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体育信息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本文作者:王祺董捷袁红苗秀丽金安铭工作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信息化的概念中所包含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具体到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方面,就是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在硬件方面,国内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购置计算机,建设机房来实现体育教学管理的办公自动化。这固然是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然而,仅仅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从深层原因上来看,上述情况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另外从信息化的考察内容来看,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也不充分。笔者认为,建立高效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应当在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广泛地在各个信息化平台上充分交流信息资源。具体做法是:建立场馆与计算机平台的有效互联,对学生个体信息进行硬件识别和管理。比如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通过门禁系统与校园卡或指纹识别系统的硬件关联,对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进行高效快速地管理,并及时反馈到教师的固定或移动数字平台上,这就为体育课程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3]其次,在软件方面,体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数字软件。如上所述,体育教师的固定或移动式数字终端上应当具有相应的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软件,学生也应当拥有对于课程信息进行了解和选择的相关软件,比如采用核心Java平台或者Java2平台的标准版的J2EE语言进行编译的windows系统管理软件或android系统的app应用软件。采用此种语言进行编译的好处是语言编译的便捷性,数据处理的灵活性以及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这三个方面。另外在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课件以及多媒体计算机设备的应用,可以充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摆脱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桎梏,从而充分地应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主”的核心思想,发挥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的平台作用。[4-5]信息咨询独木不成林,单脚难行路。良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须配备高效的信息咨询系统。在上述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体育课程信息化的信息公开机制和信息应用平台也应当随之建立起来。目前的普遍多是建立学校体育部的相关网站,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信息的单向披露。此类做法略显简单,而且在实际效率上也略显低下。信息化不应当只是将旧有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仅仅更换输入输出和储存途径,而是应当在理念上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交汇进行革新。具体做法是:首先在体育课程的网站的上,应当秉持公开和安全并重的思想。一方面学生通过个人学号和密码都可以访问到网站的全部公开信息,从而对体育课程进行了解和选择;另一方面,非学生的访问者无法进入到具体课程选择的页面当中,只能够了解某些信息。其次基于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课程信息的披露不应当局限于体育部自身网站上,而是应当针对学生所属年龄段的特点和爱好,在某些公共社交平台如新浪微博、人人网上注册体育部门的账号,通过相互关注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真正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使学生可以在教育部门搭建的平台上对信息进行主动了解和自主学习。总之,体育课程信息化的建设应当是在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和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交流信息资源、开拓多种平台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惟其如此,才能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开展人性化的体育教育。
实验目的此次实验的目的在于验证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体系对于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体育课程信息化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培养运动习惯、参与运动的主动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验对象在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大学生中,我们随即抽取经济管理学院和石油工程学院两个学院,并从两个学院随机各抽取了三个班级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其中试验的对象经济管理学院共87人,石油工程学院共92人。实验方法本次实验的方法是对比实验法和调查问卷法。通过对两组实验学生分别实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新型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一个学期之后,对比学生体育成绩和体质测验的达标程度的变化,并详细制定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分别就课程安排,课程教学,个人能力培养以及对于课程的兴趣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达到93.8%。实验过程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成绩和体质对照表实验的第一步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样本有效性的确定。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将经济管理学院的87名学生列为实验组,将石油工程学院的92名学生列为对照组。并据对其开学初期的体质测试达标率和上学期的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和存档。具组别体育成绩合格率(%)体质测试达标率(%)实验组48.250.5对照组48.945.6体情况见表1。经核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无较明显差异,可以认定样本有效,经过一学期的不同模式的教学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的期末体质测试结果和本学期体育成绩合格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成绩和体质对照表(%)从表1和表2的数据对比来看,实验组的体育成绩合格率和体质测试达标率都高于对照组大约30个百分点,差异十分明显。这表明,本次新型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实验,确实是以人为本,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知识教育、单纯技术教育和刻板体制教育而言,有革命性的突破。实验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信息化的体育课程教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参与人数大大增加。实验结果分析首先,实验的结果证实了教育理念的革新在提高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上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学生对于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着相当高的评价。传统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集中教授,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的,并且体育课程的安排也是不够科学的,随意性较大,不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信息了解,仅仅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模仿教师演示动作而实现的,而对于实际课程与课本的差异不甚了解。经过实验之后,体育课程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传授,是经由体育部门及时更新和体育教师针对实际课程安排而具体公布的,这就使得学生在知行方面达到了统一,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当中来,并实时地掌握体育课程信息的变化,真正实现了教育为人的目的。其次,实验结果还表明了体育课程信息化是适应和符合社会转型发展的,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本次体育课程信息化实验,本学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体育教师对于本专业课程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积极性也有明显进步。通过信息化建设,体育教师可以更便捷快速地掌握课程中的动态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既形成了轻松的教学气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第三,试验结果还证明了在深刻理解构建主义和信息化的基础之上,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是明显的。应该以学生为本,开展人性化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有过一句名言:“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不当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成长,教育的方向也应当是围绕受教育的人而制定。体育课程的信息化正是在秉持这一理念的基础下,融合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先进工具和方法,对于体育乃至教育进行的一种革新。无论从理论的必要性还是从实践的必然性来看,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信息化手段,都应当是成为今后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最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于体育信息化建设的论述,简要概括了体育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并在具体的试验中加以验证,结果表明体育信息化建设对于体育教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理论或许略有不足,实验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然而,必须肯定的是,本文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是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是学校档案工作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一些基层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其他学科或业务档案工作,与办公自动化不能同步和协调发展。档案人员要如何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显得无从下手。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介绍基层教育部门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法。
