作缘起于高校,是高等教育第三大职能:“社会服务”的主要实现途径,构成了高校联结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站”的一个主要运作模式,产学研三方或政产学研四方中,真正的纽带是高校本身。同时,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在针对企业的服务方面体现得更为直接,那么高职院校应该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政府和企业双方的粘合剂,对于政府在于“促”,即督促其对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关注和投入保持持续性,并落实相应的政策安排;对于企业在于“拉”,拉近与企业的关系,形成校企联合体,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政府也不应过于依赖,因为产学研合作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学校方能够提供何种有价值的输出成果,而不是仅仅维持一个平台的象征性存在;对于企业来说,“拉郎配”不会有持久性,真正能够笼络住企业的心的措施在于学校能够提供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够参与进企业关键性的技术改革进程当中。如此,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活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三、功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及其侧重选择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四大职能,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这一命题下,高职院校将可以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等具体途径来参与。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几种职能或途径之间应如何准确定位并做出侧重性选择,方可发挥出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最大效益。
(一)基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需求的高职产学研定位
基于高职院校传统优势发挥及其错位竞争战略实施的考虑,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应定位于三个层面:
1.适切性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职院校素来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其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在于,能够为地方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具备适切性的高技能人才。地方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技术和人力资本构成最为关键的两个转型要素,尤其在产品升级和技术更新过程中的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应首先以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提升一批紧密对接地方传统产业的专业群,为地方传统产业培养输送一大批急需的新型技能人才,为全面提升地方传统企业的技能从业者的总体素质贡献力量。
2.直接的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在科学研究方面,高职院校的比较优势在于因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高职院校与产业界一直保持频繁的互动与密切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者最了解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且针对企业的科研服务途径最为多元化。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技术与产品更新,以科技指导员队伍建设等提供常规化的技术服务。
3.参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相比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途径,参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也许高职院校更具优势。因为这一领域,本科院校基本上不参与,而高职院校素有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传统,如此对于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的参与显得更为水到渠成。高职院校应以专业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基地、常规的文化活动开展等手段来广泛参与到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工作中,并借此机会形成融汇产业文化的新型校园文化形态。
(二)产学研三大功能的侧重选择
尽管高职院校从来没有脱离开产学研合作教育,但与其说是产学研合作,不如说是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当前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仍然是本科院校。同时,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的合作方面仍然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本科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竞争力是“研”的因素,即本科院校的科研输出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纽带;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竞争力却是“学”,也就是人才培养和高技能人才输出,“研”正好是高职院校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需要把握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准自身的定位。
1.对地方传统产业来说,不论其采用的是渐进式转型模式还是突变式转型模式,对能够适应这种转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是最迫切的。但也不得不承认,新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主体还是对企业原有员工的在职培训和技能提升。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不应一味地强调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关注企业的技术培训需求。或者说,参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显得比培养新的高技能人才更为迫切,这一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通过几年的观测,我们也看到,尽管地方传统产业一直在强调转型,并且传统产业也的确在做很大的改变,但是一些关联传统产业的专业如纺织、黄酒等的人才需求量并没有出现线性增长现象,倒是培训的需求在激增。
2.地方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多通过采用新型设备的方式,其成套型的技术更新实际上已经完成,而成套技术的研发基本能够参与的是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很难插得上手。那么高职院校在地方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中,主要所能起的作用是修补功用和局部的改进,此类技术研发工作本科院校一般不会参与,因其强应用性指向也难有作为,正好高职院校可以填补这个空挡。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应好高骛远,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哪怕是一个小问题就是王道,就能因此获得企业的信任,这种技术服务的常规渠道就能够建立起来,否则高职院校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于科研一项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3.对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而言,高职院校尽管具有参与优势(因为不是本科院校的重点),但其实质的参与性却比较有限。一是除了那些流传甚久、绵延百年的老产业之外,地方传统产业尽管得名为“传统”,但多数并没有多少传统文化的影子,对于那些年轻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面对地方传统产业文化转型方面,高职院校其实经常面临无从下嘴的尴尬。但是不论是否传统产业,地方的企业都有一些企业文化存在,因此多数时候有关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其实被置换为对企业文化的参与,同时多数并非是参与“改造”,而是参与“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文化存在于人身上,对于企业而言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存在于企业的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身上,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及其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再教育同时也是对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影响方式。
四、结论
在地方传统产业转型领域,其颠覆性的变革需求并没有全面地出现,适应性的、微调型的以高新技术的应用及其产品的创新等形态出现的变革在当前处于主流地位,如此则给高职院校参与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应有的空间和地位。素有“跨界”之功能的高职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其专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来适应地方传统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新技术应用,其着力的技术服务和新技术应用与改造的主流应用型科研方式,为高职院校参与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和流程改造提供了直接的适应。相应地高职院校与产业界通过组建产学研合作组织或职教联盟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而逐渐消解职业教育的跨界障碍[5]。
不过,相比常规化的产教融合中的校企合作形式,产学研合作中因糅合了“研”的因素出现了突出的“创新”意识,其本质就是政校企三方的协同创新。正如陈劲所指出的,“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6]其基本的实现途径就是产学研合作。那么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实现协同创新的目的,政校企三方需通过组织协同进而形成战略同盟关系,需要深入整合产学研各方的优势资源,达到引导外部需求和刺激内生动力之间的平衡,进而满足政校企各方特别是实现产业界的吁求目标[7]。
参考文献:
[1]刘宁宁,沈大伟,宋言.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内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34):109-111.
[2]王良春.政校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26-28.
[3]苏志刚,郑卫东,贺剑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47-151.
