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创新教育

初中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3: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创新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创新教育

篇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改革中,如何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及对物理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物理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物理教学创新的关键。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代教学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技术,借助网络载体,其具有信息量丰富、内容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并结合声音、图像等教学方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概念与表现之间的联系,减轻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改革方法和措施。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有推动物理实验教学、突破实验条件的制约、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营造轻松越快的教学气氛等显着效果。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任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教学中由于选材的不当,造成展示的内容过于繁多,而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过于追求“量”的变化,而忽视了“质”的改善。同时,对于教师来讲,由于相关课件的缺乏,因此,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搜索素材,这就降低了教师在备课上的精力。因此,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要紧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将多媒体的内容做到精简化,并且大力度的发展初中物理多媒体的优秀素材,降低教师制作课件的难度,使教师能够给学生带来一节生动高效的初中物理课。

二、增强实验 激发兴趣 培养素质

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同时物理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建立与规律的发现都需要物理实验来证实。初中生有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所以,在物理教学的创新改革中,应相应的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物理兴趣,如通过引入阳光在教室内人工制作彩虹引出光的散射现象,利用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的与众不同。但是,对于现在的物理教学来讲,其有教学任务重、课时分配量少的特点,这就阻碍了物理实验课程的进行。虽然一些学校也相应的增加了物理实验的课时,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杯水车薪【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一些发散性问题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在物理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题,转变教学上讲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做法,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或者通过令学生运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生活中设计一些小的仪器,如根据闭合电路原理手工制作简易的小手电、利用凹凸镜制作小型望远镜等,将物理实验从课堂搬到学生的生活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成功体验与励志教育

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销蚀原来的兴趣。因此在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如在讲长度测量时可让他们回答,长度的主要单位是什么?长度测量的工具是什么? 2米等于多少分米等,他们回答后说这些也是今后检测的内容,你们能回答出很不错,这些问题在中考中也会出现,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如在学生主动回答时答错了,受到同学“嘘”声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说明他上课时很专心,他勇敢大胆,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如有一次学生在室外出黑板报,上课时才匆匆收场,他是一个学习较差但粉笔字写得很好的学生,我看了一会说黑板字写得不错,比我写的还好,好好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行行出状元嘛,后来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一个学期后成绩大有起色。慷慨地赞美学生,让学生开心,我们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时时提醒自己就能做到。使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物理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

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2】,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把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向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转变,从理论知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知识的基础上,又提高了相应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总之,在现代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正确的处理好主客体关系,有机结合教学关系,实现物理教学的优化,最终到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手能力,达到育才育人的教育目的。中国传统物理教学方法是严谨认真、按部就班的,与国外相比缺少了渗透性与跳跃性。所以教育创新要注重“以人为本”,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篇2

科学既是一种人类的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而通常的科学方法都贯穿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物理学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许多科学家就是从对本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不仅牛顿如此,凡是作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都是善于批判和继承的,学习物理学史有助于活跃思维,增强胆识,使学生更自觉地继承前人的事业,有效地进行学习研究,敢于创新。

创新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心”开始的。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历史引入教学中讲清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

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人们对过去感到自豪,对现在怀有责任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在物理教学中,应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而激发起对物理学的兴奋感情,确立顽强学习刻苦钻研物理知识的决心,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有所了解,从而激发起创新动机。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源自生活,又要为生活服务。物理教学只有密切与生产生活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在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地都有可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不论大到宇宙,小到原子,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无处不存在可以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田径运动会计时员的计时方法、风车、自行车等等。

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搭起物理与社会重大事件的桥梁,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身边的重大事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如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飓风的影响等等。

联系生产实际,工农业生产中包含丰富的物理内容,涉及力学、电学和光学等各个方面的物理知识,为物理知识联系实际提供了又一个重要途径。物理课本中也有不少联系生产实际的问题,如螺丝钉的省力原理、光的反射原理、潮汐发电的电站、电冰箱的制冷原理、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高压输电和核电站等。

