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3 18:16: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纺织工业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2001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是中国棉纺织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纺纱能力也从2000年的3443万锭发展到2008年的1亿多锭,纱产量从2000年的660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149万吨,布产量从2000年的277亿米增长到2008年的710亿米,其中色织布28亿米,牛仔布30亿米。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取得较大提高,紧密纺设备2008年已达到了300万锭,无梭织机比重为42.10%,精梳纱比重为27.10%,无卷化率为42.05%,无结头纱比重为64.13%,行业的效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二)中国棉纺织产业的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伊始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顺延了2008年下降的趋势,产量、经济等各项指标或增长速度减缓,或出现下降,进入6月,产业投资出现回升,纱布产量也略有增长,但出口市场仍然在萎缩,由于国内市场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但纱布市场表现的传导作用未显现,利润持续下降,8月,利润由下降转为增长,较去年同期仍有小幅下降。然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一些企业的关停限产都导致从业人员减少的幅度逐步增大。
1 纱布生产和投资出现企稳回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棉纺织业前三季度累计完成投资581.8亿元,同比增长7.71%,增幅增加了10.63个百分点。受国家政策影响,投资已出现大幅回暖的迹象。前三季度规模以上企业纱产量为1724万吨,同比增长了10.4%,增幅提高了1.4个百分点;布产量为407.4亿米,同比增长2.23%,改变了前8个月下降的局面。
2 内销比重增大,出口仍然在下降。在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指导下,2009年1至8月中国棉纺织工业销售产值为6184.7亿元,占全行业的26.78%,其中内销产值占比达到了91.68%,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31个百分点,内销的比重在进一步的增大。
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共计出口棉纺织品及棉制服装456.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5%,占全行业出口的36.6%。其中棉纺织品129.8亿美元,下降18.18%;棉制服装出口326.5亿美元,下降12.95%,受季节补库需求影响,降幅较8月份有收窄趋势。
3 利润降幅收窄,8月出现增长,全部从业人员进一步减少。2009年1至8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11547户规模以上企业统计,主营业务收入为61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99%:利润总额为2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32%,利润率为3.62%,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3个百分点。目前,棉纺全行业1/3的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行业利润的96.7%,说明大多数企业基本无利润,经营较为困难。全部从业人员数从进入2008年5月就处于逐步减少的态势,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截止到2009年8月,从业人员平均数累计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39万人。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棉纺织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减少,内销竞争加剧。2001年以来,棉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产能迅速膨胀,金融危机开始后,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棉纺织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内销竞争加剧,价格下降,棉纺织企业效益迅速下滑。
(二)落后技术装备仍有相当比重,生产效率较低。受国内外市场的拉动,棉纺织行业发展较快,企业数量增多,由于面对的农村,城镇及国际市场三分天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有率不高:同时,由于棉纺是个大行业,企业多,改造任务重,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人员素质,生产管理等方面仍需提高。目前,
“三无一精”技术装备的占有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落后的技术装备不能适应高端市场需求,不能完全满足高档针织品及高档机织物用纱、高档服装对坯布的需要,因此,解决落后产能淘汰问题、提高行业竞争力、实施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全行业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2008年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内部分纺织设备技术水平对比
(三)棉纺织业税赋负担偏重,要求国内棉价与国际接轨的呼声渐高。首先是棉花采购的进项和销项增值税不统一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再次成为广大企业呼吁解决的问题,进项13%与销项17%的4个百分点的差值对现在的企业来讲已无力承担。其次是过高的棉花进口滑准关税税率制约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广大企业呼吁:在继续发放棉花进口配额实行总量调控的条件下,没有必要再加征进口滑准关税,建议仍实行1%的进口税率,同时,应考虑对棉农的直接补贴。这样做有利于国内棉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也保护了农民、保护了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融资的困难。企业的流动资金紧缺现象在2008年出现以后,至今没得到缓解,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鉴于其综合竞争力的情况,银行对纺织业发放贷款时慎之又慎,加之民间融资政策尚不完善,成本也相当高,这都加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
中国棉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几乎所有的实体产业都受到了重创,纺织产业也受到了巨大的;中击,在全球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平稳度过就成了业界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我们正处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我们正处于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坚持科技领先,转变发展思路,变粗放的数量型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方式,减量升级,淘汰落后,提升存量水平以应对金融危机,这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和服装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和服装第一出口大国。同时,国内纤维消费量也已占全球总量的1/5,成为全球纤维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2004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已达2000多万吨,约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0%;纺织全行业年销售值约达264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9万户,销售值1.548万亿元;全行业从业人数约1800万人;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974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的15.96%,贸易顺差达805亿美元,相当于全国商品贸易顺差总额的243.94%。
(二)工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东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5省市纺织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纺织行业的75%左右,利润占85%左右,出口额接近80%。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纺织工业发展缓慢,困难企业比较多。
我国纺织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在经济规模明显的行业平均规模偏小,劳动生产率低。以涤纶为例,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的工厂平均生产能力分别为我国的3.5、12、30、35倍。由于工厂平均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不高,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地区)相比差距悬殊,先进国家(地区)企业化纤人均产量约是我国的5―10倍。
(三)工艺、技术装备差、产品开发能力弱、品种结构偏低
纺织产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纤维原料的质量、品种,以及纺织和染整工艺的技术和装备水平。我国纺织业纤维原料的质量、品种不能适应后加工产品的要求,制约了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创新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纺织工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现有棉纺纱锭中,上世纪90年代先进设备约占40%,80年代及以前的设备约占60%。我国纺织生产总体上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技术。
我国纺织工业的研究与开发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纺织业发展的一项瓶颈。多年来,影响我国纺织产品上档次的关键技术问题(如深加工,后整理技术)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同时,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如多组分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新合成纤维技术、新溶剂无毒纺丝技术,更为滞后,有些仍属空白。
工艺、技术装备差、产品开发能力弱,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产品结构偏低,我国纺织品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高消耗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此外,在品牌与市场销售网络方面的差距更大。
二、主要的问题