[4]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课程体系:《C/C++程序设计》、《数理统计学》、《运筹学》、《描述统计》、《抽样调查原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随机过程》、《复变与积分变换》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大数据、金融统计、生物统计学、风险管理与精算。
应用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应用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从培养目标上讲,主要是培养具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研究方向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实际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具有能够继续进行博士课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成为统计分析,风险管理和精算方面的高级人才。
应用统计学专业研究生要发展,还是考虑往财税、金融等领域突破,考CPA、精算师等,到银行、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等机构工作。因为单纯的统计是没什么工作好做的,需要和其他的工作(专业)相结合。
应用统计学专业就业方向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主要到政府统计部门、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信息咨询公司等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到大型企业部门从事数据分析工作。应用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到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互联网、新能源、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互联网/电子商务;
2、新能源;
3、金融/投资/证券;
4、计算机软件;
5、其他行业;
6、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8、外包服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ui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销售助理;
2、会计;
3、人事专员;
4、行政专员;
5、仓库管理员;
6、行政前台;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交叉广、实用性强,所开设的《生物统计学》课程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生物统计学》涉及的各种统计检验方法,可以非常方便地在计算机上实现。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各种统计学方法和统计图表的制作,显得十分重要。
一、《生物统计学》软件平台的选择
目前统计学相关的计算软件平台较多,如最简单的Excel,更为专业的有SPSS、SAS、R等。国内各个开设《生物统计学》的院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对不同的统计软件平台进行了选择和描述,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系和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学院使用的是R语言[1,2],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使用的是Excel[3],南开大学生命学院使用的是SAS[4]等。
然而,考虑到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性,在先前的必修课程中(如数字信号处理等),学生们接触过Matlab计算软件平台(Matlab是工程相关领域用得最多的计算软件平台,能快速、方便地实现各种矩阵运算,在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Matlab平台也提供了常用的统计计算函数,我们认为,在32学时的《生物统计学》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在Matlab平台上熟悉各种统计学函数的使用、统计图表的制作,比让学生另外去熟悉并使用新的统计软件平台效率更高。因此,建议将Matlab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统计学》的软件平台。
二、Matlab的统计学基本功能
Matlab的统计工具箱在统计描述、统计分布和统计检验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函数。例如,统计描述函数有算术平均数(mean)、标准差(std)、方差(var)、中位数(median)、求和(sum)、最大值(max)、最小值(min)等。统计图输出函数有箱图(boxplot)、正态概率图(qqplot)、直方图(hist)、散点图(plot)、茎叶图(stem)等。统计分布函数有贝塔分布(betapdf)、伽玛分布(gammapdf)、正态分布(normpdf)、t分布(tpdf)、F分布(fpdf)、卡方分布(chi2pdf)等,将这些分布函数后半部分的“pdf”改成“cdf”、“inv”和“rnd”,分别表示为分布的累积概率、分位数和服从该分布的随机数。统计假设检验相关的函数有z检验(ztest)、单样本t检验(ttest)、双样本t检验(ttest2)、卡方检验(vartest)等。多种方差分析相关的函数有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1)、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2)和多因素的方差检验(anovan)等。此外,该工具箱还提供了一些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这些函数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帮助文档中给出的信息和例程合理选择参数。
三、Matlab应用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例
《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包含很多较为抽象的内容。例如,“抽样分布”这一章中,光从理论上讲述较为抽象难懂,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但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用蒙特卡洛模拟,通过计算机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为此,编写了一个基于Matlab的模拟抽样分布程序,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总体、不同的样本来考察样本均值的分布情况。软件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
康复医学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就康复医学而言,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广、实用性较强,因此其临床教学实践一直是医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2-3]。从目前的教学要求来看,康复医学专业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有关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呼吸科、神经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4-5]。如此庞杂的知识系统无疑加大了学习难度[6]。近年来,笔者通过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采用康复工作小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中医大学2008级康复专业实习生50名。根据该校的教学计划和实习生的自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观察组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带教法相结合的方法。两组实习生年龄、性别比、专业知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学生均在本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实习周期为3个月。在实习期间内,轮流由作业治疗师、康复医师、言语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带教。同时,针对不同实习岗位的学生,由该岗位的专业老师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并在有关老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工作。
观察组在传统带教的同时,结合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实习。根据学生自愿和具体的实习情况,每3名组成1个小组,分别承担实习作业治疗师、实习康复医生和实习物理治疗师的角色。在小组确定后,实习小组需要在每个月跟踪1例患者。小组成员要从各自专业和工作角色出发,就患者有关基本情况进行采集,并登记好相关病历资料。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结合自身的实习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目标和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以形成完整的计划。在此期间,实习老师、住院医师等需要进行指导和评估,对治疗方案进行指点和完善。每周小组要召开讨论会,就过去的1周中所发现的问题、难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剖析。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点,并就实习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指导。在患者出院前2 d实习小组要做好患者出院前评估,并召开康复工作会议,总结治疗成效,并完成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方案等。同时进行治疗总结,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提升实习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1.3 教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技术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以脑卒中患者为例,考核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康复理论掌握情况,包括康复功能诊断、康复计划的制定、病例实施要点,功能评估等方面,满分60分。操作技术考试依然选择脑卒中患者,由没有带教关系的治疗师进行考核,就实习生的评估、判断主要问题能力、基本动作、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物理治疗等方面进行打分,满分6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考试结果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操作技能考试结果比较 就总分而言,观察组操作技能考试总分(43.94±4.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51±3.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医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较多[7]。从传统的带教法来看,由于跟随指定的老师进行学习,难免造成操作技能的不熟练。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往往被动地等待老师“下达指令”,然后根据“指令”行事。这样一种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实习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
将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与传统的带教法相结合,则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9]。尤其是让学生参与到有关的治疗康复计划中,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综合而言,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可以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思想[10],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就本组资料来看,采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进行临床教学的观察组理论考试总分(49.0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21±4.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过,就康复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带教法和传统带教法比较而言,虽然在操作技能总分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具体的项目上,尤其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经验储备的评价项目上,比如功能评估、问题解决、物理治疗等操作方面,两组学生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应该与学生实习时间仅有3个月,时间较短有较大的关系。从这一结果来看,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除了有好的方法外,还必须要有时间的积累。这需要学生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时间中,依赖自己的工作积累和不断学习予以逐步地提高。
整体来看,使用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的实习带教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康复临床教学的效果,帮助实习学生增强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颖,杨坚,沈俊,等.康复医学工作小组模式结合传统实习带教法在康复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3):235-237.