三、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

1、增加实验中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创新能力。

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通常不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希望亲自动手操作。在现行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实验多,课时少,学生根本不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希望亲自动手操作,满足不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有些教师在黑板上做实验。尽量少做或不做实验,为此,学生为了完成课本规定的实验匆匆进入实验室,又匆匆忙忙操作,跟着老师转,出来的结果基本一样,也无从谈创能力,如何增加动手机会呢?1定时开放实验室。学生想象力丰富,接受的信息多,精力又充沛,有时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做新的探索而苦于不能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索,因而就把他的创新意识在萌芽时就抹杀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应正确加以引导和管理,增设一些由学生自己设计的课外实验。让课本中出现的家庭小实验,由学生各自准备好材料,进实验室做,让学生在一起讨论研究,这样每一位学生可以自由地、大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增加创新的机会,在实践中出真知、出能力。2尽量把动手的机会延伸到教学中去。物理实验教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面面俱到,但要设法把一些抽象概念、规律。通过形象的实验让学生去体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学习气氛浓厚,学得轻松愉快,学生也易接受。

2、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活跃创新思维

探索性实验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规律性和说明自然现象的方法。因此,可把课本中某些验证性实验可以改变探索性实验,超前于知识教学,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比重,以增强研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并能理解测量过程及原理,但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能知其然,达不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索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四、利用开放性习题,促进创新思维

篇3

所谓创新,简单地说它既包括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即发明创造,也包括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开发后而产生的新事物,还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过的发现过程.就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学生的积极探究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创新,但这种创新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又能为日后的创新作了准备; 同样,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因此,只要不是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独立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等都是创新.新课程标准实施已有几个年头,但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有些老师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仍有以下几方面的误区:(1)课本上有的实验要做,没有的实验不要浪费时间;(2)实验室有器材就做,没有器材就不做;(3)重视实验原理、步骤、现象、结论而轻视学生对知识获得的过程;(4)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评估交流等要素是“花架子”,太浪费时间;(5)每个实验在网上都能找到它的动画模拟演示,用多媒体演示一下经济省时、实惠!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旦具有了以上错误的实验教学观念,其后果将是直接剥夺或减少学生的实验机会以及在实验中的快乐体验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遏制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实验,也不要仅仅局限于物理教科书中的实验,更不应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看实验、背实验,而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当然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现有实验室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应有“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观念;形成“时时、处处可实验”、“人人、物物可实验”的实验教育观念.

2创新形式

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步骤等,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这种形式下,学生的成绩好了,纪律似乎也很好,教师很有成就感,但从长远来看,学生什么也没有收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注重实效,而不是形式.因此,本人认为创新实验教学的形式,关键是能做到实验教学中的开放,让学生尽情发挥,让学生有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有和教师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有讲出自己思想的机会.如在一次 “简单电路连接”的分组实验中,笔者布置的任务是:(1)训练简单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技能;(2)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用电器工作的相互关联特点;(3)利用本实验器材自己去“玩”,还要求学生尽可能“玩”出点“问题”来.这样一“开放”,还真“玩”出了一系列出乎笔者意料的奇特“问题”:一位同学提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用电器有时可以相互独立工作”的观点,并举起了还连着导线的灯泡,果然是一灯亮而一灯不亮.笔者并没有大声批评训斥,只是提出建议“请检查是否接了并联电路?是否是不亮的小灯两接线柱上露出的铜芯线搭接在一起而将这只灯短路了?再查查看.”还没说完这位同学就急叫起来了“你过来看看吧,我都检查过了”.最后经检查后才发现是同学在拧动这只小灯时将小灯的玻璃泡拧松动而漏进了空气,灯丝没有断,于是笔者又组织展开了相关的讨论,解释了灯丝不断但漏进空气就不能发光的原因;还有一位同学提出“铅芯是导体但人体不是导体”的观点.原来对铅芯是导体表示怀疑,于是就利用这次机会设计了电路并将文具盒中的物品以及自己的手指头放入串联电路中两断开点间,发现人的手指放入时小灯不亮,从而大胆地提出了“人体不是导体”的观点,这是以前学生不能做到的,我想这就是实验教学形式创新的实效吧!类似的实例很多,又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笔者和学生从实验室开始一直“玩”到了操场上做起了游戏,在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时,组织学生“玩”起了“扳手腕”的游戏……

创新物理实验教学的“形式”的另一种变化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改变,例如:让学生在晚上完成教师布置的光学小实验;食堂用餐时用金属汤匙的正反面观察凹凸面镜的成像情况;在家中厨房及利用冰箱探究热学现象……学生发现了许多在学校教室、实验室中或不曾发现的现象,并引发了许多创造性的思考.