(一)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低
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但高增长是在高投入、高消耗的基础上取得的。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2003年,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598.6亿元,同比增长66.7%;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高达1179亿元。二是原料消耗高,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1―2倍。但我国纺织工业的总体产出水平不高,纺织大国“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以产品销售数量与销售金额的比重计, 2004年1―5月,美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全球市场销售总量的3.4%,销售额却占了22.7%。而同期,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数量远超过美国,但金额却仅占18%。
(二)生产与可供资源的矛盾突出
纺织业基本上属于资源加工型产业,原料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在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可供资源上存在较大的缺口。一是国内天然纺织原料的可供能力和数量波动大,并有较大缺口,需从国际市场进口。近年来,国内企业多头采购,竞相抬价,导致原料价格的大起大落,严重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二是化纤原料,虽然后续加工能力强,但原料本身的生产发展滞后、供应缺口大,进口依赖性强、成本高。
(三)环境污染与治理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长期以来,我们采取“边污染,边防治”的政策;同时,环境治理基本以“末端”环节处理为主。这种传统控制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费用高昂,且收效不大。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与治理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发达国家将环境问题与贸易挂钩并作为新贸易壁垒的做法,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构成了严峻挑战。
由于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和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按其环保标准,我国纺织服装业相当一部分产品存在环保问题,极易遭受技术壁垒打击。2002年以来,我国纺织品遭受到的各种技术壁垒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贸易保护会以更多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过剩和低价竞争。外延式数量型的增长方式和产业规模急剧扩张的直接后果,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过剩和低价竞争,并进而导致原材料的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和劳动力短缺。
三、对策建议
(一)突破技术创新瓶颈
多年来,影响我国纺织产品上档次的关键技术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主要的瓶颈是企业规模小,创新开发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为此建议:一是组建大型纺织集团。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工业巳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并在集群内部开始形成基于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体系。因此,在这种产业集聚基础上,国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和促进集群内部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一体化,以及出口型集群的跨国兼并(使我国的资源优势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销售渠道优势互融互补),形成几大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型纺织集团。二是实施关键技术专项计划。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纺织行业协会确定关键技术项目,通过全方位招标的形式,吸纳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联合攻关。力争使我国纺织产品在深加工和后整理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大力营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以大型纺织集团为依托的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并建立与区内大学和研究机构间的长期合作机制,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产品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提供共享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检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品种结构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品安全标准体系,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冲破贸易技术壁垒,尤其要尽快推出有关键限量指标的强制性标准。二是提高检验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人员和资金投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检验系统。三是有关部门可考虑改变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彻底改变我国纺织品的数量型出口和过度低价竞争状况。
(三)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推行清洁生产
一是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允许浓度标准。二是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三是适当扩大排污收费的征收范围。四是加强监管。不治理污染的企业要接受高额处罚,当企业无力支付或以各种手段逃避支付时,要责令关门。五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纺织工业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并把其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取得实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把此项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围。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工业控制也飞速发展,大量先进的工业控制装置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在工业控制装置的运行过程中,雷电对其造成的干扰和影响一直是影响工业控制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雷电产生的过电流、过电压会给控制装置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而对工业的正常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
1 工业控制装置的防雷保护
目前大部分的工业控制装置的防雷防护措施都是简单片面的,基本上是针对直击雷采取了一些简单的外部防护,只采用了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的防护措施,防雷存在很大的漏洞,都没有考虑雷电的电磁脉冲对工业控制装置的干扰,没有考虑相应的屏蔽措施,从而导致工业控制装置极易遭受电磁脉冲干扰,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防雷保护措施,想办法抑制雷电的电磁脉冲对工业控制装置电源和其它设备造成干扰,要采取完善的防雷措施。因此对工业控制装置的防雷采用三级保护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工业控制装置的三级防雷保护
2 工厂防雷装置的设计
工厂要采取完整的防雷保护措施,应设置完善的内部防雷和外部防雷装置,并统筹考虑,进行防雷的综合设计。防雷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建筑物的金属材料做自然防雷装置。工厂内部防雷主要是为了减小和防止雷电流在建筑物内的雷电波侵入波,抑制雷电波产生的电磁效应,防止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反击等二次雷害的产生。工厂外部防雷,就是采用的常规避雷装置,由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现在的工厂现场控制,使用大量的电子计算机设备,在重视防直击雷的同时,必须对雷电侵入波的内部防雷同样重视起来。工厂设备众多,建筑相对密集,其中的金属管线和构件密密麻麻,通过采取简单的安全隔离措施,增加彼此的距离,以防止雷电侵入波和雷电感应等二次雷害的发生,已很难达到防雷要求。工厂内部防雷,还必须采用将建筑物内所有不带电的金属构件等导电体连在一起,使它们强制等电位连接,这样建筑物内就是一个等电位体,彼此之间不会产生电压差,也就不会产生危及人身安全的跨步电压或接触电压,也不会产生设备彼此之间的反击,这样的工厂厂房综合防雷措施非常有效。如图2所示。
图2 工厂厂房综合防雷示意图
工厂需设置防雷的建筑物,一般为车间多层厂房或圆库,这些建筑屋顶板大部分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浇注,建筑物屋顶都设有金属防护栏杆,顶层常有风管等高出屋面的金属构件,因此可以利用这些高出屋面的自然金属物作接闪器使用,工厂建筑物不需要另外的人工接闪器,只要将建筑屋顶的栏杆、钢筋网、风管等相互间进行可靠焊接,就成为很好的防雷接闪器。
3 结束语
自然界中的雷电造成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电气电子装置风险不断,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雷电灾害,人类一直致力于防雷的研究,一刻也不停止,随着不断增加的雷电风险,要求我们要更加完善对工业控制装置的防雷保护,既要考虑外部防雷,更加要重视内部防雷。
首先工厂的各类建筑物应具备完善的外部防雷设施,厂房内设备安置时彼此之间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工业控制系统的电源和各类信号通道都要有浪涌保护措施,控制线缆的选择和架设也要符合国标要求,另外厂房内部还要做好等电位连接、屏蔽和接地等。在这些完善的防雷装置的保护下,工业控制系统才能有效的工作,避免遭受雷电的各类影响,提高工业现场控制装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工业控制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系统,由于其关系到工业生产的每个环节,所以对其的防雷保护应做到更加可靠和完善。防雷作为工业生产重要的安全环节,必将引起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李荣添.建筑物内电子电气设备的防雷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09.
[2]夏光.浅议工业控制系统防雷击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
[3]李佳,等.工业控制系统的雷电灾害防护技术研究[J].灾害学,2007.
