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3 15:38: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环境审计的重要性

篇1

一、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转贴于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2]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7),17-18

篇2

中图分类号 R61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8-0029-02

近年来,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被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工作中,其为下肢手术的麻醉提供了新的选择。相较于其他麻醉方式,由于其较少的干扰了患者的生理机能,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有着显著的优点[1]。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6月-2013年6月起对11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常规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单侧关节置换术患者116例,男66例,女50例,年龄63~86岁,体重49.5~76.0 kg,ASA Ⅰ~Ⅲ级,其中左膝关节置换61例,右膝关节置换55例,按照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n=58)和腰-硬联合组(B组,n=58)。两组患者年龄、ASA分级、手术时间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 min给予咪达唑仑1~2 mg肌注,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输注乳酸钠林格液,面罩吸氧(1~2 L/min),多功能监护仪(GE dash4000)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所有患者在麻醉前5~10 min静推舒芬太尼10 μg。A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患者侧卧屈髋屈膝位,将患侧肢体置于上侧,先行穿刺部位定位并用亚甲蓝标记。腰丛阻滞选择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定位两侧髂嵴最高点并以此两点连线画一直线,以各脊椎棘突的连线画另一直线,以两线的交点(L4)向患侧旁开4.5~5.0 cm的位置作为穿刺点并标记。坐骨神经阻滞,相同下,定位股骨大转子和坐骨结节并以此两点画一直线,以此线中点作一垂线向尾部方向4 cm处作为穿刺点并标记。完成标记后,皮肤外科消毒并铺单,1%盐酸利多卡因3~5 ml对穿刺点作皮内及皮下注射。选用STIMUPLEX神经刺激定位仪(B.Braun公司,德国)和STIMUPLEX 100 mm 外周神经刺激针(B.Braun公司,德国),设置神经刺激仪起始刺激电流为1 mA、刺激频率为2 Hz,刺激脉冲持续时间为0.3 ms,其正极与患者肢体心电图电极片相连,负极与外周神经刺激针导线相连,当针尖接近腰丛时可观察到股四头肌颤动,当针尖接近坐骨神经时可以观察到腓肠肌颤搐,伴有同侧的足跖屈或背屈。穿刺后若将刺激电流调小至0.3~0.4 mA后,仍可见相应肌群活动,说明穿刺针已经接近相应的靶神经。回吸无血后注入试验剂量5 ml,固定针柄观察3~5 min,患者无局麻药中毒反应后,缓慢注入局麻药(腰丛阻滞点注入0.4%罗哌卡因30 ml,坐骨神经阻滞点注入局麻药为0.4%罗哌卡因20 ml)。B组:选择L3~4间隙按椎管内麻醉操作常规行腰-硬联合穿刺,回抽脑脊液通畅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耐乐品)2 ml,置入硬膜外导管,以备术中必要时追加局麻药。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和手术结束时(T2)的平均动脉压(MAP)及相应时间点的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麻醉的起效时间、麻醉的持续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不良反应。若麻醉效果不佳,视情况静脉辅助麻醉或者更改麻醉方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入室时(T0)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入手术室(T0)、手术开始时(T1)和手术结束时(T2)的血压和心率均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1和T2时点较入室(T0)相比血压和心率波动明显,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A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A组患者术后均无需行导尿术,B组患者有19例行导尿术。术后B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轻微头痛6例,A组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

3 讨论

在老年患者行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一般会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选择全麻时,由于很多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心脑血管方面的慢性基础疾患,麻醉诱导期间心血管反应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强烈的手术刺激往往需要较深的麻醉深度,这些对于常合并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易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老年患者全麻后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较多,胃肠道的副作用较多,还可能存在苏醒延迟及术后认知障碍的可能。因此,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多数学者建议选择腰-硬联合麻醉[2-3]。腰-硬联合麻醉虽然镇痛效果确切完善,但由于其节段性阻滞了交感神经,使下肢容量血管扩张易引起血流动力学的骤然波动,而且蛛网膜下腔麻醉使腹腔和盆腔的内脏神经被阻断,影响了患者的术后排尿和胃肠道蠕动,手术后的患者常需要留置导尿管和禁食一段时间[4]。这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有疾患的患者,增加了手术和麻醉的风险。另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临床实施中也受到较多的限制,如患者的低血容量、凝血功能障碍、腰部穿刺部位感染及穿刺困难等。