1制定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基层教育部门应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适合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方案是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推进体育教学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规范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档案工作效率,拓宽体育教学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建设方案要阐述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的意义和当前的行业背景,确立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分析本部门或下属学校体育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改善的主要措施和条件保障等。通过本方案的具体实施,争取教育部门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单位全体教职工的配合,提高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2推进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流程
2.1购置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是面向整个单位,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单位内部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快捷化,为各部门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和利用档案信息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持。考虑到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基层教育部门最好借助外力,直接购买成熟的网络版档案管理系统,再根据本部门或下属学校实际情况,推进体育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与单位内部其他学科管理系统对接与整合,实现体育教学档案信息数据的收集、交换、归档、管理和利用,为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
2.2目录数据库建设
加快体育教学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完成室藏体育教学档案文件级、案卷级目录的录入,全部档案门类100%建立电子目录。同时,制定体育教学电子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存储应用的业务流程,实施部门立卷信息化管理,最终实现全部室藏档案目录计算机检索和管理。
2.3全文数据库建设
加强对单位体育教学电子文件收集、鉴定、著录、归档工作的监督指导,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在移交整理年度档案文件资料时,须同步移交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双套制”归档。对以往纸质档案则进行数字化扫描,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建立相关的全文数据库。
2.4备份管理
档案部门定期对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进行备份管理,确保电子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识别性。如果有条件,可多套备份,实现异地备份,实现档案的安全保存。
2.5体育教学档案利用与宣传
在体育教学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建设取得阶段成效后,可深化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开展网上体育教学档案检索利用服务工作,实现体育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依托单位网络制定档案工作专栏,使之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多渠道发挥体育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作用。
3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3.1经费保障
档案部门要争取领导的支持,将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单位预算,边投入,边建设,从部分信息化到全部信息化。购置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服务器、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等基础设备;保证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专业知识培训经费。
3.2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标准规范,依照《档案法》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措施,规范和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学校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加强对体育教学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
3.3业务培训保障
加强档案信息化业务培训,特别是电子文件归档、档案数字化加工等技术内容的培训。专兼职档案员要转变传统档案实体管理的观念,积极参加档案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和其他单位的交流和学习。
4结语
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任务,需要教育部门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保障,全体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当然,基层体育教学档案部门也要克服困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做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使体育教学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事业大发展相协调,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全民健身 APP 信息化建设 体育产业
随着近些年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终端所占的比重开始大幅增长,并在逐步的蚕食传统的终端市场,成长为最为重要的一种信息传播和获取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必须要调整传统的工作方向。我国CSMF论坛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王钧针对这个问题曾经指出:只有借助外力,接轨互联网,引入产业发展新的强势推力,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全民健身市场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新的市场增长点,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只有鼓励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产业与互联网之间的科学结合,才能够实现跨越式和颠覆式的发展。而在最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的体育APP,如,“去运动APP”、燃健身App、Keep、火辣健身等等,则成为了全民健身运动与互联网结合的最佳产品之一。体育健身APP的出现,不但有助于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广泛实施,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对我国体育信息化健身的开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入手,针对体育APP在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全民健身”视域下APP在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优势
概括来说,“全民健身”视域下APP在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育APP的应用,特别是体育健身类APP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全民健身运动中的时空限制,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更加快捷和方便的工具,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的广泛性,解决如今我国很多地区全民健身运动中所面临的群众参与不多的问题。智能手机所覆盖的人群基数是非常大的,而体育APP这种集时尚、低成本、高效率、快捷方便等诸多特点于一体的体育健身运动平台,在出现伊始就能够借助这一庞大的人群基数,迅速的抓住用户群。再加上体育健身APP“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不花钱乐享运动”的特点,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有效的扩大全民健身参与人群,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其次,体育APP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全民健身场地不足与大量社会体育场馆利用率低下,甚至是闲置浪费的矛盾,提高了体育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有效的推进了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很多地区都普遍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即:一方面居民感觉体育健身休闲的场地和设施不够;另一方面,社会上大量的体育场馆利用率底下,甚至是闲置浪费。而体育APP的出现,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盘活了社会上的场馆存量资源,改变了全民健身的方式和体育场馆的运行方式,提高了体育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进程。以“去运动”APP为例:“去运动”APP是湖北省体育局与荆楚网联手一起推出的一个体育公共服务APP,其最为重要的一个初衷就是推动湖北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而其最大的一个特点则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借助移动互联网所特有的优势,来深度的整合现阶段社会上的体育场馆资源,并通过补贴的方式,来推动体育场馆向公众免费或者是低价开放。所以,在使用了“去运动”APP之后,居民再到当地的很多体育场馆运动健身时,就不需要再缴纳费用或者是只需要缴纳很少的费用,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健身的成本。因此,在“去运动”APP推出以后,主动到体育场馆进行体育健身和锻炼的居民明显增多,而同时体育场馆的综合效益也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湖北省很多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都表示,在“去运动”APP上线之后,很多居民都主动的来场馆使用免费的场地或者是优惠的场地,使得场馆的人气更旺了,同时也有效的创新了湖北省互联网体育的格局,推进了湖北省体育产业信息化的进程。
再次,体育APP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全民健身运动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以北京市体育总会的APP为例,这款体育APP有五大功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及时的提供北京市专业综合赛事活动服务,将北京市体育总会所有的赛事活动集合起来,以供群众查看相关赛事的活动介绍、赛事规则以及奖品奖项和比赛结果等等。除此之外,还会及时的北京市体育总会与各个协会的信息动态,第一时间了解相关的活动资讯 ,而这些无疑都为解决全民健身运动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不但方便了与全民健身运动相关的信息的传播与获取,而且对于我国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同样也是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
最后,体育APP的应用,有助于激发锻炼者的锻炼兴趣,培养锻炼者良好的锻炼习惯。利用体育健身APP,锻炼者能够定制自己的锻炼计划,还能够看到自己每天的锻炼成果,不但对于锻炼者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在完成了每天的计划之后,还会特别有成就感,因此,锻炼起来就会更有动力,也更容易坚持,特别是对于刚刚开始锻炼的人来说,这种辅助的功效更为明显。由此也可以看出,体育APP的应用在全民健身中的优势所在。