[2]叶正茂,张海燕,潘翠环.基于控制理论的康复专业实习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996-998.
[3]李晓捷,吕智海,张丽华.融创新精神于实践教学 注重康复治疗学学生应用能力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4):394-395.
[4]牟翔,袁华,刘卫,等.浅谈PBL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6):583-584.
[5]江征,王世忠.PBL教学法在中医院校康复医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230-232.
[6]张世卿,王喆,高山,等.基于临床路径的五段教学法在康复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4):353-355.
[7]张效玮,曾玉,冼少龙.“师生角色互换法”教学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4):103-104.
[8]李湘云,邹伟,宾文凯.反思性教学法在康复医学实习带教中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03-104.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97-02
1 关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基础应包括: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注重融合贯通,指导学生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合理地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突出定量分析,即培养学生对各种统计数据的数量分析能力。良好的定量分析能力,是统计专业学生区别其他专业学生的一个显著性的标志;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出色写作基础和协调沟通能力能够捉供信息和进行交流,是发挥统计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4)对于统计学来说,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是统计学的基础。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计算变得简便快捷,成为统计计算的重要工具。如今,随着使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使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信息传递的质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统计学的发展不能离开计算机。所以毫无疑问,应当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设计、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管理、程序设计等等。我们也应当扩展课程设置。
(5)在学生已具有一定英语基础之上,开设统计专业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经济和统计词汇及基本表述方法。一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创造一个环境,使学生不因通用英语课程的结束而荒弃英语的学习。另一个方面,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为学生在阅读和翻译经济,特别是统计著作、文献时扫除障碍,为毕业论文写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6)了解与经济统计、金融统计、生物统计或社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学科的结合因数据处理和采集的方法具有多样化,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专业化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更加重要。就拿统计学与金融工程来说,就属于交叉性学科,其中投资分析与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就涉及到了统计数据描述和推测统计学。无论哪个方面,金融工程与统计学都是密切相关的,金融分析离不开统计,目前注册金融分析师在中国需求量很大,但是只有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注册金融分析师对数量技术要求很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统计的知识;固定收益证券分析,权益证券分析几乎都需要用到各种统计方法。据报道,中国本土金融分析师极度缺乏,但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对注册金融分析师的需求量又很大。因此,培养具有统计专业能力的复合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2 关于统计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从很大一部分意义上讲将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确定好研究方向和培养目标后,最主要的就是要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与所确定研究方向一致,其次要能够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以,不同的研究方向下的课程设置是需要有区别的。但无论什么研究方向,其专业课程都应包括以下5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自然科学类素质课程。各高等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社会等各方面对统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情况,开设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
3 关于统计学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决定了怎样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并且决定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无论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2个问题: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教学效果。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刘扬(1963- ),女,北京人,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神经解剖学。(北京 1013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70-02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与此相适应,高校教师数量,特别是青年教师数量在最近几年也不断增加。很多青年教师由于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往往在教学上花费大量精力而忽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自身的科研水平难以提高。
一、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高校青年教师总体上科研能力不强,主要在于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一些青年教师认为,对于他们自身的工作来说,科研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与其将大量时间花在做实验、查资料、写文章上,还不如用在备课和讲课上,这样对于教学可能作用更大、效果更好。事实上,开展科研工作是为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使人们在实际工作或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行动、去做事。教师不开展科研工作,很难保证高水平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为了确保高水平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青年教师必须开展科研工作,不能忽视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更不能将教学与科研两者对立起来。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青年教师,特别是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过分强调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他们中有些认为基础研究重要,有些认为应用研究重要,有些认为只有能在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上发表文章才是真正的科研。这些认识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因为即使能够在SCI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如果论文被引用次数很低,那么论文的质量也不能说很高;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如果不能够用于指导实际工作,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其研究意义都有待商榷。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门科学,也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思考和研究,因此过分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忽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也是万万不行的。
青年教师的科研观念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会促进教学工作,否则就可能影响教学工作。青年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搞清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师的科研素质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起着重要作用。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可以帮助自身提高,并影响到周围的教师和学生,使他们改变科研和学习的理念。青年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开展科研和学习工作,就能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学习。教师如果在保证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研究国内外本专业领域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相信其教学工作一定会与时俱进,学生也会从教学中受益。反之,如果不了解本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最新成果,那么教学工作就会缺乏时代感,也很难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出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样,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验证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检验科研工作是否真正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否真正能够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研工作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前瞻性,教学工作可以推动科研工作,促进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青年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理念,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有些青年教师,特别是一些文科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工作太高深,离自己教学和生活太遥远,认为没有必要开展科研工作。