3创新内容

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一定的鼓励,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这一块.新教材中的“探究”、“想想做做”、“演示”和“动手动脑学物理”等,具体实验步骤、方法文字表达较少,甚至只有一幅漫画或插图,看似实验内容少,要求低,而实质是为我们的实验创新留足了空间,这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以前,要多下一番苦功夫,想方设法将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扩大探究空间和思维空间.听过笔者课的一些老师说我上课的内容选取上有些随心所欲,但仔细品味又感到都围绕着某个物理知识、规律展开的.如在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笔者和学生共同做了硬币跳高、吹纸、漏斗吹球等传统实验,另外又设计了多个其它的实验,如:取一软管,将其下竖直端插入水中,上端一段在水平面内快速转动,管内水面上升;抓住时机(室外有风,风向沿窗面方向),打开玻璃窗户,窗帘会吸到窗外……这些都是围绕课本中所涉及到的物理概念、规律进行的探究性的学习,离开课本我们同样可以进行一些创新性学习,如学习了热学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影响液体粘性的因素”的探究、“物体吸热能力与颜色的关系”的探究、“不同物体导热能力”的探究等,这些都是实验“内容”上的创新.

4创新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能根据典型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等,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探究“力能使物体形变”时,做的“用力捏装有色液体并在软塞上插有玻璃管的小瓶子”这个实验,成功率不高而且现象不易观察,笔者将该实验改成“激光手电斜射玻璃板,按压玻璃板,观察到反射到天花板上的红色光斑明显移动”,全体同学都能观察到.通过这个实验笔者还帮助学生总结了一种“转换法”的物理研究方法――用光斑的移动来认识不易观察的坚硬物体的形变,通过提醒同学们联想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也用到了这种方法――观察乒乓球弹起的幅度来推理不易观察的音叉振幅.

篇4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研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教学成效更是与教学模式的创新程度息息相关。而初中物理向来都被中学生们公认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一门课程,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法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这大大降低了学生们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且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并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来寻找一种适应新时期物理教学要求的新路子,以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二、营造开放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创新文化的熏陶,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敢想、敢说、敢做的开放文化氛围。教师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尤其是在自己失误的条件下,更应该容忍并鼓励学生进行正面反对。同时,初中物理教师还应注重对创新行为的鼓励,只要学生敢于创新,即使他取得的成果效果微不足道,教师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只有学校和教师都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开放、创新的环境,平等对待师生关系,置身于此环境下的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进而具备创新精神。

三、精心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精神,要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异的物理现象,所以物理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多组织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从大量生动直观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和概念。同时,由于物理实验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且学生在实验中得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意义重大。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九章《压强》时,很多学生容易混淆液体压力与重力的概念,甚至陷入重力与压力相等的误区。此时,不妨通过实验来向学生展示这个问题。实验首先选取三个底面积和质量大体相同但开口大小不同的容器;其次,用量筒量取相同体积的清水倒入这三个容器当中;然后分别将三个装有清水的容器放在天平上称重,并观察记录数据。显而易见,三种情况下的液体重力是一致的,但因为容器形状不同,导致容器内液体高度不同,所以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也不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有效地深化了对该部分物理知识的认识,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作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文字、影像、视频和动画等于一体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它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缺少实际情境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和交际环境,这便于师生之间和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对物理现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进而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亲身参与自身物理认知结构的构建,以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三物理第二十二章第四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时,因为能量的转化过程通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往往只注意到了能量损失的表象,而忽略了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不同能量转化过程的分步演示来揭示能量守恒的真谛。

五、渗透物理科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物理科学方法,是指人们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时,从实践或理论上为达到研究目的所运用的各种手段。“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掌握了物理科学方法就意味着掌握科学创新的工具,因此,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科学结论,更要重视探索科学结论的方法,即渗透发现和论证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与物理知识的鲜明性相比,物理科学方法通常都融入了对知识探究的过程当中,容易被学生所忽视。而这需要物理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对理论知识的创新过程同样予以充分重视。只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且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才能真正促使他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例如在进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时,在保持滑块、斜面和滑块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木板的粗糙程度来向学生灌输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学生在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后,就可以对类似的多因素影响问题(例如液体的深度和密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进行灵活应用。

六、结束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们要结合物理教学实践,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创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敢于大胆应用,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海明.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2013, (2): 114