我县纺织企业用工的现状如何?“招工难”、“留人难”的症结在哪里?怎样缓解这些矛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历时一个月,会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妇联、劳动服务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一、基本状况和突出问题
1、齐装满员率低。我县共有纺织企业(含印染企业)14家,可提供就业岗位3686个,根据调查的资料统计,现有员工3074人,其中女性员工2455人,占员工总数的79.86%。在岗的员工中,合同期限在一年内的高达883人,占员工总数的28.73%,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年内终止、解除合同的315人,占员工总数的10.2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有612个岗位无人上岗。
2、工资水平不高、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严重。14家企业年度应支付工资总额为3810.8万元,实际支付3123.4万元,年度累计拖欠工资687.4万元。
14家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1033元,从绝对值来看,不算太低,但这是员工在延长劳动时间后的报酬,如果按每月劳动29天、每天8.5小时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为4.19元,换算成国家法定的工作时间(167.36小时),员工的月工资仅为702元。挡车工的平均工资约800元,换算后仅543元。
企业滥用职权、依据土政策罚款、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3、违法延长工作时间和取消法定节假日较为普遍。从14家企业正常劳动时间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普通员工月工作日一般为26—30天,大部分为28天以上。日工作时间为8—12小时,如遇加班,时间可能还会延长,个别企业甚至达14小时。员工在节假日上班和加班后,还基本上得不到法定标准的工作报酬。
4、工作环境欠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纺织行业的劳动条件一般较为恶劣,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不高、设备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尤为突出。我县的纺织企业,在噪音、粉尘超标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的比例很大,少数企业甚至高达80%。工伤事故发生频繁,年内工伤高达2617人次,平均每三个多小时就有一个人发生工伤。
5、社会保障福利情况令人担忧。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全县纺织企业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包括国家规定的强制保险)甚至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收取押金和扣压证件的事情时有发生。
6、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调查资料统计,20xx年三季度我县有剩余劳动力15295人,其中女性劳动力7470人,这些劳动力恰恰是纺织企业所急需的。但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人不愿到本地就业,特别不愿到纺织企业就业。这样,就形成了一边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边又找不到合适劳动者的怪圈。
二、主要原因分析
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对于我县来说,熟练纺织工可能欠缺,但决不会招不到一般员工。造成纺织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先天不足。自古就有“男不进矿、女不进纺”的说法,说明纺织行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我县的大部分纺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装备较差,资金不足导致劳动保护的措施跟不上,个别企业甚至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采取措施,使得劳动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年轻女性,在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到哪个行业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想涉足纺织行业。
2、行业竞争无序。随着本地纺织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对市场和熟练工人等的竞争越发激烈。比抬工价、争夺熟练工的行为不断升温,员工在企业间无序流动,导致企业招工更加困难。由于企业用工本身缺口大,加之熟练工的攀比心态,经常出现工人今天来、明天走的局面,老板无所适从,也使企业不能按计划正常安排生产。
3、报酬水平过低。由于纺织行业竞争激烈,且利润率不高,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物化成本受市场制约,企业只能从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想办法。纺织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对象。一旦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形成“待遇过低—开工不足—效益低下—降低工资水平”的恶性循环。
4、劳动执法不严。执法 不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就企业而言,企业对劳动力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员工而言,由于企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雇佣思想十分明显,做一天算一天,和企业总是离心离德,难以和企业捆在一起。从而,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5、管理机制欠缺。纺织加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员工的作息时间难以把握。因此,如果没有较完善的奖励机制,是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对如何应对加班和空闲,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办法简单,吸引力不够。另外,一些企业在后勤和安全保障方面缺乏考虑,员工的食宿难以统一管理。而从事纺织工作的员工又多是一些年轻女性,安全保障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她们安心工作。
6、劳动力的心理原因。由于我县的工业起步较迟,剩余劳动力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到广东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外出打工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多年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已较为适应外面的环境,随着广东沿海地区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待遇的进一步改善,大都不愿再回乡务工;而新增劳动力受此影响,也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不太愿意到本地打工,更愿意到外面世界去闯一闯。
三、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首先,提高企业老板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企业经营者从依法办企业的高度,认识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依法办企业,就必须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是违法经营。引导企业经营者用长远的眼光来经营企业,与员工建立互惠、互赢、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引导员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时刻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员工树立遵守劳动合同的意识,切实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把企业当菜园子,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第三,要通过基层党政组织和群团组织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从县域经济的大局和长远考虑,投身纺织行业,以解企业用工不足的燃眉之急。
2、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在法律法规上玩火的。要加大劳动执法的力度,促进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企业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要通过严格执法,使企业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报酬、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逐步规范到法制的轨道。
一、施工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是施工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施工企业经营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对复杂,施工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施工企业工程多、施工周期长等问题,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复杂化。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形成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有效的规范企业的财务活动,保证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二)能够促进施工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
施工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将施工企业分散的各个部门的工作联系起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作用,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建立严谨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来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再加上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充分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来不断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能够有效防范施工企业的风险
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类的风险和问题,只要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才能保证施工企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企业面临风险的防范也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内部控制通过对于风险的有效评估,加强对于企业内部薄弱环节的控制,提高施工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能够使得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所面临的现状
(一)施工企业对于内部控制认识的偏差
虽然目前已经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开始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解上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并不完善,在重要性的认识上施工企业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施工企业的管理层普遍的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片面的认为内部控制仅仅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忽略了内部控制需要施工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并且许多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常年不变,没有根据施工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改进或者创新,使得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没有能够起到实际的效果。
(二)施工企业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设立内部控制的专项部门,内部控制往往是由各个部门单独制定,因此其内部控制制度具有狭隘性,不能对于整个施工企业起到约束和管理的作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过于侧重于事后的控制,对于风险的事前控制缺乏。对于组织结构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设置和员工职责分工并不明确,使得员工无法可依,施工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并且没有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使得施工企业经营的全过程缺乏监督和控制,大大加大了施工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直接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强