实际上,青年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位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会简单机械地论说他人的科研成果,而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思考和分析,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水平的同时,达到提高自身科研教学水平的目的。一位具有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科研素养、思辨意识、教学能力与缺少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是截然不同的,他懂得为什么要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清楚自己所使用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他能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能够将科研理论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具备科研思维意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道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建立在相关理论基础之上,会按照学习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工作,青年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从事教学工作,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果高校所有青年教师都具有科研意识和思维,那么我国科研金字塔的塔基就会越来越稳固,高水平科研成果就一定会不断涌现。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不仅事关其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关系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三、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
(一)青年教师应培养科研兴趣
青年教师如果从认识上懂得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懂得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就不会对科研工作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青年教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从主观上要树立开展科研工作的信心和恒心,在客观上要勇于创造条件为开展科研工作服务,要善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人失败的教训。青年教师如果能够体会到科研工作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促进作用,能够体会到科研工作给教学工作带来的愉悦,那么其科研兴趣就会不断增强。
(二)青年教师应掌握科研理论和方法
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这对于提升其科研能力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但要想真正提高科研水平,还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亲身体会和实践,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方法的教师来说,掌握科研方法至关重要。除此之外,青年教师还应了解一些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了解SPSS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相关统计结果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当然,懂得了科研方法和统计学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要在科研实践中多次运用。只有这样,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才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青年教师必须意识到科研理论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科研实践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科研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掌握了必要的科研方法和统计方法之后,青年教师还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培养哲学的思维方式,因为有了哲学思维方式就可以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就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能了解本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就能突破认识能力方面的局限性而开阔视野,就能在科研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就能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青年教师如果真正掌握了上述科研理论基础知识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相信其科研能力一定能够不断提高。
(三)青年教师应勇于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研方法
对于大部分青年教师来说,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自身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的。青年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后,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归纳与判断推理。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但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更重要。例如,懂得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等概念是了解测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保障,将这些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科学有效地利用测试对教学的积极的反拨作用才是掌握这些方法的中心目的。同样,掌握相关统计学的方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后,必须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运用它们。如果在进行定量研究时懂得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用SPSS软件统计出平均数、平均数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懂得P≤0.05在统计学中的含义,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那么青年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同样,如果青年教师在定性研究过程中懂得观察、访谈、问卷设计等应遵循的理论基础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其研究方法就会更加客观真实。由此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在科研认识上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科研方法,这也是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认识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大学教师具备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一项基本要求,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的主力军,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不仅仅是教学工作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高校青年教师主观科研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文科院校毕业的教师在科研方法和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理工科院校毕业的教师在人文知识上也有待加强。总体上而言,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数量增加很快,但高水平科研成果还不多,科研质量还有待提高。如果所有青年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之余抓紧时间开展科研工作,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就会不断涌现。
(二)有益于学生的学习
适量的科研工作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益于学生的学习。科研工作可以使青年教师站在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前沿,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科研工作的指导之下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青年教师要意识到自己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和兴趣。学生科研认识的增加、科学兴趣的增长,不仅促进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的培养,也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从而实现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有益于提升教学工作整体水平