篇5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心声,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人,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育实验教学来探索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性教学。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1 更新教学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2 利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3 创设动手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开展实验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物理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可行的方式方法。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努力使物理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天地。

篇6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贡献。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由于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优化教学环境,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同时,教师要在情境中设置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观察与思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一、增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对教师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学生对其中一门课程提不起兴趣,或多或少都与担任这门课程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教学风格有关。初中物理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和规律,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很容易就会出现厌学的现象。这时就需要物理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生动、有趣、丰富、新颖的教学活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而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又能激发他们更强的探索欲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的时候,可以借助瓶装矿泉水能够引发可拍的森林火灾的例子,既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同时,又增强了学生森林防火的意识,达到了教学、育人的双重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原本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会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巧妙设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除了要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所列举的物理实验,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设计和改造一些实验,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多动手、勤动脑,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突破现有实验条件的局限性,大胆设想,必要时指导学生动作制作一些简易的实验工具。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刻度尺进行实验,用手把刻度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用另一手弹拨露出桌面的部分,同时留意发出的声音,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实验演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主动思维,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喜悦,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采用激励性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常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都是需要站起来,面对着教师和所有学生的,这不仅要求他们能积极思考,更需要他们拥有足够的勇气、胆识与自信心。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都应该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以便能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出内心的求知欲望,防止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激励性评价运用要适度,如果对每位的回答都给予“很棒、非常好”等评价,这样在一节课中几乎每位同学都受到了表扬,甚至有的学生会受到反复表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感觉受到表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会觉得被表扬得莫名其妙。为了保持课堂评价的启发性和激励性特点,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方式,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好胜心的评价语言,不要过度表扬,谨慎使用批评。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愿的引导,提升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切忌讽刺学生的新奇猜想和错误念头,以免带来副作用,出现抑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况。

四、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的重点在于教学方式的合理转变。物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合理设置课程,加大实验课程的安排比例,让学生在合理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分组实验,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参与意识与团体意识。另外,也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等,这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还可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加强探究,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实验是物理探究的主要方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包括好多意想不到的的问题。通过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也使学生的灵感成为现实。通过丰富合理的教学设置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从基础开始一步步深入到物理教学中,打好物理知识基础,让学生在逐步提高的同时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好胜心与好奇心等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并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学生在被需要、被重视的内动力推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学习与思考,激发起创造潜能,并通过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将这种满足感转换成后一阶段的学习动力。

五、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教师的职责。物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要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作用,多思考,多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这样在物理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道娟.浅谈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刘虎,王振彪.物理创新实验竞赛中丰富创新教育内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篇7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营造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

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就五个方面浅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培养鼓励赏识更新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就

是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营造

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

创造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接触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

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

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

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

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挑战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

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

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班门弄斧也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可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不加思考就自以为是地下结论,如八年级上册在讲完平面镜

成像规律后,教师可追问:“我们照镜子时,离镜子越来越近,像会变大吗?”等学生思考作出判断“变

大”,接着发问:“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难道我们自己会变大?”提出质疑后,学

生会进一步思考,再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印象深刻。

三、采用赏识教学,保证持续兴趣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就是为了需要的满足,因此,需要就是动机。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

样的,有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必

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注意引发学

生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就有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

和思考,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渴望成功,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多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好学生是夸

出来的”,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四、更新实验思路,克服教学困难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那

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活动。我们的实验教学

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

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

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

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

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以克服农村学校器材

不足的困难。

五、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因此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

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上除重视课本中的探究活动,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

事物进行探究,比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或者进行社会调查,比如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来源等。同

时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创新。

⑴获取信息能力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学习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多阅读,注

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或通过互连网的搜索功能上网查找,培养学生的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习

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做学习上的有心人,利用剪报、摘录等方法,把资料分门别类,只要与物理知识有关

的资料、信息都注意收集,最终“厚积而薄发”。这样,各种资料的积累有利于开展探究活动,又为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⑵提出问题能力

学问,要学必有问。培养学生的发问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一环。要进行探究活动,也必须提出中肯的问题。我要求学生预习,并时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提问,有时学

生提出一个“好问题”,能够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

⑶科学探究能力

新教材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就是模仿科学家的探究方法,探究学生未知的知识,重点是探究

的过程、方法、步骤。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安排的探究影响单摆摆动时间的因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探究物质的密度等。通过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写出探究报告或总结,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又培养

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8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我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造性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