二、“全民健身”视域下APP在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个工具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完美无缺的,这一点对于体育APP来说亦是如此。虽然体育APP的应用,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和我国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着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确保应用的成效,同样也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不同的人不但体质健康的水平不一样,体育健身的需求也不一样。各种体育APP作为一种健身软件,虽然能够满足居民大众化的健身需求,但是对于个性化的健身却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例如:在面对体育健身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身方案时,不但需要了解对方的病史,还需要根据健身对象的重点锻炼部位来进行合理的计划,除此之外,还需要针对运动创伤的预防进行提醒,并在运动创伤出现之后提供处理帮助,而这些都是体育APP所无法做到的。
其次,体育健身APP的功能虽然非常强大,但是其测算数据的准确性却并不高。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通过智能手机自带的GPS定位功能和重力感应技术计算的数据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而在很多体育健身APP中,为了鼓励用户进行体育锻炼,很多都会在锻炼者锻炼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如,跑步10公里之后或者是20公里之后,送上电子徽章以示嘉奖。如果用户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仅仅为了追求锻炼的量或者是每天的嘉奖,不但达不到健身的效果,还容易因为过量运动引发运动损伤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体育APP是顺应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满足用户体育信息化需求,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实施的必然产物,也是移动互联网与我国传统的体育产业相结合,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全民健身深入实施的推广下,所出现的一种新的体育信息传播方式,其在推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和体育产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一定要注意加强其应用实践和应用研究,以促进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N83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现代几乎各种技术的发展都涉及到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以说它已经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尤其是在体育场馆控制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操作过程中简单、精准、针对性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在体育场馆中的运用,对我国体育场馆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
1、智能化的概述
何谓智能建筑?在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定义如下:“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智能建筑的“智能”,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能“知冷知热”,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
2、智能化系统模型
为满足人们在体育场馆内进行竞技比赛和训练以及其他多功能用途时对管理和服务的需要,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的产品和成果构建的大型复杂系统称为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系统。
(1)基础平台
由于体育场馆首先是建筑物,这时可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基本配置。如综合布线、通信系统、楼宇自控系统、联动系统、安全报警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管路系统等的配置可以与设计咨询等单位专家沟通,确定需求。
(2)业务应用平台
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体育运动和比赛服务,其业务应用平台包括相应的比赛综合管理系统、运动员登录系统、赛事成绩系统、赛道终端摄像系统、电子记分系统等,围绕比赛运动而必须配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设备。该部分的配置一定要结合不同的体育场馆功能并与体育比赛管理专业人士专家沟通确定需求。
(3)业务支撑平台
围绕比赛或支撑体育场馆运作而必须配置的智能化系统,如内部调度系统、体育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视频直播系统等等。同样该部分要与将来管理经营该体育场馆的经营者沟通进行配置。
(4)调度应急决策综合集成管理平台
主要是针对比赛运动会进行紧急应对管理,包括育场馆联网使用时的管理,并与就近的智能交通系能够信息共享,统一调度。
(5)机房
主要包括:设备监控机房、消防监控机房、安防监控机房、赛事指挥中心、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语音通信系统机房、信息网络系统机房、有线电视系统机房、会议控制室、屏幕显示系统机房、场地灯光控制机房、比赛中央监控系统机房、计时记分及现场成绩处理系统机房等。
三、智能化体育场馆应该满足的要求
1、满足运动员高水平发挥竞技能力的要求
对空调设备的智能控制; 对送排风设备智能控制; 对照明的智能控制;对池水过滤及消毒系统的控制;对室外场地喷洒和排水系统的控制;空气监测系统。
2、满足比赛组织的要求
安全控制及防范; 火灾自动报警; 场地扩声和背景音乐; 计时记分、现场成绩处理; 售检票和通道控制; 比赛指挥调度。
3、满足媒体报道的要求
考虑电视转播的需要; 考虑媒体记者的需要; 数字会议系统 网络发稿手段;互联网站。
4、满足现场观众的要求
如舒适的场馆环境,良好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及时得到各种信息,方便地购票和入场,方便停车等。
5、场馆运营维护的需求包括节约能源,场馆的管理,赛后运营等。
四、体育场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1、先进性和成熟性
采用国际、国内的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进行系统设计充分满足运动会比赛要求。
2、实用性和安全可靠性
以实现体育馆智能化基本功能为出发点,讲求实效而不盲目追新,突出重点、分清主次达到每个子系统功能到位安全可靠是系统实用性之本系统必须工艺精良.不留隐患,为运动会的圆满举行提供一个可靠实用的现代化的比赛环境。
3、标准化和开放性
遵照各项标准.采用当前主流的软硬件产品,使整个系统构架合理,易于操作和管理便于用户二次开发.实现系统间的无缝联接和今后的升级。
4、系统性和可扩展性
任一子系统尽量保证其自身的系统性.组成同一系统的设备要保证其搭配的合理性;系统设计要遵照标准,留有合理的余量以使系统具有适度的扩展能力,以适应科技,特别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高速度。
5、建立和谐的文明施工环境
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集成商必须责任到位.对进度和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协调与其他分包商及有关工程单位的关系.形成文明和谐的施工环境。系统、人员注册制证、成绩查询、新闻等系统所需的各种预留预埋管线。
五、体育场馆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
1、体育场馆管理软件的构建
体育场馆软件是未来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应用的专业管理软件系统,它分为场地管理系统和球馆管理系统,集前台收银收费管理、一卡通功能、场地自动计费管理、场地预定、会员管理、教学管理、培训和陪练管理等强大功能为一身,并能够充分体现高校体育场馆行业的管理实情,是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量身定做的专业管理软件,同时也是未来高校场馆管理信息化、理想化的管理系统。
2、RFID技术的应用
目前随着高效体育场馆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信息系统和高科技设备逐渐开始使用,场馆管理和运营支持也逐渐纳入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范畴,其中对RFID技术的使用也开始广泛起来,这一技术的使用为现代化场馆的智能化管理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
RFID是针对人或重要物品的情况,对体育场馆进行分区域监控和管理的一套软硬件结合的应用系统,其信号可以覆盖需要监控的区域,并对需要定位跟踪的目标发放有源电子标签、腕带和胸卡等。有源标签与区域内的基站进行不断的信号沟通和交换,随着目标标签在各个基站之间的移动显示其位置的变化,为加快对肠管紧急情况和其它需要援助的突发事件的响应,场馆工作人员还会配备手持的 RFID 设备,用来发送报警信息,指示紧急事件的类型和发生的位置。
3、体育场馆监控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体育比赛安保任务的重视逐渐加强,现代体育场馆开始逐步脱离传统的监控设备,引用了先进的楼宇自动化( BAS) 。它融合电气设备监控、消防监控和安防监控为一体,利用总控系统完成照明、消防、安保、电气等功能,
既科学又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场馆内部设备的管理水平。首先电气化监控系统中的变配电系统是采用集散控制方法,利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多台数据控制器,独立完成现场监控,同时采用 DDC 控制系统调节电流、电压、断路器的状态,保护用电设备的漏电,较大电流、不足电压以及短路和回路故障。其次是照明监控系统。先进的只能化电控系统可以通过一台微型计算机对整个场馆的照明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无论是整个场馆灯光、背景的变化,还是每个灯具的状态、故障,都能够得到及时的监控,为整个场馆照明工作的管理得到有效地保障。同时还能减少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对照明系统进行全面的保护和控制。另外,火灾报警系统在整个场馆信息化建设中是比较重要的,它的任务是监控区域的消防报警和消防故障等情况,如果发生火情,火灾报警系统能够保证最快捷、最有效的反映。
4、LED显示系统的应用
随着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中大量高校体育场馆的应用,许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得到突破性地发展,许多高科技、高智能的先进设备也出现在高校之中。同时也为未来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ED 显示系统随着高水平运动会的举办,逐渐进入到了高校体育场馆中。LED 显示系统的核心是 LED 芯片和驱动芯片。它们是保证显示屏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关键技术,是显示屏关键的保证和高技术含量的设计。
5、无线局域网络的应用
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功能、多用途、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大型体育场馆可以进行篮球、足球、羽毛球、手球、乒乓球等多项运动,并兼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和集体活动的功能。因此,就软件方面来讲,其发展趋势应该包括有线网络、监控、卫星接收、有线电视、安全消防、集成管理、扩音、成绩记录和处理等系统。这些系统的安装和利用投入资金较大,技术复杂。单单从网络方面讲,如果将有线网络系统变为无线局域网,将节省大量开支,同时操作方便、快捷,能够大力提高场馆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公效率。
六、结束语
通过对体育场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需求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智能化在体育场馆工程应用中的方向。因此,在体育场馆工程领域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能,促进体育场馆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社区建设工作的目标,是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着力扩大公共服务的渠道和领域,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体系,打造为民服务管理综合平台。
一、社区信息化建设面临问题