如果一个教学部门的所有青年教师都对科研工作有正确的观念,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相信他们一定能够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该部门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就会得到极大提高,学生也会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获得收益。一个具有科研意识和思维的领导团队不会要求青年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更不会鼓励脱离实际和任何没有实际意义的科研,而是注重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其结果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特别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孙子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战争如此,教学工作也如此。只有对教学对象的情况有及时、全面、深人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学分制的不断推广,高校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不少新要求。从湖南商学院近几年招生情况看,生源已从本省向外省区扩展。例如,在我校2006级学生中,外省学生比重即已超过了本省学生。由于各地区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差别较大,使得学生素质也有较明显差异。同时,由于我校从2006级新生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许多课程的学生班级都以临时组合的临班形式出现,与过去的固定班级上课情形已大有不同。这种背景下,教学对象的流动性、差异性、陌生性、临时组合性十分明显,即使是各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往往在开学初期一段时间内也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情况,任课教师就更加如此,而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从2007-2008-1学期开始,在本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发放教学对象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力图及时了解学生基本情况,为备课和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以2007-2008-1学期为例,该学期笔者执教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对象分别是本院临班0512, 0513两个班,均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0512班学生为38人,0513班为42人,合计8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0份,回收率为87.5%。其中有效问卷67份,分别占发放问卷数、回收问卷数的83.8%, 95.7%。
一、主要反馈信息统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9大问题,其中有7个封闭式问句,2个开放式问句。从67份有效问卷反馈的主要信息统计如下:
二、对统计结果的简要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集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相关决策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调查收集的信息尽管涉及面比较广泛,对教学工作的帮助作用也有区别,但应该说都是有价值的。同时,这些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日常的学生管理也具有积极作用。
(一)“学生个人特征信息”分析
1.从班级分布看,两个班的有效问卷数都占了全班总人数的80%以上,说明此次调查是一次全面调查,基本上反映了本课程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其调查反馈信息,对于搞好教学工作具有直接而重要的积极作用。
2.从性别分布看,两个班合计的男女生之比为343% : 65.7%,女生人数几乎高出男生一倍,高达近2/3。一方面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中长期存在的女生大大高于男生的现象;另一方面,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纪律性更强、学习更认真、更细心,性格安静,比较保守,但在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交流讨论的踊跃性方面,逊色于男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注重活跃气氛,在现场教学和讨论过程中,必须更重视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3.从高考科类分布看,两个班67名有效卷学生中,文科考生与理科考生之比为55.2%: 44.8%,分别为37人和30人,文科考生多于理科考生,但相差并不大,基本是均匀分布。这种格局对于教学工作总体上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主要是:文理科考生各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也各有其弱点,双方能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利方面则主要表现在,文理科考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行为特征上有较明显的差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二者的特点,这就增加了备课和课堂教学组织上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4.从地区分布看,67名有效卷学生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湖南本省学生与外省学生之比为44.8%:55.2%,本省学生不到一半,大部分是外省学生。在37名外省学生中,来自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别为13人、8人和16人,分别占外省学生总数的35.1%, 21.6%和43.3%。这些信息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既广泛又深远。首先,学生来自东、中、西部十四个省区,分布面广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一特点(例如:举例时应结合这些省区的情况,分组讨论、实地考察时,要把不同地区的同学混合编组,以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等等)。其次,一般而言,东、中、西部的教育水平是有差别的,整体上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因而学生整体素质也会存在同样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这一差别,并细心观察总结这种差别的表现及其程度。既要照顾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相对差一些的西部学生,又不能让中、东部学生“吃不饱”。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交流互动中从不同地区的学生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资讯和帮助,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5.从民族分布看,所统计的67名学生来自5个不同民族,其中,汉族学生,62人,占92.5%;其他还有壮族、土家族、蒙古族和满族,但人数较少,比重很低。这方面的信息虽对教学工作的直接影响不大,但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认真研究他们与汉族学生的差别有哪些,如何针对他们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
(二)“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分析
在“您对这门课程设定的学习目标”一问中,有33名学生选择“争取拿高分”,占统计学生数的49.3%,加上选择“认真学习为考研作准备”和“必须拿高分争取奖学金”的学生,合计有67.3%的学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很有意义的积极因素,教师应该从中增强搞好教学的信心,这也是教师采取正面引导为主的教学策略的客观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选择“不作硬性规定”的学生有巧人,占统计学生人数的22.4%,比重仅次于选择“争取拿高分”的学生。这一信息说明,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人数不少,这部分人有较大弹性,要么可能往低要求看齐,成为消极因素,要么可能向高标准努力,成为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尽可能把这部分学生往积极向上的方向拉,千万不能听之任之甚至有意无意地把他们推向消极的方向。
选择“认真学习为考研作准备”的学生7人,占统计学生总数的10.5%,这就意味着1/10的学生已经有了考研的打算,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争取使他们学得更扎实、更深人、更全面。因此,必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学生已经学过的经济与管理类主要课程”分析
从问卷反馈的信息看,学生已经学过的经济与管理类主要课程分别是:西方经济学(有97%的学生学过)、旅游学概论(有82.1%的学生学过)。这些信息使教师知道旅游经济学的先行课程实际上主要开设了哪些,从而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合理设计和讲授教学内容,使之与先行课程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尽量避免重复讲授已经学过的知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
(四)“学生对旅游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期望”分析
这是反映学生对未来旅游经济学学习过程及结果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的一种心理预期。从问卷反馈的信息看,按填写人数多少排列,学生最期望的是“能学以致用,充实自身实力”(26.9%),以下依次为“系统掌握旅游经济学”(14.9%),“能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13.4%)“能增加旅游实际知识”(10.5%)、“能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9.0%)、“能提高经济分析能力”(7.5%)等。
上述信息至少可说明两点:
第一,追求学以致用,重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旅管专业学生最关注的学习目标。这是一种积极、正常的心理,符合社会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这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对旅游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双师型”(即懂理论又懂实际应用)教师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二,许多学生把旅游经济学的学习与专业课学习和增强就业能力密切联系起来了,这也基本上是一种积极、合理的心理。因为旅游经济学不仅是旅管专业课的经济理论基础,而且包含了或涉及到不少旅游专业知识。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学生由于对旅游经济学缺乏了解,往往容易把这门课与专业课混淆起来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旅游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程度比较高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并不是一门实用专业课,它主要反映旅游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与分析能力;它不能代替专业课。
(五)“学生对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分析
综合这些信息统计结果,至少说明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中,反映最多的是要求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气氛要活跃,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为主。其次是要求多开展实践教学、多讲课外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这些都与前面反映的学生强调学以致用、重视应用能力培养的信息高度一致,因而也是积极合理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能否满足学生的上述要求,将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第二,上述信息中也透露出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消极和矛盾心理。比如,要求“考试范围小,难度低,平时作业少”;又如,有一半以上学生主张采用课堂开卷考试形式,主张课堂闭卷形式的仅有20.9%,不到前者的一半;而愿意采用“个人写课程论文”和“小组写研究报告”的学生合计也只有43.3%。在笔者看来,既想平时少做作业、期末考试能轻松过关,又希望能学以致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心理,明显是矛盾的。能力和素质只有靠平时艰辛努力才能培养出来,而不是期末临时“突击”出来的。而且,个人写课程论文和小组写研究报告,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但这一点并未成为多数学生的共识。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减少乃至消除上述消极和矛盾心理,这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