刚上初中的学生认为,老师是最完美的,课本是绝对正确的。为使学生得以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创造自我的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警示学生:我本次讲课会出现几个问题,请同学们随时指出或课后指出,指出者为良,纠正者为优,并记入平时成绩。此法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有兴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胆量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储备创新能量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可能地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物理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为了减少费用,我就推荐《少年科学》《百科知识》《中学生科普》《物理趣谈》等杂志和书籍,让学生自由选择,广泛阅读,但不作硬性干涉。对于不太适合的阅读材料,与学生做认真和善的商榷,让学生明白此书的哪一点、哪一方面不够好,应该带有批判的观点去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初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例如,在进行“温度计”教学时,就有学生向我提出过这样有问题: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和煤油温度计,它们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水也是液体,为什么温度计里不装水呢?实际生活中,因为条件有限,无法制出水填充的温度计,只能邀请学生与我一同想象:第一,水的比热较大。以水和水银相比较,质量相等的水和水银吸收相等的热量,升高的温度跟物质的比热成反比。物体的温度变化越大,它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就越显著。第二,水有反常膨胀现象。水在4 ℃以上,跟一般物体一样,都是热胀冷缩的,但是在0 ℃到4 ℃之间却是热缩冷胀的。无法标出0 ℃到4 ℃之间的刻度。第三,由于水的凝固点是0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更不能测量0 ℃以下或100 ℃以上的温度。学生听后,心悦诚服,认为既解决了问题,又巩固了已掌握的知识。

篇9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有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摸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最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的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恃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来,再提供给学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二、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的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做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篇10

目前,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惑或误区: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把创新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把创新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还有人认为上活动课、成立鼓乐队、减少主课时、不打百分而改为“等级加评语”等就是创新教育。但是,实践证明,基础知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取消考试,开门办学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毁灭一代人。众所周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适合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最后,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二、改进方法,提升创新意识

新知识组块的创生能力是在待解决的新问题面前,迅速调用认知结构中所有内容及各种能力,并将组织起来,整理成适合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认知结构的清晰程度和组织水平有关,但更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变异性和综合创新水平,即取决于创新能力的水平。新知识组块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下列要素:

①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②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③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④创造超出已掌握知识范畴的新思维成果的能力。表现在能够发现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以及现有理论的缺陷,在理论上提出新见解,总结出不同寻常的知识结构体系,扩大物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联系的范围,把新产品、新技术引入到物理中来,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研读并习作小论文,让学生给出有创建的物理知识结构图,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示各种奇异的物理现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为数不少物理教师认为: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错了,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下当面反对。不正确的师德观念,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直接降低教学效果,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使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发生了扭曲,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变成了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场所,变成了呆板训练学生的场所;教师的教育科学智慧和教学才能充分展露的教育教学情景,变成了教师刻板的舞台;探究知识的场所,变成了传递知识的场所。

篇11

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学工作者都在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摸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创新教育的体会.

一、自制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对实验设备的投入在逐步加大,很多现代化的精密仪器进入了课堂,但师生自制教具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制物理实验教具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动动手,而是伴随着动脑的过程,学生希望能使自制的教具好使,必须动脑筋解决一些问题,这就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最喜欢用自制的器材进行实验,即使自制的器材比较简陋,甚至不好调节,但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物理教学离不开演示,即使在新课程教学中再强调探究实验,教师也无法不做演示实验,因为,物理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得感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教师做演示实验时,除了确保成功率外,就是重点考虑可见度问题,不少教师做了很多的尝试,可以利用多媒体,也有的叫后排学生围到前排来看,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事实上,自制实验器材,既有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一方要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日常用品自制器材,避免加重家庭的经济开销去买材料,另一方面,自制的实验用具,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近视镜片与爷爷、奶奶的老花镜片自制望远镜;用橡皮筋自制弹簧测力计;用漆包线与小铁块自制电磁起重机;用电铃、开关、电源等自制知识抢答器等.利用这些简易器材,开展探究实验,不仅巩固了已经学习的知识,还能有效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新教材上增加很多探究实验的内容,物理上的重要原理与规律绝大多数是让学生探究获得的.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不放心,不敢真正的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甚至不少教师将这些本来让学生探究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剥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实际上失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

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提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教学主要特征.传统的应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即使学生考试再好,事实是没有什么能力的,更没有创新的能力.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教师灌输的知识再好,也无法将学生一生需要的知识都灌输完,很多知识必须由学生自己探知获得,否则,学生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落实好探究式教学,必须改变应试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后,不仅能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便于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比如,在进行浮力教学的时候,探索一下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判断.当然,学生在猜想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剔除没有研究价值的猜想.在分析结论的阶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担心课堂无法掌控,事实上,一旦学生习惯于探究学习后,自然而然的步入正轨,不会耽误教师的教学进程,更何况,新课程教学根本宗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学习发展的教学上,即使“耽误”教学时间也值得的.