(1)缺少法规支撑。当前法规的制定落后于社区信息化的进程,由于缺少国家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法规,导致社区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缺少数据采集、设备接入等方面强制性统一标准。(2)系统规划、整合不够。目前,各级各部门在实施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无牵头单位和部门。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协调,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系统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3)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技术储备不足和技术人员不足的难题:数字社区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IT服务的专业人员更是极少。(4)运作方式单一。社区信息化虽然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来运作,但由于缺少社会参与机制,除政府和基础运营商参与之外,没有引入其他设施服务商(如平台软件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市场动作单一化导致参与面过窄,运转效率偏低,成本偏高。
二、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推行“三个机制”。第一,协调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合理协调,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社区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实现统一标准,规范推进、统一规则,有序推进、统一机制,有效推进、统一平台,综合推进、统一考评,行政推进。第二,运作机制。注重政府引导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思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吸引电信、广电以及其他运营商积极参与社区宽带网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多方参与,对与百姓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采取多渠道融资、多形式运营的方法,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建成社区信息化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第三,共享机制。科学统筹,以区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社区信息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社区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加强衔接、集约经营、拓展与整合社区信息化服务渠道,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的综合服务。(2)完善“三个体系”。第一,服务内容体系。围绕社区民主管理,建立社区交流平台,以“论社区事、谈社区情”为主要内容,建立居民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围绕社区公共服务,重点推进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社区民政、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及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的信息化;围绕便民利民,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整合服务资源,拓展服务内容。第二,信息标准体系。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就建设范围、内容、方式、运行管理、数据资源共享等进行规范。第三,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质量监督,推行社区信息化质量认证,细化考评项目,加强绩效评估,引导社区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通过社会公示、客户评议、群众回访等方式,开展社会监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3)强化“三个保障”。第一,人才保障。建立干部选拔制度,引进计算机或网络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加强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二,资金保障。政府要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第三,设施保障。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建立社区服务求助热线,开发专用服务软件,借助电话、短信、网络三个平台,合理有效连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构筑覆盖各城市社区的便民服务网。(4)落实“三个全覆盖”。第一,区域全覆盖。城乡统筹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包括区、街镇、居村三级网络,实现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对接。通过综合各个区域的服务和管理内容,以一个平台、一个窗口面对企业和社会,有效地提高全区域的社区信息化水平。第二,内容全覆盖。根据不同社区之间和不同工作之间的个性特点,灵活定制、开发各类管理系统,形成申请、受理、办理、回复的高效社区服务平台,形成统一、规范、配套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体系。第三,服务对象全覆盖。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特别是关注和满足社会特困群体需求,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服务需要,使城乡居民通过平台便可以了解和办理从生到老的需求和服务,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需要。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引领了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和趋势。档案信息是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纪录,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导致了档案载体形式的变化,也对档案的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历程,档案信息在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之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档案信息管理和服务也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前行,随着档案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也突显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问题,需要人们加以关注,建构和完善档案信息的安全体系建设,以满足现代对于档案信息的使用需求。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体系的意识误区
(一)档案信息安全意识方面的误区
当前人们在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还存在较为薄弱的档案信息安全意识,对于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认知还仅限于档案界内部,在社会民众之中缺乏对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认知和意识,社会民众在大量查阅和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缺乏档案信息安全认知,导致一些具有价值的档案信息流失于无形。[1]
(二)档案信息安全法制滞后的缺陷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信息化法规并没有形成涵盖全面的法律体系,无法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显示出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安全法制滞后。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技术“双刃性”问题
在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息技术自身的“双刃性”问题,这些信息技术各有应用特性,如何安全使用这些信息技术,这本身就存在一个安全问题,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技术安全隐患。[2]
二、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构内容与完善
(一)档案基础设施安全体系
在档案基础设施安全体系建构中,要注重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档案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隐患来源于硬件设备、网络环境、软件缺陷等,为此,需要使档案硬件设施具有良好的通信安全与容灾能力,要实现网络安全访问、数据加密控制、监测非法入侵等安全网络环境,构建全网数据安全备份体系、网络设备安全体系以及病毒防护体系。同时,还要建构系统软件安全体系,包括系统软件漏洞扫描体系、系统软件安全配置体系等,从而确保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与可靠。
(二)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安全体系是基础和核心,它对于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具有直接的关联,具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体系建构:1.传统档案技术应用下的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在传统的档案技术应用中,主要是采用纸质和声像的方式,实现对档案的存储和使用,它们同时也是数字化时代下档案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此,要保护好传统档案技术条件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纸质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来说,通常需要控制档案库房的温度和湿度环境,注重采用科学的防霉、防虫措施。对于声像载体的档案技术条件下的信息资源来说,主要是控制18℃~24℃的库房温度,并将湿度控制在35%~45%,还要远离磁场。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之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档案信息资源,要构建相应的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备份安全体系,防止重要档案信息数据的丢失。同时,还要建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安全体系,由于信息化环境下手工档案查询方式转变为网络引擎查询方式,因而,要应用网络数据备份技术、网络数据隔离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处理和保护。[3]3.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体系。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是为社会民众提供信息服务,这就需要建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体系,要采用身份认证或访问限制等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安全保护。
(三)档案应用系统安全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系统安全体系建设,要注重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实用性,要在电子档案文件生成、流转和存储的过程中,最大化地减少安全风险,降低档案信息泄密和漏失的可能性。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建构内容:1.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安全体系。在数字档案馆应用安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要遵循完整性、开放性、标准性和安全性的原则,重点建构档案信息内容访问控制机制、用户认证控制机制、系统日志管理机制、档案保存机制。2.档案业务管理系统安全体系。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之中,档案业务管理系统也要注重安全性,要采用网络安全控制技术,实现对网络接入的安全认证,可以运用VLAN技术实现对网络流量的控制。还要建构档案业务管理系统的防病毒安全体系,采用必要的查、杀和防御措施,确保业务管理系统的安全。
(四)档案标准规范安全体系