三、结论与启示
从上述调查反馈信息及其统计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一)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招生来源全国化以及高校内部改革深人化的新形势下,过去习惯的一些教学管理方式与方法已经过时,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教学管理创新。针对某一课程教学对象进行专题问卷调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创新。
一、统计学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社会和自然的方法论科学,它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其专业产生的时间是1890年,英国牛津大学首先设立了该专业。随后,英国剑桥、美国哈佛等大学也相继设立了统计学专业。
现代的统计学专业是在随机抽样基础上建立的数理推断统计学。美国的统计学家瓦尔德将统计学中的估计和假设理论予以归纳,创立了“决策理论”;美国的威尔克斯、英国的威沙特,也是现代统计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1957年提出实际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拓宽了统计学的范围。
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统计学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的政治经济学作为它的理论指导,其学术渊源来自于古典统计学和凯特勒确定的近代统计学,莫斯科大学教授丘普洛夫首先承认它。
我国相对来说,统计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建国前,各大高校并没有统计学专业,直到建国后,在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创立了统计学系,并招收了第一批统计专业的学生。随后,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已合并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相继设立了统计学专业,为统计学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期间,一度停止招生。直到改革开放后,全国许多院校陆续设立统计学专业,有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并开始扩招学员。同时,各地教委也增设了中专、夜大,来培训统计人才。到目前为止,统计学专业又设立了硕士研究生,其学历层次有硕士、学士和专科,每年招生量不断扩大。
现在,中国的经济将和世界融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不断地向细分化与定量化发展,也要求统计能提供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这样一来,社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就更多了,这种社会需求,促使统计学专业的教育发展已迫在眉捷,为统计学专业就业开辟了前景。
二、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统计专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教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和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统计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
3.了解与社会经济统计、医药卫生统计、生物统计或工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4.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5.对于理学学士,应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
6.对于经济学学士,应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熟悉国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统计法律、法规,具有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统计学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分析
本文选取了2013年1月~2014年12月的在本院实习的100名护理实习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男性为5例,女性为95例,年龄为21~23岁,平均年龄为(22.5±1.5)岁,均为高护专业学生。
1.2方法
1.2.1建立。建立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是由护理部主任、护理教学专干、各教学病区护士长和教师老手组成。并设立学生的考核组、病区考核组专门对学生的出科操作进行考核并对实习的综合治疗进行评价。设立教学治疗和考核组,对带教老师的综合能力、授课质量和科室带教质量进行评价,在实习期结束在进行先进带教科室,优秀带教老师,优秀实习生的评比。完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价表:设计各类评价表实习综合质量评价表。学生评价表包括学习态度、能力、纪律、学习成绩等方面,带教老师评价表包括:带教态度、带教内容、带教方法、带教效果讲课质量等。科室带教质量评价表里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意识等。以及优秀带教老师、优秀带教科室、优秀实习生的评比条件。1.2.2应用。对护理实习生的评价:包括护理部评价和科室评价,护理部评价是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两部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进行三次理论考核,在实习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科室评价主要包括了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实习表现综合评价三类,理论考核采用试题笔试形式;在每次学生实习结束时,让科室考核小组对学生进行操作考核和理论考核,让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将学生的成绩透明化,公开化。护生实习成绩总评=护理部评价成绩×40%+各科室出科成绩平均分×60%。对教师的评价:包括了教师综合能力评价和讲课质量评价两部分,每月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在课后填写教师综合能力评价表和讲课质量评价表,由各个科室的护士长负责进行总结。带教老师成绩等于=综合测评×70%+讲课质量×30%。对科室的评价: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组对科室的质量进行评价,在每一届学生实习结束时对优秀带教老师、优秀带教科室、优秀实习生进行评选。
1.3评价指标
让患者通过填写满意度测评量表来评估临床护理教学的满意度:非常满意:评分≥90分;一般满意:80~89分;不满意:<80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一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1.4统计学分析通过对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应用了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后,对比应用前后的护理实习生对临床教学工作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应用前临床教学工作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45名(45.00%),一般满意26名(26.00%),不满意29(29.00%)名,满意度为71.00%;在应用后的临床教学工作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61名(61.00%),一般满意34名(34.00%),不满意5名(5.00%),达到了95.00%,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应用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前后,指导老师的教学意识也得到了增强明显增强,在2013~2014年间成功评选年度先进带教科室3个,优秀带教老师15名,优秀实习生20名,在应用前评选年度先进带教科室1个,优秀带教老师8名,优秀实习生10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选择数学专业,最好能有同步自学的计划。先打好数学专业的基础,再从其他方向寻求发展,会更容易突破就业局限。毫无疑问,自学课程最好是经济、金融、管理、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主干课程。
面对就业问题,数学能力仍然停留在各类毕业生的软实力上。若想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就有必要培养一定的非数学的专业技能。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前景
一般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为:数学或相关科研院所;在科技、管理、经济、金融、证券、软件、通信、IT等行业以及国防科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决策、风险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等研究及应用工作。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属于基础专业,无论是进行科研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还是从事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药、通信工程、建筑设计等行业工作,都离不开数学专业知识。可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从事技术专业工作的基础。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普及,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数学专业知识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据有关专家分析论证,我国未来人才就业的特点如下:
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而形成的就业专业化和职业化(一辈子从事一种固定职业);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和社会需求变化带来的改行跳槽与职业再选择。而职业的变换只有以某种基础专业知识作为依托,才能有效地进行转换。有关专家对IT行业230名成功人士抽样调查表明,以数学专业或其相关专业为依托实现职业再选择的人数占87%。
随着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教师聘任制的全面推行,普通中学师资的来源正在打破行业地域界线。拓宽师资渠道,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已成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无疑为报考综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同时也表现在质量上的提升。
综合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学科资源优势。报考综合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仅有利于未来就业,也有利于个人将来的发展。
统计学专业前景分析
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为:相关专业的相关科研院所;从事经济、金融、保险、生物技术、医药卫生、环境与工程、高校等单位的科研、管理、教学等工作。
考取相关的统计会计类证书也可以为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助一臂之力。各类证书包括以下几种:
1. 国际注册统计师