施工企业具有投资数额较大、工程周期较长、工作难度较大等特点,并且由于经常是露天作业的,收到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着多种风险。有些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还需要进行高空作业、危险作业等等,更加增加了施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但是目前许多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都相当薄弱,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导致了施工企业风险的普遍发生,造成了项目成本的增加,资金的流通不畅,进而引发了财务风险。无论是从工程的前期的招标活动,期间的建设活动以及事后的决算、结算活动若是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都会增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三、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
(一)施工企业应当树立对内部控制正确的认识
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项由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制定,并且由企业的全体成员进行参与的一项严谨的控制程序。因此施工企业的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于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对于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以及实施要赋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施工企业要对于全体员工进行教育,让每个员工了解到内部控制不单单是财务部或者部分人员的工作,而是每个员工的职责。企业可以分批进行组织员工进行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的氛围。除此之外,企业可以编制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的手册,包括岗位责任的制度,业务流程审批制度,权责的划分等等,让员工更好的学习和了解。
(二)完善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首先在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上要进行制度的规划建设。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贯穿于企业的投标到施工,体现在从预算到决算的各个部分中。在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要建立科学的控制制度,例如预算控制制度、财产保护制度、内部审批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等。只有完善了这些组织结构的制度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经济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合理进行施工企业的权责制度的设置。合理权责制度的设置,要根据施工企业的目标和职能任务,明确施工企业中的部门和工作岗位的权责,使各个部门和人员都能够各施其责。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权限的设置要更加细化,例如造价人员进行成本策划、编制投标方案;财务人员负责会计的核算以及监督;工程人员负责工程进度的管理等等。在职责权限的分工中要考虑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保工程的全过程都能够被有效的控制。
第三,要设置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是营造公平、合法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举措。内部审计能够判定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管理制度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它是一个独立的评价机构,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受到企业最高层领导的直接管辖,来保持其独立性。
(三)加强对于施工企业的风险防范
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手下市场恶意竞争、市场机制、本身管理模式的影响,施工企业不可避免的在生产经营中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构建一套覆盖整个企业的、健全的、有序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强化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意识。对于面临的风险做到事前预防,发生时能够及时的解决。具体的措施有,在进行投标时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的风险评估,科学的进行招标项目的筛选;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全程的风险监控。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施工企业员工的素质教育
施工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体制也需要由人进行执行和操作的。假使有了严密、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员工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是非常低下的,也无法将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发挥出来,内部控制制度仍旧是一纸空文。所以要想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其员工的素养和道德素质是相当关键的。因此施工企业要经常性的对于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灌输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使得员工的素养不断的提高。施工企业还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使企业员工更加具有凝聚力,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素养,才能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开展和实施,使得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不断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不断实现其发展战略。施工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的发现并且予以纠正。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以及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施工企业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才能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汞污染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字眼,汞本身作为一种对人体、对自然、对各类生物有着极大的强毒性的污染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汞在工业、农业、医药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使得汞及其化合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重并进一步走向恶化。
要想解决汞污染的问题,就必须得知汞污染的源头在哪。我们知道,我国的氯碱行业是汞的主要排放源和生产源,如果想要减少汞的排放量,这一行业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注重汞污染的源头,在广泛分析了汞污染的污染、危害和治理对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就氯碱行业的汞污染做出重点探讨,针对氯碱行业的汞污染有目的地提出减少氯碱行业中减少汞排放的对策和措施。
一、汞污染的来源及其危害
1.来源
汞污染共有两大类来源,一种是天然因素,另一种是人为干预造成的结果。
天然因素:在自然界中,地理中存在着很多的汞元素,由于各种自然原因,地质中存在的汞元素得以释放。几乎所有的矿物质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包含一些汞元素,自然界释放到空气中的主要为单质汞,其余的还有二甲基汞、挥发性汞及其化合物等等。
人为因素:人为的干预也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把汞作为原料来使用,在产品的加工或者使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排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在这种情况中,某些行业或者企业具有典型的代表,例如荧光灯、含汞触媒的生产和使用。第二种情况是人类把汞作为杂质,有些产品当中会包含汞元素,在生产或加工时,汞元素会随时挥发出来,然后飘入到环境之中,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含汞物质的开发和使用等等。
2.汞污染的危害
笔者总结了汞污染危害的特点,简单地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汞污染的来源多,涉及到的领域也很宽泛,主要的是氯碱行业。第二点,汞可以通过大气或者水流等方式进行扩散和蔓延,我们不能够采取有效的、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成绩的措施来治理。其跨区域的污染特征,使得汞污染可以肆意扩散,治理难度较大。第三个方面就是汞可以以微小的剂量对人体产生极大地影响和危害,并且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对整个环境造成污染。汞污染由于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特性,使得治理方法难上加难。
二、我国氯碱行业汞污染状况
1.乙炔法所占比重大,含汞触媒需求量惊人
PVC是世界上通用的五大塑料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可靠品,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近今年来,我国的PVC领域发展迅速,在2001到2007这短短六年的时间里,产量就突飞猛增,由原来的3.1mt增长到10mt左右,跃居世界前茅。我国的国情使得我国在PVC生产时,采用的原料生产法基本上是以乙炔法为主,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生产方法还会存在下,并且会快速发展,对汞的需求量也会快速地增加。我国的汞资源已经基本上枯竭了,要想保持活力就必须大量进口,而国际上却纷纷禁止汞的出口和交易活动。因此,我国的汞污染看似会下降,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一问题还会继续并且长时间的存在下去。
2.汞的使用缺乏有力监督
目前,我国氯乙烯合成中采用的是列管式转化器,新装触媒后反应的热点在转化器的上部,温度控制在150摄氏度或者更高,在触媒中的氯化汞和还原出来的金属汞将会有一部分升华到空气中,造成汞的浪费。在乙炔法PVC工艺生产汞的过程中,有三个主要环节即转化器、除汞器和组合吸收装置。这三个环节中的汞流逝较为严重,但管理措施却相对落后,造成汞的流逝较大。另外,含汞废水的排放得不到有效地监管,废水中汞的含量也较多,但由于没有纳入环境监管的视野和范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区和安全隐患。
3.废弃含汞触媒回收处理环节存在污染隐患
在我国,拥有废弃含汞触媒回收处理权利的单位并不多,只有六家,他们分别为贵州4家,湖南、河南各1家。正因为单位缺少,以及技术的欠缺使得每年还有很多的含汞废弃物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很多含汞触媒不知去向。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即使有权利处理的单位在二次处理时是否会造成二次污染也不得而知,并且在监管过程中也缺乏有力的体系。甚至一些不法回收商人违法回收含汞废弃物,使得汞污染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存在着极大地安全隐患。
三、汞污染治理的措施和策略
1.控制氯碱行业的肆意发展
从这几年的趋势来看,我国的PVC快速发展,各地纷纷上马这一项目,不管自己的技术是否成熟,不顾条件是否允许。如果对这一趋势不尽快制定措施加以制止和禁止,那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氯碱行业将会遍地开花,给汞污染提供一个可趁之机,使得我国的汞污染治理难上加难。从环境保护这一角度来说,必须对此采取严厉的措施,应该充分考虑环境的容忍度,不宜再大规模的发展,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如交通、市场、资源等因素合理地布局。另外,汞的使用也应该列入到氯碱行业的发展规划当中,真正地把汞污染的源头遏制住,从而,在源头上切断汞污染。
2.要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巧妙地调节
针对我国汞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学会用“无形的手”去调控,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巧妙调节。可以考虑对氯碱行业征收环境税,减少汞的排放量,还可以尝试实施汞的定量配置制度,限制汞的无限制使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汞的需求还很大,但是进口、生产、使用等情况的统计工作不到位,无法真确把握汞的治理分寸。以后要加大监测力度,有效地统计好与汞有关的数字。