对于档案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的建构内容,涉及国家档案信息化法规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内部档案信息安全制度,这些法规和制度对于档案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的建构有极大的关联性影响。如果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国家法规存在盲区或者缺少针对性的指导,就会使档案信息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同样,如果内部档案信息安全制度存在缺失或者执行不到位,也必然会影响档案信息的安全。因而,需要从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管理性、业务性和技术性等层面,加以建构和完善,使其有利于档案信息数字化资源的长期存储与管理。[4]
(五)档案人才队伍安全体系
在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是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了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提升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档案素质和信息化素质,要针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意识淡薄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和完善档案信息化人员构成安全体系。在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域中,要以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复合型人才结构为主导,培育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建构和完善档案信息化人员信息化培训体系。要运用新技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减少人为失误。综上所述,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展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注重自身的技术建设,还要注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安全体系建设,要关注新时期的档案信息安全问题,防范档案信息的潜在风险,建构和完善一系列档案信息化安全体系,并使这些体系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国家的档案信息化法规制度要求之下,充分体现档案信息化的现代安全需求,使其与当前的档案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环境相契合,全面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开发和利用。
作者:朱柳红 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和梦吉.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浪潮涌起,国家之间、行业之间、公司之间竞争的前沿已从资本、规模等逐步转移到科技实力竞争,科学技术与创新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技管理体制问题是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应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回顾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的二十几个年头,探索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社会力量的发挥,政府在国家科技发展中职能的定位,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第二,科技创新的宏观决策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管理体制官僚化,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和科技体制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第三,各创新主体适应制度变革的基础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院所的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科研活动多样化的特点。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的问题和制度变迁引出的问题。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走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科技管理之路, 我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重建科技体系、促进科技自身的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以商业运作模式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应该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其核心内容来讲,主要是设定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理清政府、市场和科技创新主体的定位与功能,整合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合作、联系紧密的创新体系,构建具有灵活的、可调整的科技宏观管理的作用机制。
在确立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确立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界限,通过立法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及社会资源配置,确立国家在重大平台技术、共性技术、公共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确立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规范科研机构体系,建立起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和研究单位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制度。同时,动员社会资源发展科技,包括科学共同体或各级科协的作用,利用企业家和富有的个人的捐助资金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补充,鼓励非营利研究机构和民营科技单位从事科研。
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让人实现“人尽其才”的和谐状态,也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使命。适应体制完善、经济转型和新科技革命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 在设定行为主体关系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全面的覆盖性与强有力的粘合性、以及比较宽松、有容忍度、开放性等特征, 有助于加强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机结合, 促进创新活力。
三、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的,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信息化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必然选择。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必然会由于手段的创新而有创新的科技管理方法,这将导致科技管理改革,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一个信息化的科技管理体制,既能实现对科研管理信息的高效、全面管理,满足决策者对科研信息的把握决策。同时又能了解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动态,提高科技竞争的能力。因此,科技管理信息化除了解决目前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提高行政能力以外,必将起到引领未来的作用。
信息化战略思维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科研机构高绩效的直接动力,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增加了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科技管理创新应遵从市场经济法则,包括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科技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等。依靠市场导向,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为科技与经济结合创造条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方面,信息化构建了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也为科技管理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梁建伟 马文建: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重点成分。在我国传统法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档案管理的重视不够,使得我国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问题。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认识不断加深。档案信息化已成为当前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信息化技术作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管理措施和发展前景,其管理应用方式在当前档案管理过程中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基础。
一、究竟什么是档案信息化
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措施进行综合应用,以数字化管理技术作为主要的管理基础进行总结和分析,保证其在管理工作中进行综合的处理与利用。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要求管理工作。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这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
二、档案信息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如: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包括信息的显示、打印、传递等直接面向网络用户的服务格式)及数据交换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
3、效益性原则: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 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馆(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馆(室)藏体系还要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而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根据馆(室)藏档案的特色选择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提供独具优势的服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三、那么档案信息化建设又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文档一体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办公自动化的总格局之中,与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同时,也要求档案人员积极介入此项工作中,提出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方面切实可行的需求。
2、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