三、用评价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特别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能只顾看学习结果,学习的过程更为重要.在进行学习评价的时候,要采用多种形式,不能由教师独断.可以由学生自己来评价,也可以由同组的学生相互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尽管某些学生没有取得探究实验的结果,但他们确实已经尽力了,他们应该得到学生与教师的尊重,只要他们能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大的进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要注重他们的表现,尤其要重视他们在探究学习中所提出的新颖的观点,即使学生说的不对,也要挖掘他们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敢于创新.

总之,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在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探索,善于创新,自己没有创新的精神,当然就不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参考文献:

篇12

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演示实验的创新,应主要突出实验的过程教学,因为过程教学是物理现象和实验结论之间的纽带,只有搞清楚过程,才有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在实验中,重视过程,留出一定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实验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实验时要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现象,留出一定的时间追究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并由学生综述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例如“观察海波熔化”实验中,很清楚实验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48℃,此实验我让二名同学到讲台亲自操作,学生发现此时海波的熔点不到48℃,然后向学生说明实验海波物质不纯。打消了学生的顾虑。通过把实验过程突出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有突出实验过程的教学,留给学生的色象就相当于看热闹,只是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某些满足而已,没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通过分组实验和家庭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他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手的实验,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果(结论)正确,而在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小组的活动,如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的实验数据、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等,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基础好的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次次做,而其他同学坐着看,没有做到人人动手。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能提高。

三、通过探究性、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作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基于对青少年思维特点的这种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独立发现的道路让学生去走”的著名观点。我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力求做到这一点,具体做法是: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方案,优化最佳方案,使问题圆满解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可以避免教师、教材对学生思维的压抑,避免无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特定模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猜想,不轻易否定,就是对学生错误的猜想也不要简单地给予批评,要培养学生广泛的探究兴趣、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自信心。

篇13

在乡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应当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换位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退居二线,可适时组织学生充当教师讲解题目,由学生组织讨论,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可坐到学生座位上,听学生分析讲解,有时也会向讲解的学生提出问题,在重点或难点的地方故意多提出几个为什么,这样既突出重点,又解决了难点,更主要的是训练了讲解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互换,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满足于标准答案,要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变换教学方式,协调好教学进度、梯度和难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二、创造宽松的、和谐的环境,开展创新教育

“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一个人只有在心理自由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才可以完全自由地想象和自由地感知,才能使他的潜能向着凡是能构成他的创造力的一部分的知觉、概念和定义的广角敞开。宽松的、和谐的环境,包括物化环境和人化环境两方面。物化环境主要指培养学生创造性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如教学设备、学习资料等。良好的物化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土壤。人化环境主要指教师、学生作为参加创造性活动的人而相互作用的环境。真诚、信任和理解是教学的根本原则,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这一点无疑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好的启示,即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阳光雨露。

素质教育必须创造宽松的、和谐的环境,教师必须细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异想天开”不要挑剔指责、讽刺挖苦,而且要首先肯定其大胆的设想,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教师还应实施各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幻想与假设,鼓励学生批判与质疑,强化问题意识。提出新问题,或从新角度思考旧问题,往往导致新的发现和突破。 转贴于 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具有价值,问题中肯等于完成了一半的创新,创造力教学是提供人发表意见的机会。

三、培养学习的挑战精神,鼓励学生质疑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外界权威的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些现象不加思考就自以为是的下结论。例如,八年级上册在讲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可追问:我们照镜子时,离镜子越来越近,像会变大吗?等学生思考做出判断“变大”,接着教师追问: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与物体大小相等,难道我们自己会变大吗?提出质疑后,学生会进一步思考,再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帮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印象很深刻。

四、更新教学的实验思路,克服学习困难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活动。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以克服乡镇学校器材不足的困难。

五、开展物理的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中除重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就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或者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来源等;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