3.加强回收监督,强化管理力度
由于汞的挥发性质,使得汞的流失必不可免,为此,我们要从另外一个方面加强对汞的管理力度。例如,废弃汞属于废弃物,废弃的含汞触媒、含汞活性碳等要交由专门的汞回收单位,回收利用,科学处理。在我国,尽管汞的回收工作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但是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失误。一些汞回收单位回收废弃汞的处理工作缺乏良好的监管,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所以要加强监管力度,对氯碱行业进行重点监测,监理各个企业的档案,对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严密监控,禁止污染物转移。
4.加强汞产品的研究工作,减少汞的使用量
我国汞产品的替代工作还相当落后,在技术投入方面还有欠缺。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在资金上、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得企业拥有一定的保障,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改善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而造成的汞污染问题。可以通过清洁生产,强制性地关闭一些汞生产企业,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减少汞的使用量。
四、小结
汞污染的主要源头在氯碱行业,要从各方面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从而在根源上减少和杜绝汞污染的现象,我国的环境改善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标榜。
1、煤炭企业职工基本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
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原义马矿务局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是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集团现有职工8.9万人,其中退休职工2.7万人,1998年,煤炭行业开始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义煤集团采取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截至2013年底,我集团公司参保职工达8.9万人,全部参加医保。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发展,在煤炭行业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如大额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1.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机制得到确立
义煤集团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初,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体现出了国家社会保险的强制特征,此举,不仅扩大了医疗保险资金的来源,确定了单位和职工的责任,增强职工个人自我保障意识,而且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职工患大病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过重造成的“因病致贫”现象。2002年,该集团企业缴费率和个人缴费率的控制标准:企业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4%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后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集团职工缴费基本上控制在2%,单位缴费比例一般在6%~11%之间。现如今,通过建立煤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后,职工患病,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每年可报销医疗费7万元,同时,为减轻参保职工负担,2010年元月,该集团社保中心根据测算将住院的起付标准从700元起付调至480元起付,二次住院调整为240元起付,当年7月,该集团又将住院床位费由13元调整为28元,职工大病有原来的每人每年15万元,调整为每人每年25万元,使职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缓解,有效地解决了过去那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的职工因病返贫现象。以2012年为例,义煤集团全年共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费用9493万元,其中:统筹费用5330万元(住院费用4466万元;重慢病费用864万元),个人账户费用4163万元。
1.2基本医疗制度管理更加规范
义煤集团制定并下发了《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大病统筹、分布到位”的原则,实行一级统筹、二级管理,对全集团公司参保职工进行规范管理。后,经过几年的运行,根据集团公司实际情况,对原有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又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和《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了各层次的管理权限、管理范围。遂项列出了个人帐户管理、住院管理、慢性重症管理、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的管理、转诊转院病人管理、医疗费用的结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等等,并在每一款内又做各细项的说明,使医保工作走向的规范化、程序化。
1.3推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能力
过去,由于原始的管理模式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为了改变医疗保险工作中手工记帐、管理落后的情况,2007年,义煤集团率先在全集团二级单位医疗保险工作推行计算机管理,大幅度降低了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管理,不仅带动了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而且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整个企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同时对于医疗保险中发生的问题,能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2010年,又实现了整个企业64家医保经办机构与管辖区内73余家定点医院的和药店的联网。参保职工在辖区范围内所有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住院,可凭职工医疗保险证医保卡办理医保住院手续,医疗费在出院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结算,个人不需再全额垫付医疗费,只需拿自负部分的医疗费,其余部分由所住定点医院垫付。这项举措既简化了医疗费报销手续,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又减轻参保人垫付资金压力,同时提升了医保经办服务效率。
1.4行业跨地域广而造成的职工就医难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义煤集团下属企业分布于河南、青海、新疆、山西、贵州等省(区),拥有生产矿井30多座。针对现阶段我国的煤炭行业用工制度多样和跨地区、跨行业作业等,再加上大部分煤炭企业作业环境较为恶劣,企业内存在许多因工致伤、致残以及职业病患者等,使煤炭企业医疗保险不堪重负。为了维护企业职工群众切身利益,义煤集团实行了企业“一级统筹、二级管理”。一级统筹就是基本医疗基金由集团公司社保中心统一管理,二级管理基层参保单位管理自己相关的业务。实现了集团公司参保职工可在集团公司社保中心定点的任何医疗机构看病就医、购药,此举,使企业外埠职工看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煤炭企业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努力方向
医疗保险是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大事,与广大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虽然不是煤矿安全的重点工作,但如果做不好,就会影响到重点工作。
2.1要配齐配强医保管理干部和经办人员。造就一批懂业务、素质高的医保管理干部,并建立竞争上岗机制,促进干部的交流。把基层单位的经办人员归口到社保中心集中管理。同时,在选拔经办人员时要注重从责任心强、素质较高、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专业人员中选拔。
2.2要提升医保管理干部和经办人员的素质。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既要重视理论培训,加强政策的学习,进行前瞻性研究;又要通过经验介绍,相互观摩,进行业务对流。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菜单式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质量。针对医保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通过培训,解读医保政策、分析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提升医保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2.3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要本着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的态度,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研究政策、创新手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完善职工异地就医报销措施,集团社保中心要专人负责,每季度集中一至二次,帮助做好报销工作。对部分困难职工或患重病、大病的职工提供必要的周转金,缓解资金周转的困难。对行动不便的职工要实行上门服务。要尽量缩短报销结算周期,使职工及时拿到报销款,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
目前,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逐年增多,现有多种主要病虫鼠害种类,病害主要是:杨树烂皮病、杨树煤污病、青杨叶锈病;虫害主要有:杨白蚧、蚜虫、大青叶蝉、灰拟花尺蛾、桦树卷叶蛾、杨柳小卷蛾、柳沫蝉、锈斑楔天牛、杨干透翅蛾、杨木蠹蛾、沙棘木蠹蛾;鼠害主要有:达吾尔鼠兔、高原鼢鼠。年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面积为.万hm,其中鼠害发生面积为 .hm,病害发生面积.hm,虫害发生面积.hm。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鼠害和锈斑楔天牛,其中达吾尔鼠兔发生面积 .hm(中度发生面积 .hm,重度发生面积hm),高原鼢鼠发生面积 hm(轻度 .hm,中度 .hm,重度 .hm),锈斑楔天牛发生面积.hm(轻度hm,中度hm,重度.hm)。
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湟源县现有森防站个,共有职工个,其中高级工程师名,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名。年以来,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标准站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方案与标准,已完成了标准站和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建设。近几年,国家又在防控体系和检疫的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大大改善了湟源县森防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湟源县森防的防控能力和检疫水平,基本实现了信息处理自动化。
.植物检疫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是控制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人为传播蔓延的预防性措施,对促进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做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源头,检疫工作是林业检疫工作的关键。随着我国林业和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国内调运量逐年提高,因源头检疫把关不严造成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调运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构成极大威胁。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防范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执行产地检疫的申报制,结合“两证一签重点加强对种苗的产地检疫力度”,开展了集体、个体苗木的产地检疫工作,年均检疫个类出圃苗木余万株,检疫林木种子t以上,产地检疫率达到了%以上。同时,抓好各种林木、花卉、木材的检疫复检,防止林木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害随植物产品调入调出,及时消除灾害隐患,从而保障湟源县林业生产和绿化建设的安全。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