3、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在网络时代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它是一项耗资大、要求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数字化档案馆,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信息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它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有序进行,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类硬件及网络设施、软件开发以及进行数字化的投入,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因此,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作为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在极其有限的财力前提下,一定要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努力保证软硬件配置、软件开发标准和网络结构等在各实施阶段的一致性,将有限的财力用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位,保证软硬件资源的可继承性,使其既能适应当前信息业的特点和要求,还能符合今后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基本内容
(一)德育目标层次性
我国高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做出了总体规划,高校德育体系的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实践中,高校德育的具体目标应该在高校德育大纲的指引下,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特点,按照分类、有序、整体构建、循序渐进、动态更新的原则来制定。我们应该避免德育目标“同一化”,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二)德育内容现代性
现代性指人所具有的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态度的统一。现实生活是德育内容施展的依托,高校德育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实践之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结合大学生成长需要和思想实际不断调整其内容结构,更多的体现其现实性特征,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要针对高校学生及各学习阶段的特点安排德育内容,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
(三)德育原则科学性
德育原则要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管理是强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应该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贯彻在各项管理、服务中。各级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教育者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不仅要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上的问题,而且要关心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四)德育途径丰富性
大学德育的途径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德育途径的选定,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必须符合德育的任务、内容、方针、原则的要求,必须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德育途径必须具有丰富性。
(五)德育考评合理性
德育考评的目的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对德育工作做出评价、判断、分析与反馈,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德育考评要合理,必须坚持考评内容上政治性与综合性相结合;考评方法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另外还应坚持日常考评与定期考评、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相结合。
(六)德育实施保障性
实施德育大纲必须加强领导,必须有健全的领导体制,专门的组织机构,得力的队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必要的经费与物质保证。
三、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的方法和路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发挥德育课程主导作用传统的德育课是“主体—客体”的德育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参与的重要性,教师一言堂式“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使德育课枯燥无味,无法实现德育目标。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建立“主体—主体”的德育模式。通过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计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语言,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内容,让学生愉快地完成接受活动,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导作用。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实现德育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设施、建筑的文化和校园的美化绿化等,这些反映了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受教育者道德修养。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合理布局校容校貌,美化绿化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民主、求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同时开展多层次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创新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体育类、艺术类、科学技术类、学术类、社会实践类、人文素养类等。这些不同性质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越丰富多样,越切实有效,就越能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充分实现德育目标。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创新德育方式网络在其发展与应用中,逐渐展现出了其他技术形态与传播媒体无法比拟的特征,它具有超越时空性、开放共享性、平等交互性、虚拟现实性等特点。在进行网络德育工作时,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建立网上的德育阵地,构建德育网络平台,培养优秀的网上德育队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能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挑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达到网络德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应正确分析受教育者的主观状况,根据客观条件,采取疏导的办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运用技术手段,堵塞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有害信息”进入,净化网络空间,使网络成为德育理想的开放空间。
(四)不断强化社会实践
一、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结合的必要性
ERP实施和内控体系建设都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内控体系建设是从风险管理出发,通过对实现企业目标具有重要影响的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分析,确认风险、制定解决方案,以规避风险,减低可能造成的损失。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控体系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平台,ERP是要建立覆盖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企业资源的可利用水平和工作效率。
(一)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是内控与ERP的共同目标,内控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识别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风险,并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把识别的重要风险标注在合适的业务流程节点上,并采取适当可行的控制措施。这些控制措施在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环境下,可以提高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实现控制的标准化,改进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进一步提高企业重要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控制效率和效果的改善,可以提高内控对风险点的监测控制覆盖面,更加有效地对风险实施管理。
(二)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ERP系统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ERP是一项跨部门、跨业务的系统工程,在ERP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内控对风险管理的需求,把跨部门、跨业务单元的业务,以风险管理为纽带放在一千企业整体平台上,把握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从企业整体协调的角度优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ERP系统与企业实际业务需求的结合度,并能够促使及时识别、评估、掌握和控制ERP系统自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做好结合工作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业务流程是ERP实施和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中ERP实施所涵盖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业务也是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描述阶段,以及流程优化工作中做到二者的充分结合,可以使梳理完成的业务流程既能够满足内控需求,又能够满足ERP的需求,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量,节省业务流程梳理和描述工作中的资源投入,提高信息化建设阶段的王作效率。
二、合理确定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面
做好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结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合理确定结合面。要充分认识到内控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ERP是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有效工具和手段,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ERP要充分融入和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覆盖全部业务范围的全过程管理方式,这要求在各个业务流程和环节上分析确定出重要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在ERP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业务流程梳理,更多的体现为对业务操作程序和步骤的理顺,但缺乏针对重要风险的明确控制措施和标准,在这方面不能满足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和体现到ERP实施的业务流程优化工作中,在确保重要风险得到适当防范和控制的前提下优化业务流程。同时,ERP作为一个企业的综合化业务处理系统,也要体现风险管理的理念和要求,规避或减低自身的运行风险。
(二)统一梳理业务流程
在业务梳理流程的过程中,要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梳理出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既体现ERP的要求,又体现内控对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在这套完整的业务流程上,要明确标识出在ERP系统实现的内容和内控管理的要求,并将该部分严格落实到ERP的实施中。