国际注册统计师分为一般统计专业和经济统计专业两类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出现国际注册统计师的初衷。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2. 国内的会计证书
目前国内的会计证书考试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级是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第二级是会计职称证书考试;第三级是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根据国家规定,在我国所有欲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考试科目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报考人员要符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自主报名参加考试的方式。依据财政部的规定,凡在2年内参加4门考试成绩合格者,考试结束3个月后可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单科合格成绩可保留1年。必须提醒的是,考试人员必须到财政部指定的报名地点报名。
(2)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获取助理会计师证)和中级资格考试(获取中级会计师证)。
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会计职业2年的人,可申请初级资格考试。初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考生必须一次性通过2个科目,才可以取得助理会计师证书。
(3)注册会计师考试(CPA):但凡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已取得会计或者相关专业(指审计、统计、经济)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都有资格报考。考试科目包括审计、税法、会计、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共5科。依据相关规定,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包括学校及科研单位中具有会计或相关专业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职称者),可以申请免试1门专长科目。考试实行滚动式,从第1门单科合格成绩取得之年限算起,5年内必须通过所有科目,才可获得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考生一次可报考5科,也可报考部分科目。同时,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港澳台地区居民及外籍公民专门安排。
高职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教育,而传统的统计教育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部分高职统计教师又是由传统的统计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数理统计、经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欠缺,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同时由于统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计划指标的统计数据的规范,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重理论、重公式推导而轻应用的授课方式,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都是适应计划管理的需要,成为“填报表式”的“单一型”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的统计人才,但所需要的绝不是“填报表型”的,而是既懂统计学,又懂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知识、能力“复合型”统计人才。这就要求培养统计人才的统计教师首先要是“复合型”的教师,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一、目前高职统计教师素质欠佳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
虽然从1993年开始统计学被正式晋升为一级学科,而且宏观统计依然为国家所重视,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计就是填报表”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同时《统计法》的约束制约力不够,以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反而被许多人忽视、不了解。有些企业甚至撤掉了统计机构,国民的统计意识淡薄,统计的地位未见实质性的提高,使人耳闻目睹的是“会计热”、“审计热”。这些都无疑给统计教师无形中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中一部分人动摇了统计专业教学的信心,对统计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感到迷茫、忧虑。
2.学校小环境
受大环境影响,统计专业招生难、办学难、就业难,造成了统计专业由开始的“遍地开花”(开设统计专业的学校多且专业方向细),经过中间的“几朵芬芳”(开设的学校减少,专业方向粗),到最后的“几近凋零”(开设的学校少之甚少,而且专业方向走向“混合型”,如会统等混合专业)。由于统计专业减设或停设,统计课也只成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使原有的统计专业教师成为“过剩劳动力”,而在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下,这些“过剩者”又不得不“忍痛割爱”去“移情”改行搞其他专业。尽管这样可使统计专业教师扩大一点统计以外的知识面,但长此以往,“久违”于统计专业教学,又何尝能保证统计教师的专业素质稳中有升呢?
3.教师自身因素
在高职统计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大学毕业分配而来的,他们的统计理论、方法和计算机知识丰富,但很少有机会到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实际动手能力欠缺;还有少数统计教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光短浅,对统计教育失去了信心,不热爱统计专业。所有这些业务方面和思想方面的原因,都在客观上阻碍了统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统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现代化的个性品质
培养和造就现代化的统计人才,要求统计教师的个性品质必须具有现代化。现代化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开拓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时间和效率意识等。在当前中等统计教育步入低谷时期,统计教师的这些现代化个性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及微观管理越是要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否则就无法进行科学决策。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统计人才,作为统计教师,应该明确市场经济给统计教育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坚定信念,积极参与统计教育改革,坚持统计学方向,抓紧时机以奋发进取的事业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上下功夫,增强统计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2.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
高质量的统计人才的培养,要求“生产”统计人才的统计教师更应是高质量的“复合型”教师。这里的“高质量、复合型”,不仅仅指教师的统计专业教学水平高,而且还包括教师对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应当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经济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质量的竞争,是教育质量的竞争,而教育质量的竞争首先表现为教师质量的竞争。要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统计人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能够运用现代化知识和现代化手段参与管理、决策,那么,“生产者”(统计教师)就必须在更高层次上熟练地掌握这些现代化的东西,并应用自如,成为懂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有了宽厚广博的知识,就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就不会在教学中出现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的令人难堪的局面,才可能使学生接受的知识既广又精,既博又专,真正使培养出来的统计人才按照“面向世界”的要求,知识结构逐渐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和微观管理的需要。
由于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应用科学,所以统计教师除了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外,还必须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要求统计教师要有善于运用“复合”知识处理统计信息、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可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一专多能的有用的统计人才。
3.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统计教育也概莫能外。
教师毕竟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劳动者,对于“吃开口饭”的教师来说,仅仅满腹经纶、知识渊博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把统计学等知识生动、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的积极性,达到统计教育预期的目标。
针对目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抽象、内容繁多、案例分析少、缺乏实际技能的培养”的现象,统计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要把传统的只注重讲授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向注重公式、原理和方法的应用转移,减少统计分析计算过程的步步讲解,加大对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的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实用易操作为主,摒弃大量的公式推导,重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与《统计上岗证》内容结合起来教学,达到学生就业导向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模块教学法,补充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的操作与分析。
三、怎样提高高职统计教师的素质
1.加强统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学校和统计教育部门可通过开办学习班、讲座、实地参观、奖励先进等形式,让统计教师真正认识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他们忠诚于统计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地搞好统计教学、教研和科研,为培养高质量的统计人才甘愿作“人梯”。