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认真贯彻《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全县测报网络体系逐渐完善。目前全县中心测报点设立监测点个,一般测报点个,监测布局合理、均匀分布,监测覆盖率达%以上。测报水平和预警能力逐年提高,全县每年《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信息》多期,份左右,有效地指导了全县林业有害工作的开展。准确测报率每年达%以上,信息数据实现网络化传输。由于基础设施加强,湟源县各类数据、信息都实现了信息数据网络化传输,及时反映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实现了森防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服务。测报新技术得到了全面应用,如性信息素、诱虫灯等,为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数据。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实行林木病虫鼠害防治工作责任目标制,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乡、各单位。明确防治区域、目标、任务,并对防治过程进行跟踪督导和检查。坚持综合防治和工程治理的理念,开展杨树工程治理,使杨树天牛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大幅度降低。同时,积极推广无公害防治措施,通过人工、物理营林措施,每年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万hm,无公害防治率达到了%以上,成灾率控制在%以内,实现了可持续控灾。
.科学技术研究
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湟源县先后开展了“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的普查”;“锈斑楔天牛的防治技术研究”全面提高湟源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科技含量和防治效果。另外,湟源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从事林木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了森防的队伍建设,提高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水平。
存在的问题
一是森防体系建设仍与保护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森防机构建设不健全,还没有形成森防网络体系,森防机构建设与森防工作往往脱节。二是基层人员少而
且不稳定,防治手段落后,特别是乡村无防治技术人员和森防器械。三是防治资金严重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仪器设备等,无公害防治、抚育防治技术推广跟不上。
防治思路
.完善森防机构,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
理顺森防机构,提高森防部门执法地位,建立各基层防治机构,在各乡建立乡级森防站,负责本辖区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执法、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以形成县、乡、村防治队(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伍和防治体系,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保障。各乡镇政府应设立森防专项经费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管理工作,加强森防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防治、测报仪器设备,森防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投放。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和截留。
1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林业病虫害防治。对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当地政府及国家的共同关注下,通过人民群众和林业部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林业资源保护设施获得了极大的加强,可是因为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仍然不容乐观、形势严峻,不少棘手、非常紧迫的问题需要进行解决。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国林业病虫害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1地域广泛性
林业病虫害出现时,一般都不是局部的,一个地区的病虫害影响面积就可达到十几万亩,还有我国林业种植存在集中的特点,若在林区内所种植的还是单一树种。这样的话病虫的传播速度可极为迅速。因为多年来造林树种单一,北方气温还渐渐升高,导致害虫越冬死亡率变得越来越低。致使我国这些年出现病虫害的森林面积的年年攀升,当前林业病虫害的控制工作还受到技术、资金和人力的影响,使防控难度得到加大。
1.2不确定性
林业病虫害的不确定性就是它不好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病虫害的出现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出现前无法预测。我国幅员广阔,病害情况时有出现,林业部门无法做到检测的全覆盖。此外,造成我国林业病虫害的害虫种类有很多品种,每一种病虫的防治措施会各不相同,故无法做到预防的全面性。从以上两点来看,林业病虫害的出现就无法回避了。
1.3物种进化速度快
从近年看,伴随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研制成功不少杀虫药物,让之前不少难防治、危害大的病虫害都得到了有效防控。可是,也因而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埋下了隐患。所谓的隐患,就是指生物在不断的药物使用过程中,它抵抗力和适应力都将持续增强,抗药性逐渐变强,这会对控制林业病虫害是非常致命的。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2.1分类防控
提升宣传工作,明确“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增强群众基础安全意识,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法制化、标准化、科学化。防治工作的方针就是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是第一位的、治是第二位的。应按照林分或林种类型、受害等级和病情调查结果,对于主要次期性病虫害,分类实施,总结之前做得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关预防和控制的执行方案,并认真执行。评估和分析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出现发展趋势,设计有关的防治方案,并按照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全年防治方法,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2.2加强动态监测
监测对象为当地的主要次期性和常发性病虫害,特别是冰冻雪灾能改变林分环境,之前那些一般或次要的病虫害,特别是次期性病虫害极易转移为主要种类。所以,应对不同林分或林种类型、受害等级,明确固定样地,密切监测病虫害的出现发展趋势。尤其是应提升供电线路沿线和疫区的松材线虫病监测。调查方法以人工地面调查和害虫信息素诱集为主。
2.3具体方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3.1育苗方法防治病虫害。使用杂交的方法应选取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培育良种壮苗,不但速生还可抗病虫,此为林木丰产速生的基础。对用做育苗的圃地进行土壤处理,或农、苗轮作能够降低病虫侵害。适当控制和合理密植播种期,也能够防控个别病虫害。提高苗木的抚育管理,能够打造不利于病虫发生而有利于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而提升苗木的抗病虫能力。此为育苗中控制病虫害的主要方法。
2.3.2造林方法防治病虫害。从丰产栽培及造林调查规划时候起。对造林类型的确定和树种的采选应该考虑到病虫害出现的可能性。混交林内各树种相互阻隔,也能够控制病虫害的扩散蔓延和传播。
2.3.3育林方法防治病虫害。幼林抚育问伐对防止林木病害有极大作用,还有合理修枝能控制引发木材害虫或腐朽的为害。?
2.3.4成林抚育方法防治病虫害。成林抚育要按照不同时期特点实施适宜的卫生伐和抚育伐,除掉风折木、风倒木、枯立木、濒死木以及有严重机械损伤、次期害虫和立木腐朽菌的林木,来避免病虫的扩散。成熟林一定要马上进行采伐。采用合理的采伐方式,处理好采伐痕迹,控制害虫突然蔓延、上升。
每年召开1次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专家座谈会,提前部署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每年将主要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进行作业设计,按设计施工;加强宣传培训。为了使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提高对森防检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控灾减灾的意识,县编印适应技术、法律法规等传单,发放《互助林业信息》、森防简讯,编印《林业鼠、兔害综合防治方法》《房木虫害防治技术》《黄斑星天牛宣传资料》《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互助县人民政府关于除治和防御黄斑星天牛虫害的通告》,每年向省、县级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投稿,参加国家、省、县举办培训班。组织人员给林农(退耕户)讲授林业鼠、兔害防治知识,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对林业鼠、兔害、杨树病虫害等进行现场防治,指导当地林农和经营大户使用新型药剂药械;多次聘请国外、国家、省、大学等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指导防治,大大提高了互助县的林业生物灾害工程防治成效。
在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时,实施工程防治作业,截至目前全县成立鼠害防治专业队8个,58人,黄斑星天牛防治专业队1个,8人。为解决统一联防问题,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农、林、牧三家联防退耕地鼠害的通知,实现了政府参与、专业防治和群众性防治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建立专业公司或防治队,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真正走向市场化。目前,互助县利用森防专业公司或防治专业队如西宁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部、南门峡、边滩鼠害防治专业队、高寨黄斑星天牛防治专业队等一批防治服务公司、防治专业队正不断涌现,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群众普遍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专业知识,有虫(病)不知何时治、怎么治,不会合理使用农药;二是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较多,留守在家的主要为老、弱、病、残、妇、幼,劳力严重不足,制约了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林业效益比较低,影响了农户开展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四是由于交通、林分立地条件、有的树较高,一般的防治器械用不上,不能开展有效防治。
3建设对策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培植和扶持一批专业性防治公司,逐步形成以森防机构为依托、专业性防治公司为龙头的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技物结合,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能力。
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为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适应全县林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新的防治机制、拓宽防治渠道。成立专业公司,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承包防治,通过签订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合作协议书,明确各方责任。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在积极倡导专业承包公司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因地制宜,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体系。以防治专业队为主导、社会防治组织为骨干、林农互助防治为基础的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新体系。鼓励和扶持不同形式的组织或个人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司或防治服务专业户,以市场化运作,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偿服务。
互助县是个林业大县,全县林业用地211 194.2 hm2,其中:有林地60 497.8 hm2,疏林地4 051.2 hm2,灌木林地56 665.4 hm2(占26.83%);未成林造林地32 384.8 hm2,苗圃地173.7 hm2,同时互助县又是多种病虫害易发区域,防治任务较大,加之防治上受农村劳动力及其素质的影响,必须在行政推动和农户自愿相结合、统一组织和分散经营相联手的基础上,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推行承包防治、代防代治以及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林业有害生物的社会化防治工作。
4参考文献
[1] 赵慧刚.浅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232.