(三)ERP系统要充分体现内控授权管理的要求
内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规范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岗位授权,减少模糊灰色地带,做到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对于这些按照岗位职责对相应岗位的授权,应该充分体现到ERP系统中,ERP系统对这些授权的管理应考虑岗位变动后的及时更新,以及岗位人员休假和出差等情况下的其他人员临时授权等实际情况,合理、及时保证授权和行权的合适性。
(四)要合理优选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
实施ERP后,将有助于实施更多的自动控制,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实现业务的标准化操作。但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不能完全替代。要本着“有效控制”的原则,合理优选控制措施和手段,积极寻找控制效率和控制有效性的平衡点,实现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的相互制衡。
(五)ERP的实施要考虑内控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手段的不断完善,内控体系将逐步建立和健全各项风险管理指标警示和预警系统,促使操作人员及时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规避或减低风险的发生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这需要ERP系统的实施要考虑内控体系对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的需求,以利于逐步形成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数据库和内控措施数据库等内控管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三、做好ERP实施与内控体系建设的结合工作
按照以上确定的工作结合面,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协调与沟通,积极主动配合,努力做好有关结合工作,在具体工作上,要从业务流程这一共同基础出发,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共同组织共用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
内控体系建设的业务范围总体上要大干ERP建设的业务范围。要从ERP建设所涵盖的业务内容出发,确定ERP实施与内控建设的共同业务,对于这部分共同的业务,要由ERP建设人员和内控建设人员共同组织开展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工作,并对梳理完成的流程共同审核确认,确保业务流程梳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共同确定流程梳理标准
内控体系建设更多地要注重对管理制度、控制措施、控制频率等风险控制相关的要求。ERP则便多地关注数据的输入、处理过程及输出等信息处理的要求,为保证流程梳理工作能够及时到位,既满足ERP的需要,又符合内控体系建设的要求,双方应共同确定业务流程梳理的标准,以便于业务单位梳理工作的开展,总体上看,由于内控建设的业务范围要大于ERP实施业务的范围,确定的流程标准要更能够体现维护内控业务流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体现内控建设中按照战略发展流程、核心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流程三个层次确定的流程目录的要求,体现利用AR6软件对流程管理和流程优化的需求。
(三)共同清查岗位职责和授权
ERP系统对控制的完成主要体现在授权管理,这也是内控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要共同清理岗位职责,共同明晰岗位授权,共同强化对授权的管理。要把这些授权,以及授权的变更、岗位人员的变更等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固化到ERP系统中。
(四)共同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是内控业务流程梳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流程优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共同分析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并根据ERP实施的技术情况共同制定可行的控制措施,优选确定采取自动控制还是手工控制,并明确自动控制和手工控制之间的检查、复核制衡关系。
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012年陆益民总经理的工作报告别指出:南方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承诺服务,在“三限时”的基础上,开展装移修预约服务。邵广禄副总经理在2012年市场线工作会议发言中强调要积极推进客户服务“八项领先工程”,其中大服务运营流程领先要求缩小客户需求与实际服务达成之间的差距,加强部门间协同;服务支撑系统领先要求加强整合与统一,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浙江联通客户的满意度调查,装拆移维服务不及时占不满意用户总数的34.7%;对标浙江电信,“装机修障”是影响固网客户“感知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偏离度达到-2.4分。此外,通过投诉问题定位及分析,装拆移修不及时占固网服务投诉总量的50.61%,已成为影响浙江联通服务质量感知的重要因素。
2 预约服务体系基本情况及信息化手段运用
2.1 预约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预约服务是指公司与客户达成服务约定(或协议)的过程中,公司在现有服务资源的条件下,充分与客户沟通,尊重客户在服务项目、服务时间以及服务质量上的最大选择权与知情权,并按与客户事先确认的要求实施高效准确的服务。
预约服务体系的重点内容包括:(1)体系建设以“客户需求”为基本出发点。(2)重建“预约装机服务流程”、“预约修障服务流程”两大重点流程。(3)设立“预约服务调度岗”,通过该岗位实现对全过程的监控。(4) 建设“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支撑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助力预约服务实施。(5)完善预约服务考核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升执行规范性。
预约服务的预期实施目标包括:(1)新装机平均时长缩短到3天以内;(2)修障平均时长缩短到6小时以内;(3)客户满意度(省公司测评)达到85分以上;(4)服务不及时投诉率较实施前降低20%。
2.2 体系建设重点内容简述
2.2.1 预约服务核心流程
“新装机预约服务流程”、“修障预约服务流程”是预约服务的两大核心流程。
“新装机预约服务流程”中,自申请装机至工单报竣的总设计时限为67小时,重点环节包括受理、配置、施工、回访等。其中“受理”环节强调多渠道工单受理,并统一各服务渠道的受理答复口径,以及明确预约时限为24小时。“配置”环节强调异常工单须于每天12点前报预约服务调度岗,由该岗位统一进行用户端通知与调度。“施工”环节要求以“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或“掌上派单”客户端为依托,到单30分钟内完成对客预约,提前30分钟作上门前通知,施工完毕现场报竣。“回访”环节以“自动语音回访系统”、“人工语音回访系统”、“短信回访”、“E信通回访平台”为依托,报竣后10分钟内触发自动回访,辅助人工语音回访于48小时内完成。
“修障预约服务流程”中自故障报修至工单报竣的总设计时限为24小时,重点环节包括受理、处理、回访、监控等。“受理”环节强调服务人员的统一口径;“处理”环节同样以“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或“掌上派单”客户端为依托,到单30分钟内完成对客预约,提前30分钟作上门前通知,施工完毕现场报竣。“回访”环节以“自动语音回访系统”、“人工语音回访系统”、“短信回访”、“E信通回访平台”为依托,报竣后10分钟内触发自动回访,辅助人工回访于当天完成。
2.2.2 预约服务核心岗位
预约服务体系的核心岗位为“预约服务调度岗”。其主要工作职责包括:(1)监控预约服务体系中整体流程执行与考核;(2)负责新装机、修障预约信息录入及预约执行;(3)负责装拆移维末梢维护人员工作分派与调度;(4)负责预约工单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及应急调度;(5)负责牵头处理装维投诉,并做好投诉定性工作;(6)负责相关流程管理的改善与提升。
2.2.3 预约服务核心考评体系
预约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主要可分为效率考核指标及效果考核指标两大类,共7项,如(图1)所示。
(1)预约率=与客户进行预约的工单数量/周期内应预约工单总量;(2)预约及时率=按要求在时限内预约的工单数量/周期内应预约工单总量;(3)履约率=当天预约订单中经回访确认准时上门服务的订单数量/当天预约执行订单数量
2.3 预约服务核心系统及信息化手段运用
2.3.1 预约服务核心支撑系统
“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是预约服务的核心支撑系统,通过该系统的有效支撑保障,实现代维工作分级(省、市、县、网格)分权限(自有人员、代维人员)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和系统呈现。实时呈现工单处理环节及人员、实时掌握代维单元及人员工作量、满意度和考核结果;建立工单与网格信息关联关系,实现针对网格的应用;具备维护量和维护质量两维度量化考核及系统结算能力;实现作业流程化、环节透明化、管理规范化。
2.3.2 信息化手段运用-即时派单及报竣
为加强环节衔接、有效压缩流程运转时长和减少手工操作,通过“综合代维管理系统”或“掌上派单”客户端实现即时派单、即时报竣操作。
“综合代维管理系统”工单处理界面如(图2)所示。
“掌上派单”客户端软件工单处理界面如(图3)所示。
2.3.3 信息化手段运用-综合调度
为进一步确保工单调度的及时性,可通过“综合代维管理系统”的综合调度模块实现工单调度。
综合调度模块可进行外线人员忙闲时自动分析;可显示人员施工地点、预计时间等信息;可显示可调度人员的服务评价情况、空闲时间段、就近位置等,同时以不同颜色标注不同状态:如将预约的施工时间段以红色表示,将空闲时间段以绿色表示等。以上功能可有效帮助预约服务调度岗合理安排及调度人员。具体如(图4)所示。
2.3.4 信息化手段运用-关键环节展示
为确保用户实时掌握了解装机及修障的工单执行进度,开放了新装及修障工单关键环节的对客通知功能,即用户可在工单流转至关键环节时短信收取相关信息。
修障工单重点环节及通知信息包括: (1)用户故障受理后,系统自动发送信息至报障用户联系电话上(本网移动电话),主要告知故障单编号、受理时间等;(2)预约调度岗完成预约服务后,预约时间、修障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发送至报障用户联系电话上(本网移动电话);(3)如工单流转至网管,短信通知用户工单已到达网管修障环节;(4)修障结束后,告知用户障碍修复,并同步发送满意度调查短信(语音或网页推送满意度调查已实现的,不再发送满意度短信)。
新装机工单重点环节及通知信息包括: (1)用户装机工单录入后,系统自动发送信息至装机用户联系电话上(本网移动电话),主要告知定单编号、受理时间等;(2)预约调度岗完成预约服务后,预约时间、装机人员姓名、联系方式等发送至新装机用户联系电话上(本网移动电话);(3)针对配线、网管施工、外线施工三个环节,短信通知用户工单到达时间及所处环节。(4)装机结束后,告知用户装机完成,并同步发送满意度调查短信(语音或网页推送满意度调查已实现的,不再发送满意度短信)。
2.3.5 信息化手段运用-用户回访
预约工单集中回访方式包括语音自动回访、短信回访、E信通回访及人工语音回访,且人工语音回访系统与“综合管理系统”已实现信息对接。
(1)语音自动回访:固话工单报竣后10分钟内触发语音自动回访系统,用户通过语音提示进行满意度选择。(2)短信回访:对联系电话为本网的手机用户,以上下行短信方式进行满意度调查。(按照集团总部统一规范要求)(3)E信通问卷调查:e信是通过向客户推送一条包含链接地址的短信,客户可在手机端点击链接页面,浏览多媒体信息并可以选择、问答的方式与企业进行互动(短、彩信方式)。(4)人工回访:人工外呼回访过程中系统会自动显示“回访问卷信息”,客服代表可通过选项点选以及具体内容描述,完成用户满意度调查回访。(5)回访信息与施工人员信息对接:通过对综合代维管理系统的优化,已实现与人工语音回访平台的数据对接,即通过统一回访平台进行满意度回访后,系统可自动关联至综合代维管理系统中原有登记的施工人员姓名、工号、装机或修障号码等,不需后期再作手工匹配。
2.3.6 信息化手段运用-处理进程查询
通过10010IVR自助查询以及网页自助查询方式,用户可自主了解装、修工单的实施进程及对口维修人员信息,减少不必要的工单催办,缓减人工服务压力。同时通过外部客户监管可反向推动内部流程优化及执行时限的有效保障。
(1)IVR语音提供装、修关键进程及信息查询。目前已完成IVR语音查询功能的相关设计。其查询内容主要包括:新装机及修障工单重要环节的到达通知,装修人员姓名、联系电话、预约时间等信息。(2)企业网站360SKY提供装、修关键进程及信息查询。目前已完成企业网站查询功能的相关设计,查询内容同上,可详细显示工单在每一环节的到、出时间及操作人员信息。
3 实施成效评估