2.对在职统计教师实行终身教育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在知识爆炸、日异更新的年代,随着统计的创新和改革,统计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能够达到社会前沿水平,并拥有“复合”知识,才能适应新时期培养统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对在职统计教师进行终身教育,如教师自学、学校自培、教材教法短训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班、函授教育、讨论或报告会等。更新教师知识,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即请专家、教授“传经送宝”,让统计教师及时吸收新思想、新知识;送教师到大学深造,并用制度形式规定教师必须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如每隔2年或3年统计教师脱产参加进修半年等,这样把长远的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搞好日常教学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进修,促进教学。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报考统计专业研究生,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只有“深入”才能“浅出”。鉴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统计教师经常接受一些有关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知识,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3.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联系实际,成为真正的“应用型”、“双师型”教师
现代统计教师不仅要有“复合型”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如帮助企业开展调查、分析、预测、决策活动,就能“活学活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统计咨询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应用型”的教师才能教出“应用型”的统计人才。统计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一定措施,鼓励统计教师积极参加统计学术、教研、科研活动,为他们创造条件,报考统计师,并规定每隔2年或3年统计教师要到企业实践半年以上,支持他们与部门、企业“挂钩”,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以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使统计教师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4.提高统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6601
本文所探讨的统计危机主要是指高校的统计专业和非统计类专业的相关的统计类课程。
1高校统计专业课题问题
先说说本科院校吧,主要是财经、管理、商贸类等院校,大多开设了统计专业。而统计专业的近年来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从两方面来看:
(1)招生情况。现在是计划内招生,他们招生不愁生源,更不愁销路。因为院校的名称和性质就会使考生们趋之若鹜。这里面大多数是赫赫有名的名牌大学或者是热点大学。但是各学校自己非常清楚,统计系统计专业就是小兄弟,在同一院校中,他们的收分往往是最低之一,在一波又一波的扩招浪潮中,他们的招生规模在相对被压缩。
(2)就业情况。据有关专业机构专业就业率报告显示:近几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很不好,就业率仅30%-40%。西安某学校连续三年对统计专业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其专业对口率也在此区间范围。而且就业范围比较单一,薪酬也较为偏低。某教育集团专门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情况作了一个专业的调查。调查显示:毕业1年薪酬指数79%的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月以下,薪酬在3000元/月以上的比例为10%。按照十分制计算,统计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8,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毕业2年薪酬指数73%的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月以下,薪酬在3000元/月以上的比例为16%。按照十分制计算,统计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0,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毕业3年薪酬指数60%的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月以下,薪酬在3000元/月以上的比例为28%。按照十分制计算,统计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4,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都中等偏下。即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普遍薪酬在3000-4000元/月之间。加之国家扩大专业的招生量,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大,就业的趋势越来越严峻。再看看他们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大多是国家政府的各级统计局工作者,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银行、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等机构工作,或者主要从事人口数量、土地数量、财富、国民生产总值、军事等方面的统计工作等等。多么好的去处啊,难怪就业率低。
毕业生的价值体现在收入上,而衡量专业的好与坏又是通过毕业生的价值决定的。这就是市场的选择和写照。
再看看设置的专业课程吧: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学,应用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风险管理等,以及根据应用方向选择的基本课程,如经济统计方向可选择社会调查方法,经济与社会统计,国民经济核算等等更多是工具学科。据调查,统计学毕业生认为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很不匹配和不太匹配的比例为9%和16%,扣除专业对口的,该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指数与其他专业相比,明显偏低。基本上无职业特色可言。这样的专业怎么没有危机感!
2非统计专业的统计课程问题
一般院校开设的是统计学原理或者经济统计,职业院校称为统计基础或者统计实务(以下都简称统计)。由于专业就业导向,预期收入等误区,加之学科的性质,一般人对统计的理解以及方方面面的误导等等。所以,统计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这里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部门(院、系)以及其负责人对统计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低。(上面提到的原因)具体表现为资源的配置上。统计专业课老师很少,大部分由其他教师兼任;课时大幅度的减少,一些院校将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少数的一些院校甚至去掉了统计课程;对于课程必备的电脑及其软件舍不得花钱等。眼下这种状况还愈演愈烈之势。
我校统计学专业是一个新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省属院校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思考,确定了我院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熟练地运用常用的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本文由收集整理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本文在综合性大学背景下,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对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调整重组专业,优化整合课程结构,拓展强化实践技能,注重实施创新教育,将整个课程体系构建为“四个平台,八个模块”,即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进一步细化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模块、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实践性教育模块、素质教育模块.
主要课程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应用随机过程、应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金融数学、风险理论、抽样调查、统计计算等.
根据专业发展将课程分为数理模块、应用模块;根据能力和兴趣将学生分为提高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分别培养,强化学生的应用统计软件能力和各种资格证的职业技能,按照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层次、课程模块,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二、优化教学内容,重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将按照提高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分别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由此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兼顾.具体如下:
优化整体课程结构.按照提高型和应用型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逐步修订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内容、实践性环节上,全面构筑新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发展构建层次、课程模块,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模块;从教学内容上揭示各课程之间相互关系,从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等设置上科学安排模块课程,实现多种课程形态有机结合,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培养方案,认真研究各学期的课程安排,本着“拓宽知识,保证基础,提高素质,重在应用”的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统筹考虑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讲哪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性.
强化基础,突出应用.在大学二年级,为学生开设spss统计软件课,这样在后面的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统计理论和方法,用spss、sa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调查公司、统计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作为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重视统计学与其他一些学科的融合.统计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各种学科领域数据分析的需要,统计学作用的发挥及地位的提高也取决于统计方法对这些学科领域的应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说,没有与专门学科的相结合,统计学
就失去生命力.因此开设一些边缘学科课程,如统计模型、运筹与优化、实验设计、计量经济学、保险统计、会计学、证券与期货投资分析、金融管理原理、应用统计专题等,同时让学生用统计方法及统计软件解决生物、医学、林学、教育、心理、体育等其他学科的问题.
三、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