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不仅要保证企业自身免遭损害,还应该把对公众的危险降到最低。地方供电企业在安全管理上与国家电网存在一定的差距,安全管理风险高,建议逐步纳入国网一体化管理,逐步改进安全管理手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如何在新时期形势下援助地方电网保证安全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杜绝和预防各类电力生产恶性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地方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责任心不强.维护和运行人员素质不高
供电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职工素质和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方供电企业员工结构复杂,整体素质不高。但在实际安全管理中鉴于人情、关系等原因,不敢真抓实管,使安全工作落不到实处。
1.2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不具体.流于形式
(1)重效益,轻安全生产的思想始终在有的地方供电企业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中占主导地位,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年度任务上,而对抓落实不够,不深入,讲的多,做的少,号召多,检查督促少,流于形式。没有建立一整套层层包干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事故的奖罚避重就轻。
(2)轻视作业现场过程风险管控。大多数电力人身伤亡事故发生生产作业现场过程中。一些地方供电企业往往不愿意将过多的管理技术力量投入到现场监督管控过程中,导致现场监督缺位。
(3)工作负责人职责不清楚也是造成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执行工作任务时,工作负责人不能只安排工作,自己不履行职责,不在工作现场实施监护,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4)经常性的安全专题教育抓得不够。重技术培训,忽视安全专题教育,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
(5)纪律松弛,管理不严,有章不循,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1.3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一些地方供电企业由于效益不高,在安全生产器具的配备、维修,试验未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安措资金的投立较少,导致现场工作时安全措施无法完全布置落实,该挂的接地线不挂,一些试验到期的验电器、绝缘操作杆不按规定校验。
1.4安全专项活动开展少,宣传力度不够
缺少开展大型的安全专项活动,不能使安全管理理在员工群体中入脑入心;不能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即使开展上级组织的大型安全活动也是走走过场。
2.提升地方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地方供电企业最终应纳入国网一体化管理,建立起“三集五大”管理体系,实现现代集约化管理。传统的安全管理理论是与企业管理理论同步发展的。早在二十世纪初,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生产事故频繁发生,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学者就从事故的角度出发,开始对安全管理进行研究。逐渐产生了海因里希安全法则、多重原因论、事故树分析法、等等安全管理理论。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现代安全管理更加强调管理的现代化,包括管理思想、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出现了安全系统工程、人-机工程学、安全心理学、全面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价管理等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推动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形势必须加强将安全风险管控摆在重要位置。只要控制了事故风险,减少了现场有章不循行为,就能预防事故发生。
必须建立起安全管理的“三大机制”和“三大体系”,即安全生产的运行、约束和动力机制。“三大体系”是以党委书记为首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与单位党群系统机构设置相同,包含单位工会及共青团机构;以生产副总为首的技术保障体系,主要由单位技术主管部门和各基层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以上级安全监督部门为首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包括各级独立的安全监督机构和专责安全监督员。目前强调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两大体系,实际上是把安全生产的三个保障体系统称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但三个体系都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全面加强现场安全监督,落实重大倒闸操作现场、重大检修施工作业现场、重大隐患处理现场管理及专业技术上岗到位,将现场事故风险降为0,重大现场上岗到位人员既包含保证体系人员,同时又要包含监督体系人员。
加强安全基础管理,班组是企业的基本细胞,必须加强班组的安全工作,开展好每周一次的安全日活动,落实全过程录音制度,班前会、班后会等建立起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近年来重庆市公司提出的“黄马甲”、“风险提示牌”“小毛说违章”等提升了安全文化氛围。万州供电局建立起“行动后反思”安全日学习机制,打造起全新的安全文化。
创新安全生产管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善意的法律制度为武器、以打造高执行力的队伍为保障、以事故防范为目标。
3.安全管理体系创新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09000和IS0 1 4000等标准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OHSM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改进机制,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它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控制各种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有效的管理体系。因此,安全管理体系创新必须与超前预防结合,达到有序可控、长治久安的目的。
在重庆市电力公司统一指导下,万州供电局开展了以“追根溯源反违章,防微杜渐治隐患”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按照活动要求,各级领导贴近一线,深入宣传发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创新工作举措,活动取得了预期成效。通过活动的开展,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提高了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落实了电网安全风险差异化控制措施;建立考评机制,强化了隐患治理,体现出重庆公司的“抓基层、抓基础、抓基本功”的安全管理特色。
中图分类号:P7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焊接在工业管道安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焊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业管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工业管道安装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焊接技术和能力,对焊缝内部的各种缺陷要了如指掌,能对焊接产生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消缺计划。工业管道焊接存在以下缺陷:焊缝尺寸不符合技术要求、未熔合、气孔、裂纹、夹渣及焊瘤等。上述这些焊接缺陷直接影响工业管道的强度,在长期运行下很容易发生管道裂纹,影响管道安全。
一、工业管道安装过程中焊接的重要性
在整个工业管道安装中,焊接技术作为工业管道连接的重要保障,其技术是否合格,将直接关系着工业今后的投入使用。针对当前工业管道中出现的渗漏、泄露事故,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多数是由焊接质量不合格而引起的。由此可见,在管道的正常安装使用中,焊接质量将直接影响着管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针对工业管道安装中焊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面对当前工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有的工业管道已无法满足当前工业行业的发展需求,在扩大管道铺设规模的过程中,焊接作为连接新旧管道的重要途径,对管道今后的投入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次,在连接各个分段的工业管道时,焊接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将这些分段管道完整的联系到一起,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整体,确保其今后的安全使用。最后,工业管道在应用中,所运输的工业物质多为液体或气体,若焊接处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液体或气体的大量外漏,在给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工业管道安装过程中的焊接缺陷产生原因
(一)未熔合未熔合主要指焊道和母材、焊道和焊道之间,没有
完全熔化结合。一般多发生在管道的时钟11 点钟和1 点钟接头位置,以及管道底部的6 点钟位置。为熔合缺陷可分为坡口未熔合、层间未熔合及根部未熔合三种情况。坡口未熔合是指焊缝金属和母材坡口之间的未熔合;层间未熔合主要指施焊过程中层与层间的焊缝金属未熔合;根部未熔合则是在打底过程中,焊缝金属和母材金属、焊缝接头未熔合,这也是出现几率较大的情况。未熔合是管道安装的面状缺陷,容易集中应力,危害性较高。
(二)夹渣夹渣主要指在焊接过程中,熔渣留在焊缝金属中的现象,是管道安装较常见的缺陷之一,产生的位置不确定。产生夹渣的主要原因为操作人员技术不佳,造成熔渣在熔池冷却凝固之前没有及时浮出水面,而是留在焊缝中。层间熔渣清除不彻底、焊接电流过小等都是造成夹渣的主要原因。
(三)裂纹裂纹主要在焊接应力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属材料中原子结合被破坏,产生新界面的缝隙。裂缝是工业管道安装中,焊接接头中危害最大的缺陷,不仅难于返修,而且会给管道运行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气孔气孔主要是在焊接时,由于熔池金属中的气体没有在熔池凝固之前及时逸出,而残留在焊缝金属的内部或者表面,形成孔穴。气孔的大小、形状、数量等均与母材材质、焊接位置、焊条性质、焊工操作技术等有关。对于形成气孔的气体,一些是原本溶解在母材与焊条钢芯中的气体;一些则是在药皮熔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也有些来自母材上的油垢、锈迹等受热后分解产生。
三、针对焊接缺陷采取的防治策略
从上述论述中能够看出,工业管道焊接缺陷的出现,在影响整个管道安全使用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工业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针对焊接缺陷采取的相关防治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管道焊接工艺
在完善焊接缺陷的过程中,其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管道的焊接工艺,保证焊接质量。在其提高的过程中,第一,焊接人员在开展焊接活动前,应选择合适的坡口角度与装配间隙,并对焊接电流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焊接设备运行中的所需。在进行焊接时,应准确的掌握运条方式、焊条或焊把速度,确保焊件装配中的间隙能够满足焊件活动的实际需求。第二,在进行引弧时,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拉长电弧,使其在预热的个遇中逐渐形成熔池; 并在收弧时,应将焊条放在熔池中做短暂的停留,以此来确保焊条自身的金属性能够填满熔池,避免弧坑在焊缝收尾位置的出现。第三,结合管道的实际铺设状况,针对破快与焊层间存在的熔渣,应及时的清除干净,并使用相应的工具铲平焊缝中存在的不平,只有在做好这些工作后方可进行焊接。在焊接时,应结合着活动的实际需要,适时的加大焊接电流,将电弧长度进行缩短,尽量提高电弧的停留时间,并结合着熔化的实际状况,对焊条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熔渣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浮出铁水。第四,在焊接工作开始前,需要相应的工作人员做好焊接准备。除了对坡口两侧进行及时的清理外,还应在焊接开始前,依据焊条说明书中的时间、温度规定,选择与之相符的焊接方式。第五,在焊接时,应对焊接链条进行及时的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后,按照相应的次序及方向,将焊接应力降到最低。针对裂纹的出现,焊接人员应在焊接前对坡口周围出现的水、绣、油等干扰物进行清理。