预约服务体系在浙江联通进行了分阶段实施,并已实现全面推广,其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实施保障并提高了执行效率。从推广效果来看,预约服务对提升客户满意度及相关服务指标起到了积极作用。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在教育体制上、人才培养机制上以及课程设置上都需要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以在落实教改全面要求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质量,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要求。而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无疑是落实如上改革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但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由于这一平台的构建相对较为复杂,致使高校在此工作上面临着重重困难与阻力。因此,为了全民推进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步伐,需要实现对相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当前高校的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1、对信息一体化平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高校尚未意识到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的重要性,致使其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对构建这一平台的统筹规划。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本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建设这一平台的整体出发,将相关的人力资源、资金以及数据信息等进行高度的集中,进而才能从宏观上实现对这一平台的整体构想。但是,高校在建设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忽略了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的系统性,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致使已建成的平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2、数据尚未实现统一且相应信息的无法实现高度共享性。首先,在基础数据方面。对于高校来讲,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指的是教师、学生以及业务的基础数据内容,但是,在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下,这些数据分别属于不同管理部门。在此种情况下,高校所构建的信息管理平台下,基础数据库内容繁复,没有同一的规范与标准,进而也就无法实现高效的处理。其次,信息共享程度低。基于高校基础数据库的分散管理模式下,各个管理部门的数据内容常常会交叉出现,但是又不全面,在实际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一旦要想用到总体数据信息内容,就不得不分别到各部门的信息库中调取信息内容,这是当前高校在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信息共享程度过低。3、校园门户网站尚未实现完善构建。高校建设校园门户网站的要求是要满足视觉效果、用户体验以及数据内容量这三面的设计要求,同时要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而从当前各高校校园门户网站建设的现状看,其在应用上仅仅是简单的身份认证进入浏览页面,相应的数据内容并没有实现完善的排版设计,且每一个应用系统都是单独存在的,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
二、基于信息共享下高校建设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有效途径
1、结合各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构建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首先,要求高校要结合各部门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从整体上落实信息化平台的统筹规划。在规划之前,要与个管理部门进行沟通,确保将其实际所需融入到信息化平台之中,实现对现有信息平台的进一步完善。其次,实现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行业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完善的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构建,能够通过信息的高度共享来促进高校各项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教育目标。因此,在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在充分分析信息化管理平台模式的基础上,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平台形式,为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奠定基础。
2、实现对数据库的完善与整合,以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针对当前高校分散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需要高校首先建立数据共享平台,这就要求要实现对校园网的统筹规划,实现对所存储数据信息的集中化管理,进而在提高数据安全性的基础上,为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要求高校要根据当前国家对高校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的相关要求,并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制定完善且统一的数据字典,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库的构建,进而实现信息的共享。
3、健全相应管理系统,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首先,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了确保信息一体化平台的顺利运转,并减少维护更新的费用,就要求高校要针对信息一体化平台所需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要根据信息资源规划指导的意见,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全方位监管,并要结合实际工作所需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及时更新与优化。其次,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确保信息一体化平台的顺利运转,还需要高校针对这一管理工作所需,培养一支高能力素质的人才队伍,以确保在建设与应用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进而为全面落实高校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奠定基础。
总结:综上所述,当前实现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构建是高校在发展自身教育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确保实现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完善构建,并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就需要高校针对当前自身在建设信息一体化平台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有效解决。本文从统一信息平台的构建、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上为高校建设信息一体化平台提出了建议。
参 考 文 献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1-0134-01
1肥西县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实践
1.1肥西县中医院简介
肥西县中医院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退休干部定点就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就诊医院,是一所集中西医医疗、急救、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院。
1.2 HIS建设情况
HIS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
我院自1999年底开始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并将医院信息化建设列为医院建设发展的战略重点。该系统在促进医院业务运行、提高工作效率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HIS包含收费系统、医嘱系统、药品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等40余个子模块,极大地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快了病人就诊的速度,缓解了“三长一短”(挂号、收费、取药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弊病,有助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使医院收费和药品管理中的许多漏洞得以有效控制,提高了医疗服务工作的效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给医院全面科学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为医院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综合效益。医院信息化建设除了需要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之外,还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才能摸索出符合医院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方法和制度,这将是一条非常艰难而漫长的道路。现将肥西县中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体会如下:
2.1 医院领导挂帅,成立领导组、工作组是保障
县卫生局大力支持、医院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全力支持是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为切实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医院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组,信息化建设目标实施工作组。领导组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信息中心主任及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目的是高度重视,举全院之力信息化建设。
2.2 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是根本
信息化建设领导组从医院的办院思想和发展战略高度出发,结合信息建设基本规范和有关行业规章要求,观摩和借鉴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医院的经验,调研市场上软件公司较为成熟和使用多年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
2.3 配备行业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高素质项目经理很关键
为确保信息建设顺利开展,软件中标单位项目经理是整个工程的现场总指挥,在技术层面,全面详细了解医院需求,结合软件的特点,确定一套最适合医院的业务流程,并和项目组成员一起付诸实施;在管理层面,能充分地调动软件公司资源为项目服务,也要能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特别是获得院领导和各科室主任的支持与配合。
2.4 制定奖惩措施,医护全员培训是系统顺利运行的保证
医生和护士是信息系统使用的主体,他们涉及的都是病人医疗和费用等关键信息,医护人员的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70%以上,由于医生、护士业务工作繁忙,在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参加培训,需要医院领导和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2.5 选择好系统开发商,完善售后服务很重要
采购招标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前医院充分了解软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体系,并要求公司提供一份完整、具体的售后维护服务的协议,再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人员素质、计算机应用水平、系统的要求等),做出切合实际的项目售后服务计划书,对其售后服务协议各项条款都满意了再签订购买合同。
软件实施过程中结合前面对医院的人员结构、计算机应用水平、系统对人员素质要求等情况的分析,让软件供应商拟订详细的系统实施计划,严密的项目实施方案、及时的应急服务,保证了软件实施过程的顺利。
2.6 人才队伍建设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