腰丛神经阻滞后能够阻断大腿和膝关节部位的痛觉和运动,坐骨神经阻滞后可以阻断小腿的痛觉和运动。在麻醉实施中,由于腰丛及坐骨神经解剖位置比较深,盲探进针风险大,效果不确切,易导致麻醉失败,而且还可能造成神经血管及脏器的损伤。选择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后,以客观指标为依据,定位变得简单容易、准确,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显著提高了神经阻滞定位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5]。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小,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禁忌证少,麻醉效果好,麻醉维持时间长,围术期禁食禁饮要求相对较低,术后患者可以自由,不会发生尿潴留[6-7]。这些优点对于老年、心血管疾患、低血容量的患者中维持循环稳定具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中,腰丛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明显优于腰硬联合阻滞组患者。这主要是由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只选择性的阻滞了一侧肢体,对交感神经影响较小,容量血管扩张较少,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不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节段性阻滞了交感神经,使患者下肢容量血管扩张明显,回心血量减少,导致患者血压下降。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患者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术后各种并发症显著减少,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是有利的。腰丛、坐骨神经神经干比较粗大,行神经阻滞时需要足够剂量的局麻药物才能将其完全阻断,而大剂量的局麻药物的使用可能引起局麻药中毒[9-10]。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使用0.4%的罗哌卡因50 ml。罗哌卡因作为低毒性酰胺类局麻药,安全范围较广,局部注射5~15 min起效,麻醉效果可持续4~6 h以上。0.4%罗哌卡因50 ml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在无直接入血情况下,血药浓度低于人体可耐受的最高血药平均浓度4.3 mg/L[11-12]。麻醉前咪达唑仑和舒芬太尼的使用,有助于预防和抑制中毒反应,同时也能够使患者安静放松,缓解了患者麻醉前的紧张情绪,减少了患者在麻醉操作时的不适感,这样能够更好的配合麻醉的操作。

总之,对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镇痛完善,维持时间长,麻醉效果可靠。相较于其他麻醉方式,对机体生理机能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是此类手术较好的麻醉选择。也同样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差、凝血功能障碍、饱胃患者的下肢手术麻醉。

参考文献

[1]Taboada M, Atanassdff P G.Lower extremity nerve blocks[J].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04, 17(8): 403-408.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63.

[3]周子戎,汪春英.腰-硬联合麻醉在80岁以上高危老年人骨科手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40-41.

[4]范勇涛.神经刺激仪辅罗哌卡因阻滞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术的效果[J].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12,2(5):66-68.

[5]Jacques E C. Peripheral Nerve Blocks[M]. Baltimore: Williamsand Wikins, 1999: 7-10.

[6]徐仲煌,黄宇光,潘华.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8):235-238.

[7]叶强,黄磊,关洪,等.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危重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3-5.

[8]薛飞,张小铭,杨东.外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15(21):779-780.

[9]Casati A, Fanelli G, Torri G, et al. Ropivacaine or 2% mepivacaine for lower limb peripheral nerve blocks[J]. Anesthesiology, 1999, 90(15): 1047-1053.

[10]Manuel T, Julian A, Joaquin C, et al.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on the onset time of sciatic nerve blocks with 0.75% ropivacaine[J]. Anesth Analg, 2004, 98(16): 242-247.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05-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常见且预后严重的疾病,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为左下肢多见,常见的表现主要是肿胀、疼痛。近几年发现,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病例调查

通过本科室8例病例来分析,其中有2例为陈旧性血栓再发,其余6例均为产后及外伤后形成的深静脉血栓。症状以患肢肿胀、压痛为最常见。

2健康教育

21绝对卧床休息告知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30°,这样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同时注意患肢保暖,并严禁按摩患侧肢体,在床上翻身时动作不要太大;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造成腹压增高导致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22饮食指导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治疗需要相对很长一段时间,饮食及其重要,应合理饮食,给予营养同时又有利于疾病的饮食,并注意调节食品品种及味道,以增进食欲,同时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23溶栓治疗应注意的问题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溶栓是不可或缺的,应告知患者溶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溶栓期间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等情况;定时检查凝血功能,以防止出现凝血功能低下而引起出血。

24加强翻身因溶栓期间长期卧床,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勤翻身、勤擦洗的意义,使其取得配合,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应督促其翻身,对于需要帮助的每2-3小时督促其翻身,并检查局部皮肤情况,床单位污染应及时更换,保持清洁干燥,以防止患者压疮的发生。

25肢体护理做好交接班,每班严密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变化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天测量大小腿周径,如差异较大时应及时报告,从而更好的观察溶栓的治疗效果。巡视病房时多询问、多观察,出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26肢体功能锻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因长期卧床,从而对肌肉关节及骨质都有严重影响,应跟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取得信任,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锻炼方法,活动其四肢关节,按摩四肢肌肉,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经常性的从足踝关节到趾间关节做屈曲和伸展活动,防止足下垂。

3心理指导

详细了解并判断患者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法。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期间必须卧床,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因不能外出,社交活动减少,易焦虑不安,所以心理指导及其重要。多关心体贴患者,以取得其信任,从而使患者增加治疗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4结论

通过对本科室8例血栓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不仅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也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法,消除顾虑,提高自信心,最终加快了治疗效果。

篇4

独立审计,是由注册会计师受托进行的有偿审计活动,受托方对委托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控制及相关财务信息等进行鉴别审核的特定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审计结果得到重视,因此独立审计即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有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概率。根据财务报表审计总体目标新准则第1101号可知,独立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和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是相辅相成的,即有1%的审计风险就意味着审计结果有99%的可靠性。

1.2独立审计风险来源

独立审计风险的来源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复杂的现代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财务信息系统的日益复杂使得审计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加。(2)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导致被审计单位为维护利益使审计风险升高。(3)考虑审计成本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偏差。(4)审计人员的经验、能力和责任心等人为因素。(5)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数据的复杂性对审计有一定的干扰。