(二)使用先进的焊接设备
在保证工业管道焊接质量的过程中,使用先进的焊接设备,除了能提高焊接质量外,还能科学的缩短焊接时间,为整个工业管道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加大焊接设备的投资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焊接设备; 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焊接设备,在避免焊接缺陷的同时,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三)加强焊接的全过程控制
在整个焊接活动中,焊接施工人员作为焊接活动的实施者,其焊接技术是否合格,将直接关系中管道的焊接质量,同时也关系着管道今后的投入使用。加强焊接全过程的控制,除了对焊接技术进行管理外,还需要对焊接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确保其焊接技术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避免焊接缺陷的出现。一般来讲,在影响焊接质量的过程中,除了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外,还包括施工人员的资历、责任心、工作态度等主观因素,而其他监督人员所其的作用是确保施工秩序的顺利进行,对焊接质量没有太大影响。而在避免焊接缺陷的过程中,首先应加强对焊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使用正确的施工技术进行施工,确保整个焊接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加大对焊接施工的检测力度,针对焊接施工中查出的问题,应及时上报总部,并填写检修质量定期整改报告,令其限期整改。最后,在避免管道焊接对管道安装的影响,需要在看着焊接工作时,从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出发,除了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外,还应加强与施工管理人员的配合,定期对管道焊接质量进行检查,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完善,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工业管道安装过程中焊接缺陷的存在,需要施工单位能够本着负责的态度,结合着管道工程的实际规模,合理的进行规范,在保证焊接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为管道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建筑施工现场工人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建筑界的广泛重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工人经常接触重物,液体及锐器,用电量大、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易燃、可燃材料多,职业暴露的机会多风险也大,成为建筑工人群体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重点人群。我们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50名工人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造成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工人职业暴露的细节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了相应管理对策,收到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分析
1.1职业暴露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50名建筑施工现场工人的调查发现有52%的工人没有参加有关职业暴露知识培训,24%的人不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56%的工人不能完整的说出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流程。14%的工人在操作时不佩戴安全帽,在施工现场正确佩戴安全帽仅占30%,在进行高处作业时正确佩戴安全带不足20%,施工作业区安全网必须按规范搭设的不足98%。由于对工人职业暴露知识培训不够,造成了工人在工作中防护不到位,对建筑施工现场出现大量的危险隐患的产生不够重视,对自身人身安全保护缺乏认知。这些都成为工人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
1.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调查显示,50名工人中一年中发生过重物砸伤31次,发生过皮肤被液体、锐器及电接触暴露30次。发生皮肤暴露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突然断电导致液体及火灾,重物飞溅,以及操作时手套过短,液体及重物所致。发生重物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1)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发生在这四口处的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特别多18次,占58.1%(2)施工现场使用的电线随意拖、拉,既没有架空也不采取保护措施,有的电线甚至还浸泡在水中或者被物体碾压、多用插座等电器无防雨措施等现象较为普遍。施工人员随意进行带电作业,且作业人员带电11次,占35.5%(3)易燃、可燃材料多,火灾蔓延速度快。一些建筑企业雇佣外来民工,吃住在工地,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多数为可燃的,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现场的火灾荷载,有的施工现场仍然采用木制等可燃性的脚手架和易燃材料的安全防护物,特别是装修现场既堆放有大量的可燃性装修材料,又存放有油漆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8次占25.8%。58%的工人认为不用使用防护用具的原因是不方便取用。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是缺乏防护措施、操作不规范和对防护物的缺乏使用规范和管理等。
2.管理对策及效果
2.1管理对策
2.1.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健全制度
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人的教育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暴露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对120名建筑施工工人进行职业暴露危害损伤调查发现,缺乏培训是暴露损伤的重要因素。职业暴露培训需要经常进行,我们对新上岗的工人和农民工人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对在岗工人每年进行1至2次培训,使工人充分认识到标准预防的重要性,把标准预防的概念真正转变为工人日常工作的一种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工人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同时建立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如何防护,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上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何时需要专家评估等均有章可循。通过培训工人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预防的重要性,对职业暴露的情形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从容应付。
2.1.2加强督导,规范落实,减少暴露
根据存在的细节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制定相应的防范规范,施工工地负责人对工人职业暴露预防防范的落实加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筑工地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事故特别多,占94.4%多为新上岗的工人。分析原因发现,有的工人没用按规范要求在施工所有现场都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导致受伤。于是我们面强调落实规范,请有经验的老工人给新工人讲解施工技巧,并通过现场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脚手架的搭设必须按规范操作,高处作业时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带、安全帽。
2.1.3合理配备防护物品,改良施工环境,提高防护的依从性
管理者加强对防护用品的管理,合理放置。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布局不合理,由于施工现场局限性强,人员多,现场内的办公室、员工休息室、职工宿舍、仓库等建筑相互毗邻,这些建筑大都为临时性,而且都是三、四级耐火等级简易结构的建筑物;还有一些职工宿舍与重要仓库和危险品库房相毗连,,一旦失火,势必造成严重后果。
2.1.4建筑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条件较差
一些建筑工地没有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随意堆放建筑材料,堵塞了消防车道,还有的在明火作业区堆放易燃、可燃材料,以及危险物品库房混用。施工单位雇佣临时民工流动性大,没有经过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消防安全意识淡薄,不了解基本的消防知识,不会利用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不会报警、不会组织人员疏散。
2.1.5定期检查工作环境,去除暴露损伤危险因素
合理规划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1)要针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实际,合理划分各作业区,特别是明火作业区、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危险物品库房等区域,设立明显的标志。(2)尽量采用难燃性建筑材料,减低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3)对雇佣民工必须经过消防安全教育,使其熟知基本的消防常识,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特别是要加强对电焊、气焊作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使之持证上岗。(4)加强施工现场的用电管理,经常检查电气线路、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线路接头是否良好、有无保险装置、是否存在短路发热、绝缘损坏等现象。
2.2效果
通过成立外来民工流动培训学校,增强了安全生产的意识,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3.讨论
3.1强化细节管理,落实标准预防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手段
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是建筑工人职业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暴露往往给工人带来极大的心里压力,建筑工地施工现场职业暴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建筑工地管理者作为基层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工作中细节的漏洞,不断终结经验、查缺补漏。要改变培训方式,由过去的统一集中培训变为分散到各个工地,深入到施工现场,做到工地开在哪里,学校跟到哪里;通过对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工人的职业暴露培训,特别是安全防护、救护知识的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召开事故现场分析会和观看施工安全教育片等形式,告诫工人安全生产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手段。