1.3审计重要性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很难确定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即使国际也没有具体量化的统一标准。但选择合适的重要性水平是衡量财务审计价值的首要任务,它与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企业性质和审计风险的大小的密切相关。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之初,应该考虑其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因为审计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重要性程度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反之亦然。

2、网络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风险的影响

信息化环境对独立审计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2.1有利影响

(1)审计手段的革新,保证了详细审计的顺利实施,这比传统的抽样审计风险更低。(2)在网络环境下,审计数据及相关资源的获得更加便利,不但简化了审计程序,提高了审计效率,也降低了因手工操作带来的人为失误,在某种程序上也降低了审计风险。(3)网络环境不但为审计提供了方便的数据传输渠道,同时也起到了监督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审计的独立性及公正性。

2.2不利影响

篇5

1.会计重要性概念定义。对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有很多种定义和描述。国际会计准则对重要性概念的描述为“如果资料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决策时,资料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重要性定义为:“考虑到一定周围环境,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一项错误或漏报的会计信息,可能使一个有理性的报表使用者受其影响而改变其决策的程度。”我国会计准则没有给重要性明确的定义,而要求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具体来说,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合并反映。

2.审计重要性概念定义。重要性也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国际审计界对它的定义多源于会计理论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的说明,“重要性”是指“信息的错报或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是重要的”。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号——审计重要性》给重要性所下的定义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二、重要性概念在实务中的运用

1.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重要性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基本原则的一种修订性惯例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会计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会涉及重要性的判断问题,但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和会计事项来说,重要与不重要是相对的。但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判断:就性质而言,只要该会计事项一发生就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就数量而言,当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应将其作为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处理,但不同规模的在判断某一会计事项是否重要时,量的标准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一个资产总额一亿元的企业和一个资产总额一百万的企业,判断某一项支出是否属于重要性事项,其数量标准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在实务中,成本控制中的例外原则,选择现金等重要资产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存贷管理中的ABC法等都可视为重要性原则的灵活运用。具体的运用标准可根据我国各类会计准则、规章和国际先进惯例中的规定,合理选用。

2.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重要性概念对审计实务有广泛影响,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风险。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概念,是对会计信息是否单独提供或揭示进行首次判断;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其对重要性所需的判断力高于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同样应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考虑。《审计重要性准则》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应以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为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或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的重要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以总资产和总收入为判断基础的,其重要性比率为0.5%—1%;即在1%以上的错、漏报会影响信息使用者正确地决策,而0.5%以下的错、漏报则不会影响其正确决策,其间存在一弹性区间,对规模较大的单位应选用较小的比率,而对规模较小的单位则应选用较大比率;以净资产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为1%;以税前净利为基础的为5%-10%。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数量标准。同时,审计人员还应根据错、漏报的性质,也就是错、漏报原因判断其重要性。某项错、漏报从数量方面或许并不重要,但就性质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具体来说,金额相同的情况下,以下几种错报与漏报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更为重大:(1)舞弊或违法行为造成的错报与漏报;(2)可能影响履约义务的错报与漏报;(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与漏报;(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与漏报,如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若出现较小错报与漏报,也应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

三、会计和审计中重要性概念的联系

尽管“重要性”在会计和审计中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笔者认为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与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存在多方面的联系:

1.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在保证会计和审计质量前提下,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效率。从理论上讲,会计核算越全面、准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高。但由于现代企业规模的庞大、业务的复杂,要达到上述要求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会计和审计职业均采用了重要性概念。

2.重要性概念对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会计中以重要性的判断影响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费用计入方式、明细账的设置依据、项目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详细程度等诸多方面。审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范围的确定、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最终审计风险。

3.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判断时均需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但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规定量化标准;从重要性判断的性质方面讲,也没有明确哪些属于重要的事项或哪些属于不重要事项的指南。因此,会计和审计人员应根据主体的性质及其规模的不同并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综合会计项目的性质、精确度要求及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等因素对其重要性水平作出判断。

4.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无论从性质还是从数量角度,最终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力求准确,详细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审计中应实施详尽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由于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最终需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中重要性规范的是事前与事中的会计处理,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的再次确认,其重要性规范的是对会计处理结果的事后审核。可见,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笔者认为合格的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应先考察被审计单位对重要性的把握与运用后再选择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审计成本、效益与风险的最佳效果。

5.实证是合理确定会计和审计重要性标准的有效途径。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对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会有多重标准。客观地说,现有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中的重要性标准多数来自会计师们的经验,即其标准是通过实证方式取得的,实证的依据也来自于会计师的经验。实际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大部分是实践经验的。所以对会计和审计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需从实证研究入手。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实证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由于在实务中重要性的定性与定量标准皆难以把握,目前界也只制定了比较模糊的标准,对其深入认识尚需继续大量的实证调查。

四、基于新经济环境对重要性概念的再思考

1、重要性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和上的客观性最统一的。重要性的判断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但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客观环境,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使用者的制约,它不应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至少应该使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重要性的主观与客观的两栖特性,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判断,而高素质的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匾乏是我国会计与审计界的症结所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